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07: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企業管理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國外學者認為影響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有政治風險、金融風險等,特別是目前經濟形勢不穩定,越來越多的國際學者研究海外投資風險。目前國際上關于很多關于企業海外投資風險管理的理論研究較多,國外的建筑企業風險管理機構重點關注建筑企業風險管理出去之后的盈利,即通過建筑企業運營、資本運動等盈利方式控制風險。
加拿大著名學者Peter(2016)在《Housing Markets and Risk Adjustments in Monetary Union》一文中通過對美國建筑企業產業海外投資風險的周期研究,探討了不動產投資對策。伯特蘭(2017)分析了形成風險的國際因素和國內因素,認為國際資本流動、各國資本市場自由化、金融管制的放松、扭曲的財政政策和服務業鼓勵政策是全球建筑企業風險波動的主要因素。由于建筑企業風險管理不能直接帶來利潤,同時容易被同行效仿,國外建筑企業風險管理就不斷探尋新的方式,比如使用中期控制方法和理論進入資本市場拓寬資金渠道。在戰略管理高度發達的歐美等地方,建筑企業戰略管理也是一種重要的融資方式,在美國現在有80%左右的建筑企業戰略管理進行資產證券化。
1.2能最大限度挖掘員工潛力,提高人力資源質量。人的潛力是無窮的,其潛力的發揮與激勵是成正比的。美國哈佛大學經過調查發現:在缺乏激勵的環境中,人的潛力只能發揮出20%~30%,如果激勵充分,其能力可發揮80%~90%。可見,在企業以調動人的積極性為主旨的激勵是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的基本途徑和重要手段,在企業管理中引入激勵機制不但是企業現代化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企業間贏得競爭的核心因素。
1.3能使企業與員工實現“雙贏”。企業管理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作為企業管理者,在決策問題上具有遠瞻性,在管理上要有“藝術”性。工作中強調外力因素的同時,更要關注員工的效率和積極性。對員工從精神和物質上進行關心,恰如其分地做好激勵工作,激發員工的潛在能力。因為激勵能夠滿足員工的精神和物質需求,能讓員工對企業產生歸屬感和成就感,從而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只有員工個人需求滿足了,對企業的激勵原則有了高度認同感,才能產生強烈的共鳴,才會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進而實現企業與員工“雙贏”的目的。
2激勵機制設計原則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得知,優勢需要是員工的迫切需要,只有滿足了優勢需要,員工才能釋放出最大的能量。作為一名企業管理者,要遵循科學的設計原則,充分運用激勵的正作用,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地選擇激勵機制方式。激勵機制的設計要遵循科學的原則才能實現激勵的最大化效應。
2.1公平原則公平原則是激勵機制中的最重要因素。心理學家亞當斯密對公平理論進行研究后發現,當個體在得到報酬后會把自己的付出與報酬跟別人做對比,如果自己與別人條件、能力相當,所得報酬也相當,那么雙方都會覺得比較公平;如果兩個人的報酬存在很大差異,報酬低的一方就會覺得不公平。不公平是激勵中最大的忌諱,如果讓激勵發揮最大化作用,就必須堅持公平原則。
2.2時效原則在企業管理中設計激勵機制,一定要適時及時地把握好激勵的時機。“雪中送炭”和“雨后送傘”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激勵越及時,越有利于將員工的激情推向,其創造力也會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反之,過時的激勵不但起不到激勵作用,還會讓員工出現焦急現象,降低對企業的信任度,嚴重挫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2.3正負激勵相結合原則正激勵就是對員工的符合組織目標的期望行為進行獎勵,負激勵就是對員工違背組織目的的非期望行為進行懲罰。正負激勵都是必要和有效的手段,既能鼓勵先進,又能鞭策后進,此項原則的實施須對事不對人,不能有失偏頗,否則起不到激勵作用。
3應用激勵機制需注意的問題
3.1選擇適合企業自身特點的激勵方式在眾多的激勵機制中,現代企業一定要結合自身特點選用適宜的方法進行激勵。因為激勵是為實現企業目標服務的,是鼓勵員工為實現組織目標而設計的,一定要因人而宜,實現激勵效果最大化。在紡織行業,德棉集團是一個老牌紡織明星企業,面對數以萬計的員工,選用的激勵機制重點就是生產一線的紡織女工,采用婦女節發放慰問金、外出旅游、延長產假時間等與員工利益息息相關的激勵機制,讓員工得到了實惠,激發了她們的工作熱情,促進了生產的順利進行。
3.2把握好激勵時機無論是激勵不足,還是過度激勵,都不能正常發揮激勵的作用,甚至還會起反作用,嚴重挫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作為企業管理者給員工設立的目標應是跳跳腳就可得到,不可過高,如果過高,員工努力后仍達不到目標就會放棄;如果過低,員工能輕易得到,就失去了激勵的作用。同時,還要把握好激勵時機,當員工在通過努力完成一項任務或取得成就后,企業應及時進行激勵,因為激勵越及時,員工所得到的滿足感就會越強烈,就越能促進員工積極性的發揮,積極的行為也會得到不斷的強化并長久地維持下去。
