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49: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圖書館學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從“圖書館學”到“圖書館學與信息科學”。從《1992年標準》開始,認可制度的學科范圍確定為“圖書館學與信息科學”,并延續至今。這種變革源于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在圖書館中的不斷推廣與應用。自1954年電子計算機技術在美國首先應用于圖書館后,1958年美國圖書館學院開始開設信息科學課程,1967年被ALA認可的44所學院中設有一門或一門以上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方面課程的有25所學院,1968年增加到35所,未經認可的55所學院中設立此類課程的有l2所。到1982年10月,ALA認可的69所學院中有37所更名為圖書館學與情報學研究生院或圖書情報管理學院,有的甚至更名為情報學院,或電子計算機與情報科學系。
3.從‘圖書館學院”到“圖書館信息科學碩士”。早期的認可對象包括各類型圖書館學院,分成3個等級:第一級包括5所大學: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密西根大學、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大學,各大學都提供圖書館學碩士學位,芝加哥大學并設有博士班;第二級的圖書館學院提供大約一年時間的課程,畢業時頒發圖書館學理學士(BS)學位;第三級是在一般大學的課程中安排圖書館學科目,授予文學士(BA)或理學士(BS)學位,圖書館學課時累計要有一學年以上。后來隨著美國圖書館事業的快速發展,圖書館學院培養出的圖書館員的數量逐漸超過實際需求量;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社會大眾對圖書館提供的服務在方式與范圍上要求越來越廣,在質量上要求越來越高。于是,從1951年起,許多美國高校取消了4年制的圖書館學本科教育,進入以培養圖書館學碩士研究生為主的階段。從《1951年認可標準》開始,ALA只認可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院系。
4.認可標準的基本條款
(1)“任務與目標”條款:1972年、1992年和2008年的認可標準均確定了如下任務和目標:①本學科專業組織認可行政管理和教學中使用的政策與文獻;②響應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要求;③容納和吸收相關新興思想;④注重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應用。《1992年標準》和《2008年標準》做了更為詳細的闡述,列出了圖書館學與信息科學的研究范圍,指出要應用專業領域中的哲學、原則及理論來促進本領域教學及服務的發展,強調任務和目標要體現本專業學科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各專業課程應配合圖書館與信息服務業的要求。
(2)“課程”條款:《1972年認可標準》規定:“課程體系要體現圖書館學和相關學科的基礎及應用研究的成果,應具有創新性并要受到持續的審查和修訂”。《1992年標準》更加詳細地規定了課程內容體系,如,信息和知識的創造、交流、辨識、選擇、征集、組織與描述、儲存與檢索、保存、分析、解釋、評估、綜合、傳播、管理等。
(3)“教師”條款:要求學院要有一定數量的且穩定的教師隊伍,以滿足教學和研究的需要和實現圖書館學院的任務及目標。要求教師具有高等學歷和不同的學科背景,來自不同的學術機構,具有制定教學計劃、規劃和進行教學評估的能力。鼓勵教師積極加入學術組織或參與相關學術活動,開展本領域的學術研究,并同本專業領域保持密切的聯系。《1972年認可標準》規定了教師的資質,如教學興趣與能力、教學效果、學術研究能力等。《1992年標準》和《2008年標準》對教師具有更強的指導性,要求教師應與其他學科人員進行溝通交流,努力營造優良的教學環境以實現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對教師的評估包括其在專業教學領域及研究領域的實踐和創新的能力。
(4)“學生”條款:《1951年認可標準》與《1972年認可標準》著重針對學生的錄取做了規定,強調從申請入學者的智力、自我調節能力、對專業的認識及職業目標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l951年認可標準》明確提出了5年教學計劃的早期學習要求,并對最后一年進行專業課程學習的學生資質做了規定。《1972年認可標準》要求學院制定完善的招生政策和程序。《1992年標準》和《2008年標準》要求學院制定學生錄取、入學許可、學費輔助、就業指導等政策,及時公布相關教學信息及計劃,為學生提供學習交流和參與政策或規定制定、修訂的平臺等,還對學生的錄取資格、學習計劃、學習成果等作出了明確規定。
(5)行政管理與經費支持條款:①圖書館學院或圖書館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在其所屬教學單位中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學術單位,并可獲得持續的、足夠的經費支持;②對系主任的任用資格、管理職能做了規定,在要求其具有學術研究能力的同時,也要求其具有較強的行政管理能力;③強調行政人員及其他非教學人員在人數和能力上要達到要求。
(6)硬件資源及設備條款:《1951年認可標準》提出要為圖書館學院開展行政管理及教學提供足夠的場地,包括教室和用于行政管理、具體工作、舉行會議等的房間以及足夠的圖書館設施與服務。《1972年認可標準》對行政管理和教學的場地、圖書館中的圖書館學相關文獻資料、多媒體資源和多媒體設備管理人員做了規定《1992年標準》和《2008年標準》指明了相關的硬件資源及設備,如視聽中心、多媒體資源檢索服務中心、電腦及其他信息設備、支持獨立研究及輔助媒體制作的設備等,強調對硬件資源及設備的不斷更新以確保圖書館與信息學院的管理和教學質量得到不斷改善。
美國圖書館學與信息科學教育認可標準給我國的啟示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為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社會的需求,在學科體系、課程設置、教學評估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調整,但仍存在一些問題。美國圖書館學與信息科學教育認可制度的發展歷程及其變革可以為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如下幾點啟示。
1.注重和發展圖書館學與信息科學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大力發展是美國圖書館服務能力在國際領先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我國圖書館學研究生教育中碩士及博士的培養點少,招生比例也少,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數量上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我國圖書館界應該大力發展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生教育,努力提高研究生教學質量以及學術研究能力,以適應社會需求。
2.構建圖書館學與信息科學一體化學科。自1992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率先改為信息管理系后,國內幾乎所有的圖書情報教育機構都在90年代先后更名為“信息管理學院(系)”或“信息資源管理學院(系)”。然而,在一些更名后的圖書館學與信息科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基本上還是在招生、教學組織、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上都自成體系,雖然有些院系為兩個專業設置了若干共同的平臺課程,但距離整合的要求還相差甚遠。構建圖書館學與信息科學一體化學科可從調整培養目標、整合學科名稱、改革課程設置和融合教學內容等方面著手進行。
