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07:4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群眾體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群眾體育的管理
是指群眾體育的管理者遵循群眾體育的發展規律,充分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提供最佳的方法和手段,對群眾體育工作進行組織、宣傳、計劃、檢查、評定的工作過程。
群眾體育工作計劃
是針對有組織的群眾體育而言的。它是管理者對未來的群眾體育工作進行的安排和部署。在制定群眾體育工作計劃時,既要確定未來群眾體育的目標,也要具體指明實現這一目標的對策。因此,在群眾體育管理活動中,計劃既是對未來群眾體育發展目標的展望,又是通往群眾體育發展目標的橋梁。
身體鍛煉的原則
是人們長期身體鍛煉實踐經驗的概括與總結,是身體鍛煉客觀規律的反映,是身體鍛煉參加者在鍛煉過程中必須遵循的行動準則。身體鍛煉原則應貫穿到身體鍛煉的全過程,指導身體鍛煉過程的各個方面。
自覺積極性原則
是指身體鍛煉參加者在充分理解身體鍛煉的目的、意義的基礎上,自覺、自愿、主動、積極地進行身體鍛煉
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原則
是指在身體鍛煉中,要根據鍛煉者自身的情況,合理地安排運動負荷。既能使身體產生一定的疲勞,又能承受,并能與休息合理地交替。
持續不間斷原則
是指鍛煉者按預定的鍛煉計劃,持之以恒,不間斷地從事身體鍛煉。
針對性原則
是指在身體鍛煉過程中,根據鍛煉者的個人特點以及季節、地域等客觀條件,合理地確定鍛煉內容、選擇方法手段和安排運動負荷,使之符合實際需要。
身心全面發展的原則
是指在體育鍛煉過程中,鍛煉內容的選擇和安排要全面多樣,使鍛煉者身體的各個部位、器官、系統機能,各種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能力都得到全面發展,同時,通過身體鍛煉,提高鍛煉者心理狀態的適應能力,在身體鍛煉中采用一些有針對性的具體心理訓練手段,還可改善注意強度,克服情緒緊張等心理障礙,提高具體的心理素質。
健身運動
指為強身健體而從事的身體鍛煉。通過鍛煉,增強鍛煉者各器官、各系統的機能,鍛煉身體素質,提高基本活動能力。健身運動可根據個人特點和愛好選用鍛煉內容,既可采用競技運動項目,也可采用日常生活中有鍛煉價值的動作。
健美運動
指在健身的基礎上,為增加身體美感而進行的鍛煉。通過練習形成良好的體形和姿態。
醫療體育
又稱康復體育,指病患者為了配合治愈某些疾病而進行的身體鍛煉。醫療體育的內容,即根據疾病性質相應采取的手段。一般采用動作輕緩、運動負荷較小的散步、慢跑、太極拳、氣功、按摩、保健操等。為提高康復效果、縮短療程而與藥物治療相結合,在醫生指導下,按運動處方進行定量鍛煉。
矯正體育
指某些人為了彌補身體缺陷或克服功能而進行的身體鍛煉。練習內容,應針對身體的特殊性專門安排,如輕度駝背可做脊柱彎曲矯正操,近視眼可通過眼保健操適當恢復視力或控制近視加深。
娛樂體育
指為了豐富生活、調節精神、歡度閑暇而進行的體育活動。娛樂體育以消遣、娛樂為目的,內容選擇以個人愛好為前提,如游戲、球類活動、郊游、釣魚、打獵、登高等。
防衛體育
指為提高防身和應變能力而進行的身體鍛煉。這種鍛煉既可強身,又有較強的實用價值,如摔跤、拳術、擒拿、攀登、爬越以及各種靈敏性、自我保護性的專門練習。
重復鍛煉法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90(2011)06―0049―04
1 問題的提出
三十余年的改革開放以及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得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對新型體育文化項目已經不再陌生,對傳統的體育文化也不再感到新鮮。新穎、時尚、潮流、高科技等現代一些文化元素已經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進入“平常百姓家”,“嘗鮮”、“追新”成為眾多市民共同的心理趨勢,如果這時還要大家一起來跳“廣播操”、進行整齊劃一的表演或健身活動,無疑已經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興趣與愛好。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有必要對體育文化的內容與方法進行創新研究。“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才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體育作為最貼近群眾生活的文化內容與形式之一,更應該進行不斷地創新與發展,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獻法、觀察法、調查法、邏輯法、數理法等對群眾體育文化及其創新進行研究。
2.1 文獻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維普、方正數據庫,Baidu、sohu等搜索引擎收集、查閱、整理了大量的關于此研究相關的書籍、論文、信息等資料。
2.2 觀察法
采用實地觀察法,選擇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區進行體育文化活動開展情況的現場觀察,如:浦東陸家嘴街道的“海派秧歌”、長風街道的“健身手杖操”、滬東街道的“彩球健身操”、南碼頭的“扁鼓”、松江、徐匯地區的“排舞”等,進一步了解到群眾性體育文化及其創新的內容與形式。
2.3 調查法
利用學術會議等機會,課題組訪談了國內社會體育學界知名的學者、專家10余人;選取上海市普陀區長風街道共26個社區,發放《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市民問卷600份,回收591份,剔除無效問卷64份,有效回收率為87.8%,并進行了效度與信度的檢驗。
3 結果與分析
3.1 群眾體育文化需求
