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3: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學校內部審計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當前,中小學校的內部審計過于強調查錯防弊,僅停留在審查賬目,維護法紀上,只是為了防止在崗職工的不實事求是,違法亂紀,不法分子的鉆空行為等,主要是避免教育資金的流失,還沒有與經濟效益審計掛鉤。大部分的中小學校基本是以教育學生學習為主要目標,對審計工作的重視程度嚴重不足,學校以教師職工為首要培養重視人員,忽略財務工作人員的素質測評及培養,使之在內部審計工作中缺乏責任意識。同時,中小學校缺乏科學的教育管理機制體系,硬件教學設施不完善,教學環境不達標等,這一系列的不足都會嚴重影響到校園內部的審計工作進行,為校園的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這就要求相關的領導以及管理人員對其進行正確的認識,并充分了解到校園發展中存在的不足,以此為依據進行改善。
(二)中小學校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要性
對社會中的中小型企業來說,內部的審計人員尤為重要,它主導著整個企業的正常運作,保證企業資金的正常流轉和投資者的資金安全。企業基本為商業資金運轉,以自身盈利為目的。然而中小學是教育機構,是教育機構培育國家棟梁之地,它屬于公共服務建設,是以公益為目的強化國家文化的積極性的機構。大部分的中小學校根據國家規定建立內部審計人員工作計劃及流程,即便國家有一系列的規定考察,但如果認識不到內部審計的重要性,職工不負責任,就相當于制度形同虛設。增強內部審計在崗職工的工資分配及各項獎金,讓其內部審計人員具體的了解資金流動,有利于培養其自身的良好素質,讓其對任何財經事項都能充分的重視,也有利于教育機構的正常運行,使基本的財務問題能在財務管理機制上得到控制,可以把中小學校教學質量提升到最強化,為中國現代社會提供更優秀的人才。
二、完善中小學校內部審計的建議
(一)加大培訓力度
在現代文化社會中,教育體系的內部審計人員都具有高學歷的文化程度,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但缺乏的卻是認真的工作態度和專業技術能力,發現不了現實應存在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質量,應該大力加強培訓,使其適應教學機構資金流動的要求。伴隨著社會文化日益的發展壯大,落后的審計方法將使財務工作不僅難于進行管理,更給教育資金帶來緊張。因此,內部審計人員要學會運用高科技知識、學會運用計算機信息技術,把傳統復雜的審計過程,化繁為簡,有效準確的做好內部審計工作。因此,學校要重視內部審計人員在網絡信息技術方面的培養。只有內部審計人員職業技能、科學素質提高了,學校管理才能得到進一步改變,教學過程才能配合默契,才能促進中國的教育事業發展。
(二)提高工作人員自身的素質
經濟基礎是現代社會生存的重中之重,資金流動是整個市場變化的主導者。完善內部審計是企業、教育機構、政府等存在的基本運作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更主導了整個社會經濟文化及管理的各個層面。作為內部審核人員要具備正直、善良、積極向上、為社會做貢獻的良好心理素質、思想品德。學校要要求內部審計人員認識到每一項教育體制資金的重要性,要不斷地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為現代社會文化教育事業建立重要財務管理平臺。雖然審計人員的工作范圍是有限制的,和外部社會溝通交流機會少,但也要使他們在工作中積累寶貴的工作經驗和較強的專業技能。
(三)加強硬件設施的建設
內部審計的目的主要的是節省開支,讓有限的資金在最有效的狀況下得到充分的發揮利用。中小學校設施需要加強完善,教學硬件不可缺少,在教育教學中每位學生都渴望得到更好的培養,都渴望生活在更有效的教學環境之中。這樣不僅對公共事業有好的影響,也有利于中國的優質社會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弘揚和進一步的發展。因此,內部審計人員要建議學校將資金重頭投放到學校的硬件建設方面。此外,內部審計服務是融合于資金審計監管之內的,在工作中讓學校領導管理層對內部審計人員產生信任,才有利于產生有效的工作質量。因此,只有學校的管理制度發展完善了,人為干擾、影響少了,審計工作才能取得完美的結果。
隨著高等教育的規模的擴大,國家對高校資金投入逐年加大,經濟活動領域也隨之拓寬,作為高校經濟問題的護衛者,內部審計的地位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高校的內部審計工作,在高校規范經濟秩序,教育經費的管理,保障教育經費足額到位,減少損失浪費、保障國有資產的完整、維護高校的權益,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就我國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面臨的問題提出一些觀點。 一、高校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
1、機構設置的問題
內部審計具有獨立性。其獨立性是內部審計部門能很好的履行其職責的基本條件,一是,內部審計有其專門的工作,需要設置專門的機構;二是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使其不能與其他部門職責相混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主要表現在內審的負責人可以直接向學校領導報告與內部審計工作有關的一切內容;根據內部審計準則和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要求,客觀、公正的形式其權利。現階段,縱觀高校內部審計,高校的內部審計有的與財務部門設在一起,有的與紀檢監察部門合署辦公,也有與其他別的職能部門設在一起的,比較復雜。
2、制度還不完善
高校內部審計制度還不健全,工作不夠規范。一是對于審計工作方案、審計工作底稿、審計談話記錄、審計取證方法等方面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做出嚴格的規定;二是對于一些重大經濟事項、異常事項未能引起足夠關注,對于審計深度也沒有嚴格的要求。有些高校財務管理松散,賬務處理不規范,提供給審計部門的材料不完整,甚至有意識的逃避審計,隱匿相關資料,致使內部審計無法得到真實的審計結論。還有些高校內控制度不健全或有健全的內控制度,但是不能按其要求得到有效的執行,使得高校的審計部門不能很好的發揮其職能作用。
3、內部審計人員自身的問題
高校內部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還有待加強,高校內部審計要求內部審計人員會計專業畢業論文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應具有綜合的素質,首先其業務水平和能力要滿足開展財務審計的能力,懂得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損益、成本等財務會計專業知識,其次還要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會計制度及財務政策了解,關注相關法律法規的更新,以便用最新的法律法規來維護學校自身的利益,能夠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風險及時告知管理層,減少風險的發生,把損失將為最小。第三,還要具有開展工程決算審計的能力,要了解物資的市場行情,工程的結構、材料的性能、工程的計量標準和計價方法等有關物資與工程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測算專業技術。
4、內部審計技術本身存在缺陷高校的內部審計有別于政府審計和外部審計,高校內部審計在開展審計工作時,審計手段和方式方法容易受外界條件的限制。當前內部審計工作技術和方法,大部分還停留在紙質審計的階段,對于計算機的使用還很少,致使審計效率低下。一些已被政府審計和外部審計廣泛應用的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的科學方法,如以概率論為基礎的審計抽樣方法,對于內部審計來說很少在實際工作中應用論文服務。另外內部審計受審計成本制約,取得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存在一定困難,致使內部審計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作用很難發揮。 二、完善內部體系的幾點思考
1、要增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高校要增強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及權威性,保證其內部審計工作能過正常有序的開展,同事高校領導也要對內部審計工作給予一定的重視,在機構設置方面給予合理的配置,有助于審計部門跟有效的開展工作,為學校的發展保駕護航,從源頭上制止舞弊現象的發生,在規定的時限內完成審計任務,保證審計質量,在內部控制的管理上,認真分析高校及二級學院等其他部門在管理活動中存在的漏洞,從而為高校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2、進一步完善內部審計制度
眾所周知,社會經濟的行為是靠法律規范的,法律法規的健全不但是對內部審計員進行約束,對其他與經濟活動有關的部門,也是一種約束。制度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制度是萬萬不能的。對于內部審計來說也是如此,只有建立健全其內部審計制度,才能用制度來約束職能部門的行為,避免重要崗位重要人員利用職務的便利出現一些違法亂紀的行為,有了制度先行,內部審計的工作才會更好的開展。對于審計項目應重點建立主審負責、審計底稿三級復核等方面的制度,以把好每個審計項目的質量和風險關,確保審計結果公平公正。同時,國家應提早制定、頒布一些內部審計法規和內部審計業務準則,以統一內部審計執業規范,以便內部審計部門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有效的降低審計風險。
3、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高校內部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到內部審計的質量。因此,審計人員不僅需要具備豐富的經驗和專業技能,而且要有一笑為家的主人翁意識、遵守審計人員廉政準則和職業道德。面對目前高校內部審計人員素質普遍較低的狀況會計專業畢業論文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起:一是高校領導本身要對,審計部門高度重視,不能將隨隨便便的人放在審計的重要位置,在人員引進、聘任上要把好關,選擇具有相應的專業資格和業務能力的人員上崗。二是對于內部審計人員要加強其專業知識和相關知識的培訓,拓寬內部審計人員的知識層面,提高其處理不同問題的能力;三是要求審計人員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協調能力,有效地防范審計風險;四是內部審計人員要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思路上創新,接受審計任務的挑戰,只有這樣才能與時俱進,在特殊任務面前,發揮內部設計部門的關鍵作用。4、引進內部審計的先進技術
要與時俱進,積極尋求和探索適應新形勢下,有利于高校發展的內部審計技術與方法。先進的技術和方法是提高審計質量的先決條件,是內部審計人員能圓滿的完成學校內部審計工作任務的重要保證。作為高校內部審計人員應積極學習先進的審計技術和方法,通過對先進技術和方法的學習,更有效的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內部審計部門要大力推行計算機輔助審計,來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人為干預,提高技術含量。同時要不斷的完善審計抽樣、風險評估等審計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探索適合我國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先進方法,提高內部審計的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吳曉巍;牛學坤,論內部審計制度的完善,財經問題研究
