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1:30:5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技術創新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模型構建
生態學中,種群是指一定時間空間范圍內同種生物個體的集合。種群內部以及種群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既相互依存于共同的環境,又對環境容量決定的資源展開爭奪。將經濟系統視為生態子系統,產業即為種群,企業即為種群個體。黃魯成根據生態學從Logistic模型推導Votka-Volterra模型的思路,建立了技術創新種群行為模型。本文在此基礎上,放寬相關假設,構建種群個體數量的臨界值指標,拓展生態技術創新種群間關系模型。
3結論與啟示
本文運用生態技術創新種群行為模型,基于江西省工業種群進行實證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結論:2001~2011年間,作為個體的工業企業數量快速增長,使種群內部、種群之間的關系呈現協同效應下降而競爭效應上升的趨勢,反映了生態環境對粗放增長方式所產生的資源浪費、環境承載力透支等問題的警示。由于創新資源有限,種群內部關系直接取決于個體數量,很多種群的個體數量超過或逼近臨界值,但競爭效應通過市場淘汰機制,使過多的個體趨向均衡,效果卻于2011年才開始顯現。種群之間的關系不僅取決于個體數量,還與種群之間的產業鏈銜接緊密度有關。一方面,江西省的工業種群個體數量普遍增加,種群間對區域創新資源的爭奪使競爭效應上升;另一方面,生態技術創新相對滯后,產業契合度不高,協同效應不足。本文揭示了生態技術創新種群的競爭、協同效應,其實際貢獻在于,提供了實施生態技術創新的有益啟示:
①將僅注重單一創新主體創新行為的傳統視野,拓展到區域資源決定的種群的更為寬廣的范圍;
協同理論創始人Haken將協同定義為系統內各組成部分之間互相合作,使整個系統形成各組成部分所不存在的新質的構造與特性。自然界的協同與管理學上的協同在深層次上有很強的相似性,許多學者逐步把自然界的協同理念運用于管理學科。學者Ansoff在研究公司的多元化問題時提出戰略協同,第一次將協同的理念運用于管理學。隨后,Hiroyukiltami將Ansoff的協同理念細分為互補和協同效應。VeronicaSer-rano在協同理念的基礎上提出協同創新的概念,即各個創新主體要素進行涉及知識、資源、行為、績效的系統性的優化、合作、創新的過程。PeterGloor則著重指出協同創新是由自我激勵的主體通過合作實現共同的創新目標。
(二)國內協同創新相關研究
國內協同創新研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企業內部為研究重點的協同創新。郭斌等從系統、組合的視角出發,在對企業組合創新的研究中發現,組合創新的實質是企業在發展戰略的引導下,受組織和技術因素制約的系統性協同創新行為,并將其分為三個層次。陳勁等通過研究技術和市場協同創新過程,提出企業要進行有效的協同創新管理,就必須以協同創新功能為主線、以因子系統聯系為基礎建立全面、系統的協同創新管理架構。第二階段為產業集群方面的協同創新。許簫迪、王子龍基于戰略聯盟行為主體間的協同關系建立了企業協同創新模型,研究了確立戰略聯盟協同創新的目標前提,價值基礎及終止條件。萬幼清、鄧明然基于知識視角對影響集群協同創新績效的因素進行分析,建立了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績效模型,認為產業集群內部企業間的知識基礎差異較大,擁有的知識類型也不同,說明產業集群能夠充分發揮企業間各方的知識基礎優勢,極大提高了協同創新績效。第三階段為基于產學研視角的協同創新。何郁冰探索構建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理論框架,認為“戰略—知識—組織”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模式是產學研的協同創新的基礎、核心和保證。許振洲等從知識流動視角出發,將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分為知識共享、知識創造和知識優勢,形成三個遞進演化階段,通過分析各階段運行的內在機理、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的協同特征,初步構建了基于知識流動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的理論框架。
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協同創新
對于產學研中形成的戰略聯盟,政府部門給出了概念界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指由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或其他組織機構,以企業的發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為保障,形成的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技術創新合作組織。對這一概念,我們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去理解:聯盟是各創新主體之間以解決重大需求為紐帶的協同合作的同盟,該形式與合同、協議等短期合作不同,與兼并及收購有很大區別;聯盟強調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或其他組織機構之間協同合作,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以企業或行業發展的重大需求為目標,以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為形式;聯盟是聯盟成員以獨立法人的身份依法建立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約關系,是一種相對穩定的、長期的協同合作關系,而不是基于某個產學研項目而建立的臨時、短期的一般性的合作關系。然而,戰略聯盟與協同創新并不是簡單組合就能產生協同效應的,只有當大學、研究機構向聯盟及其各創新主體之間創新要素系統性的整合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形成聯盟各創新要素多邊協同和合作創新。因此,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一種新的創新模式,其本質是一種重要的管理創新。它通過聯盟內部各創新要素之間以及各創新要素與內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競爭合作、相互依賴促進,驅使聯盟內創新資源在協同合作、共享的基礎上形成系統的創新機制,進而得到動態持續的協同發展。以系統的視角分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協同創新機理就是聯盟協同創新各主體、各組織內外部的合作方式與彼此關系的總和。包括各組成主體,以及系統與主體之間、主體與主體之間、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等關系的總和。