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居民生活質量的快速提高使得人民群眾已經不再僅僅滿足現有的體育文化內容與形式,為此,我們就此問題做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在“喜歡體育文化”的402名受調人群中對于問及“是否”有“比較固定的體育文化活動項目”時,286名受調者回答“沒有”,占總數的71.1%。在對新型體育文化的態度調查中我們分為有固定體育項目和無固定項目兩種類型。結果,對于“沒有固定體育文化項目”的人群而言,有九成的市民“愿意參加或嘗試新型體育文化形式”;對于“有固定體育文化項目”的人群,這個數字也接近二成。說明現在許多城市居民普遍有種“嘗鮮”、“獵奇”的心理,只要一種新型的體育文化形式效果良好、有一定的健身價值和社會價值,就會有一定的適用人群或市場需求。
3.2 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的內容與形式
通過文獻參考、專家問卷和現場調研,我們將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方法分為四種:原創、整合、重塑和引進。如表2所示,本文以創新方法為依據,并結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對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進行分析。
3.2.1 原創
原創,即創造全新文化形態和文化內容的過程。相比較而言,它是程度最深、難度最大的一種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活動,具有開拓性的價值同時也是非常稀缺的。根據2005年的統計我國60歲以上人口是1.44億,占全國人口的11%,無疑,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上海社會的老齡化程度更是國內列前。因此,關注老年人健康問題,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是構建和諧社會所面臨的重要問題。針對老年體育不足的問題,上海復旦大學劉建教授創造出“手杖健身操”,在推廣后深受老年男性朋友的喜愛,曾在東方明珠表演過場面宏大的“千人手杖操”,受到社會的一致好評。可以說,手杖健身操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老年男性健身操的一處空白,滿足了他們喜歡健身操的需求,體現了原創型體育文化的價值。在2005年10月29日上海市長鳳街道在長風公園大草坪上舉行的“首屆社區體育健身節閉幕式”上,來自各居委會的200名中老年男性朋友表演的手杖健身操成為了滬上一絕,得到上海市領導的高度肯定。同年在參加第六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群文系列活動的“我們的家園――群眾綜合藝術成果展演”的155個節目中被評為12個優秀作品之一,并在東方網“東方新品系列合作活動”欄目中被評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節目”;在上海市首屆廣場中老年健身舞蹈匯演中獲“廣場舞表演獎”,并在南京路步行街上舉行的閉幕式上再次進行表演,獲得好評。據統計,目前,在上海已有數萬名老年男性朋友跳起了這套手杖健身操。
在所有的創新類型中,原創型體育文化創新的價值和難度無疑都是最大的。作為創作者,劉建教授為了手杖健身操的創作可謂費盡心血,從動作編排、繪制成冊到音樂創編、剪輯,都是一個人獨立完成。個人進行原創活動,不但要求創作者具有扎實的體育專業基礎知識和廣博的相關學科知識,而且需要創作者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強烈的創新意識與堅韌的意志品質,只有具備這些優良的素質,進行原創型體育文化活動方有成功的可能。單兵作戰在創新過程中。不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具有將本人想法完全付諸現實的優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一個人的精力和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從2003年第一套手杖健身操問世以來,直到2007年,劉建教授才創作出第二套,時間跨度達到四年,從中也反映出“單兵作戰”的創新主體在海派體育文化創新中的局限性。
3.2.2 整合
整合,即以某種文化為主將不同類型或性質的文化按一定秩序結合起來,在功能上實現優勢互補,構建出新的體育文化內容、形式體系。整合是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創新方法,在今天的上海出現了一項深受居民喜愛的全民健身運動項目――海派秧歌,它的產生與發展,與整合的創新方法是分不開的。
海派秧歌在繼承傳統秧歌的基礎上大量吸收了外來文化元素,為秧歌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海派秧歌的音樂是以“茉莉花”、“太湖美”、“紫竹調”等江南名曲為基調和主題,進行多方面的變奏和開展,并以交響手段來取得更為新穎、豐富、立體的音響效果;其中既有最具民族特色的抒情委婉的二胡獨奏,又有優雅高貴和輕曼柔和的弦樂發揮。在動作的創編方面海派秧歌既汲取現有北派秧歌的特長精華又增加了江南的婉約秀麗。還兼收了海外的別樣風情。如在傳統動作“走、擺、扭”的基礎上加入了拉丁、恰恰、斗牛等國外體育舞蹈元素,使其中西合壁、南北兼容、剛柔相濟;在服裝設計制作方面海派秧歌突破了傳統服裝不是大襟就是肚兜的樣式,嘗試采用民族與西洋結合的式樣和色調,比如喇叭加中袖、掐腰斜襟短衫等更加深受城市居民的喜歡;另外在道具的實用上,盡管沿用了扇子和手絹,但是卻根據舞蹈動作的需要進行適當放大和加長,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這種道具價廉物美、易做好買,比較容易讓人接受,不必顧慮花錢太多,更利于項目的推廣與普及。從2002年陸家嘴街道成立舞蹈隊,到2003年第一套海派秧歌(梅園秧歌)面世,直至承辦2007年11月13日第九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泛長三角地區“浦東陸家嘴一梅園杯”海派秧歌邀請賽,經過幾年的普及與推廣,推進與發展,深受群眾喜愛,曾在2007年作為群眾文化活動比賽項目登上了享有聲譽的上海國際藝術節舞臺。
