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4: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民族體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地理生態被破壞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很多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但是,我國人口基數巨大,想要短時間內的實現城鎮化是不可能的,農村人口仍舊還會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城鎮化進程中高速公路、鐵路的建設使原本聯系密切的村落被隔開,政府規劃失控等城市空間布局不規則,許多文化賴以生存的地理生態環境被分割開來,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需要多個村落或者集體之間緊密聯系,共同支撐,地理生態上的分割意味著傳統文化的發展失去了空間,現代通信科技并不能促進傳統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因此,城鎮化導致地理生態格局的改變,也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環境。
(二)外來文化的沖擊
當今社會上,很少能看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人們喜愛的是籃球、足球、跆拳道等國外的體育競技項目,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他們所喜歡的體育項目都很少會是太極拳等傳統體育活動,隨處可見的籃球場、足球場、跆拳道興趣班讓中國本土的民族體育顯得十分冷清,武術館、象棋館基本上已經銷聲匿跡了。日常生活中只有一些老人會打太極拳健身,而傳統武術、摔跤、龍獅等項目則只會出現在一些民族節日的表演中,表演者也都是一些業余團隊,他們的演出極具功利性,根本沒有領悟這些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現代競技體育不斷發展,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造成巨大的沖擊,人們從事的體育項目,大多是出于功利、名譽,就算體育表演也充斥著商業化的氣息,沒有從根本上繼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和精髓,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不到弘揚與發展。
(三)學校教育落后
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是傳統體育走向規范化、普及化和科學化的必經之路。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學校的體育教學缺乏自己的特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都是從蘇聯時期引進過來的,不管是大學體育教育,還是中小學體育,其教學內容主要是西方的現代體育項目,很少涉及到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授。改革開放以后,國家教育改革使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有了起色,但是還是缺少理論指導,相對于現代競技體育項目,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依舊十分緩慢。為了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國家教育改革中將民族體育教學納入到學校學科建設中來,經過多年的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學不僅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且民族傳統體育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也得到了完善。在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被廣泛的引入進來,極大的豐富了學校的體育教學的內容。但是,相對其他學科建設,民族傳統體育不能嚴格的按照學科建設的標準進行建設,民族傳統體育學也只是初步建立了應有的門類和框架,并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基礎和獨立的學科結構,研究方法不明確。此外,外國的體育文化流入對傳統體育教學造成沖擊,像韓國的跆拳道,已經成為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熱門體育項目。
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
(一)正視發展困境
認知傳承的意義在城鎮化的進程中,我國許多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始走向消亡,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正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和發展困境。在功利思想盛行的今天,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或多或少的帶有功利性,這使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傳承中變了味,許多傳統文化的功能完全消退。而我們強調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不僅僅是指其內容上的保存,更注重的是其蘊含的精神的延續。因此,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我們要正視現在的困境,認清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本質意義,端正態度,傳承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
(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創新傳統文化發展途徑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不僅僅是保護,更重要的是創新。為了更好的傳承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就必須加快文化體制的改革與創新。首先,應該加強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其次,要結合現代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利用國內國際市場來傳承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實現民族體育項目“走出去”和“引進來”,吸引外國人學習民族體育項目,借助外國的成功經驗,保護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最后,創新體育管理制度,由以前的行政手段向借助市場、法律、經濟等多種手段的管理制度轉變,切實提高體育文化的管理水平,發展傳統體育文化精髓。
(三)重視學校教育
在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很多現代競技體育項目都是通過學校傳承發展而來,學校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向規范化、科學化和普及化的中介。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將其納入到學校的教學過程中。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使教材具有民族性的特點,這是對學校體育教學的一個補充。重視理論基礎的完善,切實促進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建設。
地理生態被破壞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很多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但是,我國人口基數巨大,想要短時間內的實現城鎮化是不可能的,農村人口仍舊還會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城鎮化進程中高速公路、鐵路的建設使原本聯系密切的村落被隔開,政府規劃失控等城市空間布局不規則,許多文化賴以生存的地理生態環境被分割開來,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需要多個村落或者集體之間緊密聯系,共同支撐,地理生態上的分割意味著傳統文化的發展失去了空間,現代通信科技并不能促進傳統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因此,城鎮化導致地理生態格局的改變,也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環境。
