時間:2023-03-28 15:08: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成果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設計成果保護說到底是保護設計者的知識產權。從國內整體條件來看,做知識產權研究的人沒有與設計相關的學術背景;做設計研究的人缺乏知識產權相關學術背景。這樣的現狀使得這兩個互為依托的的關鍵領域缺乏整體聯系,與國家產業整體升級的現狀相矛盾。在國外,做知識產權相關行業的人必須要有相關的專業學術背景,(化學、工業等以及相關的設計學術背景);在成果科學轉化和成果保護中,設計和知識產權雙學術背景的人全程參與有效提高整體的競爭力。我國在2003年把全部的知識產權與知識產權管理審批全面分離,知識產權實行全面市場化,隨之設計的成果保護行為成為了一種特殊的商品,出現了市場化的傾向。這種保護是針對單一的設計成果,可是整個設計領域普遍缺乏合理的模型來保護設計成果推動設計的再循環,這使設計和知識產權雙學術交集型研究顯得比較迫切。
一、設計成果保護的作用
我國正處于產業升級的時期,企業必須提高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的根本在于創新,創新的根本在于設計——核心競爭力就是設計力!設計力的力度大小決定了核心競爭力的強弱。羅維說,“窮國輸出產品,富國輸出設計”體現的就是設計力的重要性。在經濟活動中,剪刀差現象的軸點就是設計力,設計力決定了剪刀差的差距大小和優勢一方優勢的持續。設計成果保護的前提是設計成果的轉化——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設計成果的轉化保證了全部的設計力在企業在產品競爭和服務競爭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成果保護就是尊重設計團隊的知識產權保護設計力的不斷提升。這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科學轉化是實現創新的必由之路,也就是保護對象即“所指”的出現的途徑。只停留在圖紙上的設計是沒有效益的,前期的設計投入得不到合理的收益,只能計入不合理成本,也就沒有成果保護可言。
以設計力向現實生產力的科學轉化為核心,以保護和提高創新能力為目標,建立一個設計成果保護的模型,用這種模型去不斷推動“成果轉化——再設計——再轉化——再保護”的良性循環,實現設計力的發展。設計成果保護最主要保護的是產品中的知識產權,知識產權的權力主張內涵才是保護的真正對象。權力主張內涵就是設計的創造出的真正成品也就是設計創新點,但是設計創新點卻不一定是權力主張內涵。所以,需要理順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建立一個以專利保護為主體的多種保護手段相結合的設計成果保護模型,進一步健全設計成果的保護模式。建立這一模型一是要保護產品的設計創新點——避免出現因為設計成果保護的瑕疵使得設計成果得不到合理的保護而被合法規避;二是要以成果保護的收益完成新設計的目標激勵作用從而促成設計再循環。二、設計成果保護的對象
設計的成果保護首先要明確具體的保護的對象到底是什么;了解保護對象的核心是什么——這樣才能理順“能指”與“所指”的關系,確定保護的重點。唯有如此,才可以合理界定保護的范圍和保護的力度。要明確理解設計成果的價值,必須要對設計行為本身進行分析。因此,需要全程地參與設計活動,冷靜分析設計過程中每一個行為細節及其該行為細節帶來的結果。在每一項設計中,每個合理的設計行為細節都可以提升設計對象的附加值。在一個完整的設計活動中,設計行為細節疊加使得產品的附加值呈現疊加的狀況。所以,這里的“能指”不是單一的,在這些疊加的附加值中不是所有的點都可以是“所指”。要分清主次關系,確定保護重點在于本設計成果與其余類似設計成果最大的差別點和優勢點即最大的設計創新點。這個最大設計創新點(包括差別點和優勢點)是本設計成果的個性。在參與設計活動中,對設計行為細節的把握決定了保護的成敗。保護設計成果不是在設計行為終止時才開始的,設計活動一開始就必須進行保護作為,設計活動的開始就是成果保護行為的開始并且貫穿設計活動的始終,但卻不以設計活動結束而終止。成果保護活動是以設計成果的最終退出競爭而結束的。
三、設計成果保護如何開始
設計活動開始的標志就是設計調查,設計調查的分析結果就是設計活動的成果指向。明確了成果指向,再結合對設計活動中每個設計行為細節帶來的的附加值指向分析結果,就可以確定設計創新點,以期實現設計成果轉化后收益的最大化。這就是確定成果保護重點的方法。
因為每一設計活動都是具有創造性的活動,確定保護重點后,需要對成果保護本身的模型進行設計。所有成果保護模型都應該是建立在法律的構架下,所以成果保護的模型具有通性——就是以法律的強制力為保證,這個模型的設計就是在通性的基礎上確定保護的具體適用方法和措施。這個模型一直保護設計成果直到該成果退出競爭。設計成果退出競爭就是設計成果保護的終結。
參考文獻:
由于種種原因,我國高校的科技成果一直缺乏市場轉化的動力,獲得后往往就被束之高閣、無以為用。反觀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通過把高校科技創新成果市場化的方式,使大量由公共財政支持的科研成果最大程度的轉化成了社會效益。近年來我國高校的專利申請量隨年激增,體現了國家在科技領域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強,但專利轉化率最高卻只有3.22%,且出現了逐年下降的趨勢,這一數字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甚至低于我國整體科技成果轉化率同發達國家的相對水平。對此,本文將通過細致的對比國外的經驗做法,結合我國的國情與實踐,從民商法和知識產權法的角度,對科研成果轉化相關方的權利義務體系進行構建。并且通過實證分析對我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機制和市場環境給出建議。
國外經驗介紹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的大學對專利管理水平較高,究其原因,一是高校層面對專利轉移轉化的認識、能動性以及相應的政策措施給專利的高效率轉移轉化提供了內部動力;二是國家層面,通過立法、優惠的財稅政策以及產學研合作協調機構和規范的制度創新,為高校專利轉移轉化營造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環境。雖然中西方管理體制存在差異,但從高校專利管理的角度來說,仍有許多先進經驗可資借鑒。
(一)美國經驗介紹
從歷史進程來看,美國大學發展存在兩個大的機遇期。第一個機遇期是在二戰期間,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等一批研究型大學主動對接于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學校的科研潛力得到了空前的發揮。第二個機遇期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大學與產業界在信息技術密切合作,逐步形成了一批新興產業集群。美國高校知識產權管理體制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美國高校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設置合理,職責明確,管理內容包括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以及運用。斯坦福大學的OTL(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模式是當代西方大學知識產權管理的標準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以技術轉移為主進行自主經營;自收自支,所有費用都在經營中解決;擁有一支具備科技、法律、管理等專業知識的高水平的技術管理隊伍。斯坦福大學發明的OTL管理模式受到許多西方國家高校的采用,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二,與企業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美國大學尤其關注獲得社會力量,特別是產業界的支持。以斯坦福大學為例,其科研項目的來源主要是資助研究,包括外部資助研究和校內資助研究,以外界資助為主,包括聯邦各級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社會民間組織的資助甚至是捐贈。
第三,重視激勵政策,改革收益分配方式。《拜杜法案》是美國1980年頒布的一項專利修正法案,其核心是規定由政府經費支持獲得的發明專利,原則上歸發明者所在的研究機構所有,并且必須與發明人分享許可收入,給發明人以獎勵。激勵政策的實施提高了高校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推動了美國專利事業的快速發展。據統計,《拜杜法》實施以來,到2008年,美國高校技術轉讓已為全國經濟做出了300億美元的貢獻。
