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2 07:57: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外貿經濟,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對外貿制的基本認識及研究思路
1.為了便于討論,我們首先將已在國內外實踐中出現的外貿形式歸納為三種:形式Ⅰ:直接(又稱傭金);形式Ⅱ:中國現行的出口形式(我們稱其為中國式風險);形式Ⅲ:間接(又稱行紀)。
論文百事通其中形式Ⅰ(即直接)系指人(外貿企業)在權限內,以本人(生產企業)的名義同第三人(國外進口商)簽訂合同,辦理進出口業務,并收取一定傭金,人對第三人不承擔責任,也不享受權利;而形式Ⅲ(間接)也是國際通行的外貿的一種形式,它指間接人(行紀人)為本人(委托人)的利益和計算,但以自己名義與第三人(國外進口商)簽訂合同,并收取一定傭金,同時對第三人承擔合同中的義務,享受合同中的介入權;最后,形式Ⅱ(中國式風險)是中國現存外貿體制的產物,它的產生系以我國外貿經營權的審批制為基礎,并在非完全出于雙方當事人(本人及人)自愿的背景下,由人(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以自己的名義對外訂立進出口合同,以幫助生產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顯而易見,這三種外貿形式在傭金分配、風險劃分及約束法規等方面存在著一定差異,為便于后文分析,現將其作一比較并列于下表中:
三種外貿制形式的比較
比較項目風險收益
比較內容(人)(人)
形式
直接(Ⅰ)風險=0傭金>0(中等)
中國式風險(Ⅱ)風險>0相對較小
間接(Ⅲ)風險>>0傭金較高
比較項目約束法規人與本
比較內容人間關系(是
形式否自愿)
直接(Ⅰ)各國民法(或商法)一般自愿
中國式風險(Ⅱ)1991年《暫行規定》及并非完全自愿
《對外貿易法》第13條
間接(Ⅲ)各國民法(或商法)一般自愿
2.進而,我們對當前外貿制的改革與現狀談兩個基本認識:(1)我國外貿體制改革必須以大力推行外貿制作為主要方向之一。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外貿經營的計劃體制,大部分外貿業務由壟斷的外貿專業公司經營,經營方式以收購制為主,但這種做法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以及與國際經濟的接軌,其缺陷也越來越突出。對于這點,已有眾多文章加以論述,這里不予展開。另一方面,經過試點企業的實踐表明,外貿制適合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外貿壟斷制解體后的形勢,它有利于生產企業擴大對外貿易,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正是基于這些原因,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外貿制已被提上外貿體制改革的日程,尤其是1991年,對外經濟貿易部門專門制定了《關于對外貿易制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1994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第13條對外貿制也做了原則性規定。這都為外貿制在國內的真正實施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礎。(2)近幾年的實踐也表明,外貿制的推廣目前遇到了一系列困難。外貿是實現跨國交易的一種較為復雜的方式,它涉及到委托人、人、第三者三方的利益、權利及義務分配問題。因此它的順利推行必須具備一定的內外部條件。而當前我國經濟體制在許多方面不同程序的欠缺恰恰使外貿制這一新事物與舊的外貿經營方式之間的矛盾顯現出來,從而導致了外貿制難以有效推廣。據資料顯示,近些年來,外貿企業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額之比重一般在0~5%,很少超過10%,甚至普遍呈下降趨勢。
3.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學者針對外貿制推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原因與可能改革方向進行了大量理論探討,其中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外貿制的形式選擇問題。這些討論的焦點主要集中于兩點:其一,在目前條件下,是否應立即從現行制形式(形式Ⅱ)向直接(形式Ⅰ)或向間接(形式Ⅲ)轉換;其二,假定轉換條件不具備,則對于現有的形式Ⅱ,我們又應從哪些方面對其進行規范及改善。具體說來,目前對上述問題的探討主要順著以下兩種研究思路展開:
思路Ⅰ:法律不規范論。這種思路主要從我國現行外貿制的外部法律環境出發,認為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在于法律的不規范性及相應造成的行為的不可操作性。首先,這一思路強調有關外貿制的立法相互不協調。根據《暫行規定》,我們當前應選擇的形式為形式Ⅱ,而這種選擇又缺乏民法基礎,因為按照《民法》所給出的形式應為形式Ⅰ。這樣就造成實際操作部門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形式選擇的矛盾性。其次,這一思路認為現存的外貿法規條例對行為涉及的三方(生產企業、外貿企業及外國客戶)的責、權、利界定不盡合理。這種不足尤其體現于人的權、責比例不協調。外貿企業在現行外貿制下既不具備間接(形式Ⅲ)中的行紀人所享有的多種權利(如介入權等),又必須承擔形式Ⅰ下所不需承擔的較高風險。因此,持此類觀點者建議可從以下兩條道路擇一而行:或由《暫行規定》所規定的外貿制向國際通行的間接(形式Ⅲ)過渡,或直接采用民法規定的,依據民法規定的直接(形式Ⅰ)來規范現行制,這樣可使行政規范與法律基礎相一致。此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在中國現有的國情下,鑒于目前制形式的沖突,可考慮在修改的統一合同法中規定間接(行紀)合同,使民法規定的直接(形式Ⅰ)和合同法中規定的間接(形式Ⅲ)并行。同時為了避免沖突,對民法通則的制定細則,使外貿的各種形式均有法可依,防止與經濟合同修改不一致。
思路Ⅱ:外部條件不具備論。這種思路認為,目前無論采用什么形式的制,其對外部條件都是有一定要求的。而具體到某一給定的外貿制形式,又必須在相應的外部條件下才能得到順利推行。例如,對應于《民法》所規定的形式Ⅰ,我國目前的外部環境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不具備:一是外貿經營權審批制尚未取消,這形成了推行直接(形式Ⅰ)的主要障礙,因此加快放開生產企業進出口經營權是推行外貿制的必要條件;二是市場條件及國有企業內部機制不具備。就市場條件而言,國內市場不成熟這一外部條件不利于人與委托人按國際規范的委托方式承擔責任與義務;而作為委托主體的國有生產企業與外貿企業,由于現代企業制度未能得到充分實施,也會對制的推廣造成相當困難。
以上兩種思路分別從法律與外部環境的角度討論了推行外貿制的現狀、問題及改革方向,尤其是在外貿制的形式選擇方面作出了具體分析,這無疑是正確的。然而,我們認為,外貿制的順利推行及具體形式的正確選擇,除應具備必要的法律規范與外部環境外,還應具備高效率的內在激勵機制,而后者涉及到委托制自身在信息擁有、風險安排等一系列因素上的內在結構。因此,關于外貿制形式選擇的問題,我們建議還必須從信息經濟學角度去探討,以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具體形式。
三、委托理論與外貿制
(一)不對稱信息與委托一般理論。
不對稱信息指的是交易的一方參與人擁有但另一方參與人不擁有的信息。近些年來,對交易中不對稱信息存在的關注已越來越成為現代經濟學的重要部分。在某種程度上,如同“非完全競爭”的市場基本事實一樣,不對稱信息也是一種市場的常態。因此研究非對稱信息條件下交易的最佳契約安排具有相當實際的意義。
分析不對稱信息是通過委托模型來實現的。信息經濟學上的委托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有別于法律上的委托,它是泛指任何一種涉及非對稱信息的市場。其中:委托人——非知情者(uninformedplayer),處于信息劣勢;人——知情者(informedplayer),處于信息優勢。非知情者將不得不因為知情者的信息優勢付出更大的交易代價。在這里,擬主要利用兩種模型,來為我們分析中國現行外貿制提供一個理論框架。
模型Ⅰ:隱藏行動的道德風險模型(moralbazardwithhiddenaction):簽約后人所選擇的行動以及人所面臨的自然狀態(為不受人控制的外生變量,如市場狀況、交易背景等)是委托人所觀察不到的,委托人只能觀測到由人行動和自然狀態所共同決定的交易結果。而委托人的目標是設計激勵合同使人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對委托人有利的行動。
模型Ⅱ:逆向選擇模型(adverseselectionmodel):逆向選擇發生于簽約前,委托人不知道人的狀況、類型及人的私人信息。因此逆向選擇模型要解決的問題是通過一種契約設計來獲取人的私人信息。
論文百事通
(二)中國現行外貿制(形式Ⅱ)實踐中的契約機制缺陷。
運用委托一般理論,我們首先來探討一下現行外貿制形式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歸納起來,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看,這些問題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信息不對稱的放大。在一般的條件下,外貿人擁有國際市場信息,以及自己業務能力、交易磋商的信息,而委托人則不完全擁有這些信息。而現行的外貿體制和制形式擴大了這種信息不對稱傾向:(1)外貿制中存在著“一頂帽子大家戴”的情況,即由于外貿經營權沒有放開,無外貿權的企業掛靠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使合同產生法律糾紛的隱患,同時使委托人認定外貿人的資格和真實業務能力存在障礙。同時使一些信譽良好的人退出市場,不愿做業務,因此這個市場上存在逆向選擇問題,這也是外貿制推而不廣的原因之一。(2)信息的擁有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幾十年來的收購制使生產企業處于與國際市場隔離的狀態,在推行制后,生產企業依然處于信息劣勢,與國際市場仍處于半隔離狀態。(3)現行外貿制中由于委托合同不規范,常以訂單代替委托合同,關于人如實報告交易信息的人基本義務,沒有在法律上確立下來。同時現行制缺乏補償條款,使人唯恐交易成功后,委托人甩開人直接同外商簽約,因此產生“互不信任”,從而產生機制缺陷下的信息封鎖與保密,即會出現前述的道德風險問題。
2.風險分擔缺陷。現行外貿制做法使外貿公司墊付資金,且產生所謂“拿1%的手續費,承擔100%風險”的狀況,而生產企業承擔的風險接近于零。由于一些生產企業無外貿經營權,從而成為被動的風險中立者。但人承擔全部風險,應意味著委托人只能得到固定收入,其余利潤應由人所有。現行做法對費用的計算標準是采用硬性的收費標準,即合同標的0.5%—1%,且一般只能收取費。這種做法實際上使外貿人通過合同所獲得的利益限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必然導致合同產出與利益的不均衡分配。
3.激勵機制的缺陷。根據生產博奕模型來分析,在不對稱信息下,外貿制的合同應是一種獎懲合同,根據外貿人的業務水平、積極工作水平進行獎懲。現行外貿制下,由于委托合同不能使人選擇委托人所希望的行動,同時由于傭金不合理,使外貿人在出現合同糾紛時消極應訴、索賠,從而產生外部效應。從這個角度說,現行外貿制契約設計中,委托人并沒有把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建立在外貿人的激勵相容約束條件之上。而激勵機制應是一個動態系統:一方面人的激勵來自于委托人的利益讓與,另一方面,外貿人的積極行動增大了合同產出增加的可能性,從而促進生產企業增加對外貿企業的激勵。
