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4: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感染管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通過不斷完善控制院內感染的體制來增大醫院感染的領導力量,這是前提。首先成立專門的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組成委員會的成員可以是整個醫院的科室,而負責人由醫院的院長、護士長、科室主任等擔任,其職責是主要針對醫院感染的途徑來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如果在院內突發了爆發性傳染性疾病可以迅速進行調查研究和制定各項控制措施;然后成立醫院內感染管理科,并且派遣專人管理,制定醫院常規的感染管理制度、考評準則,并且進行調查和檢查;最后醫院下屬科室應該設立科室感染控制小組,負責本科室的感染控制、檢測工作,同時提高本科室的醫護人員的醫院感染專業知識和技術,通過建立系統、全面的醫院感染控制、監測管理制度網絡,可以讓醫院感染控制、監測制度和各項措施得到快速、有效的落實。建立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具體細則:包括病房管理、治療室、換藥室醫院感染管理、醫院感染監測、抗生素應用管理等相應的細則。
1.2加強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提高其主動控制、監測醫院感染的意識。
1.2.1醫院感染專職工作人員專業知識培訓
醫院感染所涉及的預防可控制知識是多方面、多層次、跨學科的,因此要求專職人員具備豐富、全面的知識,同時還要有很強的溝通、協調各科室的管理能力。只有不斷的學習、了解最新的知識,才能讓醫院感染系統得到更加全面的完善和醫院感染的專職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
1.2.2醫院感染科室專職人員為各科室各種人員相應的培訓計劃
例如:管理層、兼職人員、醫護人員、新入職的人員、實習人員等,盡量做到全面、全場、深層。讓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理念深入到醫院每一位員工的深層理念中,以切斷疾病在醫護人員之間的傳播途徑。
1.2.3選派重點部門和科室的監控小組成員外出學習、參觀,以學習更加先進的控制醫院感染的經驗,取長補短。
1.2.4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平臺
及時讓醫院員工了解到國內醫院感染管理控制制度的最新動態是很重要的,而網絡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其可以為各科室及時、有效的傳遞抗生素使用情況和微生物檢測以及耐藥的情況。可以轉載一些國內重大院內感染新聞和最新動態,從中反饋各項數據和檢查情況。
1.3定期或者不定內容的對員工進行醫院感染的考核
針對醫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規、制度和技術規范等來對醫院各方面考核,包括醫院各種硬軟設施和醫護人員的醫院感染專業知識進行定時的考核或者不定時考核以及時發現醫護人員關于醫院感染上的理論知識問題,并且針對性的制定改善方案和制度。各科室每個季度應該向醫院感染管理小組提交監控報告,并且向臨床科室反饋最新的感染管理制度和方法。加強醫院感染監督、檢查,對于整改效果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2持續質量整改效果
通過以上的持續質量改進方法工作的開展,醫護人員的醫院感染控制預防意識明顯提高,由一開始的抵觸、不配合的情緒,轉為最后主動接受培訓、考核并且與醫院感染工作小組共同商討面對的問題和尋求解決辦法。這一系列的持續質量改進的在醫院感染上的運用,2014年對比2010年,醫院感染的監控標本送檢率從76.5%上升到89.4%,洗手依從性從原來的35%提升至76%,各科室的醫院感染質量平均評分考核在持續性質量改進前的92.0分上升到97.6分。
1建立二級監控體系
在醫院感染科的領導下,建立職責明確的二級護理管理體系。一級管理:病區護士長和兼職監控護士;二級管理:護理部主任,為醫院感染科的負責人,負責評估醫院感染發生的危險性,及時發現、及時匯報、及時處理。
2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與產房醫院感染管理相關的制度有:清潔衛生制度;消毒滅菌制度;隔離制度;消毒滅菌效果監測制度;參觀制度;感染管理報告制度等。
3認真落實醫院感染管理措施
3.1產房的環境
(1)產房周圍必須清潔,無污染源,與母嬰室和新生兒室鄰近,相對獨立。(2)布局合理,嚴格區分無菌區、清潔區、污染區,各區域之間標志明確,并對各區域內的物品放置有具體的要求,做到潔、污分開,從區域劃分上讓醫護人員強化醫院感染意識。(3)墻、天花板、地面無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便于清洗與清毒。