(二)外來文化的沖擊當今社會上
很少能看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人們喜愛的是籃球、足球、跆拳道等國外的體育競技項目,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他們所喜歡的體育項目都很少會是太極拳等傳統體育活動,隨處可見的籃球場、足球場、跆拳道興趣班讓中國本土的民族體育顯得十分冷清,武術館、象棋館基本上已經銷聲匿跡了。日常生活中只有一些老人會打太極拳健身,而傳統武術、摔跤、龍獅等項目則只會出現在一些民族節日的表演中,表演者也都是一些業余團隊,他們的演出極具功利性,根本沒有領悟這些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現代競技體育不斷發展,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造成巨大的沖擊,人們從事的體育項目,大多是出于功利、名譽,就算體育表演也充斥著商業化的氣息,沒有從根本上繼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和精髓,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不到弘揚與發展。
(三)學校教育落后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
是傳統體育走向規范化、普及化和科學化的必經之路。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學校的體育教學缺乏自己的特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都是從蘇聯時期引進過來的,不管是大學體育教育,還是中小學體育,其教學內容主要是西方的現代體育項目,很少涉及到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授。改革開放以后,國家教育改革使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有了起色,但是還是缺少理論指導,相對于現代競技體育項目,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依舊十分緩慢。為了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國家教育改革中將民族體育教學納入到學校學科建設中來,經過多年的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學不僅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且民族傳統體育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也得到了完善。在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被廣泛的引入進來,極大的豐富了學校的體育教學的內容。但是,相對其他學科建設,民族傳統體育不能嚴格的按照學科建設的標準進行建設,民族傳統體育學也只是初步建立了應有的門類和框架,并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基礎和獨立的學科結構,研究方法不明確。此外,外國的體育文化流入對傳統體育教學造成沖擊,像韓國的跆拳道,已經成為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熱門體育項目。
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
(一)正視發展困境
認知傳承的意義在城鎮化的進程中,我國許多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始走向消亡,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正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和發展困境。在功利思想盛行的今天,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或多或少的帶有功利性,這使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傳承中變了味,許多傳統文化的功能完全消退。而我們強調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不僅僅是指其內容上的保存,更注重的是其蘊含的精神的延續。因此,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我們要正視現在的困境,認清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本質意義,端正態度,傳承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
(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創新傳統文化發展途徑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不僅僅是保護,更重要的是創新。為了更好的傳承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就必須加快文化體制的改革與創新。首先,應該加強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其次,要結合現代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利用國內國際市場來傳承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實現民族體育項目“走出去”和“引進來”,吸引外國人學習民族體育項目,借助外國的成功經驗,保護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最后,創新體育管理制度,由以前的行政手段向借助市場、法律、經濟等多種手段的管理制度轉變,切實提高體育文化的管理水平,發展傳統體育文化精髓。
(三)重視學校教育
在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很多現代競技體育項目都是通過學校傳承發展而來,學校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向規范化、科學化和普及化的中介。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將其納入到學校的教學過程中。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使教材具有民族性的特點,這是對學校體育教學的一個補充。重視理論基礎的完善,切實促進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建設。
二、民族體育的視覺藝術傳播路徑
1.以圖片、繪畫和文字為主的宣傳形式傳播
這種類型的傳播主要是通過與宣傳部門或者是文化機構配合,對大型體育盛會和體育健康活動進行宣傳。其中包括民族體育題材的活動標志、宣傳畫冊和活動口號等,大部分都是利用各類報紙、活動手冊、燈箱路牌和體育場館設施等進行宣傳。圖像的內容有的是以文字為主,有的是以人物為主,有的則是以運動項目為主。圖像上人物形象的塑造健康向上,動作的類型大都是田徑運動項目。此外,像籃球、自行車、足球等普及范圍廣的運動項目在視覺表達上動感強烈,也適合作為宣傳畫。一直以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宣傳方面花費時間較多,在歷年的奧運會宣傳畫中也涌現出許多經典的藝術品。
2.以競技比賽、影視劇目、健美表演為主的欣賞形式傳播
這種類型中的圖像都是動態的,且畫面的動感十足,觀賞性很高,視覺沖擊力強,如體育運動中各種類型運動項目的競技。很多運動項目受到人們的追捧,如世界足球杯、NBA籃球賽和奧運會等,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類似表演性質的運動項目,如龍舟比賽、舞龍、舞獅子、健美操比賽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體育運動項目,也是具有觀賞性的。這種類型的民族體育視覺傳播是即時進行的,也有網絡視頻、電視直播和轉播的方式。
3.以3D攝像、高速攝影和科研圖表為主的技術形式傳播