(三)從委托理論看我國外貿制的形式選擇。
如前所述,目前中國外貿制的發展有三種選擇:一是改變現行外貿制形式,由形式Ⅱ向直接(形式Ⅰ)發展;二是從形式Ⅱ直接向間接(形式Ⅲ)發展;三是在現行制形式Ⅱ的框架下,完善法規,健全機制,疏通信息渠道,減少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效率損失。從信息經濟學角度看,以上三種選擇在具體實施中都各有利弊,因此,任何關于外貿制改革的舉措都必須充分考慮到在信息擁有因素及其對應的風險分布權衡利弊,據中國具體國情作出正確選擇。以下將就其作出具體分析:
其一,三種制形式優劣比較。
對于直接(形式Ⅰ)來說,由于委托人可觀測到人的選擇同時也可觀察到外生變量(即人所選擇的自然狀態),且委托人可參與交易磋商的全過程,因此委托合同可建立在人的工作努力程度之上,從而激勵相容約束是多余的。委托人可設計強制合同,根據進出口合同及人的工作努力程度確定傭金的支付,因此人沒有選擇消極工作的余地。這種方式下,委托人是風險中性的,最優合同要求人的收入應是相對固定的,不享受合同的其它利潤,但同時也不承擔風險。
行紀(形式Ⅲ)與中國現行外貿做法都是以人的名義對外簽約,因此人履行委托義務的行動在某種程度上都存在著對委托人的道德風險。然而行紀由于規定了人的直接履約權和介入權及規范了指定價格交易及其余利潤歸人所有的權利,使人權利和風險都相應增大。由于行紀使人真正成為風險中立者,承擔全部風險,且取得更大利益,因此行紀相應地克服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交易效率降低的缺陷,對人激勵來自于人對自己潛在利益與風險的關注,出于這種內在動力的驅使,人如同為自己工作一樣,不會選擇消極工作。
以上分析表明形式Ⅰ與形式Ⅲ在克服信息不對稱方面較形式Ⅱ而言有相對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照搬國際通行的形式Ⅰ、Ⅲ即可成為解決我國外貿制所遇到困難的一條坦途。這是因為,一方面信息不對稱問題作為形式的固有內在缺陷,無論在形式Ⅰ、Ⅱ、Ⅲ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們在形式轉換過程中必須對這一問題引起充分重視。例如:現行制下,人常常抱怨他們必須承擔100%的風險,而要求盡快推行直接(形式Ⅰ)。事實上,按照米爾利斯闡述的原理,人所承擔的風險大小應與其所占有的信息優劣程度成比例。因此可以認為外貿企業目前承擔100%風險與其在過程中占有信息絕對優勢是相協調的。這樣,如果轉向直接(形式Ⅰ),如何在降低人風險的同時也降低方在信息上的絕對優勢則成為我們必須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另一方面,以上分析的形式Ⅰ與形式Ⅲ均是在理想市場狀態下才能較好地解決了保險與激勵問題,而在現有中國市場條件下,由于非市場行為而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必然會成為交易中不可回避的風險。因此推行國際規范只是努力方向,施行起來還須假以時日。
其二,完善中國現行外貿制:對信息不對稱的克服。
如果目前從形式Ⅱ向形式Ⅰ、Ⅲ轉換時機尚不成熟,我們應做的就是在現有形式Ⅱ的條件下,努力克服包括信息不對稱在內的各種弊端與問題,在這里我們擬提出五個對策。
對策Ⅰ:外貿人資格的認定。對于現行外貿制的人來說,如果其通過某些渠道將自己的類型信息和能力信息傳遞給處于信息劣勢的委托人,則可以實現事前交易的改進。實現信息傳遞的渠道是:(1)外貿企業傳遞其無形資產價值,如信譽、政府認證等。(2)委托合同中強調人的法人資格權,以及無法人資格權的違約內容。這樣,無法人資格權的人則不會輕易從事此項業務,這也從間接傳遞了外貿人的真實背景。
對策Ⅱ:應該有效地實現對人的獎懲。按照米爾利斯—霍姆斯拉姆條件,信息不對稱下,人的收入應有更大的波動性,因為人的行動不可完全觀測,為了實現有效獎懲,可將另一些除人行動之外的其它可觀測信息寫入合同,如商品的國際市場可比成交價格,以及競爭對手簽約價格等,這樣委托人對人的激勵不僅依賴于產出,還可依賴于此可觀測變量。而且當此可觀測變量包含有關人行動的信息時,即使在信息不對稱狀態下,也可達到交易的最優實現。
對策Ⅲ:力圖使委托合同標準化,制定共同的合同條件。比如人如實的交易報告義務,就應是合同的一項基本條款,也是人的基本義務。另外,可以制定補償條款以解決人對委托人不信任而產生的信息封鎖問題。從國際實踐上看,對制定統一法規及合同標準是一種趨勢。
對策Ⅳ:傭金設計應合理化,而不宜采取硬性規定,以實現對人的激勵。以德國的貿易業務為例:德國所有行業的平均傭金率為5%,但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傭金率一般為18%,而大宗消費品則為2%。因此借鑒國外做法,我國對機電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尤其不應采取固定傭金形式。同時在中國目前現實下,傭金不僅包括費用,還應包括合同的一部分利益讓與,這和人相應承擔部分風險是相對應的,同時應以外銷合同為基礎簽定委托合同,以實現對人的有效獎懲。
對策Ⅴ:政府不應局限在僅僅以行政手段強行推動制的實施。因為委托交易方式是通過市場內在要求來推動的。西方的現代商業制之所以盛行不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場和時間的共同作用,逐漸克服機制缺陷而成熟起來的。因此中國外貿制在目前過渡階段,需要的是政府不斷地創造和完善外部條件以向更有效的交易形式發展。具體說來,政府在推行制所起的主要作用應包括疏通信息渠道,進一步下放外貿經營權,建立外貿業務公司的審評機制,界定外貿人的法人資格權,以克服逆向選擇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不妨借鑒韓國做法。《韓國對外貿易法》中明文規定了只有具有一定業務渠道的人才有從事進出口業的資格。
四、結論
本文從信息經濟學角度對我國外貿制的現狀及改革思路作了具體分析。通過以上論述,我們認為,在現實國情制約下,如果立即在全國推行出口直接(形式Ⅰ)或間接(形式Ⅲ),則政府部門必須對這一過程必然出現的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延伸引起充分重視,采取相應克服措施。目前較為可行的是,在現行外貿制(形式Ⅱ)框架下,通過完善激勵機制及風險分擔機制,大力發揮政府部門在疏通信息等方面的作用,使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責權利不平衡及相應的效率損失降到最小,從而推動我國外貿制的發展。
【參考文獻】
一、模型的提出
對外貿易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河南省對外貿易的發展既能夠帶來正社會福利(增加社會經濟福利),也能夠帶來負的社會福利(減少社會經濟福利)。因此筆者通過建立一個數學模型,把河南省對外貿易所產生的社會正負福利加以計算(福利均指經濟福利),當正福利大于負福利時,即使污染環境而繼續發展對外貿易也是正確的,因為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當對外貿易產生的負福利大于正福利時,就應該限制對外貿易的發展,因為它會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
二、模型的構建
(一)計量對外貿易所產生的正福利模型
1•模型的假定
基于新古典生產函數的基礎上即:y=F(k,l,x),其中y代表國內生產總值;k代表資本存量;l代表勞動力總量;x代表貿易額,揭示國內生產總值與對外貿易額存在正相關關系。筆者應用這一結論對國內生產總值和河南省對外貿易額進行回歸分析。
2•研究框架和方法河南省經濟的增長與對外貿的發展是高度相關的,可以進行它們之間的回歸分析。同時,河南省經濟總量與社會福利指標有一定的相關性,通過河南省經濟總量這一個中介變量可建立起對外貿易與社會福利指標的相關關系。在這里筆者運用的福利指標有:(1)貧困率。即收入低于預先設定貧困線的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應該指出這一指標忽略了貧困程度的不同,學術界一致認為貧困率能基本反映社會的福利狀況,但并不是最理想的指標。隨著貧困指數的提出,人們對貧困的理解更為深入,由于貧困指數的計量還在探討階段以及數據的收集等工作的困難,在這里并未采用。(2)人均收入。筆者應用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將獲得者阿馬蒂亞•森提出的福利指標即福利指數y(1-G),這里y是人均收入,G是基尼系數。森認為產生福利的不是一個人得到物質財產,而是其所得到的機會或能力。聯合國的人類發展指標,就是按照這種思想設立的。
3•模型的建立 根據以上數據,運用spss軟件計算可得:(公式略)上述三個式子都通過了假設檢驗,這說明它們的線性關系是成立的①。
(二)計量對外貿易所產生的負福利模型
1•模型的假設
在本模型中,對負福利的計量僅限于環境因素。河南省對外貿易的負福利決不僅限于環境困素,如低水平貿易對河南省產業升級的影響等,但這一部分的計量工作牽扯的變量很多,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故不再考慮。
2•研究框架和方法
計量這一部分負福利的關鍵是,要得到由于對外貿易增加環境資源破壞的數據。這一部分數據由于沒有專門的統計來源,同時也很難把本地區的污染量區分為:國內貿易部分和對外貿易部分,所以直接數據很難得到。據有關資料分析,對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來自工業部門中使用礦物燃料的部門以及制革、紡織、造紙等部門[3]。這些部門既為國內貿易提品也為對外貿易提供服務,直接獲得對外貿易的污染量是困難的。但是這些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都是有貢獻的,而對外貿易又是和國內生產總值高度相關的。可以看出隨著河南省經濟總量的增長,無論是環境污染的排放量還是治理成本和造成的經濟損失都是上升的。因此河南省經濟總量與這些環境污染指標是正相關的。
3•生態環境污染價值的計算
價值是生產費用對效用的關系。生態環境的功能效用所體現的是生態環境資源滿足人類某種需求的屬性,即使用價值。而經濟補償費用是對人類生產、生活活動造成的環境資源進行恢復、彌補或替換。費用體現補償價值,效用體現使用價值,對這一部分的計算可參考有關文獻[5]。筆者將生態環境污染價值記為t,并把它作為已知變量。
4•負福利指標的計量
負福利指標U為:水污染、空氣污染、心理污染、噪聲污染四個負福利指標。筆者采用ABC分析方法,來確定指標重要性。這些指標受眾多因素影響,內涵與外延都不十分明確,其概念具有模糊性,因而用模糊數學建立模糊評價模型,使模糊因素數量化。此指標可通過專家評分,賦予權重計算其值②。
5•負福利模型的建立
