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4: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跨國公司經營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市場需求原因。為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訴求,提高市場占有率是企業生產活動的終極目標。跨國企業會在全球尋找新興市場,出于高效率的要求和經營利益驅動,多數企業的受眾群體有著獨特需求,必須有本土化改造。
2.成本因素。尋求成本最小化,降低綜合性生產成本。成本最低化是所有企業永遠的追求。理性的經濟實體在目的國開展生產經營業務時,最先考慮的就是成本。最初跨國公司的原始產生驅動就是降低成本。但是發展到現代,成本最低化并不是犧牲質量的代名詞,一體化發展已經成為現代跨國企業的首選。
3.贏得當地政府的支持。使得經營更為順利,取得當地政府的支持必須為當地經濟做出貢獻,這就要具有正面的企業形象和良好的企業知名度。就業、地方生產總值、外資利用率等都是政府績效的考核目標。
4.更好的融入目的國的民族文化。許多跨國公司經營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更好的融入目的國的民族文化。盡管當今世界一體化趨勢明顯,但是民族文化的唯一性和抵觸性也是不可估量的。
二、跨國公司企業文化構建原則及途徑分析
堪稱企業靈魂的企業文化,對員工的影響深刻而潛移默化。一旦形成,員工所共有的價值觀的傳播繼承能量是十分驚人的。即使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了原來的企業,原來企業文化的烙印都會伴隨很久甚至一直存在于員工的職業生涯中。換一份工作,最先要適應的便是企業文化。跨國公司的企業文化多強調以人為本和創新為先。構建科學的企業管理體制基本入手點就是搭建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跨國公司本土化經營中最根本的員工的本土化與企業文化息息相關。作為企業文化的支撐載體和實施者,員工的價值觀,職業生涯規劃,個人發展追求都是企業文化構建的重要內容。綜合考慮跨國公司的生產經營特點、母公司的管理體系、目的國的文化歷史背景,以實現員工個人價值觀和公司價值觀互相結合為目的,我們在構建跨國公司企業文化可以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達到企業員工文化的融合,即企業淺層文化。為了企業的發展,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首先意識并認可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員工在個人價值觀、生活習慣、風俗、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客觀的差異,加強彼此之間的了解,學習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地區發展歷史都有助于互相的認可。
2.重點是企業管理體系方面的本土化融合,即企業中層文化,這是最重要的方面。企業管理必須強調以人為本。體制健全,規章合理,方法科學,注重方法的創新性,充分利用各種現代科學技術,尤其互聯網技術。
3.高級階段是公司經營戰略的本土化融合,即企業深層文化,這是最終的目的。
4.形成全新的本土企業文化。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出企業文化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全新的跨國公司企業文化要求這三個層次的內容都實現本土化。物質文化層是最基本的要求。即使不同區域或者國家的生活水平和消費層次有所差別,一個成功的跨國企業應當建立相應的轉化機制,實現相對平衡。精神文化層是跨國企業本土化融合的終極任務和目標。具體來說,建造跨國公司企業文化體系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直接溝通,善于溝通,可以使組織內部的凝聚力增強。同傳統企業、事業單位、國企不同,跨國公司沒有嚴格的內部等級制度,而是以經理總負責,團隊協同合作為主,彼此之間的溝通更為順暢和全面。從企業管理方面考慮是以內部的溝通為主。跨國企業必須有專門負責內部信息傳達的部門。在自上而下的信息傳達中,從專業角度出發,結合每個部門和崗位的特點,選擇適當有效的傳遞方式和反饋形式。信息傳遞過程中的疏漏和誤解是需要克服的重要問題,確保信息傳達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是關鍵。第三方培訓和咨詢機構的引入也是完善企業溝通流程的重要手段。
(2)營造信任氛圍。以創造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為重,并非看中工作年限。跨國企業的經理層普遍年輕化,良好的工作激勵機制和完全授權授信是實現項目成功的關鍵。增加員工的認同感,提升企業員工的凝聚力。管理層和團隊成員的理念必須同一化,工作目標的一致,價值觀的和諧,是企業進步的有利基礎。
(3)鼓勵員工在工作場所的個性化。這種個性化不是肆無忌憚,而是通過營造舒適的工作環境,用來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跨國企業員工的創造力和進取精神是企業文化的特色之一。
(4)完善的培訓機制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在跨國企業里,員工的培訓機會是多樣化的,不僅體現在次數多,更重要的是會根據員工個人工作崗位、表現和未來提升的可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培訓學習。
(5)團隊精神。協同奮戰,強調個性,重視彼此之間的互補,已達到整體的最大化機能發揮,這是最有效的企業工作方式。
三、結論和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本土化戰略下的跨國公司企業文化構建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員工的本土化。所以企業文化的構建也最應該重視員工。在企業文化保持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時刻保持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主導方向必須科學,符合本土化經營的各項原則和要求。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根本。產品定位,管理體制,員工觀念,與企業的核心價值觀都要保持本質的統一。在溝通方面,橫向溝通和縱向信息傳遞相結合,面臨經營問題和其他社會事件時,跨國企業往往都可以快速有效地做出反應。通過企業內部媒介的傳達,例如,路演,內部論壇,企業內刊等,建立起上下統一,橫向協調的企業內部溝通機制。
研究意義:1.知道跨國公司的形成于發展 2.明白跨國公司的經營戰略 3.明晰跨國公司與世界經濟發展的關系 4.了解以及掌握跨國公司在華的經營戰略 5.知道跨國公司本土化經營的原因以及戰略特點 6.清楚跨國公司本土化的 7.洞悉跨國公司本土化經營戰略對我國經濟的促進作用以及弊端 8.文化需求以及轉移問題始終是根本。
選題的研究現狀(應該是主要參考文獻中的觀點綜述,即文獻綜述)
1.近10年來,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新興市場之一,吸引諸多跨國公司紛至沓來。據統計,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300多家落戶中國。
2.中國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協議使用外資高達4700億美元,實際引進外資1700億美元;批準外商投資企業累計超過28 萬家,實際已運行14萬家,從業人數達1700萬。世界名列前茅的500家跨國公司中,已有近200家來華投資。
3. 二十一世紀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跨國經營將成為各國企業常用的經營方式。企業跨國經營必然要面對和處理交叉文化(cross-culture)問題。
4. 近一二十年間,雖然各國在跨國經營的人事戰略上各有特點,但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在跨國公司可供選擇的諸如人才母國化、人才國際化等人事戰略中,人才本土化戰略的影響越來越大。外國學者的調查表明,44家美國跨國公司中有43家都雇用了當地人員作為高級管理者。
5.跨國公司海外分支機構本土化經營的決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對本國的經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擬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思路
主要內容如下:
一、 跨國公司的產生與發展(略寫)