3.2產房的清潔
3.2.1日常清潔工作
濕式清掃,定時通風換氣。產房內桌面、地面每日用1∶200“84”消毒液擦拭1次,且必須用產房專用抹布、拖把,有明顯標記,每次用后用清水沖洗、懸掛晾干備用。
3.2.2治療活動后的清潔工作
每次治療活動后產房地面受到病人排泄物、嘔吐物、分泌物污染時應立即清掃,并用1∶200“84”消毒液拖地。
3.3消毒、滅菌
3.3.1產房所用器械的消毒滅菌
對于耐高溫、耐高壓、耐潮濕的物品多采用壓力蒸汽滅菌,盡量避免使用化學消毒劑。如某些金屬銳器必須使用化學消毒劑滅菌時,應定時監測化學消毒劑的有效濃度,并定期做細菌培養,以確保消毒效果。
3.3.2產房空氣消毒
(1)紫外線燈管消毒法:每天定時照射1h;每次治療活動后照射1h,應注意紅外線消毒的適宜濕度為20℃~40℃,適宜溫度為40%~60%,紅外線燈管表面必須保持清潔,每1~2周用酒精紗布或棉球擦拭1次。(2)過氧乙酸熏蒸消毒法:遇有特殊感染病人用過氧乙酸熏蒸消毒,將過氧乙酸稀釋成0.5%~1.0%水溶液,加熱蒸發,在60%~80%相對濕度、室溫下,過氧乙酸用量按1g/m3計算,熏蒸時間為2h。
3.4洗手對手的消毒
產房護理人員經常接觸產婦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手易被大量細菌污染,極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所以,洗手是防止醫院感染傳播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產房護理人員在進入或離開產房前、處理污染物品后、護理特殊感染產婦前后、無菌操作前后均應按六步洗手法認真洗手,并在洗手后進行手的消毒。
3.5無菌技術
無菌技術是預防醫院感染的一項重要而基礎的技術,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違反,每個醫護人員必須熟練掌握并嚴格遵守。
3.5.1嚴格無菌觀念,保持慎獨精神
進入產房必須更換產房專用衣褲、戴口罩、帽子、換鞋,必須嚴格無菌觀念,避免面對無菌區談笑、咳嗽、打噴嚏;手臂不可跨越無菌區;無菌物品如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應予以更換并重新滅菌。
3.5.2無菌物品的管理
無菌物品與非無菌物品分開放置,并有明顯標志;無菌包外需注明物品名稱、滅菌日期,無菌包的有效期一般為7天,過期或受潮應重新滅菌;無菌容器(浸泡碘酊、酒精、碘伏)每周消毒、更換2次,并記錄。
3.5.3無菌技術基本操作必須規范
如無菌持物鉗的應用、穿脫手術衣、戴無菌手套、取無菌溶液法等。
3.6隔離技術
對患有或疑似傳染病的產婦,應在隔離室待產、分娩,按隔離技術規程護理和助產,所有物品嚴格按照消毒滅菌要求單獨處理,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胎盤必須放入黃色塑料袋內,密閉運送,無害化處理,產房嚴格進行終末消毒處理。常用的隔離技術有:戴口罩帽子;手的消毒;穿脫隔離衣和無菌手術衣;戴手套等。
3.7消毒滅菌效果的監測
消毒是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監測是評價消毒劑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達標的唯一手段。產房消毒滅菌效果監測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產房空氣消毒效果監測;(2)醫務人員手消毒效果監測;(3)物體表面消毒效果監測;(4)醫療物品消毒效果監測;(5)紅外線消毒效果監測;(6)消毒液的監測。
3.8產房污物的處理
2.護理人員對重復性利用的器械要進行定期檢查、抽查,一旦發現器械消毒質量不合格,立刻采取妥善措施進行處理。另外,嚴格根據標準規范加強器械清洗到包裝檢查,嚴格監測消毒滅菌物品和環境,最大限度地降低醫院感染率。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由醫院供應室管理人員和病區護士長組成消毒合格檢查監督評價小組,檢查記錄供應室實施科學管理前、后的消毒物品消毒合格率以及護理人員規范操作情況,對護理人員的業務知識情況進行考核,每天統計消毒合格率,以原衛生部2009年頒布的“醫院消毒技術規范”作為評定標準,該項工作由供應室管理人員具體執行;護理人員業務知識考核內容依據供應室相關工作技術知識和技能考核評分,總分100分,≥90分為優秀,60~89分為及格,<60分為不及格,每個季度考核1次,由護理管理部負責執行。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加強管理和監督