一、高校內部審計成本控制的問題
1.成本預算管理不規范
高校總成本要求每項成本都不能夠單獨核算,內部審計成本作為其中一個部分,控制的時候要納入總成本進行綜合核算。然而,審計成本預算與總成本預算間關系理順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問題:(1)缺乏對內部審計預算目標的準確定位,上交的審計報告也沒有清晰的成本預算思路,遠遠不能滿足高校財政體系改革的具體要求;(2)高校的成本預算執行審計停留于傳統層面,審計人員必須以大量的繁瑣的工作細節為基礎,才能夠反映審計的具體問題,然而,依靠傳統的審計模式,所提交的審計報告中關于成本預算方面,缺乏足夠的可操作性,無法形成預算的的有效指導和管理,難以適應新形式的發展要求;(3)隨著高校財政體制改革的推進,審計的成本預算質量也進一步提高,但相關的審計人員和預算人員對于預算成本控制的重點不明確,也沒有根據改革的需求及時調整審計的方式和方法,導致審計風險的防范措施不到位,審計成本預算管理的質量大打折扣,風險隱患嚴重。
2.成本控制意識薄弱
一方面是成本核算在高校財務體系中尚未全面展開,而財務的預算管理又是粗狂型的管理,學校各單位部門缺乏成本控制理念,只是簡單地將成本和效益掛鉤,再加上高校內部審計人員在進行內部審計的過程中,對成本的節約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不夠重視,資金、人力和時間資源浪費現象突出。另一方面是高校內部審計方面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導致審計人員不能夠主動去思考成本控制的問題,就目前高校內部審計部門的績效考核情況分析,考核方面缺少具體的指標,一年下來,審計部門所審計的項目無法觸及審計效率、效果和成本等方面,薪資沒有與審計項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掛鉤,因此也就無法充分發揮審計人員主動出擊的積極性,從客觀上看,極有可能增加審計的成本。第三方面是高校審計人員業務素質偏低,職業判斷能力低,審計項目的成本支出無法降低。
3.審計的程序問題
高校審計資源必須予以整合,方可解決資源不足和資源閑置的問題,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一是沒有進行審計項目工作量和資源的準確測算,任務與時間不同步,導致資源閑置的問題嚴重,而審計力量組織分布不均勻等問題,也使得項目的審計不透徹,往往投入的審計成本不能夠發揮效用,無法有效降低審計成本。二是審計的方式落后,繁瑣的審計程度將使得審計程序教條,審計成本也高,譬如逐筆審查會計憑證,沒有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手工設計業不能夠充分運用分析性的符合審查手段。
二、高校內部審計成本控制的方法
1.加強內部審計的成本預算管理工作
高校加強內部審計成本預算管理工作,就要對審計進行科學編制。第一,是選擇性地安排審計的項目,一般要選擇涉及到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重點項目進行審計;第二,盡量避免需要花費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資源的項目,而要選擇那些具有宣傳效果,對那些能夠提高學校各項工作效率的項目進行審計。第三,在進行審計成本預算的過程中,各個部門需要配合學校提出有效的方法進行成本控制,另外要避免財務部門獨攬審計的局面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學校總成本科學管理的基礎上,平行控制分項的管理成本,即成本控制由財務部門和相關部門配合進行。最后是將項目的外包成本納入學校的總審計成本,降低財務部門控制審計成本的難度,同時提高審計部門及相關部門進行成本預算管理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提高內部審計的成本控制效率
高校內部審計的成本控制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會給成本的定額帶來一定的困難,而很多復雜的審計項目,往往在年初就進行預算,并且在項目運營的過程中隨意追加或者追減預算金額,結果很多預算方案都流于形式。因此,在進行內部審計的成本控制過程中,要嚴格執行節約獎勵的制度,尤其是對于那些特殊的審計項目,筆者建議采用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方式,促使審計行為的高效運作。另外,內部審計由于受到業績量化問題的牽肘,導致內部審計部門的相關工作人員業績評定困難重重。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一方面要利用各種綜合業績評價方法進行績效考核,譬如平衡積分卡,另一方面在建立績效考核指標之后,將考核結果和個人薪酬作為激勵高校內部審計成本控制人員的激勵方式,從而降低內部審計成本,提高內部審計的效益。
3.加強審計資源的整合工作
審計成本的高低與審計資源的利用程度息息相關,因此,高校應該在內部審計的組織和管理工作方面加大力度,一是要明確審計計劃的目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審計力量,并將力量與審計的對象結合起來,形成審計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二是要根據審計方面的目標,并結合計劃安排所要突出的重點,實施有效的審計監督。三是科學設置內部的機構,利用調配審計的有生力量,引導各部門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審計資源的總體優勢。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審計成本控制主要存在預算方面、意識方面和程序方面的問題,要進行成本的有效控制,不僅要從物質的層面上進行管理,還有上升到精神的層面上,一是加強內部審計的成本預算管理工作;二是要提高內部審計的成本控制效率;三是要加強審計資源的整合工作,使得高校的內部審計成本控制工作能夠以優質、高效的面貌貫徹審計工作,成為每個審計工作人員的價值取向,達到降低學校總體成本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郭宏.高校內部審計成本管理與控制[J].財會通訊(理財版),2007.
中圖分類號:F239.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6)01-0118-04
一、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的研究背景
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是指對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以促進學校管理者優化配置資源、提高績效,從而建設資源節約型高校。我國的財政管理改革已進入以支出管理改革為重點的階段,高校教育經費支出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一個重要部分,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因此,對高校教育經費支出開展績效審計,對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進行監督和審計,無論是對高等教育事業經費支出的管理改革還是審計事業的發展,都是一條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
高校教育經費績效審計的審計主體可分為內部審計部門和政府審計部門,目前我國學術界對高校績效審計的研究多數是以政府審計部門為出發點,探討政府對高校的績效審計,但是仍未形成完善的制度規范和統一的指標體系,高校的政府績效審計處于初步建設時期,開展還需一段時間。
2015年3月24日,《教育部關于加強直屬高等學校內部審計工作的意見》(教財〔2015〕2號)(以下簡稱《意見》)正式頒布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內部審計是規范權力運行的重要手段,是強化過程監管的重要方式,是提高資源績效的重要保障。”高校內部審計作為政府審計的延伸,在高校績效審計中具有主動性,是推進高校績效審計的動力與保障。因此本文選取內部審計部門作為審計主體,以內部審計部門為研究視角對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的績效審計進行研究。
二、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的必要性
(一)理論基礎
1.公共產品理論
高等教育是非義務教育,既不是消費上具有完全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產品,也不是在消費上完全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它兼有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的成分,屬于準公共產品。高等教育的準公共產品性質,決定了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由政府、學生和社會共同承擔,同時不可避免地引入了成本效益觀念,而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的績效審計滿足了利益相關者對經費支出效果的需要。
2.委托理論
委托理論認為,財產所有權和財產經營權分離后,一方面委托人希望人能誠實、公允地履行受托經濟責任,不僅要實現財產的保全,還要實現財產的增值;另一方面,人也有義務向委托人說明受托經濟責任的具體履行過程和結果。政府對高校投入資金,委托高校負責人對投入資金進行有效管理,從而為社會最大效率地提供公共服務,輸出優秀人才;校企合作方、銀校合作方等委托方投入或借出資金,希望高校為其盈利;學生繳納學費,希望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為保障受托經濟責任的全面履行,滿足眾多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產生了績效審計的要求。
(二)現實意義
1.績效審計是高校厲行節約的重要保障
目前,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結構不合理,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費,如設備儀器的采購與管理不善,重復購置;基建修繕項目沒有長遠規劃,重復拆建;參加或舉辦沒有意義的會議與活動,鋪張浪費。這些不僅容易滋生高校腐敗,還會影響高校的長遠發展。當前的高校內部審計側重于財務收支的總量審計,缺乏對經費支出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評價。高校教育經費的某項支出不超預算,并不代表這項資金的使用效率高,這項資金的支出不一定達到了預期效果,因此這筆資金即使不超預算,也是低效的支出,甚至是浪費的不合理支出。因此對高校教育經費支出進行績效審計,對支出的績效進行評價,可以保障經費支出的合理性與節約性,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2.績效審計是高校內部審計縱深發展的必然走向
20世紀90年代以來,績效審計以其獨特的優越性成為西方國家審計的主流方向(安杰等,2010)。在我國,高校雖然一般都設置了獨立的審計部門,對經濟責任、財政收支、基建修繕、科研經費等方面進行審計與監督,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內部審計的職能作用卻沒有充分發揮,大部分高校內部審計的重點局限于財務預決算以及日常收支活動的準確性、差異性,卻很少考慮學校教育經費支出的經濟性、效益性、效果性,因此我國高校內部審計的創新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與迫切。2014年1月1日,新修訂的《中國內部審計準則》正式實施。新準則將內部審計定義為“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它通過運用系統、規范的方法,審查和評價組織的業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以促進組織完善治理、增加價值和實現目標。”內部審計的目的與績效審計的內容相統一,因此引入績效審計不僅是高校內部審計的創新方向,更是內部審計縱深發展的必然走向。
