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07: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可持續發展管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綠色財務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企業資源管理的有效性和企業戰略發展的正確性。因此,企業的綠色管理要從綠色財務管理工作做起,逐步完善財務管理制度,構建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實現企業的經營由資產經營向資本經營轉變,大幅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綠色財務管理可以使企業制定出正確的決策
加強綠色財務管理,提高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職業道德、綠色發展理念,給決策層提供真實、可比性強、可持續發展的會計信息,促進決策層做出正確的發展決策,從而促進企業朝著正確的發展方向健康發展。
二、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許多領導并沒有認識到綠色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有的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是由其他人員兼任的,財務管理混亂,財務管理效果沒有體現出來。那么,具體來說,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存在哪些問題呢?
(一)財務管理目標不明確
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財務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企業進行財務活動所期望實現的結果。目前,我國企業在財務管理目標制定中存在著財務管理缺乏科學發展觀、財務管理規劃無序、財務內控混亂等問題。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企業內控能力不足、資源過度浪費以及戰略規劃偏差,從而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綠色發展理念薄弱
企業在以往的發展過程中通常只是盲目的追求經濟增長,不顧資源、環境和個人健康代價,一般只考慮短期經濟效益,不考慮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限制等條件,企業的規劃與發展對于自然環境保護以及資源浪費并無客觀正確認識,只對與自身收益相關的各項因素有所評估和計劃,從而導致了綠色財務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無從談起。(三)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目前,我國企業管理模式是所有權與經營權一致,并占絕對領導地位,企業的投資者就是企業的經營者,這樣的管理模式必然會造成財務管理的混亂無序,擴大了企業財務管理的負面影響,不利于財務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企業缺乏引進高素質的、專業性強、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的財務人員,無法形成現代財務管理觀念,財務管理無法真正發揮其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與優勢。
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財務管理策略
(一)創新企業財務管理觀念
引入社會責任風險和環境風險的風險價值觀念。樹立現代綠色的財務管理觀念,提高經營管理者的思想認識,創新企業的財務管理模式和方法,才能保證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環境之間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正確方向。傳統的風險價值觀念表明:市場經濟是風險經濟,投資者冒風險進行投資,預期的投資收益率應包括無風險投資收益率與風險投資收益率兩部分內容。成功的投資者應該在風險與收益的相互協調中進行權衡,以期獲得滿意的收益。傳統財務管理中的風險包含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兩大類,其中的經營風險是指因生產經營方面的原因給企業盈利帶來的不確定性,如供應商方面的風險、產品銷售方面的風險以及稅率調整、通貨膨脹、宏觀政策變化等方面的風險。財務風險是指由于籌資舉債而給企業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而綠色財務管理要求重視環境,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因此綠色財務管理的風險價值觀應進一步引入環境風險和社會責任風險。社會責任風險應該是由于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而帶來的企業價值或無形資產價值貶值的可能性。企業的發展必須不斷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加強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增強企業的后勁與再生力。企業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勞務必須以環境效益為前提,拒絕損害社會利益的行為,提倡保護自然環境、改善生態環境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和社會聲譽。
(二)科學合理利用企業資源及保護自然環境
首先,合理確定企業的現金持有量。強化庫存管理,保障資金結構的合理;建立應收賬體系,規范產品購銷操作流程,能夠有效緩解企業資金緊缺的問題;其次,企業要有投資管理。在面向市場進行投資的時候要對投資項目進行分析,制定正確的投資決策;對內要加強人力資源投資,企業的發展需要一支高素質、綜合技術型的財務管理人才。再次,要規范企業投資程序,實行投資監理。財務管理人員要對投資項目啟動后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管,降低企業投資的風險。最后,合理地對經濟成本、社會成本、環境成本進行核算與估計,保證企業的經營和投資行為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可控、可恢復的。始終保持綠色理念貫徹到企業財務規劃和實施的過程當中。
(三)完善企業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
增強責任意識。鑒于企業發展存在的資金緊缺、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等問題,國家應該加大對企業的資金、技術、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例如,建立企業信用擔保管理體系,降低企業融資難度,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政府應加強對企業的社會責任、環保意識方面的引導工作,改善企業的投資環境,引導企業財務管理、投資規劃朝著規范化、法律化、科學化、可持續方向發展。同時,提供環境保護意識培訓和技改方面的支持和幫助。
(四)提高財務人員素質
構建綠色企業文化。企業在認識到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之后,要努力提高財務人員的素質,培養一支專業的復合型高素質財務骨干隊伍。企業文化是在長久的經營管理活動中所形成的價值理念,綠色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和諧的生態價值觀,是追求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價值觀念。全社會應進行廣泛的環保宣傳和風險意識宣傳,尤其應加強對財務和管理人員的宣傳、教育,讓他們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及資源可持續利用對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充分認識到承擔社會責任對樹立企業社會形象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綠色理念和綠色管理意識,樹立全方位、全過程的綠色管理新思想,在企業產、供、銷過程中,從資源籌措、投放、耗費到資金的收回及分配諸過程都要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社會責任風險、環保風險等理念貫穿始終,最終達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構建完善的信息系統以及環境風險評價體系
隨著科技的發展,財務管理工作要提高其效率及建立風險控制體系,必須學會使用先進的相關管理軟件。構建完善的信息系統與風險評估體系,可以保證企業內信息的順暢流通,內外部環境的綜合評估,促進財務人員及時獲取各方面信息,配合各部門做好相關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和風險評估體系還可以有效減少財務管理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可持續性。例如,當出現環境污染風險事件、產品質量下降、存貨積壓或者應收賬款成本上升等現象時,就可根據具體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以減小危害。
二、傳統財務管理與財務戰略管理的區別
一是視角與層面不同。事務型管理是傳統財務管理的主要類型,即運用實際經驗對財務進行管理。財務戰略管理屬規劃型,放眼于未來,從多方面入手,對企業未來長期的財務管理制定理性戰略方針。二是邏輯起點差異。傳統財務管理的邏輯起點是歷史數據,并結合簡單趨勢規劃財務計劃,而財務戰略管理的邏輯起點則是對財務大環境的分析,結合企業自身條件來規劃財務。三是職能范圍不一樣。相比較財務戰略管理,傳統財務管理的范圍要小得多,因為財務戰略管理除了履行傳統財務管理各方面的職能外,還對企業戰略的制定與實施等出謀劃策,是牽涉面非常廣的重要職能。