1.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跨國公司雛形
2.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跨國公司的發展
3. 冷戰時期跨國公司的推進
4. 20世紀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跨國公司的大發展
5. 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的最新進展
二、 跨國公司本土化的重要性
(一)跨國公司的概念
(二)本土化的概念
(三)跨國公司本土化原因
1.本土化有利于合理充分的利用生產要素。
2.有利于繞過貿易壁壘。
3.可能得到東道國政策支持。
4.克服文化的差異。
三、跨國公司本土化經營戰略的主要內容
(一)營銷本土化
(二)品牌本土化
(三)人員本土化
1.人員選聘本土化
2.本土員工的培訓
3.本土員工的管理
(四)采購和生產本土化
(五)技術研發本土化
(六)利益本土化
五、跨國公司本土化經營戰略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重點)
(一)積極影響
1.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與全球化的進程
2.引進現代企業生產經營的理念和方式
3.促進了不同文化的融合與管理變革
4.使得各國資源共享
5.促進中國人力紫云水平的提高
(二)消極影響
1.跨國公司相互間建立了策略性技術聯盟,形成技術壟斷以在東道國獲取更大的利潤。
2.有可能導致跨國公司的壟斷
3.學校國外先進技術受阻礙
4.有可能產生跨國公司投資風險的轉移
(三)對消極影響企業以及政府應該采取的政策
研究思路如下:主要是根據跨國公司本土化經營的現狀,本土化經營的主要措施,本土化對經濟的積極和消極影響等等方面,針對這些研究成果和自己對本土化經營這一話題獨到的見解相結合,對我國目前跨國公司本土化經營某些某些方面有所啟示。
研究的創新點及重、難點
創新點:跨國公司本土化的實質研究以及跨國公司本土化經營戰略的弊端。
重點:跨國公司本土化的具體戰略方式以及特點,跨國公司本土化的原因及跨國公司本土化對我國經濟甚至世界經濟的影響。
難點:世界經濟形勢變化稍快,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也隨著經濟的變化而相應的做出調整,弊端也會慢慢出現,資料相對欠缺,對某些措施不能盡快的了解。
研究進程安排(按學校統一安排來寫)
第一階段:2019年1月12日—2019年2月10日 搜集相關資料
第二階段:2019年2月11日—2019年3月25日 論文第一稿
第三階段:2019年3月26日—2019年4月8日 論文第二稿
第四階段:2019年4月9日—2019年4月13日 論文第三稿
第五階段:2019年4月14日—2019年4月20日 論文定稿
主要參考文獻(格式不對)
【1】揚大楷,劉慶生,蔣萍 國際投資學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王彥.淺析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在華經營本土化戰略 吉林: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中國工商銀行信用卡中心(國際) 香港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際一體化趨勢的發展,各類跨國企業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核心因素就是人力資源,企業要實現生產技術、文化理念的提升,只有依靠員工才能夠完成,人力資源本地化也成為跨國公司發展的潮流趨勢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人力資源本地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具體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 跨國公司 人力資源本地化 策略
近年來,隨著國際一體化趨勢的發展,各類跨國企業越來越多,這類公司的經營成本與運營方法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公司與員工之間文化的差異導致跨國公司人力資源面臨著一系列復雜的問題,在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之下,人力資源本地化也成為未來發展的潮流趨勢之一,下面就對人力資源本地化的策略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
1、人力資源本地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跨國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核心因素就是人力資源,企業要實現生產技術、文化理念的提升,只有依靠員工才能夠完成,尤其在現階段時代的變更之下,人力資源的重要程度已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跨工公司經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人才的吸收與培養,因此,人才本地化雇傭已經收到各類跨國公司的重視。截止到目前,很多跨國公司已經在我國設置也研發中心,也制定了完善的員工培訓體系,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人力資源化本地化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著以下的影響:
1.1 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
經過多年的經濟改革,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是由于各類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也出現了結構性過剩的問題,我國市場面臨著產業的整合,跨國公司經營戰略的調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世界經濟體系的融合。實際上,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在跨國公司投資規模的升級下,我國某些地區已經融入全球經濟發展體系中,成為世界工程的一部分。
1.2 促進人才機制的完善與人才素質的提升
跨國公司人力資源本地化能夠促進本土人才的成長,提升我國人才國際經營的綜合能力,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我國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發展的接軌。此外,很多規模較大的跨國公司都有完善的人力資源培訓體系,對于人力資源的投入也遠高于國內其他同類型的企業,這就可以很好的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從人才培育機制上看,跨國公司人力資源本土化可以促進我國教育制度與人事制度的完善,同時完善我國的人才激勵機制,促進人才市場的高效運作。
1.3 加速新技術在我國的傳播,促進我國技術進步
跨國公司的本地化經營令跨國企業在華投資日益增加,這很好的推動了我國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目前,很多跨國公司已經在我國成立了科研中心,這對于我國科研能力的提升與科技水平高的提高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這就彌補了我國科研經費的不足,帶動了國內的良性競爭,縮短我國技術水平與國際技術之間存在的差距。
2、 加快人力資源本土化進程的策略
2.1 促進文化的融合,減少文化的沖突
跨國公司大多數高層管理人員都來自于本國,這類管理人員在來華任職前均會接受相關文化的培訓與洗禮,但是由于文化上存在的差異,文化上依然存在著較大的沖突。為了緩解文化上的沖突,很多跨國公司紛紛選擇聘用我國人才來擔任要職,這就可以很好的促進跨國企業與我國文化的融合。
2.2 制定完善的人才培育與激勵體制
在就業形勢的影響下,畢業生的起薪也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為了吸引人才,很多跨國公司都制定了完善的薪酬體系,提供的薪酬與待遇遠遠高于我國同行業的平均水平,該種方式就吸引了大量的優秀人才。有關的調查資料顯示,某些跨國公司在招聘高峰期,聘請的名牌大學畢業生的數量超過了招聘人數的50%以上,為了獲得更優秀的人力資源,很多跨國公司與清華、北大等名牌高校建立了完善的合作關系,這類人才素質高、可塑性強,很愿意融入公司的理念與文化之中,能夠很好的促進跨國公司的成長。
2.3 解決人才流動頻繁的問題
