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23:0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工業文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中國文化是工業設計
汲取營養的源泉設計是一個將各種理念,技術,文化糅合在一起,組成一個自然的共同體的藝術設計。工業設計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可以將我們的文化融入其中,在設計中展現精神文明和文化色彩,增強設計的感染力,給設計作品增添更加濃郁的民族色彩。
2.工業設計是中國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業設計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涌現出文化的色彩。北京奧運會的一些建筑設施已經演變成一種中國文化,成為中國人的經典,我們熱愛這些新鮮的文化。鳥巢、水立方、奧運場館、世博會場館都展現出一種中國文化同樣也是一種中國精神。
3.中國文化與工業設計的相互融合
在中華文化和設計結合的過程中,進行設計之間的融合,交流與思想核心的碰撞,從中轉化為一個整體性設計。在創新產品設計的過程中,文化與設計相互推進,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設計文化,我們在進行創新設計道德過程中,就要尋找設計和文化的結合點。
二、中國文化在工業設計中的應用及啟示
1.中國文化在工業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古代的窗戶的設計演變成我們現在的時鐘上的花紋設計,在這樣的結合中,我們可以看出從形態到結構、色彩都過渡得很自然,這個時鐘擺在家里的墻上的時候,會感覺很自然,閑逸。中國的太極文化,太極文化是武當創立的,是黑白兩種顏色代表天地萬物糅合在一起,渾然天成的感覺。用太極文化來轉化為書柜設計,看上出顯得家庭的文化氣息很重,濃雅。在設計的過程中,文化與創新設計的完美融合。
2.中國文化對于工業設計發展的啟示
在對于文化的設計的過程中,也給予了我很多的啟示。在設計的文化中要吸取文化的精髓,才能有好的創意設計。在設計中推動文化的發展。在設計中推動文化的發展文化與設計相互交融。
實踐證明,文化含量高,知識面廣是推動社會經濟的兩大重要因素。因而,構建我國工業設計的文化支點,是一項先進的科學的系統工程。因為,文化的核心是創造,它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使許多傳統工業社會的制造業變成了智力型的工業,知識含量的日漸增多,各種高科技的應用,促使一些行業的設計方式,生產方式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例如:波音777飛機,就是第一架不需要制造樣機而生產出來的新型噴氣飛機,生產制造這個龐然大物,它的全部部件超過了400萬個,而其中13萬個部件都是外包式設計和加工的。通過這種無樣機制造的設計方式,生產方式,使得波音777飛機的速度和燃料效率比原來的要求還高,這種全新的生產方式將來可以推廣到汽車其他產品制造上。
又如著名的耐克公司生產設計的運動鞋是普遍運動鞋價格的幾倍,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它的運動鞋中有知識的含量,有高科技。它不僅要考慮流體動力學,又要涉及空氣動力學以及人體工學,穿著它不但舒適,更可以幫助你去體育場上創造新的世界記錄,這便是設計的創新。耐克的創新不僅僅表現設計制造上,同時也體現在生產方式上。耐克沒有自己的鞋廠,但它與亞洲50多個鞋廠訂有合同,耐克公司無需親臨現場去管理,它只在本部遙控指揮,用工作站試制模具,控制質量,監督生產。這樣,耐克一年的運動用品產值達50多億美元。人們稱這是最具未來型特點的公司。
由此可見,企業只有生產那些既能滿足人們物質文化的需求,又能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商品,才會有市場,才會有好的經濟效益。而企業設計的產品越具獨特的文化和高科技,就越具有交流性和國際性,其價值就越高。
中國的工業設計邁著蹣跚的步子走過了20多個春秋,經過數十年的磨礪,雖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成效卻是難盡人意的。我國的工業設計給人的印象,是缺乏創意,創新意識不強,而模仿和再創造能力則“出類拔萃”。這些年來,許多工業產品設計就是*“一仿二改三創造”來制作“新產品”的。在這些產品設計中,多流露出歐美設計的痕跡或日本設計的風格,唯獨看不到我們本民族文化的蹤跡,這種設計上表現出來的蒼白,使我們的工業設計在市場競爭中顯得軟弱無力。
許多工業設計師由此也困惑,憂慮,因為許多的工業產品,并不是中國工業設計師真正按自己的創意來設計的,他們許多原創設計往往因企業家缺乏長遠的眼光,而扼殺在藍圖中。因為企業家所追求的是短期利潤。企業求生存,創利潤,這本身并沒什么不對,但如果企業家一味指使設計師去“抄襲,模仿”,并成為他獲取利潤最快捷的手段,這將會葬送一些有才華的設計師。因為一個設計停止了創造,那么他的設計生涯意味著消亡。
四川郎酒集團古藺廠區位于四川省古藺縣東南,川黔交界的二郎鎮,與貴州茅臺酒廠隔河相望。此處氣候溫和,空氣濕潤,山清水秀,環境清幽,是得天獨厚的釀酒之地。廠區沿赤水河,背靠青山,位于落差近150m的山麓上。廠區建筑穿插錯落,層層疊疊,是典型的山地工業廠區。擴建區域位于原廠區西側山腰處,毗鄰原廠區生產車間,用地面積約4.6萬m2,擬建生產車間規模約1.5萬m2,窖池約200個,年產能6×103~7×103t。
1.2現有建筑狀況
廠區現有的生產車間多為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建造,大部分車間有40多年歷史,均采用鋼筋混凝土排架結構,門式鋼屋架,鋼筋混凝土屋面;少量輔助車間為磚混木桁架結構、青瓦屋面,年代超過半個世紀。因車間建造年代較早,對生產造成一定局限,如車間天窗狹小,室內通風排氣較差,酒糟需長時間晾曬;室內光線昏暗,不利于生產作業等。這些問題的日益凸顯,使車間產能已經不能滿足市場迅猛增長的需求。
2工藝特點與創作指導思想
車間生產效率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車間建筑風格也無法傳達郎酒歷史源流;同時,基地起伏的地貌也對新廠區規劃建設提出了挑戰。因此,針對上述問題,在新建車間設計時,將指導思想確定為:“創作吻合生產工藝、傳承歷史文脈、適應當地環境的現代化工業建筑。”
2.1工藝生產特點
醬香白酒的香醇口感源于其獨特的生產工藝,而生產車間也有特殊的工藝設計方法。醬香型郎酒的生產需歷經粉粹投料、出甑攤晾、堆集發酵、入窖發酵、母糟翻拌、分層蒸酒等多道工序,如此七八輪后得到醬香原酒。這種特殊的釀酒工藝對車間設計提出了嚴格的技術要求,因此,生產車間必須滿足功能組織得當、管線布設合理、空間尺度適宜、通風排氣順暢等要求。
2.2傳承歷史文化
生產車間除技術層面要求外,對一個近百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企業而言,更重要的是歷史積淀的延續與企業文化的展示,這是企業在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核心價值所在。對于廠區所處的環境而言,除了獨特的醬酒文化,常年融匯其中的人文風情和歷史文化,成為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多種文化的融合,造就了獨特的郎酒文化。當地的歷史文化與現代化生產車間的互融,成為設計時著重推敲的問題。
3總平面設計
擴建廠區地勢險峻,可建用地甚為寶貴,合理的建筑布局、精簡的交通連接,能爭取更多空間,獲得更大產量,為企業獲取更高效益。結合場地自身特點與周邊環境特征,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權衡。
