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1:31:3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教育課程設計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當前高校創業教育并沒有完全普及,甚至在有的學校還是空白。創業教育的開展缺乏實效性,主要體現在:對于課程的目標定位不清晰,誤以為創業教育是培養企業家的教育課程,將創業教育的成功與否與學生的創業成功率掛鉤,這是一種極具功利性“揠苗助長”的想法,反而不利于學生創業成功;創業教育的課程的內容體系也不完善,課程內容偏向理論化,缺乏實踐,學生對于創業的學習也只是理論上的認識,難以付諸實踐;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大多數老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創業實戰經驗,也沒有在企業的工作實習經歷,老師大都是校內負責就業工作的行政人員或管理類學科的專職教師,平時忙于行政事務或本學科的教學,缺乏創業教育的交流與專門進修,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有利于發掘和培養學生創業潛力
創業教育是一種獨特的教育形式,不僅要引導大學生學習把握社會環境、市場環境,又要著力發掘自己的創業潛力,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如敏銳的分析能力、組織協調、經營管理能力、抗壓能力,這樣才可能使創業風險最小化,實現創業的盈利。這種創業潛力和創業綜合素質可以通過體驗式教學的方法得到有效的鍛煉,實施體驗式創業教育,通過讓學生親身體驗創業過程的各個環節,讓大學生加深對創業活動的認識,轉變學生的觀念,對創業給予客觀認識,從而對創業的顧忌心理可以得到緩解,從而形成創業思想意識。同時,學生在通過親身體驗和感悟創業過程中,能夠引導學生認清自己的不足,激發自己主動自覺地朝著創業實踐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不斷修煉和努力。
(三)有利于落實國家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
大學生就業關系到社會的穩定,關系到國家經濟發展的全局,同時也關系到大學生個人的健康成長。近些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2014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727萬,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2015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749萬,再創歷史新高,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高校畢業生就業已經成為政府亟需解決的公共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教育部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條就明確談到各地各高校要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面向全體大學生開發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納入學分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實際效果。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創業教育的高度重視。
二、體驗式創業教育的課程設計的實踐探索
(一)課程設計原則
1.自主體驗。體驗式創業教育課程設計首先要求能夠激發學生自主體驗的學習愿望。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學習,通過主動學習、主動體驗各類創業教育情境內容,來自主學習創業教育知識。
2.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體驗式創業教育課程中,教師是一個導演,而學生是演員。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激感以使學生想學;通過對學生的指導和發揮其主體性以使學生會學且學得好;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以使學生會用。
3.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在創業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創業教育課程設計應當本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使課程不僅是一種傳授創業知識的理論教學,同時能夠真正地讓學生實踐這些知識,開展創業實踐活動。
4.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第一課堂是傳統的課堂授課,第二課堂包括:課外的社團活動、實踐、競賽等,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結合為學生創造體驗的機會,將體驗式創業教育付諸實踐。
(二)課程內容的設計
體驗式創業教育課程的內容,應當既能全面系統地涵蓋創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根據教學知識點,設計可供學生參與體驗的活動項目,在體驗活動項目的同時,學習并深入理解或簡單運用創業知識。本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在體驗的原則,體驗式創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應當包含理論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內容。理論教學內容應當完整再現學生創業過程中涉及的創業者素質、創業項目選擇、企業管理、創業團隊建設、財務管理、風險控制等知識。如創業者素質應當著重強調敏銳的洞察力、積極的心態、創業意識和人格魅力;創業項目的選擇應當引導學生學會識別創業機會、評估創業項目;企業管理應當教會學生認識不同的企業類型、工商注冊、稅務登記,企業選址、開辦企業的途徑等。同時,理論教學內容應當將創業教育與學科專業教育相結合,在學科專業教育中滲透創業教育,使創業教育依托專業教育,學生的創業選擇建立在專業基礎上就更加容易成功。相對于以掌握間接經驗為主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以掌握直接經驗為主要任務,實踐是學生體驗創業知識的重要環節。因此無論在課堂上還是課堂下都應當設立可供學生實踐體驗的環節,而實踐的內容應當注重完成某項任務。例如可以通過填寫企業信息卡以及制作企業簡介PPT的形式來讓學生認識企業的類型、企業文化、生命周期、社會責任等知識。實踐教學內容設計應當緊扣理論教學內容,并具備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學方法的設計
體驗式創業教育課堂理論教學方法應倡導問題式、討論式和參與式教學,實現從以知識傳授為主向以能力培養為主的轉變、從以教師為主向以學生為主的轉變、從以講授灌輸為主向以學生體驗參與為主轉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分組討論、角色扮演、頭腦風暴的方法。如可以選擇馬云建造電商帝國的案例,讓學生分析作為創業者應當具備哪些素質,通過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研究和討論,以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實踐教學是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融合的必要過程,可以采用創業講座、創業大賽、教學參觀、校友交流、創業者訪談等方法。如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企業開辦和企業主能力要求的一些專業問題或熱點問題,邀請業內專業人士作專題報告、從現實經濟發展的角度,介紹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適應市場的能力和經營理念;組織創業計劃大賽,通過競賽弘揚創新創業文化,激發學生對創新創業的熱情,鼓勵創新和團隊創業。通過大賽推介培訓、競賽評選、政府扶持、資本對接、創業輔導,為學生提供展現創業項目的平臺,同時引導有意向和實力的創新資源和社會資本等資源合力支持學生團隊將創業想法付諸實踐;也可以組織教學參觀讓學生通過參觀了解企業經營和市場各種變化,專門安排時間進行參觀講解;從已創業有成的本校畢業生中挑選成材典型,采用校友交流會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創業品質以及在實際開業和管理中應注意的問題。
(四)體驗式創業教育教學平臺的搭建與運用
高職院校應利用現有的資源,緊緊圍繞創業教育的主旨,廣泛聯絡社會資源,搭建體驗式創業教育教學平臺。可在校園內開設創業科技園區和項目孵化基地,學生在科技園里可以享受創業優惠政策,在場地、設備、指導教師、甚至于資金上給予支持,這就為有創業想法的學生提供模擬創業或者孵化創業項目的機會。也可以在校外建立固定的創業教育實踐基地,使基地成為大學生進行創業活動的重要場所,為有志于創業的學生提供寶貴的實戰體驗。如建立創業校友企業實習基地或校企合作工作坊,學生可以在校外基地實習,鍛煉自己的專業技能,學習積累企業的經營管理等創業實踐經驗。如在動漫設計專業中開設校企合作工作坊,企業將一些專業相關的工作派給工作坊,工作坊組織學生來完成任務,并根據學生的完成狀況給予一定的報酬,激發學生參與實踐體驗的熱情。通過校外實踐體驗基地還可以豐富和提升師資隊伍結構和能力。一方面可以通過脫產培訓、在職進修、對外學術交流等形式加強對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培訓,安排相關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積累實踐經驗;另一方面可以從社會上聘請曾經有過創業經歷的人來學校擔任兼課教師。組建一支既具備創業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又懂得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一、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目標體系的確立
1.必須符合教育的總目標。心理素質教育目標的構建必須置于人的全面素質教育的任務體系之中,注意與德、智、體等幾方面的各項教育目標的銜接,必須為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主動發展,為實現充分個性化與順利社會化服務。
2.必須從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出發。心理素質是指在遺傳的基礎上,在教育、環境及主體實踐的綜合影響下形成的心理能力、心理狀態及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心理素質的狀態主要體現在心理能力的強弱、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個性心理品質的優劣,以及由心理因素所影響的行為的社會適應狀態上。
3.應以心理科學為基礎。心理教育指對人的心理的各層面實施有計劃、有目的的積極影響,從而達到心理素質的全面優化。它既是有別于心理學的教學,也不是某一分支學科理論的具體應用,而是需要運用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變態心理學、人格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心理咨詢學、心理治療學、心理測量學等相關學科的有關理論,同時需要有機地運用教育科學、社會學、人口學、哲學等相鄰學科的原理、研究方法及具體技術。這樣,才能科學地確立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的目標體系。
