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3: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醫學本科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2資料分析:訪談結束后6h內將訪談過程逐字、逐句地進行回憶記錄,并記錄受訪者的非語言行為。在資料的分析中采取Colaizzi7步分析法,然后按照一定的順序和主題進行重構,使最終形成的主題間具有一定的內在關聯性。
1.3質量控制:本研究通過以下途徑提高研究的可信度:(1)有目的地選樣以提高研究對象的代表性;(2)研究者深入研究現場長達3個月以減少霍桑效應;(3)在收集資料時采用會談結合觀察的方法,分析資料時連續、反復并將結果與原資料不斷比照以提高資料的效度;(4)將整理后的資料返回研究對象處核對資料的真實性。
2結果與分析
2.1科研訓練的收獲及感受
2.1.1明確了科研要求,掌握了科研方法,培養了科學素養,提高了科研能力:明晰了科學研究的基本程序,即科研項目的提出、課題報告的書寫、項目的論證、工作計劃的安排、科學研究的進行、研究報告及論文的撰寫等。“了解了科研課題的立題、申報、結題等一系列流程,起到了科研掃盲的作用。”“從一無所知到入門,再到提高。”培養了科研素養,提高了科研能力,表現為提高了獲取信息并對信息加工處理的能力,“學會了文獻檢索”;提高了歸納總結的能力,“有利于將自己發現的新、奇、特,效果好的想法和做法科學地、準確地表達出來”;培養了批判性思維,“拒絕被洗腦,學會獨立思考,擁有懷疑精神”;提高了撰寫科研論文的能力,“對科研論文的書寫有初步認識”;提高的選題的能力,“做這個課題前,覺得一切都是興趣使然,真正著手項目后,才明白不是這樣。選定一個研究方向,首先要對它進行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只有對它深度了解,發現它的科研價值,才有利于項目的開展。”
2.1.2增強了對專業的理解,鞏固了專業思想:5名受訪者表示通過科研訓練,深入了解了自己專業的相關知識,鞏固了專業思想。“指導老師的人格魅力、知識水平、工作方法、人際關系、帶教行為等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對專業的認識和態度”;“有了這次參加科研活動的經歷后,有了將臨床與科研結合的意識,我將在日后累積臨床工作經驗的同時,勤思考,勤發現,勤總結,勤創造。”
2.1.3陶冶了情感和人格,培養了合作精神和技巧:7名受訪者認為科研過程陶冶了情感和人格,“經過科研工作和學習,培養了我的自律性、思維的嚴謹性和對待工作的責任心”;3名訪談者提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作為科研團隊的組長,首先要明確團隊成員所擅長的方面,才能更好的分配工作”;“感覺僅憑一個人的能力要完成科研項目是不可能的。”
2.1.4導師在科研訓練中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受訪者都提及了導師在科研訓練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學院和臨床教師對待科學研究的態度比較嚴謹,收集后的數據不完整或不符合納入標準一律篩除,耐心細致地給我們反復指導和修改文章”;“教師為我們的選題指導做了充分的準備,對我們選擇的題目逐個進行了分析和引導”;“在科研實踐中遇到問題時求助教師,導師都能讓我們受益良多。”
2.2科研訓練中遇到的問題及建議
2.2.1科研基礎差,建議加強早期科研培養: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在科研訓練前自己對科研的認識很模糊,9名受訪者建議提前開展科研能力培養,“建議把開設在大三、大四的文獻檢索和科研方法導論提前,把課程性質由原來的選修改為必修”;“大一大二培養科研意識,大三主動參與科研項目,即使不參與項目也有科研意識”;“臨床型科研難,但調研型簡單,可以作為早期入門”;“可通過講座等形式普及科研常識,少部分感興趣的同學參與科研,其他同學不參與也不至于對科研知識一片空白”;“建議在項目開始前作一個統一培訓,為大家提供一些經驗。”
2.2.2缺乏獲得信息的途徑,建議搭建大學生科研項目平臺:8名受訪者提到了的缺乏獲得信息途徑的問題,受訪者均提到了搭建專門的信息平臺,如網絡平臺,“建立科研興趣QQ群”;“在校園網彈出窗口將重要信息通知大家”;“建議開辦講座、交流會,既宣傳又講授”;“成立社團,在學生中找帶頭人”。
2.2.3科研資源、經費不足,建議加大投入:5名受訪者認為科研項目經費不足,“自然科學項目需要買試劑,很多時候都是老師自己出錢在買”;“試驗小鼠很貴,又容易死亡,需要更多的經費完成試驗”;“希望學校將提供的專門的實驗場地和設備公布出來,合理使用。”
3討論
3.1科研實踐有利于提高醫學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科研訓練是對個人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最有效的途徑[1]。同時,通過科研實踐,學生加深了對專業的理解,專業思想得以鞏固;陶冶了情感和人格,培養了合作精神和技巧。科研實踐對提高醫學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有著積極的作用。
3.2提高醫學本科生科研實踐質量的措施
3.2.1完善激勵機制,調動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一方面,設置創新教育學分,鼓勵學生積極開展科研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在職稱評定中給予指導教師一定工作量的獎勵,也有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3.2.2結合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勵教師通過教學方式、方法及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革,將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養納入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之中[2]。課堂上教師不能只限于講授現成的真理,要把自己的科研引入課堂,實現課堂教學內容與領域內最新科研成果的有機融合,讓學生了解科學發展新動向,接觸最新科研成果,引導學生主動發展、探索真理、發現真理、創新知識,調動學生科研創新的積極性,激勵學生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2.3建立大學生科研實踐網站:借用學校網站平臺,隨時公布有關學生科研的各類信息,讓學生通過網絡提交申請報名,網上評審,網上公布驗收和評優結果等,提高開展大學生科研立項的工作效率,發揮網絡的信息優勢。
2改進教學方法,進行多模式教學
過去由于教學內容多,理論課時數少的矛盾,教師們更多進行了“填鴨式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進行教學,忽略了與學生的互動、提問、討論等環節,使學生疲于接受教學內容,而難以及時消化吸收,導致學習興趣低、學習效率低。隨著多媒體技術在醫學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核醫學的教學模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多媒體技術將圖像、動畫、視頻及文字資料生動逼真的融于教學過程中,將抽象的無法用語言描述清楚的教學內容予以模擬,給學生們更為直觀、深刻的影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的平臺。教師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育技術來輔助教學,將大量的圖片制作成多媒體幻燈,將核素示蹤過程完全以圖片或動畫的形式展現給學生,結合實際病例進行提問并展開討論,最大限度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高度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實現教學互動,突出了教學中的重點,增加了教學信息量,同時增強了教學效果。