低碳經濟倡導以較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強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從技術經濟特征看,低碳經濟實質上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這一技術經濟特性與武漢建設“兩型社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因此,武漢外貿的發展應以建設“兩型社會”為契機,發展低碳經濟,加快進出口產業的升級和產品、產業結構調整,改善不合理的能源結構,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武漢獲批成為城市圈試驗區的主題是“兩型”,核心任務是“兩新”,即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業化。“兩新”又集中體現在“兩低”上,即低碳經濟和低碳社會。武漢對外貿易應在實施這一宏偉目標中,要把“兩低”的要求體現在對外貿易產業和產品建設的方方面面。氣候變暖也可能會對中國帶來一個巨大的機會,它將強有力地促進中國從黑色發展模式向綠色發展模式轉變,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最大的環保節能市場、最大的低碳商品生產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國[2]。2003年英國政府發表《能源白皮書》(UK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低碳經濟”(LowCarbonEconomy)概念,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當前,雖然有關低碳經濟內涵的表述有所差別,但都表達了一個相同的本質:低碳經濟是指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經濟,實質上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的經濟。低碳經濟是以能效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運用為核心,以市場機制、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為先導,以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為標志,以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相互和諧為目標的新型發展模式,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顯然,低碳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的全球性革命,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2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
1.2.1生態足跡理論
“生態足跡(ecologicalfootprint)”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W•雷斯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M•魏克內格完善的一種衡量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務功能的方法。生態足跡的意義在于可以判斷某個國家或區域的發展是否處于生態承載力范圍內,是否具有大生態安全性[3]。
1.2.2脫鉤發展理論
早在1966年,國外學者就提出了關于經濟發展與環境壓力的“脫鉤”問題,首次將“脫鉤”概念引入社會經濟領域。脫鉤理論主要用來分析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之間的相應關系。從脫鉤理論來看,“兩型社會”的本質是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消耗的脫鉤。因此,“兩型社會”既不是單一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也不是單一地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判斷“兩型社會”是否成功的標志,可以借鑒歐洲國家制定脫鉤發展戰略中提出的資源生產率等概念和指標,通過大幅度提高資源生產率和環境生產率,做到用較少的水、地、能、材消耗和較少的污染排放,換來較好的經濟社會發展。
1.2.3庫茲涅茨曲線
美國經濟學家G.格魯斯曼和A.克魯格經過研究發現,大多數污染物的變動趨勢與人均國民收入的變動趨勢之間呈倒U型關系,因此提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他們認為經濟發展和環境壓力有如下關系:經濟發展對環境污染水平有著很強的影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會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續惡化,只有人均GDP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環境污染才會隨著人均GDP的進一步提高而下降。
2武漢外貿發展低碳模式的必要性
2.1武漢外貿情況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國際經濟形勢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情況下,武漢對外貿易克服重重困難,在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進出口貿易在承接去年的回暖基礎上呈現出大幅同比上漲的走勢。2009年是我市外貿出口最困難的一年,而2010年是外貿出口井噴的一年。1-11月武漢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132.97億美元,同比增長50.1%,其中出口56.92億美元,同比增長58.8%,進口76.05億美元,同比增長48.4%。出口增幅比進口增幅高10.4個百分點。分月看,1-7月進出口總額呈現平穩較快增長,除1、2月份節氣因素影響總額不到10億美元外其他5個月份進出口總額均超過10億美元,8-11月進出口總額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在國家一系列扶持政策作用下,武漢進出口總額連續11個月重新實現同比正增長,增長額均超過50%。從季度增幅變化看,3季度比2季度降增加9.8個百分點,有所擴寬,武漢外貿進出口走勢趨于穩定,表現出強勁的生命力,但正在困境中前行從進口情況看,進口額跌宕起伏,同比月度之間最高與最低增幅落差達22個百分點;出口額規模2到7月逐步擴大,6月比5月份增加0.1億美元,7月比6月份出口增加1.34億美元。7月份全市進、出口額規模最大,分別達到8.33億美元和5.8億美元;進、出口額規模水平最小分別為2月份(3.86億美元和4.07億美元)。
2.2武漢外貿發展的環境壓力
在工業行業中傳統的鋼鐵加工業是高耗能產業同時也是高碳排放產業。我市出口商品中與鋼材有關的機械設備、船舶、鋼材等商品占到了出口商品的半壁江山。1-11月,武漢市機電產品出口70.8億美元,增長57.3%,占同期出口總值的54.5%;高新技術產品(與機電產品分類有交叉)出口34.9億美元,增長83.3%。同期,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快速增長。其中,機械設備出口22.6億美元,增長2倍;船舶出口18.6億美元,增長48.8%;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18.4億美元,增長23.6%;出口鋼材8.2億美元,增長1.2倍;顯示器出口5.3億美元,增長28.5%;出口汽車及底盤2.7億美元,增長33.3%。?1-11月,出口紡織紗線及制品4億美元,下降10.4%;鞋類出口6032萬美元,下降13.2%;家具及其零件出口6107萬美元,小幅下降1.3%。環境壓力是巨大的,武鋼、武船、長航等出口大戶均是高耗能高碳排放企業。未來歐盟一旦出臺更嚴格碳排放要求,對武漢的外貿出口將是致命打擊。所以武漢這一老工業基地如何改變產業結構,挑戰出口商品科技含量,降低高碳產品比例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3低碳外貿模式
重視低碳經濟和“碳關稅”,改變粗放型和高排放的出口狀況。低碳生活是未來經濟的熱點和關鍵詞,重視環境和排放是發展的趨勢,在發達國家已經醞釀征收“碳關稅”的情形下,我國出口產品結構必須進行調整和轉變,應重視出口產品的環保和降低污染排放水平,一方面是為人類環境改善作貢獻,同時也是應對低碳時代的出口發展需要,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免受“碳關稅”等貿易摩擦的影響。提升出口產業結構,外貿發展由高碳數量擴張向低碳質量提升轉變。高碳數量擴張型的出口模式在全球經濟面臨再平衡的“低碳經濟”時代已經無法持續,必須走低碳商品的路徑。這里的低碳商品一方面是提高出口的利潤率和獲利空間;另一方面則需要提升出口的碳排放結構,單純依靠勞動力、高耗能、高碳排放優勢的產品出口和加工貿易必須盡快調整,當然,這樣的轉型需要逐步實現,不可能一步到位。
3構建武漢低碳外貿發展模式的對策
3.1加大對低碳外貿出口企業資金扶持力度
市區兩級財政安排外經貿發展促進資金,重點支持企業擴大出口規模、技術改造與新產品研發、國際市場開拓與出口品牌培育。對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輕紡產品、農產品出口企業,以2008年出口額為基數,增量部分每出口1美元獎勵0.01元人民幣。對一般貿易項下的高新技術產品、農產品出口企業,企業投保出口信用保險,按實際繳納保費的15%給予補助。幫助出口企業提高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免費為企業培訓保稅通關人員、外貿業務人員等。
3.2創新建立有利于節能減排的體制
經濟增長仍依賴于第二產業,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發展對整個區域經濟仍舊起著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作為低能耗的第三產業比重尚發展不夠。在工業結構方面,輕、重工業比例失調,重工業比重過高。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發展低碳外貿模式的重要途徑。因此,要走新型低碳外貿出口道路,工業結構升級調整任務迫切。作為武漢市首批清潔生產試點,百威啤酒、武昌造船廠、青江化工化肥廠等8企業做出了榜樣,也嘗到了甜頭。武漢百威投入34萬元改進廢酵母處理設施,一年可省污水處理費100萬元;武船投入10.5萬元用于水、電、蒸汽等節能設備的改進,每年減少支出205萬元。據統計,8家企業共實施237項清潔生產方案,投入資金922萬元,實現年新增經濟效益2100萬元,年節煤4300余t,節電175萬kWh,節水4萬t,減排二氧化硫66t、化學需氧量1517t。這樣產品的單位含碳量也就降下來了。
3.3健全高新技術企業對口聯系服務制度
市場是義烏經濟的最大特色和優勢。義烏業已形成以中國小商品城為核心,10多個專業市場、30多條專業街相支撐,運輸、產權、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相配套的市場體系。自1982年在全國率先創辦小商品市場以來,經過五易其址、九次擴建,目前市場經營面積達260萬平方米,經營商位5萬余個,地產品接近40%,直接從業人員18余萬。
一、 義烏市場基本情況
(一)市場發展國際化
一是商品輸出趨向全球化。義烏市場商品已經出口到206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外向度達55%以上。二是外貿出口主體持續擴大。隨著市場國際化程度的日益增強,對外貿易形式得到不斷創新和豐富,出現了一些有義烏特色的外貿形態。如:一頭在義烏采貨,一頭在國外市場銷貨、供貨、結算一條龍的跨國外銷方式。三是出口商品多元化。2007年,工藝品、飾品、花類、玩具、化妝品、文體用品、小五金等市場優勢行業繼續保持外貿出口主力軍的地位。四是出口國家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出口市場不斷優化,歐美市場出口快速增長,美國仍為我市第一出口大國。2006年列于本市出口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美國、阿聯酋、俄羅斯、烏克蘭、西班牙、德國、韓國、日本、巴西、巴拿馬。
