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3: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企業技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對財稅扶持政策的建議
(一)完善補貼體系,發揮導向作用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政府財稅政策的作用效果,關系著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情況。因此我國政府應把握住二者之間的關系,深度發掘財稅政策的作用,對財稅政策進行進一步的改革與完善,使得政府財稅政策可以符合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通過扶持政策的提出,分擔企業技術創新方面的壓力,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首先,政府要在原有財稅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完善補貼體系,對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給予更大的優惠和照顧。例如,提高所得稅的抵扣比例,擴大稅款減免的范圍等等。其次,重視財稅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導向作用,引導企業的技術研發方向,使其可以在環保、節能等方面的技術上有所提升,實現綠色發展、低碳發展。與此同時,為了對企業的科技創新進行保護,在財稅政策方面還應進一步強化與創新環境有關的政策,深化知識產權的保護,推進產業的升級等等。
(二)進行針對扶持,強化激勵機制
就目前來看我國政府的財稅扶持政策在促進國有企業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對非國有企業進行扶持的過程中,卻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形成隔靴搔癢的現象,無法真正的解決非國有企業技術創新方面的問題。鑒于此,在今后工作的過程中,我國政府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扶持辦法,制定出一些專項政策,主要對非國有企業進行扶持。例如,擴大抵扣范圍、降低融資限制等等。同時,我國政府還要通過財稅政策的應用,為非國有企業營造出良好的技術創新氛圍,穩定市場環境,避免非國有企業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沖擊,影響技術研發進程。除了要針對非國有企業進行針對扶持外,對于國有企業我國政府也應給予一些個性化的關注,通過強化激勵機制的方式,讓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獲得更大的進步。
(三)增加優惠政策,大力扶持中小企業
由于受到資金、場地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一直不具優勢,一些小型企業甚至忽視了企業內部的技術創新工作。因此為了彌補我國中小型企業在這一方面的不足,我國政府應對中小型企業進行大力的扶持,通過增加優惠政策的方式,激發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中小型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經濟實力不足,我國政府在制定財稅政策時可以在這方面下功夫。例如,提高稅收抵扣幅度;給予貸款貼息等。同時,在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成功后,政府還應通過出臺財稅政策的方式,幫助中小型企業進行創新技術的應用。相對于中型企業而言,小型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更加的困難,所以在對中小型企業進行扶持的過程中,我國政府應有側重的加大小型企業的扶持力度,首先,政府要向小型企業進行財稅政策的宣傳,讓其對相關優惠政策有所了解,樹立創新意識。其次,要建立技術創新基金,解決小型企業研發資金不足的問題。最后,對稅收減免政策、抵扣政策進行完善,為小型企業提供更大的優惠。
二、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形成因素
(一)市場導向影響營銷能力
從基于能力的視角來看,市場導向指公司對顧客要求的感應能力(Day,1994)。如今市場導向的概念代表了一種特定的公司層面的資源,它能夠使組織感受市場的需求和開發能連接組織和外部環境的其他能力(Day,1994;Slater&Narver,1999;Songet.al.,2007)。研究表明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具有審視現狀的能力、參與將來的能力和過程再造的能力(Day,1994)。Hooley等人(2005)的研究支持這種觀點,并且認為市場導向的價值取決于營銷活動的直接影響和取決于它對其他管理職能無孔不入的影響。市場導向作為文化資源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正向地影響了營銷能力的發展。因此,市場導向被看成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前因變量。根據Narver和Slate(r1990)的定義,市場導向包括三個部分:(1)顧客導向(2)競爭導向和(3)內部功能協調。市場導向的構成中最核心的部分還是與顧客相關的活動,它反映了組織的信念和文化。這個概念使我們更有理由認為市場導向推動了營銷能力的發展。由于營銷能力是使得企業的競爭優勢得以建立和維持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考察營銷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因素意義深遠。現有研究主要探討了知識因素、組織因素和環境因素對企業營銷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影響。Gran(t1996)認為,組織能力是通過企業員工知識和技能的整合而形成的。同樣的,營銷能力也是在企業營銷人員重復運用其知識和技能解決營銷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市場學習和市場知識管理能力對營銷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至關重要,市場導向有助于推動營銷能力的發展。
(二)技術導向影響營銷能力
技術導向代表了一個公司識別和適應新技術的能力(Gatgnon和Xuereb,1997;Zhou,Yim和Tse2005)。以技術為導向的公司更愿意投入更多的R&D和在組織里應用新技術(Gatignon&Xuereb,1997)。市場導向和技術導向都鼓勵接受新的觀點,但他們主要的區別在于何處和如何產生創意。市場導向代表了顧客拉動的經營思想,而技術導向可以看做是樂于應用新技術的技術推動型的經營思想(Gatignon和Xuereb,1997)。企業對新技術的應用是IT企業營銷能力的一個重要部分。基于技術的創新與對顧客的緊密聯系是分不開的,新技術的采用對IT企業的營銷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導向和基于技術的創新存在正向關系(Zhouetal.2005)。相似地,Srinivasan,Lilien和Rangaswamy(2002)的研究表明技術機會主義,即公司對新技術的感知和反應能力與技術的采用存在正相關關系,此外,他們的研究還發現高層管理層對新技術支持和技術機會主義的正相關性。而高層管理團隊是IT公司營銷能力的重要資源,由此可見,技術導向能正向影響IT企業的營銷能力。
三、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影響因素
(一)營銷能力對營銷創新的影響
管理學大師PeterDruker認為所謂的營銷創新,是指“營銷人員把社會需要轉化成有利于企業的各種機會”。實際上是指企業在營銷管理的過程中,對營銷各要素的重新組合,對新的營銷觀念、營銷技術和營銷組織的導入和應用,使得企業在營銷理念、營銷戰略與策略、營銷方式和手段上不斷變革。企業能力和資源持續重組和整合創造了新的能力。這與營銷文獻中的創新的概念,即組織對新過程,新產品或是新觀念的開發是一致的(Hult,Hurley和Knight,2004;Hurley和Hult,1998)。創新性是一種公司層面的能力,它反映了公司從事創造的傾向(Han,Kim&Srivastava,1998)。創新是經常性的市場導向學習的結果(Kirca,Jayachandran,&Hearden,2005)。理論界對企業能力的早期研究絕大多數是基于企業整體視角的,關注資源、信息流動,關注過程(Process)、位勢(Position)和路徑(Path),很少有學者將營銷戰略引入企業能力研究的范疇中。直到1993年,Meyer&Utterback才在其論文中提到,企業核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產品創新的基礎上將產品成功地推向市場的能力。Day(1994)隨后也進一步研究了營銷能力及其對產品商業化成功的貢獻。Vorhies(1998)通過對美國企業的調查發現,營銷能力強的企業效率也較高,但是Vorhies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研究的局限性,即營銷能力的定義及其貢獻。熊偉(2005)認為,營銷能力是指企業在掌握經營信息的基礎上,與企業內部相關部門協作,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有效地向目標市場提品以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此后更多的學者開始致力于更為細致地研究“各種營銷能力為企業獲得成功分別做了什么貢獻”。TigerLi和RogerJ.Calantone(1998)提出了市場認知能力與新產品競爭優勢二者關系的研究模型,他們認為企業外部的市場因素和對市場認知的重要性的理解影響了企業的市場認知能力及其研發實力,繼而影響了新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這兩位學者在美國的軟件行業抽取了1000多家企業進行了實證研究,證實了他們的研究假設。ErikJanHultink等4人于1998年進行了“新產品上市策略”的研究。他們認為,新產品上市的戰略方面的決策(產品、定價、促銷、分銷決策),并且與戰術決策一起決定了新產品的市場績效。因此,是營銷能力推動了營銷創新的發展。