3將核醫學影像與其它影像學進行比較,體現出核醫學功能顯像獨特優勢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們以放射學得理念學習核醫學,特別強調解剖學的概念,例如在描述影像時,常用放射學概念,如“密度”、“信號”等,因此,授課時,我們特別將放射影像學與核醫學進行對比,在總論的教學過程中,強調放射影像學與核醫學成像原理的不同;在各論教學時再進行比較教學;例如心肌灌注顯像是核醫學的一個重點內容,主要目的是評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圍及程度;而多排螺旋CT冠狀動脈血管成像(簡稱冠脈CTA)也是目前診斷冠心病的主要影像學診斷手段之一;我們將二者進行比較教學;冠脈CTA檢查的是冠狀動脈的解剖學改變,即冠脈有無狹窄、鈣化及肌橋,并對病變進行精確定位。理論上冠狀動脈狹窄可致心肌的血流灌注減少,但由于機體有著強大的代償機制,并不是所有冠脈狹窄、斑塊及肌橋都會出現心肌缺血或梗死,因此,冠脈CTA并不能顯示冠脈疾病引發的心肌缺血的范圍、程度;然而這恰好是心肌灌注顯像的特長。心肌灌注顯像觀察的是心肌的血流灌注情況,通過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多與少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多與少,而心肌細胞聚集放射性的多少取決于該部位冠狀動脈灌注血流灌注量,即心肌灌注顯像反映的是冠狀動脈狹窄這個病因所導致的結果-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范圍及程度,從而判斷預后,并可評價冠脈支架的療效。這好比是水渠與稻田,冠狀動脈好比是水渠,心肌好比是稻田,水渠有問題不能代表稻田的灌溉不好,而我們更為關注的是稻田里的麥苗是否長的好,即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見冠脈CTA所提供的是解剖學信息,心肌灌注顯像提供的是功能學信息[2],二者分別反映了一個疾病的兩個不同的側面,從不同的角度對疾病進行評估,各有所長,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4緊隨現代醫學發展,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增加核醫學最新研究進展,培養學生及時跟進醫學科技發展的新動態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現代醫學影像學已從單純的形態學診斷發展為形態與功能成像并重,并著眼于分子影像學的研究,分子影像學代表了21世紀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方向。隨著現代核醫學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分子核醫學取得了顯著進展,帶動了腫瘤核醫學、核心臟病學及神經核醫學的迅猛發展。尤其是圖像融合技術的應用,解決了核醫學圖像模糊、解剖結構欠清晰的難題;PET/CT、SPECT/CT圖像融合一體機的使用,使核醫學的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2]。另外,隨著現代臨床醫學及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有些傳統的核醫學檢查方法的臨床應用逐漸減少,甚至被淘汰了;同時,隨著核醫學儀器及放射性藥物的發展,核醫學中新的內容層出不窮,我們需要及時跟進核醫學的發展,將核醫學的新技術、新進展及時補充到教學中,突出核醫學先進性及實用性,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并重點講解這些內容,例如:隨著PEC/CT的廣泛使用,正電子顯像成為了核醫學研究熱點,并廣泛應用于臨床,因此,正電子顯像的顯像原理、臨床應用價值就成為了新的重點內容;這樣更貼近臨床的教學,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情趣,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得學生們及時跟進學科發展新動態,在將來的臨床實踐中能更合理自如的運用核醫學知識為臨床服務。
質量的高低和綜合素質的變化。我國大多數醫學院校現行的學生成績評定體系,大都建立在“以期末成績為主、平時成績為輔”的傳統評定思維方式上。大家往往將最終的理論考試成績作為評定一個學生學習質量和綜合素質高低唯一標尺,只要學習好,一切都好。這容易誤導學生產生考前突擊、臨時抱佛腳錯誤思想,造成學生平時學習不認真,只求考試過關的心態,一方面影響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和專業思維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又助長他們養成投機取巧、浮躁的學習習慣,進而對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產生不良影響。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的學生缺乏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的最根本原因。而這兩個方面,恰恰就是醫學畢業生應該必備的最基本的能力。如果我們依然沿用這種成績評定體系去考量人才培養質量,勢必會對醫學生的成長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所以,我們必須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重新構建新的學生成績評定體系,為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1.2學生成績評定觀念落后,反饋功能缺失,難以促進學生
學習質量的提高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改進。任何一種評價都應該以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評價理念為出發點,以提供真是、可信、科學、有效的反饋指導意見作為落腳點。換句話說,學生成績評定體系在反映和測量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應該為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改進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但是,由于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受到“以教師為中心”教育理念的統治,教師單純的把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定作為考核學生的重要方式,是教師權威性的體現,而沒有真正對成績進行有目的統計、分析和反饋,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應該如何選擇考試的內容、形式、方法等。這樣既不利于教師對學生真實學習情況的了解,更不利于教師發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讓考核的意義僅僅停留在對學生進行片面的、以成績為依據的判斷上,使評價喪失了最根本的功能,讓評價體系無法形成環路,進而失去應有的功能和意義。
2、《標準》與學生成績評定體系
《標準》是在我國高等教育走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背景下,對中醫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及學校辦學標準提出的新的發展要求和目標。一方面,從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目標、知識目標、臨床能力目標三個方面,對中醫學本科畢業生具備的各基本(核心)要素進行詳細闡釋;另一方面,對學校實現學生個人素養、知識、能力協調發展的最終目標應達到的辦學標準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學生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學生的培養質量是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具體體現,而學生的培養質量又是通過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定結果來主要說明的。因此,建立一套能夠較為科學有效的學生學習成績評定體系至關重要。