3.1適應基地高差,平衡場地土方
場地南高北低,落差為35~42m,平均坡度為10°~12°,東西高差在9~24m,平均坡度為4.5°~6.1°。中部有南北走向溝谷,南側為填埋場,風向多為東西走向,據場地狀況綜合考量,在坡度較緩的東部并列布置東西走向的車間,順等高線前后跌落。車間縱向單元依據高差靈活增減,以取得較強適應性;其他區域依據地形分散布置,縱向長度靈活控制,提高土地利用率。單跨車間適應地形較強,但間距的退讓會大大減少土地利用率;而雙平跨車間對基地填挖較大,容易引發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且擋墻支護等防護措施,會投入巨額資金,造成浪費。因此,依據場地高差與坡度,并考慮間距及交通等因素,設置高低跨車間適應地形,取得車間數量與地形高差之間的平衡。
3.2加強道路聯系,保證車流暢通
場地南側是廠區的交通干道,由西至東沿山勢向下,西北側有廠區原始道路與場地鄰接。因此,需依靠這兩條道路解決地塊內部交通。由車間排列方式與地形因素,東部設計成環型車道,串接每層每跨車間,保證高低跨車間能雙面進車,也為消防提供了雙面撲救場地。為保持車流暢通與運輸便捷,車道回環處多有接口,在不同標高與東側干道直接聯系,確保車流大時道路暢通。環型車道還能有效地緩解坡度對廠區生產運輸造成的壓力,除了在車間入口處留出平坦路段便于車輛進出外,其他路段坡度均控制在7%以內,以化解場地內部落差。
3.3剖面適應環境,功能因地制宜
以總平面布局為基礎,為與基地環境相適應,依據場地坡度、車間跨度、車道寬度及放坡尺寸等參數,計算出高低跨車間室內地坪差為4.0m,最大限度平衡場地挖填量,依此高差在山墻面設置配套房間,供值班管理之用,一舉兩得。另一方面,高低跨有助于將蒸釀中產生的大量飽含乙醇的高溫蒸汽及時排出,減少金屬物件的腐蝕:低跨車間產生的蒸汽經天窗或側窗就近排放室外,高跨車間的蒸汽則經高跨天窗迅速排放,自身形成上升氣流,具有良好的疏導作用。由此能使車間保持良好的工作環境,不必機械排汽,減少了運行費用,經濟節能。
4建筑設計
在進行建筑設計時,針對生產車間的功能排布、外部造型、工藝技術、材質色彩等方面內容進行了細致考慮。
4.1靈活高效的功能排布
車間內主要由窖池、泥池、甑罐、晾堂及附屬區域組成。其中,窖池區是生產車間的主體,也是影響產量的直接因素,窖池的大小與布置必須與車間內其他功能及柱網相協調,車間縱向采用6m柱網,結合發酵釀造工藝,考慮窖泥池及甑罐等空間,將窖池寬設定為2.8m。車間橫向跨度采用15m,考慮車道與晾堂寬度,窖池長度控制為5.3m。如此設置能保證同面積空間中的產能最大化。泥池尺度以容量而定。按照郎酒醬香白酒的釀造工藝需求,各時期的投糧、入窖、封窖、翻拌、堆晾、蒸餾、出酒等工藝對車間內流線有較高要求,且車輛需要進入車間進行裝卸,因此,車間內空間布置必須要精簡便捷,并滿足行車要求。設置窖池縱向一字排布,留出側向晾堂供車輛通行,晾堂靠近側窗也便于酒糟晾曬、母糟翻拌、堆集發酵等工序,這樣線性的設置可使縱向行車在晾堂與窖池之間就近作業。甑罐集中放置于車間中部,鄰接出入口,便于蒸制、灌注及原酒的運送,同時車間中部天窗最為高大,通風效果最佳,能使甑罐區的蒸汽快速排出,避免在內部空間聚集,減少墻面侵蝕,凈化工作環境。泥池區使用頻率低,一般作封窖之用,故置于車間端頭,位于車間山墻處。
4.2傳承歷史的外部造型
從19世紀20年代至今,老廠區內的建筑,一部分是20世紀90年代及近期所建建筑,其建筑造型簡單,內部為混凝土桁架結構,反映了工業建筑結構的時代特征;另一部分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房屋,均為磚混結構,雖年代較久,但青磚砌筑、清水墻面、檐口疊澀及窗臺線腳等特征,展現了近代建筑素雅平淡的風格,烙下了深刻的時代印記。這些建筑造型記載了企業發展的歷史,具有代表意義。在釀酒車間設計時,車間外部造型承襲了早期建筑風格,運用設計語匯描摹歷史印記;建筑內部結構采用門式排架結構,以取得寬闊空間。為滿足生產需要,車間一般有固定的結構模式,受生產工藝及結構設備等條件限制,其內部空間的靈活性不及其他建筑,而對于外部空間而言,不受結構影響而有更大的創作余地。因此,對于生產車間的設計主要立足于建筑屋頂造型和建筑表皮設計。表皮作為附著在結構外表的圍護結構,是建筑性格的直觀表現。車間外表面采用縱橫方式劃分:護壁立柱為縱,水平勒線為橫。護壁立柱處垂直墻面做雙墻垛,頂部砌筑疊澀造型,與早期車間取得一致,墻垛間設置排水管道,造型時兼顧使用。水平窗與高窗嵌入水平勒線之間,并結合窗臺、窗套突出立面形體。屋頂采用傳統雙坡屋頂,為化解車間超長體量、打破平直的屋頂輪廓,采用中高側低、分層跌落的形式,以求變化。山墻及屋頂錯跌處砌筑封火山墻,取得與周邊建筑協調。
4.3自導通風與給排水設計
車間采用自導式排氣措施。釀酒中蒸釀過程產生的大量蒸汽需快速地排出車間,若采用機械通風方式,氣體量大難以滿足需求,且常年運行,易耗損不節能。車間內的蒸汽主要由甑罐蒸釀及晾堂酒渣產生。蒸釀中產生的氣體濃度大、溫度高、較為集中;晾堂酒渣產生的氣體濃度、溫度不及甑罐區,但堆放量大、區域廣,產生的蒸汽量也不容忽視。因此車間采用自然排氣方式,通過平開窗、高側窗及屋頂天窗形成空氣環流,自導排氣。新車間增大高側窗及天窗數量與尺度,使排氣更便捷順暢;改變高側窗開啟方式為中懸式,使排氣通暢。車間并用重力式與壓力式排水系統。車間長度在72~120m,屋頂面積較大為2200~3600m2。車間屋頂外墻天溝處,采用重力流雨水系統,雨水散排至室外散水溝。車間屋頂內側天溝處,采用壓力流雨水系統,雨水排至室外雨水檢查井。外墻落水管結合建筑立面設計,隱藏于護壁柱墻跺內,裝點了立面。內天溝落水橫管平行中軸布置,在兩側山墻處經落水管排出。
4.4材料選擇和色彩搭配
材料的選擇除有鋼材與灰磚外,還采用青石、木材等相互搭配。車間外墻采用“十字式”與“順丁式”相結合的灰色粉煤灰磚砌筑,分別運用在墻面與墻裙兩處,磚墻用色以沉穩的青灰為底,線腳處采用白色抹灰勾邊,以增強線條裝飾感。屋面采用深灰色壓型鋼板,取得與原有建筑色彩的協調。屋頂檐口雨水槽噴涂淺灰色防銹漆,形成通長的水平線條。封火山墻墻頭、側墻、線腳等處采用白色抹灰勾勒,強化建筑體感。門窗采用木質窗框,在木材本色上稍加防腐清漆,使其呈現出較為自然的色彩。窗戶采用傳統花格圖案,以求與當地原有建筑融合。墻基勒腳采用當地青石砌筑,形成沉穩質感。建筑色彩使用青灰為基色,更接近當地原有磚混建筑色彩。粉煤灰磚在燒制過程中的深淺差異,能在建筑立面形成不大的反差,使墻面更富有肌理變化。白色抹灰的線腳勾線、壓頂與封邊,使建筑體量更為挺拔,層次更為豐富。木材除了可增添色彩外,也在人體尺度下營造出親和感。
如今社會,物欲橫飛,人們在滿足富裕物質的同時,一些環境問題、社會問題和生理心理問題也變得更加突出。人性化設計、低碳綠色設計、和諧化設計等新概念的提出,要求設計的產品不僅能更好地實現人文關懷,而且要適應大自然的發展趨勢,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本質發展方向與需求,這些也是“和”這一設計理念在現代工業設計發展中的體現。
人性化設計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人們越來越多地開始關注人文關懷,“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使設計師和企業把更多的目光從產品轉移到使用者。以人為本正是中國“和”文化“美”與“善”的體現。人性化設計的“美”首先體現在產品的結構和造型上,以人機關系作為理論基礎,通過產品結構的改良讓使用者更省力、舒適,通過產品造型的創新使產品更具趣味性,滿足人們輕松、幽默的心理;其次體現在材料和色彩上的選擇與人的認知相一致,給人舒適的視覺和觸覺感受。“善”反映在人性化設計引導人們合理、適度的消費,倡導人們有愛心,有社會責任感。人性化設計體現的是一種大愛,這種大愛也正是中國“和”文化“美”與“善”的本質所在。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學生針對眼藥瓶設計了一款帶有彈性的硅膠罩(如圖1所示),使用者在用時可以翻過來,罩在眼上,可避免誤操作帶來的傷害,同時也提升產品使用的精準性,用完后可把硅膠罩翻下來,方便攜帶和包裝。折疊自行車,是人性化設計的典型代表之一,它質量輕,折疊后體積很小,可輕松的提起,便于攜帶,是外出郊游的最佳選擇(如圖2所示)。人性化設計對于工業設計師和企業而言,不僅在設計技術層面上的要求更高了,而且要求工業設計師和企業對設計理念進行創新和變革,利用科學技術,使產品轉化為以人為本的生活產品,轉化為有生命、有靈魂的生活產品。
