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49: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交易模式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由于各國證券期貨市場發展水平及國情不同,目前國際上進股指期貨交易主要有一種模式:(1)以美國、英國及香港地區為代表的分離模式,即股指期貨專門在期貨交易所(或在專設的股票指數期貨交易所)進行交易,比如開設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標準普爾500種指數期貨合約、開設在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的倫敦《金融時報》100種指數期貨合約及在香港期貨交易所的香港恒生指數貨合約等。(2)以日本為代表的整合模式,即由證券交易所開設股指期交易,比如日經225指數期貨合約的交易地點就在大阪證券交易所。類似的有韓國、以色列、挪威等一些新興國家。(3)以巴西、波蘭、俄羅斯為代表的混合模式,即證券交易所及金融期貨交易所分別設立股票指數期貨交易,如IBOVESPA指數期貨由巴西金融期貨交易所開設,而ISENN指數期貨則由圣保羅證券交易所開設。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投資全球化以及證券業國際競爭的加劇,證券業和期貨業高度分割化的市場結構模式逐漸變得缺乏效率,因此,證券交易所和期貨交易所合并已成為國際化趨勢,可以預計股指期貨交易的整合模式將被世界各國所廣泛采用。
(二)股票樣本指數的選擇
綜觀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股指期貨合約所選擇的股票樣本指數(即合約標的),它們雖然它括綜合指數、績優股指數、普通股指數、成分股指數等眾多品種,且各有特色,但一個共同的原則就是能較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對應股票市場的整體情況。如標準普爾500種股指的樣本股市值約占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總市值的80%;作為第一股指期貨合約的價值線綜合指數則為全美1700余種股票價格指數,這些股票約占美國有價證券價值的96%;倫敦《金融時報》100種股票價格指數是由10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所構成的加權平均指數,這100家成分股的市值約占英國股票市場總市值的70%;恒生指數雖然是33種各具特色的績優股的指數,但它們的價值能達到香港聯交所上市股份總市值的79%左右。上述這些典型股票價格指數的優點在于具有抽樣面廣、代表性強、且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各種股票的價格對整個股市行情的影響,有利于投資者進行套期保值等避險交易,因此它們被普遍認為是一種理想的股票價格指數期貨合約的標的指數。
(三)股指期貨合約價值及合約單位
在股指期貨的交易中,合約價值是以合約單位與標的指數的乘積來表示,而合約單位是個固定值。世界上各國不同的股指期貨品種,其合約單位也可能有所不同;各交易所一般是根據本國的國情、各種股票價格指數的特點、流動性及交易成本合理情況來確定股指期貨合約價值及合約單位。證券期貨市場較成熟的國家(比如美國、英國等),由于機構投資者和擁有較多資金的專業投資者為市場的主流,為了滿足機構投資者進行套期保值的需求,這些國家各交易所確定的股指期貨合約價值及合約單位都相對較高。而新興市場國家由于證券期貨市場上的主要參與者為中小散戶,為保證股指期貨合約的流動性,這些國家各交易所確定的合約價值及合約單位就都相對較低。
(四)股指期貨合約報價及合約最小報價單位限制
股指期貨合約報價限制是指每日價格的最大波動范圍的限制,報價限制幅度的確定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其大小直接影響到股指期貨交易自身風險的大小及其避險功能發揮的程度。在國外股指期貨市場中,對有無報價限制有不同的規定,如紐約股票交易所股票指數、日經指數期貨合約等就沒有設立報價限制,而標準普爾500種股指、恒生指數、倫敦《金融時報》股票指數等大多數股指期貨的合約都設立了不同的報價限制。因此股指期貨合約是否確定報價限制主要是根據各種股指期貨的特點、市場發育程度及投資者構成來決定。
所謂最小報價單位,是指股指期貨的買入價與賣出價的最小差額。確定合適的最小報價單位要處理好市場的活躍程度與投資成本的關系。盡管目前還沒有找到確定其大小的必然理由或公式,但從國外股指期貨合約中可以在報價限制和最小單位之間找出一些規律(見表1)。
表1報價限制和最小報價單位的聯系
合約名稱單位報價限制最小報價單位比值
標準普爾500指數500美元+5點0.05點100:1
主要市場指數250美元+80點0.05點1600:1
-50點1000:1
恒生指數50港元+100點1點100:1
倫敦《金融時報》指數250英鎊+5點0.05點100:1
澳大利亞股指數100澳元+5點0.1點50:1
在表1中,除去最高比例值和最低比例值,大多數比例值為100:1。這為我們確定最小報價單提供了某種參考依據。
(五)關于股指期貨保證金水平
國外早期金融期貨保證金一般定為合約價值的10%左右,但通過對目前國外較著名的股指期貨合約的考證,發現大多數股指期貨合約所引用的保證金水平與10%相去甚遠。實際上現在股指期貨保證金水平大多為固定值。如標準普爾500種指數期貨合約的保證金為5000美元;英國《金融時報》股指期貨合約保證金為2500英鎊;恒生指數期貨合約保證金為15000港元。因此僅僅簡單地以合約價值的一定比例確定保證金水平并不是很科學。那么期貨合約保證金水平如何合理確定?通過對國外多種股指期貨合約的比較分析發現,保證金的水平與日交易價格波動限制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見表2)。
表2保證金水平與日交易價格波動限制的關聯
合約名稱保證金水平日價格波動限制比例
標準普爾500種指數5000美元500美元×5=2500美元2:1
恒生股指15000港元50港元×100=5000港元3:1
倫敦《金融時報》股指2500英鎊250英鎊×5=1250英鎊2:1
澳大利亞股指1000澳元100澳元×5=500澳元2:1
從表2中可以發現,大多數股指期貨合約的保證金水平與日價格波動幅度限制的比例在2:1左右。考慮到這些股指期貨幾十年的運作都很成功,我們可以認為實踐證明了這些合約指標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此,確定保證金水平基礎應該是日價格波動幅度限制。
(六)股指期貨合約期限及合約的最后交易日
香港恒生指數期貨的合約月份為現貨月份、現貨月份隨后的一個月份以及近期的兩個季末月份。美國的價值線綜合指數期貨、標準普爾500種股指期貨、紐約交易所股指期貨等大多數的股指期貨合約是按季交投,即合同月份為3、6、9、12月。因此,按一年的每季作為暖指期貨合約期限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已在世界上大多數股指期貨合約中采用。
有關股指期貨的最后交易日,標準普爾500種股指期貨合約、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指數期貨合約、香港恒生指數期貨合約等規定合約月份的最后一個交易日(或之前一日)為最后交易日,而像日經225指數期貨合約的最后交易日則定在合約月份的第3個星期三等。總之,國際上通行的方法是將最后交易日定在合約月份的下半月。
二、我國股指期貨交易的模式設計
我國股指期貨交易模式的設計,對于確保股指期貨合約的成功上市和規范運作十分重要。在設計中應從下列幾個方面考慮:其一是遵照國際慣例,其二是符合我國資本市場的現狀與發展需要,其三是盡可能滿足投資者的避險要求,其四是確保市場的流動性,有利于交易的活躍。鑒于此,借鑒國外股指期貨交易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國情,筆者就合約設計中的幾個主要問題提出如下設想。
(一)我國股指期貨合約上市地點的選擇
有關選擇哪個城市作為我國股指期貨合約上市地點,國內期貨界說法不一,候選城市主要是上海、武漢等。筆者認為最佳的上市地點當首選上海。因為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歷史上就曾經是遠東的金融、貿易中心。改革開放以來,上海不但是全國的經濟、金融、貿易中心,而且已成為亞太地區的金融中心。另外,從證券市場的規模、市價總值、上市公司的數量、輻射能力、吸引力和地理位置等方面來看,上海也具有其他城市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有關交易所的選擇,鑒于上海證券交易所與亡海期貨交易所相比,無論在交易、規模、資金管理、監管等方面都具有較大優勢,參照國際上通用的股指期貨交易整合模式,可以考慮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股指期貨合約。
(二)合約標的指數的選擇及合約價值、合約單位的確定
鑒于滬深兩個證券市場現有的綜合指數與成分股指數不宜作為股指期貨交易標的,考慮到套期保值效率及反操作要求,以及10年內具有一定的相對穩定性,參照國際市場的通用方法,可以綜觀選取兩個市場具有一定代表性的300家公司(300家公司股票市值最好占滬深股票市場總市值的70%以上),編制統一的綜合指數作為股指期貨的標的物,以此反映我國證券市場的整體運行趨勢。
在確定我國股指期貨的合約價值及合約單位時,首先應考慮流動性因素和交易成本因素,同時要結合我國資本市場實際狀況。通常,合約價值越高,流動性就越差。因為合約價值過高,就會把眾多的中小投資者排除在市場之外,根據我國股票投資者的分布情況,股票市場中擁有5萬~20萬元左右的中小投資者最多,他們必將成為股指期貨市場的主體,如果合約的價值過高,勢必使很多投資者望而卻步,影響股指期貨市場的發展。但是如果合約的價值過低,雖然其流動性增強,保值成本卻會加大。考慮到近幾年我國將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投資基金、保險基金和“三類企業”將構成我國股票市場的主要戰略投資者和股指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的重要力量,由于它們的資金量巨大,從保值成本的角度考慮,所確定的合約價值不宜過低。這樣,根據市場的活躍程度和交易成本這兩個因素,筆者認為合約價值確定在10萬元左右比較適當。若將合約價值定在10萬元,選擇以上證綜合指數作為合約標的指數,考慮到我國股票市場屬于新興市場,上證綜合指數一般在1800~2200點的區間之內波動,那么上證綜指期貨的合約單位確定在50元(10萬元/2000=50元)左右較合適。
(三)合約報價限制及合約最小報價單位的確定
如何確定合約報價限制是一個敏感的問題,若限價幅度太寬,價格限制的作用不明顯;若限價幅度太小,既會出現頻繁的市場休克現象,又給投資者的避險操作帶來難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限價幅度不能大致包容股票現貨市場指數的漲跌幅度的話,回避風險和套期保值就將不同程度地打折扣。鑒于以上原因,再結合我國股市近幾年的走勢情況,對每日價格波動限制擬確定為100個指數點。