(二)流通方式新型化
義烏市場組織形態已從傳統意義上的集貿市場發展成為現代化、商場化、國際化的新型專業市場;市場功能由單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匯集、價格形成、產品創新等方向拓展;市場交易方式由傳統的現金、現貨、現場交易為主轉向洽談訂單、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交易方式。義烏電子商務體系已經初具規模,建立了中國小商品數字城等10多家網站,擁有門戶網站550余個。中國小商品數字城成為全球規模較大的小商品門戶網站之一。
(三)行業發展特色化
新興行業層出不窮,成為未來潛在開發行業。隨著市場商品消費的多樣化,商品不斷分類細化,滋生新特色行業的能力加強,我市市場內飾品配件、圍巾、無縫內衣、線帶、皮帶、汽車用品等商品行業規模開始擴張,發展前景較好。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商品脫穎而出,襪子、無縫內衣、飾品、塑料制品、塑膠地毯、筆類等商品占全國市場份額達到了30%以上。
(四)市場管理規范化
市場開發和服務通過了ISO9001標準體系論證。工商、稅務、商檢、金融等職能部門提供全面的服務和政策管理,把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作為改善經濟環境、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增強經濟競爭力的一項重大舉措來抓。通過健全機制,完善監管網絡,致力打造“信用市場”,使市場在規范運行中更具生命力和競爭力。中國小商品城被國家質監總局授予全國唯一的“重質量、守信用”市場、浙江省唯一的五星級市場。
(五)外貿促進體系進一步完善
建立外經貿、國稅、海關、檢驗檢疫、銀行等涉外部門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溝通協調,較好地解決了外貿出口中出現的出口退稅、外貿企業融資等諸多問題。
二、義烏市場發展的原因
回顧總結義烏市場發展的歷程,應該說其成功的原因可以概括為: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市場發展的主旋律,保持低成本競爭是市場發展的核心優勢,強化劃行歸市、規范市場經營秩序是市場發展的根本保證,外貿出口是市場發展的新增長點,數字智能化是提升市場檔次的重要手段。
(一)機制優勢和文化優勢相結合形成先發優勢,同時堅持走有義烏特色的市場發展道路,是義烏市場成功的關鍵。
在制度變遷的大背景下,考察義烏市場萌芽、起步、發展、壯大的歷史軌跡后,可以說義烏市場的成功首先是現代浙商文化的成功。窮山惡水逼出的綿延數百年的“敲糖換雞毛”傳統,使義烏積淀了濃厚的商業文化底蘊,形成的“義利并舉、工商皆本”的觀念更是對傳統儒家文化的創新。這種獨特的文化基因,使得義烏能在計劃經濟年代的體制夾縫中,率先突圍而出,形成先發優勢,也是“義烏模式”難以被真正“克隆”的文化原因。
(二)遵循市場發展的基本規律,市場配置與政策引導相結合,不斷提升市場內涵和檔次,是義烏市場成功的基礎。
市場經濟的法則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政府不應過多干預。多年來,在義烏市場起主導的,是市場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政府只進行宏觀調控,負責制定游戲規則,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缺陷。每到義烏市場發展到關鍵的階段時,政府都適時對市場發展戰略進行了調整,引導市場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三)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的市場管理和服務體系,保持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是義烏市場長期快速發展的保證。
(一)數據與變量
本文選取1993-2012年的年度數據為樣本,數據來源于《重慶統計年鑒》。生產總值GDP表示經濟總量,CONS表示消費,INV表示投資,EX表示出口額,IM表示出口。用消費者物價指數對各變量進行折算,再進行對數變化,其對數形式分別表示lnGDP、lnCONS、lnINV、lnEX、lnIM。通過趨勢圖可以看出:各變量都呈上升趨勢,這說明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而它們的一階差分序列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變化趨勢,為平穩序列。
(二)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
為避免出現偽回歸,首先要進行單位根檢驗。通過對各變量的自然對數進行平穩性檢驗,各變量檢驗值分別大于其顯著性水平為5%的臨界值,表明序列存在單位根,是非平穩的,而其一階差分是平穩的,即這五個變量都是I(1)的,它們可能存在協整關系。
(三)協整檢驗
雖然時間序列是非平穩的一階單整序列,但它們可能存協整關系。本文采用Johansen檢驗法對各個變量的協整關系進行檢驗。使用AIC、SC信息準則作為選擇最優滯后階數的檢驗標準。根據以上準則,可以確定出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2階,由于協整檢驗實際上是對無約束VAR模型進行協整約束以后得到的VAR模型,因此該VAR模型的滯后期應該等于無約束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減1,即協整檢驗的最優滯后期確定1。
二、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分析,對外貿易對重慶市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然而,重慶的出口“發動機”的作用還沒有的到充分體現。因此,我們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我們要大力發展對外貿易,重視民營企業的作用
2012年民營企業凈出口總額達1.15萬億美元,占全國總進出口額的29.8%,民營經濟在發展國民經濟與擴大對外開放中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重慶與東部發達省份的經濟差距主要是由于中小民營企業的落后。因此,要擴大對外貿易就要大力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
(二)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優化對外貿易結構
高新技術產品能夠有效的降低外部需求減少所帶來的沖擊,并且附加值較高。重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中,雖然絕大部分是工業制成品,但是出口產品大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產品附加值較低。因此,有必要實行“走出口”和“引進來”戰略,一方面要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合作,注重研發和應用新技術;另一方面優先進口國外能夠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先進技術和成果。
1.1經濟貿易自由化成為主導
在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一直有經濟貿易的自由發展和經濟貿易的保護手段的矛盾存在。總體來講,各國經濟貿易的發展已呈現自由化的態勢,并且經濟貿易的自由化已成為各國經濟貿易政策的主導。但經濟貿易的保護手段并沒有得到根除,這是因為各國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已經深深地浸沒在經濟貿易的殘酷競爭之中,為了保護自己的優勢贏得利潤便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貿易保護主義。這幾年,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產品在國際舞臺上屢次遭遇貿易壁壘,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國家對其產品采取的貿易保護主義。
1.2經濟貿易結構的變化升級
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全球化促使各國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以此導致了對外經濟貿易結構也相應做出了調整,一方面貨物貿易中加入了高新技術提高了技術含量,使得初級產品經濟貿易在總體經濟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而工業制成品經濟貿易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另一方面由于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影響,全球范圍內的服務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這促使了服務貿易在對外經濟貿易中所占比重持續上升。
2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現狀分析
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GDP平均年增長率保持在9%左右,而作為對GDP貢獻較大的對外經濟貿易也始終保持高速運轉。自加入WTO以來,我國深受經濟全球化影響,對外經濟貿易順差和貿易總量保持高速增長。據統計2009年我國對外經濟貿易順差是1961億美元,進出口總值達到22073億美元,201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為2.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0%。很顯然,對外經濟貿易的迅猛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然而,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增長主要還是數量的擴張,缺乏產品附加值。同時,這種缺乏技術含量的粗放型增長態勢引發了環境和能源的各種問題,導致了對外經濟貿易的不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我國對外經濟貿易所獲得的發展機遇
在經濟全球化席卷而來之時,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發展正邁入前所未有的機遇期。在此重要時期,我國對外服務加工貿易正逐漸提升自己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研發水平等重要的服務環節在國際市場上的轉移水平正在逐漸提高,這也給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自加入WTO以來,我國積極倡導對外經濟貿易的自由化,遏制一切貿易保護主義,促使雙邊乃至多邊貿易體系的更加完備。鑒于此,這必將使我國在對外服務經濟貿易領域得到長足發展,同時也會促進我國商品的大幅出口,為我國贏得經濟貿易發展的巨大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實行的“走出去”進行跨國投資,有利于我國積極參加國際分工,拓展國際發展空間和市場份額。同時我國還將積極地采取“引進來”的措施,從國際市場上吸收利用稀缺資源和核心技術,提高吸引外資的水平和能力。這都將為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提供條件。另外,技術、金融等各個領域的創新為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金融的改革和開放促使我國與國際接軌,及時汲取優秀經驗,完善金融體系,促進我國經濟貿易的良好發展。
