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07: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作業設計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共享,搭建課下作業交流平臺
網絡是資源交流、共享的平臺,最大限度發揮網絡的資源共享作用才能讓作業的布置和學生的作業質量得到“事半功倍”的提升效果。當我們通過網絡平臺給學生布置完作業之后,可以購買或者編制“網上作業交流平臺”作業系統。這樣,教師既可以通過網絡對其作業進行批改、展示,提高作業批改、課下工作的效率,又可以滿足優秀學生的展示個人學習成果的愿望,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鞭策激勵學習落后的學生“比、學、趕、超”,而且還可以利用網絡的便捷、迅速達到學生之間的資源共享。平臺中可設置“優秀作業評論欄”等內容,通過讓廣大學生評改他人的語文作業,提高對課文本身的分析能力,提升對別人優秀成果的鑒賞思辨能力,找出與他人的差距,開拓思維,學習別人作業中的閃光點。最后,作為指導老師可以通過這樣的網絡信息資源平臺,分析和指出對作業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通過在QQ群或者BBS論壇上發帖,讓學生廣泛參與討論,參與答辯,教師給予集中分析總結給出正確解答。對于個別學生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一對一”的QQ聊天進行私下交流,這種交流方式及時性、針對性強,也相對保密,對待學習落后的學生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美國學者卡羅爾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夠的時間(或是學習機會),再具備合適的學習材料和教學環境,那么,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有可能達到既定的目標”。作業分層設計就是以這些理論作指導,根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層次,確定不同的訓練目標,運用恰當的練習策略,進行不同的訓練和輔導,借助各層本身的力量促進每一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最好的發展。
國內特級教師顧淑平在《分層作業分層評價實驗研究報告》中指出,實驗前,其原有的學生基礎與對比班無明顯差異,三年后的測試數據則說明了實驗的績效是明顯的。實驗班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均超過了對比班,實驗班的優分率遠遠高于對比班,而低分率卻遠遠低于對比班,體現了“分層作業、分層評價”實驗在“培優”和“輔差”方面的優越性。實驗班學生學習主動,作業態度、習慣均優于對比班,說明“分層作業”實驗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自主、能動作用得到尊重和發揮,學生的情感、興趣、意志、習慣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健康的發展,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意識明顯增強。
特級教師柏躍富在《作業的分層布置在教學中的實踐》中指出:分層布置作業符合學生的能力差異,能夠培養學生優良的學習品質,使他們能夠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正確的評價自己。
劉景蕉老師在實踐工作中探索出幾種簡便的分層作業的設計技巧:如修改數量呈現分層、隱去數字呈現分層巧變圖形呈現分層、增加條件呈現分層、減少條件呈現分層等,這些作業分層設計技巧為相關研究提出很好的啟發。曾做過一項實驗研究,被試為兩班程度相同的學生,實驗班按照個性,因材施教,對照班采取共同目標,學。在實驗班,教師注意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個別問題個別對待。在對照班,教師則對全班學生共同要求,而對個別學生的具體情況則不給予特殊處理。一學期后,兩班接受同樣的測驗,其結果顯示實驗班成績遠優于對照班。
《課程標準解讀》中提出,歷史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歷史想像力,激活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之能在已學習的知識和沒有學習的知識之間發生遷移,即用已學過的知識、已形成的能力去解決新的問題,形成新的認識。這一過程才是學習最重要的環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任何一點進步和可取之處都要得到教師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而表現出來的幼稚、不全面甚至是錯誤的觀點都是學習過程中必然要發生的現象,教師不能對此進行任何的諷刺、批評以及斥責,而應進行適當的引導,力求學生自己形成糾正自己看法的愿望和能力,而這個變化過程比學習知識的過程更重要,更具有教育的實質性價值。
目前中學學生的課內作業存在最大的誤區是教師本位主義和功利主義。教師一直把作業作為提高考試成績的重要“法寶”之一,把它當作鞏固課堂知識的重要手段。于是布置課內作業時也是本著教師的意志出發,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結構及個性發展和個體差異的需要。教師布置作業時往往是一刀切,全班所有學生做的是同樣的課內作業。其結果是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長期的這種作業方式已經使學生逐漸形成不良的作業習慣。比如馬馬虎虎的做、到校抄同學的答案、字跡潦草、錯誤率高、不認真思考等。而且大量的重復性作業占去學生的大部分課余時間,抑制了他們自身興趣愛好的發展,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嚴重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而且造成學生兩極化發展,優等生成為機械學習的呆子,后進生則全無學習興趣,某些人甚至于因害怕作業而形成對學習的恐懼。
