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24: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早期藥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問起邱盛雄博士如何走上中醫藥的發明之路時,他說他心目中最重要的發明家是神農氏。“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號神農也。”神農氏是公元前25世紀的傳奇人物,被尊稱為炎帝,烈山氏,神表等。傳說神農氏創造耕種器具,教授五谷(稻、黍、稷、麥、菽)種植,是中華民族農業始祖。他擁有廣博的草本知識,曾親嘗百草滋味,以辨別各種草藥的藥性與毒性,奠定了中醫藥學的基礎,對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了極大貢獻,可謂中醫藥學的始祖。《神農本草經》被認為是中醫最早的一部完整藥典,記載了多達365種中草藥,由于其數據詳盡,歷代《本草》甚至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皆以其為宗。
邱盛雄博士一向稟承神農氏的精神,并遵從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開示,將醫理與佛理結合,在藥學里鉆研數十年不改其志,終至有所突破,創新,從而發明出治癌藥物及一系列保健機能飲料,在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共獲得5枚金牌、2枚銀牌,1枚銅牌及大會特別獎:以“如如光保健餅干”和“風速變草本植物飲品”在中國發明協會第十六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上贏得2項金牌及大會特別獎。他的發明產品的原料都是植物,產品經國家認證的檢驗機構化驗,不舍防腐劑,含有的營養素非常齊全,包括維生素E及B群、礦物質、膽堿,肌醇、異黃酮,生物素,蛋白質以及多種左旋氨基酸等等,萃取出的營養素全系天然,無添加劑。此外,其各項發明產品經抗氧化儀器測試,證實具有排除自由基之功用。
小專利有朋商機
2009年4月底,邱盛雄博士與合作伙伴蔡孟勛博士應中國發明協會的邀請,參加了中國發明協會舉辦的第三屆中國發明家論壇。在論壇上,他們提交了兩篇論文,一是《中藥治療卵巢癌的效果》,此篇論文已被新加坡某雜志采用,于2009年6月發表,二是《“零非零1號”針對糖尿病的效果》,該論文的論點,已經“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中草藥計劃”做動物測試試驗。
除了正式公開的發明之外,邱盛雄博士尚有11種用于治療重癥的發明產品,已通過臺灣省某大學實驗室的交叉測試證明其效果。邱盛雄博士的各項發明產品能通過各種現代科學儀器的測試,再一次證明了中草藥能調理進而治愈現時各類疾病。邱盛雄博士始終堅信,中醫藥學能流傳至今,必定有其實用價值及廣泛意義。他說,多年來不但中國人亟欲突破中國古代醫藥典籍所載,歐美各國在這方面也相繼投入了相當的人力與財力,希望能有所突破,這也更證實了中醫藥學廣闊的發展前景。
在第三屆中國發明家論壇上,邱盛雄博士與合作伙伴蔡孟勛博士提交的論文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中國發明協會的一位領導對其作了詳細了解,并評價說:“小發明有大商機。”邱盛雄博士說:“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若經國際認證并將之向國際上推廣,將不僅是華人之光,更是世界人民之福。”
從基因層面研究癌癥病理
卵巢癌,一個沉默的殺手,多數的患者在發現時都已接近后期,目前尚未出現任何有效的早期診斷方法。若能夠從正常組織中找到早期癌癥的辨識基因,就能讓卵巢癌的研究更加的深入。
邱盛雄博士和他的合作者分析了13個良性腫瘤,22個侵入性腫瘤以及16個正常的卵巢,并以genes-cDNA array紀錄卵巢癌相關的9600個基因的表現。這些又可以再細分成兩群early-stage包含13個良性腫瘤及7個staged I癌癥腫瘤:late-stage則包含所有staged III的癌癥腫瘤。
結果,他們在early―stage找到433個up-regulated基因及60個down-regulated基因,在late―stage則找到395個up-regulated基因及101個down―regulated基因。這些基因在腫瘤/癌癥中其功能都會產生變異,如細胞生長,細胞周期控制,分化、訊號傳遞,細胞凋亡,離子運輸及細胞形態改變等。他們最感興趣的,是這些首次出現的抑制核受體蛋白,在癌癥初期及晚期之間,這些基因的表現量應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他們找到了90個表現極高的基因,以及165個在late-stage相關的抑制基因。癌癥末期與癌癥初期明顯的不同,在于細胞生長、細胞沾黏,激素活性,細胞形態以及細胞與細胞之間的信號傳遞。他們最感興趣的是,這些酵素對應的合成碟啶也是首次出現在最近的研究中,借著Real time RT-PCR可以找到GCHI,KRT18,H3F3A和MYBL2這些基因在所有的癌癥組織中都有很明顯的表現;而MDFI,ARP3BETA、COLl6AI和MLN這些基因則在早期癌癥組織中被辨識出可能會發展成末期癌癥。因此,本試驗結合邱盛雄博士所發明的抗癌中草藥精華液配方,可篩選出可抑制上述癌癥基因的方法。
最后,他們得出結論:微數組提供的數據對于癌癥基因表現之比較是非常具有價值的,且可對于卵巢癌每個不同分期進行更深入的診斷及病理研究。
邱盛雄博士的發明項目簡介
邱盛雄博士依據個別需求應用不同處方,以數十種草本植物混合,經高溫萃取而研制出系列保健飲料。
(1)“零非零1號”:針對手術后腸子沾粘及糖尿病。
(2)“零非零2號”:加強免疫力,預防感冒,心悸,荷爾蒙分泌不足以及用于手術后調理及促進兒童發育等。
(3)“花抗輻”抗幅射。
(4)“體香露”外用噴液:防治蚊蟲咬傷,腫痛、皮膚癢,青春痘。
(5)“海草”,用于痛風。
(6)“生化36”:強化造血功能,增加骨質密度,改善骨質疏松癥。
(7)“目犍連筍”:蒸騰腦細胞活化,提高記憶力,預防帕金森氏癥。
(8)“一定要”:提升免疫力,抗病毒。
(9)“陽化溶”:消化體脂排出體外,達到自然健康減肥的效果。
(10)“如如光”:活化視神經,明目。
(11)“風速變”:改善過敏體質,預防上呼吸道感染。
1994年,在瑞士日內瓦第22屆國際發明展覽會上,“零非零1號”獲金獎,“體香露”獲銀獎,“零非零2號”獲銅獎。
1999年,在瑞士日內瓦第27眉國際發咀展覽會上,“海草赴”獲銀獎,“花抗輻”獲銀獎。經菲律賓黎剎騎士協會Knights ofRizal授封騎士司令勛章。
2000年,在瑞士日內瓦第28屆國際發明展覽會上,“生化36”獲金獎,“目犍連筍”獲金獎。此外,還獲大會另頒個人特別獎。
2001年,在瑞士日內瓦第29屆國際發明展覽會上,“一定要”獲金獎,“陽化溶”獲金獎。
2005年,參加在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舉辦的“2005國際骨質疏松大會中國骨骼與關節健康十年行動研討會”,并于會中《中藥方劑BIO36》。
治脾胃病 多有建樹
50余年為徒、為醫、為師的歷程,周學文深刻地感悟到,虔誠思悟、苦行其道、方能有成。他提出并形成了溯源求本、內外相濟、臟腑并調、尤重于脾的系統學術思想。
創毒熱病因學,“以癰論治”潰瘍病 周學文對潰瘍病的系統研究已達40多年。根據該病多發、易復發的臨床特點,他結合長期臨床實踐,提出了“病由毒起,熱由毒生”的毒熱病因學和“以癰論治”的學術思想,將外科“消”“托”“補”引入潰瘍病的治療,經三次規范的大樣本臨床試驗,療效滿意且更安全,已廣泛用于臨床。
從脾論治,內清外柔治療高脂血癥 血脂異常是心血管病等多種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周學文根據臨床大量病例觀察與研究,提出“脾虛是本病的始動因素”,“痰瘀互結、血脈同病”是本病的關鍵,經過反復臨床研究,確立了內清外柔(內清痰瘀,外柔脈絡)系統創新的學術思想。臨床干預效果滿意且可重復,與降脂藥阿托伐他汀對比無差異,為防血脂治療開辟了一條有效可行的途徑。
肝脾并調,膽胃同治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 膽汁反流性胃炎常與潰瘍病、肝膽疾病、動力障礙性疾病等伴發且易反復。經過20余年的臨床觀察與研究,周學文發現本病病位雖在胃,但“肝膽疏泄失常、脾失健運、膽汁不尋常道,返流入胃”是本病的關鍵,他創立了肝脾并調的學術思想,擬和胃反流、利膽反流辨證治療本病。經過兩次規范、重復的臨床試驗顯示,臨床干預的效應可重復,療效優于嗎丁啉且更安全,填補了中醫藥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空白。
毒損生積,早期防治慢性肝損傷 慢性肝損傷臨床常見,病程纏綿但易生多變,初則濕熱夾瘀,久則毒損生積,他提出了清肝解毒、化濕通絡的早期綜合治療的學術思想。重視“毒、濕、熱、瘀、積”的五毒傳變,步步阻截。經多年反復臨床驗證,以卷柏、苦參等為主方治療慢性肝損傷,療效顯著,不僅改善肝功能、改善肝血液狀態,同時改善肝纖維化指標。
肺胃同治,清熱降逆治療咽炎 周學文精于脾胃又不局限于脾胃,對內科其他疑難疾病他也積累了豐富的R床經驗。急慢性咽炎,除了呼吸道自身疾病之外,反流性食管炎亦可引起。咳嗽、咽痛、咳痰不爽,治療易反復且易被忽視,針對本病臨床特點,用肺胃同治的理論,擬清熱降逆利咽法(以橘絡、淡竹葉、川貝母、大青葉等為主方)經規范的臨床驗證,療效滿意,已廣泛應用于臨床。
學以致知 文以化人
周學文教授從事中醫藥教育教學、中西醫結合臨床與科研等工作50余載。先后主持完成了國家科技部863和973等多項重大課題,獲得國家、部級獎勵3項、省級獎勵8項。他長期致力于中醫急癥的研究,辯證精準,生死邊緣,救人無數,建立了15種常見急癥的中醫辯證診療常規,主持研制36種制劑,潰得康顆粒劑等3種新藥,獲得國家中藥新藥證書。周學文教授1987年以來受邀國家衛生部藥監局參加新藥臨床醫學技術審查工作,任職期間主持了560個中藥新藥臨床醫學的技術審評。
他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了《萎縮性胃炎436例中醫辨證與胃鏡病理變化的探討》、《中醫藥治療胃癌癌前病變的臨床研究現狀與展望》、《中藥系列顆粒劑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462例臨床觀察》等學術論文50余篇,在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上發表《“消癰生肌法”治療消化性潰瘍的實驗與臨床研究》、《 以癰論治消化性潰瘍的理論基礎》、《胃癌癌前病變與中醫藥治療》等學術論文10余篇。
周學文教授教導青年一代要學好中醫。他說,醫者當思路廣闊,探微索隱,深中肯綮。他要求學生們要勤于閱讀,熟讀經典,系統學習與完整掌握中醫理論與臨床技能,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勤于思考,不斷總結,才能不斷提高,同時博采諸家,開拓思維,不拘泥于一門一派,擇其善者而從之。臨床是中醫存在與發展的根基,他要求學生結合臨床實踐,反復推敲,反復驗證,精心培養出多名省級名中醫和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
岐黃之術 仁德之心
周學文教授50年如一日,長期奔波勞碌于臨床一線,每周出診,風雨不誤,偶爾外出公干,也必爭取出診前趕回。前來就診患者過多,每每耽誤午餐時間,他從不對任何一個病人敷衍了事,耐心細致地看好每一個病患。偶有外地遠道而來的病人,他又會加班給患者看病。常有患者來診焦慮,均耐心傾聽,開導患者情緒心理,指導患者正確對待疾病,用詞嚴謹,用語親切,避免不應該有的醫源性因素對患者疾病及生活的影響。
