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23: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學管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學校管理者要具備冷靜、謙虛的態度,在工作中、生活中都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認為向他人請教很丟面子。管理者需要聽取學生與教師的意見,多向他人請教,更有利于管理工作的開展,讓管理者的個人人格魅力盡顯,增強管理者的威信,樹立校長的良好形象。
(2)要具備寬闊的胸懷。
學校高層管理者在聽取他人意見的同時,不僅需要虛心接受他人的贊賞,還要多聽聽他人批評和反對的聲音,針對部分忠言逆耳的話語,管理者不應心生不滿、打擊報復。應感謝對方的熱情大膽、坦誠直率,管理者只有學會傾聽、多融入基層,才能夠了解到更多更真實的信息,聽到更多中肯的意見。
(3)要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
學校管理者要多聽聽他人意見,對于部分學生、教師、家長各說其詞的情況,管理者要學會根據實際情況明辨是非,不要好心辦壞事。這還應該具備獨特的思維、敏銳的眼光,用事實說話,通過客觀公正的態度來處理好每件事,對于事件所涉及人員的話語僅供參考,通過實際情況來正確、科學地解決問題。
二、對學校管理中傾聽管理的幾點思考
(1)創設良好的傾聽環境。
領導者在聽的過程中應該選擇一個適宜傾訴與傾聽的環境,因為環境對人的心理與聽覺都是有著極強影響力的,良好的環境不僅有利于管理者更好的傾聽,還有利于傾述者敞開心扉的講話,不會受到周圍嘈雜聲音的影響,傾述者和傾聽者都不會轉移注意力,以致整個雙向過程不會出現信息的缺損,只有選擇良好的傾聽環境,傾訴者才不會有威脅與壓迫感,才會敞開心扉地為傾聽者講述自己的煩惱、苦悶。
(2)在傾聽中適當提問。
當領導者與學生、教師溝通時,不能僅僅讓傾訴者獨自在旁傾訴,還應該適時給予反應、適當提問。在提問時不要選擇對方正激動的時候,待對方心情稍微平靜之時,即可提問,提問時語速要適中,不宜太快或者太慢,倘若是傾訴者誤解了某個問題,傾聽者也應該在其情緒稍微穩定時為其解釋,所解釋的內容最好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不要因為傾訴者誤解了某個問題就很激動地告訴傾訴者:“你錯了,怎么能這么認為,你這么想/這么做不對……”這樣反而會讓傾訴者對傾聽者產生不滿情緒。所以,領導在傾聽時也要學會選擇適宜的時機進行提問,提問時忌語速過快或過慢。總之,科學傾聽、科學提問,能夠提升傾聽效果和質量。
(3)掌握傾聽技巧。
①回顧自己的傾聽習慣,是否有總是打斷對方說話,自己在此說個不停?是否存在當傾訴者在傾訴時,自己在旁一味地責備傾訴者?②傾聽者要學會適時閉嘴,不宜講話的氛圍里千萬別說話,耐心、仔細地傾聽講話者所講述的內容。③用局外人公平、公正的思想態度來傾聽,消除自己對人對事的偏見。④倘若要發表言論,一定要讓傾聽者將想說的話語講完,不要過早地肯定某個事情或者還未弄清傾訴者的意圖就過早下結論。⑤對于傾訴者所講述的內容,一定要學會抓重點。⑥對于傾訴者所講述內容有疑問時,要選擇正確、適宜的時機。
(4)有效傾聽。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學校領導者,做好學校管理,首先就需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傾聽者,并且在此過程中多與學生、教師談話,學校這個讀書育人的地方,最適宜的還是個性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管理者只有全面掌握了傾訴者所講述的信息,及時地聽取他人意見,并對接受的信息進行分析、證實、評估,作出正確的回應,掌握說話人的語氣、語調、表情等,在配合傾聽者的肢體動作、在傾聽時態度要冷靜,不可當成兒戲,要讓傾訴者將自己看成朋友,將自己的不滿與難處盡量訴說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有效傾聽,才能實現學校的有效管理。
因為管理層次比較多,每個階層的職責定位模糊,職能不明確,這使得教師思想被禁錮,教師的責任感得不到體現,教師的創造性得不到發揮。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越到了困難時,由于管理方式的存在,不會積極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直接將問題反映給上級,而上級并未經歷實際情況,使得一些解決為題的措施也不能行之有效。因此,這種管理只重視了教學行為,上下級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合作,造成了教學效率低下。
2.量化標準不科學。
當前,我校對教學工作的管理主要采用量化方式進行,這種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學性,會對各項教學工作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對教師各項教學的管理工作中,為了達到有效的管理目的,管理層為教師制定了很多標準,如班級學生的及格率、優秀率,考上名校的數量,獲得評優課的數量等。過多的看重這些標準的數量,使得管理顯得苛刻,造成教師壓力大,產生抵觸、不合作等情緒,影響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3.管理監管不到位。為了方便教師能夠進行教學工作的研究和學習,我校的管理層要求教師上課時準時上課,在不上課期間,自由支配時間。雖然比較人性化,也能夠提高教師有效的利用時間,但在另一方面又使得教師的其他教學工作得不到有效管理,如備課、教學指導、作業批閱等。