(二)德國經驗介紹
德國高校的專利轉移轉化模式最重大的特點是是目標始終如一、過程持續長久、效率極大化,由此形成了德國專利轉移轉化管理在高校教育中的典型模式:雙元制教育。該教育方式以理論知識為基礎、應用為目的,教學活動在企業與高校交替進行,雙方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其基本運行方式為:
《補充意見》稱,文件的出臺是為了進一步適應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需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提高學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強化學術道德意識,體現學生的真才實學和創新能力的需要。
學校認可畢業論文(設計)類型的多樣化。《補充意見》認為,畢業論文(設計)可以不僅僅是傳統形式的畢業論文(設計),也可以是反映學生真才實學和創新能力的與專業相關的作品、設計、調研報告、競賽取得的成果、參加科研訓練和“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取得的成果、在報刊雜志發表的優秀文章等。
這意味著,學生可以在寫作純學術性畢業論文外,選擇其他多種畢業論文的形式。
評價權交給院系
川大將制定多樣化的畢業論文(設計)的規范要求和評價標準的權力,全部交給了各個院/系,《補充意見》稱,學院在相關規范出臺后,經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審查通過后實施,報教務處備案即可。
同時,學校富有開拓性地將學生畢業環節的設計權利下放給了各個院、系。以前,一名本科生怎樣才能畢業、畢業的環節只有大學教務處說了算,現在,只要學生能按照院/系設定的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程序、學院制定的畢業論文(設計)的基本規范和要求等就能視為畢業論文通過。
防抄襲 計算機將輔助審查
那么在學院的權力變大后,如何避免學術腐敗、暗箱操作等不良行為?《補充意見》一再強調,對畢業論文形式的改革,是進一步加強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學術道德教育和建設的需要。學校教務處每年將組織專家以計算機輔助審查和專家復審等多種形式進行抽查。學校要求,各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切實可行的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學術道德規范,并對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抄襲、剽竊行為的審核提出具體辦法。
應屆畢業生趕上這次改革
對這一在全國高校具有開拓性的做法,昨日記者邀請到四川大學新聞系系主任張小元對《關于堅持“高質量、多樣化”原則進一步加強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的補充意見》進行了解讀。
學院有權增加類型設定
問:對畢業論文(設計)類型的設定,學院還有權增加嗎?
答:可以增加,各個學院還可以按照實際情況自己發揮。
問:由新聞系單獨制定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管理辦法》什么時候能出臺呢?那今年大四的學生就可以趕上這次改革了?
答:兩個月之后吧。今年大四學生就可進行畢業論文(設計)。
“競賽結果”含金量須很高
問:對“競賽取得的成果”有沒有具體的要求?“參加科研訓練”“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指什么呢?
答:可以肯定的是“競賽取得的成果”不是技巧性的比賽,比如什么普通話競賽,而是在相關領域含金量很高的比賽,如數學建模、機器人競賽、廣告創意大獎賽等等。
“參加科研訓練”主要是針對吳玉章學院的學生,這有專門的基金,“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是學校常年性的活動,各個學院有比例限制,項目還需要專家評審。
畢業論文限制沒松動
問:學校出臺這個方案可以理解為是對畢業論文限制的松動嗎?
答:不是。增加畢業論文的種類是將畢業環節多樣化。
形式不“論”
《意見》摘要:傳統論文(設計)、作品、設計、調研報告、競賽成果、科研訓練成果、發表的優秀文章
解讀:“這一文件的出臺對文理科的學生來說具有開創性意義。文件的出臺,打破了幾十年的慣例,將原來針對于工科的“畢業設計”這個詞泛化了,讓比如藝術學院、影視學院等文科專業的學生也能通過做畢業設計畢業了。”
評價多元
《意見》摘要:只要學生能按照院/系設定的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程序等,就能視為畢業論文通過
解讀:“以前,我們對論文的理解,基本上是研究事物的基本規律,很神圣,對畢業論文的要求,不僅要有創新性,還要對某一問題的中外最新研究成果要了解。這兩條,對現在的本科生來說,很難。”
科學完善的科技評價體系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有效激發科研人員的創造力,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目前,我國的科技評價體系存在著諸多問題,如重論文輕應用,重數量輕質量;工作考核、職稱評定、上崗競聘等各種評價指標都與論文、專著及獎勵等掛鉤。使得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論文和獎項上,一味地追求成果數量,而忽視了更具實用價值的應用成果的研發與轉化和推廣。同時,由于高校各種檢查評比項目繁多,常常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應對各種評審、匯報、總結等,也會嚴重影響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的進行。
1.2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
目前,我國高校的科技成果是作為政府投入形成的無形資產管理,尚未在政府層面建立健全一套推動和激勵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政策機制,高校和科研人員無權自主進行處置和分配科研成果,轉化要經過一系列審批和備案,教師和科研人員難以從成果轉化中獲益,嚴重制約了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積極性,這就在政策制度上造成了高校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的問題。受不合理科技評價體系的導向,高校更加重視對論文、獎勵及科研立項的投入和推動,而對更具現實意義的科技成果轉化不夠重視,沒有在學校層面形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同時由于學校也未將科技成果轉化情況列入到對教師的績效考核和職稱晉級等個人評定中,因此高校教師對科研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也缺少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融資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投入高、風險大的工程,只靠高校單方面的經費投入難以支撐,需要政府、企業和風險投資機構等多方共同投入。沒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資本融資機制,造成科技成果轉化經費短缺,嚴重影響了科技成果轉化進程。
2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途徑
2.1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科技評價體系科技評價
要有利于鼓勵原始創新,以是否具有重大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是否闡明自然現象、特征和規律,是否有重大科學發現,以及是否在相應領域、學科內產生重大影響等實質性的價值標準作為重要指標,引導和激勵各創新主體和廣大科技人員,重點突破帶動技術革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前沿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合理化評價體系的導向作用,突出科研質量和對經濟社會的實際貢獻。科技部門應與財政、人事等部門加強協調,消減論文、獎勵、鑒定等在高校科研人員的聘任、職務晉升、職稱評定及工資待遇等方面的作用,引入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評價指標,加大對經濟社會更具實際作用的成果在高校考核評價體系中的比重,營造健康、活力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化環境。
