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23: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教育專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課程結構進行了重大的調整,在保留了傳統學科課程的同時,加強了旨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實用技能方面的課程,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小學課程設置以綜合課程為主,教學內容呈綜合化的趨勢,而目前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仍然是以學科課程為主,綜合課程、實踐課程明顯不足。由于課程結構單一,尤其是實踐性課程不足,教學實習時間短,導致師范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欠缺,難以勝任小學教學工作;學科教學內容陳舊,脫離小學實際,尤其是教育理論的有關課程在如何指導學生開展多樣化學習方面的建構亟待完善。
2.教學技能培養觀念落后,形式封閉
目前的教學技能培養觀念落后,強制性的要求(有的學校明確規定,不達標則不發畢業證等)、一刀切、整齊劃一的做法,與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及個性化的培養要求相沖突,難以真正調動師范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技能培養難以收到實際的效果。教學技能培養以課堂教學、單一技能培養為主,情景性、實踐性、綜合性不足,是導致師范生教學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3.教學技能培養目標及內容定位低,體系不完善
目前國家對本科水平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教學技能培養目標及相應的培養內容沒有一個基本設定。我國職前本科教師教育教學技能培養應達到怎樣的專業水準,在實施中缺少可依據的文本參照。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目前的教學技能目標的不足也日漸顯露出來。培養目標定位水準偏低(目前的教學技能訓練仍然以教學基本功為主),教學技能培養內容單一,專業教學技能訓練不足,這些已明顯不適應學生及小學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學有效的培養目標是目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4.學生素質不高,學習動力不足
目前小學教育專業的生源基本上是由各中學學習成績居于中等的高中生構成,而且進入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有些對專業選擇并不是發自內心,而是出于無奈。近十幾年來,隨著社會發展,教師的社會地位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教師的實際收入還是較低,尤其是小學教師的工作繁重而又復雜,教師的付出和他們的實際待遇很不相稱。筆者近幾年對小學教育專業學生作了未來職業選擇調查,結果發現,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真正愿做小學教師。因此,大部分學生進人大學后,學習動力不足,對專業技能培養不感興趣;雖然是高中畢業生源,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文化素質及能力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由于受就業選擇市場化、選擇多元化等(一些學生有考研打算或考公務員等其他想法)的影響,學生一入學,就為就業做準備,忙于各種過級考試,對教學技能訓練熱情不高,對教學技能訓練時間投入不足,這些不利因素對學生教學技能的培養帶來一定的困難。
5.高師教學重學術、輕培養,教學質量受到影響
目前在高師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主要還是講授式。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缺少質疑、自主探究、合作與交流學習,不利于學生形成思維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由于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因此教師的教學一方面難以為師范生教學技能培養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對策。高校教師缺乏對基礎教育的感性認識及經歷,課堂教學脫離基礎教育實際,脫離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二、小學教育專業培養學生教學技能的建議
1.改革課程結構,加強教育實習
第一,建議進行課程調整,實施3+1模式。一年級,開設通識課程,在設置學科課程的基礎上設置和小學相對應的綜合課程,為師范生擁有廣博的而深厚的知識打下基礎。二年級開設教育理論基礎課程和教育類選修課程。具體做法是:在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需要,設置教育選修課程。例如設“小學各學科課程標準及教材研究”、“小學課程改革理論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校本課程研究”等。三年級,開設技能訓練類課程。例如設“小學基本教學技能訓練”、“課堂教學模擬訓練”等。四年級,進行一個學年的實習。實習期間同時完成畢業論文的工作。
第二,加強教育實習。新近的研究顯示:教師的專業化是憑借“實踐性知識”加以保障的,而教學實習是培養學生教學技能的關鍵要素。為解決實習時間短、實習效果差的問題,目前一些學校實習時間增加到16-18周,但時間的安排有所不同。有的采用分散見習(每學期一周的見習)和集中實習(八周的實習)相結合的模式;有的學校采用兩次實習,稱之為小實習(集中見習)和大實習(集中實習)相結合的模式等。見習是近年來小學教育專業比較重視的一個實踐環節,有逐漸增加見習時間的趨勢。但從目前實際效果來看,由于見習本身的特點及受其他因素影響,見習的收效不大。易導致走馬觀花;由于見習時間多,必然占用了有效的實習時間,而實習時間短,學生教學能力的提高必然受到影響。因此,建議取消見習,集中時間實習一個學年。為解決見習問題,建議實施“拜師制”,即有目的地選擇小學和小學指導教師,從學生一入學,即安排他們到小學和指導教師見面,確立“師徒關系”。師徒關系明確以后,學生要和指導教師保持一定的聯系,隨時可以在課余時間定期到小學觀摩、助教。
2.采取多元、開放的培養理念,優化培養途徑
第一,教學技能的形成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漸完善的發展過程。因此,教師教學技能的培養應該多元、開放。遵循的原則應是,統一要求和自主選擇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基本技能培養與專業方向技能培養相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自練相結合、單項技能訓練與綜合技能訓練相結合。應建立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技能主題活動相結合、校內訓練和校外實際教學相結合等多元的評價方式,將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將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結合起來。還應使實踐與反思相結合、訓練與環境陶冶相結合,通過多種方法與多條途徑,構建全方位、全員、全程的培養體系。
第二,制訂系統有效的教學技能培訓計劃,建立培訓組織機構。為保證培養計劃的順利實施,應制訂系統有效的培養計劃,并將其納入課程計劃中統一安排實施。在計劃中應規定培訓的時間、學時、培訓內容及達標要求,使教學技能培訓落到實處;應加強對教學技能培訓的領導和管理,成立由相關負責人、任課教師、學生參加的領導小組;應制訂《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技能培訓規程》,保證技能培訓工作有序地進行。
3.明確教學技能培養目標,完善教學技能培養內容
第一,應依據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師范生的發展需要及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采取長遠目標與具體目標協調統一的辦法確定培養目標。長遠目標是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具有一定教學能力的適應小學教學需要的合格小學教師。具體目標分三個層次:首先,培養學生具備作為現代人所必備的基本技能;其次,培養具有基本教學技能的小學教師;再次,培養具有綜合教學能力的小學教師。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證目標的落實,建議采用和教學目標相對應的“教學技能等級證書”制度。
