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4:3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專會計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如果會計課程體系與實踐環節聯系不密切,整體安排不周全、系統性差,難以及時進行實訓,這樣就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目前,很多中專學校的會計實訓教學體系不夠完善,只是單單停留在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上。
(2)教師理論知識掌握較好,實踐經驗不足
“雙師型”的教師較少,很多教師缺乏實踐實操經驗,重理論輕實訓,再加上會計教材的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積極性低,必然上課就達不到預期效果。另外,教師以從事會計理論教學工作為主,出外培訓機會少,每年的會計繼續教育流于形式,實踐知識更新慢。特別是一些年輕教師,剛畢業就走上了講臺,更是缺乏實踐。
(3)教材內容抽象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低
中專會計教學沿用的教材理論多、內容抽象,邏輯性強,學生一般只可以通過字面來揣摩。比如在學習長期投資等會計賬務處理內容時,由于賬務處理過程牽涉內容過多,總分類賬下又細分明細賬,學生學習時經常水過鴨背,沒有真正弄清知識點的含義,更沒有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所以,學生在學習教材內容時,積極性不高。
(4)學生實習機會有限,校內實訓環節與實踐差距大
由于會計工作崗位的特殊性,學生到單位財務部門實習,只能參加一些輔助工作,如幫助會計人員進行一些明細賬登記或賬目核對工作,很難了解企業一整套會計核算流程。
二、如何開展實訓教學
(1)建設仿真會計模擬實訓室
雖然理論可以指導實踐,但一味灌輸會計理論,不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生很難短期內學有所成,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強化學生的實習實訓是必須的,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的動手操作能力。中專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比較有限,畢業前花部分時間到企業去頂崗實習不太現實。因此,建立多功能、仿真的會計模擬實訓室,為學生提供系統、規范實習場所是很有必要的。把企業搬到學校來,把企業的業務活動濃縮到實訓中,開展直觀教學。讓學生接觸一些比較真實的會計資料以及會計用品,并運用已學過的知識,通過獨立操作,對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水平是很有幫助的。
(2)實訓資料要做到真實充分
為了使得學生實訓中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應該盡可能在實訓過程中模擬實際,這也就要求實訓資料要做到真實充分。實訓時,內容安排要盡心籌劃,準備的模擬實訓資料充分、完整。并且根據每學期的課程設置及會計教學內容,提供包括經濟業務資料和學生實習用品資料所需要的模擬實習材料。盡可能讓學生接近實際,采用真實的記賬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等會計資料貼近生活,使得學生可以進行系統化、規范化的操作實踐。
(3)將會計實踐教學納入整個教學計劃
根據會計行業標準,適時調整會計專業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積極開展課程和教學方法改革,會計專業要形成以職業崗位作業流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學校在安排會計專業教學計劃的時候,適當加大實踐教學的課時,可能的情況下加大到35%-40%的比例。因為很明顯的是,實訓實踐課程,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學生參加工作以后實際操作能力差的問題。
(4)安排有實踐經驗的老師負責實訓工作
由于會計專業的特殊性,學生在實際的實踐中要是不接觸真正的會計主體,根本無法體會會計技能的特點,傳統的校內實踐就成了紙上談兵,沒有實際的效果。會計實訓教學、要達到預期效果,就要安排有實踐經驗的老師負責實訓工作,手把手地教,這樣學生的基礎才夠扎實,帶出來的學生才會更能融入社會,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1.教學方法和手段
目前,教育的方法還是原來的傳統教育方法,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育,把課堂上知識的講授和學習作為重點來教學,主要是教師講,學生主動思考的少,教師只是講解會計處理事項的結果,而并不對經濟或者相關的事項作出說明,對會計分錄和報表也只是簡單生硬地講述,學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形成一種沉悶的課堂氣氛。
由于學校的教學條件和硬件設施的限制,教學手段仍然是以教師在黑板上板書為主,導致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不到鍛煉和培養,整個的教學質量得不到提高。近年來,會計學教材內容不斷地豐富與完善,信息量也在增大,但是傳統的教學手段并沒有得到改善,所使用的多媒體教學也只是播放視頻,不能達到很好地教學效果,使人才的培養也不能達到要求的層次。在信息化的時代,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對信息的需求,如果使用多媒體來講授會計這門課,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尤其對于初學者來說,會計是一門很難學的學科,知識的專業性太強,很難理解,如果不用多媒體講解這種抽象的知識,學生很難產生興趣。