二、問題解決措施
1.明確管理工作者的職能。
在中學教學管理中,主要負責人及各個直接負責人要明確自己的分工。如校長負責教學工作,既要有一定的教學理論知識,還要掌握教學管理工作的方法,更要懂得如何對教師教學質量做出科學評價;教務主任作為協助校長管理教學,就要確定管理目標和目的,能夠及時地發現教學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還要組織聽課、檢查等教學活動有效進行,確保教學管理工作正常有序進行;教研組組長作為教師的教學活動管理者,要領導教師進行各項學習,不斷提高教師水平和質量;年級組組長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管理者,要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督促、檢查和管理,協助教師管理學生。這樣有了明確分工,才會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才能有效解決各種問題。
2.管理手段科學化。
學生發展是全面的發展,既有科學文化知識、道德、審美,還有身體健康、心里素質等,要讓學生全面發展,就要采用科學管理的方式進行。在管理中不是不能采用量化管理,關鍵是要分清這些量是否有用,是否能夠利于學生發展。如及格率、優秀率、作業量等不僅不能說明問題,還能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前,中學管理者要將管理目標定在有質、優質上,采用人文管理法,在學生遵守制度的基礎上進行另一層次的管理。在教育中把學生放在中心位置,調動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發展,讓學生實現教育利益的最大化。
3.加強管理,強化教師的職能。
教師在教學中占有主導作用,學校開展任何管理工作都是為了學生全面發展,要讓老師明確自己的職能,認識到自己不僅是教育工作者,更是教學管理者,在教師對學生特點清楚的情況下,讓教師參與到管理中,更能有效地調控教學活動中的德中育關系。
二、提高我國中學后勤管理效益的幾點思考
“學習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國中學后勤管理工作作為中學管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需要“貴在得法”的研究。只有不把這種研究教條化、格式化,充分的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能讓后勤管理人員根據自己學校現狀進行現實具體分析,真正做出正確的后勤管理決策。
(一)樹立先進的后勤管理理念
在經濟快速發展、思想更新迅速的今天,我們也需要更新學校后勤管理理念,我們不像企業一樣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自己的服務宗旨,但我們可以借鑒優質企業中的成功特色理念,例如他們對科技化的重視、對后勤保障中科技元素的注入和服務實效的提升,甚至,可以將企業中優勝劣汰、公平競爭的思想引入進來,這樣,不僅可以營造適當的競爭氛圍,也可以提升學校后勤隊伍的服務質量。應該讓競爭、服務滲透到每個后勤人員的心里。總言之,理念更新勢在必行,我們不能因怕走彎路就原地踏步。我們也要積極學習、虛心借鑒,為中學后勤管理體系開辟一條特色之路、創新之路。
(二)建構合理的后勤管理制度
后勤管理勢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采取各種管理手段,建立一定的制度來組織、協調各個不同分工個體的活動,旨在保障學校的有效運行和實效最大化,保證學校順利實現人才培養和輸送的目標。因此,我們要加快后勤管理制度的完善。對管理過程中涉及到的人、物、財等明確信息,以各校實際為前提,以科學為依據,以深入調查研究為基礎,邊實踐邊探索,設計適合自己學校發展的后勤管理活動理論和操作流程。此外,也要加強與學校規章制度的關聯和契合。各中學的后勤管理往往墨守成規缺乏創新,我們不僅要對具體的學校管理細則進行適合的調整,也要健全更為全面的考核機制,如加強對內容、范圍、方法、結果的考核,加入師生對后勤工作人員的適度評價與考核等,也可以通過適當的獎懲措施對后勤人員進行差異性激勵。
1.不斷加強“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新課程在課程目標上,要求變學科知識本位為學生發展本位的“主本”觀。強調“教育的出發點是人,教育的歸宿也是人”。這樣才能有利于每個學生全面、和諧、充分、持續地發展。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師生關系、教學方法和課程評價等方面的變化也都體現了“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的“以人為本”理念。這就要求學校在推進新課程改革時,必須要尊重學生、尊重教師,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新課程下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管理思想,就是在學校管理上,變剛性的集中統一管理為寬松和諧的“師本”管理,更加注重利用教師的創新性去創設學生發展的教育環境。新課程下的“以人為本”的學校管理,就是要提倡從課改前的領導權力本位走向教師能動本位,使教師真正成學校管理的主人,突出教師工作的靈活性、創造性、全能性的特點,打破種種束縛教師的功利主義和形式主義枷鎖,形成寬松和諧,高度凝聚和富于創造的管理機制和活動空間。