與手杖健身操“單兵作戰”相比,海派秧歌的創作則是由一個創作團隊組成,包括音樂創作團隊,動作編排團隊,服裝、道具團隊等,所有的成員共同組成一個社會體育組織協會――海派秧歌專業委員會,由街道辦事處群眾文化科科長負責具體的工作。時至今日,由于分工明確,各負其責,海派秧歌創作團隊已經完成五部音樂創作、三套動作創作,目前計劃是一年出兩套新品,十年出20套,可謂是年年有新品,年年跳新品。在創作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海派秧歌已經發展成為一項能夠滿足群眾體育文化需求的體育文化項目。
3.2.3 重塑
重塑,是將原有體育文化的核心要義加以重新闡釋賦予新的時代含義,使原有體育文化發生質的飛躍而發展到一個新階段,達到一種新境界以便更能深刻反映事物的發展規律,更能強烈反映實踐和時代的要求。重塑是通過修正、完善和改造原有文化中不符合客觀實際的思想、觀念、理論和價值體系,實現內容和形式的自我超越,使之能與時偕行,與世界潮流同步從而保持這種體育文化形態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比如,古代中國是個典型的農根國家,在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莫過于風調雨順,舞龍便是人們為達到這一目的而祈求神靈保佑的一種方法。于是,舞龍與祈求豐年聯系起來成為民間舞龍的主要文化內涵,而時至今日社會的進步與科學技術的日益發達使得舞龍運動傳統的信仰價值變得毫無意義,要使流傳千年的舞龍運動重新散發生命力,必須對舞龍運動的核心內容重新加以詮釋賦予新的時代含義,使舞龍運動在表演上、內容上、價值上發生質的變化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以被國家體育總局定為“中國龍獅運動之鄉”的上海浦東三林龍獅為例,在傳統體育文化的重塑方面就做出了很好的詮釋。上海三林龍獅在繼承傳統民間龍獅文化的基礎上集舞蹈的優美肢體語言、戲曲的定格亮相、武術的精氣神韻,技巧的騰挪翻騰等多項文化藝術于一體,并輔以現代科技手段加以豐富想象和精心的安排,為古老的龍獅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如他們采用現代“光、電”技術使古老的龍獅運動散發出青春、時尚的光彩。作為一項古老的民間體育文化活動上海三林龍獅隊敢于突破傳統,打破自古“女子不舞龍”的習俗,成立了女子舞龍隊,使專業、民俗味道很濃的龍獅運動真正變成了一項現代全民健身運動,而領命或受邀赴國外進行表演或傳授技藝,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到國外。另外,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行體育文化產業的運作則是上海三林龍獅與現代社會緊密結合的又一典范。上海三林鎮大膽探索舞龍文化的產業化運作,逐步形成競技、表演、游戲、龍具制作、知識授課和培訓等產業鏈,同時還將申請舞龍知識產權、出版畫冊及音像制品、吸納企業贊助冠名等。通過舉辦各種形式培訓班并進行各種演出,上海三林龍獅運動走上了一條改事業型傳統體育文化為半事業半產業性質的現代體育文化產業之路,并且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目前上海三林有男龍、女龍、奶奶龍、娃娃龍、少兒龍、中學生龍等共20多支隊伍,其中男子競技龍20人,表演龍60人,學生龍8支,教師龍1支,幼兒園娃娃龍2條,每個中學各有男、女龍隊,共青團干部有一條50米長女子龍、4條8米長的5人龍,舞蹈隊有兩條小手龍。參加舞龍隊的人員年齡從4歲到60歲。全鎮匯演時,一次可以出現十幾條各色龍,接近200人參加,按照男、女性別、年齡的不同,各種龍都有自己的舞法。可以說,龍舞已經成為三林全體人的精神象征。在進行舞龍運動的同時三林人也不忘舞獅運動的發展,“三林舞獅運動在明清時就比較發達,最初的舞獅動作只有10多個現在已經發展到300多個動作,期間經歷了多個演變階段,極具本土特色”。近年來,三林舞龍舞獅培訓了3000多人次,現在鎮上幾乎每所學校都有舞獅隊,形成了一群娃娃龍,舞獅隊的成員也有梯形結構,大多數都是年輕人,他們都喜歡這項特殊的運動,龍獅運動已經成為上海三林地區的全民健身運動。
3.2.4 引進
引進,即是吸收、采納外來的相對比較成熟的體育文化先進形式與內容的主要部分,為我所用,被我消化,同時根據本國或地區的特點和民族特色進行少量的、必要的創作和改進,從而達到使之能夠很好地適合本地居民進行運動的一種創新方法。對于一切外來的體育文化形式和內容在進行引進的時候都要抱著辯證的態度進行辨別和甄選,看其是否適應我國人民群眾的需要,是否有利于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標準。當前流行于上海等地區的排舞運動(Line dance),就是一種典型的引進型體育文化項目。它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因其簡單易學、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不需要特定舞伴等優點很快就在全世界流行起來,2004年傳人國內后很快就受到許多市民的喜愛成為一種健康向上的群眾性體育文化項目,成為引進型群眾性體育文化的典型代表。上海的排舞運動開始于2004年,在上海市體育局社會體育中心大力支持和協助下,并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使其流行于申城并成為居民喜愛的一項體育文化項目。
3.3 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的評價
“創新”一詞帶有中性的含義,即不論是促進人類歷史進步的體育創造性活動(在此姑且認為人類的創造性活動是中性的)還是阻礙人類歷史進步的體育創造性活動,都應視為創新。因此,作為一種實踐性很強的社會文化活動,從宏觀上看,判斷城市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的主要尺度應是能否滿足人民群眾體育文化需求,能否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與城市的發揮。從微觀上看,評價的內容應該更加具體化。表3是我國體育界專家
的看法。
3.3.1 堅持科學尺度與價值尺度的統一
