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3:0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食品化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食品生物化學課程是高職院校食品專業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就是為食品專業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和未來就業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的設置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發展方向做出合理調整,講授課程要有重點有目標。
1.2理論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生興趣。
食品生物化學課程主要是一門研究關于食品成分的結構、組成、功能以及性質,和食品成分在其加工、運輸、貯藏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學科。課程涉及的知識面較為寬廣,理論性、實踐性較強,但課程知識點零散、系統性不強以及章節相對獨立,所以高職院校的學生會在接受知識過程中產生畏難的情緒。然而,食品生物化學與日常的生活聯系緊密,這一獨特的優點使得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與實際生活聯系的地方,一旦學生對該課程產生興趣,就很快會讓知識變難為易。
2.現代化教學手段
2.1制作動態教學課件。
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的內容抽象,但又十分重要,所以可以使用CAI課件,把課程所要使用的數據、文字、聲音、圖像和視頻等結合在一起集成處理,這樣的教學效果會非常理想。
2.2制作PPT。
在制作PPT的過程中,盡量不要出現大段的文字,最好使用大量的圖片、圖例或表格,適量的動態內容也是很有必要的。字體應該比較飽滿,字號適中,重要的知識點一定要醒目,例如使用字體加粗格式等。重要的知識點可以運用適量的超鏈接來清晰展現,將啟發式提問貫穿于整個PPT。
2.3寓教于樂。
運用多媒體或者制作flash讓課程處于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使學生有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這樣對于學生學習食品生物化學課程會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這種形式不宜過多使用,過度的多媒體和flash教學會使學生產生視覺上的疲勞,老師的教學任務也會因為大量的實踐而難以完成。
2.4互動教學。
高職學校可以建立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網站,將任課老師的課件和教學資料放在網上,以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自主學習,來彌補在課堂上遺漏的知識點。此外,學校可以砸網站上設立學生試題自測盒老師對學生疑難點答疑,真正落實教學互動,這樣一來就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教師也能在對學生的答疑和學生自測中更好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即時查漏補缺。
3.加強實驗室的基礎設施建設
實驗室是食品生物化學課程進行教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對延伸課堂教學的知識點、以理論指導實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學校進行教學和科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良好素質和較強能力的重要實踐基地。所以,實驗室的基礎設施建設是食品生物化學課程專業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同時鞏固了專業學科的建設。第一,要加大對食品生物化學課程實驗室建設經費的投入,使實驗室的條件完善、設備先進,讓學生在畢業以后很快就能適應工作崗位。第二,要提高實驗教學地位,重視培養實驗師資力量,注重完善實驗室的實驗人員配置,建立具有專業化的實驗隊伍,為學生的自主實驗創造有利的條件。第三,教師要積極鼓勵學有余力且對課程有興趣的學生參加實驗準備過程、實驗管理和教師的科研活動,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自主組織實驗,達到一個鍛煉學生組織協調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目的,提高管理水平。
