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06: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評經濟師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1服務經濟發展,擴大國際交流,全面開創資產評估行業發展新局面①資產評估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國的資產評估行業在改革中產生,在改革中發展。隨著市場發育的成熟和市場體制的完善,資產評估行業發生著顯著的變化:評估范圍繼續拓展,從對原來的生產經營性企業的資產評估,擴展到資源型資產、金融資產、公共資產等領域的評估;評估方法不斷改革和創新,從單一的成本法發展到以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和價值類型相匹配的多種評估方法。②中國政府積極培育并推動資產評估行業的發展世界的繁榮離不開中國,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只有勇于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中國和世界資產評估行業的發展道路才會更加寬廣。需要我們攜起手來,為了開創與中國評估界和諧發展、互利共贏和諧的新局面而共同努力。
1.2適應形勢服務市場做規范職業的典范大中型資產評估機構決定著中國資產評估市場的質量,也決定著或者影響著中國上市公司和一些大中型企業在市場中的表現。大中型資產評估機構應該成為模范遵守國家法律,應該成為深受社會尊重、享有誠信聲譽的機構。需要在評估質量上下功夫;要加強機構內部管理,要樹立品牌意識;要加大培養人才。我國應與國外的評估專家及名牌機構交流,建立一種廣泛的聯系,能夠經常溝通,使我們的評估理念、方法、意識,使我們整個的人才素質能夠和國際融為一體,這樣才有可能使資產評估行業,做到無愧于市場經濟。
1.3打造無愧于市場經濟的資產評估行業通過努力,大大加快了評估立法的進程。作為一個行業,最基本的依據就是這個行業的法律。需盡快制定一部屬于本行業的法律。評估準則建設,不斷拓展資產業務領域以及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都將是我們打造資產評估行業所需要努力的方向。在從事資產評估、財務工作和會計工作時,應該認真地去研究那種不完全成本下的狀況,將來要在這個領域里使企業的成本內部化。只有這樣,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才能改變。應該認真研究中國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時資產評估的地位和作用。
2資產評估在市場經濟下的作用和地位
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要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由單一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因此,就要加快本國經濟的市場化進程,要對國有企業進行深化改革;要堅定對外開放,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型經濟。所有這些,都離不開資產評估的發展。因此,在改革開放中,資產評估是必不可少的。
2.1在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中,資產評估在以下幾點中體現其作用①有力地引導了國有企業的改革和國有經濟的戰略性重組。在經濟轉型中,中國資產評估行業為國有企業的改制、兼并、拍賣、重組、破產、擔保等涉及產權變動的經濟活動提供了相關的價值鑒證服務,有利于國有企業改革順利進行和國有經濟的戰略性重組。②堅定了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發展資本市場是中國政府推進經濟改革的一項重大措施。按照中國政府的相關規定,企業在改制上市前,需要對其全部資產進行評估,以評估后的凈資產額作為老股東的投股依據。③有利于多種經濟成分的和諧發展。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的資產評估行業踴躍的為各種經濟成份提供評估和其他咨詢服務的平臺,有效地保障了各類企業的合法權利。④保障了市場經濟秩序。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規定商品的交易特別是資產的交易一定要公平,公正,交易價格基本符合它的內在價值。資產評估正是以中介的身份為交易的雙方提出了公允、公平、公正的咨詢意見,降低經濟運行的交易成本,因此,維護了市場經濟的正常運作。⑤加快了高新科技成果的轉化。通過對專利、專有技術、商標、計算機軟件等相關無形資產的評估,保護了知識產權人的合法權益,加快了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⑥有助于支持中國的對外開放。通過對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的建立、境外投資及其各種設備的進出口業務中相關資產的評估,維護了各類資產產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加快了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程,促進了經濟合作。中國經濟先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快速轉變,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因此中國資產評估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帶有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的痕跡。二是資產評估的方法和準則體系正在完善中。
2.2資產評估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一步一步的建立,在經濟、金融、財政、外貿等領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使投資建設的政策、環境條件等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①資產評估是建立市場體系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市場體系包括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市場經濟下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是通過市場,在市場競爭中利用價值規律經營,出現了適者生存的局面。②資產評估是資產保值價值、鞏固經濟基礎的必要條件。一按大幅度低于現值的賬面原值提取折舊。二由于折舊額高于實際提取的折舊額,反映到產品成本的物化勞動費就失實嚴重,造成企業利潤虛增。三由于通貨膨脹的影響,流動資產的價格飛速上漲,如果仍按原始成本計算,造成利潤不實。③資產評估是理順產權關系,完善國有資產管理的基礎。保障國有資產完整不使其流失,確定產權關系。因為歷史和認識的因素,我國產權關系比較迷糊,這非常不利于資產優化配置。④加強國有資產評估是保護所有者、經營者和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實踐的發展,出現聯合經營、承包經營、企業兼并及股份經營等形式,完善和深化企業改革,需要明白企業資產的準確數量和現實價值。所以,必須進行資產評估。
我國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市場機制的運作帶來了效率的提高和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也出現了百姓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兩極分化日趨嚴重,造成較為普遍的不公平感。由于傳統體制及信用觀念的慣性作用,不少國有、集體企業仍把從銀行借款及發行債券籌集的資金當做“國家資金”使用,政府部門仍然熱衷于干預金融機構的資金運用,而且都不愿或不必對借貸資金的償還承擔嚴肅的責任。這時市場的發展對平等提出了愈來愈高的要求。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作重要講話時,把平等提得很高,比此前任何時候都更加強調公平的位置。他說:“要在繼續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為突出的位置。”在市場經濟如果談不到平等經濟活動就無法健康發展。
二、制約市場經濟平等發展的原因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同樣存在,并會導致分配上的差距。由于價值規律的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同樣是無情的。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生產者,由于資金、技術、質量、服務等方面的差距,其勞動得到社會的承認的狀況必然是不同的,因而所得利潤、可供分配的個人消費品都不可能相同,有時差距還十分巨大。
2.當前我國還沒有建立一個競爭機會平等的機制,真正做到競爭活動的參與、競爭規則的公正、競爭過程的透明、競爭結果的有效。作為市場主體的不同企業在市場中法律地位不平等,權利義務不一樣。我國目前的企業立法首先有涉外、國內之分,其次有不同所有制之別。與此相配合,則是在人、財、物生產要素的配置上和產、供、銷安排的待遇上的區別對待。從而造就不同等級企業在競爭起點,待遇和機會上的不平等。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建立平等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比西方任何一個國家都要艱巨。
3.政府部門過多強調行政管理,滋生了行政權力的膨脹和濫用。行政權力的隨意干涉,造成了部門、行業分割和地區封鎖。各部門、各行業唯我獨尊,利用權力資源對市場實行封鎖和壟斷,剝奪了非本部門、本行業的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機會,制造了本部門、本行業經營者與非本部門、本行業經營者經濟條件的不相同,嚴重損害了公平競爭。[1]
三、發展市場經濟建立公平競爭的對策研究