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協同創新機理
(一)協同創新體制
協同創新體制指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各主體之間以及主體與外部環境的關系。結合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本質與“2011計劃”的實質內容可見當前主要的體制為:政府引導,企業、高校、研究機構自主協同合作體制。在這一體制中,企業是協同創新的需求方及投入方。企業雖具有資金、設備、營銷和市場經驗等能力優勢,但卻缺少基礎性原理知識和科技人力資源。Lee認為,企業參與協同創新的主要動機是獲取互補性研究成果、進入新技術領域及開發新產品。每個聯盟都是因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重大需求,針對創新任務而開展,創新物質資源的投入和創新活動的組織,主要來自企業的組織。高校及科研機構是協同創新的智力提供者。其強大的基礎研究實力和專業人才儲備能很好地彌補企業在此方面的劣勢,而企業也能為其提供必要的研究經費和實用性研究指導。因此,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傳統的技術轉移路徑正在發生改變,高校及科研機構已不再是由企業篩選技術、選擇合作被動參與方。根據“2011計劃”精神,“高校主動協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建立協同創新戰略聯盟,應是一項重要的政策亮點”。政府起推動、引導作用。政府推動是政府根據國家或地方重大需求,通過行政和政策手段引導各主體根據實際緊密協同,在不同的層次、以不同的方式,積極推動體制改革,踴躍參與協同創新。對我國而言,政府的推動及引導作用越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協同創新的積極性就越高,共享資源越多,參與程序越深,互補性越強。另外,從西方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看,風險投資起著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研究認為風險投資是戰略聯盟運行達到成熟程度的一個重要的標志。然而,目前在我國尚未建立完善風險投資體制機制,隨著我國產業技術聯盟的發展,風險投資機構也將在產業技術戰略聯盟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這一體制中,核心關鍵要具備六個要素。
(1)需求牽引。即聯盟成立的根本原因,聯盟服務于誰或者什么重大需求,目的要很明確。
(2)問題導向。需求中存在什么層面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多個方面,靠某一組織無法完成。
(3)任務驅動。各創新主體具體要完成的任務,各創新主體之間以系統方式有邏輯地整合,實現多邊的協同。
(4)要素整合。為解決任務而集合相關的要素。
(5)機制創新。要建立為解決任務而協同的機制,無固定的常規模式,根據實際需要而制定。
(6)實效突出。不以傳統的科技評價模式來進行評價,而以解決實際的問題,原需求的成效來客觀評價。
(二)協同創新的機制
協同創新機制是指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各主體、各組織的內部合作方式與要素關系的總和。它是一個復雜的關系系統,應遵循三大原則。
1.知識在知識場中擴散的動機和動力最大化原則
聯盟協同創新的本質是基于合作的知識創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可視為知識在其中擴散的知識場,動機和動力是影響知識在知識場內擴散的兩個很重要的指標,其中動機決定知識擴散的目標,動力則決定知識擴散的速度和程度。顯然,當知識擴散的動機和動力最大時,知識創新績效最大化。在動力中有一項重要的因素是以知識為主的資源互補性最大化因素。顯而易見,戰略聯盟形成原因之一是基于資源的相互依賴性,主體之間資源的不可流動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程度越高,其他主體與之結成戰略聯盟的可能性越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體之間資源屬性類型互異,表明各主體之間更能形成資源互補的優勢,更大地提高協同創新的績效,這表明聯盟主體之間的知識互補是聯盟協同創新的基礎。
2.技術轉移梯度最小與創新能力差距適度化原則
知識創新在創新主體之間擴散,必須在一定知識位勢區間內的高低知識位勢主體之間進行,但位勢差距的高低并不能完全決定知識流動的強弱程度。如果差距太大,低位勢可能不會向高位勢學習,高位勢也沒有向低位勢進行知識擴散的動力與動機。當聯盟的知識轉移能力較弱或知識難度太高時,知識轉移在聯盟中很難產生很大的協同創新效應。這其中就涉及到技術轉移梯度的問題,即不同協同主體之間技術水平的相差程度。根據研究,技術成果總是沿著技術梯度最小的方向轉移的,技術轉移梯度越小,則通過協同創新達成技術轉移的幾率越大。同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各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差距需控制在一定的區間內。在一個產業技術戰略聯盟中,即使整個聯盟的協同利益呈正向增長,但在聯盟的某一或少數主體的知識或技術創新能力遠遠超過其他的協同主體,則該成員將會重新尋找得以使其自身利益更大化的戰略聯盟。創新能力差距化適度原則從另一角度看,也是知識與技術創新能力相適應原則,即知識的轉移需要落地才能產生實際效益,否則只能成為擺設。這也是目前我國大學、研究機構的科學研究不能很好為市場所用的重要原因。
3.個體成本收益率最大化原則