我們廣納中學政史組的教師做了大量的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對作業存在著一種敷衍了事,對傳統作業進行了分析,主要存在一下問題:
(1)作業形式單調、陳舊,不能從多方面檢查和訓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外,這種習題的條件和結論多是單一的、不變的,即所謂封閉的、規范的習題,缺乏開放性,不利于能力的培養,更談不上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2)時間、內容一刀切。大部分教師在布置的作業時,往往要求學生(優等生和學困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同一的內容,期望達到同一的目標,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點。
(3)在中學階段,當前我國中學生負擔過重主要表現為“書本多、課程多、作業多、考試多、補習多、競賽多”的情況,國家教育部明確指出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但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絕非不要作業,只不過是要布置更回適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合理性的作業。
那么怎樣使得學生作業也能與人的個性發展相協調,實現從原先的一種“負擔”向一種自身需求并能促進自身發展的轉變呢?也就是如何讓學生把課內作業作為一項自己需要的、樂意的事去做,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又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呢?面對當今令人擔憂的教育現狀,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和鍛煉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杰出人才。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嘗試改變了以往作業的形式,實行課內作業分層設計模式。
為此,我們提出了進行《初中課內作業分層設計實踐研究》的課題。課內作業分層設計,即根據全班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和知識基礎的差異,分別提出不同層次的作業要求。它著眼于每個學生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把過去同樣內容、同樣標準、同樣模式,同樣分量的作業,改為三種不同難度的作業。依據學生的需要安排適合他們的不同層次的作業。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如何合理把作業進行分層,怎樣實行動態化分層。根據學生平時做作業完成情況、質量情況;測試的卷面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智力因素等情況進行分層。
2、課內作業分層設計的操作模式的研究,如何在教師時間有限,精力有限,班級學生多的情況下有效的實施好課內作業分層設計,讓作業的有效性得到保證。
3、課內作業分層設計的內容研究。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如何設計分層作業內容,目的在于夯實基礎,提高基本技能,指導生活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4、針對分層作業如何做到分層批閱,分層評價。
三、研究的方法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對課內作業分層設計層次
A層作業:在設計時,側重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不降低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重點是培養學習興趣,樹立起學習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變拉著走、推著走為主動走。降低作業難度,減小作業量,課內作業分層設計能大大提高A層學生對做分層作業的興趣和積極性,變“要我做作業”為“我要做作業”。
B層作業:既要求有一定的基礎訓練,也要提供提高能力的訓練,使他們在自身能力的基礎上,爭取更大的進步。在作業設計中,先讓學生分析簡單的政史材料題,最后讓他們做一些小練習,課內作業B層設計激發學生繼續向前學習的動力,能挖掘他們學習的潛力,作業的擴展內容向生活加以延伸、豐富,由一個點出現滿天星。這樣的作業設計主要是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做一定程度的提高題。
C層作業:是在掌握課程標準要求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著重知識的加深和知識面的拓展,以研究性作業為主。作業設計不僅掌握知識點,還要對這一知識點進行橫向聯系。適量布置提高性作業,讓學生挑戰自我,得到成功的滿足感。在布置C層學生的作業時,以政史事例分析理解為主,一般都是兩篇材料。做完后,馬上請學生來講解,鍛煉學生的解釋能力,要讓他說得其他同學能理解,總的來,就是要讓課本上的理論用來指導生活實踐,對于學生的創新回答要適當給予鼓勵。
(二)研究的措施:
在新課改實施的背景下,我校申報的縣級課題《初中政史課內作業分層設計實踐研究》自開題以來,學校抽調骨干教師組成課題研究小組,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提高實踐研究的理論水平;立足課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保證教學面向全體;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資源,補充課外資源,有效設計分層作業;在實際操作中尋求一套有效的實施模式。通過大家的分析、討論、研究、制定出了嚴謹的課題研究的整體方略。
1、學習準備階段
通過調查的方式了解當前初中在面對課內作業時的現狀:統一的課內作業不是造成優等生吃不飽,就是讓學困生答不起,這也就造成了學生普遍對作業沒興趣,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成了本課題研究急需開展的重要原因,在弄清學生課內作業的現狀后,參研教師要通過互聯網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通過各種傳媒了解當今國內外課內分層作業的最新理論,通過吸收、消化、反思、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課內作業新模式,進行作業的優化設計。
2、推行課程的實踐
在七年級設定一個實驗班和對照班,兩班的基本情況要相接近。實驗班推行分層作業,對比班依照常規教學模式,參研人員要進行定期和隨機兩種形式進行交流,進行情報的共享和交換。將自己在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形成文字,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大家要共同討論,群策群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以后的工作方式提出建設性的改進方法,進一步學習新的分層作業的設計理念并用于以后指導實驗工作的進行,開發出一套指導實驗工作的校本教材。
3、論文的撰寫和成果的匯總
參研教師應將在研究過程中的感悟及其方法等形成文字材料,采用公開發表省、市、縣內的交流等方式將自己的成果進行推廣。最后,通過問卷,調查和訪問等的方式總結出分層作業的優勢所在,然后將研究成果匯編成冊,作為本校教師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全面推行的理論指導。
四、研究的目標
1、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學及有差異的檢測評價標準,促使每個學生在不同基礎上得到提高與發展。
2、形成一種便于操作的課內作業分層設計的模式。
3、通過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的相互協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創新能力。
4、通過對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的直接教學和個別輔導,消滅“陪讀”現象,更好的補差、防差,實現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升素質教育的要求。
5、通過課內作業分層設計的教改實驗,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提高駕馭教學的水平和進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五、課題研究中應遵循的理論原則
(1)分層作業的理論之一是因材施教原則。《論語》曾記載過孔子因材施教的大量生動個案。墨翟教育學生就注意“子深其深,淺其淺,尊其尊”。宋代教育家更明確提出:“圣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無棄人也。”學習差異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美國心理學家瓊斯曾做過一項實驗研究,被試者為兩個程度相同的班級(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實驗班按照個性,因材施教,對照班采取共同目標,學。在實驗班,教師注意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個別問題個別對待。在對照班,教師則對全班學生共同要求,而對個別學生的具體情況不給予特殊處理。一學期后,兩班接受同樣的測驗,其結果顯示實驗班成績遠優于對照班。因此實施分層作業有利于因材施教。作業“一刀切”,過難或過易,缺少層次,不利于不同類型的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和優等生的發展。實施課內作業分層設計也有利于學生在完成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有利于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
二、作業內容上兼顧整體,知識點掌握與能力訓練同步推進
高中語文教學目標中,既有知識性目標也有能力型目標,語文作業設計應當與教學目標相吻合,與其一脈相承。部分教師在語文作業設計上只兼顧了知識點掌握的方面,對學生能力訓練的檢查要求未能有效兼顧,這樣的作業就出現了偏頗。筆者在教學中將作業設計的內容進行充分拓展,既注重考察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等方面的掌握效果,同時也對學生朗讀能力、閱讀能力、分析能力、構思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考查充分兼顧。作業內容上既有書面的知識點檢測,也有能力考查方面的過關考核要求,通過這樣的方式使作業的內容范疇進一步拓展,兼顧到學生知識掌握與能力發展等各個方面,使其更好地服務于語文教學成效的提升。實踐證明,在高中語文作業中兼顧知識點檢查與能力考查兩個方面,可以全面有效地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進行總結回顧與分析,幫助學生及時發現知識與能力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實現拾遺補缺、及時糾正的目標。