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實際上是創新主體在主觀與客觀相統一原則指導下基于對群眾體育文化發展規律科學認識和準確把握而進行的文化創造,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它以體育科學的理論為指導以促進體育科學的發展、創新和體育知識的普及等為使命,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進行研究和探索,反對迷信反對各種反科學、偽科學的活動,因而它是一種具有高度創新性的文化。以價值尺度判斷城市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實踐,就是看這種實踐能否實現人的價值訴求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具體而言,就是看創新成果是否具有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文明、健康、娛樂、和諧以及審美無疑就是城市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的社會價值;而形成體育文化產品追求市場利益最大化,則充分體現了城市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的經濟價值。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應該是科學尺度與價值尺度的統一體,兩者合力才能保障創新能夠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社會的進步。
3.3.2 堅持歷史尺度與時代尺度的統一
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活動應承擔的歷史責任之一是繼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因此,在創新過程中,“尊重原有體育文化本質”則是歷史尺度的重要標準。但是,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畢竟只是適應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一個產物,發展至今難免會有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因此,在繼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同時融入現代社會時尚的文化元素,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與形式表現出來.則會為傳統體育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當然,在進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整合與重塑時,要注意不能“矯枉過正”,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超過人民群眾可接受的情感范圍,不能丟缺傳統體育文化的神韻,否則就會使創新過程迷失方向,因此,堅持歷史尺度與時代尺度的統一,是城市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的又一尺度。
3.3.3 堅持群體尺度與整體尺度的統一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1-0098-01
在社會生活中存在一個特殊的群體——弱勢群體。弱勢群體主要指智力有缺陷者、肢體殘疾者、經濟欠發達地域的生活貧困者、因被遺棄或親人失散等原因形成的流浪者、由于下崗失業而又缺乏一定技能且家庭經濟負擔較重者,在生活能力上呈現弱勢形態的人群。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作為社會群體的特定組成部分——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況,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作為的新聞媒體如何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將發生在弱勢群體中的各類事件及時準確地報道出來,充分體現出黨和政府對他們的人文關懷,這就需要記者從不同角度來選擇好輿論定位。
一、以事實定位,客觀、策略地反映社會現象
電視新聞在弱勢群體報道中引導輿論的功能是在報道事實的基礎上實現的。只有認識事實,才能反映事實。在弱勢群體報道中,記者接觸到了那些由于種種原因而形成的流浪者。他們每日依靠四處收集廢品、沿街乞討、幫助別人干苦力來維持生存。雖然生活艱苦,但從他們身上依然可以看到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些人看似能夠適應種種惡劣的生存環境,但卻難以適應人們鄙視的目光。社會幫他們一把,他們可能會在正途上努力拼搏、創造未來。但如果社會選擇拋棄他們,他們就有可能破罐子破摔而走上歧途,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作為電視新聞工作者,在報道這類事件時不但要做到客觀、真實,同時更要講究策略。作為弱勢群體,他們有一個共性,就是自尊心和自卑心理都很強,如果按照常規性新聞來采訪,恐怕攝像還沒開始人家便逃之夭夭,有時還會被他們所誤解,導致反感情緒。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與他們朝夕相處,與他們同喜同悲,真正取得了他們的信任。通過他們的言行真實地采寫了《流浪者暢想未來》的報道。
二、以典型定位,平實、感人地引導社會激情
典型宣傳歷來是新聞工作的一項重要方法,也是發揮新聞輿論導向作用的重要標志。在弱勢群體中選擇那些積極上進、意志堅強、不向困難低頭的成功典型更容易引起受眾的共鳴。
根據記者以往的報道經驗,樹立典型往往選擇一些具有明顯時代特征,反映時代精神,其本質屬性也應是時代閃光點的重大典型。但仔細分析弱勢群體的特征,無論是內部條件還是外部條件他們與其他群體都具有很大的差異,一旦將典型樹得過高過大難免會使他們產生距離感,最終報道難以真正被其接受。于是記者經過深入采訪后將報道重心放在了弱勢群體中具有普遍性的事例上。
