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07: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礦產資源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重視多源地學信息的管理數據庫作為地質礦產資源評價的基礎,直接影響GIS系統實際效率。因此,為了能夠實現高質量評價目標,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針對GIS軟件支持管理空間信息,利用關系數據庫進行屬性管理;另一方面,主要是針對對象技術,利用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實現統一管理,特別是針對礦產資源評價的地學信息種類較多、且內容相對復雜,構建完善的管理結構勢在必行,加強對多源地學信息進行統一管理,提高數據管理水平。
(三)關注找礦信息的轉換GIS系統在應用過程中,信息量化及轉換同樣是關鍵環節,只有確保信息轉換的準確性,才能夠確保評價的科學、合理性。例如:針對地球物理、化學等信息要進行數學處理,才能夠獲取評價需要的圖形信息;而針對地質信息,則需要借助GIS系統進行屬性檢索等一系列處理,才能夠提取出成礦信息,基于此,加強對找礦各項信息轉換的處理顯得尤為重要。
(四)合理選擇分析方法礦產資源類型較多,不同類型需要的評價方法也存在一定差異,不僅如此,分析方法的選擇也直接影響評價水平[3]。目前,我國礦產資源評價方法一般采用兩種方法:經驗型及理論型,二者共同目標都是進行量化轉化對地質礦產資源區域進行預測,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布爾邏輯、代數方法等方法進行評價,實現預測目標。
1.2鉛鋅礦鉛礦資源主要分布于鳳城市青城子,以及建昌八家子地區等;鋅礦中型以上規模有6個,分別是望寶山、紅透山、二棚甸子、青城子、關門山和八家子。我省鉛、鋅礦資源多為共伴生礦,資源較少,難以滿足相關產業發展需求。2011年遼寧省86處鉛礦區鉛礦石開采量為319.60萬噸,73處鋅礦區鋅礦石開采量為1720.79萬噸,市場供需矛盾較突出。我國鉛鋅礦資源分布廣泛,儲量比較豐富。目前我省鉛鋅資源主要來自國內市場,鉛礦供應壓力比鋅礦大。
2、資源保障程度
2.1金礦已探明的金礦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是,目前仍滿足不了日益發展的經濟建設的需要。2014年全國金礦地質勘查成果顯著,新增金礦資源儲量超700噸。從長遠看金礦石依舊前景看好。金礦屬于省內難以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的礦產之一,同時也為規劃鼓勵開采礦種之一。到2015年,全省金礦礦石產量預期達到達到140萬噸,2015年和2020年金礦石預測需求量分別為400萬噸和450萬噸。屆時,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大,尚須進一步開展普查找礦工作,盡快尋找后繼資源。
2.2銀礦銀的需求主要在制造業中,中國是需求上升較快的國家之一。從目前世界銀礦生產和消費趨勢來看,世界范圍內較長時期內不會出現銀資源短缺。我國銀礦資源豐富,銀礦屬于我國到2020年可以保證的礦產。我省銀礦屬于省內難以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的礦產之一。由于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未來銀礦的需求增長將更快,加快銀礦的找礦勘察工作,增加礦山銀產量才能滿足省內的需求。
2.3銅礦遼寧省銅儲量多已開發占用,正在開采的資源陸續接近枯竭,后備儲量所剩不多。長期以來投入過大量的地質勘查工作,收效不大,接替資源十分缺乏。近10年來,世界銅的產量與消費量比較平穩,沒有大的起伏。產量略有上升,但幅度不大,消費增長也較緩慢,但市場價格時漲時落。全球銅供需矛盾在未來有望得到緩解。未來全球的銅供需的缺口將會逐步縮小。但長期以來,我國銅礦供需矛盾突出。省內規劃或運作的重要銅礦產勘查工程有紅透山銅礦、二棚甸子銅礦、華銅銅礦,部署重要金屬礦產勘查,到2015年預計新增資源儲量(333級以上)30萬噸,重點地區為礦山深部及周邊。預計2015年我省銀礦產量為130萬噸。
2.4鉛鋅礦我國鉛鋅資源條件較好,找礦潛力大,只要加強勘查開發工作,應該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保證需求。鉛鋅礦是長期需要的大宗礦產資源,省內形勢不容樂觀。目前許多礦山陸續采空閉坑,找礦任務十分緊迫。2015年預測鉛礦產量為110萬噸,預測鋅礦產量為40萬噸,其目前產量難以滿足省內經濟發展需求。鉛、鋅礦為省內鼓勵開采礦種,政府采取鼓勵現有老礦山挖潛改造,延長服務年限;支持小型礦山走分散采礦、集中選礦的道路,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彌補省內原料不足。規劃或運作的重要銅礦產勘查工程有八家子鉛礦、青城子鉛礦,到2015年預計新增資源儲量(333級以上)鉛鋅合計80萬噸,屆時,可以一定程度緩解我省從外省調配資源的現狀。
3、未來開發基地
本次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經過長達6年的工作,通過對省內礦產資料全面收集、分析、整理,圈定了一批頗具開發潛力的未來開發基地。
經計算后按比例先將q,l線段長度放到量平面圖上,然后再將q,l各端點延長,相聯結所圍成的圖形即為本項目受護邊界。4)礦體圈定及塊段劃分原則。在底板等高線平面圖和地形地質圖上首先根據場址范圍拐點坐標圈定受護范圍,然后根據計算結果沿受護邊界分別向上山方向和下山方向作各點垂線。各垂線端點相連即為各煤層壓覆煤柱范圍。本次資源量計算類型按《勘探區普查地質報告》中的塊段量級別計算。a.礦體圈定。
本次礦體圈定范圍位于某普查區內2號、3號、3下號、5號、7號、9號、15號煤層。b.塊段劃分及塊段劃分原則。塊段劃分采用《勘探區普查地質報告》中煤層量估算圖中相應塊段的一部分分割出來。5)資源量估算參數的確定。建設用地位于某普查區內,資源量估算參數是根據《勘探區普查地質報告》的數據計算量。a.煤層厚度。建設用地壓覆某普查區內的資源量估算煤層厚度是根據《勘探區普查地質報告》中的塊段估算的煤厚值。b.視密度。
建設用地壓覆某普查區內的資源量估算煤層厚度是根據《勘探區普查地質報告》中的煤層視密度值,見表1。c.面積。根據垂線法所確定的壓覆邊界連線,利用電腦MAPGIS軟件計算塊段面積法分別求得塊段的面積。造項目壓覆某普查區面積約325906.5m2,壓覆某普查區2號、3號、3下號、5號、7號、9號、15號煤炭資源量共計246.85萬t,煤炭資源類型為333+334?,詳見表2。
2、企業承擔對土地的出讓與復墾,影響復墾效果作為采礦企業,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時候,企業要支付高額的土地出讓費,在完成開采之后,還要對毀損的土地進行有效地復墾。而有的企業對某些采礦用地占用了較短的時間,卻依然要在短時間內肩負起出讓與復墾的雙重重擔,在短期內對國家進行金錢與實物兩種形式的補償,這對企業的壓力非常的大。高額的用地成本嚴重影響了企業對于復墾投入的積極性。
二、解決措施
1、對土地實現年租制在最近幾年,提出了土地年租制的設想。這是一種有期限的、有償性的用地方式。從本質上看,土地出讓制與土地年租制兩者都是在租用土地,但兩者對土地租用者允許的使用時間卻不同。對于年租制,就是按年支付土地使用期內的租金,而出讓是在尚未使用土地的時候就一次性地給政府支付高額的出讓金。其實,對于采礦企業,進行土地年租制還具有以下幾個優點:第一,對于年租制,沒有最低年限進行限制,其可以簽訂較短的合同年限,對臨時用地以及短期用地非常適合。第二,年租制是每年交一次租金,不需要一次性地就支付巨額資金,有效緩解了采礦企業的經濟壓力。第三,對土地保護利用與礦產開采之間的矛盾進行了一定的協調,使礦區的資源能夠進行可持續性利用。
