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23: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群眾文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豐富群眾文化活動樣式,提升吸引力
要想順利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各鄉村一定要把功夫花在經常性工作上,督促各文藝活動隊利用好勞動的空余時間,經常性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提升各項活動的吸引力。首先,更新活動內容,不斷提高活動質量。如文藝表演、送圖書下鄉和各地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等,這些內容健康、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生動活潑且貼近農民生活的文化活動,可以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其次,利用各重大節假日積極開展慶祝活動和各種文體比賽。如正月里的舞龍、端午節的包粽子比賽等,這些活動對于人民群眾來說難度并不高,并且還能促使人民群眾在活動中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相互提高,既增進了鄰里關系,又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多元投入,為農村文化發展提供資金保證
為提升群眾文化活動質量,各級財政部門每年必須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鄉鎮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農村文化人才的培訓,把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等建設與農村的休閑旅游文化結合起來,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如每年必須投入一定的經費購置適合農民提高自身素質需求的書籍和雜志,以充實文化站、農家書屋的內容,真正發揮鄉村文化陣地的作用。除此之外,各級相關部門還要給文化建設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如提供一定的免息貸款,為贊助、支持群眾文化活動的企業提供適當的減稅優惠,提升贊助企業和人民群眾的參與積極性,以充足的資金和政策支持,舉辦高水準的文化活動項目,促進農村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四)加強農村文化工作隊伍的建設,提高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
為加強農村文化工作隊伍建設,提高整體素質水平,各級部門應將文化館、文化站隊伍建設納入議事日程,切實落實農村文化工作者的相關政策,保障他們的工資、福利待遇,以此調動其的工作積極性,同時還要充分發揮農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戶,特別要重視培養年輕的專業文化人才,形成農村老、中、輕相結合的良性專業人才隊伍梯隊,防止出現人才斷層和老齡化現象,通過對其實施系統的培養,充分發揮他們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二、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
(一)社會功能
文化是為了滿足人類生活需要而產生的,在國家存在的前提下,文化是指一個國家的一套工具加上一套風俗。當我們認為某種文化要素是有意義的、正確的時候,那么必然意味著這種文化要素是起到作用的、是活動的。文化要素具有動態性,人類學應該據此特點對文化的功能進行研究。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是群眾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群眾文化依靠著諸如藝術和游戲等活動進行生動地演繹。人們喜愛的一些藝術活動或者一些游戲往往是具有消遣作用的,能夠減輕人們在日程工作和生活中積累的壓力和緊張感,通過群眾文化活動,人們可以減輕壓力、放松精神、重整旗鼓,然后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去。以上所述只是從表面意思上看到的群眾文化功能,事實上群眾文化的功能遠不止于此。下面筆者針對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展開討論。1.娛樂與交流功能。改革開放,尤其是市場經濟制度建立以來,我國社會取得了高速穩定的發展,導致了我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與此同時,我們發現人們的生活在社會競爭逐漸加劇的過程中變得日益忙碌,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時間。為了使得自己的競爭力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國家的節假日和法定假日期間都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完全沒有閑暇時間娛樂,群眾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少,群眾文化娛樂活動變得寥寥無幾。近年來的民意調查中我們不難發現人們的幸福感越來越低。所以,人們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僅僅獲得物質的豐富是遠遠不夠的,豐富的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躲起來,人們交流才躲起來,人們的凈勝文化生活才越來越豐富。現代文化的發展使得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這使得人們之間的關系越來越淡薄,城市工作的人交際圈只局限在學習和工作的范圍內,認識的人越來越少。即便在現代社會中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依然使用,現代人依然需要交流和娛樂,依然需要融入到群眾文化之中來。群眾文化本身的藝術性不是很高,它需要的是集體參與,所有有興趣、有愛好的人都可以參與到其中來,并獲得快樂。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了一個平臺使得人們娛樂和交流,不管在哪一個時代,人們都要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來。2.儀式與團結功能。人類的社會生活是伴隨著各種形式的儀式展開的,人類在早期就有了宗教儀式和巫術儀式。