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4: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風險管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科技評估
1.1科技評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頒發的《科技評估管理暫行辦法》將科技評估定義為“是指由科技評估機構根據委托方明確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則、程序和標準,運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對科技政策、科技計劃、科技項目、科技成果、科技發展領域、科技機構、科技人員以及與科技活動有關的行為所進行的專業化咨詢和評判活動”。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講,科技評估是對與科學技術活動有關的行為,根據委托者的明確目的,由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依據大量的客觀事實和數據,按照專門的規范、程序,遵循適用的原則和標準,運用科學的方法所進行的專業化判斷活動。其結果要歸結為能夠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評估結論和評估分析。
1.2科技評估的范疇
科技評估的范疇主要是職能性評估和經營性評估兩大方面,職能性評估是指對政府科技活動有關行為進行的客觀的、科學的評價和判斷,為政府有關部門發揮決策、監督職能提供服務。經營性評估是指對企業或其他社會組織與科技活動有關行為進行的客觀的、科學的評價和判斷,為他們對被評事物的決策、判斷提供參考依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評估作為一種咨詢活動,不應僅僅只為政府決策服務,還應深入到市場中的各類科技活動之中,接受非政府機構委托的評估任務,如企業投資項目的科技評估、風險投資機構投資的科技評估、企業產權交易中的科技評估等。
1.3科技評估的分類
科技評估可從不同角度分類。從評估時間上,可分為事先評估、事中評估、事后評估和跟蹤評估四類。事先評估是在某項科技活動實施前所進行的評估,主要包括實施該項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兩方面內容。它常常帶有預測的性質,但不同于一般的預測分析;事中評估是在科技活動實施過程中進行的監督性評估,著重檢驗是否按照預定的目標、計劃執行,對前面工作的進展與預期效果進行比較,并對未來進行預估,以發現問題,調整或修正目標與策略;事后評估是科技活動完成后進行的評估。另外,從評估空間上,可分為國家評估和地方評估;從評估規模上,可分為宏觀評估、中觀評估和微觀評估;從評估方法上分,可分為定性評估、定量評估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估;從評估形式上,可分為通信評估、會議評估、調查評估、專訪評估和組合評估等。
1.4科技評估的方法
評估方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概念包括評估準備、評估設計、信息獲取、評估分析與綜合、撰寫評估報告等評估活動全過程的方法,狹義概念特指評估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科技評估可選用的方法多種多樣,關鍵是要依據不同對象,有針對性地選擇評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評價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法、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指數法及經濟分析法和基于計算機技術的評估方法等。
2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是通過對風險的識別、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將風險導致的各種不利后果減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學管理方法。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企圖運用系統的、綜合的現代科學管理方法,有效地擴大投資活動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達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實現風險投資利益的最大化。
2.1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對企業面臨的,以及潛在的風險加以判斷、歸類和鑒定風險性質的過程。存在于企業自身周圍的風險多種多樣、錯綜復雜,無論是潛在的,還是實際存在的,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是企業內部的,還是與企業相關聯的外部的,所有這些風險在一定時期和某一特定條件下是否客觀存在,存在的條件是什么,以及損害發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風險識別階段應予以回答的問題。在風險投資中,風險一般可以分為兩類: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種因素引起的,如戰爭、經濟衰退、通貨膨脹、高利率等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相聯系的風險,是不能通過多角化投資而分散的,因此又稱作不可分散風險或市場風險。重要的系統風險有政治風險、法律法規風險和政策風險等。非系統風險也被稱作可分散風險,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業活動和財務活動帶來的,如企業的管理水平、研究與開發、消費者需求的改變、市場營銷風險以及法律訴訟等,其可以通過多角化投資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風險。重要的非系統風險有決策風險、財務風險、信用風險、完工風險和市場風險。作為風險投資者,其關心的往往只是項目的系統風險,因非系統風險完全可以通過合理的投資組合而得到分散。
2.2風險衡量
風險衡量對已經識別的風險進行分析評估,以確定其損害程度的過程。風險衡量的方法分為定性風險評價方法和定量風險評價方法兩大類,定性風險評價方法又可分為主觀評價法和客觀評價法,傳統的主觀評價法主要有觀察法、資產負債表透視法和事件推測法等。現代的主觀風險評價方法致力于將傳統主觀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綜合在一起,并且設法將傳統上的主觀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轉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將主觀分析擴展到能夠同時完成綜合評價風險因素與測量風險臨界值的雙重任務。現代客觀風險評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記分”方法。作為一種綜合評價風險企業風險的方法,“Z記分”方法首先挑選出一組決定企業風險大小的最重要的財務和非財務的數據比率,然后根據這些比率在預先顯示或預測風險企業經營失敗方面的能力大小給予不同的加權,最后將這些加權數值進行加總,就得到一個風險企業的綜合風險分數值,將其對比臨界值就可知企業風險的危急程度。定量風險評價方法主要有風險圖法、決策樹法等。