考慮方便運作和活躍交易,同時根據上述談到部分國外股指期貨合約中有關合約的報價限制與合約最小報價單位之間的關系,即大多數比例值為100:1,報價限制若取100點,則合約的最小報價單位為1點。以上證綜合指數為基準,化作金額的話,即最小跳動點為50元人民幣。
(四)關于合約保證金水平的設定
保證金的設定,一般以涵蓋一日內價格波動風險來計算。如前所述,大多數國外股指期貨合約的保證金水平與日價格波動幅度限制的比例在2:1左右。假定以上證綜合指數作為合約標的,日價格波動限制為5000元,則保證金水平可確定為1萬元,該水平為合約價值10萬元的10%。
(五)合約期限及最后交易日的確定
當前國際上比較通行的做法是對合約期限按季節劃分,有較長的期限。目前我國證券市場尚處于發展初期,指數波動頻繁,因此,不宜實行中長期期限的股指期貨交易,可先從較短期開始,故合約月份定為3、6、9、12四個月份為宜。
關于股指期貨最后交易日,不妨采用西方國家目前較為普遍的做法,即以合約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五為最后交易日,如這一天不是交易所的工作日,則最后交易日為該日之前的一個工作日。
【參考文獻】
[1]屈年增主編.中國證券市場專題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10.
二、拓展學術視野
導師團隊中的導師,其專業理論知識體系、學術經歷、應用技術等諸多背景一般都不盡相同,甚至還有差異,有的導師經驗豐富學有專長,有的導師指導經驗尚缺但能力較強且知識面較新。導師團隊可積聚相關導師的全方位力量,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使研究生能從導師團隊中學到最優化的、最前沿的先進知識,構建完成攻讀研究生學位期間所需要的本學科以及本專業寬厚的基本知識體系,甚至跨學科的相關知識,開拓知識面和學術視野,較快地站在學科發展的最前沿,為所要從事的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導師團隊的指導方式既改變了過去單一導師知識面不寬或專業領域過窄的缺陷,也促進了研究生之間的交流和競爭。從中還可鑒別哪些是最新的、最有價值的或最有發展前途的,哪些甚至是可拼棄的知識經驗。研究生可以擺脫過去傳統的單一導師負責制下的思維定式,可以在總的目標下進行分工,各自負責完成自己該做的工作,如做系統、做實驗、做理論演算。又可進行必要的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幫助,克服一般的困難,解決問題,體現團隊精神。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們自然能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圍。可經常根據需要開一些或大或小的研究討論會,提出比較好的想法或點子,通過討論激發創新思維,時時起到相互之間“拋磚引玉”的效果。良好的研究生團隊可弘揚研究生的團隊精神,強化研究生的責任意識,激發研究生的求知欲望,擴大研究生的研究領域,拓展研究思路,開闊學術視野,促進學術創新。這也適應于當前科學技術發展所呈現的相互交叉、滲透、綜合的趨勢。導師團隊和研究生團隊將不同專業方向的導師和研究生聚集在一起,在合作指導、學術交流和問題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商討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系統效應。資深而水平高的導師思想成熟、基礎扎實,年輕導師思維敏捷、探索欲強。導師之間的切磋對提高導師自身的學術水平大有裨益。研究生也由于充滿激情和活力,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的跨越度較快,因此,容易提出創新型的想法和觀點。在團隊研究中進行學術思想交流很容易迸發創新思想的火花。將研究生置于團隊環境之中,能夠使他們感知知識的缺陷面,及時彌補不足,進而擴大知識面。經過本科教育研究生已對其專業形成初步的認識,已經完成本專業知識的初步教育過程,研究生教育將會開啟他們創造知識的時代,從而進一步完善學科知識體系,掌握學術動態,切實掌握研究生學術需要,提高領域,研究生會需提供一個高起點、大范圍、多領域的學術交流平臺,促進各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拓寬研究生的學術視野,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可提高學院乃至全校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三、設立專職的指導老師
研究生會需設立專職的指導老師,指導老師需對研究生會的管理有很好的把控,不僅在各項學術文化、文體活動在策劃上進行高質量,高標準指導,而且需對研究生會的管理獎懲適時分明。對各部門,各工作人員,工作突出積極的予以及時的表揚;針對工作出現失誤、懈怠,找出根本原因,在合適的場合、地點分別予以指導和適當懲罰,激發工作熱情。對活動易發突發事件的關鍵環節制訂相應備選方案;對無法預測的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扎實做好各項基本工作,降低其發生可能性。
四、專職老師提倡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指人們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引發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并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愿望和設想。它是人類意識活動中的一種積極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現形式,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是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的前提。創新意識能促成人才素質結構的變化,提升人的本質力量。創新實質上確定了一種新的人才標準,它代表著人才素質變化的性質和方向,它輸出了一種重要的信息:社會需要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人、有開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質和現代科學文化素質的人。它客觀上引導人們朝這個目標提高自己的素質,使人的本質力量在更高的層次上得以確證。它激發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進一步發揮,從而使人自身的內涵獲得極大豐富和擴展。輔導員需要擔任研究生會的專職指導老師,指導研究生會的創新意識體現在活動定位準、立意新,每次活動力求精品,活動類別涵蓋研究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在研究生亟需的學術、文體方面下足功夫,更是貼合生活和國內、校內、院內時事熱點。每期活動都能讓研究生有所收獲,拓寬學術視野,提高科研思維,豐富精神生活。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毒瘤與“實用主義”的教育思想使得高職院校一方面將藝術教育視為淺顯的知識教育,其主要內容和根本任務便是教授實用性知識技能;另一方面,藝術技能成為藝術教育目標的主要內涵,片面的重視藝術比賽成績,對學生的綜合考評以獲獎等級和多少作為單一化標準,這可以說是新型的“應試教育”變形,與最初的藝術教育目標設定是相左的。以上對藝術教育內容理解的狹隘和藝術教育目標設定的模糊,使得藝術教育概念理解更為缺乏完整性與科學性,視藝術教育為整個人文學科的細枝末節部分,甚至肢解了藝術教育的體系結構,最終導致藝術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非理性和盲目化。
2.科學理論指導缺失,藝術教育實踐隨意化。
目前高職高專院校藝術教育缺乏基于藝術原理理論的指導,科學化教育理論的缺失使得藝術教育基本觀念指導缺乏,僅僅將學生的藝術教育限定為藝術活動開展這一表象層面上,學生的藝術教化和理解只能通過自身學術社團藝術活動的組織來進行,而沒有從根本上對藝術教育目標進行設定,并將之納入學生日常課堂體系中去,這僅僅是作為一種形式化的藝術教育而存在,并不會起到實質性作用。
3.必要藝術教育設備缺乏,藝術活動開展受限。
從內容上來講藝術教育包含音樂、戲劇、舞蹈、視覺與行為藝術等各方面各層次的教育,從教育途徑來講,藝術教育既包括傳統的課堂授課,亦包括校外、課外的藝術教育活動,校園文化藝術節和氛圍的構建等。所以,藝術教育比之于其他類型的教育更需要充足的教育設備支持,如教學手段支持、網絡媒體支持、環境設施支持等等。但是一般的高職院校用于這塊的項目投入并不充分,從而對于學生藝術教育和活動開展有較大的受制作用。
二、高職高專藝術教育創新模式建構路徑
(一)正確理解藝術教育本質,重視藝術教育主體地位
藝術教育較之于其他學科教育有其獨立存在價值,藝術教育并非是可有可無的,藝術教育對于提升學生人文藝術修養、健全心理人格品質、更好的適應社會具有重大影響和作用。要正確理解藝術教育的本質,即其并非處于教育學科系統的底端,是它類學科教育的附庸,它的教育本質是樹立和引導學生對于“真善美”的追求,并發揮著系統而全面的功能。真正重視藝術教育主體地位,將其劃分和單列出來進行教授,能夠使得學生擁有更好的審美氣息和人文修養,對于更好的理解、學習和掌握其他課程也是大有幫助的。
(二)設定明確、合理的藝術教育目標
目標設定是行動的導向,合理實際的目標才能對活動的開展起到推動作用。高校藝術教育目標應當設定為:傳統片面追求藝術知識技能轉向為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傳統的藝術教育過程是灌輸式的、填鴨式的,僅僅將教育過程視為個體獲取書本知識,而忽略了個體人格的培養、人文精神的熏陶,這些特質的具備才是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所謂個體“充分而自由的發展”即指,學生個體在技能、知識、態度、情感體驗、價值觀念等全面、持續、創造性、和諧的發展。應當說藝術教育課程內容豐富,包括書法、篆刻、攝影、音樂、美術、戲曲等各類形式,這些課程的學習對于學生認知生活、學會生活、提升品位和文化素養至關重要。學生個體經由藝術教育能夠獲取關于藝術認知的基本知識與能力,獲得關于美的感知與欣賞,并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自我體悟、與師生溝通交流,不斷進行反思評價,最終提升生活信念和情趣追求,使得個體創造能力得到提升,個體人格得到健全,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合格人才。
(三)奠定綜合化的藝術教育理論基石,遵循靈活化的藝術教育實踐模式
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其理論基礎必須從單一化過渡到綜合化。特定的教育模式建構一定是特定教育理論的產物,這種觀點有其合理性亦有其片面性,因為觀點的執著往往使得在現實中的問題處理變得模糊不清,導致“搖擺不定”“難以論斷”局面的出現,這樣對于最終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目標的實現大為不利。所以必須奠定綜合化的藝術教育理論基石,在科學、綜合、系統的教育理論指導下,才可以實現全體學生自由、充分、創造性的發展。藝術教育實踐模式必須從固定化轉向靈活化。鑒于各類教育實踐模式均具有特定的穩固性,人們往往在實踐中將其僵化遵循,這種做法有其合理性,但是在藝術教育活動中實施起來較為困難。且現代教育模式與格局的多變性使得傳統“穩固架構”、“標準模板”的狀態被打破,更具人性化、交互性、針對性、層次化的特點應當被提倡。