市場經濟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是承認市場主體作為商品生產者和交換者獨立平等的地位。自由平等是市場經濟發育的基礎,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我國的市場經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的市場經濟,它必然要求市場競爭的前提、過程和結果都必須遵循一定的公平原則,以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有的平等性。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大變革時代,應當摒棄傳統的狹隘平等觀念,樹立一種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平等觀點,即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如果要正常運行,就必須保證交換者的平等地位,交換行為的意志自由,以及交換的等價性[2],使全社會造成一種普遍的機會平等的氣氛。具體說來,理解下面幾點是特別重要的
1.從市場經濟的前提來看,當資源參與市場的分配,那么誰占有的資源越多,所獲分配也必然越多,從而與他人形成一定的差距。如不同地區擁有的不同自然資源、政策資源,不同分工形成的不同的智力資源、城市與農村之間存在的不同的機會資源、企業主與雇工擁有的不同的資本資源等等,參與分配時得都會形成較大的差距。所以首先要解決不同市場主體所占有資源的不同會導致分配結果的差距問題。
2.市場經濟條件下,平等是建立在法律制度基礎上的,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障。恩格斯指出:“在社會發展某個最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的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后來變成了法律。”[3]環境公平是市場機制順利運行的條件,是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保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布坎南新所說:沒有合適的法律和制度,市場就不會產生任何體現價值最大化意義上的效率。[4]
3.我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不是以革命的方式、而是以改革的方式進行的。這就是說,它不是在政權發生更迭的條件下急速地進行,而是在原有的執政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逐步實現。政府通過制定法令、制度、標準等形式確保市場機制運行的基本秩序,確保市場交易的效率與公正性。但轉型時期的政府既必須保持相當大的權力,又必須高度重視來自政府內部的反對改革或假借改革之名謀取私利的行為。[5]避免指政府部門始終以“超人”自居。強調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和要求政府職能轉換,政府部門是為企業和全體公民服務的“仆人”并非無它經濟就無法運轉。打擊在“放開搞活”幌子下行政權力進入市場、權錢交易、大肆“尋租”等問題。使不同所有制經濟,不同行業和產業部門、不同經濟區域之間規則統一、待遇相同、機會均等,使經濟運行規則和政府的管理行為真正規范化。
和諧社會是公平、正義的社會,它是由物質方面向精神文化乃至倫理道德層面擴展的社會狀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要求經濟發展和社會平等必須相互適應,兩者的關系猶如自行車中的兩個輪子,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法律主體的重新架構[J],劉繼峰,當代法學,199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93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38-539頁
[4]布坎南,《自由、市場和國家》,第79頁
1景觀對象的識別與篩選
依據基站選址、景區景點分布和游客游覽路線圖識別和篩選與建設項目相關的景區景觀對象。對于移動基站建設項目,一般將擬建址周邊500m范圍內的景區景點和游覽路線中的游客休憩區作為景觀對象進行評價。
2景觀敏感度評價(S)
1)視角(Sa,1~3)對于觀景者來說,移動基站架設高度越高,基站相對與觀景者的視角(仰角)越大,景觀被看到或被注意到的可能性越大。一般視角(仰角)達到20%~30%,可為中等敏感(分值為1);達到30%~45%為很敏感(分值為2);>45%為極敏感(分值為3)。
2)相對距離(Sd,1~3)
顯然,移動基站相對于觀景者的距離越近,景觀的易見性和清晰度就越高,景觀敏感度也高。以塔型高度為45m的落地塔為例,考慮到樹木及建筑物遮擋,將100~200m以內距離作為前景,為極敏感(分值為3);將200~400m作為中景,為很敏感(分值為2);400~500m可作為遠景,中度敏感(分值為1);>500m為背景,不敏感。
3)視見頻率(Sc,1~3)
在一定距離或一定時間段內,景觀在觀景者視域內出現的機率越大或持續時間越長,景觀敏感度就越高。在實際評價過程中,一般用與基站建設相關的景觀對象客流量和旅客停留時間來反映該基站的視見頻率,分值按其重要程度而升高。
4)景觀醒目程度(St,1~3)
基站與背景景觀環境的對比度,如形體、線條、色彩、質地和動靜的對比度較高,景觀越敏感,景觀醒目程度分值越高。如將基站架設在森林中,并且采用與周邊樹木相似的樹狀塔型,將很大程度上降低移動基站的景觀醒目程度。
3景觀閾值評價(P,1~3)
景觀閾值是指景觀體對外界干擾的耐受能力、同化能力和恢復能力。影響景觀閥值的最直接的因素是植被,植物群落成份越豐富、結構越復雜、群落的自調節能力就越強,閥值也越高[9]。一般來說,森林或成片人造高大建筑物(歷史古跡等人文景觀除外)的景觀閾值較高,孤立高大樹木、成片灌叢、草本景觀閾值較低,容易受到破壞,移動基站選址應避免出現在此類景觀內。
4景觀特殊價值分析(T,0~1)
視線范圍內如果出現特殊價值的景觀和通過上述景觀評價尚不能完全反映其美學和生態學特性的景觀,如歷史文物、獨特的生物資源等均需要專家進行特殊的評價和分析,在整體規劃中要具體考慮。
實例研究
1研究區概況
玄武湖公園位于東經118°46''''54″~118°48''''29″,北緯32°03''''51″~32°05''''16″,是國家級鐘山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AAAA級旅游區。公園占地面積472hm(其中水面368hm、陸地104hm),是古都南京名勝古跡的薈萃之地,是全市最大的綜合性文化娛樂休息公園。玄武湖中分布有5塊綠洲,形成5處景區,分別為環洲、櫻洲、菱洲、梁州、翠洲。5洲之間,橋堤相通,別具其勝,山水城林相融之美彰顯。梁洲為5洲中開辟最早、風景最勝的一洲,主要景點包括:湖神廟、銅鉤井、攬勝樓、盆景館、戲魚池、芳橋等,并設有南北兩處觀景臺。一年一度的菊展,傳統而壯觀,故有“梁洲秋菊”的美譽。為滿足游覽及景區管理需要,擬在梁州架設1處移動通信基站,采用落地景觀塔架設,設計塔高為28m。為避免或減輕對景區景觀產生明顯不良影響,選擇了3處基站擬建址(詳見圖1),本文分別對這3處擬建址進行景觀影響評價,提出最佳選址方案,并給出景觀保護措施。
2基站建設方案的景觀影響評價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113
1 前言
為適應當前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需要,國內各個城市都在積極推動著自身的城市化建設水平的提高,而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管理要求的嚴格化也隨著逐漸加快的城市化建設發展日益顯現出來。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的完善對建筑工程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建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土建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綜合反映了土建施工企業的管理能力,土建施工企業要加強對土建工程施工的管理力度,在保障建筑工程質量的基礎上,實現成本的控制目標,從而提升土建施工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2 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瓶頸問題的主要體現
2.1 土建施工企業缺乏安全認知
因土建施工工作的特殊性質,土建施工的安全一直以來都是土建施工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一些土建施工企業的安全管理工作混亂,土建施工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和施工安全責任意識不高,當遇到工期安排緊張,施工任務繁重的情況時,土建施工人員在土建施工企業的要求下,為了提高施工進程和節約施工成本,他們只能增強每日的施工勞動量而忽視了建筑施工的質量這將大大影響到土建施工企業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展開。
2.2 土建工程施工的質量水平低
土建工程施工的建筑材料質量控制與土建工程施工的質量密切相關,一些土建施工企業為追求最大的利益,采購價格低廉,質量欠缺的建筑工程材料,同時相關監管部門也未能盡到對材料的出庫,裝車,調配 運輸,入場與抽樣檢驗等環節的監管責任,使質量不達標的建筑材料流入施工場地, 降低了土建工程施工的質量水平。在施工工作中,土建工程管理部門缺乏對土建施工技術和流程的有效管理,一些土建施工人員的專業施工技術水平未達標以及土建施工不同部門的交流溝通欠缺也不利于土建工程施工質量的保障。
2.3 土建施工企業的安全管理規章制度不夠完善
土建施工人員因缺乏有力的安全管理規章制度的約束管理,在土建施工工作中容易出現懈怠的心理,未能認真負責地對待土建施工工作。在當代社會建筑工程的日益發展大局下,土建施工企業未能及時適應情勢需要,從多方面綜合考慮安全管理規章制度的更新與完善,這是十分不利于企業發展的。
2.4 土建施工的質量缺乏有力的監督管理
土建施工工程的安全進行離不開監管部門的強有力監管,有些監管人員責任意識淡薄,只看中眼前的利益而喪失了自己的職業操守,置人民的住房安全于不顧,違背良心給予通過質量不合格的土建施工企業,大大削弱了監管部門對土建施工企業的管理監督能力。
3 應對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瓶頸問題的對策
3.1 加強施工企業及相關人員的安全認識
土建施工企業要加大自身的安全管理力度,強化每一員工在土建施工中的安全責任意識,嚴格要求土建施工工作的安全展開,定期對企業上下全體員工進行相關的土建施工安全知識培訓,從而深化員工在施工操作中的安全意識,加快土建施工企業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展開。
3.2 嚴格要求土建施工的質量管理
土建施工的質量管理與施工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息息相關,土建施工企業在加強施工現場安全管理的同時,還應該不斷完善施工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知識,提升他們的施工技術水平,確保土建施工工作的質量實現。
3.3 規范施工現場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