2.教材內容不合理
我國的會計教材種類多,內容繁雜,沒有得到統一。會計學教材應該及時進行改革和更新,課程內容要隨著相關法規、制度發生相應的改動。但是,傳統的教材由于編寫時間長,一些新案例、新方法和新內容很難及時編入教材中,這樣的教材并不能適應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要求。
3.實踐教學缺乏
高職專業教育主要注重培養技術性的應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學中要求理論講授和教學實踐相結合。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重要特征是實踐性,實踐性教學是經濟全球化的要求,而高職院校也逐漸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開設了高職會計的實踐課程,包括畢業實習和課程學習中的模擬實習,但是像模擬實習,并沒有完全實行,只是把它當成可有可無的,時間多就安排,時間少就棄之不顧,沒有得到重視。實踐教材不能滿足需求,目前的會計學教材內容混亂,種類繁多學校在選擇教材上也有一定的隨意性,沒有統一規定,使用的教材很難滿足教學的要求。高職會計學的教學課程設計缺乏與相關學科的聯系,如管理學、信息學以及國際貿易等學科,都沒能很好地融合進去。教學中講解的案例少,使學生的認識膚淺,知識面狹窄。學校安排的校外實習,也只是安排快要畢業的學生,很多的學生認為,實習只是一種找工作前的緩沖,并不是真正的工作,很難引起重視,而且實習單位可能沒有安排專業的老師指導學生的實習,使實習變得很盲目。
二、解決會計專業教學存在問題的途徑
1.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
改變原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把教、學、做融為一體,形成以老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根據會計教學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首先,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啟發的方式指導學生思考問題,然后引導學生找到問題的思路,最后解答出來。有時候,教師可以把問題設置為誘發式的,結合課堂上的講解和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把要學習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能力,主要讓學生掌握解題技巧和思路。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耐心與學生進行討論,對案例共同分析,引導學生獲得正確的認識和答案,實現師生互動。還可以把內容隱藏于問題中,然后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經過思考和老師的點撥,自己解決提出的問題。這種方法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意識,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會計專業教學的手段需要優化。會計學中涉及的內容如憑證、報表等很繁瑣,教學中需要使用多媒體和投影儀等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2.及時更換會計專業教材
學校使用的課程對會計專業教學的影響很大,學校要多與行業合作,開發與實際相聯系的教材,學校的相關教研人員應該多關注會計制度及處理的更新,提出新的建議,保證教材的質量和信息的先進性,這樣,學生就能了解和掌握到最新的會計知識,減少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3.加強實踐能力的鍛煉
財會專業自身已經擁有悠久的歷史,財會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任何企業單位都離不開會計崗位,會計崗位在企業中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國很多高等職業院校中普遍設立了財會專業,而且學習財會的學生越來越多,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會計專業的重要性。高等職業院校的會計專業的發展情況,不僅影響財會專業的教學質量,而且還直接影響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據調查顯示,我國高等院校的財會專業存在一定的問題,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高職財會專業的教育教學質量。
一、我國高等職業院校中財會專業存在的問題
(一)財會教師師資嚴重不足
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各個高等職業院校在不斷地擴大辦學規模,尤其針對財會相關專業。目前我國財會專業擁有著充足的生源,而其財會專業的辦學成本相對較低,這樣使得學生數量在逐年的增加。因此,師資力量方面表現的越來越薄弱。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數量差距逐漸拉大,財會專業的教師供不應求,師資引進刻不容緩。
對于高等院校的財會專業而言,其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顯然嚴重缺乏實踐能力強的教師。我國已經制定了相關的政策,以此鼓勵校企加強合作。但對于企業而言,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不愿加強與高等院校的合作,問題主要包括:人員編制問題、涉及商業秘密、雙方經濟利益等等,其不愿意為教師提供定崗實踐的機會。