(一)“非遺”的內涵與外延“非遺”的內涵是指處于核心地位的地域文化,它是項目傳承人祖輩相傳的,是我們發展民族文化的根。“非遺”的外延是其本身豐富多變的外在形態,它是文化內涵的物質載體,具有多變性和流變性的特點。如竹編技藝制成的用具中包含涼席、涼枕、籮筐、竹籃等眾多形式。傳統手工技藝是銜接“非遺”內涵和外延的橋梁,是其生命延續的手段,也是“非遺”產品具有獨特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的技術保障。“非遺”的內涵和外延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就如同果實的結構一般,文化內涵是“果仁”,手工技藝是“果核”,而外在形態則是“果實”的外表。“生產性保護”主要是要保護作為核心的手工技藝和文化內涵,而“非遺”產品的生命延續又必然借助于外在物質形態的創新。工業設計的介入主要是對“非遺”的外延產生影響,同時對內涵也有積極的能動作用。
(二)工業設計在“非遺”生產性保護中的作用
1.提高民族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如今全球化和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年青一代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自己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很多“非遺”項目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同時一些本土元素卻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如俞孔堅的作品以現代性和鮮明的中國特色,以生態和人文的精神,贏得國際聲譽;2012年獲得普利茲克獎的王澍,其設計特色突出體現了“中國傳統空間的韻味”。這些案例無不說明中國傳統文化正在被世界所認同。可以說,目前我們所缺少的是對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覺和自信,而工業設計的介入能夠使本土文化走向世界,隨著承載中國傳統文化和技藝的產品在全球市場的成功,能夠為世界開啟一扇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也有助于使青少年建立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2.促進“非遺”產品的創新。設計是地域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設計能夠使本土產品走向世界,同樣,通過與外界的交流又能反過來促進本土產品的創新發展。“非遺”產品的內容和形式應當與當下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只有這樣才能順應時展的步伐。這就需要在傳統的“非遺”生產性項目的合理利用方面融入或引進現代設計理念,關注當代人的審美心理和觀念。但由于地理環境及觀念等限制,傳統的“非遺”項目傳承人往往在手工技藝上非常出色,但在產品形式的創新上特別是與時俱進方面有所欠缺。工業設計可以在素材和材料選擇、外觀造型等方面為“非遺”產品的創新出謀劃策,使其更具時代感和藝術魅力。
3.塑造和提升“非遺”品牌形象。工業設計的品牌策略能夠為“非遺”項目提供品牌策劃服務,通過品牌形象的提升增加“非遺”產品的附加值,提高消費者對“非遺”項目的認知度。如法國FORTROYAL公司通過品牌塑造的方式,集中了多個領域優秀的手工藝人,使古典園藝、古典家具制作等多種瀕危的傳統技藝得以傳承和發揚。另一方面,品牌策略有助于集中專業人才,壯大行業力量,實現“非遺”技藝的專業化、集約化和高端化。文化部于2011年10月設立了首批41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這一舉措為我國“非遺”項目品牌戰略的建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非遺”生產性保護中工業設計的介入策略
(一)文化尋根與立足當下時至今日,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傳承已久的“非遺”項目卻陷入了瀕危的窘境。對傳統美術類等“非遺”項目采取生產性保護,通過保護其核心技藝的方式,使其在新的文化生態中得以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其目的就是為了保留民族文化的“根”。在“非遺”的生產性保護中,文化的“尋根”不是要回到過去,不是仿古或復古。“非遺”產品要滿足現代人的生活,應立足于當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環境,使人們重新建立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覺醒,使傳統文脈得以傳承。正如俞孔堅所說的那樣:“當挖空心思尋找千年古跡和傳統形式,以求地方文脈和精神的時候,突然發現,這種精神就在足下、就在眼前。”工業設計的介入并不是簡單地將“非遺”技藝應用于現代產品的生產,更不是用現代工業技術取代傳統技藝,“拿來主義”只會造成“非遺”的研究和保護失去文化之根。因此,只有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營養元素,同時立足當下,才能實現“非遺”生命的延續。
(二)保護為主與合理利用“非遺”項目生產性保護的目的是“保護”,而不是“開發”,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應注重社會效益。為此,保護活動應遵循以下原則:
1.堅持手工藝原則。“非遺”生產性保護和工業產品在生產方式上的區別在于其堅持手工藝的原則,而非批量生產和流水作業。那種用現代工業技術粗制濫造地“復制”“非遺”產品,以追求經濟效益的做法必將斷送傳統文化的生命。手工制作不同于機械生產,傳承人的制作過程同時也是創造的過程,“非遺”產品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同樣是在傳承人的手工制作過程中被賦予和實現的,保留手工技藝就是保護傳統文化的內核。工業設計的知識體系本身就包含材料學、形態學和工藝學,工業設計的介入應尊重手工制作的方式,加強對傳統工藝的研究和保護,從而為“非遺”生產性保護提供動力和資源。
日本的設計藝術常以一種傳統東方的思維方式和感受力來表現作品內容的,有時它借助于鮮明的民族傳統視覺符號,例如和服、茶道、和屋以及傳統書法、傳統繪畫和傳統民俗等飽含民族審美意味的圖形,以典型的日本風格展現在世人面前。有時又在藝術的表現上不含任何的傳統視覺符號,它超越了對視覺符號的表面形式關注,認為美也存在于非具象的事物中,將人對視覺的通常解讀由表及里,深入到心靈的感知。同時對傳統的圖案進行簡化,以一種現代的思維方式從傳統文化中提取出適用于當代的智慧。以傳統的"空靈、虛無"禪宗思想為基礎,融合日本藝術特有的"清愁、冷艷"濃郁的色調,追求藝術中浮現的優美和冷艷的感情世界,豐富了設計的視覺語言,開闊了對設計的思考!日本的設計藝術以符合現代人的視覺習慣和一種超越東西方文化的姿態,去探索新的藝術設計發展方向。如安藤忠雄的建筑設計、五十嵐威暢的產品設計、三宅一生的服裝設計、佐藤晃一的平面設計,都可以讓觀賞者從其設計作品中感受到一種"靜、虛、空靈"的禪宗境界。