2.1重新定義評價內容,注重對思想道德和職業素養、醫學基礎知識、臨床實踐能力的考核評定。
《標準》明確提出中醫學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文、科學與職業素養,具有較為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較為系統的中醫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較強的中醫思維與臨床實踐能力,較強的傳承能力與創新精神等。這既是對中醫學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規格做出詳細說明,也是對中醫學專業學生成績評定的內容的明確規定。要培養學生具備這樣的能力,就要積極開展相應的教育活動,要對教學活動的效果進行評價,就要有與之相呼應的成績評定體系。通過成績評定體系,來保障和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目標的完成度。因此,在對考核內容的選擇上,我們要充分考慮到醫學生培養過程的特殊性和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性,將學生學習成績評定的范圍適當擴大,各部分之間的比例設置合理,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考核評定,盡可能的反映出各部分內容的特定和特殊意義。
2.2注重運用形成性和終結性相結合的評定方式。
《標準》在學生成績評定體系的構建中,明確指出要注意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相互結合。形成性評價又稱為過程評價,是一種與終結性評價相互補充的一種評價方式,他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策略、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做出的間接評定,是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持續觀察、記錄、分析和反思而做出的發展性評價,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勵學生在學習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一般而言,形成性評定方法包括學習質量自評報告、課后作業、課程論文、實驗報告、實習報告、學習過程的總結與反思等。終結性評價是一定時期內,對學生學習達成的結果的評定,其目的是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質量做出結論性評價,終結性評定方法包括課程結課考試及畢業綜合考試等。二者各有千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結合醫學生的培養特點,我們在學生成績評定方法的選擇上,我們必須創造性的將二者結合起來,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都得以體現。新構建的學成成績評定體系勢必要能夠反映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面,既要考慮結果,更要注重過程,又過程說明結果,用結果來總結過程。
2.3注意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的評定目標。
《標準》在學生成績評定體系的構建中,明確要求我們在學生成績評定體系中必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目標的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在本質上反映的是人的發展在德、智、體、美等基本面上的相對完整性和和諧性。而個性化發展是個體在需求、生活習慣、性格、能力、愛好、興趣等方面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穩定的特殊性。全面發展是個性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個性化發展是全面發展的延伸。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相結合是實現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唯一途徑。因此,在學生成績評定指標體系的設定中,不僅要包含體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指標,一般包括道德、職業素養、知識和技能培養,還要突出在以上能力培養中學生可能體現出的身體、心理、情感、喜好、不足等之間的差異,并對考核標準進行分類說明。
2.4注意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理念。
《標準》在很多方面都反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的本質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包容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差異性,注重對學生潛能的挖掘和保護,把學生的發展作為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生成績評定是學生培養活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其構建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及時更新觀念,積極改進和調整相應的指標體系,不論是在對考試形式、考核方式、評定方式的選擇上,都應該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保障學生的發展,突出學生的個性,開發學生的可發展區域,積極與學生溝通,重視學生的意見,積極修訂和更正評定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也只有時時事事將學生放在第一位,才能更好的達到評價的效果。
3、對高等中醫院校學生成績評定體系構建的思考
學生成績評定體系是對學生綜合能力測評的一種重要手段。在當前世界高等教育高速發展,知識經濟占據世界發展主導地位的社會中,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顯得格外重要。我們培養的醫學生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理論素養和學術基礎,更要有過硬的臨床實踐能力、較強的處事能力、醫患溝通能力。只有學生具備上述各種綜合素質,才能更快地適應社會,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學生成績評定的目的和意義就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高等中醫院校應順應學生學習成績評定的發展趨勢,結合學習成績評定的核心要素,并考慮學生的發展需求和個人成長“愿景”,開展以過程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并重的成績評定活動。
3.1加強對臨床實踐課程及職業道德素養的考核,注重醫德醫風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醫學生是未來人類健康的守護者,是國家醫藥衛生事業的建設者。醫學生的培養過程,應該至少氛圍兩個階段:理論知識的學習和道德素質的養成階段;臨床實踐經驗的積累和處理醫院事物能力的培養階段。因此,相應的學生成績評定模式也應該根據二個階段的不同特征有所區別。加大對臨床實踐課程學習質量的考核以及實習階段學生在醫院的期間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
3.2調整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果的權重系數,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取綜合素質的培養。