第二,完善教學技能培養的內容體系。依據教學技能培養目標,按照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的發展順序構建教學技能內容體系。教學技能培養包括一般技能、教學專業技能、綜合教學技能三個層次。基本技能指一個人必備的基本生存技能,是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基本的素質要求。一般技能包括言語技能(包括口語表達、體語表達)、書寫技能、運算技能和藝體技能等;教學專業技能主要是指作為適應小學教學要求必備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學設計技能(掌握運用小學課程標準與教材的技能、了解學生的技能、編寫教案的技能、選擇課程資源的技能)、上課技能(導入技能、設計教學過程技能、選擇教學方法技能、板書設計技能、結課技能、多媒體使用技能、作業布置與批改技能、課外輔導技能、教學評價技能);綜合教學技能主要是指在學生掌握基本教學技能的基礎上形成的綜合實施教學活動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強調訓練的情景性和實踐性,具體包括說課技能、選擇運用教學模式技能、組織教學技能(溝通與交往技能、調控教學技能)、教學應變技能、教學反思技能、評課技能等。
4.創造有刺條件,提高師范生素質
第一,從根本上解決師范生的生源問題。“兩會”剛剛結束,免收“六所”部屬師范院校學生學費的提案令人振奮,這將是提高師范生生源素質和切實解決農村教育問題的有效措施。建議國家也能夠選擇一所市屬師范院校實施免費教育,尤其是對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實施免費,這將是提高基礎教育師資質量的根本保證。同時,還應該切實提高小學教師的經濟收入,提高小學教師的地位,從根本上解決小學教育的人才質量問題。
第二,制訂系統有效的教學技能培訓計劃,建立培訓組織機構。
第三,加強職業理想教育。具體措施是:(1)利用新生入學的最佳時機開展專業思想教育。通過請優秀小學教師講座、觀摩基本功表演、參觀展覽、畢業生匯報等形式對學生滲透專業理想教育,逐步明確教師的素質要求。(2)學習有關教學技能的文件,使學生明確各階段教學技能的培訓目標要求及措施,在知曉的前提下,導之以行。
“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形成的穩定的觀念、行為規范和品質的總和。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以后的教育對象為小學生,小學生特有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如獨立性差、更依賴教師、善于模仿教師等,都決定了小學教師的道德水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小學教師職業的特點,很多小學教師在工作一段時間以后,會成為“班主任”。很多小學的班主任實行一管到底的方式,即從學生一年級入學開始一直到六年級畢業,都是同一個班主任帶領。這就會出現小學生的整個小學階段接觸時間最多的人就是班主任,班主任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人處世的方式都會無形之中影響到他們的學生。基于以上原因,高校在培養中小學教師的時候就更應當注重培養本科小教專業學生道德標準:熱愛教育事業,具有敬業愛崗、吃苦耐勞;團結合作、勇于奉獻……
(二)文化素質掌握方面
小學生要學習知識內容不是很難,但是標準卻很高。所以對他們文化素質方面的要求也非常嚴格。這其中就要求小學教師要有廣博扎實的專業知識,如數學、語文、外語、歷史、地理、體育等多方面的知識,以滿足小學教學中,對教師綜合知識儲備充分的要求,力求學生全面發展。由于現在的學生和老師都處在信息大爆炸的時期,學生的知識面有的時候可能比教師還要廣,因此高校在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時候就要盡量做到“廣”和“精”!這樣才能讓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日后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坦然應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奇怪的問題。
(三)業務素質方面
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如果僅僅具備了以上兩個素質,并不能稱之為合格的小學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因為最為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師更應具備較強的業務能力。這些能力包括:教學工作技能、教育科研技能、教育管理技能。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教師要同事具備現代教育理論、掌握現代教學手段、方法、從事教師職業的基本技能(如三字一話)的素質,從而具備從事小學教育工作的綜合能力。2013年國家提出了“教師資格證書”需要學生自行考取的政策,2014年開始試點實施師范類學生考取“教師資格證”的工作。從考試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小學教師業務方面應該具備的能力:普通話測試、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教育學綜合……這些都表明了一名合格的中小學教師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
(四)身體心理素質方面
由于小學教師教學任務的特殊性,所以要求小學教師具備一定的體育素質和良好健康的體魄。另外,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小學生身心的發展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很多中小學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心理咨詢師證書或者至少精修過心理咨詢課程內容。由此可以看出最為一名中小學教師,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這樣家長才會敢把孩子交到她們手中。
二、高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
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要成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和一個基本原則。高校在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問題,實際上就是逐漸達到教學目標的過程。目的在于使學生“文理兼備,學有所長”,以培養出具有符合型知識結構的高素質教師。當今我國高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大致包括如下模塊:
(一)公共基礎課程
主要目的在于使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具備大學生基本的文化素質和培養水平,如思想政治、法律、體育、外語、計算機、三字一話等課程。意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二)專業基礎知識
這一部分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為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做儲備。開設的課程有:教育學、普通心理學、大學語文、大學數學、英語視聽閱讀、高等數學、小學統計與測量……
(三)專業必修課
不同學科方向的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應當完成一定量的必修課程,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所專長,能多擔負起一門或兩門主干課程的講解。很多高校的教科院(教育系)設有三個方向:小學教育語文方向、小學教育數學方向、小學教育外語方向。每個方向都開設了幾門專業必修課,如現代漢語、兒童文學、高等數學等同時專業必修課中還包括兒童心理學、教育科研方法等,以使學生掌握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專必修課的學習,使學生做到綜合培養,具有了較強的教學、科研能力。
(四)選修課
選修課的開設目的是“有所專長”發展學生的特性,豐富學生的知識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專長選上學院或全校開設的選修課,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科研能力。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的設置時基于“培養多元化、全方位”中小學教師的指導方針基礎上。在素質教育呼聲的教育背景下,很多人開始對小學教師有更多的要求了,如希望小學教師能夠為小學生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機會。因為國家在中小學新教材中都增加了“研究性課題”或“研究性課題”延伸的“課題作業”。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為適應新數學課程,理應構建全新的課程和教學理念,促進自己的專業化成長。因此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和課程的講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此項能力。
2構建小學教育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一些舉措