2、對土地實行股權制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對土地股權制進行考慮:一方面,對于礦區中礦產資源開發項目以及經濟效益良好的基礎設施項目,可以考慮用土地進行作價入股,來實現收益共享。另一方面,在完成開采之后,將已經復墾好的土地按所占農民土地的比例,對農民進行配股,實行股份合作制,或者是按照農民自己的意愿,將土地轉包給農業大戶,有效擴大經營規模,進行農業的現代化生產。這樣一來,既充分利用了農民的剩余勞動力,也讓農民提高了經濟效益。對傳統的農業生產結構進行了有效的改善,使我國提前走向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道路。
契丹民族是中國北方的一個歷史比較悠久的民族,有先進的金屬開采、冶煉和制造技術,契丹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自己的金屬冶煉和制造技能,同時在自己的手工業基礎上廣泛的吸收和采用了中原的先進技術,使其金屬冶煉和制造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契丹境內礦產種類較多,儲量豐富,為契丹的礦業開發和金屬冶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遼代的礦產資源概述
契丹民族的金屬冶煉和鑄造業歷史很早,早在耶律阿保機之前,契丹民族就有了自己的采礦和冶鐵及制造技術,有曷術部落,其地多產鐵,“曷術”即契丹語鐵的意思,根據《遼史》記載,契丹民族有金、銀、銅、鐵等礦產資源。并且“部置三冶:曰柳濕河,曰三黜古斯,曰手山”[1]的開采記載和管理機構。
契丹民族的礦產資源開采的歷史很早,早在公元900年左右就開始開采和利用金屬礦產。耶律阿保機在占領室韋的領土之后,“坑冶,則自太祖始并室韋,其地產銅、鐵、金、銀,其人善作銅、鐵器”《遼史·食貨志》,室韋在契丹的東北部,在現在的黑龍江省境內,但根據契丹國志記載,應該是蔑劫子,“其國三面皆室韋,一曰室韋,二曰黃頭室韋,三曰獸室韋。其地多銅、鐵、金、銀,其人工巧,銅、鐵諸器皆精好,善織毛錦”[2]。“太祖并諸蕃三十六國,室韋在其中”(《契丹國志·諸蕃記》),蔑劫子也應該在其平定之列。耶律阿保機在平定北方諸國之后,不但取得了其地的礦產資源,也得到了冶煉和制造技術,并且設立了專門的“鐵坊”、“軍器坊”等管理部門。
渤海國在遼寧和吉林的東部,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征服了渤海國并取得了其地的鐵礦資源,《續文獻統考》和《遼史》都記載“神冊初,平渤海,得廣州,本渤海鐵利府,改日鐵利州,地亦多鐵,東平縣,本漢襄平縣故地,產鐵礦,置采煉者三百戶,隨賦供納”[3],就是現在的鞍山和遼陽一帶,考古挖掘也證實了在鞍山市首山“現煉鐵爐址和煉渣,堆積厚達一米多。遼初已具備了一定的金屬冶鑄技術和原料等條件”[4]。
在燕山山麓的北部,即現在的平泉、寬城、灤平、隆化等縣也發現大規模的遼代采礦和冶煉遺址,遼史記載“太祖征幽、薊,師還,次山麓,得銀、鐵礦。命置冶”(《遼史·食貨志》),可能即是此地。據河北省承德地區文管所調查,有銀礦、銅礦、鐵礦等開采和冶煉遺址多處。
遼史記載“澤州,采煉陷河銀冶”(《遼史·地理志》)即位于此處,“遼澤州即今平泉縣會州故城,陷河,即今平泉、寬城兩縣境內的瀑河,陷河銀冶所指是分布在陷河兩岸的多處銀礦,我們共發現古礦洞26眼”[5]。另外還發現了大量的居住址和冶煉遺跡,有生活用具、遼代的磚瓦、冶煉爐渣和金屬塊。
1993年10月,在龍煙鐵礦礦區發現的古煉鐵遺址(在河北省赤城縣田家窯鄉境內),經國家考古部門鑒定,為距今900多年前的遼代煉鐵遺址。“龍煙鐵礦地處河北省赤城縣、宣化縣境內,因赤城縣龍關、宣化縣煙筒山在同一礦脈上,這一綿延百余里的鐵礦得名龍煙鐵礦。‘其礦層之厚、鐵質之佳,亦足為世界太古紀以后,水成鐵礦之罕見者,且水成鐵礦之屬元古界者,推龍煙為首創,腎狀、鮞狀礦并生,亦為它礦所未有。’并在遺址上采集了爐渣和渣鐵標本,經宣鋼中心化驗室鑒定,渣鐵中含有7%的Fe2O3,屬用赤鐵礦冶煉,含硅18%,全鐵54%,正與辛窯一帶的礦質、品位相同”[6]。并測定其年代為964±60年,為公元1020—1170年,應屬遼、金時代的煉鐵遺址。
契丹人除了開采金屬礦床,也開采砂礦床,“柳河館,河在館旁,西北有鐵冶,多渤海人所居,就河漉沙石,煉得成鐵。”(《契丹國志·王沂公行程錄》)
除了上述礦產之外,《遼史》還記載有其他礦產地,在“圣宗太平間,于潢河北陰山及遼河之源,各得金、銀礦,興冶采煉”(《遼史·食貨志》)。
2遼代礦產資源的開發和金屬冶煉
契丹民族的礦產資源的開發和金屬冶煉技術總體上講,已經和中原的冶煉水平相當,這可能與大批的中原技術流入契丹有關,契丹民族無論對開采、冶煉還是鍛造分工十分明確,有專門的開采、冶煉等部落和管理機構。有專門的“打造部落館。惟有番戶百余,編荊為籬,鍛鐵為軍器。”《契丹國志·王沂公行程錄》從現在考古情況推斷,遼代的冶煉地多在礦產地附近,但也有在異地的。現已發現冶煉遺址多處,有銅、鉛、鐵等冶煉遺址和打造遺址。
根據河北文館所調查,在隆化縣隆化鎮遼北安州故城北側,發現銅作坊一處,曾出土了作為原料的殘破銅300余斤和大量的炊具。在寬城縣龍須門鄉王家店村,發現鉛錠五塊,在隆化縣隆化鎮北,發現大面積的鑄鐵遺址,殘存有熔爐的部分殘體,在隆化縣韓麻營村出土有完整的遼代鐵鋤,并有鐵砧子等鐵器出土[5]。其他的考古發掘也證實“遼上京附近坑冶遺址規模相當大,鞍山市首山、河北平泉羅杖子、赤峰遼祖州、饒州、中京遺址都有發現煉鐵爐址和煉渣,堆積厚達一米多”[4]。
3遼代礦產資源的利用
遼代的金屬制品種類較多,從現今的考古發現遼代制造的金屬產品主要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軍事武器等幾大類,主要以農業生產工具為主,還有手工工具、生活用具及兵器,其中鐵制工具占很大比重。生產工具類:生產工具是契丹民族利用金屬制品的主要方面,主要以鐵制品為主,現今的考古發現,在承德地區發現有大量的生產工具,如鐵犁鏵、鐵鋤、鐵鐮、鐵刀、鐵鏟、鐵鎬、鐵槌、鐵砧子、銅犁鏵、鐵鑿等。考古工作者在中國東北地區出土了大量遼代的鎬、鋤、鏵、鐮、鍘刀、叉等鐵制農具。在北京地區(遼南京)也有遼代鐵制農具出土,“通縣東門外,順義大固觀、上輦,懷柔上莊,房山焦莊等處出土過幾批,多是農具和生活用具,有鏵、犁鏡、耘鋤、鎬、鐮、鍘刀、禾叉……”[7]。生活用具類:此類物品的金屬種類較多,有金、銀、銅、鐵等,考古發現的物品也比較豐富,出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鐵鍋、鐵爐、鐵剪、鐵熨斗、鐵提梁壺、三足鐵鼎、六折金鐵釜、銅鍋、銅釜、銅壺、銅盆、銅鈴、銅車川、帶鉤、鐵勺、鐵鎖、鐵鈴、銅鏡等。其他如:刀、斧、鉤、鉗、刀斗勺、漏勺、雙耳釜、叉、矛、甲片、錘、鎬、馬蹬、腳鐐、鐵鏈、熨斗、劍刀、剪刀、鎖、鋤、犁等,應有盡有。特別是隨葬品類:有鎏金銀冠、銀碗、鎏金銀琢、銅琢、銀琢、銀蓋臉、銅蓋臉、銅盂、銅絲網、雞冠壺以及遼代的碗、碟、杯、盤等瓷器[5]。遼代的兵器類制品以鐵制品較多,如鐵劍、鐵刀、銅骨朵、鐵鏃、鐵棘藜等。
契丹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的掌握了金屬開采、冶煉和金屬制造技術,無論從歷史文獻記載和現今的考古發掘來看,契丹的金屬開采規模很大,冶煉和制造技術先進。所制造的物品以兵器類、生產工具類和生活用具類為主。
參考文獻:
[1](元)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宋)葉隆禮.契丹國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張鴻釗.古礦錄[M].北京:地質出版社,1954.
[4]馬利清.從鑄幣業的發展看遼代經濟的盛衰[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3(3):32—35.