禪宗在日本能夠獨立而突出的發展,是因為禪宗的自然觀,符合本土的神道教義,崇拜自然的思想,加上中世紀的日本民族堅守儉樸的生活方式,與禪宗簡樸的審美趣味一拍即合,禪宗在日本人的生命活動中留下許多息息相關的社會心理痕跡,影響著日本人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盡管日本的禪是從中國所學而來,但演變至今卻發展出不同的風貌,由于日本人重視普遍性地推廣提倡,甚至于社會各界亦參與,并努力使其生活化。
禪,原本為佛家的一個修煉法門,但經過代代承傳沿襲,日本的禪宗已轉變為平常人生活中的一些智慧,可以說中國禪宗與日本的設計藝術擦出了耀眼的火花。特別是在書道、茶道、花道中積累下來的審美格調和藝術品味已成為日本現代藝術設計取之不竭的靈感來源。
由于禪宗與書道、花道、茶道結合,使日本人在倒茶時有禪,插花時有禪,棒球中有禪,書道中有禪。禪,使得日本人單調的平常生活增添了藝術的趣味。試想,如果將禪從日本人的生活中抽掉的話,那么日本的文化藝術將會變得毫無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人的性格和日本的文化就是禪。
禪宗也是日本設計藝術所追求的一種最高境界。如果你缺乏禪宗的意念你便很難讀懂日本的設計藝術,自然就弄不清時裝設計大師三宅一生"參禪"時,悟出的設計概念"皺的哲學"的含意,以及川久保玲設計的襤褸乞丐裝,何以能邁向國際時裝的舞臺;也無法理解陶藝家八木一夫的陶藝作品,何以能在國際陶藝界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也無法弄懂書法巨匠井上有一"頓悟"后,揮舞出的頗具"禪味"的書法作品,何以能震撼國際藝壇!自然也就無法解讀建筑大師安藤忠雄的作品,為何將自然界的"光"、"聲"、"水"等元素巧妙地納入室內的空間中,創作出了水的教堂、光的教堂,而聞名遐爾。還有設計師佐藤晃一的作品,為何與日本的俳句一樣,可以用純凈的日本語法節奏構成的,畫面凝練而節奏跳躍,在空白處你都能感受到"空寂"的無窮魅力。
但是,當你一旦感悟到了禪宗樸實自然的美學理念,你就會領悟三宅一生的皺折服裝和乞丐服裝,其實是為了呈現出服飾在自然形態下的美感,和布料在撕裂狀態下呈現出的不受拘束的優雅靈氣,展示出的卻是禪宗的靈性和樸實美學!書法家井上有一決意將自己的生活陷入貧困的危險境地,辭去公職、拒收學生、拒售作品,以期待在絕處逢生中的"頓悟",這多少體現出禪宗重精神輕物質的風骨!而安藤忠雄的水的教堂和光的教堂,則是將人引入寂靜的禪宗的自然境界,體現出對人與自然的尊重,在為現代人打造一片靈魂的棲息之地的同時,也是一種可以在人的內心深處留下難忘記憶的空間體驗。這種對于水與石、光與影的思考,無論是靜態的或動態的,在安藤忠雄的看來,它們都是整體建筑中自然而鮮活的一部分。
禪宗與設計的結合往往令日本藝術家們心馳神往,浮想聯翩,并成為他們表現自己文化心理結構和審美感受的最佳選擇。因而,在他們的建筑、園林、插花、陶藝等設計藝術理念中,普遍認為"簡單的優于復雜的,幽靜的優于喧鬧的,輕巧的優于笨重的,稀少的優于繁雜的"。所以在他們的創作中,他們常將那些江邊暮雪、山村落日、漁舟晚唱、石幽水寂、山鄉野趣等等,一些含有禪機的意象,巧妙地納入自己用圖形或形態構筑的自由王國,追求一種清遠幽深的意境。在享受自然風物之美的同時,含蓄委婉地傳達出自己的心性所在。
日本的設計藝術中,由于禪宗理念的滲入,而愈顯靈性和深幽,因為禪意的設計藝術,始終表現出一種自然外物的空寂,它以"象外之象、意外之意",描繪出一個極靜的空靈意境,藝術家們只有內心與外物合一,才能體會到空寂的禪意,方能步入禪宗的"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之境。日本傳統建筑中那空靈的格子窗所帶來的幻象美,傳統茶室里所透射出的空寂與簡素氣氛,還有古城京都街道所構成的素雅清靜的朦朧美,其實都是在禪宗哲學思想的指導下所形成的美學特征。
在日本,無論在繁華都市或僻靜小城鎮的商業櫥窗里,你常常會發現空無一物,就只擺一件陶器,花瓶只插一束花,茶室里只掛一幅畫,這便是"禪心"!"無即是有、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他們用物質上的"少",去尋求精神上的"多",這也是禪宗美學中"把外在世界看成與內在活動相關照的一種擴展"的反映。
禪不是一個實物,它是心靈智慧不經意的流露、不刻意造作,豁達開朗的自然真心,它是一種心領神會的境界,人人都能領悟,但因內涵不同,境界高低也不同。禪的滋味又是形形的,每個人都可悟禪,禪是"空靈"的豁達,是"性空"的奇妙體驗。禪,也不用刻意去尋覓,可它又是無處不在,只要"悟",即可得。隨著時間的推移,世間萬物的枯榮變化,都不要放在心上,表現出禪師處世的淡泊與無心。
禪其實推崇的是一種簡樸的生活形式。
人活著的最高境界,應是優雅地活著。優雅是一種品味,它是一種文化的積淀,盡管有些質樸,看上去還有點孤芳自賞,與海德格爾所說的"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一樣,禪宗"天人合一、寧靜致遠、中庸和諧"的理念,與海德格爾崇尚的境界是一脈相承的。
1.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的作品
2.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的作品
"我從未完成我的作品,因為它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必須由穿著服裝的人才能完成"
關鍵詞:企業文化;企業發展;企業管理
企業文化是指一個企業長期形成的一種穩定的文化傳統,它是企業員工共同的價值觀、思想信念、行為準則、道德規范的總和。它的實質是企業員工的經營理念、價值觀和企業精神。
現代社會已進入“文化制度”的時代。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企業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現代市場競爭已越來越表現為企業文化的競爭,競爭的結果是擁有先進文化的企業得到生存和發展,擁有落后文化的企業被淘汰出局。用先進文化全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引領企業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持續健康發展,這是新時期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向。
一、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的重大現實意義
1.企業文化能形成先進企業理念。先進企業文化在提煉核心價值觀時,應該以企業發展的現實階段為背景,以企業發展的目標為根據,努力使企業的價值觀切合企業實際,顯現企業個性,反映企業特色。在此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核心價值觀,對一個企業來說是它的靈魂,是一種理念力。這種力量直接決定著企業的經營管理成敗,關系到企業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決定著企業的品位、品格和文明程度。
2.企業文化能體現企業核心競爭力。俗話說“一年企業靠產品,十年企業靠人才,百年企業靠文化”。一個企業獨特而先進的文化,是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有人把市場競爭力強的企業概括為七大要素:真實穩健的財務狀況,內外一致的企業形象,真實誠信的服務態度,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公平、公正善待員工,激勵員工開拓創新,這七大要素無一不與先進的企業文化直接相關。
3.企業文化具有更強的滲透力。先進的企業文化強調把文化滲透到企業各個環節,把先進理念滲透到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之中,滲透到企業管理體制、激勵機制和經營策略之中,滲透到企業經營管理的每一個環節和整個過程之中,企業文化“力”的作用才會真正顯現出來。
