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4: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行政管理專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我國高校行政管理規范化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沒有把“規范化管理”內化為日常管理理念。許多高校也意識到了規范化管理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但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深入探究其內涵,管理者缺乏對規范化管理的深入理解,未能真正領悟規范化管理的意義和精髓,從而無法將規范化的要求真正貫徹落實到管理行為中,無法切實做到知行合一,將規范化的理念內化為管理者的規范化行為。二是“規范化管理”要求缺少操作性。規范化管理,就是要讓各項管理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則要求各項工作都有具體明確的流程、標準和目標,做到流程簡明高效、標準清晰規范、目標明確具體,管理者如果缺乏對自身所轄工作的規范化研究,就無法制定明確的工作標準和管理手段,只能以經驗式、粗放式的管理手段進行管理。而經驗式、粗放式管理往往又是以規范化不夠、管理效率不高為主要特征的。[5]三是把規范化管理簡單地等同于教條僵化地執行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具有一般性的規范要求和約束,而規范化管理則是在管理制度的框架內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創設解決實際問題的途徑,是管理制度與學校文化的有機結合的產物。[6]在中國的現實語境中,大學管理既要講制度,又要有變通。不講制度,管理容易張弛失度;不講變通,被管理者難以接受,也無法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使得規范化管理流于口號。四是不能持之以恒地堅持規范化管理。當前,學校的各類資源均由行政部門掌握和分配,但行政權力卻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控,使高校這塊崇尚學術的自由凈土也滋生出權力崇拜和。這也是不少專家、學者提出高校“去行政化”管理的原因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之所以一直強調法治,就是因為我們在管理中還有不少有章不循、隨意決策的現象。具體到規范化管理亦是如此,一套很好的行政規范化管理有時會在領導面前低頭,會在人情面前妥協,不能被有效堅持。
三、提升高校行政管理規范化水平的途徑
對于如何提升規范化管理,不同的研究者會提出自己的處方,我們認為,提高高校行政管理規范化水平有五個主要途徑,而“練好內功”是首要要求,其中包括多方面的具體規范。這五個途徑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一)練好內功,掌握規范化管理的主要方法
1.決策程序化
提到規范化管理,人們一般都會想到如何讓員工按規矩辦事,而沒有意識到管理者的行政決策更應該規范化。行政決策失誤比員工行為不規范所帶來的后果更嚴重。推進高校行政決策程序化,首先是要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我國基本國情和高等教育辦學宗旨所決定的,體現了黨的領導和遵循教育規律的協調統一。要實現高校行政決策規范化,必須協調好黨委領導和校長負責的關系,處理好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的關系,唯有理順這個關系,才能在此基礎上健全黨政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其次,對于重大決策,應經過調查研究、提出方案、征集意見、充分醞釀、作出決策等環節,使整個決策活動約束在既定的科學程序中,避免因決策者的個人情緒、認識和偏好等因素影響決策,使所有決策都是集思廣益后的最優選擇。程序化決策過程就是發揚民主的過程,既要重視專家的意見,也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各級員工的意見,讓各級員工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從而增加他們的參與意識,提高決策的擁護度和執行力。
2.權責明晰化
當前我國高校的行政體系設置是一種金字塔式的層級組織結構。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層次分明,隸屬關系明確。行政管理包括組織、人事、教研、生管、后勤、保衛、財務等諸多方面的事務,另外,還包括對外聯絡、合作辦學等工作。高校行政管理的職能錯綜復雜,各部門之間既有業務上的對接,也有職能上的交叉。因此,推進行政管理規范化,就要明確界定各行政職能部門的權限和行使范圍,從制度上杜絕敷衍塞責、爭功諉過的現象。[7]通過逐級授權,明確各級管理的責權利,使管理部門和管理者在自己行使的權力和職責內開展工作,既不越界管理,也不逃避責任,而是作為高校行政管理的有機整體,各司其職、相互協作又相互制約,有序推動高校這個龐大組織的高效運轉。權責明晰化還要求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要遵守層級管理秩序,既要避免下級越級報告請示,也要避免上級越級行使權力。作為領導者,遇到越級反映情況問題時,可以作為了解搜集信息的渠道,但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則應慎重對待,若非遇到突發事件或緊急情況,不能允許和放縱越級行為發生。應該按照原先設定的管理權限和辦事程序規范辦理,體現規范辦事和法治的精神。越級行為的危害弊病是明顯的,它架空了應有的管理層級,破壞了管理秩序,使中層管理者處于信息情況不了解、無法正常行使職責的被動地位。越級行為看似高效,其實是以損害管理秩序和管理的嚴肅性為代價的。
3.目標計劃化
規范化目標管理,一方面要把長遠目標分解成中期、短期目標,每個目標的達成有具體的時間限制;另一方面,還要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并明確具體的責任主體。領導層提出學校總體發展目標,各部門應從自身職能出發,將學校的總體目標分解成本部門應該完成的具體目標和應對措施。有了階段性的具體目標,相應的責任人就能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的計劃措施達成目標。同時,作為更高一級的管理者,也能依據具體目標計劃的實施完成情況來考核、評價下屬部門、員工的工作情況,推進目標的實現。
4.業務流程化
業務流程化要求在高校行政管理過程中,對日常工作制定出相應的業務流程,對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崗位的具體職責和操作標準進行明確界定。在流程中,每個人都應該按照既定的流程要求進行工作,每個人的行為都要服從這個流程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業務流程化是對行政工作的規范化,而不是呆板僵化的教條。在流程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要針對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對流程進行不斷的改進,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業務流程化一方面使工作流程不斷優化、化繁為簡,使員工工作效率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循序漸進,確保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不走味、不變樣。業務流程化對服務對象而言,是公開透明、結果能夠預期的各種辦事服務指南。能否為廣大師生員工提供優質高效的行政管理服務,關鍵一點就在于能否推出相關工作的辦事流程,提高教師員工的辦事效率。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對目前臃腫的機構與人員進行必要的簡化、壓縮,以便建立扁平化的行政管理體制、實行分權管理。
5.流程精細化
精細化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文化。流程精細化建立在業務流程化的基礎上,要求對流程中的每個環節進行細化、精化。強調對流程目標的分解、細化、落實,注重數量化和精確化。精是精湛、精益求精,細是細節、最小的工作單元。世界一流企業都注重精細化管理,他們不僅對工作提出原則性要求,制定出每個企業活動的具體流程,而且對流程細節都作出明確的規范。高校行政管理涉及人事管理、財務管理、安全管理、后勤管理等方方面面,流程復雜,細節繁瑣,細節把握得越好、控制得越嚴,行政運行效率就越高;反之,如果不注重細節的規范處理,而是留給員工隨意處置,工作標準、服務質量就會因人而異,造成了巨大落差。比如對高校安全管理而言,安全無小事,細節定成敗。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嚴重的事件,其起因往往是一個微乎其微的工作疏忽所造成的。