2.2我國對外貿易面對的挑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我國的諸多領域都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這就使得與各國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如此便產生了諸多貿易摩擦。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于我國自身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體制和政策不完善,從而誘發了一些貿易摩擦。在全球經濟化程度不斷加深的前提下,我國發展對外經濟貿易既要考慮國外因素的影響,又要積極采取措施應對自身所存在的問題。
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增長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增長方式,這種增長方式與能源、環境都產生了一定的矛盾,影響了對外經濟貿易的可持續增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我國對外貨物貿易水平較低,缺乏自主研究和具有自主品牌的商品。(2)對外服務貿易發展水平不高。在我國對外服務貿易出口額占對外經濟貿易出口額的10%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我國對外服務貿易持續出現貿易逆差,給國民經濟帶來了不好的影響。(3)由于技術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欠缺,我國企業只是單純的對技術的引進和模仿,對技術消化、吸收能力不強,最終導致了我國是數量上的生產大國而不是核心技術擁有大國,如此一來我國付出了能源的高消耗和環境的高污染的沉重代價,但卻沒有從世界市場上分得足夠多的利潤,深深地影響到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長遠發展。
3加強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現實意義
自從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經濟貿易政策以來,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得到了迅速發展,也推動了中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并且還使單位GDP環境損失逐步降低,促使了中國經濟的和諧發展。所以,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巨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我國實行自由的貿易發展政策,可以將我國的人力資源優勢有效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可以生產出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產品。如果我國實行自由的對外經濟貿易政策,那么我國生產出來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就可以借助國際市場銷售出去,如此一來既可以避免國內剩余產品的產生,又可以增加中國居民的經濟收入,最終也提高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水平。(2)我國實行開放的對外經濟貿易政策,借助國際貿易市場引進國內缺乏的原材料和技術設備。如果缺乏這些,那么國家的相關產業就得不到持續發展,或者國家只是利用國內的有限資源進行生產,不僅有使資源枯竭的危險,而且還無法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終會影響社會的穩定。
4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對策研究
4.1關于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4.1.1可持續發展的概述
所謂可持續發展是指國家要將發展與可持續性相結合,將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相結合,同時兼顧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使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資源、環境等全面和諧發展。從中可以看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意義在于兩方面即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是基礎,可持續是關鍵。發展是指人類社會有形物質財富的增加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可持續是指由于自然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環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這些要求當代人必須采取措施不僅要滿足當代人日益增長的社會物質財富的需求,同時又要兼顧后代對資源的需求,要為后代的發展留有空間。
4.1.2政策建議
(1)積極發展并完善多邊經濟貿易關系
我們要對周邊地區和國家深入開放市場,建立經濟共同體和自由貿易區,進一步擴大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加強對其市場的經濟研究,積極拓展我國在中東地區、非洲地區和拉美各個國家的進出口市場份額,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同時,我國應抓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參與多邊經濟貿易談判,在談判中發揮自己的建設性作用,維護自身的利益。
(2)調整出口產品結構
我國要建立并完善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出口產品結構,努力加快進出口產品結構的調整、升級和完善。發展附加值高和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出口,并且要把開發的重點放在綠色產品等無污染的產品上,充分運用世界貿易組織所允許的手段進行對外經濟貿易的有效發展。
(3)降低環境成本,使資源得到可持續發展
我國要積極發展循環經濟、開發綠色產品,降低環境成本。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應該建立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在對外經濟貿易領域,要將粗放型的貿易增長方式向效益質量型發展方式轉變,以此來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4.2提升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競爭力的對策研究
4.2.1實施以競爭優勢導向為主的平衡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戰略
我國現行的對外經濟貿易發展戰略基本上屬于出口導向戰略,這樣的戰略易導致粗放型經濟貿易增長方式,對外貿易所帶來的利益并沒有與對外貿易數量同種程度增長。如此,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競爭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國,但其經濟結構還是低水平的接近于中級結構的大國經濟。這就要求我國要實行平衡型的對外經濟貿易發展戰略。我國的自然資源、資本、技術等資源稀缺,必須要充分利用國外的優秀資源。同時,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趨勢正在加強,我國對世界各國的依賴性和競爭性也在逐漸加強。所以,我國還要將競爭優勢作為自己的導向,通過增加對外經濟貿易,增大就業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4.2.2加快產業集聚,促進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規模經濟和產業集聚是影響一個國家對外經濟貿易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它們不僅可以將產業內的相關企業聚集在一起,傳遞信息、相互溝通,同時還可以促使產業群內的企業之間加強競爭,改進經營方式,提高經營效率。我國的產業化集聚程度低,規模經濟效益還沒有形成,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增高,致使企業缺乏市場競爭力和應變能力。所以,我國要利用目前所面臨的機遇期,加強經濟開發區的規劃建設,采取租賃、聯合、改組等方式整合和集聚各類產業,打破地區和產業的相互分割,以此來組建地域性的產業集群,形成區域整體優勢,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同時企業要利用集聚優勢,積極深化技術改革和自主創新,實現自身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最終達到增強自己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的目的。
關鍵詞:對外貿易;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重商主義;修正
1重商主義基本思想
(1)在社會財富觀上重視貨幣。重商主義堅持經濟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金銀。認為金銀即為財富的惟一表現形態,把貨幣即金銀的多寡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富裕程度的標準。(2)認識到商業的重要性,重視對外貿易、謀求貿易順差。重商主義認為財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領域,只有靠流通才能增加社會的財富。還意識到商業的重要性。認為國家應保護商人的地位,發展商品經濟。隨著認識的深化,他們進一步明確:純粹的國內商業雖屬必要,但不能增加國家的財富(貨幣量),對外貿易才是國家富裕的根本保證。同時,貿易順差,才能保證金銀源源不斷的流人國內。托馬斯·孟在他的《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一書中明確提出了貿易差額論的原則。他極力主張發展對外貿易,并提出和論證了為保證貿易順差應采取的途徑和手段。(3)強調國家的作用。重視發展本國的制造業。重商主義者要求建立統一的民主國家,認為中央集權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是國家致富的重要保證。同時頒布保護商業、工業的法令,實行貨幣輸入和產品出口,限制或禁止貨幣輸出和商品進口的政策。