今天全球化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競爭的關鍵是人才的競爭。合格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是高等學校的基本任務,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保證。藥學是一個創新性思維和實際動手能力為基本推動力的科學領域。藥學實驗教學方法對藥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是對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科學作風、獨立觀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創新能力等進行培養的系統工程。我們在實踐中發現,本科生對實驗的重視程度遠不如理論課,卻對實驗內容充滿陌生與好奇。而實驗課的學習內容難于事后彌補,需要改善教學模式,調整具體實驗內容與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做到及時吸收與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并且對學有余力的優秀學生,設立專項科研課題,結合具體的科研內容,拓寬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挖掘潛能,培養創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方法是可行的。于是我們突出強調創新能力培養,采用根據教學對象不同,在教學內容和要求上各具特點的點面結合的系統實驗教學法,將實驗教學訓練和創新科研訓練融為一體,在1997年-2000年,完成了對全體本科生實驗教學訓練模式的建設,并一直沿用至今;又在實踐中發現參與課題組科研的非畢業論文階段的本科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后,從2003年暑假開始,專門設立科研項目,建立對優秀本科學生科研創新訓練的模式,同樣沿用至今。下面分為兩部分介紹。
1 對全體本科學生的實驗教學訓練
1.1 建立科學的教學模式[1]
1.1.1 實驗前的知識準備環節
學生進實驗室前,系統書面預習實驗,再認真傾聽老師的實驗講解,做到思路清晰、心中有數,克服因實驗中盲目操作,避免差錯,為實驗成功提供保證。
1.1.2 實驗中的知識吸收、技能提高環節
學生正規操作,獨立完成整個實驗,得到實驗產品,完成原始記錄。教師在學生實驗過程中采取個別討論、巡視指導與集中示范相結合的方法,指導學生安全有效地完成實驗。強調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正確面對實驗結果,切實提高實驗技能和實際動手能力,獨立觀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1.1.3 實驗有關知識的升華環節
學生依據原始記錄書面完成實驗報告,并結合實驗體會等進行討論。既是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的重要手段,又是培養學生形成科研思維的階梯,強調以原始記錄為基礎,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教學模式”自1997年建立并開始實施至今,為便于進行總結,了解教學效果,與其它實驗課的教學效果進行對比,對藥學本科生的無記名調查結果為:對“教學模式”評價為好或較好的學生達到90%,而其它實驗課教學方法僅占40%的學生評價為好或較好;“教學模式”對培養創新意識認同的達到75%以上(其他實驗為28%)。該調查還顯示,有97%以上的認為“心目中實驗課的位置重要”,其中有24.4%認為“比理論課更重要”。還有不少學生自發留下附言,認為在“教學模式”下學習,鞏固和加深了課堂理論,培養了科學作風和實驗操作能力;高的實驗成功率,不僅使他們深深地喜歡上了實驗課,還給他們帶來了愉悅、成就感和自信等。充分說明“教學模式”的采用,提高了實驗教學質量。
1.2 引入科研成果開設新實驗
在運用合理有效教學模式的同時,嘗試在實驗內容上有所突破。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微波不僅走進千家萬戶,也幾乎滲透到化學的各個領域,微波可促進一類化學合成反應,與傳統化學方法相比,提高反應速度數十到數百倍,而且操作簡便,收率好,副反應少,污染輕,工作環境友善。
開設微波合成實驗8年來,不僅拓展了微波化學研究成果的應用,而且改變了過去合成實驗超學時,師生負擔重,環境污染大,操作煩瑣等弊端,同時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
1.3 不同反應類型、合成同樣產物的新型實驗和傳統實驗平行開設,對比教學
針對學生在具體實驗操作中,往往被動地接收實驗操作訓練,實驗完成后對實驗中所涉及的相關知識印象不深,對實驗類型的不同會直接影響實驗結果缺乏認識的情況,采用相同原料、類似試劑的加熱化學合成法與微波輻射合成法2種不同的反應類型進行對比教學。對傳統方法與新方法、學生自身的實驗結果等進行直觀比較。結果顯示,通常微波法合成常常伴隨著的高轉化率及高產率在實驗中有明顯體現,平均收率比傳統方法提高20%以上,在反應時間上由4~5h縮短到5min,完成整個實驗的時間由6~7h縮短到1h以內。微波法的反應速度快、選擇性高、低消耗、操作簡便、安全、副反應少,更為經濟環保等表現,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2000年起,該項對比教學開展8年來,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激發了他們對專業的熱愛和對交叉學科的興趣,同時將環保、綠色的工藝所帶來的效益植根心底。
通過以上對全體本科生的實驗教學訓練,以培養創新性思維等為指征,注意把握各個教學環節,人性化、制度化的規范要求,保證及時掌握實驗內容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同時科學系統地安排實驗教學內容,將科研成果引入學生實驗和采取對比教學等方式,將學生初始的好奇轉變為專業的興趣,全力改善全體參加實驗教學訓練學生的學習效果,并激發了對專業的熱愛和創新性思維,教學效果顯著。[4]
2 對優秀本科學生的科研創新訓練
我們針對本科學生所學理論知識有限,常對科研中會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的現象,強調團隊合作的意義,講明科研工作不僅需要扎實的基礎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需要堅忍不拔、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本著學有余力,富于鉆研精神、不怕困難,具有一定創造性思維的原則選拔學生。對希望參加的學生公布研究課題,由學生查閱資料,寫出綜述和初步研究方案,從中發掘有做研究工作潛力的學生,參加訓練。在課題進行過程中,采取及時給予學生在具體研究中的指導,以及恰當的鼓勵與鞭策,在研究工作不順之時,讓他們了解問題的關鍵,點燃學生心中的希望的方法,保證了歷年各個小組的訓練工作順利進行。
我們在2002年暑期開始吸收學生參與課題組的科研項目,讓其了解具體的科研工作運行情況,有9位同學參與(其中7人后來考取研究生)。結果發現本科學生,只要學有余力、有鉆研精神,通過訓練,完全可以開展單獨立項的科研工作。于是從次年開始,我們立項對學生進行科研創新訓練。
2003年暑假,1名完成大三學習的學生開始接受訓練,經半年課余時間研究和進入畢業論文階段的繼續工作,研究成果被正式發表[5],并考取研究生。
2004年暑假,3名完成大三學習的學生開始接受訓練,其中1位學生半年課余時間的工作,其結果經補充后被正式發表[6],后考取研究生;第2位經半年課余時間研究和進入畢業論文階段的繼續工作,經補充已投稿中國新藥雜志;第3位在半年課余時間內,初步完成了論文。
2004年11月,5名大三學生(其中3位后來繼續深造)開始受訓,其中1位繼續研究到完成畢業論文,獲四川大學本科生優秀畢業論文獎,其研究結果經補充后,被正式發表[7]。
2005年暑假,開始對8名(2組,其中5人后來繼續深造)完成大二學習的學生進行訓練。其中1個組經過1年的課余時間訓練完成課題,并且完全由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完成的論文已被正式發表[8];另外1個組經過1年課余時間訓練的結果,后經補充完成2篇論文,已分別投稿中國新藥雜志和中國藥師。
2007年11月底起,1名大四學生(即將赴美深造)開始進入科研訓練,并繼續工作到2008年暑期前畢業論文完成。其論文為四川大學本科生優秀畢業論文。整理完成的論文中國新藥雜志已接收。
以上對優秀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訓練工作,是在發現參與課題組科研工作的早期本科生,具有創新性研究能力之后,自2003年暑假開始,到2008年暑假為止完成訓練學生18名,單獨立項的課題8項,已有4篇論文在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3篇已投稿(占87.5%);其中4名學生在進入畢業論文階段后,繼續深入前面的研究完成畢業論文,其中2篇為四川大學優秀畢業論文(占50%)。在所有接受訓練的共9組、27位學生中,有18位(占66.7%)獲得繼續深造機會。顯然,參加訓練學生的以上各項績優指標,都遠高于平均水平。因此,我們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性科研能力為指征,通過指導學生查閱文獻資料,設立專項研究課題,開展科學研究,完成論文,優者投稿專業期刊、公開發表的方式,對優秀學生進行的科研創新訓練,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入門初期的科研思路,激發了學生的探索熱情、鉆研精神和開拓創新能力,使其潛能得到很好發揮,科研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并為其繼續深造創造條件,教學效果顯著。
因此,我們所采用的點面結合的系統實驗教學法,是在以全體學生為面、優秀學生為點的兩個層面上,將實驗教學訓練和創新科研訓練有機結合、同步的運用的教學體系。它全面實施5年來的成效,充分說明這種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模式,既是保證本科教學質量的基礎,又是培養和選拔優秀學生的途徑,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能夠適應我國向創新型國家跨越式戰略發展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而成為培養創新性人才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 郭永松.中國高等醫學教育研究進展[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年8月.313-316.
[2] 金輝,尹紅梅,鄭時龍,李舉聯,楊紅,何光力,何菱,江漢保,華偉.引入研究成果.開設微波化學實驗[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4,23(12): 180-181,209.
[3] 楊紅,尤慶祥,李良瓊,李舉聯,何光力,肖素華,廖碧芳.藥學本科實驗類型及其教學方法的改革[J].大學化學,2006,21(5):24-26.