這種類型的傳播是體育科技與研究的成果展示。3D攝像技術將民族體育運動更生動、形象地展現給世人。在很多比賽中,3D影像技術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并且已經成為了裁判員們裁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速攝影可以記錄人們用肉眼看不到的瞬間動作,便于裁判判斷運動員的成績和名次,如田徑比賽中運動員沖刺的瞬間。這是高速攝影在體育運動中獨有的功能。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圖表的使用會使資料和數據更加直觀地體現出來。設計者可以從藝術的角度,對圖表的字體、色彩、布局和線條等進行精心設計。
4.以體育郵票、紀念品為主的紀念形式傳播
有些民族體育文化是以收藏品和實物的形式進行傳播的,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就是體育郵票和紀念品。這種形式的傳播具有較強的紀念意義,它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社會的進步而更具人文價值。體育郵票不但數量大,設計水準也很高,而且使用現代先進的印刷技術,間接地展現出一個國家的體育文化精神面貌。在重大的體育賽事舉辦之前,相關的紀念品也會以各式各樣的視覺形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有著非凡的意義。
5.以體育廣告為主的創意形式傳播
這種類型的傳播以體育運動為核心內容,將人類的精神和智慧融入其中,使其更具創造性。如,體育廣告主要是以體育活動、體育場館和活動期間發放的宣傳刊物作為宣傳手段、傳播媒體。
6.以體育繪圖為主的教育形式傳播
如今的時代是圖像風靡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圖片、視頻被作為現代教學手段應用到體育教學中,豐富了教育教學資源。如,體育項目圖書中的動作分解圖有的是真人圖解,用具體、分解的形體定格動作為學習者提供更多正確的學習內容。
2結果與分析
2.1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情況
2.1.1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課程設置情況。按照大學生素質教育課程的計劃,參與調查的全部高校都至少設置了2-3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一年級的基礎體育課程中增加太極、武術、跳繩等項目,二年級以上的選修課程中增加了風箏、拔河、木蘭、毽球、秧歌等自選項目。另外,有8所高校占67%的比例設置了“民族體育學”這門課程,以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為主,涉及民族傳統體育的產生和起源,近代民族體育的繼承與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的創新與展望等。
2.1.2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實踐情況。我國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高校體育教學中展現的是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但目前遼寧省高校體育教學的內容仍然比較單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尚不能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課程體系。大學生是弘揚和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主要力量,應該重視對大學生的傳統體育文化教育。
2.2分析與討論
在調查中發現,目前遼寧省大多數高校的民族體育項目都有所開展,但占最大多數的是武術和太極項目,課程設置比較單一,其他項目的課程或是師資隊伍缺乏,或是作為選修課程不夠重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挖掘有了一定進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1)民族傳統體育內容開發滯后,比較狹窄。相比于野外生存、攀巖、跆拳道、拳擊、街舞、輪滑等現代體育的極限性、對抗性、娛樂性項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刺激性、對抗性并不明顯。許多學校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列入選修課程,教學過程流于表面,多數學校都以武術作為民族體育的主要教學內容,其中一般都包括長拳、太極拳、太極劍等具體項目,比較單一,更多形式多樣的健身娛樂的民族體育并未受到重視,也沒有引進到高校的體育教學中。
(2)民族傳統體育師資比較薄弱,缺乏經驗。在高校民族體育的教學中,大部分學校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師都存在著師資嚴重不足的情況,在調查中發現,除了極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體育教師之外,更多的體育教師是武術專業甚至其他專業的教師,經過短期培訓或者自我學習轉向民族體育教學的。民族體育項目的淵源深遠,文化深厚,內容龐雜,如果缺少專業基礎和實踐經驗,許多理論知識和技能方法的傳授不能達到最好效果。
(3)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氛圍不濃,很難引發學習興趣。在調查中發現,遼寧省高校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在實踐和理論的結合有一定難度,使民族體育在高校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民族傳統體育氛圍不濃厚,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只有在教學中重視培養人文氛圍,才能將民族體育的實踐經驗上升到理性認識,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和養成終身體育習慣。
3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體育開展的對策與建議
首先,完善高校民族體育教育的理論體系。我國的高校體育教育已經具備比較完善的體系,但要構建中國化的體育教學體系,就要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理論基礎,融入社會學、民族學、文化學等知識理念,以體育學科自身特點為支撐,將體育社會學、體育民族學、體育文化學等理論融入其中,構建層次分明的中國化體育教育理論體系,使民族體育融入高校體育教育中,對民族文化進行廣泛傳播,包含民族體育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加工改造等,更好地繼承和發展民族體育文化。
二、張騫“鑿空”西域對中國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影響
當今社會最大的進步在于通訊手段的不斷完善,尤其是能夠全面真實傳播各種信息的電視將世界的物理距離大大縮短,使人們的眼界空前地開闊,接受新生事物的心理和能力極大地增強。體育文化借助現代傳播媒介更廣泛地向世界各個角落傳播,使身居不同地域的人們都能接觸以西方體育為主體的、以“增強體質、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發展的一種生活哲學”為宗旨的奧林匹克,并逐漸地將其價值轉化為民眾的意識和行為。
西方體育的最大特點是規則明確、公平競爭、尺度客觀、評價準確,因此被譽為“物理體育”。西方體育運動誘發人勤奮進取,以不同的技術、戰術取勝對方,有效、合理地滿足人的原始驅力——攻擊性的宣泄,同時也造就、強化了現代人的競爭意識。西方體育最大的屬性是群體性,幾乎所有的項目都是在集體協作的情況下完成的,由此極大地滿足了人際交往的需要,為人們提供了交流的機會和條件,成全了人性復歸。西方體育的最大魅力是娛樂,它總是處于一種結局未卜,需不斷奮爭、時刻把握機遇的過程之中,這一切給人帶來無限的刺激,使人產生不盡的感受,愉悅之情也油然而生。這一特性為西方體育文化成為全球體育文化的主體奠定了基礎,使體育文化成為日常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就人的本質屬性來看,人類的社會生活需要經歷著從生存、發展到享受幾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均離不開對游戲的需求。體育運動源于游戲,卻又高于游戲,最終它仍將是以游戲為其主導。正是由于這一特性,人們格外喜愛體育。越是經濟發達的國家,體育生活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體育能還原人類的本性,通過體育人們能得到種種人性本質力量的感受。
通過體育生活人們還能切實感受到一種與時代氣息相吻合的精神,這就是競爭。當今是競爭的時代,是競爭的社會,競爭使整個社會的進程不斷加速,使人類的社會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在這種社會氛圍中,培養人的競爭意識和競爭精神便顯得十分重要。體育生活給予人類一個自然的環境,在規定的技術、戰術、規則、方法的嚴格要求下,潛移默化地煅造人們競爭的品格,使之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體育文化成為全球文化的顯現部分是必然趨勢。