土建施工企業要時刻把安全施工放在首要位置,結合施工現場的實際工作情況,在不斷完善舊有的傳統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創新有利于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例如通過建立并健全一系列有效的懲罰獎勵措施,增強對企業員工的約束與管理,面對不按照安全生產規章制度進行施工操作的員工則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同時追究相關管理負責人的責任,并做好有關人員的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工作,對于認真執行安全生產操作的員工則給予相應的獎勵表示,土建施工企業通過對土建施工進行嚴格的制度監督管理,進一步提高土建施工企業的安全管理能力。
3.4 明確監管部門對土建施工企業的質量監督管理職責
監管部門要做到對土建施工企業的質量監督管理工作盡職盡責,不可因為眼前的利益而蒙蔽了自己的道德良心,在對樓房建筑進行驗收時,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認真鑒別,例如當發現土建施工企業使用質量不達標的廉價建材或土建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不過關時,則應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追究相關責任人的有關責任,并要求其立即進行整改,防止未達到驗收標準的樓房流入市場,從整體上確保土建施工的質量,促進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云龍.淺析土建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價值工程,2012(07):73.
歐盟作為當今世界上成立最早、成效最卓著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其50多年的發展歷程和其取得的巨大成就為世界展示了一個具有歐洲特色的經濟合作模式,在區域經濟合作迅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地區從歐洲模式中尋找經濟合作的經驗和靈感,通過分析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和特點來分析歐洲模式,以期對現實有所指導意義。 一、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歐洲經濟一體化以“舒曼計劃”為起點,啟動了從煤、鋼、原子能領域到共同農業政策領域,乃至貨幣聯盟的經濟一體化進程,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機構也經理了從歐洲煤鋼共同體到歐洲共同體,乃至歐洲聯盟的一個過程。站在歷史的角度,這一發展進程明顯的分為四個階段。
1.共同體建立到1968年關稅同盟的建成以及1969年共同農業政策的實施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第一個階段。1958年,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六國在意大利的羅馬簽訂《羅馬條約》,決定將他們之間的合作擴大到原子能和其他經濟領域,決定成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這樣歐洲經濟一體化就由一個領域擴展到多個領域,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機構也出現三個共同體共存的現象。特別是《羅馬條約》規定了下一步一體化的新目標:建立關稅同盟和實施共同農業政策,從而經濟一體化進程有約可依,按照條約規定的日程進行。到1968年,關稅同盟提前一年半實現,共同農業政策也開始進入實施階段。
2.自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開始到歐洲貨幣體系的建立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第二個階段。進入70年代,由于國際形勢的惡化,歐洲經濟一體化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共同農業政策執行難以為繼。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石油國石油禁運帶來的能源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以及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使得歐共體國家紛紛采取自保的政策,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歐洲市場分割嚴重。在七十年代,歐共體國家提出的穩定貨幣匯率的經濟貨幣聯盟計劃也最終流產。只是到了70年代中后期國際形勢相對緩和時,歐共體才建立起穩定貨幣匯率的歐洲貨幣體系。
3.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歐洲統一大市場的建立和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發動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第三個階段。進入八十年代后,歐共體國家迎來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加上世界經濟區域化浪潮的推動,歐洲在次走在了區域經濟合作的前列。1987年簽署生效的《單一歐洲法令》規劃了歐共體到1993年實現成員國之間在商品、勞務、人員和資本的自由流通為特征的歐洲統一大市場。與此同時,為統一大市場的正常運作做準備,在歐共體執行委員會主席德洛爾的主導下,開始了實現歐洲單一貨幣的準備工作。可以說,在這個階段歐共體變成了一個具有經濟聯盟性質的共同市場。
4.以90年代初期《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簽訂和統一的歐洲貨幣—歐元的啟動為標志,歐洲經濟一體化走進其發展的第四階段。冷戰的驟然結束,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等,歐洲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特別是劇變后的中東歐開始了一個申請加入歐盟的“回歸歐洲”的過程和統一后德國在歐洲地位的變化。最終歐共體國家選擇了更深層次的一體化。1991年12月的《馬約》是一體化進一步深化的表現,它確立了歐洲一體化的三根支柱,并以第一根支柱——經濟與貨幣聯盟作為其發展的重心。此后經過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條約》、2001年的《尼斯條約》和2011年的《歐盟憲法條約》,歐洲經濟合作向一個完全經濟體化的經濟聯盟更加接近。
二、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特點 盡管在歐洲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不同階段,一體化或者迅速發展、或者徘徊不前、或者碩果累累、或者成就難覓,但是最終歐洲一體化還是得以順利的進行,體現了歐洲經濟一體化獨特的進程特點。
1.一體化過程的漸進性。無論是合作的范圍、領域,還是組織協調機構的建立、運行機制的完善以及一體化程度的發展本身,都體現了一個漸進性的發展歷程。而且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6國煤鋼領域的一體化發展到現在27國開始走向經濟和貨幣聯盟,每前進一步都是歐盟成員國反復協商、謹慎考慮后的結果。在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對給成員國一定的準備和過渡時間。
2.一體化過程的協調性和妥協性。歐盟是各國聯合起來組成一體化 集團,由于各國國情不同,在一體化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分歧和矛盾,甚至是激烈的爭執乃至對抗,但歐盟各國最終都能認識到一體化集團是他們獲得發展的最快、最好的經濟組織形式。成員國為了實現共同利益通過互相協商和互相配合,通過實施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原則來消除矛盾。這些原則包括:民主平等原則、共同受益原則、核心歐洲原則以及靈活性原則。
3.組織運作機制的超國家性和均衡性。為保證一體化順利進行,歐盟設立了具有一定的超國家性質的組織協調機制。這些機構的設置和權力的分配上不但強調每個成員國參與,而且強調各機構在其管轄范圍內超越各成員國政府的權力,以及各機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凸現出歐盟獨特的組織運作機制。
黨的十七大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針對現階段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進行全面規劃和部署。在經濟發展方面提出很多創新思路,概括地講主要是“一個轉變”、“三個格局”、“六個體系”。
一、“一個轉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報告》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提出,并進一步明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
一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保持經濟協調發展,必須協調好投資、出口與消費的關系。近年來,投資、出口增速較快,而消費增速相對緩慢。要保持經濟協調發展,必須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尤其是要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一要堅持走內需主導型發展道路。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不可能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外需上,尤其是在當前世界經濟復雜多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擴大內需具有突出的戰略意義,關系到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二要不斷擴大國內消費需求。要以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尤其是要走好新農村建設這一著“活棋”。通過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消費需求,啟動農村市場,從而帶動內需和消費。三要拓寬消費領域和改善消費環境,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我國仍處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仍呈規模發展之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在鞏固發展第一、二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其中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優先地位,從加工業優先發展逐步轉向服務業率先發展。一要圍繞現有產業來延伸,促進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加快融合、互動發展。二要圍繞需求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拓展新型服務領域。三要發展農村服務業。加快構建和完善包括生產銷售、科技、信息、金融和生活服務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四要培育充滿活力的服務業市場主體,優化服務業組織結構。