可見從以上三個方面來看,重商主義是一個思想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不僅儀是斯密所描述的那樣“重商”,而是一個將商業、貿易、工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的理論及政策體系。歷史證明,重商主義學說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發展歷程。
2現有評價指標體系的重商主義分析
受重商主義思想的影響,在借鑒了“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的經驗后,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初確立一條以“出口創匯”為導向的對外經濟戰略。在這一戰略的指導下一切對外經濟活動以及對我國貿易發展的評價指標都帶上了一股濃厚的重商主義色彩。這一評價指標主要有以下不足之處:
2.1過分強調貿易總量和貿易順差
自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開始實行的是“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型”并列的經濟政策。1994年進行外匯改革后,人民幣太幅貶值,這標志著我國全面轉入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這與資本主義發展早期,西歐各國奉行的重商主義政策有著極其相似之處。改革開放30年來,對外貿易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重商主義思想影響下的“出口導向型”戰略導致了我國在對外貿易發展中對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衡量指標特別強調貿易額順差、出口增長速度等指標。為了發展對外貿易,我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輔助和直接推動對外貿易總量的增加和貿易順差的實現。
(1)廉價貨幣、出口補貼。
中國在實行這種經濟戰略時借助了兩種手段。第一個是廉價貨幣;第二個是出口補貼。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后,我國開始實行單一的、有管理的市場匯率制度。通過匯率并軌,人民幣深度貶值,由以前的1美元比5.7元人民幣貶值到8.7元人民幣,實則遠遠低于自身的購買力價值。再加上出口補貼的政策,使出口貨物的價格遠遠低于成本價。有了這兩手,從而使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價格偏低,競爭力大增,成就了中國對美國大量出口。
(2)招商引資。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有效的促進經濟發展,政府不遺余力的招商引資。中國各級政府制定了各種優惠的政策比如說:稅收優惠、設立外商開發區,降低貸款利率等。這一政策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使中國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增強了經濟活力,擴大了出口。另外對出口還特別實行了退稅優惠等政策。
(3)大力發展加工工業。
在沿海沿江經濟帶上大力發展以“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通過發展這種勞動密集型工業,擴大出口,目前中國在紡織品、服裝和制鞋等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均已居全球第一。2005年,我國加工貿易出口占外貿出口總值的55%,2007年,我國對美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1454.1億美元,占當年我國對美出口總值的62.5%,加工貿易項下對美貿易順差1272.5億美元,相當于2007年我國對美貿易順差的77.9%。由此可見,加工貿易在我國外貿中的地位。
(4)“外資”主導中國的出口。
眾所周知,許多發達國家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土地成本紛紛來華投資設廠,將中國變成其生產、組裝基地,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中國的對外貿易中,外商出口占我國出口額的比重由1980年的0.04%大幅上升到2005年的58.3%。據中國海關統計,2005年出口企業200強中,外商投資的企業就有148家。出口額達1675.5億美元。占前200家企業的出口額的75.5%。而現有的對外貿易評價體系在對于我國出口中的外資控制現象缺乏有效的細分,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近年來,歐美等發達國家針對我國的知識產權問題就值得我們深思。在我們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絕大多數產品是要依賴國外的專利技術的,這對于我們在評價我國的對外貿易效益時需要有清楚的認識,并積極鼓勵國內企業加大自主創新的力度,增強核心競爭力。2.2忽視了對資源、生態環境效益的評價
這一評價體系忽視了發展對外貿易尤其是在重商主義思想影響下的“出口導向型”戰略對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的不利方面。“出口導向型”戰略下長期的對外貿易和招商引資整體上促進了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然而,問題也同時彰顯出來了——我國對外貿易結構中的“四多”“四少”。(“四多”,“四少”是指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強度大的產品出口多,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強度小的產品出口少}產業鏈低端產品出口多,產業鏈高端產品出口少;傳統產業出口多,高新產品出口少;貨物貿易出口多,服務貿易出口少。)它帶給我們的另一個“財富”就是資源的不斷枯竭,生態遭到破壞,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比方說長期的低價值產品出口,造成國內原材料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由于消耗的資源大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我們面臨的資源枯竭危險不斷增大,尤其是能源危機。伴隨著國際原油市場價格的不斷飆升,中國不得不花更多的外匯去購買日益稀少的石油。
隨著遍地開花的工廠拔地而起,尤其是國外把那些環境污染嚴重的產品大量轉移到中國生產,然后再從中國進口。長期的招商引資使得利益實現了國內外共享,然而污染卻留在了國內。溫懷德,劉渝等通過對中國30個省(市、區)2000年~2005年的面板數據進行了FDI與環境污染效應的實證分析,得出了出口貿易與FDI加劇了中國環境污染的結論。雖然外匯有了,但我們付出的代價卻是難以計量的——嚴重威脅子孫后代的利益。
然而解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還將在未來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國現階段的出口結構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出口產品還處于一個較低的層次,在這樣一個階段,保護環境會引起企業成本的增加,從而影響企業的競爭力。失去了價格優勢的中國產品,再出口就是一個問題了。長期的“擴大出口,賺取外匯”思想使得一些企業對一些污染產品不斷擴大生產,增加出口,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地威脅與破壞。
2.3社會公平缺失
加入WTO后,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07年我國的進出口總額達到21738億美元,居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德國。其中出口額達到1218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伴隨著貿易量的增加,長期的貿易順差和資本流入,使我國的外匯儲備增加得非常快,截止到2008年3月末,我國的外匯儲備已達到16822億美元,同比增長39.94%,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
然而,在我們的身邊卻有著這樣一種現象:東部沿海經濟發展了,從事外貿業務相關的老板富有了,而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農民工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報酬。他們的工資水平長達數年的徘徊,收入低,沒有任何的保障且還被人歧視。社會公平缺失,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的對外貿易評價體系的不足。
3改進措施建議
3.1能準確全面地反映對外貿易的綜合經濟效益
隨著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服務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越來越大,同時結合著國際貿易體系中的新格局,尤其是我國在世界貿易中地位的上升,我們有必要修正當前的一些評價指標,以期更加完善的反映我國對外貿易的真實情況。同時還應該體現對外經濟效應變動的連續性。
3.2經濟效益評價與資源、生態環境效益評價相結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處于高速發展時期,經濟發展帶來了我國GDP增加,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也應該看到,目前我國所產生的經濟問題,是一味追求GDP高速增長的結果,以及由此產生的資產泡沫化,經濟發展停滯化和通貨膨脹。經濟危機帶來來的國內投資環境惡化,產能過剩致使經濟發展再次陷入困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物價水平的上升
自國家對基礎設施的建設進行大額投資以來,我國物價開始上升,人民深切的感受到日常蔬菜,食品價格上升。國務院公布十六條后的數天內,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相關穩定物價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今年11月份,物價控制在了同期的4.1%,物價控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2投資環境的惡化
隨著國內物價的不斷上升,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的不斷上調,國內投資熱潮不斷降溫,投資環境也逐漸惡化,股市也隨著4萬億投資熱潮的逐漸退出而進入下降調整階段,房地產隨著政府的調控,資金鏈也面臨嚴峻考驗,中國經濟發展在國內環境上困難重重。
1.3對外貿易的嚴重萎縮