2.不斷加強開放性的管理理念
隨著教育資源觀念的引入,大教育觀念的形成,學校增強了與社會、家庭的互動和學校與學校之間的互動。學校已不再是封閉的管理,我們的視野也從學校擴展到社會。開放性地學校管理首先要求管理模式是靈活動態的,學校的管理要實行“彈性模式”,除了教師的全方位參與外,還必須有家長、社會的合力。要架設起學校、家長、社會溝通的橋梁,使學校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學化。開放性學校管理還要求教育思想是開放的。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保證綜合實踐課和校本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僅僅依賴學生、教師和學校,更需要社會的支持和幫助。所以學校要引導師生向校外延伸,向社會延伸,優化社會資源;要充分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而不能夠各自為戰,自我封閉;要采取開放、整合、為我所用的原則,借助“他山之石”以達到“攻玉”的目的。
3.不斷加強個性化的管理理念
由于學校課程的開發,將徹底打破“校校同課程,師師同教案,生生同書本”的局面。多樣化的課程、個性化的教育觀將使學校的辦學特色得以凸顯,實施個性化管理,要求學校的管理從本地區、本校學生實際出發,尊重和滿足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出自己專業特色的學校課程,為學生的個性化提供廣闊的空間。個性化管理還要求學校的評價模式要從單一化轉向評價模式的多元化。傳統教育評價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尺度,極大地壓制了大部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潛能。真正的評價應該起著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關注個別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個性化的管理還要求學校管理具有獨創性,學校的發展不能簡單地模仿別人,而應根據學校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開拓與創新讓個性鮮活起來,讓學校管理的特點凸顯出來。
二、創新制度管理,推進自主內涵發展
隨著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全面落實,要求學校的管理模式與時俱進。因此,創新管理模式、科學構建學校的管理體系,營造有利于學校自主發展的平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為適應時代的發展,更新管理模式,幾年來,通過認真學習《中小學管理規范》等文件精神,以制度建設為突破口,逐步摸索出一套適合農村學校校情的管理體系,使學校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規范化的軌道。
1.創新管理模式,增強內部活力
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學校的各種利益群體出現了多元化的目標和多元化的需求。我們只有通過制度的不斷創新,把校內各種資源最充分地調動起來,在有利于加快發展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協調、兼顧,使每個群體的努力都能得到回報,使每個人的積極性都能得到充分調動。基于這樣的思考,學校制度的創新建設首先要從制定目標開始。根據學校的實際,制定學校發展的近期和遠期目標。為統籌兼顧各管理層次關系,要求各部門、各年級、各學科根據學校總體目標分別制定分層次管理目標和職責,切實落實目標的分級推進,以確保學校整體目標的穩定和提高。
全面實行教師全員聘用制,淡化教師的身份意識,形成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和用人環境。學校在上級部門支持下,結合學校目標管理方案,出臺崗位競聘制度,大膽地實行以“班主任和任授課教師雙向選擇”為核心的崗位聘任制。此舉一下子實現了教職工校內動態流動,進一步優化了教師結構,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挖掘了內部潛力,形成了競爭機制,增強了內部活力,使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得以逐年提高。
2.落實人本理念,增強民主意識
在所有的制度建設中都始終堅持師生“知行合一,完美發展”的辦學理念,積極營造寬松、和睦、平等向上的人際環境。把學校工作和教職工的個人幸福、尊嚴以及每個人的個性發展結合起來,追求和體現人的終極價值,讓廣大教職工體驗到勞動的價值,成功的喜悅和個性的尊嚴。如在進行班主任聘任授課教師的改革時,就事先考慮到老年教師在競爭中的不利因素,對他們的量化考核標準就相對降低一些。對未被聘任的教師,由各處室按照部門崗位標準進行第二次聘任,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做好思想工作,幫助他們消除自卑心理,端正態度,找出差距,同時為他們創造條件,進行培訓提高,以應對下一學年度的競聘。所以說,制度建設創新是為了學校管理,學校管理是為了全體師生。以生為本,以師為本,才是學校制度建設創新的真正內涵。