2.3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是指在對風險進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實施各種風險控制工具,力圖在風險發生之前消除各種隱患,減少損失產生的原因及實質性因素,將損失的后果減少到最低限度。實施風險控制的步驟是風險預測——風險決策——實施決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評價。風險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風險規避、風險預防、風險分散、風險轉嫁、風險補償、風險抑制等。
3科技評估與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
科技評估與風險管理既有聯系也有區別,科技評估作為一種專業化判斷活動,在介入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后,其任務便是對風險進行識別和衡量,其結果作為風險投資機構投資決策和制定風險控制實施方案的依據。可見,在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中,科技評估實質是風險的識別和衡量的過程,而風險管理還包括了風險控制的實施過程,這樣科技評估就可以作為風險管理一個組成部分,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促進共同發展。科技評估與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的關系如附圖所示:
3.1科技評估是提高風險投資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評估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有一整套較為完備的評估規范和技術方法,在評估設計、評估信息采集、綜合分析、評估質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較為成熟,同時,由于科技評估機構長期致力于國家和地方各類科技計劃、科技項目、科研機構等方面的評估,對于科技產業、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詢機構無法比擬的。而我國風險投資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家還未出臺較為完備的有關風險投資事業的行政法規,風險投資機構的風險管理機制還很不健全,對風險管理人才培訓的投入和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因此,將科技評估運用到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中將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評估方法是衡量風險投資風險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結合是科技評估方法應用的基本思路,這與現代風險評價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獨到之處,科技評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標綜合評估方法,它是在對多個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之后,設計一套相應的評估指標體系,并對每一個評估指標都制定具體的標準和統一的計算方法,使其能對金額、人數等可計量的指標進行定量評估,同時對社會影響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評估的描述。這與上面介紹的“Z記分”方法僅依靠可計量的數據作為評價基礎相比較更為有效。采取科技評估方法衡量投資風險也更為準確、可信。
3.3科技評估是推動風險投資管理創新的動力
引入評估機制,使風險投資機構的投資選擇與投資決策相分離,使得風險投資管理更為透明化,也遏止了內部人員的“暗箱操作”等種種不良現象。通過獨立的、專業化的評估中介組織的運作,將能使風險投資機構的管理層能更客觀地認識到投資風險,從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資決策,通過管理體制的創新,保證投資的科學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資成功率。
3.4科技評估參與風險投資管理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
科技評估工作現階段主要是為各級科技行政管理部門,主要是國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門服務,而且大部分科技評估機構是由科技管理部門所屬的有關單位,如軟科學研究機構、科技咨詢機構、科技情報機構等部門產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門所屬的單位評估科技管理部門的科技項目、科技計劃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內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門的影響。因而,評估水平難以提高。因此,科技評估機構作為一種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和各類資產評估機構一樣,應逐步社會化和多元化,如參與到風險投資管理的咨詢工作中,只有社會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進競爭機制,優勝劣汰,提高評估水平,促進科技評估事業的發展。
3.5科技評估促進風險投資實現動態管理
風險投資從進入到退出的全過程中,無時無處不存在著風險,實施某項投資決策前需要進行深入分析以確定各種存在風險的影響程度;進行投資后,還應深入到所投資的企業進行跟蹤調查分析,對企業生產經營、財務狀況,市場競爭狀況,企業的發展趨勢與步驟等,經常進行科學的、系統的分析與判斷,發現潛在的風險,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杜絕它的發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風險投資退出后,還要對風險投資的效果進行測評,總結經驗與教訓,作為今后投資決策的參考。可見,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實現管理目標需要實施一系列的評估,科技評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評估能夠滿足這一要求,促進風險管理動態管理。
參考文獻