學生是教育活動最不穩定的因素,同時也是挖掘教育活動發展潛能最具可能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評價活動中,緊抓學生中地位不動搖,調整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之間的權重系數,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和評定,使之與終結性評價結果相結合,有助于幫助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激發、對學生學習質量自我評估的能力,給學生以正面的鼓勵和支持。
2教學為基礎
學生必須在學好本科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進行實踐和創新。教學過程是對知識的再現過程,而科學研究則是新知識的產生過程。也就是說,科研以教學為其基礎,教學以應用和科研為其目標。在培養創新能力過程中,不應忽視教學,應結合教學實際,積極主動地開展教學研究或實踐操作。醫學檢驗專業目的在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我校課程設置中實驗課時占了總課時的一半以上。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中,驗證性實驗是主要內容,學生在實驗老師的指導下,按照實驗教材,教條式的按部就班的完成操作,對于試驗中會碰到的問題老師都會在試驗前或是實驗進行中加以提醒,并說明解決方案及解決要點,實驗所用的材料和儀器也是由老師提前準備。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壓抑,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創新思維和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為滿足教學需要,注重教學的基礎地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學校加強教學設備建設,不斷更新教學條件和設施,實驗室建設也加大投入。結合現代教育技術,遵循“以學生為中心”,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例如:據不同教學內容需要,積極采用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交互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等教學方法,著力提高學生們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實驗室開設設計性實驗、探究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等指導學生進行專業實踐,從而提升專業能力和水平。
3重視創新能力培養
在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確立明確的目標,制定詳細的指標和培養計劃。通過一系列選題來完成培養的目標,早期注重基本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課題實踐過程中注重發揮學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爭出創新成果。具體過程包括選題、面試、開題、立項、中期檢查、分配導師、開展實驗、結題等幾部分。遵循以學生為中心、教師適當引導的原則,從文獻的查找,實驗方案的設計,到問題的處理,結論的分析,要求學生自己大量查閱文獻,復習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在這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積極思考是基礎,注重細節是關鍵,從而增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提高綜合素質能力。
二、我國臨床醫學本科生以“早臨床”為核心的教學改革
(一)高等醫學院校“早臨床”制度的推行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高等醫學院校都認識到當今時代迫切需要高素質,綜合能力強的醫務人員。而我國傳統以“學科為中心”的醫學教育模式造成的基礎與臨床嚴重脫節,不利于培養高素質、綜合能力強的醫務人員。近年來,許多高等醫學院校推行的臨床本科生“早臨床”教育,仍停留在學生自愿進行臨床見習的階段,學生不夠重視,其成效不顯著。因此,推行臨床本科生“早臨床”制度,將在學習基礎課的低年級學生推向臨床是必不可少的舉措。
(二)醫學院校與附屬醫院實踐平臺的打造
醫學高等院校應與附屬醫院達成共識為醫學生提供最直接的實踐基地。附屬醫院也借助醫學高等院校的醫學人才資源和科研優勢更好地開展醫療服務與科研工作,雙方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三)臨床實踐基地教師隊伍的建設
高等院校附屬醫院作為實踐教學基地,則附屬醫院的教師隊伍建設是教學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環。臨床實踐基地教師隊伍帶教質量直接影響學生“早臨床”的培養質量。學校和實踐教學基地要讓臨床教師明確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對臨床教學職稱的聘任制度要嚴格把關,建立臨床教師評價體系,評價教師的理念,臨床操作標準化,臨床能力,講解能力。有些教師在帶教過程中,由于學生處于低年級的學習,未學習專業課,不熟悉臨床工作,教師更愿意將機會給高年級的學生或選擇自己完成工作。因此,臨床教師的理念和責任義務的明確,決定帶教質量和學生臨床學習效果。另外,教師帶教時對于教學內容的講解方式決定學生對臨床知識的接受程度。在此問題上,可采取臨床教學實踐基地師資培訓制,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選派學校經驗豐富的教授或講師到附屬醫院進行示范教學,與附屬醫院的臨床教師隊伍互動交流,讓臨床教師充分了解低年級醫學生與高年級醫學生對知識接受方式的不同,便于教師帶教時調整自己的講解方式。
2建立適應新醫學檢驗的實習課程
對檢驗專業的實習課程減少了驗證性試驗,增加了一些由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3醫學檢驗專業的教學方法
由原來的滿堂灌轉變為多互動、由教師主導轉化為多引導,努力促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模式”轉變。課程講授更強調啟發式教學,并提倡判斷思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發揮學生特長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原則。減少課內總學時,增加課外學習時間,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擴大選修課范圍,系統設置選修課和自學課,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選擇2011年9月-2012年4月在4所二級甲等以上醫院實習的本科生52人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1)在醫學院校學習醫學知識3年或者4年,最后一年在臨床實習中需撰寫畢業論文的本科生;(2)被調查時正在從事醫學院校臨床實習;(3)愿意參與本項調查。其中男2人,女50人;年齡22-25(23.2±0.8)歲。專業:護理專業33人,占63.5%,其他專業19人,占36.5%。實習醫院等級:三級醫院42人,占80.1%,二級醫院10人,占19.2%。
1.2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
1.2.1通過參考有關文獻及與本科生座談資料自行設計問卷。問卷包括四個部分:①本科生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專業及實習醫院。②學生所屬院校在畢業論文撰寫方面所做工作、實際效果與學生對學校的期盼。③實習醫院對畢業生論文撰寫的影響以及實習生對醫院的期盼。④學生對撰寫論文的認識以及實際撰寫論文的能力。問題以單項選擇題為主,多選題2題,有專門標注。