重點科室中有較大的感染隱患,容易在醫院導致感染報復,比如,手術室、處置室、供應室、內鏡室、重癥監護室等。醫院感染管理科要使護士長的管理職能進行充分發揮,并加強相應的管理和監督。對無菌物品給予良好管理,首先對其給予分門別類的放置,保持整齊的擺放,堅持上進下出、左進右出的原則,并使無菌的存放間做到清潔干燥,而在無菌物品的拿取前要嚴格洗手,戴帽子和口罩,穿工作服。并檢查每樣物品的有效期,對于過期的物品要再次滅菌消毒。對于無菌物品要有專門人員負責管理和發放,避免對患者使用消毒不合格的物品。根據醫療的廢物管理措施,將醫療廢物全部收集存放,并按照要求進行處理,避免在醫院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并設立專門的登記本,對轉運進行記錄,并要求雙方簽名進行交接,規范處理醫療廢物。
3加強培訓
提高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良好控制的依從性和執行力,則必須要對護理人員采取專項培訓,提高這方面知識和操作的能力。首先要進行崗前培訓和全員培訓,作為新上崗的和在崗護理人員的一門必修課,主要內容有標準預防、手衛生、消毒滅菌、職業防護和隔離技術。尤其加強手衛生,因為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較忙,有較多的操作,且沒有完備的洗手設施,很多人員都只在操作后進行洗手,部分人員在操作前并沒有洗手等清潔措施,因此就有戴手套操作不能夠及時洗手的情況。在普及相關知識的同時,要在護理活動中積極貫穿這些防范措施,在相應的預防和控制中可使醫院感染有所降低。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感和職業道德,使其認識到如果因為自己的疏忽,而導致患者出現醫院感染會帶來較大的痛苦,從而提高感染措施貫穿的依從性。
4消毒管理
為減少院內感染,就要給予全面的消毒和滅菌。其中包括對器械的消毒,要求配套的鑷罐,并加蓋,一周進行2次滅菌。對于無菌鑷,要保持干式存放的原則。對消毒液進行濃度的檢查,用試紙檢測濃度是否符合要求。對護理盤也要給予消毒管理,對護理盤給予全面清潔,能用一次性用品的就用一次性的,對氣圈的用物給予定期消毒,并對氣管內的套管給予煮沸消毒,每8小時進行一次操作。體溫表在使用后要給予常規的消毒處理,并對盛放器皿給予清潔處理,并與被污染過的體溫表分開放置。每個病房中都要有空氣消毒機,保持清潔,每天清洗濾網,每周進行消毒;在換藥室、治療室和處置室中每天給予空氣消毒機消毒,并進行準確登記。對床頭柜、椅子和病床每天都要進行擦拭,桌面每天擦拭2次,床單及時更換,保持床鋪的整齊和清潔。并給予良好的物品管理,使物品的包裝堅持標準化和規范化,針對物品的種類選擇良好的包裝材料,對于無菌物品選擇專人負責,并藥物放置物品的貨架與地面有20厘米的距離,并與墻面有5厘米的距離,且月房頂有20厘米的距離。針對有效期進行先后發放。
2加強業務知識培訓
確保患者不發生醫院感染的必要因素是要有先進的技術理念、良好的業務水平。因此,為提高醫護人員預防院內感染意識,定期開展崗位培訓;就護理規范化操作及相關理論等進行詳細講解和培訓,認真組織學習一次性物品使用、無菌操作、隔離、消毒等預防院內感染的知識。通過崗位培訓,能進一步加強醫護人員的操作水平,使醫護人員明確預防院內感染的規范要求,強化以患者為中心的工作理念,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痛苦、保障患者安全。
3嚴格落實管理措施
3.1完善各類院內感染規定
預防感染的關鍵、護理工作的基礎是隔離、滅菌、消毒,為有效地控制和預防醫院感染,需大力開展“五常法”,常自律、常清潔、常組織、常規范、常整頓[3]。
3.2加強重點科室的管理
尤其是要加強供應室的管理,供應室負責回收全院的物品、器械進行集中供應和消毒,醫院預防感染的好壞與消毒供應室的工作質量密切相關。嚴格執行《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清洗消毒及滅菌效果監測標準》《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消毒清洗及滅菌技術操作規范》《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等要求,一旦發現問題,需第一時間進行分析處理。另外,還應重點監測一次性耗材,嚴把采購質量關:①為有效判定滅菌鍋性能,應定期生物監測嗜熱脂肪芽孢菌片,每周一次。②每日均測定浸泡消毒的消毒劑中的有效氯含量。③為確保消毒效果,需定期對滅菌后的敷料、器械抽樣細菌培養,每月一次;④各工作區域應達到機械通風換氣次數、濕度及溫度的要求。⑤在處理各類物品的滅菌工作時務必要本著“先清洗后消毒”的原則。嚴格按照四步清洗法來進行洗滌。為便于操作,將重復使用的意料器械及器具進行相應的清點分類,并將其放置于器械框內,嚴格執行封閉式回收。
3.3合理使用抗生素
基于患者的藥敏結果和細菌培養結果來選擇合適的抗生素,抗生素最好要做到早期足量,尤其要密切觀察是否會出現菌群失調征象[4]。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分析2010、2011年兩年患者的臨床資料,查閱患者病歷資料,結合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參照衛生部醫政司醫院感染監控協調組制訂的診斷標準)進行醫院感染的診斷。