3.3建立匹配的激勵約束機制無約束的激勵是無序的激勵,無激勵配合的約束是沒有活力的約束,因此激勵與約束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元素。激勵機制從員工的正向發揮作用,充分發揮員工的正能量,促進企業發展;而約束則應從反向發揮作用,預防和阻止員工做出損害企業利益的行為,故企業的管理者在運用激勵機制時應建立健全與激勵相匹配的約束機制,如對高管人員實行問責機制,讓激勵機制公開透明、真正做到獎優罰劣,實行長效的內部激勵約束機制,做到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以利于企業健康順暢發展。
二、學習型組織理論的主要特征
1.強調正確的價值觀
圣吉在其著作中強調了持續正確的價值觀,真誠務實的生活意義,學習型組織理論倡導在關注個體的同時,更要關注組織,在關注支出的同時,更要關注投入。在關注未來生態的同時,更要關注現在的行為習慣。圣吉強調的是一種崇高奮斗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倡導生態的文明持續發展。
2.強調學習的本性論
彼得•圣吉強調每個人的天性都是愛于學習的,學習型理論強調的是學習的人性論。該理論強調學習是人的本性使然,學習型理論只不過是幫助人們提升自己對學習本性的認識,起到幫助人們喚醒學習意識的作用。
3.強調學習形式的豐富性
學習形式不是單一的,在圣吉的學習型組織理論中,我們可以將其學習形式分為五個部分:一是實踐性學習,學習不僅是接受知識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在行動中獲取知識、檢驗知識;二是學習不是個人的學習過程,而是合作學習、組織學習的過程;三是學習不僅是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建構知識的框架;四是學習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五是學習的目標是為了達到個體的愿景。學習型知識理論豐富了學習的形式與內涵。
4.強調學習的自愿性
學習型理論是特別強調真實性的理論,強調了在學習的交流過程中要用真誠的態度,強調了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注重解決實質性、真實性的問題,強調了學習的目標是為了真實的愿景去學習。
5.強調學習的跨界合作
學習型理論強調的是團隊的學習與合作,學習不能夠局限在個人的范圍內,要將學習的范圍建構成真誠學習的平臺,在平臺上進行組織學習、合作學習、跨界學習。
三、學習型組織理論在《企業戰略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用的具體途徑
1.改善學生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指的是個人固有的思維方式及行為習慣,心智模式是通過個體的人生經驗、生活閱歷、文化素養等多方面形成的。對心智模式的改善著重于在個體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兩個方面。在《企業戰略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中表現為對課程教學內容、體系設置、實施方式等方面。這就要求教師團隊要不斷的進行學習型組織理論的學習,從而將工作模式、思維方式進行改革與創新。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即培養學生超越自我。意指突破自己的錯誤或陳腐的觀念,將科學先進的知識理念貫徹到自己的思維體系中,實現個體的真實愿望。在《企業戰略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中表現為:將課程的專業知識理論與社會應用型人才的需要結合,能夠將所學的知識與行為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使得學生能夠突破自我,勇于突破創新,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能力。
3.建立共同愿景
在集體中建立共同的愿景有助于增強團隊的戰斗力與凝聚力,在《企業戰略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用的實踐中,教改團隊應該根據社會、學校的具體情況,確定人才培養的方向,將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目標相統一,共同朝向著實現共同目標而努力。
4.提倡課程系統性
學習型組織理論中所提倡的系統,是貫徹在其所有特征與內容中的,系統性是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核心內容。在將系統性運用在《企業戰略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時,具體表現為:長遠規劃的系統性、教學課程組織的系統性。在教改人員對《企業戰略管理》課程建設時應該努力做到系統的清晰性,包括重點突出、方法得當、思路明確等。在規定的時間內使得學生能夠掌握知識,在課后復習的過程中系統性的原則也會幫助學生清晰的梳理知識條理。
5.提高團隊意識
組織學習的首要問題是全體成員出于自愿性的,有序的形成共同愿景,在學習過程中系統性、開發性的對知識理解與掌握,全體成員建立共同的愿景,合作學習,這給予了《企業戰略管理》課程教學很大的啟發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強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集體的共同愿景、促進集體的團結協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開展多形式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交流,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1.1生源質量參差不齊