我國圖書館學專業教育已形成了由專科教育,本科教育,碩士、博士教育組成的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1]隨著信息經濟時代的到來,圖書館工作重心發生了轉移,圖書館自動化、數字圖書館建設、特色資源數據庫建設、參考咨詢服務等工作已成為基層圖書館工作的核心內容。由于條件的限制,基層圖書館對圖書館學碩士、博士畢業生是可望不可即的,但是他們對于圖書館學本科畢業生還是寄予了厚望。他們理想中的本科畢業生是能很快適應圖書館工作,具有較強的敬業精神和扎實的專業知識,能給圖書館工作帶來技術上、理論上的指導,并且具有一定的圖書館管理知識的人才。然而,事實上基層圖書館盼來的相當一部分本科畢業生卻并不能給圖書館工作帶來預期的變化,于是他們便對圖書館學本科教育提出了質疑。
1圖書館學部分本科畢業生的工作表現
1.1不愿從事流通、閱覽服務第一線的工作
圖書館行業沒有準入制,基層圖書館員文化、業務素質都偏低,圖書館學本科生有一種優越感。其實流通閱覽工作是熟悉館藏和干好采訪、編目、參考咨詢工作的基礎,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又由于缺乏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他們輕視流通、閱覽工作,不能正確認識到這些基礎工作的重要性,大多不愿從事第一線服務工作。
1.2不能很好地勝任專業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含量高的工作
據統計,圖書館學本科畢業生在基層圖書館發揮作用最好的崗位是分類、編目,其次是文獻采訪。由于沒有較為系統的其他專業學科知識背景,計算機知識僅停留在操作層面,所以對于參考咨詢、管理系統和網絡的維護、數字圖書館的建設、軟件的開發等工作難以很快勝任。[2]
1.3圖書館管理知識貧乏,團隊精神與組織協調能力有待提高
基層圖書館的圖書館學本科生經過幾年的鍛煉,業務能力強的一般都能提拔成各部門的業務骨干,甚至業務館長。但在提拔后發現他們的管理能力、協調組織能力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鍛煉才能很好地發揮。
1.4專業思想不穩定
對基層圖書館來說,他們更多的是希望留住那些能為圖書館事業兢兢業業的館員,一個館員無論他多優秀,如果不安心圖書館工作,那也是白搭。由于受功利主義思潮的影響,一些本科畢業生不安心圖書館工作,希望得到更優厚的報酬、更輕松的工作、更高的社會地位,工作不到幾年考研、考公務員、跳槽、下海的較多,導致圖書館專業人才流失,圖書館技術性工作缺乏穩定性。
2對圖書館學本科教育的反思
2.1人才培養目標尺度把握不好
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規定圖書館學專業培養目標為“培養具備系統的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知識,能熟練地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文獻信息,能在圖書情報機構和各類企事業單位的信息部門從事信息服務及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圖書館學高級專門人才”。從近幾年圖書館學本科生就業走勢看,還是以圖書館職業為主。目前我國西部地區圖書館、中小型圖書館、基層圖書館急需本科人才,這里還有很大的就業市場,其實圖書館本科畢業生要在基層圖書館找一份工作并不難,關鍵是他們眼光太高,沒有把基層圖書館放在眼里,拼命想往大城市的大圖書館鉆。圖書館專業教育具有層次性,本科教育的首要任務應該是為圖書館及相關部門具體工作培養操作型人才,而為圖書館學理論研究培養專家型人才應該是碩士、博士教育階段的首要任務。[3]所以,辦好圖書館學本科教育,首先應該解決的是為誰培養什么層次的人的問題,教學單位必須把握好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這是辦好圖書館學本科教育的基礎。
2.2課程設置欠合理
大多數學校考慮到招生和就業問題,盲目開設許多以信息、計算機、管理學命名的時髦課程,而把圖書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壓縮到最低限度,導致圖書館學科核心課程的地位受到沖擊。[4]由于圖書學專業教師大多對計算機、法律、經濟、管理等學科知識了解不深,所授課程泛泛而談,導致學生對這些知識也是一知半解,結果圖書館本科教育想為社會培養萬金油人才的想法沒有實現,更糟糕的是培養出來的學生連圖書館工作都干不好。圖書館本科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圖書館專業人才,那種課程設置盲目求全,妄想圖書學本科教育能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人才的做法是不現實的。
2.3教學內容過于陳舊
圖書館學教育面臨社會全球化、網絡化、知識化的挑戰,然而課程的講授仍然是傳統圖書館學的內容,沒有在數字、網絡環境下拓展和延伸。如在信息組織課程中,講授的仍是文獻分類法和主題法,而對網絡資源的有效組織的問題很少涉及。信息資源建設課程重點還停留在文獻采訪內容上,而對如何建立虛擬館藏,如何搜集評估專業數據庫、知識博客、新聞網站等網絡資源等問題缺少必要的探討,元數據介紹、電子資源編目等教學內容也沒有涉及。教學內容過于陳舊,出現嚴重滯后于圖書館工作發展需要的現象,導致相當一部分畢業生不能很快適應這些工作。
2.4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教學方法單一
中國圖書館學會2007年年會上,肖希明教授在《中國圖書館學專業教育與職業需求的調查報告》中,調查了38個學校的專業教師情況,調查結果為:教師年齡35歲以下的只占16%,表明教師隊伍有待年輕化;教師職稱結構呈倒金字塔形,35歲以下教授只有1人,表明后備力量不足;博士學歷的占29%、碩士學歷的占41%、本科學歷的占29%;教師學科背景為圖書館學一級學科的比例較大,近親繁殖現象比較嚴重。這一調查結果表明了我國圖書館學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教師來源大多是高校圖書館學畢業的碩士或博士生,他們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太多的圖書館工作實踐,所授專業課就變成純理論上的說教,教學與實踐脫節,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對圖書館本科教育的建議
3.1確保圖書館學專業特色,樹立圖書館學科核心課程的核心地位
應把傳統的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和信息技術應用作為核心課程開設。傳統的圖書館學基礎理論課程:圖書館學基礎、文獻分類法與主題法、文獻編目、社科文獻檢索、科技文獻檢索、咨詢與決策、文獻計量學、文獻學概論、目錄學概論等是圖書館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最明顯的標志。[5]同時,圖書館學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應用科學,所以信息技術應用課程:數據庫建設與管理、圖書館自動化、計算機網絡基礎、網頁制作、信息組織與檢索等課程也是圖書館學科核心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學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始終要圍繞其首先為圖書館培養操作型人才這一培養目標,正確處理好學科核心課程、通識課程與選修課程之間的關系,不能舍本逐末。那種盲目開設大量其他專業課程,過分加大其他專業課程比例而壓縮圖書館學專業課程的做法,將會使圖書館學本科教育迷失方向。
3.2重視隱性課程的開發