1.2護理管理措施
1.2.1建立健全血液科預防院內感染的制度
護理部要設立血液科感染小組,全面負責血液科醫院感染護理管理工作,定期收集和分析醫院內感染發生情況;嚴格依照國家規范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并要求在護理工作中嚴格執行;加強對血液科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全面普及醫院感染知識,并制定相應的考評標準,使護理人員能充分認識到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性,提高執行規章制度的自覺性。
1.2.2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做好環境管理
病室環境是預防院內感染的基礎,日常必須加強對血液科病房環境的消毒及管理。病房每天早晚各通風1次,每周紫外線消毒一次,每日對層流隔離室進行紫外線消毒;病房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溫度控制在22~25℃,相對濕度在55%~56%;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桌面、床頭柜、拖地板。對白細胞<2×109/L的高危人群應采取保護性隔離,而白細胞數<0.5×109/L的患者要進入層流病房,定期做空氣培養,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切斷空氣傳播途徑。
1.2.3嚴格無菌技術操作
血液科患者侵入性操作頻率高,體外循環操作中接觸污染的機會多,反復輸血,發生醫院感染的幾率非常高,因此必須增強醫務人員的無菌操作觀念,能否防止、控制感染的擴散,往往取決于無菌技術的執行情況。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操作的各個環節,應嚴格無菌技術;做深靜脈置管或做動脈內瘺時,要在手術室進行;評估患者的全身情況,盡量減少臨時血管通路的使用時間,減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需留置各種導管時做好導管的護理,盡可能縮短留置時間,將外源性醫院感染降到最低限度。
1.2.4加強抗生素管理和控制
血液病患者一旦發生感染,來勢兇猛,很難控制,因此臨床上有時預防應用抗生素,但一定要注意抗生素使用的針對性,不要使用時間過長、種類過多。治療性使用抗生素時則應按病原菌的藥物敏感性選擇抗生素,但藥敏試驗需要一段時間,經驗用藥時多采用頭孢菌素類和(或)氨基糖苷類藥物,必要時聯合使用萬古霉素和(或)亞胺培南,同時密切監視患者菌群失調情況,從而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
1.2.5醫護人員管理
醫護人員是病人接觸最頻繁的人群之一,必須加強對醫護人員的管理。工作別強調無菌操作、手的衛生等,護士長隨時抽查六步洗手法執行情況,與可疑污染物或接觸傳染病患者后應進行手消毒;為不同患者治療時,必須更換清潔手套;特殊治療時應使用無菌手套,緊急情況下應使用手速消劑。
1.2.6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
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消毒隔離知識的宣傳,爭取他們對消毒隔離工作的最大配合。向家屬講解探視制度,說明減少人員探視的重要性,自身有不適,如感冒等不應前來探視,向患者和家屬介紹簡單的有關血液方面的知識,如白細胞<2×109/L時應配合戴口包,勤洗手等。
1.2.7患者飲食及日常生活護理管理
血液科患者免疫力低下,對疾病易感,必須要重視飲食護理管理。給予家屬正確的營養指導,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以高熱量、優質蛋白、低脂、低磷飲食為主,適當使用免疫增強劑,必要時可靜脈補充氨基酸和白蛋白。生活護理方面,惡性血液病患者每日睡前、晨起及三餐前后應以新唑漱口液漱口;惡性血液病患者,因為接受聯合化療后免疫功能處于極度抑制狀態,極易并發皮膚感染,因此要注意皮膚護理;此外,要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自身衛生習慣,每周擦浴2~3次,深靜脈置管處每3天換藥一次,特殊情況隨時更換。
1.3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以EXCEL數據庫錄入,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醫院感染情況
我科2010年醫院感染人數283人次,感染率為33.45%,在進行護理管理后,2011年醫院感染人數197人次,感染率為22.09%,2011年感染率顯著低于2010年,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醫院感染部位感染例次率