[4] 馬繼剛.綜合性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9.196-200.
[5] 楊紅,陳艷,陸彬,孫健,何光力.醋酸地塞米松眼用凝膠劑的制備與質量控制[J].中國藥師,2004,7(11):839~841.
1.2手術方式采用空心螺釘加張力帶鋼絲環扎內固定術式275例,克氏鋼針加張力帶鋼絲環扎內固定術式107例。
1.3骨折愈合時間長者78d,短者42d,平均56d。
1.4療效判定標準隨訪256例,平均隨訪時間13個月。療效判定標準:優:膝關節活動度>135°,活動后膝關節無任何不適,患肢肌力正常,恢復原來的工作何生活;良:患肢膝關節活動度90°左右,活動后稍有酸痛,肌力較健側弱,恢復一般工作和生活;差:患肢膝關節活動度<45°,活動后腫痛且肌力明顯減弱,不能參加一般工作。隨訪后結果:優313例(82%)、良67例(17.5%)、差2例(0.5%)。
2功能鍛煉方法
2.1術后第1周術后患肢抬高20~30cm,略高于心臟水平,以減輕術后水腫[2]。術后第2天,開始指導患者做股四頭肌收縮活動,膝關節輕緩伸屈,每日2~3次,每次2~5min。3d后患者可坐在床上,適當增加活動次數和延長活動時間,但膝關節屈曲不宜>90°。
3討論
3.1促進骨折愈合髕骨骨折采用空心螺釘或克氏鋼針加張力帶鋼絲環扎內固定術式,術后可大膽摒除外固定,鼓勵早期活動,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能促進骨折愈合,加速功能恢復,減輕患者痛苦。本組病例骨折平均愈合時間8周左右,明顯低于傳統絲線縫合或單純鋼絲固定術式的愈合時間,且患者傷肢功能恢復較快、痛苦小。一般的絲線縫合、單純鋼絲固定,作用差,當膝關節屈曲活動時,骨折端容易分離。而空心螺釘或克氏鋼針加張力帶鋼絲環扎內固定術式,恰巧利用其抗拉力強度吸收了全部分離張力,有利于骨折壓縮愈合。這就為我們制定的早期有計劃的功能鍛煉提供了理論依據及條件。早期正確的功能鍛煉,有利于刺激和加速骨痂的生長,保證運動元神經何肌纖維間的相互促進作用的正常運行,從而加速骨折的愈合。我們骨科護士掌握了這個道理后,就會積極主動地協助和指導患者進行早期的功能鍛煉。
3.2加速功能復原髕骨骨折采用傳統術式固定后,還需加用長腿石膏托外固定4~6周,患者臥床無法活動,由于關節的長期固定,限制了膝關節早期的功能鍛煉,同時還易引起肢體組織的廢用性萎縮和關節僵硬而造成肢體功能恢復延長。若過早撤除外固定加之不適當的活動還可使絲線或鋼絲斷裂,導致骨折分離,造成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相反,采用空心螺釘或克氏鋼針加張力帶鋼絲環扎內固定術式后,按照我們制定的早期功能鍛煉計劃,循序漸進地施行功能鍛煉,關節活動不受限制,肌肉收縮時可以增加關節的有效循環血量,給關節軟骨斷面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在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強直和促進骨折愈合的同時,還能使膝關節的屈曲功能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程度,不需要消耗時間進行物理治療或漫長的鍛煉,因此,骨折愈合全部療程大為縮短。
3.3防止并發癥本組病例因無石膏外固定束縛加之早期正確的功能鍛煉能解除患者不正常的床上生活,對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很大,使之食欲增加,體力增強,精神愉快,氣血流通,睡眠良好,代謝旺盛,符合動靜結合、內外兼治的治療原則,促進了骨折愈合,加快了功能恢復,減少了痛苦,有效防止了壓瘡、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3]。
本組病例中極個別療效較差者,主要原因時患者年老體弱、懼怕疼痛或不配合功能鍛煉所致。
【論文關鍵詞】早期功能鍛煉對骨折愈合影響
【論文摘要】目的討論早期功能鍛煉對髕骨骨折術后骨愈合的影響。方法觀察分析髕骨骨折患者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對縮短骨愈合時間及傷肢功能恢復的效果判定。結果正確的早期功能鍛煉不但能縮短骨愈合時間還能促進傷肢功能盡快恢復。結論骨科護理人員應掌握正確的早期功能鍛煉方法并積極主動指導患者進行鍛煉,從而達到縮短骨折愈合時間和傷肢功能盡快恢復的目的。
參考文獻
醫集研究
(5)論述《本草綱目》對中醫婦科的貢獻 游卉 尤昭玲
基礎研究
(7)缺血性腦卒中大鼠肝損害及與腸源性內毒素血癥的關系研究 徐欣萍 安博 鄒軍 啜佳然 朱玉群 徐有青
(11)薄芝糖肽抑制大鼠實驗性癲癇發作及其機制研究 梁曉玲 史寶龍
藥物研究
(13)舒筋活血分散片溶出度的研究 李燕 楊文科
(15)麻仁丸中厚樸酚與和厚樸酚測定方法的研究 趙彩霞 閆輝
無
(17)《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年影響因子年報 無
臨床研究
(18)乳腺黏液癌的鉬靶x線攝影和超聲影像特征對比研究 李峻 肖祥勝
(20)歸芍地黃湯加減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55例臨床觀察 黎漢文 杜嫦燕
(23)中醫手法結合玻璃酸鈉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觀察 張凱
(25)大承氣湯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觀察 張曉東 顧群浩 朱曉明 陳徽 羅振凌 馮壽全
(27)320排cta在腦動脈瘤診治中的應用價值 陳永漢 李宗豪 張剛 田耀輝
苗族醫藥學術的繼承工作,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國第一次民族醫藥工作會議(1984年內蒙會議)以后,作為政府行為把苗族醫藥列為衛生工作的議事日程。如湘西自治州、貴州等苗族主要居住地區,組織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醫藥調研活動,在苗族民間廣泛收集醫藥文化資料,如抄本、地方志書及“口碑”流傳資料,為苗醫學術的繼承工作奠定了基礎。這期間,湘西歐志安先后發表和出版了《湘西苗醫初考》、[2]《湘西苗藥匯編》[3]專著,貴州省陳德媛等人出版了《苗族醫藥學》,陸科閔出版了《苗族藥物集》,包駿等人出版了《貴州苗族醫藥研究與開發》,湖南雷安平出版了《苗族生存哲學》等有關苗醫著作。另外,有關苗族醫藥專題著述,如《苗醫療法》被收載于《中國傳統療法》著作中,部分苗藥被收入《中國民族藥志》多卷中,苗醫綜合著述還被收入《中國傳統醫藥概覽》、《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大系》、《中國少數民族科學技術叢書――醫學卷》,以及地方志衛生篇都有苗醫的篇幅。在專著、專述出版的同時,20年來,湖南、貴州、云南、湖北、四川、重慶等省市的民族醫藥工作者在有關專業期刊雜志上發表了苗族醫藥學術論文近百篇,參加各級專業學術會議交流苗族醫藥論文300多篇。馮氏[6]從《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光盤》1982―1998年共17年間檢索出苗醫藥文獻30篇,占共檢索出民族醫藥文獻1637篇的1.83%,排名民族醫藥文獻分布的第7位。其它數十篇有的是1982年以前發表的,有的是未進入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的,還有的刊發在有關專業報刊上。目前苗族醫藥文獻刊發最多的刊物為《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中國民族醫藥雜志》,其它雜志有貴州、云南、湖南、湖北、四川、重慶、湖北等省市的地方醫藥雜志或院校學報。
在苗族醫藥學術的弘揚和繼承上,自1986年在貴陽召開了黔、湘、鄂民族醫藥研究協作組暨苗族醫藥學術研討會以來,還多次召開省內或省際間的學術會議專題研討苗族醫藥。湖南省中醫藥學會民族醫藥研究會,湖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民族醫藥專業委員會從1988年以來,先后召開了10次全省民族醫藥學術會議,每次會議有一定數量的苗族醫藥學術論文參加在會交流。通過學術會議,促進了苗族醫藥學術的繼承與發展。2002年8月下旬,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在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召開全國土家族苗族醫藥學術會議,是一次全面總結和展示苗族醫藥科研、臨床、教學與開發成果,加速苗族醫藥發展的會議。
2 苗藥研究與開發取得可喜成果
苗族藥物研究與開發工作起步較早,取得成果較多。貴州省是我國民族醫藥開發進入產業化最早的地區和民族醫藥,他們按照國家中藥、新藥的基本要求,“對藥用歷史悠久,療效確切,基源清楚,有推廣價值的苗族藥,對其成方制劑從組分及依據、名稱、處方、制備工藝研究、質量標準研究、穩定性考察、藥理學研究、毒理學研究、臨床驗證研究及功能主治、用法與用量等方面進行科學的再評價,共選擇收載了經再評價并載人貴州省地方標準的苗族藥材165種,成方劑(僅個別其他民族藥成分制劑)117種。”貴州省苗藥成分劑中有片劑、膠囊劑、顆粒劑、滴丸劑、散劑、酊劑等劑型,如益肝草袋泡劑、仙靈骨葆膠囊(片)、咽立爽滴丸、乙肝散、咳嗽停糖漿、寧泌泰膠囊、傷科靈(燒燙傷噴霧劑、傷痛一噴靈等苗藥制劑品種)。貴州省民族藥工業產值增長比例高于全省工業發展比例和醫藥行業發展比例,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長。1995年產值0.33億元,1996年產值1.6億,1997年產值為4.1億元,1998年產值為7.3元,占醫藥行業產值的40.5%,貴州省制藥企業1998年共223家,其中民族藥工業72家,占32.3%。從上述資料中可以看到,貴州省民族醫藥工業在全省制藥行業中,民族藥已占主導的支柱地位[7]。據專家預測,到2005年貴州省民族醫藥工業總產值預計可達25―30億元。
湖南、湖北、重慶、云南等省市的苗藥開發與研究工作也取得初步成效,有的醫院制劑經臨床驗證療效確切。如湘西州龍山縣骨傷科醫院治療骨傷疾病的“柏林接骨散”,鳳凰縣民族中醫院龍玉山治療乙肝苗藥制劑,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中醫院治療風濕病的苗藥風濕片(膠囊、酒)等,在臨床上都有較好療效,有進一步研究和臨床應用價值。
3 苗醫學術理論體系及評述
苗族醫藥作為我國醫藥知識財富和重要衛生資源登上了祖國傳統醫藥大雅之堂,這是幾千年苗族燦爛文化的必然結果,也是二十多年我國苗族醫藥科研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結果。正是他們把散在民間千百年,擱于實踐水平上的苗族民間醫藥知識發掘、收集,并經長期的研究,將苗族醫藥整理成具有理論體系的苗醫學。苗醫理論體系,按地域大致分以下幾類。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唐永江將黔東北苗族醫藥整理總結為:一是病因學。主要強調外毒致病,如風、氣、水、寒、火等毒氣侵犯人體所致疾病。其次是飲食不調,意外傷寒,勞累過度,不節,情志所傷,先天稟賦不足等原因致病。三是在疾病的命名與分類上,苗醫將疾病分為經類(36經癥),證類(72癥)、翻類(如朱砂翻、代構翻、大能翻)等49種,胎病(12胎病),抽病(日抽、煙抽、木抽),丹類(10丹毒),癀類(巴骨癀、火癀),花類(奶花、背花等),疔類(干疔、火疔),瘡類(火旋瘡、乳瘡等),龜類(氣龜、石龜、血龜等),據不完全統計,湘西苗醫、貴州苗醫先后收集苗醫病種約250多種。四是在診斷上,按苗醫理論將一切疾病歸納為冷病與熱病兩大類,
在治療上堅持“冷病熱治,熱病冷治”的法則。通過望、聽、嗅、問、摸、彈等方法進行檢查診斷。五是在治療上,堅持“兩綱”治則,采用內外兼治方法,突出具有苗醫特色的外治法。如放血療法、生姜療法、氣角療法、熏蒸療法、化水療法等二十多種苗醫療法[8]。
湘西州鳳凰縣歐志安以臘爾山區為中心的湘西苗醫理論歸納為“英養”學說(陰陽學說),“斬茄”學說(寒熱學說),“萎雄”系說(虛實學說),“生恩”學說(情志學說)等四大系統。根據以上學說,在病因上強調六種毒氣(六)是致病的重要原因:一是外因“斬茄”致病,如寒熱,二是“生恩”致病,如內傷七情,三是傷食致病,如小兒飲食不法等不內不外原因。在病變主證上,創立了三十六癥、七十二疾的辨病之說,把人體的疾病大體上分為一百零八種。把三十六種內病列為“英癥”,七十二種外病列“養癥”,從疾病的分類上做到“英養”二者的辨證統一,還將臨床疾病按門別類分為內病門、孺兒門、外病門、婦病門等四大門類。在診斷上,用摁、號、乃、冒四法,即觀望、號脈、詢問、觸摸的苗醫世代延續下來的診斷方法;治療方法為內外兼治的綜合療法,傳統的苗醫外治法有理療法(“巴附罐療法”、“比叨巴療法”等)、針灸法(針挑療法、火針療法、灸法等),其他苗醫民間療法(刮痧療法、補本療法、江滾摩保法、比叨哦療法、胯改療法等凹余種);在藥物的分類上,早期分嘎木七(肚痛藥),嘎木呱(腰病藥),嘎木比(頭痛藥),嘎木顯(牙痛藥)等。后來逐漸按苗藥的作用分類,按藥物性味分類。如苦寒藥、溫熱藥等;在藥物的立方上,采用主藥、從藥的立方原則,在藥物劑型上,分原藥樣劑型、粉狀劑型、酊劑等三大種劑型,其他加工方法或小劑型十余種。另外,還在衛生保健上,注重環境衛生、個人衛生、飲食飲水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風俗。歐氏對苗醫學特點歸納為“四個一家”,即早期“醫巫一家”,后來逐漸形成為“醫藥一家”、“醫護一家”、“醫武一家”為一體的苗族醫藥學。
