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1:30: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管理科學與工程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對工程管理學科的發展的分析
(一)工程管理學科教育發展的主線
1、學校教育。達瓦•紐曼教授曾說過,社會在發展中主要面臨的問題非常多,如果僅需要社會科學或者工科,是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從本質上而言,在工程管理教育出現在高校之后,世界各個地區的大學先后對工程管理學科進行設立。
2、培訓。現如今,校外培訓是當前最為主要的教育方式,它是集現代教育與終身教育為一體的教育模式,當工程師離開學校踏入社會之后,單位沒有辦法對工程師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了解,并且企業在發展中沒有特定的管理場所對員工進行培訓與教育。在這種發展模式下,各類培訓機構出現。
(二)在工程管理學科中所存在的問題
在工程管理學科教育中,其存在的問題非常多,比如像工程管理學科的本質是什么,工程管理學科的教育方法如何,工程管理學科的側重點是什么,工程管理學科教育中如何形成統一、協調。問題一需求是工程管理教育中的主要內容,在國外諸多教授的研究中,可以得知,需求主要是指市場需求與城府研究需求,是根據相關需求所制定的,每一位教授在進行研究中都認為需求的原則不會發生改變,并且問題的本質藏于深層次之中,其教育的發展速度遠遠追不上需求的發展變化。問題二工程管理學科教育四平臺:法律平臺:工程發生當地或關聯地的風俗習慣、法律法規。經濟平臺:主要包括了經濟學、工程經濟學、會計學、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公司理財以及保險等。管理平臺:主要包括了管理學、市場學、工程項目管理、工程造價、合同管理、管理信息系統、組織行為學以及運籌學等。技術平臺:主要是指在某一個專業范圍內工程師所具有的基礎結構,這個專業領域的范圍比較大們可以是電力,也可以是化工。問題三在我國這個問題極為突出。大學各相關專業課程間的課時安排比例不盡合理,文科類課程課時較多,而專業課課時比例則偏低。在我國各大高校之中,周學時數與年學實數相較與國外發達國家存在的差異,很多學生在學習中忙則應付考試這,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使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1-000-01
管理科學是研究管理過程中的帶有普遍性的客觀規律的科學。我國對管理科學的廣義范疇上的理解不同于國外管理科學的狹義范疇,國外的管理科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科學管理、行為科學、管理叢林三個階段;我國的管理科學發展同樣也經歷三個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前的仿蘇模式,1977-1995年發展重建和現在的繁榮創新三個階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管理科學進入科學管理和管理叢林階段的時間晚于西方國家,而且二者研究的主要內容也有很大的差異。
一、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
進入21世紀財富和經濟價值的創造都依賴于信息、金融資本、智能和觀念,使經濟社會跨進了信息與知識經濟時代。新世紀的到來,迫切的需要對適應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特點的新型管理科學的探討和研究。管理科學與工程主要是指通過吸收、改造、轉換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為管理科學的其他兩個領域提供基本技術、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
1.國外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
本文首先選用了60種有代表性的國外期刊,然后利用關鍵詞檢索的方法總結了在這十年的時間里被SCI和SSCI收錄的全部論文。從研究總量上來看,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決策與對策理論、組織理論、運籌與管理;次之的是信息技術與管理、管理系統工程、評估技術、復雜性研究和一般的管理理論。而關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工業工程、預測技術等發面夫人論文相對來說要少很多。這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外管理科學的研究重點是運用運籌學和系統工程等數量分析方法來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決策的精確度,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并沒有得到新學科的支持,所以其研究力量相對來說就會減弱。縱觀歷史的發展變化,所有領域的論文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據歷史的發展趨勢來看,運籌與管理、信息技術和管理將會保持繼續上升的發展態勢,得到研究人員的高度重視。
2.我國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
這篇文章通過關鍵詞檢索,對在這十年里被中國期刊網收錄的44種期刊論文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我國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中研究數量最多的內容是信息技術與管理和管理系統工程,然后是評估技術、預測技術和運籌與管理。而管理科學與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的數量只有不足20篇,不能發展成主流思想。這主要是基于信息技術的影響和國家對信息化戰略的高度重視,從歷史的縱向發展變化規律來看,信息技術與管理、管理系統工程、評估技術和預測技術的增長速度是最快的。在近幾年的發展變化中,管理系統工程、組織理論和預測技術保持持續穩定的上升趨勢,由此可以預見出未來的幾年中,他們將會成為研究的主要領域。此外,受政府政策和資助環境的影響,不同領域的論文數量增長波動大,落差也大,不利于學科的健康發展。
二、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熱點問題比較
“研究熱點”是反映在某一個時間范圍內,學術界對一些特定問題的關注程度。可以用在某一個領域內的情況和關鍵詞出現的頻率來說明對某一個理論研究的重視程度。熱點問題是隨著社會實踐的需要和理論研究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的。研究熱點問題和研究的主流領域是相通的,也就是說一個問題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必然會引起該領域的專家學者的關注,必然推動了這一領域成為研究的主流領域。
1.國外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熱點問題
對于一個問題的廣泛關注,必然會引起這個問題所屬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們高度重視和研究,也必然會使這個領域快速發展成為主流領域。通過對國外在這十來年收錄的論文的研究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國外研究的熱點問題主要是一般管理領域的知識管理問題、管理系統的哲學屬性研究、和團隊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論。
2.我國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熱點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程度的不斷加深,現代科學管理理論在我國的管理實踐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受到理論界與決策接的高度重視。根據這十年收錄的重要的論文研究成果,我們得出結論是在一般管理理論領域中,我國研究的熱點問題是人本管理理論、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識管理的初步理論和基于知識的管理激勵。其次是運籌與管理領域的動態規劃、線性規劃、生產系統庫存優化理論和各種限制條件下的排隊系統。
3.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差異比較分析
根據這篇文章對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各個領域的分析,可以發現國內外在研究內容、發展趨勢和熱點問題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別。國內外共同的研究領域主要是運籌與管理、管理系統工程、組織行為和組織理念、評價理論與技術,這些也將是未來幾年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而一些在國外進行的復雜性研究、決策理論與技術等領域,在我國并沒有發展起來。但是受國外研究的影響,我國也將這兩個領域的研究作為熱點研究對象。
三、結語
進入21世紀以后,信息技術和知識資本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擴大了管理學科的研究內容,促進了改革方式的變革。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理論研究的進步,誕生了很多新的領域,舊的領域逐漸被淘汰。而且國內外的管理科學研究的熱門話題也不斷變化更新。每一次新的研究都會促進管理學科與工程的進一步完善和創新,為今后的研究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鄒樹梁.張彩平.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研究生復合型培養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10(05).