礦產資源是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我國80%以上的能源及工業原材料來自礦產資源,其總量位居世界第三,而人均擁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屬資源十分緊缺的國家。礦產資源(水資源除外)其儲藏量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資源,并隨著不斷開發利用而不斷銳減。礦產資源將成為21世紀末、下世紀初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管理不當,將使國民經濟發展因資源問題而處于瓶頸狀態,因此在循環經濟模式下實行礦產資源資產化管理,對國有礦產資源資產的保值增值和合理開發利用,對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礦產資源資產管理現狀
(一)產權管理混亂,部門之間條塊分割
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礦產資源法》規定:境內所有礦產資源均為國家所有,由國務院行使國家,地表或地下的礦產資源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不同而改變。在實際生活中,礦產資源所有權、經營權(或礦業權包括探礦權、采礦權)、行政權三者混淆,以行政權、經營權代替所有權管理,國家所有權受到條塊的多元分割,國家作為礦產資源資產所有者代表的地位模糊,產權虛置或弱化,各種產權關系缺乏明確的界定,各個利益主體之間關系缺乏協調,造成了權益糾紛迭起。
(二)礦產資源資產開發利用中的短期行為嚴重
礦產資源資產的開發利用中的短期行為十分嚴重。主要表現在:(1)礦產資源的開發不合理、利用率普遍偏低、浪費嚴重、消耗劇增、存量銳減。煤礦只有23%,鐵礦只有45.4%,十大有色金屬礦分別只有23%-72%。在綜合利用方面,采礦回收率只有30%-3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在1953-1986年的33年間,我國國民收入增長6.83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期能源消耗增長14.1倍,生鐵消耗增長23.4倍,4種有色金屬消耗增長35倍,這些數據表明,我國經濟發展是建立在礦產資源的巨大消耗之上的。(2)資源不合理及無序開發帶來環境污染嚴重。
(三)產權轉讓市場和法制不健全
礦產資源資產產權轉讓的市場機制不健全。這是由于礦產資源資產產權不明確,資源無償使用制度所派生出來的問題。在存在礦產資源資產產權市場的情況下,要根據誰能提供更多的租金,也即誰能更有效地使用礦產資源這一經濟學的效用原則來決定礦產資源的使用權。在不存在礦產資源產權轉讓市場的條件下,使用礦產資源的效用原則難以體現,一方面由于現行的礦產資源產權關系缺乏靈活的產權轉讓方式,導致誰占用礦產資源誰就壟斷資源的使用權狀況,影響資源的優化配置;另一方面,各種隱形的、變相的、非法礦業權交易和轉讓普遍存在,致使國家的大量礦產資源資產流失,流入企業或個人的手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家統一制定礦權流轉的法律法規勢在必行。
(四)缺少統一合理的資產價格體系
沒有建立健全合理的礦產資源資產價格體系,礦產資源資產價值的評估方法多種多樣,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標準。不同計價方法其資源價值不同,有的資源價值包含礦產資源原始價值、普查勘探費用和合理利潤;有的只包括普查勘探費用、合理利潤。盡管礦產資源評估價值不完全等同于其交易價格,但它是資產交易價格最重要的基礎,眾多的計價方法導致了礦權轉讓時,定價混亂,普遍出現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的現象,造成了國有資源資產的大量流失。另外,我國礦業目前處于“找礦不如采礦的,采礦不如冶煉的,冶煉不如深加工”的現狀,礦產資源資產的價值在探采階段得不到實現,而是向下游深加工企業流轉。
(五)現有的礦產資源稅費制度不合理
現有的礦產資源稅費制度的不合理包括兩個方面:(1)現有的資源稅計征依據不合理。稅法規定,根據納稅人的不同,確定資源稅的課稅數量分為兩種情況,生產產品銷售的納稅人以銷售數量為納稅數量,自采自用的納稅人以自用數量為納稅數量,這使得已經開采出來但沒有銷售的或沒有自用而積壓的礦產資源無需交稅,等于變相地鼓勵過度開采,造成積壓和浪費;(2)資源補償費和資源稅的征收,沒有反映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與回收水平、礦床的開采技術條件等。
二、走循環經濟道路的必要性
(一)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要涉及礦產勘查、礦產采選、礦產加工和礦產利用等不同的部門和產業。礦產資源的勘查、采選、加工、利用四者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全過程來看,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有:(1)礦產資源開發粗放,資源浪費嚴重;(2)礦產資源加工深度不夠,回收率低;(3)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低,多伴生、共生組分是我國礦產資源的特點;(4)礦業管理體制落后,礦產資源管理相對薄弱。
(二)循環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它既要求物質在經濟體系內多次重復利用,進入系統的所有物質和能源在不斷進行的循環過程中得到合理和持續的利用,達到生產和消費的“非物質化”,盡量減少對物質特別是自然資源的消耗,又要求經濟體系排放到環境中的廢棄物可以為環境同化,并且排放總量不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循環經濟實現“非物質化”的重要途徑是提供功能化服務,而不僅僅是提品本身,做到物質商品“利用”的最大化,而不是“消費”的最大化,并在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的同時,大幅度地減少物質消耗。同時經濟體系各產業部門協調運作,將一個部門的廢棄物用作另一部門的原材料,從而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進而形成“最優生產、最優消費和最少廢棄”的社會。總之,循環經濟物流模式可以認為是“資源——生產——流通——消費——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運行模式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
(三)循環經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21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到201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在2000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在這樣的形勢下,是繼續沿用傳統的高消耗、高污染帶動經濟的高增長,還是通過發展新經濟,以高新技術來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經刻不容緩地成為中國的重要抉擇。循環經濟則是按照生態規律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要求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過程,使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過程基本不產生或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和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