湘西自治州花垣縣老苗醫龍玉六生前將當地苗醫總結為:一、事物生成由搜媚若(能量)、名薄港搜(物質基礎)、瑪汝務翠(結構)三大要素組成;二、在病因上,由毒、虧、傷、積、菌、蟲六因致病;三、用苗族生存哲學一分為三論指導病理、診斷、治法等在臨床上的應用。如病理變化的三大要素,診斷上的三考察,治療上的三大原則,在治療中提出16大法,49套方術,對疾病分為17病候等[10]。
其它有關苗族醫藥研究的專著或專題論文較多,都從不同層面較為系統地論述了苗醫理論體系及學術思想。但從總體上來講,還是歐氏、唐氏及龍氏的苗醫學術思想較為系統,具有代表性,基本上勾畫出苗醫理論體系,為苗族醫藥研究做了開拓性的工作,為后來的苗族醫藥研究夯實了基礎。因為,歐志安先生在國內苗醫藥界率先立項研究,首先從史學角度,縱橫考證苗醫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又現場調研民間苗醫數百人,把發端遠古,源遠流長,內容廣博,經驗豐富的苗族藥物學、診斷學、病理學、癥候學、方劑學、治療學、預防學等諸多方面進行收集整理。以《湘西苗醫初考》和《湘西苗族匯編》兩部著作為苗族醫藥學術代表作,繪出了亙古及今的苗醫學藍圖。歐氏的研究成果分別公開發表或出版,并獲上世紀80年代初湘西州科技成果獎。應該說是開創了近代苗醫學研究的先河。爾后,貴州省的陸科閔(1987年),陳德媛(1992年),包駿(2000年)等人,先后出版了貴州苗族醫藥專著,是對苗族醫藥學術思想的新貢獻,也是對苗醫學術及理論體系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縱觀我國苗族醫藥研究20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首先表現在學術的繼承與提高上。經過二十多年的收集、整理與研究,苗族醫藥學以嶄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成為我國民族醫藥隊伍的嬌嬌者。二是將苗族醫藥研究與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為我國的民族藥物開發樹立了豐碑。三是加強了苗族醫藥學的對外交流,使苗族醫藥從“養在深山人未識”,走出苗山,走進城市,為廣大城鄉人民服務,成為實用的衛生資源,深受患者的好評。
苗族醫藥研究雖然取得了成績,但作為民族先進文化重要內容的醫藥文化的繼承工作,應該還是“萬里長城”剛剛邁開了第一步,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首先,要完善苗醫學術理論體系,要把各地收集、整理的苗醫學術思想或理論,通過學術探討和科學研究,去偽存真,不斷完善苗醫科學理論體系。其次,在苗醫的臨床應用上,要掌握診療標準,實事求是地總結臨床療效,不要任意夸大臨床效果。第三,苗藥的開發利用,要在保護資源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既要借西部開發的東風,搞好民族醫藥的開發,又要防止大開發(挖)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破壞,千萬不要忘記還要給我們后代留下秀美的山川,良好的人文環境和生存空間。第四,在苗藥的開發研制中,要遵循苗醫基本理論和傳統成方的療效進行科學的配方及劑型的研制。設想今后苗藥制劑,也包括其它民族藥劑應該是“原汁原味”的民族藥物及臨床療效,科學的加工及新劑型的外包裝,要改變永固不變的“膏、丹、丸、散”的傳統藥物劑型。只有這樣民族藥才能正確的面對入世(WTO),才能使民族藥重出“江湖”,登上世界的醫藥殿堂。
參考文獻
1 諸國本.沉著應對,以固為進,參與競爭――中國加入WTO與民族醫藥的發展.中國民族醫藥通訊.2002,1:7
2 歐志安.湘西苗醫初考.中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4,2:1-34
3 歐志安.湘西苗藥匯編.長沙:岳麓書社.1990,11
4 陳德媛等.苗族醫藥學.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2,10
5 陸科閔.苗族藥物集.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7,7
6 馮新元.民族醫藥文獻的量化分析.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0,1:31
7 包駿,冉懋雄著.貴州苗族醫藥研究與開發.貴陽:貴州技術出版社.1999,8
糖尿病腎病在中醫古代文獻沒有對應的記載。祖國醫學對發展至腎臟病變認識較早,消渴之名首見于《素問奇病論》,消渴腎病的雛形見于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現代醫家呂仁和在研究古代文獻基礎上,參照現代醫學的有關知識,結合臨床實際,提出中醫病名:“消渴病腎病”。任繼學、南征等在研究了大量文獻的基礎上,根據《圣濟總錄》對“消腎”的論述,提出將本病定名為:“消渴腎病”。
治療糖尿病腎病經方的研究
1.六味地黃丸
李志杰等通過動物實驗觀察探討六味地黃丸保護大鼠腎臟的機制,得出結論:六味地黃丸可能通過上調足細胞和表達發揮保護大鼠腎臟的作用。[1]陳景亮等觀察六味地黃丸治療早期尿微量白蛋白的療效,結論是六味地黃丸能有效地降低早期尿,對控制進程具有較好的作用。[2]劉鵬等,對六味地黃丸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研究進展作了綜述整理,使六味地黃丸治療的研究更加系統、更加清晰。[3]
2.補陽還五湯
王秀芬等通過臨床觀察探討了加減補陽還五湯對早期的臨床療效及作用機制。[4]葉仁群等通過動物實驗探討補陽還五湯對早期患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的影響,發現及其受體在早期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補陽還五湯可減少早期患者血清及其受體蛋白表達,是其保護腎功能的作用機制之一.[5]李作森對補陽還五湯治療文獻作了分析,評價補陽還五湯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得出結論:補陽還五湯治療明顯優于常規治療組;黑龍江中醫藥人學博士學位論文但由于高質量的文獻較少,樣本量又有限,仍需做進一步深入研究。[6]
3.真武湯
方連順等臨床觀察例腎陽虛并疲血型)患者用真武湯合桃核承氣湯加減治療療效滿意,腎功得到改善,有降血糖、降血脂、提高的功效。[7]鄭鎮雄等用真武湯加減治療做臨床觀察,發現真武湯加減治療在控制病情發展、調節整體代謝等方面具有肯定的療效當歸補血湯賣寧等觀察。[8]
4.當歸補血湯
含藥血清對高糖條件下腎小球系膜細胞)增殖的影響,探討其在防治中的意義。結果發現:高糖可促進增殖,當歸補血湯能明顯抑制高糖作用下增殖,從而達到預防和延緩發展的目的。[9]徐寧等通過例臨床觀察當歸補血湯對患者的血脂及蛋白尿的影響,得出結論:當歸補血湯及西藥綜合治療具有臨床療效,值得推廣。[10]
5.當歸芍藥散
張立等用動物實驗的方法來探討加味當歸芍藥散對早期腎損傷的保護機理,結論是加味當歸茍藥散可提高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減低血清丙二酸的含量,減少高糖引起自由基的生成及動脈硬化的發生,發揮抗氧化應激的作用。[11]
6.五苓散
熊開旺等臨床觀察復方五{散治療早期糖尿病水腫例,結果: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患者尿蛋白量及血肌酐、尿量、膽固醇、甘油三酷等生化指標均顯著改善,結論是復方五{散治療早期水腫有明顯療效。[12]
7.升降散
唐學敏等臨床觀察加味升降散治療的療效,觀察結果:加味升降散結合常規治療,治療能夠減少尿蛋白、改善腎功。[13]
8.黃連四物湯
文平凡等觀察西醫治療配合黃連四物湯對早期的臨床療效、血清水平的影響,結果表明黃連四物湯配合西醫療法不僅能顯著下調糖化血紅蛋白、血糖,還能調血脂,而且能降低血清水平。[14]
祖國醫學在糖尿病腎病領域中有著突出的貢獻,現在單味藥的治療研究與自擬方辯證的研究也已走向臨床并取得了不錯的臨床療效。但是在中醫藥干預糖尿病腎病的臨床療效評價的規范化、標準化還有待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志杰等六味地黃丸防治大鼠糖尿病腎病的實驗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8):1728-1732
[2]陳景亮,凌方明,等六味地黃丸對早期糖尿病特病尿微呈白蛋白的影響[J]新中醫,2004,36(12):26-27
[3]劉鵬,周彥彬,等六味地黃丸治療糖尿病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0.30(3):20
[4]王秀芬,趙蒼朵,等加減補陽還五湯對早期糖尿病腎病臨床療效及作機制探討[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5,6(5):280-281
[5]葉仁群,謝嘉嘉,等補陽還五湯對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F1t-1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9,10(2):130-132
[6]李作森補還五湯治療糖尿病賢病的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1,24(5):585-590
[7]方連順,張云騎,等真武湯合桃核承氣湯加減治療糖尿病腎病(腎陽虛并淤血型)32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1,25(6):82-84
[8]鄭鎮雄,等其武湯加味治療糖尿病賢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1):127
[9]壟寧,張瑩雯,當歸補血湯含藥血[對高糖條件下賢小球系膜細胞增殖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研究,2011,3(4):175-178
[10]徐寧,劉臨祥,等當歸補血湯加減及綜合治療糖尿病賢病例臨床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8,21(12):178-179
[11]張立,趙云芳,等加味當散對糖尿病早期賢損害的保護機理探討[J]實中醫內科雜志,2011,25(1):26-28
當前,國家間的高科技競爭日趨白熱化,我國正在全力推進科技創新戰略,其核心就是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創新關鍵靠人才,尤其是具有深厚理論基礎、良好科研素質和超強創新能力的人才。我國是傳統的“醫藥大國”,正處在轉向“醫藥強國”的關鍵時期[1],要想成功實現這樣的跨越式發展,醫藥類專業的大學生就必須具備過硬的本領,在競爭中適應環境,全面提升自身能力,包括理論水平、實驗能力、研發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等[2]。本文擬對藥學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進行討論,從現狀談對策,希望能給相關藥學教育者和大學生本人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藥學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
世界范圍內第一個重視本科生科研能力開發培養的學校是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最早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不久,并于上世紀60年代末實施了一個名為“本科生研究機會計劃”行動。此后,世界各地多所大學紛紛仿效麻省理工的做法,高度重視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幾十年來的經驗表明,“本科生科研”計劃行動的推廣的確大大地提升了本科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包括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非常遺憾的是,一直以來,我國醫藥高等院校的藥學本科專業教學實踐中,過于重視藥學理論課程,學生主要靠死記硬背,實驗基本上是按老師設計好的套路,機械重復、驗證性地完成就行了,這就極大地阻礙了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束縛了學生研發能力的發展[3]。這種過分重理論而忽視動手能力的傳統教學方法和高校本科生科研創新氛圍缺失的局面亟待改變,也是當前醫藥高等院校教育管理者和老師們經常討論的話題[4]。藥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并重的學科,傳統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科研能力的發展,這種狀況已明顯落后于時代,適應不了當前發展的需要。因此,探究一種更能滿足當前市場需求和實際需要的本科生教學模式是十分必要且意義重大[5]。