在采訪中記者結識了一位下崗職工張強,在他身上不但具有弱勢群體的共性,而且他的事例也具有極強的代表性。記者根據他的事跡,深入采寫了《逆境壓不垮咱下崗職工的脊梁》的報道。節目播出后,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推動了佳木斯市扶貧解困工程的進程,也深深體會到選擇恰當典型的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8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8(c)-0245-01
1 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
我校高水平優勢項目與校園群眾體育文化建設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在我校高水平優勢項目長期保持較高的運動技術水平及優異競賽成績的基礎上,需充分發揮其優勢,開拓廣泛的群眾性,將其與校園群眾體育文化建設脫節現象,進行完善整合,使得兩者之間相互融洽,共同發展。以我校高水平優勢項目帶動整個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為重要基礎,以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作我校高水平優勢項目關鍵支撐,兩者之間有著重要的互推作用。
2 互動和發展的主要表現
2.1 我校高水平優勢項目的發展現狀
2.1.1 基本概況
我校于2005年獲準成立西華大學高水平運動隊,由健美操、跆拳道、乒乓球三個優勢項目組成,現有高水平運動員近100名,在學校統籌領導下,實行整體管理模式。近年,我校高水平優勢項目不斷地在運動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并在競賽外還涌現一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擴大了學校辦學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也極大地推動了校園群眾體育文化整體發展。
2.1.2 對外發展現狀
我校高水平運動隊自建隊以來,在強大優秀的教練員團隊帶領下,及我校運動員綜合素質的突出表現,多次代表中國、四川省、西華大學參加各類國際國內的體育競賽,為我校爭奪榮譽。跆拳道榮獲亞洲大學生跆拳道錦標賽團體季軍、個人兩金一銀的好成績;啦啦操榮獲世界啦啦操錦標賽第六名,健力寶亞運啦啦隊選拔賽全國總冠軍,先后受邀參加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表演;乒乓球榮獲第十六屆、十七屆大學生乒乓球錦標賽甲組團體冠、亞軍。這些都是我校豐富的體育文化資源,將其利用與發展對我校群眾體育文化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1.3 對內發展現狀
我校高水平優勢項目均開有體育教學課程,利用優秀的教師資源培養全體學生對體育文化的興趣和認知;在學生第二課堂中,學校開展有每年度的校內啦啦操比賽,從中選出一批愛好及優秀的學生,有機會進入校啦啦隊學習和培訓;在學生社團中,我校成立有乒乓球協會、跆拳道協會和空手道協會,吸引了大批興趣愛好者加入;在大型校園活動中,啦啦操和跆拳道也參與其中,將其專業的表演呈現給全體師生;在校園承辦跆拳道、啦啦操和乒乓球的全國或省、市的比賽中,吸引了許多師生的關注,等等。但這些都還遠遠不足,未能全面充分的利用,若借助這些優勢將其壯大,必將我校群眾體育文化建設推上一個新臺階。
2.2 互動和發展中存在的不足
我校高水平優勢項目對校園群眾體育文化建設的帶動作用不足,未充分扮演好示范者和引領者的角色。高水平優勢項目在對外運動競賽中屢次獲得突出成績,但與校園群眾體育文化互動這塊卻過于缺乏。校內運動競賽舉辦過少,高水平優勢項目僅有啦啦操在校園內舉辦每年度的啦啦操比賽,而乒乓球、跆拳道競賽這塊就相對缺乏;高水平優勢項目在專業知識和技術傳播方面不全面,僅開設有體育教學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通過傳統教育教學讓學生只能對其有初步認知,未將強大的物質資源合理利用和銜接,對于開展高水平優勢項目運動員平日訓練和運動競賽的觀摩活動太少,大多數學生對此都處于懵懂狀態,并不懂得其內涵和意義;高水平優勢項目在校內學生社團中建立有乒乓球協會、跆拳道協會和空手道協會,卻還未建有啦啦操協會、健美操協會等學生組織,這說明我們對校園群眾體育文化建設的意識還未完善,不要將其現有資源予以空置;高水平優勢項目取得優異成績后,未做及時和全面的宣傳,普通學生對其了解甚少,不曾知曉運動員背后的艱辛和賽場中頑強拼搏、團結一致的精神,使得彼此間存在距離感;高水平優勢項目作為我校最主要的校園群眾體育文化建設的推動者,同時還需要一群強大的擁護者,才能把此元素迅速傳播,帶動發展。全體師生是主體,只有把主體有效整合,把資源最大化利用,才能實現校園群眾體育文化快速發展。
2.3 存在不足的原因
關鍵詞 城市社區 社區體育 社會發展 影響
一、社區體育的定義及構成要素
我國社區體育實踐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首先以“區域性單位橫向體育聯合體――街道社區體協”的形式出現。1991年,群眾體育管理部門(天津市體委群體處,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的同志開始對“社區體育”下定義。1993年11月,國家體委在南京召開的“全國職工體育論文報告會”首次將社區體育研究作為征文內容,在會議上肖淑倫、王凱珍、李建國3位同志報送了3篇社區體育方面的論文,他們三人都對社區體育下了定義,后來呂樹庭、任海、盧元鎮也對社區體育下了定義。
根據我國學者對社區體育所下的定義,作者在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將這幾位學者的定義概括后得出:社區體育是:
(一)區域性體育,區域范圍相當于基礎居民社區(街道辦事處轄區的基層社區);
(二)面向全體社區成員;
(三)以社區的體育設施和自然環境為基礎條件;
(四)是滿足社區居民的體育需求,增進社區居民的身心健康,鞏固和發展社區感情為目的,就近就地開展的群眾體育。