三、循環經濟模式下的礦產資源資產管理對策
(一)加強循環經濟地方法規體系和政策支持體系建設
首先,政府應制訂必要的法規,對循環經濟加以規范,確保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償利用,加大對環境污染的懲罰力度。一方面要嚴格限制污染企業的建設,從源頭把關,以避免新建項目轉手就成了限期治理項目;另一方面,積極利用市場經濟的調節手段明確企事業單位和消費者的經濟責任,改革現行的排污收費制度并提高收費標準,改變目前企業繳費買排污權的現象,并將逐步引入污染稅或環境稅,把一部分排污費改為在原料和產品環節征收污染附加稅等。
其次,有關部門應研究制定抑制資源過度消費,有利于企業開展能源節約與資源綜合利用的稅收及稅負轉移政策;研究制定能源節約與資源綜合利用公共財政支持政策;研究進一步深化能源價格改革和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建立能源價格預報制度;研究制定能源節約與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改造項目納入政策性銀行支持范圍,并在貸款方面給予優惠的政策;對能源消耗高、污染重的產品和設備課以重稅,強制實施高耗能產品淘汰的政策。
(二)樹立可持續的消費觀和資源節約觀
要進一步深化和提高政府組織、個人群體對在礦產資源資產管理中走發展循環經濟道路必要性、緊迫性、可行性的認識。在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動員各方面力量,積極從地域、礦種、行業多維度來探索和推進“以優化資源配置方式為核心,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降低廢棄物排放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新模式。進一步轉變觀念,樹立可持續的消費觀和資源節約觀,強化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大力提倡綠色消費,引導廣大消費者自覺選擇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把礦產資源的多目標開發、綜合利用、節約等活動逐步變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
(三)理順產權、規范管理、實行產權管理
在目前的多級政權體制和所有制結構下,礦產資源的所有者只能是國家,應該按照礦產資源的潛在價值,通過市場機制配置礦產資源,各種經濟主體有償取得礦產資源的經營權。所有權和產權不是一回事,所有權強調的是法律規定的所屬關系,而產權是法律規定的經濟利益主體獲得經濟效益的權利。在市場經濟中產權必須明確定義,并且專屬。“多重產權”使所有權產生不確定性,從而挫傷產權主體對資源投資的積極性,或誘發過度開采和短期行為,或引起法律糾紛。只有產權明晰并給予保護,禁止他人非法侵占市場交易行為才具有可靠的基礎。因此國家應該按照資源管理與資產管理并重的原則,將礦產資源的管理納入國有資產進行管理,使礦產資源資產真正成為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大實施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資源補償機制的力度,維護國家所有權,保障企業的產權安全。
(四)積極培育和完善礦業權市場
1.在各省(區)、市盡快建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礦業權市場交易機構或場所,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市場交易體系。無論是一級市場的礦業權出讓,還是二級市場的礦業權轉讓,都應該按照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實行進場交易、規范操作。真正實現礦產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可以全面清理國家出資已探明的礦產地,摸清各省乃至全國概查以上、至今尚未設置礦權的礦產地分布情況,為積極推進探礦權、采礦權招標和拍賣做好基礎工作;并對符合條件的一律實行招標、拍賣出讓礦業權。
2.對進場交易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要有必要的資質要求。發揮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通過市場競爭,使探礦權、采礦權向資金密集、技術密集、方案優化的企業轉移。
3.對進場交易的標的,要符合規范要求。探礦權對應的勘查區塊范圍以經緯度1’*1’為基本單位區塊。每個勘查項目允許登記的最大范圍都有明確規定,并且必須達到規定的最低投入以后方可交易(轉讓)。采礦權對應的開采范圍必須有經礦產資源管理部門批準或備案的地質勘探儲量報告。勘查范圍或開采范圍必須無礦權糾紛。
4.大力培育發展社會化的礦業權評估、信息服務、、法律咨詢、經紀等中間機構。目前,我國礦業權中間機構不僅數量少,而且大多為事業單位,業務范圍狹窄。社會化的礦業權中間機構很不發達,有的省(區)只有少數幾個這方面的社會中介機構,嚴重制約了礦業權市場的發展。為此,一方面要加快礦業體制改革的步伐,現有礦業權中間機構要盡快與政府脫鉤,使之成為真正獨立的社會法人;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多種經濟成分的社會化中間機構,鼓勵企業、私人、社會組織和外資采取多種形式,開展礦業權評估、信息服務、、法律咨詢和經紀等業務。
(五)改革現行的礦業稅費制度
首先,礦產資源稅與礦產資源補償費合并為權利金。礦產資源稅與礦產資源補償費都是從量計征,本質都體現了礦產資源所有者權益,都是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的利益實現形式,所以應將現行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和資源稅合并,實行國際通用的權利金,不僅解決了目前對資源稅的爭論,也保證了國家從礦產開采中得到公平合理的補償,維護國家作為礦產資源所有者的權益。
其次,修改礦山企業增值稅的稅項計算,解決增值稅負擔過重問題。在有關文件中將“從自然界直接取得物質和能量的產業”定義為第一產業,世界各主要礦產國都普遍將礦業劃為第一產業,也要把礦業回歸到第一產業,同時根據第一產業的特點,對現行的增值稅稅率進行調整,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化,將礦山企業交納的權利金、基本建設投資和固定資產折舊費加入礦山企業成本核算,降低增值稅稅基,徹底減輕礦山企業的負擔。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礦業投資者的積極性,而且會鼓勵企業采用先進技術、加大科技投入。
(六)完善礦產資源資產評估體系
目前對交易價格的形成機制有不同的觀點:或以發現成本為主,或以成本法結合收益法,或以收益法為主,或認為主要受供求關系的調節等。礦產資源資產的價格(P)如前所述應包含資源原始價值(P0)和普查勘探等勞動投入形成的價值(P1)兩部分,并要考慮勘查風險、礦藏埋深、礦石品位、礦石結構、采選冶難度、交通條件、儲量及儲量級別等因素。為了便于價格管理,解決資源價值價格嚴重背離的事實,可以比照建筑定額方法,制定全國或省區的各類礦種的基本價,再考慮上述實際因素乘以調整系數(T),用公式表示為:P=(P0+P1)×T,P0、P1的確定一般采用收益法。
參考文獻:
[1]遇華仁,梁鈺.基于循環經濟的礦產資源開發模式[J].中國國土資源,2006(2).