1國家科技評估中心編.科技評估規范,科技評估概論[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1
分析研究本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實施的風險管理前后收治的240例擇期手術治療患者,男140例,女100例,年齡13~73歲,平均年齡(43.0±5.1)歲,所接受手術治療類型:消化道出血、腎結石、膽結石、乳腺癌、腸套疊、腸梗阻、結腸癌、胰腺癌等。
1.2方法
1.2.1建立風險管理小組
醫護人員擔當護理小組組長,建立風險管理小組,小組人員由責任護理人員以及護理組長等組成,詳細規定風險管理小組的具體職責,并按照具體內容實施,評估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總結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
1.2.2建立完善的護理管理制度
明確護理工作中各項制度內容,如不良事件發生后要立即上報,若不然應采取強制的懲罰措施;針對積極上報者,可采取相應的鼓勵措施,可有效保證風險管理的實施,提高風險管理制度實施效果。
1.2.3提高醫護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
定期組織醫護人員進行培訓,并對醫護人員進行必要的理論基礎培訓,鍛煉醫護人員的具體實踐操作水平,增強其責任感以及法律意識,保證醫護人員能熟練相關業務操作。分析近期發生的醫療糾紛事件,明確發生的原因,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每個月組織質控小組進行巡房檢查,明確患者的具體病情,評估潛在的護理風險,并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責任醫護人員應按照規范要求對患者實施一系列的護理措施,評估護理質量,提出對應的改善措施。
1.2.4做好病房護理工作
為了保證病房護理安全,可通過建立醒目的標識牌,提醒患者防滑防燙。監控病房的濕度溫度,保證患者處于舒適的病房環境中,定期對病房環境進行消毒,保持病房環境的干凈整潔。醫護人員嚴格遵循病房探視制度,盡量減少探視,保證患者足夠的休息,有利于患者身體健康的早日恢復。同時應該注意保持病房絕對的安靜。
1.2.5建立合理的排班制度
根據醫護人員的年資以及護理技能水平,建立合理的排班制度,針對人力資源缺乏的班次,醫護人員可通過合理安排,保證在突發急診以及患者人數增加下人力資源充分調動,保證護理工作安全順利進行,減少醫療事故發生。
1.2.6外科手術管理
在外科手術治療時應將工作重點放在預防上,監控手術治療情況,防止手術意外發生。術前有必要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明確患者具體情況并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術前詳細檢查術中可能會使用到的儀器,保證儀器的安全無菌;巡回護理人員應提高儀器的操作水平,仔細認真填寫護理單;嚴格實施手術室質量監控,組織定期考核調查,分析手術室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善措施,提高手術治療以及護理水平。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施前,護理風險事故發生17例,所占比例為7.1%,護理質量滿意率為70.8%(170/240),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護理風險事故發生5例,所占比例為2.1%,護理質量滿意率為98.8%(237/240),與實施前相比,護理風險事故發生率明顯減少,護理質量滿意率明顯提高,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當前經濟社會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知識以及法律知識的認知不斷提高。臨床在實施護理工作時,為了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護理需求,醫院對醫護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護理要求。醫護人員在實施工作時,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減少護理風險,和諧護患關系,保證護理安全是當前臨床護理重點。護理風險是指在護理實施過程中,評估醫護人員、患者以及探視人員可能造成的風險事故,提出相應的措施改善。風險管理的基礎為預防,評估可能發生的事故,提出相應的處理措施。護理工作是保證臨床治療順利進行的關鍵,且具有一定的實施難度以及風險,尤其是疾病種類多而繁雜的外科科室,則具有更大的護理風險。加強護理風險管理,醫護人員接受相關培訓,提高醫護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做好護患溝通交流,正確患者的支持,有利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以及護理,并針對護理工作中存在風險采取對應措施進行改善,可有效減少護理風險發生,提高護理滿意率。本次研究中,實施后護理風險發生率明顯下降,且護理滿意率明顯提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1.1對患者的管理:首先,在患者入住我院后,要保證其不發生意外傷害。可以通過在醫院洗手間或走廊設統一扶手、保證地面干燥、安裝夜間照明燈等措施來避免意外傷害的發生。其次,要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對初入我院的患者介紹我院的具體情況以及其病情狀況,讓其擺正心態,增強自信心,緩解甚至消除焦慮、悲觀的情緒,進而提高在治療過程中的積極配合度。
1.1.2對疾病的評估:護理人員每日進行病房巡視,對患者的病情、生命體征、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和記錄,對于潛在的風險因素事先制定相應的對策,在此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其減輕心理壓力,保持平穩情緒,積極配合治療。對于那些存在安全隱患的患者(瘋癲癥、智障、短暫性腦缺血患者等)要進行重點監控。
1.1.3對醫護人員的管理:首先,要對護理人員進行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通過培訓使護理人員了解相關理論知識,熟練掌握日常操作程序(無菌消毒、靜脈采血等),提高心理素質及對意外事件的處理能力。對于那些剛進入醫院,沒有任何實踐經驗的新護士,就采取“老帶新”的制度,讓有多年豐富實踐經驗的護理人員指導新護士工作,幫助新護士成長。
1.1.4對相關護理制度的管理:完善內科護理人員日常工作準則,對內科護理的相關制度進行完善,要求護理人員有高度的責任意識和職業道德。使其意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提高風險意識,提升自身護理水平,避免風險的發生。
1.1.5對醫療器械、環境的管理:對于治療藥物和醫療用品要進行定期檢查,及時補給,確保資料設備運行正常、急救藥物準備充分。同時,還要保持病房內的整潔衛生,護理人員應定期進行打掃,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醫環境,降低疾病的感染率。