三、作業難度上分層對待,落實語文教學因材施教基本原則
高中生因語文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等方面具有顯著的差異,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分層目標考核的方式體現對學生的差異性要求,力爭通過分層分類教學為每一位學生打造量身定做的教學體系,保證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域得到最大化發展。這一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對學生的差異性兼顧,作業環節作為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應當與因材施教原則相匹配。筆者在教學中嚴格按照分層分類教學要求,對學生設置因人而異地語文作業,一般情況下分為兩種類型的作業,一種是正常難度的作業,另一種是降低難度與減少數量的作業。后一種作業是側重于提供給學困生群體完成,降低對學困生的作業訓練要求,其目標在于配套其分層目標,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夠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作業,保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語文作業設計中實施分層,是與因材施教原則相匹配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的有力抓手,廣大教師要在作業布置的難度、數量上統籌兼顧,保證所設計的作業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能夠與他們的能力發展狀況相吻合,從而最大化地體現對學生的因材施教效應。
四、作業評價上注重激勵,激發學生語文學習中的積極情感
現狀二:反饋形式單一,教師以作業批改為主。作業反饋形式單一表現在批改符號單一、缺乏激勵性語言。對開放性的、動手操作性的作業,缺少反饋評價。
現狀三:形成惡性循環,作業正確率不高。學生的數學作業量大,形式單一,對他們來講缺乏挑戰性,感覺作業枯燥乏味。對于老師布置的作業,學生只求寫完,至于審題習慣、書寫習慣、驗證習慣等沒有得到培養和提高。一旦形成這種惡性循環,作業的正確率就不高了。
造成這些現狀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缺少相關的數學課程理論學習,把教學設計重心全放在課堂教學上,忽略了對作業的精心設計,作業設計在教師教學設計中還屬于一片空白。這都說明教師缺少以學生為本的意識,忽視了學生在作業過程中情感與態度的發展。處理好作業數量與作業質量、作業內容與作業形式、作業結構與作業效益的關系,使作業成為一種有目的、高效的活動。“怎樣設計出有效的作業”這個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基于此,我們提出“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策略研究”。
二、什么是有效作業
就作業本身來說:有針對性(針對課堂教學;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層次性(難易層次),多樣性(基礎題、應用題、思考題、知識閱讀、實驗報告、調查報告、數學日記、口述、小作品)。就學生來說:有效作業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能使其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的,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可操作性。充分考慮學生基礎差異,不造成學生負擔的(適量的、適時的)作業。就教師來說:有效作業是學生完成的作業速度快,質量高。就小學數學學科特點來說:有效作業應體現數學學科的基礎性、應用性、實踐性。
三、設計出有效作業的途徑
1.作業設計
⑴建立以備課組為單位的作業設計小組。⑵教師根據每堂課的教學設計思路,設計出有針對性的、符合知識建構原理的練習。⑶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規律,設計適量、適時的作業。低段以操作性作業為主,書面作業為輔。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中段高段作業書面作業和實踐應用作業相結合,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適時的作業。根據遺忘規律,老師布置的作業一般應與當天的教學內容相關。⑷參照《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設計出有層次的作業。⑸加強理論和實踐的聯系,設計出生活中的應用性作業。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其發揮自主創新能力:學生自己設計作業。⑺激發學生興趣的作業練習。創設情景:整篇作業設計成一個情景或闖關活動。數學作業與游戲結合,數學作業與美術結合。游戲和美術都是小學生感興趣的內容。⑻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練習效率。運用多媒體進行分層練習,增強訓練密度(時間短,效率高)。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設計練習,省去教師板書和學生書寫的時間,能在較短時間內向深度、廣度伸展,練習容量大大增加,生動有趣地鞏固了新知。運用多媒體完成作業,對于某些抽象的練習內容,可以進行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的演示,起到了點撥、疏導的作用,使學生一目了然。