[2]陶建華,厲福榮.礦產資源領域走循環經濟之路探索[J].中國礦業,2006(1).
[3]馬偉.礦產資源稅收制度研究[J].會計實務,2006(4).
[4]譚旭紅.關于我國礦產資源稅費體系改革的思考[J].煤炭經濟研究,2006(6).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力逐漸消退,2013年,發達國家經濟出現好轉跡象,美國、歐元區、日本二季度GDP同比增長2.5%、1.1%、3.8%;巴西、印度、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經濟整體增速普遍放緩,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2013年,全球礦產品價格震蕩下行,依舊低迷,大宗礦產品需求減少,波羅的海航運指數自2008年以來持續下降,低位徘徊,并在2013年初跌至近十年的最低值,今年以來全球非燃料主要固體礦產勘查投資大幅下滑,較2012年下降29%,金屬勘查活動再創三年以來的新低,據加拿大標普/TSX全球礦業指數顯示,全球礦業指數自2010年以來持續下滑,下滑幅度高達22%。2013年,勘查投資日趨理性,區域進一步分化,傾向于法治健全、基礎設施完善、地理位置處在較大潛力成礦帶上的國家,投資位于前列國家或地區分別為北美、拉丁美洲、澳大利亞,其中北美、拉丁美洲兩地分別占全球勘探投入的23%和14%,黃金、銅、鐵依舊是礦種投資的主流,以鐵礦石為例,在西澳、南美、西非、北美四大鐵礦石主產區新增產能4.8億t,占全球增量的64%。
1.2我國境外礦產投資背景
我國近幾年雖然在重要礦產資源上儲量大幅增加,但儲量增長趕不上產量增長,產量增長幅度更是大大落后于消費量增長幅度,重要礦產資源進口額維持高位,進口依賴程度日漸提高,原油、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已超5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也在逐年激增,甚至連我國極有富有的煤炭資源近幾年的進口量也在逐年攀增,2012年進口量已超過2.8億t。據國土資源部統計,2012年我國原油、天然氣的剩余開采年限分別僅為22年和45年,鐵礦、銅礦的剩余開采年限也分別僅為59年和54年。大宗礦產開采年限不斷縮減,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是至少今后5~10年的趨勢,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產生不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旦國際礦產品價格大幅度波動,就會對我國平衡健康發展的資源經濟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實施境外礦產投資“走出去”是大勢所趨的必由之路。
1.3我國境外礦產投資現狀
2008~2012年,我國境外礦業投資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投資增速明顯加快,投資模式日益成熟,投資主體更加多元,“走出去”利用境外資源和市場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進入2013年,我國境外投資受到國際礦業寒冬的影響,進入下降通道,據中國礦業聯合會統計,2013年1~11月份我國企業境外固體礦產投資項目122例,投資金額50.9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數量和金額分別下滑23%、45%;在礦種投資上,過于集中,其中銅、金、煤炭三個礦種的投資額占據總投資額的近七成;在投資區域上,前三名分別為澳大利亞、南部非洲、加拿大,三個地區的投資額占據總投資額的近六成,這與去年投資區域排名大體相近,但投資額出現不同程度下滑,以澳大利亞、非洲為例,相比2012全年,分別下滑37%和20%;在投資類別上,勘查投資大多為草根項目,主要投向周邊國家及南美洲、非洲等發展中國家,面臨著較大的政治風險;礦業并購則主要出現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同時遭遇較大的法律人文差異困境。在投資下滑的背景下,民企參與境外投資熱情依舊高漲,民企投資無論在項目數量還是投資金額上,降速明顯緩于國有企業,投資項目數量是國有企業兩倍,投資金額更是占據境外總投資額60%。
2境外礦產資源投資存在的問題
全球礦業市場深度調整,礦業并購成本和競爭對手大幅減少,給我國企業難得“走出去”的好機遇。近幾年,地勘單位紛紛“走出去”參與境外礦產投資,有的省地勘局為鼓勵下屬地質隊參與國際礦業投資,提出了“一院一隊、一隊一國”的口號。民營企業同時抓住機遇,國際化經營步伐加快,逐漸成為境外礦產投資主力軍,除了澳大利亞、加拿大和非洲傳統我國投資區域之外,民營企業現今北赴蒙古,西征中亞,南下南美,“走出去”路途越走越寬,步伐越來越有力,但“摸著石頭過河”總是伴隨著失敗和教訓。據中國礦業聯合會初步統計,我國民企“走出去”80%案例均以失敗告終,梳理近些年境外礦產投資案例,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2.1資源民族主義活躍
2012年,安永的礦業部門報告將資源民族主義作為2013年礦業投資的最大風險。在礦業投資逐步下滑,各國紛紛調整本國礦業開發政策以松綁礦業投資之際,不少國家卻逆勢而為,開征或提升礦產權利金及其他礦業稅、加強對外資參與的控制、強調資源領域國有化等形式凸顯資源民族主義特征,這些舉措多集中在政局不穩定、政治風險高的不發達國家,而由于我國境外礦產投資起步晚,發達國家已搶占成熟穩定礦產資源國家市場份額,提高了我國境外投資進入的門檻,迫使我國繼而轉而投入那些投資資源民族主義活躍、風險相對高的國家或地區。如印度尼西亞于2014年起,禁止出口未加工的金屬礦石,并將吊銷違反此禁令公司的出口執照。此項禁令涉及銅、金、銀、鎳、席、鋁土和鋅,并對煤單獨頒布法令;蒙古、津巴布韋等國將礦產資源等領域確定為戰略性領域,規定戰略性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49%。即使像加拿大這類發達國家,也或多或少存在著資源民族主義的殘留,如在中海油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后,加拿大政府同時宣布對《并購法》的變革,特別是針對外國國有企業投資加拿大審批政策的重大調整,主要內容有:①今后外國國有企業收購油砂項目只有在例外情況下才會審批;②并購方有國有企業有義務證明對加拿大凈有益;③對于非國有企業,審查門檻在加拿大內閣確定的日期后被提高或到6億加元、8億加元直至10億加元(企業價值)等。
2.2礦企金融融資困難
國外礦業企業融資得益于完善的資本市場,大中小礦業企業紛紛選擇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以籌集更多資金,但由于我國資本市場本身發展不成熟,使得礦業企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極為有限。在深滬兩家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礦業企業多集中在國有大型礦企,中小礦業公司、省級地勘單位上市數量極其稀少。礦業開發運作的長周期、A股擬上市的門檻過高,使得這些企業難以上市融資,紛紛轉向銀行貸款,銀行貸款一方面由于現有礦業權評估體制不完善,金融機構普遍對礦業的礦業權資產價值存有偏見,尤其是礦業權對應的礦產資源隨著開采在減少,不符合金融產品流動性的要求,不容易申請下來銀行貸款;另一方面,即使申請成功,由于礦產開發的長周期性,使得中小型礦山企業資產負債率節節攀升,加大了公司資金壓力的同時也造成了對金融體系的潛在風險。以省級地勘單位為例,2013年1~11月,地勘單位投資只占境外礦產投資總額2%,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融資困難,“走出去”的項目面臨著較高的融資“價格”。
2.3礦產投資平臺失位