(四)加大藝術教育資金、人力資源投入,確保藝術活動自由有序開展
針對上述高職院校藝術設備缺乏,藝術活動開展受到限制的現實境況,必須加大學校藝術教育方面的資金投入,確保相應的多媒體設備、活動設施能夠為廣大學生藝術活動開展提供支持,比如教室多媒體設施、各種音樂設施、活動場地建設等等。同時在物資滿足的基礎上,必須加大人力資源的投入,學校應該從人事招聘方面引入更多優秀的藝術類教師,只有師資方面得到合理配置和保障,才能為學生藝術教育提供堅實的后盾,保障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人力、物力的雙軌匹配,才能為學生藝術教育活動有序、自由開展提供保障,使得學生個體真正得到藝術熏陶、提升人文素質,為以后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所謂專題式教學法,就是根據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將教學內容按一定的原則或線索組合為一個個專題進行教學。這種模式不象傳統的教學模式那樣按照教材章節體系依序授課,而是針對學生和教學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組織,形成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系列專題,教師根據這些專題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對專題進行學習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在長期的大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感對于這門課來說專題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值得嘗試。
一.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的必要性
1.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的矛盾。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通識性公共課程,一般在非中文專業開設,教學時間只有幾十課時(據筆者所知有的院校28課時、有的36課時、有的48課時不等)。然而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從時空上貫穿古今中外,從文體上各體兼有,選文內涵、思想、情感深厚豐富,富有張力、活力。如果依照教材內容在非常有限的課時內逐章分篇講述,要么面面俱到,蜻蜓點水;要么一鱗半爪,支離破碎。這對于基礎薄弱的非中文專業的學生來說,會理不出頭緒,抓不住重點,甚至讓學生產生“學無所獲”的感覺,另外由于課時緊張及大班授課,課堂上比較占用時間的實踐性教學不得不被壓縮,結果只能是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學習效果欠佳。
2.教學理想與教學效果的差異。文學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每個人的根。大學語文課程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格品質,使他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能關注社會,關心他人,確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價值標準,學會與人合作,與現實和諧相處,奠定從業基礎,并為職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在了解基本的文學文化及文明常識,閱讀和欣賞經典文學作品的基礎上,使學生能規范熟練地運用漢語言文字,具備良好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升華思想境界,從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成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社會世俗的影響,就業前景的壓力,市場經濟的需要,使得學生更加注重“實用性”“功利性”的技能型知識的學習,對似乎“沒用”的大學語文的學習熱情不高,再加之教學時間的緊張和大班授課的限制,盡管老師費盡心思的講,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3.師資力量與學生需求的失衡。其實很多有識之士都強烈地認識到這樣一個現實:現在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普遍偏低。他們中很多自私、偏激、冷漠,沒有是非觀念,缺乏道德自律,不善與人合作等等,這些現象警示我們:對大學生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和優秀文化傳統教育不應該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須。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的熏陶,培養大學生高尚的人文修養是學生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可是目前,大學語文課程沒有專業的師資隊伍,課程一般是由其他專業的教師兼帶,專門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教師數量有限,上課形式一般是大班,學生人數多,要想很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或者說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是不可能的。
4.學生興趣和現實要求的需要。毋庸置疑,任何一門教學都必須考慮學生的興趣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應該是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現實需要什么,社會重視什么也必須是我們今天要重視的問題。這樣才會使我們的教學始終有現實性、有針對性,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改變學生不愿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教學模式應屬必然。
二.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模式的優勢
1.在教學內容上主題鮮明、重點突出。專題式教學的各專題或以主題或內容為線索,或以作家作品為線索,或以文體為線索,或以文史為線索設計,便于比較、拓展、引導、延伸,強化突出教學導向或傾向,同時,也利于教師靈活自由運用教材,借助專題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地對某一專題領域所涉及的知識進行探究。這樣的教學模式主題鮮明,難點、重點更加突出。
2.在教學方法上更為靈活和生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專題講解式、專題討論式以及觀看視頻等方式,讓學生掙脫教材,改變與中學雷同的按部就班式的作家簡介、背景說明、作品思想內容以及藝術特征分析等程式化模式,激發學生興趣,激勵學生參與,提高能力。
3.在師生關系處理上更好地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授課時,適時適量,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學生討論交流時,以學生為主,教師指導、點撥、與學生互動,雙向交流。
三.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的可行性
1.教學內容的組織。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通識課。該課程融合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基礎性、人文性、開放性于一體,一方面注重對學生職業養成教育的強化,一方面注重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的組織應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突出重點,要讓學生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由文學知識、語言修養、美感品質的提升,進一步升華為個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合作意識和敬業精神等人文素質。因此教學中選取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良好性格、涵養真摯感情、鍛煉堅強意志等方面的內容。針對實際,舍棄枝蔓,對于中小學已經進行過長期訓練的內容,如語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訓練要敢于放棄。大學語文是人文類課程中綜合性最強的科目,教學時間有限,如果要各方兼顧,面面俱到,是不現實的。
2.教學方法運用。首先更新觀念,改變教師一講到底,全面權威的觀念,以點帶面。教師以典型作家、典型作品、典型解讀示范、引導、調動、啟發學生質疑、參與、討論、寫作。其次是設計教學專題,以大學語文教材為依托,按照一定的原則或線索,堅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的觀念,結合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需求,充分發揮教師的學術興趣與研究專長,以專題系統課文,對學生進行較全面的人文素質熏陶。第三是課堂教學與討論交流。一方面教師的專題講授,要做到新穎合理,系統全面而又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對學生起到引導、啟發的作用。另一方面討論交流教學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熱情,教師可采取提問對答式、課堂討論式、課堂辯論式等方式,同時注意精心設計討論主題,引導、點撥學生討論過程和結果。