目前,構建小學教育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基本理念為:與小學教育革新相匹配,與新課程改革對師資的要求相匹配,全面深化教師專業化發展,遵循“厚基礎、寬口徑、強技能以及高素質”的人才培養原則,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深化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本科的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其最具代表性的理念包括:(1)培育全能型的本科層次的小學教師;(2)培育文理兼修的本科層次的小學教師;(3)培育掌握多學科知識結構,但并非全科型教師。我們所提到的全能型小學教師要與包班教學的需要相匹配,不過專業化程度無需太高,很多村小都需要此類型教師;文理兼修或按專業培育的小學教師可以滿足城鎮一般規模小學的需求;而分專業培育出的小學教師,因其具有較高的專業性,所以適合大規模的小學。經調查發現,很多地區的小學語文教師都會兼教品德和社會課,而數學教師則兼教信息技術以及科學課,只有美術、音樂和體育這三門課程有專業教師擔任。在調查中還發現,很多地區的農村小學都實施包班制度,而對于教育大環境來說,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去向,主要還是以鄉鎮小學為主,盡管很多學生都希望就業于城市小學。針對這一現象,在對專業進行定位時,不但要顧及到小學教育的特性、本質、教師專業化能力、學科未來的進程以及小學教師的知識結構,而且還要顧及到地域差異、生源條件以及畢業生的意愿。所以,要將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的目標定位成:培育面向農村教育,可以擔任小學數學以及語文課程教學工作,最少可兼教兩門以上課程,可以擔任班主任工作,有較高研究能力的教師。要重視小學教育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實施,一般來說課程實施就是將課程體系予以實踐、拓展以及維護的一系列過程。而課程體系的架構則是輔助教育的一種手段,課程的實施可以將藍圖變為現實。已架構的課程機制是不是有較高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這就要通過實踐進行檢驗,同時在實施環節可以按照實際情況予以相應的調整。要全面促進小學教育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改進,深化課程體系的改進是要依附于課程評價的,課程實施環節所暴露出的問題以及對課程評價所得到的信息是課程改進的有力依據。
國內培養小學教育專業人才的高等師范院校,大多制定出定向于服務基礎教育,定位于綜合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為例,在“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以培養高素質小學師資為主的特色鮮明、湖南領先、全國知名的教學型本科師范院校”[2]的辦學理念下,該院經歷了由專科層次小學教師培養到本科層次小學教師培養的成長道路,逐漸摸索出本科階段小學教師培養目標,即“培養面向基礎教育第一線的綜合素質優良,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用型、技能型小學教師”[3]。在這個目標下培養出的一線小學教師,既要具備小學教學、教育及管理的職業素養,又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文化與藝體的綜合素質。這實際上就是職業型、文化型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從培養目標看,社會對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呈現出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小學教育專業文藝學理論課程的改革也迎來更大的契機。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小學教育專業必然要突破傳統漢語言文學課程設置的限制,打破一般師范類及普通綜合類院校的模式,向實用性、專業型和開放性、素質型過渡,使學生在研習理論課程時,除了理性思辨的培養,理論體系的消化,還要適應復合型小學教師培養模式,從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實踐方法、考評方式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走出學院化理論知識教學的舊框,突出對新問題、新領域的應對能力,探索合理科學的文藝學課程教學的具體途徑。
二、調整課程結構,培植特色課程
文藝學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二級學科,擔負著傳授文學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文藝觀念、訓練學生理性思辨能力和創作鑒賞文本等任務。小學教育專業的文藝學理論課程同樣肩負著傳授基礎文學理論的任務,但基于有特色的復合型小學教師培養目標,與普通高校同名課程存在著差異,需要在講授一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調整課程的結構,培植具有職業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文藝學理論課程,彰顯其獨特地專業價值,以及面對小學教師培養的適應能力。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為例,文學概論、中西方文論是必修的基礎課程,從課程設置上來看與其他普通院校無異。而美學課程在以往都是文藝學限選課程,學院將其與小學教育教學聯系起來,開設了“小學美育”這樣的特色課程,這種適度改良是創新性的嘗試,開辟出一塊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的新領域。該課程明確小學美育的專業定位,建構包括接受論、主體論、過程論、環境論等全方位的課程體系,秉著實踐性、審美性、師范性的原則,架設起完整理論體系與小學教育職業實踐之間的橋梁,探索諸如小學生的審美心理與審美活動的特點、小學教師的美育角色、小學各科教學的美育功能以及授課教師的審美修養等問題,為培養職業型、文化型相結合的復合型小學教師提供理論課程的實際支撐。結合教學實踐和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文藝學課程體系作這種結構性調整實屬必要。循著“小學美育”課程改革的思路,文藝學其他理論課程也可以進行有效調整。如文藝心理學,可以適當簡化基礎知識結構,選擇有專業依據的針對性知識要點,與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掛鉤,探尋小學教學中創作與閱讀文本的心理學特征,從而加強理論課程的職業化儲備和人文素質培養。寫作學課程除了講授寫作主體素養、寫作客體要素、寫作文體技法等基礎理論之外,應挖掘寫作技能實踐,歸納多樣化的訓練活動,開辟與學術論文寫作和小學教師職業寫作相關的專題,助推文藝學理論課程適應小學教師培養目標的整體框架建設。
三、整合教材優勢,完善教學內容
縱觀目前的教材建設,包括普通高校通行文藝學教材與針對小學教育專業編寫的文藝學教材,還是存在偏重體系化和缺乏職業針對性等不足,因而有必要兼顧體系化與專業化雙重特點,進一步完善文藝學理論各級課程的教學內容。高校通行教材往往從宏觀的角度建構理論課程嚴密而龐大的體系,強調體系的完整與內容的系統,強調“本質化”,內容上出現“哲學化”傾向,整個體系從理論到理論,不免艱澀。但作為理論課程,這種教材表現出理論的嚴整性和邏輯性,有利于學生思考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的養成,這是其明顯的優勢。而針對小學教育專業的文藝學教材,主要圍繞“文學概論”展開,并未輻射到其他相關理論課程,單就文學概論的教材來說,它們減少了純粹理論闡述的份額,降低了理論教材的閱讀難度,更有針對性的建立理論知識框架,將傳統型知識要點、前沿知識導入與職業一線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這是其突出的優勢。如果僅就“文學概論”而言,我們能比較輕松地整合兩類教材的優勢,完善教學內容,既保證理論課程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又以前瞻性的眼光完善理論課程的實用性,滿足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下職業素養培養和文化素養培養的需要。具體來說,“文學概論”課的教學內容可以緊扣小學教師文學鑒賞與文學創作的能力培養,提高其文學領域的指導能力,并增設“兒童文學概論”這一極具專業針對性的章節,以精深理論與批判眼光架設理論知識與特色專業的橋梁。這在目前的文學概論教材里還未出現,只是在“兒童文學”這個新的研究領域里涉及到,以一種“史”的眼光梳理兒童文學的發展情況,這種研究缺少開闊厚重的文藝學理論背景,也不具有獨立的理論研究條件,難以從理論的高度俯視整體兒童文學現象,概括兒童文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因此,這是一塊亟待開墾的責任田。文藝學理論其他課程也應該嘗試將傳統理論體系與實用職業技能結合起來,在教學內容中增加針對小學教師文學教育水平與教學科研能力的實用知識,增強理論與實踐的粘合度,在強化學生職業意識的同時,打破封閉的理論體系,融入人文審美因子,培育學生情感性、體驗性、形象性的審美感知,實現綜合文化素養的提升。像文學批評課程,無論是中國文學批評理論,還是20世紀以來西方前沿性文學批評理論,都是純理論的,將這種艱深的理論知識全盤灌輸給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并不具有適應性,大多學生都感到枯燥無味、艱澀難懂。如果將中西方文學批評理論與小學語文教學聯系起來,為小學語文教材與課外閱讀文本提供科學實用的文學批評依據,一定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的熱情,并為培養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做出具體貢獻。如果將20世紀以來西方的文學批評流派帶入到對當下各種文化現象的解讀,像80后寫作、網絡小說、青春類小說、手機文學、超文本等青年學生關注和喜愛的現象,當然能拓展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關注當下、批評當下的能力。