2.作業反饋設計
優化批改符號,保護學生自尊心。我們普遍存在的批改方式,如“:×”、“√”、星級、年月日等,這樣單一的評價,讓學生對自己好的地方得不到賞識,不足的地方得不到改進,我們可以先將“×”這個符號換一換,比如用“圈“””。評語評價,從批改走向對話。寫上老師的贊賞、感受、鼓勵、教誨、批評……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寫上學習的感受以及對老師想說的話,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評價以鼓勵和建議為主。
評價形式多樣化。面改和教師批改結合。適時也可以將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小組評價等評價方式相結合。評價標準多元化。我們面對的學生沒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傾向,更沒有相同的智力,他們擁有自己獨特的學習風格。反映在作業活動中,不管學生如何努力,他們都將做出水平各異的作業來。我們在評價學生作業的時候,就應該實行評價標準多元化。同樣一道題,一位學生完全做對。一位學生解題思路是對的,計算有錯,比起之前的作業算是進步,那后者的作業也應該給予一定的肯定。
2.保證初中數學作業設計對學生差異的關注
不同學生的數學基礎不同,各項能力也存在差異,因而不同學生應該在數學作業練習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為了實現全體學生不同程度的發展,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初中數學教師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差異與需求進行層次性的作業設計,為不同水平與能力的學生提供選擇性的作業練習。為此,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從如下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數學作業設計中要進行多角度設問,使問題具有梯度性和層次性,幫助學生一步步前進。另一方面,在數學作業設計中要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與學生能力相符的題目類型,如基礎型、選做型、附加型等,在提高優等生探究力的同時鼓勵后進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3.保證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多樣靈活
初中數學新課改的實施促使初中數學教學工作需要不斷地創新改革,數學作業的設計更需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此,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應該擯棄傳統數學設計中的繁、難、偏、多的弊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進行多樣靈活的作業設計,盡可能從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探索能力上進行多角度、多思維的作業設計。教師可以在遵循以上理念的基礎上設計趣味性的數學作業,生活化的數學作業,合作性的數學作業,以及開放性的數學作業,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性,提高其關注生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追求創新的能力。
4.保證初中數學作業設計中作業評價環節的優化
作業評價是作業完成后的重要環節,更是影響作業設計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初中數學教師應該重視數學作業評價策略,積極改善和優化數學作業評價策略,提高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首先,根據作業性質與教學要求的不同進行不同作業批改方式的選擇,針對不同的數學作業題型選擇學生互批、學生自我批改、師生共批等形式,促進學生對作業出錯的原因認識與改正;其次,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在數學作業批改中使用新穎的批改符號,將等級制與百分制聯系起來,利用“優、良、及格”的等級評價保證作業批改的整潔度,使學生感受到付出努力的成績,進而鼓勵學生增強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并自覺養成書寫工整的好習慣。
二、設計操作活動,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動手操作則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會忽略掉操作的作用,而只顧布置一些單純的練習題。筆者認為,給學生一些實踐的機會,讓他們既能夠動手操作,又能夠獲得思維提升,這是在小學數學家庭作業設計中也非常值得嘗試的。為此,筆者結合新課程倡導的發揮學生主體特性這一教學理念,為學生設計了一些富有動手操作能力的作業。目的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從中體驗數學的意義和價值。操作型作業主要是將課本中的一些富有設計功能的習題綜合起來,然后讓學生動手操作。這些作業大多是圍繞著現實生活,拓展學生的作業空間,將學生引向家庭和社會等廣闊的實踐領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關聯起來。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后,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尋找身邊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或者包裝箱,如果能夠拆裝的話,最好將它拆裝開來,看看發現什么問題,并寫下你的操作日記。很多學生非常樂于做這樣的習題。他們在日記中會非常認真地記錄下自己的發現,如,發現了長方體的表面共有幾個,共有幾個棱,拆開能組成一個菱形等各種不同的發現。這些發現和想法,都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也是他們通過動手操作獲得的真實體驗,都是難能可貴的思維萌芽。