(二)營銷能力對技術創新的影響
在國外,在界定營銷能力概念時關注到營銷能力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問題。Amabile等(1996)指出了營銷能力在整合企業資源與推動創新領域工作方面的作用。Song等(1996)認為,在產品研發階段,消費者需求和市場競爭是需要被評估并且整合到新產品創意過程中,營銷能力對于辨識正確的創新方向和價值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就包括了技術創新。不少國內外學者越來越重視營銷能力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如Twiss(1992)、Burgelman(2004)、吳貴生(2000)、銀路(2004)等,就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以及評價體系進行了廣泛的研究,雖然他們的角度和觀點不盡相同,但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將營銷能力納入了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范疇。X.MichaelSong和MarkE.Parry在1997年《新產品開發過程的日美比較研究》的論文,通過對日本和美國一千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實證研究,認為企業的營銷能力、技術能力和企業內部各部門間的集成度決定了企業新產品研發過程的效率,繼而決定了新產品的差異化程度和競爭優勢。因此,營銷能力推動了技術創新能力的發展。
化工企業主要任務是有效組織生產進而創造利潤,所以中心工作圍繞生產和經營,而對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滯后于技術進步的需要。
2.技術創新激勵機制不到位
大部分化工企業技術創新激勵立足于實際創效,也就是在成果轉化成效益后才有激勵,激勵方式單一,而對創新的過程激勵微乎其微,尤其在鼓勵試驗性的創新和原創方面激勵缺陷更為明顯。3.缺乏足夠的技術創新支撐體系技術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參與創新本身所需資源,還需要強有力的后臺支撐體系,而化工企業目前普遍缺乏系統的人、財、物的支撐。
二、化工企業技術創新過程劃分
技術創新過程根據創新的成果顯現可以劃分為技術創新準備期、投入期、產出期、后評價期。
1.技術創新準備期
技術創新準備期有兩層意思,一是企業確定了明確的技術創新目標,并據此制定具有戰略指導意義的技術創新規劃,搭建了高效的組織機構。二是科研人員到位,崗位職責明確,科研目標定位準確,科研人員也做好獻身科研的準備。
2.技術創新投入期
指技術創新定位,項目明確后,技術創新組織和技術創新人員按照既定方針、目標和要求,實施技術創新的過程。這一過程在技術創新中持續時間最長。創新組織為技術創新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平臺和創新保障,并在方向和政策上予以指導。技術創新人員付出艱辛努力,在實驗中不斷總結,不斷創新,不斷突破自我思維模式,而行為上的付出、思想的創新、方向的多變性都會隨時隨地考驗一個科研人員的意志。
3.技術創新產出期
是整個技術創新的落腳點,有了前期的準備、努力,就有了技術創新成果。技術創新產出期是對準備期和投入期的全面檢驗和總結。不管是新技術的應用,還是新產品的出世,都使企業和科研人員有了物質鼓勵和精神滿足,又會產生新的動力,繼續推動技術創新。
4.技術創新后評價期
是在技術創新成果鑒定完成并在推廣使用后,在追求創新成果轉化后的利潤過程中的評價過程。由于技術創新成果具有很強的外部性特征,創新利潤容易溢出或不足,加強后評價工作,是對整個技術創新過程的總結。
三、化工企業技術創新過程激勵及平衡控制
在技術創新中建立過程激勵機制,注重從創意提出,到項目實施、成果轉化、市場開拓的全過程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具有正面導向作用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企業使命在于追求效益最大化,將效益和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掛鉤需要做好平衡控制。同時平衡控制好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可以解決好各層面和群體對技術創新的利益訴求。
1.準備期的激勵機制
在準備期的激勵實質上是對技術創新從源頭實施激勵,實質是對技術創新“概念”的獎勵。主要包括科技創意、市場調研、合理化建議等。其中科技進步創意獎旨在開拓科技人員創新思路、尋求創新課題、保護創新成果、激發創新熱情,鼓勵原創性建議。市場調研獎作為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的專類子項,主要獎勵對行業、產品、技術具有全局性趨勢研究,對技術創新具有指導意義的重大市場調研課題。合理化建議激勵目的是對職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議進行獎勵,推進群眾性合理化建議的深入開展,因為合理化建議是實施技術創新的源泉和基礎。
2.投入期的激勵機制
投入期的激勵重點在于對技術創新的過程激勵。主要包括科技項目過程激勵獎,其目的是針對部分持續時間長、實施難度大、參加人員變化多、影響深遠的重大科技項目,對關鍵節點實施激勵可以確保其能按照計劃節點,穩步推進,并最終取得預期效果。
3.產出期的激勵機制
產出期的激勵分成果激勵和成果轉化激勵兩種。成果激勵主要包括科技進步獎,目的是對具有自主創新,能形成知識產權,完成工業化應用,具有良好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科技成果給予的獎勵,可以細化為包括科研開發、新產品市場開發、推廣應用、論證及重大工程建設等類別。成果轉化激勵主要包括科技項目利潤提成獎、專用產品激勵獎,其中科技項目利潤提成獎旨在對在開發新品,市場開拓,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物耗能耗,提高生產效率等工作中取得直接新增利潤的科技成果。
4.后評價期的激勵機制
在注重技術創新激勵的同時,同樣注意不斷鞏固技術創新所取得的成果,啟動對科技進步獲獎成果連續三年及以上后評價工作。企業科技主管部門要跟蹤獲獎成果,對獲獎成果效益、效果進行連續三年評估,向上級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提出評估報告。構建技術創新的風險分擔機制,對效益、效果不能鞏固的成果,要采取負激勵,通報批評或者必要的責任考核是可以采用的方法,尤其是對直接責任人的負激勵,更會促進技術創新的實效。
四、化工企業技術創新支撐體系
在技術創新中,建立系統完善的配套支撐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對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是必要和有益的。支撐體系也是技術創新的激勵的補充和完善,以及為完成這種創新而建立起的保障措施。
1.組建技術智庫
大型化工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要有自己的技術智庫,有效指導技術創新。從創新方向、領導和組織、成果評審,智庫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2.充足的資金支持
技術創新需要“下本錢”,要舍得投入。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緊跟市場需求,更要引領市場需求。在追蹤和超越前沿技術時,前期的必要資金投入會很好地促進技術創新。足夠的資金投入保證了裝備的更新升級、科技實驗的材料費用支撐。
3.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具體做法包括在人才的引進上注重針對性、適用性和計劃性,注重考察引進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注重與大專院校合作培養模式。以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帶動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加強內部經驗交流、論文、對外技術交流,開擴技術人員視野。注重年輕科技人員在實踐中鍛煉成才。建設仿真培訓系統、培訓信息化平臺,搭建科技人員專業知識培訓信息化體系。
4.持續完善的硬件支持
企業在技術創新上要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急需優先的原則,加強科研硬件設施的建設,持續提升技術創新手段,為科研人員開展新工藝、新技術研究及新產品開發提供有效的硬件保證。同時編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
5.信息化的軟件支持
適應全球信息化發展的要求,化工企業需要建成高效實用的企業信息化軟件體系,為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提供查找資料、收集信息的方便、快捷通道。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統可使技術人員方便、及時查詢企業內部生產、技術、管理及相關信息,實現企業辦公自動化、資源信息化和決策科學化。同時需要建設科技情報信息網絡,方便查詢相關技術領域的最新信息,收集資料,了解前沿技術的發展趨勢,為研發工作提供信息資源。