2.2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改革
高校科技成果處置方式,賦予高校或科研團隊對其研發成果的使用權、經營權和處置權。對高校科研活動所獲科技成果,除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外,單位可自主決定采用科技成果轉讓、許可、入股等方式開展轉移轉化活動,對此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應減少或取消審批。對科研成果轉化、轉讓所得擁有盡可能高比例的收益,并可將收益中的個人部分直接用于創辦企業或者投入受讓企業所形成的股權收入,在形成現金收入后,按國家有關政策繳納個人所得稅即可。對前期基礎好,有市場前景的可產業化項目成果,科研人員可以選擇離崗創辦企業以實施轉化。高校對離崗創業的科研人員應在身份編制、人事關系、職稱評定及工資晉升等方面給與政策傾斜,使其與在崗人員享有同等待遇。
本文作者:張穎工作單位:天津商業大學
天津高校科技人員整體人數呈上升趨勢,從2007年8387人上升至2009年9768人。科學家和工程師所占科技活動人員總數的比例,從2007年的98.22%到2009年的97.93%下降了0.29個百分點。這一組數字表明,天津高校中,科技隊伍雖然不斷壯大,但是從事科研的工程師和科學家總體比重上并沒有上升,而是呈逐年遞減的趨勢,高校的科研整體實力趨于減弱,這一數據的背后也反映出,天津市高校在科技人力資源儲備中隱藏著弱化的危機。2、科技經費投入2007年撥入經費總額為1495776千元,政府撥款所占比重為57.57%,企事業單位委托經費所占比重為34.53%,各種收入中轉為科研經費所占比重為7.89%,2008年撥入經費總額為1885954千元,政府撥款所占比重為60.23%,企事業單位委托經費所占比重為33.40%,各種收入中轉為科研經費所占比重為6.36%,2009年撥入經費總額為2114392千元,政府撥款所占比重為54.89%,企事業單位委托經費所占比重為37.45%,各種收入中轉為科研經費所占比重為7.66%,天津高校2007年到2009年三年間經費總額呈縱向遞增趨勢。政府撥款是天津市高校科技經費最主要的來源,雖然從絕對量上政府的投入在每年增加,但相對比例上,2009年較前兩年有了大幅縮水;而接受企事業單位委托經費所占比例基本處于上升狀態,但2008年略有下降,僅占比政府投入一半多一點。這說明天津高校的科技創新活動還未走上以市場需求為主的發展之路,地方企業對高校科研的認可度不高。隨著我市高校產學研結合的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提高,此項經費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另外,我市高校各種收入中轉化為科技經費額所占的比例還比較小,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天津高校提供的科技服務等比較少,因此各種收入中轉為科技經費的額度少。
1、科技論文及專著產出分析2007年天津市高校出版科技著作277部,99920千字,發表學術論文16024篇,其中發表在國外學術刊物的論文所占比例32.16%。2008年天津市高校出版科技著作283部,92111千字,發表學術論文15969篇,其中發表在國外學術刊物的論文所占比例31.72%。2009年天津市高校出版科技著作288部,60182千字,發表學術論文14700篇,其中發表在國外學術刊物的論文所占比例38.18%。自2007年以來,天津市高校發表的學術論文呈逐年減少的趨勢。然而天津高校近年在國際刊物上發表的科技論文總量基本保持增長態勢,并且比例達到了30%之多,這說明我市高校的科學技術活動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逐步擴大。高校出版科技著作雖然提升數量有限,但基本保持增長趨勢。2、科技成果產出分析2007年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共獲獎122項,其中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市級獎勵90項。2008年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共獲獎131項,其中國家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4項,市級獎勵101項。2009年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共獲獎11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市級獎勵96項。對于科技成果獲獎情況來說,天津市高校所獲得的國家三大—50—獎數量少,而獲得的市級獎勵每年都有百項左右,說明我市高校科技水平和實力函待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即對高校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進行實際運用并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商品化及產業化的全部活動和過程。1、專利授權2007年天津市高校專利授權總數為566項,專利出售合同數為7項,合同金額4620千元。2008年天津市高校專利授權總數為553項,專利出售合同數為24項,合同金額10125千元。2009年天津市高校專利授權總數為611項,專利出售合同數為50項,合同金額6986千元。天津高校專利授權數總體數量仍然不多,2009年相對于2007和2008年度有了明顯提升,但這與高校科技成果數量相距甚遠。因此,強化高校科技人員專利意識,加快專利申請步伐勢在必行。與此同時,天津高校專利出售合同數和出售金額卻一直表現不佳,2007年度只到達了個位數,三年間只有2009年專利出售合同數達到最高,出售合同金額數波動性也很大,2009年50項專利出售卻只有6986千元的合同金額。2、技術轉讓2007年天津市高校技術轉讓合同數33項,成交金額為7855千元,實際收入為3730千元。2008年天津市高校技術轉讓合同數48項,成交金額為12955千元,實際收入為8528千元。2009年天津市高校技術轉讓合同數222項,成交金額為47077千元,實際收入為34552千元。天津市高校科技產出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指標———技術轉讓指標,近兩年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9年無論是技術轉讓合同數還是實際收入總額都達到三年間的最高峰值,分別為222項和34552千元。然而技術轉讓情況仍然不容樂觀。這反映出天津高校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距離較大,經濟結合度差,轉化困難,為地方經濟服務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通過對于天津市高校科技投入能力、科技成果產出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三個方面的分析,不難看出,天津市高校整體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近年來逐步提升,較北京、上海等地還有著明顯的差距,與全國大多數城市相比較而言,天津市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還是處于較高的水準上。
誘導創新理論認為歷史上有多種農業增長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稟賦的國家應該有不同的農業增長道路。那些勞動力豐富而土地資源貧乏的國家應該走生物和化學技術進步的道路;那些勞動力稀缺而土地面積相對豐富的國家應該走機械技術進步的道路。這一理論的重要意義就在于認識到了把發達國家的農業技術直接移植到發展中國家可能會導致高度無效率的增長。
相反,強調市場需求的誘導創新理論,則認為市場需求決定創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產業產品的發明數量與產出銷售額密切相關,由此引申出三個命題:技術發明是一種經濟活動,與其他經濟行為一樣,追求預期收益;預期收益取決于該項發明產品的預期銷售額;而采用發明后的預期銷售額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該產品目前的市場銷售額,認為農業技術推廣和使用的一個主要影響因素是市場盈利性,技術創新的收益是與農業研究的外部效應——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的增加有關,而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推廣率又受到經濟利益的支配。