4.必須注意內容的全面及系統間的協同。心理素質各要素對于促進人的發展各有其獨特的功能。心理素質教育的具體目標要與素質教育總目標協調統一,同時還須注意心理素質內部要素間的協調統一。在智力、非智力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個性心理品質及行為適應之間,他們又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在設定每一發展階段的課題時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水平等多方面因素,還應注意內部要素間的具體協調統一。
5.以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和心理健康的標準為依據。遵循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是教育的一條基本原則。青少年學生正處在人生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要經歷兒童期、少年期、青年初期三個發展階段。這三個階段是既有區別又互相聯系、互相銜接、持續發展的關系。在各個不同發展階段,學生身心發展既有穩定性又有可變性,既有本階段共同年齡特征,又存在著個別差異。
二、構建心理素質教育的本土化模式
心理素質教育模式的建構有兩條基本的途徑:一條是實踐的途徑,即從實踐中自下而上地逐步積淀形成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另一條是理論的途徑,即以理論教育為起點,結合心理素質教育實踐所形成的模式。從教育理論的高度來看,更應強調第二條途徑的開掘,只有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在雄厚的教育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心理素質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適應教育實踐的要求。在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建構的起步階段應該有清晰的框架,具體地說,應具有如下特點:
1.有特色。特色就是與眾不同的風格,從宏觀上講,應建構適合國情的規范模式。近些年來我國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質教育實踐是富有本土化特色的。從微觀上講,一個地區乃至一所學校,構建心理素質教育模式也應考慮地區和學校的情況,體現自己的特色。
2.高起點。雖然我國心理素質教育還處在發展初期,但不能因此而降低心理素質教育模式的要求。如果草率套用理論或者按部就班地沿襲別人的老路,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建構勢必會經歷一段低水平的重復過程,就會滯后于心理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
3.可操作。心理素質教育課程模式的兩個端點分別連接著理論與實踐,模式是理論與實踐上通下達的中介和橋梁,因此,能否有效地進入操作狀態是心理素質教育模式的適應性與效用性的重要標志。任何一種模式的建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實踐問題,心理素質教育模式的建構也是以理論為指向、操作為基點,充分發揮其促進學生心理成長的效能。
三、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從現代教育的意義上理解,心理素質教育已進入學校教育的各個層面,本著一種大課程的思路,結合心理素質教育實踐運作的取向,可以從發展性—矯正性、顯性—隱性兩個緯度建構心理素質教育課程。
1.認知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這是屬于發展性—顯性區間的第一種課程形態,它以增進人的心理成長為宗旨,以心理素質教育的進程為依托,組織師生互動的心理情境。它通過交流、對話、論辯、述理等形式促進學生對心理現象、心理品質、心理調控及心理建構等方面的認知。認知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是探究和建構式的,注重營造認知的氛圍,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認知主體,民主、平等、合作地介入到認知性的心理素質教育進程中,增進心理認知的發展和心理品質的提升。
2.融入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這是屬于發展性—顯性區間的第二種課程形態。這種課程是指在學校常規教育活動中,幫助學生提高認知技能、情意特質和人格素養,從而完善心理技能的一種課程形式。“融合”乃是有機的結合,是使課程實現內在聯通、一體化的契合。心理素質教育作為一門導引學生心靈成長發展的課程領域,其主體應是發展性、塑造性的,即在常規教育教學活動中培育學生的心理素質,學校各門學科課程以及班會活動、團隊活動、文體活動等都隱含心育資源,如能充分挖掘其隱性的教育價值,就能達成融合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目標。
3.活動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這是屬于發展性—顯性區間的第三種課程形態。由活動課程到活動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并不是課程形式的變化,而是課程內涵的變化和功能的拓展。活動課程對人的影響是綜合的,是道德的、審美的、心理的多重教育影響的復合體。所謂活動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就在于根據心理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活動課程中融合心理素質教育的原理、方法與技術,以學生的直接經驗與體驗為基礎,增進其心理品質發展的教育進程。
4.矯正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這是屬于矯正性—顯性區間的一種課程形態。隨著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發展性”取向的逐步確立,以及“發展性的心理咨詢”、“積極的心理治療”的誕生,學校心理矯正的目標也逐步與發展性的心理素質教育目標融合。
5.隱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這是屬于發展性—隱性與矯正性—隱性區間的一種課程形態,體現了隱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的發展性與矯正。心理素質的形成與發展是基于“養成”的復雜過程,心靈的成長需要“潤物細無聲”的環境氛圍,不能追求“速成”。從心理品質的發展來看,知、情、意、行等要素構成了心理發展的整體,這一整體結構是在學生的生活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隱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正是以生活(主要是學校情境的生活)為媒介,通過無意識心理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理成長。
四、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的類型
獨立性的心理素質教育課程包括心理素質教育科學課和心理素質教育活動課。前者是一門傳授較系統的心理學基本知識,進行心理自我教育的獨立課程;后者是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心理學知識、原理,以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為主要目標和內容的心理訓練課程。
人的心理發展是在人與人的相互交往、人與環境互動的活動過程中實現的,一刻也離不開活動。人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有心理活動參與,都有培養某方面心理品質的作用。但人的心理品質是一個整體,包括多方面的內容,通過單項或某類活動難以解決全部心理品質的培養問題。同時各科教學與各種教育活動都有其特有的教學目的和訓練內容,當前教育教學活動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普遍存在著忽視心理素質培養的傾向。心理素質教育活動課以心理品質的培養和訓練為主要目的,因此,開設獨立的心理素質教育活動課程是十分必要的。
心理素質教育活動課對兒童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其實心理素質教育活動課比其他單一的活動課的作用更深,難度更大,周期更長。它需要根據不同心理品質訓練的特點來組織教學。思維訓練要精心設計問題,情意訓練要精心創設情境,心理問題和疾病的矯治要精心創造一種互助合作的氣氛。心理品質的多樣性,要求心理素質教育活動課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富有實效。心理品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發展的過程,需要進行系統的訓練。
心理素質教育活動課的類型很多,如測量課、游泳課、訓練課、矯正課、角色扮演課、社會活動課等。在開課上要求創設密切配合的心理氣氛,建立師生和諧的、真誠的、共情的心理關系,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無條件地積極關注,對學生的表現關心、理解,但不責備、懲罰,活動中遵循心理輔導的原則,讓活動過程變成心理輔導與治療的過程。
非獨立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是在具有多種角色人物的活動中培養良好心理品質的課程。它包括學科性心理素質教育課,即在學科教學中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活動性心理素質教育課,即在活動課中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非獨立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的實質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社區、家庭、校園、班級環境。融入性心理素質教育課程包括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等。
五、心理素質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基本原則
1.主體性。它充分弘揚人的主體性,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把學生作為生命體,注重形成學生的獨立人格、精神風貌和精神力量,注重發展其公民意識、現代意識和思維方式及非認知因素。它要求發展個性,遵循教育的個性化原則。
2.發展性。心理素質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康成長。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通過心理素質教育,激發其成長的動因,促進他們度過心理成長的各個關鍵時期,從而積極地面對成長中的各種挑戰,實現最佳的發展。