三、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的主要內容
(一)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的經濟性審計
經濟性審計是指審計高校教育經費支出是否以最低費用獲取一定質量的資源,審計高校教育經費支出是否節約以及支出結構是否合理。經濟性審計是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的主要內容之一,高校內部審計人員應按照厲行節約以及經費優化配置的方針進行經濟性審計,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審計:
1.經費支出的節約性審計
審計在保證資源數量和質量的情況下,資源的購買成本是否有壓縮空間,是否達到最低;審計資源的購買與獲取是否嚴格執行預算,有無擠占挪用資金;審計是否嚴格執行了政府采購政策。
2.經費支出結構的合理性審計
科學合理地配置和使用教育經費,最大限度地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是高等學校經費管理的一個重要目標。經濟性審計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審計經費的支出結構是否合理,是否最大限度地為教學、科研服務。
(二)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的效率性審計
效率性強調的是成果與支出的比例關系,追求比例的最大化。對于高校教育經費支出來說,效率性審計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為取得同等的教育成果,高校教育資源的消耗程度,即審計是否以最小的資源投入獲得一定量的成果;審計購入的資源是否優化配置,有無資源閑置與浪費。效率性審計是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的關鍵,是連接經濟性審計與效果性審計的橋梁。效率性審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人力資源的效率性審計
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獲取教師、行政人員等各種人力資源,其中教師資源是核心,關系到學校的教學質量以及發展潛力,因此人力資源的效率性審計的重點是審查教師的人數與知識結構是否合理。
2.物力資源的效率性審計
物力資源的效率性審計主要是審計房屋、設備、圖書等物力資源的利用效率,審計物力資源是否優化配置,有無閑置浪費。
3.財力資源的效率性審計
財力資源的效率性審計主要是審計高校教育經費在人才培養和發展科研兩方面的支出效率性。
(三)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的效果性審計
效果性審計是審計教育經費支出后所實現的實際效果和預期效果之間的關系,即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效果性審計可分為兩個方面的審計:
1.人才培養效果性審計
我國高校的主要職能之一就是人才培養,是否培養出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是評價教育經費支出效果的重要內容。
2.科學研究效果性審計
高校的另一職能是科學研究,即通過科學研究不斷輸出新知識,促進社會發展。科學研究效果性審計主要是審計高校科研成果的數量和質量。
四、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指標體系
績效審計本身是一個多指標綜合性的審計模式,涉及到從資源的購買、使用到產出的全過程審計,因此一套科學實用、清晰可比的高校教育經費績效審計指標是績效審計的關鍵。本文基于內部審計的視角,初步探索了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的指標體系,見表1。
各審計指標的具體描述如下:
(一)經濟性審計
1.實際支出與預算支出比例=(實際支出/預算支出)×100%
該指標越大,說明教育經費支出的經濟性越差;該指標值大于1時,實際支出超預算,經費使用可能存在浪費。
2.本年實際支出增加比例=(實際支出-上年支出)/上年支出×100%
該指標值大于0,說明本年支出大于上年支出,指標值越大,超出上年支出越多;指標值小于0時,本年支出較上年支出節約。
3.教學支出比例=(教學支出/總支出)×100%
該指標反映了教學經費的使用情況,該指標值保持較高才是合理的支出結構。
4.三公經費支出比例=(三公經費/公用經費)×100%
三公經費包括出國(境)費、車輛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是應該嚴格控制的支出,該指標應維持在較低值。
5.設備購置支出比例=(設備購置支出/公用經費)×100%
設備購置支出比例包括可分別計算教學設備購置比例和行政設備購置比例,并進行對比分析。教育經費的支出重點應該是教學,教學設備在滿足師生需要的同時還要及時優化更新,因此教學設備購置支出應該遠大于行政設備購置支出。
6.人員經費比例=(人員經費/總支出)×100%
人員經費包括在教職工工資、福利、補貼等,人員經費比例越高,公用經費必然少,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該指標值應維持在較低水平。
(二)效率性審計
1.學生教師比例=(學生人數/教師人數)×100%
該指標值高,表明高校教師資源利用效率高。但是不能過高,生師比太高說明學校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影響學校辦學質量。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教發〔2004〕2號)文件的規定,符合基本辦學條件的生師比不能超過18:1。
2.教師人均工作量=全校教學工作量/教師人數
該指標反映了教師資源的利用效率,指標越高,效率越高。該指標不能過高,過多的工作量不僅影響教學質量,也會擠占教師的科研時間。
3.專業教師占全體教職工比例=(專業教師人數/全體教職工人數)×100%
專業教師在培養人才和科學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該指標值高,說明人力資源利用效率高;該指標值低,說明存在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現象,可以精簡非教學人員,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率。
4.高層次人才占專業教師比例=(高層次人才數/專業教師人數)×100%
高層次人才是指根據學校學科專業建設與發展需要,面向國內外引進的高級專業技術職務、高學歷的教師。該指標越大,說明師資力量越好,教學和科研發展的實力越強,人力資源效率越高。
5.房屋利用率=(實際使用的房屋面積/可使用的房屋面積)×100%
房屋包括高校的教室、圖書館、實驗室、宿舍樓、運動館等,該指標高,說明房屋資源利用率高,反之說明基建項目缺乏合理規劃,導致資源閑置與浪費,效率低下。
6.設備更新率=(當年更新的設備數/當年購入的設備數)×100%
該指標低,說明當年購入的設備未能及時投入使用,造成這樣的原因主要是設備重復購置或者設備更新不及時。這一方面導致了資源的閑置,另一方面學生未享用到優質資源,物力資源效率低下。
7.設備使用率=(設備實際使用小時數/該設備可充分使用小時數)×100%
該指標反映設備使用效率,值越高說明設備使用越充分。
8.圖書借閱率=(圖書借閱量/圖書總數)×100%
圖書資源是學習知識和發展科研的重要資源,該指標反映了師生對圖書的利用率,指標值越高說明該項教育經費支出的效率性越高。
9.科研成果數與科研支出比=科研成果數/科研支出
科研成果包括發表的論文、出版的圖書、獲取的專利。該指標反映了科研經費的利用效率,指標越高效率越高。
10.學生人數與總支出比=學生人數/總支出
該指標反映單位經費支出所能負擔的學生數量,該指標值越高說明經費的使用效率越高。
(三)效果性審計
1.學生畢業率=(畢業人數/學生總數)×100%
學生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畢業,該指標反映了高校培養的合格大學生的比例。
2.畢業生就業率=(就業人數/畢業生人數)×100%
該指標反映了高校培養的學生質量滿足社會需求的程度。指標值越高,表明高校培養的人才素質越高,教育經費的支出效果好。
3.學生人均獲獎數=獲獎數/學生人數
包括國家級或地方級舉辦的知識競賽、體育競賽、實踐競賽等各類獲獎數,該指標反映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比例越高效果越好。
4.教師人均論文數=數/教師人數
該指標反映了教師的學術研究能力,指標值越高,表明高校教師科學研究獲得成果越多。
5.核心期刊論文比例=(核心期刊論文數/總數)×100%
該指標反映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數,指標值越高,說明教師科研能力越強。
6.教師人均科研專利數=科研專利數/教師人數
該指標反映了教師科研成果的創新性和實用性,指標值越高,經費支出的效果性越好。
7.教師人均出版教材數=出版圖書數/教師人數
圖書出版包括教材、理論研究、文學作品等的出版,反映了教師知識結構的系統化和完整化,指標值越高,科研效果越好。
五、加強高校內部審計部門建設,推進高校教育經費的績效審計
(一)加強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
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而在高校管理體制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學校領導和教職工對內部審計的認識局限于過去的監督職能,忽略了內部審計的確認和咨詢功能,內部審計在高校的獨立性受到制約,不利于績效審計的順利開展。《意見》中明確提出“充分保障內部審計機構獨立性。應設置獨立內部審計部門,足額配備專職審計人員。要保障內部審計部門依法審計、依法查處問題、依法公告審計結果,不受其他機構和個人的干涉。對拒不接受審計監督,阻撓、干擾和不配合審計工作,或威脅、恐嚇、報復審計人員的,要依規查處。”因此,獨立性是內部審計部門的根基與核心,加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是推進績效審計的根本保障。
(二)加強內部審計的信息化建設
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是對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的全過程及其所產生的效果進行審計與評估,審計范圍更加廣泛,審計業務的性質更加復雜,這不僅加大了審計的工作量,而且要創新審計方法,如果僅依靠傳統的審計方法,績效審計工作很難開展,其優越性也無法體現。目前,高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實施,使信息化建設深入影響到校園內各類用戶和管理部門,高校會計信息化的發展更是快速。但是,內部審計的信息化建設卻不甚理想,一部分高校自行開發了簡單的計算機輔助審計軟件,一部分高校僅是利用Excel表進行審計,高校內部審計作為審計主體,卻無法跟上審計對象的信息化步伐,嚴重制約了內部審計的職能發揮。因此,加強內部審計的信息化建設,提高內部審計的水平,不僅是績效審計的需求,更是內部審計事業發展的需求。
(三)加強內部審計人員的多元化建設
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績效審計與傳統內部審計相比,具有綜合性、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要順利開展績效審計,必須創新審計方法,加強內部審計的信息化建設,但是僅靠硬件設備的投入是不夠的,還需要加強審計人員隊伍的多元化建設。審計人員是績效審計的主要推動力和實施者,具備一支由經濟、管理、法律、建設工程、信息系統等專業背景和專業資格的人員組成的審計隊伍是高校實施績效審計的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 安杰,國效寧,徐銘禧.我國高校績效審計:現狀、意義與建議[J].會計之友,2010(10):92-94.