近年來一些學者運用上述兩種理論對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進步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認為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目前仍然是誘導性的。從要素稀缺性來看,雖然中國農村和勞動力市場很不完備,要素價格無法正確體現要素相對缺乏程度,但是作為生產者的農民仍然為追求產出最大化而尋求相應的技術發明。從市場需求來看,盡管中國的主要農產品特別是主要糧食作物還受到遺留下來的統購統銷價格體制和行政命令對生產過程的干預,農產品價格和需求數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確體現市場需求的強度,但由于農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體,農產品生產規模仍然能較好地反映市場需求規模,因而農業科研單位依然可根據實際需求規模選擇具有較大市場潛力的技術創新——科技成果創新。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對中國農業進出口貿易產生巨大影響,我國農業經濟迎來了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二個蓬勃發展的階段。其利弊如何最終取決于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但近10年來,中國糧食生產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使糧食價格也隨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創新技術成果的轉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是解決我國現階段農業經濟發展瓶頸的問題所在。
一、淺析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障礙
在我國,由于農業生產者數量龐大,文化水平普遍較低,雖然廣播電視、報刊等傳媒在農業科技成果的傳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傳播方式仍然是農業科技推廣機構與農業生產者面對面的溝通。然而,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和農業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成果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和傳播特點,農業科技成果的創造者和傳遞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傳遞機制,加之由于近年來面對改革中遇到的新情況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原本效果不錯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與日新月異的新知識、新技術大量涌現的新形勢相比,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年齡大,文化水平低的問題日趨嚴重,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傳播渠道建設障礙,我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發展很快,但網上資源匱乏,因此網絡用戶稀少,加之用戶入網費用的提高,進一步限制了網絡信息的開發。同時,農業信息網絡技術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傳遞速度緩慢,信息時效性不強,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網絡作用的發揮。加上普遍無償獲取農業科技信息的現象,使得成果擁有人(包括成果轉化開發單位和各級推廣組織)的經濟利益不能得到切實保障,嚴重者甚至無法收回成本。從而形成一個怪圈:免費或過低的收費,將使科技成果與信息的供給者血本無歸,而過高的收費又往
往造成潛在用戶的流失使得新科技無法得到推廣。加強農業推廣工作是科技轉化的前提。
二、創新科技轉化的對策
對于怎樣提高創新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是當前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進一步改革農業科技推廣體制,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轉化的重要手段。進行制度創新,改革農技推廣項目的撥款制度,建立推廣項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開公平的農技推廣項目招投標競爭制度,改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和個人發展條件,解決其長遠發展的后顧之憂,以調動農技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才能使農技推廣工作得以發展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加快農業科技推廣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設,以彌補了政府農技推廣部門的不足,填補農業科技推廣的一段真空地帶。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以農民專業協會為代表的民間科技推廣組織的作用,積極扶持、促進其健康發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時還要為涉農企業等中介組織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間。融技術、產品、服務于一體的中介組織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將技術成果、技術轉化、技術應用有機地聯系起來,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交流與利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效率。結合國情,注重信息技術的先進性與實用性的有機統一,采用多種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傳播農業科技信息。并要加快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通過政府和民間、國內和國外等多種投資渠道,加大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的投融資力度,促進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網絡化,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在線推廣。在信息傳播中建立并實施信息的準確、規范,實現標準化和統一性的有機結合,避免無效和錯誤信息的出現。導致農業生產者對信息產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應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轉化的因素
農業經濟多樣化發展(傳統的糧食開發機制轉向大食物開發機制,傳統的種植業二元結構機制轉向三元結構機制,使“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結構轉為“糧食作物——飼料作物——經濟作物”的結構,傳統地耕地資源開發機制轉向多次增值的現代化農產品制造業機制。)必將為創新科技成果的轉化帶來新的契機,為科技成果的轉化帶來強大的需求之風。
而在近期舉行的“農業科技中介機構發展戰略專家座談會”也作出大力推進農業科技中介機構建設,以依托科技中介這一“紅娘”,為科研成果與“三農”牽線搭橋的決定。大力推進農業科技中介機構建設,培育一批服務專業化、發展規模化的農業科技中介機構,造就一支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紅娘”隊伍,初步形成開放功能完備和高效運行的農業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以滿足各類農業科技創新活動需求。解決中國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整體市場尚不成熟,農業科技中介機構還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閉使技術信息流動不暢、科技成果缺乏實用性、小農生產形式與科技成果推廣相矛盾、中介機構的能力和認識不適應市場需求、資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規范建立也將為科技成果的轉化起到推動作用。