血液科醫院感染主要發生部位為呼吸道,2011年各部位發生率均較2010年降低。
2013年1月起對MDRO實施精細化管理,實行多學科協作機制,明確各部門職責并完善管理監測流程,要求微生物室檢測到MDRO后立即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醫院感染管理科根據自行設計的“MDRO調查表”對目標性監測的病例進行病歷調查和床旁調查。數據主要來源于電子病歷系統和醫院感染管理系統,調查內容包括患者基本情況、分離病原體、是否開接觸隔離醫囑、是否為醫院感染、是否上報等情況。同時,醫院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連續兩年在全院范圍內進行了手衛生依從性調查,在醫務人員不知情的前提下,按照統一設計的表格和觀察方法,根據統一的要求和定義,觀察醫務人員手衛生執行情況。比較2012年和2013年(精細化管理前后)MDRO醫院感染情況。
1.2統計分析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MDRO醫院感染情況
2013年共分離MDRO191株,其中醫院感染70株,占36.65%,低于2012年的48.44%(62/12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MDRO醫院感染報告率和接觸隔離執行率
2013年醫院感染報告率和接觸隔離執行率分別為80.00%、70.16%,高于2012年的32.25%、28.1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2.3手衛生依從率
2013年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率為75.86%,高于2012年的44.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15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5例。觀察組中女34例,平均年齡(45.00±5.23)歲,男41例,平均年齡(50.00±8.74)歲。對照組中女39例,平均年齡(43.00±4.26)歲,男36例,平均年齡(48.00±5.24)歲。其中包括胃部手術24例、闌尾手術17例、異位妊娠手術9例、肺部手術26例、尿道手術19例、腸道手術29例、骨科手術26例,均已按照統計學原理隨機分配到兩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過往病史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按照實際情況給予全面系統的手術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術前護理干預
多次組織本院護理人員學習手術室護理指導,明確各種手術器械的無菌防護、更換措施、衛生清潔等術前準備。督促醫護人員在術前進行無菌操作,避免細菌攜帶進手術室。注意手術室器械的整齊安放,作為主管醫師或護士長合理安排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并起到督促和監察的作用。
1.2.2手術過程中的護理干預
盡可能的縮短手術時間,如果手術時間過長會增加手術傷口的感染風險。手術過程中堅決杜絕醫護人員互相談笑、喧嘩、打噴嚏等。努力保持手術室清潔,護理人員以及醫師可根據手術的實際狀況以及患者的病情予以特殊護理。此外,設立專科護士,認真了解手術過程以及手術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針對不同的患者予以合適有效的護理措施。
1.2.3術后護理
護理人員參考患者的術后狀況,并且結合患者的過往病史以及醫師的醫囑有針對性的給予患者護理,如遇切口感染要及時制定相應的護理干預方案,而且要隨患者的病情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護理人員術后需嚴格控制患者其他疾病的預防和發生,并予以患者針對性的飲食護理。要提倡患者食用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少量多次,并及時將患者術后恢復狀況向其主治醫師反映,確保患者的早日康復。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組
患者手術后感染率為4.00%,對照組患者手術后感染率為20.00%。兩組相比較觀察組患者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手術后的切口恢復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73例,總有效率為97.33%。對照組治療有效57例,總有效率為76.0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術后患者感染的病原菌檢查情況