4.教學相長
教師在學生知識的講授過程中扮演著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教師的品德和言行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每位教師須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學生做一個良好的榜樣,提高自身的業務學習、文明禮貌、政治素養和敬業精神等。科學文化素質是高職院校教師從事教學方面工作的最根本素質。可能學生喜歡某門課程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喜歡該課程的任課教師,自然就會學好這門課程。所以,作為一名受學生喜愛的教師應該做到充分準備并且理解講課內容、課上注重與學生互動、講課方式幽默詼諧通俗易懂、課下關心學生并且時常與學生交流。教師應時刻提升自我,揚長避短,促進教學順利展開。
5.內容、實際和專業三者結合,貫穿課程
培養學生實踐技能是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最本質的區別,所以食品生物化學課程就算只是專業基礎課,其課程內容也要優化,要貼近實際而不僅僅是系統性的知識。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教師不能忘記要時刻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課程學習內容,為以后專業課的知識學習打下結實的基礎。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是物化可操作的教學理論或思想,教學模式是借鑒了美國教育心理學家(B,S,BLOOM)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1],這種模式旨面向全體學生,縮短優、良、差各類學生基礎上的差距,使每個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能雙向發展,淡化分數,扎實地學到食品企業如加工、檢測的基本技能,適合職業學院的特點。
基礎化學教學模式是由本專業培養方案、教學活動、教學評價三部分組成。教師根據培養方案和基礎化學(無機、有機、分析)自編教材,結合專業特點提出具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并以①展示、②預習、③實施、④反饋、⑤矯正、⑥達成的學習小組為中心。在教學模式的框架下進行調節控制教學活動。本模式突出了六個基本環節― 教學資訊,形成性評價(過程性考核),反饋與矯正等[2]教育學論文,這就較好地控制并改善了輕工食品基礎化學教程,突出因材施教、因人實教、企業所需我所教與學,使教與學在較大程度上相互適應。現就這些內容分別加以說明。
一、教學模式
確定教學模式是較好地完成培養方案的主要環節,具體做法是;針對學生在學習中的實際情況對每一知識要點、要求掌握的程度都用行為性動詞進行具體描述,用韻語手段去貼近生活。它是教與學雙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以后,就會激發學習動機,再借助瑯瑯上口的歌訣,如:化學分析天平的操作使用―“稱質量,用天平;使用前,先調整;一調低水平;再調指針零。左物右碼,先減后增;稱時需啟動,操作先止動;啟動止動細心穩重”及試管振搖操作方法:“三指捏,兩指拳,腕動臂不動”等,促使自己運用達到一定技能。
基礎化學教學模式一般分為兩部分:
1、認識部分:它指概念、理論、原理、用語、用途等。掌握程度用識記、簡單應用、理解、綜合應用四個水平層次描述。
2、技能部分:它指儀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性質實驗操作,設計實驗,食品企業檢測實用等。實驗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序用模仿、學會、熟悉、實用四個水平層次描述。
例如:對《基礎化學》中“溶液的滲透壓”的認識是:
⑴、能區別擴散和滲透現象;
⑵、記住產生滲透現象的條件;
⑶、知道等、低、高滲溶液的概念。
一般理解:
⑴、能說出滲透壓的概念;
⑵、能正確進行毫滲透單位的簡單計算。
簡單應用:
⑴、能根據滲透定律,結合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具體情況比較不同溶液間的滲透壓大小。
⑵、能指出滲透壓在食品檢驗上的意義。
“溶液”的實驗操作技能是:
模仿:
⑴、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⑵、吸量管和洗耳球的使用方法