[2]許春燕,張亞麗.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論文選題方向與研究趨勢分析[J].科學時代,2010(12).
根據不同時期的對外政策和社會發展特點,我國的管理科學與工程曾經出現過幾個不同的階段,包括建國初的計劃管理階段、之后的重建管理階段以及當今的管理科學繁榮發展階段。每個時期內都有學者通過各種不同的方法對當下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熱點問題進行過分析,比較普遍的方法是借鑒權威期刊和論文中的數據,通過對收集到的關鍵詞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熱點。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為管理科學與工程帶來了變化,也為其帶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要進一步完善管理科學與工程工作,將挑戰變為機遇,就必須對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熱點進行全方面詳細的研究,對其發展趨勢做預測,做到時刻掌握有效信息,促進管理科學與工程行業的全面發展。
1 以往的數據研究與文獻分析
回顧以往的相關文獻我們不難發現,對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熱點分析的文獻綜合起來大致都離不開兩個內容:對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熱點的對比研究分析和國內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熱點分析。就前者來說,以張玲玲為例等學者采用關鍵詞作為數據的收集分類方式,在數據庫中搜索關鍵詞后將相關論文歸類到一起,對于那些文中出現不止一個關鍵詞的文獻,則將其分類到不同的學科領域中去。最后再加權平均論文的增長速度,用最終數據來得出該時期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熱點,并對國內外熱點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出國內外差異形成的原因與差異表現所在。同樣研究國內外熱點比較的還有李群霞等,他依據文章關鍵詞的檢索量,以論文總量和論文增長速度兩個因素作為基準總結出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熱點;后者的代表人物有繆園等,他以管理科學與工程科學代碼為基礎,收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資助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科學項目的統計數據,建造評價模型,對國內管理科學與工程熱點進行非線性評價,最終得出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熱點,并對其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分析。
2 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熱點數據的研究方法
2.1 共詞分析法與矩陣的構建。共詞的含義就是共同出現的詞語,共詞分析法主要是對同時出現在不同文獻中的各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專業性詞匯進行分析統計,通過對共詞出現頻率的分析,研究各學科之間內在的聯系和交叉特征,展現學科內在的結構和組成脈絡。使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文章的關鍵詞必須是能概括出文章中心內容和整體思想的濃縮詞,這時如果兩篇文章之中包含多個相同的關鍵詞即“共詞”,那么就可以說這兩篇文章在研究的主題和內容方面有相通之處。對所有的關鍵詞進行統計之后,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的高頻關鍵詞就會出現。而靠簡單的排列方式遠不能準確分析出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熱點,這時,要構建共詞矩陣和相異矩陣,通過直觀的矩陣來反映關鍵詞之間的關系。在矩陣的基礎上對關鍵詞進行多元統計,有共同關鍵詞的文章數量越多,其共詞之間的“距離”也就越小,在此基礎上采用聚類分析,就能夠清晰的顯示出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熱點與發展趨勢。
2.2 繪制戰略坐標圖。戰略坐標圖是由二維坐標演化而來的一種直觀表示因素之間內在聯系表現形式,最早由Law等人提出。在戰略坐標圖上,同樣分為X軸(向心度)和Y軸(密度),代表不同的主題要素。向心度表示一個因素與其他多因素相互聯系的程度高低,密度表示各因素之間內在聯系的強度高低,一般情況下,密度與向心度的計算都是采用取平均值的方法。
3 分析研究結果并得出結論
3.1 聚類分析法。聚類分析顧名思義,就是將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或者同類事物劃分到一類中再進行分析,這種方法是根據“變量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的思想演變形成的。在同一批任務變量中找出統計量來測量任務變量之間的相似程度,并根據統計量依據相似程度的不同將變量歸為不同的類團,直至將所有變量歸類完畢。在選定好關鍵詞后,繪制高頻關鍵詞詞頻值的折線統計圖以及聚類樹狀圖,就可以直觀得看出,近幾年激勵機制、委托和不對稱信息關系強度居高不下,說明未來一段時間內這些內容仍舊會是研究的熱點;而在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方法方面,層次分析法逐漸被冷落,車輛路徑算法和蟻群算法逐漸成為新的研究熱點。
3.2 多維尺度分析法。通過對觀測個體之間的距離進行準確的測定來發現個體之間存在的結構關系和數據聯系,是多維尺度分析法的運行原理。多維尺度分析法旨在用二維或三維的空間距離形式表現出個體之間的關系,并根據相似度將個聚合為不同的類別,接近中心的個體則越接近核心。這時引用SPSS軟件,將繪制好的矩陣導入并根據多維尺度分析功能對矩陣進行分析,最終得出直觀效果圖。通過效果圖就可以看出每一個類別中的核心詞語,距離核心較遠的關鍵詞則依舊不夠成熟,無法成為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熱點和發展趨勢,而那些越接近核心的關鍵詞則為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熱點。
綜上所述,通過采用共詞分析法、共詞矩陣與相異矩陣的構建以及戰略坐標圖的繪制等方法對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熱點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近年來,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熱點從以前的“信息技術”“知識管理”等詞匯,轉變為現在的“博弈”“激勵機制”“委托”“電子商務”“信用風險”等多個新的關鍵詞。除此之外,單靠關鍵詞頻數來判斷熱點仍舊存在單一性和局限性,對共詞分析法進行改造和完善也是大家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張永安.管理科學學術規范體系構成的分析框架與應用性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08).