1.2觀察指標:此次兩組對比的指標有風險事件發生率、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投訴率等。
1.3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14.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P<0.05即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常規護理管理的實驗組的風險事件發生例數為15例,發生概率為30%,而經過常規護理和風險管理后,對照組風險事件發生的例數為4例,發生的概率為8%;實驗組中對護理服務感到滿意的有38例,滿意度為76%,對照組中對護理服務感到滿意的有患者48例,滿意度高達96%;實驗組患者中進行投訴的有10例,投訴率為20%,對照組中進行投訴的有1例,投訴率為2%。以上數據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制定、健全完善的財務管理戰略和財務風險控制制度
財務管理部門制定的財務管理戰略和財務風險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直接關系到財務風險發生的概率和規避財務風險的效率。因此,財務管理部門在制定財務戰略時應在順應決策者和企業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充分分析當前宏觀環境和市場環境,了解國家的經濟政策和金融政策對企業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同時,充分獲取并分析企業長期以來的財務數據,尋找發展規律,考察企業內部的財務管理環境。在充分考慮這幾點因素的基礎上,制定適合企業發展的具有指導性和戰略性的財務管理戰略。在財務風險控制制度的制定上,財務管理人員要充分考察企業生產運營的各個環節和參與管理的各個部門及所有人員。對于可能發生財務風險的各個環節制定控制制度,對于可能發生財務風險的重點部門制定監督控制制度,對于重點崗位和人員,制定崗位制度并定期輪換崗,制定全方位、多維度、綜合的風險管理制度。其次,結合企業實際狀況和財務管理現狀制定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對于可能引發財務風險的預警信號及時扼制,將財務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
3.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加強對成本和現金流的管理
財務管理部門要財務戰略的指引下制定符合實際的、有效的財務預算制度,并保障預算制度的貫徹實施。“對于不在預算之內和超出預算的支出要分析原因,報告上級,由管理者和財務主管共同簽字之后方可進行支出,嚴把預算關,避免不必要的成本的發生。其次,生產要結合市場,降低存貨,減少賒銷規模,避免壞賬發生和稅負增加占用現金流。加強企業的資金管理,避免不必要的開支和浪費,最大限度的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再次,要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能者多得,在提高員工積極性的基礎上,挖掘了成本的潛在效益,同時也創造了良好的競爭氛圍。最后,要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加強內部審計。”也可以聘請權威的會計師事務所人員對本單位的內控進行評價,結合本單位實際由專業人員制定合理的內控制度,通過內控有效的規避財務風險。
一、目前分紅保險面臨的主要風險
1.誤導風險。本來任何投資都有風險,有沒有紅利可分都屬正常,但遺憾的是,由于推銷分紅保險時出現的誤導宣傳,使投保客戶的分紅預期人為拔高,使保險公司不得不面對巨大的壓力。具體來講,主要包括兩方面的誤導:首先是人的誤導。盡管保監會下發了《人身保險新型產品信息披露管理辦法》,但仍有個別人為單純追求業務發展,在銷售過程中,片面擴大分紅保險的投資功能,如承諾高回報,隱瞞紅利的不確定性等,誤導消費者;其次是銀行、郵政在銷售時的誤導。有的人員混淆保險與儲蓄的區別,簡單地將分紅保險與儲蓄的收益率相類比,把分紅產品的收益率簡單地列為本金+保底利率+分紅,有的甚至在銀行門口打出“本金+儲蓄+紅利,一個都不能少”、“銀行保險+分紅保險:客戶是最大的贏家”等橫幅,使客戶誤認為購買分紅保險相當于用保費進行儲蓄和投資,容易產生“買分紅保險比儲蓄合算”的誤解。同時,不能排除部分單位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對客戶夸大回報率的現象。
2.成本風險。主要表現為保險公司經營中的“費差損”風險。壽險公司的經營費用主要由營業費用、手續費、傭金組成,目前在各保險公司投資收益大幅下降的同時,經營費用卻呈上漲之勢。據有關報道,2002年我國保險公司的營業費用、手續費、傭金同比分別增長了67.45%、212.99%、28.92%。這是由于一方面,部分分紅產品主要通過銀行、郵政等中介機構銷售,隨著銀行保險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保險公司付給銀行等中介機構的手續費有不斷攀升的趨勢,如果不及時得以規范,一旦手續費超過了當初定價時的費用范圍,就有可能造成該險種的費差損。另一方面,保險公司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保費規模,采取各種措施激勵營銷員,進行各種業務競賽,大規模的廣告宣傳,有的公司還采取了有獎銷售等方式,這些都會導致公司的銷售成本增加,額外增加了保險公司的費用支出,有的公司甚至用其它險種的費差益來彌補分紅險種的費差損,長期以往,勢必影響到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危及保險公司的正常經營發展。
3.經營風險。從銷售情況看,有的公司在分紅險保費收入中某一較短期限的保單所占比重高達90%以上,大大超出了正常范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這些保險公司為搶占市場份額,追求保費規模所致,沒有很好的處理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問題,導致公司的粗放式經營,一旦保險市場相對飽和,保費收入的增長不能達到相應的速度,將會出現公司現金流不暢,滿期給付困難的問題。另外,從退保的角度分析,如果分紅結果不理想,客戶會因為實際分得紅利與其預期收益相差過大,造成客戶失去對分紅保險產品的信心,導致客戶的退保風險。同時,由于分紅保險產品的現金價值一般比別的險種高,如果隨著國家宏觀經濟形勢的好轉,如股市等其他投資渠道收益上揚時,許多客戶可能會對分紅結果不滿意,而為了追求更高收益,他們可能會通過退保把資金轉移到股市中去。
4.社會風險。分紅保險的投資收益具有長期性的特點,但由于目前的保險市場依然是一個并不成熟的市場,對于消費者來說,保險仍然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性,大部分消費者缺乏保險知識,風險意識淡薄。客戶缺乏獨立理性的分析,懷有投機心理或從眾心理,導致對分紅保險產品認識或判斷上的錯誤,如認為購買分紅保險就是為了投資賺錢,忽視了分紅保險本質上的保障功能,或分紅保險一定會有分紅、紅利演示的數額就是應得的紅利等等,基于上述錯誤認識,客戶往往對分紅保險產品抱有較高的心理預期。而一旦分紅數額與其預期有一定差距時,便容易產生不平衡心理,從而可能導致群體上訪、集體投訴,甚至集體退保等惡性事件的發生。此外,社會媒介的負面宣傳報導也極易導致分紅險的外生性風險。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中,消費者作為弱勢群體,在獲取信息渠道狹窄的情況下,往往對媒體盲目偏信或唯媒體是從。假如媒體的報道有失偏頗,就可能將事態引向惡化,對整個保險業造成誠信危機,影響保險業的穩定、健康、快速發展。