學會:
⑴、固液藥品取用操作“拿瓶標簽對虎口,瓶蓋倒置別亂丟;量液注意彎月背,取后塞好藥送回”。
⑵、漏斗、玻璃棒操作
⑶、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⑷、洗滌操作(尤其是比色杯洗滌),定容操作
熟悉:
⑴、托盤天平、量筒、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⑵、觀察刻度線(深、淺溶液)的方法
二、設計達標手段
師生雙方在明確了學習目標以后,為達到要求,教師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設計最優化的教學方案、組織教學;且一切活動都要以完成企業所需為核心,傳統教學中的優秀教法都可以借鑒論文開題報告范例。例如:
1、實驗啟發型:該教學突出化學科以實驗為基礎這一特征,引導啟發學生探索新知識;
2、自學研討型:該法著眼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其特點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展開教師的引導啟發活動。具體作法一般是下發“自學提綱”或提出“自學思考題”。學生自學后進行質疑、答疑,師生共同到食品企業討證。
3、綜合啟發型:是在傳統啟發教學的基礎上,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依據學生心理特點和水平教育學論文,采取各種啟發手段達到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在具體實施中,屬于知識記憶的:可通過學生自學教材或教師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學生通過回答問題,達到識記的要求;理解的:給學生創造知識疑惑情境,以討論的形式達到理解程序;應用的:給學生設置具體問題,掌握問題的解決辦法。
三、反饋
在基礎化學教學模式中,為了獲取學生學習目標的技能達標程度信息,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調整教學,需隨時從學生那里得到反饋信息,其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上課提問,討論或采用簡單可行的診斷性檢測,課下處理作業,與學生談話及征求意見等,如果學生測驗未達標,可以明確指出他在哪些知識上未學好及在哪些相應的思維能力上還有欠缺。這樣便于學生在學習中自我矯正,自我強化,又便于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矯正,突出“以人為本”教學。如教學“回爐”,分組上課,個別指導,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學習材料等矯正措施―由“學會”變“會學”。從而使中、差生不欠帳,能夠越過基礎知識的溝壑。化學教學目標常用兩種考核手段:
1、理論考核,以六個學習水平設計相應的習題和試題進行考評,其對應關系一般如下:
識記-填空題:簡單應用―選擇題;理解―是非、判斷題;綜合應用―簡答題;創見―假設問答題;創見性應用―實際應用題。
2、實踐(訓)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一般可以從五個方面來進行,化學儀器的識別操作-應用-提純;化學計算;物―化學反應的觀察、鑒定;獨立操作能力。
四、“輕工食品基礎化學教學模式”的特點
將傳統教學中主要由教師掌握教學目的變為師生共同明確的企業所需,并根據企業所需進行教與學,使技能處于中心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形成評價,只看測驗后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標程度教育學論文,不計考分,不排名次,可以減輕差生的心理壓力,提供“吃小灶”,有利于差生增強學習信心。其特點,比外延模糊不清的傳統教學目的,容易評價、具體明確、外顯性強,有別于傳統教學的特點。
五、實施“輕工食品基礎化學教學模式”效果
實施“輕工食品基礎化學教學模式”是教改中具有系統性和科學性的一項改革。食品營養與檢測全體教師在教學目標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將培養方案,教材、教法含操作韻語及學生的自學融為一體進行統籌,自編《基礎化學》教材,已經從傳統教學的“講”遷移到“導”上來,從而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趨于科學化。
六、附部分化學韻語供行家參考:
⑴ 液體藥品的拿、量、放、注
拿瓶標簽對虎口,
瓶蓋倒置別亂丟;
量液注意彎月背,
取后塞好藥送回。
⑵ 漏斗使用和注意事項
A、四靠兩不過;
B、一角二低三碰;