(二)財會專業教學模式單一
目前針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財會專業的實際教學活動進行考察,發現大部分高等職業院校的財會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很多財會教學還停留在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基礎上。傳統守舊的財會教學采用“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的教學模式。大多數高等職業院校的財會專業教學采用“一本教材、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呆板的教學模式。
在這樣的教學課堂中,具有較少的課堂輸出信息量,只注重理論的教學,往往忽視實踐,其將不利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與分析判斷能力,不僅抹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其還埋沒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種“填鴨式”、“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展的要求。
(三)財會教學的實踐機會少
針對財會的專業資料本身而言,其具有較強的保密性,這說明財會專業的工作具有較強的技術性。針對每一批應屆畢業生來說,會計崗位本身能容納的人數是有限的,大部分企業并不愿意接受校企合作,這就導致財會教學的實踐機會較少。
據調查顯示,我國多數高職院校還沒有建立完整的形成科技開發、技術創新、社會服務的辦學體系,根本無法做到校企合作。另外,由于我國很多高職院校經費在校企合作的資金投入方面嚴重不足,再加上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最終使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只能流于形式,不能起到相應的作用。
(四)學生素質普遍較低
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生源較為復雜,層次不齊,我國多數人對高職教育的認識比較偏激,這就影響了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的學習態度,越來越多的同學對自己低要求。將其與本科院校學生進行比較,顯然高職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很多同學“以我為中心”,對財會專業的學習缺乏主動性。
二、高職財會專業教學改革的具體對策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1.師資引進。在高等職業院校中,要不斷的加強師資力量,教師要具備高學歷和高職稱,可以聘用財會專業的人才擔任兼職教師,在適當的情況下可以提高兼職教師的比例。在進行師資引進的過程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避免“一刀切”,有機結合教師的學歷、職稱、專業、年齡等條件。堅持財會專業能夠持續長遠發展的準則,同時注重學校內部人才的發現與培養。
2.人才的選拔。在高等職業院校中,適當的選拔學科骨干,這項策略是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充分發揮學科骨干在財會專業教學方面的作用,帶動學生積極學習專業知識的氛圍。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其在財會專業方面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改革財會的教學模式
實施多媒體網絡化實踐教學模式,財會專業教師可以把所有的企業財會實務操作的過程全部錄制下來,并將其制作成幻燈片,將其作為共享的教學資源。應用多媒體教學模式,能夠將枯燥無味的財會理論(會計報表、會計要素等)表現得生動有趣,可以采用動畫、音樂、等手段,能夠很好的活躍課堂氛圍。這樣的課堂氛圍可以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合理的互動,能夠調動學生對財會知識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財會專業的教學質量。
(三)加強實踐基地的建設
加強校內財會專業的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的建設,建立完善的校內財會專業生產型時間基地,使校外財會實訓基地處于長期穩定的狀態。通常校外會計實訓基地主要可以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擁有先進的技術設備。在財會專業實踐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具有實踐經驗的指導教師,顯然實踐基地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學生對財會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四)加強學生職業理想的培養
加強學生職業教育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項工作要從學生剛剛入學時就開始著手,改變其入學時的消極態度,并向介紹財會專業,從開始培養學生的職業理想。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對高職教育理論和財會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學習,使學生對職業教育有全新的認識,在此基礎之上建立職業教育的理念,并逐漸的形成職業理想。
三、結語