課程即課業(教學內容)的進程,是為達到教育目標而規劃出的學生與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及教學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期望課程的學科和活動兩個系統合理設置,產生多種價值。筆者認為按“人人掌握有用的數學”的要求優化學科課程以培養素質,開設活動課程以發展特長,并進行有關學科和活動的全面考核,應該是一種可取的思路。我們應該樹立全面、科學的課程觀,讓學科和活動這兩個輪子一起旋轉,切實發揮它們的整體功能,并設置選修課程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使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走上一條“愉快”教育與“成功”教育完美結合的道路。
義務教育階段盡管存在小學后的分流情況,但從教育戰略、課程策略及培養目標來說,義務教育階段有著鮮明的整體性,小學和初中不應該各自為政。本文擬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活動課程設計,并兼及數學選修課程的思考,以求拋磚引玉,促進《課程計劃》的順利實施。
一、關于數學的活動課程(特長性、應用性、趣味性)
(一)活動認識
我們應該確認:活動課程是以學生發展、知識體系及社會需要等因素為依據,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學生的主動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和實踐特長為主的課程。通常稱謂的課外活動,是彈性極大的一種輔學科課程形式或思想品德教育活動。這里,“課外”指的是國家安排的正式課程之外,“活動”泛指各地安排的各種教育性非正式課,故課外活動與活動課程不可同語。活動課程的開設意義不在于它與杜威當年搞的“活動課程”究竟有何異同,而在于它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獨特功能及其有效、順利地實施。
“活動在實施全面發展教育中與學科相輔相成”,它們是同一促進學生發展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學科課程以培養素質、打好基礎為主旨,編排上側重知識本身的邏輯順序,其教學中間或進行的實驗、參觀、演示、練習等直觀性活動,是理性間接經驗習得過程中必要的感性認識;活動課程則以增長才干、發展特長為主旨,它強調學生認知發展的心理順序,注重學生的親身實踐,以直接的體驗、探究及發現為認識途徑。
《課程計劃》設置的活動有:晨(夕)會、班團隊活動、體育鍛煉、科技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校傳統活動等。按其“活動設置的基本要求”可知,科技文體活動屬于技能性活動,其它活動為常規性活動。科技文體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增強興趣,拓寬知識,增長才干,發展特長”。這里,“發展特長”既是出發點又是歸宿,我們應該確立將《課程計劃》中的技能性活動上升為特長性活動的實施思路。由于數學的“三性”特點(尤其是廣泛的應用性),以及現代社會對基本數學(不同于基礎數學)的普及需要,筆者認為應設立專門的數學活動課,以發展學生的普及性數學特長。這種特長對小學、初中畢業生來說,是已獲得知識的應用,是已具有技能的提高,是進一步發展專長的基礎,能使他們順利地適應社會需要和社會發展(義務教育數學教學大綱明確了數學的應用問題,并安排了與解直角三角形和統計有關的實習作業,但遠沒有上升到特長課的位置)。
(二)設置思路
國內已開展了不少數學活動試驗,如數學競賽、電腦學習、速算訓練等等,還有綜合的應用性問題的有關數學活動也在各地有所開展,它們不同程度地增強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如北京市1993年舉辦了首屆“方正杯”中學生數學知識應用競賽,并于1994年暑期編出了以數學應用為內容的初中課外活動教材。而應用性問題十分復雜,若把它作為一個以社會為基礎的綜合課題來研究實施,要求每個學生接受全面的應用性訓練,則有可能把數學教育改革引入一個新的誤區,將學生推入一個新的苦海,80年代的應用題考試給當時帶來的結果就是例證。因為這實在是企業(用人單位)、社會及數學教育工作者對學生要求得太過分了,也不符合義務教育及“大眾數學”的精神。
現代社會確是人人需要數學,義務教育階段正是實現“大眾數學”目標的第一階段。如何設置、開展這一階段的數學活動才是合理、可行的呢?筆者建議在突出特長性,注重應用性,貫穿趣味性的原則下,將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需要及學生個性發展結合起來,設置較為完整、全面、獨立的特長性數學活動,供學生選擇參加(每個學生選學其中兩門活動課),以使學生成為各具特色的“標準件”,讓人人都有個性健康發展的天地。數學活動的課程門類和內容編排在整體上還要符合以下四點:
1.具有系統的應用體系。即與一定的特長目標相關聯,有助于學生增長才干并習得一技之長,進而使學生順利走向社會生活或進一步學習發展,切不可為了活動而活動。
2.緊扣學科教學大綱。學科教學大綱的內容編排本身蘊涵了學生認知發展的心理順序,我們可以依照數學學科教學大綱的知識單元(適當調整或拓寬),配以相關素材設計,安排數學活動,以充分利用學科課程的知識技能及其業已獲得的成熟性,降低活動課師資培訓的難度。可以明確,活動特長與學科內容的相關性越強,它們的整體功能會越大。
3.合乎有效學習的基本原理。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認識規律(顯現認識的三個層次:是什么、為什么、怎么用);展示探究過程(理性地再現知識生成過程,通過循序漸進的思維階梯使知識、情感、意志相互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自學能力);實施活動方法(使經驗、思維、方法融為一體,讓學生獲取終身受益的精神文化力量和實踐能力);內化教學功能(要易于反饋、遷移,實現知之好之樂之的轉變,便于學生自學)。
4.體現“五育”整合的功能。特長性數學活動遵循“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哲學基本理論,其教學應該使學科教育培養的認識能力得以升華,不斷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實踐能力,這是具有深層意義的智育;學生的主動活動,應是實現由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習慣轉化的實踐活動,也是學生理解規則、體驗美感、領略自由的實踐過程,成為德育和美育的現實途徑;活動課無疑要有助于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它本身就是體力、意志力的鍛煉與運用,有利于人腦兩半球機能的平衡協調發展,從而促進學生智慧潛力的開發;活動實踐中每一個物化的勞動成果,都將有力地完善著學生的個性和人格。
(三)數學活動課程設計
性質與功能:陶冶情操、拓寬視野、增長才干、發展特長。
總目標:使學生提高認識、學會實踐、獲取才干、習得特長。
教學要求用語:對知識分為理解、掌握、應用(運用)三個層次;對技能分為會、熟練、善于(擅長)三個層次。
活動方式:按學生選學的課程門類編班組織活動或作為興趣小組組織活動;以游戲、故事、謎語、趣味數學、操作、制作、參觀、應用實踐或提供有關的閱讀資料等為活動形式。
課程安排:每門數學活動課按每兩周一課時的教學容量進行設計安排。
課程設置:根據學生發展,知識體系、社會需要等因素和數學活動的總目標,筆者擬設義務教育階段如下九門數學活動課程。
1.數學交流:力求內化學科知識,反映“雙基”結構,滲透思想方法,強化表達能力,促進學生聯系事物,澄清思維和加深理解,培養學生善于表述、解釋、討論、評價的數學交流特長。
數學交流課程,既要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提供了人類交流信息的有力手段,又要切實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聽、說、讀、寫能力和認識、應用能力。一名數學教育工作者就理應具有數學交流特長。
2.速算(含計算器活用):使學生通過心算、筆算、珠算及計算器操作等途徑,熟練掌握簡、易、好的算法和技巧,培養學生善于快速進行日常的加、減、乘、除、開方計算和帳表算、傳票算等的速算特長。
3.數據處理:使學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解釋和處理數據的數學方法,并善于在嘗試、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尋找關系,探究隨機現象,進行數據處理(含數值計算)和預測。
4.計(測)量與估算:使學生加深理解計量及換算的意義,測量的特征過程,初步掌握計量、測量、估測、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善于在數量、測量、計算、決策和解決問題中應用估算,并會判斷結論的合理性,提高處理數量關系和隨機現象的能力。
5.制圖與識圖:使學生加深對數量關系圖象、空間幾何圖形的認識和理解,初步掌握制圖(含作圖、畫圖)與識圖(含視圖、析圖)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善于觀察、想象和在解決問題中應用圖象、圖形的數學能力。
6.日常生活中的數學:使學生熟練掌握日常生活中有關家庭生活、市場交換、社會交往、日常活動和生存環境等方面的數學知識及技能,培養學生善于理解、精于運籌、樂于生活的數學能力。
7.計算機數學:使學生初步理解計算機的數學功能,掌握簡單的計算機語言和程序,會使用計算機進行初步的計算、模仿、證明和求解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善于運用計算機從事數學性工作的能力。
8.課題解決:即是問題解決模式,并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要使學生理解數學嘗試、解決實際課題的過程,初步掌握問題解決的策略和方法,培養學生善于運用數學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9.數學競賽:這是對數學學科教學要求的提高和擴展(應降低現有難度,滲入研究方法)。要在學科教學大綱的能力要求范圍內,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靈活運用數學的能力,更加熟練地掌握數學的方法與技巧,培養、發展學生的數學興趣和數學才能。
目前,數學競賽的普及呼聲越來越高,企望通過降低難度去面向全體學生。筆者認為,數學競賽的難度確應降低到一個合理的普及水平,但再要求普及參加則未必可取,因為學生成為各具特色的“標準件”較之只是同一的“標準件”更能符合社會需要和社會發展。
二、關于數學的選修課程(遷移性、廣泛性、通俗性)
《課程計劃》指出,要“以必修課為主,初中階段適當設置選修課”。數學選修課程,要適應學生個性發展,順應學生分流需要,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突出遷移性、注重廣泛性、貫穿通俗性的原則下,為有不同志趣、各種愛好的學生提供廣泛、充分的選修類型,為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特長及培養多樣化人才服務。選修課教材的編寫既要落實課程目標,又要能成為通俗讀物。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選修課,同樣可以保持一致的連續性(即從小學一年級起就開始設置)。事實上,如若前述數學活動課程得以實施,則九門數學活動課已可成為選修課對象。
根據數學選修課的設置目標,筆者擬設義務教育階段的以下三類(四門)數學選修課程。
(一)特長型選修課:課程為前述九門數學活動課之一。每個學生在必修(選擇性必修)兩門數學活動課的同時,以另外七門數學活動課之一作為他(或她)的選修課。
(二)觀念型選修課:使學生初步認識數學的存在和發展、理論與應用、邏輯性及抽象性,懂得數學的價值,形成正確的數學觀,促進完善科學觀及世界觀。
其教學內容包括數學與歷史、數學與社會、數學與未來、數學與科技、數學與文化、數學與思維、數學與成就、數學與自然、數學之美,共九個專題,課程安排可以每學期按年級集中對九個專題各開設一次講座(約每兩周開一講)。
(三)綜合型選修課:
1.橫向性綜合選修課:它不超出學科教學大綱的要求,既對已學習的數學基礎知識進行整理與復習,又與相關學科及社會生活相聯系(有著與分科課程相對應的綜合課程特點)。要深入淺出地展示數學的思想方法及其廣泛的聯系性、應用性。該課程在小學高年級及初中開設(安排每兩周一課時的教學容量)。
2.縱向性綜合選修課:它可以包括現代數學知識,各部分的形式和內容都能夠獨立,整體上既與數學學科知識及活動特長相關聯,又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要在數學學科教學大綱的能力范圍內,以較強的可讀性展示數學及其應用的策略思想和動態成果。該課程在小學高年級及初中開設(安排每兩周一課時的教學容量)。
三、有關考核與實施的設想
(一)學生根據自己的志趣和愛好,在教師或家長的指導下,必須且只須選擇甲、乙兩門數學活動課和一門數學選修課參加學習。
(二)小學、初中階段的畢業學期各舉行一次數學活動課和數學選修課的考試;數學活動課考試分為第一試、第二試,以活動課作為選修課的學生只參加該課程考核的第一試。每個學生兩門活動課、一門選修課的考分分別記入畢業考試及中考成績總分,學生畢業考試或中考數學成績的分數構成為:
數學成績(滿分150分)=學科成績(滿分90分)+活動課甲成績(滿分25分)+活動課乙成績(滿分25分)+選修課成績(滿分10分)
(三)教師不僅要能勝任數學的學科教學,還要能任教至少三門的數學活動課和一門數學選修課(農村鄉中心完小以下的小學教師要能任教至少兩門的數學活動課)。
(四)作為培養素質的義務教育數學學科課程(注重知識性、技能性、普及性),其教學大綱也應及時調整,以適應《課程計劃》的實施需要(學科教學的周課時量不能超過4課時)。如有關教學內容的以下五點尤為突出:
1.應刪減混合運算、恒等變形等內容,部分算術應用題讓位于代數,部分平幾證題改用解析方法;
2.系統整理數學思想方法;
3.增加計算機基礎知識,要求小學中年級以上的學生適時使用計算器;
4.增加經濟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含有關名詞、概念等);
5.以“讀一讀”的形式,系統安排通俗的數學史話。
(五)盡快建立各個學科、特長性活動和選修內容的考試題庫,出臺科學的考試量化標準,使考試步入機械化,以從根本上禁止考試的人為誤導,促進義務教育的順利實施。
(六)數學活動課和選修課的開設,無疑可以順利地延伸至高中階段;在活動課考試的基礎上,也可以組織各種特長比賽。
結束語
數學“學科+活動+選修”的上述課程設置,既符合中國的國情,又易于克服層次課程(西方發達國家等采用)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能使每個學生都有全面自由發展的空間。我們認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義務教育即是特長特色的素質教育;我們正在實施一個“學科素質+活動特長+全面核評+法規保障”的義務教育模式。
參考資料:
工程教育應當以培養工程師為己任。教育目標應該體現培養什么樣的工程人才,今后能夠從事的職業或崗位等內容。教育目標是對人才培養使命或教育目的的分類型、分層次的規定。6所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使命大多用“高素質”“拔尖創新”“高級專門”以及“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等詞匯來修飾;但C大學的學校人才培養使命相對具體。關于專業教育目標,6所大學主要關注知識基礎和畢業后能夠從事的職業和崗位類型,較少關注其他方面的內容。這實質上是將人才培養的重點放在知識和做事的層面。
(二)預期學習結果
教育目標和預期學習結果是課程改革的“指南針”。預期學習結果是對教育目標的細化,使之達到可操作、可實施的程度。預期學習結果反映了學生在畢業時期望的和所能達到的學習水準,它常常與學生掌握的知識、具備的技能和態度有關。6所大學工程教育的預期學習結果在知識、技能和態度這3個維度設置上大體一致。但不同學校設計的預期學習結果內涵也有差異。例如,A大學和E大學在知識要求中將經濟管理知識單列;C大學特別強調工具性知識和社會發展及相關領域知識。我國大學對工程專業中“知識”要求的趨同性,說明自然科學知識的基礎性得到了重視,但技術知識的分化、交叉與快速變化的特性沒有受重視,工程科學知識沒有很好地被重視。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國高校對工程的本質和工程實踐的時代特性沒有精準地把握。又如,關于學習結果的技能要求,C大學獨樹一幟,將終身學習能力、工程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以及交流、協調、合作與競爭能力納入其中。關于態度要求,6所大學的表述非常泛化,還停留在精神、思想、素養、意識層面。可見,我國大學對工程專業中“技能”和“態度”的要求,還需更關注21世紀工程師職業新形象和工程實踐新特征對培養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影響。
(三)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是課程設計的重要內容,它是連接教育目標和最終學習結果的橋梁。課程結構包含課程類別、內容、學分比例、選課性質等要素。由于我國大學課程模塊劃分沒有統一標準,為規范統計口徑,本研究將課程類別分為以下7類:(1)通識通選課程,包括政治、軍事理論課,外語、體育和計算機工具類課程以及學校單獨設置的通識教育課程模塊;(2)自然科學課程,指數學、物理、化學類課程;(3)學科技術基礎課程,指大類學科基礎課、學科平臺課、技術基礎知識課或專業基礎課;(4)專業課程,是指直接針對本專業的專業主干課、專業核心課;(5)專業方向課,是指單獨劃專業分類的課程,包括分組方向選修、分模塊選修、分課程群選修等;(6)集中實踐環節,是指對立于課堂教學的一類課程,不包括具體課程涵蓋的實驗、研討和課外自學,但包括一門課程結束之后的課程設計;(7)單獨設置的跨學科選修課。數據分析表明,6所學校課程學分總數從160~208不等;通識通選課總學分數超過40的學校有5所;自然科學課程學分平均為26;學科技術基礎課學分從21.5~54,集中實踐環節學分從14~45不等,這兩類課程學分配置差異較大,說明課程學分設置被學校認識的重要程度有差異。各類課程占總學分的比例有所不同。如果按某類課程的學分數占本專業總學分的比例超過20%這一標準來衡量,6所學校的通識通選課比例全部超過該標準,學科技術基礎課比例有5所學校超過該標準,集中實踐環節有3所學校超過該標準。自然科學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學分比例均低于總學分的20%。關于專業方向課和跨學科選修課,分別有3所和2所大學單獨設置了該類型。自然科學類課程所占總學分比例變化不大,全距R=6.2;學科技術課程占總學分比例有波動,全距R=16.8,上異常值為30.2%,下異常值為13.4%;集中實踐環節的下異常值為B大學的8.8%。上述數據表明,不同學校對不同類型課程的重要性程度認識不同。數據統計分析結果還說明了專業課程(學科技術基礎、專業課、專業方向和跨學科課程)中必修與選修的學分配置情況。從選修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來看,比例最高的是B大學,選修學分高達32;比例最小的是C大學,選修學分低至7;這說明這兩所大學對選修課程的功能和學生學習選擇的靈活性,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其余4所大學選修課程比例大體相同。如果單從選修門數的絕對值來圖2專業課程選修與必修門數看,A大學高居榜首,其值為51;C大學最少,其值為8;選修課提供門數有下異常值,為C大學的8。絕對值只表明量的多少,要說明學生選課的自由度,還要考察可選門數與應選學分的比值。該比值越高,表明單位學分可選門數越多。從表3可以看出,D大學和A大學提供的選修門數與學分之比較高,可以推論,其學生的選課自由度可能較高。B大學和E大學提供的選修門數與學分之比較低,其學生的選課自由度可能較低。
(四)實踐環節
工程專業的課程計劃中,實踐環節的設計對工程教育尤為重要。從6所大學課程計劃的集中實踐環節設置看,集中實踐環節的學分數占總學分的比例有一定的差距,最低8.7%,最高24.4%。集中實踐環節的類別按出現的頻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認知實踐、畢業設計論文、軍訓、課程設計、各類實習、綜合項目設計。值得指出的是,“綜合項目設計”本應是工程教育實踐環節的重要內容。但遺憾的是,無論從學分設置(4~5學分)還是采用學校(3所)來看,均沒有凸顯該類實踐環節應有的地位。富有個性化的是,A大學設置了大學生科研項目訓練(2學分),旨在為學生提供課外科學研究、接觸教授的機會。C大學設置了創新拓展項目(2學分),旨在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實驗室、教學基地、創新實踐的學習活動。C大學還要求參加“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工程專業必須建立學校與企業培養聯合體。這代表著工程教育課程改革在實踐環節方面的創新。
(五)學習經驗與評價
關于學習經驗,我國高校的課程計劃大多沒有專門規定。在課程計劃中反映的學習經驗,主要體現在不同類型課程與教學的要求中,個別大學還規定了課程內部各教學環節的學時要求。例如,A大學的課程計劃規定,每個專業必須有2門雙語教學的課程和2門研究型教學的課程(Seminar);每門課程的學時由5部分組成:授課、實驗、討論、上機和課外學時,各門課程可根據具體情況有側重地設計相應環節。又如,C大學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與人格標準的要求,采用小班化教學、分小組學習、項目作業以及討論式、案例式和做中學的學習方法。再如,F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專業開設了“Project課程”,即項目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項目設計經驗,培養工程設計能力;學生還可參加學校組織的“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獲取科學研究的學習經驗。上述教學要求為學生學習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學習評價在課程計劃中反映的程度總體不高。從6所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中捕捉到的關于學習評價方式,大致可歸結為2類。第一類是“簡化”模式,以E大學為典型。在課程計劃中有一項“考核分配”的要求,規定了所列課程是“考試”或“考察”,僅此而已。第二類是“對應”模式,以C大學為典型。C大學除了在課程計劃中表明考核方式外,還對成績評價方法進行了限定,要求評價方法與專業培養目標中的“知識、能力與人格”要求相對應。例如,對“數學或邏輯學的基礎知識”,其評價方法是“數理知識通過課程期中、期末考試并考慮平時成績、實驗報告等綜合評價”;對“與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評價方法為“若干專業課實行小班化、討論式、案例式、做中學、大作業以及通過面試和筆試等方式綜合評價學生成績”。C大學的學習評價模式緊扣學習預期結果,其改革的先進性和政策力度值得借鑒。
二、討論
上述研究結果呈現了案例大學工程教育課程現狀的教育目標、預期學習結果、課程結構、實踐環節、學習經驗與評價等關鍵要素。從靜態的課程設計角度進一步考察課程現狀與工程實踐的契合度,深入探討這些現狀背后隱藏的問題并揭示其潛在成因,是本研究關注的另一重要問題。
(一)課程現狀與工程實踐的契合度