在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制定法律、宏觀調控;中介機構進行行業管理、自律和服務。在政策層面,國家對中小企業國際化給予特別的支持,是國際通行的做法。國務院辦公廳曾在2012年以〔2012〕32號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8部門《關于加快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了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深化國際能源資源開發和加工互利合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積極開展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發揮股權投資基金對促進企業境外投資的積極作用”。但對民營企業境外投資政策指引和扶持不足,草根勘查并沒有獲得財政資金和銀行信托機構的青睞。在信息共享上,缺乏統一的礦產勘查信息服務平臺,境外投資指南和動態信息匱乏,只是散見于不同部門的書籍期刊等,現只有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出版的82個國家/地區礦業投資指南,中國地質調查局定期公布境外找礦進展,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中心出版的《世界礦情》,商務部也年度《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報告》等少數信息獲得方式。在中介機構管理方面,作為政府與企業的橋梁,中介協會在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我國目前中介機構存在著數量少、規模小、水平低、功能不全、服務不到位等問題,缺少專門從事資源儲量估算、礦產評估以及會計核算的礦業投資中介機構,同時在制定礦產勘查技術標準及“走出去”行業規范、境外投資決策咨詢、礦產投資風險評估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完善。
2.4礦產投資決策草率
根據2013年1~11月境外礦產投資金額統計,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的主要來源為:跨行業企業、礦山企業、勘查單位,其中跨行業企業成為投資主要來源,投資額為30.56億美元,占總投資額的60%。跨行業企業多集中在房地產、制造業和基金等行業,這類投資多表現為短、平、快的投機特征,一方面投資礦種相對集中、過于盲目,投資行為不切合地質工作規律、缺乏礦業技術和行業管理經驗,這點在2009年對加拿大巴芬島MarryRiver鐵礦投資上就得到很好體現,由于國內一家貿易公司的短視,讓近60億t的鐵礦被印度米塔爾鋼鐵公司搶占了先機。另一方面,對投資目的國的法律法規以及投資風險考慮不到位,缺乏海外風險管理體系,生搬硬套國內礦產勘查工作流程,以投資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鐵礦為例,首先投資行為要符合《公司法》和《原住民土地權法》有關的礦產資源事務管理條款,另外由于澳大利亞是聯邦制國家,各州的礦產開發隸屬州政府管轄,礦產開發要符合西澳大利亞州頒布的《礦業法1978》、《采礦規章1981》、《采礦補充法2004》以及《私人地產上的采礦法1898》等等法律規章。另外向美國進行礦產投資需要特別注意,不同地區執行不同的資源所有權制度,東部地區執行從屬于土地所有者的資源所有權制度,中部地區地表權歸屬于州政府或私人、地下礦產權歸屬于聯邦,西部地區聯邦獨家管理地表權和地下礦產權。
3境外礦產資源投資對策及建議
我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礦產投資,聯合并購優質礦產資源,既是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需要,又是我國資源戰略布局的關鍵舉措。針對當前“走出去”的困難與問題,遏制境外礦產投資項目和金額雙下滑的趨勢,構建新形勢下的“政府引導、中介搭臺、基金銜接、地勘先行、民企跟進、金融支持、保險保障”境外礦產投資機制至關重要。
3.1政府引導、中介搭臺
政府引導是發揮政府公益職能。加強國家間的對話與合作,反對資源民族主義,為企業“走出去”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健全國家戰略層面的境外礦產投資頂層設計,強化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減政放權,簡化審批手續,減少政府審批范圍和環節。盡快建立境外礦產投資的風險預警和應急機制,完善制定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促進法,整合各部門信息資源,及時跟蹤更新,構建境外礦產投資信息服務平臺,正確引導中國企業“走出去”。中介搭臺是發揮中介機構橋梁導向作用。加強中國礦業聯合會、中銀國際、律師事務所等中介協會的行業管理職能,成立由地質專家、采礦工程師、法律專家和稅務財會專家組成的國際礦業咨詢機構,加強各中介機構信息共享,在不違背法律法規前提下,中介機構不僅要定期公布全球礦業的發展現狀、礦種產量及企業并購等重要礦業資訊,更要普及投資意向國家或地區的法律法規、政治經濟、人文特點、文化差異以及原著民政策等,大體研判未來全球礦業走勢及下一步投資區域和礦種熱點,為地勘單位、民營企業“走出去”唱好戲搭好臺。
3.2基金銜接、地勘先行、民企跟進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提出的建立中央地質勘查基金,其目的本是在一定時期內一方面起到風險勘查基金的作用,主要用于降低勘查風險,另一方面還要實現國家宏觀政策對地質勘查市場的調控作用。探索地勘基金境外投資新模式,充分體現地勘單位部分公益性事業的特點,以中央地勘基金出資或與民營企業聯合出資、地勘單位承擔為主要模式進行境外風險勘查,一方面在風險投資相對較高或境外投資相對空白的國家優選試點,最大限度降低境外投資風險,為下一步拉動更多社會資金夯實基礎;另一方面,在境外投資相對成熟的國家或地區,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創建提煉不同國家地質投資找礦經典模式,為更多民企跟進提供可實踐操作的找礦模版。鼓勵地勘單位以技術裝備入股,與民營企業與聯合投資,發揮各自優勢。引導民營企業理性選擇投資項目,優化投資結構,支持中小企業集群化抱團“走出去”。完善民營企業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在管理理念、管理機制、企業文化等方面與國際接軌,破除中外語言、文化、法律、習俗上的差異造成境外礦產投資的天然障礙,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3金融支持、保險保障
完善相關財稅支持政策,對境外礦產投資給予一定的稅款減免,試點實行部分礦種勘查投資補助金制度。加大“走出去”的政策資金支持力度,設立民營境外礦產投資專項基金,重點支持“走出去”的草根勘查。拓展境外礦產投資融資渠道,降低民營企業借貸門檻,探索以境外資產、股權、礦業權為抵押貸款模式。支持有條件的地勘單位、中小型礦業企業上市創業板融資,引導民間借貸機構向礦業投資領域傾斜。完善現有礦業權評估制度,對國外勘探實行投資保險制度,設立專門境外礦產投資保障險,鼓勵保險公司和商業銀行對境外礦產投資進行信用擔保,降低投資風險,為投資活動保駕護航。
1.2廣義DEA方法廣義DEA方法在傳統DEA方法的基礎上引入樣本單元,從而為決策單元的效率比較提供一個客觀的標準,同時,通過樣本前沿面的有序移動,實現參照標準的改變,從而將決策單元劃分為具有不同效率特征的群體,并給出客觀依據。