論文關鍵詞:會計信息化基礎信息會計信息安全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競爭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個企業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高低.將成為企業競爭力強弱的重要標志。企業只有迅速掌握好信息技術、利用好信息技術,按現代管理方法管理企業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實現企業信息化,才能全面提升企業資源配置水平,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當前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內容十分廣泛,其中會計信息化是一個重要方面,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增強企業會計核算與管理的能力.如何把會計信息化系統融入日常的會計管理工作為企業帶來效益,是中小企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但從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化應用的效果來看,還存在一些需要重視和急待解決的問題。
一、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1.企業領導對會計信息化的認識不到位,缺乏會計信息化的發展規劃。
許多中小企業的領導對會計信息化的認識不到位,不了解企業管理和會計信息化系統之間的關系,沒有認識到實施會計信息化對改善企業管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意義。由于中小企業目前普遍缺乏高素質的信息技術專門人才,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受廠商的引導,不能做出科學的決策。在應用過程中缺乏專家的具體周到的指導,使企業會計信息化的應用過程缺乏總體和長期的發展規劃、統一的規范和科學的方法,這造成了許多企業的會計信息化應用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2.會計信息化基礎管理工作薄弱
很多中小企業在手工核算方式下會計基礎工作較差,賬、證、表的格式和內容混亂,核算方法與程序不統一、不規范。由于基礎工作薄弱,會計信息化系統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1)企業基礎信息分類及編碼缺乏總體規劃。企業基礎信息分類與編碼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信息系統信息共享、交換的效率和質量。企業基礎信息編碼包括:組織機構編碼、人事編碼、會計科目編碼、供應商編碼、客戶編碼、物資編碼、固定資產編碼、設備編碼等8類。由于會計信息化實施時。往往只考慮財務部門工作的需要,沒有從整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高度出發.導致各信息系統的編碼種類繁多且很多編碼相互之間不兼容,存在同一編碼對象在不同系統中分類和編碼完全不同,形成很多“信息孤島”。會計科目設置時簡單照搬手工條件下的會計科目,沒有充分使用輔助核算來提升會計信息的數量和質量;客戶編碼和供應商編碼采用順序號編碼,給客戶信息和供應商信息的錄入和查詢等帶來不便。
(2)不重視摘要的填寫。企業的財務人員在填寫憑證的摘要時,往往認為摘要不重要,摘要內容寫得非常籠統,或一張憑證只有一個摘要.信息不全面。
3.會計信息化人才缺乏,會計信息化應用水平低
會計信息化工作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會計人員掌握一定會計專業知識,還要掌握相關的計算機、財務軟件的操作以及相關設備的保養和維護知識。由于中小企業整體的計算機應用水平不高,缺乏足夠的技術人員,會計信息化應用水平較低。財會人員多數僅懂得業務技術,對計算機軟硬件知識了解甚少。雖然經過會計信息化培訓,但由于各種原因,培訓效果并不好,所學知識不足以支撐會計信息化系統的日常工作需要,由于大多數會計人員對財務軟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太了解,造成使用不當或功能使用不全面。而對于系統中需要根據企業自身經營核算特點進行設置的項目,更是不能運用,一些已經開展會計信息化的中小企業正是因為在工作過程中遇到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導致系統不能正常運行。
4.缺少強有力的安全防范措施
在會計信息化環境中。所有的會計信息都以電子數據形式集中存儲在計算機數據庫系統中,會計信息化系統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訪問甚至黑客或病毒的侵擾,這種侵擾可能來自于系統外部,也可能來自系統內部,很多企業沒有針對網絡環境來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會計信息化安全防范措施。主要表現為:操作人員安全保密意識差.不設置口令密碼,或口令密碼長期不變,或保管不嚴,系統管理員對操作人員操作權限設置不當,操作人員短時間離開計算機時,不正常退出財務軟件,沒有采取瀏覽防范措施,致使未經授權的人員可輕易地操作系統,瀏覽、修改數據;個別操作人員使用帶有重要財會數據的計算機上網聊天.給網絡黑客竊取信息或病毒侵擾提供了機會:沒有對軟件提供的操作日志進行管理,數據資料沒有定期打印存檔或隨機備份不及時,對會計信息化系統崩潰、數據丟失缺乏災難恢復措施等。
二、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化應用對策
1.提高企業領導的認識水平,科學制訂會計信息化發展規劃
會計信息化應用,首先要有支持和理解會計信息化的企業領導,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參與是會計信息化成功的保證。企業主要領導必須對會計信息化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深刻的認識,認識到會計信息化是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措施。會計信息化是企業管理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應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制訂企業管理信息化的總體規劃,在此基礎上制訂出會計信息化發展規劃。企業管理信息化的目的是要把企業的管理思想融入到系統中,使企業完全掌控企業的人、財、物情況.實現物暢其流、財盡其利、人盡其用,所以信息化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企業高層高度關注的一個投資項目,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制訂切實可行的信息化實施方案。并找準信息化實施的突破口,一步一步扎實地向前推進。企業應清楚實施信息化管理的整體思路,把握住信息化系統的管理思想,摸清企業現有管理模式下企業管理的瓶頸和存在的問題,明確今后企業管理的發展方向,并對預期的新的管理體系要有清晰的認識。在把握企業信息化整體思路之后,就可以按照效益與實務互利、先局部后整體的原則,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加以實施。具體可分以下幾步走:①建立以財務為核心的會計信息化管理系統,把會計管理信息化作為企業信息化管理的切人點.一步一步地引導和推動其他管理環節逐步實現管理信息化。②建立以存貨管理為中心的供、銷、存供應鏈管理系統,實現供應鏈的信息化管理。③建立以生產控制為核心的生產、成本管理系統。④建立電子商務網絡系統,實現企業內、外部信息資源的共享,全面實現企業管理信息化。
2.加強會計信息化基礎管理工作
(1)要特別重視系統初始化工作。系統初始化是會計信息化工作的基礎,會計信息化初始化設置將本單位要采用的核算程序、方法、規則、基礎數據錄人電腦,使財務軟件能適應本單位的核算與管理需要,是由手工核算過渡到會計信息化處理的第一步。系統初始化設置是一項工作量大、難度高、對系統日后影響極大的工作,初始設置項目一旦確定,以后便難以更改。初始化的成敗與否,直接影響日后會計信息化工作的質量與效率。系統初始設置時,一定要慎重、考慮周全。個別企業在初始化時對于核算的內容缺乏周密的考慮,給以后工作帶來很大的麻煩。所以在初始化設置之前必須要根據本企業特點、核算內容、管理要求制訂具體的方案,經過多方面的討論通過后再執行。進行系統初始化設置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基礎信息分類與編碼。會計信息化系統要求錄入到電腦中的會計信息代碼化,以便計算機識別、分類、匯總、查詢。編碼的設計是初始化中既復雜又費時的工作,它直接影響到初始化成敗。基礎信息分類與編碼只有從全局考慮,在企業形成統一的面向信息共享的信息分類與編碼,才能將分散、孤立的各種信息資源數據變成網絡化共享的信息資源數據,將眾多“孤島式”的信息系統進行整合,實現信息的暢通和共享。①根據國家統一規定和本企業的具體情況.并充分考慮企業的變化和發展,建立一套適合本企業實際情況的會計科目體系;②根據已建立的會計科目體系及企業核算和管理的要求,建立一套科學的輔助核算項目體系,以靈活多變的核算形式和統計方法為管理者提供準確全面的信息。組織機構編碼、人事編碼、供應商編碼、客戶編碼、物資編碼等關鍵性編碼、名稱,各個子系統要完全一致;③結合有關職能部門和內部管理需要,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會計報表體系。