四、摸索教學方法,優化實踐教學
基于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文藝學理論課程改革除了從整體著眼設置課程結構和調整教學內容,從具體操作方法上也要有規劃與統籌。上述事實說明,針對小學教師培養的文藝學理論課程應該從細節上尋找一致而有效的方法,而這些方法的主格調就是:淡化理論哲學化色彩,優化實踐“文本化”途徑。在諸多教研資料中,人們常常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教學方法,并集中于輔助理論闡釋這一定位。像互動式教學與多樣性教學,體現出調動學生自主意識與綜合使用教學手段這兩種最基本的革新思路。糾其根本,在于沖淡理論形而上思辨的哲學化色彩,淡化高密度、體系化理論講授形式,作出立足于課程特點的適應性變通。傳統的講授形式將抽象而系統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確實給學生一種鳥瞰全貌的高度,嚴密而富有邏輯性。但由于教師掌握學生情況的誤差、學生們知識結構本身存在的差異以及功利性學習態度,這種教學形式弊大于利,嚴重抹殺師生雙方的積極性。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要否定自身、拋棄理論,因為從文藝學學科萌芽開始,理論就是其得以獨立存在的基石,特別是20世紀理論作為獨立地位的出現,文藝學課程大多成為文學專業的基礎課程。診斷理論課程癥候之后,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順應時展與專業特色,探索實踐教學的根本方式,即實踐教學“文本化”道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成了公認的出路,而“文本化”實踐教學則是對眾多具體細致的教學方法的提煉和統領。文藝學理論課程的重點不再是教什么的問題,而是教授如何接受和解讀文本,圍繞眾多形式的文本展開基礎批評、古代文論批評、西方現代派批評、文藝心理學批評、哲學美學批評等多樣化批評路徑。弗萊《批評的解剖》有一句話說得很精辟:“教授常常感到很難去教授文學,因為事實上這是很難辦到的,能直接教給學生的只是文學批評。”小學教育專業的文藝學理論課程需要在文本選擇、批評樣式、難度把控、比重分配等方面做出有效調整。首先在文本選擇方面,從小學語文課本、兒童文學作品中精選文本,注重文藝學理論對這些文本的涵蓋事實。其次是批評樣式,一般而言,實踐教學中的具體形式都追逐多樣化、多層次、多角度的實際效果,諸如分組討論作品、集體研究專題、辯論不同立場、一人一份讀書筆記、原創作品鑒賞會議、情景教學模擬等形式,都較好地接觸文本、批評文本,教師在展開實踐教學活動時,注意引導學生拓寬批評思路、正確選擇批評視角。再次就是難度把控上,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職業角色意識與文化視野的程度都是有限的,教師提前評估文本深度、批評方法的難度、學生對實踐活動方案的理解程度、方案的可行度,在實踐活動的進行中,也要及時判斷進展的效果值,作出適度調整。最后在比重分配方面,根據文藝學學科各門理論課程的不同性質及其所處的學科結構點來設計具體方法,注意調試好各課程實踐教學“文本化”的均衡性和合理性。既要尊重該學科本身的共同性質,又要體現不同課程的特殊要求。只有切實開展這些方面的實踐教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理論與文本素養,為其承擔小學教學的責任提供專業知識與綜合視野的雙重保障。
必要的能力即商業經營能力,包括最基本的問候、打電話的方法、服裝打扮、個人修養、禮儀等;研究開發能力,包括研究的速度、商品開發力、銷售能力、分析商業趨向的能力等;經營規劃能力,包括推銷能力、計劃能力、表現力、定立合同的能力等;事業策劃能力;經費預算能力;法律知識等等。
樹立自信心是一個人成功之路的起點,是一個人獲取成功、財富、幸福和健康的法寶。積極的心理狀態可以使人攀登到成功的頂峰。
確立目標一旦有了目標,就會確切知道需要什么,就會有一種導向,使自己走上正確軌道。心中有了目標,工作會變得樂趣無窮,并愿意為此付出代價。對目標思考越多,就越會充滿熱情。
不懼怕失敗從一開始就要讓學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從創業開始,忍耐、努力、行動將伴隨一生。創業本身是一項開創性的活動,很少有現成的經驗、模式可搬可套,加上市場風云千變萬化,失敗是在所難免的。但只要有恒心、有信心、有決心,在失敗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改變經營策略,總會有成功的一天。
創業精神培養
在對學生進行創業意識教育的同時,必須讓他們知道在創建企業的過程中將會面臨的挑戰、壓力和困難,他們以后將經歷的苦惱和痛苦是無法計量的,在今后創業的過程中必須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工作激情。
創業需要有信心
許多人寧可一輩子被人雇傭,而不敢創立自己的事業,就是缺乏成功的信心,害怕失敗。一旦舍得一身剮,就會邁出成功的第一步。創業需要有恒心。要持之以恒,不怕各種挫折,失敗了爬起來再干,總有一天會成功。
創業需要有耐心
事業不是一帆風順的,必須經歷一個長期積累、長期發展的過程。在不斷熟悉社會、適應市場的過程中,才能駕馭事業的航船。創業更需要知識。社會在進步,科學在發展,產品在更新,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所以創業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事業才會有生命力,創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中等專業學校對學生進行創業精神的培養應包括如下內容:
吃苦耐勞、艱苦奮斗浙江溫州人把事業成功的經驗總結為四千精神: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歷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要教育學生,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有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貪圖享樂、小富即安不是一個成功創業者的所為。團結協作、重視人才創業要有團結協作的精神,要集合一流人才,要重視專家及權威人士的構想。各類專門人才,可能是手藝嫻熟被稱為“師傅”的人,也可能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也可能是擁有尖端科技知識的人,只有善于充分發揮專家的積極性,集中集體的智慧與力量,才會產生“相乘”的效果。自我激勵每個人都存在著若干困擾自己的問題,當把自己看作一個成功的形象時,就會有助于打破自我懷疑和自甘失敗的習慣,用積極的態度激勵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創業實踐指導
中等專業學校的畢業生社會閱歷不足,他們的知識、能力普遍較貧乏,尤其是缺乏創業意識、競爭意識、質量意識、信譽觀念、公共關系、領導藝術、經濟觀念與市場經營的戰略眼光。為幫助他們走向成功,有必要對他們的創業實踐進行指導。
確定了創業發展的方向,就有必要開展針對性的市場研究,向消費者詢問他們是否會使用你的產品或服務,對潛在的消費群數量做出統計,收集有關競爭者的信息,了解該行業最新的發展動態,或推出產品的樣品測試消費者的反應。一旦獲得數據,就要詳細地進行分析,它將告訴你所準備創建的企業有沒有市場?競爭有多大?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籌措資金是創業準備階段中最重要的事,所有的創業活動只有在具備資金的情況下才能運作。創業伊始,一般需要考慮的資金需求大致有:開辦費用、設備資金、原材料資金、工人工資和自己的基本生活開支、一個月的銷售經營費用等等。籌集資金的一般方法有:接受出資、接受融資和接受風險投資。當然,在籌集資金之前,首先要想到自己在財務經營、人事關系、產業知識、發展可能性、擔保能力(個人資產)、企業經營計劃、資金使用計劃等方面是否已做到計劃充分、準備充足。因為無論向誰籌資,對方都要詳細審查有關問題。
如果具備了周密的構想,有了必要的人力、物力、資金、技術、信息和創業的推動力,那么就要制訂一個創業的綜合執行計劃,以保證創業活動有序地展開,這一點往往被很多創業者所忽略。計劃的內容主要有:生產計劃、銷售計劃、資本計劃和組織計劃。
最后,還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我國正逐步走向法制社會,法律體系日趨完善,作為創業者,從事經濟活動必須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以此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政治課教材《法律》一書中已講授了憲法、民法、經濟合同法、稅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勞動法等內容,可以再具體化一點,并補充一些如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知識產權法等內容。
從事職業技術教育十余年,在眾多的學生中也不乏有畢業后二三年內獨自創立自己的小企業的,每當他們向昔日的老師談起創業的艱難和遇到的問題時,便使我想到職業技術學校應該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創業教育,為培養更多的創業者做出貢獻。
主要參考文獻