在跨國公司中,人才流動頻繁的主要因素就是文化的沖突,為此,需要在公司內部實施一種跨文化的培訓策略,減輕管理人員受到的文化沖突,促進本地人才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加強溝通辦事的效率,加強企業的凝聚力。此外,為了促進企業的發展,還需要幫助員工規劃其職業生涯,根據員工的個人能力以及對企業的期望幫助其實現自身與企業的共同發展,這種策略不僅可以很好的提供人才凝聚力,也是跨國公司人力資源本地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2.4 解決高層管理人才的本地化
高層管理人才與一般人才相比而言,有著一定的特殊性,這些人才是跨國企業發展的核心,一般情況下,成功的跨國公司都有一種成功的經驗體系,越是成功的跨國公司,這種傾向就更加的嚴重,在其他的國家成立分公司時,其考慮的首要任務就是成功體系的復制,只有在這套體系失敗時,才會制定其他的發展體系。在實際的經營過程中,必須要解決高層管理人才的本地化問題,這樣才能夠促進人力資源的本土化發展。
2.5 解決公司文化的衍生
跨國公司在經營的過程中會保留自己特有的企業文化,在聘用員工時,不僅會考慮到其綜合能力,還要看其信仰、行為方式、價值觀與公司的發展需求是否一致,這也是保證跨工公司發展活力的主要內容。以寶潔公司為例,在長期以來,實施的都是一種內部提升制,寶潔公司很少從外部招聘人才,寧愿增加培訓成本,也會在公司的內部選擇人才來提拔。這種企業文化不僅能夠保證員工有著很好的主人翁意識,也能夠促進跨國企業的良性發展。
3、結語
隨著全球政治、經濟與科技水平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也成為現階段發展的重要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下,人力資源管理也呈現出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很多跨工公司已經逐漸由本土化朝向全球化發展,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走人力資源本地化策略也是一種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王新安.芻議跨國公司人力資源本地化中的策略選擇[期刊論文].商場現代化,2010,03(10)
[2]王勇,黃新建,劉艷.跨國公司人力資源本地化研究[期刊論文].商場現代化,2009,01(20)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各大跨國公司進行海外投資的必選之地,眾多外資企業在中國進行投資充分說明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外資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最開始的時期,由于不了解中國市場的特殊性而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之后,外資企業便開始紛紛將“本土化”視為應對中國市場特殊性的法寶或者說是對策。
不同的外企對本土化的理解也不同,因此選擇的本土化策略也不同。總的來說,跨國公司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本土化策略:
一、生產本土化
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生產本土化實質上包括了整個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可分為采購本土化和生產制造本土化。
(1)采購本土化
采購本土化是指跨國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時,在當地國采購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活動。該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在東道國的采購比例越高,說明其采購方面的當地化比率越高。提高在東道國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當地采購比例,可以大幅降低跨國公司的生產成本,增強經營效率。
(2)生產制造本土化
跨國公司早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開始了生產本土化進程,中國加入WTO以后,引發了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又一輪熱潮。這些跨國公司的到來,雇傭中國的員工,使用中國生產的裝備,基本上完成了生產本土化的過程。
二、產品本土化
中國的消費者需要什么樣的產品?這個問題是值得每個外企深思的問題。為此外企需要了解他們在中國的目標消費者的特點、偏好、需求等。
跨國公司在充分理解本土文化特征、消費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基礎上,以保持強勢國際品牌形象的原有特色為前提,把洋品牌做“土”,采取親情營銷,以克服消費文化的隔閡,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贏得消費者的認可。
三、人力資源本土化
經濟學中把創造社會財富的一切要素統稱資源(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信息資源等),而人力資源是所有資源中的第一資源。它具有流動性、時效性、再生性和社會性的特點。
企業的跨國經營,實質上是一種跨文化經營,它體現在企業必須能夠引導、協調和組織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念的多元員工,使多元的人在企業內部能夠聚合成一種創造價值的力量。這種跨國企業內聚力的實現不僅需要有共同的企業文化平臺,而且依賴于企業在共同文化平臺基礎上全面整合內部員工關系。
人才本土化戰略的實施首先有助于減少因文化差異所造成的經營管理上的矛盾和低效率;其次,利用當地相對低廉的人力資源,有利于降低人工成本;再次,人才本土化增強了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信任感,不僅提高了企業的國際化形象,而且有助于保持經營管理人員的相對穩定。
四、營銷本土化
營銷本土化其目的和宗旨是滿足本地顧客需求,培養顧客忠誠度。跨國公司跨國經營的過程也是一個滿足跨國文化顧客需求的過程,文化始終是跨國公司進入一個新市場時最難以捉摸的問題。尤其是在市場、銷售、人力資源等領域,傳統文化與習慣的影響根深蒂固。因此,充分調查和研究本地消費者的特點,并根據這種需求推出對應的產品,制定符合當地購買力的價格,同時根據當地文化風格和消費者偏好進行促銷和宣傳,是對跨國經營銷的最基本要求。
五、研發本土化
隨著技術密集型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不斷升溫,跨國公司在中國建立研究開發中心已成為引人注目的新亮點。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競爭的加劇,引發了研發本土化的競爭,為了鞏固其市場領導者的地位,跨國公司把研發活動定位于滿足中國市場的特定需求,從而實現對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研發中心是企業的核心部分,將企業核心本土化,有針對性地開發技術產品,無疑是在為它們大規模地進軍本地市場研制強有力的進攻武器。
六、企業文化本土化
企業文化本土化的過程是公司原有文化與東道國當地文化相互融合,將文化差異最小化的過程。
首先要進行文化差別識別,通過各種workshop活動,使來自不同文化的員工加強溝通,增加認同感,從而增強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員工之間的凝聚力。其次,就是組織一系列的跨文化培訓活動,旨在有效地打破每個人心中的文化障礙和角色束縛,更好地找出不同文化的共同之處。最后,在此基礎上,根據環境要求和戰略需要,建立起共同的企業文化,最終實現文化的融合。同時,我認為在企業文化本土化實施的過程中,要保留原公司的核心價值體系與觀念,在此基礎上結合公司所在地的文化環境,創造新的企業文化。
小結:跨國公司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進入中國,首先實施的是生產本土化和人力資源本土化,然后是營銷和研發的本土化,企業文化的本土化是本土化諸多要素中最頂級的活動,它需要整合前面所有的要素。當然,它們之間沒有明顯的時間界限,存在交叉進行、相會推動的情況。其中,人力資源的本土化是本土化戰略的核心,所有本土化管理思想的貫徹都離不了人。另外跨國公司所處的行業不同,本土化戰略有不同的方法和著重點。成功實施本土化戰略的跨國公司總是與我國經濟的發展和行業發展步伐一致,當宏觀經濟形式、國家政策、行業發展出現重大變革時,它們也會及時的對本土化戰略做出調整。
參考文獻:
[1]郭毅.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不同類型的企業紛紛涌現。隨著各國之間經濟貿易的日漸頻繁和世界市場的逐漸開放,跨國公司這種新的企業類型得以出現,其主要功能是對外銷售產品,是本國產品對外營銷的主要手段之一[1]。最近,金融危機頻頻出現,世界經濟市場之中的競爭日漸激烈,跨國公司因此面臨著嚴峻的形勢與挑戰。如今跨國公司的營銷主要采用國際貿易與直接投資兩種手段。世界的經濟市場早已整合成為了一體,但是其中的區域、人員之間的差異依然存在,任何一點細微的差異都有可能對跨國公司的決策產生影響。因此,各跨國公司一定要對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之間的關系提起重視,并對其進行協調,確保公司的穩定發展。