藥學類專業本科生創新科研能力培養對策
1理論培訓
在信息飛速發展的現代,藥學的課程已經不局限在傳統的藥理學、藥物分析、藥物化學等專業知識,涵蓋了科研方法和信息檢索等多種課程,只有對學生全面的培養,特別是教會學生自己查全查準文獻的能力,整理和分析信息的基本技能,學生才能更加高效,在有限的時間中,學會關鍵性的知識和技能,為研究方案設計做好充分準備和打下扎實基礎,這是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徑。
1.1課堂專業知識教學
課堂是老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地方,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科研素質和能力的主要途徑。高質量的科研離不開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藥學類專業不同的課程有其不同的內容和特點,這就要求授課老師因課施教,根據不同課程有針對性地將創新思維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啟迪性地引導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盡可能地提出新的、不同于過去的解決方案。所以,在本科教學階段,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質疑。避免學生“死讀書,讀死書”、“人云亦云”的現象,教師引導學生、啟發學生自覺獨立、創新地觀察、發現、解決問題非常重要[6]。
1.2文獻檢索能力培養
學會如何進行文獻檢索,是本科生參加科研創新研究的一項必備技能。在學生知曉了某個課題的背景,并明確下一步該如何做的時候,老師還得再教學生如何通過文獻檢索了解此課題為什么要做,如何做。可能有的學生以前學過如何文獻檢索,掌握了其基本方法和一些常用數據庫,但往往真正使用時還不行,要么不能精準使用關鍵詞,要么對于主要數據庫使用方法還不熟等等,這就會導致文獻漏檢或檢索太寬,甚至檢索不到自己想要檢索的東西[7]。此時,指導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自己所選課題,弄清楚所研究的內容,認真仔細地閱讀老師指定的主要代表性文獻,在對課題研究初步學習和思考的基礎上界定相應的關鍵詞,再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重慶維普、Pubmed、Elsevier、Springer和Google-Scholar等各類網絡數據庫,在檢索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檢索策略,并通過閱讀綜述查找綜述中參考文獻再次閱讀等多種方式,全面掌握該課題的最新進展和相關細節。
1.3文獻管理軟件使用
文獻管理軟件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獲得信息和整理信息的效率,指導老師應該順應大數據時代,提供機會并幫助學生學習文獻管理軟件的使用,值得推薦的是中文醫學文獻王軟件和EndNote軟件,下面簡要介紹一下:醫學文獻王軟件全面整合pubmed和萬方等醫學常用中外文數據庫,準確檢索到所需的文獻,可以輕松建立個人的文獻庫,并通過自定義排序(可按影響因子),除重、添加全文附件和筆記、高級查找、多級目錄分類不同專題的文獻,重要文獻隨時調用等功能去高效的管理文獻,同時也使論文寫作時告別手工錄入參考文獻的方式(秒插考文獻、文獻隨意增刪改,自動刷新重排,改投期刊一鍵切換著錄格式),需要學生好好掌握。另外超強的英文文獻管理軟件EndNote,也是一個重要研究、寫作和發表工具,因為其可以檢索聯機書目數據庫、引文編排和定制文稿等等功能,再也不需在輸入和按出版物的格式要求編排格式方面花費大量的時間,對于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會起到很好的助手作用。因此指導老師應該幫助學生如何在信息時代,高效的利用前人的勞動成果和豐富的網絡資源,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在所學專業和關注領域的全面個人數據庫。在此基礎上,才可以進一步的比選分析和思考歸納,從而深入全面地認識課題背景、研究內容和方向,提出創新思想。
2實踐教學
藥學專業的實踐性很強,動手能力要求高,無論是發現新化合物,研發新型劑,藥理實驗設計還是建立藥品質量體系等等,都是基于實驗工作,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更是必須從實踐入手,在具體動手過程中引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提高綜合素質和科研思維。
2.1提升實驗室建設
一個實驗方法先進、實驗手段科學的教學實驗室,設備的更新置換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能做到教學內容改革創新,對于那些驗證類的實驗要減少,對于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要增加,比如增加生理學、病理學、遺傳學等交叉學科和藥理學有機結合的綜合性實驗,借此提升學生的科研和實踐創新能力[8]。
2.2革新實驗教學方式
按照以往的教學模式,學生只是機械地完成指導教師交給的實驗任務,實驗的目的、原理、步驟、注意事項和預期結果老師已教、學生已知,學生是被動的,沒有主觀能動性,實驗往往是走過場,根本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的[9],加之受限于時間,必須在2至3小時內完成一個實驗,雖然實驗的前期工作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生只用照葫蘆畫瓢地操作最后幾步,這樣,學生無法體驗完整的科學實驗,無法對實驗有真正的認識,更談不上有創新性的收獲。一般而言,學生對實驗課程是充滿好奇心的。有興趣投入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實驗課程。指導教師應順勢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方法,讓學生通過實驗積極探索,并切實認識到實驗課是嚴謹的、綜合的,是需要勤動手和多思考的,并且會有收獲的,而不是機械重復地情景模擬和簡單驗證[10]。同時,老師還應注意實驗內容盡量有新穎性、綜合性和設計性,做到與時俱進,跟蹤學科前沿、革新教學內容,用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內容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在“新”的基礎上去創新。同時,增加有趣的實驗課程,延長實驗室的開放時間,使學生熟練掌握實驗操作技能和實驗室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
2.3參與課題研究藥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技術性
和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當前我國高校里科研工作者主要是教師和研究生,本科生參與的不多,即便是參與也是干些諸如機械的數據錄入、文字處理等最基礎的簡單體力工作,很少有機會參與科研方案的設計、課題討論和結果分析,這就嚴重限制了本科生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度,不利于培養他們的科研思維和精神,更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所以,為本科生搭建科研創新的平臺,讓他們更早有機會培養科研意識,接觸科研前沿領域,掌握最新科研動態,提升實際科研創新能力,意義非常重大且非常必要[11]。正所謂,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
藥學研究生教育作為藥學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最前沿,其規模和質量是我國藥學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藥學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當前,我國藥學專業研究生人數不斷增長,藥學專業培養體系逐步合理,藥學教育質量穩步提高,為我國藥學學科發展和新藥研發事業輸送了大批合格的教學和科研人才。藥學也是一門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多學科高度融合、知識技術快速更新的交叉性學科[1]。因為藥學專業自身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其對藥學研究生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的研究生教學不能完全適應學科快速發展和新藥研發的重要需求。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大多數藥學研究生缺乏對新藥轉化的深入認識和正確理解,對所從事的新藥科研工作片面地理解為論文的發表,這與藥學研究的實際工作情況嚴重脫節。而基于轉化醫學理念的藥學研究生教學探索將可能是這一問題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1轉化醫學的發展歷程
在20世紀的最后幾十年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在腫瘤及其臨床治療方面的研究累計投入數千億美元的科研經費,科研和臨床單位共計發表了約150萬篇研究論文。然而,人們的健康水平并沒有從大量的醫學科研成果中獲得明顯收益。例如,最常見的癌癥病人5年生存率卻并沒有得到顯著提高。顯然,在基礎科學研究和臨床實際應用之間還存在著一道道看不見的鴻溝。人體生命活動是非常復雜的物質運動形式,其與人類的方方面面,包括社會行為、精神活動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小到分子、細胞和組織水平的研究成果,大到小動物甚至大動物的整體研究,并不能客觀地反映人體的真實生命過程和疾病狀態。美國NIH院長Zerhouni率先提出了轉化醫學研究的概念[1-2]。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Medicine)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逐漸被廣為人知。“轉化”是指將基礎知識、科學發現、工程技術從基礎研究領域轉移至實際應用領域的關鍵環節。他認為醫學相關的科學研究應該更多地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從臨床中發現問題,由基礎研究人員進行研究,再將其科研成果轉化至臨床應用,以此提高醫療總體水平,使其快速發展和交叉融合。事實上,轉化醫學不僅僅應被定義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和領域,而且更應該被理解和描述為一種理念和文化。從轉化醫學出現的歷史中人們不難發現,從一開始轉化醫學就沒有被單純的視為一門單獨學科或者一個研究方向,它代表著一種嘗試,其力圖通過打破現有學科分類的固有研究模式,以一種更經濟、更有效的形式,實現從基礎研究成果到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臨床應用甚至全人類健康應用推廣的努力,并由此形成共識。而轉化醫學所秉持的理念恰好與藥學學科的目標任務不謀而合。
2轉化醫學與藥學的關系
2.1轉化醫學與現代藥學的內涵高度一致
廣義的轉化醫學研究范疇,其內容涵蓋臨床需求的提出、科學問題的凝練、研究方法的選擇、實施路徑的建立、臨床前階段的研究、臨床階段的驗證、臨床應用等方面,是一條作為鏈接臨床-基礎-臨床的重要途徑[3]。而藥學從本質上來講,正是一門以滿足臨床需求,解決臨床問題為目的,具有鮮明轉化醫學特征的學科。現代藥學正發生著深刻的學科模式轉型,藥學研究的模式從傳統的藥物化學、藥理學、藥劑學、藥物分析等相對獨立專業劃分領域,向強調交叉交融、協同創新、著眼于實際臨床問題解決的模式轉變。整個藥學研究和新藥開發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再由臨床驗證到基礎研究的雙向轉化過程。現代藥學學科的研究范疇涵蓋了從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細胞,到組織、器官、整體動物乃至人體臨床研究,需要借助基因組學、蛋白組學、計算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分析科學、材料科學、生物信息學、臨床醫學知識和技術,整合基礎與臨床各個學科間的知識,建立適應現代新藥研發的靶點發現平臺、藥物設計與合成平臺、藥物篩選與評價平臺、藥物代謝動力學與安全性評價平臺,探索更適合現代化新藥研發的模型、理論和方法。