不管是民間生活中的各類儀式還是政治性儀式都是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中國是一個極其重視禮儀的國家,一個人才出生、結婚、過生日、死亡的時候都會舉辦相應的儀式,這就涉及到了多種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通過群眾文化活動,儀式可以變得更加豐富,參加儀式的人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儀式要傳遞的情感。而這些儀式的參加者都是一個村,一個社區或一個族,這增強了他們的友誼與團結。3.符號與象征功能。每一個民族、每一社區都十分重視自身的文化給世界和人民帶來的影響,如果一個民族或者地區的文化對社會的影響加大,那么會給其經濟發展和政治生活帶來有益的影響,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武裝自身。但是如何使自己生活的地區、城市能夠具有良好的文化形象呢,群眾文化在這個過程中起到重要的符號作用。所以,一個城市要給社會帶來良好的影響和作用,就必須先從群眾文化著手,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在建設良好群眾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傳承文化、發展文化、繼承文化,整個社區和城市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鄉鎮文化建設中存在建設經費不足的問題,導致文化活動難以正常開展。雖然一些鄉鎮使用了拉贊助或者采用鄉鎮補助等方式來增加群眾文化的活躍系數,但仍然缺少固定的經費用于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沒有足夠的經費用于鄉鎮文化的發展,使得文化站一些設施得不到及時維修。甚至有一些鄉鎮的財政支出中文化建設支出的比例極小,從而使得文化設備出現萎縮現象。
(2)文化建設設備簡陋。
文化設備是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基礎條件,缺少基本的文化設備就不會使得文化活動正常開展。受到鄉鎮環境條件的制約和經濟條件的影響使得一些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極不平衡。外加領導對基礎設施建設重視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群眾文化的發展。一些文化建設沒有被列入到財政預算的范圍內,導致其工程建設難以正常開展。部分鄉鎮雖然具有基礎文化設施,但是由于設備不夠健全,過于簡陋導致文化活動難以正常開展。
(3)文化工作隊伍存在缺陷。
現階段的鄉鎮群眾文化工作隊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文化程度低、專業素質欠缺、從事文化行業的時間相對較少。此外,鄉鎮的文化隊伍中從事群眾文化的專業人員年齡偏大,一些鄉鎮雖然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組建了一支文化隊伍,但是隊伍中缺少專業文化人員和專職文體人員,通常情況下都是專干身兼多職的現象。大多數鄉鎮群眾文化人員對文化的研究不夠深入,即使一些人員對某一類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在從事鄉鎮群眾文化以來沒有得到專業的培訓和指導,使得他們的文化發展步伐滯緩。鄉鎮群眾文化的工作是基層工作,工作條件受到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在設備和經費等各個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一些文化工作人員面對雜亂的工作和艱苦的工作環境最終會選擇轉行,從而導致鄉鎮群眾文化的人員流失現象嚴重。國家對鄉鎮群眾文化的重視力度不夠,沒有給予他們技術職稱評判的機會,使得一些堅守崗位多年的工作人員最后還是初級職稱的位置,不利于他們長期的發展。
2加強鄉鎮群眾文化建設的創新,促進文化發展
(1)打造特色鄉鎮群眾文化。
鄉鎮群眾文化的發展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道路,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性才能促進文化的創新,才能賦予文化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所以,對鄉鎮文化的創新就需要從鄉鎮的具體發展情況出發,根據其歷史文化和群眾文化的價值取向促進文化的發展。還應該結合鄉鎮環境發展的實際情況建立文化發展的激勵制度,積極鼓勵鄉鎮人民群眾參與到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增強他們對群眾文化的認同感,提高群眾文化的參與度就會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鄉鎮文化組織人員應該大力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對鄉鎮的文化資源不斷地進行挖掘,樹立鄉鎮的品牌文化,從而促進鄉鎮文化的繁榮,使鄉鎮文化成為獨具特色的群眾文化,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2)加強鄉鎮文化內容的創新。
文化內容是文化的靈魂,對鄉鎮文化進行創新首先應該從內容上進行創新。進行文化創新的思想應該標新立異。針對一些民族文化氛圍濃烈的地區,應該注重發展本民族文化,將民族風土人情融入文化的內容中,使文化更能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為人民群眾打造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例如,在一些少數民族較多的地區,可以利用大量優秀的民俗文化創設文化內容。發展本民族文化,將他們的民族風俗習慣長久的保留和傳承下去,從而使得文化內容更加豐富。創新鄉鎮文化內容對于增進人民的團結和發展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3)加大群眾文化模式的創新。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文化的發展方向也開始發生較大的轉變,對群眾文化的發展要求也逐漸提高,傳統的群眾文化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文化發展的需求,為了適應現代文化發展的方向,需要不斷地創新文化發展模式。群眾文化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經濟是必不可少的鋪路石,所以應該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機制,使群眾文化的發展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群眾文化的創新是沒有具體的規定的,所以需要讓人們對文化發展的道路不斷進行探索,促進群眾文化逐漸走向繁榮和昌盛。文化的產生來源于人們的互動,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應該也脫離不了這個特殊的群體,群眾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發展的基礎,人們應該在生活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探索和研究,積累更多的文化發展經驗,將其不斷地進行匯總,使用在群眾文化的建設中,促進群眾文化更快更好的發展。