從課程設計的角度分析課程現狀與工程實踐的契合度,可以看出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與工程實踐的關聯度不高,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一,從教育目標來看,無論是學校人才培養使命還是專業教育目標,大多沒有體現面向實踐的工程教育愿景。案例大學均是具有良好工程教育聲譽的研究型大學,理應肩負培養國家新型工業化戰略所需工程師的使命。但其教育目標的表述,并沒有突出培養工程人才這一重點。其二,從學習結果來看,知識、技能和態度之間是分離關系,沒有體現工程實踐的整合能力觀。雖然知識要求面較廣,但沒有與工程實踐相聯系;技能要求還只是一般本科生所應達到的通用標準,沒有體現“工程師”的能力特質;態度要求更是泛泛而談,不易操作和評價。其三,從課程結構來看,總學分數和學分比例設置不合理。首先,總學分數偏高,這意味著課內學時太多,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可能會遏制學生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其次,各類課程學分比例設置不合理,理論課程過多,實踐課程偏少,實踐內涵不夠豐富。這些現狀與工程教育的實踐特性這一本質屬性的要求相差甚遠。其四,從學習經驗和評價來看,教學方法還是以講授為主,學習經驗的設計僅停留在研討課、雙語課等形式層面,遠沒有觸及工程實踐的本質。學習評價仍以“考試”或“考察”為主,從現行課程計劃中幾乎看不出改革與前進的步伐。唯一例外的是C大學提出采取不同的形式、與能力標準相對應進行學習評價,但這只是一個嘗試,實施效果要拭目以待。
(二)課程現狀隱含的問題及成因
我國工程教育課程偏離工程實踐、與工程實踐的契合度不高,這一現象背后隱含的問題頗多。若從靜態的課程設計視角審視問題,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的主要矛盾表現在課程目標和課程結構兩個方面。一方面,課程目標脫離工業需求。本研究所揭示的我國本科工程教育課程目標呈現趨同化特點,各校之間“相互借鑒”表述空泛,針對性和個性化不強。同時,課程目標還呈現智性化特點,過分重視學科知識的掌握,忽視解決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斷失了工業界需求這一“活水源頭”。工程教育課程目標的制定應當緊緊圍繞工程師在企業環境中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我國工程教育課程目標的內涵沒有很好地吸納工業界對工程師特質的訴求,課程目標的制定過程也沒有充分考慮工業界企業雇主的參與,似乎只在學校內部“閉門造車”,脫離工業企業和工程實踐的需求。另一方面,課程結構分離工程能力。研究表明,我國工程教育課程結構存在明顯的學科壁壘,仍以學科知識為導向劃分課程結構。按照嚴謹的知識體系劃分課程結構的弊端是,在獲得知識體系完備性的同時,犧牲了學科交叉的機會,而跨學科思維是工程師解決問題的重要思維。可見,課程結構的分離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學科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分離,兩者缺乏必要的聯結;二是學科課程之間的分離,各類知識缺乏滲透和有機聯系。上述工程教育課程問題應當引起人們的反思。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直在探索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的新路,為何改革從未間斷但問題仍很嚴重?究其根源,筆者認為這與我國高校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缺乏工程觀、人才觀和課程觀的指導有關。工程教育若不皈依工程本質、面向當代工程實踐,如何談及培養未來的工程師?過度科學化的課程割裂了工程實踐的整體特性,而建立在“大工程觀”基礎上的“整體工程觀”是指導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的哲學思想。
高校成人學歷教育有高起本、專科(高職)和專升本三種,招生的學生具有高中學歷或者專科學歷,他們多數沒有考上普通高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素質較差,專業理論基礎不是很好。因此,設置的課程內容應該容易被學生接受。
(二)成教學生的學習形式
高等學校成人教育學生的學習形式主要是業余(包括半脫產、夜大)和函授,高校對成教學生進行集中授課,授課時間多數安排在晚上、周末或者寒暑假。學校安排的授課學時較少,教師主要向學生講解學綱、重點和難點知識、學習要求、考核方式等,學生以自學為主,因此,設置的課程內容應適合學生自學。
(三)成人教育計算機類專業特點
成人教育計算機類專業具有應用性、實踐性、成人性等特點。實踐性特點要求課程內容應能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應用性特點要求課程內容應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技能。成人性特點是指教育的對象成人具有自身的身心特點、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世界。他們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技能,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計算機工作技能,希望看到直觀明顯的教育效果,課程內容太難會挫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設置的課程內容應適應成人教育計算機類專業的特點。
(四)專業培養目標
課程內容應圍繞專業培養目標而設置。成人教育計算機類專業的培養目標立足于終身教育,針對成人學生的不同發展方向,培養掌握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設置的課程內容應符合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二、課程設置問題
(一)開設課程內容不合理
很多高校成人教育專業開設課程和普通高等教育專業相似,忽視了成人教育“學以致用”的特點,簡單照搬普通高等教育開設的課程內容。如果成人教育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課程內容,成教學生學習過程中會覺得應用性和技術性知識太少,從而降低學習興趣和學習主觀能動性,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差,許多學生畢業以后還不會使用常用的計算機軟件,不會網頁設計,不會網絡維護,不會組裝和維護電腦,也不會圖像圖形處理,只是拿到了成人教育畢業文憑。
(二)課程內容難度較大
成人教育專業學生整體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相對比較低,專業基礎比較薄弱。并且成人教育學生以自學為主,教師授課學習為輔,課程多為集中授課,學生課堂學習時間很少。而很多高校在設置成人教育專業課程時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學為主的學習方式,開設的課程內容和普通高等教育專業相同,增加了成人教育學生課程學習難度,很多學生學習起來非常吃力,甚至有的學生直接放棄該門課程內容的學習。
(三)課程內容實踐性不強
高校的計算機類成人教育專業大多側重于計算機理論知識教學,由于授課學時限制,很多和理論教學課程配套的實驗課程被省略掉,即使開設實驗課程,實驗學時數通常會被壓縮,實驗內容大多是原理性驗證實驗。依照設置的課程內容培養出的學生理論知識和原理性知識比較多,但運用知識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工作問題能力比較低。成人教育學生大多來自工作一線,很多學生接受繼續教育是為了學習到能夠直接運用到工作中的技術。他們迫切想通過成人教育獲得工作技能,對技術和操作知識有強烈的學習需求。
(四)課程教材不適合成人教育
課程教材通常由任課教師選擇,成人教育課程教師通常是高校里普通高等教育的專業課教師,這些教師兼職給成人教育專業上課。為了節省備課時間和精力,任課教師在選擇教材時,通常會直接選用給普通高等教育專業學生上課用的教材,忽略成人教育的教育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特點,導致課程教材不適合成人教育學生。
三、課程設置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依照專業培養目標設置課程
培養目標對學生的發展方向及應掌握的工作技能和知識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對專業定位和專業教育起到方向定位的作用,是整個專業教育的核心問題。成人教育計算機類專業具有應用性、實踐性、成人性等特征,成人教育機構和學校在制訂培養目標時應充分考慮這些特征。因此,設置的課程內容應該能夠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知識水平和解決工作實際問題的應用技能。
(二)合理設置課程結構和內容
計算機類專業應該培養具有較強計算機實踐和操作應用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開設課程應該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建議成人教育計算機類專業開設這幾類課程:統考課程、證書課程、實踐考核課程、專業技能競賽課程、就業方向課程。
1.統考課程
統考課程是學習本專業課程內容的基礎課程,一般在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統考課程有大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高等數學、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
2.證書課程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增加學生就業資本,可以開設證書課程。證書課程把課程內容和考證結合起來,課程結束后,學生參加國家考試機構和部門組織的全國統一職業資格證書考試,考試通過,獲得證書,證書也可以幫助學生就業。IT行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很多,例如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軟件水平考試、職業技能鑒定考試、高校計算機等級考試(CCT)、行業認證(包括微軟認證)、國家信息化技術證書、印度NIIT認證、全國信息技術高級人才水平考試(NIEH)認證、北大青鳥ACCP認證等。這些證書有較強的實用性和權威性,受到社會的青睞。學生可以選擇與專業方向對應的認證考試,以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竟爭上崗能力。高校成人教育計算機類專業可開設的證書課程包括:計算機網絡技術、高級數據庫技術、高級語言程序設計等。
3.實踐考核課程
計算機實踐課程要求學生在實踐課中多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技術應用能力,提高專業知識技能,以適應未來工作崗位需要。很多計算機課程不僅具有理論性,還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理論和實踐緊密相關、相輔相成,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加強對理論的理解。計算機課程的實踐課應在教學計劃中占有很大比重。計算機類成人教育專業可以開設的實踐課程包括:軟件工程、網絡應用程序設計、多媒體計算機技術、軟件開發工具與環境、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高級數據庫技術、高級語言程序設計等。
4.專業技能競賽課程
全國有多種計算機職業技能大賽,競賽項目內容有計算機網絡管理、多媒體制作、圖形設計、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含計算機辦公軟件應用)等。例如ITAT全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賽,比賽中有很多計算機應用專業比賽項目,還有很多技能大賽組織的各種編程語言競賽。職業技能大賽對接企業用人需求,成為學校專業技能教育和企業的交流平臺。成人教育專業應該根據一些重要的專業技能大賽內容開設相關課程,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實施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和實訓教學,技能競賽引領課程教學,競賽項目內容融入平時教學,把競賽任務分解成可以獨立操作驗證的小任務,隨著課程內容的不斷推進,使學生逐漸完成這些小任務,課程結束后,對學生進行競賽強化練習。學校制定相關制度和政策去引導激勵學生參加各類技能大賽,比如,學生獲得各等級技能大賽名次,可以獲得課程學分,學生技能大賽成績納入相關課程考核成績中。