2.2轉化醫學理念是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
隨著藥學研究模式的深刻變革和各個藥學亞專業邊界的日益模糊,這些新變化也對藥學人才培養和藥學研究生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藥物研發技術和知識的學習,需要學生從整體上對藥學不同階段的任務分工、各個階段在藥物研發過程中的作用及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支撐關系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比如,藥物設計雖然屬于藥物化學教學范疇,但藥物結構中不同官能團引入,將會影響藥物候選化合物的理化性質和體內代謝,這兩個方面又涉及藥物制劑篩選和藥物體內代謝研究;原料藥工藝研究中不同合成路線的選擇,將決定藥物質量研究中的雜質種類和含量;藥劑學中使用的各種制劑輔料,常常與藥物穩定性和生物安全性有關。而新藥臨床前研究與臨床研究的關系,也極為緊密。比如,臨床試驗方案的設計中,每日最大給藥劑量是新藥質量標準設定的重要因素,給藥劑量越大,藥物雜質的限量越低,反之,則限量越高。因此,藥物研究的各個部分、各個階段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響、互為支持。在藥學專業研究生教學中,教師如果只是孤立地依據學科分類進行教學,將有可能會走入“盲人摸象”的誤區。
3基于轉化醫學的特點構建藥學研究生教學體系
3.1基于轉化醫學的藥學教學內容
轉化醫學是最純粹的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的科學研究。因此,筆者認為,如果以轉化醫學的不同階段作為教學體系構建的基礎,基于轉化醫學的特點優化藥學研究生教學的課程安排,將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臨床實際與藥學科研的雙向互動關系。根據轉化醫學的不同階段設置研究生培養課程,不同階段中的課程安排,將教學重點放在藥學研究與臨床應用的密切結合上,使學生認識到藥學的研究全過程中都必須緊密結合臨床的實際應用,同時學生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藥學技術是如何在新藥研發過程中通過突破技術瓶頸、回答科學問題,最終滿足臨床需求的。通過以轉化醫學為主線,教師串聯在新藥開發過程中各個不同亞專業和研究階段的知識點和前沿技術,拓展研究生教學中的專業知識結構,增強研究生在藥學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相結合的意識和能力,促進藥物研究與新藥開發專業人才的培養。值得注意的是,轉化醫學雖然涉及多個學科相互交叉,但自身也同樣具有一定的客觀發展規律,基于轉化醫學理念探索藥學研究生教學體系的優化,并不能等同于藥學知識教學的大雜燴。筆者認為,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可以基于轉化醫學不同階段的劃分和定義來進行。基于轉化醫學理念組織藥學教學內容的第一階段可以與轉化的初始階段(T1)相對應。這一階段通常被定義為建立基礎研究與臨床早期研究之間的聯系[4]。在研究生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更多的與臨床相關的課程和知識講授內容,如臨床藥理學、病理生理學、腫瘤學等,引導學生認識到,轉化醫學研究的起點既不是單純的臨床線索發現,也不是簡單的研究課題提出,而是尋找在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之間的密切內在關系。通過這一階段教學內容的設置,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藥學研究的第一步是尋找研究課題如何起始于對疾病復雜發生、發展過程中,及對有價值臨床線索的收集、分析和提取,同時還要求學生學習如何結合臨床的實際應用場景,選擇合理的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構建與臨床切入點相對應的具體方案。通過提取臨床需求和啟動基礎研究兩方面有機地結合,形成邏輯清晰、重點突出、層次清晰、分工明確、風險可控的新藥研究計劃,這部分教學內容安排,將引導學生從源頭理解藥學研究,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展開奠定基礎。在第二階段的教學內容組織中,可以借鑒轉化醫學的第二階段(T2)。在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可以引入基礎研究中獲得的對疾病的理解和新藥的發現信息,基礎知識向新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方法以及產品開發的轉移過程,以及如何形成治療藥物和診斷試劑的原型等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具體案例的方式,講授新藥開發中各個藥學亞專業的知識和技術,幫助學生理解藥物研發中從早期的藥物靶標的發現與確證、藥物分子的合理設計與合成、藥效學篩選與藥理學研究,到藥物分析方法與質量標準的建立、制劑處方的篩選、安全性評價等新藥臨床前研究工作的相互支持、相互影響的關系,而非獨立地講授某一門課程的知識內容。第三階段的教學內容,可以基于轉化醫學第三階段(T3)的研究。這一部分的課程講授主要涉及進入研究結果的臨床轉化應用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前期教學效果,循序漸進地安排臨床倫理、生物安全、新藥臨床試驗方案設計等課程和內容,幫助學生了解到新藥研發是如何根據臨床實際需求和臨床前研究數據,進行合理的臨床試驗設計的;進入Ⅰ/Ⅱ/Ⅲ期臨床試驗的新藥是如何不斷地根據臨床試驗進展反復進行修正和優化。引導學生通過指南開發,薈萃分析和系統評價的學習,了解新藥研發從早期臨床前試驗轉移到臨床試驗中,將面臨更加復雜的臨床場景和患者情況,并理解動物疾病模型與真實臨床病人的巨大差異。同時,相關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習和認識生物安全和臨床倫理問題:無論是臨床前的安全性考察,還是臨床人體安全性評價,生物安全問題都是新藥研究中需要藥學工作者高度關注的高風險事件,而這一部分的內容在傳統教學中往往受重視程度不夠。第四部分的教學內容組織可以新藥研究成果的傳播、實施以及上市后的再評價(Ⅳ期臨床試驗)(T4)為主體。這一部分包含著大量的非常有價值的臨床研究結果,其對于新藥研究真正的成功至關重要,但這一階段的學習卻常常被學生所忽視,甚至認為與新藥研究無關。實際上,藥學研究人員常常基于上一次新藥轉化成功或者失敗的經驗,再次以基礎研究為起點進行新一輪轉化研究,從而意味著整個新藥轉化研究閉環的形成,研究者也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成果再研究”[5]。有關這一階段的學習內容,教師可以以介紹新藥研發成功上市后,通過臨床實踐挖掘了的完全不同于之前適應證,擴大了藥物使用范圍的諸多成功案例。可以通過轉化醫學第三和第四階段相互滲透的案例討論,講授在藥物研發中“老藥新用”的研究策略和開發思路。讓學生切實認識到,醫學與藥學兩者相輔相成的關系。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還可以考慮引入現有藥物品種的升級作為學習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新的藥學基礎研究是如何將上一次成功或失敗作為新的起點開始新一輪的研究。
3.2基于轉化醫學的藥學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的運用方面,由于以轉化醫學理念對教學內容進行設置與傳統藥學專業的教學內容差別較大,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的案例教學方式。以轉化醫學的不同階段為“線”,以鮮活的新藥開發真實案例為點,將新藥研發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帶到課堂,以案例為中心,圍繞一個教學目標,進行案例的剖析和知識點的講解。同時,教師還可以在授課前先安排學生進行具體案例信息收集和策劃準備,安排不同的學生組成團隊代表新藥研發案例中的不同技術部門,通過教學雙方的共同討論分析,達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標。把“填鴨式”授課變成“沉浸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能設身處地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和考慮新藥研發中的種種問題。
4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基于轉化醫學理念的藥學研究生教學,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從臨床需求出發,以解決臨床問題為導向,樹立理論知識聯系臨床實踐的意識,引導學生更加注重藥學研究成果的可轉化性;從藥學研究的立題、選題上瞄準目標,從根本上避免以發表文章為唯一目的的錯誤認識,讓學生在未來的教學、科研以及其他工作崗位中樹立正確的方向。另一方面,建立藥學專業研究生多學科交叉的知識體系與研究背景,為在將來工作中解決新藥開發的具體問題奠定良好的基礎。無論在臨床中發現問題,尋找可能的發病機制和藥物靶點,還是在早期的新藥開發工作中對靶點確認、藥物設計、生物標記物等知識的了解,以及后續的新藥轉化涉及的病理生理、藥理毒理和倫理等方面具有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轉化醫學教育既能夠使研究生獲得更全面、更綜合的研究背景,又能夠幫助學生打破墨守成規的學科定勢,發揮敢于創新、勇于創新的精神。同時,基于轉化醫學理念的藥學教學,能夠培養藥學生與臨床團隊的合作意識。盡管新藥研究是以藥學為核心,但毫無疑問,在轉化研究過程中將面臨各種異常復雜的情形,有時并非單一領域能夠完成。因此新藥研究必須打破學科的壁壘,建立一個跨領域的團隊通力合作,發揮各自優勢才能完成。通過基于轉化醫學理念的藥學教育,學校對研究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進行培養,在轉化研究的模式和過程中,包括交流機制、信息共享、利益分配等每個環節中樹立合作精神。良好的團隊合作將會是有效解決新藥研究過程中藥學、醫學、生命科學以及其他學科研究人員分歧、充分發揮團隊優勢的堅實基礎。總之,轉化醫學在新時期藥學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本科教育中引入轉化醫學的理念已經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6-7],甚至提出了“轉化藥學”“轉化藥理學”等新概念[8-9],在藥學研究生階段開展轉化醫學教育勢在必行。一方面,彌補了傳統教學理論和藥學研究實際不能很好結合的缺陷,其有利于培養符合藥學學科發展新要求的專業人才隊伍;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藥學學科與臨床醫學、生命科學等其他學科的不斷交叉融合,推動藥學專業本身的發展進步。盡管轉化醫學在藥學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創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轉化醫學與藥學教育結合還需要不斷的探索,在國內發展狀況還有待提升[10],比如:建立新理念的藥學教學教程和人才培養體系尚需時間、現有的教學設備和科研條件欠缺、傳統研究生培養模式與轉化醫學教學模式的固有差別等等,基于轉化醫學理念的藥學教學體系的完善還需要教學方法、教育模式、科學研究等多方面共同協調共進。但轉化醫學理念必將深刻地影響并改變未來的藥學研究生培養模式,這樣的變革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藥學教育工作者必須抓住機遇,盡快普及轉化醫學理念和知識,使我國的醫藥研發體系和人才培養更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參考文獻
[6]王倩,董方南,肖博雅,等.醫學本科生基礎課階段開展轉化醫學教育的思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9(12):18-19.