[2] 張建林,劉韓婷.淺析高校科研經費績效審計[J].河北企業,2013(1):63.
二、高校通過內部審計提升組織價值的途徑
高校的核心價值是人才培養,根據高校社會功能定位,結合內部審計的工作性質、內容和目的,高校內部審計為組織創造價值的基本途徑有三個方面:一是監督完善管理制度和規范業務流程;二是促進健全內部控制與預防重大風險;三是提升組織效益、效率、效果。下面作具體分析:
1、完善管理制度,規范業務流程
高校的日常教學活動是其最主要的工作之一,隨著高校招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學生層次和種類較多,教學環節復雜,主要包括:入學教育、軍事訓練、課程教學、專業實驗、生產實習、工程訓練、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面對數量眾多的學生和繁雜多樣的教學事務,高校唯有完善各項管理制度,規范各類業務流程,才能如期培養出各類人才,達到預定教育目標。高校科研項目數量近幾年增長迅速,科研經費到款金額巨大,同時,高校承擔的一些國家“三重”科研項目可能涉及到多個團隊、多種專業、多家單位、多個地區甚至多個國家,要做好研究項目,多出創新成果,高校就必須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規范課題經費使用流程。現代的高校組織規模都比較龐大,除內部管理常設的部門外,還有獨立學院(三本)、附屬幼兒園、中小學、學術交流中心、教育基金會、醫院、出版社、學報編輯部、印刷廠、實習工廠、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物業公司、后勤集團、產業集團、科技園、賓館酒店、研究所、設計院、博物館、農場以及研究基地等。以上組織大多數都對社會開放服務,獨立核算,自主經營,為教學科研工作服務的同時,也為高校教育事業發展募集資金,高校要想發揮好這些組織的積極作用,同樣需要完善各項管理制度,規范各類業務流程。而高校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的職能,就在于通過開展審計工作,不斷促進完善管理制度,規范各類業務流程,最大限度發揮學校教學、科研工作和社會服務活動的經濟、社會效益和核心價值。
2、健全內部控制,防控重大風險
學校日常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管理工作涉及面非常廣,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活動就有:教學管理、科研管理、學生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工程管理、資產管理、采購管理及后勤管理等。學科建設也是高校一項重點工作,投入人力、資金、物力都極大。另外,近幾年國家及社會其他組織投入高校的教學科研專項資金數額巨大,要求專款專用,執行計劃,定期報告。實際中,高校已經出現過教學資金被挪用進行基本建設,科研項目大額剩余經費被收回,后勤服務發生腐敗窩案等。因此,高校如果沒有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極有可能出現管理不到位、效率低下、業務流程混亂等問題。對于學校投資控股、參股、與他方合作創辦的校辦企業等其他各類組織,高校也應該重點關注各類組織的內部控制、治理結構、風險管理和經營績效等方面,對這些組織可能存在的決策隨意、管理不善、損失浪費、潛在風險等現象,及時提出管理意見建議,幫助組織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促進實施風險管理,最終達到創造效益、增加內在價值的目的。開展內部控制審計,就是要對高校內部控制體系的健全性、有效性進行審查和評價,防范學校發生重大教學、科研事故,規避各類經濟風險,維護學校合法權益。
3、提升組織效益、效率、效果
任何組織的效率都是其生存和發展的生命力,高校也不例外。高校的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經費總體來說是非常緊張、有限的,為了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專業人才,創造更多先進的科研成果,高校必須將有限經費向重點人才培養項目、重點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學科建設、重大科學研究項目、重點實驗室(實驗中心)適當傾斜,從而提高學校教育事業資金的使用效率,提升組織整體效益,保證達到預定的教學科研效果。目前,高校的社會資源相當豐富,經濟價值也很大,比如,高校的固定資產(如教學樓、先進科研教學儀器設備、重點實驗室、工程訓練中心、體育場(館)、游泳池、圖書典籍、臨街門面房等)都價值不菲,也對社會適度開放,而無形資產(各類著作版權、發明專利、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以及科研創新成果等)更體現出高校的科研重要價值。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這些稀缺資源的利用率相對比較低,固定資產沒有得到充分使用,先進科教儀器閑置,無形資產成果轉化率更低,多數發明專利未能形成實際生產力。因此,高校開展內部審計,應該逐步重視各類資金效益、效率審計,真正提升組織效益、效率、效果,達到資源高效利用,合作共享。
三、高校通過內部審計提升組織價值的策略
1、深入研究高校內部審計價值評價標準
高校內部審計價值評價標準尚未建立,這種現狀必然導致在實際工作中內部審計價值不能很好地在學校事業發展中體現出來。因此,研究建立高校內部審計價值評價標準體系就顯得非常必要,它將作為內部審計實現價值的理論基礎和行動綱領,指導實務中內部審計最大程度提升學校的內在價值。
2、拓展教學科研經費效益審計領域
隨著高校校內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對內部審計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為了適應高校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新的變化和需求,內部審計亟需轉型。高校內部審計工作應由原來只重視監督轉變為監督與服務并重,由原來只重視查賬轉變為查賬與管理并行。正如劉家義審計長指出的“內部審計不僅是現實資產的保護者、財務報表的復核者、會計核算的勾稽者,更是強化管理的促進者、提高效能的推動者、價值增值的倡導者”。因此,處于轉型期的高校內部審計應積極開展以提高辦學效率、效益和效果以及促進高校內部科學管理為目的的績效審計、管理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等審計工作,在原有“監督”職能的基礎上重點突出“服務”和“管理”的職能。
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經過十幾年的實踐發展,在對加強高校干部監督管理、促進領導干部廉潔自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隨著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尤其是隨著中層領導干部的定期輪崗、學校組織部門委托經濟責任審計的制度化,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逐漸成為高校內部審計的工作重點。
因此,筆者認為在內部審計的轉型期,我們有必要積極發現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結合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監督、服務、管理”的職能深入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
一、轉型期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經濟責任審計委托流于形式,審計成果的利用程度不高
目前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項目立項一般都形成了一套較規范的程序:由學校組織部門或其他部門向內部審計部門提出委托,審計部門再報分管校領導批準后實施審計。但大多數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委托的時效性較差,幾乎都是“先離后審,先任后審”。組織部門往往是在領導干部離任、調任或提拔后才提出審計委托,形成了審歸審、用歸用的現象。這一現象導致了審計成果的利用程度不高,審計結論和評價并沒有作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經濟責任審計報告也僅作為干部檔案中的一份“手續”材料而已。
(二)經濟責任不明確,被審計對象抵觸情緒較大
首先目前大部分高校雖有制定所謂的經濟責任制等規章制度,但由于條例制定部門宣傳不到位、干部任用部門對新上任領導教育不夠、新上任領導自身不夠重視等原因,大多數領導干部對自身所承擔的經濟責任并不明確。甚至有的領導干部缺乏必要的經濟責任意識,覺得自己沒有承擔什么經濟責任,沒有必要審計。其次,經濟責任制的相關條例內容制定的也不夠具體,內容比較空泛,相關領導干部或審計人員難以參照執行或進行考核評價。另外,大多數領導干部對審計認識也有偏差,認為審計就是來挑毛病、找麻煩的,對審計抵觸情緒較大。
(三)法規制度滯后,審計評價指標不健全
經濟責任審計的最終結果是要對被審計對象進行審計評價,供組織、人事部門參考。要做出較全面、客觀的審計評價,就要有科學的審計評價指標及合理的指標評價標準作為參考。然而,目前相關的法規制度中涉及指標這塊的內容還比較少,而且由于目前高校財務核算方面的缺陷和領導干部任期目標不明確等原因,審計人員獲取形成相關的審計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所需的數據比較困難,導致審計評價指標的不健全。由于審計評價指標的不健全增加了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難度與風險。
(四)審計方法與內容比較單一,審計風險大
目前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方法主要還是審查賬面資料,審計內容也主要是側重于財務收支的合規、真實性,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性以及個人行為是否廉潔等。由于目前高校的經濟活動日益復雜和豐富,很多經濟活動并不完全在賬面上反映出來。審計方法果只審查賬面資料,不注重對經濟活動過程的調查、了解及分析,審計內容如果不相應的擴展到包括領導干部的經濟決策是否科學、內部管理是否有效、資金使用是否合理等方面,經濟責任審計就無法準確了解被審計對象對經濟活動的真實影響以及應承擔的責任,也就無法對其做出全面準確的評價,加大了審計風險。
(五)審計部門自身因素影響經濟責任審計質量