6.控制過程化
粗放管理的一個特點就是只重視結果,不注重過程把控。這種管理方式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當結果產生時損失也已無法挽回。因此,要加強高校行政規范化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不僅要重視結果,還要注重過程化管理,使一切工作都在可控范圍內。控制過程化一方面要求管理者要掌握員工工作動向,避免因上下級溝通障礙或員工理解誤差等使工作偏離預定目標,在不良結果產生之前及時進行修正;另一方面要監督工作進度,避免員工因缺乏積極性、創造性等問題而拖延既定的工作進度,確保各項工作按時完成。實施過程監管,既是達成工作目標的保障,也是對員工的愛護。管理的目的不是要懲罰人,而是要讓被管理者按規范要求做好工作。作為管理者應有這樣的認識,在管理過程中不得不對員工實施處罰時,其管理就已經失敗了。控制過程化就是要高校行政管理者改變管理方式,把管理的焦點放在結果上,把工作的重心調整到過程上來。強調控制過程化,不是要管理者一竿子插到底,事無巨細什么都管,而是要重在把控工作方向,把控好關鍵的工作節點,這樣才能即產生管理效益,又給員工的創造性、積極性留有空間。
(二)依法治校,為規范管理構筑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
所謂良好的制度環境應該包括三個要素,即有章可循、按章辦事和制約監督。首先,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是高校行政規范化管理的基礎。高校要建立并完善行政管理規章制度,使各項行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否則,規范化管理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次,要實現高校行政規范化管理,作為掌握行政權力的管理者必須依法治校、按章辦事,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將個人意志凌駕于學校的規章制度之上。再次,要對行政權力進行約束。高校必須建立一整套約束監督機制,確保在公開透明的陽光下,公平公正地行使權力。一方面要切實發揮紀檢監察、效能督查等部門作用,自上而下對各職能部門的行政工作進行檢查和評估;另一方面,要營造民主氛圍,重視工會、教代會等組織在民主辦學中的重要作用,自下而上對學校領導、各有關部門的行政工作進行監督和評價。
(三)注重能力培養,為規范化管理提供人力支持
要實現高校行政規范化管理,不僅要有良好的制度環境,還要有一支具備規范意識和管理能力的行政隊伍。規范化管理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門管理科學,規范化的意識和能力只有內化為每一位管理者的職業素養,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實現規范化。對高校行政管理而言,推動規范化管理的決策在領導,領導行為導向足以影響一所學校的行政風格,而落實規范化管理的關鍵在中層管理隊伍,他們是高校行政規范化管理的設計師和貫徹者,負責制定各項規范化管理的規章、制度、流程和辦法等。因此,推進高校行政規范化建設,不能只是喊口號、提要求,等待員工自我覺悟,而是要切實加強對行政人員尤其是中層管理干部的規范化管理培訓,并將培訓納入學校發展規劃,有計劃地組織實施,使其真正掌握規范化管理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技巧,不斷提升職業素養和管理能力。否則,無論是規范化的制度建設,還是具體的業務執行,都難以實現規范化。
(四)恰當運用激勵約束機制,為規范化管理添加動力源泉
管理的藝術不在于作指示、下命令,而在于如何激勵、喚醒、鼓舞下屬為工作目標去奮斗。好的激勵約束機制能為高校實現行政規范化管理增添巨大的推動力量。懲罰只能在少數情況下使用,對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員應該采用激勵方式。對行政管理團隊而言,可建立校內督查制度和校、院二級管理機制,將權力下放給院系和職能部門等二級管理單位,明確他們的責、權、利,按照設定的工作目標實施效能督查,從而激發出二級管理單位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團隊協作意識。另一方面,對行政管理人員而言,可試點建立競聘上崗機制,能者上、有志者上,給年輕干部機會,給資深干部以壓力,有效激發廣大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后,要實施客觀、公平的績效考核與獎懲,形成紀律嚴明、賞罰有據的行政管理工作作風。
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旨在開發學生的潛能和創新思維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使他們獲得受益終生的真才實學,以下就是由求學網為您提供的試論行政管理專業應用型課程。
在行政管理專業的培養計劃修訂中,要遵循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的教學新思想和手動、腿動、腦動的實踐理念,以實現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能力為目標。在專業基礎課、必修課和選修課中設計和增加應用型、實踐性、操作性的實踐內容。具體講在增加課內實踐環節的時數的同時,增加專門的實踐性課程,并增加專業實踐的周數,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建立實踐教學三條線和三個環境:課程實踐教學一條線、基地實踐教學一條線、虛擬管理實踐教學一條線;實驗室環境、仿真模擬環境、真實管理環境,并使其高效率地服務于全面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需要進一步強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措施。大力加強行政管理基礎的教學力度;高年級學生實行分層培養,強化科研能力的訓練和實踐技能的訓練;課余時間,組織多種類型的課外興趣小組,重視信息技術和虛擬管理模擬的訓練,增強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長期以來,課堂實踐教學一直被行政管理專業教師有所忽視,但這一實踐教學形式在時空選擇的靈活性上、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上以及教師的跟蹤指導上都優于其它實踐教學形式,從本質上講,行政管理專業也適合于實行課堂實踐教學。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取代填鴨式教學方法,徹底改變教師講,學生被動聽、記的局面。應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使課堂由教師要求學變成學生主動學。根據行政管理屬于應用性科學的特點,改變單一講授法教學模型,可多采用案例分析法、討論法教學。這不僅使學生由被動地聽、記轉變為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而且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采取多媒體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徹底改變一支粉筆一根教鞭 ②這種傳統教學手段,使課堂氣氛變得生動活潑。
第一,管理一線見習。在對學生進行專業課學習之前,可以聯系本專業的對口企業,把學生帶入生產經營現場進行考察、觀摩,使學生對自己未來所從事的專業有一個總體的感性認識。這是實踐技能教學的第一步,目的是使學生明確所學專業應掌握哪些基本實踐技能。
第二,專業實習。現在大多學校在該專業第八學期安排畢業實習,但這一做法至少有兩個缺點:一是時間較短,一般均只安排八周左右時間;二是一旦學生在實踐中遇到問題,難以再回到書本中去。因此,建議在第五或第六學期即安排10周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去單位頂崗上班,掛職鍛煉。這將有助于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更易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習收效,增加實際工作能力。待第八學期再安排10周時間去實習時,學生就會有更多的理性和知識,處理問題或許更加老到成熟。另外,任課教師也可結合所授專業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專題性社會實踐活動。應該建立穩定的行政實習基地,為學生進行行政實踐提供可靠的平臺。這也是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
步驟/方法
一、論文格式要求
1、論文組成(結構):
專科畢業論文包括標題、摘要、關鍵詞、引論、論文主體、結論、參考資料
本科畢業論文應包括:封面、寫作提綱、摘要與關鍵詞、正文、參考資料
2、字數:
專科4000-6000字;本科5000-8000字。
3、論文格式要求(本科)
封面:采用統一的封面格式。
第二頁:畢業論文提綱。打成一頁。