隱性課程亦稱為潛在課程、潛課程、內隱課程或非正式課程等。[6]隱性課程是學校通過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教育文化環境,有意或無意地傳遞給學生的非公開性的學術的與非學術的教育經驗。多年來困擾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圖書館留不住優秀人才。基層圖書館本身條件不如大型圖書館,他們對專業思想的要求比大圖書館更高。事實上,職業思想的穩固和職業道德的培養靠單純的說教,效果并不明顯,而隱性課程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往往比正規課程更有力,這一點恰恰被大多數教學單位忽略了,所以不重視隱性課程的開發是不明智的。可以聘請資深的有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又有淵博的學科知識的圖書館工作人員擔任教學工作,讓學生在教師的娓娓道來、游刃有余的教學活動中感覺到圖書館職業的魅力。實際上基層圖書館是非常重視人才的,他們對好不容易盼到的人才很注重培養,在深造、繼續教育、考察學習、晉職晉級、提拔等各方面都優先考慮,而且這些人才有更多機會熟悉圖書館各個環節的工作,這是大圖書館無法顧及的。事實上,不少基層圖書館造就了不少工作出色的圖書館學本科生。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請這些學長回校做講座的方式來激發在校學生對圖書館職業的認同感。
3.3適應圖書館學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合理調整教學內容
圖書館學是一門與時俱進的學科,圖書館的學科內容本身也在與技術、社會發生聯系與變化,所以教學內容要不斷變化。[7]據2002年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圖書館學教研室的教育部“文科應用學科圖書館學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研究與實踐”報告調查顯示:計算機、網絡等高新技術在圖書館中應用比較廣泛。基層圖書館有一批工作在流通、閱覽服務第一線的優秀館員,缺少的是能勝任網絡安全維護、圖書館管理系統維護、網站設計、程序開發、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參考咨詢等技術性工作的人才,圖書館學本科教育應根據這些需要調整教學內容,使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很快適應圖書館工作需要。
3.4建立一支既有圖書館工作經驗又有深厚理論基礎的專業師資隊伍,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專業興趣
學校可以通過提高學歷水平,改善知識結構的辦法優化現有師資隊伍,還可以聘請圖書館資深館員、其他院系教師為兼職教師來增強師資隊伍,改善辦學條件。圖書館學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應用科學,比較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靠單純的講授法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時要注意靈活使用啟發式教學法、問題式教學法、社會實踐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法。[8]一般而言,開設圖書館學本科教育的學校,學校圖書館都建設得很好,圖書館各項工作都很出色,這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教學單位應該很好地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教學資源為學生課程實習創造良好的條件。也可以讓學生到學校圖書館去參加勤工儉學,讓他們熟悉圖書館各環節工作,提高對圖書館工作的感性認識,把所學理論知識與圖書館工作實踐很快結合起來,為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辛苗.中國圖書館學本科教育的危機[J].圖書與情報,2003(6).
[2]肖希明.圖書館學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體制的改革[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4(1).
[3]李賀,李松玲.基于人才需求的“1+2”模塊式專業課程設置——現階段我國圖書館學本科教育課程體系改革之我見[J].圖書館建設,2006(3).
[4]吳鋼等.圖書館學本科教育的基礎地位不應動搖——關于圖書館學本科教育存在的問題的討論[J].圖書館學研究,2006(4).
[5]吳慰慈.中國圖書館學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2)[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3(6).
通過數學的實際應用,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學習目的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小學數學教材中,不少內容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和工作都有密切聯系,教學中讓學生認識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數學教學的嚴格訓練,進行學習素質教育。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善于獨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難的性格,是社會主義公民的良好素質之一,需要從小培養。在數學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書寫規范整潔、嚴格認真細致,自覺檢驗修正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難、敢于競爭的精神。
通過數學的教學內容,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探索新知,經歷“感性--理性——應用”的學習過程,意會人類認識的發展辯證過程;讓學生在動態的學習過程中,體會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引導學生溝通數學知識,認識事物間是普遍聯系的;讓學生在比較分析的認識活動中,感知矛盾的對立統一思想。
另外,還可以通過數學的一些數據、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通過數學教師的為人師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
二、優化教學方法,貫徹啟發式。
優化教學方法,對于提高課堂效率,實施素質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優化教學方法,就是要變“注入式”為“啟發式”。我國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早就強調:要堅持啟發式,反對注入式。可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或多或少的存在著“注入式”,往往不顧學生的知識基儲理解能力和學習興趣,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死記硬背定義、法則,進行大量機械性重復練習。這種教法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而啟發式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求新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
(1)要突出學習興趣的激發。啟發式教學旨在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教學過程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數學學科特點,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引起興趣。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先復習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后,教師設問:看一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這個數的末位數字是不是3的倍數?學生檢驗后予以否定,教師再設問:判斷一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計算外,還有沒有其它方法呢?