三、激發教師群體的活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對學校教師群體活力的激發,引導他們為學校的管理目標努力工作,是學校管理有效性的重點所在。學校管理者只有在充分了解管理客體及其特性的基礎上,因勢利導,才能發揮其管理效益。
1.培養教師具有現代教育的思想和觀念
現代教師,必須具有素質教育的思想和觀念。有全新的教學觀、學生觀、人才觀和教育質量觀。因此,為了培養教師具有現代教育的思想和觀念,使學校各項工作能扎實地、有創造性地開展,學校結合本校實際情況,邀請教育專家到校講學,不斷進行校本課程的培訓,大力開展先進教育思想交流會等活動,制定各類教職工的崗位職責和行為準則,使得教師在對課程內容的確定,知識點、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都充分體現現代教育的教學理念:促進人的發展。
2.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學校把提高教師的專業成長作為重中之重,積極開展師德師能提升工程、骨干教師培養工程、青年教師成長工程,完善考核機制,注重人文關懷,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為學校可持續發展和教育均衡發展提供核心競爭力。
針對農村學校教師教科研意識淡薄的現象,學校通過設置考核制度,大力開展教改實驗,實行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教師的理論水平、科研意識和教學能力都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并且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能夠滲透各種教改思想,大膽實踐,細心探索,不斷總結教育教學經驗。
3.不斷培養教師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當今世界,計算機、電子郵件等現代技術運用于中小學教學已成為普遍現象且得到迅速發展。“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形式已經不適應當今時代的要求。轉變觀念、強化科技知識、學會使用計算機、多媒體以及其它先進的教育技術,是對現代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的方面的培訓,鼓勵教師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不斷開展各種先進教學技術的競賽活動,充分調動教師學習先進理念的興趣,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運用到教學中去的能力。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校園和諧氛圍
校園既是文化建設的主陣地,又是文化傳播的誕生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僅是育人的需求,還直接影響和改善、調節社會文化的大環境。因此,努力創設和諧的校園文化,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營造校園的和諧氛圍。
1、美化自然環境。優美的校園環境具有陶冶學生心靈,熏陶學生行為,啟發學生美好想象的作用。讓校園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能成為無聲的語言,從而促進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文明而得體。
2、優化人際環境。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的保證。據權威調查表明“領導+長者+朋友”型的領導角色和“師長+父母+朋友”型的教師角色及互助互愛、情同手足的同學角色是現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頗受學生歡迎。讓他們在一種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從小懂得互相尊重、幫助、關心他人,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
3、凈化心靈環境。在社會經濟浪潮的沖擊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學校及學生自然受到影響。學校開展各類活動,凈化學生的心靈環境,青年教師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對其動之以情,曉知以理。
二、考試。中學政治課是“用馬列主義、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學生”(《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的主渠道,它但負著“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光榮使命。因而政治課只學不考是不恰當的,但目前中考、高考有些題目偏難、偏深,超出了十幾歲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和理論水平,如市場經濟的某些理論、金融市場的某些知識,有些政治教師都不一定清楚,其次,“標準答案,’不標準,隨意性太大,有時定的太死,近乎吹毛求疵,有時學生考的普遍不理想,達不到預定及格率,又降低標準!