第三頁:摘要與關鍵詞:摘要,字數在200----350之間。關鍵詞,選5--8個詞語,使用規范漢字。
正文結構:分為標題、引論、論文主體(本論)、結論、參考資料(注釋、參考文獻)
正文:其層次編號由大到小一律采用“一”、“(一)”、“1”形式的標題;若有必要進一步細分,可采用“(1)”、“第一”的標題形式。標題“一”、“(一)”與標題“1”前面應空兩個字符。
字體:統一使用宋體,正文中標題:論文題目,用小二號,居中;一級序號用三號并加粗,空兩格居左;二級序號用小四號,空兩格居左;三級序號用小四號,空兩格居左;正文內容為小四號宋體。
參考資料:
一為注釋,不得少于8個;在正文之后按“序號、作者姓名、資料出處、發表的刊號、年、卷(期)、頁碼”。編號采用[1]、[2]……;間隔統一使用“,”,左對齊,內容用五號宋體;
二為參考文獻:不得少于5篇,其格式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即“序號、作者姓名、文獻題目、發表的刊號、年、卷(期)、頁碼”。編號采用[1]、[2]……;間隔統一使用“,”。左對齊,內容用五號宋體。
4.論文格式要求(專科):
內含標題、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資料
正文層次編號由大到小一律采用“一”、“(一)”、“1”形式的標題;若有必要進一步細分,可采用“(1)”、“第一”的標題形式。標題“一”、“(一)”與標題“1”前面應空兩個字符。
論文題目:用三號黑體(居中)(下空一行);
摘要與關鍵詞:[摘要](字體加粗),左對齊,內容用小四號宋體,字數在200-350之間。[關鍵詞](字體加粗), 排在中文摘要的下方,左對齊,內容用小四號宋體,選3--5個詞語,使用規范漢字,間隔用“,”。
正文字體:一級序號用三號黑體,空兩格居左;二級序號用小三號黑體,空兩格居左;三級序號用四號黑體,空兩格居左;正文內容為小四號宋體。
參考資料:不得少于5個;按“序號、作者姓名、資料出處、發表的刊號、年、卷(期)、頁碼”。編號采用[1]、[2]……;間隔統一使用“,”,左對齊,內容用五號宋體
二、畢業論文電子文檔和頁面設置要求
1電子文檔設置:
電子文檔頁面設置與書面作業一致,采用WORD格式,按A4(210×297mm)縱向排版;專科為一個,以 “學生姓名”為文件名;本科內含五個:1)、封面;2)、論文提綱;3)、摘要與關鍵詞; 4)、論文正文,以“正文”為文件名;5)參考資料。
2、畢業論文的頁面設置:
1)頁邊距:上邊距為30 mm;下邊距25mm;左邊距和右邊距為:25mm;裝訂線;10mm;頁眉:16mm;頁腳:15mm。
2)頁眉:頁眉從摘要頁開始到論文最后一頁,均需設置。居中,打印字號為5號宋體,頁眉之下有一條下劃線。
3)頁腳:從論文主體部分開始,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頁,頁碼編寫方法為:第x頁共x頁,居中,打印字號為小5號宋體。
4)間距:字間距為標準字間距,行間距設置為固定值20磅。
3、畢業論文的打印:
A4白紙,一律采用單面打印。
XX高職院校是廣東省一所全日制普通公辦院校,本文以該職業院校為例,分析高職院校行政管理人員的學歷、職稱、年齡和專業結構。該職業院校共有101名行政管理人員(含圖書館人員),以本科及專科學歷為主,占全部行政管理人員的81.19%,該學院行政管理人員職稱主要以中級和初級為主,副高和正高職稱行政管理人員較少。而且行政管理人員的職稱晉升渠道不清晰,職稱為副教授或教授的行政管理人員多是從教師崗調到行政管理崗,現在很多學院不允許行政管理人員申請講師、副教授、教授系列的職稱,但是對于申報研究系列的職稱又缺乏相應的指導和支持,這導致很多行政管理人員對于未來職稱發展存在迷茫。該院校行政管理人員主要以40歲以上中年行政管理人員為主,占63.36%,年輕行政管理人員較少,一方面行政人員管理經驗較豐富;另一方面容易造成行政人員官僚氣息較重,不易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該院校行政管理人員專業較多樣,但有專門的教育管理方面背景的人員較少,因此要加強對行政管理人員管理學、人際溝通、公文寫作等專業知識的培訓和學習。
(二)缺乏明確的工作標準和科學的管理方法,管理效率低
高職院校沒有規定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標準,工作結果的好與不好難以比較。一些行政管理人員將工作不出大差錯作為對待自己工作的要求,沒有動力追求更高質量更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務。不明確的工作標準必然導致不完善的考評制度。考評體系的不完善容易使行政管理人員養成“不干不錯,多干多錯”等明哲保身的消極習慣,他們往往注重完成領導交辦的任務,很少甚至不會主動考慮如何采用先進的管理辦法提高效率。行政管理人員在工作中重經驗管理,輕科學管理。行政管理人員常常抱怨每天忙碌不已,但卻感覺沒有什么收獲,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科學的管理方法。首先行政人員每天忙于應付日常瑣碎的工作內容,卻對每天每周每學期的工作缺乏計劃和總結反思;其次行政人員每天陷入瑣事急事之中,對于事情不區分輕重緩急,常常導致每天一直忙于處理緊急而不重要的事,而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沒有有效完成,時間管理意識和方法有待提高。
(三)高職行政管理人員的系統化培訓及個人持續學習滯后
目前針對行政管理人員的培訓項目總體較少,且主要集中在高職教育理論、政策的探討。面向教師的培訓有國家級培訓、省級培訓及下企業實踐,培訓類型及內容均很廣泛,而作為要求具備會說、會寫、會溝通、會操作的行政管理人員,卻缺乏相應的專門的系統化的培訓,如公文寫作能力培訓、文件歸類能力培訓、禮儀知識培訓、溝通技巧培訓等等。即使一些學校不定期開展了校內培訓工作,但也往往是不分類別和層次的粗枝大葉式,理論宣講太多,務虛太多。不能結合實際,不注重素質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更新。高職院校行政管理人員自主學習意識不強抑制了其專業化的發展。首先是缺乏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工作后忽視自我的成長和提高,缺乏用發展的和長遠的眼光看待工作對人的要求;其次是由于高職院校行政管理人員處在相對穩定和安逸的壞境,缺乏內外部競爭,使得行政人員的危機意識較弱,沒有壓力和動力改進工作方法和提高自身的知識和技能;最后行政人員中一般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白天忙于工作,下班后又被家事所累,沒有精力和時間為自己充電。
二、高職院校行政管理人員專業化發展對策探究
(一)優化學歷、職稱結構,提升高職院校行政管理人員整體素質
學歷和職稱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對于提高高職院校行政管理人員專業化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首先,學歷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行政人員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效率。鼓勵部分優秀行政人員有計劃地提高學歷,攻讀與崗位工作內容相關的專業,同時提高引進的行政人員的學歷要求;其次,明確的職稱晉升渠道有助于行政人員不斷向既定的目標發展。明晰行政人員的職稱晉升渠道,對行政人員職稱申報給予詳細的指導和支持;最后促進年輕行政人員的快速成長,實施“老帶新”的助青成長政策,促使年輕人盡快適應工作環境,掌握工作方法;同時增強“老”行政人員的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態度和理念,要清醒意識到自己是服務于教師和學生,而不是管制他們。
(二)加強制度建設,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改善考評制度
制度建設是行政人員專業化發展的基石,行政人員專業化的發展需要相關制度的引導和保障。高校行政管理作為一種職業,須有嚴格的準入制度。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的職業準入制度。高職行政管理人員需要在崗前進行系統培訓,修完規定的課程或獲得相應學分,考試通過后才可獲得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職業資格證書。目前的考核大多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評價出行政人員的工作業績。高職各行政部門應根據自己的職務特點,制定較為詳細的、具有科學性、操作性、實效性的考核標準和評價指標。改善行政人員考核層次過于簡單的問題,加大考核結果的區分度和影響力。過程評價要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注重行政人員日常工作的考核。公平公正的考評制度,促使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得到認可,使優秀的行政管理人員脫引而出。
分校(站、點):
學生姓名:
學 號:
指導教師:
完稿日期:
(宋體、小四號字,1.5倍行距)
情 勢 變 更 原 則 初 探
目 錄
(項目字體為小二號、黑體加粗,內容字體為小四號、宋體)