1.2.2由調查者向被調查者說明調查的目的,并逐條講解調查內容,讓他們在充分理解后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行填寫,填寫完畢后調查者逐項檢查,確認沒有遺漏后回收。共發放調查問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問卷52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統計學方法
調查所得資料用Microsoft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進行統計描述。
2結果與討論
通過本次調查得知,影響醫學院校臨床實習本科生畢業論文撰寫的因素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
2.1學校方面本次調查顯示:①82.7%的醫學院校雖然開設了論文撰寫方面的課程,但有63.5%的學生認為院校開設的此類課程少。②在實用性方面,有65.4%的學生認為這些課程對實際論文撰寫的幫助不大,只是知道了論文的撰寫格式。③只有7.7%的學生掌握了數據資料收集、統計分析方面的知識。因此,學生希望學校做如下改進工作:①學校在優化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建議提高教師授課技巧。如在學習統計學課程時,老師應側重實際應用方面的講解,教會學生不同的數據資料該用哪種相對應的統計方法?具體意義是什么?②在撰寫論文實際需要的能力方面,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論文選題的指導,以糾正在以往畢業論文中存在的選題過大、查新不準、設計不夠科學等問題[2]。③筆者建議學校安排學生參加論文撰寫講座和模擬演練。
2.2實習醫院方面
2.2.1指導老師本次調查表2顯示:①86.6%認為醫院非常有必要為實習生提供論文指導老師。②80.8%表示需在老師的指導下才能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這說明了醫院提供論文指導老師對實習生畢業論文撰寫的重要性,這與某些文章的見解相一致[3]。
2.2.2實習科室的合理安排調查顯示:①73.1%的學生認為進入臨床實習初期即要求學生確定論文題目感到迷茫。②82.7%認為醫院實習科室的安排對論文定題有影響。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學校純理論性教育與臨床實踐有一定的差距所致,實習醫院可以在統一安排科室輪轉的基礎上增加一點學生的自主性。比如在接近論文選題那段時間,通過讓實習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科室進行2-4周的專科實習,配合臨床論文指導老師的指導,進一步熟悉該專科,了解本專科的國內外發展動態,增加學生畢業論文撰寫的興趣,以明確畢業論文撰寫的方向。另外,還可以安排學生參加實習醫院舉辦的論文撰寫相關講座、論文匯報會和科研課題開題報告會等,甚至可以安排學生參加實習醫院部分科研工作。
2.3學生個人方面調查顯示:①只有26.9%對撰寫論文感興趣。②53.8%覺得撰寫論文非常難,30.8%不知道論文的選題,覺得無從下手。③有40.4%的本科生不知道如何進行數據資料的收集與統計分析。筆者建議:學生在大學三年級起可以梳理并確定自己感興趣的專科,著重了解和掌握該專科的國內外發展動態,以便為最后一年臨床實習畢業論文定題做好充分的準備。最后,學生進入臨床實習早期就應勤觀察、勤思考,理論聯系實際,以便早日選好、選對論文題目;并充分利用實習醫院現有的資源,例如臨床指導老師、醫院的圖書館等,要積極主動與論文指導老師溝通、交流,得到老師的指導,使大家不再感到撰寫論文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3小結
通過對52例醫學院校臨床實習本科生畢業論文撰寫影響因素的調查,發現醫學院校臨床實習本科生在畢業論文撰寫上,學校、實習醫院、學生個人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改進,實習醫院、學校應該為臨床實習本科生畢業論文撰寫提供更多的幫助,如實習醫院可以允許學生自選專科實習2-4周來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學生個人應該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努力提高與撰寫論文有關的各種能力,如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等。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4-0061-02
本科畢業論文“是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中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同時也是總結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成果,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1]。但在我國現在的教育模式下,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出現整體下滑趨勢。為此教育部曾于2004年專門發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強本科畢業論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畢業論文質量[2]。近十年來,高等院校為提升畢業生的整體素質和畢業論文的質量,在論文選題、論文格式、論文內容、論文答辯的模式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規范,使得畢業論文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畢業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和實踐技能也得以強化[3]。但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本科生的畢業論文是通過抄錄、拼湊、剪貼等手段對現有的文檔資料進行簡單編輯而成,沒有學術價值,根本不具備參考意義,因此提高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依舊是高校教育非常重要的課題。本文通過對濰坊醫學院藥學與生物科學學院藥學專業近幾年的本科畢業論文的調查分析,提出了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提高畢業論文質量提出了建議和對策。
一、藥學專業畢業本科論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指導教師科研水平參差不齊。以我學院為例,隨著國家招生政策的變化,學生人數擴招,近年來每年招生的人數均較多。藥學專業2014屆和2015屆本科畢業生人數分別為180人和250人,而我學院教師人數僅僅大約為60人,平均每位教師需要指導4~5人,精力上無法保證,且我學院教師50%以上為近幾年畢業的青年教師,自身指導論文的知識匱乏,沒有指導學生完成論文設計的科研能力。此外,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大都是骨干任課教師,除了每天日常的教學授課工作之外,還要進行科研課題的申請和開展實施、科研文章撰寫、課題結題等工作,在畢業論文每生一題的形勢下,與學生接觸很少,僅僅通過Email或電話指導,指導教師和學生根本沒有在一起共同解決論文中相關問題的時間,造成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不高。
2.畢業論文時間安排不合理。我學院畢業論文工作的安排是大四上學期進行開題,這時學生仍有大量的專業課程未完成,學習時間緊張,且學生面臨研究生考試的壓力,很多學生重心放在理論課程學習和研究生考試上,準備畢業論文的時間少之又少,查閱文獻、收集相關資料、總結資料的工作不能高效地完成,使畢業論文的開題不能到達預期目的。次年1月至5月是學生畢業實習以及研究生面試的時間,也是學生求職就業的黃金時間,很多學生會積極參與招聘單位的考試,從而沒有心情顧及畢業論文的設計和實驗;而我學院學生真正的畢業論文實驗時間只有三周左右,在短暫的時間內,學生根本無法保質保量地閱讀大量文獻、完成實驗操作以及撰寫出高水平的論文,嚴重降低了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