三、發展成熟型企業的財務管理戰略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將有限的資金轉化為投資方向,促進資金來源以及資金結構進一步融資,這才是財務管理戰略的成熟標志。通常當企業在運營中投資機會下降時,資金的需求量就會減少,造成融資的方向變少,相反則融資機會多,企業的經濟效益更高,這就為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本文針對成熟的中小型企業進行了財務戰略分析,為企業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其中具體的融資財務戰略管理措施是:
(一)擴張投資的規模,加大對市場和經營的投入。
擴大投資規模、加大投入,能夠促進企業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實現對市場的徹底了解,促進產品的開發和使用。其中運用的市場滲透戰略思想是中小企業的經營,需要加大現有產品的生產量和投放市場的產品數量,為提高市場占有率以及銷售量做保障。這就需要在內部資源中進一步開發,著重于市場供應的原材料以及配件的生產經營方向擴大投資,另外還需要對市場人才進行投資,在人力和物力充沛的情況下,保證企業運行的穩定性,有助于資金的回轉,進一步開發市場。但是在運行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風險。這就需要加強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以及技術保障,在管理層次上不斷強化。盡可能規避風險,做到穩定投資。
(二)實施穩定的投資戰略。
企業在進入成熟階段之后,思想上有所放松,缺乏了內部條件以及部分能力,但是外界的環境仍然處于激烈的競爭過程中,在這種狀態下,企業才更應該穩定財務思想,以穩定的態度正確對待。在該階段戰略使用中,要注意的是,不能將大量運營資金作為固定資產,否則就使得企業的資金不能運轉。造成經濟長時間處于癱瘓階段,長時間造成運營資金周轉不良,只是片面追求眼前的經濟效益,急于增加固定資產,其實這種財務戰略思想很容易造成企業運營資金的極度緊張,影響企業正常、穩定的發展。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采用分散投資的戰略思想。目前中小企業在發展中為了避免產品單一過大的經營風險,就想方設法增加投資渠道和利用多角化的經營分散風險,其實這種戰略思想會造成企業的營業利潤下降。在受到企業規模影響下,采用分散投資的方式會導致資金原有運轉基礎上的困難加劇,一些新的投資項目不能正常使用。這種缺乏管理能力以及經營方式的財務戰略管理,大大降低了企業的管理和投資效益,影響了正常生產效果,加劇了競爭因素。
(三)融資結構方面。
目前中小型企業的融資結構需要根據企業財務指標分析來具體實施,另外還需要結合定性方法綜合考慮企業的整體戰略、金融結構以及企業的發展狀況和償還資金的能力等因素具體進行,為企業的發展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方針資本結構目標。
人口的劇增、水土流失、森林銳減、土地沙化、環境污染、資源匱乏、物種滅絕、能源危機等,這樣一些具有全球性、涉及全人類利益的重大社會問題已程度不同地困擾著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而可持續發展正是一種為了使人類走出困境、使子孫后代能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新的發展思想。
可持續發展被公認的概念是“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包含個基本原則:第一是持續性原則。指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必須維持在資源和環境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以保證發展的持續性。第二是共同性原則。指人口、資源、生態問題的全球性,要求全人類通力合作,共同維護地球環境和自然資源。第三是公正性原則。指保護和利用環境及自然資源的公正性,包括代際公正(即當代人的發展不損害下一代人的利益)和代內公正(即同一代人,一部分人發展不應損害另一部分人的發展)。
水利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水是人類賴以生存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而水資源又是非常有限和相當緊缺的,水利工程是為除害興利、造福人民而修建的。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興則農興,農興則裕國。工業的發展也離不開水的供給和保障。防洪、除澇、抗旱、減災也得益于配套的水利工程設施和合理的調配服務。所以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要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只有確保水利可持續利用,才能保障國民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影響水利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工程的運用與管理、水利的投資與建設、人才的開發與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澇、體制與機制、科教與法規等。因此,實現水利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實現水利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水利行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目前水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劇,防洪標準低,水污染和水環境日益惡化,工程設施老化失修較為嚴重,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手段落后,水利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執法力度不夠等。
2現代水利和傳統水利
現代水利的概念可以概括為:通過流域的綜合治理與管理,使水系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都得到完全的發揮,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適性(包括對生物而言的舒適性)都不斷改善,并支持流域實現可持續發展。
現代水利與傳統水利在工作范圍、治水原則、水功能的開發和利用、防洪減災的手段、管理機構的設置、水資源的利用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別,具體表現:
(1)工作范圍。現代水利是把流域作為天地生的基本單元,把流域內的天文、氣象———地理、地貌、巖土———人類社會、生物圈作為一個系統進行綜合規劃、治理和管理。而傳統水利雖然也強調流域治理、開發和管理,但其基本對象還只限于河道及其水工建筑物。
(2)治水原則。現代水利重視人與自然的適應及和諧共處,協調人與自然、生態、水之間的關系,追求流域內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避免水利工程建設對環境生態的負面影響,約束人類的不正當行為。而傳統水利則比較強調對自然的改造,追求大工程的建設。
(3)水功能開發。傳統水利比較注重對水體資源功能的開發和利用,以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有時對環境與生態的長遠社會效益有所忽視,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情況下,這一傾向更為嚴重。而現代水利則不然,它重視對水體資源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的綜合開發利用,在對水體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同時,注重對其環境、生態功能的保護,并設法使其逐步改善
(4)水利發展趨勢。傳統水利主要是依靠工程手段來實現興利除害,防洪減災,抗旱除澇也多采取工程措施來獲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現代水利不僅依靠工程措施而且注重非工程措施,如技術、管理、法制等,特別強調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的轉化,對全流域實行洪澇災害風險管理等。
(5)流域管理。目前我國幾大流域管理機構的職權較小,還很難對流域內的水資源開發、防洪、水資源的保護進行統一有效地管理。而現代水利則要求實行真正的流域管理,即將流域范圍由目前的河道水系擴大到流域內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土地開發、污染排放、企業耗水、地下水開采管理等。現代水利的流域觀念相當強,它尊重流域圈的存在,注意保持流域的生態特征及其多樣性,對可能造成水土平衡條件大幅度變化的人類行為采取謹慎的態度,缺水地區應形成節水社會,以適應自然為主。而傳統水利。不太尊重流域圈的存在,強調行政區劃和本地區、本部門的利益。
(6)管理手段與管理機制。傳統水利的管理手段比較落后,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效益差。而現代水利的管理方式將是現代化、自動化的管理,利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系統科學理論和系統工程方法研究解決水利技術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隨著管理手段的先進,勞動強度的降低,機構的設置必將是精干高效,運行機制必將適應流域管理的需要。工作效率將會大大提高,經濟效益也會顯著增長。
(7)河道治理與堤防建設。傳統水利的河道治理理論是基于水利學的最佳水利半徑而提出的,用最經濟斷面輸送最大流量,治理后的河道喪失天然河道的特征,而被渠化,裁彎取直,上、下游斷面趨于統一標準化,水流的多樣性消失。河道的防汛手段主要是大搞堤防建設,堤防斷面多以標準的梯形斷面為主,同時兼有公路,嚴重地破壞了水陸的連續性,使沿河濕地大量消失,從而導致水陸生態環境連續性破壞。而現代水利河道治理的原則,除滿足渲泄洪水要求外,從生態而言,還要盡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點及水流的多樣性。因為只有水流的多樣性才有水生物的多樣性。現代水利提倡河流向自然回歸,應該盡量保其原貌,如寬窄交替、深淺交錯、急流緩流并存,偶有彎道與回水,岸邊水草,為各類水生物提供棲息繁衍的空間。現代水利的堤防建設也十分重視對生物沿河濕地及水陸連續性的保護。在堤防建設的同時,盡量保持沿河濕地、沼澤地的水源補給,以及有序地保留水陸連續通道,使陸地及兩棲生物能安全地到水邊覓食和繁殖。