(4)加大對群眾文化的資金投入力度。
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建設,文化的創新同樣如此,所以在鄉鎮群眾文化的創新過程中應該增加資金的投入力度,建設文化活動中心,對文化演出的場所和設施進行更新,開展文化知識共享工程項目,形成新型的鄉鎮文化網絡體系,為人們的文化活動提供一定的場所,滿足人們實施文化活動的需求。此外,還應該聘請一些專業的群眾文化研究人員對鄉鎮從事群眾文化的人員進行專業知識講解和培訓,增加他們的專業能力和整體素質,鼓勵群眾自發組建文化演出團隊,給予他們一定的演出經費,通過舉辦各種活動,讓鄉鎮的文化隊伍和專業的學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從而使得他們的文化知識能夠快速的提高。
(5)建設系統的文化網絡。
隨著文化的發展,群眾文化的活動形式開始由過去的單一化形式變得多樣化,出現了廣場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所以需要建立系統的文化網絡對鄉鎮文化進行引導。文化網絡系統中可以將一些群眾自發的文化活動通過網絡的形式進行傳播,促進群眾文化有規則、有組織的發展,也能夠提高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的發展。做好群眾文化的引導和控制工作,堅持正確的文化發展方向,促進群眾文化的全面發展,使群眾文化活動向著深度和廣度的方向發展,形成文化發展的新局面。
二、整頓隊伍,有的放矢
過渡時期的被動狀態造成了群眾文化工作隊伍中很多不適應時代要求的狀況,如缺乏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干與不干、干好干不好都一樣的計劃體制弊病仍然嚴重存在。每一個地區都有一個群藝館和若干個文化館、文化站,其人員素質和所處的環境都是各不相同的。這個地方需要做什么?我們這支隊伍能做什么?其中有多大距離,哪些地方還需要加強,說白了,就是我們應當有一支什么樣的隊伍,應當去實現和完成什么樣的工作目標,這是我們過去經常被忽略但卻是一個最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群眾文化工作隊伍是為群眾文化工作目標而設立的,因此,隊伍建設也要以工作需要為準,即所謂有的放矢。當前,鄂爾多斯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建設進入了一個關鍵的時期,與城市化建設密切相關的市場化、知識化、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是這個時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和主流。因此,城鎮社區及鄉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就理所當然地成為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和重要攻堅方向。在政府主導和社會力量支持之下,充分利用現有設施,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提高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能力,解決各族各界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基本文化需要,推動群眾文化事業與整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是我們群眾文化工作者面臨的當務之急。緊密聯系實際需要來加強和打造群眾藝術館的工作隊伍,使各工作門類,各種專業人才,各類工作項目對口配套,各得其所,充分發揮其專業職能和對于各旗區文化館,站的導向示范指導帶動等作用。
2、中國畫在群眾藝術領域中的作用與發展
中國畫作為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其集中體現了畫家對人文、社會的一種價值判斷,作為畫家,藝術從事者,對當代社會和文化的基本現象或者人的精神追求有著自身的一種判斷和思考。畫家不能夠從當代社會和文化中脫離出來,否則就不會對當代文化的建設起到作用。因此,畫家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要與當代文化聯系起來,充分體現作品的精神價值。畫家要參與到社會的發展中來,關注社會現實,通過作品的創作,傳達自身對社會的認識和想要表達的情感。在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具有憂國憂民情懷的畫家,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丈夫情懷是諸多文人的一種情結,其在創作的時候,不僅僅是為了賞心悅目,還可能想著干預社會,通過自己的方式來發揮出對社會、人類有用的作用。對社會現實關注、對美好理想追求、對人文精神關懷是諸多文人、畫家貫穿于中國文化之中的精神寄托。群眾藝術不同于文學藝術,其是以得到最多群眾的接受與欣賞為主,這就使得群眾藝術在藝術的形式上種類十分的多,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群眾藝術在滿足群眾需求的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藝術擴展性,對人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國畫在審美形態和精神意識上是有高低之分的,由于對文人、畫家的人品有著限制,有著仁、義、禮、智、信,就如我們所熟知的“八榮八恥”一樣,這種限制使得中國畫的品類、審美形態都向著良好的方面發展,在畫作中很難看到低俗、丑惡等,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引領群眾藝術向著正確的、良好的方向發展。從年代久遠的彩陶、巖畫中可以看出繪畫具有很強的表現性,是原始人類一種直覺上的繪畫方式,不是自覺地,缺乏理性的支撐。繪畫的表現性是經過中間再現過程后一種理性的把握,對人的精神有著引領作用。這種表現性對當時的人來說是感受不到的,直到魏晉時期,這種對繪畫語言的自覺才出現。到了今天,繪畫語言的作用還是十分的重要,人文精神是通過語言來傳達的,在群眾藝術領域中,繪畫語言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是人文精神的承載體,通過自身的因素來傳達精神情感,傳達一種情緒。在現代社會,我們可以從繪畫中看到表達人們生活狀態的丑惡的東西,一些比較前衛的中國畫里就有這些東西,如邵波畫等。這些畫作以直接的方式描繪了都市年輕人的生活狀態,人們能夠從中感受到都市人對生存狀態的質疑,感受到彷徨與無奈,雖然有所感受,但是這種直接進入的方式沒有很強的針對性或缺乏批判意識。相對于這種直接進入的方式看來說,林風眠采用了逃避的方式來表現其對文化批判的意識,對現實十分的失望,通過畫作來尋求心靈上的安慰,有著一種田園牧歌、世外桃源的情結。無論是直接進入的方式還是逃避的方式都反映出了都市人對當代文化的一種批判。從相反的方向來說,也恰是這種批判,反映出了都市人對當代文化的需求與渴望,體現出了群眾藝術領域中,人們對美好理想、精神文明的追求。目前,中國畫在群眾藝術領域還缺乏理性的把握與分析。因此,要重視中國畫在群眾領域中的作用與發展,特別是繪畫語言方面的開發。