同時,世界文化全球化趨勢深厚的社會背景是文化帝國主義。文化帝國主義實質上是一種能量強大的文化廣泛滲透,使接受方的生活方式出現趨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被動還是主動地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更多地取決于本土文化的能量,同時也應看到文化滲透往往是在各種有利于人們物質生活的基礎上逐漸發生的。世界文化趨向大同,形成文化全球化趨勢,使文化組成部分的各個方面也趨于大同,西方體育文化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逐漸地滲透到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之中的。
體育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性的文化內容之一,還因為體育文化本身的通約性。體育文化是一種體能符號,它能使不同人群直接理解其中的意義,達到有效交流的目的。由于體能符號是一種流動的、有機的表達方式,可得到直接的回應,產生長遠的效應,文化流變均能在體能符號上留下印痕,使其擁有豐厚的民族文化內蘊,因此,體能符號的交流成為一種有價值的交流。同時,它還具備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功能,如中國曾成功地運用了乒乓球外交,舉辦奧運會可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等,這使體能符號更易成為全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體育文化的民族化
民族文化是人類共同的財富,隨著文化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世界文化市場為民族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適宜的舞臺。全球文化的形成實質上是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構建、相互融合的結果。
成長、成熟于各個區域的民族體育不僅具備體育文化的一般特征和屬性,更具有一些獨具一格的特色,帶有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內含強勁的民族意識。每一個地區或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體育內容,在相當程度上成為這些地區和國家的象征,如美國籃球、巴西足球、日本柔道、中國武術等。
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在相當一段時間里民族體育的發展存在著地域封閉傾向。從歷史原因看,不同地域的民族在其自我發展過程中均有自己的文化支撐,以此為支撐點逐漸發展成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體系,在這一體系中,從價值觀、意識到行為都有自己的評價標準和規范。從社會角度看,不同的社會其運行機制也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強化著人們的價值觀、意識和行為規范,使社會的習俗沿著一定的方向發展。上述兩個方面都會制約文化的開放程度,以確保民族文化的特色。其實,文化在現今的交流更多的是以融合為本,也只有不斷地交流、充分地融合才能為地域文化的發展提供動力,才能使地域文化被全球文化認同。日本的柔道正是走了一條交流、融合之路,它采取了競技體育的形式,但核心內容卻保留著深厚的民族風格。當然,民族文化的發展必然要經過一個時期的封閉式成長過程,只有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備受民族文化熏陶后才能孕育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同時,民族文化只有在不斷成熟中才能逐漸蓄積“文化反彈”所需的足夠能量。中國現代武術推廣工作步履維艱,究其根源是封閉內養時間不足,民族文化特質的錘煉還不到火候。
1、實際意義:在全球化日益凸顯和強大的西方現代體育發展潮流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受到了強大的沖擊,導致許多民族傳統體育在生存與發展路上步履艱難。本課題從社會學的角度探究我國民族傳統體育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對策,有利于整體提升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地位,使其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礎上穩步走向世界,在現代社會中得以振興。
2、理論意義:本課題將以科學求實的態度,借助歷史學、人類學、文化學等學科的原理與方法,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生存與發展擔負起解釋、指導和預測的理論責任。旨在建立起完善的保護體系與策略,形成堅實的理論基礎,貢獻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三)課題研究的重、難點突破
1、擬突破的重點問題:從社會學視角去探討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存與發展還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本課題將運用社會學的理論,通過定量與定性的分析,運用統計學的科學原理,挖掘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在生存與發展過程中的現狀與面臨的主要困境。通過深入探究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方式、現代文化的發展與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融合與沖突、民族地區傳統農耕文化的滯后性以及政府決策與引導在民族傳統體育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作用等,以此來分析這些主要社會因素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影響以及民族傳統體育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進行的改革與變通。
2、難點問題:一是民族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與風俗習慣由來已久,我國少數民族分布地區廣,對這些地方的民俗習慣與傳統體育開展情況的搜集與調研將面臨較大的難題,對搜集的眾多資料的歸納與整理也將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如何讓這些資料實現科學化、精確化、實用化也是需要進行重點部署與考慮的,將是一個比較長期的統計與分析的過程。二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去審視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存與發展,相關的研究資料少,這是一個嶄新的突破,在研究過程中將面臨不少的難題。
二、課題的主要研究過程
(一)研究內容
本課題將站在民族發展的高度,從社會學視角對影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生存與發展狀況進行審視,提出維護和改善民族傳統體育生存與發展狀況的主要對策。
1.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生存與發展的狀況進行實際調研,全面準確地了解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生存與發展的現狀和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困境。
2.在結合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生存與發展的現狀和在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困境,挖掘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在生存與發展過程中面臨困境的主要根源。
3.從社會學的視野去探討影響我國民體育族傳統體育生存與發展的社會學因素,這些因素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存與發展面臨的困境將帶來哪些關鍵性的影響。