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我國經濟增長仍然是通過大量消耗能源資源實現的。2006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僅占世界的5.5%,卻消耗了約占世界50%的水泥、30%的鋼材、15%的能源。大量消耗的能源資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礦物資源,絕大多數需要進口,大量進口我們又缺少價格話語權。因此,必須加快增長方式轉變,實現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低代價增長。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從目前的不足30%向發達國家的70%以上提升,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這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關鍵因素,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環節。管理創新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條件。
二、形成“三個格局”
形成“三個新格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這三個格局涵蓋了城鄉、區域、社會經濟結構,是更新、更深層次的改革。
(一)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報告》指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是我國發展新階段提出的新任務,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應當明確認識到,中國現代化的“短板”在農村,只有農村實現小康才能實現全面小康,只有農村實現現代化才能實現全國的現代化。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農民居民化趨勢明顯,為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創造了條件。
一是要城鄉規劃一體化。打破城鄉界限,從整個行政區域范圍進行整體規劃,以節約土地、優化資源配置為原則,統籌城鄉發展。二是要城鄉市場一體化。統籌城鄉市場發展,建立完善城鄉一體的市場體系。完善商品流通市場,構筑城鄉一體的流通體系;完善各類要素市場,促進生產要素和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互動交流;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三是要產業發展一體化。要根據資源、環境、土地和勞動力條件,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四是要公共服務一體化。建立城鄉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五是要交通一體化。建立覆蓋城鄉的交通體系,建設城鄉之間人員往來、資源流動的通道,加強城鄉之間的互動交流。六是要社會管理一體化。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主線,促進城鄉人口合理流動。
(二)優化國土開發格局
《報告》提出把優化國土開發格局作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任務。這是從我國資源開發與區域發展的實際出發,按照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要求,統籌區域發展的新思路。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就是要在調整國土開發格局的基礎上,按照資源、環境與人口、經濟相均衡的原則,統籌規劃,優化開發,合理布局。引導人口相對集中居住,產業相對集聚發展,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構建均衡、和諧、效率和可持續的國土開發格局。當前,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重點,一是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同時,還要促使改革開放過程中的一些特殊政策優勢逐步均等化。按照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思路,“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按照主體功能區的規劃,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基本原則就是“尊重自然、有限開發”。二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三是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首先,要從國情實際出發,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其次,要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托,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三)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
《報告》明確指出,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和堅持平等保護物權的前提下,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這是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實踐,對基本經濟制度做出的新闡釋,對于完善所有制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報告》明確提出,要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進一步實現平等競爭、相互促進。
一是要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通過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通過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使國有資本向關鍵領域集中,進一步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通過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引入競爭機制,促進競爭主體機會平等,創造充滿活力的競爭新局面。通過加快建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促使國有企業像其他企業一樣,稅后利潤中的相當部分要回報給出資人,而不是任由企業支配。在各項改革的基礎上,要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制度,使國有資本得到有效監管和經營。同時,通過推進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合作經濟。
二是提升非公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競爭能力。與國有企業相比,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處在競爭弱勢地位,要消除體制障礙,從全局的高度重視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必須破除一切不利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
三是要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所有制經濟都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但是,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產權制度基礎上,要通過股權合作、戰略投資等現代產權形式,進一步增強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內在聯系。三、建立和完善“六個體系” 建立和完善“六個體系”,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格局所進行的重大戰略調整。
(一)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報告》明確指出,要深化對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當前,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要突出三個方面的重點。
1.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要以突出公共化為重點,不斷拓展和充分發揮財政調控、收支、管理的重要職能作用。完善公共財政體系,一方面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拓寬公共財政覆蓋領域,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全社會。另一方面,要根據主體功能區建設的要求,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公共財政的內涵和外延,使公共財政手段更加靈活,作用更加積極有效。