我國學者王凱珍、李建國、呂樹庭、任海、肖淑倫、盧元鎮等,他們對社區體育構成要素分別進行了研究。作者根據他們對社區體育構成要素的分析,總結得出:社區體育組織是社區體育的主導要素;社區成員是社區體育的活動主體;場地設施和經費是社區體育的物質保證;管理者和指導者是聯系社區體育各要素之間的紐帶;社區體育活動是社區體育的具體表現形式和直接目標。
二、鄭州市城市社區體育興起的背景
鄭州市城市社區體育興起的背景主要是;社會體育需求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鄭州市經濟的發展,居民的經濟實力得到改善,人們的體育需求和健康意識日益增長,是社區體育興起的必然結果,社區體育也主動去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體育社會化是社區體育興起的促進因素,逐步完善的社區管理體系是社區體育發展的適宜條件,社區老齡人口增多,擁有大量的閑暇時間,生活方式的改變,對體育需求增長和居民參與意識增強是社區體育興起的催化劑。
(一)是社區體育興起的必然結果
鄭州市城市社區體育的興起是社會體育發展適應鄭州市的必然結果。對于體育來說,單位再也不能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占用工作時間來組織本單位和本行業跨地區的各種體育活動,制度化的“單位體育”受到了單位專業化功能限定,單位經濟壓力等方面的制約,這一系列的變化沖擊了以往的“單位社會化”現象,單位的許多職能正在分給社會,由社區承擔起來,一向以“條條管理”“單位管理”為主的社會體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限制。而人們的體育需求卻在不斷的增長,其體育利益取向開始由單位轉向社區,于是20世紀90年代初鄭州市城市社區體育應運而生。
(二)逐步完善的社區管理體系是社區體育發展的適宜條件
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對鄭州市基層社區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眾多的社會服務職能分離到社區,加強社區建設,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以成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緊密相關,是一項完整的系統工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的質量與居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關系日益密切,盡快建立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的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的社區管理體制已是眾望所歸。社區體育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社區文化和社會生活,它對改變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加強人際關系的交往,培養社區感情,增強社區凝聚力,強化社區意識,促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社區老齡人口增多,對體育需求增長是社區體育興起的動力
隨著我國離退休制度的建立,大批的離退休人員涌向社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條件的改善,以及人們的健康意識的提升和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人均壽命的逐漸增長加快了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據有關資料報告,我國目前60歲以上的人口約1.8億,我國已進入老年型國家的行列。同時為了擴大青年人的就業機會以及企業改制,大批的中年人提前退休擴充了這支隊伍。老年人擁有大量的空余時間,而且還有迫切的健康長壽愿望,體育活動正好是他們保持健康,消除孤獨與寂寞,延緩衰老,打發閑暇時間的理想途徑,老年人對體育的熱愛,推動了社區體育的發展。
(四)體育社會化是社區體育發展的促進因素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人們對體育鍛煉需求的增長,政府一家辦體育已不能適應居民體育發展的需要,必須走體育社會化道路,體育社會化要求全社會都要關注體育,重視體育,支持體育事業。社區體育既是社區建設的主要內容,也是體育社會化的產物。
三、鄭州市城市社區體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一)對鄭州市經濟發展的影響
鄭州市城市社區體育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內需,帶動了居民的消費。居民不管是參與哪一種體育鍛煉活動,都需要有一定的條件,這些條件本身就帶動了鄭州市經濟的發展。居民參與社區體育活動就必須有相應的場地和器材,所以,社區居民的要求就是政府需要服務的領域,政府把這些作為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調動各方面的資金去建設,這種基礎建設,也是促進鄭州市經濟發展的一種動力。城市居民參加各種社區體育活動,就需要購買體育服裝用品和器材,這種體育消費,也是促進鄭州市經濟發展的一種動力。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將會更加注重娛樂性,健身性,達到效果的全面性,社區體育對鄭州市經濟的促進作用將會越來越大。
(二)對鄭州市文化發展的影響