4.企業文化能提高企業制度的生命力。企業文化建設離不開企業制度建設,企業精神的提煉、培育乃至倡導、發揚,需要企業制度的全面支持。在企業精神與價值觀的熏陶下,通過樹立典型人物與先進事跡,使企業具有了生命力。所以,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要圍繞企業目標建立健全乃至創新各項規章制度,形成嚴密的制度體系,使員工的各種活動、相互關系的協調以及行為效果的評價等都有章可循。
二、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量
優秀的企業文化對企業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企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企業文化是一種“粘合劑”,可以把廣大員工緊緊地粘合、團結在一起,使員工明確目的、步調一致。從根本上來說,企業員工隊伍凝聚力的基礎是企業的事業目標。企業文化的凝聚力來自于企業根本目標的正確選擇,如果企業的事業目標既符合企業的利益,又符合絕大多數員工個人的利益,即是一個集體與個人雙贏的目標,那么說明這個企業凝聚力產生的利益基礎就具備了;否則,無論采取哪種策略,企業凝聚力的形成都只能是一種幻想。其次,企業文化具有導向作用。導向作用包括價值導向與行為導向。
企業核心價值觀與企業精神發揮著無形的導向功能,能夠為企業提供具有長遠意義的、更大范圍的正確方向與重要方法,從而把企業與個人的意志統一起來,使企業更快、更好、更穩定地生存與發展。第三,企業文化具有激勵作用。激勵是一種精神力量或狀態。企業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圍和價值導向是一種精神激勵,能夠調動與激發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人們的潛在智慧誘發出來,使員工的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并提高下屬機構和員工的自主管理能力、自主經營能力及活力,增強企業的整體執行力。第四,企業文化具有約束作用。企業文化包含規范管理的相關內容,而且管理本身也體現著企業文化。在企業行為中哪些不該做、不能做,正是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發揮的“軟”約束作用的結果,是一種免疫功能。約束力能夠提高員工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和自我約束,使員工明確工作意義和工作方法,從而提高員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提高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市場競爭取勝的關鍵性要素,而在企業實際運作中,文化紐帶、精神紐帶、道德紐帶、產權紐帶、物質紐帶、利益紐帶則對形成核心競爭力起著重要作用。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提高核心競爭力無疑是企業制勝的法寶。
三、按照現代企業要求建設企業文化
1.營造“以人為本”的文化氛圍。泰勒管理模式的特點是“物本管理”,即把企業看作是一個大機器,企業員工則是這一機器中的零部件,把人當成物來管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企業管理理論出現了“人本管理”思想,認為人不單純是創造財富的工具,人是企業最大的資本、資源和財富。這對于確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管理思想,開發人力資源和人力價值,起到了重要作用。當今,確立員工的主體地位,發揮員工的創造力,成為企業的首要工作。重視員工再教育,加大提升人的能力方面的投入,重視人的資源性管理,解放被管理者,是營造“人本管理”的文化與環境氛圍的必然要求。
2.創新知本經營文化。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資本成為企業成長的關鍵性資源,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根基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事實證明,企業只有形成了優秀的企業文化,才能打造出一支用知識武裝起來的戰無不勝的員工隊伍。企業要生存與發展,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強化知識管理,充分發揮企業員工個體與團隊的整體效應,通過持續不斷地學習來掌握新科技、適應新變化,加強跨文化管理,促進跨國家、跨地區以及跨行業企業文化的融合和重塑,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綜合素質,是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積極戰略。
3.著力營造百年企業文化。隨著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企業間的競爭將是學習力的競爭,或者說企業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實際上應該是學習能力的競爭。如果說企業文化是核心競爭力,那么,其中的關鍵是企業的學習能力。建立學習型組織,是當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世界500強企業發展的歷程表明,思想比資本更重要,領先時代的經營思想是企業繁榮的先決條件,而思想來自于實踐,來自于學習。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資本將成為企業成長的關鍵性資源,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根基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成功的企業將是學習型組織,學習越來越成為企業生命的源泉。學習不僅要掌握知識,而且要善于開發智力、開發智慧。比競爭對手學得快的能力,也許是唯一能保持的企業競爭優勢。這正成為人們的共識,作為學習型組織的企業文化塑造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企業要生存與發展,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強化知識管理,更好地開發、利用和共享知識,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綜合素質。建立學習型組織,充分發揮企業員工個體與團隊的整體效應,通過持續不斷地學習來掌握新科技、適應新變化,加強跨文化管理,促進跨國家、跨地區以及跨行業企業文化的融合和重塑,是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積極戰略。在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科學技術發展越來越快的時代,只有通過培育整個企業的學習能力,在學習中不斷實現企業的變革,開發新的企業資源和市場,才能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4.要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相承接。任何一個企業的文化底蘊來自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著眼于以規范引導人們的日常行為,其精髓是“誠為本,和為貴,信為先”。這種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使中國的民族文化具有與時俱進和兼容并蓄的特征,這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同樣有著現實指導意義,能夠為先進企業文化建設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培育先進企業文化必須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并根植其中,吸取其精華。我們應該學習和借鑒一切有益的先進經驗,不能生搬硬套,還應該學習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文化,創造出適合我們國情、具有中國特色和力爭世界領先的企業文化。