一、跨國公司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相互關系
跨國公司指的就是在兩個及兩個以上國家擁有控制和管理部分,并能產生經濟資產的企業。跨國公司主要投身于國際生產,也就是對外直接投資、集資從而進行跨國生產。因此,跨國公司從根本上說是由多個存在密切聯系的經營企業構成的,這些企業共同制定發展計劃,開展營銷活動,以達到制定的戰略目標,即跨國公司本質上是一個經營一體化的企業體系。
跨國公司的經營與發展是離不開國際投資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過程實質上就是跨國公司的成長過程。一家公司在國外建立的分企業,本身就是母公司整體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承擔著母公司的部分金融業務。跨國公司形成的主要形式就是國際直接投資,也就是說,國際直接投資這種形式的主體主要部分也是跨國公司。從理論上講,對外直接投資也就是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是跨國公司有效配置資源的合理解釋。站在跨國公司的立場來看,公司內部個人或者企業整體的愿望是國際直接投資的動因;而處于國際生產的一般理論來看,國際直接投資就是公司參與國際市場活動的形式之一,與國際貿易并無不同。實際上,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之間互相補充,它們共同促進了跨國公司的發展。
二、跨國公司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發展
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是解釋跨國投資發生的原因、機制和結果的理論。19世紀60年代,國際直接投資在英國產生,20世紀初,在英、法、德、美等國的推動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國際直接投資的迅速發展,并對國際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可以說,如果戰前國際直接投資還是從屬于國際貿易的話,戰后到今天它已經成為聯系世界經濟的主要紐帶。西方經濟學中最早涉足研究國際直接投資現象的是納克斯(R.Nurkse)發表于1933年的論文,題為《資本流動的原因和效應》,書中提出了利率元理論。早期國際資本流動理論較有影響的還有新古典利率理論、債務周期理論、國際收支平衡理論及外匯匯率理論等。其共同特點一是以市場完全競爭為前提;二是對間接投資進行專門研究,涉及到直接投資;三是以宏觀經濟為主。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作為獨立的理論,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以美國學者海默(S.Hymer)在其1960年博士論文《廠商的國際化經營:直接投資的一項研究》中提出的廠商壟斷優勢理論為標志。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研究重點逐漸轉向建立一個統一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或跨國公司的一般理論,努力在跨國公司國際一體化生產中將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有機的聯系起業,以尋求一種基于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協調和選擇的解釋[2]。
三、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中具有的優勢
(一)技術優勢
跨國公司能夠在本國意外投資,其最關鍵的優勢之一就是具有某些先進技術。這些技術包括公司生產過程中實際運用到的具體技術,也包含知識、信息、技巧等無形資源,例如跨國公司經過開發與研究所掌握的新生產工藝和新興產品、產品的異化能力以及與產品相關的市場銷售技能以及跨國公司相對于其他競爭對手的優秀組織與管理技能。這些技能以及相關的專業知識等是企業內的公共產品,這也常常會成為人們解釋跨國公司為何選擇國際生產而不是出口或許可證的理由。
(二)產業組織形式的寡占性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益深刻,直接表現在帶動了全球對外經濟貿易的快速增長,同時將其進入的東道國納入了經濟一體化體系當中,加強了各國的經濟往來。世界各國在一個共同的體系中求發展,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跨國公司進入中國20年,形成了只有實行本土化戰略才能在中國長遠發展下去的共識。對跨國公司的本土化戰略的研究,有助于中國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更好的規范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行為,同時對中國的跨國公司走出國門,到國外進行投資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 、生產經營本土化
1、生產運營本土化
生產運營本土化是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最直接的表現。跨國企業實行本土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降低成本。在世界貿易中,關稅壁壘日益減少,而非關稅壁壘日益增加,生產的本土化作為規避各種壁壘的最佳辦法,被跨國公司廣泛應用著。而且跨國公司為了貼近市場,也會最先考慮在目標市場進行生產。
摩托羅拉公司是在中國進行生產本土化程度較高的跨國公司。摩托羅拉公司于1987年進入中國,首先在北京設立辦事處,于1992年在天津注冊成立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目前主要產品有手機、對講機、無線通信設備、汽車電子等。截至目前,摩托羅拉公司在中國已有26家分公司,投資總額約為35億美元,是中國最大的跨國公司之一。摩托羅拉公司于2004年8月在天津簽約,投資160億人民幣建立起中國最先進的半導體集成生產中心。摩托羅拉公司在中國進行本土化生產運營帶來的規模經濟已經成為跨國經營的重大優勢,并有利于推進全球一體化戰略。
2、生產采購本土化
采購本土化是跨國公司全球化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跨國公司根據全球戰略要求,權衡境外采購和當地采購利弊后的一種策略選擇。跨國公司由國外采購國內生產向國內采購國內生產的轉變,是為了更好的實現生產的規模經濟和提高生產的應變能力。
在中國進行采購的跨國公司主要集中在零售業和制造業,如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歐尚、百安居等。這些跨國零售集團在中國的采購,主要以快速消費品和勞動密集型的各種產品,如服裝、鞋帽、食品等為主。還有一類是如通用電器、福特汽車、西門子、聯合利華等,這些制造業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采購,主要是為了支持在中國及全球生產。跨國公司在中國采購的速度增長相當快,年采購額已突破千億美元,并逐年遞增。2000年摩托羅拉從中國采購了將近14億美元的產品;2002年則高達38億美元;2004年,摩托羅拉的本土采購金額累計達156億美元。
3、生產配套本土化
在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初期,主要將中國作為一個低成本的加工組裝基地,零部件主要靠進口,在中國制造和增值的比重較低,表明跨國公司與中國國內產業的關聯度較低。近年來,跨國公司生產配套國產化的比例越來越高,與中國國內產業的關聯度明顯提高。
例如,為了給上海大眾汽車公司配套,德國大眾在全球的配套企業中已經有100多家來中國投資,投資總額高達22.3億美元;重慶與五十鈴公司合資建立了慶鈴汽車公司后,吸引了其原有的國外配套企業來重慶投資,配套投資的數量和比例都很可觀。目前,全球最大的50家汽車零部件廠商超過一半在中國建立了合資企業,給在中國生產整車的合資企業配套。
二 、研究開發本土化
研究與開發是跨國公司的核心職能之一,是跨國公司在中國競爭優勢的主要源泉。近年來,隨著中國市場需求迅速增長,使跨國公司的研究與開發本土化成為必要,跨國公司正在不斷加強對中國進行研究開發活動的投資,在中國建立了一批獨立的研究開發機構。
1、研究開發機構本土化