寫作提綱……………………………………………………………………(1)
內容摘要……………………………………………………………………(2)
關鍵詞………………………………………………………………………(2)
正文…………………………………………………………………………(2)
一、緒論……………………………………………………………………(2)
二、本論:…………………………………………………………………(2)
(一)情勢變更原則的基本內涵及理論依據 …………………………(2)
(二)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條件及法律效力……………………………(3)
(三)情勢變更原則與相關法律規則的辯析……………………………( )
(四)完善我國情勢變更原則的法律思考………………………………( )
三、結論……………………………………………………………………( )
注釋 ………………………………………………………………………(10)
參考文獻 ……………………………………………………………………(11)
情 勢 變 更 原 則 初 探
寫作提綱
(項目名稱:小二號、黑體加粗;提綱內容:四號、宋體)
一、緒論
情勢變更原則作為合同法的一項重要原則,現已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在立法中予以規定或在司法實踐中予以認可,而我國現行法律尚未有關情勢變更的直接規定。本文從理論和實務兩個方面對此進行探究。
二、本論:(文章的主干,要點)
(一)情勢變更原則的基本內涵及理論依據
1、情勢變更原則含義及沿革
2、情勢變更原則的理論依據
(二)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條件及法律效力
1、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條件
2、適用情勢變更原則的法律效力
(三)情勢變更原則與相關法律規則的辯析
1、情勢變更與不可抗力規則
2、情勢變更與顯失公平規則
(四)完善我國情勢變更原則的法律思考
三、結論(用1-2句話闡述)
情 勢 變 更 原 則 初 探
李 宏
(標題小二號、黑體加粗,作者小四號、宋體)
【內容摘要】情勢變更原則作為合同法的一項重要原則,對于維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持市場道德秩序,平衡合同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消除履行合同中因情勢變更所產生的顯失公平具有重要意義。情勢變更原則雖然在我國現行法律中未明確規定,但其與現行法律所規定和倡導的誠實信用原則一脈相承,誠實信用原則應作為情勢變更原則的一項基本理論依據。除此之外,情勢變更原則與不可抗力規則、顯失公平規則既有聯系和相似之處,同時又有許多根本的不同。完善我國的情勢變更原則立法,規范適用情勢變更原則,倡導合同當事人誠實交易,合理承擔風險,是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應長期努力的目標。
【關鍵詞】情勢變更原則 適用 不可抗力 顯失公平
(項目名稱四號、楷體加粗,內容字體為小四號、楷體)
(正文)(小四號、宋體,標題黑體)
情勢變更原則作為合同法的一項重要原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才逐漸確立起來的,現已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在立法中予以規定或在司法實踐中予以認可,而我國現行法律尚未有關情勢變更的直接規定。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逐漸完善,情勢變更原則作為合同法上的一項重要制度,越來越顯其重要;同時,由于情勢變更原則所涉及的理論復雜性和各國在司法實踐中的差異,有必要從理論和實務兩個方面對此進行探究。
一、情勢變更原則的基本內涵及理論依據
(一)情勢變更原則含義及沿革
情勢變更原則是指合同成立后,作為合同關系基礎的情勢,由于不可歸責于當事人的原因,發生了非當初所能預料的變化,如果仍堅持原來的法律效力將會產生顯失公平的結果,有悖于誠實信用原則,因此,應當對合同的法律效力作相應的變更乃至合同解除的一項法律原則[1]。情勢變更原則實質與功能在于消除合同因情勢變更所產生的不公平后果,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維護社會公平和商品安全交易。這一原則的確立與發展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
注釋:
①蘇惠祥:《中國當代合同法論》,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231頁。
②、③同上,第300頁。
④鄭玉波:《民法實用》,中國法制出版社,1969年3月第1版,第109-111頁。
(下略)
(項目名稱四號、楷體加粗,在正文后面空兩行空兩格排列;
內容另起一行空兩格,用小四號楷體排列)
【參考文獻】
1、蘇惠祥:《中國當代合同法論》,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175頁。
2、鄭玉波:《民法實用》,中國法制出版社,1969年3月第1版,第15頁。
3、徐國棟:《民法基本原則解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20頁。
4、崔建遠:《新合同法原理與案例評釋》,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108頁。
專業社會實踐調查能夠培養學員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思想,中央電大改為指定題目的調查,使調查更具有實際操作性,具有一定的實效性,使學生的社會調查真正落到實處。創新了行政管理專業集中實踐教學的模式。
(二)社會實踐教學的特色化,促進了學科建設的發展
學科建設是電大建設和發展中的一項根本性的戰略任務,對于提高電大辦學層次和社會聲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行政管理專業社會調查實踐教學的改革,改變了傳統的、舊有的模式,開拓了一條新的有特色的模式,促進了學科建設的豐富和發展。
(三)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行政管理專業的社會調查,強調實際操作訓練,選擇規定的專題進行研究,從而獲得感性知識、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四)加強了電大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的有機結合
對行政管理專業開展專題研究,是加強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重要舉措,尤其是對于解決一直以來困擾我們的實踐教學的薄弱環節,對于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具有促進作用,通過專題調查活動,進一步拓展電大社會化服務職能。
(五)對利用電大系統資源優勢來拓展社會服務的新領域方面進行了嘗試
行政管理專業學員的社會調查課題,由原來自定題目調整為定向的題目,使學生的社會調查和國家的重點、熱點問題緊密結合,是利用電大系統資源優勢拓展社會服務的新領域方面進行的一項新嘗試。
二、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實施效果的影響
因素對分校和學習中心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狀況進行實地調研、考察,分析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實施效果的影響因素。
(一)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還認識不夠
對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一些錯誤認識。學員沒有充分認識到綜合教學實踐環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少數學員態度不端正,認為只是走過場,敷衍了事,抱有僥幸心理,東拼西湊,沒有實際參與調查,文章陳舊,沒有自己的觀點,抄襲現象嚴重,沒有達到綜合實踐教學的目的和要求,勢必影響到實踐教學的質量。
(二)實踐教學形式呈現單一化
盡管行政管理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就總體而言,實踐教學形式仍單一化,對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的發揮有一定的影響。專項的社會調查模式要求社會調查主題、要求一致,方便了學生的操作,但是也帶來了限制學員思維,束縛學員參與主動調查的積極性。例如,統一設定的選題限定了社會實踐的選題范圍,學員只能從農民工、農村青年、大學生這三個題目中被動選擇,脫離了工作實際,客觀上造成了一部分學員態度不認真、應付等現象。
(三)師資力量欠缺
隨著行政管理專業的發展,顯露出師資隊伍不足的問題。以山西為例大部分分校電大進行集中實踐環節輔導時都是聘請外校兼職教師,兼職教師因為本職工作的繁忙,在指導教學實踐環節的過程中不能完全到位,師資力量欠缺是阻礙實踐調查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社會調查流于形式,調查報告抄襲現象