(2)重視摘要的填寫。在會計信息化系統中,對反映不同經濟內容的同一張記賬憑證,應該做到每項經濟內容準確對應一個摘要,不能籠統使用同一個摘要,摘要信息填寫得是否完整,對充分體現計算機優點的查詢、統計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在分類方面,摘要、明細科目、核算項目可以相互補充,配合使用.使分類的維度增加.以使分類統計滿足企業管理的需要。例如。在企業經營中要簽訂很多經濟合同.企業依據合同支付款項,如在摘要中寫明合同的編號,那么在一段時間后,對于各個經濟合同的款項支付情況進行統計時.就可以在摘要中以合同編號為過濾條件。來篩選對于某個合同款項的支付情況。以便于和企業的合同臺賬相核對.確保合同付款的準確性,保障企業的利益不受損失。
3.加大會計信息化培訓力度。提高會計信息化應用水平
會計信息化需要一支穩定的既懂會計知識、信息技術又懂管理業務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隊伍,國家和社會以及企業都要采用多種形式、多種渠道提高會計信息化從業人員的素質。中小企業員工的素質、應用水平、參與程度直接影響著會計信息化系統運行的好壞。因此,在會計信息化的應用過程中,必須做好員工的教育培訓工作:
(1)有計劃、分層次地對員工進行信息化管理理念、計算機應用、信息化管理系統等方面知識的教育培訓工作。使員工逐步了解和熟悉信息化,明白信息化能給自己、給企業帶來的實惠。使廣大員工自覺參與信息化管理的實施。
(2)強化中小企業自身使用的那套會計信息化系統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培訓,規范操作人員的操作行為,將培訓貫穿于系統運行全過程。
(3)有計劃地組織會計信息化業務骨干到會計信息化管理優秀企業參觀學習.以取長補短。
4加強會計信息化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健全會計信息化管理制度
近年來,隨著河南省經濟水平的提高,財政收入的增長帶動了以財政為主的科技投入逐年加大。“十二五”規劃以來,從投入總量上來看,雖然河南省科技投入總量不斷增加,但是近5年來,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并不快,要遠落后于全國的先進省份。R&D經費支出總額指標不僅衡量一個地區在科技投入方面的強度,也反映其科技創新能力的高低,它決定一個地區甚至一個企業未來的競爭能力。由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的R&D經費支出總額近5年呈上升趨勢,12年的經費支出明顯增加,并且經費支出主要用于試驗發展。研發經費不足,導致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減少,如若高新企業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核心技術,難以支撐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
1.2科技投入結構不合理
從表1中可以看出,河南省科技投入的結構尚不夠合理,大部分的R&D經費支出用于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未來高新技術和經濟發展的源泉,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技術最高水平的標志。2011年,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用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類活動上的經費比重分別是0.14%、2.33%、97.5%,在基礎研究活動上的經費比重特別低,自從2012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建設鄭州航空港綜合實驗區之后,R&D經費支出總額明顯的增加,但在基礎研究活動上的經費比重仍然偏低。根據相關經驗數據表明,R&D經費在三項研發活動中的合理配置關系為:基礎研究占10%~12%,應用研究占25%~30%,試驗發展占60%~63%。西方發達國家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活動的投入,兩者的研究經費占R&D經費支出的比重一般在40%左右,其中基礎研究活動的投入至少為10%以上。
1.3科技投入不平衡
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和地方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側重點不同,河南省各地區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投入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科技投入嚴重不均,各市、縣的投入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鄭州、洛陽等城市。此外,河南省各級財政每年安排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投入普遍不足,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鄭州做為省會城市,再加上中原經濟區規劃建設的帶動,其科技投入位于全省首位,無論是在絕對量還是相對量上都高出其它市、縣許多。
1.4科技創新人才不足
建立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研發團隊,充分發揮各類科技活動人員的主動性、創造性,是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的重要基礎。2012年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員有78944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17.03%,博士有2021人,比重僅為0.44%。企業內部研發人員的質量體現在多方面,但對于高新技術來說,科研人員的學歷水平是反映研發人員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見表2)。
2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投入的優化策略
2.1增加科技投入總量
在當今科技競爭如此激烈的形勢下,河南省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提高科技投入的水平。在科學研究開發的活動中,基礎研究活動的周期比較長,其經濟效益在短期內難以體現出來,因此,該類研究需要科技投入的大力支持。增加科技投入要充分發揮地方財政的潛力,若地方財政在科技投入方面的潛力發揮出來,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投入水平將上一個新臺階。除此之外,河南省還應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機制,引導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中來。
2.2優化政府企業科技投入結構
高新技術企業在不斷增加科技投入總量的同時,還要優化科技投入的結構,力求把有限的資金用到最重要的地方。一方面,河南省應加大對具有公共性質的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性研究等方面的投入,保證這些資金都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時,也要減少哪些不具有公共性質的相關研究的投入,而是通過其他途徑推進其發展;另一方面,應加大科技經費投入的外部支出,促進產學研合作鏈條的各方整合。將科技投入與高新、科研院所的產學研績效聯系起來,促進學研方主動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共同參與研發新產品。
2.3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加大自主創新投入力度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同時也是創新投入的主體。大中型企業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一般占當年主營業務收入的3.0%以上,而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應占4.0%以上。因此,應鼓勵和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建立獨立的研發機構,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活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2.4加強科技人員投入管理
為了保證高新技術企業更好的搞好科學研究,企業內部科研人才的結構有必要進行適當調整。首先,應保證各學科的科研人員的比例適當。從高新技術企業的業務范圍來看,目前缺少的是基礎學科、軟件開發和電子工程類、機械類與綜合方面的人才。其次,通過調整科研人員的技術水平(高級、中級、初級)、分工(研究、助手、輔助人員)、年齡(老、中、青)等方面,來形成比較理想的金字塔形結構。最后,要堅持定向培養,使科技人員能夠用其所長。一個科研單位既要有專業人才,又要有綜合人才,既要有科研人才,又要有管理人才。
2、工程技術管理工作
目前油田施工企業通常是在項目上或工程處設主任工程師,受企業總工領導,在主任工程師下設施工技術組,在施工技術組內設置若干工程技術管理崗位,分別掌管不同的工程項目,同時負責施工現場的組織協調工作。
2.1技術組的主要職責
2.1.1負責貫徹執行國家和上級部門頒發的有關技術法規、技術標準、規范、規程及有關制度;負責編制本單位技術發展規劃、計劃,并組織實施;