2實踐化作業設計
理論若離開實踐的驗證,那就只能是一堆文字,因此,教師要努力去深入探究教材,設計一些實踐性強的作業讓學生去嘗試,高中學生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會在實踐探究過程中獲取不一樣的信息技術體驗,繼而自我突破,鞏固新知,并在親自動手操作中積極發現問題,這時教師應鼓勵他們自己去分析,去解決,久而久之,實踐意識會在自我動手操作中逐步增強,最終提升信息技術綜合運用能力。比如在學習編程的過程中,單靠教師講與操作演示是不足以讓學生理解到本節內容的真正奧妙所在的,只有學生親自動手計算,運用自己的思維進行實踐性操作,才會呈現高效的學習成果。例如“if選擇分支結構”的作業設計中,避免學生僵化記憶,可以給出一個商場促銷的場景設定,給出各種打折標準,讓其為收銀員設計出一個合理的程序。這樣的生活化題目,讓學生在積極踴躍的心態中激發編寫欲望,并滿足其心理需求,最終在成就感的促使下愛上編程,學會編程。
3開放化作業設計
學生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已經了然于胸的情況下,教師就可以放逐思維,布置一些讓學生自我創編性的作業,當然這種作業一般是為有余力,且對信息技術有一定興趣的學生群體準備的,也是對課本知識進行的必要性拓展延伸,為長足考慮打算的一種作業設計,讓學生獲取更深刻的個性體驗,培養更自主的開放性思考能力。比如在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問題上,教師就可以這樣為學生布置展望性作業:幾十年之后的信息網絡化生活是什么樣子的,你可以想象出來嗎?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發散思維。還可以讓作業在開放中個性化,比如在學習多媒體信息加工的環節時,可以讓學生創編制作自己個性化的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在特色展出中揮灑自己的個性。在課上沒有完成的操作環節,就可以讓學生拿回家自己自由發揮去盡情探究,不論結果如何,都是對新知的鞏固,對思維的鍛煉,對技能的提升,最終讓他們對信息技術樂不思蜀。
(二)缺乏系統的設計知識體系,導致設計趨向表面化。
(三)設計視野狹窄,難以突破傳統的設計方法。
(四)創新性設計思維缺乏,設計創新性嚴重不足,主要表現為設計思路局限于常規認知上。
(五)專業興趣建立在暫時對設計過程的愉悅性感受上,難以形成堅定的專業信念。
二、學生作業中的問題反思
(一)在課程教學中
課程教學現多為常規性教學方式,其教學方法及教學進度安排也多停留于近似常規式,因而在課程中難以使學生將課程知識貫穿于整門課程亦或是相連課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反思及優化課程體系的安排,改變雖倡導學生本位,實則多為教師主體的現實。
(二)在設計調研階段中
設計任務現多為虛擬性設計,調研實為模擬實際項目的一項前期任務,但學生將兩者之間分離,使教師不得不反思虛擬性設計帶來的弊病,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與學生對課程內容的遷移能力有關。因此,能否引進非虛擬或高度虛擬性設計任務實則需要深思。
(三)在課程作業的指導上
課程作業較為真實地反映出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把握能力和運用能力,作業質量的優劣也反映了學生對相連課程、相關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這對教師是一個挑戰。因為即使教師能控制自己的課堂,也不能保證其他課程的學習質量,況且每個學生個體的知識結構都不同。因而,在課程作業指導上不能同標準同要求,需要因材施教。
(四)在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培養上
由教學實踐可以看出,設計專業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明顯欠缺,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十分不利,教師應注重對這一現狀的反思。在各個環節盡快彌補教學上的陳習漏洞,完善專業知識結構,加快步伐改進教育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創新性思維表達,培養他們的專業研究能力與創新能力。
(五)在未來的教學方法上
要想革新教學上的陳規,提高教學時效性,必須重新反思在有限的教學條件下,引入優化的教學方法,例如引入課題教學法、競賽任務法、工作室教學模式等。由此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及教學的實際質量,這也是未來環境設計專業教育的發展趨勢。
(六)對學生的學習態度上
學生的學習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師生雙方在課程進程中的問題。因此,教師不能輕視學生的學習態度,需洞察他們的學習情緒并給予及時溝通,弄明白其中的緣由,根據原因盡早調整教學手段。
三、提高教學時效性的策略
(一)課程之前對所授班級進行摸底,合理安排課程大綱