一、學科特點
管理科學與工程是應用工程科學、技術科學、數學、系統科學及社會科學知識,對人員、物資、設備、技術、能源和信息等組成的各種系統進行設計、評價、決策、改進、實施和控制的一門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在管理學中具有較為明顯的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特征,具體表現如下:
l)學科交叉與知識融合。作為管理學里的基礎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自其誕生就呈現出學科交叉與知識融合的特征,為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建立、發展與完善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技術與方法,如現代數學的發展為研究復雜性管理問題提供了方法與理論基礎,現代信息技術拓展了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研究領域,現代心理學為人因工程提供了研究手段。作為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重要組成的工業工程專業,其學科交叉與知識融合的特征表現得十分明顯,不僅利用自然科學知識和技術進行觀察、實驗、研究、設計,同時還需應用社會科學及經濟管理知識。同樣,工程管理、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等專業,其學科的發展與科學研究也需要綜合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與管理理論。
2)基礎學科與領域的拓展性。管理科學與工程是管理學的理論基礎,是管理學體系的基礎學科,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方法與定性方法、工程方法的結合,其解決的問題是管理學的基本問題,其研究成果可為管理學在其他領域的應用提供理論支持與策略指導。同時,管理科學與工程本身的研究方法與技術以及其它領域尤其是工程科學領域的技術與方法的發展,使得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領域具有拓展性。例如,信息技術的不斷完善并得到廣泛應用,工業工程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數理統計、工程技術、運籌學、系統工程、現代心理學、信息技術等都在工業工程的研究問題中得到很好的綜合應用,其研究領域也從制造業擴展到商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和政府部門。
3)理論研究與應用的結合。管理科學與工程是管理學門類的基礎學科,為其它管理學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技術與方法。管理科學與工程也是為解決現實問題而誕生的,例如工業工程的目標是為了提高系統生產率與優化資源配置,對各種生產要素統籌分析、合理配置,促進系統協調有效的運行,追求系統整體優化。從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工業工程是一個工程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專業,離開產業應用的純方法或理論研究,是與這些特征不相容的。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專業則主要是利用信息技術來解決管理問題,通過建立信息系統來優化管理效率。而管理科學專業則是以數學、經濟學及計算機應用為基礎,去分析企業活動和社會經濟活動,更強調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二、人才定位
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各種培養模式的交叉和融合成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復合型人才培養是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必然方向。其復合性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管理科學與工程科學的復合。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而管理科學與工程就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學科,融合了管理科學、經濟科學和工程技術,在人才培養中注重培養學生對管理知識和工程技術的掌握,才能大道復合型人才培養目的。
2)理論性與實踐性的復合。管理能力是一項應用性、實踐性、技能性等特點很明顯的復合能力,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必須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驗與生產相結合、設計與操作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應用基本知識和方法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3)專業性、創新性和創業性復合。專業性是指管理科學與工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創新性是指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要求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業性是指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要求具備創業意識、開拓能力。
高校有責任加快培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需要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復合型人才,滿足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管理科學與工程的人才需求。
三、培養模式
研究生培養模式是指遵循高層次人才成長規律和社會需求,為研究生構建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總體運行方式。課程體系設置、特色學科建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方式、導師指導作用的發揮、形式多樣的考核方式和提高培養質量的途徑等內容構成一個完整的培養模式。復合型培養模式將有效整合這些要素,協調作用以實現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目標。
1)培養方案制訂。培養方案指引著研究生培養的方向,因此一定要從學科的發展概況、優勢和特色,培養目標、研究方向、培養要求、課程設置、學位論文全過程管理進行科學整體規劃,其中培養目標是指導方向,課程設置是主體框架,學位論文全過程管理是重點。在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案中,應該明確其人才培養目標是在培養能運用管理理論進行和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具有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方法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課程設置應體現理論性和應用性。核心課程包括管理學、經濟學、運籌學等;主干課程因專業而有所差異,如工業工程專業可以設置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等課程;課程體系還應該包括方法論課程,如系統工程、決策方法和模型、預測方法、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等。學位論文的過程管理是指論文選題緊扣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發展前沿,追蹤研究熱點并結合中國工程、技術、管理中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開題報告形成論文的基本框架;中期報告是對所研究的問題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學位論文是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對所研究的問題有深入的分析和闡述,提出創新性的觀點和具有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
2)特色學科建設。學科是大學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承載培養人才、科技創新和加強社會服務功能的平臺,是大學建設的核心和根本。加強學科建設是實現大學使命和價值的必然要求,是實現高質量研究生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基礎,是進行高水平的科學研究,產生創新成果和造就學術大師的前提,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和產學研一體化的核心環節。加強學科建設就是要培養一些特色學科。只有形成特色學科,才能實現特色教育,從而體現出整個學校的辦學特色。如重慶理工大學圍繞“理工+經管”建設特色學科,形成車輛工程、機械裝備、材料科學、電子及自動化、會計、經濟管理等特色學科,形成了鮮明的學科特色。
3)創新能力培養。創新能力是高素質人才的核心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針對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專業學科交融和應用性極強的特點,應從以下幾方面來加強其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①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教學基地化、教學實訓企業化。創新教學模式,改革傳統的以課堂講授為主,實驗、實踐教學為輔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將大量的實驗實習環節搬到實踐基地,聘請實習基地的管理專家和技術人員作指導老師,一方面提高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讓他們切身體驗到一個管理者應具有的能力和素質,一個優秀員工應具備的能力與職業素養。通過潛移默化,完成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生企業管理者素質和創業精神培養。
②人才培養方案創新――創業特色突出化、創業方向多元化。根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分析,基于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交叉、滲透和融合的特點,對工業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等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增加創業教學模塊融合于整個教學體系之中,重點培養學生從工業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等幾個方向突破,培養適應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創業人才。
③教學內容創新――教學過程實踐化、實踐教學崗位化。充分利用教學基地打造管理科學與工程“創業型”教師,進而改進教師“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將課堂教學與企業創業、經營管理等密切聯系,教材內容與崗位(職位)管理實踐相互融合。同時,鼓勵和引導學生提前加入教師們的課題研究、項目實驗等,帶動和促進創新創業型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
④教學方法創新――授課形式多樣化、學生體驗主導化。改變“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鼓勵專業教師采用“學生體驗主導”方式,通過軟件模擬、企業場景模擬、企業運作模擬、企業角色模擬等形式,將創業教育與科學知識、管理能力相互滲透。尤其是案例教學形式多樣,通過大量案例教學,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業創新的激情會得到顯著提高。
⑤師資隊伍建設――走出去、請進來、產學互動。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生教育,不僅要充分發揮校內優勢,更要充分利用校外資源。本著“走出去、請進來”原則,鼓勵教師將科研應用于實踐,到企業兼職,再反過來充實和豐富教學。另外,聘請校外的企業家、成功人士到學校開設講座,與學生對話、溝通和交流,啟發和鼓舞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
⑥教學管理創新――教學管理服務化、評估反饋循環化。將學生和教師的組織與管理與教學評估反饋緊密結合,轉變教學的“管理”功能,增強教學管理的“服務”功能,形成“計劃-執行-評估-反饋”的良性循環系統,在總結經驗、剖析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教學管理水平和教學效果。
四、結論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領域寬、分布廣、招生多,在高校研究生培養中占據重要地位,根據其學科特點與人才定位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于培養社會急需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基金:重慶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yjg2013201)以及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203002、102309)資助。
[參考文獻]
[1]馬慶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的學科定位與人才培養.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2).69-78.