3.教學實施步驟。(1)確立專題。專題的確立是這種教學模式實施的基礎和前提。專題的確立要求教師要比較深入地對教材進行研究、創造,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專題,各個專題要獨立成篇,專題內部要有邏輯性和系統性。(2)準備教案。教師要對每個專題深入鉆研,圍繞相關專題搜集資料,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提煉、組織、編排,備好教學內容。此外,還要考慮到學生的思想和認知水平,使教學有的放矢。(3)專題講授和研討。可由教師引導講授專題,然后學生討論交流;也可以先讓學生在課前針對專題進行資料搜集,在課堂上進行分組交流、討論,再由教師小結評點。(4)專題小結。教師在學生討論結束后,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總結,對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補充或延伸。
四.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科學合理地專題化設計。專題式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為教師所熟悉的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教學創新思維是一個促進,同時也是對教師的一個考驗。此外,專題式教學要求對大量信息、資料等進行搜集、整理、組織、編排,加大了教師課前的工作量。因此,教師必須對此有清醒的認識,精心準備,科學合理地設計專題。
2.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的問題。運用專題式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參與互動,“習慣了‘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課堂教學模式的部分學生,會因此產生‘知難而退’的想法。”[1]148對此,筆者深有同感。如果不改變這種固有的上課習慣和觀念,這種教學互動也許只能是一句空話而已。另外還有一些以“獲取學分”為目的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更差,更容易對課程產生消極怠學情緒。
3.“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問題。由于專題式教學改變過去以單篇課文講授為主,孤立地對作品進行解讀、分析等老一套教學程序和方法,“而代之以學生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為導向的教學內容設置,用人文性、研究性和學術性來提升課程的文化品位。”[2]26它有選擇地調整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和形式精心設計成各種專題,把所要講授的內容通過恰當的方式,系統有序、有的放矢的表達出來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突出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與傳統的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地按照教材章、節進行講授的教學模式不同,所以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
參考文獻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及需求類型的多樣化的發展,藝術教育成為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高校藝術類教育成為此時代的主要培養模式,為滿足社會需求,培養四有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單一的高校教育培養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深層次需求時,社會藝術教育模式得以產生并不斷得到發展,縱觀二者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二者的產生都與社會不斷進步發展和社會對于高素質藝術人才的需求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二者的產生與發展,有力推動了地域特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斷的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二)高校藝術教育培養模式為社會藝術培養模式的發展創造了可能性
早期的高校藝術教育模式雖然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卻存在者地域性與創新性的缺陷,無論是學科發展還是人才培養,乃至社會服務方面,其空間和舞臺是相當狹窄的。同時單單依靠單一的高校藝術教育,不僅難以為廣大受教育者提供應有的資源保障,而且會加大藝術教育的城鄉、區域,及需求群體之間的差距,從而造成新的更深層次的教育不公平。為此避免上述缺陷的出現,社會藝術教育模式得以產生與發展,與社會高層次的需求適應,可以肯定的是,社會藝術教育培養模式的產生是建立在高校教育模式的基礎之上的,正是因為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才為社會藝術教育模式的產生創在了必須的社會基礎。
二、高校藝術教育培養模式與社會藝術培養模式的不同點
兩種教育模式從產生到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二者卻同樣存在著大量的不同點,分析二者的不同點,找出其差異性,為我國藝術教育模式的進化提供理論支持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藝術教育模式與社會藝術培養模式的教學模式的不同
高校藝術教學模式主要是建立在以班級為單位,以集中授課的課堂教學為基礎的模式之上,各高校根據國家相關制度政策的要求,制定統一的教學大綱,開設相似的課程,選聘各種層次的專業教師,制定專門的教學培養教案,集體授課,并進行統一的作業布置和考核,此種模式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多為班級為主要培訓單位,學生數量多,較少關注學生個人素質的差異性,同時高校教育模式有著學費相對較低的優點。而相藝術培訓模式則與高校教育模式大不相同,其主要是建立在針對受訓人員的個性需求的基礎上,社會培訓機構為受訓人員量身定制符合其自身特征的教學課程,較多的關注學生個人素質的差異性,培訓機構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對藝術能力的培養,強調創造性和自由性的結合,是一種典型的差異化基礎上的非學模式,其主要特點在于受訓人員流動制較強,學生數量為定額,人數較少,相對于前者,學費相對較高。
(二)高校藝術教育模式與社會藝術培養模式的教學內容不同
高校藝術教育模式注重基礎教學,目的在于讓其了解所處的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培養起審美和感知能力,注重藝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并通過大量的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注重與其他文化學科的滲透,讓學生建立綜合的視野,增強藝術與其他學科的關系體驗,培養多向思維方式。相藝術教育模式則省略了藝術基礎教學,其培養模式建立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藝術理論的基礎上,主要通過培訓教學提高對藝術的理解和體驗創作能力,同時鼓勵在受訓的過程中展示自己的特性,展現自我,將自由的想象和實踐結合,鼓勵學生自我創造能力的展現與培養,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與發揮。
數十年來,我國醫學教育教學一直沿用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培養出一代又一代醫學專門人才,對促進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對醫學專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制的逐步健全使醫學教育教學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面臨諸多問題,務必與時俱進、大力改革、勇于創新,否則將嚴重影響醫學專門人才培養質量,不利于我國醫學事業的持續發展。
1法制的逐步健全,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遭遇尷尬
醫學具有理論性、實踐性強的雙重特性。其研究對象是人,而人的生命至高無上。醫者,性命之所懸;醫道,乃“至精至微之事”。因此,社會對于醫學專門人才的要求遠高于對其他人才的要求。
如何培養醫學專門人才?長期以來,通常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這種模式的顯著特點在于:教學按醫學基本知識結構從基礎到臨床“循序漸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面對面”,臨床實踐教學活動則師生與病人“面對面”。依靠這種傳統模式曾經培養出一代又一代醫學專門人才,其中不乏醫學大師。過去,在社會崇尚醫學、人們自我權益認知缺陷的年代,不少病人甘愿“獻身醫學”,成為師生臨床實踐教學的活“供體”,任憑師生實踐。然而,隨著社會進步,法制逐步健全,人們自我權益認知不斷完善、依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不斷增強,甘愿成為師生臨床實踐教學活“供體”的患者愈來愈少。我國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進一步加大了對患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其“舉證倒置”使醫療糾紛大增,醫患矛盾尖銳,因此醫院惟恐被病人抓住“侵權”把柄而對醫學生接觸病人的限制越來越多,以致醫學教育臨床實踐教學環節難以得到保障,學生最基本的診療技能(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婦科常規檢查、助產、外科手術,等等)得不到應有的訓練,降低了人才培養質量。這種狀況勢必影響我國整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尋求一種既能適應醫學專門人才培養要求、又能避免醫療糾紛的醫學教育教學新模式,迫在眉睫。