作者:孫佳琳
我們從事群眾文化藝術工作的同志要樹立重在改革的觀念,開拓創新,努力探討管理改革的新思路,以適應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建設的需要。群眾文化藝術工作的管理改革要確認正確的現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即:在改革、創新、管理、建設上下工夫。要在改革中求發展,在創新中求生機,在管理中求效益,在建設中求繁榮。做到四個著眼于:一是著眼于管理隊伍建設,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素質,充分調動全員的聰明才智;二是著眼于制度建設,使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系統化、規范化和法制化的軌道;三是著眼于管理模式的改革,使管理部門成為一個有效的復合體,全方位、多層次地滿足群眾文化藝術事業的需求;四是著眼于管理手段的更新,要實現封閉式管理向開放式管理的方向轉變。群眾文化藝術工作管理部門工作目標應實行由單一任務向綜合任務的轉變。如群眾文化藝術館機構設置基本分七個部室,既音樂、舞蹈、美影、戲曲、指導、理論、辦公室。作為管理部門的辦公室,其構架最大、人員最多,工作任務也最艱巨。行政管理部門需要更上一個新的臺階,努力形成一個有服務意識,明確延伸機構各部門,具有獨特風采和多元化、全方位的綜合管理部門。我們應該利用經濟規律和藝術專業運行規律,導入規范管理模式,各業務部室必須設計本年度業務規劃、預算報告等,由辦公室匯集、整理,將分散、零碎的材料加以歸納、概括,分門別類。另外,辦公室還應承擔各部門之間的聯系,組織工作協調,召開業績成果匯報或問題分析會,找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并根據自身特點選項或下基層,或專訪,將有關信息提供給主管領導作為計劃和部署工作的依據。這樣,有助于領導統攬全局,研究發展戰略,決策群眾文化藝術工作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的定位。同時,也避免了以往各業務部門之間單線管理,相互制肘,管理部門起到了承上啟下和紐帶連接之作用。
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的諸多因素中,人是第一因素,同時也是最活躍的因素,如果我們的管理離開了人這一重要因素,那么,其它的一切管理都將無從做起。中國目前列入世界500強企業的海爾集團,其管理模式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人為本,以目標意識為主,把人看作單位發展的根本,實踐證明這種管理模式是成功的。因此,在啟動管理部門的工作上,應建立一個管理目標,體現一兼多職、一專多能的原則,由多元化轉向多元一體化。一方面從感性上理順工作人員分管其職,人人參與管理,行政管理民主化;另一方面從理性上向復合型工作進程發展,提高行政管理的品質。它通過全員參與管理,調動和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和獨創精神,從而建立起一種相應的形式,使領導與群眾、個人與集體,形成了一個完美的整體。同時,還要采取措施提高管理者的管理素質。現代化的管理者應具有較強的綜合協調能力,思想開放,勇于開拓。管理就是服務,管理者應當熱忱地為全體業務人員服務,取得業務人員的支持和信任,方使部門行政管理達到理想目的。另外,要搞好行政管理改革,我們還必須排除一切思想障礙,克服因循守舊、止步不前思想,勇于創新,開拓進取。
強化群眾文化藝術工作管理手段的建設。現今社會是信息時代和網絡時代,要實現行政管理和服務的高水準,利用信息手段是新世紀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網絡文化具有包容大、傳播速度快、輻射影響廣、個性化參與面大,能充分展示文化資源的優勢特點。圍繞群眾文化需要的發展,如何掌握主動性,我們認為應由管理部門成立信息中心,負責網絡調查、信息聯絡、情況收集等,承擔與內部(機構內各業務部室)、外部(省內各地市、區、鎮及全國)的信息交流,并及時將信息提供給領導者用以運籌戰略性的規劃和進行決策的實施。實踐證明,運用網絡化的管理手段,對于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總量和質量具有其現實意義的。綜上所述,管理改革是客觀形勢的需要,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思想認識也應不斷前進,應勇于和善于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創新。我們要按照同志的要求,站在時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實踐,深化對群眾文化藝術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提高工作管理水平,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群眾文化藝術事業新局面。
二、文化館的主要職能
1.舉辦各種展覽和講座,聘請當地優秀藝術家和專家進行作品展覽和民俗藝術講座,普及文化知識,促進當地精神文明建設。
2.組織策劃以娛樂群眾身心為主要目標的娛樂活動和文藝活動,組織民間文化藝術團體進行巡回演出,豐富群眾的藝術生活。
3.發現,發掘,輔導和培養群眾文藝骨干人才。
4.建成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開展數字文化信息服務
5.指導下級社區中心和文化站的文化工作,并向下級文化站和社區文化中心提供資源和文化服務。
6.開展地區間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等。文化館的基本職能早已經明確,充分履行這些職能并不斷拓展創新是文化館目前面臨的主要工作,
三、對于群眾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1.以文化館本身的特點上來看,文化館是最貼近基層群眾的一個文化機構,是階梯的最底層。
貼近民眾生活,了解民眾需求。最重要的是深入基層,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發展歷史,更容易組織和發展民族文化。在文化館組織的各種文化項目中,文化二字在群眾中不再是高不可攀,文化館將原本遙遠的舞臺和藝術搬到了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多數地方文化館都是從基層群眾中成立起來,貼近群眾的文化工作者深得民心。
2.文化館目前更趨于發展成為公益性文化機構
以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為例,2013年為了響應政府的號召,呼市多地區文化館實行免費開放政策,面對群眾免費展覽當地首府文化。這一舉動最大范圍的普及了群眾文化的概念,也讓群眾文化實現了群眾二字的根本意義。