5.要與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錘煉企業的根本在市場,打造企業的關鍵則在體制創新。在發展市場經濟、建設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必然會伴隨企業文化的提升和轉型,培育先進企業文化必須與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用這種文化確立公平競爭原則,把握迅速變化的市場需求,構建企業技術、管理和體制創新的機制。
6.要與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趨勢相融合。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是當今時代的主要特征。在這種背景下,不同企業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越來越頻繁,成為決定企業發展命運的無形之手。所以,培育先進企業文化必須融入經濟一體化潮流,了解國外企業的運作方式,特別是要注重吸收國外優秀企業的先進文化,取長補短,揚優避劣,構建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
四、要圍繞市場競爭抓好企業文化建設的著力點
1.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價值觀和企業精神。企業精神是企業價值觀、經營哲學、員工思想道德、心理狀態等各方面的有機結合。一種價值觀被企業的全體員工所接受,并轉變為促進企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就成為企業精神的重要構成。這樣的價值觀和企業精神,在增強企業內部凝聚力、競爭力和開拓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塑造創新理念增強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企業文化建設重在創新。由于企業文化的獨特性將越來越表現為企業差別化戰略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創新變成了企業的生命源泉。創新是知識和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是企業文化經營活動中的主導文化。
二、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地位的實現形式
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最重要主體,但不是唯一的主體。這種作用的發揮依賴于明確政府職能定位,不缺位、不越位。在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主體地位主要應該體現在定政策、建平臺,引導公眾充分表達并滿足其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先進文化的引導作用。這既完全區別于我國傳統文化事業管理體制,也不同于西方國家的“民間主導”模式。具體來說,政府主體地位的實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第一,確定文化發展戰略。文化改革發展的目的是要提高民族文化創造力和凝聚力,激發文化活力,提高公民文化素質,塑造共同的價值觀。“政府實施公共文化服務職能,首先就應確定文化發展戰略和核心價值理念,提出文化發展的宗旨、原則和目標等,并以此為指導制訂公共文化政策。”[3]20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傳承民族文化,弘揚主流健康文化,打造公平的文化發展環境,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職責。第二,制定公共文化政策和發展規劃。制定公共文化政策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核心。政策為公共文化發展提供制度保障,體現著公共文化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因此,政府對文化的宏觀管理主要應該體現在文化政策的制定和落實上,必須根據當前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出臺宏觀文化政策,制定相應公共文化發展規劃。第三,保障文化經費投入。這是公共文化發展的根本保障。現階段,經費投入是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重要手段。公共文化服務的公共性決定了政府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等方面都要提供相應的資金保障。在這一過程中,保障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更是要求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但是,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文化需求多樣性等方面的限制,僅僅依靠公共財政難以滿足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因此,政府應該出臺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文化事業,拓寬資金渠道。第四,搭建公共文化發展平臺。具體來說,公共文化發展平臺包括公共文化服務決策規劃、實施管理和監督評價制度平臺,公共文化項目招投標、投融資及其他相關信息的交流平臺,以及相關信息技術研發平臺等各類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公共文化發展平臺在公共文化服務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搭建這類平臺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之一。平臺建設是公共文化服務機制良好運行的基礎,也是政府職能現代化的重要體現。簡言之,政府要搭建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的平臺,共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第五,鼓勵、扶持其他公共文化服務主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力量的不斷壯大,充分發揮公民個人和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成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政府扶持其他公共文化服務主體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政府出資直接設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即設立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二是政府采取相應措施,出臺財政稅收、準入登記等扶持政策,鼓勵、扶持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力量發展,引導其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第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制度。