接著師生比一比,看準能很迅速地判斷任意一個自然數能否被3整除。比賽結果,總是老師獲勝。這時學生急于想知道老師是怎樣判斷的,為什么這樣快,于是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愿望。此時,學習興趣高,教學效果好。
(2)?要注意思維能力的培養。當今時代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向前發展的時代,不僅要求每個公民具有廣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加強雙基的訓練,而且要把發展思維、培養能力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重在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感性認識,加強科學思維方法的指導,突出思維品質的訓練。
第一,要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知識不足,缺乏經驗,思維的特點是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抽象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形象作支撐。所以要遵循學生思維特點,創設情境,運用各種手段,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經歷從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認識過程,促使認識內化。而觀察操作是豐富學生感性認識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學長方體面、棱、頂點的認識,可讓學生準備土豆一個,小刀一把,師生一起切土豆:A、先直著向下切一刀,把土豆分成兩塊,讓學生摸一摸其中一塊的面;B、切面朝下,再直著向下切一刀,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兩個切面相交形成了一條線,這就是棱;C、最后橫著向下切一刀,讓學生再觀察發現,三個切面相交形成三條棱,這三條棱又相交成了一個點,這就是頂點。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感知,對面、棱、頂點的概念已有初步體驗,其感性認識已很豐富,再認識長方體面、棱、頂點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要指導學生掌握思維方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關鍵是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小學數學常用的思維方法是比較與分類,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比較知識的異同點,將知識進行分類,形成知識系統;分析與綜合是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基本的思維方法,特點是在解應用題中要經常用到;抽象與概括是思維過程的核心、數學學習最終目標。例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可先讓學生對下面式子進行比較,分成兩大類:①2+2+2②5+5+5+5+5③3+5+6④8+8⑤4+4+9③3+3+3+3+3然后引導學生分析發現:①②④⑥每個式子的加數都相同,最后抽象概括得出乘法的概念。
讓學生在數學知識的獲得過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第三,要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的核心是思維品質。思維品質的優劣是衡量思維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因此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著重要作用。例如,加強審題分析,訓練思維的邏輯性;突出變式練習,訓練思維的深刻性;注重同題多解,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3)要做到教與學的最佳結合。在教學中,既要研究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要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向學生展現學習過程,顯示學習方法的“透明度”,使學生在探求新知識的同時,學會獲取知識的思維、方法、技巧。做到依據學習規律確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導學法,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要貫徹啟發式教學思想,采用一法為主,多法配合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改進課堂教學結構,著力引導學生在設疑、激疑、質疑、解疑中學習新知。在學習過程中,教給學生四種主要的學習方法:①閱讀學習的方法。教師科學組織學習材料,讓學生學會提綱摯領,抓重點,從而科學讀書。
②嘗試學習的方法。通過“提出問題——嘗試探索——討論文流——明理開竅”的學習過程,從小激發學生敢于“讓我試一試”的動機,培養探究能力;③操作學習的方法。通過拼、擺、剪、比、畫等實踐活動,從動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④數學思考的方法。通過例題的示范、練習的指導,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數學思考方法,如有序、對應、變換、轉化等,并能根據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靈活地運用這些方法。
三、堅持因材施教,實行分類指導
由于人的遺傳因素、生理條件以及環境、教育等影響,學生的生理、心理結構、接受能力和發展狀況有所差別,再加之社會對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盡相同。
因此,實施小學數學素質教育要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因人而異。事實上,義務教育新大綱已在這方面有所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具有一定的彈性,增加了一些“只教不考”和選學的內容,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教學中,應堅持因材施教,實行分類指導。也就是根據各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按不同的層次進行指導,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達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素質要求,同時抓好“兩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分析產生困難的原因,有針對性地補差,在教學中做到提問側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間巡視留心中下生,課內輔導優先中下生。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要積極為他們創造良好條件,讓他們脫穎而出,在學習內容上,可適當補充一些內容,擴大知識面;在練習上,可增加一些難度較高、綜合性較強的題目,加強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發散性訓練;在形式上,可組織他們參加數學課外活動和數學競賽,讓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發揮。
二、公共圖書館外文資源的相對優勢
1.營造寬松、舒適的英語學習環境長期以來,高校延續了許多年的教學傳統使得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常常處于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這樣往往達不到較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根據接受美學理論,教師需盡量從學生的接收來考慮教學方法。當然,不少高校已經在努力改變這種情況,但教學樓、教師、實驗室等教學設施無不給學生傳遞著嚴肅、嚴謹的信息。無形中給他們造成了壓力,同時也影響他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從而影響學習效果。相當數量的學生都出現,自己的英語水平在考試方面完全沒問題,但在實際應用上卻不如人意。相比之下,公共圖書館少了中規中矩的講臺和桌椅,多了沙發和多樣的閱覽設施;少了專業學科的教材,多了受歡迎的外文讀物;少了同學間的交流,多了與現實社會的接觸。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接觸的大多是教師和同學,其交流的英語學習方面的話題也大多相似。而在公共圖書館,高校學生則可以跳出原來的生活圈,從另一個角度看自己的英語學習并思考怎樣更明確、更有效地去學習。引導學生利用公共圖書館外文資源搭建起的平臺,鼓勵他們與其他高校的學生交流學習經驗,也可以和準備雅思、托福等考試的讀者交流考試經驗,還可以與已參加工作人士交流英語的實用價值、使用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等等,從而提升學習興趣,更主動地去學習。
2.確保公共圖書館外文資源的館藏建設質量對于讀者來說,經典的著作、豐富的種類、及時更新的期刊、報紙等是最有吸引力的。公共圖書館外文資源的館藏建設,可考慮結合遠程開放教育英語教學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采購,為包括高校學生在內的英語學習者提供基本資料保障。除了傳統的英文圖書、期刊、報紙等資源外,公共圖書館可以針對網絡這一新興媒體,推出英語的免費在線學習課程、視聽資料、英文系統的檢索設備等,讓基礎薄弱者可以打牢基礎,讓基礎扎實者可以融會貫通,讓熟練應用者可以增長知識、開闊眼界。此外,公共圖書館可與高校圖書館、師生進行溝通,了解其客觀需求,并將館藏外文資源的情況做一個說明,介紹外文圖書名稱、著者及內容摘要,期刊、報紙的名稱,免費在線課程、視聽資料等,力爭建立科學合理地外文資源館藏結構,滿足遠程開放教育英語教學的需求、提高公共圖書館外文資源的利用率。