三、隊伍。目前中學政治課教師隊伍亟需培訓。’師范學校政教系招生很難,流失也多。牋某師范大學政教系的18名男性畢業生中竟有12名離開了教學崗位。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規定:“中小學望充分發揮思想品德課和思想政治課教師、班主任及其共青團、少先認干部的作用。對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要進行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政策、業務水平,并采取實際措施解決他們的待遇問題。”但實際情況與這條規定大相徑庭。
政冶教師們建議:
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身體心理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林崇德認為:“德育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個教育工作的基礎。”①目前,加強德育工作已成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是我們對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效果不盡如人意,實效性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石鷗指出:“盡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實踐并未收到應有的道德效果。”②現代中學德育要想擺脫困境,重新獲得發展的活力,必須探索產生這種困境的內在的、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提高中學德育工作的實效。
對于中學德育存在的問題,許多德育工作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了探究。我們經過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認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德育工作嚴重滯后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要求。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里。在經濟信息全球化的影響下,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們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社會意識和社會價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廣大中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取向也在多元化,這是我們所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現代化建設要求培養大量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這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對人的道德素質的要求。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學校的教育環境也存在著嚴重的“重智輕德”的傾向。在學校內部,以升學為中心,以應試為目的的應試教育仍在大行其道。社會對學校的評價主要看“升學率”的高低,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作為社會中的學校,無論是普通教師還是校長在社會壓力和功利主義的影響下,不得不為了學校的“聲譽”和單純的“成績”而放棄道德教育的功能。劉鐵芳指出:“不關心世界和人的價值和意義,服從與外在的目的,功利主義湮沒了教育的內在意義,也不去追思教育的內在意義”。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學校的整體德育工作采取積極的措施幫助學生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對學校德育工作的具體要求是:應該既尊重個人權益又提倡集體主義和奉獻精神;既鼓勵公平競爭,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務實,又富有遠大理想;既鼓勵通過正當途徑發財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國家利益。不能片面追求實惠和享受,不能把個人利益凌駕于國家、集體利益之上,不能為了金錢而不擇手段,陷入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泥坑。
二、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轉型期學生的需要嚴重脫節。
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新現象、新事物層出不窮,社會各方面變化巨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分強調教學的社會價值,忽視學生個人發展的價值。而廣大的中學生在對待社會的現實問題和對象,對待書本中的現成的理論,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不同的想法,對待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問題,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反觀我們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關注學生的內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關注他們的生命成長和展現。大多以“書本”、“教師”為中心,在課堂上老師就是照本宣科。面對思維活躍的學生的提問,有時用“你還小不懂這些”來搪塞,學生希望解決的問題得不到回答。沒有把學生的思想實際作為思想政治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傳授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成長實踐和需要相脫節。學生不能用所學的思想政治課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所遇到的當今世界的社會熱點問題。這樣學生就會所學知識產生懷疑,就會感到思想政治課的無趣、無利和無用,也極大的削弱了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實效。此外,不停的灌輸政治理論,并不能使學生真正樹立政治的信仰,反而有可能有副作用。金一鳴指出“內容決定了方法。內容脫離當前的實際,方法必然是教條主義的,脫離學生的實際,只要學生死記教條,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④