所有聯盟建立的最直接市場因素均是為了尋求成本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各創新主體通過聯盟合作可穩定運營成本,進而減少收益成本,降低支付費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各參與主體進行協同創新的前提是單個主體參與所得的收益大于參與所付出的成本,而且參與創新活動的成本收益率高于單個主體行動的成本收益率。如果一項活動對于戰略聯盟能產生足夠的協同利益,而對于其中某個個體產生的成本太高,或者成本收益率太低,那么這個個體也不可能采取行動。
1.3產業技術相關的轉變模式。產業技術的轉變主要涉及到兩種因素,一種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一種是社會的進步與人們的需求。在產業技術轉變模式的研究中,部分學者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決定產業技術轉變的主要因素,技術的研究和開發能夠推動產業的發展,而另外一部分學者則是認為社會的發展與人們對于產品的需求才是產業技術轉變的主要動力。在實際的產業技術發展中,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更離不開社會大眾的需求,認清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夠不斷地進行創新,使產業技術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
2、實現我國數控機床行業技術創新的路徑
2.1正確定位我國數控機床行業所面對的產品。數控機床行業所面對的產品,應當改變過往的定位模式,摒棄以前以低價來獲得市場競爭力的方法。為了能夠改變這一現狀,我國的制造業需要引進更為先進的大型數控機床設備,以此來為企業制造服務。企業應當能夠重新審視我國的市場對于產品的需求,掌握市場對產品需求的變化規律,明確影響產品在市場中競爭力的因素,以此來開拓更為廣闊的市場。做好正確的產品定位,就能夠選用更為合適的數控機床,并且運用更為先進的數控機床行業技術,以此來實現技術的創新。產品的定位應當以市場需求的預測為主,而不能只是跟隨他人的腳步,那樣永遠只能落后一步,而無法實現創新。
2.2選擇以集成創新為主的技術路線。所謂的集成創新,就是企業自主地控制產業創新的整個過程,通過自主地研究開發新技術,來組成數控機床產業創新的核心。集成創新不僅要求企業能夠及時地引進先進的設備,更需要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并且集成創新周期較長,需要企業內部的技術人員進行密切的配合,通過對數控機床行業技術的深入研究,對技術創新方案進行深刻的探討,集合整個技術開發團隊的智慧,研究出具有先進技術含量和創新特色的產品;另外,集成創新需要企業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從外部技術源獲得必要的知識產權、所需的元件或子系統,以保證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
2.3結合國家、企業、學校、科研院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實現技術創新。數控機床行業技術創新由于涉及到的學科眾多,對于技術開發人員的要求極高,并且要有大量的資金、人力、物力、時間的投入。因此,僅僅依靠企業來進行技術的創新,是很難做到的,換言之,僅僅依靠高校、科研院也無法完全實現技術的創新。而要想完成創新的任務,就必須使產業、學校、科研院進行相應的結合,再加之國家的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使多方面的力量能夠融合到一起,使各個不同領域的人才進行技術上的交流,共同研究開發具有創新性的數控機床行業技術,并且能夠實現其實用性,促進技術產品的產業化,盡快地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社會大眾所需要的產品,完成以科學技術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
2.4壯大裝備制造行業的規模。目前,我國的數控機床行業正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涉及到該產業的企業也非常多,然而,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能夠自主實現技術創新的企業卻非常少,大多數的企業規模小、技術落后、研究開發能力薄弱,技術創新的實現較為困難,難以形成強大的競爭力與國外的數控機床企業進行抗衡。因此,各個數控機床企業應當聯合到一起,形成大規模的產業集群,多個企業的聯合,不僅能夠實現生產力的大幅度提升,還能夠實現人才的相互融合,推動行業技術的創新,促進數控機床行業的飛速發展。
企業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管理,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就是研究如何更好的利用企業資源,將技術創新活動融入企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共存共生,使之成為企業生存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1.統一認識、明確目標
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產過程中需要管控的關鍵要素之一,唯有樹立全過程的管理意識,才能使技術創新管理標準化、常態化,進而跳出形式主義、功利主義的泥沼,讓技術創新成為企業技術升級的推手。
所謂技術創新管理是指對企業技術創新過程的一系列活動進行管理,此過程內容包括創新的知識、技術、工藝、生產方式及管理模式各環節,涵蓋了從新產品、新工藝的設想、設計、研究、開發、制造和取得市場認同直至商業化的完整過程。只有對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實施有效地管理,才能最終達到滿足用戶不斷增長和變化的需求,保持和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從而提高企業當前和長遠經濟效益的目的。
統一認識才可能明確管理目標,才可能獲取符合預期的管理結果。需要強調的是,技術創新管理不能游離于企業管理體系之外,技術創新也不僅僅是新產品的設計創新。只有企業認識到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壯大并在市場競爭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唯一有效途徑,認識到技術創新管理決定著企業科技發展的思路、方向、目標和水平,將技術創新管理的認識提升至事關企業生死存亡的高度,才有可能實現技術創新管理的統籌規劃、科學管理,實現全員思想重視、全員自發參與、個人與企業共贏的良性發展局面。