在國家招生政策的調整下,高職院校生源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既有高考最后批次的高中生,也有參加中職升高職的三校生,也有部分高職院校聯合單獨招生的學生,各個層次學生受教育程度存在差異,從生源角度來說相對復雜。
1.2學習動力不同
按照目前招生政策,高職院校學生大部分是由于高考成績不理想不得已選擇,先天上就對高職院校缺乏客觀、正確的認識。他們或多或少的存在自卑心理,對未來沒有明確的目標。同時,高職院校的學習方式,以“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主動學習為主;學習環境、人際環境的突變,使得很多學生很難轉變、適應;同時,高職院校在校時間相對比本科短,學習壓力大。這都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動力的專注度和力度。
1.3部分學生自我管控能力不足
高職院校學生大多都是在18~20歲左右的學生,正處在青春期向成熟期轉變的過程,獨立但不成熟,有個性但不健全。同時,離了家長的約束,開始放松自己,缺乏合理的管控能力,難以抵御外界的誘惑,使得沉迷于網絡,對學習漠不關心的學生數量不少。
2高職學生管理與企業管理融合與對接的現實意義
可以說,高職院校是應市場而生的教育產業,是能夠為企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基地,而企業則是吸收、消化這些人才的市場。這樣的供需關系就決定了高職院校在培育人才時,必須要按照企業的需求,而企業也要參與到學校教學工作中,兩者的互相滲透能夠實現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和諧共生。學生管理工作屬于高職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的工作態度、責任意識、職業道德、團隊合作、情感態度等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鑒于此,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特點與企業用人需求促進高職學生管理與企業管理的融合與對接可以為企業培養出合格人才。
3改制學生管理與企業管理的融合方式
3.1首先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在學生管理理念中融入職業成長意識
通常情況下,高職院校以專業設置對應一個或者多個職業崗位,通過自身刻苦勤奮的學習對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道德以及行為規范等方面不斷地完善。但是,僅僅掌握這些,還不足以讓學生充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還需在此基礎上,通過職業內涵、職業情感和職業習慣等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這就要求學生管理部門及工作者,必須謹記“服務企業、服務社會”的工作理念,要以學生的專業為平臺,組織和開展學生工作時時刻貫穿培養學生的職業習慣養成的這一主線。如在學生活動的組織上,對于電氣化鐵道技術專業的學生,可以組織其開展“接觸網工”技術比武,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吃苦精神;對于鐵道車輛專業的學生,可以組織其開展“車輛制動裝置”專業知識大賽,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對專業知識進行鞏固;這樣的專業技能大賽,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的對所學知識進行掌握和了解,而且還能夠進一步深化對職業要求的認識。在活動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增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促使學校的培養目標與企業的需求相吻合。
3.2其次夯實基礎,多手段,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學生管理中最能體現與企業融合的手段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作為重要的第二課堂,其不僅是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主要途徑,而且對于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也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高職院校社會實踐形式一般有:在校人兼職、專業實習、實地見習和社會調查。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不僅能夠深入到一線、企業和社會發展中,切實感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且還能夠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因此,學生管理工作一定要牢牢抓住這個關鍵的第二課堂,在充分完善制度、積極搭建平臺,不斷充實現有的社會實踐形式下,積極探索新的手段、方式、內容,加大了對社會實踐的投入力度,增進校企合作的深度,如,實行“2+1”教學模式,即兩年在校學習相關專業知識、技能,一年到企業進行生產定崗實習,這不僅能進一步鞏固、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企業、對職業、對崗位的全方面的認識,幫助學生更深一步的認識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意識;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強學生的專業認知,培養職業責任感,而這些是在學校課堂上所無法實現的。