2.完善現代金融體系。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建立現代金融體系涉及金融機構體系,重點是提高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競爭力;金融市場體系,主要是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金融監管體系,主要是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3.完善國家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國家規劃體系是一個創新概念,主要包括發展規劃,如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和區域性、行業性的發展規劃;發展計劃,主要是促進經濟協調發展的各項計劃;產業政策,這是國家規劃的重要內容和保證,其實施是落實國家規劃的重要過程。完善國家規劃體系對于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十分重要,特別是把計劃列入規劃體系中,更有助于規劃的完整性、可行性。
(二)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報告》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為此,必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1.建設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區域創新體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創新效率,降低創新成本,使創新所需的各種資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各種知識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種服務得到及時全面的供應,是大幅度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根本途徑,也是把國家目標與區域發展結合起來,提高國家整體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大力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
2.建立技術創新體系。一是優化研究結構,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為自主創新提供技術支撐。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二是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3.完善創新體制與機制。一是加強創新管理體系建設。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制保障、政策體系、激勵機制、市場環境。二是完善企業創新機制。企業技術創新機制通常分為決策機制、運行機制、調節機制、擴散機制。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主要是由于技術創新機制不完善。
4.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對于鼓勵自主創新、優化創新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要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落到實處。
5.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在經濟全球化和擴大開放的背景下,要正確處理引進與創新的關系,利用好全球科技資源,繼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擴大和深化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6.激發創新主體的活力。一是調動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大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力軍,要繼續發揮創新的表率作用。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最具創新活力的企業群體,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要在科技政策和經濟政策上給予更大支持。二是造就創新人才。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培養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使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三)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1.完善產業體系結構。第一,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先進制造業是現代產業結構的核心,是產業競爭力的具體體現。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意味著我們將從“加工型經濟”向“制造型經濟”轉變。為此,要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第二,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服務業是現代產業中最具成長力的產業,也是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依托。加快發展服務業既符合現代產業發展的趨勢,也符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實際。第三,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加快解決我國能源供給和需求的矛盾,根本出路是要加快新能源開發和產業化,要在優化能源結構的基礎上,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對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提出新的要求,要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和經濟結構的變化,進行合理布局,做好各種運輸方式相互銜接,發揮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形成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運輸體系。第四,協調發展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隨著現代經濟技術的發展,知識資源“成為先進經濟的核心資源”,推動建立在知識資源基礎上的虛擬經濟快速發展,虛擬經濟正在“取代實體經濟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的動力”。在這一大背景下,產業選擇和結構調整必須要兼顧物質資源和非物質資源開發,協調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發展,堅持在提升實體經濟水平的同時,注重發展虛擬經濟,以使我們在新的競爭中贏得主動。
2.強化體系功能,提高體系化程度。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重點,要放在努力提高產業體系化程度上,圍繞重點企業和核心技術,完善產業體系,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一是加強優勢產業。對于比較優勢產業,重點是加強體系建設。以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為核心,加強產業聯系,促進合理分工,形成優勢互補,利益共享。二是調整弱勢產業。對比較弱勢產業,要加大調整力度,促進產業向區外轉移,包括部分具有加工優勢的產業以投資合作方式向境外轉移。三是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四是推動資源向優勢產業、企業和產品集聚,建設一批規模實力強、核心競爭力明顯、產權結構合理、創新能力突出的大型企業集團,作為產業體系的龍頭。五是加強產業平臺建設。建立創新型工業區,作為資源集聚、產業集群、經濟集約的重要平臺。六是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增強產業體系的活力。
(四)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
《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的新要求,這是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的關鍵環節,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因此,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當前,經濟發展與能源資源緊缺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發展的能源資源約束已近極限,并且正在擴大為全球性問題。解決能源資源緊缺問題,增加供給是重要的,但關鍵還在于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國際能源機構估計,假如全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取節能措施,那么2030年前,全球能源需求年均增長將由1.6%降至1.2%,年均增速將低于過去30年的2%。我國正處在工業化的重化工業階段,對能源資源的需求仍然要持續增長,能源短缺將是長期現象。因此,加強能源資源的有效利用,促進節約發展,是緩解能源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徑。目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還很低。我國每單位能源消耗生產的GDP,僅相當于發達國家的1/4左右;單位資源產出水平僅相當于美國的1/10,日本的1/20。為了保證資源的有效利用,必須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就是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在推進發展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既要重視經濟增長指標、又要重視資源環境指標;既積極實現當前發展目標、又為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為此,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標準,加快技術進步,加強體系建設。通過建立完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實現能源資源有效利用的科學化、體系化。