[2]汪應洛.當代中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的學科發展與創新.管理學報.2005,2(1).1-3.
[3]鄒樹梁,張彩平.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研究生復合型培養模式研究.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5).142-145.
一、引言
管理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可以融入各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可以穿插大量實踐案例,更可以滲透管理科學中的方法,以實現管理課程綜合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的特征。管理科學的研究方法吸收和移植了當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前沿理論,其方法體系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顯著特點。因此,管理課程中能夠并且也需要管理科學方法的關聯教學,能夠豐富管理課程內容,增強軟學科的硬道理,對于工科類學生的管理課學習尤其重要,能夠成為其學習軟科學的方法及理論的啟蒙教學工具,讓其明白管理的科學性及系統性;另方面,管理科學方法隨時可能也需要吸收新知識新理論加入,隨時可能在其內部形成新的獨立單元,將管理科學方法在管理課程中進行滲透,能夠使其方法理論結合更多的管理實務,使其在管理現實世界中得到更多的運用,從而進一步的完善和豐富管理科學的研究方法。
另外。我國企業管理水平的有待提高加之我國管理科學教學中存在理論與實際分離的情況導致了管理科學及其方法在實際管理工作中未能得到廣泛應用。在管理科學課程的開設和教學中,往往將管理課程與方法課程分開設置,而方法教學中,又過于強調數學問題,如公式推導等,而對管理科學思想,如何從實際問題搜集資料數據建立模型的技術,量化方法與實際管理問題有何關系如何應用等問題分析講解引導不夠。這使得從事實際管理工作的人員對管理科學的方法運用無從下手,將管理科學看成深奧的、難以掌握的、抽象的數學問題,因此,管理科學及其方法難以在管理實踐中進行普及。
如果在管理課程的講授中,面向實際問題,運用關聯,歸納演繹等方法將管理科學方法串聯或并聯至相關管理理論知識中,既能讓學習者更好、更全面、更系統的掌握管理知識,又能讓他們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管理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并將其運用于管理工作的實踐中,更好的促進了管理科學與管理實踐的有機結合。基于此目的,本文從管理科學的主要方法及其特征八手,探討其在管理課程中如何進行滲透教學。
二、管理科學方法能夠滲透至管理課程中的原因及優勢
管理科學基本研究方法有三種:歸納法、實驗法和演繹法;經過各其他學科的發展,管理科學吸收了各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如“老三論”: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新三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突變論等。管理科學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學科移植性的特點.主要依靠不斷吸收和移植當代自然科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前沿理論作為自己的研究方法。這種移植性進一步決定了管理科學方法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使其能夠更好的結合管理實際問題得到進一步研究應用與豐富。因此,如何在管理課程教學中滲透管理科學方法。從而讓學習者更加明白管理科學方法在管理實踐中的價值,使得管理科學方法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探討的重要問題。
管理科學研究方法之所以能夠融入滲透至管理課程教學中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管理活動自身性質原因。任何一項管理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下產生和進行的,受到包括政治、法律、經濟、社會、心理、歷史、文化等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這就決定了各項復雜管理問題必須通過運用各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才能解決,而管理科學方法恰恰是吸收、移植和集合了各個學科的前沿理論作為研究方法。因此,在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理所應當結合實際經驗將管理問題與管理科學方法結合起來進行講解。既傳授了管理科學新方法,又讓學習者更容易理解并弄清楚管理問題。第二,從事管理教學與研究的教師為在管理課程中穿插與滲透管理科學方法提供了可能性。從事管理教學研究的教師、學者、專家都普遍系統學習研究過管理科學方法,在管理課程授課過程中,能夠將自身知識加以融合并結合管理問題進行講解,因此為在管理課程講授中穿插和關聯管理科學方法提供了必要條件。
結合管理科學方法在管理課程中進行滲透教學,優勢是很明顯的:
第一,通過將管理科學方法與管理課程中的管理問題進行結合講解與授課,能夠讓同學們對管理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刻,把握更加全面,并且學會對各種實際管理問題的操作思路和運作技巧。使學生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術”,而且是可以提高到科學高度的“學”。
第二,通過管理課程中管理實際問題能夠概括抽象地關聯傳授和滲透管理科學的很多方法,如系統論、自組織論、信息論等方法,能夠幫助同學們學會分析各種管理問題的思路和框架,運用各種觀點與方法分析與解決管理問題。
第三,無論是在課堂的教學中還是在管理的研究中,都促進了科學管理和人文管理的不斷融合。這順應了將以“科學主義”為特征的,偏向于“物”,側重于對外在對象客觀描述與分析的科學管理方法與以“人文主義”為特征,偏向于“人”,側重于對人主觀感受與體驗的描述與闡釋的人文管理這兩種模式深化與融合的趨勢.