⑶ 用詩詞謎語表達CaCO3→CaO→Ca(OH)2→CaHCO3→CaCO3更有趣味 性,曰: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渾不怕;
粉身碎骨依然在,
留得清白在人間。”
⑷ 酸堿鹽溶解性表歌謠:
鉀鈉銨鹽都可溶,
硝鹽遇水影無蹤;
鹽酸鹽不溶銀亞汞,
硫酸鹽不溶鋇和鉛;
溶堿只有鉀鈉鋇鈣。
參考文獻:
[1]王佐書《化學教學法》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是物化可操作的教學理論或思想,教學模式是借鑒了美國教育心理學家(B,S,BLOOM)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1],這種模式旨面向全體學生,縮短優、良、差各類學生基礎上的差距,使每個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能雙向發展,淡化分數,扎實地學到食品企業如加工、檢測的基本技能,適合職業學院的特點。
基礎化學教學模式是由本專業培養方案、教學活動、教學評價三部分組成。教師根據培養方案和基礎化學(無機、有機、分析)自編教材,結合專業特點提出具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并以①展示、②預習、③實施、④反饋、⑤矯正、⑥達成的學習小組為中心。在教學模式的框架下進行調節控制教學活動。本模式突出了六個基本環節— 教學資訊,形成性評價(過程性考核),反饋與矯正等[2]畢業論文范文,這就較好地控制并改善了輕工食品基礎化學教程,突出因材施教、因人實教、企業所需我所教與學,使教與學在較大程度上相互適應。現就這些內容分別加以說明。
一、教學模式
確定教學模式是較好地完成培養方案的主要環節,具體做法是;針對學生在學習中的實際情況對每一知識要點、要求掌握的程度都用行為性動詞進行具體描述,用韻語手段去貼近生活。它是教與學雙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以后,就會激發學習動機,再借助瑯瑯上口的歌訣,如:化學分析天平的操作使用—“稱質量,用天平;使用前,先調整;一調低水平;再調指針零。左物右碼,先減后增;稱時需啟動,操作先止動;啟動止動細心穩重”及試管振搖操作方法:“三指捏,兩指拳,腕動臂不動”等,促使自己運用達到一定技能。
基礎化學教學模式一般分為兩部分:
1、認識部分:它指概念、理論、原理、用語、用途等。掌握程度用識記、簡單應用、理解、綜合應用四個水平層次描述。
2、技能部分:它指儀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性質實驗操作,設計實驗,食品企業檢測實用等。實驗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序用模仿、學會、熟悉、實用四個水平層次描述。
例如:對《基礎化學》中“溶液的滲透壓”的認識是:
⑴、能區別擴散和滲透現象;
⑵、記住產生滲透現象的條件;
⑶、知道等、低、高滲溶液的概念。
一般理解:
⑴、能說出滲透壓的概念;
⑵、能正確進行毫滲透單位的簡單計算。
簡單應用:
⑴、能根據滲透定律,結合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具體情況比較不同溶液間的滲透壓大小。
⑵、能指出滲透壓在食品檢驗上的意義。
“溶液”的實驗操作技能是:
模仿:
⑴、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⑵、吸量管和洗耳球的使用方法
學會:
⑴、固液藥品取用操作“拿瓶標簽對虎口,瓶蓋倒置別亂丟;量液注意彎月背,取后塞好藥送回”。
⑵、漏斗、玻璃棒操作
⑶、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⑷、洗滌操作(尤其是比色杯洗滌),定容操作
熟悉:
⑴、托盤天平、量筒、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⑵、觀察刻度線(深、淺溶液)的方法
二、設計達標手段
師生雙方在明確了學習目標以后,為達到要求,教師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設計最優化的教學方案、組織教學;且一切活動都要以完成企業所需為核心,傳統教學中的優秀教法都可以借鑒。例如:
1、實驗啟發型:該教學突出化學科以實驗為基礎這一特征,引導啟發學生探索新知識;
2、自學研討型:該法著眼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其特點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展開教師的引導啟發活動。具體作法一般是下發“自學提綱”或提出“自學思考題”。學生自學后進行質疑、答疑,師生共同到食品企業討證。