從67例患者的切口感染的標本中分離出86株病原菌,且96%的感染患者感染處均含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致病菌。
3討論
手術切口感染在手術后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在本院感染患者例數中術后感染占35.26%。術后感染不但延長了患者康復時間,而且有可能會加重患者病情,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從手術室的角度分析能引起術后感染的原因很多,包括患者本身的體質、術后的衛生清潔、手術中各種器械的不正確使用等,都會引起患者術后感染。手術人員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常規,按著裝要求更換消毒滅菌的衣褲、口罩、帽子、拖鞋按流程進入手術間,遵守手術間規則。對于醫護人員要嚴格培訓,要了解手術的過程以及手術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了解相關抗感染藥物的使用方法,按照患者的實際狀況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并且配合好醫師合理的安排手術時間,不同的手術要特殊對待。對于某些患者本身體質問題在術前就要做好充足的準備,針對患者特點予以特定的護理措施,術前的住院時間、營養狀況、低蛋白血癥、糖尿病等因素有關。對于一些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嚴格按照規定執行,正確掌握其用藥濃度、用藥劑量、和不良反應的處理,一般預防性給藥的最佳時間是在切皮前30min或麻醉誘導期給予首次劑量,如手術時間超過4h,術中增加1次劑量。對于骨科手術也要作為重點護理對象之一,骨科手術的細菌感染一般不會發生,但是手術為創傷性手術,多數情況下需要植入外植體,因為手術環境無法徹底滅菌,所以多會發生細菌性感染。對于一些患者在術后的心理狀態也是護理人員要各外注意的,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是患者早日康復的必要保障,對于患者家屬也要督促其嚴格按照醫護人員的建議陪護患者,不可私自采取措施處理患者的不良反應。本院針對手術室的實際狀況和地域性的患者特點,詳細制定了適合本院的手術護理干預措施,盡量確保患者能接受到最為全面的護理,保證患者能早日康復,努力杜絕并發癥的發生。此次研究中予以觀察組全面的護理在患者的治療效果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通過此次研究不難發現在有護理干預的情況下,手術過程和手術后的患者感染率有較為明顯的下降,相比于一般護理,手術室護理能做到全面、細致、轉移、有針對性等特點,能針對不同的患者予以不同護理措施。
選擇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實施手術室護理管理前368例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06例,女性162例,年齡19-71歲,平均年齡46.8±8.2歲,普外科手術175例,骨科手術98例,婦產科手術51例,泌尿科手術44例;選擇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實施護理管理后的376例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210例,女性166例,年齡18-73歲,平均年齡47.2±7.1歲,普外科手術178例,骨科手術101例,婦產科手術53例,泌尿科手術4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手術方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比較實施外科手術室護理管理前后兩組患者的感染情況。
1.3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所得數據,并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結果
實施手術室護理管理措施后感染率為2.39%(9例/376例),明顯低于實施護理管理措施前的感染率9.52%(35例/368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3.1發生外科手術室感染的高危因素
(1)術前洗手不徹底:操作者指尖和前臂消毒不徹底,術中一旦劃破手套,手上的細菌就會對手術術野造成直接污染,從而感染切口。
(2)器械物品消毒不認真:患者的血液、粘液及膿液等臟物沾染在用過的醫療器械上,如果消毒、清洗不徹底就會發生醫院感染。手術所需的一次性物品由于包裝破損或過期也會引發感染。