5.就業方向課程
計算機類專業就業方向有網絡工程方向、軟件工程方向、通信方向、網絡與信息安全方向等。成人教育專業應結合學生的就業方向和工作崗位需求有針對性地開設就業方向課程。例如軟件工程方向學生畢業后到國內外眾多軟件企業、國家機關以及各大、中型企、事業的信息技術部門、教育部門等單位從事軟件工程領域的技術開發、教學、科研及管理等工作,因此,該專業方向可以開設C++程序設計語言、Java程序設計語言、.net課程、C#課程設計等。
(三)選擇適合成人教育的課程教材
教材作為課程內容和學生學習的知識載體,直接影響教師的授課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成人教育專業課程教材應適合學生的學習,達到培養成人教育人才的課程設置目標。高校不應該照搬普通教育本專科教材,而應該在考慮成人教育學生的知識基礎、實際需求和接受能力基礎上,選取應用性、實踐性強、適合成人教育的一些教材。教材內容和章節分布應適合成人教育學生自學的學習方式。
現代多多媒體技術和動畫技術的發展,有許多的三維的立體的儀器設備已能夠完全做到仿真操作,一克服設備不足、環境危險和效率低下的實體實驗操作,攝影課就是比較適合利用虛擬實驗的一門課程。設計攝影課程的虛擬實驗時,要充分考慮的攝影課的特點,做到直觀、簡單。
例如在設計攝影照明中的三點式照明的實驗中,攝影試驗中的儀器和場景要使用三維的軟件設計,實驗者可以任意調整觀看的角度,不但能從相機的機位處觀看整個場景,也可以從主光燈角度、輪廓光的角度來看整個的效果,使實驗者能感到像真正在一個攝影棚中的感覺;對各種燈光的位置要全面可調,包括燈具與主體的距離;燈具的垂直角度、水平角度都要連續可調;對各種燈光的光照強度、燈光的色溫(800k-10000k)、燈具的種類(聚光燈、柔光燈、散光燈等)等也要能調整。另外,被攝的主體也要有多種選擇,比如:人的全身像、半身像、頭部像、不同顏色的標準幾何體、不同顏色的植物、不同的材質等。在攝影課程教學中使用虛擬實驗,可以解決設備不足的問題,比如上個例子中的光照實驗,在實體試驗中,不但包括昂貴的照明設備、攝影器材,更重要的是還要實驗場地,建造一個一百平米燈光實驗室,設備加上房產價格,一個實驗室可能需要幾百萬,因此,一般的普通學校,不可能建設很多燈光實驗室,只能分時分組來做實驗,如果一每個小組8個人,去掉準備時間和老師的講解時間,每個課時真正提供給每個同學具體操作的時間一次可能只有大約五分鐘。
攝影課程教學中,實驗大約安排十幾課時,其中照明實驗的課時也就最多四課時,這樣整個課程下來,照明實驗每個同學真正能夠實際操作的時間也就大約有二十分鐘,這樣短的時間,不要說掌握照明技術,即便是能熟悉燈具的基本使用都不夠。而在虛擬實驗中,就不存在上述的問題,因為在虛擬試驗中,只要有一臺電腦,就可以提供每個人一套實驗設備,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去做實驗,有了時間的保證,學生就可以充分地對燈光實驗進行練習。并且在虛擬實驗中,設備的種類也遠比實體的實驗室齊全,所以實驗效果要比實體實驗室效果更好。
虛擬試驗比實體實驗更安全,因為在實體試驗中,電視照明設備大都是大功率的設備,一盞燈一般是幾十瓦到幾千瓦的功率,使用不當很容易造成用電事故,造成失火等危險;虛擬實驗比實體實驗更節約,在實體試驗中,燈光設備都是耗電大戶,一個實驗下來,可能幾十度點就消耗完了;同時,攝影照明中的發光器件都是易耗品,并且價格比較高,在使用中消耗也是比較多的,因此實體實驗成本是比較高的,與實體實驗相比虛擬實驗則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二)充分利用網絡平臺
攝影教學中除了講述理論和實驗之外,對學生作業的講評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法,在傳統的學生作業講評中,一般是利用講述理論的空余,拿出一小部分的時間來講評學生的作業,由于時間短,所以效果也就有限。而在現代的網絡技術下,對學生作業的講評完全可以放到網絡平臺上。現在的網絡平臺比較常用的有互聯網上的論壇和慕課平臺。在論壇上,學生可以上傳自己的作品,老師和同學都可以對他的作品進行評價,這樣不但能看到自己的作品的優缺點,同時可以看到同學的作業,學習他們的優點和長處,相互取長補短,教學效果自然會好。當然論壇平臺在管理上并不是太方便,如學生的參入度、作業的統計、評價的統計,這些都不是很方便,所以如果有條件的學校,把攝影課的放到慕課平臺上,效果會更好,在慕課平臺上,對學生的考評、數據的統計、學業考試、學生管理都有著比論壇平臺更大的優勢,慕課平臺可以把老師的講課視頻、PPT課件、各種學習資源都整合在一起,為同學學習提供了一個豐富的學習資源。
同時,通過系統地研究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不斷提高對學生認知規律的認識水平,把這種“長流水”升華為適合學生需要的“甘甜水”。唯有這樣,才能不誤人子弟,才能始終與時俱進,做合格的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素質。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的語言素質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語言表達能力的水平直接制約著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機械設計教師只有不斷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和語言素質,才能把機械設計教得有聲有色。要把語言的準確性和通俗性統一起來,機械設計課有很多概念,對概念的描述語言要準確,同時講課主要用口語化的語言,要和書面語言區別開來,只有把語言的通俗性和準確性統一起來,講課才能既嚴謹又生動。要把語言的精練性和內容的豐富性統一起來,機械設計教師要不斷凝練語言,用精練的語言把機械設計的思想、方法、原理講述清楚,同時又要把內容講得有血有肉。要充分利用啟發性的語言,啟迪學生的思維。語言要有張有弛,充滿激情,處處扣人心弦,這樣學生才能更用心地聽課。機械設計教師只有不斷探索提高自身的語言素質,掌握語言藝術,才能不斷提高機械設計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質。中國科學院院士、教育家楊叔子指出:大學教師還得治學,治學術,做學問,搞研究;否則,就提不高,既不能在學問上、在研究上做出貢獻,也不能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從而嚴重妨礙育人,特別是嚴重危害培育拔尖創新人才。機械設計課作為一門基礎課,設計的內容廣泛,機械設計的方法、原理也在產生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教師只有通過做科研,才能把握學科發展的最前沿。教師通過做科研,不斷創新,才能對創新有更深刻的認識,講的課才能更有深度。機械設計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質,才能教出富有創新精神的新時代大學生。
二、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與機械設計教學內容深度融合
根據機械設計課程各章節內容的特點,采用合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學生掌握課堂內容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學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等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采用適合于教學內容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比較熟悉的教學內容如“帶傳動、鏈傳動”可以采用自學———輔導式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設計章節”可以多采用范例教學模式,特別是采用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一些范例,如“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獲獎作品,采用這些范例可以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機械零件常見的失效形式采用現象分析模式,通過實際觀察零件的失效形式,使學生產生直觀的印象,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所學知識。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機械設計教師要深入鉆研適合機械設計教學內容的方法。根據機械設計課程的特點,在教學方法上多采用探究式、討論式、啟發式教學方法以及基于現場的情境學習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應用,比如機械,可以通過舉出大家常見的汽車、自行車,啟發學生理解機械的概念,進一步啟發學生購買這些機械時的要求就是設計這些機械的要求,如何設計這些機械滿足上述要求,就是機械設計講的內容,通過啟發,學生就可以知道“機械設計”這門課要講什么內容,就掌握了這門課的主線。
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應用,例如,在軸的結構設計中,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分析多種零件布置方案,比較各種方案的優劣,從而找到最佳的方案,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情境學習教學方法的應用,如,在講授機構運動簡圖、具有確定運動的條件、自由度計算以及減速器箱體的結構設計時,可以將課堂設置在擺好實物的實驗室“,百聞不如一見”,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裝拆不同形式的實物和模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學生的學習效果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黑板教學、網絡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要將多媒體課件與黑板教學相結合。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和黑板教學各自的優點。對于關鍵的理論推導、重要例題,教師可以在黑板上進行重點講解,而對于大量的圖形,使用多媒體課件就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多媒體課件還可以通過圖像的三維動畫效果,以及大量的視聽效果,沖擊學生的思維興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實物、模型等多種直觀教具,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更準確、深刻地掌握所學內容。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中的網絡教學手段進行課外輔導答疑,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課件和網絡習題隨時鞏固課上學過的知識,也可以提前預習下節課要講解的內容,不明白的問題學生可以在網上論壇切磋,網絡教學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實時性。