城市文化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意識形態,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而社區體育活動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還可以讓他們在鍛煉中達到愉悅身心的目的。社區體育文化已與社區居民息息相關,對人們日常生活有較大影響。社區體育文化表現出大眾化、生活化、本土化。社區體育活動不僅可以抵制不良文化,還可以發揚本土優秀文化。鄭州市在發展過程中常常伴隨著一些不良文化現象的泛起,迷信、賭、黃、毒等,給一些居民的生活方式帶來不良影響,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阻礙。有關部門除了運用社會強制手段之外,還利用社區體育活動在健康本質精神上與這類現象對立形成的有效控制手段,借助于體育手段鏟除其存在的根源,再進行一定程度的遏制,促使居民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改變一些居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讓他們從物欲的沉迷中解放出來,獲得身心上的健康,從而排斥了不良文化的存在與發展,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發揮本土化的優勢,河南省是武術傳統之鄉,少林寺,塔溝武校等武術訓練基地都集中在鄭州市郊縣,傳統的習俗對居民的影響至深,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對武術,太極的熱愛,帶動了這項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
(三)對鄭州市社區居民的影響
根據作者的調查,近80%的居民都不同程度的參與了社區體育活動,他們也肯定了參加社區體育活動對自身發展的促進作用。社區體育活動調節了人們的情緒,提高了人體各個系統器官的機能,消除了人們在工作中的疲勞,提高工作效率,使居民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居民的業余生活,參與社區體育活動可使人們從中獲得重要的基本經驗和感性認識,通過參與社區體育活動,使居民在生活和工作中產生的不愉快能夠得以快速發泄。居民開始走到一起來,由不認識到認識,再到熟悉,形成一個社會文化交往的圈子,通過參與輕松愉快的體育活動,體驗自我存在和自我實現的快樂,懂得了互相關心,支持和配合,促進居民相互交流與合作,使居民對社會責任和道德價值觀有了進一步認識,從而獲得身心健康發展。社區體育活動對建立人們之間新型社會關系和融合家庭與家庭、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社區體育活動作為一種極具吸引力的有益的休閑娛樂健身活動,吸引眾多的居民參與到其中,善度了居民的閑暇時間,豐富了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抵制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對建設和諧社會的促進作用
和諧社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社區體育工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屬于精神文明范疇。社區體育活動形式多樣,活動內容豐富,全面開展的社區體育活動使社區居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身體素質得到提高,還加強了社區內部居民的交流,發展了社區經濟,改善了社區環境,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促進了社區的穩定繁榮,社區的功能得到了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是政府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高度關心,更是積極倡導人民群眾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社區體育作為連接政府與社會、居民與居民、政府與居民的紐帶,在融洽情感和凝聚人心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社區體育活動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凝聚力,發揮了社區的紐帶作用,加強了社區體育建設,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促進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明的和諧發展。
鄭州市城市社區體育推動了社區建設,帶動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調節了居民的情緒,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使居民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加強了社區的穩定,對構建和諧社會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社區體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它在滿足居民體育需求的同時,對促進社區整合、增進社區居民溝通、規范人們行為、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和社區文明程度有著很大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社區體育的功能也在日益增強,它已成為精神文明和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在力量,促進了社會和人全面和諧地發展。
基金項目: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青年基金項目。
參考文獻:
[1] 徐永祥.社區發展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 顧淵彥,李明.21世紀中國社區體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3] 樊炳有.社區體育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4] 任海等.我國城市社區體育概念、構成要素及組織特征[J].體育與科學.1998(2).