3.鼓勵學生利用公共圖書館外文資源舉辦特色活動遠程開放教育英語教學中不難發現,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多數時候都是知道一個詞或詞組的意義和用法,而真正體會到這個詞或詞組的實際應用還有不少工作要做。不少高校學生具備較強的組織和策劃能力,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接收出發,采用科學可行的教學方法,鼓勵該部分學生利用公共圖書館外文資源舉辦特色活動,以與外文資源相關的文化活動為載體,高效合理地使用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公共圖書館可適當放寬高校學生利用公共圖書館的開放區域、報告廳等場地使用的審批,并提供必要的協助,支持相關活動的舉行。例如:通過舉辦英語沙龍、英語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話劇表演等活動,公共圖書館不僅可以為上述活動的舉辦提供場地支持,還可以為選擇遠程開放教育的學生營造敢于開口講英語的文化氛圍;通過教師指導舉行課題研討、小組交流等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活動參與度,充分調動其英語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英語和國外風土人情的講座,可以增加高校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引導其主動、深入地學習并使用英語。特色外文活動的舉辦不僅可以豐富英語教學形式、鍛煉學生的活動組織能力、提高英語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還可以豐富圖書館的文化活動、吸引更多讀者前來閱讀、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和外文資源的利用率,發揮公共圖書館外文資源在遠程開放教育英語教學中的第二課堂作用。
4.提升外文資源工作人員的自身素質和對外服務質量為了更好地發揮公共圖書館外文資源在遠程開放教育英語教學中的服務功能,關鍵要提高與外文資源相關的工作人員的自身素質,不僅包括過硬的政治素養、專業技能,還包括端正的工作態度、服務意識以及責任感。對于外文資源工作人員來說,首先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具體表現在政治立場、理論素養和道德品質,在工作中對本館的外文資源嚴把關。《論語·魏靈公》中講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專業技能是外文資源工作人員做好本職工作的工具和手段。相關工作人員要從不停下學習的步伐,提升英語水平;對專業技能要精益求精,了解本館的藏書結構、排架規律、電子資源的分類,熟練掌握業務流程;同事間互相學習和交流學習技巧和工作經驗,共同提高、共同進步,以便為高校學生或其他有需求的讀者提供到位的服務。在工作中,外文資源工作人員要端正工作態度、有責任感、有擔當,將讀者的需求和切身利益放于首要位置,為讀者提供主動、熱情、周到、人性化的服務,切實將服務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和水平。
圖書館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從事科學文化事業的社會實體。是開展社會教育的重要基地。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總則第二條再次規定了圖書館在學校教育中的任務:“高等學校圖書館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履行教育職能和信息服務職能,為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人才,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務。”明確了高校圖書館要對大學生進行品質塑造和擴大知識面的教育。可見,高校圖書館不僅是教學和科研的服務基地,更是大學生的第二課堂。它對大學生的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1 人文素質與人文素質教育內涵
“人文素質指的是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態度,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具有豐富的人文科學知識,這是形素質的基礎,包括文、史、哲、藝術、科學技術史、倫理史等;二是對人類、民族命運的關注和責任意識;三是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質。”人文素質是人的諸多素質當中最根本、最基礎的素質,是人類發展中起基礎性作用的品質,對于人的其他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很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的品格。”_2J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
2 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分析與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必要性
2.1 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分析
近年來,由于就業壓力,高等教育存在著趨向于實用技術教育。“重科技輕人文”,“重知識傳授輕人格培養”,導致了我國大學教育中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嚴重不協調的弊端,使之呈現出“過弱的文化陶冶、過窄的專業教育、過重的功利導向”局面。商業主義對大學的入侵,大學的擴張,學生人數的劇增以及社會商業文化的泛濫使大學失去了象牙塔的氛圍。許多大學的教育僅是為了把學生塑造成滿足社會利益的有用工具,專門化、專業化、職業化已成為當今大學教育的主流,其結果造成高校學生人文素質的嚴重缺失。
2.2 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必要性
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是當前大學教育必須面對的嚴峻現實,因此,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需要,也是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需要。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科學研究、人文探索能力的高級人才,不僅是自然人、經濟人,更是文化人,他們理應熱情地關注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命運。在對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時,不僅僅要引導他們認真學習,還須教育他們注重自己知識的合理結構,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愛因斯坦曾經指出:“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的人,他可能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現代教育呼喚一種能提高人的素質、陶冶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來與科學教育相互補充,我們必須用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來緩解科技發展對人性造成的缺憾。
3 圖書館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優勢與作用
高校圖書館是學校重要信息源的發掘者、傳遞者、支撐力量和載體,可以說,它既是文化傳播的集散地,又是文化創新的策源地。因此,我們要十分重視高校圖書館文化氛圍的營造,充分發掘圖書館文化景觀,發揮其在人文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3.1 圖書館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優勢
3.1.1 具有豐富人文底蘊的館藏資源。“一個歷史意識、人文意識覺醒較早的民族必定也是圖書館意識覺醒較早的民族,這種圖書館意識不僅應當是一切從事圖書館工作的人的事業,也應當是每個有文化教養的人必不可少的文化意識。書籍的可貴在于書籍中所載的人的心靈探索、創構或升華的可貴,這一點是所謂圖書館意識或圖書館精神的意義所在。”高校圖書館凝聚著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靈之氣,這座人文寶庫中記載了人類悠久的歷史,薈萃了中華民族古老而優秀的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保存著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源,這些古籍善本圖書、名人字畫及社會各界名人捐贈的資料等,具有較高的人文內涵和藝術欣賞價值的特藏珍品所獨具的人文魅力,往往會給大學生以內在的鼓舞和啟迪,對他們身心有意無意間產生深遠的影響。
3.1.2 具有“綠色”的人文環境。高校圖書館有著獨特的文化氣息和文明氛圍,它反映著學校的精神面貌,反映著校園文化品位和校園的人文景觀,體現著學校濃郁的書香特色。高雅、寧靜、舒暢的閱讀環境,能使學生自覺地受到教育。優化的人文環境,如館內條理清晰的規章制度,有序的借閱秩序等,對大學生形成一種約束力。館內名人格言與字畫點綴,工作人員熱情周到的服務,和諧的人際關系,濃厚的學習氛圍,再輔以人性化的管理措施,能使學生建立起自覺學習的意識,培養其形成良好的學風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綠色”的人文環境促使學生思考和感悟,形成一種積極健康的人格品質,從而提高精神品位,升華精神境界。
3.2 圖書館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
3.2.1 導向作用。引導大學生善于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對大學生的人文教育至關重要。如高校圖書館中優美的文學作品能引導讀者走入詩情畫意般的境界,并逐步領悟其作品所蘊涵的情感藝術。閱讀人物傳記類作品,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主人翁優良品質所感染,會在思想領域里與主人翁達成共鳴。為此,高校圖書館應密切關注大學生讀書傾向并及時加以引導。如我校圖書館對大學生在閱讀目的、內容、方法等方面給予直接指導和幫助:首先在文獻采集上調整購書比例,由原來醫學專業書籍占60%、人文社科類占40%的比例結構,調整為專業圖書占40%、人文社科類占60%;其次,選購中外歷史名著和現代名著、藝術鑒賞、名家書畫作品和有關勵志、禮儀、人際交往、人格教育、心理健康等類型書籍供大學生閱讀,并編寫“新書目”“推薦書目”“導讀專欄”等,通過校園網及板報專欄推薦給大學生。讓大學生通過閱讀吸收書中精華,使他們能夠開闊視野、凈化心靈、陶冶情操。
一、高校圖書館的基本文化職能
人類文明傳承的首要前提是高校圖書館。這個匯聚人才的地方,不僅有利于加強優秀文化的建設,還有利于全社會思想道德的進步。尤其在提高大學生的文明素質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圖書館事業在大學生素質建設方面居于主導地位。