3.文化館是國家單位,自上而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連接了政府和人民。
將政府頒布的具體政策實施下去,同時可以向上反映當地群眾文化發展的具體狀況,確保群眾文化的發展工作持續有效的發展。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特色文化,文化館可以跨地區的進行文化交流,真正的實現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地區之間互通有無,進行同種文化形式不同文化特色的比賽交流。
4.文化館的主要職能還包括了發掘和培養當地優秀的文藝文化骨干人才。
培養人才不再是高校的專屬工作。同時文化館吸收的專業文化人才也可以為群眾文化事業服務,簡而言之文化館是最貼近群眾的人才資源的聚集地。文化館從解放初期的雛形發展至今,經歷了時代的洗禮。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結構上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然而文化工作必須與時俱進,文化館的發展也應該遵循時展的基本規律。想要更好的為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服務,文化館這一基層文化機構還需要更好的發展。從人才引進方面,文化館應該根據時代的需要,從社會上和高校中大力引進文化專業人才,指導和組織當地文化工作的發展,并且采取有效的方法防止人才的流失,其中包括提高文化工作者的薪酬待遇,福利保障等。從人才培養方面,已有的人才應該著重培養和學習,不能止步不前。人才的止步帶來的是文化的停滯。在活動組織方面,文化館也應該不斷創新拓展,形式不能僅僅局限于現有的歌舞,書畫展覽等,應該將重點放在當地特色的文化發展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許多當地的民族特色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因此設有非遺中心的地區,文化館要與非遺中心配合起來工作,如果沒有設置非遺中心,那么文化館應該承擔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保護歷史沉淀下來的文化精華。
二、群眾文化活動貼近生活、源于生活。對群文攝影而言,生活是創作的惟一源泉
只有通過深入生活,通過必要的藝術規律,才能創作出形式美、含蓄美、有新意、有激情、有感染力的、情景交融的意境。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情況、開展狀況,是拍攝群眾文化活動的基礎。一般而言,想要拍一幅好照片,那么色彩賞心悅目、構圖嚴謹和諧足矣;但想要創造出一件好作品,我們就要求有內涵、有張力、富于想象、能產生心靈碰撞,才能產生藝術感染力。群文攝影一般需要在拍攝前做充分的前期資料準備工作,要對即將拍攝的文化活動做充分的了解與調查,需要閱讀和搜集詳盡的資料。如到社區露天廣場拍攝照片,要了解場地的大體情況,在正式拍攝之前,最好提前拿到節目單,了解節目的進程。或者多看看排練,尤其是彩排,盡可能掌握節目內容、舞臺畫面、燈光效果等。又如少數民族的火把節最有價值的還是抓住眾人舉著火把轉圈的場面,民間藝術中的秧歌和腰鼓舞場面跳躍動作的高大形象等,這些都是需要貼近生活,事先搜集資料才能掌握,只有事先做好功課,在攝影時才能信手拈來,靈活使用各種攝影技巧。總之,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有很多攝影藝術題材可以捕捉。群文攝影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貼近群眾、貼近藝術,用“心”去攝影才能出好作品。
三、群文攝影作品都是反映群眾文化活動內容的,以紀實性場面居多,如果缺少明快光影效果及動態效果,則會缺乏視覺沖擊力,不是上乘之作
因此,在攝影時,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現形式去進行攝影創作,善于從平淡中捕捉精彩的畫面。因此,攝影師創作群眾文化活動攝影時可以從光線、色彩、影調以及時間和空間等各個角度,根據其創作的內容充分發揮各個造型語言的特點和優勢,以滿足創作主題的需要。
(1)光線。
在群眾文化活動攝影中,文化活動的舉辦場地對光的影響至關重大。攝影藝術是用光來造型的藝術形式,對光線的依賴程度遠遠大于其他視覺藝術。無論是取景、布光、曝光,還是對被攝體的如實描繪、揭示或表現都離不開光線,光線的強弱、聚散、方向、距離等都會對畫面效果帶來直接影響。可以說,光線是攝影的靈魂,它決定了整個作品的基調。同樣一個物體,在不同強度和不同顏色的光線下會呈現出不同的感覺。攝影藝術的光影語言在表現色彩、影調和空間,突出主體形象,增強環境氣氛渲染和視覺造型表現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審美作用。此外,光線還能夠引發人們不同的情緒感受和聯想,表達特定的情感和情緒,增強作品中的人文色彩。
(2)色彩。
群文攝影中,可以用不同的色彩能夠表達不同的主題和人物的情感。攝影藝術不僅能夠描繪客觀的色彩世界,還可以發揮色彩的性格表現不同的情調,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攝影藝術中的色彩和光線有著密切的關系。光線的明暗強弱、入射角度和方向都會影響畫面的色彩基調。因為受客觀事物本身色彩的制約,攝影師完全通過色彩還原來實現色彩展現,即選擇事物本身的色彩,再現鏡頭前的色彩,這種視覺表現語言給人的色彩美感更直接、親切、真實。為了使影像色彩更為豐富細膩,攝影師還可以通過選用不同的膠片、濾色鏡以及后期制作等手段來控制畫面的色彩趨向和基調,突出色彩的重音,增強畫面的效果。
(3)影調。
攝影畫面在光線作用下產生的由白到淺灰、由淺灰到深灰、由深灰到黑等多層次的調子。群眾文化活動攝影中通常可以把攝影影調分為高調和低調、軟調和硬調。影調的重要作用使攝影能對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自然景物的顏色進行高度概括,高層次反映、篩選和提煉,使之成為一種概括力和含蓄性都極強的藝術,使之更易于揭示事物的內在靈魂之處,表現攝影師的思想感情和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
(4)時間和空間。
攝影展示的是一種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時間的多層次拓展和空間的轉移疊加作為攝影獨特的可拓展性語言,一直是攝影的表現手法和造型手段。群眾文化活動攝影雖然有持續時間長的特點,但往往精彩只在一瞬間。攝影是一種隨時間而增加其魅力的藝術表現形式,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捕捉時間的藝術。群眾文化活動也具有規模大、參與人數多的特點,因此攝影的紀實性、瞬間性、圖像性決定了群文攝影藝術的形象往往是空間的定格。攝影的瞬間性特征決定了攝影藝術難于表現時間的流逝,難以表現事物變化的過程。為了能加大表現力度和幅度,攝影藝術著力于對藝術形象深層意蘊的發掘和意境的開拓,使作品更富有內涵和意義。
四、每個人不同,每個角度不同,每個層面不同,攝影作品也千差萬別