4.結合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生存與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困境,從社會學的角度有針對性地提出維護和改善民族傳統體育生存與發展狀況的主要對策,從而促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實現可持續與良好發展。
(二)研究目標
1、通過農村民族體育的研究,找出民族體育的開展目前的困境。
2、通過查找資料以及調查分析了解民族體育出現困境的原因
3、調查影響傳統體育的因素又哪些?對民族體育有哪些影響?
4、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找出影響民族體育生存的主要措施
(三)、研究方法與措施
1、研究方法
本課題以行動研究法為主,重點放在對民族體育目前的困境、現狀、影響民族體育的因素以及解決民族體育現在存在的各種問題的措施上面進行總結分析和闡述,反思與調節,在此基礎上輔之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分析法。
2、研究手段
1.文獻資料法。
在華南師范大學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武漢體育學院圖書館、廣州體育學院圖書館、廣東省民族宗教委員會,中國期刊網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網站、中國現代化網站等收集相關研究資料。
2.訪談法。
抽樣走訪調查民族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狀況、通過走訪華南師范大學、廣州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中山大學、國家、省體育總局等單位有關專家進行訪談。
3.邏輯分析法。
在文獻資料及相關材料獲得的基礎上,對本研究中有關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論闡述。將本研究作為一個系統,遵循系統研究的要求,在把握系統的整體性、動態性、相關性和有序性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研究。
4、統計分析法。
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現狀進行數據資料統計,得出科學的結果,為出臺對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研究步驟與進度
1.準備階段(2011年*月—*月):建立課題,確立課題方案。
2.實施階段(2011年*月——2011年*月)
(1)學習相關理論,制定具體操作計劃。
(2)常規性開展研究活動,收集、整理、改編傳統民族體育相關資料,組織實施活動,定期開展研討,整理研究資料。
3.總結階段(2011年*月—*月)
(1)整理分析資料。
(2)課題總結,撰寫研究報告。
三、研究的結果
(一)農村民族體育開展的現狀
對100名農民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運動的時間、地點、從事運動的態度,認為運動的重要性等。
民族體育在農村開展的現狀不樂觀,在表一里面,調查的內容是農民覺得開展民族體育的重要程度時,農民普遍覺得重要的僅占1.9%,而抱著無所謂態度的就有38.5%,甚至覺得民族體育的開展不重要的比例占到了48.36%,在表二里面調查的內容為民族體育開展得地點、時間等,在這種人數里面,農民普遍在房前屋后活動的人數比例為31.05%,一般都是在家隨處適當運動就好,在表三里面,調查的內容為民族體育對日常生活是否有影響,結果顯示,不影響的僅為8.31%,這些都顯示了人們的民族體育鍛煉意識淡薄,對民族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沒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由此可見,農村民族體育開展現狀有待提高。
(二)農村民族體育開展的問題
1、體育意識淡薄
一直以來,農村由于經濟不發達,傳統觀念的束縛讓農民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體育的思想意識淡薄,并且他們對于參加體育與運動的主動性不高,沒有多大的興趣,缺乏一定的運動觀念。
2、進行體育運動的人數非常少
在農村由于體育人數的稀少,所以體育活動一直不能夠被開展起來,這就致使很多人怕別人笑話或者覺得團隊的弱小二不愿意在進行體育鍛煉,致使很多人忽視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卻不明白進行體育鍛煉是提高經濟素質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人們體質的重要因素。
3、體育消費水平低下
在農村的體育館開展的一系列的運動,很多人都沒有去里面消費過,調查顯示,在農村的100個農民里面,有80%的人都從來沒有去體育館里面進行過消費,就更別說體育運動了,并且在農村的健身會所也是相當稀少的,倘若在農村建立一所體育健身會所,里面的人員將會少的可憐,這些都是由于農村的消費水平和經濟收入水平導致。
4、體育場所匱乏
在農村的一些大型體育運動場地非常匱乏,基本就只有一些道路,房屋前后的一些空曠地區,這些地區根本就不能夠鍛煉人們的素質和體能,像運動健身會所少的可憐,甚至連麥體育器材的商店都很少。
5、指導員缺乏
民族體育要想在農村得到蓬勃的發展,指導員是關鍵。指導員只有在掌握民族體育運動項目的技能才能對民族體育有深切感受,才能教給其它人們相關的知識并且進行相關資源的開發,但是現在農村的指導員缺乏,沒有一定的工資酬勞,沒有多少人愿意從事這些職責。
6、不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農村,鄉鎮干部為了搞經濟建設,將體育都擱置一邊,由于干部的不重視,就只是農村的管理體制不健全,并且農村的體育器材不健全,沒有一定的體育網絡體系,雖然總是會涉及一些重點抓農村的民族體育建設,但是真正將其付諸實踐的很少,基本都是“紙上談兵”,使得農村的管理混亂,沒有一定的科學、完善的管理制度。
(三)促進農村民族體育建設的措施
1、促進農村的經濟建設
農村的經濟建設是現在國家經濟建設的重點目標,只有使農村的經濟建設得到提高,才能夠保證農村的經濟建設項目得到開展和實施,才能夠保證農村的體育建設得到開展,只有經濟得到提升,農村的體育建設才能得到開展。
2、擴大體育場所
在農村由于體育場所的匱乏,使得農民只能在道路上遠東,倘若在一個鄉鎮能夠有大型的運動場地,那么將會使得農民在這里進行活動,并且避免在道路上運動的尷尬場面,只有擴大體育場所才能夠保證、農村的民族體育得到開展。
3、加大指導員隊伍建設
對于農村的指導員應該給予一定的薪金鼓勵,提高指導員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并且定期給予指導員進行培訓,只有指導員的素質以及技能提了上去,才能夠保證農民的體育素質得到提升,指導員能夠精通掌握較多的民族體育項目,而不只是傳統的幾項,不僅僅是幾個教師掌握幾個項目的教學,而是要求所有的體育指導員都要學會幾項民族體育項目。可以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到體工隊、文藝團體、基層拜師學藝;通過教研活動,相互傳授;通過現代媒體,自學自練,互學互練,提高自身的水平的同時幫助其他人掌握一定的體育水平。
4、加大宣傳力度
農村人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使得他們對體育沒有一定的意識和觀念,致使很多人對體育運動項目失去興趣,這就需要改變傳統觀念的影響,讓他們自覺的培養起體育鍛煉的思想意識。
5、建立健全制度
農村人由于很少進行傳統的民族體育運動的鍛煉,可以說制度建立起來的速度會很緩慢,并且也有一定的難度,就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體系,管理體育等一系列器械,并且針對農村的體育運動管理,就需要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針對體育管理進行那個針對性的檔案、器材、信息等管理。
四、不足與反思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民族體育開展狀況》這個課題我們研究已經快兩年了,在研究期間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在農村進行的民族體育開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參與課研的教師的民族體育相關的知識也得到了提升,但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往往與各民族的音樂、舞蹈以及美術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藝術的源泉。民族藝術中的舞蹈、戲劇、雜技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許多民族的現代文藝是由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發展演變成舞蹈、戲劇。目前許多被挖掘、整理出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頗族的刀術、苗族的獅子上金山等,把競技、舞蹈、娛樂、體育融為一體,既有娛樂、健身的作用,又有藝術欣賞的價值。隨著各民族、文化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將為現代民族藝術提供無窮無盡的發展源泉。