2.健全機構、均衡發展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技術創新管理是企業高級的管理活動,企業任何行之有效的管理活動都離不開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技術創新決策(管理)委員會是一個通行的做法,但是,這樣的委員會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切實落實組織管理職能,充分發揮強大的監督管控作用。明確研發設計創新、工藝設計創新、生產運營創新和管理模式創新的創新目標和創新標準,標準化技術創新的決策實施程序,杜絕主觀隨機和事后拼湊現象,真正做到標準管理、科學決策。創新目標明確、激勵政策透明且可以預期方能激發員工的技術創新熱情。
組織工作落實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有法可依是頂層設計的基礎,確立各環節技術創新項目的計劃、實施、檢查、結論的標準,依據標準制定項目范圍明確且可行、可控、可評價的不同周期的技術創新規劃、計劃,為企業技術創新工作長期科學發展提供行動指南。項目實施的有力保障是各組織單元的協調、均衡發展。細化各個組織單元的技術創新計劃,保證各工作環節銜接順暢,落實各個組織單元的工作責任及考核指標,力爭技術創新規劃、計劃如期完成。
二、強化技術創新、推動技術升級
技術的定義不是唯一的,不同的范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要,存在不同的定義。技術升級的概念自然也就有了各異的解釋。不過,企業技術升級不難理解,通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涉及的全部要素的改善和進步,以提高產品附加值的方式實現企業的不斷發展,其中各個要素的改進、創新就是企業技術升級的關鍵部分。因此,企業技術升級是產業技術能力、管理能力、行銷能力的不斷提高以獲得核心競爭力以及更多附加價值的過程。
技術創新植根于生產各環節中,包括開發新的和更新舊的。技術創新從一個創新意識或者創新概念開始,通過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企業軟硬件的技術水平,最終達成提高企業項目商業含金量的目標。企業在產品開發、生產方法應用、組織與管理形式實施、供貨渠道與市場的開拓等方面的任何創新活動,都是在為企業技術升級累計能量。由此可見,技術創新是企業技術升級的主要影響因素和升級動力的主要源泉。技術創新可以進一步帶動產品升級,進而形成企業的技術優勢,支撐企業的市場領先地位。
2加強技術創新是促進林業發展的根本措施
2.1優化產業結構,健全技術創新機制
想要加強林業的技術創新,首先便要拓寬林業的資金來源渠道,結合政府的投入和科研機構的投資,以貸款、風險投資等方式拓寬資金來源,解決林業技術創新資金不足的問題。林業應該優化自身的產業結構,全面增加林業技術創新的人才投入力度,積極參加國家建設項目,實施林業產業技術創新合作活動,提升林業技術創新的質量和水平。廣泛推廣大戶經營、股份合作、專業合作社、公司加農戶,多種經營模式。
2.2加強林業創新技術研發
林業技術加強創新技術研發可以有效利用當前資源,建立開放、合作的良性技術創新機制,提高創新技術成果的經濟轉化率,加快林業技術的更新換代,給林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創建一個良好氛圍。林業的技術創新應該以創新高新技術知識產權為主,通過改變以往落后的模式和技術共同改革,研發新型林業高新技術產品,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和諧技術創新體系。
2.3加強林業技術創新人才儲備
對于任何部門來說,人才的多少和質量都決定著該部門發展的速度與好壞,林業想要跟上現代經濟發展腳步,便需要大量的林業科技創新人才,給林業的技術創新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加速林業現代化發展的進程。林業要優化技術創新人才的組織結構,提高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促使其知識技能能夠加速林業的發展,適應現代化經濟的發展速度。林業技術創新的另一個有效途徑便是強化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對林業工作人員進行思想和技術方面的全面教育,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林業部門對教育應該擁有足夠的認識,將人才的培養當成產業發展的核心戰略目標,推動技術人員知識和技能的快速提高,為林業的技術創新提供足夠的人才保障。
二、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對策分析
(一)政府部門的管理對策
1.創造為民營企業服務的環境,建立對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
促進民營企業迅速發展,研究制定相應的政策是當前最重要的任務。相應的政策內容包括完善政府采購、建設風險投資、支持創業、促使技術創新、重視人才培訓、鼓勵開拓市場、健全企業信用制度等方面。政府部門要以財政資金為引導,落實財政貸款貼息政策,鼓勵民營企業從本年利潤中提取技術創新基金,并給予企業一定的稅收優惠。支持其他企業或者員工以入股參股的形式投資技術創新基金,按投資比例共負盈虧,構建多元化高層次的自主創新基金。技術創新的積極需求者和創造者是民營企業,因此,必須建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因為它能從根本上保障和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和壯大。但是,民營企業創新體系要求高水平的服務與信譽保障與之相匹配。為民營企業建立優良的政策環境,是促進民營企業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在政府支持下,積極依靠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著力創建為民營企業服務的政策環境。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單位各部門之間相互高效配合,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真正達到技術創新的目的。同時,政府和社會要加大對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
2.繼續調整信貸政策,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