(8)筑壩建庫。傳統水利提倡的是梯級開發,大壩建設成為水利建設的一大特征,盡管大壩建設在防洪、供水農業灌溉等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從生態學角度來看,大壩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水流和生態的連續性,再加上庫區建設和移民,庫內水深和水溫的變化,都不可避免地對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產生較大地影響。而現代水利建設,對梯級開發、筑壩建庫將采取慎重態度,在筑壩時將采取可行的補償措施,如過魚、過船等措施。
(9)人才需求傳統水利對人才需求的類型比較單一,多是單純的水利專業人才,隊伍的知識結構也比較簡單,而現代水利對人才的需求將更加廣泛,門類更加齊全,一些與水利相關專業的人才需求量將越來越大,要求水平將越來越高。如法律、經營管理、生態、環境、計算機等方面的人才將有較大的需求。
(10)水資源利用。由于水資源的嚴重缺乏和它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并且伴隨工農業用水及城鄉用水的不斷增加,以經濟用水為目的的水資源速度開發利用,造成黃河及北方多數河流長時間斷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再加之水體的污染,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問題。而現代水利則要求對經濟、環境、生態用水,進行綜合規劃,統籌兼顧。生態用水包括流域內林、草用水,維持一定的地下水位及水面用水等;環境用水包括維持河道基本流量、造床流量、污染水域稀釋和更新用水等,二者應滿足維持流域生態和環境的基本要求。
3現代水利與可持續發展
現代水利與傳統水利的目標不同,所以實施后的效果也大不相同。傳統水利由于沒有把可持續發展納入其管理體系之中,因此常造成流域內生態、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浪費。而現代水利的著眼點則是利用科學的態度,利用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等手段,充分發揮水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和生態功能,以實現流域內水利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眾所周知,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成了制約該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影響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幾點:①經濟結構不合理。②水資源短缺,表現在水資源總量偏少、人均占有水量偏低、徑流量年際變化大、降雨量和徑流量年內分配不均等方面。③供水工程建設滯后。④環境惡化趨勢明顯,地下水過量開采、持續干旱少雨、工業和生活污染等造成了水環境的日益惡化。根據1996年水質監測資料對河流枯水期水質進行分類評價結果,北方17個省級行政區總河長51670km,水質良好的Ⅰ類水占總河長的4.0%,水質較好的Ⅱ類水占總河長的18.6%,水質尚可的Ⅲ類水占總河長的21.4%,水質已受污染的Ⅳ類水占總河長的23.7%,水質受嚴重污染的Ⅴ類水占總河長的32.3%,有11個省區(冀、晉、遼、臺、黑、蘇、皖、魯、豫、陜、寧)受污染的河長占評價河長的50%以上。
依據國際通行的水資源緊缺指標(表1)衡量,我國北方大部分城市地區屬于重度缺水地區。水資源現狀評價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我國北方除寧夏、新疆為輕度缺水地區外,其他15個省市都為重度、極度缺水地區。
通過上面對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現狀的介紹和評價,可知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該地區人口密集和生產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對其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程度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其綜合評價就顯得十分緊迫和重要。
2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程度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2.1指標選擇的原則
判斷一個區域以水資源為主要控制因素的資源—社會—經濟—環境這一復合系統是否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該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和相應的衡量標準與方法,才能給出可持續與否的科學界定。因此,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要體現該區域水資源本身的特征、開發、利用、管理狀況即水資源系統的發展水平,與水相關的社會系統、經濟系統、環境系統的發展水平,還要反映水資源系統與社會系統、經濟系統、環境系統的協調發展狀況和協調程度,以及復合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基于這種思想,在選擇指標構建指標體系時,必須遵循如下原則:
2.1.1系統性與層次性相結合區域以水資源為主導因素的資源—社會—經濟—環境這一復合系統的內部非常復雜,各個子系統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要求建立的指標體系層次分明,不僅要反映
各子系統各自的特征,更要體現水資源系統與其他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
2.1.2全面性與概括性相結合所選擇的指標既要盡量全面地反映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這一復合系統的各個方面,又要精煉,避免信息重復,從而影響評價結果的精度。
2.1.3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建立的指標體系往往在理論上反映較好,但實踐性不強。因此,在選指標時,不能脫離指標相關資料信息條件的實際,盡量選擇那些關鍵性的具有綜合性的指標,使得建立的指標體系簡潔明確,易于計算和分析。
2.1.4動態性與靜態性相結合作為一個系統,水資源系統可持續發展是不斷變化的,是動態與靜態的統一。因此,可持續發展測度指標體系也應該是動態與靜態的統一,既要有靜態指標,也要有動態指標。
2.2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根據以上原則選取了充分反映我國北方地區的水資源總量I1,(億m3)、年降水量I2,(mm)、大中型水庫蓄水量I3,(億m3)、供水總量I4,(億m3)、耗水總量I5,(億m3)、人均用水總量I6,(m3/人)、單位GDP(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I7,(億m3/萬元)、實際灌溉面積I8,(萬畝)和水質I9,(等級)等9項指標作為評價指標(見表1),對該地區17個省、市、自治區的水資源持續發展狀況進行評價。
2.3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主成分分析評價方法
近年來,隨著多元統計方法的普及與應用,主成分分析法也成為一種較新的評估方法,它有著不同的原理和特性,它的本質目的是對高維變量系統進行最佳綜合與簡化,同時也客觀地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避免主觀隨意性,而綜合評價的焦點正是如何科學、客觀地將一個多目標問題綜合成一個單指標形式,因此主成分分析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評價方法。
2.3.1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工作目標,就是要在力保數據信息丟失最小的原則下,對高維變量空間進行降維處理;即在保證數據信息損失最小的前提下,經線性變換和舍棄一小部分信息,以少數的綜合變量取代原始采用的多維變量。
由圖1及表5,將17個城市地區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程度劃分為Ⅰ、Ⅱ、Ⅲ、Ⅳ等4個等級。其中I級表示該區域水資源開發尚處于初始階段,該階段水資源開發程度低,利用率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潛力巨大,這樣的城市有2個,分別為圖1中寧夏和新疆;Ⅱ級表示該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處于起步階段,但該階段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仍然較低,有較大的發展潛力,這樣的城市有4個,分別為青海、甘肅、黑龍江、內蒙古;Ⅲ級表示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己相當高,可持續發展潛力較低,但還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分別為江蘇、吉林;Ⅳ級表示水資源開發利用已經達到飽和狀態,水資源系統可持續發展潛力極低,應該考慮較小區域調水,并且以節水型為主,這樣的城市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安徽、山東、河南、陜西。這一評價結果同水資源緊缺程度的評價結果基本一致。
3.結語
本文在利用國際通行的水資源緊缺指標對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現狀進行評價的基礎上,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對北方17個城市及地區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程度進行了綜合評價,評價結果與緊缺指標的評價結果基本一致。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可以將9個評價指標綜合成4個主成分,根據評價指標的數據本身的信息得到主成分的權重,進而得到綜合評價值;避免了專家打分的人為任意性,同時該方法具有直觀和可操作性等優點。
參考文獻:
[1]雷剛旭.西部大開發中的四川水資源問題[J].四川水利,2002,3:2—6.