群眾文化活動攝影主體多,受眾廣,因此,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拍攝,創作者和世界之間,創作者和創作者之間,世界和創作者之間,圖像和創作者之間,觀者和圖像之間,觀者和創作者之間,觀者和世界之間等等的各種交流,攝影作品各種各樣,每件作品的背后都滲透著種種的干擾和觸動,或許是作者內心世界的反應,或許是世界圖像的反應,或許是抵抗內心世界的反應,或許是迎合世界的反應,攝影同繪畫等其他藝術一樣,在記錄著多樣的關系,帶來了觀看的繽紛。要創作出一幅優秀的群文攝影作品,攝影技巧也必不可少。群文攝影工作者自身文化、業務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群文攝影活動的質量和發展前景。一部頂好的相機不會操作,也拍不出好照片。沒有熟練的操作技能,遇到精彩的場面,也不可能將最佳瞬間真實地記錄在底片上。一名優秀的群文攝影師應該掌握的技巧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1)善于觀察。
從某種意義上說,攝影,百分之九十是觀察,百分之十才是拍攝,不善觀察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拍攝。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不僅僅只機械地表現被攝對象的外觀,而是要深刻地揭示出其內涵和神韻。雖然高明的觀察并不能保證創作出上乘之作,但是,沒有這種觀察力,要獲得優秀的攝影表現力是決不可能的。
(2)善于對比。
所謂對比,就是在畫面中將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或兩種存在巨大差異的表現形式并列,使之互為依存,互為映襯,以產生強烈的視覺刺激,突出主體。對比是攝影創作中極為常用的表現方法,它的具體形式通常包括虛實對比、影調對比、色彩對比、大小對比和透視對比等。對比的運用,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畫面內容或形式上的對立,絕對的對立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所需要的是一種和諧之中的對比,這樣才符合更高層次的審美要求。
(3)設計和運用線條。
雖然線條是最基本的視覺元素,卻具有極大的表現力。它不僅能表現形狀,確定邊界,指示方向和暗示空間,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例如:水平線——暗示著寧靜、鎮定和安詳,視覺上有平穩感。垂線——與堅定的信念相聯系,有雄壯和抗爭之意,視覺上有嚴正、直接之感等。線條不僅能通過粗細、曲折、長短、數量以及在畫面中的位置,給人造成各種印象或引起各種感覺,而且還具有引導性,在畫面中,它能夠有效地引導受眾目光按照一定的順序逐一地從主體的一個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因此,在所有的視覺藝術創作中都非常重視線條的設計和運用。
(4)運用前景。
運用前景是攝影創作中常見的表現手法。由于前景是被攝體的一部分或被攝體周圍環境的一部分,因而可以象征近的概念。前景在畫面中所占的面積越大,近的感覺也就越明顯。不僅如此,從構圖和視覺感受角度來說,前景還有增強透視和空間感、平衡和美化畫面或將受眾的視線引向被攝主體的作用;而從內容的表達上來說,前景還可以起著說明、解釋主題或渲染氣氛的作用。
(5)調節透視。
攝影的成像特性之一就是用一個二維空間表現出三維空間。與三維空間相比,二維空間沒有前后(深度)這一維度空間,這使得從客觀上說,許多再現的被攝對象有可能失去原有的立體感和空間感。因此,在攝影創作中,攝影師如何利用人對深度的知覺經驗,盡可能突破平面視覺的局限,在二維的平面空間中表現出被攝對象的空間層次感和立體感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創造性地對攝影中的透視表現加以調節和控制,攝影者除了掌握線形透視、空氣透視和散點透視的基本規律外,還必須深諳線條、光照強度、光線的硬軟、光線的方向、拍攝距離、拍攝方向、影像清晰度、鏡頭的焦距和視角、色調、畫面布局等影響透視的要素。優秀的群眾文化活動攝影作品,必然包涵豐富的情感。攝影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當客觀對象滿足于個人情感需要時,就能夠引起其創作的沖動,促使其積極思考并進行創作。情感被認為是對客觀事物做出的一種心理反映,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愛憎傾向,同人的要求、愿望、理想聯系在一起,帶有強烈的主觀性。人是一種感情動物,攝影師的情感比一般人還要豐富。攝影師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去觀察現實,選擇畫面的,客觀外物之所以能在攝影師的眼中成為被攝對象,其原因就在于客觀外物的某些特征與攝影師的情感相契合,而成為攝影師抒感的載體,成為攝影拍攝的對象。我們看到鮮艷的花朵、茂密的森林、堅韌的巖石會生發感情,聽到一場動聽的音樂會或者看到一場精彩的球賽會生發感情,看到奧運會運動健兒為國爭光努力拼搏以及地震后人們失去家園和親人痛苦的表情更能生發感情,可以說生活中的各種情形都是情感生發的源泉。當攝影師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被攝對象中去的時候,通過鏡頭,提煉加工,我們就可以從他的攝影作品中觀照出攝影師的喜怒、愛憎、抑揚、褒貶的情感傾向性來。而攝影師在創作中所運用的各種表現手法,也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巧妙運用光線、線條、色彩、構圖等攝影要素去表現現實的,并通過作品表達了攝影師本人的思想感情。
1.1參與人數增多。
文化活動不再是文藝愛好者的專屬項目,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需求。結合工作和生活的具體需求,廣大人民群眾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專屬文化娛樂時間。特別是傍晚時分,大多數群眾在晚飯后已經不再守著電視機,而是選擇進行戶外鍛煉,開始享受夜生活。群眾文化活動就成了大家喜愛的項目,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就是廣場舞。
1.2活動形式多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已經不再局限于散步、跳舞、聊天等一般性的鍛煉和娛樂的方式,開始變得越來越新穎、越來越多樣化,比如說排舞、戲劇演出等。
1.3發展走上正軌。
國家政策開始指引,文化部門大力支持,加上鄉鎮干部觀念的轉變,各地鄉鎮文化站的場地、設施等都陸續發展配套起來,人民群眾開始認可文化活動,不斷有新鮮血液逐漸加入到群眾文化工作中來。這樣,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就開始逐步走上正軌,成為一個個正規、具有規模的項目。
1.4精品活動出現。
群眾文化活動真正發展起來之后,各地區互相學習,再加上文化部門的幫助,有質量的精品活動開始出現。例如頗具知名度的麗水“甌江大家樂”文化活動項目等。
2.鄉鎮文化站在群眾文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群眾文化活動發展良好的當下,作為精神文明建設主陣地的鄉鎮文化站在這種情勢下,又將扮演什么角色呢?