3.3最后吸納百川,多元化將企業文化的理念滲透到學生心中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內部氣質的呈現和外部形象的展現,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必須提高對企業文化吸收、融合、對接的意識和具體的落實。而落實可通過學生社團來實現。學生社團有發展快、覆蓋面廣、學生人數多、靈活多樣的特點,是最好結合和呈現企業文化的載體。但就目前社團的實際情況來看,與企業文化的結合還達不到預期的目標,載體作用未能體現。為此,在社團的開設上模擬企業團隊、參考企業的組建;在社團活動內容的設計上,應該盡量將其與企業文化充分聯系起來,使其成為學校與企業聯系的橋梁,在校園里渲染企業文化,營造職業氛圍方面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4加強校企合作,創新“訂單”教育模式,深化學生管理與企業管理的對接有效措施
近年來,為了提高的教學質量和學生就業率,高職院校會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訂單”教育應運而生。高職院校與企業二者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進步、共贏的關系。隨著合作的深入,企業在學生管理活動中所占據的地位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就目前企業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服務形式來看,大致包括以下幾種:
①利用自身資源,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提供平臺。
②為學校開展的各項教育活動提供經費和相關的技術指導。
③設置企業獎學金,挖掘優秀人才。
④投入貧困幫扶工作,開展企業助學活動。
因此,我們需不斷挖掘、創新企業在學生管理中的其他服務功能,提升企業與學校的融合度,在管理中體現企業文化。在以往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其管理內容往往都是學生在校期間的管理,管理主體幾乎都是高職院校的各個管理部門,很少有企業參與其中,這樣的管理模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了解與掌握,但在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上卻存在明顯不足。企業參與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是學生管理工作的形式上的創新,符合學生實際需要,有利于學生接受,管理效果會更明顯。目前,企業參與學生管理主要以以下形式:校企結合的學生活動,如校企聯合舉辦的專業技能比武和文體聯歡活動;企業人士參與學校思想教育或職業生涯指導教育活動,企業先進工作者開展榜樣宣講會、專業技能講座、職業意識講座等等;按照企業要求開設的定向培養的“訂單班”、“半訂單班”培養模式,也是目前比較常見的一種企業高度參與學校管理的模式之一。
教學效果是在學生和老師相互配合的前提下獲得的,單方面的努力無法取得良好的成果。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需要老師對學生有足夠的耐心,應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同時學生也要積極與老師交流溝通,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能夠與老師在課堂上對于管理學進行討論。但是高職院校在國內并不是十分受政府重視,師資力量比較薄弱,老師的教學能力有限,缺乏對案例的深入研究,無法取得學生的信任。由于管理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學生要對社會的組織形態有一定的了解和體會,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很難讓學生能對管理案例有一定的見解。
1.2案例選擇不合理
案例教學雖然出現較早,但是在國內發展尚未成熟,教學方法還有待完善。許多學校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只是照抄照搬而已,時間證明這并不適應于我國的教學體系,老師選擇案例大多數都是國外企業的管理經驗,與國內企業的運營模式差別很大,所以這種案例教學并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雖然我國教育機構對案例教學越來越重視,但是案例的選擇、處理、整合不夠科學,模式陳舊缺乏創新,過多依賴媒體雜志中的案例,其中某些案例并不適應于企業管理教學,案例發生背景敘述不清,老師分析和學生理解難度大,脫落實際。
1.3欠缺教學保障機制
部分高職院校老師缺乏責任感,案例教學對于老師在課前的準備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老師首先要搜集整理案例,然后考慮案例開展過程,對于較復雜的案例還要借助多媒體教學,但是國內具備這些硬件教學條件的高職院校數量不多,軟硬件教學資源匱乏。
2.實施案例教學的有效措施
2.1做好企業戰略管理學案例教學課前準備
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經歷每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首先對基本管理的理論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對于關鍵知識點需要記憶,然后插入個別案例進行課堂講解和探討,在企業戰略管理上對計劃、組織、處理等相關細節部分要詳細進行案例分析。企業戰略管理教學步驟為:戰略分析、戰略選擇、戰略執行。老師在課前搜集案例時,要考慮案例是否適用于如今企業的發展狀況,要不斷對案例進行更新,選取的案例要順應時展潮流,課前進行備課時要明確教學目的和教學時間安排。