首先,目前多數高校的內部審計部門與紀檢、監察合署辦公,受到編制所限,專職內部審計人員少。當面臨大面積領導干部換屆輪崗時,經濟責任審計項目多、時間緊、任務重。因此,在時間較短、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內部審計人員在做經濟責任審計時就會出現應付了事、走過場的情況,影響了審計質量。其次,目前高校的專職內部審計人員多為財務出身,知識結構比較單一。而經濟責任審計特殊的審計內容和審計方法,要求審計人員要有較高的綜合業務水平和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但就目前高校內部審計人員的自身素質而言,勢必影響經濟責任審計質量。再次,由于審計成果利用程度不高,也一定程度影響了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審計人員在做經濟責任審計時也往往流于表面,對發現的問題不予深究,審計報告中反映的問題也避重就輕,提出的審計建議也泛泛而談,嚴重影響了審計質量。
二、轉型期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發展的重點
從目前經濟責任審計發展的情況來看,經濟責任審計僅僅初步發揮了評價、監督的作用,對促進學校財經、干部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的作用發揮的還不夠。因此,筆者認為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今后應積極適應內部審計轉型的要求,重點朝著為組織考核、評價干部做參考,為領導了解學校基礎單位的財經狀況提供信息,為學校加強科學管理出謀劃策,突出經濟責任審計建議的“建設性”,以及充分發揮經濟責任審計“免疫”功能等的方向發展。
(一)加大宣傳,轉變觀念,改善經濟責任審計環境
首先,高校內部審計部門應加快相關經濟責任審計制度的制定或修訂,并對相關法規制度進行大力的宣傳和教育。通過宣傳、教育等活動,讓校領導、相關單位和被審計對象,重新認識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不僅具有“監督”職能,更具有“服務”和“管理”的職能。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目的應該是為組織等部門考核、評價干部做參考;為領導了解學校財經狀況和基層單位管理情況提供信息;為學校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學校科學管理出謀劃策;為被審計對象及其所在單位提高管理水平、規范經濟行為服務。通過宣傳、教育等活動,轉變領導、群眾的觀念,積極消除被審計對象的抵觸情緒,努力形成一個“領導重視、群眾支持、被審計對象歡迎”的良好審計氛圍。
其次,貫徹落實“聯席會議制度”,建立起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組織、執行及監督體系。高校經濟責任審計聯席會議一般由組織、人事、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組成,據剛出臺的《內部審計實務指南第4號—高校內部審計》有關內容規定,聯席會議的主要職責是制定并通過年度經濟責任審計計劃;指導、檢查、協調本年度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交流和通報經濟責任審計情況;研究、解決經濟責任審計中的困難和問題等。通過這一制度的貫徹落實,能有計劃的安排年度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改善“先離后審”的情況。同時通過相關部門的全方位參與,使其加深對經濟責任審計重要意義的認識,了解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具體難處,能積極給予配合,并且能切實提高經濟責任審計成果的利用程度。
(二)改進審計內容與方法,控制經濟責任審計風險
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審計內容應從目前的側重于對包含被審計對象所在單位財務收支的合規、真實性、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性以及個人行為是否廉潔等內容的財務收支審計、法紀審計,擴展到包含績效審計、管理審計等內容。通過對以上內容的審計,真正實現經濟責任審計為學校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學校科學管理出謀劃策;為被審計對象及其所在單位提高管理水平、規范經濟行為服務等目的。
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方法在傳統審計方法的基礎上應更加重視調查、分析等審計手段和方法的運用。通過聯席會議制度以及審前的公示制度、座談會等制度與方法,收集來自各方面的信息,分析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確定審計的關注點;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制定的規章制度、簽訂的經濟合同及會議紀要等資料的查閱,結合賬面資料,掌握被審計單位經濟活動的決策及執行等情況。通過以上方法的運用,首先可彌補以往僅限于審查賬面資料的不足,對被審計對象能做出較全面、客觀的評價,從而較好的控制審計風險;其次可全面的了解被審計對象所在單位的情況,能為其提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改進管理、規范經濟行為的審計建議
(三)明確領導干部任期目標,逐步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
首先,內部審計部門應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高校新任領導干部的任前培訓。培訓內容可包括:與學校有關的財經法規制度,單位內部控制的重要意義和構建,領導干部在經濟決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各個崗位的領導干部應承擔的經濟責任等。通過培訓,讓即將上任的領導干部明確自己即將承擔什么經濟責任,以及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其次,要進一步明確崗位任期經濟目標,對每一位新上崗的領導干部提出具體明確的任期經濟目標,以便年終或任期結束時對領導干部進行考核、評價,同時也為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提供依據。
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要客觀、公正的對被審計對象完成經濟責任的情況做出評價,有賴于制定出一套科學的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的建立應充分考慮高校的行政管理體制、財務管理體制,并結合高校具體的財務數據指標,采用定量指標、定性指標、對比性指標和分析性指標并用的模式。剛出臺的《內部審計實務指南第4號—高校內部審計》提到了一些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定量評價的指標,但這些指標還比較分散、不夠系統,且這些指標可參照的標準值是多少還不是很明確。因此,要形成一套科學、實用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要依靠理論研究者,還要依靠每一位高校內部審計工作者在審計實踐工作中不斷的總結、歸納。
(四)重視審計建議的質量,發揮經濟責任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
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一方面是通過審計對被審計對象完成經濟責任情況、遵紀守法情況進行評價,另一方面還應通過審計發現基層單位在經濟活動、內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與漏洞,為基層單位預防和規避可能出現的問題、進一步規范經濟行為、提高管理水平,從專業角度提出建議。對于內部審計而言,一份包含中肯審計意見和建議的審計報告會比一份只是挑毛病、做出不痛不癢的審計評價的審計報告更受到學校領導、被審計對象及其所在單位的歡迎和重視。
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能在審計報告中提出高質量的審計建議,為學校的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將會進一步提高審計報告的的質量,大大的促進審計結果的利用程度,也是對內部審計作為“強化管理的促進者、提高效能的推動者、價值增值的倡導者”的最好體現,發揮了內部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
(五)加強審計隊伍的建設,切實推動經濟責任審計的科學發展
首先,要提高現有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豐富引進審計人員的專業類型。注意對審計人員的業務培訓內容的選擇,改善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進一步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業務水平和分析判斷能力。其次,注重開展審計人員之間的工作經驗交流,對審計中出現的問題和特殊情況進行討論、分析,開拓思路,實現共同提高和進步。再次,要增強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意識,強調審計人員應該遵守“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廉潔奉公、保守秘密”的職業道德。
參考文獻1 高尚國 建立科學合理的高校經濟責任審計機制 教育財會研究,2008,(3)
【關鍵詞】免疫系統功能實現路徑高校內審
審計“免疫系統論”是審計理論的最新成果,對推動審計實踐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影響。在教育審計環境變遷的背景下,以“免疫系統論”指導教育審計工作的開展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1審計“免疫系統論”的歷史溯源
審計是對公共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監督、評價與鑒證。審計因受托責任的發生而發生,又因受托責任的發展而發展[1]。迄今,公共受托責任的核心內容歷經受托財務責任、受托管理責任與受托社會責任三種形態,與之相應,學界對審計本質的認識亦由“經濟監督論”轉為“經濟控制論”直至時下的“免疫系統論”。
“經濟監督論”產生于民主制度尚不發達的階段,此時受托方承擔的是受托財務責任,其職責是確保財政、財務收支及相關經濟活動符合法律法規與財務制度的規定。委托方較多關注的是受托財務責任的履行狀況,審計重點驗證受托方在財務信息處理中,是否遵循了真實性、合法性、合規性。