[7]黃曉東,王艷春,范紅艷,等.轉化醫學與藥理學教學的促進意義[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19):249-250.
一、本草文獻研究
本世紀在本草文獻(準確他說是本草專著)難芯糠矯娉曬橙弧U夥矯孀鈧匾慕故潛靜蕕哪柯佳а芯俊A帷斷執姹靜菔槁肌貳⑸兄揪取獨幸┪南拙罰約白罱靄嫻摹度幸酵際榱夏柯肌返仁椋舊賢瓿閃酥泄詰乇靜葑ㄖ哪柯佳У韃欏?
在本草專著的研究方面,本世紀研究得比較深入的有《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本草品匯精要)、《植物名實圖考》等主要本草。所謂深入,是指對其成書、內容及版本都有過細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這方面的進展非常迅速。過去一些研究較少的本草,在這段時間內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進展,如《紹興本草》、《履巉巖本草》、《寶慶本草折衷》、《本草原始》、《滇南本草》等。在已有研究的本草專著中,絕大多數為明以前的本草,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的本草研究得比較多。伴隨宋以前本草文獻研究的深入,其輯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神農本草經輯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為縷清我國本草文獻發展的源頭作出了貢獻。尚志鈞先生在宋以前本草的輯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由于本草學者的努力,南宋以前的亡佚本草幾乎全都有輯佚本。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許多明清稀見的本草著作也陸續影印或校點出版。正在進行中的《中國本草全書》更是志影印全部1949年以前藥學文獻。而進行中的《中華大典·醫藥衛生典、藥學分典》如果能編輯成功,也將把古代本草文獻的主要內容分類纂集于一書,這些進展為當今發掘中藥寶庫鋪墊了道路。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在大量以探討醫藥成就為主旨的本草文獻(主要是《本草綱目》)研究論文中,有新見解的越來越少。我們不是不需要這方面的論文,6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前期,的確涌現了許多高質量的探討《本草綱目》對醫藥乃至整個古代科技的論文,但此后的有關論文數量劇增,質量卻每況愈下。輾轉抄錄、選題瑣屑、把書中反映的歷代醫藥成就全部不切實際地歸于李時珍等現象極為嚴重。《本草綱目》似乎成了撰寫論文以謀晉升或參加會議等的捷徑。
必須直言的是,研究本草著作的文獻學內容(目錄、版本、輯佚等)需要良好的獲取第一手資料的條件,并非人人都能涉足并取得成就的。加之國內現存本草專著的研究已經比較廣泛,并有一定的深度,因此這方面發展的空間已經比較狹窄。圍著幾部重要本草變看法子為之粉飾頌德,或反復討論前人已有定論的內容,或糾纏一些目前條件不可能定論的議題(除非有出土的或新發掘的資料),我個人認為這是使本草文獻研究平庸化。
當然,這并不是說本草文獻的研究已經到頭。事實上百年之間,我們還只不過是圍著中國內地所存的漢文本草專著打轉轉。即便如此,有些本草我們的研究還很膚淺(如《滇南本草》多種本子究竟那一種能算是蘭茂所處時代的作品?傳世的《紹興本草》抄本有沒有一個祖本?等等),國內不有可能出現或出上新的本草專著,流散海外的本草著作也有不為我們所知者。最近從日本接引回歸的《藥性會元》、《藥性要略大全》等本草,國內學者過去就從不知其底里。原以為失傳已久的墨西哥傳教士石鐸碌(石振鋒)所著的《本草補》,最近筆者才從國外獲得了它的影印件。這說明本草書志的研究尚未完結。馬繼興先生目前正在進行的世界中醫藥聯合目錄研究課題將把本草文獻的調查推向深入,這就是一件具有創新意義的工作。此外,非本草專者的醫書,乃至非醫書中蘊藏著大量未被本草專著收錄的藥物資料,這些資料的調查、匯纂和整理,是本草文獻研究者未來的用武之地。厚古薄今是過去醫藥歷史研究的普遍現象,近現代本草文獻還有待整理研究。少數民族藥學文獻至今罕有報道。和中國本草一脈相承的日本、朝鮮本草也很少有中國學者問津。因此,未來本草文獻研究不應該故步自封,開拓新領域是創新的重要體現。
二、藥物品種的本草考證
在藥物品種的本草考證方面,本世紀所取得的成就最為輝煌。這一工作延續的時間很長,早期中外動、植、礦物分類學家根據我國古本草或民間沿襲的名稱來確定某一物的中文名。盡管在這一過程中也包含著本草考證,但前輩并沒有將其依據專門記錄下來。本世紀上半葉,趙燏黃、黃勝白。鐘觀光等前輩學者把現代植物分類和中國本草知識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對本草藥物進行考證,確定其分類學地位,從而開創了我國藥物品種本草考證之先河。日本的岡西為人等也進行了這方面的工作,并授徒傳道。前輩們蓽路藍縷,確定了本草中大量的藥物名稱。近50年來,圍繞中藥品種進行的研究和資源調查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包括“”期間),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成就反映在為數眾多的動植物志、中藥志、《藥材學》、《生藥學》及《藥典》等書籍中。國家藥典收入的中藥,首先必須確定品種。一批藥學界前輩把所掌握的現代分類知識與傳統本草相結合,使中藥品種考證工作不斷深化,由此也積淀了豐富的本草考證經驗,總結了一些本草考證的方法。樓之岑、謝宗萬、徐國均等許多前輩為此付出了畢生的精力。除大量的藥物品種本草考證論文之外,集中反映這方面成就的專著當數謝宗萬先生的《中藥材品種論述》(上冊于1964年出版)。該書以中藥混淆品種為研究對象,這一選題本身就具有創新性。中藥混淆品種的產生是一種歷史現象,這就要求作者除具備現代科學知識之外,必須精通古代本草的內容。謝先生正是把植物分類、實地考察和傳統本草考證相結合,在藥物混淆品種本草考證方面獨占鰲頭。80年代初,為了使本草考證更上一層樓,謝先生又參加了西學中班,補充了中醫臨床知識這一課,使本草考證更貼合中醫用藥實際。正因為謝先生的知識結構的完善,使得他在80年代出版的《中藥材品種論述》(中)以及后來修訂萹的上冊內容更為充實。“本草考證”在書中正式作為一個專項。許多具有創新意義的考證結果直接保證了中藥用藥品種的準確。然而謝先生并沒有從此停步,他90年代又辟蹊徑,將其多年的藥物品種本草考證經驗上升為理論,連續出版了《中藥品種理論研究》、《中藥品種新理論的研究》等書籍和論文,使這一研究由散在的經驗變得有規律可尋。這一理論的產生本身就是創新,其意義遠勝過零散的藥物本草考證。
本文用較多的筆墨介紹謝宗萬先生在藥物品種本草考證方面的業績,井無忽視其他專家成就的意思,只是想借用此成功之例,說明要想在本草研究中不斷創新,必須注意結合多學科的知識,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并及時將實踐上升到理論,為下一輪更深入的研究開辟天地。同時也想說明這樣一個問題:創新就不能安于老套路,必須根據各人自身的特點,選擇適應自己創新發展的道路。可是近些年來,藥物品種的本草考證低水平重復的現象非常嚴重。在已經發表的文章中就可以發現許多品種中早已有人考證過的,結論雷同。有些混淆品種中的常識性問題,也有人再次重復前人的勞動。至于平時審稿過程中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更多了。再者,選題基本上集中在植物,而動物、礦物方面的考證文章少而又少,這和本草記載的各類藥物比例是不相稱的。以礦物藥為例,至今專門的論著只有王嘉蔭1956年出版的《本草綱目的礦物史料》。
藥物品種的本草考證與本草文獻研究有所不同,前者需要有與藥物基原考訂相關的專業知識(如動、植、礦物分類,藥材鑒別知識等)。也正為如此,散布全國的具有這方面知識的人員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識和地利之便,補習一些本草文獻查找方面的基礎知識,結合實際工作中遇到的藥物品種混淆的實際問題,開展本草考證。至于信息來源,有志于藥物品種本草考證的同道,應遵循一般搞科研的基本方法,追蹤本學科最新進展。同時,在選題之前,應該檢索一些與之相關的基本工具書和專著。如果《中藥大詞典》、《中藥材品種論述》等書都不看,怎么能保證不做無用功呢?