3.教學資源不能滿足需求。目前,高等院校大多面臨資金的壓力,在實驗設備資金投入上以能基本滿足教學需要為原則,教學資源相對滯后。而畢業論文數據和結論都要通過實驗來獲得和驗證,因此實驗室是畢業論文完成的前提保障。實際很多高等院校沒有專門的實驗室可以提供給本科畢業生進行論文設計。以我學院為例,在保證在校本科學生實驗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根本沒有固定的進行畢業論文的實驗室。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論文時只能挑選沒有課程安排的時間,造成實驗倉促,師生普遍感覺不合理。此外,我學院在論文方面沒有經費的投入,這樣在論文過程中所需要的材料、藥品等均需指導教師和學生自己解決。以上原因從根本上又大大降低了論文的質量,使論文的科學性、真實性無法保證。
4.學生素質有待提高。擴招政策的出現,使得一方面高校的錄取門檻降低,造成部分大學學生質量的下降,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師資力量不足,部分教師專業知識水平不高,教學經驗欠缺,造成教學質量的下降,這兩方面因素均造成現在大學生的質量不高,對本科畢業論文的完成存在極大影響。表現在畢業論文設計中就是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從科研的角度對論文的設計、材料組織等進行構思,寫出的論文內容不規范、論據不充分、表達不清晰。更有部分學生對畢業論文態度不認真,認為只要能找到工作或者考上研究生,論文只要過關就可以了,所以對本專業的畢業論文缺乏興趣和足夠的重視程度,不愿意花時間去查閱資料,更不愿意在實驗室做實驗,造成撰寫論文時粗制濫造現象的出現。
二、提高藥學專業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
1.設置合理的畢業論文工作時間。首先從課程設置上解決時間不足的問題。課程盡量安排在前六個學期,第七個學期專門設置為畢業論文時間,也可安排一些與畢業論文工作有關的查閱文獻課程以及科研論文撰寫課程,這樣可以為學生前期查找資料以及開展文獻調研活動提供幫助。
2.提高學生的科研素養。畢業論文的完成過程是對學生素質的綜合檢驗,需要學生不僅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更要具有一定的科研素養。我學院現在推行的本科生“助研”活動有顯著效果,學生在“助研”中接觸到本專業的科研前沿,了解了自身專業知識的匱乏,激發了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的強大動力。但此項活動目前參與人數不到學生總數的五分之一,亟需將“助研”活動推廣,讓更多學生參與,得到科研鍛煉,提高科研能力。此外,改革本科實驗教學中的實驗內容,多進行一些設計性實驗,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表達的機會。從大二開始,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學年論文的撰寫,可以從對某一專題寫綜述開始,可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包括閱讀文獻,收集資料、鑒別和歸納資料的能力。
3.推行畢業論文“導師負責制”。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不強,科研思維還未培養起來,這是眾所周知的,因此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從開題、實驗操作到論文撰寫均需指導老師全程參與。如果這個關把不好,論文質量層次是上不去的。首先,論文的選題要確保質量,可主要以教師的科研課題為主體,在操作時可將課題分解為小的子項目,降低本科生難以勝任的問題。對于無課題的老師,要明確論文選題不能盲目,不能缺乏創新性,更不能脫離學校現有的儀器設備,無法操作。其次,在實驗具體操作過程中,指導教師需要跟蹤實驗,對學生的數據、結果進行監督,不允許造假現象存在,并且可固定教師與學生聯系時間,例如隔一天匯報一次結果。在最重要的論文撰寫階段,指導教師可首先安排一名研究生對四五名本科生進行論文撰寫指導,學生論文上交之后,要按照精益求精的原則,把論文多通讀幾遍,大到論文整體小到標點符號都要認真修改和校對,對論文質量不合格的同學堅決不予通過,從根本上杜絕學生不論論文好壞都能畢業的僥幸心理。
4.規范畢業論文撰寫進程。學院及指導教師所在教研室實行兩級管理,對學生畢業論文工作的進度和質量進行定期檢查,該項工作可以主要分三個階段進行:初期檢查、中期檢查以及后期檢查。初期檢查工作主要是在指導教師報送完畢業論文選題之后,學院及教研室應就教師申報的論文選題的實驗工作量以及實驗可操作性進行檢查,并最終給出科學合理的畢業論文選題。中期檢查主要是檢查學生實驗操作,學院及教研室抽調有經驗的教師檢查學生實驗方法的可行性、實驗操作的準確性、數據收集的合理性等,對學生畢業論文的工作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后期檢查主要是論文撰寫階段,指導教師按照本科畢業論文標準,對論文的結構框架、文獻資料使用、論述的正確性、基礎理論知識、文字表達等逐項檢查,發現不合格的當即指出,要求學生改正,并明確不合格不予論文答辯的政策。
5.完善畢業論文評定體系和表彰制度。畢業論文成績可由指導老師評分、院系評閱人評分、答辯小組評分三部分綜合組成,從而確保成績的客觀性。除了評選本科學生的優秀畢業論文,學校更要對優秀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予以表彰,可作為教學評優及職稱晉升的首推對象,為畢業論文的教學改革創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環境。
通過對濰坊醫學院藥學專業本科論文的調查研究,分析了本科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四個主要原因,提出了解決對策,相信藥學專業畢業論文質量會得到有效保證和提高。做好大學本科學生畢業論文工作是提高學生專業知識以及培養其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徑,需要教育工作者對畢業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認真進行研究,不斷總結,探索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優秀的畢業生人才。
參考文獻: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是高等醫學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培養目標、全面提高人才素質的重要過程。目前醫學院校預防醫學、藥學、生物技術、公共事業管理、應用心理學等多個專業進行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基本的科學研究素養訓練,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同時,畢業論文也是本科生畢業、申請學士學位的前提和依據。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我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等相關的法規也對畢業論出了原則性規定,指出完成并通過畢業論文答辯是本科學生取得畢業資格和學位資格的必備條件。但是,在高等教育規模快速擴大的背景下,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出現整體質量下滑現象,如何提高畢業論文的教學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成為當前高等醫學院校面臨的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1]。因此,加強本科畢業論文的過程管理,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整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針對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分析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進和提高地方醫學院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和建議。