績效評估是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重要衡量標準,對評價整個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產出效率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現代政府的一個重要職能是對公共服務的財政資金投入進行績效評估,因此當前我國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地位也體現在加強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方面。“針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性質和特點,科學設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指標,廣泛吸收社會人士組成相關委員會,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重大決策、行動、項目進行評議、決策、跟進、追蹤及考評,保證各項公共文化服務實現效益最大化,并對政府公共文化服務政策及實施過程進行總結與反思,更好地加以改進。”[3]
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我國的特殊國情,考察公共文化服務中政府的主體作用,無法回避文化事業單位。如前所述,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政策制定、平臺搭建等宏觀方面,而直接的公共服務職能,如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文化事業單位。文化事業單位是我國事業單位的一種形式。總體來說,文化事業單位是指基于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社會組織舉辦的,從事文化活動并提供相應產品和服務的社會組織。近年來,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和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重新理順政府和文化事業單位的關系,實行政事分開,改變事業單位單純作為政府附屬機構的現象。文化體制改革將文化事業單位分類管理,分別建成不同的市場主體,分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實行事業體制企業化運行單位”“確定為企業的單位”三種類型。在公共文化服務語境下探討的文化事業單位,主要指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主要職能是向社會和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主要目標是讓公眾享有平等的、開放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經過一輪文化體制改革之后,在我國現行文化宏觀管理體制下,文化系統歸口管理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主要包括各級政府興辦的文化館(站)、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部門。在當前我國文化改革發展實踐中,這些單位仍然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干力量和公共文化產品的主要供給者。這既是現實的考慮,也是文化發展的要求。從現實角度來說,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在傳統文化事業單位體制之上,這也使得當前公共文化資源的主體部分仍然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從文化發展要求來看,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可以為公眾提供最基本的文化保障,提供僅靠市場機制無法滿足的特殊文化需求,如農民工和殘疾人的文化需求。這些作用在強調文化發展公平性和普惠性的階段顯得尤為重要。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供給公共服務的實現形式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生產。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擔負著一定的公共文化產品生產功能,其生產的公共文化產品以傳播先進文化為主要內容,體現著國家對文化的引導,這是其他社會組織生產的文化產品難以替代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生產的公共文化產品,在內容上有鮮明的特色,不同于市場生產的文化產品。同時,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還承擔著生產和提供基礎性文化產品的重要職責,其生產的文化產品要體現公平性、廣泛性和易獲得性,在滿足社會群體基本文化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主要通過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實現其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目前,我國大多數公共文化設施都歸口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管理。公共文化設施一方面為公眾提供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空間和設備,另一方面還是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重要載體。這就決定了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擔負著當前我國大部分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任務。第三,公民與政府溝通的平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通過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建立平臺,溝通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使社會文化資源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形成新的整合。從這個角度來說,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也是實現主流文化與大眾文化和諧發展的主要渠道。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通過供給蘊含主流文化意義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引導大眾文化發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文化產業受多方面因素刺激有很大發展。但要實現更好的發展,還需要加強文化藝術管理。以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為最終目標的文化藝術管理,并不是盲目、隨意的實施,而應結合資產市場的現狀,運用科學的管理技巧,合理的規劃、設計、創作、營銷,才能促使文化藝術產品新穎、獨特,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