民族藝術促進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往往與各民族的音樂、舞蹈以及美術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如苗族人民喜愛的跳蘆笙,健美的動作,配合內容豐富的歌詞和優美的曲調,身著漂亮的民族服飾,邊唱邊舞,邊跳邊吹,說唱、交誼、運動三位一體,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娛樂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擊竿者,時跪、時蹲、時站,節奏越打越快,難度越來越大。跳竿者隨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靈巧地跳躍其間,千姿百態,千變萬化,展現出各種優美的姿勢,美不勝收。參加者不僅要求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還要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體育技巧性同高度藝術性統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舞蹈民族傳統舞蹈是取得群眾確認而流傳下來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據現實生活直接創作的,反映了人們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上的情感和態度。民族舞蹈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都屬于人體藝術形態,有著深厚的民族群眾性基礎。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舞蹈與體育共生共存,棲息相伴的現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屬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兩種人體藝術文化、人體藝術形態。我們可以舉出不少的實例來說明“舞中有體、體中有舞”的現象。我國的劍術就是很好的例證。這種融舞蹈與體育于一身的藝術形態至今仍受到群眾的歡迎。
從歷史上看,遠在先秦時期,在東北、內蒙地區的陰山巖畫和烏蘭察布巖畫中的原始狩獵舞蹈。魏晉南北時期,西南僚人的銅鼓舞。明清時期,中南地區瑤族的盤王舞。民國時期,朝鮮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點。民族舞蹈側重于內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則以健身及競技取勝為側重,形成現在這種有分有合、以分為主的狀況,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獨立的藝術形態,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則形成另一種獨立的藝術形態。
此外,從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三個需要層次來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享受和發展需要的實踐,都是人類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參與身體活動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審美性目的,既為了滿足身體本身的需要,也為了滿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對身體活動的多目標追求將逐漸成為人們參與身體活動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舞蹈這種“舞中有體”,“體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將成為一種趨勢,將共同構成人們余暇生活的重要內容。
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服飾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服飾共同體現各少數民族的特點。我國少數民族千百年來常常在佳節吉日借助民族傳統體育來寄托美好心愿,表達歡娛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環境、生存方式、、生活習俗、審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風采的民族節日盛裝。這些民族盛裝被廣泛應用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中,它們在服裝款式、色彩搭配、紋樣裝飾、飾品造型乃至整體著裝風格上,既涵蓋了少數民族服飾的日常樣式,又薈萃了少數民族服飾的精華,因而具備了各少數民族服飾最直觀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服飾互相促進,共同發展。隨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演變出全方位、多層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數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動作也無限變幻,難度高超。此時的民族服飾為了配合視覺效果,必須將少數民族盛裝原生的裝飾、佩戴及穿著體系打散、解構其中最具少數民族服飾風采的元素,諸如款型、飾品、圖案紋樣等,作為少數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選擇地用于或重新組構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服飾的設計中,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服飾變得藝術化。而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設計的少數民族盛裝,因其涵蓋著少數民族服飾的日常式樣,深受群眾的喜愛,因而許多優秀項目經過多次的精選、提煉,世代傳播,魅力無窮。
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每個少數民族擁有不同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游戲,而不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分別有不同的民族體育器具。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賽與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體育器具在許多的民族傳統體育競賽和表演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納西族武術“東巴跳”,是納西族特有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它集中了納西族有代表性的傳統武功。納西族每當祭風、祭神、消災、除穢、開喪、走薦、求壽等七種道場,都要舉行盛大的“東巴跳”。典禮時,人們頭戴五色飄帶佛冠或雞冠帽,身披龍鳳小旗,腰系黑紅彩帶,穿著各種彩色法衣或獸皮服飾,手執刀、劍、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鈴、手鼓、大鼓、銅擦、銅鑼、海螺、楞錘、魔樣等民族器具進行演練。如果沒有民族器具作為道具,“東巴跳”就不可能表達出應有的感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和傳播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促進了人們對民族器具的認識。多數人對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車秋”沒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過各個級別的少數民族競賽或少數民族項目表演等,人們就會認識到,“磨秋”是“打磨秋”運動的器材。“車秋”是阿昌族的“車秋”運動項目的器材,“車秋”形狀略似紡車,有四根木柱分立兩邊作為支架,中間橫擔著秋輥,左右各用兩根木柱交叉的鑲在秋輥上,類似車的輻條,在頂端左右相連,掛著秋千繩。每架“車秋”可同時坐4人或8人,節日期間,阿昌族青年都身著節日服裝,悠蕩秋千,盡情娛樂。