三、管理課程中如何進行滲透管理科學方法的教學
一、引言
管理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可以融入各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可以穿插大量實踐案例,更可以滲透管理科學中的方法,以實現管理課程綜合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的特征。管理科學的研究方法吸收和移植了當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前沿理論,其方法體系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顯著特點。因此,管理課程中能夠并且也需要管理科學方法的關聯教學,能夠豐富管理課程內容,增強軟學科的硬道理,對于工科類學生的管理課學習尤其重要,能夠成為其學習軟科學的方法及理論的啟蒙教學工具,讓其明白管理的科學性及系統性;另方面,管理科學方法隨時可能也需要吸收新知識新理論加入,隨時可能在其內部形成新的獨立單元,將管理科學方法在管理課程中進行滲透,能夠使其方法理論結合更多的管理實務,使其在管理現實世界中得到更多的運用,從而進一步的完善和豐富管理科學的研究方法。
另外。我國企業管理水平的有待提高加之我國管理科學教學中存在理論與實際分離的情況導致了管理科學及其方法在實際管理工作中未能得到廣泛應用。在管理科學課程的開設和教學中,往往將管理課程與方法課程分開設置,而方法教學中,又過于強調數學問題,如公式推導等,而對管理科學思想,如何從實際問題搜集資料數據建立模型的技術,量化方法與實際管理問題有何關系如何應用等問題分析講解引導不夠。這使得從事實際管理工作的人員對管理科學的方法運用無從下手,將管理科學看成深奧的、難以掌握的、抽象的數學問題,因此,管理科學及其方法難以在管理實踐中進行普及。
如果在管理課程的講授中,面向實際問題,運用關聯,歸納演繹等方法將管理科學方法串聯或并聯至相關管理理論知識中,既能讓學習者更好、更全面、更系統的掌握管理知識,又能讓他們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管理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并將其運用于管理工作的實踐中,更好的促進了管理科學與管理實踐的有機結合。基于此目的,本文從管理科學的主要方法及其特征八手,探討其在管理課程中如何進行滲透教學。
二、管理科學方法能夠滲透至管理課程中的原因及優勢
管理科學基本研究方法有三種:歸納法、實驗法和演繹法;經過各其他學科的發展,管理科學吸收了各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如“老三論”: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新三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突變論等。管理科學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學科移植性的特點.主要依靠不斷吸收和移植當代自然科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前沿理論作為自己的研究方法。這種移植性進一步決定了管理科學方法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使其能夠更好的結合管理實際問題得到進一步研究應用與豐富。因此,如何在管理課程教學中滲透管理科學方法。從而讓學習者更加明白管理科學方法在管理實踐中的價值,使得管理科學方法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探討的重要問題。
管理科學研究方法之所以能夠融入滲透至管理課程教學中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管理活動自身性質原因。任何一項管理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下產生和進行的,受到包括政治、法律、經濟、社會、心理、歷史、文化等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這就決定了各項復雜管理問題必須通過運用各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才能解決,而管理科學方法恰恰是吸收、移植和集合了各個學科的前沿理論作為研究方法。因此,在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理所應當結合實際經驗將管理問題與管理科學方法結合起來進行講解。既傳授了管理科學新方法,又讓學習者更容易理解并弄清楚管理問題。第二,從事管理教學與研究的教師為在管理課程中穿插與滲透管理科學方法提供了可能性。從事管理教學研究的教師、學者、專家都普遍系統學習研究過管理科學方法,在管理課程授課過程中,能夠將自身知識加以融合并結合管理問題進行講解,因此為在管理課程講授中穿插和關聯管理科學方法提供了必要條件。
結合管理科學方法在管理課程中進行滲透教學,優勢是很明顯的:
第一,通過將管理科學方法與管理課程中的管理問題進行結合講解與授課,能夠讓同學們對管理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刻,把握更加全面,并且學會對各種實際管理問題的操作思路和運作技巧。使學生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術”,而且是可以提高到科學高度的“學”。
第二,通過管理課程中管理實際問題能夠概括抽象地關聯傳授和滲透管理科學的很多方法,如系統論、自組織論、信息論等方法,能夠幫助同學們學會分析各種管理問題的思路和框架,運用各種觀點與方法分析與解決管理問題。
第三,無論是在課堂的教學中還是在管理的研究中,都促進了科學管理和人文管理的不斷融合。這順應了將以“科學主義”為特征的,偏向于“物”,側重于對外在對象客觀描述與分析的科學管理方法與以“人文主義”為特征,偏向于“人”,側重于對人主觀感受與體驗的描述與闡釋的人文管理這兩種模式深化與融合的趨勢.
三、管理課程中如何進行滲透管理科學方法的教學
1.引言
什么是管理科學?成思危教授在“中國管理科學的學科結構及發展重點”主題綜述報告中指出,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他用“3--3—3”原則概述了管理科學的學科結構,即“三個基礎”、“三個層次”、“三個領域”。三個基礎是數學、經濟學和行為科學;三個層次是基礎層次、職能層次和戰略層次;三個領域是指管理理論與方法領域、工商管理領域和公共政策與戰略管理領域[1]。也有學者認為,管理科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它是利用各種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形成的定量方法(數學模型等),來解決管理問題的領域之一,是研究工商企業和軍事部門中決策問題的科學[2]。在這次管理科學前沿專題中,老師這樣描述管理科學:管理科學是探索人類管理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是管理的知識,它包括管理的思想、理論、理念,以及管理者制訂決策的科學的、富有邏輯的、合理的方法。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可以說:管理科學=管理的科學+管理的藝術=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應該說,管理科學與管理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管理以管理科學為指導。而管理科學的研究又是從為管理實踐服務出發,時刻面向和密切關注管理實踐需要,從管理實踐中提煉并檢驗出具有較強普適性的管理理論。管理科學對社會的的發展和進步有整體的推動作用,對我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管理科學前沿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21世紀的管理面臨著管理的變革,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組織機構和資本觀和資源觀方面都發生了變革,此時,管理科學有許多新的問題需要研究。一般認為,管理科學需要研究的兩方面前沿問題是:管理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和管理科學的應用。
對一個中國管理科學的研究者來說,對管理科學的研究就是一個“立地頂天”的工作。既要通過解決中國具體的管理問題來“立地”,在解決具體問題過程中發現、抽象管理科學問題,并科學有效解決它來“頂天”。
立地
立地主要指應用研究,其研究主題是問題框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理論、方法和技術,分析問題框架的結構,運用模型群技術建立必要的集成模型群;根據研究問題框架與模型框架的同構或同態性展開應用基礎研究,用計算機進行模擬來實現具體應用,由實際效果或效率,展示其先進性和實用性,以此來驗證應用研究的有效性,同時為形成新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做準備。
應用研究,離不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近年來軟科學的興起和發展,為管理科學的應用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技術支持。在大二下學期學習的管理建模優化和管理建模優化實驗課程中,我第一次接觸到了人工智能算法。不論是遺傳算法、蟻群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擬退火算法、禁忌搜索算法或是神經網絡,他們都模擬了自然過程,結合了人的智慧。利用智能算法,我們可以解決以前很多的NP難題,例如背包問題,旅行商問題(TSP)、車輛調度等等復雜問題。不僅如此,當我們在面對具體的復雜問題時,可以根據智能算法思想,結合具體問題編寫程序代碼,利用matlab軟件來解決問題。智能算法,比常規算法效率高,結果更為精確。