[2]任若恩,王惠文.多元統計數據分析[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7,92—119。
[3]傅湘,紀昌明.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綜臺評價——主成分分析法的應用[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9,8(2):168—173。
[4]門寶輝,梁川.屬性識別方法在水資源系統可持續發展程度綜臺評價中的應用[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2,28(6):675—678.
[5]門寶輝,王志良,梁川等.物元模型在區域地下水資源承載力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03,35(1):34—37。
[6]門寶輝,梁川,劉慶華..基于屬性識別方法的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的綜合評價[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0(6):207-210.
[7]門寶輝,梁川.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綜合評價的可拓方法[J].水電能源科學,2002,20(4):66-69.
[8]徐良芳,馮國章,劉俊民.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0(2):119-122.
[9]鄒積君,劉志文,張小芬等.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指標體系的設計及評價方法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3,17(1):37-40.
[10]董曾南.談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J].水利發展研究,2002,1:15-16.
[11]PlateEJ.Sustainablewaterresourcesdevelopment[A],MemorialSeminarforthesilverjubileeontheoccasionoftheXXVIAHRBiennialCongress[C],Tpkyo,japan,1993.
[12]黃君禮,王麗,楊士林等.我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探討[J],哈爾濱建筑大學學報,2002,35(5):49-51.
[13]黃嘉佑.氣象統計分析與預報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
[14]王錦國,周志芳,金忠青.我國北方水資源持續發展狀況的灰色聚類評價[J].水電能源科學,2000,18(3):10-12.
EvaluationonsustainabledevelopmentofwaterresourcesinnorthChina
MENBao-huiZHAOXie-jingLIANGChuan
(1.AgriculturaldepartmentkeyopenlaboratoryofAgricultureresourceandenvironmentinYangtzeRiverupperreaches,Chengdu610066,China;2.CollegeofHydraulicEng.,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65,China)
2生態文明視角下實現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路徑
2.1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
林業部門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林業資源的管理工作,從思想上重視林業資源管理,善于從多角度、全方位對林業資源管理工作進行全面的安排與部署。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林業資源管理人員對林業管理工作的責任感,實行全員動員,抓好宣傳與重點工作,確保林業資源管理的各個方面都能達標,全面推動林業實現健康發展。通過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做好林業資源的宣傳工作,通過標語、報紙、電臺等渠道來實現,使林業資源管理方面的教育能獲得人們的普遍認可,提升社會的參與性,實現全民參與林業資源管理的新模式。
2.2準確定位林業資源,完善法律配套機制建設
2.2.1準確定位林業資源
因為林業資源在功能方面承擔著多樣的角色,有時候可能是以生態效益為主,有時候是以經濟效益為主,有時候是經濟與生態效益兼得,采取“一刀切”的禁止采伐的政策或者是實行開放性采伐,也可采取“分林到戶”的方式,都會導致林業資源不能實現科學有效利用,以及林業資源管理不到位的情況。所以,需要從區一級政府層面對林業資源進行正確定位,進一步明確林業資源使用的目的、路徑以及具體方法,采用使用的差異化定位,為實現林業資源管理的可持續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2.2完善法律配套機制建設
創建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法律系統,是有效實現保護林業資源,實現林業資源管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當前,針對林業資源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以及相關的配套實施條例,有些條例的內容體現了林業管理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有效反映了法律對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關注。但是因為《森林法》以及配套條例的頒布年限時間長,有些地方不能適應當前林業管理的現實訴求,甚至會對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全面完善林業資源管理相關的法律系統,對實現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來講,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在重新確定立法思路的基礎上,全面創新立法原則,重點體現在通過實施嚴厲的懲戒制度來處理林業資源管理中出現的違法現象,這不僅包含直接負責人,還包含相關的行政責任人,進一步加強對林業行政管理隊伍中出現的不作為行為的懲治力度,提升林業資源管理相關的法律地位,確保實現林業資源管理可持續發展。
2.3依托科技來大力發展林業資源,強化伐區林業資源監管力度
2.3.1依托科技來大力發展林業資源
從總體情況來看,當前使用的林業資源管理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需要全面依靠林業方面的高新技術確保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環境與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比如,可以培育新種苗,并對優質樹種與壯苗結構進行及時調研。使用先進的科技來全面實施科技興林與造林,使用最新技術來做好傳統木材的加工工作,并全面改進制造技術,進一步提升林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與經濟價值,不僅能全面發展經濟,也能確保環境與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的時代大背景下,全面開展碳捕捉以及使用技術,通過與林業高新技術全面結合,將傳統意義上的林業產業能全面融入到新型戰略產業中,為實現林業發展提供新的機會。同時,也要全面利用好林業科技,全面開展對優良樹種與壯苗的結構開展研究,培植優良種苗,采用科學先進的技術來實現科技造林與科技興林。因此,依托科技來大力發展林業資源,對提升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2.3.2強化伐區林業資源監管力度
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便于環境保護出現沖突,對那些經濟利益的追求人來說,導致林業資源使用者關注眼前的經濟效益,并未確立長遠眼光,使得濫砍亂伐現象嚴重。要堅持走林業資源管理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就需要不斷加強林業管理,進一步完善林業資源管理制度。對林業資源伐區,應該進一步明確伐區的主要責任人,并且和伐區內的負責人簽署管理責任書。同時,對伐區需要開展全面檢查,在對林業資源進行砍伐前,需要林業資源監管部門做好抽檢工作,并納入長期監控范圍;在對林業資源進行砍伐后,需要單位進行自查基礎上,再報請當地林業主管部門對其伐區質量進行統一檢查驗收。同時,做好樹苗的種植工作,逐漸形成梯次采伐系統。最后,還需要將林業高新技術全面運用到林業采伐中,進一步提升林業產品市場競爭力與經濟價值,通過使用林業科技來改變傳統的使用林業資源的模式,實現農林業經濟發展和環境發展的可持續性,對林業監督、采育、科技、獎懲、管理等機制開展全面創新,適應林業資源伐區發展的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做好強化林業資源監督管理力度。
2.4完善林區監督管理,深化經營管理思維
對于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要加強素質方面的管理和培養,建設好管理的隊伍,對管理人員進行相應的培訓,使其專業方面的能力和素質有效地提高,加大招聘專業人才的力度,使隊伍在業務方面和技術方面都強大起來,以保證國土資源管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還應該和國土資源的現狀聯系起來,健全和完善規章制度,規范各個部門的行為,將土地管理的體系完善起來,使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有所依據。還要對耕地的問題進行密切的關注,制定一系列的相關保護制度,畫出耕地保護紅線,保證耕地的數量和面積。嚴肅對待非法占用耕地的情況,一經發現,嚴格處理,加大占用耕地的補償力度,保證占補平衡。
(二)建立健全的土地市場運營機制
國土資源管理在現在這樣的市場經濟環境下,要順應發展的趨勢,實現行之有效的管理,這就要求有一個完善的土地市場運營機制,使城市土地資源和一系列基礎設施的資本得到充分的利用,保證土地市場的環境,并且要秉承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可以將國土資源信息的公開化,轉變國土信息資源管理的方式,并且保證管理的質量,將國土資源管理的效率提高,也可以通過相應的流程,優化管理的模式,將管理的水平有效地提高上來。比如:結合市場運營機制,以公開競標的形式組織拍賣會,出售土地的使用權,同時完善查詢的制度,并且將信息在網絡平臺上公示出來,建立一個完善的國土資源信息查詢系統,這樣做不僅能夠保證土地資源有最大程度的使用率和收益,也能夠使企業之間形成公平的競爭,形成良性的循環。不但能夠為相關的企業和部門提供準確的信息,還能夠使信息更新的速度加快,通過整合、分析和提煉,將信息的質量提高上來。此外,還應該有相應的土地儲備制度,對城市的規劃用地進行統一的管理,用正規的手段和方式將零散的土地集中到一起,形成一定的規模,將土地的實際價值提高上來。對于一些廢棄的資源進行積極的治理,使區域內的環境得到一定的恢復,能夠重新得以利用。