[5] 王凱珍.對北京市城市社區體育現狀的研究[J].體育科學.1994(6).
[6] 周傳志.新時期社區體育的機遇與對策[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6).
自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省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據四川省市省統計局調查數據顯示: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789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10302元 [1]。國民經濟穩步發展有力地保證了全省各項事業的發展,城鎮居民收入得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消費目標向娛樂、精神消費轉移,體育消費也逐年增長。伴隨著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花錢買健康已成為眾多城鎮居民特別是體育健身娛樂消費者的一種共識。
1.2 體育消費動機
消費動機是誘發和維持人們進行體育消費以達到個人對體育需求目的的內在動力。體育消費行為則是這種內在動力的結果[2]。通過對四川省各年齡組城鎮居民進行體育消費動機調查結果統計發現,四川省城鎮居民進行體育消費動機的排序依次為:身心健康動機;休閑娛樂動機;調整心情動機;健美體形動機;社會交往動機;體驗樂趣動機。其中,前四項平均選擇率達到86.92% 。這一點充分說明城鎮居民的思想進步,思維活躍,體育消費動機和態度是積極的,這種積極態度將為全面健身計劃實施、參與體育的人口增加及誘發體育消費和促進體育市場發展奠定基礎。
1.3 體育健身消費動機水平的比較
四川省城鎮居民在體育消費動機水平上也存在明顯差異,其一,男性的休閑娛樂動機和健美體形動機明顯高于女性,且消費價值觀也存在性別差異。其二,不同年齡群體在健身娛樂消費的金額上明顯不同,中青年群體明顯高于老年群體,老年群體更講究消費需求的實效性,他們進行體育消費主要是追求健身效果, 自娛自樂,并不存在多少貨幣支付行為,而中青年群體既追求健身效果,同時也追求娛樂休閑。其三,不同職業和文化程度在體育健身娛樂消費價值量上也存在差異。
2 四川省城鎮居民體育消費形式與特點分析
從居民的體育消費形式上來看,24~45歲城鎮居民消費比例較其他年齡段要高, 首先是體育實物消費,實物型體育消費是指人們在參與體育活動中消耗的實物產品。其次是體育信息消費,是指人們購買體育類期刊、書報或觀看各種體育比賽、表演等所進行的消費,這類消費正逐漸上升。最后一類是觀賞型體育消費,觀賞型體育消費增長較快,消費比例居中。隨著經濟的發展,運動水平的提高,觀賞型消費支出會增大。四川省的體育消費支出從整體排名來看,處于中上水平,高出全國水平,處于西部領先水平[3]。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鎮居民的體育消費需求進一步加大,四川省體育消費市場將會展現出更大的潛力。
3 對四川省體育消費市場發展的思考
3.1 以城鎮居民體育消費選擇和能力為立足點開發體育市場調查表明,四川省城鎮居民體育消費行為和消費能力存在明顯的消費主體特征,體育論文范文根據年齡、性別、收入、職業和生活水平消費的城鎮居民依其體育消費動機和消費承受能力對體育服務產品消費做出切合實際的選擇,因此,開發與之相適宜的體育消費市場,不斷推出符合各類消費群體需求的產品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體育消費需求,并根據區域性經濟發展水平,確定體育市場的走勢。
3.2 培養體育市場消費主體,強化群眾體育消費意識和行為。體育人口、體育消費需求和體育消費水平是決定體育市場大小的三個基本要素,因此,努力培養體育市場的消費主體,積極倡導和鼓勵群眾進入體育市場參與體育消費。在不斷開發多樣性體育市場、提高體育物質產品引發居民體育消費欲望的同時,配合各種媒體宣傳以強化城鎮居民體育消費意識和行為。
3.3 加大體育健身娛樂市場和競賽表演市場的開發力度
體育娛樂健身市場和競賽表演是體育產業的核心市場。重點開發強身健體、歡度余暇、愉悅身心和體育康復等健身保健市場;體育競賽表演市場也應重點開發那些進入職業化管理且競技水平高的、觀賞性極佳的各類競賽項目,在此基礎上逐步開發社會體育活動競賽市場和商業性競技市場,以高品質服務吸引消費者進入該類體育市場。并且不斷完善體育市場體系,加強對體育市場經營、管理專門人才的培養。
4 結論與建議
(1) 四川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使城市居民收入逐年增長,不僅使居民消費支出連年增加,而且有一定剩余,為體育消費奠定一定的基礎。
(2) 強身健心、防病治病、休閑娛樂是四川省市城市居民消費的主要動機。
(3) 中青年是四川省市體育消費的主要群體,24~45歲居民消費比例較其他年齡段要高。城鎮居民體育消費支出水平從整體排名來看,處于中上水平,高出全國水平,處于西部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