5.對整個壽險市場和公司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首先,境外分紅保險產品的大發展是在保障型產品基本飽和之后才出現的,而我國的壽險市場才剛剛起步,目前我國居民的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純保障型的傳統保險其實仍有很大需求。同時,國內大多數的中資保險公司還停留在粗放型的經營階段,在資金運營、財務管理、風險控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加上投資渠道的狹窄及傳統保險覆蓋率較低等情況都決定了壽險產品必然由過于偏重投資功能向保障功能的理性回歸。其次,從目前的經營情況來看,壽險市場的保費結構很不合理。從全國看,2003年第一季度分紅保險保費已占總保險費收入的67.04%,在新型產品中占比更是高達96%;分紅產品對整個壽險市場的影響力過大且具體對一家保險公司來說,分紅保險的保費過多地集中于一二個產品上,一旦后續的產品出現斷層,到期分紅時很可能導致保險公司資金的流動性風險,進而影響到保險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再次,分紅險保費收入的急劇增加,對保險資金的運用增加了壓力。而在現有的政策條件下,保險資金運用既受制于投資渠道的單一,也受控于尚不成熟的中國資本市場的波動。實際上,資本市場不完善和民眾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環境下,過度經營投資型產品不僅容易增加經營風險,而且一旦不能滿足客戶對于投資收益的心理預期,很有可能形成對整個保險行業的信任危機。
6.投資收益風險。主要表現在保險資金運用的“利差損”風險。眾所周知,分紅險等投資性保險的順利推廣離不開發達的資本市場的支撐。只有當資本交易市場完善、投資渠道暢通、有多樣化的投資產品可供選擇時,保險公司才能從投資中獲取既定的收益,保證對投保人投資利益的兌現。但政府部門出于安全性考慮,對保險資金有較多的限制,目前的保險資金投資僅限于協議存款、購買投資基金、國債和金融企業債券等方面。由于現行的低利率使保險資金用于存款和投資債券的投資收益很低,因此對于保險公司來說資金運用的最佳渠道是證券投資基金。然而,據“中國保險發展論壇2003年年會”透露的消息,2002年中國保險業飛速發展,保費增長了近50%,但投資收益率卻連年下降,2001年是4.3%,2002年下降到3.14%。由于2002年國內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均處于低迷狀態,使保險行業用于證券投資基金的收益率為—21.3%,浮虧66.7億元,大大低于2001年通過基金獲得的20%的收益率。協議存款利率也由2001年的5%左右下調至3.4%左右。直至2002年底,全國保險資金平均收益率僅為3.14%,連壽險公司一般演示系統中的低檔收益率都未能達到。同時,一方面我國的相關政策對于保險公司用于投資證券投資基金的資金比例限定在10%—15%,相對于各壽險公司龐大的保險資金而言,這個比例顯然過低;在扣除2%—2.5%的保底利率后,可用于分派的紅利金額確實不容樂觀,離客戶的預期可能會有一段距離。換言之,假如保險公司因其他各種因素考慮動用自有資金勉強分紅,勢必加重利差損的負擔,有違當初推出分紅險產品防范利差損風險的初衷,對保險公司今后的穩健發展十分不利。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由于各壽險公司所推出的分紅產品同質性很高,面臨的風險也很類似,因而上述六類風險是我國保險業分紅保險所面臨的共同風險;另一方面,由于分紅保險的“紅利”主要來源于利差、費差和死差,而三差中對利潤影響最大的是利差,其次是費差,也就是說壽險公司的投資收益和經營費用在紅利分配中起關鍵作用。
二、保險公司應采取的對策
風險的存在很可能導致群體性上訪、投訴和退保事件的發生,從而影響社會的穩定。經過“投連險風波”再到“分紅險困惑”,各保險公司必須重新審視和調整壽險產品的發展思路,認真分析研究目前分紅保險中存在的風險,采取多種針對性措施,未雨綢繆,積極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分紅保險潛在的風險。
1.改變管理機制,轉變經營理念。要進行根本的產權制度改革,逐漸打破國有資產壟斷的局面,引進多元化的資本力量。解決了利潤目標的問題也就解決了保險產品創新的動機問題。與產權制度相適應,保險公司也需要將組織結構、考核制度、管理制度、人事制度進行深入改革,通過合資、戰略聯盟等形式,提高公司自身的經營能力、資本實力,以及人才實力,真正為保險產品創新的數量和質量提供優質保證;各公司應認真做好市場調研,開發滿足人們真實保險需求的保險產品,從而引導市場樹立正確的保險觀念;各公司還應切實轉變“跑馬圈地”、過分強調市場份額的經營理念,建立科學的核算體系,腳踏實地,精心經營,從而擺脫我國保險業粗放式經營的模式,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有機統一,從而最終樹立盈利是保險業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的正確理念。
2.調整險種結構,加快產品創新。就目前的情況看,各壽險公司的保費大量集中于少數幾個險種上,而其他險種的銷售比例偏低,這也是造成分紅險風險的原因之一。對于任何一個保險公司而言,一個或者是一類險種的保費比例過大,顯然是十分危險的。一旦沒有替代性很強的后續產品連接上,那么保費收入就會波動很大,資金流的連續性會受到影響,造成到期償付現金流的巨大壓力。所以改善險種結構也是保險公司的當務之急。因而各保險公司應該采取各種措施,堅決避免過度經營分紅保險產品,導致險種結構、保費結構的不合理,同時要進行新一輪的產品創新,回歸保險保障功能,開發多元化功能的保險產品,避免保費結構中“一險獨大”、經營過程中“大起大落”的局面,分散和化解經營風險,保證壽險業務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母公司利用控股權支配從屬公司重大決策和經營活動,追求資本增值和區分戰略板塊、業務板塊的多元化發展。
2.財務管控型。
母公司通過資本運營手段指導、監控從屬公司,對從屬公司的經營計劃和執行過程不過多關注,以實現財務目標為終極目的,以財務指標考核、控制為主要手段。
3.運營管控型。
采用運營控制型管控模式的集團,對集團資源高度集中、企業經營活動的統一并優化。從戰略規劃到實施,從生產經營活動到業務管理,都要納入集團管控范圍。通過上述介紹,我們可以看出,運營管控型是最集權的管控模式,而財務管控型又是最分權的管控模式,而戰略管控型則介于兩者之間。隨著集團管控管理模式的不斷演變,有的集團又將戰略管控進一步細化為“戰略實施型”和“戰略指導型”,前者偏重于集權而后者偏重于分權。
二、組織架構和發展戰略管控
1.集團公司組織架構管控。