管理科學的應用研究,不僅需要研究者有扎實的數學和計算機編程基礎,還需要很強的抽象思維、推理邏輯和綜合素質。對于我們本科生,目前學習的大多是管理科學的基礎理論與方法,知識粗略地學習了一些優化理論與技術、決策與對策理論、風險分析理論和組織理論,而且我們學習的內容大多知識局限在書面,在實踐應用方面欠缺還很多。
頂天
頂天指理論研究,也就是要針對具體的管理問題抽象管理科學問題。它的研究主題是建立必要合理的公里體系,運用已有和創造的知識和理論,定義管理科學的基本概念,根據已總結的原理與原則,建立管理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數學模型;并通過有效的方法和技術對管理模型展開基礎性研究,討論模型的實際應用,實現模型分析的現實意義以及算法分析的可操作性;由對比分析類似模型方法展示其先進性、實用性來驗證模型的有效性,形成新的理論、方法和技術。
復雜科學的發展對管理科學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和機會。將復雜科學融入到管理科學的研究中,就是要求研究者以新的思維模式、新的觀察問題的角度,來研究管理理論、關了思想和管理方法。這要求研究者除了要具備良好綜合素質、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外,還要具備創新能力。對于現階段的我們,基礎知識還不是很牢固,研究問題的方法掌握不夠,創新能力更是欠缺。
3.結語
有學者經過研究分析發現,我國管理科學研究還是很薄弱,研究積累不夠,研究普遍落后于國外的研究,基本上都處于借鑒和跟蹤研究的地位[3]。這對管理科學的研究者來說既是挑戰更是機遇,未來知識管理、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領域將成為管理科學研究的熱點研究領域,相應的管理科學前沿也會在相關領域有更新的發展。
作為管理科學的本科生,意味著將來有可能成為管理科學的研究者。管理科學的前沿,正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和研究的問題。這不僅是為學術研究,更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復雜問題,推動社會發展。我們不僅需要關注國內的研究現狀,更應該緊追國外的研究步伐。
參考文獻:
[1]成思危.中國管理科學的學科結構與發展重點選擇[N].管理科學學報,2000-03-03(1):1-6.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整個信息社會,經濟全球化必將導致人才國際化。人才國際化不僅表現在人才定義與觀念、使用與流動、競爭與評價、環境與待遇的國際化,更突出地表現在人才素質與培養的國際化。本文著重探究全球化理念在管理學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的理論與實踐。
一、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有效適應經濟社會全球化的必然選擇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戰略是第一戰略。我國現代化建設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質、高層次的具有扎實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管理能力與國際視野的新型管理人才。人類社會需要管理,管理需要科學,管理科學業已成為信息社會促進經濟優化發展的重要手段。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作為管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定量研究組織的決策、運營與管理模式規律,其研究內容具有普遍性和工具性兩個特點,其學科性質決定了其人才培養目標的“國際標準”,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的高素質管理人才是有效適應經濟社會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人才培養模式是院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觀念。經濟全球化亞需革新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生培養模式、確立全球化教育理念:其一人才國際化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也是經濟全球化必不可缺少的基礎和條件;其二樹立全球化教育理念是高教領域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現實選擇;其三全球化管理理念是適應管理革命和管理科學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其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適應研究生教育發展模式和培養價值由均衡、漸進、學術型向復合、應用、創新型轉變的客觀需要。
人才隊伍靠教育事業培養,人才素質由培養模式決定。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渠道,培塑全球化戰略理念、革新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培養模式、探索全球化條件下我國高級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方略是時代和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對加強我國現代化建設、推進經濟社會轉型意義重大。
二、全球化視域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培養的特征與面臨實際
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給該專業的受教育者制定一個培養結構,以及實現這一結構的培養方案。這一培養模式集中體現了該專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并且規定了這一專業的人才培養特征,其實質就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一)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特征
一是人才培養目標為管理型人才。具有綜合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更強調自主學習能力和崗位適應性。相比專業型人才,要求具有更“寬”、“專”、“交”的知識結構、具有更強的實踐技能和管理能力,具有更高的管理、組織、執行的綜合素質和崗位拓展能力。
二是人才素質要求與國際社會趨同。應該具備以下的基本條件:全球視野、創新能力、復合型知識結構、高信息敏感度、良好的人際關系協調能力、較強的組織能力與學習能力、良好的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國際化的運作水平與能力等,這業已成為國際通行的高素質管理型人才的衡量標準。
三是人才培養方式要求走向國際化。具體體現在:目標認同國際化,能否適應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已成為管理型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育體制的多樣化,例如方興未艾的國內外聯合辦學模式正成為拔尖人才的成才渠道;課程設置綜合化,更著眼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教育手段現代化。另外,還有學生來源的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國際化、人才培訓的國際化等。
(二)管理型人才培養中出現的問題及根源
當前,在管理型人才培養中,存在著一些有待解決的矛盾問題。總體而言,一是專業設置與分類不規范,二是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三是培養模式“社會化”程度有待提高。具體而言:一是以學術標準設置的課程模式應對培養復合型管理人才的矛盾。教學計劃中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目前,教學計劃中的課程多是“以系統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傳統模式。片面強調專業知識傳授,對學生畢業后的多元社會工作環境和角色重視不夠,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管理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應堅持以下原則和方向:注重綜合素質培養、體現學科發展前沿和優化課程體系結構。
二是工科主導的培養取向與管理型研究生實用價值要求的矛盾。管理科學與工程是一門橫跨經濟、管理、數學、系統、信息、計算機、工程技術等多學科門類的交叉學科專業。但諸多院校把它截然列為工科專業或文科專業,而不是回歸管理學這一社會科學的學科本質,單方面強調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與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管理能力的培養。