(3)醫護人員流動管理不嚴格:病原菌及帶菌微粒通過空氣中的塵埃和飛沫降落到器械、敷料及切口處造成感染,人員流動可以增加手術室空氣的細菌數量增大感染幾率。
(4)患者自身的因素:患者年齡過大或存在基礎性疾病等因素造成其免疫力低,均可加大手術的感染率。
3.2護理管理措施
(1)加強控制感染意識:建立健全外科手術室感染管理制度,成立醫院感染管理小組,由分管業務的副院長、護士長、手術室成員組成,定期或不定期實施檢查,及時解決發現的問題并提出整改措施;定期進行感染防控知識學習,強化手術人員的感染控制意識,達到降低手術室感染率的目的。
(2)嚴格洗手制度:采用高效碘伏原液刷手法進行術前洗手,不短于5min,雙手均高于肘部,無菌擦手巾擦干或自然晾干后手及前臂處用消毒液3-5ml涂擦,1min后方可穿無菌手術衣,戴滅菌手套;使用清潔劑或肥皂進行普通洗手,指縫、掌心、手指關節、手背、指腹拇指、指尖及腕部認真揉搓,不少于15s后流水沖洗干凈。與嚴重污染源接觸時,首先使用消毒劑洗手并浸泡3min以上后用一次性無菌紙巾沾干雙手;對手術室工作人員定期監測手指帶菌數,應不超過5cuf/cm2。
(3)加強器械消毒:成功滅菌消毒的關鍵是加強手術醫療器械的清洗、消毒、滅菌和一次性物品的管理;術后醫療器械要用加酶清潔劑認真清潔,被感染的特殊醫療器械要浸泡在含氯消毒藥水后再清洗,最后進行高壓滅菌;一次性使用物品使用前認真檢查包裝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內,絕對禁止重復使用一次性醫療物品。
(4)空氣質量監控:通風設備齊全,每日應定時通氣,窗戶密封性好;每天和術后要及時消毒,紫外線空氣消毒2h/d,連臺手術中間要開放0.5-1小時;每周進行一次徹底清潔;空氣培養每月1次,細菌數小于200cfu/m3;為減少不必要的物品移動,應將物品擺放整齊,絕對禁止在手術間整理包布,人員流動現象盡量減少。
(5)其他:加強靜脈置管、尿道插管、氣管插管等各種管路的管理,專人負責,及時糾正錯誤;為降低患者在等候手術的期間內發生交叉感染及院內致病菌定植,應囑患者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并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外科手術室的手術具有種類多、數量大等特點,手術在安排上要合理,術中應依照患者的血清情況及切口的污染程度安排患者檢查,感染性手術應在每日最后進行;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各種醫療廢物要嚴格按照規定分類、存放、包裝并處理。本研究通過對外科手術室感染高危因素進行分析,并制定相應的護理管理措施后,感染率由實施前的9.52%下降至2.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外科手術室實施護理管理,可以顯著降低手術室感染的發生率。
手術室是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它擔負對病人進行手術和急危重病人的搶救任務,因此,其工作質量直接影響手術病人的預后及醫院的醫療效果,感染嚴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為此,我院手術室在創“二甲”醫院過程中,加強醫院感染的管理,使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得到了可靠的保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介紹如下。
1健全醫院與科室感染管理的網絡組織
我院在創“二甲”醫院時已成立了醫院感染辦公室,有分管護理的副院長擔任主任,護理部主任擔任副主任,并增設了專職工作人員,負責全院的醫院感染任務,每周不定時下科室督促、檢查、檢測,加強對科室醫院感染的管理力度。
手術室也成立了4人醫院感染小組,由科主任、正副護士長、監測員組成,主要負責科室的微生物監測、消毒隔離制度的落實及平時醫院感染工作督促,每周隨機抽查檢查,發現問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2學習有關醫院感染知識,提高控制感染意識
@pagebreak@
定期選派醫護人員外出學習與短期培訓,所學知識回科傳授給全科醫護人員,普及醫院感染知識,不斷地更新醫院感染意識。定期組織醫護人員學習有關醫院感染管理雜志及各項規章制度(手術室一般制度、衛生制度、參觀制度、門衛制度、消毒制度、洗手制度),根據衛生部制訂的《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試行)要求執行,有效地控制醫院感染率。在全面普及醫院感染知識的同時,要加強對監控人員的業務培訓工作。管理者首先要得到正確、規范化的培訓后才能正確指導、監督、管理他人的工作,監控工作專人負責由護理人員定期輪轉(一年輪轉一次)。訓練與提高護士的業務水平與無菌觀念,使其認識到手術室無菌質量管理的重要性。
3手術室控制感染對策