2創造型人才培養,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彰顯弊端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創造型人才是社會與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客觀要求。創造型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人才,在其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要素中,創造性思維是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基礎。創造性思維的基本成分是聚合思維(集中思維、求同思維、正向思維)和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多向思維)。從創造性思維全過程來看,它是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的有機結合,而發散思維則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部分。沒有發散思維就不會有任何創造性的萌芽,當然也就無創造性的成果[1]。因此,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然而,我國基礎教育是“應試教育”,一直沿用著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教學傳統模式,學生學習過程成了被動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教師的任務只是提供外界刺激即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的任務則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消化、吸收、應用教師傳授的知識。這種教育教學傳統模式突出了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聚合思維的培養,卻使其發散思維受到束縛,想象力越來越枯萎,主動性難以發揮,極大地妨礙了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大學教育,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重要性,但以教師為中心的的教育教學傳統模式仍“統治”著多種專業的教育教學,學生的發散思維得不到應有的培養,結果培養的絕大部分是知識型人才而非創造型人才。醫學類專業也在其列。
在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下,設定的理論課,教師就得按照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滿堂灌”,對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重視不夠,給予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機會甚少;如果在早、中期階段,即便允許教師靈活機動,教學設計有意誘發學生發散思維,或學生在“傳遞-接受”知識過程中萌發發散思維,但從基礎到臨床“循序漸進”的課程設置(有明顯的階段性),使學生在這一階段(類似房屋建筑的“備料”階段)通過課堂教學獲取的知識有限,且已獲取的各學科知識之間缺少實質性聯系,而課堂以外又無自主快捷獲取完整醫學知識的必要環境和條件,結果發散思維發展受阻;此外,醫學知識本身嚴謹,教師傳授給學生的都是已成定論的、多為經典的內容,具有權威性,容易使學生迷信,形成思維定勢,總想按照某種固定的思路去考慮問題,而且正向思維和集中思維較多,而發散思維較少。可見,要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務必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創立一種既有利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可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能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的新模式。
3建立教學新模式,適應當代醫學專門人才培養需要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我國目前人才培養采用的兩種主要教育教學模式。雖然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因為教師主宰課堂、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被忽視而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但其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由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并重視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實現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則有利于系統的科學知識的傳授,這些優點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無可替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是以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譯作結構主義,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J.Piaget)的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為主要理論基礎、隨著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而發展起來的。這種模式注重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強調學生是認知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而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尤其是發散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創造型人才的培養,但也有明顯缺點:“往往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忽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當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度過大時,還容易偏離教學目標的要求。”[2]兩種教育教學模式各有利弊。
3.1建立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的基本要求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的建立應以上述兩種教育教學模式取長補短、相互融合為基礎,使之具有“雙主”(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同時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主動性)特征,并根據學科特點及臨床實踐教學實際加以優化,彌補醫院因回避引起法律糾紛而設置的限制給臨床實踐教學留下的遺憾,以便創造型醫學專門人才培養,以適應新時期對醫學專門人才的要求。要實現兩者取長補短、相互融合,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主動性,則需要利用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的交互性、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等特性和超文本特性、網絡特性,以及資源共享、信息量大、傳遞迅速、不受時空限制、溝通便捷,便于合作、協商、求助等優勢。
3.2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下教學設計內容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是一種以現行模式為基礎的復合模式。在其模式下的教學設計應包括:
3.2.1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為內容、順序、教學的起點。“教學目標”(即教學應達到的結果)依據各分枝學科知識在整個醫學知識結構中的作用與地位或每一個知識單元在其分枝學科知識結構中的作用而確定;“教學內容”依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順序”依據教學內容中各知識單元的層次與邏輯關系確定;“教學的起點”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特征的分析確定。
3.2.2教學策略包括:教學活動進程、教學方法。“教學活動進程”是以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為指導所設計,其教學活動始終指向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其中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形成的比較成熟的常用教學方法有“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Instruction,即通過支架即教師的幫助把管理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最后撤去支架)、“拋錨式教學”(AnchoredInstruction,又稱情景性教學、實例性教學、基于問題的教學,即將教學建立在有感染力的事實事件中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隨機進入式教學”(RandomAccessInstruction,又稱隨機通達教學,即學習者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此外還有“自我反饋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等。這些方法旨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去主動建構知識意義(即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因)、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尤其是發散性思維)及創造能力的發展。“教學方法”選擇是整個教學策略設計乃至整個教學設計的核心。