組織架構包括集團公司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部門機構設置。建立統一、合理、高效的組織架構體系是實現集團有效管理的關鍵,在管理控制體系中起著“骨架”的作用。組織架構設計與運行通常存在以下潛在風險:治理結構形同虛設,企業缺乏科學決策和良性運行機制,有可能導致經營失敗,難以實現公司戰略規劃;內部職能部門設計不合理、權責分配不合理,可能導致機構重疊、職能缺失、互相推脫、效率降低等問題。所以,集團公司必須建立有效的組織架構管理體系,并確保其行之有效地運行。主要手段如下:一是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完善治理結構。內部管控是一個系統工程,設立集團公司的公司治理體系,要從內部控制角度考慮建立一套相互分離、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公司治理體系。要按照公司法和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體系,制定完善的決策體系和議事規則,執行和監督職能相互分離、相互制衡。二是合理設置內部部門,分清職責。在部門內部運行過程中一經發現有存在職能重疊、缺失或運行低下的問題,要及時調整部門架構,通過制定公司組織架構圖、業務流程標準、部門職責說明、崗位說明書等手段,明確各部門、各崗位的工作職責,做到各司其職、權責明確。
2.集團公司的發展戰略管控。
公司發展戰略是指企業根據企業自身情況對未來發展的定位和預測。集團公司要做到統一發展,必須要有共同的發展戰略,集團內各成員單位在共同的戰略指引下制定經營計劃,以確保集團整體戰略的實現。通常情況下,集團公司在董事會下設戰略委員會,負責公司的發展戰略制定工作。戰略委員會要綜合考慮宏觀經濟政策、國內外市場的變化趨勢、生產技術的發展趨勢以及競爭對手的情況,結合自身情況和資源,制定適合自己的、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董事會審議發展戰略后提交股東會批準實施。
三、集團公司的財務管控
財務是公司發展的命脈,因此,實行集團公司的集中管控必然要做到對財務的集中管控。隨著現代網絡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集團公司通過統一的信息平臺和財務共享中心實現對集團內單位的財務集中管控。建立統一的會計核算科目體系、統一的會計核算處理系統、財務報表合并系統、統一的現金管理平臺、預算管理體系、內部審計體系等。著名的GE公司(通用電氣公司)通過與銀行網銀支付系統對接的現金管理平臺,將子公司資金每日下班前定點上劃,集中大量資金利用北美與歐洲的時差進行“隔夜”資金運作,資金運作是按小時甚至分鐘計算的。這樣,產生了不小的資金利用收益。近年來,大型集團公司紛紛采用財務共享中心模式進行財務管控。它將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子公司的會計核算及財務管理統一拿到總部進行,各子公司或分支機構作為一個財務管理平臺,僅需設專人負責票據的收集、掃描及上傳工作。這樣做的優勢:信息統一和集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經營效率;提升財務決策水平等。
1.籌資風險的內因分析。
(1)負債規模過大。企業負債規模大,則利息費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導致喪失償付能力或破產的可能性也增大。同時,負債比重越高,企業的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越大,股東收益變化的幅度也越大。所以,負債規模越大,財務風險越大。
(2)資本結構不當。這是指企業資本總額中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比例不恰當對收益產生負面影響而形成的財務風險。企業借入資本比例越大,資產負債率越高,財務杠桿利益越大,伴隨其產生的財務風險也就越大。合理地利用債務融資、配比好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之間的比例關系,對于企業降低綜合資本成本、獲取財務杠桿利益和降低財務風險是非常關鍵的。
(3)籌資方式選擇不當。目前在我國,可供企業選擇的籌資方式主要有銀行貸款、發行股票、發行債券、融資租賃和商業信用。不同的籌資方式在不同的時間會有各自的優點與弊端,如果選擇不恰當,就會增加企業的額外費用,減少企業的應得利益,影響企業的資金周轉而形成財務風險。
(4)負債的利息率。在同樣負債規模的條件下,負債的利息率越高,企業所負擔的利息費用支出就越多,企業破產風險也就越大。同時,負債的利息率對股東收益的變動幅度也有較大影響。因為在息稅前利潤一定的條件下,負債的利息率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大,股東收益受影響的程度也越大。
(5)信用交易策略不當。在現代社會中,企業間廣泛存在著商業信用。如果對往來企業資信評估不夠全面而采取了信用期限較長的收款政策,就會使大批應收賬款長期掛賬。若沒有切實、有效的催收措施,企業就會缺乏足夠的流動資金來進行再投資或償還自己的到期債務,從而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
(6)負債期限結構不當。這一方面是指短期負債和長期負債的安排,另一方面是指取得資金和償還負債的時間安排。如果負債期限結構安排不合理,例如應籌集長期資金卻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應籌集短期資金卻采用了長期借款,則會增加企業的籌資風險。所以在舉債時也要考慮債務到期的時間安排及舉債方式的選擇,使企業在債務償還期不至于因資金周轉出現困難而無法償還到期債務。
(7)籌資順序安排不當。這種風險主要針對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在籌資順序上,要求債務融資必須置于流通股融資之后,并注意保持間隔期。如果發行時間、籌資順序不當,則必然會加大籌資風險,對企業造成不利影響。
2.籌資風險的外因分析。
(1)經營風險。經營風險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本身所固有的風險,其直接表現為企業息稅前利潤的不確定性。經營風險不同于籌資風險,但又影響籌資風險。當企業完全采用股權融資時,經營風險即為企業的總風險,完全由股東均攤。當企業采用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時,由于財務杠桿對股東收益的擴張性作用,股東收益的波動性會更大,所承擔的風險將大于經營風險,其差額即為籌資風險。如果企業經營不善,營業利潤不足以支付利息費用,則不僅股東收益化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嚴重時企業將喪失償債能力,被迫宣告破產。
(2)預期現金流入量和資產的流動性。負債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現金償還,因此,即使企業的盈利狀況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規定償還本息,還要看企業預期的現金流入量是否足額、及時和資產流動性的強弱。現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現實的償債能力,資產的流動性反映的是潛在的償債能力。如果企業投資決策失誤或信用政策過寬,不能足額、及時地實現預期的現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會面臨財務危機。此時,企業為了防止破產可以變現其資產。各種資產的流動性(變現能力)是不一樣的,其中庫存現金的流動性最強,固定資產的變現能力最弱。企業資產的整體流動性,即各類資產在資產總額中所占比重,對企業的財務風險影響甚大,很多企業破產不是沒有資產,而是因為其資產不能在較短時間內變現,結果不能按時償還債務而宣告破產。