三、學校的德育手段著重“說教”、“灌輸”與學生的自我實踐,自我教育嚴重脫節。
中學德育存在著專門化和知識化的傾向,如把思想政治課置于封閉狀態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形成單一的說教模式,“灌輸”式的教學就成為知識化德育課程最簡便易行的方式。這樣,高尚的道德便縮水為邏輯嚴密的道德條目,從而斬斷了道德與生活的血肉聯系,道德成了與學生學習無關的客觀知識對象。這種客觀和外在的知識對象與學生當下正在進行的生活無法發生意義聯系,學生無法產生真正的學習的動機和熱情,無法進行也不愿意進行道德的自我實踐和道德的自我教育。教師也只能將這些道德條目當作對象性知識來教授、灌輸,只能借助背誦、考試和其他方法來進行強制性學習。這種灌輸性的說教與強制性的學習已經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進行的道德教育。石鷗指出“這種道德教育本質上不道德,從長遠看則是無效乃至負效果的”⑤這樣的道德教育其實效當然不高。
現行的以灌輸為主忽視教育主體的教育方式,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道德觀念,學生對規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壓力。杜威的結論是:“任何主張將(道德)知識灌注在一無所有的心靈上的各種教育方法,都應該被揚棄。”⑥
四、學校的德育工作偏重教師主導作用,導致學生道德教育主體的缺失。
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動行為者,都具有主動教育功能,都是道德教育過程中的主體。而道德教育客體從狹義上講是指道德教育過程中的受教育者。但是,道德教育的主體和客體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當受教育者在進行自我教育時,他不僅是受教育者,而且成為教育者。在這種情況下,實現了道德教育主體和客體的統一,對提高中學德育實效具有重要作用。
現在,學校的德育過程本質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規范傳遞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過程。德育的組織者過分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德育過程往往只限于向學生傳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規范,而忽視了作為德育主體的學生的參與,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現在德育過程中,常以批評、禁止、訓斥、說服、榜樣、獎勵、與懲罰等方法,剝奪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得不到發展,教育過程強求一律性,阻礙學生個性與主體性的發展。“不顧品德內化規律,否定道德學習主體化,用規范宣講取代心性修養的純外爍過程,成為中國德育的現實的主流特征”。⑦由于忽視或否定受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五、學校的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嚴重分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的著名報告《學會生存》在談到本世紀的學校教育時指出,兒童的人格被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⑧在現實的德育過程中,一方面兒童的主體性泯滅了,像“傀儡”一樣任人擺布;另一方面又脫離了積極的文化內容,使道德教育變為純粹的形式。這里反映了道德教育脫離生活的嚴重后果。中學生生活的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其中,家庭是社會環境中最主要的一種社會基本群體,是組成社會的分子。古往今來,家庭不僅是其子女賴以生存的場所,也是學生接觸最早、受影響最深的教育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日趨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斷擴大和增強。現在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在現實生活中,一部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不能與學校德育工作協調一致,對子女百依百順,嬌生慣養,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也包辦代替,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一部分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拔苗助長,過分溺愛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寶座”,甚至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學優品劣”的學生。所有這些現象,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正常開展增添了一定的難度。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帶來了新舊體制的轉換和社會生活的更新。同時也產生了道德價值的多元取向,如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的思潮。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社會深刻影響著未成年學生的道德的養成,產生了如五天的學校道德教育抵不過兩天社會影響等現象。由此可見,如何趨利避害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作用,讓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勢在必行。
六、學校德育目標與內容與學生的心理發展、年齡特點的實際脫節。
中學德育目標在確立上,存在著理想化的傾向,這就導致有意無意的“拔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實際的德育活動對于正處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期的中學生來講,只能膚淺的唯心的理解它。得不到學生內心的認同,也極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由于目標指向的負載過重、過高,也就導致了德育內容的大而無當,寬而無邊。當今學校的德育內容脫離了學生的生活,不符和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年齡特征。如在學校德育中引導學生向、等革命英雄人物學習。這些革命英雄人物是革命戰爭年代的產物,不具有時代的特色,也不符合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無法溶入學生的日常行為實踐和影響人生觀,這樣的道德教育就變成了道德說教。最后導致個體道德的滑坡。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的覺悟程度、認識能力、道德水平和境界存在著不同的層次,要求所有的學生達到同樣的程度和水平,顯然是不切實際和不合適宜的。