2.1.2負責組織本單位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施工圖會審;編制單位工程的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和重要的技術安全措施;
2.1.3負責對本單位施工項目的技術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和指導,組織處理施工現場檢查存在的技術問題;
2.1.4按工程進展情況及時組織項目工程技術資料編制、竣工資料組卷歸檔工作。負責組織技術人員撰寫技術論文、工法。
2.2加強工程技術管理隊伍的建設
要求工程技術人員要有較高的素質,做到一專多能,既要有較全面的專業知識,又要能掌握幾種技能,做到動手做內業和動口現場協調管理能力并重。企業要致力于培養和建設一支既懂技術,又懂經濟,理論同實踐相結合,且具有奉獻精神的工程技術管理隊伍,形成集體優勢,充分發揮技術人員潛能,以適應市場競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2.3加強施工技術資料的積累和檔案管理
2.3.1對于施工單位,工程竣工資料主要包括:竣工驗收文件,施工總結,施工承包合同、投標文件、工程變更設計文件、工程交接證書、竣工決算、施工文件(工程照片、其它施工原始記錄),在上述資料中施工文件是施工單位從開工到竣工與工程施工同步的工程資料,是工程施工的真實反映,是竣工資料的基礎,也是油田新改建工程及科研工作的主要參考資料。施工單位在資料整理過程中必須做到專人負責,各職能部門分工明確,協調一致,按建設單位編制規定進行整理,逐步形成規范化、制度化。
2.3.2工程建設檔案對于油田的管理、規劃及開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工程建設檔案是處理工程項目施工及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原始依據。工程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必須借助于工程建設檔案來分析原因,判斷問題的影響程度。
(2)工程建設檔案是衡量一個施工企業資質等級和信譽的依據。每年的企業信譽評價不僅要查看施工企業的技術力量水平和裝備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看企業往年所承包工程項目及工程質量的等級水平,要取得這些證明材料,只有靠完整的工程檔案來提供。
1前言
SOA,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簡單的說,SOA是服務的集成模式,它將不同的業務作為鏈接服務或可重復業務任務進行集成,可在需要時通過網絡訪問這些服務和任務。這個網絡可能完全包含在您的公司總部內,也可能分散于各地且采用不同的技術,通過對來自部門的服務進行組合,可讓最終用戶感覺似乎這些服務就安裝在本地桌面上一樣。需要時,這些服務可以將自己組裝為按需應用程序——即相互連接的服務提供者和使用者集合,彼此結合以完成特定業務任務,使您的業務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和需求(在有些情況下,甚至不需要人工干預)。
2吉林移動應用系統現狀
目前,中國移動所開發應用的系統有很多,除了辦公系統以外生產系統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BasicSystem(基礎系統),這類系統主要是監控設備是否正常運行的。而這些系統都是設備廠家自己開發的,是因廠家的不同而不同,鑲嵌在設備本身的,沒有辦法控制。第二類系統是ApplicationSystem(應用系統),主要是采集由各個廠家設備的基礎系統所提供的一些諸如告警,設備配置等信息,而后經過分析形成一些指標。通過各種指標我們可以了解所有設備的運行情況,解決和處理問題。最后一類系統是PresentationSystem(呈現系統),此類系統是對各種應用系統的呈現,向管理層提供各種報表數據等,管理層通過這些數據報表進行分析,從而進行有針對性并且行之有效地決策。
目前,這三類系統除基礎系統以外所有的系統都是中國移動與不同的軟件公司合作開發的。由于開發商,開發時間,開發的水平的不同,導致系統有很大的獨立性。各個系統都有其獨特的運行平臺,運行環境,維護起來也不方便。部分系統向上層呈現時出現數據格式不一致等等問題。并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客戶的不斷增加,設備的不斷擴容,系統的需求不斷增多,導致現有的系統已經不能滿足繼續擴展的需要,要重新開發新的系統所花費的代價是可想而知的,原有系統的丟棄也是資源的一種浪費。
此外,應用這三類系統的人也不同,不同的人根據工作需要,所要關注的內容不同,有很多時候一個人要關注四套以上的系統。這樣首先要熟悉四套系統,每天關注的時候也要同時打開四套系統過濾出需要的信息既費時、費力不說,有時候還會導致一些疏忽。怎么才能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呢?SOA。
3應用SOA技術的解決方法
前面提到了SOA是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是將所有的功能都作為簡單的web服務(也叫原子服務)。一個復雜的功能可能有很多的原子服務組成。這些被組合在一起的復合服務可以作為更高一級的復合服務中的一個原子服務。
在SOA理念中,所有的服務是自包含的,具有定義良好的接口,允許這些服務的用戶了解如何與其進行交互。從技術角度而言,SOA帶來了“松散耦合”的應用程序組件。正是得益于這個松散耦合特性,才使得能夠將服務組合為各種應用程序。這樣還大幅度提高了代碼重用率,可以在增加功能的同時減少工作量。
不難看出,一旦擁有了SOA,不同部門,不同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定制自己所需要的服務,對于不需要的服務可以過濾下去。
這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不易疏漏一些細節問題,因為我需要關注的東西都在系統所提供的一個web頁面上。此外SOA還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比如一旦工作調動我可以在我的定制服務中刪除并增加一些服務,這樣不會因為部門的調動,再重新熟悉一些沒有接觸過的系統。
正如圖二所示,web服務組合系統就像一個插排一樣,提供各種標準接口,下層的服務像插頭一樣,可以合適的鑲嵌在其中。由于WEB服務組合與底層系統是通過接口相互交互的,故其工作方式是跨平臺的透明模式。當然在web服務組合系統中存在很多模塊如安全控制模塊,用戶人登陸模塊,用戶定制模塊,服務注冊中心,傳輸協議等等。通過這些模塊的定義可以有效的控制整個網絡
從業務的角度來說,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的重點在于開發能幫助您完成業務任務的技術,而不是通過技術約束來規定您的行動。例如,一個集團下發的故障工單的處理過程(包括集團電子運維,省端電子運維,呈現系統,應用系統,基礎系統核查等等)可能會涉及數十個步驟和若干不同的數據庫和計算機系統。但就其實質而言,此過程包含一系列人工活動,例如:
接口人員受理故障工單,轉派相應責任人;
相應責任人查找呈現系統、查找應用系統、查找基礎系統,最終確定故障原因
回復工單至接口人;
回復工單至集團側;
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工單處理過程,在企業中還有很多諸如文件審批,財務報表等等一些業務。總之各個部門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基于這些實際活動或業務服務進行組織,而不是形成公司所維護的不同的信息豎井(Silo)。通過實現SOA,可以帶來大量好處,包括以下各個方面:
更高的業務和IT一致性
基于組件的系統
松散耦合的組件和系統
基于網絡的基礎設施,允許分散于各地且采用不同技術的資源協同工作
動態構建的按需應用程序
更高的代碼重用率
更好地標準化整個企業內的流程
在知識經濟浪潮下,知識已成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以及企業成長的關鍵性資源,知識管理作為應運而生的新型管理模式,能通過系統地利用信息和專門技術,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識,實現組織機構的創新能力、響應能力、生產效率和技能素質的有效改善,從而提高企業競爭力。高技術虛擬企業(High—techVirtualEnterprise,HTVE)是知識經濟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型的企業組織形式。由于具有從社會中獲取必需的且本企業自身不具有的資源,以及便于同其他企業、科研院所進行技術和知識資源的交流和共享等特點,這種組織形式能夠陜速地響應市場機遇,減少相關開發工作量,縮短產品的上市時間,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和企業風險,未來將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一種重要的企業形態。
一、高技術虛擬企業知識管理
1.高技術虛擬企業特點
高技術虛擬企業(High—techVitrualEnter-pirse,HTVE)是指一些從事高技術產品的研制開發、生產、銷售及服務等各類相互獨立的高技術企業(或含有科研機構、大學和少數其他類型的企業、金融機構等等)為實現對市場的快速反應和對用戶的優質服務,根據各自的核心能力,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在網絡環境下采用虛擬組織模式而組成的虛擬企業。
高技術虛擬企業是虛擬企業的一種特殊類型。除具備一般虛擬企業的特征(如組織結構的扁平化;團隊合作;核心能力;并行工程;信息技術外),高技術虛擬企業還具有與其他虛擬企業不同的特點:
(1)高技術特征。企業技術含量高,成員主要集中在上游技術創新企業,甚至研究機構和大學均可成為聯盟中重要成員。研究成果也可以成為產品,此時的生產過程為研究過程,這時的虛擬企業為虛擬科研組織。
(2)管理的重點為知識管理。管理的主要資源為知識和技術人員。企業間關系管理不僅是物流供應鏈管理,更重要的是知識供應鏈管理。