1.3有效前沿面的構造傳統DEA方法在決策單元內部進行比較,廣義DEA方法選取的樣本單元應該滿足外部環境與決策單元的一致性,否則不具備可比較性。如果從決策單元內部選取樣本單元作為參照標準,不僅具備可比較性,而且更加直觀。首先進行傳統DEA分析,在決策單元中找出相對有效決策單元,并作為樣本單元。然后以樣本單元為參照標準,以樣本前沿面為有效前沿面,通過移動因子d實現樣本前沿面的移動。參照的標準降低了,決策單元的效率值自然就提高了。以樣本前沿面為標準,不斷找出有效單元,從而為效率排序提供可靠的標準。樣本前沿面的移動及評價過程如圖1所示。
2基于2011年河北省鐵礦資源相關數據的實證研究
2.1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由于待評價的決策單元數量有限,同時提取出的樣本單元不多,被評價決策單元與樣本單元的數量決定了指標的選取十分有限,為了滿足DEA方法對決策單元與指標數量比例的要求,同時為了保證效率值之間和前沿面之間的可比性,在初次DEA分析和后續的DEA分析中需要保證使用同樣的指標,這樣才能依據同樣的標準進行比較,因此,選取2011年河北省各地級市鐵礦資源的年投資額、礦山企業利潤總額兩項指標表示投入和產出,廊坊市和滄州市由于數據缺失不參與評價。基礎數據如表1所示。數據來源于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資源年報、礦山環境統計公報、地質勘查成果通報、資源儲量表、資源年報、經濟年鑒、相關的省、市、縣級礦產資源規劃和礦山地質環境公報等。
2.2決策單元相對效率評價將表1中的數據代入Lindo中,進行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評價,從中找出有效決策單元,從而確定有效前沿面。結果如表2所示。從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出,當產出保持不變時,投入不能再減少以達到相同的產出水平,或者說,在決策單元內,沒有投入與產出更有效的比例組合。所以決策單元邯鄲市為DEA相對有效單元。以決策單元秦皇島市說明無效的原因,將計算結果代入公式可得如下。秦皇島市的產出水平相當于邯鄲市產出的58.36%,當邯鄲市的投入水平減少為原來10582的58.36%時,秦皇島市的投入需要減少為原來本身的55.48%,也就是說,為了達到相同的產出水平106016.5,秦皇島市現行的投入水平比邯鄲市要高,需要減少的投入量為11130×(1-0.5548)=4955.076。
2.3基于廣義DEA方法的決策單元效率評價及排序將決策單元邯鄲市作為樣本單元,對剩余的決策單元應用廣義DEA方法進行評價,通過移動因子d移動樣本前沿面,不斷篩選出決策單元中的有效單元,從而給出決策單元的效率排序。取d=0.5,可得決策單元的相應評價結果如表3所示。也就是說,當邯鄲市的投入水平保持不變,將產出水平降低為原來的d=0.5倍,并作為參照標準,秦皇島市的投入產出比例要比這個參照標準更加有效,即相同的產出只需要更少的投入。其他決策單元無效的原因是相同的產出水平需要比參照標準更多的投入。由上述分析,可得決策單元效率排名如下:邯鄲>秦皇島>唐山>承德、張家口、石家莊、保定、邢臺決策單元承德、張家口、石家莊、保定、邢臺無效的原因在于,在將樣本單元邯鄲市的產出水平調整為原來的d=0.1倍的情況下,為了達到同樣的產出水平,承德、張家口、石家莊、保定、邢臺所需要的投入仍然超過樣本單元邯鄲市的投入水平。
2構建保障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礦產資源規劃環評體系
2.1建立“分級分類”規劃環評制度根據2012年12月國土資源部出臺的《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第55號令)規定,礦產資源規劃分為“四級兩類”規劃體系:即國家級、省級、設區的市級和縣級“四級”,以及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兩類”[3]。結合礦產資源規劃分級分類體系和工作實際,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不同于資源開發利用規劃,重點圍繞地質勘查、礦產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總量、結構、布局和時序上等內容進行統籌安排,不涉及具體的勘查開發與利用;礦產資源專項規劃一般情況下,其內容也多為勘查或開發領域的宏觀調控,也不涉及具體的勘查開發項目[4-5]。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其初衷是為了規范開發利用活動,最大限度的減少因項目開發造成的環境破壞。在規劃確定的具體項目實施過程中,凡是涉及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均需再次編制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鑒于此,為避免重復工作,加快規劃編制與審批進度,建議對礦產資源規劃環評進行分級分類管理,更有利于規劃編制、審批與實施。具體內容詳見表1。
2.2明確礦產資源規劃環評的主要內容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需求,結合新時期礦產資源規劃編制的特點,礦產資源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除《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59號)規定內容外,還應當涵蓋以下內容:一是評價規劃是否在合理利用礦產資源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二是評價礦產資源規劃與上級、同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在規劃目標、重大指標等方面的協調性;三是分析、預測和評價規劃實施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并提出減緩不良影響的措施或方案[6]。具體包括以下方面。1)環評范圍及現狀確定。篩選規劃實施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的要素,確定規劃環評的范圍和具體內容。分析規劃實施前的環境本底,為規劃實施結果提供對比參考。2)環境影響預測、分析與評價。該部分內容是規劃環評的重點內容。需對規劃實施可能產生的直接、間接和累計影響進行預測和分析,在此基礎上,篩選合理的環境保護方案。一是指標合理性。重點評價規劃確定目標的合理性。例如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優勢資源開發利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等方面,是否在降低資源消耗的同時,提高利用效率;“三廢”排放、礦山地質環境相關指標是否與相關規劃確定的控制指標相吻合等。二是布局合理性。分析提出規劃實施的環境敏感和脆弱地區,以及可能會導致上述地區產生環境問題的因素;評價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是否超出區域環境承載能力;從環境角度衡量開發利用產業布局的合理性;評價規劃確定的重點、鼓勵、限制和禁止分區布局是否科學、合理,預測實施后可能產生的環境變化,并提出改進建議。三是措施可達性。科學評價保障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等各項目標有效實施政策措施的可達性;規劃確定的各項準入條件,是否可以規范新建礦山企業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是否可以規范生產礦山逐漸淘汰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落后產能,減少礦山廢棄物的產生等。3)減緩措施與建議。提出規劃優化調整建議,以及減輕或預防不良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對策建議,擬定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減緩措施和方案。此外,在編制規劃環評的過程中,除上述內容外,還需結合《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試行)》(HJ/T130—2003)和相關技術規范,科學編制環境影響評價篇章或說明,并加強實施監測與跟蹤評價。