[1].《人人都能成功》[M].[美]拿破侖·希爾著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2].《營造自我》[M].王文波陳杰中著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
二、中等職業學校電子專業學生創業的可行性
我曾經在《中國教育報》2009年7月21日第1版看到過這樣報道一個58名學生職業學校的班級,竟然產生了34個自主創業的小老板;全縣9000余家企業中,有500余名企業老總從這所學校走出。浙江省寧波市寧海職教中心一項對畢業生的發展狀況調查傳出了該校職高生創業的佳話。因此,職業學校學生應該成為創業的主力軍。生活中離不開一些小的電子產品,例如:帶有“學習”功能的遙控器,電子門鈴,觸摸延時開關等等,這就給電子專業學生自主創業帶來很多機會。電商的崛起,又使得創業平臺更加寬泛。所以,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提升他們的創業能力,從而拓寬他們的就業途徑,實現他們更精彩的人生,電子專業的教師應該有所作為。
三、中等職業學校電子專業學生創業的意義
職業學校電子專業開展創業教育的意義有以下三點:
1.開展創業教育,拓寬他們的就業途徑。電子專業學生就業途徑比較單一,而且就業質量不佳。通過創業教育,增強學生創業意識,提升他們創業能力,為他們將來創業打下良好基礎。
2.開展創業教育,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創業教育的開展,了解本專業的特點、現狀和良好的發展前景,認識本專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從而激發對本專業的興趣,增強專業自豪感。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接受職業精神的熏陶,自然地、潛移默化地在心理歸屬上融入本專業,在價值取向上認同本專業,也就是讓學生在校期間便從技能掌握到思想認識上更多的打上“電子人”的烙印。
3.開展創業教育,能夠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創業教育,可以轉變高職生單純的求職觀念,樹立起既要求職又可以創業的嶄新觀念,挖掘學生的創業潛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業素質,培育學生的實踐精神、探索精神和創業能力,進而促使學生改變自己的心態,增強他們的信心,促使他們注重自身基本素質的提高。
四、中等職業學校電子專業創業教育的途徑
中職學校怎樣才能有效開展創業教育呢?作為電子專業的教師,我覺得有做好以下幾點:
1.開設創業課程,讓學生學會創業。學校開設創業類的教育課,授課內容包括企業家基本素質及其性格特征、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和方法、市場調查途徑、風險投資及相關分析等課程,將學生的創業熱情引向正確的方向。教師也可利用主題班會開展創業培訓,讓學生知道創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
2.開展創業活動,營造創業氛圍。
(1)邀請創業成功者班級來獻身說法,介紹其創業的歷程,既彰顯榜樣的力量,又讓學生近距離的了解創業。
(2)開展創業方案設計大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營造創業氛圍。
(3)積極配合學校開展頂崗實習和半工半讀活動,讓學生了解創業艱辛,培養學生創業所需的品質。
(4)學校開辟創業園地,讓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實驗。學生也可以在校外或者利用假期或校外實習進行自主創業。學校可幫助學生開發成本低、風險小、操作易、立足實際生活的創業項目。
3.開展項目教學法提升電子專業學生技能以及綜合運用能力,為創業打下基礎。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在項目教學法的具體實踐中,教師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書或一個供學生利用的資料庫,而成為了一名向導和顧問。他幫助學生在獨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進,引導學生如何在實踐中發現新知識,掌握新內容。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獨立完成項目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提高了理論水平和實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師有目的地引導下,培養了合作、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在電子專業以創業為主線的項目化教學法的實施,要做好以下幾點:
(1)項目的選取要注意實用性。電子專業學生,在實施項目教學過程中,項目選取要貼近生產生活實際,如:基于二極管整流電路的手機充電器電路的裝接,基于數字電路的三人表決器、四人搶答器等電路的裝接,基于555時基電路的樓道觸摸延時開關、雙音門鈴電路的裝接。這些電路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用到,學生興趣大,而且覺得能夠學以致用,畢業后也可以作為創業項目來做。
文秘專業的學生之所以選擇文秘專業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幾類:沒有別的喜歡的專業可以選擇;父母的意愿;初中的同班同學讀文秘專業。大多數學生不了解文秘專業,對文秘專業認識不足,加上初中時的學習基礎較差,對學習有畏懼心理,學習目的不明確,容易感到前途渺茫,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積極性不強。
2.自卑心理嚴重
中職學校學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文秘專業的學生也不例外,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校屬于中專科層次,進來讀書基本不看分數,與高中生相比有自卑心理;二是社會上對中職學生有認知偏見。
3.人際關系是新生難以解決的問題
“95后”的中職學校學生多成長在獨生子女家庭,來到陌生的學校環境,面對來自不同地區的同學,同一個教室下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生活習慣、人情風俗,他們渴望結交新朋友,卻因為“自我為中心”的習性不懂得如何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系。班集體的凝聚力不夠,班集體活動無法開展,同學之間相對冷漠,課堂教學活動也受到影響。
二、中職學校文秘專業新生入學的教育意義
1.入學教育是中職學校一項重要的教育活動內容,是新生進入中職學校教育活動的起點,內容包括:中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安全教育、適應性教育、對文秘專業的認識。
2.根據“首因效應”可知,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對于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所以,作為新生入學后的第一節課,入學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入學教育有利于文秘專業班集體的建設,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軍訓、入學第一堂課等內容選拔合適的班干部人選,通過活動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
三、中職文秘專業入學教育方式探索
1.加強專業教育,引導學生熱愛文秘專業
班主任應該向新生詳細介紹學校的情況,以及文秘專業的專業介紹、課程設置、培養目標、就業方向及崗位等,組織新生參觀圖書館、文秘專業實訓室等學校設施,使新生盡快熟悉學習和生活的環境,了解學校、了解自己的專業,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氛圍和校園文化,使新生入學后就能了解文秘專業是培養從事秘書、文書、檔案管理、公關禮儀及計算機文字處理等辦公室程序性的人員。教育學生既來之,則安之;既安之,則學之。
2.注重專業興趣培養
中職學校文秘專業的很多學生對所學專業并不了解,有的甚至根本不感興趣,這勢必影響學生以后的學習積極性。每年9月開學一個月內,會有少部分學生要求調換專業,甚至退學。針對這種情況,學校要對中職文秘學生進行職業及職業道德的培養,向新生介紹文秘專業的發展前景和掌握專業技能的重要性,介紹秘書崗位在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企業中的地位、作用,組織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參觀企業和機關單位。學生看到文秘專業將來就業的工作環境,增加從事文秘專業的責任心、使命感和自豪感,使新生逐漸樹立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思想,提高學生學習文秘專業的興趣,調動學習專業的積極性,腳踏實地地把學習搞上去。