四、總結
加深科技成果對農業經濟發展推動作用的認識,多方面促進農業的現代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是我國現階段農業發展的關鍵。運用市場經濟體制的規律,增加信息流通的價值,是科技轉化的必要條件。科技成果轉化將是農業發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點,遵循信息傳播規律,改善信息傳播條件,以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來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將是提高農民收入,大力發展農業經濟的重點。
因此,只有具備強大市場敏銳性及實用先進的產品和技術的種子公司的參與,我國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才是一個完善的體系。那么,作為種子公司科技成果推廣的高速通道應當是:
建立專業組織機構由種子公司市場策劃、經營、生產及科研部門聯合成立推廣服務中心,推廣服務中心人員應培訓成多面手,既懂育種又了解栽培技術還有一定的營銷攻關能力。然后在每一個地區挑選當地有關部門(如推廣站或種子公司)的2人——3人聘為推廣技術輔導員,明確其責權利。再在每個示范推廣點培養2名——5名農民技術員,具體指導。
隨著院校科研實力日益增強,我院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迅速增長,科研管理部門針對論文及成果的管理難度加大,傳統的科研項目管理思維、管理方法、管理模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為適應自身發展的需求,以院校科研管理為應用背景,紛紛采購或者自主研發符合院校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對科研項目和論文的信息化管理,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使科研項目管理科學化、規范化,進一步對科研項目實施流程監控,已成為各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發展趨勢。
1目前我院教師科研成果管理存在的問題
1.1科研信息收集管理人工操作,缺乏系統、規范的信息管理手段
以往科研管理人員對科研論文、申報文件的主要處理方式是基于文本、表格等紙介質的手工處理,對科研信息的處理是通過人工統計、查詢來進行,工作量大,容易出錯,運做的效率低下。若能通過科研管理軟件,發揮計算機管理、網絡共享的優勢,將會及時、準確、有效的進行學院科研情況的處理,提高信息處理的速度和準確性。
1.2管理部門重視不夠,成果經常處于沉淀狀態,成果利用難展示少
教師科研論著作為一種特殊的文獻信息資源,學校管理部門忽略了對本校教師科研成果完整性、連續性的收集和管理,缺乏對科研成果的宣傳和開發利用,廣大師生不了解教師科研成果的作用和價值。只有在需要時,例如教師進行職稱評比的時候,或者進行國家級和省級自然基金申請時,或者當學校向上級統計匯報科研成果時,才會對教師的科研成果進行集中的管理,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院科研水平的提高。
1.3科研項目流程管理資料不健全,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
在此次研究項目之前,我院教師科研成果管理還沒有統一規范;在科研項目的管理中,項目申報、項目中期管理、項目結題、科研成果登記等流程管理資料部分缺失,而科研項目這些連貫又交錯的業務流程都是密切關聯的,致使所收集的信息缺乏系統性、完整性和連續性。為提高系統設計水平,我們在項目初期走訪了兄弟院校后了解到,在具體管理中,大部分學校的科研成果由科研部門統計收集,有的由院系資料室負責統計收集,也有些學校是圖書館作為專題負責統計收集。各校數據庫建設標準各異,用戶檢索語言、檢索界面、數據的標引、分編、檢索點不統一,缺乏統一的建設和質量控制規范。考慮到建設教師全文數據庫的難度和工作量很大,可以先期實施科研成果管理系統,等到累積一定的經驗后將全文數據庫檢索和展示作為以后的研究目標,所以我們擬建立陜西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科研成果信息管理系統,應用本系統對本校教師科研成果進行管理,為專任教師、專業技術人員提供教科研工作衡量標準和有效的考評依據,立足系統具體實施應用,進行系統實踐的探索,為其他院校建設本校成果庫提供借鑒和參考。
2系統分析及設計實施
2.1教師科研成果的范圍
教師的科研成果類型主要有:專著、專利、論文集、學術論文、學術報告、精品課程與試點專業、教師獲獎、指導學生競賽、參展作品及其它成果等。
2.2系統功能設計及模塊結構
2.2.1系統功能設計原則
在教師科研成果管理系統設計的過程中,我們以技術適用、系統實用、結構合理、運行可靠穩定、低成本、低維護量作為基本建設原則,遵循階段開發原則,將整個工作劃分為多個目標和階段,明確各個階段的工作目的、步驟和要求;在實際開發中,注重實用性和先進性的結合,充分考慮系統的容量及功能的擴充,具有與其他應用軟件進行數據交換和數據共享的能力;后期運行中,充分考量服務器安全、數據的備份和安全訪問機制,以確保數據信息的安全性,綜合考慮系統的建設、升級和維護費用。
2.2.2系統功能模塊
系統主要包括三個工作模塊:“系統管理員模塊”“,科研管理工作模塊”和“科研人員(教師)模塊”三部分組成“。系統管理員模塊”用于科研人員創建及用戶權限分配“,科研管理工作模塊”用于進行科研成果申報及審核、科研文檔管理、科研成果跟蹤、科研經費管理、信息查詢統計“,科研人員(教師)模塊”用于進行各類科研成果的登記、信息變更、統計查詢。
2.2.3系統結構及功能
1)用戶權限管理:為了保證管理系統的安全性,需要建立用戶、角色和權限數據庫表,按角色不同享有不同的權利,對于不同的用戶可以分配不同的權限,根據系統設置的安全策略,用戶可以訪問而且只能訪問自己被授權的資源。2).查詢統計系統:應當建立不同的搜索機制,可以對不同信息項目進行搜索。科研成果信息項目包括項目名稱、項目來源單位、項目審核狀態、項目組成員、課題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項目備注信息等。可以按照多種條件進行搜索,例如科研項目狀態為正在申報,還是通過審核后的狀態。系統中進行查詢時,可依據不同的用途加載查詢項,多維度顯示不同的檢索結果:可以按成果題名,主題/關鍵詞,著者,著者部門,所屬學科,出版/發表/結題時間,成果出處,獲獎時間,基金資助等檢索點來查詢。查詢輸出功能,還應根據查詢項統計結果,具備輸出各種報表的功能,以方便統計某一年或月的所有成果量或某學科、某專業及某課題的成果量,方便統計歷年來本校全部科研人員或者某部門教師所發表的科研成果篇數、專著專利數據等。3)項目類別管理:將不同類的科研項目劃分不同的項目種類。4)項目流程管理:項目申報管理、項目審批管理、項目結題管理5)系統管理:用戶管理、權限管理、密碼管理。6)系統幫助
3數據庫設計
通過分析,本系統需要輸入的數據如下:1)學院:包括學院編號,學院名稱。2)行政機關:單位名稱,單位地址。3)系:系名稱,學院編號,聯系電話。4)教職員工:職工編號,姓名,系名稱,單位名稱,性別,出生年月,政治面貌,籍貫,畢業院校,聯系電話。5)科研活動的信息:承擔課題,發明專利,撰寫論文,創作著作。6)科研項目的信息:課題(立項,鑒定,獲獎),專利,論文,著作。7)課題:課題編號,課題名稱,承擔單位,合作單位。8)專利:專利號,專利名稱,授予時間,主持人,人員,專利類型。9)論文:論文名稱,主編,副主編,出版刊物名稱,刊號,刊物級別。10)著作:書名,出版社,出版時間,職工編號,姓名,著作類別。11)課題立項:立項編號,課題編號,課題來源,參與人員,職工編號。12)課題鑒定:鑒定編號,課題編號,成果等級,參與人員,職工編號。13)課題獲獎:獲獎編號,課題編號,獲獎級別,姓名,職工編號。我們在SQL數據庫設計階段,根據系統的需求情況設計了若干個數據庫表,如項目信息表,個人信息表,學院信息表、項目申報管理表、項目申報批次管理表、表等,并設置了表與表之間的關系,力求滿足實際使用中各種多變的需求。
4系統運行環境及開發工具
本系統采用瀏覽器/服務器(B/S)模式進行設計,由客戶端(IE瀏覽器)、WEB服務器(Windows2003Server+IIS)和數據庫服務器(SQLServer2005)組成。采用ASP(ActiveServerPage)、VBScript、Dreamweaver等軟件作為開發工具。
5系統運行效果及存在問題