三是缺乏健全的管理實踐平臺和濃厚的管理實踐環境氛圍。管理實踐、實習環節少,實施困難.管理型人才對研究生能力素質要求較高,要求有較多的管理實踐活動,但由于受到傳統觀念、課時、經費、場所等因素的限制,造成管理人才以課程式的學習和考試型的評價為主,造成與管理實踐相脫離、理論學習多、管理實踐少甚至缺乏的局面,管理學碩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本科化,忽視管理能力的培養,與本科教育某種程度上只是時間上的延續和理論層次的簡單提升。
四是管理型人才培養的師資要求高與院校符合要求的導師少的矛盾。管理型人才需要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雙重核心素質,其培養對導師的理論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導師有較高的教學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導師具有豐富的社會管理經歷和經驗,但現實中這種學、管兼修的“雙師型”導師十分匾乏。 三、全球化視野中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培養的戰略實施
(一)目標定位
人才培養目標內涵清晰與否,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水平。針對國際化視野下現代化建設對高級管理人才的需求,把培養目標定位為專業管理型應用人才。具體要求是;一是要具有堅定的政治素養;二是要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在本領域內有較堅實的經濟學、管理學和系統工程學理論基礎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三是要具有綜合的能力結構.具有較強的溝通協調和組織能力,可從事專門管理工作,勝任本專業或相鄰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或從事生產、經營和服務等管理系統的規劃、設計、運作、評價和咨詢等工作;四是具有扎實的創新能力.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是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不僅要求具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作風,更需要具有創新求實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
(二)模式選擇
一是確立“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以人為本,注重能力,創新教學”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構成當前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思想體系。“以人為本”主要體現了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把社會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綜合素質的人才放在一切教育活動的中心。“注重能力”主要體現了培養人才的內容和重點。在培養對象上,主要面向在職人員;在培養目標上,側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尤其注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在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上,以應用性為主,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訓練。“創新教學”主要體現在教學活動和教學模式上。通過積極探索,形成了與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相適應的開放的、靈活多樣的“兩主三多”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多種互動方式、多種導學模式進行教學。
二是構建“綜合性、學習型、開放式、國際化”的人才培養平臺.注重人才培養方案整體優化.專業、專業大類以“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為主線,構建“平臺-模塊”式的培養方案。專業培養方案的結構:在公共基礎課平臺、專業基礎課平臺上,設置若干個課程模塊,課程體系堅持學術標準和應用標準的統一。“綜合性”是指知識結構的綜合性、能力與素質構成的綜合性,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與分析能力,掌握系統思維與分析能力。“學習型”指確立終身學習理念,構建學習型組織的意識與技能.綜合性、學習型、開放式、國際化的是辨證統一的,倡導革新人才培養模式與變化中的管理實踐的進行互動。
三是實施“學習+管理+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借鑒“雙元制”模式,即以德國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模式,由社會和院校共同擔負培養人才的任務,按照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組織教學和崗位培訓。這樣,學生能較熟練地掌握崗位所需的技術,畢業就能很快地頂崗工作,普遍受到企業的歡迎,這種模式曾被譽為德國經濟振興的“秘密武器”。亦可借鑒CBE模式,即以加拿大、美國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以能力為基礎,它的核心是從管理崗位的需要出發,確定能力目標。通過有代表性的企業專家組成的課程開發委員會,制定能力分解表(課程開發表),以這些能力為目標,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內容,最后考核是否達到這些能力要求。
0引言
近年來,學術規范與學術規范體系的建立已經受到整個學術界的關注。在對學術規范問題探討過程中,建立整個學術規范體系、從更高的層面、從更廣闊的領域正視學術規范問題在學術界已形成共識。然而,學術規范問題的界定必然涉及學術規范體系。國內史學研究領域似乎對學術規范的問題有較早的介人以及深人的研究。在2002年4月召開的“史學期刊發展研討會”上,對學術規范體系作了如下陳述:“學術規范是一個多層次的體系,是一個立體的系統。它包括學術研究規范、學術道德規范、學術批評規范和學術寫作的技術規范等四個方面。學術研究規范包括學術價值觀取向、思維方式、指導思想、理論方法、選題指向等方面,是學術規范的最深層次;學術道德規范,包括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科學誠實的研究態度,將把握學術史的發展作為研究的基礎和前提等;學術批評規范,是專門就如何開展學術批評所制定的行為準則;學術寫作的技術規范,是簡單的技術層面的東西,是科研成果表述方式的規范化。這是國內基于史學研究對學術規范探索的完整闡述。學術規范的研究也在此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深化。《學術規范導論》《學術規范讀本》等對學術規范的研究成果,以學術規范研究規范著作的問世以及《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的頒布為標志,奠定了學術規范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基礎。
追溯管理科學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管理學研究的先驅十分關注管理學的規范研究,已經深人地探索了管理學的范式問題,分析了管理科學規范性研究蘊涵著管理的科學性、邏輯性、結構化及信度、效度評價等內容。應該說,管理學的規范研究有著較好的范式與傳統。但應該看到,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國內管理研究存在著令人擔憂的“失范”現象,這些“失范”現象使管理學研究中需要思考管理學規范研究體系的重建問題。本文在目前學術規范研究成果集成的基礎上,建立管理學規范研究的分析框架,闡明管理學規范研究的基本內容與方法,運用系統分析方法,通過邏輯、范式、類型三維視角建立管理科學學術規范體系與分析框架,從學術創新、學術編撰、學術評價角度闡明管理學學術道德規范、學術過程規范、學術表達規范的基本內容、分析規范的特征。本研究對于推進管理科學的規范研究、建立和完善規范研究體系有重要意義。
1管理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分析框架
1.1管理學學術規范體系的系統工程方法論分析
1.1.1霍爾(a. d hall)系統工程方法論體系
美國系統工程專家霍爾(a. d hall )1969年所提出的系統工程方法論為大型工程分析與決策提供了統一的思想方法,在許多對象系統分析中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一分析方法將研究對象描繪成展示系統工程各項工作內容的三維(時間維、邏輯維、知識維)結構圖。霍爾三維結構集中體現了系統工程方法的綜合化、最優化、程序化和標準化的特點。這一方法將系統工程整個活動過程分為前后緊密銜接的七個階段和七個步驟,同時還考慮了為完成這些階段和步驟所需要的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這一系統工程的方法論框架也是解決其他類型的重要參考范式。
1.1.2基于霍爾(a.d hall)系統工程方法論體系的管理學學術規范體系