(3)知識存量高且流量大。高技術虛擬企業還具有相對高的知識存量以及不斷追求知識創新的動力和壓力。相應的,高技術企業員工以高知識員工為主體,他們知識存量高并且學習能力強,通過一系列知識活動為企業創造財富。
(4)核心能力主要體現為技術創新能力。高技術企業其核心能力主要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技術能力,從知識存量與流量角度看,高技術企業通過個人學習和組織學習來實現知識(技術)的靜態積累(知識儲備和維持)和動態積累(知識創新),進而支撐技術能力的不斷提高,建立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因此,高技術企業實質上就是知識高積累和快速創新兼具型企業。知識管理是高技術虛擬企業實現核心競爭力必然的選擇。
(5)超前性。高技術虛擬企業的產品開發具有超前性,企業要預見和創造市場需求,就離不開知識創新。
2.知識管理在高技術虛擬企業中的重要作用
高技術虛擬企業需要通過有效的知識管理方式形成一種知識聯盟的核心能力。知識與信息資源是虛擬企業運營的根本要素之一,企業的中心目標是學習和創造知識使之在組織中低成本而高效地相互轉化、溢出與釋放,知識管理是虛擬企業實現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1)高技術虛擬企業實現技術創新需要知識管理。高技術虛擬企業是企業為了提高技術創新能力而采取的一種新型組織合作方式,企業與企業或者與高校等科研機構之間會建立知識聯盟來促進技術創新。通過知識管理過程,外部知識可以內部化,虛擬企業中的知識在轉移和共享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知識資源,為企業創造價值。
(2)高技術虛擬企業提高柔性需要知識管理,高技術虛擬企業需要能對外界變化做出靈活的反應。知識管理通過挖掘和獲取盡可能多的知識內容和專家技能,把創造的知識和外界的信息加以收集和綜合,縮短查找信息的時間和避免重復性的勞動,獲得對日常決策的幫助,以應對多變的競爭環境對企業敏捷性的需要。
(3)高技術虛擬企業的網絡化組織需要知識管理企業在網絡化組織上進行工作的環境要求。它不但需要自身的知識管理,而且需要通過知識管理來了解每個網絡節點的知識技術條件,以保證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在網絡上的通暢流轉。
(4)高技術虛擬企業間的合作溝通需要知識管理。虛擬企業是高度競爭和高度協同的對立統一體,它的組織邊界是模糊的,其合作伙伴之問的高度協同必須以信息流和知識流的通暢為基礎。
二、高技術虛擬企業知識管理鏈模型
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前者一般是指可以編碼和度量的,可以由計算機處理的知識;而后者一般是指人們頭腦中的經驗、訣竅、靈感等知識。高新技術企業的知識管理技術與工具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使知識在員工之間容易地傳遞,使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容易轉變,從而在此基礎上實現企業的知識創新。高技術虛擬企業通常由若干企業臨時組成,成員可以包括企業、團隊、個人三個層次,而不僅僅是企業內部成員,各成員企業都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它們之間是一種平等的團隊合作關系,所以知識管理的過程更加復雜,不僅僅局限于高技術虛擬企業內部,還融合了成員企業內的知識管理。
一般來說,一個企業的知識鏈通常包括知識的識別、獲取、開發、分解、儲存、傳遞、共享以及知識產生價值的評價等環節,在這個知識鏈上,形成了一條知識流。高技術虛擬企業的知識鏈,知識管理的對象就包括知識的順暢流動,以及創造適合知識交流與共享的氛圍,所以,知識鏈模型為高技術虛擬企業知識管理研究提供了一個更直觀的視角。高技術虛擬企業知識管理鏈模型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1.基于web的基礎構建
基于web的虛擬組織網絡是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為了達到共享技術、分攤費用以及滿足市場需求的目的,借助于計算機網絡和兀’技術,將具有開發、生產、經營某種新產品所需的不同知識和技術的不同組織單元連接成一張網,形成結構扁平、交叉功能強的組織形式。各組織單元間彼此連接,富有柔性、機動性高,遞階層次少。與傳統企業相比,高新技術企業所采用的高新技術及其生產的產品的生命周期比較短,知識更新速度較快。通過建立虛擬網絡組織,調動工作團隊的積極性、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工作團隊中的成員共同致力于組織的宗旨績效目標,并且承擔共同的責任。從而,各成員之間能夠從過去的缺乏信任、知識壟斷、相互競爭轉變為密切合作、知識共享來完成工作目標,能夠快速有效地達到更新知識的目的。此外,還有高技術虛擬企業的文化、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它們作為“軟資源”也是虛擬企業運營的重要基礎。而且,虛擬企業知識倉庫作為公共知識的存儲地,對知識的轉移和共享提供了場所。虛擬企業成員從組織的內/外部知識源中獲取各自的知識然后存于組織的知識庫中,通過web技術進行轉化和學習,供所有員工進行交流和共享,而交流過程中形成的新知識又歸聚到知識源中,這個過程是循環的。
2.知識管理流程
本模型中知識管理流程主要包括知識獲取、知識選擇、知識產生、知識內化、知識外化五個過程。從三個方面闡述如下:
(1)知識獲取和選擇:創新的基礎就是前人積累的知識,組織或個人實現創新的第一步是要獲取大量的相關知識。系統最初收集到的只是蘊藏著豐富知識的信息資源,有待于人們去進一步挖掘。在高技術虛擬企業中,主要是利用一些計算機和數學方法對獲取的知識進行過濾和數據挖掘。其中主要搜索方法有人工智能和搜索器等,主要的數據挖掘方法有模糊聚類、神經網絡和統計分析等。利用這些技術能夠對系統未來可能發生的改變加以準確預測,并對一些不確定的知識進行推理、判斷和分類,使其符合現實狀況。最后將處理完畢的知識、信息以一定方式和規則通過知識門戶的控制存儲在知識中心。
(2)知識產生:企業中的知識、信息等很多來自于外部組織,不可能完全符合本企業的實際需要。因此可以通過遺傳算法、人工智能等技術對現有知識和信息進行選擇改造、融合,實現知識的重新開發與創新,創造出更加符合本企業發展的新知識。
(3)知識的內化和外化。產生的知識最終在企業實踐工作中加以應用。知識的內化過程,指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過程,如通過培訓將書本上的顯性知識轉化為主體的隱形知識,然后通過主體的創新活動而實現知識重用。知識的內化主要通過網上培訓、知識地圖、知識倉庫和知識推送來實現。知識的外化過程,指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即將主體的經驗和訣竅進行總結,并以文字、圖形等形式表現出來,使隱性知識得以保存、傳播和重用;知識的外化是知識管理技術中的瓶頸,主要通過知識共享平臺、知識結構圖來實現和認同。
3.戰略融合
從戰略層面考慮,主要分為知識聯盟、知識聯盟內的協調和控制三個部分。高技術虛擬企業的知識聯盟作為企業戰略聯盟的種范式,是從高技術企業擁有的、給其帶來核心競爭力的知識這個角度來建構相互間締結聯盟的機理。通過知識聯盟的方式,將數個企業有限的技術力量綜合在一起,使各企業之間能最大限度發揮各自之長,彌補各自之短,這是當今企業有效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高技術虛擬企業知識聯盟,在創造聯盟基本上遵循著類似的模式,首先,評估伙伴潛能,要能創造出一個立足于現實、將來能實現的新聯盟,聯盟各方必須具備足夠的為聯盟作出貢獻的潛能;其次,在描述聯盟可能為各方帶來的貢獻時不能有所偏重,并且聯盟要求各方必須承擔作出改變和付出的成本;最后,創造可行途徑,制定實現遠景的步驟。各方對共享的遠景達成共識之后,聯盟制定出實際可行的步驟。
模型強調了知識管理的價值創造過程,并強調了WEB的基礎作用,突出了知識管理網絡化構建的趨勢,充分考慮了企業文化和組織結構等環境因素對知識管理的支持,既注重突出知識管理過程,也強調通過各種知識分析工具增強知識創新能力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對模型各個層次具體使用的技術餌決方案、知識管理主體和外部因素的集成考慮仍不夠全面,尚待進一步研究。
三、高技術虛擬組織的知識管理鏈運用策略
1.基于web建立有效的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管理信息系統
高技術虛擬企業需要開發知識管理系統所必需的軟、硬件設施,為知識獲取與共享創造條件。企業知識管理的核心內容是憑借一系列技術手段、制度安排及管理手段,基于WEB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該系統至少應包含以下幾個子系統:一是需要開發出先進的知識庫、數據庫與模型庫以及相應的庫管理子系統;二是需要開發與建設企業內部各單位之間、企業與外部機構之間、企業與用戶之間的知識交互網絡;三是要開發出友好的人機交互界面,以使企業內部員工與用戶都能及時、便捷地通過與計算機系統對話,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
2.創建知識管理的組織體系
高技術虛擬企業的知識管理首先應該擁有知識管理的機構,并使之成為企業的一個職能部門。知識管理是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它的產生會觸及高新企業本身組織結構的變化,只有高新技術企業的組織結構具有彈性,才能發揮知識管理的作用。高技術虛擬組織內的知識管理要努力在企業中取得更加重要的地位,從而形成全公司的知識管理。企業應當設立專門的知識管理部門,或者至少任命知識管理管理者。一方面是由于知識管理的關鍵在于把每個人的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而這只有全體人員的參與,全體人員的重視才能成為現實;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識對于高技術虛擬企業成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是其競爭力的來源。知識是一種戰略資產,對于高技術虛擬組織中的企業更是如此。