技術優勢是跨國公司重要的壟斷優勢之一,在跨國公司有效利用中國的科技資源的同時,會小心避免技術的外部擴散。因此跨國公司會通過與國內科研機構就某項課題進行聯合研究開發,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實現互補。如為了建立和增強與高等院校及其知名學者或研究人員的聯系和合作,每年IBM公司都會成立由高級主管和資深技術人員組成專門的執行委員會,從著名高校中挑選和確定出具有研究意義的科研項目,與高校共同進行研究。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的十余個項目采用的就是這種合作形式。
2、研究開發人才本土化
研究開發人才本土化主要是通過與中國國內的科研院所和大量網羅中國本土化的高科技人才等形式進行。科技論文。如通用電氣研究開發中心通過簽約項目和人員培訓與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進行清潔能源和電動汽車的開發和推廣運用;羅克韋爾自動化研究中心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10所院校有簽約項目或建立合作實驗室;惠普中國軟件研究開發中心與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進行合作,尋求設備支持和技術指導,都是有效利用中國的科技人才資源。絕大多數跨國公司研究開發機構的人才本土化指數都超過了60%。
三、 人力資源本土化
跨國公司進行全球化經營獲得的經營優勢,只有通過人力資源才能真正轉移到中國,而人力資源本土化是保證轉移來的優勢能持續下去的保證。科技論文。
1、外籍人員的本土化措施
語言障礙是外籍人員進行跨國管理的關鍵所在,所以使外籍人員本土化,首先是使外籍人員掌握中國語言,然后逐步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深入了解中國的處世方式,這將有利于外籍人員對中國工作人員的管理。
三星公司為外籍人員本土化所做的努力最顯著,每年都從總部將高級管理人員派往中國進行學習,內容主要是學習漢語,并了解中國的相關法規、政策以及風土人情。在學習期滿后,參加學習的管理人員要以報告的形式提交在中國收集整理到的有關中國的信息,并在公司進行宣傳學習。
2、有效利用本土人力資源
跨國公司在中國人力資源本土化的重點是吸納中國本土的有用人才。中國本土人員相對外籍人員較為穩定,可以增強跨國公司在中國戰略的連續性,能夠充分發揮其低成本和市場知識、關系資源未來的優勢,有利于跨國公司在中國與顧客、員工、政府和行政部門建立良好的關系,使跨國公司樹立良好的形象。如諾基亞在中國已經擁有員工近4000人,其中本地員工占90%以上;聯合利華中國區工作的外籍員工人數也已減少了80%,目前90%的高級管理職務已由中國人擔任。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在中國已基本實現了員工的本土化,其中國公司16000多員工中有99%來自當地。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12名總經理/總裁級管理人員中有9名是中方員工,25名部門總監中有21名是本土人才。科技論文。
四、營銷本土化
1、渠道本土化
渠道的作用是完成產品由生產者向消費者的轉移,是彌合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和信息差距。一個良好的渠道不但可以降低環境的不確定性,從而節省交易費用,而且可以通過有效的資源配制,提高績效。由于渠道建設的復雜性和長期性,跨國公司選擇國內的商利用自己已有的渠道銷售產品,可以在低成本條件下,運用商的優勢,達到迅速占領市場的目的。
2、品牌本土化
跨國公司從品牌名稱的設計到品牌的宣傳推廣等方面,都致力于與中國的文化、社會習俗及消費者的價值觀念等相適應,努力創造本土化品牌。其中最典型的是“Coco Cola”品牌的中文翻譯“可口可樂”,即朗朗上口,又能形象地向人們傳達關于產品特性的信息。Coco Cola公司在宣傳推廣方面,在深入了解中國過年貼春聯的傳統后,通過向顧客發送春聯提升自己本土化形象。春聯上聯為“新春新意新鮮新趣”,下聯“可喜可賀可口可樂”,既宣傳了產品的品牌,又適合中國人的習慣,具有濃郁的本土氣息。
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貫穿在中國的生產、研究開發、人力資源、營銷等方面,只有從方方面面切實落實本土化戰略,才能立足中國。面對跨國公司的本土化戰略及其對中國企業的影響,中國企業應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在本土和國際市場上開辟屬于自己的市場,具有與跨國公司相競爭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劉研.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國際化論[M].上海:中信出版社,1992(21)
[2] 王志樂主編.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2004)[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二、跨國公司的定義
跨國公司是指依賴雄厚的資本、先進的技術及完善的管理體制,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其他國家和地區設立子公司,從事國際化生產、銷售活動的大型企業。
三、全球戰略概念
全球戰略本身是一個歷史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可以有多種戰略模式。按企業經營國際化程度劃分有本國中心戰略、多中心戰略、地區中心戰略和全球中心戰略4種類型;按國際經營一體化程度區分:為獨立子公司戰略、簡單一體化戰略和綜合一體化戰略3種類型。跨國公司全球戰略,從本質意義上來理解,是以全球的長期目標為基礎,在全球范圍內,協調統一企業的內外資源,合理安排企業的投資、生產、銷售、服務等一系列的技術開發活動,讓有限的資源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能有效地運用。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否定了原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國際性生產模式,通過對各項資源的跨國界配置、管理與協調來實現采購一體化、生產一體化、研發一體化、營銷一體化、財務一體化,生產專業化,并將資源的協同效應充分發揮,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與抗風險能力發揮到最強,最大化。
四、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現狀分析
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是指跨國公司在華進行的以R&D為目的的投資行為。經分析發現,目前跨國公司在華R&D投資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發展速度快,但規模較小。從1994北郵-北電R&D中心開始,跨國公司在華設立R&D機構逐年增多,增加速度明顯加快。但由于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尚處于初級階段,R&D機構的規模普遍較小。
2、行業分布分散,其中以信息行業為主目前,跨國公司在華R&D機構涉及計算機、軟件、通訊、化工、汽車、生物制藥等領域,其中,計算機、軟件、通訊等信息行業是跨國公司在華R&D投資最多的行業,占總比例的一半以上。
3、投資方式多樣,但主要以獨資方式為主一般說來,跨國公司在華設立R&D機構的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在華獨資設立R&D機構;二是在合資企業內設立R&D機構;三是與我國的大學或者科研機構合作設立R&D機構。從目前跨國公司在華R&D投資的情況來看,跨國公司更趨向于以獨資的方式設立R&D機構,其原因主要是基于價值取向和技術控制兩個方面的考慮。新晨
五、跨國公司在華經營投資的主因
筆者認為跨國公司海外R&D投資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六點因素的綜合考慮:
關鍵詞 外資企業 人力資源管理變革 人力資源管理本土化
各國企業間互相學習和借鑒是增強企業活力,創新企業管理的有效手段,其中由于文化差異而造成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差異,是現在的跨國公司和有跨國經營雄心的中小企業必須關注的課題。對中國而言,如何規范和引導外資企業,合理利用我國的人才,保護我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研究世界跨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可以為我國企業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外資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特點及模式
要研究外企人力資源管理,首先要了解其模式和特點。外資企業作為跨國經營的重要形式,在上世紀蓬勃發展并成為世界范圍內優秀企業的代表,其模式和特點是值得研究的。