(3)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是資金融通的場所。企業負債經營要受金融市場的影響,如負債的利息率就取決于取得借款時金融市場的資金供求情況。金融市場的波動,如利率、匯率的變動,會導致企業的籌資風險。當企業主要采取短期貸款方式融資時,如遇到金融緊縮、銀根抽緊、短期借款利息率大幅度上升,就會引起利息費用劇增、利潤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企業由于無法支付高漲的利息費用而破產清算。二、籌資風險的控制策略
1.樹立正確的風險觀念。
企業在日常財務活動中必須居安思危,樹立風險觀念,強化風險意識,抓好以下幾項工作:①認真分析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變化情況,使企業在生產經營和理財活動中能保持靈活的適應能力;②提高風險價值觀念;③設置高效的財務管理機構,配置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健全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強化財務管理的各項工作;④理順企業內部財務關系,不斷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
2.優化資本結構。
最優資本結構是指在企業可接受的最大籌資風險以內,總資本成本最低的資本結構。這個最大的籌資風險可以用負債比例來表示。一個企業只有權益資本而沒有債務資本,雖然沒有籌資風險,但總資本成本較高,收益不能最大化;如果債務資本過多,則企業的總資本成本雖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籌資風險卻加大了。因此,企業應確定一個最優資本結構,在融資風險和融資成本之間進行權衡。只有恰當的融資風險與融資成本相配合,才能使企業價值最大化。
3.巧舞“雙刃劍”。
企業要強化財務杠桿的約束機制,自覺地調節資本結構中權益資本與債務資本的比例關系:在資產利潤率上升時,調高負債比率,提高財務杠桿系數,充分發揮財務杠桿效益;當資產利潤率下降時,適時調低負債比率,以防范財務風險。財務杠桿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當,可以提高企業的價值;運用不當,則會給企業造成損失,降低企業的價值。
4.保持和提高資產流動性。
企業的償債能力直接取決于其債務總額及資產的流動性。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經營需要和生產特點來決定流動資產規模,但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采取措施相對地提高資產的流動性。企業在合理安排流動資產結構的過程中,不僅要確定理想的現金余額,還要提高資產質量。通過現金到期債務比(經營現金凈流量÷本期到期債務)、現金債務總額比(經營現金凈流量÷債務總額)及現金流動負債比(經營現金凈流量÷流動負債)等比率來分析、研究籌資方案。這些比率越高,企業承擔債務的能力越強。
5.合理安排籌資期限的組合方式,做好還款計劃和準備。
企業在安排兩種籌資方式的比例時,必須在風險與收益之間進行權衡。按資金運用期限的長短來安排和籌集相應期限的負債資金,是規避風險的對策之一。企業必須采取適當的籌資政策,即盡量用所有者權益和長期負債來滿足企業永久性流動資產及固定資產的需要,而臨時性流動資產的需要則通過短期負債來滿足。這樣既避免了冒險型政策下的高風險壓力,又避免了穩健型政策下的資金閑置和浪費。
6.先內后外的融資策略。
內源融資是指企業內部通過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而形成的資金來源和產生留存收益而增加的資金來源。企業如有資金需求,應按照先內后外、先債后股的融資順序,即:先考慮內源融資,然后才考慮外源融資;外部融資時,先考慮債務融資,然后才考慮股權融資。自有資本充足與否體現了企業盈利能力的強弱和獲取現金能力的高低。自有資本越充足,企業的財務基礎越穩固,抵御財務風險的能力就越強。自有資本多,也可增加企業籌資的彈性。當企業面臨較好的投資機會而外部融資的約束條件又比較苛刻時,若有充足的自有資本就不會因此而喪失良好的投資機會。
7.研究利率、匯率走勢,合理安排籌資。
1.1.1加強業務培訓選派科室的護理骨干、護士長到上級醫院學習、進修。進修后,在科室內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帶動護理人員參與各種學術活動,并定期開展ICU護理知識講座,進行業務知識及操作技能培訓,以提升科室的整體業務水平。此外,還要重點對科室護理人員進行風險意識培訓,讓護理人員對風險管理的目的、作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重視風險防范。
1.1.2增強護理人員工作責任心定期組織科室護理人員進行法律知識及風險意識教育,以強化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每月定期開展工作會議,分析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種不安全隱患,找出產生隱患的根本原因,護理人員各抒己見,交流、討論相應的處理方法,總結出切實、有效、可行的風險防范對策,并在以后的護理工作中積極落實。
1.1.3定期檢查設備狀態指派專人管理科室儀器,定期進行檢查,并與設備科人員一同對設備進行調試、保養,做好相應的記錄,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報告、處理。ICU病房的搶救器械及藥物都要隨用隨補,確保搶救用物隨時處于備用狀態,外用藥與內用藥要分開存放,針劑藥物必須與包裝盒標簽一致,且標識清晰。根據設備操作說明書,制作操作程序卡片,并懸掛在設備上,以便于護理人員閱讀。
1.1.4保障夜間護理安全夜間護理由高年資護師、帶教老師、副護士長輪流帶班,其負責調配護理人力資源,協調護患、醫護關系,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組織搶救工作,以保證夜間護理安全。
1.1.5建立健全風險管理規章制度建立激勵機制,激發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推選科室優秀人員,如優秀帶教老師、優秀組長等,并在物質、精神方面予以嘉獎。建立非懲罰護理不良事件報告制度,鼓勵護理人員積極報告不良事件,以便于找出護理流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積極改進,以免再次發生同類事件。
1.1.6做好護理記錄管理在發生護患糾紛時,護理記錄就是最直接的法律證據。重癥監護病房作為治療、搶救危重患者的主要場所,患者能否得到全面周到的護理、及時的搶救,都將直接關系到患者的預后及生命安全,若護理記錄不完全,在發生護患糾紛時,就難以舉證。所以,ICU護理人員必須對每一項護理、治療操作做好記錄,包括患者的用藥時間、病情變化、療效觀察等情況。
1.2評價指標