2.2組織學生課間對案例探討
學生對于案例探討要綜合運用多種模式,既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發言,也要調動大部分學生思考積極性,有利于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綜合學生在課間發言情況作為期末成績考核標準。案例開展前要用15分鐘做簡單描述,然后詳細講解案例發生背景,引出探討的問題,老師對于學生的分析要加以點評,并引入學生向正確的方向思考。討論方式可以靈活選擇,有分組討論,有演講形式討論等,最終老師加以總結,點出問題的關鍵點,對學生的思考問題的方式進行表揚,提出老師的看法和解決措施。
2.3做好課后總結工作
老師在案例教學的課后要進行記錄總結工作,對學生課堂提出的問題要進行思考,找出這次案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于企業戰略管理案例教學提供參考意見,還要觀察在這次案例教學后學生是否理解知識點,對老師的態度和看法,聽取學生的建議作出適當的調整。
2更新教學內容
從黃岡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原來的企業管理課程教材注重理論,內容枯燥,缺少針對數控專業所需的管理知識與實例,為此,本教研組教師通過對相關企業進行調研,并與企業專家進行積極溝通,適當增加了數控設備管理、機加工生產管理、物資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內容,并編寫了取材于本地企業的系列管理案例分析,因為事例就發生在學生身邊,與其專業非常相近,學生很感興趣,也易于被學生接受,經實踐證明效果良好。另外,為使學生更扎實的學到相關管理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還適當延長了企業管理課程的理論與實踐課時。
3改革教學方法
3.1課堂討論與學生角色轉換
在上有些企業管理的案例分析課程時,可根據課程內容需要,把學生分成3組,每組10人,把這10人分別按董事長,總經理、車間主任、技術員、班組長、普通員工代表等分配角色(這其中包含了企業高層、中層與基層),讓學生各自按自己角色并根據工作職責要求對案例進行分析,最終形成研討會分析總結報告、會議紀要、問題處理意見等形式的書面文件。而且,因為有多個不同案例,所以還要及時重新分配角色。在上市場營銷相關內容時,提前布置作業,讓學生提前準備出相關資料,在課堂上分別作為買家與賣家做市場調研,然后根據品牌、技術參數等指標談判價格、合同交期等內容,并按正規格式簽署合同。事實證明,雖然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因缺乏經驗與相關專業知識的積累,會出現方方面面的問題,但該方法使學生產生了較大的興趣,甚至激發了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意愿,有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2企業名人進課堂
學院往屆畢業生中有很多已成為企業老板,這是我院一個有利的資源,在合適的時機適當為學生安排一些講座,由這些企業家來親自談談自己如何創業以及如何對自己的企業進行管理等內容,可拉近學生與企業的距離,深受學生歡迎。
3.3改革考試方法
在開始上這門課程時,就把學生分成組,然后每組布置一道源自當地企業管理實際問題的作業題,課程快結束時寫成企業管理問題分析報告或管理類論文并按比例記入課程成績,使得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并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4充分利用實訓資源,強化實訓效果
為提高企業管理的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管理技能,只靠理論課是難以奏效的,必須對管理課程實習充分重視起來,為此我們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4.1有效利用學院內部實訓資源
學院內部有“校中廠”-黃岡飛翔模具有限公司,還有金工實訓中心、數控實訓中心等資源,是學生進行企業管理實踐的良好場所,可進行模擬車間管理、設備管理、生產管理、質量管理等內容。比如車間布局分析,可讓同學們首先畫出數控實訓中心的平面布置圖,然后分析當前這種布置方案的優缺點,并提出改進意見。在飛翔模具廠可進行訂單管理的實習,讓學生分組對訂單進行跟蹤,并寫出保證訂單按期交貨的方法。
4.2參觀本地機械加工類企業分別組織學生到本地的管理
優良與一般的機械類企業參觀,尤其那些管理優良的企業,往往在建廠前就已對平面布局做了充分的論證,而且在現場管理、質量管理等方面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在學生參觀前布置任務,找出企業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優點,參觀過程中請參觀企業基層或中層領導用實例講解企業在管理過程中的做法,并盡可能安排學生與領導互動的時間。
4.3充分利用企業管理實習軟件
學院仿真實驗室已購買市場營銷、設備故障維修、數控編程等模擬軟件,在學生進行管理實習時要充分利用這些軟件,提升實習效果。
5注重培養工程意識