1.高校圖書館有利于傳遞優秀文化 高校圖書館是知識匯聚的圣地,是人才積蓄知識的場所。在傳遞優秀文化成果的過程中是較為關鍵的因素。同時,高校圖書館也是不同類別的書籍和資料的交流中心。科技的不斷發達,網絡技術的迅速傳播也改善了文化的傳遞方式,同時也豐富了圖書館里的文獻。不僅有限量版的中外科學著作,還出現了電子出版的資料、網絡數據庫、機讀文獻等大量的資源。
2.高校圖書館代表先進文化的重要發展方向 圖書館文化具有多樣性。多種文化的聚集能夠滿足學生求知的需要。從總體上看,我國的圖書館文化整體處于超前狀態。正是這種超前文化的性質才推動了學生方方面面的進步。不論是性情的陶冶,文化素養的培育,還是人格的塑造,甚至是思想上的共鳴。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種自覺的學習的動力,完美融入到圖書館的文化氣氛中。
3.高校圖書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同時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興趣來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學習的內容,自愿參加學校圖書館舉辦的各種文化交流會,或者自由地加入各個領域學習的團體,達到知識與實踐的完美結合。大學生通過親身在文化活動中的表現和成就,可以更深的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各項能力,積累一定的經驗,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創新精神。
二、高校圖書館的文化建設在素質教育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
高校圖書館不僅要為學校內部的教學研究做出貢獻,同時還要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負責。大學生素質教育要求,各大高校具有一整套完備的教學計劃和環境訓練,促使大學生的優秀品質達到長久和穩定的發展。
1.圖書館為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圖書館作為高校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活動的開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做好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非常重要。文化建設的內涵建設既需要提高人員服務能力,也需要館藏資源建設的完善,更需要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圖書館儲藏豐富多樣的圖書和文獻資料,這為大學生科學文化知識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圖書館是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 圖書館作為大學生課外活動的主要場所,是實施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文化陣地,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大學生利用圖書館,可以隨時隨地接受教育,這對培養大學生的良好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他們在無意識中領悟人生的真諦,發揮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受益終生。
3.圖書館為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提供了信息服務 高校是人才的儲藏庫、知識的信息源,創新的發源地,每個圖書館都是一個巨大的信息庫。怎樣使圖書館成為真正的信息源,值得我們思考。為使我們的圖書館真正發揮“信息源”的作用,在依靠本身具有的文獻資源、設施和師資優勢的基礎上,能及時更好地為大學生素質教育提供更優的服務。
三、大力建設高校圖書館文化,提高大學生的素質
1.健全圖書館團隊建設 社會事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擁有高素質人才,有利于提高高校圖書館的工作質量。高校圖書館應該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發揮自身強大的優勢,在最大的程度上對大學生的思想進行熏陶,為社會主義社會培養出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然而,為了跟上當今時代的潮流,從事圖書館事業的員工應該不斷地學習,這樣才能更好的為大學生的教育事業服務。比如,校方可以為工作人員提供進修和培訓的機會,或者鼓勵大家自學或者組織考試等方式,力求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專業素質。掌握專業的圖書館指,提高工作中的實踐能力,對于大學生提出的問題耐心解決,熱心的引導,在工作中禮貌待人、舉止文明,為讀者們營造一種溫馨的學習氛圍。
2.健全圖書資源體系 為了保證大學生擁有足夠的知識量,健康的心理素養和不拘泥于課本的創造力,高校圖書館需要建立健全圖書資源庫,不斷地補充各領域的書籍資料。高校圖書館的建設對于我國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因此,學校要完善藏書體系,根據大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教學任務來安排書籍的分布。另外,圖書館應該大力鼓勵大學生閱讀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書籍,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為大學生的進步而服務。
3.加快推進網絡化建設 全球化的時代注定了人類步入信息化的社會。大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是他們獲取知識的重要條件。具備一定的信息素質是考察大學生素養的一項重要內容。熟練地處理信息,獲取有用的信息反映了大學生運用網絡進行搜索的能力。因此,高校圖書館應該加快推進網絡化建設,拓寬大學生的知識面。此外,學校可以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搜索信息方法的培訓,教授他們掌握獲取最新知識的方式方法,有效的提高瀏覽和使用速度,全面地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
四、結語
總之,加強圖書館文化建設的工作需要提上日程。首先,應該健全圖書館的團隊建設,將圖書館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同時利用圖書館的學術報告廳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方面的宣講會,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其次,應該健全圖書資源體系,豐富學生們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最后,還要加快推進網絡信息化,鼓勵學生通過網絡搜素有用信息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
[2]秦長江,侯漢清.知識圖譜――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的新領域[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1):30-37,96,47-51.
[3]潘黎,王素.近十年來教育研究的熱點領域和前沿主題――基于八種教育學期刊2000-2009年刊載文獻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的計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1(2).
[4]易高峰,劉盛博,趙文華.《高等教育研究》研究熱點及其知識基礎圖譜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
[5]吳萬偉.“慕課熱”的冷思考[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10-11.
[6]Chen 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03): 359-377.
[7]鐘偉金,李佳.共詞分析法研究,(一)共詞分析的過程與方式[J].情報雜志,2008(5):70-72.
[8]陳悅,陳超美,劉則淵,胡志剛,王賢文.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2):248.
[9]武法提.論網絡課程及其開發[J].中國電化教育,2006(2):71-73.
[10]李康.網絡課程的含義及其教學設計的問題[J].中國遠程教育,2006(9):46-47.
[11]陳庚,丁新,袁松鶴.網絡課程要素分析及建設[J].開放教育研究,2008(6):77-78.
[12]楊彥軍,郭紹青.E-Learning學習資源的交互設計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1).
[13]曹衛真.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絡課程資源建設的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07(4):67-68.
[14]袁小紅.基于網格技術的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的技術框架――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示范性院校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08(4):62-67.
[15]胡小勇,徐旭輝.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網絡課程的調研與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0(4):65-66.
[16]何伏剛,陳麗.網絡課程學習活動的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7(2):93-94.
[17]張羽,李越.基于MOOCs大數據的學習分析和教育測量介紹[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8):24-25.
[18]王文禮.MOOC的發展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3(2):56-57.
[19]顧小清,胡藝齡,蔡慧英.MOOCs的本土化訴求及其應對[J].遠程教育雜志,2013(5):4-9.
[20]瞿振元.以MOOC發展為契機促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J].中國高教研究,2014(6):3-4.
如何判斷一個刊物為是否是正規刊物?