11月以來我國對外出口貿易額創新低,主要表現在外貿出口需求不足,出口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比2010年明顯回落,我國對外企業面臨成本上升,稅費較重,盈利空間縮小和融資困難的局面。這種情況直接導致外貿企業對經營狀況的預期更為謹慎。再加上更為困難的投資環境,這對外貿企業的發展帶來嚴峻的考驗。
2經濟危機對我國外貿企業的影響
2.1我國企業出口貿易摩擦不斷,并有越演越烈之勢
經濟危機下,全球資本市場逐漸萎縮,經濟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也不斷顯現。在以金融危機始發的美國,金融業市值蒸發已經接近20世紀初的經濟危機時代,在這種情況下,以歐美為主的發達國家均采取較為嚴厲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具體包括通過政府的采購國內貨物產品,與此同時限制其他國家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以達到維護國內經濟穩定,保護國內企業正常發展的目的;與我國貿易較為密切的發展中國印度也處于保護本國經濟的目的,對我國出口產品進行了分類的管理,比如限制醫藥相關的產品以及兒童玩具等,從而有利于本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較好穩定的發展;而國際貿易的直接參與者大型跨國公司在面對金融危機時也提高了市場準入門檻,對產品,以及服務的規格制定了一系列相對苛刻的規定。這些都這次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我國從事外貿的企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2.2我國對外貿易企業發展速度降低
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對外貿易企業起著主要的作用。據有關數據統計,上世紀90年代以來,出口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維持在20%以上,同時應該看到,外貿企業的發展對我國勞動力就業有著積極的帶動作用。我國加入WTO以后,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出口增速較為明顯,一般保持在20%左右。但隨著美國經濟危機的爆發和相關貿易政策的出臺,我國出口貿易摩擦不段,貿易壁壘重重,貿易出口大幅度萎縮,特別是對美國的出口額度急劇下滑,我國外貿企業對美貿易面臨嚴峻的挑戰,甚至出現生存危機。資料顯示,2008年我國對外貿易出口額較上年放緩7.9%。各個行業均出現明顯下滑趨勢。
2.3我國外貿企業融資缺口擴大,出口收款困難
根據銀監會的數據統計顯示,2008年,各大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規模遠低于2007年的同期水平,貸款規模的縮小,對這些中小企業的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融資困難,很多中小企業因此而倒閉。同時,從外因來看,外貿企業出口商品還面臨著貨款收回的困難,包括貨款收回的額度和收回的時間上都比預定的大打折扣,根據進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估算,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出口貿易企業收款等待時間增加,索賠額度也明顯增長。由于銀行收緊銀根,中小外貿企業融資困難,很多企業資金鏈面臨斷裂的風險。
2.4國內大量中小外貿企業倒閉
國內出口中小企業在面對這次金融危機時候準備不足,而且中小企業自身的資金實力,成本控制以及價格制定上都喪失了競爭力,這導致以出口為主的貿易企業利潤急劇下滑,兩方面導致外貿企業難以生存下去,沿海地區中小企業倒閉潮更為明顯,相伴隨的國內勞動力失業、投資資金面臨收回的風險等諸多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通過以上幾點的分析,這次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對我國外貿企業產生了較為直接的影響。這次金融危機,開始于美國,美國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出口國,我國的經濟發展與美國具有高度的相關性。本文以下將探討我國外貿與這次金融危機的關聯效應。
3目前我國外貿企業現狀的原因分析
2007~2009年之間,雖然受到美國國內經濟的影響,兩國貿易始終處于重要地位,相關性保持在0.174以上,美國始終作為我國主要的貿易出口國之一,美國的國內經濟發展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外貿出口的情況,和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的情況,并通過以下渠道加速傳播:其一,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的雙重壓力。隨著美國信貸危機的爆發,國內經濟資金鏈吃緊,部分房地產資金出現斷裂,政府處于免于經濟崩潰的考慮,出臺了一系列的救市計劃,并向國內市場注入了大量的流動資金,8000億美元的救濟資金出臺,啟動了各國政府向市場注入資金的大幕。而這些資金并沒有像投放時政府所想的那樣,流入資金緊缺的房地產等部門,而大部分流入到了其他行業和市場,這就意味著引起局部的通貨膨脹,向市場注資的各國同時也面臨著物價上漲的壓力,流動性緊縮和過剩,經濟產生劇烈的波動,這對我國出口貿易帶來了成本難以控制等挑戰。其二,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以及引發的問題。危機爆發初期,美國為轉嫁國內經濟頹勢,提出人民幣幣值低估言論,再加上國內物價上漲,人民幣升值壓力空前增大。由于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強,各國游資涌入我國市場,成為我國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產生結構性通脹的動力。我國政府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提高了存款準備金和貸款利率,這很大程度上切斷了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或者提高了中小企業融資的門檻。內外環境的日益惡化,使中小企業的發展困難重重。
4我國外貿企業面對經濟危機所采取的措施
面對這次突如其來且波及面較廣的金融危機,各國政府及時采取措施,力爭使金融危機對本國經濟影響降低到最小;世界各國也認識到經濟的全球化發展需要共同努力解決所面臨的金融危機。世界經濟雖然在短期內難以復蘇起來,但就我國外貿行業來說,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落實并實行了一些切實有效的措施。
4.1宏觀方面的政策
其一,制定拉動內需措施,發展外貿所需的基礎保障。全球經濟市場的不景氣,對外貿易發展困難重重。為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政府制定了擴大內需以拉動經濟的措施,并以此促進外貿企業的發展,為其發展創造良好的國內環境。為擴大內需,要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減少國內經濟對外部市場的高度依賴性,拓寬外貿企業在國內市場生存空間,同時保證政府出臺的4萬億基礎建設投資落實在實處。國內市場的開拓和政府的扶持是外貿企業發展的保障。其二,切實加強對外經貿政策的落實。考慮到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和資金承受能力,政府運用靈活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注重局部的調控優勢,而貨幣政策負責協調全局。央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在面對全局的形勢上進行間接和全面的調控,并在穩定物價,防治危機傳導和引導流動性等方面發揮了卓有成效的作用。在區域協調上,做好國內外經濟政策的協調合作,同時在產業轉移上,把東部發達地區和西部欠發達地區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東部地區的人力物力財力,帶動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其三,加強和國際間的合作和溝通,發揮互利共贏的機制。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間經濟政治密不可分,各國只有本著互利共贏的目的,目標達成一致,通力協作,共同構建應對這次金融危機的合作框架。具體上,做好對美國經濟形勢分析的基礎上,密切和歐洲、亞洲等國家合作,共同面對,以防美國經濟問題對其他地區擴散;作為我國政府來說,穩定我國貨幣的幣值,防止國內經濟產生大的波動,嚴防美國轉嫁危機的傳導機制,以達到我國經濟的軟著陸。并且使我國對外貿易有著相對寬松的國內經濟環境。同時加強國際間的溝通和協調,為解決貿易摩擦建立磋商機制,有效規避不平等貿易規則。
4.2面對危機,我國外貿企業微觀舉措
基于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下我國外貿發展情況,可以看出,今后五到十年我國外貿總量仍將隨著全球經濟的增長而保持快速增長。不過,由于國內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所帶來的政策調整,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我國外貿出口成本,使對外貿易順差向縮減方向發展。目前的國際環境,對我國外貿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外部需求保持快速增長,外貿經濟增長速度雖有所放緩,但仍然超過全球經濟增長。到2015年,全球貿易增速將超過8%,未來全球經濟快速增長將擴大我國的外部需求;另一方面,國際產業轉移趨勢將繼續,國際分工將更加精細,制造環節大規模的向有市場和有成本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轉移過程將持續一段時間;區域性的雙邊和多邊一體化將繼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世貿組織各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將進一步降低,貿易壁壘進一步減少。隨著中國參加區域性經濟組織的增多,發揮比較優勢,增加了中國與其他經濟體的緊密度,但各國內部金融市場波動同樣可能擴散到全球市場。同時,全球經濟增長又面臨不確定性,使得國際環境更加復雜。一方面,國際政治變化,地區沖突影響全球經濟穩定。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失衡問題有待解決。受2009年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和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進入衰退,尤其是對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經濟區域的出口急劇下降,我國外貿出口出現負增長。第三方面,國際石油價格頻繁波動,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影響。貿易保護主義總體來說有所削弱,但針對個別國家的貿易保護在一定時期內將有所增強,美國、歐盟等與我國逆差較大的經濟體與我國之間的貿易摩擦繼續出現。以綠色貿易壁壘為例,我國出口前十位國家和地區均為世貿組織中“貿易與環境委員會”的重要成員,如果綠色保護主義在上述國家運用到貿易中的范圍越來越廣的話,我國出口市場就會面臨越來越困難的局面。