在實施風險管理前后,對ICU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應急能力、責任心、溝通能力、服務態度、文書書寫、護理操作6項,單項滿分100分。使用我院自制的患者滿意度調查表,調查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軟件SPSS18.0處理本次研究數據,計量、計數資料比較分別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施風險管理后的各項護理質量(應急能力、責任心、溝通能力、服務態度、文書書寫規范、護理操作熟練)評分,均顯著高于實施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觀察組有78例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滿意度為97.5%,對照組有61例患者滿意,滿意度為76.3%,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期貨公司的主要問題分析。從當前我國的期貨公司風險管理的情況來看,在諸多層面都存在著問題,主要體現在風險管理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沒有嚴格的執行。雖對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都有著認識,但在實際的業務處理過程中還依然存在著不按規則要求辦事的狀況,經常會發生人情及關系在風險管理當中混雜的情況。這主要是由于期貨公司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壓力,所以在交易及開戶等出入金的環節會以客戶的需求為主,所以就會出現行情有著大波動的狀況下為滿足客戶需求遷就客戶進而違規的情況發生。另外就是期貨公司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還沒有得到完善建立,監管制度影響著金融機構對風險采取的態度,并通常對其風險的調和起到了重要決定作用。雖我國一些期貨公司在控制制度上有著建立,但總體來看都缺乏鮮明的個性,主要是為能夠和監管機構的監管要求相符合制定的,所以在適用性方面就會受到諸多層面的因素限制。還有就是風險識別判斷的科學性不強,缺乏進行風險管理的定量模型,不同因素對風險影響程度的諸多問題判斷是根據模糊經驗作出的,所以就缺乏科學性。風險管理的手段相對比較單一化,風險管理的基礎相對比較薄弱,主要體現在客戶資信相對較差。再有就是抗風險能力低及風險管理的差異化及靈活性不足,保證金封閉運行當中有著風險存在。
二、期貨公司風險管理的問題成因及應對策略探究
1.期貨公司風險管理的問題成因分析。期貨公司的風險管理產生的問題因素是多樣的,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是一個重要原因,我國的期貨市場法律體系正不斷完善,但其中的問題當前還比較凸顯,其中的內容和當前飛速發展的市場需求已經不能有效的適應。還有就是在適度的競爭環境方面相對比較缺乏,我國的期貨市場在行政色彩上較為濃厚,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力相對較大。而期貨公司在一些業務上充斥著大量不正當競爭手段,這些方面都使得我國的市場秩序相對比較混亂,公司的效率也得不到有效提升,所以對期貨的風險就大大的增加了。再有就是融資渠道比較匱乏,沒有完善的外部監管體系,這些方面的因素都是造成風險增加的因素。另外就是期貨公司的內部問題原因,主要體現在其規模較小以及業務的范圍比較狹窄,管理的體制及手段都比較落后,內部控制體系還沒有完備的體現出來。
2.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問題的應對策略探究。對我國期貨公司的風險管理進行完善要從多個層面進行考慮,首先要建立合規風險管理長效機制,積極的倡導合規文化建設。這是期貨公司實現風險管理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從具體的措施實施方面主要從高層做起,主動合規,全員合規,制度先行,對制度的落實及執行情況要加強檢查,明確合規報告的內容及途徑,建立合規問責以及內控考核機制。同時也要能夠開展合規培訓,從而促進合規文化建設。強化內控管理制度的建設,主要提高對風險管理的認識,明確實現公司戰略目標潛在事件的影響,對風險和機遇加以區分。要對每項可能發生的風險分為措施以及既規避和減少等幾個策略進行實施,并要從固有風險以及隨即風險的角度進行考慮,制定相關的制度以及程序從而保障相應方案的執行。還要能夠對風險管理的基本制度進行有效的完善,梳理業務規章制度及合規風險點,內部合規管理制度建設要和業務管理流程執行及修改得以有機的聯動。所以這就需要做好內部合規管理工作,對風險進行有效的防范,要能夠打破部門間條塊分割及各自負責的部門風險管理模式,避免由于制度的缺失而產生合規風險點。完善退出機制及程序的設計等配套措施,要在有效市場經濟體系當中采取優勝劣汰的方法進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期貨公司市場退出機制會對金融體系產生一定影響,但只是一味進行保護也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從具體情況來看,市場經濟過程中,倒閉是資源配置機制的重要構成部分,而對這一情況進行處理就需要就需依靠資金支持,所以監管者就要能夠制定出處理問題期貨公司的適當安排。構建合規風險管理處罰機制,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建立合規的問責機制,并建立合規內控考核方案。在這一環節主要是確定合規內控考核指標,公司的合規風險指標主要分為重要影響及一般影響類型,從重大影響類型來看主要就是受到監督部門及主管機關處罰等產生的損失。而一般的影響則是指沒有按照規范進行經營和操作,受到監管部門關注及公司發生風險事件所造成的媒體負面影響的情況。考核可通過扣分的結果并入到公司年度績效管理考核的整體方案當中,各部們合規內控權重比例要結合公司及各部門簽訂績效合同約定執行。對整體的業務結構進行調整,改善管理的模式,并要能夠形成風險控制的文化。管理模式的改善非常重要,首先要能夠對公司的治理結構進行完善,從而實現期貨公司決策科學化,規避內部人控制風險,再者就是對其管理架構進行合理化的調整,對其業務結構也要合理化的調整,開展一些創新的業務。還有就是良好的風險控制氛圍能夠為期貨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這就需要期貨公司在內部要能夠形成風險控制的文化及防范風險的意識,這不僅有利于公司的發展,同時也能夠推進這一行業的文化建設進程。
1.2效果判定標準對兩組患者的護理缺陷發生率、護理合格率、搶救物品完好率及患者滿意度進行分析對比。
1.3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18.0統計軟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檢驗統計計數資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中有5例護理缺陷,護理缺陷發生率為2.5%,對照組中有26例護理缺陷,護理缺陷發生率為13.0%,試驗組患者的護理缺陷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試驗組護理合格率、搶救物品完好率、滿意率分別為97.5%,100.0%、98.5%,對照組護理合格率、搶救物品完好率、滿意率分別為90.0%,91.0%、90.5%,試驗組護理合格率、搶救物品完好率及患者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