(一)跨國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的特點
跨國企業的生產經營除了將生產系統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進行生產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將執行生產系統的人力資源系統在不同的國家和文化間進行轉移和整合。但是企業人力資源的制度和管理實務,在一個國家執行成功,卻未必適應于另一個國家。因為跨國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的對象是國籍不同的員工,它們在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社會關系,政治觀點,勞資關系,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就決定了企業在不同的文化特征下要采取不同的人力資源管理辦法。
(二)跨國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的模式
第一種是地區中心原則。子公司按照地區進行分類,各個地區內部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盡可能的協調,子公司的管理人員有本地區任何國家的員工擔任。
第二種是全球中心原則。公司總部與各個子公司構成一個全球性的網絡,該網絡被看成是一個經濟實體而不是母公司與各子公司的簡單集合。
二、外資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變革特征
外資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在近年來有著明顯的變化,從最初的人事管理到人力資源管理,從人力資源管理到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再到現在所流行的戰略性國際人力資源管理。
(一)管理理念的變革
從人力資源管理到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再到戰略性國際人力資源管理――跨國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踐不斷發生變革。與跨國公司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相適應,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演變為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重點關注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和實踐體系與公司產出的關系。
(二)管理體系的變革
如何保持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以及尋求全球一體化與本土化均衡一直是跨國公司經營管理的重點。加之國際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復雜性和劇烈變化使國際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的建立更有必要,也更促進了跨國公司建立和實施包括國際人力資源管理在內的公司戰略體系的步伐。
三、外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在中國的本土化
(一)中國的人力資源特點
跨國公司要做好人力資源管理,首先應該學習所在國文化,了解所在國的人文特點,把來自異國的企業真正融入到所在國的文化之中,即本土化問題。
中國的勞動力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有著以下一些特點:
首先,中國的低端勞動力過剩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
其次,中高端勞動者由缺乏轉為嚴重過剩。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高等教育的擴招,社會能夠提供的崗位嚴重不足造成。
第三,中國的勞動者大多有著追求穩定工作的思想,相對不愿意接受高回報但風險較大的工作,這是由歷史原因造成的,這一觀念將影響隨后的幾代中國人。
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跨國公司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中,要真正融入到中國的人文傳統和現實國情之中才能取得成功。
(二)外企人力資源管理的具體做法
在與中國文化整合方面,外資企業應該做到:以情感為紐帶,以道德為約束,規避人力資源投資風險;發揮整體意識優勢,促進團隊快速結成;以禮制觀念為基礎,實現制度化管理。實踐證明,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和適當的全球戰略相結合,可以大大增強跨文化企業的競爭力。
四、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應該借鑒外企的地方
中國企業要走向世界,就應該多學習先進的管理方法,跟上管理發展的步伐。我們應該積極學習和借鑒跨國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經驗,提高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
(一)始終不渝奉行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人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動力。在成功的企業里,每個員工都被寄予厚望,具備各種不同知識與技能的人才被安排到適當的崗位上,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
(二)提高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地位
由于跨國公司把人力資源管理納入到企業經營總戰略和總決策之中,因此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在公司中的地位相當高。人力資源管理經理已更多地進入企業最高層的決策,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從而使他們與業務經理的伙伴關系成為可能。人力資源部門必須參與業務部門的運作,而不是聽從業務部門的調遣。
(三)實施持續性的個人發展計劃和儲備計劃
個人發展計劃是協助員工實現個人專長的契機,它使員工的素質能符合公司的要求。每位員工需要設立自己的目標并與自己的主管或經理研討一套切實可行的計劃方案,以發展自己可以多方運用的技能。
參考文獻:
[1]馬諾.在華經營的跨國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研究.天津大學學位論文.2006.
【關鍵詞】
中資銀行;跨國公司;金融服務;對策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跨國公司正加速在華投資擴張規模,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性以及新的特點,如中心化、全球化、個性化、高端性、時效性和低成本。目前,外資銀行發揮國際關系網絡優勢,利用與母公司長期的合作關系進行業務滲透,國內銀行業也紛紛將跨國公司作為營銷重點。但如何改進對跨國公司的金融服務是目前困擾國內金融服務業的難點。我國銀行業需要針對在華跨國公司的金融服務需求,提高金融創新能力,應對跨國公司金融服務需求。
1 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金融業務現狀
現在,全世界共有跨國公司6萬多家。并且其分支機構遍布全球,已達50多萬家。全世界最到的前500家跨國公司,已經有400多家進入中國市場。到2010年,全年共有非金融領域的新批外商直接投資的企業有27406家,實際使用外商的直接投資金額已達1057億美元,這比2009年已同期增長16.9%和17.4%。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國內市場已經逐步開放,外國投資處于持續增長的趨勢。從這里不難看出,跨國公司的金融投資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對我國的經濟建設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同時,作為我們中資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爭奪的一個重要金融業務就是跨國公司銀行業務。由于外資銀行可以憑借其母公司的優勢,依靠與跨國公司多年業務合作形成的戰略關系以及其在產品服務、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向客戶提供優質的、具備世界標準的金融業務服務,同時中資銀行先天所具有的人際關系優勢、政策方面優勢、網點優勢等也受到外資銀行的強烈沖擊。在這種情況下,遭到一些客戶的拋棄,失去一些客戶資源已經在所難免。