一、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主要原因
1.學生對畢業論文缺乏足夠的重視,畢業論文的寫作時間安排不合理。
2.論文的選題不科學,存在選題過大過小、論文題目與研究內容不符、理論價值或實際價值偏低等問題。學生查閱搜集相關文獻資料能力比較差,邏輯思維能力薄弱,觀點、見解缺乏創新性,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寫作能力整體偏低。論文基本格式、圖表不規范,分析方法欠科學,抄襲現象存在。
3.指導教師帶教學生多,投入精力有限,不能對畢業論文進行詳細和深入的指導,教師數量遠遠不能滿足擴張的招生要求,教師教學科研任務重,難以保證本科畢業論文指導質量。
4.教學資源經費投入不足,現有的實驗教學儀器、設備等教學資源環境不能滿足學生收集、查找資料和獲取實驗研究數據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5.畢業論文質量監控體制機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和監控欠規范,畢業論文答辯要求不嚴格,對畢業論文工作過程管理和監控力度不夠[2]。
二、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探析
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學生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認識。五年制學生大四上學期即進行畢業論文選題、搜集查閱文獻、開題等工作,并定期開設論文寫作專題輔導講座。
2.建立研究生、本科生互助機制,提倡團隊合作完成有意義和有難度的論題,強化大學生科學研究創新基金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和數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全面實施導師制,實行校內外聯合指導畢業論文。指導學生盡早明確學習、研究方向,及時發現自己的學術研究興趣,選擇相關課題進行研究。強化指導教師科研能力和責任心的培養力度,強調指導教師應加強對畢業論文選題開題、實驗調研、撰寫答辯的全過程指導。
4.加大對教學資源基礎設施的投入,重視校內實驗室建設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盡量滿足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必備的物質條件,為學生提供一個理論聯系實踐的平臺。
5.樹立全方位、全過程、全員性的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管理觀,完善畢業論文質量監控督導體系,建立健全質量監控長效評價機制[3]。①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和質量標準。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工作條例,完善畢業論文管理規范和實施細則,制定畢業論文(設計)管理工作質量評價表、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評價表,嚴格畢業論文質量標準,將質量標準作為畢業論文寫作、指導和評定的依據,注重論文的創新性、專業性、規范性和學術性。②實行畢業論文(設計)前期、中期、后期“三期”檢查指導,實施學校、教學院系、教研室“三級”監控督導,抓好開題報告、中期檢查和畢業答辯三個環節,規范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程序,強化畢業論文的過程管理。“三期”檢查指導:(1)畢業論文(設計)前期。優化選題設計,做到選題新穎、難易適中,密切結合學生的專業和興趣,且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重視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從宏觀上判斷選題的研究價值和可行性,及時調整難度和工作量。(2)畢業論文(設計)中期。加強中期檢查與指導工作,及時發現問題,及時修正。抽查指導教師工作記錄、定期研討情況及學生論文進展情況,進一步拓展學生研究思路,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3)畢業論文(設計)后期。做好預答辯及正式答辯。預答辯是督促學生保質保量完成畢業論文的基礎,正式答辯是對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狀況的全面檢查和檢驗。實行答辯資格審查制和全員答辯制度,統一答辯要求,嚴格評分標準、規范論文答辯程序。建立健全評優制度,做好成績評定工作,對不合格者督促幫助其整改,促進畢業論文質量整體提高。“三級”監控督導:教研室通過把好畢業論文(設計)選題、開題報告、實驗(調研)、寫作和答辯等環節,注重對大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的基礎監控督導,扎實做好畢業論文的具體工作。教學院系通過精心組織和安排開題報告、中期檢查及畢業論文(設計)的答辯及成績評定工作,加強對畢業論文質量的過程監控督導,提高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
學校定期組織教學經驗豐富、工作認真負責的專家開展畢業論文(設計)專項檢查工作,主要是針對畢業論文質量和畢業論文管理工作質量:包括畢業論文的選題、撰寫及完成情況、學術水平,畢業論文格式的規范狀況,以及各院(系)畢業論文工作的組織管理情況及管理措施。學校組織專家組以隨機抽取、集中檢查評價的形式,對各院(系)、各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進行督查評估,并以現場督導調研的形式參與畢業論文答辯環節,發放指導教師、學生調查問卷,對畢業論文工作進行專項調研。重點是檢查畢業論文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管理以及畢業論文的選題開題、中期檢查及答辯環節,依照定量與定性的方法對畢業論文的質量進行全面評估,綜合評估結論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次,并及時提出和反饋整改建議。學校通過建立抽審機制、現場調研、問卷調查和反饋制度,形成“檢查—反饋—改進—檢查”的閉合循環監控系統和長效督導評價運行機制,實施對畢業論文質量的全程監控督導,從而強化管理與監控力度,推動畢業論文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斷提高,確保畢業論文質量[4,5]。對于本科的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管理人員、指導教師及學生都應給予高度重視。學校應該著力加強畢業論文各環節的科學管理,提高全員意識,不斷完善、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增加指導教師的責任感,督促學生認真完成各個環節的任務,不斷優化、逐步完善畢業論文全過程監控評價保障體系,從而全面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莊波.加強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管理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14):536.
[2]廖元秀,周生明.本科生畢業論文改革探索[J].高教論壇,2010,(11):69-71.
[3]喬瑜.本科畢業論文現狀及對高校教學的啟示[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4):7-9.
[4]王蜀磊.試論大學生畢業論文教學的改革[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5,(1):20-23.