3、綜合啟發型:是在傳統啟發教學的基礎上,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依據學生心理特點和水平畢業論文范文,采取各種啟發手段達到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在具體實施中,屬于知識記憶的:可通過學生自學教材或教師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學生通過回答問題,達到識記的要求;理解的:給學生創造知識疑惑情境,以討論的形式達到理解程序;應用的:給學生設置具體問題,掌握問題的解決辦法。
三、反饋
在基礎化學教學模式中,為了獲取學生學習目標的技能達標程度信息,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調整教學,需隨時從學生那里得到反饋信息,其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上課提問,討論或采用簡單可行的診斷性檢測,課下處理作業,與學生談話及征求意見等,如果學生測驗未達標,可以明確指出他在哪些知識上未學好及在哪些相應的思維能力上還有欠缺。這樣便于學生在學習中自我矯正,自我強化,又便于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矯正,突出“以人為本”教學。如教學“回爐”,分組上課,個別指導,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學習材料等矯正措施—由“學會”變“會學”。從而使中、差生不欠帳,能夠越過基礎知識的溝壑。化學教學目標常用兩種考核手段:
1、理論考核,以六個學習水平設計相應的習題和試題進行考評,其對應關系一般如下:
識記-填空題:簡單應用—選擇題;理解—是非、判斷題;綜合應用—簡答題;創見—假設問答題;創見性應用—實際應用題。
2、實踐(訓)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一般可以從五個方面來進行,化學儀器的識別操作-應用-提純;化學計算;物—化學反應的觀察、鑒定;獨立操作能力。
四、“輕工食品基礎化學教學模式”的特點
將傳統教學中主要由教師掌握教學目的變為師生共同明確的企業所需,并根據企業所需進行教與學,使技能處于中心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形成評價,只看測驗后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標程度畢業論文范文,不計考分,不排名次,可以減輕差生的心理壓力,提供“吃小灶”,有利于差生增強學習信心。其特點,比外延模糊不清的傳統教學目的,容易評價、具體明確、外顯性強,有別于傳統教學的特點。
五、實施“輕工食品基礎化學教學模式”效果
實施“輕工食品基礎化學教學模式”是教改中具有系統性和科學性的一項改革。食品營養與檢測全體教師在教學目標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將培養方案,教材、教法含操作韻語及學生的自學融為一體進行統籌,自編《基礎化學》教材,已經從傳統教學的“講”遷移到“導”上來,從而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趨于科學化。
六、附部分化學韻語供行家參考:
⑴ 液體藥品的拿、量、放、注
拿瓶標簽對虎口,
瓶蓋倒置別亂丟;
量液注意彎月背,
取后塞好藥送回。
⑵ 漏斗使用和注意事項
A、四靠兩不過;
B、一角二低三碰;
⑶ 用詩詞謎語表達CaCO3→CaO→Ca(OH)2 →CaHCO3→CaCO3更有趣味 性,曰: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渾不怕;
粉身碎骨依然在,
留得清白在人間。”
⑷酸堿鹽溶解性表歌謠:
鉀鈉銨鹽都可溶,
硝鹽遇水影無蹤;
鹽酸鹽不溶銀亞汞,
硫酸鹽不溶鋇和鉛;
溶堿只有鉀鈉鋇鈣。
參考文獻:
[1]王佐書《化學教學法》
要實現由驗證型實驗教學方法向啟發式的實驗教學方法的轉變,教師應首先樹立啟發式實驗教育的教學理念,變傳統的單向知識傳授模式為知識傳授與啟發探索相結合的模式。這樣才能將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同時,通過啟發式實驗教育,能使學生變“模仿”實驗為“探索發現”實驗。這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是將學習知識、培養技能和能力融為一體的載體,學生將會對課堂產生極大的興趣。
1.2教師啟發式的實驗教學