經過長期的德育實踐,我們在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發現當代的中學生接受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如下一些特點:
①學生的民主意識明顯增強,不愿接受訓導式唯書、唯上、唯長的教育,樂于以平等、民主和探討式的態度接受教育。
②喜歡獨立,求實精神大大增強,不喜歡機械、空洞的說教,喜歡在實踐中明辨是非、善惡、美丑。
③渴望在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生活中發展興趣和特長,接受美的熏陶,創造美的生活,不愿意接受乏味的、教條的、抽象的倫理教育。
④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渴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判斷,但獨立能力明顯不足。
根據學生的特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條件下,在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情況下,我們在德育工作中應積極倡導全體師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引導師生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在具體的德育實踐中,應建立以養成教育為重點的德育系統;發揮學科滲透德育的功能;開展豐富多采健康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優化德育小氣候;努力構筑良好的大環境;形成師生參與的全員德育管理網絡;協調課內外、校內外的影響,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從而走出困境,提高中學德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①林崇德,《教育的智慧》,第19頁,開明出版社,1999年。
②石鷗,《德育困境中病理性說服教育及其診治原則》,《湖南師范大學學報》,1994—4。
③劉鐵芳,《人、世界和教育:意義的失落與追尋》,《教育研究》,1997—8。
④金一鳴,《教育原理》,第384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⑤同②
二、制度建設上過于松散
良好的制度是有效開展各項工作的前提保證。目前學校制定了關于各部門的規章制度,但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卻不一定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各學校教務處其實都有部門內的規章制度,但是很多時候都形同虛設。由于主任的一言堂模式,那些獎懲制度根本沒有具體的評定程序和考核標準,學校舉著所謂人性化管理的旗幟,并沒有將各項規章制度付諸實施;有的學校強調規章制度的實施,但在其執行過程中卻不能體現出公平、公正的原則,導致適得其反。這樣的制度建設,沒有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執行力不夠,組織評價考核的不作為不但不能提升教務管理部門的工作效能,反而會降低工作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極大地阻礙教務管理工作的開展和效率提升。
三、教務管理者任免隨意,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
我國普通中學校長是由上級主管部門直接任命的。這在欠缺了一定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嚴謹性。這種體制容易造成相關領導的管理素質和能力的先天不足,有的校長的管理經歷比較單一,加之缺乏相關管理能力的培訓方面,沒有系統地教育管理知識,使得學校領導缺乏內部管理機制改革的理論指導,制約了管理改革的開展。同樣的,學校教務主任等中層干部的任命也是由校長指定,報上一級主管部門批準。沒有通過公開招聘的形式就容易出現由于某人在學科教學方面有突出表現而得以任命,但這類人往往缺乏相關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不適應教務管理的崗位;還有一種是在教務處或總務處轉任來的,雖然其具有一定的部門領導能力,但由于對教務相關流程和教育教學環節的不熟悉,也不可能促進教務工作效能的提高。更有甚者由于人情關系等因素任命教務主任,這樣任命人員也難以服眾,普通中學內部的官本位意識嚴重。領導如果沒有與崗位適應的素質和能力,很難開展相應的工作,提高工作效能。但由于管理者的任免缺乏規范性,就算管理方法因循守舊,部門效能低下,教務管理者也能長期領導該部門不會被罷免。
四、教師聘任制和崗位責任制未得到切實執行
近幾年來,學校采用了以聘任制為核心的學校人事制度改革,但實際上學校一直奉行卻是只進不出的用工原則。上級主管部門對學校崗位的設置沒有標準的規定,對學校核編定員工作沒有嚴格監管,對缺編和超編的學校沒有有效的措施,導致一些學校因人設崗,人員使用效益低下的現象較為嚴重。由于校內各崗位人員職責考核缺乏科學的操作手段,標準難以統一,造成教務人員互相推卸責任,阻礙教務管理工作效能低下。
2.注重教學管理細節分工,重在落實
中學教學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不僅僅是出于對人的尊重,同時更重要的是對于人性的一種信任與關懷。因此,對于中學教學管理工作而言,應當充分發揮民主原則,由學校不同學科的教學工作者以及行政管理人員共同組成教學管理團隊,信任團隊的每一個成員,并明確各自的崗位以及分工,保證每個成員都能夠承擔起相應的職責,享有教學管理的各項權利,真正做到權責明確化,崗位清晰化,管理統一化。此外,教學管理工作并非是無的放矢的,還應當具有一定的標準規章體系,這就要求教學管理者制訂相應規范化的制度與標準,從而保證各項工作的開展真正有章可循,有理可據,為各項教學管理工作的落實提供理論依據。同時,還要強化各部門間的相互配合與協調能力,形成一個統一的教學管理體系,從而切實提高教學管理工作的運行效率。
3.深入基層,不斷創新優化教學管理