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嚴峻,除了一些名流院校以外,剩下的各高校仍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幾年前,財會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前景非常好,導致我國很多高校紛紛開設財會專業,包括很多職業高中、中專、高專等不同的學校都有開設會計專業,不僅文科類院校、綜合類院校開設財會專業,而且師范類也開設會計專業。并在此基礎上盲目的擴招,從而增加了應屆大學財會專業畢業生的數量。由于盲目開設財會專業,其在專業教育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且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因此,需要針對不同的問題采取必要的對策。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06-0052-04
學校專業內涵建設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學校“抓內涵、精管理、提質量、謀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是提高自身適應市場經濟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是學校做精、做強、做優的根本途徑。2012年6月,江蘇省江都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江都中專校”)成為第二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單位。兩年來,該項目實際收到各項資金2894.3萬元(中央財政資金1100萬元,地方配套資金630萬元,行業企業資金141.3萬元,區財政補助及學校自籌資金1023萬元)。專業內涵建設的強化,有效促進了辦學實力和內涵的顯著提升,進一步提高了學校服務貢獻水平和引領示范作用。
一、校企合作求突破,構建專業內涵建設平臺
本著“共建、共享、共贏”的原則,江都中專校注重練好校企合作的“太極推手”,注重“伸、推、握、拉、立”五種招式:“伸”,就是把手伸長,廠內設室,教研外置;“推”,就是把學生推出去,廠內設校,產學結合;“握”,就是校企握手,廠校合一,“訂單”培養;“拉”,就是拉來企業,校內設廠,產教對接;“立”,就是自辦企業,創建公司,學練結合。
學校堅持以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為導向,著力促進職業教育由“校企合作”向“校企一體辦學”方向發展,實施“校企一體人才培養工程”。區政府出臺了《揚州市江都區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建立完善了“職教聯席會議制度”,每半年召開聯席會議,專題研究職業教育事宜,使之成為聯絡行業、企業和學校的橋梁,形成政府引導、校企互動、行業協調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校企一體人才培養工程”推進了專業建設改革創新的步伐,深化了校企合作內涵,節約了辦學成本,實現了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推動了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水平的不斷提升,實現了校企之間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二、建設模式求創新,激發專業內涵建設的動力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校企一體化辦學,多崗一體、能力遞進
創新型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教育的教學要從重知識傳授向重技能培養轉型。學校以質量為核心,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將學做人和學技能有機結合起來,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給企業更多的話語權,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做到專業設置與職業需求、教材內容和職業標準深度對接,構建了“校企一體化辦學,多崗一體、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方案,積極實施“訂單式”、企業“冠名班”、工學交替、“多證書”制等人才培養方式,培養適合職業崗位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筆者所在學校數控技術應用專業,以滿足地方企業對“精操作、能編程、知工藝、會基本維修、懂一定管理的多崗一體”的數控技術應用型人才需求為導向,以“引企入校,領校進企”的校企合作模式為橋梁,構建了“校企一體辦學,多崗一體、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先后與江蘇亞威機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威公司)、江蘇一重數控機床有限公司、揚州光輝內燃機配件有限公司、揚州龍川鋼管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訂單”培養班級達6個,共建校內生產實訓基地1個。該專業以英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為參照,結合本校及江蘇一重數控機床有限公司的實際情況,在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創新現代學徒制,按照“企業用人需求與崗位資格標準”來設置教學內容,開發教學項目,同時打破了原來的學期體系,學生進入企業定崗定師傅,不再享受寒暑假,放假時間參照企業制度,每周日休息,周一、二上理論課,其他時間跟隨師傅進入企業生產實踐崗位,授課教師由企業和學校專業人才共同組成,授課內容緊貼企業生產實踐,真正做到了“學生”與“學徒”的有機結合。