商業銀行作為自負盈虧的企業銀行,收益與風險應該放在第一位。加強防范金融風險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在此基礎上,商業銀行在投融資方面,應該打破以往以企業規模、性質為支持與否的借貸框框,遵循公平、公正、公開、誠信原則,提高對民營企業信貸投入的比重,從實質上支持和鼓勵民營企業的合理資金要求。政府部門也應該通過多渠道全方位幫助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融資,真正為那些欠缺技術開發資金的企業雪中送炭,促進科技與資本的有效結合。政府部門通過監管融資主體的信用程度、融資企業的風險駕馭能力以及融資企業的還債能力,既可控制金融風險,又能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為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更多更簡便的融資渠道。
(二)民營企業自身的管理對策
1.加強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
民營企業創建初期,發揮著巨大作用的是企業家精神。隨著公司的逐步壯大和發展,原來支撐企業強勁發展的非專業化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合企業的管理,出現諸多不利的情況,長期下去,會嚴重制約企業的成長。民營企業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整合研發人力、物力資源,提高技術創新的規模經濟效益,采取兼并聯合、控股收購以及重組等多種形式,使企業的資產合理有效而高速地運轉起來,進一步擴張生產經營規模,形成由少數企業掌控的市場壟斷結構,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實力和抗風險能力。
2.健全企業激勵機制
在我國,民營企業激勵方式過于單一,大多數企業采取直接加薪的方式。這樣對企業而言,短期效益明顯,但缺乏長期發展的后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已大幅度提高,精神追求越發重要起來。民營企業重視員工的物質獎勵,但精神激勵更是不能滯后。精神激勵的方式林林總總,概括起來有升職、培訓、進修、股權激勵等幾種方式。調動企業員工的創造積極性,充分發揮其聰明才干,民營企業就要根據員工的專業水平,提供符合其專業及個人要求的交流平臺和進修的機會,提升員工的專業層次和個人素養。股權激勵作為精神激勵中最重要的一種激勵方式,是非常適合民營企業的。股權激勵的激勵力度大,投入多,能使被激勵的員工有更強的歸屬感和主人翁精神。這樣,既提升了企業的層次,又穩定了員工隊伍,企業長足發展就有了保證。企業只有深入了解員工,體貼員工,增強員工的認同感,他們才能夠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
3.造就一支高素質的科研團隊
對民營企業而言,如何推動技術創新是至關重要的。要進行技術創新,關鍵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因此,民營企業要奉行以人為本的人才戰略,以建設高效的創新團隊為主要內容,凝聚和造就一批極具創新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企業內部要建立對技術研發人員和普通員工的創新激勵機制。這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企業要給科研人員提供靈活寬松和身心愉悅的工作環境,人性化管理,嚴格績效考核,根據績效進行利益分配,使企業和個人達到雙贏。二是提倡企業創新文化。企業文化對企業而言至關重要,是引領企業持續發展的長明燈。要重視企業創新文化氛圍的創建,強化企業文化的熏陶,滿足員工的學習需要,建立學習型和契約性組織,使全體員工積極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滿足員工精神方面的需求。三是建立創新項目專項基金。通過這個項目基金,鼓勵所有員工的創新行為。企業的員工如果有好的創意和優秀的想法,可以通過申報和評估的方法取得創新基金的支持,創新成功后還可以獲得資助。
4.建立極具創造力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綠色技術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也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提高綠色技術創新能力,關鍵是做好產學研結合。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是綠色技術創新的中流砥柱,但其也面臨經費匱乏、市場信息流通不暢、創新成果難以轉化生成的難題,而民營企業正好缺乏過硬的技術。這樣,二者可以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共同開發,實現雙贏。企業要與科研機構、高校建立長期穩定的科技合作,在科技、教育、人才培訓與引進項目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合作。此外,民營企業還要緊緊抓住影響地方經濟發展的一些重要課題,因為這些課題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建設課題,具有戰略性意義,起著關鍵性作用。民營企業應該突破人才區域流動界限,集中優勢資源,對這些重要重點課題展開攻關,擴大影響力,努力創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浙江華立集團創立于1970年9月28日,經營以醫藥為核心的多元化產業,位列中國企業集團競爭力500強、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從2005年開始,華立集團的總資產與年營業收入雙雙超過百億元人民幣,員工已達到12000多人。華立集團之所以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與之堅持的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目標是分不開的。一方面,華立集團積極建設企業的研發團隊,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占據技術創新的主動性;另一方面,華立集團積極展開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及高校的合作。比如,與英國牛津大學、泰國馬其諾大學等國際名校進行產學研合作,開展科技公關,研發成果應用于本企業生產當中;與浙江大學、清華大學也建立長期的技術合作關系,突破特殊領域的研究;引入科研市場化機制,制定激勵政策,極大地調動技術研發人員的主動性。此外,利用資本手段獲取技術,是華立在技術創新方法上的創新突破,直接從高端掌握了許多關鍵技術,迅速進入行業領先領域。當然,華立集團能夠發展起來,跨出國門,走向世界,與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國家政策的扶持是密不可分的。