以下是廣東省新聞出版局特別提示的非法刊物:
《中國教育研究與實踐》
《全國教育優秀論文摘》
《中國教育教學研究雜》
《教育科技探索與實踐》
《中國現代教育論壇》
《中國教育(高教版)》
《中國新教育》 《亞洲教育》
《當代教育科研》
《教育新發展》 《當代教師》
《中國教育改革與研究》
《中國當代教育研究》
《中國科學教育研究雜志》
《教育新導向》
《中國當代教育雜志》
《當代素質教育》
《教育管理與科研》
《教學理論與方法》
《中華素質教育雜志》
《中華創新教育》
《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
《中國教育理論雜志》
《中國教育研究》
《當代南方教育論壇》
《中國教育與經濟論》壇》
《中國現代教育研究》
《中國教育改革與研究雜志》《中國教育縱橫雜志》
《中國創新教育》
《當代教育》 《教育縱橫》
《中國教育家雜志》
《中華百年教育》《今日教育》
《中國教育與教學雜志》
《中國教育教學雜志》
《中華教育教學實踐與研究雜志》
《中國教學縱橫雜志》
《中國現代教育教學雜志》
《中華現代全科》
《中國人文科學研究》
1概述
外來勞務工,泛指從農村或中小城鎮到大中城市務工,而沒有取得當地常住戶口的特殊群體,其范圍涵蓋了外來工和農民工。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農民工總量已達到26 261萬人,比2011年增長3.9%。由于“勞務工”這一稱謂的范圍比“農民工”和“外來工”更大,對該群體更具概括性,因此,本文所進行的圖書館對外來勞務工群體服務研究,也包含了目前國內對“農民工”和“外來工”群體的圖書館服務研究。
外來勞務工是城市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為城市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勞務工群體的不斷壯大,他們對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為了向外來勞務工群體提供更好的圖書館服務,2005年9月,深圳市寶安區圖書館在轄區內的福永大洋工業園區建起了第一家專門為勞務工服務的圖書館——福永大洋分館;2008年4月,深圳市首家命名為“勞務工圖書館”的寶安區圖書館艾美特分館正式對外開放。隨著各地勞務工圖書館的不斷建成,國內圖書館界對于為勞務工(或農民工、外來工)群體提供圖書館服務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多。根據對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的檢索發現,此類研究最早發表的學術論文是《圖書情報知識》2005年第1期中倪傳明和祝東紅聯合撰寫的《把農民工納入到主流文化視野中:論公共圖書館如何為農民工提供文化服務》[1]。而隨著國家教育部重點課題“農民工教育模式探索”(DGA050100)、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外來農民工融入城市問題研究”(06BSH024)立項開展研究,通過對北京、武漢、深圳三地勞務工的知識能力與圖書館需求進行調研,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組較有價值的調查數據[2] [3] [4]。
為了更好地把握研究脈絡,筆者對CNKI進行了檢索,把檢索范圍設為“圖書館學、圖書館事業”類別,檢索關鍵詞設為“農民工”“勞務工”“外來工”和“外來務工”分別進行檢索,時間截止到2012年底,檢索結果合并后過濾掉與主題無關的文獻和報道性文章,共得到該領域學術論文149篇。通過對這些文獻進行綜合分析,可以了解目前國內圖書館為勞務工群體開展服務的現狀,為政府建設勞務工圖書館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證數據,并反思目前該領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為今后的研究與服務工作提供實踐指導。
2統計數據分析
2.1 發文數量與時間分布分析
從發文時間分布來看,研究圖書館為勞務工群體服務問題最早的學術在2005年,之后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到2011年達到研究的頂峰,2012年稍有回落。從表1可以看出,對該領域的研究興起時間并不長,2005—2007年屬于研究起步階段,2008—2010年研究穩步發展,文獻數量逐漸增加,2011—2012年進入研究的繁榮階段,發文量進一步提升。對照國家有關部門近年來的關于勞務工群體的規范性文件,2005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民工維權手冊》;2006年,國務院推出《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切實做好當前農民工工作的通知》等等,不難發現,業界對勞務工群體服務關注度的不斷提升,正是密切配合了政府部門近年來日益關注該群體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是圖書館行業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的體現。
3.1 理論研究
研究圖書館為勞務工群體服務的理論問題的文獻不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知識援助論。以王子舟等人為代表,通過對勞務工知識貧困現狀的調研和分析,提出圖書館向勞務工群體實施知識援助的制度創新方法與具體行動方案[5];周新躍等人則提出,圖書館作為公益性的知識管理機構,應向農民工提供以知識資源、技術資源為中心的專題知識組織服務[6]。2)補償教育論。無論是在組織還是在物質或活動的載體功能上,社區圖書館都可承擔起社區農民工補償教育的重任[7]。3)社會資本重構論。農民工現代城市型社會資本的重構對于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社區圖書館作為一種社會支持力量,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8]。
3.2 建設與管理體制研究
專門研究勞務工圖書館建設與管理體制的文獻數量最少,只有寥寥幾篇,但對于勞務工圖書館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探討和研究,卻是該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朱亞萍認為,要建立起勞務工圖書館的服務運行機制、績效考評機制和后續發展保障機制,按照轄區地域特點和圖書館的服務半徑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在區域內逐步形成一個覆蓋面寬、結構合理、發展均衡、效益顯著的勞務工圖書館網群[9]。
3.3 服務內容研究
論述為勞務工提供圖書館服務的具體內容和方式的文獻是目前該領域研究的主流,大約占了149篇文獻中的2/3。大多通過對圖書館性質與職能的闡述,指出興建勞務工圖書館的必要性,或強調圖書館為勞務工群體服務的意義,并介紹相應的服務措施。如朱明認為,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礙是信息情報的缺失,因此,建構農民工信息情報機制是農民工融入城市的一個基本路徑[10]。鄭小紅提出,圖書館應該按照柔的要求和平等開放的原則,提供多元化服務項目,延伸服務范圍,改善新生代外來工的文化生態環境[11]。
3.4 實證研究和地區經驗總結
主題屬于實證研究和地區經驗總結的文獻各有十多篇,主要通過對某一地區勞務工群體利用圖書館的情況進行調查,根據結果分析影響勞務工利用圖書館的障礙和因素,提出解決方法;或以某一區域推行勞務工圖書館服務的經驗和教訓作為樣本進行分析,為這項工作的持續開展提供參考與借鑒。這兩類主題文獻的研究對象有著明顯的地域特征,主要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東中部省會城市為陣地開展調研,這一方面顯示了勞務工群體在這些區域生活與流動對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當地開展勞務工群體圖書館服務的創新性與先行性。
4研究現狀評析與展望
4.1 研究現狀與不足