2.1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的需求。
國民經濟飛速發展,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各地區鄉鎮文化站根據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當地的特點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來滿足基層群眾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諸如各類節目演出、文體活動等。文化發展和國民經濟是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群眾物質生活富裕之后自然需要提高精神文化,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必然帶來國民經濟的提升。2.2奠定鄉鎮文化建設的基礎。鄉鎮文化站是群眾文化服務隊伍的基本保障,它的主要工作是將鄉鎮特色和文化發展進行結合,創造出團結合作的文化活動,為鄉鎮文化建設奠定基礎。
2.3多元化構建群眾文化活動。
鄉鎮文化站是群眾文化發展的重要場所,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按照不同年齡群眾對文化的需求,舉辦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活動,改善原有的一些不良陋習,配合市場需要,凈化群眾文化的環境。
3.鄉鎮文化站建設的幾點建議
鄉鎮文化站是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陣地,新時期如何將鄉鎮文化站在群眾文化工作中的作用發揮到極致,應該考慮以下幾點:
3.1加強領導。
上級在鄉鎮文化工作方面要給予適當的政策支持,同時把鄉鎮文化工作成果列入對鄉鎮干部的考核和提拔考評范圍。從根本上發揮鄉鎮干部在鄉鎮文化工作中的積極作用,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
3.2增加投入。
文化基礎設施是鄉鎮文化站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基礎條件,也是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支撐。財政上要對鄉鎮文化站增加投入,成立群眾文化活動專項資金,專款專用,加強硬件建設,包括活動室、圖書室、影劇院等。同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改造現有文化設施。真正讓群眾共享改革的結果。
3.3塑造高素質的工作隊伍。
政府在鄉鎮文化工作隊伍的塑造上一方面需要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確保文化工作人員與其他鄉鎮工作人員具有相同的工資待遇和晉升渠道,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另一方面還需要有計劃性地培養鄉鎮文化工作人才,打造專業的鄉鎮文化工作隊伍。隨著群眾文化需求的不斷提高,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要加強專業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一是要積極學習黨的政策、方針、路線,及時了解當前群眾文化工作的任務與形勢。二是要吸收新的營養,配合上級主管部門積極參加各種業務培訓。三是要根據工作實際需要,加強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的自我學習。
3.4舉辦各類活動。
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群體不限的各類文化活動,能催化群眾文化建設。不但可以豐富群眾的業余生活,還可以消除群眾由于精神文化的空虛而帶來的各種消極心態。一是要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讓群眾及時了解。二是要結合社會主義理念教育,堅決讓黃、賭、毒和封建迷信等丑惡現象徹底消失,讓群眾在活動中得到教育和鼓舞。三是要通過各種類型的家庭文化活動塑造科學、文明、道德的家庭文化新風尚。四是要大力挖掘民間文化,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民間文化感染廣大人民群眾,塑造健康向上的群眾文化。
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訂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實施十大民生工程建立十大惠民體系持續推進社會和諧的決定》等文件,為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斷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補、運作高效的市、縣(區)、鄉鎮(社區)、村戶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以滿足群眾就近便捷參與文化活動的需求。
(二)以設施建設為突破,搭建群眾文化活動良好載體
建設豐富多樣、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是群眾文化發展繁榮的基礎。新余市在積極爭取國家、省里的項目資金的同時,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不斷加大地方財政投入力度,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多元投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新建、維修、改造了一批功能完善的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形成了以市直城區為龍頭,以縣(市、區)為示范,以鄉鎮綜合文化站為依托,以村級文化活動中心(文化中心戶)為補充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目前,新余市有群眾藝術館1個,縣級文化館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3個,30個社區都設立了文化活動室。一系列大手筆、大投入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創造了好的條件。
(三)以精神創作為龍頭,帶動全市群眾藝術的健康發展
立足新余實際,不斷開拓創新,打造有新余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動,取得良好成效,創作了一系列在全國全省有影響的少兒藝術文化精品。在江西省第九屆少兒藝術節中,新余市奪得了全省總成績第一,獲得了五個一等獎。《快樂奶仔》《小胖胖》《俏皮奶奶》等五個少兒舞蹈榮獲中國舞蹈協會“小荷風采”金獎。分宜中心幼兒園幼兒舞蹈《快樂奶仔》榮獲了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快樂奶仔》也是江西省唯一入圍群星獎的舞蹈節目。此外,新余市少兒小品《神奇的小夾襖》榮獲全國中小學生文藝比賽一等獎。少兒舞蹈《我最棒》獲得第十六屆群星獎。目前新余少兒藝術已成為宣傳新余市的一張文化名片。新余市創作的小品《嗩吶聲聲》經過多輪篩選評審,被文化部選調參加北京“大地情深”——全國城鄉基層群眾小戲小品暨第十五屆“群星獎”展演。這是新余市復市以來,小戲小品第一次被文化部選調進京演出。新余市創作的小品《假審》榮獲第十一屆華東六省一市戲劇小品大賽銀獎。新余市攝影作品《技術能手》《望新年》分別榮獲第十屆上海國際影展金獎、影像亞洲第七屆全國攝影大賽優秀獎。胡知敏老師在文化部、中國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聯合開展的“第七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獎’”評選活動中獲得“最佳創作獎”
(四)以大型文化活動為重頭戲,推動全市群眾文化的發展繁榮