20世紀70年代,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新運動強調結果至上,更加關注管理績效。隨之,公共受托責任由偏重受托財務責任發展到受托財務責任、受托管理責任并重,且以受托管理責任為主,委托方更多地強調對管理績效的評價,審計也隨之從以經濟監督為主轉向以經濟控制為主,“經濟控制論”由此誕生,審計目標更新為對3E的追求,即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以往單純強調經濟的發展,一些曾經被忽視的環保問題、社會問題日益嚴重,作為委托方的社會公眾希望政府能夠及時發現、解決、防范這些問題及其帶來的危害,該建議的推行將公共受托責任由受托管理責任拓展至受托社會責任,在這種背景下,以3E為重點的“經濟控制論”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公眾強化社會管理的需求,新的審計理論呼之欲出。2007年12月26日,劉家義審計長在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首次將審計定位為經濟運行的“免疫系統”,運用醫學領域免疫學的概念,將人體免疫系統的發現病毒、風險預警、產生抗體直至最后產生免疫功能的作用機理巧妙地引入審計工作,形象生動地闡述了現代審計應當具備預警、清除、修補功能[2],審計“免疫系統論”應運而生。
2以高校為代表的教育審計發揮“免疫系統”功能的現實背景分析
高校內部審計是我國內部審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高校內部審計是對學校各部門各單位財政、財務收支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進行的事后內部監督活動,審計特征顯然主要符合“經濟監督論”的目標約束,輔以“經濟控制論”的目標約束。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步伐加快,高校辦學自不斷擴大,學生擴招、基建修繕工程量大增、學校融資投資活動日益頻繁,這些都給高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壓力和管理壓力,這些壓力引發的各式危機不斷顯現,例如因巨額貸款導致的破產風險已成諸多高校面臨的共性難題,因基建尋租引起的違紀違規案件時有發生。此時若仍施行慣例的事后監督審計模式,對一些即成損失往往無計挽回。要扭轉局勢,高校內審就必須以主動性來擴大發現問題的視野、以預防性來提前感受風險、以整體性來看待問題對全局的影響、以宏觀性來進行分析和判斷、以公開性來促進整改與規范[3],這既是高校審計發揮“免疫系統”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審計“免疫系統論”的總體思路。
3高校內審發揮“免疫系統”功能的路徑選擇
高校內審發揮“免疫系統”功能的缺陷主要表現為審計的預警性不足,未將學校資產資金經營等的安全性目標列為一級審計目標,安全只是隱身于各審計項目之中;審計的層次較低,長期以低標準的“摸清家底、核實盈虧”為審計目的[4],審計領域狹窄,如內控制度審計、問責制落實開展不力;審計建議僅僅針對發現的具體問題提出改進措施,鮮見對問題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如體制制度、法律法規、環境建設進行剖析并從整體上促進學校管理科學化、效益化。
高校內審克服缺陷、發揮“免疫系統”功能的實現路徑,主要在四個層面展開:體制層面,應當賦予內審機構相當的獨立性;制度層面,要不斷加強和完善審計結果公告制度;機制層面,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部門的協調機制;技術層面,要逐步形成以信息化技術為主要手段的計算機審計作業方式。
3.1樹立科學審計理念,以安全性為一級審計目標
提高審計層次,加強學校資產資金經營的安全意識。拓展審計領域,強化關鍵領域重點環節的審計,包括專項資金(重大對外投資、合作辦學、教育收費、科研經費)審計、預算執行和決算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基建修繕審計、內部控制審計等;做好審計調查,圍繞學校中心任務,及時發現和反映經濟活動中出現的普遍性、傾向性問題,更好地為學校宏觀決策服務。
3.2提高內部審計地位,保障內審機構實質獨立
據調查,2008年江蘇省高校的內審獨立性不太理想,總體上看,相對于教學、科研等部門而言,高校內審部門所受重視不夠,高校獨立設置內審機構的比例僅占28%,其余多為與紀檢監察合署辦公,對外保留或不保留審計牌子。內審獨立性與權威性相輔相成,樹立權威的前提是保障獨立。增強內審獨立性,賦予內審機構形式獨立,特別是保障其實質獨立,是未來改革的方向。
3.3完善審計結果公告制度,推行審計問責制
實施審計結果公告,目的在于擴大審計監督主體,功效在于通過審計透明化提高審計質量。當前在審計透明化進程中,眾多高校采取的跟蹤審計方式將審計關口前移,實現了事前、事中、事后監督的統一,有利于審計預警功能的發揮。而審計問責制的推行也是大勢所趨,不僅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建立責任追究制度的要求,也有利于促進所發現問題的消除和管理漏洞的修補,遏制屢查屢犯情況的發生。
3.4建立規范的內審工作機制,加強各部門協調
【關鍵詞】高校;內部審計;創新
高校內部審計是指高等院校所設置的審計機構及其專職人員依法獨立地對本部門、本單位及其所屬單位的財務收支等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監督、評價、鑒證和服務的活動。它是確保高等教育目標實現、依法治校、強化管理和自我約束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和高校多渠道辦學能力的逐步增強,高校建設步伐明顯加快,高校規模也不斷擴大,其組織管理幅度更寬,教學、經濟活動更豐富,財務預算資金更大。高校內部審計作為一項高層次、綜合性經濟監督與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明顯。盡管許多高校內部審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來看,我國高校內部審計同高校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內部審計的職能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此,高校內部審計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1高校內部審計觀念創新
從我國內部審計工作長期實踐的經驗積累講,內部審計要發揮作用,必須要適應國家經濟形勢的變化,遵從審計內在的客觀規律,審計人員必須要有創新思維。內部審計人員要從“經濟監督”的傳統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強化內部審計服務的“內向性”,內部審計要生存并發展,就必須走服務內向性的道路。因此,審計人員要消除“局外人”意識,要更多地從被審計單位和被審計人的角度研究審計出現的問題,改變被審計單位對內部審計“敬而遠之”的心態,在內審工作中實行服務形式多樣化。
因此,高校內部審計必須與內部管理的需要保持和諧一致,正確認識并全面履行高校內部審計監督與評價職能,使內審工作與高校依法治校、深化改革、快速發展的形勢相適應,使內部審計管理、內審機構的“人、法、技”建設與內部審計業務工作的發展相適應,扎扎實實地做好各項基礎工作。在實際工作中,突出“內向服務”,通過開展正常的審計業務,監督、評價本單位對國家法律、行業政策法規和本校有關規章制度的遵循情況,及時發現違背管理原則的活動,向管理者提供針對性較強的各種幫助;為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效益”提供合理保證,促使內部審計工作從以發現問題為己任向堅持標本兼治轉變,使內部審計工作目標與學校發展目標保持高度一致。
2高校內部審計體制創新
2003年5月1日起實施的《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第四條規定:“內部審計機構在本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利機構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照此規定,我國高校的內部審計機構應該是在校(院)長的領導下及校(院)黨委或校董事會等權利機構的領導下開展工作。但是,由于認識問題或其他原因,我國高校的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形式卻是多種多樣。如部分學校還存在由主管財務的副校(院)長領導下的內部審計機構、由紀檢、監察部門領導下的內部審計機構等不合理的機構設置形式。領導體制很直接地表明了審計機構的地位與權威,一般內部審計組織機構的主管領導級別越高,則審計機構的地位也越高,越能保證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如由校長直接領導的內部審計組織機構的地位和權威要相對高一些。目前,除部分高校獨立設立審計處外,多數高校沒有獨立的審計機構,而是與紀委、監察處合署辦公,這種情況下的內部審計組織機構獨立性較差。由于高校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實踐中,具體的審計項目或多或少會受到來自校級領導、被審單位或相關人員的干擾或影響,這使得高校內部審計工作流于形式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獨立性就成為高校審計人員特有的問題。
3內部審計人才培養機制創新
內部審計工作作為一門專門管理技術,其工作內容涉及到高校管理的多個領域。內部審計人員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和較強的業務能力,除審計、財務知識外,還必須具備管理、法律、經濟以及基本建設等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勝任這種專業性極強的技術工作。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內審人員業務素質不高,理論功底差,知識面狹窄,業務技能單一,缺乏必要的專業培訓和再教育,這就使得審計工作缺乏深度與廣度,在工作中很少有突破性的發展。因此內審人員應通過工作實踐不斷提高專業素養,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和培訓,努力提高法規運用能力、審計技術水平和現場審計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盡可能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4高校內部審計職能創新