嚴重行政管理專科學員普遍存在文化底子薄,專業理論素養不高的現象,專項的調查形式,導致調查報告的選題和學員所從事的實際工作相脫節,導致一些學員沒有進行實際的調查,從網上下載資料和參考別人的調查文章,拼湊完成,形成自己的調查報告。結果社會調查流于形式,使得集中實踐教學沒有起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開放教育辦學的局限性。就學生而言,學員工學矛盾突出。二是普遍存在注重課程輕實踐的情況。三是教師整體素質的欠缺。基層電大教師普遍存在理論知識水平、結構體系、教學經驗相對不足的現象,很少參加學術活動,學術視野比較閉塞,綜合工作能力受到影響,導致實踐能力和實際工作經驗不夠。
三、完善行政管理專業社會實踐調查的思考
(一)豐富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形式和內容
我們可以完全不拘泥于中央電大規定的四個專題選項的研究,可以根據山西電大的實際情況,分校可以結合本地區的特點,進行專題研究。為了進一步拓展此思路,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我們對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實施效果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進一步完善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策略選擇。
1.開展隨崗實踐
學員可以結合學生自身工作實際,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的行政管理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用研究成果指導工作實際。
(1)以學生為中心開展隨崗實踐教學設計。以學生和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是遠程開放教育的核心理念,隨崗實踐作為社會實踐調查的一種嘗試,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進行隨崗社會實踐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踐環境、條件及實踐能力的差異,要由學員自主選擇隨崗實踐項目、實踐單位及時間等,學生依據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行政管理專業實踐要求選擇實踐項目與單位,教師只起輔助作用。對暫時沒有工作的學生,由學生自己聯系隨崗實踐單位,或由學校安排與其他同學一起組成實踐小組在同一單位進行隨崗社會實踐調查。
(2)以教師為引導落實隨崗實踐調查指導。為了切實保證隨崗實踐教學落到實處,專業輔導教師要按照教學實踐規則確定學期隨崗實踐教學內容與形式,制定隨崗社會實踐參考項目供學生參考,擬定學生隨崗實踐活動安排表,確定參加隨崗實踐活動的學生名單、實踐單位,和學生商定隨崗實踐的具體事宜,指導學生按照統一規定的要求開展隨崗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在隨崗社會實踐調查活動中,要求學校輔導教師利用班級QQ群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有效的專業指導。
(3)以督察、監控為手段加強隨崗實踐過程的考核。輔導教師必須加強對學員隨崗實踐過程的督察和監控,定期到社會實踐單位了解學生實踐情況,同時要求實踐單位對學員隨崗實踐情況進行考核鑒定并寫出鑒定意見,學生必須在隨崗實踐結束后撰寫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學校輔導教師對學員隨崗實踐報告進行評閱,給出報告成績,成績分為優、良、合格和不合格四等,只有成績合格,才能獲得相應的實踐學分。
2.專項調查
行政管理專業要充分利用電大系統的資源優勢,根據本地區政治、經濟發展的特點,圍繞社會焦點問題和熱點問題開展專項調查研究,利用當地的優勢資源進行社會實踐調查,調查研究成果可以對當地的社會發展起借鑒作用。使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小組協作調查
所謂小組協作調查就是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關系,促進學員的學習,在小組協作調查中學員不再是單獨的個體,學員成為相互合作的共同體,依據調查的目的和內容進行分工,使調查更具有深度和廣度。能充分發揮學員自身優勢,增強了學習者之間的溝通、合作,培養了學員溝通、合作能力,最后以協作小組的團體總成績作為主要的評定標準。
(二)建立激勵機制
形成良好學風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形成良好學風是社會實踐教學質量的保障。學員要充分認識到社會實踐教學的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形成良好學風。在行政管理專業社會實踐調查的設計上,要科學、合理,符合社會需要,注重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學員能力的培養。學校要建立嚴格的獎罰機制,確保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
(三)強化實踐教學的支持服務充分利用
現代網絡技術,創建具有特色的校園教學支持服務體系,完善行政管理專業社會實踐教學的網上資源輔導,結合行政管理專業學科特色,建立選題指導、專題講座、調查前瞻等欄目,滿足學員對社會實踐教學的需求。
(四)加強教師師資力量建設
學校要建立以系統內教師為主體,以普通高校專家為輔助的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庫,來解決輔導教師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加強輔導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實踐教學環節指導質量。
(五)建立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
針對學校普遍存在的忽視社會實踐教學監控的現象,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對社會實踐教學進行監控,認真貫徹“理論聯系實踐”教學原則,加強社會實踐教學,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這個體系不能是孤立的,要與理論教學評價體系緊密聯系在一起。
公共關系學是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必修課,應該說,在行政管理的課程設置中,還是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公共關系學本身雖然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卻仍依賴于其他學科的發展,尤其是管理學。于是,就產生了這么一種情況,一方面,公共關系學是行政管理專業的必修課,很重要,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另一方面,它的學科地位還不夠高,缺乏相對的獨立性,制約發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響到了行政管理學的發展。根據對此現象的分析,筆者產生了三個疑問:一是公共關系教學對高校行政管理專業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義?畢竟,如果只談意義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過于抽象,研究成果也會流于形式,缺乏價值。二是在現實的行政管理專業的公共關系教學中,公共關系學本身究竟是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現狀?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充分地了解現實有利于我們對問題的進一步分析并得出解決方案。三是如果現狀不容樂觀,如何才能走出困境?這是本文最關注的問題,也是本文寫作之最終目的。
一、公共關系教學對于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意義