2 跨國公司的金融服務需求
跨國公司其具有的特定是:規模龐大、有良好的資信、完備的經營網絡、很強的行業競爭力。因此商業銀行需針對這些跨國公司特點,認真研究、分析跨國公司在我國金融業務需求的多樣性,抓住跨國公司金融需求的“七寸”,為其提供超高契合度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注重金融業務與產品相結合,增加產品附加值。從跨國公司的運作與商業銀行的各項業務往,可以看出跨國公司的金融業務服務需求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2.1 迫切希望主辦行制度推出
由于跨國公司在中國業務擴張迅速,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迫切需要有實力的國內主辦銀行,希望通過眾多本地實力派主辦銀行,獲取全面的本外幣金融業務服務。
2.2 一體化的全面金融服務需求
跨國公司為了滿足企業經營需要,需要與國內銀行建立密切的全面業務合作途徑,并需要國內銀行為其提供全面優質的本、外幣金融業務服務,業務范圍廣泛,既包含公司業務、個人業務,又包含資產業務、負債業務到結算、理財等中介業務,并需要國內銀行無論是總行還是分支行,都要將跨國公司遍布全國的的投資企業視為一個整體,按照統一的業務標準提供金融服務。
2.3 資金資產管理要求
在我國境內運營的眾多跨國公司需要通過建立統一的內部資金結算網絡,不受地域的限制,用以實現總部對其各地方子公司現金流的統一調配,提高其資金周轉速度,降低公司運作的財務成本,并需要使用中資銀行電子銀行服務來實現資金調撥、實時查詢、銀行會計系統與客戶會計系統實現對接和個性化報表等,來幫助其實現企業經營高效。上門收款和零鈔兌換等現金管理服務是許多零售跨國企業迫切需要的,并且在國際結算方面,需要資金清算系統暢通、快捷和銀行的匯路通暢。跨國公司對銀行提供的各項服務的價格異常敏感,在防范匯率、利率風險方向,跨國公司通過雙重貨幣存款、外匯通知存款,以及遠期外匯買賣、貨幣互換等來規避風險,這必然所致其對外匯資金收益的金融工具有需求迫切。
2.4 個人銀行業務需求
跨國公司在華企業實施人才戰略,以引進高素質人才,則需要通過制定和實施福利補貼政策,尤其在解決雇員的住房政策方面,而這些福利政策的實施往往離不開銀行,這就形成了對銀行個人業務的需求。同時,由于跨國公司有眾多外進高級管理人員,其對個人外匯服務方面的需求比較高。
同時,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跨國公司對金融服務逐漸有新的需求。服務標準也有所變化,其堅持拿歐美一流銀行作為標桿,借鑒其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模式,以“高效、高質”的標準來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在服務內容也精益求精,從“融資”到“融智”,需要為跨國公司提供一攬子優質的金融解決方案,以幫助其提升產品內在價值。在服務范圍上,從“雙贏”到“多贏”,跨國公司需要銀行服務滲透到其產品的服務鏈、供應鏈,通過向其下游的消費者、上游的供應提供綜合、超高治理金融業務服務,增強它們對跨國公司的貢獻度和依存度。
3 中資銀行應對跨國公司金融服務需求的對策建議
目前國內的許多銀行為了迎合跨國公司的需求,在金融創新上采取了許多措施,加大了服務力度,提供了很多金融創新服務產品,但仍然與于跨國公司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與歐美發達銀行相比在許多方面仍然存在著先天不足。為盡快滿足跨國公司的在金融業務上的需求,也為了提高國內銀行的金融服務水平,使其向國際一流金融服務靠攏,國內商業銀行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在許多方面仍需要完善。
3.1 建立系統化、高標準的服務體系,以產品確立競爭優勢
為了提高拓展跨國公司客戶的成效。應該在細分客戶的基礎上實施差異化服務戰略,根據客戶需求和特點,實行公司金融VIP服務,建立服務“綠色通道”,同時提供包括存貸款利率、結算費用等優惠政策并優先為跨國公司提供增值服務。同時,整合傳統產品,提升優勢產品,開發新型產品,提供包括各種業務的全方位、多層次金融產品及服務,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確立領先地位。
3.2 加強與國際一流銀行的合作,優勢互補
在我國的外資商業銀行盡管很多先天優勢,如管理經驗比較成熟、技術比較先進,但仍然在經營地域和政策方面,有許多局限,難以達到競標條件。這種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如網點資源眾多和人民幣資源充足的優勢與外資銀行合作,以謀求實現“雙贏”。另外,針對某些跨國公司的現金管理需求,我國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與外資銀行的合作,利用外資銀行的優秀管理經驗、業務創新等,來滿足跨國公司的某些國內商業銀行暫時不具備的金融需求,從而穩定客戶,實現共贏。
3.3 建立新的經營管理體制:決策迅速、應變靈活
為了加強與跨國公司合作,有效地拓展金融業務,我國的商業銀行首先要參照歐美商業銀行的先進經驗,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綜合外資銀行的優點和本土商業銀行先天優勢,加強內部溝通協調,以“最大限度適應客戶”為原則改造國內商業銀行的業務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量身定制跨國公司客戶需要的金融產品和業務,有區別的適配跨國公司的業務需求;同時建立反應靈活、快速決策的客戶管理體系。為了提高對重要客戶的管理力度,同時需要配備高素質客戶經理等手段。在中國逐漸市場開發,特別是加人世界貿易組織以后,許多跨國公司對中國商業銀行存在許多顧慮,但是,中國的商業銀行國內網點眾多、實力雄厚的豐富人民幣儲備優勢,國內銀行可以通過資源整合,改革提高經營管理,加快金融業務的創新突破,對業務流程進行重組,普及電子化網絡辦公等。這樣,可以使內資商業銀行在爭取跨國公司的金融業務競爭中,獲取更高的市場地位。
3.4 提高金融創新能力,應對跨國公司金融服務需求
為應對跨國公司金融服務需求,銀行應從三個層面來提高其金融創新能力。宏觀層面,主要通過金融技術的創新,金融市場的創新,金融服務,產品的創新,金融企業紐織和管理方式的創新,金融服務業結構等方面的創新來提高其創新能力;中觀層面,主要體現在銀行中介功能的變化,可以分為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以及制度創新,以更好地實現銀行的“三性”目標;微觀層面,則是通過信用、風險轉移、增加流動性和股權創造等金融工具的創新。
3.5 開辟多種營銷渠道,加大市場營銷力度
銀行應開辟多種營銷渠道,全方位、高層次、多角度地加大市場營銷的力度,使更多的跨國公司了解銀行的金融服務。一方面,利用內資銀行的政府支持和行業優勢,通過政府和銀行行業主管部門進行推銷,當然內資銀行要首先鞏固與政府部門和銀行業主管部門的天然合作關系,快速將跨國公司在我國的經驗運作搞清,把握好國家的政策信息等,快速、準確的尋找客戶源;另外,通過區域間的推薦進行營銷也是一種有效方法,此方法的實現主要是靠共享客戶信息和資源。鞏固好已有客戶,通過現有客戶的推薦,內資銀行可以更好的獲取更多跨國公司業務,要重點完善和鞏固現有跨國商業用戶的合作關系,將他們作為內資銀行拓展業務的一個重要途徑。另一方面,通過各種宣傳活動,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宣傳,擴大銀行的國際影響,強化營銷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躍生.跨國公司金融:原理與案例.[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9,張琪、繆征.淺析跨國公司客戶金融需求與風險[J].中國外資,2011(5):33
[2]楊怡東.在華跨國公司的金融服務需求分析[J].上海金融,2010(3):23-25
[3]王媛.中外資銀行跨國公司金融服務比較研究[D],廈門大學金融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5
[4]吳晉.跨國公司金融需求與銀行服務對策[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7):25-26
[5]郭江、劉路.中外資銀行對跨國公司的服務現狀比較[J].財經科學,2008(1):42-48
[6]姚元東.國有商業銀行跨國公司金融服務研究[D],廈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2007.5
[7]李桂琴.加強對跨國公司的金融服務[J].中國城市金融,2005(12):60
關鍵詞:在華跨國公司;社會責任;弱化;原因;治理
1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