二、強化國土資源管理能夠促進可持續發展
對于國土資源的管理和合理的利用能夠使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下去。在土地的分配方面,不單單是對建筑物進行調整,同時也是對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重心進行劃分。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按照國家當前的情況,對于經濟特區的發展提高重視的同時,也要帶動山區經濟的發展,制定一些合理的方案,將山區和一些貧困地區的發展帶動起來,并且一直堅持可持續發展。國土資源的合理分配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近些年來有宅基地私自買賣的情況出現,這種程序是不合法的,所以有關的工作人員在對不合法建筑進行拆除的時候,就會有人因此失去家園,這樣的行為都有可能導致人民和政府之間的不和諧,影響到社會的穩定。為了將這些不穩定的因素杜絕掉,國家也相應地制定了一些規定,讓群眾滿意,并能夠主動配合國家的管理工作,使人們的權益得到保障,維護了社會的長久治安。合理地利用國家的土地資源,拓寬了道路,大大減輕了交通方面的壓力,帶動了各個方面的發展,達到了協調發展,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綠色財務管理工作能夠促進企業戰略的有效實施。綠色財務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企業資源管理的有效性和企業戰略發展的正確性。因此,企業的綠色管理要從綠色財務管理工作做起,逐步完善財務管理制度,構建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實現企業的經營由資產經營向資本經營轉變,大幅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綠色財務管理可以使企業制定出正確的決策。加強綠色財務管理,提高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職業道德、綠色發展理念,給決策層提供真實、可比性強、可持續發展的會計信息,促進決策層做出正確的發展決策,從而促進企業朝著正確的發展方向健康發展。
二、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許多領導并沒有認識到綠色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有的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是由其他人員兼任的,財務管理混亂,財務管理效果沒有體現出來。那么,具體來說,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存在哪些問題呢?
(一)財務管理目標不明確。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財務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企業進行財務活動所期望實現的結果。目前,我國企業在財務管理目標制定中存在著財務管理缺乏科學發展觀、財務管理規劃無序、財務內控混亂等問題。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企業內控能力不足、資源過度浪費以及戰略規劃偏差,從而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綠色發展理念薄弱。企業在以往的發展過程中通常只是盲目的追求經濟增長,不顧資源、環境和個人健康代價,一般只考慮短期經濟效益,不考慮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限制等條件,企業的規劃與發展對于自然環境保護以及資源浪費并無客觀正確認識,只對與自身收益相關的各項因素有所評估和計劃,從而導致了綠色財務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無從談起。
(三)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目前,我國企業管理模式是所有權與經營權一致,并占絕對領導地位,企業的投資者就是企業的經營者,這樣的管理模式必然會造成財務管理的混亂無序,擴大了企業財務管理的負面影響,不利于財務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企業缺乏引進高素質的、專業性強、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的財務人員,無法形成現代財務管理觀念,財務管理無法真正發揮其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與優勢。
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財務管理策略
(一)創新企業財務管理觀念,引入社會責任風險和環境風險的風險價值觀念。樹立現代綠色的財務管理觀念,提高經營管理者的思想認識,創新企業的財務管理模式和方法,才能保證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環境之間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正確方向。傳統的風險價值觀念表明:市場經濟是風險經濟,投資者冒風險進行投資,預期的投資收益率應包括無風險投資收益率與風險投資收益率兩部分內容。成功的投資者應該在風險與收益的相互協調中進行權衡,以期獲得滿意的收益。傳統財務管理中的風險包含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兩大類,其中的經營風險是指因生產經營方面的原因給企業盈利帶來的不確定性,如供應商方面的風險、產品銷售方面的風險以及稅率調整、通貨膨脹、宏觀政策變化等方面的風險。財務風險是指由于籌資舉債而給企業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而綠色財務管理要求重視環境,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因此綠色財務管理的風險價值觀應進一步引入環境風險和社會責任風險。社會責任風險應該是由于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而帶來的企業價值或無形資產價值貶值的可能性。企業的發展必須不斷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加強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增強企業的后勁與再生力。企業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勞務必須以環境效益為前提,拒絕損害社會利益的行為,提倡保護自然環境、改善生態環境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和社會聲譽。
(二)科學合理利用企業資源及保護自然環境。首先,合理確定企業的現金持有量。強化庫存管理,保障資金結構的合理;建立應收賬體系,規范產品購銷操作流程,能夠有效緩解企業資金緊缺的問題;其次,企業要有投資管理。在面向市場進行投資的時候要對投資項目進行分析,制定正確的投資決策;對內要加強人力資源投資,企業的發展需要一支高素質、綜合技術型的財務管理人才。再次,要規范企業投資程序,實行投資監理。財務管理人員要對投資項目啟動后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管,降低企業投資的風險。最后,合理地對經濟成本、社會成本、環境成本進行核算與估計,保證企業的經營和投資行為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可控、可恢復的。始終保持綠色理念貫徹到企業財務規劃和實施的過程當中。
(三)完善企業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增強責任意識。鑒于企業發展存在的資金緊缺、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等問題,國家應該加大對企業的資金、技術、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例如,建立企業信用擔保管理體系,降低企業融資難度,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政府應加強對企業的社會責任、環保意識方面的引導工作,改善企業的投資環境,引導企業財務管理、投資規劃朝著規范化、法律化、科學化、可持續方向發展。同時,提供環境保護意識培訓和技改方面的支持和幫助。
(四)提高財務人員素質,構建綠色企業文化。企業在認識到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之后,要努力提高財務人員的素質,培養一支專業的復合型高素質財務骨干隊伍。企業文化是在長久的經營管理活動中所形成的價值理念,綠色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和諧的生態價值觀,是追求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價值觀念。全社會應進行廣泛的環保宣傳和風險意識宣傳,尤其應加強對財務和管理人員的宣傳、教育,讓他們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及資源可持續利用對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充分認識到承擔社會責任對樹立企業社會形象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綠色理念和綠色管理意識,樹立全方位、全過程的綠色管理新思想,在企業產、供、銷過程中,從資源籌措、投放、耗費到資金的收回及分配諸過程都要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社會責任風險、環保風險等理念貫穿始終,最終達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構建完善的信息系統以及環境風險評價體系。隨著科技的發展,財務管理工作要提高其效率及建立風險控制體系,必須學會使用先進的相關管理軟件。構建完善的信息系統與風險評估體系,可以保證企業內信息的順暢流通,內外部環境的綜合評估,促進財務人員及時獲取各方面信息,配合各部門做好相關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和風險評估體系還可以有效減少財務管理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可持續性。例如,當出現環境污染風險事件、產品質量下降、存貨積壓或者應收賬款成本上升等現象時,就可根據具體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以減小危害。