3.2.3教學環境與條件包括:完整的醫學知識信息資源,與教學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協作學習環境,等等。“教學環境與條件”是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外因。十幾年來,隨著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普及以及在各類專門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受到重視,使多數高等醫學院校已經具備較為先進的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自建或/和通過Internet獲得豐富的醫學知識信息資源,也設計、開發出部分與教學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諸如模擬手術室、模擬病房與“標準化病人”(standardpatient,簡稱“SP”)、影像專業PACS系統(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圖像存儲與傳輸系統,在實驗室或教室通過網絡親身體驗在放射科讀片現場的環境)等,協作學習環境諸如課堂小組或班級討論等設計也比較完善。然而,對于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的構建,尤其是滿足最大限度地快捷、任意獲取知識的要求來說,醫學知識信息資源尚嫌不足,而且尚未形成完整的醫學知識網絡。因此,完整的醫學知識信息網絡平臺的建立或完善是其教學設計的重點。這種必需的完整的醫學知識信息網絡平臺的建立應達到以下要求:從醫學基礎到醫學臨床的各學科,所有的不同層次的知識點都通過鏈接而成為完整醫學知識信息網絡中不同層次的“結”;從任何一個“結”(知識點)切入都可以通過不同層次的“結”間鏈接到達所有的“結”,從而獲取需要的信息。如此醫學知識信息網絡,可以滿足“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欲,促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有利于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自我確認,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3.2.4教學效果評價其評價旨在確定學生作為教育教學“主體”通過教師“主導”作用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應包括教學主管部門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教學主管部門評價”應從人才培養目標的高度著眼,負責對專業整體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可采取專業理論知識綜合筆試、專業技能面試等方式;“教師評價”應從學科或知識單元教學目標著眼,負責對班級整體及學生個體達到教學目標程度進行評價,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學生自我評價”應從自主學習的能力、知識意義建構的成效、協作學習中的作為等方面著眼,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可采取教學班或學習小組評價、學生個人自我評價等方式。教學效果評價的目的在于,根據評價所得到的反饋信息對上述教學設計中的相關環節進行修改或調整。
3.2.5強化練習措施針對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發現的不足,設計配套方案,對學生進行強化練習,直至達到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
3.3新型模式給醫學教育教學帶來的新問題建立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是為了適應新時期社會與經濟發展對醫學專門人才培養的客觀需要,同時避免醫學教育在臨床實踐教學環節遇到的法律問題,但它將帶來新的問題:①利用人為設計的脫離醫院“現場”的“情景”(“情境創設”的學習環境)后,與病人“面對面”的機會少了,學生真切的“身臨其境”的感受少了,人際溝通能力鍛煉也少了,這些都可能加大學生從基礎到臨床的“跨度”,延長其踏上工作崗位必須經過的“過渡期”或“適應期”。②利用模型(包括模擬人)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如心肺聽診、助產、動靜脈穿刺,等等),學生有可能因為感覺“失真”而難以準確掌握其要領。③利用“標準化病人”模仿的疾病種類和癥狀很有限,且沒有真實體征;“標準化病人”模仿的是“典型”病癥,而臨床所遇病癥并不都是典型的。因此,無論“標準化病人”模仿如何逼真,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操作技能訓練的效果仍無法與真正的病人相比。④“標準化病人”資源有限,短期內很難滿足臨床實踐教學需要;“模擬人”的使用需要高額經費作支撐,將增加教育教學成本。為此特別提示:在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的應用中,對于利用多媒體網絡環境創設的教學情境、經過訓練而成的“標準化病人”等教學環境與條件,不要過分依賴;臨床實踐教學仍應盡可能地深入臨床第一線,主動爭取病人配合,在與病人"面對面"中完成。
4結語
以教師為中心的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對醫學專門人才培養的要求,亟待建立一種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這種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應該既有利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可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能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又能避免臨床實踐教學環節遇到的法律問題。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現行教育教學模式應用奠定的基礎,為建立這種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提供了條件。
2死亡觀教育
死亡觀是人們對死亡的內容、本質、價值和意義的根本性的觀點,[1]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機組成部分。醫學院校除了要對醫學生進行生命意識、生命價值的教育外,還要實施死亡觀教育,讓醫學生正確理解死亡的本質及死亡是一個客觀的必然過程,以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心理,坦然地面對死亡,[2]從而清醒地認識自我生命的存在,珍視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使個體生命積極健康的存在和發展,提升人生境界,自覺以救死扶傷為己任,實現自身的價值,從而在有限生命中創造無限的價值。
3醫學生生命教育的目標
醫學院校的培養對象是未來的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維護患者生命健康權是他們的光榮使命。對醫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其目標主要有三個:認清生命本質、尊重生命存在、創造生命價值。
3.1認清生命本質
生命是一種復雜的事物,它的本質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廣義的生命本質是生命與非生命區別開來的根本性質,包括人的生命的本質和動植物生命的本質。而人作為高級生命形式,其本質又具有特殊性,故需要對它的特殊性進行剖析,于是就有了對生命本質的狹義理解:生命本質即人作為高級生命形式與植物和動物等低級生命形式相區別的根本屬性,這一屬性表現為人的社會屬性,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其中主要是生產關系。醫學生在學校接受系統的醫學教育,對生命這一復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有著全面的認識和了解,但仍需對生命的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為治病救人打好基礎。
3.2尊重生命存在
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的統一體。人作為社會存在物具有高于動物自然本能的社會屬性,這種社會屬性是人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人基于實踐的社會結合中的依賴性,以及人與人、社會集團與社會集團之間生存和發展的相互制約的社會特性。人作為社會存在物所表現出來的社會屬性高于并制約著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所表現出來的自然屬性。作為醫學生,既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又要珍視他人及動物、植物的生命。要懂得人的生命是可貴的,要尊重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覺樹立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
3.3創造生命價值
哲學上講的價值是標志著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滿足關系。[3]生命價值即生命具有的對自身、他人和社會具有效用的屬性,[4]人作為高級生命形式是價值的主體和客體的統一。當個人作為價值的客體時,其價值在于滿足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即個人對社會和他人所作的貢獻,構成了人的社會價值;當個人作為價值的主體時,社會和他人應當尊重和滿足個人的合理需要,即個人對社會和他人所作的索取,構成了人的自我價值。在人的生命價值問題上,貢獻和索取是辯證統一的,不可或缺,但貢獻是主要的。作為醫學生,其生命價值亦包含不可或缺的兩方面的內容: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即他們不能僅僅為自己而活著,不能僅僅追求自己的物質享受和快樂,而是為了病人,為了社會,要把救死扶傷作為己任,為祖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的健康貢獻自己的力量。
4開展醫學生生命教育,促進醫學生健康成長
醫學模式的轉變呼喚醫學教育的整合。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要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及醫學教育的整合,把生命教育作為醫學教育的重要維度,使其成為提升醫學生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徑,使醫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不僅能消除病人身體上的疾苦,維護病人的健康權,而且還能對病人進行心靈深處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4.1完善課程體系設置,將生命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中