3.高技術虛擬企業文化建設
對于任何組織而言,進行知識管理必須以建立開放的、愿意為組織貢獻知識的文化為主。對于高技術虛擬組織中的企業成員來說,文化更是知識管理的關鍵。這主要是由于虛擬組織中的個體成員常常在空間上是分離的,面對面的交流比常規企業中要少,因此個體成員之間以及個體與企業之間的關系較為松散。在這樣一個弱文化的環境中,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阻力會更大。另外知識的轉化常常是跨組織的,由于高技術虛擬組織中的信任關系的脆弱性,常使人們在交流知識時有所顧慮。因此,對于高技術虛擬組織來說,必須以文化為動力,加速知識的積累和轉化。:
4.外部協同
一、企業核心能力的形成是技術積累的結果
企業核心能力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發揮的作用已被人們充分肯定。從其概念上看是指一組以先進技術為核心的知識流。而技術積累是指企業作為一個有機系統,在從事技術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一種寓于企業組織之中的知識積累和技術能力遞進。因此,企業核心能力是企業技術積累的結果。
1.技術積累提供了形成核心能力的核心要素——先進技術。
企業有了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才能擁有有競爭力的產品。如果把企業的所有技術進行分解,識別核心技術,則是從企業的關鍵技術發展而來的,而關鍵技術的獲得是企業通過技術積累實現的。該項技術在企業的同行業中具有先進性,該技術的持續創新的延展性強,企業對此項技術的掌握速度與能力都優于競爭對手,并且此項技術還決定著企業主要產品的功能是否優異。
企業擁有關鍵技術后,對整個技術進行整合,使之成為一個有序的系統。整合過程屬于知識管理過程。企業完成整合過程,同時也是企業核心能力的形成過程。
根據傅家驥的理論,技術積累是形成創新集群的根本原因。即基于技術軌道的順軌型創新集群;基于技術平臺的衍生型創新集群;向某一技術關聯域擴散的滲透型創新集群是由企業不斷進行技術積累形成的。而如果把技術軌道、技術平臺、技術關聯域放在企業內考察,基本上就是企業的核心技術系統。
首先,對于技術軌道而言,根據美國經濟學家多西的理論,技術軌道是由范式所決定的“常規”的解決問題活動。即是一組可能的技術方向,它的外邊界是由技術范式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并且,技術軌道中的技術一般存在著互補性,同時,軌道中一種技術的發展與不發展可能會促進或阻礙其它技術的發展。這種發展呈積累性特征,未來技術發展的可能性與人們在現在技術邊界中所處的地位相關。因此,技術軌道是技術積累形成的。對企業而言,技術軌道的形成過程中,決定技術軌道發展和變化方向的技術就是企業的核心技術。這樣企業的核心能力就是以企業技術軌道中的主導技術為中心的知識體系的形成。其實,如果企業能夠形成典型的技術軌道,呈現出軌道性發展趨勢的技術體系,就構成了企業的核心能力。
其次,企業如果在內部形成技術平臺,平臺技術中主要技術就成為企業的核心技術,甚至有時技術平臺本身就成為企業的核心技術。構成企業技術平臺的技術可能是一組技術,也可能是多組技術。企業的技術平臺是企業技術積累的階段性成果,平臺的先進性代表著企業核心技術水平。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通過有意識的技術積累形成平臺技術,通過技術積累實現構建技術平臺后的差別化、系列化生產的任務。當一個技術平臺難以滿足當前生產產品所需技術水平時,就要考慮技術平臺升級問題,技術平臺升級仍需技術積累的支撐才能實現。因此,對企業的技術平臺及滿足差別化、系列化生產技術的知識整合過程,就是企業核心能力的形成過程。
第三,企業親近度高的技術的不斷積累,也就是向其他企業進行技術滲透能力強的企業,越容易形成企業的核心能力。因為企業積累的技術相似性越強,企業越可以更多地利用原有技術積累,企業創新能力和創新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因此,技術積累形成的核心技術和較高的知識整合能力對企業提升競爭力非常關鍵。企業的核心能力的重復使用過程中,價值不但不會減少,而且還能增加,具有連續增長報酬遞增的特征。因此,核心能力是企業在市場中取得超額利潤的主要原因。
2.整合先進技術流的知識積累。
核心能力的形成是整合先進技術流的知識體系的形成,這一體系的市場表現在于企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因此,企業的知識體系就具備了企業資本的性質,這種資本自然也就是企業長期的技術積累形成的,其它企業難以仿制。而且,企業的類型不同,這部分知識資本的表現方式也不同。對于技術型企業來說,專利、技術方法、商業秘密、構成其知識資產的主要部分。對于營銷型企業來說,商標、品牌、企業知名度、版權等成為企業重要的知識。對于以信息技能為中心的企業來說,企業積累管理經驗、團隊合作能力、流程再造、企業文化的培養、價值體系的建立、企業資信系統等成為企業知識積累的重點。企業知識積累狀況表明了企業知識管理能力。
二、企業技術積累過程中對核心能力形成產生的負面影響
企業在技術積累過程中由于戰略選擇或知識技能選擇不當,一方面會隨著知識技能的積累,使企業的技術體系失去了彈性,不能自如延伸和拓展,即形成了核心剛度;另一方面,企業知識和技能積累的越多,越難以形成核心能力,難以使技術知識集成化、體系化,淡化了核心能力。
1.技術積累形成核心能力的同時,企業出現了核心剛度。
根據倫納德·巴頓的理論,核心能力形成后,對以后的關鍵性知識流動不是促進而是阻礙,就形成了核心剛度。因此,企業在技術積累的過程中,把形成核心能力作為目標的同時,要避免過早形成核心剛度。
(1)企業要正確對待轉換成本。轉換成本是指由一種狀態或行為轉換為另一種狀態或行為所產生的損失和需要付出的代價。企業在技術積累過程中,轉換成本的存在是不足為怪的。企業的有形系統和無形系統都有某種特定的專用性。即企業硬件資產的天然惰性和管理方法及理念的慣性使得企業在形成核心能力的同時,很難再創造出利于關鍵技術、知識流動的暢通渠道。而企業要打破核心剛度則意味著削弱公司現有能力。這期間,對管理等軟件的改變要難于對硬件的改變。此時企業一方面要克服心理障礙,打破思維與心理慣性;另一方面,要對企業的轉換效益作戰略分析。由于轉換效益與轉換成本的時間的非對稱性,企業要對潛在轉換收益與顯現轉換成本作長期的財務預測。也就是說,企業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途徑。但是,一方面這個體系的建立不是一勞永逸的;另一方面,這個體系要保持開放性與適度的彈性。技術平臺與技術軌道要留有擴充的空間。但是企業留有空間也容易被其它企業所擠占。這就要求企業的反應速度要快,防止競爭對手的進入。
(2)企業要正確對待技術看門人對知識的過濾。企業的技術看門人是企業中篩選、傳播技術的關鍵人才,他們本人有隨時了解本領域的最新知識動態的機會和能力,通過數據庫,利用關鍵字作檢索搜尋日常的專利,選擇積累新的技術。當企業已經形成了某種技術軌道和技術平臺的核心能力,技術看門人往往在對大量的新知識識別后,把與企業現有核心能力無關的知識濾除掉,這樣,企業核心能力被加強的同時,也注定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彈性能力被弱化了。可能使企業進行試驗的技術范圍縮小。另外,如果技術看門人對某種新的知識、新技能存有某種偏見,也會影響企業對知識的選擇。因此,企業在技術積累時,要努力使企業成為一個接納多種創新思路和建議的主體。這就要求企業的管理層與企業的生產操作層建立信息交流渠道,消除個人對技術知識的偏見。也就是企業要形成一種崇尚創新的氛圍。
(3)管理科學化——正確的目標與價值選擇。企業在技術積累的過程中,要注重科學的管理。既不能沒有目標,也不要刻意去實現目標。比如:一方面,企業過多的關注現有客戶,則容易失去潛在的客戶;另一方面,由于新的客戶的潛在需求超越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的時候,可能失去當前的客戶。因此,企業的核心能力必須具備彈性,在充分滿足現有客戶的同時,引導市場需求方向的變化,使企業將來的發展適合潛在客戶的需要。
再有,企業要形成管理系統的正反饋機制。不同的員工在企業中的地位和角色不同。如果地位低的部門或員工掌握了某種對企業至關重要的知識與技能,若這種知識與技能被排除在外的時候,則不能形成核心能力彈性的正反饋機制。因為,它不能吸收該領域的優秀人才。由此,企業在管理當中的價值定位要科學,使部門之間、員工之間,在知識、技能、創新面前具有平等的地位。
2.企業的技術積累使企業核心能力淡化。
企業如果技術積累不當,不僅難以形成核心能力,甚至會淡化企業原有的核心能力。
(1)技術積累速率的影響。企業技術積累要保持合適的速度。如果企業技術積累的速度太慢,就等于給其他企業留有追趕的時間。在特定的時間段內,企業的技術體系沒有通過技術積累迅速實現自組織過程,或者是企業出現了核心剛度,不能迅速地通過技術積累適應市場的多變,那么結果就是過緩的技術積累不能使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或喪失原有的核心競爭力。久而久之,企業整合先進技術流的知識體系不能呈現一種穩定的演進趨勢,相反,還削弱了企業的核心能力。
(2)技術冗余度的影響。企業在技術積累中,會形成技術冗余。如果企業技術積累中形成的技術冗余過大,尤其是超過40%,積累的技術知識越多,其實不是在強化企業的核心能力,而是淡化企業的技術能力。企業所積累的知識與技能,一方面不能完全被企業利用,企業在吸收這些知識技能時會產生冗余;另一方面企業在接受新知識的同時,使原有的技能出現了冗余。這些不能利用必須剔除的技術冗余越多,企業越難以形成核心能力。因為我們不可能將這些技術冗余象銷毀物質產品一樣消除掉。這些冗余的存在會影響新的技術體系的功效的發揮。因此,企業技術積累時既要充分考慮技術的親近度,又要抓住利用不同知識耦合實現技術跳躍的機會。再者技術冗余過大從淡化核心技術能力到淡化整個知識流,還會使企業背上沉重的成本壓力。因此企業在技術積累時要充分考慮。
參考文獻:
1.(美)多蘿茜.倫納德.巴頓.知識與創新.新華出版社,2000.