考察公共關系教學對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意義,首先應該從兩者的研究內容入手,尋找它們的共同區間,找到了這個區間,意義就顯而易見了。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內容比較廣泛,是由其研究對象所決定的。隨著這門學科的發展,其研究內容也不斷豐富和發展。概括地說,包括政府自身的結構、功能及其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活動的規律,具體地說,包括行政職能、行政環境、行政組織、行政首長與領導群體、國家公務員、行政決策與執行、行政監督、行政法制、行政機關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與技術、行政效率與改革等等。由此可見,行政管理學關注的面極其廣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關系學是研究組織與公眾之間傳播和溝通的行為、規律和方法的一門科學。它旨在通過塑造良好的組織形象,利用有效的傳播和溝通手段,達成公眾對組織的了解、認可與合作[1]。公共關系學既有較強的理論性又有較強的應用性,這就決定了學習這門學科必須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因此,公共關系學所關心的內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學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學看來,公共關系學是一種極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學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內容,公共關系學則根據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類專業設置這門課程就顯得十分重要,沒有了公共關系學,行政管理就如同斷了一臂。歸納起來,公共關系學使攻讀管理類專業的學生認識到公共關系在現代管理中的性質、意義和作用,學習和理解公共關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組織與公眾溝通的過程、手段和方法,最終的目的是努力培養現代公共關系意識,完善自身的公共關系素質,提高實際公共關系能力,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運用到工作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去。
公共關系學是行政管理專業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課程之一,其理論部分是對行政管理理論的重要補充和完善,其實務部分是行政管理學生所必備的技能。
二、在當前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中公共關系教學的現狀
既然公共關系教學在行政管理專業中的意義舉足輕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處于這么一個良好的現狀呢?當然,成績首先是不應該被回避的。應該說,通過努力,高校公關教學成績顯著,呈現出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發展的速度快、規模大。全國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專業都開設了公共關系課程,教師和學生數量都有較大增長,為我國行政管理人才的培養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公共關系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發展和壯大。
二是與行政管理學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關系,互相促進,共同發展,與此同時,公共關系教學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設已經開始,師資水平也直線上升。
三是無論在校內還是在社會上,公共關系的教學效果已得到普遍認可和重視,培養出的學生在人才市場受到歡迎,而社會和企業對高層次公關人才的需要正呈現上升趨勢[2]。
當然,高校公關教學雖然成績顯著,但同時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必須下決心、花力氣盡快解決,這也是本文寫作的意義之所在。
第一,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盡管現在我們擁有一支數量巨大的專業教師隊伍,但是,由于我國高校專業設置上的問題,基本上就沒有科班出身的教師,這就使得教師整體素質參差不齊,這種情況在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學中尤其明顯。因為一般院校都沒有公共關系專業,公關教師大多是由其他學科、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轉而從事公關教學,主要精力仍用于原來的專業研究,所以行政管理專業中公共關系的教學任務實際上是由其他學科的教師在承擔,這必然會對整個公共關系學的發展產生影響。
第二,教材的編寫和使用問題重重。
目前的教材種類繁多,但質量上乘者則少之又少,況且,大部分教材是為公共關系專業教育或者職業教育服務,很少有適合于行政管理專業學生使用者[3]。雖然公共關系專業教材有一定的廣泛適用性,但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也應區別對待,畢竟不同專業對于同一門課的要求不一樣。
第三,公共關系的理論研究水平亟待加強。
一方面,學習公關專業的教師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公共關系理論研究的進行;另一方面,國家在該學科的研究經費投入較少,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機會寥寥,教師就某一問題進行切磋的機會太少,也不利于學習借鑒國外的新理論和新經驗。理論可以指導實踐,理論水平的欠缺自然也會導致實踐水平的降低。整個學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對于日常教學來講,受到制約和影響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關系教學的困境
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是學科發展的核心,學校應有組織、有計劃、分步驟地逐漸完善公關教師隊伍,可以以院系的名義聘請一些公關經驗豐富、長期從事公關活動的資深專家作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譽教授,每年給學生開課,由此也帶動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條件的話可以引進一些既有公關實踐經驗、又有深厚理論素養的公關人才,補充到高校公關師資隊伍中來。同時,鼓勵教師參加一些全國性的學術交流活動,不定期或者定期地舉行一些針對教師的培訓活動,不斷提升隊伍素質水平。要注意對教師進行專業教育和培訓,將不利條件轉化為有利條件。
其次,在教學方法和教材建設方面加大投入,爭取突破。公共關系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這就要求理論教學必須結合中國實際,特別是要結合中國行政管理的實際,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設方面,要組織有經驗的專家學者編寫適合于不同專業的公共關系學的示范教材,鼓勵教材多樣化,不僅采用書本教材,還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體手段,能夠化說教為感知、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在教學方法上,要鼓勵教師之間互相交流,還要充分注意到公共關系學的學科特點,有意識地將說教式教育轉變成實踐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證學生理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例如,可以開展案例討論,舉辦學生模擬創業大賽、商務洽談策劃、新聞會等情景模擬[5]。這需要公共關系學教師不懈努力,不斷進行教學創新改革,挖掘學科潛力,實現教學模式多樣化,多設計、安排課堂技能訓練,靈活把握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再次,重視公共關系學理論研究,鼓勵創新性成果。國家和學校應對公共關系學的基礎理論研究給予高度重視,加大投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多創造學術交流機會,爭取我國的公共關系學研究與國際上接軌和對話。同時,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發揮優勢。行政管理學是一門中國特色非常強的學科,相對應的公共關系學自然也不例外,公共關系學理論的發展,必然為行政管理專業的建設和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楊曉峰.把“公共關系學”課作為高等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切人點[J].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3).
[2]張克非.對當前高校公共關系教學的若干思考[J].科學·經濟·社會,1994(4).