一、文化藝術管理概述
所謂文化藝術管理就是對文化藝術活動進行全方位的操控,實施人為影響的過程,為了達到預設的理想目標、最佳的文化藝術效果,人們會運用智慧和所掌握的科學理論對文化藝術活動設定目標、組織實施。相對于物質性的商品來說,利用文化藝術管理所推出的營利性文化藝術產品更具意義。因為,營利性文化藝術產品是人類的精神產品,盡管其與物質性商品一樣,都以盈利為目的,但其生產、組織、管理、銷售等環節都不同物質性的商品,并且營利性的文化藝術產品可以提升人們的藝術水平,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總之,文化藝術管理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對于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二、文化藝術管理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地位
(一)文化產業及特性
2003年文化部把文化產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這一規定的確立,使得文化產業更加清晰化和明了化,同時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此背景下,文化藝術管理可以有效的實施,具有產業特性的文化藝術產品相繼推出。目前,我國文化產業類型較多,其中包括勞動的文化服務、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業。當然,受多種因素刺激的文化產業也可能出現發展偏差。而文化藝術管理的實施,可以對文化產品進行監督,規范文化產業,促進文化產業更好的發展。
(二)重視文化藝術管理要素
利用文化藝術管理推出的營利性文化藝術產品不同于工業產品,工業產品可以通過薄利多銷的方式來提高經濟效益,但文化藝術產品則不能。因為劣質的文化產品無人問津,無法推動文化藝術產品銷售。所以,要想在激烈、復雜的市場環境中有效地推出文化產品,一定要合理設計文化藝術產品、規劃文化藝術產品銷售方案、制定文化藝術產品宣傳手段,促使文化藝術產品吸引人們的眼球,以得到人們的青睞,大量銷售文化藝術產品。以經典作品《泰坦尼克號》為例,此作品具有文化特性,充分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現象、時代特點、民族特色,深受人們的喜愛。所以說,文化藝術管理要素包含管理和藝術兩方面的內容,在文化藝術作品創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可以提升文化藝術作品的藝術性、商業性、文化特點,刺激文化藝術產品銷售。
三、文化藝術管理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
(一)在觀念上重視管理要素
借鑒發達國家文化藝術管理的發展歷程,可以確定的是在觀念上重視管理要素是實現文化藝術管理發揮作用的首要條件。只有真正意識到文化藝術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在實施文化藝術管理的過程中時刻注意突出管理要素,才能夠促使文化藝術管理以文化產業戰略高度角度出發,科學、專業地管理文化藝術產品,提高文化藝術產品價值,促使其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推動文化產業不斷發展。例如,中山市小欖文化藝術品產業基地以“弘揚傳統文化藝術,實現先進文化對經濟發展”為目標,科學地規劃文化產業基地的發展方向,將油畫、國畫、工藝品的專業生產、批發、出口、零售及旅游景等融入到基地中,作為文化基地主要經營內容,并創建書畫愛好者欣賞、收藏和交易藝術品的平臺,以此來吸引受眾,大大促進了基地發展。所以,重視文化藝術管理要素,并充分發揮其作用,可以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二)改變民營企業管理現狀
在改革開發以來,我國資本市場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其不斷的變化。在不穩定的資產市場中,促進文化藝術產品銷售,需要結合資本市場的特點、消費者的需求、文化藝術企業實際情況等,推出具有文化特性的文化藝術產品。但我國大多數民營文化藝術企業管理模式比較傳統,管理手段比較保守,管理形式比較單一,這使得文化藝術產品創作存在一定缺陷,無法有效地推出。對于民營企業管理現狀不佳的情況,應當予以合理的改善,充分發揮文化藝術管理的作用。民營企業文化藝術管理的改革,首要工作就是進行市場調研,了解市場現狀和消費者需求。其次,通過專家論證、資金籌集、選題、票房統計等環節的實施來確定產品。再次,由專業的管理團隊來科學、合理、專業地規劃產品宣傳、產品銷售渠道、產品銷售等,為更好的進行產品銷售創造條件。最后,以設定的最佳的方式銷售產品,促使產品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
結束
目前,文化產業發展已被提到了戰略高度,如何有效的進行文化產業發展成為重要的課題。就目前我國文化產業不斷擴大、不斷發展的情況來看,加強文化藝術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在觀念上重視管理要素、注重政策引導,促進文化藝術產品開發、改變民營企業管理現狀等對策的實施,可以推動文化產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馬興越,馬英霞.文化藝術管理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J].前沿,2013(1).
2能力導向策略實踐選擇
我國企業在實際的生產中存在工業工程能力繼續改進以及信息化技術需要加強的等方面的問題。因此,企業需要清晰的認識到工業工程技術的目的是為了使企業資源利用和管理方面更加集成。對于資源、技術、資金相對優越的企業而言,可以采用系統的工業工程技術將推動企業由集成能力向精益能力方面發展,使企業在人員配置、信息傳輸、資金流動等方面形成更具價值的流程,對于這類企業采用的是IE與IT相結合的策略。而對于資金較為充足、生產過程中自動化能力不足或者生產流程過于簡單的企業,需要改進其生產流程使其更加精益生產,并且輔助以相應的信息系統例如:ERP等,會使企業生產更加完善取得更好的產值,因此這類企業是先采用IE,而后在實施IT的辦法。對于一些自動化程度較低并且生產環節較多的密集型企業而言,在產品加工過程中會出現極大的浪費情況,因此需要科學、合理的對產品生產流程予以改善,建立起一個良好的過程管理,降低浪費發生的概率。基于企業的實際情況,并不適合過快的實行信息化,而應該在基礎工業方面進行加強,當生產能力提升到一定的水平時再予以相應的信息化管理。目前,我國的大部分企業屬于此類,因此在對其進行信息化系統開發時需要堅持實用性和適用性原則,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文化特點有選擇性的利用工業技術,將工業工程技術應用到實處,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