2.G.多西等.技術進步與經濟理論.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滿足市場需求,獲得商業利潤,是檢驗創新成功與否的最終標準,所以技術創新要始于市場,終于市場,緊緊圍繞市場。企業首先要對市場進行深入的了解、分析,進而發現市場的現實和潛在需求,抓住市場機遇。通常講市場機遇主要來源于市場的拉力和技術的推力。這二者是技術創新的催化劑;而以市場為導向的市場拉力式的技術創新,對技術創新的成功往往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海爾開發的“雙富豪”和“雪富豪”冷柜就屬于市場拉動式技術創新。海爾在市場調查中發現,食品店或冷飲店對冷柜的需求量很大,但市場上卻沒有專門為此設計的產品,海爾從市場需求出發開發的“雙富豪”和“雪富豪”冷柜,正是專為食品店和冷飲店設計的,這兩款冷柜問世以來,在全國各地市場引起了轟動。
企業技術創新的實踐表明,在有企業參與的幾乎所有成功的技術創新的項目中,企業從一開始就對市場需求情況有所了解,并對創新項目可能給企業帶來的效益有一定的估計。同時,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也要作好商業化的準備,抓住創新項目可能給企業帶來的商機,而不是等到項目完成,新產品或新工藝開發成功后,再去考慮市場,否則創新戰略就很難成功。
二、創新目標要明確
企業在確定創新目標時要從市場出發,結合技術的可行性,認真制訂出簡單明確、參與者認同的切實可行的技術創新目標。確定了創新項目的目標以后,還必須據此制定有關的工作計劃,把各項目標細分和轉化為對項目的實際要求。工作計劃分為技術和經濟兩方面的計劃,技術方面要確定所要達到的技術要求和指標,經濟方面應確定項目成本和市場回報率。企業在選擇創新目標時,技術方面的因素是前提,經濟方面的因素是基礎,必須把它們結合起來加以考慮,做好可行性的認證工作。
三、技術創新戰略要突出重點
技術創新戰略就是根據技術創新目標來構造其創新過程所遵循的指導思想,以及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一系列規劃、內容和程序等方面的決策。它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和可靠性的特點。具體來講,技術創新戰略主要從宏觀上解決三類問題:(1)技術創新面向市場競爭采取何種態勢,是進攻型或是防衛型;(2)研究開發體積技術;(3)采用何種方式進行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中要獲得成功必須制定有效的技術創新戰略,突出重點,確定長期、中期和短期發展目標及相應的措施。
首先,確定技術創新的戰略意圖。它是企業長期追求的最高目標和理論,其核心內容可用最簡潔的語言來表達,如青島海爾的戰略意圖是“真誠到永遠”,佳能的戰略意圖是“打敗施樂”。戰略意圖的主要特點是長期性、穩定性和超越性,它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長期指導并為企業技術進步和發展提供動力。
其次,確定戰略意圖實現的戰略方案和戰略措施。企業應將所要達成的總目標劃分成階段性的企業近期可望實現的分目標和切實可行的措施。這個目標要突出重點,如邯鋼將行業最低成本指標作為自己的重要目標,佳能復印機為打敗施樂確定的創新重點是提高產品功能,同時降低成本。
最后,技術創新項目參與的各方動機和目的不相同。企業關心的是商業回報和市場競爭優勢的形成;研究機構主要的目的是開發技術,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對企業來講,協調好技術、商業和生產戰略之間的關系特別重要。創新是一種持續過程,企業技術創新的長期戰略就是要對產品和工藝進行持續不斷的改進。
四、注意細節創新定位
企業在從事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的技術,而要貼近消費者,無微不至地為消費者所想,把消費者的愿望和要求作為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哪怕是消費者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也要值得認真考慮。企業要學會從消費者的煩惱中捕捉用戶的要求,并從解決消費者的煩惱出發來確定自己的細節創新定位。只有抓住一點一滴的細節創新,才能很快得到市場的回報。
五、選擇適當的合作伙伴
一項成功的創新項目,往往是多方合作的結果,這就涉及到合作伙伴的選擇問題。
首先,合作伙伴的選擇要有利于形成互補性的伙伴關系,包括橫向和縱向互補,橫向互補是指合作伙伴具有不同的產品市場目標或技術互補性。縱向互補涉及到研究開發、產品生產、市場開發等過程。合作伙伴一般包括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企業、用戶等。建立穩定而有效的伙伴關系必須以互補性為基礎,項目參與各方必須各有所長、各有所需、各有所獲,具有共同的責任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才能形成較強的合作創新能力,項目成功的可能性才能最大。
其次,合作協議應確定比較現實的條款和條件。伙伴間的合作關系可由協議予以保障,良好而緊密的合作關系除有法律約束外,還必須有強烈的合作意愿。
最后,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合作項目成功的關鍵取決于參與創新的人員構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使人心情舒暢,情緒飽滿,能充分發揮參與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良好的人際關系是項目合作的前提,是創新成功的保證。
六、具備創新所需的必要資源
創新需要投入,創新項目能否成功的關鍵是看企業是否具備必要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為創新項目提供經費,保證創新項目能夠及時有效的上馬;物力資源也可稱技術資源,它分為硬件資源(設備、儀器等)和軟件資源(專利、工藝等)以及技術測試能力,它是技術創新能夠正常進行的技術保障:人力資源對技術創新的成功起決定性的作用,許多創新活動的成功都與參加項目的核心人員或項目負責人直接相關,項目核心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和技能,包括技術水平、商業意識、組織能力和工作熱情等。一個合格的技術創新項目負責人應該能瞄準創新目標,實事求是、精心組織、勤奮求實、堅決果斷、善于制訂計劃、勇于面對困難以及具有良好的交際能力、領導才能和創新意識。以上三種資源構成企業技術創新的必備資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