一、行政管理專業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行政管理專業的蓬勃發展,招生規模越來越大,得益于經濟、社會的開放與發展,這恰恰是因為經濟社會領域的簡單、粗放的管理,越來越被不斷精細化管理分工所替代,這一過程不僅使很多領域需要專業的公共管理人才,譬如,經濟快速發展使得經濟組織內部的部門,如人力資源部、行政部等需要行管專業人才的加入;而且這一過程還派生出大量的公益、慈善、社團等非贏利性組織需要改進管理。在社會大發展的背景之下,行管專業的建設甚至比其他很多其他熱門學科的發展都快,行政管理學科的研究領域逐步向涉及到政府、公益組織、企事業組織等公共管理演變。
正是因為行政管理學科的廣泛性,以及行政管理專業所培養的目標兼具理論和實用的特點,導致很多有關行政管理專業建設領域的研究成果表明,該專業的學生往往知識雜而不精,能力多而不強,行政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模糊等問題出現。
在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共性與個性方面,很多研究都集中在普通高校在行管專業的培養內容上,普遍認為共性強于個性是一個主要特點,甚至可以說,對學科共性的關注抹殺了不同院校對專業建設的個性發展。有學者對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4所院校行政管理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比較,發現培養“專業管理人才”是每所院校所強調的籠統概念,每個學校并沒有根據各學校的師資力量和院校特色,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培養目標。
二、民辦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存在的問題
對于民辦院校而言,與普通高校的培養目標存有不同。民辦院校辦學必須要抓住自身的特點,行政管理專業的實用性、培養方向的專注應該是其主要方向。就已經設立行政管理專業的民辦院校,在專業設置上可能存在更多的問題:
第一,民辦院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不清。從就業市場的反饋來看,民辦院校的學生在理論掌握方面不如“一本”和“二本”學生,動手能力方面不如高職高專的學生。根據因材施教理論,生源質量決定了人才培養模式,民辦學院人才培養到底是套用普通本科還是高職高專的培養模式?在民辦院校人才培養層次模糊不清的背景上,民辦院校應該培養應用型還是研究型的人才同樣難以界定。在對民辦學院行政管理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很難把握標準,課程設置也很難準確定位,直接導致教學有效性不高。
第二、行政管理專業特色不明顯。國內行政管理專業最早脫胎于政治學,行政管理專業既要兼有政治學的學科內容,又要顧及專業培養目標與職場和社會需求相融合。目前,雖然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設立了行政管理本科專業,教學和科研實力較強的院校有行政管理專業碩士點或博士點。普遍來看,很多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政治色彩過于濃厚,而對管理規律知識重視程度不夠,這一狀況,或許導致行政管理專業落后于社會的需要和需求。民辦院校在行政管理專業建設中也延續了這一特點。
第三、課程設置不合理。據調查顯示,在某民辦院校行政管理專業開設的44門主要專業課程中,60%以上的學生認為重要的課程只有:演講與口才、管理學原理、行政學原理、經濟學原理、公文寫作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其中90%以上的學生認為重要的課程是演講與口才和管理學原理,諸如西方行政學說史這些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僅有不到20%的學生感興趣。究其根本原因是行政管理在學科設置上并沒有考慮到它首先是管理學科,有關管理中對管理問題的處理原則、方法,管理實踐具備的調查、統計、信息處理、分析決策等等,這些基本管理知識常識行政管理專業在學科設置中被置于非主要地位的方面。面臨的現實問題就是,招聘單位面試的學生都能夠侃侃而談,碰到實際需要解決問題時,如何分析、尋找問題的關鍵點,以及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欠缺。
第四、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活動流于形式。現今,民辦院校仍然主要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安排,重視理論性課程,輕視以培養能力為主的應用性課程。目前的培養模式仍然是注重填鴨式的理論知識培養,而將更為重要的實踐能力培養放到次要地位。大部分院校并沒有像設立課程體系一樣,設立實踐能力培養的計劃和體系。學生的實踐環節雖然也算學分,由于實踐能力培養涉及到的情況比較復雜,涉及到校外合作、日常管理、安全、責任等問題,有流于形式之嫌。
事實上,民辦院校由于生源不同,以及辦校理念、定位的不同,更應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職場競爭力。民辦院校常常將借鑒演變為直接照搬本科院校的專業建設體系,在學科設置上,民辦院校要走出與辦學理念相吻合的道路仍需研究和努力。
三、如何革新民辦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設置
民辦院校要想在行政管理專業的設置上有所突破,使該專業成為具有市場競爭力和特色的專業,至少要在以下方面做出研究和革新。
其一、較之普通本科院校,民辦院校在遵循培養行政管理人才規律,迎合公共部門、企事業組織職業需求,注重專業的應用與實踐方面更具靈活性。更能夠根據自身院校的資源和特點,培養出基礎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強的行政管理人才。
其二、民辦院校開設行政管理專業所涉及到的基礎資源、專業體系、培養模式、師資隊伍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確保行政管理專業在民辦院校建設所具有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的人才。
其三、改進專業課程在課程實踐方面的措施,注重實踐的教學,注重實踐基地的建設尤為必要。
參考文獻:
[1]宋超.本科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誤區及其誤解[j].南通大學學報,2007(3).
[2]楊愛平.當前我國行政管理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及對策——以廣州x大學為例的經驗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7).
在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共性與個性方面,很多研究都集中在普通高校在行管專業的培養內容上,普遍認為共性強于個性是一個主要特點,甚至可以說,對學科共性的關注抹殺了不同院校對專業建設的個性發展。有學者對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4所院校行政管理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比較,發現培養專業管理人才是每所院校所強調的籠統概念,每個學校并沒有根據各學校的師資力量和院校特色,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培養目標。
對于民辦院校而言,與普通高校的培養目標存有不同。民辦院校辦學必須要抓住自身的特點,行政管理專業的實用性、培養方向的專注應該是其主要方向。就已經設立行政管理專業的民辦院校,在專業設置上可能存在更多的問題:
學術規范是一個以學術界和學術共同體的大致認同和確認為前提的,具有歷史繼承性和動態性的系統,是在長期的科研學術活動中形成的多維度、多層次的道德公約和行為準則,是一個具有普適性的指示系統,要求學術界和學術共同體必須嚴格遵守。其內涵豐富,絕非僅僅指學術研究的道德規范和學術論文的格式規范。
1897年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卡姆(EmileDurkheim)將“失范”一詞引入社會學,描述的社會規范和社會價值出現不協調時的一種混亂無序的社會狀態,他將失范注釋為:“一種準規范缺乏、含混或者社會規范變化多端,以致不能為社會成員提供指導的社會情境“失范只是暫時的規則匱乏狀態,社會習俗仍舊可以規定和協調的社會器官和功能及其相互關系。(社會分工論,1893)“能夠限制個體欲望的特殊規范類型的缺席狀態”(自殺論,1897)。可見,失范是一種制度性,文化價值和道德倫理性的規則缺席或弱化的狀態。借用社會學“失范”理論“學術失范”表現為特定時期發生在學術領域的、學術規范的弱化甚至喪失的一種無序狀態。學術失范的表現各式各樣,作為學術研究成果之一的學位論文失范也屬于其范疇。
二、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位論文學術失范的主要表現
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位論文的學術失范的主要表現為四類:
(一)學術道德層面的失范
學術道德規范是指學界或學術共同體在進行學術研究時,應該具備的學術理想和核心價值觀念以及從事科學研究應遵守的學術倫理準則,強調的是一種嚴于律己的境界。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學術道德失范突出表現為不尊重他人勞動成果,截取拼湊和大篇幅抄襲剽竊的現象;或采取改頭換面篡改、編造、杜撰科研數據或參考文獻的現象。如此往復,大量低水平重復和學術垃圾導致了學術泡沬的產生,其危害不言而喻。