參考文獻:
2007年4月29日上午10時許,李長春在北京主會場朝陽公園宣布“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全面啟動。從“國人身體素質直線下降、學生身體被應試教育嚴重戕害”的討論中“起而行”,引領億萬青年實現“動起來”;這一浩大的系統工程,這不僅關系到都市里幾個虛弱的“小胖子”,也是讓越來越多的人遠離醫院,有高質量的生活,為民族的強大儲備更強有力的力量。我國啟動“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是新時期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戰略舉措。
1.2陽光體育運動對學校體育工作的要求
1.2.1推廣陽光體育運動
加強民族體育,強身健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青少年的健康是國家的財富,是國家復興希望所在。“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樹立“健康第一”理念。我們要把青春體育運動的陽光灑遍校園,把“運動豐富人生”的理念植根于每一位學生心中。把規范學校體育工作當作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工作抓實抓好。開齊開足體育課程,普及眼保健操、廣播操和課外活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管理和監督,以科學的管理制度保證學生得到充足的鍛煉,提高他們體育健身的意識,增強體育健身的技能。
1.2.2激活氛圍、活力
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理念,進一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利用快樂體育園地、大課間活動、傳統體育項目訓練等,開展喜聞樂見、特色明顯的體育競賽和群體活動,形成生動活潑、生機勃勃、生龍活虎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學校應積極響應號召,全面啟動“陽光體育運動”,把活動組織好、落實好。要求體育教師創新體育活動形式。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每一位教師、學生和家長,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學生的體質健康。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要認真動員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讓學生能在課間走出教室,走到操場上來,走到陽光中去,呼吸清新的空氣,沐浴和煦的春光,踴躍參加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在運動中領略體育的魅力,感受體育的美麗,體會運動的快樂。
2民族傳統體育
2.1特征
2.1.1地城特色濃郁
不同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及其所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很大程度上是在地理環境差異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必然反映出濃郁的地域特色。如北方游牧民族的騎馬、射箭等活動,就充分展示出北方各民族純樸粗獷、熱烈豪放的性格特征;而南方水鄉各族的跳竹竿、拋繡球等活動,卻充分展示出水鄉各民族的細膩、活潑的性格特征。
2.1.2文化內涵深刻鮮明
各民族具有自己的制度、風俗、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然而民族傳統體育,其文化內涵既與民族思維方式有關,又與特定的文化氛圍相聯系。如武術,是我國多民族共有的傳統體育項目。在武術產生、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影響。中國文化的基本思想體系為:“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而“剛健有為”在武術對抗性和套路練習之中,成為中華武術魂。還有許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騎馬,均蘊含“剛健有為”精神,中華民族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推動下不斷發展;所以,清華大學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校訓不無道理。
2.1.3紀念意義突出
中國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都會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人物出現,人們為表達對他們由衷的敬仰和熱愛,往往自發創造出某些體育活動以表紀念之情,如中國漢族的賽龍舟活動,最初就是為紀念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而創造的。再如摔跤,據說,在中國古代神話里,由黃帝與蛋尤角抵的故事而產生的角抵戲,就是摔跤的萌芽。
2.1.4適應性普及性強
民族傳統娛樂體育活動,一直是各民族最基本的體育活動形式。從外形看極接近自然,或就是勞動動作的再現或是動作技術的升華,而且大多數活動自由隨意、很少有規則約束,且許多活動動作形式、器材簡單,不受場地、人數限制。正是由于這些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更貼近生產、生活、自由隨意,所以具有很廣泛的群眾基礎,適應性普及性極強。
2.2價值
2.2.1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培養學生民族意識和精神
文化的傳承需要一定模式和載體不斷地去強化。民族體育本身就蘊含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和一定模式。在體育課程中引入民族傳統體育,通過開展與學生身體素質、心理感受、民族情感相吻合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到同一種源源流傳的思想、意識、精神,潛意識中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不斷得到加強,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從而得以傳承,同時也對推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起到積極的作用。
2.2.2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結構
隨著教學觀念的更新,開展民族傳統體育,也將成為中國體育發展戰略的思想。將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諸如抖空竹、跳竹竿舞、長拳、太極拳、初級劍等引入校園,讓學生陶醉于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之中,重溫與父輩曾經玩過的“把戲”,少了些規矩,多了些想象,少了些束縛,多了些自由,使學校正規教育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有機的結合,教學結構進一步優化。
3陽光運動----民族傳統
3.1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豐富、簡單,可實現“人人參與”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多達977種,每一種項目都具有鮮明的民族地方特色。由于與他們的生活、生產密切聯系,符合本民族的活動規則與方式,也就越能被各族人民所接受。豐富的內容,人們可以根據年齡、身體狀況和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進行鍛煉,從而逐步實現“人人參與”陽光體育運動。
3.2簡單----便于開展運動
踢毽子、跳房子、抓羊拐、斗雞、打彈弓、推鐵環、彈球、抖空竹、跳皮筋、投沙包、抽陀螺、踩高蹺、丟手絹、找朋友、捉迷藏、拍洋畫、拔河等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現代競技體育相比幾乎不花錢,但是卻能帶給我們心靈上的放松和身體上的健康。
二、亞文化拒斥與新媒體的介入