以物流為例,近幾年物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持續投入提高了企業的品牌形象,增強了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首先,為了更好地滿足客戶要求,提高服務質量,物流對車輛的設配進行了升級,每一輛運輸車輛上配備了GPS定位系統,實時進行車輛調度、跟蹤,提高車輛的工作效率。為了配合GPS的使用,公司在每一輛冷藏車、保溫車上安裝了車載溫控儀,保證車內溫度維持在最佳的狀況。
其次,公司大力倡導“以人為本”的企業經營理念。積極開展員工培訓教育工作,不僅提高了員工的工作技能,更營造了團結協作、和諧向上的企業文化氛圍。在企業的不斷變革中,員工牢固樹立了“維護好了客戶就維護好了企業”的觀念,以客戶滿意作為工作的標尺,更加積極主動地維護企業的利益,員工的歸屬感也更加強烈。這種人性化的經營模式有利于員工主動服務,用心服務,對于做到服務管理制度化、工作程序標準化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以上措施幫助物流在面對同樣的市場,同樣的客戶,走著同樣的運輸線,市場占有率卻不斷上升,公司效益也逐年增加,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認識到技術創新是企業進步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2商業模式創新對企業變革的影響
管理大師說過:“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所謂的商業模式(BusinessModel)是指企業為了創造價值、獲取利潤而采取的一種手段。這一概念已經成為目前企業管理界人人盛行的行話,但是很多的使用模糊了商業模式的本意。商業模式具體體現在企業的組織經營理念以及戰略戰術當中,強調說明企業通過何種方式為顧客創造價值,并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如何實現贏利。
3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協同機制
對于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關系,學者們持自己的觀點。一部分學者認為商業模式的創新深受技術創新的影響,即技術創新決定了模式創新;也有學者認為商業模式的創新有利于技術在企業價值創造中發揮作用從而引導技術向適合其商業模式的方向創新,為企業帶來利潤。
在現實中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并沒有明顯的分界限。商業模式創新就包括漸進式的技術創新,有時甚至是突破性的技術創新。技術創新一定程度上會帶動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反過來又有助于技術創新的躍遷升級。所以說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互為因果,技術創新貫穿于商業模式創新的整個過程。目前國內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商業模式并不完善的,企業技術化有待提高。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需要在技術上進行創新,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同時也要推動商業模式的創新,為企業的前景開辟新的道路。
2采取的林業生產技術創新措施及產生的客觀效益
2.1造林工具改革及其作用
把具有專業技術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組織起來,成立職工創新工作室,解決林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既提高了林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也促進了林業生產水平上升。為了解決容器苗造林栽植難度大、成本高的難題,塞罕壩陰河林場職工創新工作室對容器苗栽植工具進行了改革。
2.1.1革新了打坑機鉆頭。以前栽植容器苗使用鐵鍬挖坑,現改為使用打坑機垂直打坑,深度與容器桶高度相等。打坑機是用小型汽油發動機帶動鉆頭進行挖穴的機器。我們根據實際生產需要,在鉆頭尖端安裝縱向切刀以便形成平底穴,與容器桶底面吻合;按容器桶的規格制作不同規格的鉆頭,鉆頭直徑大于容器桶直徑5cm保證擠實土坨所需的合理空間。將容器苗輕輕放入坑內,做到深淺適宜、不歪不偏。
2.1.2造林擠實鏟用以回填土壤、擠實空隙、整平穴面。造林擠實鏟由鏟頭、鏟桿、手柄組成。用1cm厚、直徑12cm的鐵管截取7cm,中間切開制作成半圓形鏟頭、焊接60cm長、直徑2cm鐵管做鏟桿,在鏟桿頂端焊接20cm橫管做手柄。用擠實鏟將打坑機旋出穴面的土壤回填,隨填隨擠實,用鏟頭垂直夯實縫隙,用力適中,不能損壞土坨。最后用鏟頭整平穴面。造林擠實鏟的發明和打坑機鉆頭的革新,解決了容器苗造林栽植難度大、工效低的難題,同時也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還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
2.2造林方法改革和栽植技術更新的效果
2.2.1土質貧瘠的沙丘、荒地采用3~4年優質壯苗進行裸根栽植,輔以生根粉、保水劑及沾泥漿栽植技術。這樣的好處是:選用優質壯苗沾漿栽植解決了苗木失水問題,使用保水劑提高了苗木的抗旱能力,使用生根粉促進苗木及早扎根,大大提高了苗木的栽植成活率。目前塞罕壩攻堅造林裸根苗栽植成活率在90%以上。
2.2.2對土層瘠薄的石質山地采用大穴整地,用客土回填的方法改變苗木生長環境。具體做法是:在定點整地的基礎上,把造林的穴面擴大、加深,把碎石全部清理,再回填配制好的基質土壤。栽植4年生的容器苗,然后一次性澆足水。這樣的做法科學合理,造林成活率均在98%以上。
2煙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因素