2、基于外貿結構:加工貿易和服務貿易發展勢頭強勁
OEM的英文是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的縮寫,指一家廠商按照另一家廠商的要求,為其生產產品和配件,現已發展成為定牌生產或貼牌生產。國內習慣稱為加工貿易。近幾年來,加工貿易在中國發展迅猛,貿易份額占55%以上,而且,我國的加工貿易也主要以OEM貼牌生產為主。一方面,OEM可以使我國企業更多的參與國際競爭,進入國際市場。近年來,國內一些家電制造企業為了開拓國際市場,擴大企業規模,為國外品牌做加工。這樣做不僅增強了企業的競爭意識,更重要的是為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參與全球產業鏈的機會,有利于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另一方面,OEM幫助中國企業學習外國產品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提供OEM的企業在產品供應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在質量控制、效率控制等在管理上按照購買方要求組織生產,從而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產成本,達到規模經濟,這對加強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加快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貨物貿易中OEM作為主流生產方式,但是,在整個貿易結構中,近年來服務貿易一直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
3、基于資金:進入工業制成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的不同影響
作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角色,FDI在外貿經濟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FDI一直以平均9.8%的速度增長,是發展中國家中吸收FDI最多的國家,外貿依存度總體上來說處于總體上升的過程。規模龐大的FDI存量,與我國近年來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引進外資鼓勵外貿發展密不可分。我國所吸收的FDI中,工業制成品貿易中的制造業所占比重較大,提高了外貿依存度,而服務貿易吸收的FDI比重較小。制造業所吸收的FDI,無論是在實際利用外資存量方面,還是在每年進入我國的FDI總量中,所占比重都達到70%以上。這些都促進了制造業的產業規模、產業水平的擴張,產量的快速膨脹。由于國內市場有限,產量的提高必然導致出口的快速增長,我國制造業的出口每年都保持在平均30%的高速增長,工業制成品占出口總額的比例達到90%。因此FDI促進了我國制造業的產量和出口量,使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增強。但是我國服務貿易吸收FDI較少。與美國比較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吸收了比中國更多的FDI,但中國的外貿依存度是美國的3倍。這是因為,進入美國的FDI中有70%進入了服務貿易,而中國卻有70%以上進入了工業制成品貿易,服務貿易FDI所占比重不到30%。現在各國的FDI都越來越多的被其國內的服務貿易所吸收,是因為服務貿易的FDI在促進GDP增加的同時,也大幅度的降低外貿依存度,而且服務貿易已成為各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國服務貿易FDI所占比重較低,也是我國外貿依存度較高的主要原因。
4、基于貨幣:人民幣不斷升值導致我國貿易成本提高
中圖分類號:F239.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5-0093-01
1 全球經濟失衡背景下的中國經濟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失衡現象是指一國擁有巨額貿易赤字,而與該國貿易赤字相對應的貿易盈余則集中在其他少數國家。當前階段全球經濟失衡的基本表現是,美國的貿易赤字龐大、債務增長迅速,而中國、印度等亞洲其他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等對美國持有大量貿易盈余,而這些國家的匯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包括匯率制度在內的金融體系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異。造成了美國與亞洲國家之間在消除外部經濟失衡時的制度障礙。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全球經濟失衡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集中表現為我國與美國、歐洲發達國家,主要是與美國的貿易順差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對進出口的影響。根據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一個國家總是出口其資源稟賦相對豐裕的要素密集型產品,進口其資源察賦相對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產品。我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即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而歐美發達國家,資本和技術相對豐裕,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而制造業只占15%左右,因此需要進口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制成品,出口資本密集型的產品。顯然。中美、中歐貿易的商品結構符合國際分工及資源稟賦理論,各自在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形成順差。
(2)由于國際產業結構調整所導致的國際分工的變化。貿易順差與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產業結構調整有密切的關系,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的調整,發達國家產業升級,使制造業加速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世界經濟出現“美歐消費,亞洲加工”的格局。基于我國穩定的政治環境、較為健全的公共基礎設施、優惠的貿易政策安排和高效廉價的勞動力等優勢,自上世紀末以來,海外跨國公司開始走上跨國外包、制造業產業轉移之路,在我國投資建廠,開展來料加工業務并將制成品出口到國外,中國作為世界加工廠的角色日益明顯。國際產業轉移是中國對美國順差的主要原因。
2 持續大幅貿易順差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對外貿易順差的出現和擴大,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的結果和重要標志。但作為一把“雙刃劍”,它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潛伏著巨大的風險。
2.1 外貿順差對國民經濟的積極影響
(1)有利于推動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由于我國出口導向型的國家政策、內需不足的國內經濟環境,決定了中國每年快速的經濟增長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由出口帶動的。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收入國家,工資水平、管理成本和原材料成本與其他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優勢。因此,很多出口企業憑借勞動力和成本優勢所創造的低價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出口增長為國內提供了大量的新增就業崗位,緩解了人口增長導致的就業壓力。
(2)有利于推動技術進步、制度創新,提高我國綜合實力。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其規模經濟理論中。全面論述了在規模報酬遞減的條件下,通過出口擴大增加產量、降低成本,推動經濟增長的機制。我國可以通過大力促進產品出口,獲得貿易順差來拓展國際市場形成國內產業規模經濟。此外,擴大出口還可以加快本國的知識積累,促進技術進步。通過開展國際貿易可以促進知識與專業化人力資本的迅速積累;通過出口參與國際競爭可以迫使企業加大研究與開發部門的投入,增強其競爭力,從而使一國的經濟加速增長。
2.2 外貿順差對國民經濟的消極影響
(1)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由于我國早先實行強制性結售匯制度,貨幣當局通過外匯管制的措施,將本應該由各個經濟主體(私人、企業)自行持有的外匯資產掌握到貨幣當局一家手中。因此實體經濟的增長,對外貿易余額的增量集中體現為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規模不斷增大。巨額的外匯儲備成為困擾我國宏觀經濟的一個極不穩定因素:首先外匯占款渠道的大量基礎貨幣投放,增加了國內流動性過剩的壓力,從而引起金融資產、固定資產價格大幅上升,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等一系列后果;此外,人民幣的升值預期誘使國際短期資金大量涌入,進行投機活動。進一步加快了資產泡沫的形成,使整體宏觀經濟呈現過熱的局勢,不利于我國的經濟保持穩定增長。
(2)對外貿易依存度的風險加大,不利于經濟的穩定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一直呈現出高速增長的勢頭,年年貿易順差,其增長速度超過了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對外貿易增長持續高于國民經濟增長的結果是對外依賴程度不斷攀升。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由于近幾年,我國國內需求嚴重不足,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一直偏低,為保證經濟正常穩定的發展,眾多的企業都依靠國際市場的需求生存,經濟呈現出明顯的外需拉動型特征。這一方面顯示我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不斷加深;另一方面,過高的外貿依存度意味著我國經濟的增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依賴于外部需求。這將使我國經濟發展的面臨更大的風險,一旦國際市場發生波動,必然會極大地影響國內市場,從而造成我國宏觀經濟的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