在醫學教育中對醫學生實施系統的生命教育,讓醫學生正確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救護生命。為此,要將生命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納入學校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加強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將生命教育作為醫學院校通識課程加以開設,加強通識教育,從各方面培養醫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其次,將生命教育融入各門課程教學中。例如,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內涵和價值等內容,可以滲透到《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心理學》《醫學倫理學》等課程教學之中。再次,各科任教老師在給醫學生傳授專業知識時,將生命教育與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相結合、與醫德教育相結合、與職業生涯設計相結合,將生命教育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中。
4.2將生命教育融入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大學階段是醫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盡管醫學院校也非常重視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社會實踐、校園網絡等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以黨團組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戰斗堡壘,對醫學生進行系統的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公民道德等方面的教育。雖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沒有觸及或較少觸及到個人生命本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亦過于高遠,與醫學生的生命難以建立起直接聯系,其針對性和實效性難免會大打折扣,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將生命教育融入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更貼近醫學生的生活實際。
4.3探尋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
醫學院校非常重視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個醫學院校均遵照國家有關文件精神,設置了專門的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機構,負責實施醫學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醫學院校所實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時也過于強調價值中立原則,把非心理問題也“心理化”,故不能完全幫助醫學生解決一些心理困惑。故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將生命教育的基本思想納入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考慮范疇,以生命教育的理論來具體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將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技術及案例運用到生命教育中,促進醫學生健康成長。
在中國,尤其是在北方地區,人們普遍喜歡吃面食,在現在的華北和西北一帶人們幾乎每天都是吃面食,人們把白面做成各式各樣的形狀,做成不同的食品。本文是通過對山東膠州灣一帶的調查了解,試圖分析總結當地人為什么喜歡吃“饃饃”,并且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分析總結出由普通的飲食——“饃饃”,對山東膠州灣一帶的飲食習慣有個總結,并且對為什么會有這樣一種飲食文化并且能夠延續至今,在當今的社會還得到了發揚光大,達到了很好的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問題的提出
本文所研究的問題是探討中國飲食文化,通過全面介紹山東饅頭的由來,特點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的文化產業的發展。當今社會人們又重新對傳統的文化有了深刻反思,對傳統的文化有了重新的認識,由此社會、政府及個人對此進行了發展,從中獲取有益的文化資源,進行合理地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的項目進行開發,并且通過一些宣傳使普通大眾對此有了重新的認識。本文就是要通過對山東膠州灣一帶的“饃饃”進行闡述,分析,研究其中由普通的飲食所引起的文化現象。
二、膠州灣一帶的人們喜歡吃“饃饃”的原因
1.自然原因。膠州灣地處山東半島,也就是華北平原之內。本區域的農業灌溉水源不是充足,春季時候氣溫上升地快,水分蒸發量大,容易造成春旱,冬季氣溫不低,適宜種植冬小麥。所以本區域種植有大量的小麥。這種自然條件使得當地保留了大量的農田,而且至今這種農業形勢保持持續的發展。
2.經濟原因。本地區的人口非常多,尤其農村地區。所以本地區的人們自古就有吃“饃饃”的習慣,因為這種面食能夠極大地程度上解決人們溫飽的問題。另外本地區地處黃海北部,人們都有出海捕魚的習慣,所以在出海之前當地人都會舉行一些祭海的儀式,起初人們都是用一些牲口,后來才演變成用做成各式形狀的“饃饃”在代替牲口。
3.社會原因。本區古代時期是戰亂頻繁之地,當地人們為了求得平安,就會舉行祭拜儀式,因為離海近,人們對大海有一種敬畏之心,當地人喜歡出海捕魚,想從大海中獲得食物,所以就在出海之前舉行一些儀式,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這種行為逐漸演化成為一種風俗習慣。論文大全。到現在,在當地農村每家每戶都會在一些節日的時候做各種各樣的饃饃,表達自己的心情。論文大全。
三、饃饃——從一種食物是如何變成一種風俗習慣的
饃饃,作為膠州灣地區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種食物,在人們心中早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在當地,據筆者調查了解人們不僅僅把它當做一種食物,而是有了藝術的加工。在當地的農戶家里人們會有一些木材做成刻有各式形狀的磕子,然后再用面做成各式各樣形狀的饃饃,有些人還會在饃饃上面涂上顏色,做成各種小動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這種花樣面塑非常有名,逢年過節或農家喜慶之時,手巧的農婦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花樣“餑餑”慶賀吉日。但手工制作花樣餑餑費時費力,一般手藝很難做好。于是,人們便用梨木、萊果木雕刻出專用的模子——餑餑磕子來磕制面食。這種方法工序簡便,磕出來的餑餑紋理清晰、花樣好看,很受農家婦女的喜愛。論文大全。農村家庭一般都有幾件或成套的“餑餑磕子”。這種磕子被民間美術家贊為一絕,后來流傳國內外。這種饃饃磕子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已經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市場經濟時期,人們普遍有了商品意識,有些當地人就會利用饃饃的特點作為賣點,使之形成一種商品。隨著改革開放,人們對于傳統的東西有了新的認識,逐步把的儀式恢復了,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當地的祭海儀式又有了新的發展。人們在一些特定的日期都會舉行大型的祭海儀式。隨著這種活動的逐步開展,當地人們對于傳統的饃饃又有了更深的認識,開始從普通的食物轉變成為了一種風俗習慣。
四、傳統飲食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近些年,膠州灣饃饃的飲食文化隨著當地的經濟發展也逐漸地傳播到了周邊地區,這種文化形式也逐漸被許多人了解認識。隨著當地旅游業的興起,政府的大量宣傳,使得這種飲食文化逐步成為當地的一張名牌,作為宣傳膠州地區的很好的工具,政府通過旅游業的帶動,通過高文化產業的方式,讓更多的來到這里認識當地的文化,風俗習慣,使得當地的經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例如:在一年一度的即墨田橫祭海節上,田橫鎮的大饅頭也“出盡風頭”。祭海節上的饅頭裝飾有松樹、鮮花,還有龍、鳳等花樣。當地人說,這種面塑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女人們一到祭海節就研究制作面塑的花樣,不斷推陳出新,從龍、鳳、仙鶴等傳統作品發展到熊貓、牡丹花等新花樣。據悉,為了給當地人引一條致富之路,田橫鎮當地政府想盡辦法作好饅頭文章,包裝、注冊商標,舉行饅頭“選美大賽”等,田橫饅頭也逐漸打出了名氣,成為了“香餑餑”。在山東農業商務網上,“田橫饅頭”也圖文并茂地做了展示。
筆者通過對當地的實地走訪調查了解總結出一些觀點:傳統文化意識的回歸給傳統文化的新發展的機會。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對于傳統的文化有了新的認識,能夠充分地發展傳統文化的優勢,使之成為發展的一種很有效的方式方法。既然現在人們能夠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那么就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只有通過有效地宣傳,很好的運作,才能使這種傳統的東西合理有意義的發展,使得人們能夠欣然接受,并不斷地發展下去,做大做強。經濟的發展要依靠很好的領導,要依靠強有力的手段,要依靠不斷創新的產品,同時也要依靠對于傳統、特色的發掘和發展。這樣經濟就會與文化有機地接合,通過一個合理的平臺使其達到利益最大化。
“饃饃”這種飲食文化的發展還是個開始,人們還會不斷地創新,通過“饃饃”還會衍生出各式各樣的文化和商業形式。通過“饃饃”的發掘和發展,會給當地帶來一定的改變。
參考文獻:
[1]hi.baidu.com/482530/blog/item/0f06012d3049cd34349bf7a0.html.