4.1.1 研究與實踐推動政策出臺。業界對外來勞務工群體服務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促進了相關政策的出臺。一方面,業界創新服務手段,為勞務工群體提供了形式多樣的人性化服務,效果顯著;另一方面,通過實證調查和對區域樣本的研究,業界從服務模式、人員與經費保障、服務可持續推進等方面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具有區域性特色的勞務工圖書館建設與服務已初具規模,為當地政府部門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據。比如,深圳市在2013年4月16日出臺的《深圳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規定》,就是該市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出臺的第一個部門規范性文件,當中對外來勞務工群體享受圖書館服務從制度上提供了政策保障。
4.1.2 服務內容研究收獲較大。研究圖書館為勞務工群體提供的服務內容與具體措施的文獻占了較大的比例,雖然當中存在一部分重復列舉普遍經驗做法的陳述性文獻,但也有一部分文獻提出了較具創新性和實用性的做法。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圖書館的勞務工服務已不僅僅局限于單一館舍和單一形式,而是從服務范圍的延伸,服務形式的多樣化,甚至服務人群的細分等方面都在反復的論證和具體實踐中收獲了大量寶貴的經驗。尤其是對于勞務工子女、新生代勞務工等特定群體的圖書館服務研究,以及對勞務工群體的知識援助、閱讀保障、信息權益保護、柔等的研究,都體現了圖書館服務中的人文關懷。
4.1.3 理論研究尚未形成體系。首先,對該領域的理論研究深度不夠,大量的文獻除了強調這項服務的必要性以外,主要停留在探討開展具體服務措施這一層面,重點探討勞務工圖書館服務持續開展的保障機制與績效考核機制的文章非常少。而這恰恰是確保這項工作深入推進與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環節。其次,對服務人群的界定不統一,導致該領域的理論研究非常松散而不成體系。大部分文獻研究對象為“農民工”,而把從中小城鎮進入大中城市務工的群體排除在外,還有部分文獻研究對象為“弱勢群體”,把勞務工與老人、兒童、殘障人士等歸入一類,前者的研究對這一群體把握不夠全面,后者則是研究的專指度和針對性不足。因此,盡早厘清“外來勞務工”的概念和涵蓋范圍,有利于該領域研究的繼續開展。
4.1.4 實踐研究存在區域局限性。目前該領域的實證調查與實踐研究主要局限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以及北京、武漢、廣州等大城市,這與當地經濟建設發展較快,外來勞務工人數眾多,政府重視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勞務工群體進入的城市不僅僅局限于上述地區,其他中西部地區的大中城市同樣存在著數量龐大的進城務工群體。而在這些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相對缺乏,保障相對滯后,勞務工的圖書館服務權益更應受到關注。
4.2 研究展望
開展外來勞務工群體服務既是圖書館的性質和職能所決定的,又是在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圖書館界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綜合以上分析,在今后該領域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更多地關注以下問題。
首先,應該重視勞務工圖書館建設與發展長效機制的建立問題。通過目前國內不同區域建設勞務工圖書館的成敗經驗,探索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制度安排、人員經費保障、考核機制等,評估現有政策的不足之處,研究政府、業界與社會力量在這項工作中所應該扮演的角色,等等。
其次,要重視勞務工群體細分服務的研究。當前,新生代勞務工的比例正在不斷上升,他們與第一代勞務工相比,群體特征與服務需求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還有勞務工子女的服務問題、勞務工融入城市成為居民后的服務問題等,都值得業界去探討。
最后,還要結合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拓寬勞務工群體服務的思路。產業結構轉型最終會影響到外來勞務工群體的構成。應該認識到,外來勞務工是一個流動的群體,因此圖書館所面對的是一個不斷變化著的服務群體,群體的變化必然導致服務需求的改變,因而也會對圖書館服務提出新的挑戰。與此同時,對勞務工圖書館建設的規劃也應該在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之下進行長遠的謀劃。
[參考文獻]
[1] 倪傳明,祝東紅.把農民工納入到主流文化視野中:論公共圖書館如何為農民工提供文化服務[J].圖書情報知識,2005(1):107—109.
[2] 郜向榮,侯瑋辰,王子舟.北京市農民工知識能力及對圖書館需求的調查報告[J].圖書館,2008(4):4—10.
[3] 董克,張珂,程良,等.武漢市農民工知識能力及圖書館需求調查報告[J].圖書館,2008(4):11—17.
[4] 吳麗娟,吳志偉,朱海明,等.深圳市外來務工人員知識能力及圖書館需求調查報告[J].圖書館,2008(4):18—24.
[5] 王子舟.圖書館如何向農民工提供知識援助[J].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1):4—8.
[6] 周新躍,羅濤,李煦,等.金融危機下面向農民工自主創業知識組織服務[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9(9):200—202.
[7] 朱明.社區圖書館發展路徑探析——以某市S社區農民工補償教育為例[J].圖書館論壇,2007(3):12—15.
[8] 楊玫.社區圖書館在農民工社會資本重構中的作用[J].圖書館建設,2008(10):47—50.
[6]Arran Stibbe.Ecolinguisticsanderasure: restoring the natural world toconsciousnessIn Christopher Hart & Piotr Cap(eds.).Contemporary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2014:583-602.
[7]杜暉.基于耦合關系的學術信息資源深度聚合研究[D].武漢大學,2013:68.
[8]Hasan,R.Theconceptionofcontextintext[A].InFries,P.&Gregory,M.(eds.).DiscourseinSociety:SystemicFunctionalPerspective[C].Norwood,NewJersey:1995,183-296.
[9]常晨光,瑜敏.系統功能語言學語域研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11(3):1-5.
[10]鞏湘紅,常晨光.系統功能語言學語境思想述評[J].煙臺大學學報,2011(4):116-120.
[11]叢迎旭.概念語法隱喻研究的限制與擴展[J].外國語,2011(5):46-53.
[12]王馥芳.語法隱喻可能“消解”論[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3(1):22-29.
[13]胡昌平.論文獻耦合[J].情報學刊,1986(5):23-28.
[14]羅式勝.耦合類型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1985(1):42-47.
[15]馬瑞敏,倪超群.作者耦合分析:一種新學科知識結構發現方法的探索性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198):4-11.
[16]李培鳳.我國大學跨界協同創新的耦合效應研究:基于SCI合作論文的互信息計量[J].復旦教育論壇,2015(2):68-72.
[17]趙蓉英.基于耦合關系的館藏數字資源語義化深度聚合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5(2):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