所謂社會責任,就是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主動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環境和社區的責任。
從企業發展的歷史來看,社會責任不是企業與生俱來的使命,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實現利潤的最大化,這也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堅持認為在自由公平的競爭條件下實現利潤最大化就是企業最主要社會責任的原因。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公司作為一個組織,不再是只對股東負責的獨立實體,其存在是在整個社會系統之中的,它還應對建立和維持它們的更大的社會負責。企業如果拒絕承擔社會責任,則同樣會被社會所拒絕,所以說作為一個企業,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是不可避免的。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可從一下兩個方面來認識:
(1)從宏觀上看,跨國公司是負責任的經濟全球化的責無旁貸者。跨國公司作為能夠有效整合全球資源的組織形式,在世界經濟活動中的作用不斷增強,跨國公司在世界總產值、國際貿易總額和國際直接投資等全球重要經濟指標中所占的比重持續增加。
(2)從微觀上看,跨國公司利益實現機制改變。跨國公司為保證其現實效益,不能僅僅考慮自身的因素,而必須考慮利益相關方的訴求。跨國公司率先重視企業社會責任正是適應這種利益實現機制的改變。
2在華跨國公司弱化社會責任的原因
2.1從跨國公司本身來看
(1)跨國公司全球化經營的特點和作為企業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的本質,促使跨國公司甘冒犧牲社會責任的風險。
在全球化經營過程中,跨國公司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在短期內通常由于其滯后效應又很難看到付出社會責任成本后所帶來的直接收益。因此,雖然一些跨國公司明明知道忽視社會責任可能會帶來的信譽影響,但是面對實際成本壓力或者說企業追逐利潤的本質,使得企業仍然可能會做出違背企業社會責任的經營行為。另外,跨國公司為了實現其規模經營效益,需要不斷擴張,以至于有些跨國公司可能擁有成千上萬的分支機構和子公司,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同時也可能出現監控失敗,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跨國公司的子公司可能會出于自身經營目標的完成而采取違背企業社會責任的做法。
(2)跨國公司的管理者也存在認識水平和道德水平的差異。
一些管理者缺乏長遠的眼光,不能看到承擔社會責任給企業帶來的長遠利益。還有部分跨國公司的管理者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經濟發展和人民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存在歧視心理,這些跨國公司在原材料選取,產品使用及服務等問題上往往采取雙重標準,即優質產品銷往歐美等發達國家,較低劣的產品銷往中國等發展中國家。
2.2從我國來看
(1)中國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與國際標準存在差異,市場監管體系不成熟,執法不嚴,違法處罰力度不夠。
中國對于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法律法規零散,法律條款具有政策性和指導性,缺乏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新《公司法》第5條明確了公司必須承擔社會責任,但這只是個原則性條款。這些分散性的法律法規在規范和監督跨國公司認真履行社會責任方而仍存在缺陷,不能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此外,相應的法律執行和監督不力,違法而沒有得到嚴懲,犯法得到的收益遠大于違法成本,對于跨國公司沒有約束作用。
(2)跨國公司在華缺乏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制衡也是導致一些跨國公司弱化社會責任的重要原因。
在西方國家,除了健全的法治環境以外,還有許多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經營行為發揮著制約作用,如眾多的機構投資者、行業協會、勞工組織、環保組織。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人權組織等。而在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機制尚未成熟,民問團體、行業協會的力量很小,作用很有限}而消費者對跨國公司觸犯道德和法律的行為也往往是以單打獨斗的方式加以抵制,而根本淡不上對跨國公司的利益制衡與責任監督。
(3)中國社會大環境與跨國公司在中國屢禁不止的弱化社會責任有密切的聯系。
中國政府為吸引外資發展經濟,對在華跨國公司實行的超國民待遇,跨國公司在屢屢出現違法問題,和個別地方政府對跨國公司的認識和優待有關。其次,中國經營環境造就了跨國公司本土化的經營策略,某些跨國公司效仿國內企業對政府采取特殊溝通的方式,有些跨國公司甚至已經形成一整套成熟的適應中國市場的本土化經營策略。再者,中國消費者盲目崇拜名牌和國外品牌情況突出。
3完善在華跨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建議
在華跨國公司弱化社會責任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各方面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強化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促使跨國公司積極履行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從政府到民間努力營造一種公平守法、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環境至關重要,以下是針對在華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的治理提出的幾點建議:
(1)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加強執法力度,約束在華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行為。
加強監督、環保、勞動等方面的立法,法律規定應盡量詳細,可操作,并逐步與國際接軌,從而盡可能地將社會責任范疇的內容納入到法律之中。要完善《勞動法》、《工會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健全和完善各專業技術領域的相關法規,這是加強對包括跨國公司在內的各類企業的行為監管,督促他們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基礎。
另外加大對損害社會利益行為的處罰力度,將成為實現跨國企業社會責任的最后逆屏障和最有效的防線。因此,可以在立法上設計較重的法律責任,通過提高跨國公司因違背應盡社會責任而應承擔的違法成本,來預防或減少違法行為的發生。
(2)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跨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
目前跨國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絕大部分是基于發達國家的法律框架和社會期望建立起來的,與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等制度因索存在著較大的沖突,因此從制度層而來看,首先要在建立認同的正式制度,由國家權威機構出面,與跨國公司及利益相關者團體協商,在遵循中國現有各項法規、標準基礎上,參考主要國際社會責任內容,制定跨國公司在華社會責任標準和行為準則。
(3)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國家社會責任激勵機制。
企業社會責任行為雖多屬自愿,但政府的積極引導對于促進跨國公司履行社會責任行為發揮重要作用,世界各國政府對于公司的社會責任行為都不是旁觀者,政府在強化社會責任實施機制方面可開展許多工作,對于違背社會責任標準行為進行道德勸導,及時糾錯和懲罰不道德行為。完整的法律機制,應該包括約束與激勵兩方面。建議由政府推出系列優惠措施,包括榮譽激勵、政策激勵、政府采購優先等,鼓勵跨國公司在華采取積極措施承擔社會責任。當然,這些激勵措施不應超出法定的范圍和標準。
(4)加強宣傳,建立健全社會監督機制和披露機制,鼓勵民間組織和社會公眾對在華跨國公司社會責任行為進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