教師科研成果管理系統服務于科研管理人員,實現了對科研項目的有效管理,及時地將教師所發表的論文、獲得的獎項、科研項目流程信息等內容進行數據庫存檔管理,能夠做到對科研活動從申報到結題的全程跟蹤,為教師和學校管理層提供界面美觀一致的科研信息查詢和統計平臺,既能實現對科研活動的高效管理和控制,又能夠為高校對院系的評價以及院系對教師的評價提供依據,避免職稱評定中一些虛假信息的負面影響,滿足學院的決策者對科研活動的宏觀管理與決策的需要。系統采用ASP架構分層明確、便于擴展和復用,采用B/S架構,系統安裝部署和后期維護簡單,采用IE瀏覽器訪問,界面相對統一,縮短了軟件的學習培訓時間,便于科研人員使用。經過近三個月的運行,系統發生故障或者錯誤的概率在預定范圍內。由于采用B/S模式開發,難免會出現一些兼容性或者服務組件的可用性等問題,這些通過我們的協調和努力基本能夠得到解決。
目前,我院正在進行數字化校園建設,教師科研管理系統為“數字化校園”的一部分,需要和教務管理系統、辦公OA、人力資源系統、財務系統、資產管理、郵件服務器等系統整合為一體,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如何使各個子系統兼容,需要構建統一的數據標準平臺,建立數據中心,對業務流程進行整合,使業務數據同步兼容,將在隨后繼續努力解決。
作者:趙蕊榮 王文通 張 騫 馬曉榮 單位: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鄢碧鵬,李志強,蔣洪.基于Web的科研項目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揚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
知識產權是基于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的統稱。就科技成果為客體的知識產權而言,它是專利權、植物新品種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計算機軟件版權和技術秘密權的統稱,其實質是法律賦予權利人對科技成果在一定期間內(技術秘密權除外)獨占支配,禁止他人擅自利用的壟斷權利。所謂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化,是指科研項目在立項、實施的過程中應當明確項目成果是否適用知識產權保護,對于適用知識產權保護的科技成果,在完成的同時應當明確采取何種知識產權保護形式并給予相應的落實;它不僅關注科技成果向知識產權轉化的結果,而且關注科技成果向知識產權轉化的過程。
1.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及其研究的意義
長期以來,無論是政府還是科技人員都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應用轉化,1996年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預以支持,相關的理論研究也比較多,在農業領域,國家甚至制定了專門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并設有專門培養碩士研究生的農技推廣專業。相對而言,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問題,尚未引起特別的重視。
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是自主創新發揮積極作用的必要條件。“自主創新”是科技發展十六字方針的核心,在科學意義上,旨在強調國家有能力持續不斷地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在經濟社會發展意義上,旨在強調這些科技成果能夠支撐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助于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并領先世界,這既是我國科技進步的根本任務,也是自主創新發揮積極作用的本質所在;但從法律意義上看,自主創新的積極作用,有賴于這些科技成果的內容僅為我所掌控,或他人雖知曉但我有排他使用權,前者是技術秘密權的特征,后者是專利權等知識產權特征。
2)是一切科技投資獲得回報的基本保障。科技研究一般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部分。基礎研究在戰略上屬于引領未來,但在科學上僅服務于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能直接應用于生產的只能是后兩類研究的成果。包括基礎研究在內的一切科技投資,獲得回報的最終源泉,都是后兩類研究成果在生產上壟斷應用所產生的高額利潤。也正如此,受利益驅動我國每年全社會投入的R&D經費,后兩類研究占絕大部分,比如2004年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所占比重分別為20.4%和73.4%,而基礎研究僅占6.0%,這也是歷年來達到的最高比例。但應該看到,科技成果的壟斷應用須以這些成果已取得知識產權為基本保障。我們這方面有過深刻教訓,萬燕VCD事件和近幾年DVD專利費事件從正反兩個方面充分說明了,科技投資欲取到經濟上的回報,最終成果必須知識產權化。
3)是提高科技投資效益和科技成果創新高度的有力措施。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投資效益及其成果的創新高度,以發明專利授予量及其比例最有指標意義。
據國家公布的科技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全年共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31720項(基礎理論成果2839項,應用技術成果27363項,(基礎理論成果2839項,應用技術成果27363項,軟科學成果1518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為2865項,僅占登記成果總數的9.0%,占應用技術成果也不到10.5%。由于為這些登記成果計投入累計投入資金達11253.4億元,相當于平均投入3.93億元才能產生一件發明專利。加之我國R&D經費歷年來94.0%以上被用于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可見我國科技投資的效益不高,成果的知識產權化程度低。
2004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全年授予的專利為190238件,國內和國外的授予量分別為151382件和38910件,所占比例程度高的發明專利只有18241件,不到12.1%,而在國外的專利中發明件,比例高達80.0%。從全年總的發明專利授予量看,國內也只占37.0%,國外高達63.0%。而且國內與國外的這種差距,多年來一直如此。這些數據充分顯示了我國科技成果創新程度不高。
知識產權的取得均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不同種類的知識產權還存在一定的差別,比如專利均以實用性、創造性、新穎性為實質要件。實用性意味著獲得專利的發明創造不能是一種純理論的方案,它必須能夠在實際中得到應用,并能生產積極的效果,而這正是一切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在創造性上發明專利比實用新型專利要求更高,須“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新穎性要求申請專利的技術不能與已有技術中的內容一模一樣,它以技術是否已經公開為判斷標準,但又以技術完全公開為獲得專利的前提。因此,在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項目的立項之初,將科研成果是否采用知識產權保護措施、采用何種知識產權等,作為評判是否給與立項、資助科研經費數額的參考標準之一,并可以通過強行專利檢索制度,排除內容雷同項目的立項,避免不必要的投資浪費;課題完成后,可直接借用成果實際采用的知識產權形式,作為成果創新高度的衡量標準之一。促使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化,無疑有助于科技投資效益和科技成果創新高度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促使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并對此進行研究,不意味任何科研項目的成果,包括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成果,都必須有知識產權化的結果,其目的旨在通過促使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的過程,提高科技投資的效益和科技成果的創新高度,辨別科技意義上的成果與法律意義上成果的區別,為科技投資獲得回報,自主創新發揮積極作用創造必要條件。