2我國森林保護管理的現狀與問題
2.1林權改革難度大,管理模式不健全黨在十七大中提出要加快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把集體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農戶,確立農民的經營主體地位,以實現“耕者有其山”的目標。經過幾年的改革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改革過程中存在資金技術匱乏、宣傳力度不夠、林權過度集中或部分林農失山失地而造成的林權糾紛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林權改革的步伐。因為改革不徹底,很多因素也限制了林業的經營和管理,林農營林的積極性也顯著下降,這對林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
2.2生態公益林補償不規范生態公益林補償是國家為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改善生態狀況,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主要用于公益林專職管護人員的勞務費或國有林業單位、集體和個人補償費,以及管護區內的補植苗木費、林木撫育費等。生態公益林補償,極大地調動了群眾愛林護林的積極性,加快了林區生態環境的保護。但是目前一些地區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管理、使用情況不規范,影響了這項措施的順利進行。一是生態公益林補償政策宣傳不到位,很多林農根本不知道生態公益林有資金補償。二是公益林資金補償較少,不能滿足營林管護人的期望,所以林農對公益林管理積極性并不高。
2.3砍伐現象比較普遍,監督機制薄弱由于有經濟效益驅動,森林亂砍濫伐現象還很普遍,特別是對一些珍貴林木的砍伐,不僅迫壞了森林生態平衡,而且也對森林資源造成一定的迫害。因此,需要林業部門加強對亂砍濫伐等情況進行監督管理,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同時還應加強林地用途管理制度,加強審批的門檻,這樣就能從根本上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
3加強林業管理,實現林區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林業資源管理和保護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應該堅持不斷地做好相關工作才能保證林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3.1加強對林業管理的組織領導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和林業企業要成立專門的林業管理小組,明確責任和分工,主要領導親自抓林業資源管理的工作,制定相應的方案和措施,督促落實好工作,把林業資源的管理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做到年初有目標,年末有考評,建立工作激勵制度,保證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3.2健全和完善林業法律法規目前,我國林業方面的法律法規很多,比如《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森林防火條例》《林地管理暫行辦法》等法規,這些法規對于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一些新興問題仍然困擾著我們,林業法律還不完善,如有關生態林的管理立法方面,就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在今后還應該不斷補充和完善相應的林業法律法規。
3.3加強森林管護宣傳教育工作1)林場企業應該定期組織對林業管理人員進行林業法律法規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培訓,對職工進行林業養護和管理的專業知識培訓,使職工能夠對當前林業的發展和林業資源管理及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認識,打破老職工“靠山吃山,靠林吃林”的守舊思想,為森林資源管理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2)要通過媒體、報紙及網絡對生活在林區的林民們加強教育,宣傳亂砍亂伐給森林資源帶來的危害,提高群眾的森林保護意識。
3.4加快林區管護基礎設施建設地方政府和林業部門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林區管理人員生活和工作條件,如管理補助津貼、必要的交通工具,這樣可提高管護的效率,調動管理人員的積極性,才能有利于管理隊伍的穩定。
3.5建立健全林業管理體系,加大對森林資源的管理力度1)提高監管認識,林業部門除對正常營林管理監督檢查外,還應對林分質量、林內環境等進行嚴格督查,加大管理力度,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解決。2)檢查督導形式應該多種多樣,要把正常檢查和暗查結合起來,檢查不應局限在一定的區域,同時在檢查過程中,應多與林區職工展開談話活動,這樣能從根本上掌握林業的情況,從而找出問題和原因。3)加大對亂砍亂伐的懲處力度。要做到誰毀林,誰負責,不管涉及到什么人,都應該給與相應的處罰。4)要設立多種舉報形式。一個部門并不能及時有效地發現問題,應該發動群眾參與到森林資源保護中;對于群眾有效的舉報,挽回經濟損失的,要給予一定的補償。
3.6加強基礎林區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素質目前,我國基層林業執法力量較弱,在一些鄉鎮級執法人員很少或者根本沒有,而大多數林業的布局又都在鄉鎮一些地區,對于林業損害和破壞案件基本上都是口頭警告,而沒有實際進行處罰,這就造成監管力度不強的問題。另一方面,基礎的林業執法人員普遍素質不高,對于一些林業糾紛不能有效及時解決,這也給林業資源保護工作帶來難度。因此,要加大基層林業執法人員的隊伍建設,同時還應加強對執法人員的知識更新培訓,以便能夠在處理案件中得心應手。
3.7加強林業資源數據庫建設21世紀已經全面進入信息時代,因此,林業資源保護及管理也應要實現信息化管理,建立林業資源數據庫在林業信息化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也能加快工作效率;要引進和培訓信息化林業管理人才,積極與上級林業部門進行信息系統聯網,建立上下聯動機制,及時為上級部門傳送準確可靠的林業資源數據。要推動林業產業的科技開發力度,優化林業布局,改造和重組傳統企業,要實現從低端原料加工到高端產品制作方向轉型,提高經營效益,為營林管理可持續發展提供物質保證。
1現代物流業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物流是社會再生產中的重要一環,物流過程中不僅有物質循環利用、能源轉化,而且有價值的轉移和價值的實現,因此,物流涉及了經濟與生態環境兩大系統。而且,現代物流系統是一個開發的系統,既產生經濟效益,也產生社會效益,當然,其效益有正也有負。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物流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嚴重,如廢氣污染、噪音污染、資源浪費、交通堵塞、廢棄物增加等,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原則。
首先,物流領域的資源浪費現象嚴重。據統計,目前我國商品周轉率只有發達國家的30%,每平方米庫存的商品量只及發達國家的25%,配送差錯率為發達國家的3倍。每年因包裝造成的損失約150億元左右,因裝卸、運輸造成的損失約500億元,因保管不善造成的損失在30億元左右,倉庫過剩量達到40%,公路貨運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組織,空駛率多年來保持在50%左右。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產業引導和規劃,時下又有許多企業正熱衷于建各類物流園區、配送中心和立體倉庫,這無疑會加大物流資本存量,與發展現代物流、提高整個社會效益的目的背道而弛。
其次,物流活動的諸多環節不可避免地會對環境造成危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運輸對環境的影響。運輸是物流活動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也是物流作業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方面。在其過程中的非綠色因素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①交通工具本身產生的噪聲污染、大氣污染。②不合理的貨運網點及配送中心布局,導致貨物迂回運輸,增加了車輛燃油消耗,加劇了廢氣和噪音污染。③集中庫存產生了較多的一次運輸,從而增加了燃料消耗和對道路面積的需求,破壞生態。從環境角度看,即時配送(JIT)要遠程實施就必須大量利用公路網,使貨運從鐵路轉到公路,增加了燃油消耗,帶來空氣污染、噪聲等,從而使環境遭到破壞。
(2)倉儲對環境的影響。倉儲過程中的非綠色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商品倉儲中心必須對之進行養護,一些化學方法,對周邊生態環境會造成污染。二是一些易燃、易爆、化學危險品,由于保管不當,爆炸或泄漏也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
(3)流通加工對環境的影響。流通加工是在流通階段所進行的為保存和便于銷售等進行的加工處理。它對環境也有非綠色影響因素,表現為:①由消費者分散進行的流通加工,資源利用率低下,如餐飲服務企業對食品的分散加工,既浪費資源,又污染了空氣。②分散流通加工產生的邊角廢料,難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廢棄物污染;加工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廢物都對環境和人體構成危害。③由于流通加工中心選址不合理,也會因增加了運輸量而產生新的污染。
(4)包裝對環境的影響。一方面,一次性難降解包裝長期留在自然界中,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另一方面,過度的包裝或重復的包裝,造成資源的浪費,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無益于生態經濟效益。同時廢棄的包裝材料還是城市垃圾的重要組成部分,處理這些廢棄物要花費大量人力、財力。