課程大綱是教師在教授課程之前所擬定的教學計劃,能反映課程基本內容、教學進度、方法與教學目標等方面的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大綱實質上為預設性安排,是有目的有組織的對課程進行的“設計”,但缺乏對學生的個體針對性,對其學習主動性的發揮不利,由此也削弱了學生的課程時效性。因此,課程大綱的合理制定需在明了班級個體實際學習情況下進行,并以此作為依據,綜合各方面因素全面考慮,使得課程在總體目標能實現的大前提下,盡可能有針對地挖掘學生的自我潛能,由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美國高校中,教師會在上課之前將課程大綱分發給學生,以使其提前了解整個課程的學習內容,從而讓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這是值得借鑒的。其對教師與學生雙方都更有明確的目標性,增強了教授與學習的效率。
(二)注重課程體驗過程,合理制定評分機制
根據實際教學經驗得出,大多數學生由于各種目的對課程的評分機制非常敏感,課程分數也是激勵學生的學習動力之一。因此評分機制的單項化(指最終作業成績占課程成績的大部分)會使部分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對待平時課程任務不上緊,這終將影響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與學習風氣。而將平時課程任務納入到課程評分范圍并適宜的實行分數鼓勵辦法,以此強調學生的課程體驗過程而非課程結果,這無疑會鞭策學生抓緊平時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三)作業形式多樣化、開放化
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的作業形式多為單一的設計任務式,即課程后階段擬定一個設計任務作為本門課程的結課任務,并以此評定課程成績。這種課程作業形式單一,并不適合所有學生,因為學生的學習進度參差不齊,有些為“快進”,有些則為“慢進”。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革新考核方式,使其形式多樣化,開放化,讓不同進度的學生都能體會學習的樂趣,從而也增強了課程考核的存在價值。
(四)把握課程節奏,知識點求精不求多
雖然課程有具體的大綱要求及進程安排,但課程每天處于現場直播狀態,每天都會出現不定因素,因此在課程過程中需要根據隨堂實際情況安排課程內容,由此把握好課程節奏。這也反映在知識點的量化上,知識點太多容易引起學生疲勞,造成他們不能及時消化知識;知識點太少,課程時間則多,使學生處于空閑狀態。因此,課程知識點要具有綜合性及概括性,力求精要,使學生在課堂內就能提高知識的消化力。
(五)構建自主學習情境,提高課程民主參與度
自主學習是學生將知識內化的最好方式之一,這一過程從頭至尾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這不是簡單的知識接納,而是知識的自我吸取過程。因此,在課堂中需要根據學生具體的知識體系情況,為其創造適宜的自主學習情景,例如要求學生閱讀優秀專業書籍,在課堂中進行全體討論;再如考察一個設計案例,在課堂中分享自己的考察思想與分析結果。這不但能增加課堂民主參與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到自我存在感,同時也會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其將長期的專業學習作為興趣目標。與此同時,在課堂中應多設問題情景,用設疑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學習與討論中,由此加強師生間的互動。
(六)突破常規設計教學思路,鼓勵、引導創新性思維表達
培養創新性人才是設計教育的核心目標,而創新性思維的缺乏常是學生的弊病。其原因有多種,一是學生從小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深,在沒有訓練的情況下難以形成創新意識;二是學生的設計視野窄,思維難以突破;三是他們不敢突破傳統設計思維,愛走“保守路線”;四是設計有別于藝術,功能性占主要,因而即使有“怪誕”的設計想法,也很快會被自己或旁人扼殺在搖籃里。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更應鼓勵學生開啟創新思維之門,多給予他們肯定,并在實踐教學中幫助他們在突破性思維中找到可實施之路。同時在平時課程中用各種教學方法及手段開拓學生的專業視野,引導他們多讀書、讀好書,多動腦、多總結、吸收他人的優秀成果,使他們能多維度思考問題,多方位表達創新性思維。
(七)改變傳統教學觀念,以培養學習遷移能力為課程核心
傳統教學常以教師所教知識的掌握程度為評判學習好壞的標準,但事實上課程知識只是專業領域的冰山一角,即使學生對課程所有知識都銘記于心也完全不足以撼動知識的廣闊田地。且專業課程的設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如果不能使學生掌握學習遷移的方法,以此拓寬知識路徑,那下一門專業課程又會陷入重新來過的尷尬局面,從長遠來看課程時效性同樣得不到提高。因此,大學專業知識的學習應以引導學生掌握學習遷移能力為重要目標,使得學生知道如何學習,怎樣靈活運用知識、怎樣提高學習效率。這樣即使學生遇到全新的課程知識,全新的專業內容,也會易于理解,舉一反三。
2專題搜集型作業的設計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的學生應該“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基于此種情況,我們可以適時的設計一些專題搜集型作業讓學生來完成。所謂的專題搜集型作業主要是指圍繞某一個特定專題,要求同學們利用圖書館、閱覽室以及網絡等多種渠道來搜集和整理相關的信息。【案例】:去年暑假,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專題搜集型作業讓學生利用假期完成——圍繞《走進葉的世界》這一專題,要求從葉的形狀、顏色以及功用等方面對葉展開調查和研究,并且呈現出一份完整的調查研究報告。開學的時候,同學們的作業完成情況讓人頗感驚喜。作業的內容詳實,形式多樣,其中不乏有圖片、標本、說明和實驗數據等。并且幾乎所有同學都對作業的封面進行了精心的設計。由此我們可以充分看出他們完成該份作業的細心。有同學表示:“在整個暑假我不斷地找資料,問別人,撰寫研究報告,真的是花了好多時間,不過我并沒有感覺到辛苦,通過這次作業的完成學到了好多知識,非常有意思。”專題搜集型作業的設計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學習過程,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掌握信息搜集的相關知識,更可以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統一。