3.加強文秘專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中等職業學校是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的職業教育。中職學校學生一是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適應社會需要而學習;二是通過3年的中職學校的學習可以有機會進入到高等職業院校繼續深造。中職文秘專業的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較好,對高等職業院校繼續深造更為渴望。所以,入學教育應該幫助學生認識到用人單位對秘書人員的要求有兩個方面:一是注重綜合素質,即要求秘書人員德才兼備;二是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入學教育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重新評估自己,審視自己未來的人生之路,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確定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從而把專業學習與將來的就業目標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具有努力的方向和潛心學習的動力。
4.加強人際交往教育
俗話說:“會做事,更要會做人。”這句話很好地說明了在中文文秘專業的入學教育中加強人際交往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個性差異、生活習慣差異,很多學生卻不太會處理人際關系,他們不懂得如何與室友友好相處,甚至有部分學生不愿意與班上其他同學交往,課余時間基本用來上網、玩手機。糟糕的人際關系影響了文秘班集體的凝聚力,班級活動難以開展,學生難以得到更好的鍛煉和成長。因此,中職學校應幫助學生盡早地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逐步培養自信、自強、誠信、友愛等諸多方面的健全人格。通過建立班級QQ群、微信,滿足學生對網絡的依賴,豐富入學教育形式,增加學生之間的聯絡,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
5.加強生活常識和心理的教育
大部分中職學校學生第一次離家生活、學習,缺乏社會閱歷和獨立生活的能力。文秘專業班主任應在入學教育時對學生加強生活常識教育。例如,向學生介紹在宿舍使用大功率電器的危害,提醒學生注意財產安全問題。班主任還應該對學生進行摸底,重點關注心理有障礙、貧困生、孤殘及單親家庭的學生,及時了解他們的動向,給予關心和愛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咨詢,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現自我身心的健康發展。
德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多方面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實效性低是長期困擾德育的問題,也一直為多方所詬病。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德育課教師的專業素質跟不上,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一、德育課教師專業化的必要性
(一)德育教師專業化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教師專業化是隨著教師的產生而同時進行的,而真正意義上提出這一概念是在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45屆國際教育大會上。教師專業化應該如何界定,國內外不同研究者對此有不同的思考和認識。當然,國內學術界對教師專業化的認識也形成了一些共識,大部分學者都強調教師的基本專業素質應該包括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情意等基本內容。
當前,世界各國都把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提高基礎教育辦學質量、提高中小學生教育效果的基礎。在教師專業化成為教師教育的必然趨勢這一大背景下,德育教學作為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校開展德育的基本途徑,配備專業的師資隊伍自然是應有之義。
(二)德育課的特殊性要求專業化的教師
所謂的德育課的特殊性是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的。德育課與其他課程,諸如語文、數學、外語等課程的根本區別在于它是對人的態度和價值觀(政治價值觀、道德價值觀等)的引領和轉變,不同于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因此,其他學科的教學模式不能直接套用到德育課堂上。德育課的課程與教學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點。這樣,德育課教師必須具備與其相應的專業素養才能完滿完成教學目標。
(三)小學德育課教師專業化現狀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學和大學階段的各門德育課教師多由專業對口的師范生組成,小學階段的德育課教師,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多為兼職教師,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亟待提高。
1.教師隊伍方面。小學品德課教師絕大部分由其他科任老師兼任,專職的《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教師較少。2006年,江西省針對農村骨干教師德育課程班全體學員、九江市市直小學及十三個縣(市)區小學的德育課程教師展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參與調查的教師中,有11%為專職教師,這些專職教師除個別是因為年齡大受學校照顧只帶德育課程外,其他多為學校領導或德育處主任;89%為兼職教師,兼職學科多為語文、數學。這些兼職教師基本上都不是固定的品德課教師,而且常常受學校實際情況的影響而接受調整。他們當中接受職前相關培訓的機會較少,層次較低,多數教師都是直接上崗。這在相當程度上造成德育教師隊伍的不穩定,加上德育專業知識缺乏,不利于德育課程的教學。
2.教師對課程的認識。教師對課程的理性認識和把握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質量,但是不少教師不了解德育課程的發展歷程,也沒有認真學習過《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雖然大多數教師明了德育課的性質,但缺乏開展綜合課程的經驗,在內容處理、目標定位、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評價手段的選擇等方面,多沿襲以往的其他課程的做法,專業化程度不高。
3.教師的專業執行力。教師的專業執行力主要體現在教師對課程的具體實施的各個方面。調查發現,教師在備課環節主要還是依據教科書,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開發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意識和能力相對欠缺;教學方法也主要采用傳統的講授、討論方法;教學場所多局限在教室,很少組織學生外出參觀或是參加一些公益性活動;在教學評價方面,多沿襲紙筆測驗,或是評印象打分等量化的、不規范的方式。
二、德育課教師的專業素質
德育課教師是否有特殊的素質要求,在理論界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實踐中,小學德育課多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們的印象,即德育課教師無需特殊的素質。事實上,正如前文所言,德育課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點,在目標、內容、方式、評價等諸多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德育課教師必須走向專業化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對于兒童思想道德發展的奠基時期,小學階段德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尤為重要。
一般認為,教師的專業素質主要包括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情意三個部分。其中專業知識包括條件性知識、本體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專業能力包括設計教學的能力、表達能力、教育教學組織管理能力、教育教學組織交往能力、教育教學機智、反思評價的能力、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等;專業情意則主要關涉專業理想、專業情操、專業性向和專業自我四個方面。在構建德育教師的專業素質時,除了考慮上述三個方面的要求外,我們尤其強調德育教師還必須具備較高的道德修養和文化修養,以利于其開展教學,并以其人格形象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小學階段的德育教師應該針對新課改以來的課程與教學要求,在課程理念、課程資源開發、教學設計、課堂活動的組織、教學評價等多方面加強學習。
三、德育課教師德育素質的獲得與提升
德育課教師的德育素養的獲得與提升是教師教育(職前和職后)和教師個體自我修養的結果。現實的教育生活是豐富而復雜的,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和教育經驗的豐富,教師的德育素養也應該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
(一)教師教育
1.職前教育階段