(5)裝卸及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裝卸過程中的非綠色因素有:裝卸不當和商品體的損壞。廢舊物質排放到環境中會對環境造成全方位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所產生的滲瀝水攜帶各種重金屬和有機物,嚴重污染水體和土壤,并影響地下水質;廢棄物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甲烷氣體則污染大氣。
2綠色物流與綠色供應鏈的提出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之一,是使今天的商品生產、流通和消費不致影響到未來的商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的環境及資源條件。綠色流通尤其是綠色物流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與清潔生產和合理消費共同組成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綠色經濟循環系統。“清潔生產——綠色流通——合理消費”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基本模式。將這一原則應用于現代物流管理活動中,就是要求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對現代物流體系進行研究,形成一種與環境共生的綜合物流系統,改變原來經濟發展與物流之間的單向作用關系,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同時又要形成一種能促進經濟和消費生活健康發展的現代物流系統。這就產生了“綠色物流”這一全新的概念。綠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為目標,利用先進物流技術,規劃和實施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動。其實質是物流管理與環境科學交叉的一門分支。
綠色物流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業的綠色物流活動,又包括社會對綠色物流活動的管理、規范和控制。從綠色物流活動的范圍來看,它既包括各個單項的綠色物流作業(如綠色運輸、綠色包裝、綠色流通加工等),還包括為實現資源再利用而進行的廢棄物循環物流。
與此同時,隨著供應鏈管理理論的發展,綠色供應鏈的概念也應運而生。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它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物流服務提供商等企業和最終用戶,其目標是使得從原料采購、產品制造、分銷、運輸、倉儲、消費到回收處理的整個供應鏈管理過程中,對環境影響的負作用盡可能小,資源效率盡可能高,并使整個供應鏈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
要成功地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一方面,要摒棄傳統的環境管理思想,把企業內部及供應鏈企業之間的各種業務看作一個功能發揮的整體過程,形成一個集成化的環境管理體系;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關鍵的是把高效的物流網絡的建設和管理納入企業和社會的戰略規劃之中,確立其在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在企業層面上來看,綠色供應鏈和綠色物流管理要求盡可能減少原材料和能源的輸入和廢物的產生,減輕環境壓力和物流負載。
3實施可持續發展下的綠色物流管理
綠色物流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對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類生活質量地提高具有重要意義。要實施和發展綠色物流,要求政府、企業聯合起來,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開展工作。
3.1政府方面
首先,要嚴格實施《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以及《環境噪音污染防治條例》等,并不斷完善有關環境法律法規和借鑒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政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制訂政策法規,在宏觀上對物流體制進行管理控制:①控制物流活動中的污染發生源。政府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從源頭上控制物流企業的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②限制交通量。通過政府指導作用,促進企業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通過有限的交通量來提高物流效率。③控制交通流。通過道路與鐵路的立體交叉,發展、建立都市中心環狀道路、制訂道路停車規則以及實現交通管制系統的現代化等措施,減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其次,要加強對現有的物流管理體制的整合,使得分散于交通、航空、水運、鐵路等各職能部門的職責集中起來,由一個統一的機構集中規劃,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機銜接,并構筑綠色物流發展的框架。
3.2企業經營戰略與環境保護結合
物流企業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制訂其經營管理戰略,對于推進綠色物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①實施聯合一貫制運輸。物流業對環境影響最大的莫過于由于運輸特別是公路運輸造成的污染,而聯合一貫制運輸是指以雜貨為對象,以單元裝載系統為媒介,有效地巧妙組合各種運輸工具,從發貨方到收貨方始終保持單元貨物狀態而進行的系統化運輸方式。通過運輸方式的轉換可削減總行車量。②要開展共同配送,減少污染。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一定區域內的配送需求為對象,人為地進行有目的、集約化地進行配送。它是由同一行業或同一區域的中小企業協同進行配送,可以明顯地減少貨流;有效地消除交錯運輸,提高市內貨物運輸效率,減少空載率;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務水平,使企業庫存水平大大降低,甚至實現“零”庫存,降低物流成本。③要樹立企業綠色形象,比如建立綠色零售專柜或公司,以回歸自然的裝飾為標志,對零售柜臺進行綠色包裝,以吸引消費者。
3.3消費者的作用
消費者可以通過綠色消費方式倡導企業實施綠色物流管理、通過綠色消費行為迫使企業自律綠色物流管理、通過綠色消費輿論要求政府規制綠色物流管理。如消費者可以盡量消費簡易包裝的產品,同時,消費者也可以盡力使用“菜籃子”來替代塑料袋等不易處理、不易腐蝕的包裝物。
3.4開展綠色物流作業
(1)選擇綠色運輸策略。通過有效利用車輛,降低車輛運行,提高配送效率,如合理規劃網點及配送中心、優化配送路線、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載貨率等;改變運輸方式,由公路運輸轉向鐵路運輸或海上運輸;使用“綠色”運輸工具,降低廢氣排放量等。
(2)提倡綠色包裝。采用可降解的包裝材料,設計簡易包裝,減少一次性包裝,提高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強綠色包裝宣傳等。
(3)開展綠色流通加工。綠色流通加工的途徑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方面變消費者分散加工為專業集中加工,以規模作業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減少環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處理消費品加工中產生的邊角廢料,以減少消費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廢棄物污染。
3.5建立廢棄物循環物流
大量生產、大量流通、大量消費的結果必然導致大量的廢棄物,廢棄物處理困難,會引發社會資源的枯竭及自然環境的惡化。21世紀的物流必須從系統構筑的角度,建立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統。企業不僅僅要考慮自身的物流效率,還必須與供應鏈上的其他關聯者協同起來,從整個供應鏈的視野來組織物流,最終在整個經濟社會建立起包括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和消費者在內的循環物流系統。這是21世紀的綠色物流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總之,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物流體系是21世紀物流的發展方向,政府、企業、消費者要發揮各自的作用,努力實現我國物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曾國平,謝慶紅.綠色物流:未來中國物流業的發展主流[J].經濟師,2001(11)
2但斌,劉飛.綠色供應鏈及其體系結構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00(11)
3宋華.綠色物流——21世紀物流管理的方向[J].物流技術,2001(1)
This essay aims to describe and discuss the reasons wh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trategy is necessary for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then give out ideas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of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llustrate sustainable work practiced that hotels’ housekeeping department can implement, and analyze the impact that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had on guests’ expectations on housekeeping department.