以往填鴨式的有機實驗課堂教學形式單調,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望和創造欲望,學生只是在眾多的知識當中被動地接受教師講授的現象、原理、規律等,缺乏主動、積極地去認知、探究。教師啟發式的實驗教學則在實驗之初,介紹目前幾種常用的實驗方案,啟發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幾種方案的優缺點及適用范圍,然后引導學生提出適合實驗室應用的實驗方案或對某個步驟提出改進方案,最終讓學生分組實驗進行對比和驗證。實驗過程需要學生在全過程手腦并用,并讓學生在改進的實驗與已有的實驗步驟和現象的對比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根源。如用于液體混合物分離的蒸餾與分餾實驗,在教材中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基本實驗操作,我們則將兩個實驗合并為一個實驗,讓學生通過分析自己得到的蒸餾與回流的實驗結果,得到蒸餾與分餾操作在分離液體混合物的異同,從而得到不同分離方法的適用范圍。又例如在乙酰水楊酸的實驗中,書中的方案是固定水楊酸與乙酸酐的用量,計算收率。而改進后的方案為,設置不同劑量比例的實驗組,讓同學分組操作,不同實驗組之間通過對比實驗現象與收率,分析原因,通過對不同劑量組數據的分析,使同學在這一過程中認識到酰化劑的劑量對反應的影響。通過這種改革,使學生在一種探索研究性氛圍中幫助學生掌握實驗要點、難點及注意事項,使學生深刻理解實驗步驟的設置原理,規范實驗操作。通過這種啟發式實驗教學,激發學生探索和創造性研究的積極性,從被動接受者轉變成知識的創造者,為他們將來進行畢業設計、科研工作做準備。
2啟發式科研訓練在有機化學實驗課程的實施效果
以往傳統實驗教學主要以講授法和演示法為主,學生只要“照方抓藥”式被動開展實驗,缺乏思考、分析、提煉和整合歸納知識的能力。啟發式實驗教學則實現了教學與科研的雙贏。大二年級學生在實驗課結束后感言:“有機化學實驗很鍛煉我們實驗技能”。他們在有機化學課堂中了受到科研的啟蒙教育,能主動以較大的興趣投入到課堂的科研訓練過程中,在提高綜合實踐能力的同時,創新意識和能力能夠得到明顯提高。
在巖礦檢測中,具有很多種化學藥品,由于操作不當,往往容易導致實驗操作事故發生。常見有毒液體包括溴水、氫氟酸、三氯甲烷等,有毒固體包括汞、苯、砷、錳及化合物,常見腐蝕物包括硫酸、硝酸、高氯酸、氫氟酸等,常見易燃易爆物包括乙酸、乙醇、乙醚、過氧化物等。
2)危害。
化學藥品如果存儲和處理不當會帶來相應的危害,侵害人體健康,污染周邊環境,影響公共安全。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嚴格遵循實驗操作要求,確保實驗安全順利進行。
3)侵害人體主要途徑。
例如,體表吸收、誤食、吸入等,進而侵害人體,影響人體安全與健康。
二、巖礦檢測實驗室化學藥品安全預防的不足
1)人員操作不規范。
實驗中沒有嚴格遵循操作規范,導致安全事故發生。例如,有毒或有異味物質沒有在通風櫥進行實驗操作;怕光、遇熱能分解物質在太陽照射地方實驗;稱取揮發性藥品后沒有及時蓋上瓶蓋,導致化學藥品揮發。
2)藥品性質不穩定。
巖礦檢測實驗化學藥品具有可燃、有毒、易揮發等特點,性質不穩定,在搬運、存儲、使用中沒有嚴格遵循規范操作,容易引發腐蝕、中毒、火災、爆炸等事故,影響實驗順利進行和操作人員安全。
3)藥品存儲不恰當。
沒有嚴格按照要求進行藥品存儲,禁忌藥品混放,存儲室電氣設施、靜電接地等不符合要求。存儲管理不到位,藥品出現泄漏、拋灑等問題,部分藥品存儲時間過長,因潮濕、揮發等而導致藥品失效。
4)儀器設備被損壞。
儀器設備沒有嚴格按照規定安裝,實驗中對儀器操作不當,導致藥品反應不完全,不能達到應有的實驗效果,甚至引發火災、爆炸等現象。
三、巖礦檢測實驗室化學藥品安全預防的對策
1)完善規章制度,加強藥品管理。
首先,應該完善管理規章制度。了解化學藥品特性,嚴格遵守《易制毒化學品管理條例》等相關規定,建立健全的管理規章制度,對化學藥品進行分類,并做好管理工作。其次,落實藥品管理責任制。將管理工作的具體職責落實到管理人員,有毒有害藥品應該由專人進行管理。劇毒藥品嚴格執行雙人保管、收發、領用制度,實行雙本賬,雙鎖管理。對一些特別劇毒的藥品要實現三人以上特殊管理,以確保藥品使用安全。最后,對藥品應該實行統一采購、統一保管、按需取用,確保化學藥品采購和使用嚴格遵循規范要求。要確保巖礦檢測試驗所需藥品的數量能滿足使用要求,允許具有一定量的庫存,以備急需使用。
2)遵循使用方法,確保操作安全。
實驗中嚴格控制藥品用量,根據實驗需要稱取化學藥品,實驗前才配置溶液,溶液配置滿足實驗需要即可,避免出現浪費現象。嚴格遵循實驗方法進行操作,正確掌握儀器使用技巧,了解化學藥品性質、反應條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等內容,促進實驗順利完成。運用具有毒性藥品時,要嚴格執行操作規范要求,帶上手套,口罩或者防毒面具,實驗后要對容器進行清洗與消毒。另外,在實驗操作中要掌握正確的防護方法,當化學藥品對皮膚造成損害時,能夠立即采取措施處理,確保實驗安全。
3)規范藥品存儲,確保藥品性能。