該專業與亞威公司合作,組建“亞威班”,并簽訂協議。在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研討的基礎上,調整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保留人才培養方案中原有主要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以亞威公司產品圖紙、產品實體及產品加工工藝為項目主體的項目課程,并以亞威公司的生產車間為教學現場,學校的專業教師與亞威公司的師傅互相協作,共同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形成了融“項目、課程、技能”為一體的“企中校”為主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學校為亞威公司2011年的成功上市作出了有力的貢獻。
(二)創新教學模式――“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
江都中專校注重突出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式,按照職業活動過程和職教規律設計教學過程,在職業情境中實施項目教學、案例教學、行動教學,使專業教學對接生產過程,實行“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著力提高實踐教學課堂效率。如會計專業,專業建設與行業深度融合,將“基礎知識學習、崗位能力培養、從業證書培訓”內容融為一體,將會計從業資格考證,會計職業規范與道德,會計崗位職業標準、技術標準、業務流程、操作規范等內容融入課程標準,進行課程內容設計,構建了以會計職業標準為依據、以職業崗位能力分析為基礎、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引導的“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形成“一線二點三領域”的“崗位式”課程體系(“一線”,指以培養學生從事會計職業崗位工作的綜合素質為主線。“二點”,第一點是政行企校合作育人,即課程體系的構架、課程標準的制定、核心課程的開發、課程內容的萃選、課程教學的組織和評價等都必須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第二點是工學結合,包括“理實一體化”教學、校內外實訓、頂崗實習和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核心課程開發。“三領域”,指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職業崗位能力要求,構建基礎素質學習領域、職業能力學習領域和職業延展學習領域),實現課程與崗位的無縫對接,有力推動了師資隊伍建設,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機制創新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創新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校企共建,校中有企、企中有校
創新實訓基地建設,以校企合作為主導,借鑒國際先進職業教育理念和方法,使“校企一體化辦學”最終落實到實訓基地建設上來。學校依托重點企業建設了一批圍繞重點主干專業的高水平實訓實習基地,與江蘇誠德鋼管股份有限公司、江蘇一重數控機床有限公司、江蘇江都建設集團、南京維色動漫有限公司、揚州光輝內燃機配件有限公司、江都電信等知名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校企共建緊密型實習基地59個、校外頂崗實習(10人以上)基地69個,讓學生專業實習全部在校外實習基地以頂崗工作方式完成,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推動了學校招生與企業招工的一體化。
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呼喚職業教育發展的率先轉型,學校建有“起點”汽車沙龍、凱瑞會計服務公司等多個校內學生自主創業基地。2013年8月,在區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上海皆悅文化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與學校共建江都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基地。學校的校企共建內燃機氣門金加工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3+2學徒制實訓基地、江都軟件園維色動漫人才培養基地及職業教育服務“三農”項目建設等都已初見成效。
(四)創新師資隊伍培養機制――校企互通、專兼一體
學校的發展必須依靠教師,教師的眼光、境界與教育教學水平決定學校的品質。江都中專校秉承校企互通、專兼一體”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理念,以培養“高級工程師、工程師、職業技師、職業技能鑒定師和職業教育拔尖人才為目標,以科研為引領,創新師資隊伍建設途徑,采用“一遴選二培養三帶動四聘請”的方式,即在學校遴選專業帶頭人、培養骨干教師、帶動年輕教師成長和聘請兼職教師(把能工巧匠請進來、把經驗豐富的行家請進來、把有專業特長的專家請進來、把適應學生未來崗位拓展的能人請進來),依托大中型企業,完善教師“校企輪崗制”,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支持企業技能型人才到學校兼職任教,建立“項目教學團隊”獨立核算、目標績效考核制度,不斷提高教師的學習、教學研究、課程開發、教學方法創新、資源利用能力等。2012年制定了《揚州市江都區職業學校兼職教師管理辦法》,出臺了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培養培訓規劃,積極支持教師參加省級、國家級和國際交流與培訓,促進教師學歷及能力的整體提升。