應該說常用藥物混淆品種的本草考證都已經有人做過研究了。除非有新的材料和新的見解,否則最好不要重復選題。對基層藥學工作者來說,搞這方面的研究應該注意揚長避短、從生產實際中發現問題,運用本草考證去解決問題。地區藥物品種的本草考證是大有作為的。例如:藥物混淆是有地區特征的,有些地區藥物品種混淆歷史非常悠久。熟悉本地區用藥品種特點,對從事本草考證有著地利之便。我曾經見新疆藥學工作者考證當地用的人參品種中,有古代的押不蘆,這是很有意思的事。元代押不蘆傳人中國內地,蒙上了一層濃厚的神奇色彩。不曾想在絲綢之路的沿途,還有應用此藥的地方。廣西有幾位年青的藥學人員,他們立足于本地用藥實際,進行本草考證,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很值得借鑒。一種藥物的運用,有時可以沿襲千年。民間用藥習慣有時可能解決文獻記載的疑似。在古本草中,至今還有很多藥物的基原是不明的。例如宋《本草圖經》的外草木類的藥物,有很多已成為歷史懸案。有些歷史上被認為很有療效的藥物,至今沒有人考出其基原。例如坐拿草,從來到明,醫方中都有用者。《本草圖經》說:“土人用治打撲所傷,兼壯筋骨、治風痹。江西此甚易得。后因人用之有效,今頗貴重。”此藥有圖,江西吉州、安徽滁州是其產地,療效也很明確,應該說是比較容易考證的。但由于其圖形的粗糙,至今未有能為人信服的考證結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寄希望于該藥產地的藥學工作者。如能在民間開展深入的考訪,尋找到名稱、療效和形容近似的藥物,是可能決這一疑難的。云南藥學工作者考訂《滇南本草圖說》藥物基原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學習的。
古代本草書中,還有很多藥物的基原有待考證。《本草圖經》、《本草綱目拾遺》、《生草藥性備要》等書此類問題最多。在考證時,除本草專著之外,應該注意充分發揮地方志等鄉土文獻的作用。實地考察可以彌補文獻記載的缺矚。此外,藥物品種考證不是為考證而考證,這是一個與藥物運用和生產緊密相關的問題。從生產實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可以使研究工作充滿生命力;從文獻到文獻,選題必然枯燥而無實際意義,這樣的研究是難得有新意的。
三、藥物炮制的本草考證
藥物炮制是中藥學非常具有中醫特色的內容。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藥炮制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不同的藥物、不同的用途、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都會影響到藥物炮制方法。處理這些紛繁的炮制法,使之既有效又經濟地為中醫用藥服務,光靠實驗研究是不夠的。我們不可能逐藥逐法地去進行驗證。更何況傳統中藥炮制與中醫理論密切相關,實驗研究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此,本草考證有其獨特的意義,它有助于縷清歷史上炮制法的源流、種類及其不同的運用,為現掘、驗證合理的炮制法提供符合中醫用藥實際的文獻依據。
50年代到“”前,收集總結各地炮制經驗是當時的主要工作。近二三十年以來,藥物炮制的本草研究才真正蓬勃地開展起來。在這一研究中,應該特別提一下王孝濤先生的業績。王先生本身是從事炮制研究的,他和謝宗萬先生一樣,接受過現代科學研究的系統訓練,又具備本草考證的深厚功力,80年代他發表的有關酒制法、地黃炮制法等個案研究,豐富的史料和嚴謹的考證為此類的研究提供了范本。更重要的是,王先生與許多同仁經過近20年的努力,編成了《歷代中藥炮制資料輯要》(1965年完稿,1973年內部印行)。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工作。古代雖有少數幾本炮制專著,但遠不能反映歷史上炮制發展的實際。這方面大量的資料散見于醫方書中。匯集這些資料真正是沙里淘金。在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依靠專家的研究激情和行政組織的推動,集合了眾多的專家,低成本甚至是完全無報酬(包括不署名)地完成這個大項目。該書從167種古醫方書中摘取藥物炮制資料,按引書順序排列,為此后炮制的本草考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在此基礎上,王孝濤等先生又以藥物為單元,正式出版了《歷代中藥炮制法匯典》(1986年),使得藥物炮制的本草源流更加系統。本草考證在炮制研究中的地位由此得以穩固建立。在從事藥物炮制實驗研究之前,進行與選題有關的本草考證,這已成為一定之規。
近年以藥物炮制法沿革為題的文章大量涌現。可是仔細核對其原始資料,不難發現,很多文章的資料并沒有超出《歷代中藥炮制法匯典》的引書范圍。羅列史料,缺乏分析,成為某些類文章的通病。照此下去,必將使藥物炮制的本草考證平庸化,成為毫無新意的文獻綜述(甚至是文獻湊合)。本草考證之所以稱之為考證,不是簡單地堆砌資料,而是要從生產實際中發現問題,從古代本草資料中縷清其發展脈絡,尋求其歷史原因,并提出去偽存真的個人見解,這才算是真正的研究。否則,就會使人看輕了本草考證的意義和作用。
那么,是不是說有了《歷代中藥炮制法匯典》之類的書籍之后,單味藥或單一的炮制法就沒有再進行本草考證的必要了呢?否。我們反對的是依據他人已經匯集的資料,略加組織就當成考證。這樣的工作毫無新意,無法為炮制的現代研究提供借鑒。但如果有更豐富的史料,更有說服力的依據,能對某些生產實際問題提供新的參考,那又另當別論。必須正視的是,《歷代中藥炮制法匯典》所引用的古醫書才167部,而現存的醫方書至少也有4000部以上。可以斷言,在《歷代中藥炮制法匯典》所引史料之外,還有大量的炮制資料未得到發掘,再次廣泛地匯集炮制資料是完全有必要的。當然在市場經濟的情況下,這一工作有相當的難度。因為靠個人之力非常困難,而要想發揮專家群體優勢,其成本和凝聚力都存在問題。即使有朝一日能把所有古代炮制資料集于一爐,也不等于大功告成。分析這些史料,需要現代科學和史學、社會學等多方面的知識,才會有比較正確的結論。因此,炮制的本草考證不是沒有發展空間,而是需要把研究推向更深更高的層次。
另一個傾向必須注意的是,以往在炮制的本草考證方面的論著較多,但是對同樣具有極為豐富內容的中藥傳統制劑學的本草考證卻顯得非常稀少。須知中藥的制劑不僅種類眾多,而且至今沿用不替。中成藥的發展是和藥劑防腐技術進步緊密相關的,但這方面的發展規律并無深入的考察。已故藥學史專家朱晟先生生前曾和我討論過大蜜丸蠟殼密封技術是什么時候發明的,這個問題到現在還不很清楚。蒸餾技術,還有秋石(性激素)制備等先進技術,均曾在世界醫藥科技發展史上占有領先的地位。但在中國,對中藥制劑的本草考證在朱晟先生故去后,還沒有見到卓有成就的后繼之人。在未來的世紀中,亟盼有志于此的青年學者能做出成績。
四、本草研究的相關問題
以上所談的是本世紀本草研究最多的三個方面:本草文獻、藥物品種、炮制方法。但是,這就是本草研究的全部內容嗎?當然不是。藥學中最為多見的實際是藥物的效用問題,而這方面的本草研究實在太少。一味藥物的功效形成,決不是一句“經驗所得”能概括得了的。幾乎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熱門時髦藥,這些藥物在歷史上走馬燈式的“你剛唱罷我登臺”。影響藥物使用的種種用藥思想,是中藥學一個很重要的內容。高曉山先生等的(中藥藥性論)在藥性理論的本草研究方面已經做了很有意義的工作,為以后更深入廣泛地開展此類研究趟出了一條道路。可以預見,藥物效用的浮沉隱現歷史的研究,將會為當代藥學發展提供非常有意義的借鑒。這方面的研究是廣大臨床醫生可以大顯身手的地方。
藥物發展過程中不僅品種方面存在著同名異物的問題,同時也存在同物異位(藥用部位)的問題。有些藥物古今用藥的部位是不相同的。筆者曾對龜甲(全甲)向龜板(下板)演變的歷史進行了本草考證,結果證實李時珍所說“(龜甲)古者上下甲皆用之”是完全正確的。現代實驗研究也支持龜上下甲可以同等入藥,因此,從1990年開始,《藥典》將久已廢棄的龜上甲重新作為藥物;龜甲又恢復了其歷史的真實面目。類似這樣的例子決不只是龜甲一味,還有待更多的學者從用藥實際出發,將藥物同物異位的種類加以梳理研究。
在藥物品種、炮制、效用、入藥部位、用藥分量等方面,同樣尊崇《本草經》和張仲景用藥的日本、朝鮮,卻有很多與中國不一樣的地方。例如茵陳蒿,中國講究的是“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茵陳當柴燒”,即使用幼嫩的苗,而日本卻使用結了果實的老蒿。是什么歷史原因造成其中的許多差異呢?這就是中外用藥比較的本草研究課題。盡管已有許多學者注意到這一現象,但系統深入的調查和考證尚未開展起來。
道地藥材的研究也是適用本草考證的重要方面。近年來,這一研究受到了重視,被列為重大課題進行攻關,有關的專著也已出版。道地藥材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既有經驗的總結,也有社會因素的促成。各道地藥材產區的藥學人員如果也能參與到這一研究,利用地利調查鄉上史料、民間口傳,可望使這一研究更加深入。
藥物的栽培馴養在我國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但這方面的本草研究一般不受人重視。可是,就本人所知,栽培菌類植物茯苓至少在南宋已經開始,其方法與現代相差無幾。此外,我國唐代就有馴麝取香的先例,北宋就開始淡水養珠,南宋就有人工牛黃……這些研究的意義并不在于和外國人爭發明權,而是有可能為當今中醫藥發展提供直接的啟示。人們熟知的浙八味、四大懷藥等,可是又有誰肯下工夫將其栽培發展歷史流理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