庫存房間應該具有良好的通風、避光性能,藥品柜遠離火源,在滿足藥品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易燃易爆藥品。藥品倉庫需配備消防器材,并按規定擺放和使用;根據藥品性質、危險程度、禁忌關系、不同滅火方式等,選擇合理的密封和存儲方式,分類、分柜、分庫存放,做好管理工作,定期進行清查和盤點。禁止性質抵觸的藥物混存,確保藥品存儲合理到位。為了確保藥品性能良好,避免出現危險情況,存儲應該滿足以下條件:室內干燥,通風良好,確保藥品存儲具有適宜溫度,液體存儲溫度不超過28℃,爆炸品存儲室溫不超過30℃。不同藥品要分類存儲,腐蝕藥品存儲要選用耐腐蝕材料作架子,爆炸性藥品應將瓶子置于鋪有干燥黃砂的柜子。性質抵觸,或者相互接觸易燃易爆藥品要分開存儲,避免混存。存儲室內嚴禁煙火,采用隔離、封閉、防爆型照明設備,重視對危險藥品檢查工作,消除存在的安全隱患,存儲室要安置消防設備,加強管理,提高管理人員綜合素質,做好藥品管理每一項工作。
4)控制物質排放,妥善處理廢物。
一方面,采取措施減少有害物質排放。要保證藥品存儲器皿與實驗儀器的密封性,防止有毒有害氣體、溶劑、液體揮發;液體藥瓶剩余的少量液體也應該做好保管工作,留給下次使用,避免出現浪費現象;對于過期藥品應該妥善處理,可以使用的盡量使用,減少藥品堆積和浪費。另一方面,對實驗室生產的廢物要進行妥善處理。將實驗中出現的有毒有害氣體集中起來進行處理;實驗使用過的儀器要及時清洗;廢棄的固液和濾紙分別放在不同的廢物缸內;化學及其廢渣、廢液需要進行消毒處理,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后才能排放;藥品容器和包裝需要報廢時,也應該進行消毒處理,確保符合規范要求,不能隨意亂放,防止對周圍環境帶來破壞。
風俗文化是通過各民族在長時間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全世界民族繁多,每個民族都具有其獨特的風俗文化,而不同的風俗文化使文學作品的翻譯之間造成了較大的差異。例如,“紅”在漢語中有著吉祥慶祝、幸福美好的意義,而在西方文學中,“紅”只是一種顏色,沒有其他特別的意義;而“老”這個詞在漢語中不僅表示“陳舊”“落后”,還可以表示對人的敬意,在英文中老僅僅是落后的代名詞。因此,由于中西之間這種中西文化的差異,同樣的文字代表的意義卻不盡相同,使中西作品在翻譯時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翻譯人員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對文字詞語進行單純的翻譯,容易使文章出現歧義,影響作品的翻譯水平。
1.2從思維方式中看中西文化差異
思維方式主要體現在行為、精神、物質等方面,是文學作品的重要表現依據。中西方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思維差異,從而導致了中西文化間的差異。在文化領域中,思維方式所引起的差異是極為重要的,細微的思維差異很可能造成很大程度的文化差異,因此,思維方式的差異造成的文化影響不容忽視。西方文化大多注重邏輯思維,著重于對事物的分析和研究,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并對其進行反復驗證強調。然后中國文化卻注重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體現出中庸之道,提倡萬物皆有可取之處,屬于一種中性的共性優化決策的方法論。無論是西方文化還是中國文化,都已經深入到民族的骨子里,影響著該民族人們的思維方式,使其創作的文學作品帶著濃濃的民族色彩。因此,中西文化差異對文學作品翻譯有著重要的影響,是造成中西文學作品差異的重要影響因素。
1.3從價值觀看中西文化差異
價值觀即代表個人對某種事物及其特點的整體認知,并作出心理評價。中國與西方國家不但在文化風俗和思維方式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對事物的價值觀方面也有著不同的認識。文化風俗和思維方式對價值觀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它們的巨大差異都會引起價值觀的不同。除此之外,中西方不同的歷史文化也是造成價值觀出現差異的重要因素。西方文化中十分推崇個個人英雄主義精神,認為個人主義是實現個人價值,體現個人奮斗的重要依據。然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個人主義代表的是自私自利,不顧大局,個人逞英雄的唯我主義,是受到人們摒棄和排斥的。這是由于中國的傳統文化造成的,中國人普遍認為,應該具有大局意識,個體必須服從集體,只有團結才可以取得成功,推崇集體主義精神。由于這種文化傳統,中國人極其抵制個人主義思想,提倡集體創造價值。因此,個人主義在中西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含義,褒貶寓意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來,在價值觀存在差異的不同國家中,同一個詞語的含義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使中西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障礙,從而造成文學作品在翻譯的過程中出現部分歧義。為此,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之前,應該深入了解文學作品中的內涵和背景,在翻譯時還原作品的真實意境,增進中西文化的交流與溝通,促進文化的融合,進而提高中西文化發展。