由于我國實行的是大德育,一般認為,大學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是進行德育的專門人才。但這些人才多流向中學。建議增強專門針對新課改以來小學階段德育課程的師資培養。對于這些對口的德育課師資,同樣應該加強道德教育的理論學習,使他們對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均應有系統的理性的認識,注重各領域學習的針對性,各不偏廢。在課程設置上,建議豐富有關道德發展、道德教育和教育專業倫理等方面的內容,研究開發更具針對性的課程與教學模式。同時,加強教育法律、法規的學習,明確師德底線,使未來的教師隊對教育專業特定的權利和義務有正確而明晰的認識。
2.職后繼續教育
入職以后的繼續教育包括培訓和外出進修等多種途徑。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培訓時應緊扣當前德育課程改革對教師素質的新要求,除了關注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外,還應加強教師專業倫理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學習;針對道德課教師和其他學科的教師的不同情況,分別進行更具針對性的培訓,而且在培訓時間、內容、方式和考核形式等多方面應更具針對性。
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保障教育經費,鼓勵并創造條件使一線德育教師有更多機會到高校教育學院和研究機構進修,學習專門的德育理論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同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針對本校實際情況,開展校本培訓。
(二)教師自修
除了職前學習和職后培訓和進修,德育課教師提升德育素質另外一個重要途徑是自我修養。這里提出教師提升德育素養的三個策略:
1.樹立堅定的教育信念
要圓滿地實現德育目標,教師必須具有堅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念,對于實施德育有一種使命感,在此基礎上,激發起德育主體內在的提升自我道德修養和德育素養的動機,以此激勵和引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教書育人”。這就需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培養教師對教育事業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使其樹立堅定的教育信念,從而形成其踐履師德和進行德育的巨大動力。
2.提升德育研究能力
德育研究不僅僅是專業的德育研究者的工作,要科學地開展德育活動,一線教師除了理解和運用已有的道德發展心理學、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德育原理等相關理論知識外,更要掌握德育研究方法,培養自主研究的能力。只有具備了德育科研意識和能力,教師才能對已有的研究成果持分析和批判的態度,并且在教育實踐中帶有觀察和反思的視角,不斷地探求適合自身的德育模式。
3.注重實踐與反思
教師的德育素質直接決定了德育活動的效果。教師對道德的體認和反思對于提升個體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教師的德育實踐也是檢視其德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最好途徑。正是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教師對德育的認識才能更加豐富和深化。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主體性,將自覺的反思意識、能力和習慣貫穿到各項教育活動中,惟此才能實現“實踐——反思——實踐”的良性循環,教師也才能收獲學生進步和教師自我專業成長帶來的喜悅和幸福。
2.學生缺乏教師的認可,自信心明顯不足。有的學生一直以來被扣以“差生”的帽子,也是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無法繼續升學而不得不就讀中職院校的。她們往往認為自己天生就不聰明,無法在學習中取得良好成績,因此不會用心讀書、學習知識。
二、教育心理學課程的特點
1.心理學是一門涵蓋多種專業領域的科學,其研究涉及認知、行為、人格等多方面,目的是為了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
2.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它既有教育學的性質任務,同時還有心理學的性質任務。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各種心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并根據這些規律研究如何有效地學與教。
3.教育心理學是一門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的學科,相對實踐課來說,顯得枯燥,往往很難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另外,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在以往的學習中很少會接觸到理論性較強的學習,因此,她們常常找不到適合的學習方法來學習一門全新的課程。
三、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心理學的教學策略
想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使用相應的教學策略。針對中職生現狀和教育心理學課程的特點及教學難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了如下策略:
1.啟發式教學策略。填鴨式教學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傳授大量的知識,但就長期效果來看優勢遠不如啟發式教學。教學目標不僅是教學活動結果的預見,而且是學生學習的目的。大量的事實證明,如果學生缺乏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即使他們掌握了新方法和技術,也很難有效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運用啟發式教學策略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提高理解和運用能力。一種方式是先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如“寫出在你心目中小孩子有哪些獨特的方面”。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既可以了解到她們對問題的認識情況,又可以調動她們參與課程的積極性。另一種方式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把全部教學內容“和盤托出”,而是有意在內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帶”,讓學生擁有創新的“開發區”,同時訓練了她們的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綜合性和獨特性。例如,在講解時間知覺這一比較抽象的概念時向學生們提出這樣的問題:新入園的孩子哭著問你“老師,媽媽什么時候來接我”時應該怎樣回答。這是一個很容易出現的問題,學生們大多積極動腦,給出了不同的回答。有的學生說:“媽媽下班就來接你了。”我問:“小孩子問媽媽什么時候下班,該怎么回答?”學生答:“媽媽四點鐘下班。”我問:“小孩子繼續問什么時候到四點鐘,又該如何回應?”學生答:“……”此時,學生沒能給出更好的答案。我引導道:小孩子對于時間概念并不清晰,什么樣的事情能讓他們有時間有大致的概念呢?學生們答道:“他們熟悉的事情。”隨著引導和討論,學生們最后得出了“吃完晚飯媽媽就來接你回家”這個比較恰當的答案。
德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多方面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實效性低是長期困擾德育的問題,也一直為多方所詬病。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德育課教師的專業素質跟不上,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一、德育課教師專業化的必要性
(一)德育教師專業化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教師專業化是隨著教師的產生而同時進行的,而真正意義上提出這一概念是在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45屆國際教育大會上。教師專業化應該如何界定,國內外不同研究者對此有不同的思考和認識。當然,國內學術界對教師專業化的認識也形成了一些共識,大部分學者都強調教師的基本專業素質應該包括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情意等基本內容。
當前,世界各國都把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提高基礎教育辦學質量、提高中小學生教育效果的基礎。在教師專業化成為教師教育的必然趨勢這一大背景下,德育教學作為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校開展德育的基本途徑,配備專業的師資隊伍自然是應有之義。