(五)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就明確提出過,在十七大報告中再次加以強調,可見其對于體制完善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當前,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的重點有:
1.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適應經濟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要求,圍繞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打破行政壟斷和地區封鎖,健全全國統一開放市場,使各種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同時,要加強市場現代化建設,利用信息化手段,發展經銷、采購和配送網絡;提高市場組織化程度,變小市場為大市場,變小物流為大物流,發展運輸、倉儲、加工、配送一體化的大型市場組織;發展連鎖經營,采用統一采購、集中配送、購銷分離等現代流通方式。
2.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如發展土地、技術、產權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促進資源通過市場實現最優配置。同時,要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不斷培育新的要素市場,進一步增強市場體系的活力。
3.完善價格形成機制。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的形成,要以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同時要把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作為價格形成的重要參數,適當增加其在價格形成中的權重。這有利于引導經濟向節能環保和效益方向發展。
4.規范發展行業協會和市場中介組織。各類中間機構是市場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經濟越發展,各類中間機構越重要。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中間機構發展同時存在著總量短缺與結構過剩、定位不準與服務不規范的問題。隨著發展空間的擴大、發展機會的增多,各類機構會越來越多。所以,在不斷擴大規模的同時,必須加強規范發展。
5.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只有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才能保證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要加快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
(六)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
《報告》強調提出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這是全面提升我國開放經濟水平的重大戰略措施,對于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包含三層含義:
一、商業銀行績效考評存在的主要問題
商業銀行的績效考評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發展,特別是近幾年的不斷改革探索,考核內容越來越全面,考核指標越來越合理,考核方法越來越科學,但仍然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績效考評的定位存在偏差。考評的定位是績效考評的核心問題,其實質就是通過績效考評要解決什么問題,績效考評工作的管理目標是什么。商業銀行績效考評定位出現偏差的主要表現是考核缺乏明確的目的,有的是為了考核而考核,沒有真正發揮績效考評的激勵約束作用;有的把績效考評的目的僅局限于幫助做出一些薪酬方面的決策,如獎金的分配和崗位系數工資的調整等;有的認為績效考評是人事部門的事,與其他部門關系不大,忽視對績效考評信息的收集和記錄,考核時只能憑主觀印象,導致評價結果出現偏差。
(二)績效考評的體系不夠完整。商業銀行完整的內部績效考評體系,至少應包括三個層次:一是上級行對下級行的考評(縱向分支機構考評);管理層對不同部門的考評(橫向部門考評);管理層對員工個人的考評。從商業銀行的績效考評開展情況看,對分支機構的考評開展時間較長,各項考評制度和考評指標較為完善,已基本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備的考評體系,但對部門、個人的績效考評開展時間較短,業績的認定也缺乏客觀、科學的方法和標準,工作相對滯后。其結果導致機關缺乏活力,工作效率不高;員工干多干少一個樣,挫傷了工作積極性。
(三)績效考評指標的確定缺乏科學性。目前商業銀行的經營指標基本都是自上而下制定,上級行因無法全面真實掌握下級行的經營情況,所以考評指標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難以得到保證。下級行和部門從自身利益出發,不可避免地會與上級行和管理者討價還價,使得考核指標在利益搏弈中產生,造成行際間、部門間的人為偏差,出現鞭打快牛或搞平衡、搞照顧現象,影響了考評的公正性。由于指標設置的不科學和考核體系的僵化,使下級行和部門“任務”觀念強化,機械地為任務而完成任務,為指標而完成指標,經營失去了應有的創造力和活力,長遠規劃。對員工的考評要求描述不詳細、不清晰,往往以定性為主,定量為輔,缺乏準確、規范的量化標準,考評時多依賴管理人員的主觀感覺,很難進行客觀評價。
(四)績效考評的隨意性較大。績效考評制度的制定政出多門,缺乏通盤考慮,往往只針對某個單項工作制定實施,一年一個政策,一項工作一個辦法,名目繁多。有時年初制定的辦法,年末考核時就變了,令被考核單位和部門無所適從。而且對分支機構、部門和員工的績效考評基本都由內部不同部門負責,各層次考核之間相互脫節,標準不一,績效考評的激勵約束作用難以真正發揮出來。
(五)績效考評結果的運用范圍狹窄。現實中績效考核結果的運用范圍很狹窄,對分支機構的考評結果主要與工資收入掛鉤,而與等級行管理、授權管理、內部資源分配掛鉤力度不大;對部門的考評結果主要與獎金分配掛鉤,與部門經營管理、部門負責人任免考核關系不大;員工績效考評結果也主要為員工的工資發放提供依據,忽視了將考評結果用于員工的晉升、崗位調整、培訓以及長期發展等方面。
二、完善績效考評機制的建議
(一)科學設置考評指標。商業銀行績效考評指標設定的科學與否,直接影響考評結果的公正性和科學性,進而影響到績效考評功能的發揮。因此,要按照先進性、導向性、明確性等原則科學設定考評指標。在設定對分支機構的考評指標時,要進行全面的業務審計,確認負債業務數據的真實性,對資產業務要準確反映形態,對所有者權益項目要準確認定,在夯實基數的基礎上確定考核指標,確保績效考評的真實性。商業銀行業務經營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存款、貸款、資產質量、中間業務等是實現利潤目標的基礎和手段,只能作為利潤目標的輔助目標。考評目標過多、過細,實際是多標準的考核,容易導致評價失真,甚至產生負激勵作用。同時要合理設置“期望概率,考評指標的設置既不能高不可攀,又不能一蹴而就“以跳起來能摘到桃子”為宜。對部門的績效考評指標要明確、具體,應以定量指標為主、定性指標為輔,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結合的方法編制。不同的部門其職責不同,工作重點不同,因此考評指標的制定應與各部門的職責范圍相符。要在進行崗位分析、明確崗位職責的基礎上,從工作業績、工作能力、工作表現等方面設定員工的績效考評指標,業務經營人員的業績主要通過效益體現,后勤管理人員的工作業績應從工作計劃的制定與執行、執行的結果以及計劃外工作等環節來考核。在建立統一考核指標的同時,考核內容應體現崗位特色。
(二)完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一是對分支機構進行分類考評。商業銀行在對下一級分支機構進行考核時,一般采用統一的模式,即設置相同的考評指標、考核標準,采用相同的計分權重和方法,使各分支機構的考評結果具有可比性。但由于各分支機構的經營環境、規模不同,采用統一標準和考核權重,忽略了行際間的差異,忽視了各行主要矛盾、工作重點的不同,有失公平。因此,要根據各行的經營條件不同,劃分類別,實行分類考核。如可根據分支機構所處的經營環境進行分類,將所轄分支機構劃分為重點類行、關注類行、監控類行;也可根據資產質量分類,按照不良貸款占比,將分支機構劃分為不同的級別,分別制定不同的考核權重,分類考核。如對資產質量好的行減少資產質量考核權重,加大效益、增存類指標權重;對資產質量較差的行要加大資產質量考核指標的權重;對監控類行加大資產質量指標、依法合規管理指標的考核權重。通過實行分類考核,發揮各分支機構的不同優勢,因行施策,激勵先進,鞭策后進,逐步縮小行際差距,實現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經營效益的共同提高。二是完善對橫向部門的績效考評。根據部門工作性質的不同,對公司機構、銀行卡、資產風險管理等運作體系容易獨立的業務經營部門,探索實行責任制。在確定責任部門和劃分資金的基礎上,建立以內部資金轉移價格為主的內部轉移價格體系,部門間的人、財、物實行內部介,費用按部門進行分攤,參照損益表計算各部門的責任利潤,自負盈虧,建立以利潤為中心的指考核體系和獎懲機制,實行工效掛鉤,獎懲兌現。對以業務管理和后勤保障為主的部門,實行目標管理考核,根據各部門的分工情況,從工作業績、部門管理和部門整體功能發揮三個方面進行考核。工作業績主要考核部門職責履行情況、工作數量、質量和工作創新情況。部門管理主要考核規章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發生內外部經濟案件和重大責任事故、服務于上級領導、本級各部門、基層單位及客戶的情況。部門整體功能發揮主要考核部門內部團結合作、部門之間協調配合和專業工作指導情況。各部門的目標管理考核內容年初根據全行的工作計劃和工作任務確定,以正式文件或責任書的形勢下達。目標管理內容要以定量為主,對難以量化考核的,以民主評議為主,將不同的考核指標交由不同人員打分,以便全面、公正地進行考核。三是加大員工績效考評力度。崗位分類是績效考評的基礎。針對商業銀行崗位特點,可將員工崗位職務劃分為決策類、管理類、客戶經理類、專業技術類、業務操作類和后勤保障類,實行分類管理,設置工作業績、工作能力、工作表現三類指標,分類考核。決策人員對全行的總體目標負責,其考評以綜合性經營指標為主,側重于決策的準確性和領導能力的考評。管理類人員的考評主要看其工作任務和管理措施是否落實到位,管理制度體系建立是否健全,制度執行和檢查情況如何等;對市場營銷人員的考評主要以市場營銷成果和績效的貢獻率為主;對一線操作人員,主要考評工作量、崗位技能、合規操作和服務質量等。就是要通過不同的考核者(上級領導、同事、下屬和客戶等)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核,以全方位、準確地評價員工的工作業績。對不同的考核者,要設置不同的考核權重。采用360度全方位評估制度,從不同的角度對員工進行評價,可以避免單角度評價的主觀武斷性,增強績效考評的可信度。