[2] cnr.cn/newscenter/gnxw/200903/t20090321_505278238.html.
中國廣播電視網/國內新聞
[3]胡自山等編.中國飲食文化.
[4]龐毅,王敬武.飲食與文化.
[5]王仁湘.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
2現代模式的陶藝教學
現代陶藝雖然仍以傳統陶藝為基礎,但是經過現代的一些思想藝術流派的影響,在一些觀念和部分技藝上已經大不一樣了,有了自己的藝術審美,有了自己的工藝進步,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情感在現代的陶瓷藝術作品中融會貫通,對于同一陶瓷藝術作品,每個人的審美不同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受。所以在陶瓷藝術課的教學中可以以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會使課堂生動活潑起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互動性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自古以來各個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以各自的文化交流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多樣化的歷史文化產物具有極大的魅力。我們完全可以借鑒這片沃土的成功典型去發揚陶瓷藝術。陶瓷藝術技法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老師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從作品中吸取經驗,同時還要能夠舉一反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掌握,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創新是陶瓷藝術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所以對于現代的陶瓷藝術教學和學習亦是如此。老師們應該著重的去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以及提高其創新能力,而且在創新的過程中要有毅力。因為所有的創新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他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繁復實踐才能得以證明。所以老師們可以有針對性的挑選一些視頻去給學生們看,讓他們知道好作品的產生是多么的來之不易,期間需要歷經多少的風風雨雨,讓同學們明白任何事都不是簡簡單單就能成功的,讓學生們能有所領悟、有所感想,這樣不僅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斗志,還能從側面達到育人的目的。
二、教學模式的設立內容
教學模式的設立應依據課程的性質和特點,體現素質教育、專業性、務實性和開放性等原則;此外,它還應結合學校人才培養定位的實際要求以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專業特色。
1.啟發式互動模式。
該模式主要應用于理論教學中。國際貿易實務類課程有其規范的理論教學內容。在這部分,理論教學中應改變教師單向講授的現象,更多地采用啟發式教學,針對講授內容,提出深層次的、理論聯系實踐的問題,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與辯論,踴躍提出自己的見解,鼓勵他們進行創新性思維,之后,教師再進行評講。這種啟發式互動模式改善了課堂氣氛,同時也改善了理論教學的枯燥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其對知識的把握。
2.案例分析或習題教學模式。
該教學模式,指投入專門的學時用于案例討論或習題練習,主要用于輔助理論教學。理論教學為專業學習提供分析問題的基礎和框架,而案例討論或習題則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教學內容的理解。例如,《國際貿易慣例》課程中關于承運人責任及免責問題可以通過案例討論方式加深學生對慣例條款的理解和應用;《國際結算》課程安排習題課,讓學生練習根據信用證內容來繕制票據和結算單據等。另外,教學案例還可以圍繞地方經濟發展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體現實務類課程服務區域經濟的特點。
3.專題陳述模式。
該模式,指教師圍繞教學重點或難點問題形成專題,通過學生課下準備,繼而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陳述與講解的方式,表達學生對討論專題的觀點。該模式目前在研究生教育中被廣泛應用,但本科教學很少涉及。該模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點本身的把握,而且有助于對學生查找文獻能力、系統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實現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轉變為學生積極參與。
4.實習實訓教學模式。
該模式主要應用在實踐環節,屬于動態參與性的教學模式,具體分為兩類方式。一是在校內配有計算機及模擬軟件條件的模擬實驗室進行,例如外貿流程模擬練習基地、國際貿易結算模擬練習基地、模擬交易中心或模擬實驗室等,通過模擬實務流程,讓學生能夠在一個仿真的國際商業環境中切身體會商品進出易的全過程,使其全面、系統、規范地掌握從事進出易的實際操作技能。教學中,模擬軟件的使用率以及與課程內容的針對性是決定該模式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另一種實習實訓教學,則是在校外建立實習基地,改變以往合作單位被動接受學生實踐實習的局面。學校通過建立產、學、研合作教育基地,不僅有助于解決課堂教學“紙上談兵”的弊端,增加了學生的工作經驗,還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與反饋,對人才培養的方向與特色有針對性調整,有利于就業率的提高。
5.以賽促學、以考促學模式。
該模式指鼓勵學生參加與專業相關的競賽,鼓勵學生考取專業資格證書,并根據競賽規格與參賽成績或是考取資格證書的難易含量沖抵學分的教學模式。例如,學生參加教育部與紡織總會舉辦的“外貿跟單員”大賽,取得一等獎可以折算為1學分,學生考取跟單信用證專家資格考試證書可以折算為2學分等。由于相關大賽或是資格證書的考取必須以對應課程的學習為基礎,所以通過該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學習成績,而且可以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特長發展。
三、教學模式評價體系構建
1.教學模式評價指標體系。
國際貿易實務類課程的教學工作是一個體系,除了教學模式本身的內容外,還應有后續評價環節,從而使課程所使用的教學模式實現動態優化。學校基于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形成對各教學模式的評價體系。其中,啟發式互動模式、案例分析或習題教學模式、專題陳述模式、實習實訓教學模式,以及以賽促學、以考促學的模式分別命名為模式1至模式5;一級評價指標(準則層)包括學習興趣度因素、學習主體性因素、實踐能力因素、教學效果因素以及就業能力因素;進而,將各項一級準則細化得到二級評價指標(指標層),并給出影響作用選項,用以反映不同教學模式對提高各二級指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