2.造成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程度低的原因
造成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程度低的原因有很多,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但根本原因還在于制度上的缺陷。
1)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未成為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項目立項、驗收、評價的強制標準。
不將成果知識產權化作為科研立項的強制評審標準,在我國由來已久。比如,從2003年5月1日開始執行的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管理辦法》及所附的《教育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申請書》,就沒有將項目成果知識產權化列為教育部立項的評審標準,自然它也不會成為項目驗收、評價的強制標準。
根據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結題(驗收)報告》標準格式,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結題驗收及評估標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研究取得的成果(受資助項目數、被引用次數、收錄論文期刊的影響因子分別是多少、專利申報和獲獎情況);②成果轉化情況,取得的經濟、社會效益、(附證明材料);③該項目的人才培養情況。將“成果轉化取得的經濟、社會效益”作為項目驗收的評價標準,無疑是正確的,因為它是一切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在教育界,“項目的人才培養情況”比“成果轉化情況”相對容易得分,實務中最核心的標準還是“研究取得的成果”,但其中“受資助項目數、被引用次數、收錄論文期刊的影響因子”最為重要。這就是人們為什么熱衷于的原因之一。
盡管國家科技部《關于加強國家科技計劃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規定》(國科發政字[2003]94號)第四條明確規定:“申請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應當在項目建議書中寫明項目擬達到的知識產權目標,包括通過研究開發所能獲取的知識產權的類型、數量及其獲得的階段,并附知識產權檢索分析依據。”但從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課題申請書》、很難看出成果知識產權化已作為立項的強制評審標準,因為該《課題申請書》中的“成果提供形式”列舉了9種:發明專利、新產品(或農業新品種)、新裝置、新材料、新工藝(或新方法、新模式)、計算機軟件、技術標準、論文論著和其它,將“發明專利”與“新產品、新裝置、新材料、新工藝”并列在一起,是否意味著后者的創造性不高,不準備申請專利或當作技術秘密處理,還是無需明確知識產權的保護形式。其實質是混淆了科學意義上的成果和法律意義上成果的區別,“成果提供形式”中的成果仍是科學意義上的概念。另外,也看不出采用不同的知識產權成果形式在立項、獲得經費等方面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倘若申請人在申請書中也明確了將采取某種知識產權化的成果形式,比如發明的形式,但科技部制定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課題任務合同書〉,并未規定預期成果目標不能實現時項目負責人應當承擔何種責任。從法律上講,合同以約定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為主要內容,但缺乏違約責任作保障的合同義務是無意義的。
863計劃項目的驗收及評價標準,從〈863計劃課題驗收專家評議表〉可以看出:“技術指標”和“成果水平”是核心,其中前者又以是否達到合同規定的技術指標為衡量標準,由于863計劃“課題申請書”中的“成果提供形式”混淆了科學技術意義上的成果形式和法律意義上的成果形式,因此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也沒有成為863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及評價的標準。
2)在有關個人利益的制度設計上科研成果知識產權化幾乎沒有作用。
以現行的〈安徽省高等學校教授任取資格考評標準〉為例,教授資格評審的三角標準為“學歷”“科研”、“論文論著”三方面。
“科研”條款設計了8項,與科技領域有關的有6項,須具備其中的一項:“①獲省、部級四等獎以上的技術負責人或獲廳、局級二等獎的課題第一二完成人。②作為主要骨干參加1項以上省級科研項目,或獲科研經費每人年均0.5萬元以上。③完成省、部級以上重點攻關課題,或是工程項目的主要技術負責人、設計人,并且該項目經有關專家鑒定已產生較好社會經濟效益;或科研成果經省主管部門組織鑒定達國內先進水平。④在科技開發、科技推廣、科技服務方面解決了難度較大的技術問題,經省主管部門組織鑒定認為有較高水平,并產生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⑤獲得1項以上國家發明專利或2項以上實用新型專利,并產生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⑥創建新的學科領域,填補省內空白。”在該6項中有1項要求成果獲獎勵,有4項要求成果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或填補省內空白,還有1項僅要求作為主要骨干參加了省級科研項目,是否完成或成果如何無關緊要,此為最低要求。在這6項中有1項涉及到科研成果知識產權化問題,但它又以“產生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為必要條件。
“論文論著”條款設計了10項,須具備其中的一項。最基本的兩項是①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上發表專題學術論文6篇以上,其中在國家級重點期刊上發表2篇以上。代表作經同等專家鑒定達到教授學術水平。②公開出版10萬字以上的學術專著1部,如系合著,本人撰寫不少于10萬字,且在國家級重點期刊上發表專題學術論文2篇以上,代表作經同行專家鑒定達到教授學術水平。另外,有3項涉及到:成果獲獎可以降低論文的要求,但無關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問題。
顯然,在安徽省教授資格評審中,獲得省級科研項目或成果獲獎,并最為重要,為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這就是現實中人們為何積極申報項目或熱衷于申報獎勵、重視,忽視知識產權化問題的原因之一。相對而言,企業出于搶占市場考慮,其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化程度肯定比高校、獨立科研機構高。如前文提到的2004年全國取得的31720項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中,其有發明專利授權量2865項,其中企業(含科研轉型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最多,占49.7%(1424件);大專院校次之,占24.4%(699件);獨立科研機構占19.9%(570件)。如果同它們完成的科技成果總數比較,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所占的比例也最高,為13.8%,大專院校和獨立科研機構分別為10.2%、8.3%,但這還不包括企業有大量的實用新型專利。
3)過高的申請和維持知識產權的費用也是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的一大障礙。
在科技成果為客體的知識產權,從取得的程序看,可以分為4類,一是由特定國家行政機關審批而取得,如發明專利權、植物新品種權,二是向特定軍事家行政機關申請登記(非審批)而取得,如實用新型專利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三是由權利人自己采取保密措施而取得并維持,如技術秘密權,四是自成果完成之日自動取得,如計算機軟件版權。在這些知識產權中又以發明專利權最為常態。