3幾點建議
規劃環評是促進規劃實施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應當給予足夠重視,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存在管理職責不清、操作流程不清晰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3.1正式明確礦產資源規劃環評的要求與內容。目前,根據《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第55號令)第二十三條規定:“設區的市級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礦產資源規劃,應當依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的有關規定,進行礦產資源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但開展規劃環評編制的具體范圍和內容均未有明確規定。建議:一是在《礦產資源法》修改過程中,進一步明確與《環境影響評價法》之間的關系;二是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會同環保部門盡快出臺文件,明確“四級三類”礦產資源規劃體系的編制范圍和具體要求。
3.2盡快建立起科學統一的礦產資源規劃環評標準規范。礦產資源規劃環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由于資源稟賦條件所導致的資源類型、開發利用方式、環境破壞程度等內容的不同,使得規劃環評的側重點、精度和深度等也不盡相同,亟待建立起一套科學、規范、可操作的評價方法與標準[7],以提高規劃環評的針對性與科學性。
2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現有的基于GIS技術的礦產資源信息系統比較、分析來看,盡管能夠適應某些用戶的要求,但對專業性比較強的領域的用戶來說仍存在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認為基于GIS技術的礦產資源信息化,主要存在以下技術問題:無法解決對礦產資源數據的信息分析與決策。
2.1基于GIS技術的礦產資源信息系統還不能有效解決對礦產資源數據的信息分析與決策。目前GIS技術主要是面向眾多領域,體系也較為龐雜,主要解決的數據對象為地表二維矢量和柵格數據。礦產資源數據更多反映的是地下礦藏數據,尤其是對三維地質空間結構。因此,基于GIS技術的礦產資源信息系統,在某些程度上還不能有效的解決這類特殊領域的需求,進而制約了對數據分析以及決策支持方面的應用。
2.2信息化系統建設成本較高在礦產資源信息化的過程中,需要對某些空間數據進行管理和分析,GIS技術是較為合適的選擇與技術手段。因此,對于某些用戶而言,為了部分功能需要而不得不購買整套GIS平臺軟件,這無形中提高了系統建設的總體成本,制約了基于GIS技術的礦產資源信息系統的推廣與應用。
2.3信息化系統對數據依賴性較高由于礦產資源信息系統,多是針對某一地區或領域的數據進行的設計和開發。當系統結構發生變化或者是應用主題發生改變時,由于沒有統一的數據模型,即使查詢分析的操作完全一致,也需要對信息化系統做較大的改動。
3礦產資源信息化中的關鍵技術
在礦產資源信息化的過程中,GIS技術是核心技術。此外,由于礦產資源數據量龐大,數據的格式也是多式多樣,為此還需要使用基于Geodatabase的數據存儲技術,來對這些數據進行有效管理。同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中信息化系統對數據依賴性較高這一技術障礙,本文建議科學使用數據字典技術,以提高系統的靈活性與通用性。
3.1基于Geodatabase的數據存儲技術Geodatabase是ArcInfo引入的新的數據結構,它是以要素來表示不連續的實體,將要素的屬性存儲在數據庫中,并且給要素賦予自然行為,定義要素間的關系,對于要素間的特殊的行為使用代碼定制。Geo-database中的地理數據是按照層次型的數據對象來組織的,其中包括要素數據集(FeatureDatasets),Fea-tureDatasets表示共享空間的參考要素類的集合、要素類(FeatureClasses),FeatureClasses表示存儲相同幾何類型和屬性的要素的集合,以及對象類(ObjectClasses)ObjectClasses表示存儲非空間數據的表格[6]。對象之間是有著一定的關系的,Geodatabase允許用戶定義這種關系。在Geodatabase中,對象類型、拓撲關系、空間關系和其他的一般關系都由用戶自己進行定義,以及由用戶捕獲對象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通過這些方面,Geodatabase讓用戶表現要素的特征更加方便,更加自然。Geodatabase將空間數據以及與其相關的屬性數據存放在DBMS(即數據庫管理系統)中,方便了數據的一體化管理,以及實現了多源數據的無縫集成。同時,通過空間數據引擎(ArcSDE),生成ArcSDEGeo-database,實現了數據和客戶端應用程序的無相關性,數據存放在服務器端的Access或SQLServer或Oracle等數據庫中,從而實現數據共享和多用戶操作。
3.2數據字典技術數據字典也稱為數據目錄或系統目錄,是關于數據庫系統中各類數據描述的集合,是進行全面的數據收集和完備的數據分析所獲得的主要成果,是整個數據庫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管理有關數據庫設計、實現、運行和擴充階段的各種信息的工具,在數據庫的生命周期內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7]。以礦產資源信息化系統的查詢分析功能為例,數據字典也起到重要作用。傳統的數據查詢往往都是直接對數據庫訪問然后查詢,查詢程序直接操縱數據庫中的數據,數據模型與不同的需求相關,不可能一成不變,當需求發生變化時,數據模型就會發生變化,程序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使得程序和數據的相關性變的較高,這樣,在對數據查詢功能的開發中以及后期的維護升級中就產生了許多弊端:①開發過程中,由于沒有統一的數據字典記錄數據庫信息,開發人員在開發之前必須抽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研究數據庫中的表結構,索引信息等;相應的,一旦需求發生改變,數據庫結構必然發生改變,已開發的程序將不可使用,必須加以改動,導致系統研發停滯。②在程序開發結束后的功能維護和軟件升級中,由于程序和數據庫之間存在的緊密聯系,使得已開發功能無法正常使用,大量程序功能需要重新開發,所以這種開發方式存在著大量、重復的勞動,耗費了不少的人力資源。采用數據字典技術,大大的改變了數據查詢程序對數據結構的依賴性,建立存儲描述數據庫的信息保存在數據字典中,讓查詢程序首先訪問數據字典,然后根據字典的內容去操作相應的數據庫。這樣使得程序能夠不再依賴于數據庫,通過數據字典這個“接口”對數據庫進行間接訪問,這樣數據檢索的功能就能與地學數據庫完全分離。同時,作為設計的工具。根據數據字典中存放著的與數據庫相關的原始資料和各種信息,為數據庫的設計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并且對于程序開發,它能夠提供自適應性支持,使系統的靈活性增強、通用性和可移植性也得到提高,不僅對于查詢分析模塊的開發如此,對于整個礦產資源系統的開發都體現了靈活性、通用性和可移植性。此外,數據字典具有數據庫恢復功能。數據庫的描述信息保存在數據字典中的模型字典,當數據庫文件被破壞時,模型字典的信息就能夠用來重構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