(三)充分運用考核結果,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有效運用考評結果與科學考核績效同樣重要。為了充分調動各行、各部門和廠大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必須在正確評價業績的基礎上,充分運用考評結果,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
1.對分支機構實行等級行管理。以經營規模和績效考評兩類指標為依據,將所轄分支機構統一劃分為若干個等級。以國有商業銀行一級分行為例,大體可劃分為6個等級,二級分行分為第1至第4等級,支行分為第3至第6等級。第1等級為最高等級,第6等級為最低等級,各類等級之間可以相互交叉,下一層次的分支機構如果績效水平較高,在資源配置時可按上一層次對待。等級行按年根據經營規模和績效考評結果進行調整,不同等級的行資源配置不同,主要與領導職位的配備、內設機構數量的確定、員工總數的確定、經營授權的確定、信貸規模的確定、經營費用的分配、收入分配等掛鉤。
論文關鍵詞:雙性同體;男性氣質;女性氣質
弗吉尼亞·伍爾夫,英國的意識流小說大師,杰出的文學理論家,批評家,隨筆家,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先驅者。她在1929年出版的《一間自己的屋子》中提出雙性同體思想,成為后來眾多的女權主義者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在伍爾夫的理論中,雙性同體被賦予了文學的意義,那便是借于女性氣質與男性氣質的相互補足從而能夠達到的藝術最高境界。伍爾夫認為,偉大的腦子是雙性同體的,無論是男性作家還是女性作家在進行創作中首先應該擺脫的就是個人的‘單性意識’,從雙性角度去考慮問題以達到創作的最佳境界。雙性同體可說是伍爾夫對于藝術家進行創造寄寓的理想,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首先,女性因素的提出,意味著伍爾夫的“雙性同體”作為一種詩學理論第一次明確地強調女性特征這基于伍爾夫作為一名女性對男女不平等的現實的那種清醒、深切而痛苦的認識。她一直試圖探索一條重建女性自我,恢復女性社會地位,樹立女性堅強自信的道路,也就是主張女性“成為自己”。所以,伍爾夫雙性同體理論對女性因素的強調,是重視現實的結果,無形中打破了歷來人們重視男性因素的偏見,使得“雙性同體”不至于遠離現實的基礎而落入空泛。實際上,伍爾夫的雙性同體是解構男女二元對立這樣的父權制原則的概念,它為以后女性文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并對女權主義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使得后來的女性批評家或者女性作家更加冷靜睿智的看待父權社會施加與女性作家的壓力。它代表著“一種新的文學敏感性”,這種文學敏感性不是女性的,而是雙性的。但伍爾夫這位被后人看作女性主義的先驅人物,對自己這一性別寫作的有限性保存了高度的警惕。她清楚地認識到,種種原因使得女性處在一個“被剝奪”的位置上,這個位置并不必然導致“真理”,導致寫作方面的任何優越性。在追尋女性寫作的傳統時,她對寫作上的女祖先一一加以清點。她發現較長時間的封閉生活給女性的寫作生涯帶來了明顯的損害,甚至傷害很大。女性被摒棄于生活之外,猜想著外界的情況,并且不可避免地夸大了內心的經驗;而等到能夠接受外部世界的陽光時,她卻又顯得太虛弱了,她過于急切地捕捉自己的感受,可是這種感受能力具有太多的主觀成分,致使她本人不能確切地知道到底什么是自己真正看見的和感受到的。而更為糟糕的是,她有時會被來自性別處境的“憤怒”所壓倒和支配。以夏洛蒂·勃朗特為例,“她并不想去解決那些人生問題,她甚至根本就沒有覺察那些問題的存在,她的全部力量——那是愈受壓抑就愈顯示其強大的——都投入這麼一種斷言之中:‘我愛’,‘我恨’,‘我受苦”’。因而讀她的書,找不到對于人物性格的細致觀察,她的人物幫是既生氣盎然又性格單純的;找不到喜劇性的情節,她的情節既嚴酷又粗糙;找不到關于人生的哲學觀點,她的觀點不過是一鄉村牧師女兒的想頭。盡管她有十分強烈的感受,但那等激烈,那等憤慨,使得她無法把她的天才完完全全地釋放。另外,在溫奇爾西夫人和喬治·艾略特等人身上也能看到這一點,而在一些二流的女作家那里更是可以時時見到這種情況。這具體表現在她們所選擇的題材上,以及她們對現實的憤怒引起的不自然的逞強好勝,對現實的隱忍引起的不自然的溫良馴順中。更甚的是其中虛偽態度的廣泛滲透,她們屈從于權威,其想象變得或是太男性化,或是太女性化,從而失去了自身的完美整體性,也即失去了藝術的最根本的品質。為此,伍爾夫寫下的這些話對于今天我們當下的“女性寫作”似乎更有啟發:“像女人那樣寫,但是像忘記自己是女人的女人”。
中圖分類號:F253.9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為提高北京市物流服務水平,降低北京市物流服務成本,推進物流信息的標準化,帶動北京市經濟發展,北京市建立了目前區域唯一的綜合性物流信息平臺——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為保證平臺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平臺必須注重其服務管理,包括平臺的服務定價管理、運營計費管理、客戶關系管理。本文以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為研究主體,重點分析平臺的服務定價管理,通過對第三方B2B平臺收費定價的研究,基于雙邊市場理論構建平臺只收取注冊費的收費形式的模型,探討了平臺的收費定價問題。
1 理論分析
1.1 第三方B2B平臺分析
第三方B2B平臺是由買賣雙方之外的第三方中立企業建立的電子商務系統。它為買賣雙方提供了一個交易的平臺,已經成為B2B電子商務發展的方向。對于交易雙方它有三大優勢:第一,使交易方不需要直接連接多個被交易方界面,只需訪問第三方界面,節省大量費用;第二,大量賣方通過第三方平臺信息,可以吸引更多的買方訪問平臺,從而增加賣方的商業機會;第三,第三方平臺可以使買方搜尋需要的產品和服務,買方不限于和特定的賣方交易,這使買方可以獲得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第三方B2B平臺的盈利方式一般有:廣告費、風險投資、會員費和交易費。其中廣告費和風險投資是主營業務收入的補充,注冊費和交易費是主要的盈利方式。由于交易的不可檢測性,第三方B2B平臺往往采用注冊費方式。收費的多少不但決定了買賣雙方參與平臺的數量,而且關系到平臺的自身利潤。
1.2 雙邊市場理論簡析
對于雙邊市場的概念,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清晰的嚴格定義。Rochet和Tirole(2004)提出了用價格結構非中性來判定雙邊市場的原則,這一觀點正逐漸被該領域學者(有限度地)接受。Rochet和Tirole(2005)更是在自己和其他學者前期研究的基礎上,試圖從價格結構和網絡外部性兩個角度對雙邊市場進行界定。大體上看,所有的學者都認為,所謂雙邊市場應包括以下幾個特征:一是存在一個雙邊或多邊的平臺結構,即有一個平臺運營商提供有形或無形的平臺服務,同時存在兩類或更多類的終端用戶通過這個平臺服務發生交易或相互影響。二是不同類型的終端用戶之間存在著顯著的交叉網絡外部性,這種外部性效應可以通過平臺服務得以有效實現。三是平臺企業定價時存在著價格結構非中性,即不僅雙邊市場的價格總水平,而且雙邊市場上價格結構也會影響平臺的交易量。
通過上述定義可以發現,在不考慮價格影響的情況下,從交易雙方看,供給方的數量越多,買方用更低價格獲得商品的機會越大,就會有更多的買方加入平臺。買方數量越多供給方以高價出售產品的機會越大,就會有更多的供給方加入。這就是雙邊市場中的正交叉網絡外部性。從交易一方看,平臺中供給方越多,由于競爭關系供給方賣出產品的機會就要下降,供給方即不愿加入,這就是負直接網絡外部性。
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務平臺不但向交易雙方提供交易服務,還提供信息服務(如相關產業信息服務、咨詢服務等)。在不考慮網絡外部性情況下,交易雙方對平臺的服務是很看重的。因此,平臺就可以通過信息服務去綁定交易雙方,這就與雙邊市場中的客戶十分相似。下面我們采用雙邊市場理論來探討一下北京市物流信息平臺的收費定價問題。
2 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注冊收費定價模型構建
4 結論
本文從市場的實際情況出發,關注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會涉及到的僅僅收取注冊費的收費形式,通過構建不同收費形式的壟斷模型,探討了僅僅收取注冊費的收費形式下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的最優定價策略問題,得出了幾點主要結論:
當平臺采用注冊費收費方式時,平臺對買方和賣方采取相同的收費標準,且對買賣雙方的最優收費水平分別為:
此收費模式下,平臺的最優收費水平的高低分別與平臺兩邊的交叉網絡外部性及平臺向買賣雙方(客戶)提供的服務有關。
參考文獻:
[1] K Bhargava, V Choudhary. Analysis of an intermediary''s strategies in electronic markets for decision technologie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1999(2):82—92.
[2] Byungjoon Yoo.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business model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J]. Handbook of Telecommunications Economics, 2002(1):209—227.
[3] Armstrong 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0(5):37—40.