(二)學術研究程序層面失范
學術研究程序規范包括選題要求、文獻調研、形成假說或觀點的要求、術語界定的要求、制定研究計劃的要求、收集和篩選資料的要求、擬定大綱的要求、格式行文的要求。程序性的失范其實是論文寫作過程中的操作技術性的失范。行政管理專業學位論文多數是對已學理論的梳理或重組,缺乏實證性、創新性;對文獻的檢索搜集不夠,積累不夠充分,對相關領域、相關研究的前沿和動態了解不足,選題缺乏新意和深度;學科的強應用性決定了部分選題開展須建立在社會調查的基礎上,而多數學生懶于調查實踐、閉門造車,甚至編造數據,主觀臆造論文結論;參考文獻數量較少和質量不高,外文資料的搜集不足,對文獻缺乏批判性和整體性的把握,所選文獻的信度沒有基本的判斷,文獻綜述不到位等。
(三)學術研究方法層面失范
“科學研究方法論探討科學研究的發生、形成、檢驗以及評價的方法論問題,以期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架起一座方法論的橋梁。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研究價值和學科特性,行政管理學在其學科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三種研究取向,分別為解釋性研究、詮釋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研究方法上以概念演繹和理論分析為主,缺乏科學主義的實證思維方式,缺乏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的訓練,尤其是實證研究方法的訓練。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學位論文的研究和寫作過程中,幾乎沒有涉及研究方論的運用,有部分同學文章中提到研究方法的應用,但是顯然不懂研究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的關系。
(四)學術制度層面失范
制度規范是學術規范制度化的產物,是保證學術研究的價值得以實現的明文規定,具有約束性和強制性。主要包括程序規范,管理規范、評審規范和處罰規范等。目前,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位論文存在的制度性失范,主要是日常論文管理工作的統籌不夠科學,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安排學生實習、有指導論文進展、另外兼顧學生就業;評審規范設置相對科學合理,但是評審制度落實有待改進,使得評審不夠嚴格,有效的監控流于形式,對違規者的處罰力度不夠,起不到防范的作用。
三、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學位論文失范原因探究
(一)生態因素:先天的規范缺失和后天能量釋放不足
從行政管理學學科建設和學科教育發展歷程以及我國學術規范建設的歷程來看,該學科學術規范先天不足,后天功能萎縮。我國行政管理學科教育和學科建設以及學術規范建設歷程二者在時間上錯位,學術規范建設晚于學科教育和學科建設,以致起步的符合中國實際的行政管理學術活動在十多年的進行中無章可循、無范可模;在行政管理學科發展中,忽視了行政管理專業學科特色的學術規范建設,而且長時間的討論和爭鳴,沒有明確權威的規范加以規制行政管理學的學術研究。行政管理學學術規范的功能發揮不夠充分,基本規范的實操內容沒有很好的得到普及,本來具有的正能量沒有得到很好的釋放,功能趨于萎縮。
(二)價值因素:價值觀偏離和規范內化的失敗
在社會轉型期,受到西方功利主義價值觀的負面影響和學術規范價值內化失敗,導致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作祟,使學生越來越重視實用價值和實際利益,價值觀偏離了學術研究的核心價值觀。這是因為行政管理學科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合理,直接導致學生科研基礎能力的知識欠缺;教學方式傳統,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社會實踐能力不足;寬松的學生管理和評價制度缺乏有力的外在監督,使學生順利畢業,但是難以就業,求職時“萬金油”專業顯得毫無競爭力、加上外在就業環境的嚴峻沖擊,學生浮躁的心變得躁動,部分學生疏于學業參加沒有任何挑戰的社會鍛煉,部分學生致力于死記硬背備戰考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敲門磚,各屆學生如此往復地為現實利益奮斗著,現實利益的實現成了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由學術規范內化的學術求真意識、學術創新精神從未和他們有過任何交集。
(三)能力因素:學生自身科研積累和科研能力不足
基于我國高等教育法的要求,本科生應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本科生的關注重點則是通過順利畢業,迅速找到心儀的工作,普遍對如何提高學術素養和學術能力不感興趣。本科生普遍缺乏問題意識和質疑精神,習慣人云亦云;資料檢索和文獻鑒別、文獻批判、文獻整合綜述能力不足,通過分析、鑒別社會現象與其關鍵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構建研究假設、模型能力欠缺,選擇適宜測量指標,設計調查問卷和抽樣方案的能力有待提高;力、和學術話語表達能力需加強;極為重要的是論文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方法論理論和實踐訓練的極度欠缺。
四、行政管理專業學位論文失范的矯正對策
(一)注重過程監督和管理
本科畢業論文工作不是一般的等同于學科課程的教學工作,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須長期規劃的動態師生互動和學生成長過程。要樹立大論文觀念,即把本科生畢業論文作為凝聚其基本科研能力的體現,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貫穿大學四年全過程,時間長、方面多、環節多,做好過程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在總體培養思路不變的前提下,進一步,把上述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明確每個階段的任務,實施路徑和應達到標準,真正形成前呼后應的遞進關系。要根據培養要求,細化具體內容,制定相應措施,做到培養過程有布置、有檢查、有督促、有評價、有激勵,不斷促進學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加強學術道德教育,培養嚴謹的科研作風和態度
治理行政管理學術學位論文失范要從大學入學開始抓起。針對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的教育,學術界和高校要結合我國轉型時期新的時代特點不斷促進學科的自身建設和發展,引領行政管理學界逐漸形成“求真、創新”的良好學術風氣,建設專門的行政管理學學科特點學術研究規范,通過多種手段,切實落實在新一屆行政管理本科生的教育管理過程中,使這種規范通過長時間的約束逐漸內化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和科學基本素養。另外,以本科生導師制為先導,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在重視基礎知識教育的同時,要有意識地開展專業化的研究方向的引導工作,讓學生了解導師的研究取向,最好能參與學術課題的相關活動,體驗和模擬科研的操作,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和熱情。
(三)建立相應課程及考評體系,奠定論文寫作基礎
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漸進的規律,科學規劃和統籌本科生教育的培養階段和教學管理計劃。各高校要根據自身學校的類別、培養目標等,建立科學的行政管理學課程評估體系,合理評估現有的課程設置,根據不同需求合理設置公共基礎及通識類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方法與技能課程等模塊的權重,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為學術研究提供基礎支撐。重點要協調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之間的比例關系,均衡定性課程和定量課程的比例。加強過程性評價的考核方式,將學年論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與畢業論文融為一體,在研究生入學考試時凸顯本科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實際考察學生的基礎科研積累和科研訓練狀況。
(四)遵循科研訓練漸進原則,提升科研素養
在本科生教育階段就應該科學規劃,將畢業論文撰寫要求的基本素養融入到整個學科教育和培養過程中,以必修學分的形式要求學生積累基本的科研素養,有了這種平時的積累并將平時的學術積累滲透到畢業論文中,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論文撰寫環節的孤立和滯后,而且也可減輕指導教師的工作強度,以提高論文的指導質量,進而提升論文水平。具體來講,就是要樹立大論文觀念,科學規劃,建立本科畢業論文工作的一般范式,將整個本科教育階段分為有機聯系的整體,把本科一、二年級作為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儲備階段,奠定論文開展的知識性功底;在三年級開始以畢業論文寫作的流程為模擬,完成課程論文的考核,進而將基本學術規范內化到學生的科研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