2.1企業合作能力合作化能力是組織內成員與內外部單位或團體通過互動、溝通了解、彼此支持將顯性復雜或隱性知識整合成新知識的能力。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交流溝通,實現了知識特別是隱性知識的流動和擴散,提高了企業自身的知識存量水平。企業的合作能力越強,知識分享者的關系就越緊密,有效地發揮了知識的作用,促進了新產品的開發。在企業內部合作能力越強,公司各部門的協調程度就越高,例如研發部門與營銷、制造部門間的協調程度就會影響著新產品的開發效果。
2.2企業社會化能力社會化能力是組織通過推動企業文化、價值和信念將隱性知識整合成新知識的能力。企業通過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創造互幫互助的氛圍,使企業所有部門成為一體。企業不同部門的員工對企業文化、價值和信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影響著企業知識整合的效果以及將創意和思維轉變為創新機會的能力。員工對企業的愿景越了解,越能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和對企業管理的認同感,彼此之間的適應與協調也就越好,從而形成共同的精神語言。當員工在工作中需要幫助時,就會很容易得到其他部門和人員的支持。
2.3知識整合效果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市場競爭日益激勵,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新產品開發的速度在占領市場份額,贏得市場競爭上顯得越來越重要。知識整合在新產品開發成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產品開發過程的日益復雜使得其對組織內各部門之間甚至跨組織之間的協調與合作越發的依賴。只有有效的整合企業內部和外部不同領域的知識,不斷和外部接觸與合作,持續不斷的進行新產品的開發,提高學習新知識的速度,才能有力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改善技術創新的能力。
2.4工藝創新水平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帶動下,高新技術不斷涌現,推動了企業的發展與進步。衡量一家公司的實際技術水準,不僅要考察企業的產品創新,還要分析公司的工藝創新。工藝創新是指用新的、先進的工藝取代舊的、落后工藝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它屬于公司技術創新的范疇。工藝創新的目的是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側重點是應用于制造產品的過程或用于為制造成品而合成新原料的各個步驟。工藝創新及其水平直接決定著各種投入資源配置的合理程度,如果公司工藝落后會導致企業產品質量不高,經濟效益惡化等嚴重后果。一定的生產技術狀況決定了產品的利潤空間,只有持續不斷的進行工藝創新,才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也能改進對未來的技術儲備和創新能力。
3煙草企業未來技術創新的建議
3.1加強產品特色化研究開發,打造企業品牌獨特風格充分利用中國豐富的天然植物和中草藥資源優勢,積極開展特色香原料研究開發。加強中國傳統文化香韻風格(如檀香、沉香、藥香等)的研究,通過配方技術和調香技術的改進、提升,盡快實現產品應用,形成并彰顯真龍品牌的獨特風格。加快推進增香保潤技術研究,強化減害降焦技術的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力爭形成企業獨有的增香保潤和減害降焦自主核心技術,進一步支撐企業產品風格特色。根據企業品牌提結構、上規模的發展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產品研發工作。集成應用特色化、差異化研究成果,開發2個以上具有明顯風格特色的新產品,適度補充一些異型包裝,加快高檔卷煙防偽技術研究和應用,加強高檔卷煙產品質量維護,為一二類產品穩定增長奠定堅實的產品基礎。著重做好三類產品的改造和品質提升,加強產品質量監控和配方維護,保障產品的品質穩定,為企業品牌上規模提供有力支撐。
3.2加強工藝技術研究,為自主品牌和合作品牌生產提供技術支撐一方面,全面落實與煙草研究院的戰略合作。通過具體的合作項目,強化工藝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快速提升公司工藝技術隊伍整體素質,強化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合作研究、技術咨詢和成果引進,采取多種手段迅速提升自身工藝技術水平,形成符合企業品牌特色化發展道路的特色工藝技術體系。另一方面,優化技術改造工程的工藝設計研究,提高精細化、柔性化加工能力。通過適應性調整設備布局,增加必要的設備,消除設備產能瓶頸。同時調整部分工藝技術路線,并預留工藝功能布局發展空間,加強與品牌合作方的溝通、交流和學習,嚴格按照合作方要求執行生產工藝技術標準,保障自主品牌和合作品牌生產質量穩定。
3.3加強原料綜合技術研究,滿足品牌發展新需要加快推進煙葉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通過每年對基地煙葉質量進行評價,逐步建立完善煙葉質量數據庫和評價體系,實現依據評價體系提出基地煙葉生產質量目標,指導基地煙葉生產,穩步提高基地煙葉質量和可用性。加強特色煙葉種植技術和綜合技術研究。針對各煙葉基地實際情況,積極開展基地特色煙葉種植技術與應用研究,明確并簽訂相關煙葉科研項目,保障科研資金投入,制定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方案,使基地煙葉進一步彰顯特色風格。加強打葉復烤差異化技術研究,形成品牌煙葉打葉復烤特色工藝技術,加強煙葉倉儲醇化技術研究與應用,構建科學的煙葉養護技術和管理體系,逐步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煙葉原料研究和技術保障體系,滿足品牌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需求。
3.4加強分析檢測技術研究,保障產品質量安全嚴格按照行業質檢機構建設總體要求,加快推進分析檢測中心建設,全面整合公司分析檢測技術資源,不斷完善檢測設備和檢測環境。加強分析技術研究,不斷引進、吸收和消化國內外先進的煙草分析檢測技術,拓寬分析檢測領域,提升分析技術水平,滿足煙葉、卷煙、煙用材料、煙用添加劑等常規指標和質量安全指標、履約中煙草制品及煙氣釋放物成分檢測的承檢能力。持續推進產品質量安全評價體系建設,著力做好卷煙、卷煙材料和添加劑中有關質量安全成分的監督檢測,增強質量安全風險預見、評估和處置能力。