一、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現狀分析
平頂山學院是一所后升本的全日制應用型二本院校。會計學專業作為學院第一批升本專業從定位與目標、師資隊伍、教學資源、培養過程、學生發展、質量保障等方面全面提升。尤其是2014年學院加入應用技術大學聯盟邁出了轉型第一步。同時學校將迎來2018年教育部審核評估。轉型審核評估給學院明確了辦學和人才培養定位。強化實踐教學,強化會計學專業的技能和應用是今后辦學的方向。畢業論文作為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將成為會計學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抓手。那么,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的現狀如何?通過表1、表2可窺見一斑。
從表1、表2可以看出:2008級至2013級會計學專升本和2006年至2011年會計學本科優秀論文比例只占2.7%(其中專升本優秀論文占比為2.77%,本科占比為2.7%),所占比重少;良好占48.3%;中等占41.7%;及格占7.3%。與社會實際密切結合的畢業論文少,案例研究少,實證研究更少。整體來講畢業論文質量不高。
二、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選題
選題的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會計學畢業論文研究的成敗。從調查看,畢業論文選題空洞且大,教學科研與應用題目偏少。選題定位不準,學科交叉和創新性選題甚少。平頂山學院會計學專業升本后畢業論文選題的質量雖有所提高,但離學院轉型發展和審核評估的要求還有相當的距離。選題必須與科研課題、生產實踐和社會應用結合起來,體現技能和應用的需要。
(二)開題
開題環節存在的問題是:文獻的查閱處于敷衍狀態,簡單拼湊;對論文所選題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現狀理解不透徹;文獻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析與要研究的論文方案脫節;寫出的文獻綜述篇幅很短。有些學生甚至害怕與學生討論和與教師溝通,所參考的文獻層次較低且比較陳舊。因為會計事項紛繁復雜不確定性很大且日新月異,陳舊的準則及處理方法不能滿足實務工作的需要,更不能體現會計學畢業論文的培養要求。開題環節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對會計學畢業論文的認識不夠。所以將PDCA管理理念引入畢業論文整個教學過程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正確認識開題環節,把文獻查閱和大學知識的積累應用相結合,提出一個論文初步方案,約定時間廣泛聽取論證每篇論文的開題報告,充分醞釀補充意見,才能為下一步論文的寫作做好準備。
(三)指導
經過升本后幾年的實踐,指導環節的問題是:師生溝通次數少;包辦現象;沒通盤考慮研究過程;拖拉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學生在此過程中主動性差,等靠思想嚴重。教師為了考核評先評優的需要不得不包辦。有的只是零碎的思路,沒有通盤考慮會計學畢業論文的進度出現問題的解決方法,缺乏對研究論文的可行性、一體性的系統思考。
(四)監督
監督過程存在監督不到位問題。根據我校的情況,師資力量不足,一位教師要指導10位以上學生的畢業論文,同時還要完成大量教學任務,需要相當的經驗水平和責任心,且沒有相當經費的支撐,難以保證教師對學生論文寫作的監督力度,沒有辦法保證論文質量。同時,學生方面自律能力差,各類考試的時間節點與畢業論文時間的沖突(公務員、碩士研究生、會計專業的資格證、教師資格證、金融系統的招考、選調生等考試)、實習找工作使學生準備畢業論文的時間大打折扣,這些原因都會給論文寫作造成不良影響。
(五)答辯
有部分學生認為沒必要也不參加答辯,沒有系統的邏輯思維方式,對知識和綜合能力在實務工作中的作用認識不夠。
三、PDCA理念指導下的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改革措施
所謂PDCA(Plan-Do-Check-Action),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由戴明采納,宣傳普及,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是有效進行一項工作合乎邏輯的工作程序;是質量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轉型審核評估背景下將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的教學和實踐引入PDCA管理理念,從大一起進行“計劃-執行-檢查-行動”,貫穿四年大學生活的全過程。具體體現在開課計劃和日常教學工作中,大一、大二重在會計學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大二、大三重在各類活動中培養興趣,同時在課程設計上逐步思考畢業環節的研究方向;大四有了自己的設計,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探索。PDCA管理方法涵蓋本科畢業論文整個環節,貫穿會計學本科周期,達到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目標。筆者針對2015屆會計學本科和專升本畢業生共340名學生(2011級會計學本科95名和2013級會計學專升本245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在7學期第5周進行。發出問卷340份,收回有效問卷330份,設計問題10個,9個問題為選擇題,一個為文字描述。通過問卷從以下方面了解了學生的思想動向。
(一)學生對畢業論文的認識
在對會計學畢業論文的認知度上,有將近150名學生對畢業論文有正確認識,認為本科畢業論文是會計學本科生綜合能力的體現,有130名學生認為畢業論文是為獲得學士學位而為之,還有50名學生認為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應該取消。在對畢業論文的規范和認知度上僅有65%的學生表示清楚,有30%的學生表示完全不清楚。針對如此情況,必須將PDCA引入畢業論文的教學機制。“以生為本”,樹立個性化應用人才培養方案,充分發揮學生“自我規劃中的主體作用”。具體做法:第一學期開設專業導論、專業導論與學業規劃等課程,讓學生感悟到大學學習生活既有專業課、專業基礎課還有重要的實習加漫長的畢業論文積累、制作、完成等環節。更應該明白的是畢業論文是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和提高的過程,同時也是對學生思想品德及學習能力等綜合素質的一次全面檢驗。更是大學生學會生存、實現自我發展的初步鍛煉過程。
(二)參加創新、本科校級課題院級課題申請
學校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參與課題申報工作,且對中簽的團隊給予適當的資助,同時院級、校級要分開,鼓勵學生的創新熱情、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
(三)選題
在學生選題方面,筆者對2006—2011級會計學340名畢業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統計,有效調查330名。學生喜歡的創新能力培養方式是:提前進入會計學實訓環節、參加創新活動,會計學及相關領域內的學術講座。最喜歡的畢業論文開題方式是在導師的指點下自由發揮;最喜歡的畢業論文選題方式是與會計學實務相結合。簡言之,對畢業論文選題要提前介入、雙向選擇、真實課題、自主選擇、到實習單位完成畢業論文。選題在第6學期必須開始,選題時間意愿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到,90%以上的學生愿意將畢業論文在第8學期之前選題并雙向選擇指導教師。第6學期完成此項任務的占40%。在指導教師的雙向選擇上,調查結果見表4。
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指導教師的選擇有3種態度:必要、不必要、無所謂。總體上說是有主見的。首先看重的是師德,其次是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第三希望師生互選。
(四)師生交流
在調研中,我們著重從交流的形式、次數、內容著手,并且對不重視畢業論文的原因進行了調查。結果見表5。
調研中可以發現通過師生交流,了解到學生對教師的認可度。80%以上的學生認為;教師認真負責。只有1.5%的學生認為教師馬虎敷衍。同時除了畢業論文外還有35%學生接受了教師考研方面的幫助,46%的學生接受了教師就業方面的指導。PDCA循環理念引入之后,在分布分流的作用下,學生有充足時間準備論文工作。據了解學生主要利用寒暑假、課后、周末、期間長假、晚上開展論文工作。師生關系比較融洽,教師可進行個性化輔導。
(五)論文全程指導
通過調研,將PDCA管理理念貫穿畢業論文教學和實踐全過程改革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現在:第一,理念上的轉變。應用技術轉型使今后教學改革的系統工程,在此過程中,以生為本是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平頂山學院理論和實踐教學的應有戰略選擇。第二,應用綜合素質的提升。PDCA開課計劃和管理理念能實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畢業論文的重要性。在檢查、檢驗和反復總結經驗中逐步提升綜合素養,使學生從大一開始培養專業興趣,在以生為本的理念下,根據學生共性及興趣性格及智力的差異,引導學生發現感興趣的專業點,且正確認識課程小論文與畢業論文的關聯與差異;對學生來講學校與教師盡力使學生的興趣與專業達到一致學生的潛能才能發揮到極致。認知還有畢業論文這個重要的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具備專業境界的同時注重綜合素質的提升。通過開設專業導論和學業規劃課程,使學生對整個大學生活有一個系統了解。大學的學習過程不但有基礎課、專業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還有實訓、實習、設計、課程論文和畢業論文。
在學院轉型發展和改革的形勢下,學校加強了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會計學專業與會計師事務所和稅務師事務所合作,與大型企業聯合,利用寒暑假具體到會計師事務所實習,參與企業一些項目,得到初步的科研訓練。通過PDCA在大學四年的循環和管理,學生有了一些成果,發表一些論文,參與一些課題,科研活動獲獎等,就會比較容易完成畢業論文各環節。
(六)答辯
經過學術不端檢測合格后,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進入答辯環節。根據學院轉型及審核評估的要求結合近幾年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的實踐探索,對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設置了7個答辯評量標準選題、文獻查閱及調研、論證分析、撰寫質量、論文價值、譯文及格式、任務書執行情況。本科畢業論文的成績包括平時成績、論文成績和答辯成績。以上7個標準僅為論文成績。具體評量內容及要素見表6。
平頂山學院近幾年對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實行的是實時評量,每位畢業生都要參加答辯。對往屆畢業生采取的是延時評審。隨著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改革實踐的深入,論文的抽取、送審和通報將成為必然趨勢。河南省教育廳從2015屆會計學畢業生中抽檢論文3篇,建議在轉型中的二本院校嘗試引入“雙盲”審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