Reason of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ncept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Due to the vast development of various industries, a huge waste of water and electricity, massive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and human destruction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environment is deteriorating. To ensur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not only for ourselves but also for our future offspring,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decreas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a series of actions that reduc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using technical and organizational activities (Myung, Kim, & Barrett, 2020). It is used to promotes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environmentally activities within the industries (Sergey et al., 2021). With the growth of the global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the negative impacts increased, such as the degradation of the biosphere, the destruction of coastal and mountain areas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otel buildings, parking areas, and entertainment infrastructures (Prud’homme & Raymond, 2013). Also,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of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increase 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which lead to climate change and damage the environ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Wang & Wang, 2018).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are blamed as the major driver of natural habitat loss and endangered species loss (Mohammed, 2018). In the daily operations of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en produced by consuming large amounts of energy, water, and disposable products (Prud’homme & Raymond, 2013). The waste disposal system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most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surrounding hotels, the ecosystem was seriously damaged due to the discharge of untreated sewage and solid waste (Mohammed, 2018).
Th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could trigger the negative feedback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unplanned and unchecked tourism development at many destinations leads to aesthetic damage of the attractions and landscapes (Mohammed, 2018). The number of tourists will be decreased as they refuse to go to the attractions that are environmentally destroyed, so tha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and the negative impacts should raise the awareness of the industry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implement sustainable practices.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can be used as a solution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Benefit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is very willing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because attractive and natural surroundings can be seen as part of its core product (Chan, & Hsu, 2016).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the industry can help to reduce the level of negative impacts of the industry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ergey et al., 2021), and the companies in the industry can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y physical higher economic benefits, and intangible benefits that their brand image and social reputation can be raised (Myung, Kim, & Barrett, 20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compani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can also be improved with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 (Chan, 2009).
Als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an be used as a marketing tool in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As a means of promoting and developing tourist destination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an increase tourist attraction incentives, increase the concept of tourism, raise attraction impression and higher tourists’ expectations, with these factors, tourism-related hotels can be benefits in their economic stability, and tourists will be more willing to choose the hotel brand with pro-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trategies (TZIORAS, 2018). In addition, apply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hotels can provid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policies may create more decent work for the employees to work at a hotel (Choy, Cheng, Yu, 2021).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estinations competition, a bette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can bring a competitive edge for the destination’s surrounding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Huybers, Bennett, 2003). It has been pointed out by Blanco, Rey-Maquieira, and Lozano (2009) that the hotel occupancy rate is shown to be higher for those environmentally proactive hotels, and their profit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can be positively influenced by the environmentally management policies of the hotels.
Negativ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With the process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st of hotel operation will be higher, which negatively affects the companies’ competitive position (Huybers, Bennett, 2003). Compared to large hotels, smaller hotels have less human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to develop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implement pro-environmental infrastructures.
Some hotels may shape their sustainable behaviors to present a pro-environmental brand image to attract consumers based on their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market concern regarding environmentally management needs (Fernández-Robin, Celemín-Pedroche, Santander-Astorga, & Alonso-Almeida, 2019), these hotels adopt environmentally management system as a superficial marketing tactic to attract guests and falsely claimed to be ecological friendly (Khatter et al., 2019), these behaviors deceive consumers and also disrupt the market.
Sometimes the malpractice amongst employees can also ha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decrease the guests’ expectation of a sustainable hotel.For example, under the towel reuse policy of the hotel, the housekeeping staff changed all towels instead of only change towels on the floor and in the bathtub (Choy, Cheng, Yu, 2021). Without proper environmental trai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employees’ ecological participation and engagement will be diminished.
The sustainable practices in hotels may result in guests’ negative impressions, although they appreciate the hotels which provide sustainab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help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hey think the sustainable practices and services are unsanitary, uncomfortable, and inconvenience compared to other normal hotels so that they refuse to lose their living standards and comfort levels for the sak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hoy, Cheng, Yu, 2021).
Sustainable Work Practices to Reduc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ustainable work practices can be done in the hotels especially in the housekeeping department. Waste reduction management can be one of the 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usekeeping department can decrease the use of disposable products, practicing recycling activities, sorting waste into the right bins, minimize the waste of paper and plastic bottles (Han, Chua, & Hyun, 2020).
Saving water is also a sustainable work practice to reduc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for housekeeping. Use faucets with small streams of water, less water used so that the price paid for disposing of waste water will be reduced; avoid full-service room cleaning frequently to decrease the use of detergents and electricity, and also increasing the use life of linens (Choy, Cheng, Yu, 2021). When purchasing products, always choose local products, and lessen the use of the chemical products that harm the environment, such as use botanical cleansers and disinfectants in housekeeping. These natural products can prevent the intensification of water pollution as they don’t contain or release harmful substances to the environment.
Furthermore, improve the indoor air quality by using the filtration vacuum systems and removes most of the airborne particles, use recycled content paper products, and use microfiber mops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Also, an ozone laundry system can be used to decrease the amount of energy used, reducing drying time, and eliminating fabric softeners (Ecovison,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