顯然,比較霍爾的系統工程方法論體系,管理學學術規范體系與之有許多相近之處。基于霍爾的系統工程方法論體系,可以從研究維度、各維度的主要內容,研究問題的思想方法等不同方面對管理學術規范體系進行類比研究。以下是兩種體系主要部分的類比,見表。
由表1的類比可知,管理學學科體系是一個由多元要素組成的具有層次性的系統。霍爾的系統工程方法論體系對于管理學學術規范體系在目標維、階段維、步驟維、知識維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其系統工程方法論體系是完全可以用于解決管理學科體系的規范性研究。
1.2管理科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分析框架
一項完整的管理科學學術活動首先有眾多學術活動主體的參與;其次,管理科學學術活動一定在一個特定的學術環境中;再者,管理科學學術活動必然有一個從學術活動起始到學術活動結束以及繼續發揮作用的循環往復過程。涉及眾多要素,由于這些要素各有不同的歸屬,在管理科學學術活動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比如一項管理科學學術活動,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將其要素分為不同的維度。
管理科學學術規范體系框架是多項完整的管理科學學術活動的概括和提煉。顯然每一項管理科學學術活動都經歷一個起始、發展、終結的過程,它是在一定的時間坐標中完成的,因而時間維度的存在是必然的。另一方面,這一管理科學學術活動具有學術共同體所共有的學科規范,即“范式”(paradigm)或“學科基質”(disciplinarymatrix ),在這些學科規范的基礎上,各學科在長期管理科學學術活動中形成了一定的學術規范即一定學術系統中的邏輯范式。這是學術規范體系中的邏輯范式維。與時間維組成了一定的學術規范體系平面。我們知道,不同的學
科體系所形成的學術規范是有差異的,也就是說,按學科的不同形成學術規范體系的另一視界,即學術規范體系的知識維。從而我們看到管理科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框架如圖1。管理科學學術規范體系框架從三個相互獨立的視角表征其規范體系,這些包括方法論邏輯、范式、類型。由于每一個視角表征整體學術規范體系都體現出某種局限性,只有從多維角度能夠更全面表征學術規范體系。
一項管理科學學術活動首先是一個從活動起始、活動進展到活動過程完成幾個主要環節,從而體現出持續性、過程性,這是管理科學學術活動所具備的時間維度,這些管理科學學術活動體現一定的生命周期。因而這些過程包括問題闡述、研究假設與設計、文獻收集與分析、結論與理論闡釋。在這里,管理科學學術活動的規范體現為一定的結構性、一定范圍內的程式,這種程式在一般管理科學學術活動范圍內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在管理科學學術活動的每一個階段都要遵守一定的學術規范,這些包括學術研究道德、研究過程、研究表達三個主要內容,這是學術規范體系的邏輯維,體現學術規范的不同側面,表明規范的全過程;顯然,學術規范體系在不同的學科體系中有不同的內容框架。因此,學術規范體系有一重要的側面即類型維。體現不同學術研究內容對其的影響。這些類型包括:學術創新、學術編撰與學術評價。因此,從三維視角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科學研究規范的內容。
2管理科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內容
從方法論邏輯維、范式維、學術類型維,可以更為清晰地了解管理科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其涉及內容細化,可得到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內容。以下對管理科學學術活動過程中類型維學術創新、學術編撰、學術評價三種類型分別進行分析,從而確立學術規范體系的一般內容。
2.1管理科學學術創新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內容
一般管理科學學術創新是指在管理科學學術共同體內的主要學術活動,是以人類知識寶庫中增加新的知識元素為目標。其主要是在繼承、消化既有管理知識體系和管理科學學術成果的基礎上,運用管理學科專業的理論與方法,基于承繼、結合、開拓的不同過程提出的新論點、新見解、新材料、新理論、新方法,從而達到豐富和深化人們對研究對象的演變規律及本質的認識。按照管理科學學術規范的體系框架,管理科學學術創新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內容如表2。
2.2管理科學學術編撰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內容
管理科學學術編撰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內容可以在以上闡述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如表3。管理科學學術編撰是指對已有管理學科領域現有成果進行鑒定、評價、綜述或總結。其在管理科學學科發展與學術研究中起著展示學術動態、闡明管理科學學術研究趨向、確立本領域學術研究定位的作用。雖然管理科學的創新并沒有使學術成果有明顯增加,但對學術發展的意義不容忽視。隨著當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學術研究的系統化、規范化,目前,管理科學學術成果海量增加、管理科學學術研究的門類與學術形式全面拓展。因而,給學術研究領域的學術成果更新、不同學派觀點的梳理、學術成果價值的評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對研究成果進行進一步的鑒定、評價、分類,分析其重要程度、應用價值、歸屬領域,并對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做出評述,進而進行總結,作為新的知識體系,將更為便捷、更有指導意義提供給使用與研究者。比如多數工具書的編纂也屬此類工作,編纂者在文獻的梳理過程中,需要對現有全部相關成果進行鑒定和分類,并將它們概括并凝練為簡明和完整的文字。顯然,這種編撰的過程和結果是重要的學術過程,需要遵循規范的學術研究標準。按照道德規范、過程規范、內涵與表達規范及科學問題設定、設計與假設、文獻、數據收集與分析、結論與理論闡述可以對管理科學學術編撰類型作深人的探析,見表3。
2.3管理科學學術評價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內容
管理科學學術評價是同行學者對評價對象是否符合一定學術標準及符合程度做出權威判斷的學術活動。在當今社會不斷重視科技創新及科技成果推廣與應用的宏觀環境下,管理科學學術評價正在經濟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管理科學學術視角看,這一領域學術
評價具有界定性、權威性與導向性作用。目前,管理科學學術評價效應的主流是積極的。學術評價在學術活動中發揮著鼓勵學術創新、引領學術發展方向、規范和控制學術行為、引導學術研究資源分配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學術評價“失范”現象,學術評價過程中的負面效應也是明顯的,在大量的學術評價過程中,出現了學術資源的不合理與不公正分配,學術成果評價的失衡、失準,行政權力、不正當競爭介人學術資源分配過程,因而造成學術質量下降與學術資源的不合理分配,從而污染圣潔的學術殿堂、滋生學術腐敗。可見,推進學術評價的規范化是極為重要的。
管理科學學術評價的主要要素與內容包括學術評價主體與客體、學術評價標準、學術評價過程、學術評價方法四個方面。
(1)管理科學學術評價的主體與客體。學術評價主體指學術評價過程的實施者,主要是針對評價客體所選擇的具備一定評價能力與水平的評價者對評價對象進行直接或間接地評估,確定評價對象的綜合能力及水平的價值判斷。主要包括學術共同體、學術組織、個體學者等。學術評價的客體是指學術評價的主要對象,主要涉及國家與組織學術實力、學術規劃與計劃、學術項目、學術人員的學術水平、學術能力、學術成效的評價。
(2)管理科學學術評價標準。學術評價的基本原則是堅持客觀、公正、公開性。對于從事管理科學學術活動的主體及學術成果評價應以學術價值或社會效益為基本標準,對基礎研究成果的評價,應以學術積累和學術創新為主要尺度,對應用研究成果的評價,應注重其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對于理論成果一般側重于是否揭示了客觀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闡明研究成果所提供的對客觀現象更準確、更符合實際的認知結論,表明這些對知識積累和知識創新是否發揮了積極作用。
(3)管理科學學術評價過程。學術評價過程是指學術評價活動中評價主體與評價實施組織按一定程序規范進行計劃、組織與實施,達到評價過程的客觀、公開與公正。
(4)管理科學學術評價方法。學術評價方法是指學術評價過程中每一個環節所應用的具體工具、方法。是評價主體為達到對評價對象的客觀公正評價所采取的不同評價方式與評價定式。
按照學術規范的三維度范式表述,對于學術評價規范,在范式維與方法論邏輯維,其基本內容如表4。
主管單位:中國管理科學學會、湖北省科技廳
主辦單位:中國管理科學學會;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1-7348
國內刊號:42-1224/G3
郵發代號:38-118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4
期刊收錄: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百期刊
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
第三屆(2005)國家期刊提名獎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