三、通過實踐環節提高機械設計課程教學效果
機械設計課程是一門與實踐緊密相連的課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之外,還適當安排學生參觀往年“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獲獎作品、機械產品和工程現場等,對機電產品的傳動系統、結構特點、設計方法等進行現場講解,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應用的理解,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工程意識。機械設計課程與實踐緊密相連,機械設計實驗對提高學生對本門課程的把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綜合性、設計性、動手操作性的實驗。為此,我們增加了機械傳動系統創意組合綜合性實驗,學生自行設計傳動方案,選擇各種零部件、采用合適工具進行裝配。這是一次非常逼真的工程實踐訓練,綜合應用了機械設計課程中所學多種零部件,了解了各種傳動方案的優缺點,體會了機械傳動系統方案設計的重要性,體驗了工程設計、裝配中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增加了實驗的開放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與實驗室老師約定實驗時間和實驗內容。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是機類學生學完機械制圖、幾何量公差、機械原理、機械設計等課程后一次綜合實踐性教學環節,對學生機械設計綜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設計題目的選擇上,改變傳統的以帶式運輸機的傳動裝置為題目的方式,鼓勵學生調研相關工程需要,自主選擇課程設計題目。目前學生采用的題目有機械原理課程設計題目、機械類創新項目的題目或者根據工程實際需要提煉的題目。通過自主選題,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得到系統性設計訓練。在設計過程中,鼓勵并創造條件讓學生實地考察、拆裝相關機械產品,提高感性認識;通過網絡等途徑查閱相應資料,了解相關零部件價格,培養學生成本設計思想;鼓勵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規范和標準解決課程設計中碰到的相應問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使用標準、規范的能力。實踐證明,這種選題的方式以及設計過程的要求,增強了學生課程設計的興趣和積極性,鞏固了學生機械設計理論知識,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工程實踐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高校的公共必修課正式納入到高校整體教育體系中,使之成為高校課程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高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為了更好地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須切實了解大學生的內在需要,以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為中心,建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對此應著重以下幾點:
(一)教學內容的實用性
根據大學生在校發展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介紹大學生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并以此為突破口培養他們的心理自我調適能力,例如:新生入學時期的焦慮、煩躁、彷徨、失落心理;在校中期可能產生的挫折心理;畢業前期的憂慮、不安心理等等。第二,教學課程設置的適應性。根據各個院校的特點,課程設置應突出“特色”,即與教育類型相一致,與大學生心理內容相一致,這樣有利于大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優化心理素質。第三,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注重課堂教學與課后指導的結合,團體輔導與個別咨詢的結合,教師教授與學生自學討論的結合,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吸引學生興趣。
(二)通過各科教學滲透心理素質教育
“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教學是任課教師結合林化生產企業的實際情況給定設計任務、學生每人一題完成課程設計的過程。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根據給定的設計任務,學生首先要查閱參考資料,選定所用的生產工藝;然后進行物料和熱量衡算,并根據物料和熱量衡算選擇所用的設備;最后編制設計說明書,并使用CAD軟件繪制所設計工廠的平面布置圖、流程布置圖,以及畫出一個處理單元的工藝流程圖(包括平面圖和立面圖)。近幾年來,學生完成的林化專業課程設計出現了質量下降的趨勢,具體表現為設計說明書的頁數變少、設計的物料衡算和熱量衡算不平衡、設備選型與計算不符,以及設計圖紙的排版格式不當、尺寸標注不正確等。更為嚴重的是,有些學生還存在抄襲現象。
(二)課程設計缺乏創新性
在“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為了省事,要求任課教師提供相似的設計樣本。如果沒有設計樣本,學生不會做,也不愿意去做。然而,一旦有了設計樣本,學生就不會自己動腦筋,只是年復一年地重復著上一屆學生的設計。不下功夫,自然也不可能有創新,所以學生完成的林化專業課程設計的創新性很差。
(三)課程設計缺乏統一的質量評判標準
現行的“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考核通常是任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給定設計任務,然后根據學生上交的設計說明書和繪制的圖紙評定課程成績。雖然有的任課教師會將學生的設計答辯成績納入課程成績,但是所占的比例很少。而且不同的任課教師對學生的課程設計的要求不一樣,評判標準也不一樣。即便是同一個任課教師,對不同學生群體的課程設計,評定成績的標準也存在差異。課程設計缺乏統一的質量評判標準,課程成績的評定不規范,都勢必會影響“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教學質量。
二、“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教學所面臨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重理論、輕實踐”教學觀念的影響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國的高等教育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強調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的問題,填鴨式教學方式仍占據重要的位置。因此,“林化專業課程設計”這樣的設計類課程在高校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尤其是隨著高校教師工作量量化考核的推行,設計類課程教學的工作量被人為地打了折扣,賦予的分值較低。這導致教師對設計類課程教學缺乏積極性,不愿花費大量精力去精心指導學生的課程設計。
(二)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
工科學生不能脫離工廠的實際,課程設計是工科類本科生培養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例如,“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就是以培養學生的工廠設計能力為目的的。然而,一些學生認識不到課程設計的重要性,認為課程設計很好完成,加加班做幾天就能完成;還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將來從事的工作與設計無關,既然以后用不著,了解一下過程就行了,所以就不想用心學,根本不愿意在課程設計上下功夫。
(三)課程設計的時間安排不合理
“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教學時間安排在大學4年級第1學期的最后2周。在這個時間段,本科生其他課程的考試都已經結束了,原本可以安安心心做課程設計了,但是實際上這一時間安排使“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教學面臨著諸多不利因素。首先,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本科生找工作的時間不斷提前。大學4年級第1學期,學生已經開始在找工作了,有的學生還要到就業意向單位實習。其次,在這一時間段,有些學生已開始做畢業論文實驗,有些學生已經著手準備考研了。而且,學生會把所有需要完成的作業都集中到這個時間段完成,所以除了要完成林化專業課程設計之外,往往還要完成其他的課程設計或課程結業論文。此外,有些學生為了早些回家對課程設計應付了事;或者哪個任課教師要求嚴、抓得緊,哪門課程的作業就完成得“早”和“好”。在上述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學生完成課程設計的精力不集中,花費的時間少,更缺乏創新的動力,這都勢必會影響課程設計的質量。
(四)課程設計的資料欠缺、內容老化
“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松香生產車間、單寧酸生產車間、活性炭生產車間的設計等。由于松香、單寧酸、活性炭這些產品的生產規模較小,設備一般比較落后,現代化的企業很少,所以生產車間的設計內容更新周期很長,這導致課程設計內容一直存在老化的問題。同時,學校圖書館中有關林化專業課程設計的資料很少,有的圖書甚至是十幾年前的,所以學生在完成課程設計時可查的資料不多。即便學校圖書館有一些比較新的設計類參考資料,如化工工藝設計手冊等,但是由于庫存冊數很少,所以不能滿足學生完成課程設計的需要。此外,現在網上可查的相關資料也不多。這些都不利于學生課程設計的創新。
(五)教師對課程設計的審查不嚴
目前,我國高校對教師工作實行的是量化考核,由于量化考核對設計類課程教學工作量賦予的分值較低,所以難以調動任課教師的積極性。同時,我國對高校的排名、對教師職稱的評定和工作業績的考核等都更注重科研成果部分,對教學質量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這也導致高校對教學工作的重視不夠。此外,當前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在完成課程設計的一些環節時基本是走形式。但是,如果設計類課程考核不及格,不及格的學生還要在大學4年級第2學期補做課程設計,這不僅會影響學生完成畢業論文,而且會影響學生找工作,進而影響學校的就業率。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任課教師往往不敢對學生的課程設計過于嚴格要求。上述這些因素都是導致任課教師對學生的課程設計審查不嚴的原因。筆者曾對林產化工專業2008級和2009級本科生開展有關“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目前“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教學質量有所下滑;同時,在對教學質量下滑進行歸因時,32.1%的學生認為是自己不重視、覺得以后不一定用得上,28.6%的學生認為是課程設計資料欠缺、內容老化,21.4%的學生認為是完成課程設計的時間與找工作、準備考研、完成畢業論文、畢業實習等其他事情的時間有沖突,14.3%的學生認為是由于課程設計很容易通過考核所以不需要太認真,3.6%的學生認為是其他原因。問卷調查結果基本可以印證上述的原因分析。