在進行企業管理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安全意識、質量意識、責任意識、團體意識、市場意識等等。這些是構成工程意識的基礎,也包含了管理的思想,例如安全意識,企業的安全管理是管理其他事物的基礎,只有人身安全、設備安全等才能使員工安心、高效的工作,生產設備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效能,安全管理需要管理人員與所有員工都要有安全意識,而且需要時刻牢記于心中,所以從本質上說,要想使人員與設備安全,就要對自己的行為、對設備按一定的規則進行管理。對于質量管理來說也同樣如此,質量管理也需要所有員工都要有質量意識,現在比較成熟的企業大多都實行全面質量管理,需要全體員工參與、全過程控制,這也對企業員工的素質與管理意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在授課過程中及時對學生灌輸工程意識,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在畢業后有企業優秀員工的思想,也更容易與企業接軌。
企業財務管理,企業自身財務制度問題多多,例如會計人員配置不合理,對《企業會計制度》遵照執行不嚴格、不徹底,導致會計核算運行時檔案不全、資料不實,核算不具備規范性、操作性不強。甚至有一些企業內部財會根本沒有什么制度不制度的概念,信息化建設更是沒有過。大部分企業還沿襲傳統模式核算形式,管理上沒有什么效率可言、導致資金浪費嚴重。更嚴重的是企業從來就沒有內部審計。就是有的話,內部審計很難說具有獨立性。
(二)沒能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
管理是企業的靈魂,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基礎,特別是財務的管理更是企業走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元素。然而我國眾多企業沒有牢記財務管理的中心地位,根本不注重財務管理,財務管理隨心所欲、自由散漫、弊端突出。財務管理上方法落后、漏洞百出,職責不分、信息失靈,資金使用隨意性強、資金計劃不周、當生產經營急需資金投入時手足無措、其財務陷入困境。
(三)融資困難大
在我國企業生產大部分靠銀行信貸進行,據不完全統計,眼下,企業生產運營的資金半數源于銀行。負債經營的企業不在少數,并且負債比率較高,那么對債權保證的力度就會減少。這又給企業籌措資金造成了諸多的困難,其從貨幣市場也好,其他渠道也罷都一樣有難度。我國企業融資渠道有三種:其一發行股票、發行債券等直接融資,其二通過銀行貸款的間接融資其三是靠自身資金原始積累。發行債券、股票的門檻很高,許多企業規模資歷尚淺只能望洋興嘆。
(四)財務管理沒有發揮應有的重要作用
財務管理經驗不足,會計核算不可信、不合理,也沒有對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的活動做出必要的分析。甚至想分析的話,會計檔案資料支離破碎也沒有分析的價值。沒有發揮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的參謀決策作用
(五)財務管理中現金掌控能力差
許多企業財務管理中其現金管理尤其雜亂無章。沒有制定現金使用計劃,缺乏對應收賬款的掌控能力。要么導致資金呆滯、要么就是匆忙決策拼命追求短期效應,往往造成投資失敗,一蹶不振。
二、企業財務管理問題解決措施
(一)樹立起財務管理觀念
樹立人性化理財觀念。重視對財務人員的人的培訓和管理,拓展其發展的空間,為其素質提高、能力增強、業務水平上升提供一個斬新的平臺,挖掘財務人員的智力潛能;學會尊重人才、愛惜人才、呵護人才,激活其創新的思想、改革的勇氣;使其幫助企業的財務管理更趨向規范化,財務管理制度化。
(二)學會規避財務風險
在激烈的競爭別是在自由市場環境下,企業在生產銷售中所得利益都具有不確定性,企業財務管理要承擔一定的風險,這是必然的。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時要有風險意識。企業要利用財務管理對企業可能遇到的風險進行評估預警,并依據預測到風險情形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做到有備無患、未雨綢繆
(三)企業財務管理制度建設不容小覷
制度建設是企業集團發展壯大的先決條件,制度是成敗的關鍵。制度建設十分重要,特別是企業在財務制度上更是如此。完善的財務制度能提高對各職能部門的監督職能,能使企業財產管理良好有序,往來賬目明細、清晰,檔案資料齊全完整,能為企業制定較好的投資規劃,盡量規避風險,為其企業取得最大經濟效益添磚加瓦。
(二)利于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企業發展的好與壞,與企業員工的作用是息息相關的。企業實現人本化,能夠充分調動員工的自覺性、積極性、創新性,使企業最大限度的獲得利益。目前,世界都處于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競爭也明顯增大,無論是哪一方面的競爭,歸根結底都是人才之間的競爭,實現人本管理,可以使公司管理更加深入人心,從而使員工工作熱情提高,企業會獲得更大的效益。
(三)利于建立新型社會主義企業我國現代企業需要和諧、可持續發展,因此,創新是關鍵的因素。注重我國企業的人本管理,不僅可以使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而且可以帶動企業員工全面協調發展。
二、我國現代企業人本管理的實現
(一)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首先,需要堅持貫徹可持續發展觀。“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我國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堅持人本管理。其次,用人本管理理念促進企業協調發展。在人本管理之前的企業管理理念是行政命令式的,實行行政命令式管理容易使人厭煩并且會影響工作效率,而實現人本管理,員工的工作熱情會大大提升,因此,可以促進企業更好的發展。最后,在企業管理中學會尊重人、理解人。員工也是需要關心的,關心員工,可以讓管理深入人心,從而為企業帶來更多更好的效益。