1.1全學教育課程體系
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優勢,開設以教養教育為根本的普通課程及實習課程。全學教育課程由理科基礎課程(包括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基礎研討會(小組為單位的文獻資料檢索及討論)、文科教養課程和理科教養課程、語言文化課程構成。與全學教育并進醫學部在每周三下午開設了醫學入門課程。該課程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以英文版《人體醫學生物學》(SylviaSMader,2002)為教材,學習醫學生物學基礎知識(23學時);(2)以臨終醫療及心理關懷、醫學倫理學等為內容,開設特別講座,目的是讓學生為將來作為醫生做思想準備(16學時);(3)為了使學生早接觸醫學、體驗醫療,利用殘障者設施、老人公寓及附屬醫院,開設有臨床看護實習課和體驗醫生一天工作的影子體驗課(shadowing,10學時)。全學教育課程安排于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的上半年,醫學入門課程由醫學部施教外,其他課程由大學的教養部施教。
1.2專業教學課程體系
名古屋大學醫學部按學科組織了專業課程,分為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社會醫學等。專業課程主要開始于第二學年,大多課程在第四學年結束。具體課程安排如下,第二學年下半年和第三年上半年開設基礎醫學課程;第三學年下半年開設基礎醫學科研培養計劃(也稱基礎醫學研討會);第四學年開設社會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第五學年主要是臨床實習和臨床病理學實習課;第六學年則為選擇性臨床實習和畢業考試。
其中,基礎醫學將課程改革前的解剖學、生理學、微生物學等基礎科目統編成人體器官的構造、生物體功能、人體與藥物、免疫與機體防御等科目,加強了基礎科目之間相關知識點的結合。為培養本科生醫學科研能力,開設了為期半年的基礎醫學科研培養計劃,學生離開課堂實踐實驗為主的科研活動。社會醫學課程包括環境勞動衛生學、預防醫學、法醫學、國際保健醫療學、醫療行政學及醫學英語。醫學英語主要目的是為本科生國外臨床研修奠定語言基礎、提供相關信息。臨床醫學課程包括腦外科學、老年科學、小兒科等19門臨床科目。臨床醫學的教學多采用傳授型教學模式結合以問題為主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除以上的必修課課程以外,學生需要完成2~3單位的選修科目課程。選修課程以特別講座的方式開設,以當下醫學前沿、學生高度關心的問題為主要內容開設34次特別講座,分成A-I為標記的9類話題小組,話題涉及范圍非常廣泛(如2013年開設的特別講座題目有:心血管外科中人工臟器的應用;救命救急醫療的最新前沿;死亡教育;多種職業協同作用的地區醫療等)。學生需要在9個不同的話題分組中任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6次講座,滿出勤獲2單位學分;選9次講座并滿出勤,獲得3單位學分。
2特點與啟示
2.1重視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名古屋大學醫學教育注重通識教育,非常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在醫學教育中的滲透,著力培養學生的多種綜合能力。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入人文社科教養課程和理工科教養等通識課程,增強了醫學本科生人文社會基本素養,培養溝通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基礎研討會課前指定討論題目,通過訓練學生利用圖書館查找、獲取信息,學習處理和總結信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利用能力。特別是醫學入門課程,讓醫學專業的學生感受病人、感受醫生、感受醫院、感受社區醫療現狀,促使學生樹立將來作一個好醫生的追求目標,加強了職業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觀的教育。
醫學是以“人”為對象的專業性極強的行業,對從業人員職業素質和綜合素質要求高。目前,我國醫學教育體制從應試教育正向素質教育轉變,教育部制定了以培養具有良好思想品質和職業道德,較廣泛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較堅實的醫學基礎理論、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能解決一定臨床實際問題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為醫學教育目標[2],力求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而名古屋大學在醫學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過程中,開設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融合的全學教育課程的做法值得借鑒。
2.2實施多樣化教育模式
日本醫學教育方式多樣,努力充分帶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無論是基礎課程還是臨床課程,教學授課方式多樣化,內容靈活,并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專題討論會或與講授相結合的PBL教學法注重培養臨床思維,強調實用性知識的傳授,激發學生主動攝取知識,同時鍛煉學生檢索文獻、邏輯推理、總結陳述、分析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名古屋大學醫學部開設多角度的特別講座,以獲取學分吸引和鼓勵學生聆聽講座,促使學生了解當今醫療現狀及最新發展,理解社會醫療中醫生的作用和職責,觸及臨床工作中可能涉及的醫學倫理問題。這些專題講座擴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利于開拓視野,激發學生多角度的思考。
而與日本學生相比,國內醫學本科生學習主動性不強,不善于思考和提出問題。課程安排和授課方式的單一,使我們的醫學本科生在考進醫學院校后容易孤立地看待各門課程。往往是備考階段死記硬背,強行記憶理論知識,而考試結束就忘記多半,導致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相脫鉤。我們應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學習方式,促使其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大膽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2.3重視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提倡學生獨立思考
日本醫學院校十分重視培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以必修課形式開設基礎醫學科研培養計劃,給本科生提供參與科研活動的機會,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如名古屋大學醫學部第三學年下半年停止所有其他課程,僅開設基礎醫學科研培養計劃一門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選擇導師及研究室,在導師的指導下,制定實驗計劃、進行實驗、總結實驗結果,并進行發表與答辯。該課程學生為主體,教師看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發現問題及積極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并不注重最終實驗結果。另外,讓筆者深有感觸的是,教師在實驗指導過程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嚴謹并細致的科研習慣,如實驗操作的規范化、嚴格要求實驗記錄等。
近年來,我國也在重視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但因多種原因,開展醫學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的學校并不多,提供給學生參與科研的機會很少[3]。多年的“探索性機能實驗教學”中筆者體會到,多數本科生動手能力強,對科研活動表現出很強的主動性。建議我國就教學內容進行適當改革,將本科生的科研訓練和教學緊密結合,給學生提供參與科研活動的條件,利于學生基礎知識的利用和鞏固,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利于培養具有發展潛力的人才。
2.4不斷完善課程建設,建立開放性管理平臺
名古屋大學醫學部獨立設置專門的教育教學委員會,該委員會由普通授課教師和學生組成,是在醫學教育教學過程中聽取學生意見的重要場所。委員會鼓勵學生經常思考醫學課程如何能學得更好,根據提出意見,委員會做到不斷發現問題,完善課程體系。另外,名古屋大學醫學部面向學生制定了詳細的課程導讀和課程安排介紹,并公開在學校網頁,六學年中的課程安排及要求一目了然。其中,課程導讀概括介紹了學生六年間每學年的課程、學分及升學年的必備條件。而課程安排介紹則更為詳細,條目清晰地介紹每學年所要學習的課程和安排的特別講座。課程安排介紹明確提出了課程學習內容、學生應達到的目標、成績評定方法、教科書及參考書籍或材料、負責教師、教學日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