在中學教學管理工作中實現以人為本理念依賴于教師團隊主體,教師作為教學的管理者與課程的組織者、協調者在教學管理工作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學教學管理團隊理應充分發揮其帶頭示范作用,充分調動教學工作者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教師的參與熱情。此外,中學教學管理工作對于教職工的管理水平有著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學團隊不僅要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更要學會如何管理,身體力行,深入教學基層,從而發現教學管理過程中存在著的不足之處,以便第一時間進行修正。部門管理者還要拉近同廣大教職工之間的距離,了解其工作及生活狀態。學校也應當設置相應的信息溝通渠道,從而及時了解教職工的各種需求,保證教學管理各項政策及決定更具有針對性,最大限度激發教職工的教學及管理熱情,加強配合,進而提高工作效率。
4.創建良性競爭的教學管理平臺,和諧共贏
教師作為教學的管理者以及課程的組織者,其能力的高低對中學教學管理工作產生著直接作用。因此,中學教學管理要想實現以人為本,要想切實提升教學管理質量與水平,不可或缺的工作就是努力提升教學管理團隊的綜合能力與素養。首先,針對中學的教學管理工作引入一個人本理念為特色、教學管理為核心的競爭機制平臺,從而激勵所有的教學管理者能夠充分認識教學管理以及人本教學理念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并且能夠自主自發參與到中學教學管理工作中來,為實現人本理念教學奉獻自己的一份力,形成積極進取、彼此學習競爭的良好氛圍;其次,人本教學管理不僅是對學生的關注,同時也要密切關注教學管理者,教學領導要關注教師的職業成長與心理變化,特別是對于部分教學經驗不足的教師更要密切關懷,為其個人職業成長指引方向;最后,學校可以通過定期開展專家學者講座或是論壇會等來提升教師團隊的知識理論與教學管理實戰水平,為其提供先進的理念與方法,最終實現中學教師團隊與教學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環發展。
二、數字化管理與人力調配
現代化管理講究以人為本,數字化管理對于人力的調配亦能發揮重要作用。一方面,數字化技術能夠減少在教學、管控方面的人手,節省下來的人力資源可以進行更多有創新性的工作。同時,數字化技術可以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學生可以進入學校的個人學習平臺,自行搜索感興趣或理解不足的內容,或是將難題統一上傳互為解答,從而避免了教師一人對多人的反復解答,還能使學生在互相教學之間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或是能更高效地完成某些繁雜、重復、海量的工作,降低行政人員的勞動強度。使他們能夠將勞動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需要創造性思維的工作中去,避免因人設崗,人浮于事。另一方面,數字化技術保證了工作的質量。如學生信息的統計工作,以往需要大量的人力,而且不可避免總會出現差錯。數字技術的應用可以使統計工作變得更加節省人力物力,而且差錯率幾乎為零。
三、數字化管理與標準設置
二、強化中學圖書館智能信息化建設是發展方向
什么叫中學圖書館智能信息化?簡而言之,就是圖書館的管理必須數字化,能夠達到信息網絡化的基本要求。要做好中學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就必須做好中學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推薦和宣傳,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信息平臺。長期以來,大多數中學生(含初中和高中)沒有養成走進圖書館閱讀的習慣,沒有掌握利用圖書館來獲得學習資料的方法和能力。因此,對中學生進行一次圖書館知識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應切實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資料來幫助自己的學習,以及到圖書館正確、有效地借閱圖書。每位教師都有指引學生走進圖書館的責任,學校應該積極倡導,使學校有一個濃厚的讀書氛圍。此外,強化中學圖書館智能信息化建設就是要加強圖書館硬件和軟件資源的建設。我們可以在圖書館內設立電子閱覽室,配備用于信息資源瀏覽的設備,配備專用于教師備課的網絡信息設備,還要配備完善的多媒體信息系統。而且還可將各地區各學校的資源共享,甚至擴大至所有中學圖書館,進行聯網共享,真正使圖書館成為新課改的重要信息平臺,讓學生在圖書館能查閱到有用的學習資料,讓教師能不出圖書就可以檢索到最有效的教學資料,備好學生喜歡的課堂講稿。
三、中學教學要安排圖書閱覽課程,提高學生閱讀效率
在中學學習階段,要適時開設圖書閱覽課程。這是新型科研課改的需要,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需要。要想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質量和速度,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就需要開設圖書閱覽課程,這也充分體現了圖書館的價值。筆者認為,圖書閱覽課程應根據初中和高中不同學習階段的特點來安排。一般情況下,每兩周應安排一節課程。閱覽課應由圖書館管理人員根據學生的年級段指導學生如何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閱讀書刊和復習資料,如何在現代智能信息化時代領悟重要的學習知識。圖書館管理人員可根據自身特點及工作需要做好電子版的學習筆記和分類,讓學生懂得利用圖書館是拓寬知識面和增大信息量的最佳手段。總之,圖書閱覽課程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環節。
四、建立健全圖書館借閱制度是現代管理體制中的重要措施
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圖書館由于怕外借書刊會被遺失或損壞,往往不把珍貴的圖書外借,把它們變為圖書館的內藏。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舊觀念。教師和學生的課外時間必然有限,館藏圖書資料只有通過外借閱才能體現它的真正價值。如果教師和學生在課外時間不能充分利用圖書資料,那么這些圖書資料也就僅僅是擺設而已。現代管理理念要求圖書館管理人員要創新思路,以便有效地開發圖書館的信息資源。要改革圖書館的借閱制度,放寬圖書資料的外借限制。學生在課外時間可以到圖書館借閱各類館藏圖書資料。同時,圖書館管理人員還要幫助學生學會使用電子閱覽室的圖文影視信息資源;要根據初、高中不同的學習階段設立“年級借閱專柜”,只要是學生喜愛的圖書、期刊就應該借給學生閱讀。開放圖書館,讓學生和教師有選擇地查閱自己所需的資料來獲取有效的知識。還可以經常邀請教師和學生開展各種各樣閱讀活動,評議圖書館的管理和服務。只要是對教育科研教改有利,對學生的管理有幫助的管理就要及時跟進。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學圖書館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教書育人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