三、提高“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教學質量的措施
(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高校提高對課程設計的重視程度
大學的科研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而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是要保證課程教學質量,特別是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生產一線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針對當前高校對設計類課程教學質量的關注度下降、任課教師缺乏用心指導課程設計的積極性等問題,建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高校提高對設計類課程的重視程度,從課程教學工作量核定、課程設計經費投入、課程設計質量評價等方面入手,加大對設計類課程教學的投入和監控力度,以保證課程的教學質量。
(二)加大教育力度,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課程設計的重要性
在學生開始“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學習之前,林化專業的專業教師要加大對課程的宣傳力度,使學生對設計類課程的重要性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在學生學習“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之初,任課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課程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從事工廠生產設計的能力,并使學生認識到這是工科學生必備的一種能力;其次要通過課程設計應用典例的講授,使學生認識到即使現在看也許將來的工作用不到,但并不意味著一直都用不到,使學生認識到通過課程設計有利于提高其綜合專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高課程設計的質量。
(三)切實保證課程設計的教學時間
原來將“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安排在大學4年級第1學期的最后2周,主要是考慮這個時間段其他課程都已經結束了,不會因為課程設計影響到其他課程的進度,從而有利于保證學生完成課程設計的時間。但是,目前的實際情況是,課程考試、找工作、畢業實習、考研準備、畢業論文實驗以及學生想早日回家等諸多因素都影響到了“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完成課程設計的時間無法得到保證。為了突破這一困境,首先,任課教師要在大學4年級第1學期的中間時間段提前布置課程設計任務,甚至可以在學生開始專業實習之前就布置,讓學生帶著設計任務到工廠實習。這樣,學生就可以提前對課程設計的原料情況、產品銷售、選廠地點、工藝流程、設備型號、污染控制等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然后再通過查閱資料,進行設計方案的考慮,為完成課程設計作好準備。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學生的課程設計富有創新性。其次,為了避免學生在完成課程設計時草草了事、提前回家過年,任課教師要安排學生進行課程設計答辯,并且要求學生只能在設計周的最后2天上交設計說明書和圖紙。通過采取這些保證課程設計教學時間的措施,不僅使學生完成課程設計的實際時間加長了,使課程設計時間得到了保障,而且有利于促進“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
(四)充分利用科研成果,豐富課程設計的內容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課程設計離不開大量相關資料的支撐。學生只有在查閱大量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對各種方案的比較,揚長避短,才能確定最佳的設計方案;也只有通過探討各種工藝的優缺點,才能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因此,針對目前可供“林化專業課程設計”使用的資料嚴重短缺的情況,筆者建議一方面學校要加大相關資料的采購力度;另一方面,學校要采取一些措施,加強教務處與科研處的合作,推動科研工作與教學工作的相互結合和相互促進,使科研成果能夠為教學服務、能夠為教學所用。例如,可以將學校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如新型工廠設計、工藝設計等納入“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教學,豐富課程設計的內容;可以將學校開展科學研究所需建立的工廠基地作為學生的課程設計樣本,等等。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掌握更多的新知識,從而避免課程設計內容的老化,進而實現科學研究與教學的一體化。
1.工業設計專業學生普遍理科基礎較差,畏懼數理化教學內容。在上“機械基礎課程”前期沒有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的課程基礎做鋪墊,沒有基本的機械概念。
2.該課程僅安排了32學時,教學內容囊括了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兩門課程的基本內容。同時課程沒有安排同程的實驗教學環節。
3.同其他藝術類課程的開放式教學模式相比,學生認為本課程枯燥乏味、深奧難懂,缺乏興趣、學習動力不足。
二、改革理念、思路及目標
課程改革理念、建設思路與目標如下:
1.明確教學定位,確立教學大綱。適應浙江省機械行業發展對工業設計的需求,確定我校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對機械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與深度,建立相適應的教學大綱與教學內容。
2.探索立體化教學模式和方法。鑒于工業設計專業的藝術類特性,在教學環節中更需要精心設計為學生們的個性化發展提供足夠的機會和空間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設計“教師講授+基于團隊的實驗討論互動課+基于團隊的實驗研究項目”于一體的教學模式和多方位的課程考核指標體系。
3.構建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實驗教學新體系。體現理論、技術、實踐有機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形成以“課堂教學+討論互動+動手實驗+項目研究+課程設計”立體融合的實驗教學新體系。
4.將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引入教學內容,并借助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動手實踐和課堂討論,使學生掌握機械設計的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綜合設計的能力。
5.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分組進行教學,按組分配任務,進行討論、查閱資料、分工合作,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6.強化能力、過程考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大學生平時成績比重,將期末考核轉變為章節考核。實踐考核與理論考核相互結合,形式上做到有機統一、相互滲透。
三、課程改革內容
首先,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對機械產品僅進行外觀設計而非結構設計與功能設計。該專業需要了解機械產品的運動原理與設計原理,而非原理性的設計機械產品。因此該專業的機械基礎課程應普及常見機械結構的運動原理及相關的實際產品形式。更多地體現對機械部件的科普介紹,而非進行機械原理的理論公式化推導。同時要灌輸機械設計及機械產品質量的把關參數,如剛度、強度、安全系數等。
其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現了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培養的教學思想。鍛煉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鞏固所學的專業知識;團隊配合,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培養學生機電系統的綜合設計能力;實際過程中,針對具體設計目標開放性加入工業設計元素,使學生真正體驗理論與自身專業實踐相結合,改善教學效果。
再次,在已有的實驗課程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提出相關的具體實踐項目,結合項目實施過程完成教學任務,熟悉工程項目的一般流程,培養鍛煉學生團隊精神,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關鍵能力。這一模式可突破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強調實用技能和知識創新,建立課堂實驗教學與工程實踐的聯系,展示“以能力為本”的價值方向和“做中學”的教學理念。最后,體驗型討論課互動實驗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機械類課程教學方式接近藝術類課程的教學形式,消除學生對數理化課程的枯燥感。基于團隊的討論互動課貫穿于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基于已有的實驗器件,結合實際運用需求確定項目主題,查閱資料、分組討論,上臺講演、提問答辯和評價考核等環節,學生可主動參與教學,體驗整個教學過程,分享學習的樂趣和成果。通過兩個小組同題進行競賽,師生互動提問答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課堂上學習知識的主人。基于以上課改內容,其重點大多也是難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工業設計專業機械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方法是針對工業設計特點增加的教學環節,其教學模式教一般實驗課程更具有開放性,這對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機械設計基礎理論體系豐富,且具有很強的工程技術針對性,其教學過程需要教師與學生綜合運用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感性、演繹與歸納等多種思維方式。然而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在理論推導、抽象概念的接受能力相對薄弱。故而要求授課教師采用有靈活多變的教育教學方法,能夠化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和深入探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