現代企業管理中重視企業的戰略方針的制定以及對市場需求的方向把握,而忽略了企業自身生產力同樣是企業在社會競爭中的重要影響因素,造成整個企業雖然擁有對市場的準確把握,但是生產力無法跟上,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企業發展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企業在自身管理的過程中沒有完備的理論支持,只是一味的跟從主流管理形式,從別的企業直接照搬管理模式,沒有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發展狀況,造成管理理論與企業自身不適合。既沒有使企業得到多元化、個性化的發展,還制約了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導致企業生產效率低下,員工缺乏工作熱情,大大的阻滯了企業的發展。
1.2員工缺乏工作熱情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經常會出現員工工作主觀能動性差,對工作缺乏熱情的現象。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企業沒有合理有效、適合企業自身特點的管理方式,員工感受不到企業的目標與方向,缺乏基礎的物質保障基礎。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大多采用人本管理理論,人本管理理論本身是不錯的企業管理理論,然而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在很多企業中都只是落在口頭標語上,沒有實際的應用到企業的發展以及員工激勵上。員工會認為企業對于人本管理理論只是說說而已,并不會注重員工本身的實際發展需求,因此對工作失去熱情,對企業失去信心,產生消極怠工的心理,只是為了純粹的薪酬而被動的工作著。這種現象最終會導致整個企業的效率降低,經營績效受到嚴重影響,工作氛圍被破壞,企業員工的向心力、凝聚力成為一紙空談。員工的工作效率是企業發展中的重要影響因素。在企業管理中采用科學管理理論,能夠有效地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為員工樹立明確的發展目標,提升員工對于企業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最終達到員工與企業共同發展的目標。
二、新時代的企業科學管理
2.1科學管理理論與人本管理理論相結合
新時代下的企業管理,應當適應新時代的社會發展形勢,符合企業自身文化特色,建立科學的、人性化的、多元化的特色企業管理理論發展形式。就科學管理理論與人本管理理論而言,兩者各有各的特色,又都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在現代化的企業發展中,企業管理又顯得尤為重要,是一個企業的靈魂所在。因此,采取科學管理理論與人本管理理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管理模式之間的相互補足,從物質與精神雙方面對企業進行管理,是新時代企業管理的絕佳選擇。
2.2科學管理的新內容
時代在發展,舊時的科學發展管理理論自然也應當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步伐。保留舊有理論的精華之處,進行時代更新,對理論的不足之處進行改進,滿足時代需求,為科學管理理論注入新鮮血液,使其保持長久的活力,以更加適應新時代企業在社會中的發展,推動企業管理模式進步與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開創新的企業發展時代。
一、企業管理的高度——構建合適的企業管理哲學
大凡成功的企業都有一套管理哲學,因為哲學基本上就像一只羅盤,能指引企業經營的正確方向,幫助企業迎接挑戰,可以獲得職工、消費者、社會的大力支持,從而幫助企業追求成功。“愛的循環”的提倡者吉田忠雄是YKK拉鏈公司的總裁,YKK拉鏈公司制造的拉鏈占世界總產量的35%,他將利潤分成三份:三分之一是以質量較好的產品以及低廉的價格交給消費者;三分之一交給銷售我們產品的經銷商和商;三分之一用在自己的工廠。“不為別人得益著想就不會有自己的繁榮。”如果我們撒播善的種子,那么,善還會循環歸還給我們的,善在我們之間不停的循環運轉,使大家都得到善的實惠。
企業管理哲學不僅僅關系到企業一般的經營理念,而且涉及到企業對內和對外的一種生存的哲學思考,它關心的不僅僅是管理層面的因素,還有企業倫理等方面的內容,它是企業的辨證思維方式,是企業處理企業與社會、員工、顧客和相關利益群體各種矛盾的方法。不僅在國內可以適用,而且在國外也能大行其道。這也正是我們在跨國經營時代所應強調建設具有很強適應性的企業管理哲學的根本所在。
二、中國企業管理哲學建設的必要性
1.中國企業跨國經營迅猛發展的需求
經過“改革開放”20年的發展,中國不少企業已經初具規模,已經具備了開展海外投資的條件。中國已被聯合國評為新興的海外投資國,其中一批優秀企業,如海爾集團、上海廣電、萬向集團、杉杉集團、東方集團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國經營。在討論企業跨國經營的有關問題時,筆者以為,中國跨國企業的企業文化與理念體系構建是比較重要的一方面,它對企業在邁向跨國公司的重大轉型過程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我們更應該強調構筑自己的企業管理哲學和管理文化,以免被別的國家文化所同化而失去自己的獨立性。
2.西方企業在中國本土經營的成功啟示