傳統的高校內部審計往往偏重于監督和事后審計,僅有少數高校開展了內部控制評價、風險審計等工作。大部分高校內審工作只局限于對高校自身預決算的編制、財務收支活動的審計與監督,很少介入到經濟活動的事前審計把關和事中審計控制,忽視了對管理及效益的審計,給高校違法違紀等腐敗案件以滋生的土壤,忽視了內部審計的服務職能,未做到監督與服務并重,在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沒有從加強管理、提高效益、防止風險的角度介入到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只強調監督而很少考慮如何為單位增效,使內部審計工作陷于被動地位。
高校內部審計要在強調審計監督職能的同時,重視服務效能,實現面向對管理、效益等多方面、多領域的審計,通過“參與式審計”與被審單位座談、商討,共同分析存在的問題,共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與方法,及時解決問題,實現高校內審機構職能的正確定位,從而促進高校加強管理、避免和減少損失、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健全內部控制、保障高校資產的安全與完整。
1、審計部門的機構設置與職責。美國大學的審計部門通常獨立于財務部門,業務上需要向主管行政、財務工作的校長匯報工作,并且可以直接將重要審計結果匯報給校董會。審計部門在維護學校資產完整、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捍衛學校聲譽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審計部門在規模上屬于一個較小的單位,約10人左右,但在高校正常有序的運轉中執行著非常重要的任務。
高校審計室的職責范圍包括檢查和評估政策、程序和系統,以確保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政策、計劃、程序、和規章的遵循程度較高;保護資產的完整;、有效地使用資源。
2、內部審計的作用。高校內審部門的主要作用不僅限于審計的功能,更重要的是管理職能。高校審計室通過執行審計的符合性和實質性測試程序,進行相關的指標,提供恰當的改進意見,提高被審計單位人員的職業道德,促進他們更好地履行相應崗位的職責。審計部門是學校管理職能部門之一,審計人員應該更客觀地站在學校和校長的立場上提供客觀、公正的意見。正如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對內部審計所界定的含義,“內部審計是多面手,專長于有效率和效果的給單位帶來益處。”高校內審部門更是如此,審計人員不僅應該精通審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和財經管理辦法,更要熟悉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擅長高效率地平衡風險和控制。在美國高校中內審的具體作用包括開展內部審計;提供內部控制相關的咨詢服務;專項調查;風險評估和控制。
3、風險評估。風險評估這一在美國高校內部審計中相當廣泛。
如康奈爾大學,每3年審計部門就要幫助確定大學內部控制程序存在缺陷的風險。首先,學校被分為很多可以審計的獨立單位,有74個單位。然后,對諸如規模、業務復雜性和外部環境等風險因素的進行評估。通過評估對這些單位打分,審計部門再基于這些風險評估結果決定審計哪些單位。低風險的單位只需定期進行有限范圍的評論,審計部門通常將較多時間分配在高風險的單位。同時,注重內審與外審的一致性。
又如,耶魯大學通常也對其內部單位進行風險評估,并按照次序排列風險,集中高風險的項目優先審計。管理者也可以根據評價結果設計內部控制系統,控制系統既有預防性的也有檢查性的。前者試圖阻止不期望的行為發生,這種事先的控制有助于阻止損失的發生;后者試圖檢查出不期望發生的行為,檢查性的控制目的是提供損失發生的證據。這兩種類型的控制都是必要的內部控制系統。從道德觀點看,預防性控制是必須的,因為它屬于事先的活動并且強調道德因素。然而,檢查性控制也至關重要,它提供了預防性控制是否起作用的證據,并且減少了損失發生的幾率。
4、健全的大學內審組織。在美國,大學內部審計機構通常會接受大學審計師協會(ACUA)的管理和協調,ACUA成立于1958年,是一個國際性專業組織,為美國及其他國家的500家高等教育機構提供服務。首先,ACUA為高校內審人員提供后續教育的機會、調整高校內審的規章制度和風險管理。其次,ACUA也對大學之間的內審工作進行一定的協調。每隔幾年,大學之間的審計機構會進行交叉審計,這種“同等級別的交互審計”過程也利用內部審計協會指定的規章制度開展審計工作,并對審計中發現的和提出的建議出具審計報告。最后,ACUA有自己的學術刊物,并以此鼓勵高校內審人員積極從事內審方面的工作,為高校內部審計機構之間交流工作經驗提供了一個平臺。
二、國內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現狀
1、獨立性不強。在我國,高校審計部門是輔助高校內部管理的機構,稱之為“審計室”或“審計處”。通常高校的治理結構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業務上,審計部門接受主管財務的副校長管理,同時接受國家審計機關和上級主管部門內審機構的業務指導和檢查,高校審計室的負責人需定期向主管財務的副校長匯報工作;行政上,有些高校的審計部門隸屬于紀檢部門,甚至與紀檢部門合在一起;也有些內審部門隸屬于財務部門。過甚密切的行政關系更難保證審計人員的獨立性。
2、審計對象復雜化。改革開放以來,高等院校對推動經濟發揮很大作用,國家也加大了對教育經費的投入,學校的經費來源越來越多元化,既有政府部門的教育經費撥款、科研經費撥款,團體和的合作研究項目撥款,也有各種開展非獨立經營活動取得的經營收入,對外的投資收益,捐贈收入以及學費收入等。各種資金在財務上可以做到單獨立項、單獨核算,然而實際使用時很難分清一項經費支出的歸屬。如何既有效率又有效果地利用好這些資金,審計監督的力度還有待加強。
3、審計風險加大。高校的審計風險主要來自四方面。第一,各種資金的提供者開始要求內審部門或外部審計機構對相關報表進行審計,一經發現存在弄虛作假、截留、挪用、擠占項目經費等違反財經法紀行為就會采取停止撥款、終止任務、追回經費等嚴厲處罰。為了規避風險,銀行對賬單及一些對外報表也紛紛要求內審部門進行審簽,這無疑增加了內審人員的執業風險。第二,自高校實施會計集中核算以來,逐漸確立了事業單位“大收入、大支出”的觀念,實行全收全支的新收支管理模式,將所有來源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納入預算管理。預算內外資金統一核算,強化了會計監督。但是收支審計范圍的擴大直接增加了審計的工作量,內審工作重點需要由過去的查錯防弊和對內部控制制度進行評價的審計逐漸轉變為“風險基礎審計”。第三,內審部門的工作通常來自于學校組織部和財務副校長的行政安排,審計人員大多數時候沒有選擇被審計單位的權力,因而風險高領域不能被及時發現。第四,隨著高校會計電算化的普及和應用,機信息系統更新、刪除可以不遺留任何痕跡,會計人員舞弊行為不易被發現,審計人員的檢查風險也隨之增加。
4、高校內審缺乏統一的組織機構,學術研究開展的深度不足。高校內審仍缺乏專業性指導和研究,相關人才較為稀缺,一個全國性的、專業的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協會亟待醞釀,以從事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探討、教育系統內審規定的修訂、對在崗內審人員的業務培訓及后續教育,規范高校內審人員的工作。近20年會計審計的已經相當成熟,但主要集中在對股份公司的研究。至于高校會計審計的研究工作則進展緩慢,論文數量和質量都處于偏低水平,缺乏理論的指導,內審工作很難應對教育系統內日益涌現的經濟難題。
三、中美高校內審比較的啟示
1、建立完善的高校治理結構。構架以法人財產權為基礎的高校法人治理結構,可以視為當前我國高等體制改革的一種初步思路。一方面,依法將國家或其他投資者(舉辦者)對高校的財產終極所有權同高校自主辦學的法人產權相分離,前者通過國家宏觀管理和有效監督來實現;后者通過高校依法對法人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支配、處分權來體現。這既可鞏固暢通的社會參與機制和籌資渠道,又密切高校、國家和社會的聯系;另一方面,也促使高校依法在吸納多方投資后形成獨立的法人財產,成為國家或社會所有、高校自主經營和自求的獨立民事權利和民事責任主體,在真正、完全意義上享有在國家政策引導、遵循教育下的獨立辦學自主權,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的法人治理結構。其次,重新審視董事會制,克服以往探索中的種種偏差,如輿論界要么將其視為籌資“手段”,要么無限泛化其功能定位。只有這樣才能促使董事會制真正體現改革價值,發揮應有效用。
關鍵詞 高校內審 必要性 可行性 思路
一、高等學校加強內部審計的必要性
(一)加強高校內部管理的需要
隨著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出臺,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教育投資、教育經費和各種創收逐年增長,多種形式的集資辦學、社會辦學發展很快,辦學條件有了很大改善;與此相聯系,獨立核算的校辦產業數量、規模急劇增長;學校內部職能部門由于辦學、培訓、咨詢以及利用先進的科研儀器對社會實行有償服務項目增多,收費項目越來越多,經濟管理日趨復雜化。這些在客觀上要求加強內部審計監督,對高校內部的經濟活動及管理情況進行監督、評價、鑒證。
(二)建立健全高校內部控制制度和增強自我約束機制的需要
內部控制制度是由一系列政策和程序組成的,其目的是為了保護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發現并糾正錯誤和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和完整。一個單位內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程度,是其管理素質和管理水平的客觀反映,因此任何單位的管理決策層都應十分關注和解決好這一根本性問題。據調查了解,一些高校在制度建設和管理上存在諸多問題和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一些領導和部門忙于日常事務,對依法治校和制度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新的業務工作開展起來了,但與之相配套的控制和管理措施相對滯后;有些管理制度雖已頒布實施,但對其執行情況缺乏必要的檢查監督,對違規事項的處罰力度不足等。
(三)強化高校基本建設投資審計,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需要