DEA方法即數據包絡分析法,它是一種非參數方法,可以用來解決涉及多個投入及多個產出的相對有效性的問題。能源工業技術創新效率評價是復雜的相對效率問題,難以用單一的指標衡量,因此,采用DEA方法更具有實際應用價值。CCR模型是DEA模型中的一種形式,假定規模報酬不變,然后運用線性規劃及其對偶模型求出決策單元的效率前沿面,得到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再對松弛變量求解,判斷決策單元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礎上對決策單元進行改進。
(二)效率評價指標體系
1.投入指標能源工業技術創新的投入指標主要包括人力和資金,而資金投入分為R&D經費投入與非R&D經費投入。霍慧智選擇R&D總投入,政府R&D總投入等作為投入指標[4]。張曉波主要選取了R&D投入,技術人員作為投入指標[9]。創新活動中R&D起到基礎作用以及支撐作用,因此選取R&D人員,R&D經費支出作為投入指標。同時,對于非R&D經費投入,由于中國能源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引進技術成為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選取技術獲取及技術改造費用作為投入指標項。2.產出指標在技術創新產出指標的選取上,一般包含出版科技專著數,專利數以及學術數。張曦將申請專利數和新產品產值作為煤炭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研究的產出指標,這兩個指標分別表示了企業創新水平和成果轉化的經濟效率[10]。代碧波,姚鳳閣將專利申請數,新產品開發項目數和新產品銷售收入作為產出指標。劉芳也選擇了專利申請數和新產品銷售收入為產出指標[11]。申請專利數代表了技術創新過程的中間成果,是技術上質的提升,而新產品銷售收入則是新產品銷售后獲得的收入,代表了市場對能源工業的技術創新為市場接受[12]。據此,能源工業技術創新產出指標選擇專利申請數和新產品銷售收入。能源工業技術創新投入指標為:R&D人員,R&D經費支出,技術獲取及技術改造費用;產出指標為專利申請數,新產品銷售收入。
二、DEA模型在技術創新效率評價中的運用
(一)數據來源
選用能源工業5個子行業作為樣本:煤炭開采與洗選業(A1),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A2),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A3),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A4),燃氣生產和供應業(A5)。運用DEA方法對能源工業各子行業2003年至2011年的技術創新效率進行評價,并采用Matlab6.5進行數據處理,投入產出數據均來源于2004年至2012年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二)能源工業技術創新效率評價
對能源工業的5個子行業的技術創新效率進行分析,使用Matlab6.5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結果見表1所示:由表1可知,煤炭開采與洗選業的技術創新效率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技術創新效率平均值僅為0.4446,在各子行業中處于最低水平。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平均值為0.9647,其技術創新效果最好。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技術創新效率較高,均值為0.9154,但波動較大。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的技術創新效率處于5個子行業的中等水平,2003年效率值較為異常,只有0.0355。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值一直在有效和無效之間變化.根據能源工業5個子行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值,得到能源工業整體的技術創新效率如下表所示:從能源工業技術創新總的投出和產出來看,2011年R&D人員比2003年增長了3.25倍,研發費用增長了7.33倍,中國對研發費用的投入大于R&D人員的投入。比較R&D經費和技術獲取及技術改造費用可以發現,能源工業非常重視技術的升級和改造。能源工業技術創新的產出,專利申請數逐年快速上升,而新產品的銷售收入增長緩慢,波動較大,可以看出能源工業技術創新成果轉變為經濟效益方面仍存在不足。2003年能源工業技術創新效率處于最低水平0.3665,2011年達到最大值0.8269,上升趨勢良好,整體效率不高,但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三)松弛變量分析
松弛變量值計算出能源工業各子行業技術創新指標的改進幅度如下表所示:由表3可知,在不改變產出的前提下,2003年,2005年和2007年需要減少R&D人員的投入,2011年需要減少R&D經費支出。在投入不變的前提下,要想效率達到最好,需要增加新產品的銷售收入。年和2004年R&D人員投入的增加帶來的銷售收入增副較小。2010年技術創新效率值為1,技術有效,但從改進幅度表可知,其R&D人員,R&D經費支出和新產品銷售收入都可以改進,因而其有效為弱有效。表5表明,在產出一定的情況下,主要是R&D經費支出和技術獲取及技術改造費用的改進。在投入不變的前提下,以新產品銷售收入改進為主。2007年和2011年的松弛變量不為0,技術創新效率為弱有效。由表6可知,要保持新產品銷售收入不變,2010年需減少R&D人員的投入,2008年和2009年需減少R&D經費支出。在不改變投入的情況下,新產品銷售收入上升空間較大。由此可知,對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來說,新產品銷售收入對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較大。在2011年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值為1,但其松弛變量不為0,因而其技術創新效率為弱有效。由表6可知,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在在收入不變的前提下,適當的加大R&D人員以及技術獲取和改造費用,新產品的銷售收入會有一個巨大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