3.1手術室空氣控制感染對策:手術室須每日及術后進行清潔衛生消毒,用0.5%巴氏液拖擦地板,每日常規紫外線照射2次,每次60分鐘,連臺手術之間照射0.5~1小時;每周一次用95%酒精紗布擦拭紫外線燈管,每月一次星光指示卡監測其強度,每周用乳酸按每100立方米12ml加等量水熏蒸一次。手術室內物品應擺放整齊,保持清潔無灰塵、無血跡,避免不必要移動,盡量減少人員流動,嚴禁在手術間制作敷料或整理包布。每周清潔空調過濾板1次。各手術間的拖把、抹布應固定兩套使用,以保持一套在外風吹日曬使之干燥,減少拖把、抹布的污染。有條件可采用垂直或水平層流凈化手術間空氣,每月做空氣培養1次,使其菌落數控制在≤200cfu/立方米以內[1]。
3.2手術物品控制感染的對策:所有手術器械、醫療用品原則上能用壓力蒸氣滅菌,首先壓力蒸氣滅菌,它具有高效、快速、方便、經濟、安全等諸多優點。對于不能耐溫、耐濕的物品首選環氧乙烷,到目前為止環氧乙烷是最有效的低濕滅菌的物品(橡膠類、塑料類),可用每立方米40%甲醛10ml、高錳酸鉀5g放入熏箱熏蒸保持手術物品滅菌。對于顯微器械、腹腔鏡、膀胱鏡、纖維腸鏡等高危險度手術用品,可用2%戊二醛浸泡20分鐘以上可以達到高水平消毒,如需滅菌必須浸泡4小時以上,每次滅菌前必須用濃度指示卡檢測其最低有效濃度(一般要求在1.5%以上)[2]。
@pagebreak@
3.3手術人員手的控制感染對策:洗手消毒是控制醫院感染最重要措施之一,手術人員要嚴格執行有效的洗手制度,接觸患者前后均要洗手或用消毒劑洗手,必要時戴一次性手套。
3.3.1外科洗手:我科常用的術前洗手法為高效碘伏原液刷手法,整個刷手過程不少于5分鐘,保持雙手高過肘部,避免污染。如有對碘過敏者,可用肥皂水刷手酒精浸泡法,刷手過程為10分鐘,浸泡5分鐘,待酒精自然干后穿無菌手術衣、戴滅菌手套,才能參加手術。
3.3.2普通洗手:用肥皂洗手,流動水沖洗2分鐘,兩手搓洗手掌手指約120次[2]。在接觸嚴重污染源時,可先用消毒劑洗手泡3分鐘以上,洗后避免擦手巾共用,最好用一次性無菌紙巾沾干,有條件的可用電動感應熱風機吹干,減少開關、水龍頭及毛巾對手的污染。定期監測,保證工作人員手指帶菌數不超過5cfu/cm2[1]。
3.4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的管理:手術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液、排泄液是醫院感染的主要傳染源,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采用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衛生用品,可有效地控制醫源性感染,因此,我院手術室已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
3.4.1加強一次性物品使用前的檢查:使用前查看1次性滅菌物品;核對產品名稱、型號規格、制造廠名、產品商標、無菌有效期、生產批號等,包裝密封性好才可使用,如遇有過期、不合格、不配套、被污染、潮濕、破裂、字跡模糊不清者均不可使用。
3.4.2一次性滅菌物品的貯存管理: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應專柜存放,離地面30cm,柜內清潔干燥,通風良好,室內空氣含菌量≤200cfu/立方米,溫度與濕度要適中;定期進行空氣消毒。
3.4.3一次性物品回收管理:一次性物品使用后浸泡在1∶200巴氏液30分鐘后,回收后全部送供應室進行無害化處理。
@pagebreak@
3.5手術后污物處理:
3.5.1非感染手術處理:手術器械先消毒(用1∶200巴氏液浸泡30分鐘后)再清潔擦干上油備用。手術后必須開窗通風,更換床單、被套、約束帶,用1∶200巴氏液擦拭手術單位血跡。污物桶內及吸引瓶內的污物配制成1∶200巴氏液浸泡30分鐘后傾倒,手術布類送洗衣房處理。
3.5.2HBsAg陽性手術處理:將手術器械浸泡0.5%過氧乙酸10分鐘,清水沖洗煮沸30分鐘擦干上油備用,布類用紅色編織袋裝好,注明“陽性”送洗衣房處理,手術單位用0.2%過氧乙酸擦拭,地面用0.5%過氧乙酸刷洗,污物桶和吸引瓶內吸出物及手套配制成0.5%過氧乙酸浸泡10分鐘后傾倒處理,手術間按8ml/m3用0.2%過氧乙酸噴灑。
3.5.3特異性手術處理:手術用過器械及物品雙重高壓滅菌處理,手術用敷料、布類及手套焚燒,手術室空氣消毒按每立方米40%甲醛10ml;高錳酸鉀和水是甲醛的半量熏蒸,密封24小時后通風。
4小結
1996年我院手術室在創“二甲”醫院以來,改善手術室布局,明確區分無菌區、清潔區、有菌區,有專人負責把好“三關”。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并有具體的消毒隔離辦法與措施,建立登記制度。院感染辦公室隨機抽樣,科室每月定期對手術間和無菌物品貯存間空氣、物體表面、手術前刷手、醫護人員的手、無菌物品(高壓物品、熏蒸物品、一次性物品、浸泡物品)、消毒液進行一次細菌培養,結果均在合格以內。每月紫外線燈管強度監測1次,如<70uw/cm2以下,超過1000小時及時更換。幾年來我科無一例感染發生,無發生一起醫院感染暴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