以發明專利權為例,有關發明專利申請的費用共有17種,其中絕大部分由申請人承擔。根據《國家計委、財政部關于調整專利收費標準的通知》(計價格[2000]2441號)(以下簡稱《通知》的規定,該17種費用具體為:申請費(900元)、文件印刷費((50元)、說明書附加費(從第31頁起50元,從第301頁起100元)、權利要求附加費(從第11項起150元)、優先權要求費(每項80元)、審查費(2500元)、維持費(每年300元)、復審費(1000元)、著錄事項變更手續費(發明人、申請人、專利權人變更200元,專利機構、人委托關系變更50元)、恢復權利請求費(1000元)、無效宣告請示費(3000元)、強制許可請求費(300元)、強制許可使用裁決請求費(300元)、延長費(第一次長期請求費300元,再次延長期請求費2000元)、中止程序請求費(600元)、登記印刷費(250元)、印花費(5元)。在這17種費用中,任何一個申請案都不可少的有6種,高達5000元。
發明專利權取得后,繳納年費是權利人的一項法律義務,《通知》所確定的年費標準是:第1-3年900元,第4-6年1200元,第7-9年2000元,第10-12年4000元,第13-15年6000元,第16-20年8000元。
3.提高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程度的措施
1)應將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納入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項目立項、驗收的強制評估標準。
首先,應當樹立科研成果有科學技術意義上的成果與法律意義上成果的區別意識,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法律意義上的成果就是已知識產權化的成果。因此,應將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作為一項有別于科學意義上的獨立指標,納入科研項目立項、驗收的評審標準。
其次,應將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作為一項強制的標準納入基礎研究之外的科研項目立項,驗收的評審過程中。這意味著應用研究或實驗發展項目,都不能回避知識產權化問題。當然,強調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作為一項強制標準,并不是說任何一個應用研究或實驗發展項目的成果都必須確保知識產權化。它旨在強調成果能知識產權化的項目要明確采用何種知識產權保護形式,項目成果不能知識產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另外,由于不同的知識產權形式對成果的創造性要求不同,投資者應當將其作為確定科研經費的標準之一。
再次,應采用法律的形式確保成為強制評審標準。這不僅要求項目的“申請書”、“驗收報告”有明確的成果知識產權化要求,而且要將成果知識產權化的承諾作為項目完成人的法律義務,并在合同書或任務書中明確違反該項義務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最后,應當吸納知識產權法專家參與科研項目的立項、驗收的評審工作。《科學技術評價辦法》(國科發基字[2003]308號)第18條規定:“建立健全評價專家庫。評價專家庫應包括來自研究與發展機構、大學、企業等單位的科學技術專家、經濟學家和管理專家等。并應當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及時更新。”本文認為,吸納經濟學家和管理專家參與項目的評價是非常正確的,但將法律專家排除在外不恰當。
2)有關個人利益的制度應當充分肯定成果知識產權化的作用和地位。
關鍵詞科技成果產業化信息溝通轉化模式
和平崛起的中國,正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際地位的提高和鞏固,取決于國家競爭力快速而穩定的進步。科技競爭力則是國家競爭力最重要的組成之一。整體上講,科技競爭力由兩個環節組成,一是科技創新能力,一是技術傳播與轉化能力。
1現狀分析
我國每年都取得數以萬計的科技成果,其中高校科技成果每年就達3萬多項,但轉化率卻不到20%、專利實施率不到15%,而發達國家高達70%、80%。同時,在為國民經濟發展做貢獻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也存在相當大差距。據有關資料報道,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后,能為企業產生經濟效益的只占被轉化成果的30%,而真正形成產業的還不到5%。國家知識產權局2003年對高校和科研機構知識產權工作的調查資料顯示,高校為獨占市場而申請專利的動機比重不足1/3。目前,在高校明顯存在著專利申請量年年上漲,但成果轉化情況令人擔憂的現狀,這樣勢必影響到技術進步。面對國際經濟、科技競爭的嚴峻挑戰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國情,加快實現科技成果的快速而有效的轉化和產業化,是促進科技進步的重要環節,也是有效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國家對科技成果產業化耗資巨大并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但收效與期望相差甚遠。問題的癥結在于“基礎理論研究、工程研究、產業化運作實施”三者嚴重脫節,造成國家投入的巨額研究資金回報甚低,科研成果束之高閣。隨著時間的推移,科研成果走入“先進落后淘汰重新研究”的命運怪圈。
2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原因
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高校科技鏈和產業鏈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科技成果與產業化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一方面高校對企業的科技成果需求不甚了解,而企業對高校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又知之甚少;另一方面高校擔心成果轉讓給企業得不到應有回報,而企業則擔心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否帶來經濟效益。
作為理論研究一方的高校,是產學研的源泉,它承受科技創新風險,而不承擔經濟生存風險,否則它無法全身心地進行創造性研究。創造性是形成產學研源泉的第一動力,它與高校科研技術源源不斷地創新與重組、人才源源不斷地吸收與重組的氛圍密不可分。失去了它,人才源、技術源、實驗源、國際一流信息源將不復存在,后勁將斷送。
作為企業投資方,是產學研的主體。它需要不斷獲得新的適應市場需求的成熟產品,利用其資金雄厚、擁有各類生產、管理、經濟、法律等人才資源,在承擔市場風險、效益風險、人員組織風險和產業化投資風險的同時,將技術導向風險與產品定位風險轉加給了產品研制者。
作為產品研制者,是產學研的紐帶與橋梁。他們承受著經濟與生存風險,以生存需求確定技術向產品轉化的內容。在這樣的生存壓力下,他們必須使創造性服從于實用性,因此不能要求他承受科研風險,因而他只能把科研風險轉向高校,否則他們無法長久持續地進行技術向產品的轉化,從而中斷了產學研的紐帶。
由于科研開發規律與產業經濟規律間的矛盾,科研工作者只能不問經濟效益,在國家經費的支持下致力于創新活動,科研成果大多只能走到鑒定就宣告結題,然后再度進入“申請經費科研鑒定”的循環。企業只能在原有產品中發展,難以推出滿足市場的新產品,期盼高新技術產品卻尋路無門。而在科研成果與產業化實施之間起著橋梁作用的工程技術人員,他們承擔市場風險、生存壓力,或因信息渠道不暢或因成果不適應市場需求等原因,很難找到適合的產品進行開發,最后導致科技人才的流失,使科技成果與實施產業化間的溝通更加不暢。
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三方面:一是目標不一致。研究人員追求先進性,開發人員考慮如何獲得開發經費,并不真正關心產品。企業關心產品,但卻難以得到適合市場的產品;二是信息不通暢。有的企業希望投資,卻找不到投資方向;有的科研人員有好的成果,卻找不到資金進行產品轉換,即使最終實現結合,也不一定是最佳搭配,或者由于時間的浪費而失去市場商機;三是沒有利益驅動機制。產學研三者的利益脫節,沒有構成閉合回路,形成不了良性循環的長效機制。因此,加強信息溝通,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共同利益為驅動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長效運行體制和機制,使產學研一體化,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所在。
3信息溝通在科技成果產業化不同階段的作用方式
第一階段:完成原理性開發——形成科研成果。一般情況下,研發工作在高校中獨立進行,企業很少參與,其結果是產生實驗室成果。加強此環節的信息溝通,可以增強知識生產的創新活力,為科技成果轉化增強針對性。信息溝通的先導性作用方式表現在對研究領域的深刻了解和對企業市場迫切需求的掌握,需要研發者和技術潛在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