一是大力組織舉辦群眾性歌詠比賽。組織工廠、學校、部隊、機關等單位工作人員,通過這種共謳歌、齊歡唱的方式,激發廣大群眾的愛國熱情和工作熱情。二是精心組織全市社區健身舞大賽。各社區以秧歌、太極、健身舞等不同形式展現了新余市積極向上的社區精神風貌。全市30多個社區都建立了腰鼓隊或文藝表演團隊,呈現出“天天有活動、月月有重點、年年有”的大好格局。三是積極開展形式各樣的廣場群眾活動。新余市每年舉行30多場廣場群眾文化活動。廣場晚會節目新穎,內容豐富,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寓教于樂,品味高雅,迎合了不同階層不同市民的口味,向廣大群眾展示了民間文化、企業文化及各節假日的文化內涵,極大的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余生活,提高了市民整體素質,為新余市創建文明城市提供了保障。
二、新余市群眾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中存在的問題
從調查的情況看,新余市文化事業的發展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上級部門逐年加大文化建設力度與市、縣文化事業經費相對投入不足日益明顯
近年來,國家和省里逐年加大文化項目建設扶持力度,支持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建設,但市、縣兩級財政公共文化設施的投入相對不足。一是項目匹配資金難以到位。二是已建的文化站、農家書屋、村級活動中心及文化中心戶等無運行經費保障,開展文化活動必需的水、電設施運行,書籍、報刊購置等費用開支無途解決。三是群眾文化活動經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文藝創作經費等專項經費也遠遠不能滿足群眾文化事業發展需求。
(二)群眾自發開展的一些文化活動和政府組織的送文化下鄉活動滿足不了群眾的文化需要
目前,縣、區群眾自發組織的文化活動在不斷豐富,有舞獅、吹打、腰鼓等,并且日趨活躍。市文化系統組織的送文藝下鄉雖然搞得很有特色,深受農民喜愛,但畢竟次數有限;鄉鎮政府組織的文化活動也非常有限,有教育意義的娛樂性活動很少,很難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三)基層文化隊伍整體素質不高與推動群眾文化的發展繁榮不相適應
市、縣群藝館、文化館等文化單位的現有專業人員年齡大都學歷偏低且都在40歲以上,不少人員已經超過50歲,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鄉鎮文化站文化專干是“一個人,一塊牌子,一枚章子”的“三合一站”,而且大多是兼職。農村現有的文化骨干年齡普遍偏大,一些民間文化藝人已是風燭殘年,組織群眾性文化活動的人才捉襟見肘。
三、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中推動新余市群眾文化建設的思路與對策
不斷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努力創新文化活動形式,廣泛開展群眾性文藝活動,用健康文明而又豐富多彩的活動占領群眾文化陣地,是新時期推動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有效途徑。
(一)堅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陣地,消除不良文化在群眾中的影響
隨著我國闊步邁向全面小康,人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數量和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用什么樣的精神產品來滿足這一需求,是群眾文化建設必須要關注和研究好的首要問題。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就是要堅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陣地。一是要加強對群眾文化建設的領導,把開展文化活動作為聯系群眾、宣傳群眾、發動群眾、服務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為改進和創新基層群眾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作為基層宣傳工作的重要內容抓緊抓好。二是要大力弘揚時代精神與主旋律。開放的新余,給人們帶來的是不斷變化的世界,同時也為文化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天地。我們應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把握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通過舉辦群眾藝術節、群眾書畫聯展、革命歌曲大家唱等促人奮進、激人向上的文化活動,達到教育人、鼓舞人的效果。三是要對打著開展文化活動的幌子卻從事封建迷信活動或非法活動的組織,給予堅決的打擊,摒棄低級庸俗的不良文化在群眾中的影響,使農村群眾文化走上健康文明的發展道路。
(二)大力繼承傳統的優秀民俗文化,著力培育本土藝術文化
群眾文化的發展繁榮,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如民間藝術、傳說故事、倫理道德等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文化,卻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起著影響人、塑造人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關系和諧融洽。要以全新的視角,著力培育具有鮮明特色的本土藝術,提高群眾文化的質量與品位,使更多的書香之家、民間繪畫之家、音樂之家、舞蹈之家以及戲劇、曲藝之家有如萬紫千紅的春花遍地開放,使傳統的文化藝術得以繼承和發展光大。
(三)不斷加強文化隊伍建設,為群眾文化的發展繁榮提供智力支撐
我國公共文化人才隊伍主要由各級公共文化事業機構專職人員、兼職人員、農村(社區)文化活動室的業余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志愿者組成。文化工作者要大力轉變職業理念,充分認識到公共文化人才隊伍的組成,加強文化隊伍的建設。要充分利用免費開放這一契機,加大對基層文化隊伍的培訓,大力發揮基層文化工作者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大力發展文化志愿者,建立文化志愿者隊伍,充分認識到文化志愿者隊伍在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要有計劃地吸納、引導和鼓勵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藝術院校畢業生和專業人才到基層從事文化工作,充實和更新基層文化隊伍,改善現有文化人才隊伍結構。加強農村文化骨干、業余文化隊伍的管理和引導,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在活躍農村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和傳承民間文化中的作用。要充分調動文藝工作者和人民群眾的文藝創作積極性,激發創作活力,創作出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給人以鼓舞和啟迪,審美層次較高,為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文藝精品,為繁榮群眾文化作貢獻。
(四)切實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為群眾文化的發展繁榮提供必要的經費保證
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努力增加財政資金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全市財政支出中文化事業經費支出要逐年提高,確保財政對文化事業經費投入不低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經費,用于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扶持、大型群眾性文化活動的組織、文化人才培養、文化精品獎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研究工程建設、以及面向公眾的文化服務采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