亞文化傳播中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主流媒介在信息傳遞上的單向性,越來越導致文化傳播的單極化。電視、廣播、報紙等主流媒介的單向傳播大多缺乏與受眾的交流、互動與反饋。長久以來,大眾媒介文化的單向輸出難以填補地緣上亞文化群落的多元訴求。民族精神與文化特質難以綻放,主次群落間信息缺乏對等交流。同質化與被遺忘,一方面致使亞文化本身的多樣性受到擠壓、無以紓解;另一面也造成主流范疇內,次級文化信息的真空。其結果,常常引起亞文化的種種拒斥。嚴重的,甚或導致民族自由化傾向及不合理宣泄;極端的情況,會由精神層面上升到行為,引發區域性騷動,或與境外勢力勾結后,發展為恐怖威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文化滲透”遭遇伊斯蘭文明的拒斥就很能說明問題的嚴重。世界矛盾的主要因素在過去的十幾年內正迅速起著變化,即由原來國與國之間的利益沖突轉向次級文化與主流文明間的對抗與掙扎。問題出在哪?循著單向傳播形態的固有思路,傳統的大眾媒介將懷疑與指責投向網絡和新媒體,這并非全無道理。新媒體從根本上講,是強調交互性的媒體(例如BBS或SNS具有的即時評論與互動功能)。它為傳播帶來兩個全新的變化:一是削平了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地位差異,將他們拉入到共時性的信息交流層面;二是填補了單向度傳播的交往性缺失,社交媒體促進了信息的分眾化和隱私性。由此,新媒體打破了主流媒體的意見壟斷,“意見量的級數增長和級數傳播代表了壓抑狀態下公眾的釋放與自我救贖”,互聯網、微博和微信很快觸發了以往受眾處于沉默狀態下的媒介參與意識。這些變化經由復雜的傳播過程,放大(改善)了次級文化介入主流媒介時的影響力。按照單向傳播的邏輯,新變化顯然把水攪得越發渾濁了———傳播的全民參與性破壞著正常的新聞生產秩序;讓全民都成為“評論員”又大大減弱了輿論的導向性;主流話語一旦喪失權威,謠言就會在社交媒介中滋生、激蕩,久久無法平息。反過來,從文化的多樣性及其承傳的角度看,傳統的大眾媒介經營觀念也未必沒有責任。無論這些經營決策來自傳媒巨頭、官方或是精英財閥,上百年的文化趨同運動已為他們積淀出權力話語的生存慣性,難以容忍新媒體在草根層面上為亞文化的合理宣泄帶來契機,行動上必然傾向于———抑制。一時間,行政指令上的收緊以及對網絡與即時評論的種種監控一哄而上。媒介渠道的控制雖見效快,但形式上容易使小新聞、小摩擦、小事件上升為對民族、區域或群體的權利抑制,實質上有損區域內部的民眾團結。再者,強硬的抑制手段也正凸顯出主流媒介面對亞文化、次級文化或民族文化介入時的力不從心,反襯出受眾對新媒體參與性的熱衷。當然,主流媒介并非一味地趨同,面對次級文化的張力也會做出修補。例如2014年5月,大眾媒體集中報道:在湖南上大學的維族學生阿迪力•買買提吐熱———來自新疆喀什的一個切糕世家的淳樸孩子,是如何與他的漢族同學們齊心協力開設“切糕淘寶店”的傳奇經歷。但大眾媒體對民族文化傳播的力度還遠遠不夠。主流話語中,阿迪力的故事只能成為某種來自異域的“奇觀”或“點綴”。真正的民族文化繁榮,要靠區域性的文化自信。自信意味著打破向心力驅使下的媒介意志壟斷,而傳遞本民族、本地區的文化特質。至少,它在傳播中應與主流文化保持對等的溝通。而現在看來,民族文化仍處于被籠罩的“亞文化”次生范疇。談到“亞文化傳播”———這絕不是一個孤立的民族問題,而是全世界所需面對的共同難題。當前,世界上對“亞文化傳播”與“少數族裔或少數民族傳播”的比較研究正如火如荼。這說明,不只是中國,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少數族群文化同樣受到主流文化的同質化困擾。“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愿景,仍任重道遠。
三、交互性的回歸與時空拓展
新媒體果真如上文所說,是個一無是處的搗蛋鬼嗎?若文化多樣性尚需在共時性上開創平等的交流,那么新媒體正好給它提供了交互的契機。傳播學中,把雙向(或多向)信息流動及其效果互映所形成的系統化過程稱為交互。然而,交互性在文化傳播的歷程中,表現出上下沉浮、若隱若現的不穩定性。作為社會原初的信息傳遞手段,口語傳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人際間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不過,時空上它具有天生的局限,無法精確、久遠地傳遞。于是,體外化媒介應運而生,從巖畫、甲骨文,再到竹簡及筆墨紙硯,文字與書寫使信息傳遞的距離、精度及耐久保存性大為提升。但恰恰是這些優良的特點斷送了傳播的交互性,文化的雙向即時感染力被單調的主流均質化所取代。現性意義上絕大多數的傳播形態(如:印刷、廣播、電視等)都不斷弱化交互性。單向度傳遞的后果,就是文化間缺乏平等的互映與呼應。這是次級文化現象催生的根源,也是民族文化陷入困境的癥結所在。民族文化的延續源于傳播形態的有力支撐。當下,新媒體給民族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數字化、網絡化、電子智能化的應用手段,使其兼具口頭傳播的即時交互性以及大眾傳播的遠距離、精確性等優勢。更為重要的,新媒體實現了交互性在傳播中的飛躍,它突破了時空的阻隔與等級的藩籬,為共生性文化傳播拓展出廣闊的疆域。面對新媒體的突入,當代民族傳播雖有挑戰,但機遇尚存。甚至,機遇遠大于挑戰:
1.新媒體的交互性打破了大眾傳播層級的單向流動及文化交流的不對等。
在原來的單向傳播中,我在山里,你在山外;我是我,你是你,你我之間沒有形成絕對的文化與生活聯系。空有一個虛幻的外部世界,而民族區域內在的品性與氣質無法由單向傳播給予必要的反饋和呼應。交互性有利于改善單向傳播在文化上的均質,使民族文化的多元化色彩輸出成為可能。
2.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介的社交屬性使其更傾向群體傳播,與大眾傳播相比,其受眾寬余度不大而分眾化明顯,導致信息覆蓋率不高但傳播效率提升。
這為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拓展帶來好處。
3.新媒體的社交特性為區域性文化凝聚創造機會。
大規模人口流動及旅游文化產業的深度開發使民族文化賴以生存的固定地緣性與區域性特質被打破。空間上,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正在全國范圍內與“不定量多數”的普眾加速融合。生活在城市中的少數民族規模正逐步擴大。新媒體有利于將本已離開民族地緣的人們,在新的虛擬時空中重新聯系起來。微博、微信的民族群落,以及具有民族文化性質的朋友圈,正在不自覺地修復和維系著各民族文化的內在脈絡。另一方面,從民族團結的角度看,在民族“大雜居”的環境下,活躍區域性文化、變文化隔閡為地緣融合,有利于局部區域內打破各民族界限,在以地緣為基礎的群體傳播與信息互動中增進各民族間的團結。
4.新媒體益于打破固有的單一媒介運營機制,變官方運營為政府指導下的社交化運營,提高群體內每個個體的參與積極性。
同時,媒介社交化并非將傳播局限于封閉的群體內,而是經由微博、微信等信息系統的微循環來促進民族傳播的“微繁榮”。第五,新媒體的“微繁榮”意義重大,它變全局觀念(主流文化)上的普眾化繁榮,為微觀地緣文化上的具象鵲起———從一支獨大到百花爭艷;再由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時,“大同”就不再是單一文化的均質,而是各民族在多元化背景下的“共榮”。
四、向全媒體時代邁進
傳統媒體將何去何從?新舊融合勢在必行。當代傳播正隨著新技術、新媒介的迅猛發展而闊步向前。新媒體生成輿論、影響輿論的能力日漸增強,青年一代更將新興媒介作為信息獲取的首要來源。面對新媒體的來勢洶洶,業界和學界不斷發出消極的聲音,認為傳統媒體已被邊緣化并“面臨著市場被壓縮、影響力下降、輿論引導和主導能力越來越脆弱的問題,有的甚至淪為微博、微信的‘印刷體’”。然而,“唱衰”不應成為當前傳媒業發展的主流,媒介融合才是———因勢而謀、應勢而為、順勢而動的發展大勢。事實上,新媒體并沒有占盡優勢,傳統媒體亦非完全沒落。新媒體雖能提供海量信息、傳播速度快,但加劇的信息泛濫也導致其傳播重點不突出,信息缺乏可信度及權威性的問題日益暴露。這正需要傳統媒體予以緩解和彌補。當前,傳統媒介在區域性民族文化傳播中的可行路徑有:
1.親身介入新聞現場,用可靠的報道重塑媒介權威性。
充分調動傳統媒介走基層、重調查、深入新聞一線的勤勉精神,以鏡頭、親歷和一手采訪打動觀眾與讀者;克服新媒體在新聞采編上“凡事靠搜索”的“網絡復制”惡習。民族文化在傳播與采訪上受到地域偏遠的影響,可越是偏僻就越要走進去、越要將文化的特色帶出來,以鮮活的現場博得受眾的認可。
2.加強深度報道,彌補網絡信息的淺薄化。
新媒體有著快速傳播的優勢,但快餐式的信息消費一旦形成慣性,民族文化背后的生活故事、歷史底蘊以及人性的張力便無從談起。傳統媒介應發揮其特長,利用電視紀錄或報紙文化專欄等渠道,以深入的思考為受眾提供獨特的文化體悟。
3.以評論引導輿情。
面對地緣政治與民族文化的復雜性,新媒體傳播中的評論極易受到擾動,甚至淪為少數別有用心之徒煽動、操縱、詆毀民族團結的工具。傳統媒介應提高快速反應能力、適時介入,鞏固評論陣地、提升評論質量,引導受眾進行獨立判斷,第一時間抑制流言的滋生。
4.發揮全媒體優勢、充分融合,突顯“把關人”的作用。
全媒體指,傳統媒介充分調動各種手段和平臺優勢,構建傳播領域的大報道體系。努力將新媒體速度快、交互性強、傳播靈活的特點,與傳統媒介覆蓋廣、內容權威、觀點深刻、評論視角獨特的優勢結合起來,加強與受眾的跨媒體互動。例如:在廣播電臺發展互動直播欄目,通過短信與聽眾即時互動;鼓勵報紙開設官方微博,通過二維碼為讀者提供更為豐富的音視頻信息;為電視新聞節目引入微信公眾平臺,讓觀眾透過手機參與評論、暢所欲言,并將大眾喜好與大數據相結合,反過來服務于傳媒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