通過開展“管理干部比作風,看誰的工作績效高”、“教研組長比科研,看誰的研究成果多”、“骨干教師比引領,看誰的示范作用大”、“年輕教師比教學,看誰的專業成長快”、“教輔人員比服務,看誰的吃苦精神強”等“五比五看”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近年來,學校有高級職稱教師96人,省市特級教師、領軍人才、教科研中心組成員、學科帶頭人62人,聘請54名企業技術骨干或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42名專家級人才指導專業建設;選派教師赴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進修培訓;完成國家級課題2項、省級課題6項、市級課題10項、校級課題56項;有400余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公開期刊上發表。學校師資隊伍水平得到整體提升,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初步建成。
三、服務能力求提升,凸顯專業內涵建設的宗旨
專業內涵建設的目的就是提升服務能力,宗旨就是為企業、“三農”及社會提供更優質的貼心服務。學校進一步明確了服務江都、輻射揚州、影響長三角地區的辦學思路,在人才支撐、吻合區域經濟發展、主動服務經濟社會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校企融合,為企業服務
本著“共建、共享、共贏”的原則,專業內涵建設為落實到企業服務,實行委托培養、“訂單”培養、招工與招生一體化培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服務企業,在“領校進企,引企入校”方面,數控技術應用專業與江蘇一重數控機床有限公司合作,運用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培養新型實用型技能人才,真正實現“企中有校,校中有企”緊密型合作,實現學生當地就業,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服務企業,開展“職業教育服務到園區”主題活動,跟蹤江蘇亞威機床股份有限公司、揚州嶸泰工業發展有限公司等骨干企業,邀請行業企業領導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聘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和指導技能教學,不斷調整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擴大“訂單”培養比例,實行“校企人才培訓、技術研究、產品開發雙向互動模式與教學產研一體化”的校企合作機制。
服務企業,取得實效。2012年初,《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第三期以《風景這邊獨好》為題將學校校企合作內容作為典型事例進行專題報道。2012年9月26日,《江蘇教育報》刊發了《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現新突破》的專題報道,江都中專校的校企合作被作為典型作重點介紹;同年11月21日,《中國教育報》又以《從“戀愛難”到“喜聯姻”》為主標題,報道了江都中專校破解校企合作瓶頸的成功做法。在揚州市2012年度各類教育工作綜合考評中,該校的“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獲特色項目獎。
(二)根植農村,為“三農”服務
學校按照“政府主導,學校承辦,社區聯動,項目引領”的總體要求,“以農業技術培訓為載體,造就新農村建設致富人;以職業技能培訓為龍頭,轉移新農村建設富余人;以就業創業培訓為依托,培養新農村建設接班人;以農民學歷教育為抓手,培育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培養“四人”為目的,以江都社區培訓學院為龍頭,聯合地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及各成人教育機構,搭建起農民培訓教育三級網絡,積極開展農業專業技能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就業創業培訓、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等各類面向“三農”的培訓教育項目,長短結合,校鎮結合。
近年來,江都高效規模農業發展迅速,尤其以花卉苗木、優質蔬果、特種水產為首的高效農業比重上升到45%,產量效益明顯提高。為此,學校依托社區培訓學院的平臺,以13個鄉鎮為中心,以地方成人學校為陣地,圍繞本地特色農業、現代農業,積極開展大棚蔬菜、苗木花卉、水產養殖、特色水果栽培等現代農業技術培訓。一方面組織教學小組,進村到戶,送教下鄉,把科技、教育和農業密切結合起來,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另一方面,制作方便農村學習者的“教學包”和VCD等農民較易接受的課程載體,使職業教育更開放、更靈活、更平民化。學校每年服務“三農”培訓規模達到6000人次以上,年均接受繼續教育、學歷教育的農民學員1000人以上,覆蓋全區13個鄉鎮,為新農村建設培養了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素質高、范圍廣、數量足、有致富帶富能力的農村實用型人才隊伍,學校已成為區域經濟社會和“三農”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3年2月19日,《中國教育報》第三版“職教周刊?實踐探索”欄目以較大篇幅登載了學校鄧立新校長撰寫的《主動服務讓小學校派上大用場》一文,詳細宣傳了江都中專校服務“三農”的具體做法,在省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