隨著高校的普遍擴招和國家對教育事業投入的不斷加大,高校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其投資額在高校可控制資金數額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強化基建投資審計刻不容緩,高校內審責無旁貸。通過長期堅持和不斷努力,可望有效地遏制基建投資管理中存在的各種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并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為實現上述審計目的,結合基建投資管理的特點,此項審計應將事前控制、事中監督和事后檢查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全過程跟蹤審計。首先,內審機構應提前介入,參與項目決策與評估,對其中不合規的程序及機制提出規范化要求,并重點做好對工程預算的審核,堅決剔除不合理的開支項目。其次,對大中型工程項目應實行定期或不定期預審,監督工程施工進度與工程撥款的一致性,與其他有關部門配合檢查工程施工質量,發現問題應及時糾正。最后,全面審查工程決算的真實性、合法性,重點審查有無虛列項目、亂套定額、高撥材價以多計工程量等問題,對于不合格工程,堅決不予結算和辦理驗收手續。
(四)加強人力資源管理,提高審計人員的素質的需要
建立人力資源的基礎就是要提高高校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培養一批高素質的高校內部審計人員,這是提高高校內部審計水平、推動高校內部審計事業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防范高校內部審計風險的最有效的措施。高校內審計機構應當根據高校審計工作的審計需要和發展趨勢,不斷強化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和道德教育,熟悉我國有關方針政策,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對高校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明察秋毫,并提出改進建議。達到提高高校內部審計人員整體綜合業務素質,變“財務型審計”為“知識型”、“決策咨詢性、管理型”多功能復合型審計人才,從而提高處理業務的綜合能力。
二、加強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可行性
(一)政府職能轉換使內部審計加強成為可能
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對所屬企業的直接管理將越來越少,加上事業單位的脫鉤,政府部門內審機構對下屬單位的審計事項將越來越少,但教育部門因為管理部門多,肩負著大量教育資金的管理任務,內部審計的工作量較大,內部審計的職能需要進一步強化。
(二)新形勢發展呼喚內部審計工作相適應
高校內部審計開展以來,對加強內部管理和監督、遵守國家財經法紀、維護單位合法權益,健全自我約束機制,節約資金和提高效益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促進了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而在新形勢下,高校審計工作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一是審計任務越來越重。改革的深入,學校辦學自愈來愈大,辦學經費籌措渠道多元化、教育資源配置廣泛化,經費支出繁雜化,審計工作除了開展正常性工作外,內控制度評審、辦學效益、經濟責任審計,審計調查和咨詢服務等任務越來越重;二是審計領域和審計范圍越來越寬,表現在國有資產管理和使用審計、儀器設備投資效益審計、高校合并、內部獨立核算單位分設的審計鑒證及管理審計等;三是審計工作的定位點不僅僅是查錯防弊,重要的是一審二幫三促進,突出為學校經濟決策出謀劃策,當好參謀和助手;四是對審計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審計人員不僅要求個體素質優良,而且要求群體素質優化,形成一支“政治強、作風硬、品德好、業務精”審計隊伍,不僅要熟悉業務知識和政策法規,了解高校管理的特點和規律,還要增強宏觀意識、管理意識和效益意識,具有較強的調查、分析和表達能力。
伴隨著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高校審計工作新的特點以及高校審計工作存在的不足,加強高校內部審計工作已勢在必行了。
三、促進高校內部審計發展的思路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逐步完善,高校審計工作必須與時俱進,提高水平,不斷創新,更好地發揮其在高校經濟管理中的作用。
1.提高內部審計地位。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要有效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同樣要求內部審計具有相對獨立性。要提高內部審計的地位,首要任務是使高校領導對內部審計工作認識的改變,并從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內部職能部門協調等方面創造條件,增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內部審計應在單位主要負責人的領導下進行。提高領導層對內部審計工作的認識是加強對內部審計的重要保證,廣泛宣傳內部審計的重要性,提高內部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的地位,加強審計力量,優化審計人員結構,為進一步開拓內部審計工作提供組織保證。
另外高校內部審計開展比較晚,又是一項經常性的監督工作,有些領導和經濟管理人員對其不了解、不理解,甚至不接受。因此通過內審加強對經濟活動的管理和監督,需要領導扶一把。領導的重視程度越高,內審工作就越有依靠,發揮的作用也就越大。內審部門在認真做好工作的同時,要注重同上級領導的交流,不定期匯報工作情況,爭取領導的信任,取得了領導對內審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學校領導對審計工作要倍加關注,對審計的組織、人員的調配予以大力支持,對重大問題的定性與處理親自過問,對審計報告認真批閱,及時提出了整改意見和具體要求,為審計工作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力保證。
2.擺正位置,強化內部審計的服務職能。內部審計要獲得發展,關鍵取決于它通過監督、控制,為提高高校經濟效益服務的能力。在新形勢下,高校內審要找到自己的位置,選準內審工作的重點和突破口,幫助高校內部建立和完善管理體系,提高管理水平,促進實現最佳資源配置。內部審計應定位于為決策層、管理層服務上,選擇那些領導關心、教職工迫切希望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審計調查,為領導決策提供科學、合理、可靠的依據。內部審計只有急領導所急,想領導所想,真正幫助領導解決一些綜合性、深層次的問題,才會有更強大的生命力。
為更好地為高校經濟健康發展服務,高校內審必須堅持“全面審計,突出重點”的方針。堅持全面審計就是消除盲區,全面履行審計職能;突出重點是抓住主要矛盾,解決主要問題。要善于區分輕重緩急,在全面審計基礎上把主要力量放在領導關注、群眾關心的問題上。
3.拓展審計領域,進一步提高審計質量和審計工作整體水平。隨著《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和《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及具體準則的實施,內部審計部門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這是內部審計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是規范審計行為,提高審計質量,維護審計人員權益,發揮審計作用的重要保障,對加強內部審計規范化建設、推動內部審計工作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提高審計工作質量要從基礎工作做起,從審計工作的各個環節抓起。要通過充分的審前準備使審計方案具有針對性、預見性,克服盲目性;依法審計、依法處理,保證審計工作行為規范、合法,克服隨意性,防范審計風險;審計工作還要將事后審計關口逐步向事中事前轉移,才能對經濟活動實施全過程監控,真正做到預防、引導、監督和服務的統一。再者,內部審計還要從過去單純的查錯防弊的財務審計中走出來,按照高校資金運行軌跡對學校的經營活動進行跟蹤審計,要在財務審計基礎上,不斷強化經濟效益審計、大額貨物采購審計、內部控制審計和經濟責任審計,并逐步開展管理審計。
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把各類審計項目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審計效果的最大化。對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要認真分析,搞好審計調查,提出可行性建議和意見,為領導決策服務,促進各管理部門加強管理,深化改革,采取措施,提高經濟效益。
4.提高內審人員的素質,促進高校內審的創新。在明確高校內部審計定位的基礎上,要充分認識到審計的具體工作是由審計人員完成的,所以審計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內部審計的質量。審計人員的素質包括:業務素質、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即審計人員不僅需要具備豐富的經驗和專業技能,而且要有敬業精神、神圣的責任感以及自覺遵守審計人員廉政準則和職業道德。針對當前高校內部審計人員素質偏低及人員較少的現狀,高校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起:(1)改變用人機制,選派相應技術資格和業務能力的人員充實內部審計隊伍;(2)要加強對內審人員的后續教育,使他們快速熟練掌握審計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熟悉會計、經濟管理、經濟法規等相關知識,提高其審查能力、協調能力及表達能力,以有效地防范審計風險;(3)開展高校間聯審、互審工作,一方面可以克服當前高校內部審計人員少、知識結構不合理而內審力量不足的劣勢,另一方面通過互相學習,可以起到增強業務能力的作用。
在內審人員素質提高的基礎上,要勇于發揮內審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敢于對新的審計業務挑戰與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出現新業務或特殊情況時也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從而使高校內部審計緊跟時代的步伐與要求。
參考文獻:
[1]王鳳旭.淺析高校審計的質量.山東煤炭科技.2004(3).
[2]高云.淺析內部審計風險及其防范.渤海大學學報.2004(5).
[3]王小芳,李曙光.高校內部審計探索.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