(二)德育課的特殊性要求專業化的教師
所謂的德育課的特殊性是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的。德育課與其他課程,諸如語文、數學、外語等課程的根本區別在于它是對人的態度和價值觀(政治價值觀、道德價值觀等)的引領和轉變,不同于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因此,其他學科的教學模式不能直接套用到德育課堂上。德育課的課程與教學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點。這樣,德育課教師必須具備與其相應的專業素養才能完滿完成教學目標。
(三)小學德育課教師專業化現狀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學和大學階段的各門德育課教師多由專業對口的師范生組成,小學階段的德育課教師,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多為兼職教師,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亟待提高。
1.教師隊伍方面。小學品德課教師絕大部分由其他科任老師兼任,專職的《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教師較少。2006年,江西省針對農村骨干教師德育課程班全體學員、九江市市直小學及十三個縣(市)區小學的德育課程教師展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參與調查的教師中,有11%為專職教師,這些專職教師除個別是因為年齡大受學校照顧只帶德育課程外,其他多為學校領導或德育處主任;89%為兼職教師,兼職學科多為語文、數學。這些兼職教師基本上都不是固定的品德課教師,而且常常受學校實際情況的影響而接受調整。他們當中接受職前相關培訓的機會較少,層次較低,多數教師都是直接上崗。這在相當程度上造成德育教師隊伍的不穩定,加上德育專業知識缺乏,不利于德育課程的教學。
2.教師對課程的認識。教師對課程的理性認識和把握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質量,但是不少教師不了解德育課程的發展歷程,也沒有認真學習過《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雖然大多數教師明了德育課的性質,但缺乏開展綜合課程的經驗,在內容處理、目標定位、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評價手段的選擇等方面,多沿襲以往的其他課程的做法,專業化程度不高。
3.教師的專業執行力。教師的專業執行力主要體現在教師對課程的具體實施的各個方面。調查發現,教師在備課環節主要還是依據教科書,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開發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意識和能力相對欠缺;教學方法也主要采用傳統的講授、討論方法;教學場所多局限在教室,很少組織學生外出參觀或是參加一些公益性活動;在教學評價方面,多沿襲紙筆測驗,或是評印象打分等量化的、不規范的方式。
二、德育課教師的專業素質
德育課教師是否有特殊的素質要求,在理論界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實踐中,小學德育課多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們的印象,即德育課教師無需特殊的素質。事實上,正如前文所言,德育課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點,在目標、內容、方式、評價等諸多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德育課教師必須走向專業化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對于兒童思想道德發展的奠基時期,小學階段德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尤為重要。
一般認為,教師的專業素質主要包括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情意三個部分。其中專業知識包括條件性知識、本體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專業能力包括設計教學的能力、表達能力、教育教學組織管理能力、教育教學組織交往能力、教育教學機智、反思評價的能力、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等;專業情意則主要關涉專業理想、專業情操、專業性向和專業自我四個方面。在構建德育教師的專業素質時,除了考慮上述三個方面的要求外,我們尤其強調德育教師還必須具備較高的道德修養和文化修養,以利于其開展教學,并以其人格形象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小學階段的德育教師應該針對新課改以來的課程與教學要求,在課程理念、課程資源開發、教學設計、課堂活動的組織、教學評價等多方面加強學習。
三、德育課教師德育素質的獲得與提升
德育課教師的德育素養的獲得與提升是教師教育(職前和職后)和教師個體自我修養的結果。現實的教育生活是豐富而復雜的,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和教育經驗的豐富,教師的德育素養也應該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
(一)教師教育
1.職前教育階段
由于我國實行的是大德育,一般認為,大學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是進行德育的專門人才。但這些人才多流向中學。建議增強專門針對新課改以來小學階段德育課程的師資培養。對于這些對口的德育課師資,同樣應該加強道德教育的理論學習,使他們對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均應有系統的理性的認識,注重各領域學習的針對性,各不偏廢。在課程設置上,建議豐富有關道德發展、道德教育和教育專業倫理等方面的內容,研究開發更具針對性的課程與教學模式。同時,加強教育法律、法規的學習,明確師德底線,使未來的教師隊對教育專業特定的權利和義務有正確而明晰的認識。
2.職后繼續教育
入職以后的繼續教育包括培訓和外出進修等多種途徑。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培訓時應緊扣當前德育課程改革對教師素質的新要求,除了關注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外,還應加強教師專業倫理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學習;針對道德課教師和其他學科的教師的不同情況,分別進行更具針對性的培訓,而且在培訓時間、內容、方式和考核形式等多方面應更具針對性。
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保障教育經費,鼓勵并創造條件使一線德育教師有更多機會到高校教育學院和研究機構進修,學習專門的德育理論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同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針對本校實際情況,開展校本培訓。
(二)教師自修
除了職前學習和職后培訓和進修,德育課教師提升德育素質另外一個重要途徑是自我修養。這里提出教師提升德育素養的三個策略:
1.樹立堅定的教育信念
要圓滿地實現德育目標,教師必須具有堅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念,對于實施德育有一種使命感,在此基礎上,激發起德育主體內在的提升自我道德修養和德育素養的動機,以此激勵和引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教書育人”。這就需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培養教師對教育事業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使其樹立堅定的教育信念,從而形成其踐履師德和進行德育的巨大動力。
2.提升德育研究能力
德育研究不僅僅是專業的德育研究者的工作,要科學地開展德育活動,一線教師除了理解和運用已有的道德發展心理學、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德育原理等相關理論知識外,更要掌握德育研究方法,培養自主研究的能力。只有具備了德育科研意識和能力,教師才能對已有的研究成果持分析和批判的態度,并且在教育實踐中帶有觀察和反思的視角,不斷地探求適合自身的德育模式。
3.注重實踐與反思
教師的德育素質直接決定了德育活動的效果。教師對道德的體認和反思對于提升個體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教師的德育實踐也是檢視其德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最好途徑。正是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教師對德育的認識才能更加豐富和深化。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主體性,將自覺的反思意識、能力和習慣貫穿到各項教育活動中,惟此才能實現“實踐——反思——實踐”的良性循環,教師也才能收獲學生進步和教師自我專業成長帶來的喜悅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