據統計,世界上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國登陸,中國企業面臨著全球跨國公司的技術、資金、人才管理、經驗和哲學的嚴峻挑戰。加入WTO后,形勢更加復雜。中國企業的競爭對手都是具有超強實力的巨型企業,它們有著雄厚的資本實力和強大的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世界跨國公司咄咄逼人的進攻勢頭,使中國處于起步和初級發展階段的跨國經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還有一個更為突出的挑戰是中國的企業在西方多國公司面前是亦步亦趨還是自我崛起,這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制度問題,也是一個企業發展高度問題,任何一個問題不能妥善解決好,都會影響中國企業的長久生存。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借鑒西方公司的做法。西方公司不僅愿意采取國際統一的標準化管理,而且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入鄉隨俗創立相應的管理模式。比如:把人員流動作為人力資源管理政策的一個不變因素;擴大招聘范圍,不只局限于招收名牌大學畢業生,著眼于立足本地和長遠發展的需要;改變過去的一貫做法,減少外國經理的數量,多給中國員工晉升的機會,避免中外沖突;與中國的大學合作,建立自己的培訓機構等。這些做法對于中國的企業怎樣在本土各地經營以及走出國門開展異地經營都是很好的借鑒。西方公司在中國經營的本土化成功,直接打壓著中國企業的生存空間。如果我們仍一味模仿西方公司的經營方式,不去做挖掘深層的本土和異域的生存土壤的努力,形成一種更能符合中國本土和國外文化的企業文化和哲學,中國公司的生存、發展道路將會變得比入世前更為艱難。
3.體現賦予本民族文化傳統特征的內在要求
一個企業的生存發展首先應該是能夠充分挖掘與利用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能夠建立起符合全體國人的企業哲學。中國傳統的企業文化,講求以倫理為本位,強調社會需求和集體利益,講求道德誠信,崇尚美德,而誕生于西方文明下的西式商業精神,在被中國企業照搬進來時,卻忽略掉了一些重要而基本的前提,這使得理念變形的情況比比皆是。況且,即使這種學習不走形,以西式商業精神為視角的亦步亦趨,也很難造就出強大的可與跨國公司相抗衡的中國企業。盲目照搬導致的直接后果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事實上我們有太多的企業并沒有很好的利用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來構筑企業哲學和文化,因此,在市場競爭中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地位和方向,其成效顯得非常有限。一個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都缺失的企業,它是不可能在國內立足的,更談不上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
三、企業管理哲學的階段性構建分析
在討論怎樣構筑企業管理哲學時,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企業的發展有其階段性,因此,在不同階段企業應該具有不同的文化和哲學價值追求,給它們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賦予不同的意義,否則,我們在構筑企業管理哲學時發揮不了管理哲學的正確引導作用。
在公司創業初期,重要的是生存與擴張,是產品和市場,所以出現了索尼的開拓、獨創精神和松下的饑餓精神,也出現了華為的壓強精神。但當一個公司的規模擴展到相當程度,即它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已成為或即將成為一種“社會力量”的時候,企業文化和哲學的探討就被賦予更高更新的含義。對內而言,隨著企業的擴大和員工的增加,企業領導者迫切需要一個發揮增強企業內聚力、形成企業思維以統一員工思想、確認工作評價標準、確認接班人標準等作用的企業自身價值體系——即企業的文化體系,對外而言,此時,隨著企業在業務過程中觸及的社會利益日益廣泛,人們已從文化的角度評價其合理性和利益的得失,企業文化中的使命與宗旨、服務精神、社會意義等因素凸現出來,文化又成為對外營銷問題,部分企業甚至以自身的企業哲學作為營銷主要述求點之一,使之成為企業形象的重要標志。愛的循環精神就為企業的成功獲得了國內外的強大哲學支持。:
到了企業跨國經營的時期,對企業的管理哲學就變得更為迫切和重要。此時的企業經營管理哲學不僅只是關注國內的可接受問題而且也應關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國外認同問題。構建一種更具普遍性的體現本土化全球化的實質性的企業管理哲學可以說是事關企業跨國發展時期生死成敗的核心問題。世界許多成功的企業發展到跨國公司階段時都已形成自己能被盡可能多的民族認可的獨具特色的“管理哲學”,并發展出一整套“企業理念體系”。如IBM公司“尊重個人、服務、追求卓越”企業哲學;美國麥當勞的“質量、服務、清潔、價值”的理念。那么,中國眾多企業面臨跨國經營時,應該建立一種什么樣的經營哲學呢?以什么樣的形象展現在國際大舞臺呢?筆者以為結合中國正處于向外發展初期,中國企業的經營哲學應該體現出一種饑餓精神、自主獨立的精神和敢于搏強的精神。這主要從下面三個方面考慮一個企業經營哲學的構建:產品研究與創新性上,追求自主,我們不僅要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與專利,而且更要主張自我開發與創新;生產上,要自創品牌,延長自己的生產鏈,增加產品的附加值,不能過于滿足貼牌生產;營銷上,可以借助國外的營銷渠道和手段,但不能完全依附,否則,企業的獨立性永遠難以實現,在國際上仍無法展示自己的身影。總之,反映這種經營態勢的企業管理哲學,應該是一種力求自主、拼搏圖強的哲學觀,而不是一種盲目屈從國外大公司的經營范式。隨著經濟的一體化,我們的企業在經營時應該審時度勢,及時轉變自己的經營指導思路,不懼怕諸強,拼搏擠壓,構筑起能反映目前自身經營特點的企業哲學理念,指導本企業打造為世界真正強大的成功大企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