3社會實踐型作業的設計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語文學科是最容易和我們的社會生活有效聯系起來的學科之一。而社會實踐型作業的設計亦可以成為連接語文課堂和社會生活的堅實橋梁,拉近語文與生活的距離。【案例】:學習完《只有一個地球》之后,筆者給同學們布置了這樣一個社會實踐型作業:要求同學們分小組利用課余時間對我們生活周邊的環境污染情況進行調查,找出有效解決對策,并用書面的形式呈現出來。作業布置下去之后,結果讓筆者感到非常欣慰。例如,通過調查,有的同學發現河流中很多魚發生了大面積死亡,這都是由于污水所造成的。追溯源頭,原來最近水稻田里發生了大面積的蟲害,因此農民在水田里噴灑了大量農藥。農藥融入水中造成了大面積的水體污染。由此學生提出這樣的對策:研制一種新型農藥,讓水體不受污染,同時又可以有效除蟲。雖然對策不見得目前可以實現,但是也充分體現了同學們的環保意識。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最終會走向社會。因此我們在小學階段就應該多設計一些社會實踐型作業,讓他們早日增強對社會諸多現象的了解,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鋪平道路。通過社會實踐型作業的完成亦可以有效鞏固他們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可謂是一舉兩得。
2.化學作業設計的原則
教師在設計化學作業時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一是基礎性原則。化學作業的重心還是應當以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基礎,在設計中要注重鞏固、深化學生的知識技能,體現教學信息反饋的功能。二是適用性原則。作業設計時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高中三年,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呈逐漸增強的趨勢,分析解決問題的邏輯性也越來越強,所以高中三個年級的作業應體現一定的階段性,逐步增加綜合性題目的比例。三是開放性原則。教師可以適當地設計開放性作業,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封閉性作業的不足,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的培養。如,《化學與生活》中的“垃圾資源化”一節,課后可以給學生布置以下作業:四人為一組,走訪本地廢品回收部門和垃圾處理廠,了解垃圾的分類回收利用情況和處理方法,并將本組的走訪調查結果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
3.化學作業設計的注意事項
教師在設計化學作業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以期將作業的作用發揮至最佳效果,實現優質高效的教學目標。第一,作業需要具有層次性。在設計作業時,需要注重作業的層次性,確保作業具有一定的梯度,能夠兼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比如在進行金屬元素的復習時,可以為學有余力的學生預留如下的題目。【例1】 將一定質量的氧化鐵和鐵、銅的混合物溶于一定量的稀鹽酸中,若:(1)固體有剩余,則溶液中的金屬離子可能有
;(2)固體沒有剩余,則溶液中的金屬離子可能有
。第二,作業需要具有探究性。化學作業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題型,使得學生能夠不停留于簡單的知識識記層面,轉而進行深層的思考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獨立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例如,在布置氯水的漂白性的作業時,可以做如下設計。【例2】 往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溶液呈紅色,然后再滴加氯水,當滴加一定量的氯水后溶液的紅色褪去。(1)你認為酚酞褪色的原因可能是什么?(2)請設計實驗來證明哪種觀點是正確的。第三,作業需要結合實際。設計的化學作業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化學問題,激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欲望,而且也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一舉多得。如,在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金屬的腐蝕與防護”中,可以做如下作業設計。【例3】 下列關于金屬的保護方法的說法正確的是(
)。A.我們使用的快餐杯表面有一層搪瓷,若搪瓷層破損后仍能起到防止鐵生銹的作用B.白鐵(鍍鋅鐵)鍍層破損后鐵皮的腐蝕速率很慢C.輪船的船殼吃水線以下常裝有一些鋅塊,這是利用了犧牲陰極的陽極保護法D.鋼鐵制造的暖氣管道外常涂有一層瀝青,這是鋼鐵的電化學保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