2西方文化影響下的英美文學作品賞析
除了基督教思想的影響,作為西方歷史的發源地,古希臘和古羅馬同樣對西方文化有著很大的影響。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文化歷史悠久,并且在不斷的發展之中,對西方文化的影響較為深遠。在西方國家多數人都信仰基督教,基督思想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所以基督教思想作為一種、哲學同樣影響著西方的文化。
2.1古希臘羅馬神話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影響
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就要了解西方的文學作品,在文學作品中可以反映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由于西方文化受到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影響,所以翻譯人員需要對西方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感受到文學作品中要表達的情感。許多古羅馬古希臘的傳說中或是表達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或是說明了善惡終有報的道理,有很深的內涵。受這些文化的影響,在英美文學中應用了這些美麗的神話故事,充分體現了西方的傳統文化,同時使文學作品中包含了深厚的情感,增加了作品的內涵,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充分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還能引發一系列的聯想,增加讀者的審美興趣。在許多我們熟知的英美文學作品不乏古希臘羅馬的神話故事,例如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就是以古希臘羅馬題材進行創作的,還有《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等,雪萊的《潘之歌》以及《阿波羅頌》表達了對希臘神話中的人物的贊美之情,此外慈濟、尤金奧尼爾等作家、詩人、戲劇家都通過借助神話作為題材或從中尋找自身的創作靈感。可見古希臘羅馬文化滲透在了英美文學作品當中,如果對這些神話沒有了解,就很難理解那些與之相關的作品,在翻譯的過程中就不能準確地表達出其內涵和思想,翻譯也就難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只有深刻了解西方的文化,才能實現從作者的角度去品味書中的情感,充分感受原文中的美,在翻譯的過程中展現其文化價值。例如在翻譯西方的俚語“ShynessisherAchilles’heel”,如果不知道它所包含的希臘神話很難將它正確地翻譯出來。在一個希臘神話中,Achilles是一個受人尊敬的大英雄,在他出生之后,他母親抓著他的腳踝讓他在冥河中浸洗以使他變得強大,果然他被浸洗過的地方可以禁得住任何兵器的防御,唯獨被母親抓著的腳踝沒有被浸洗到,自然也就不能防御兵器,在被對手知道他的腳踝就是他的弱點之后,敵人將箭射在了他的腳踝處,使他丟掉了性命。所以在俚語中Achilles’heel指的是一個人的弱點,如果不知道這個神話故事是很難正確地理解他的意思的,所以原句的意思是:害羞是她的一個致命弱點。所以要想了解西方文化中的內涵,就要對其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2.2《圣經》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影響
《圣經》是基督教的巨著,對西方人的道德準則有深遠的影響,同樣也影響著西方文化的發展。它包含了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內容,題材來自多個方面,內容中蘊含的豐富的情感,有戲曲、詩歌等多種題材,抒發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內心的虔誠,是西方人的一筆精神財富。許多文學著作都從《圣經》中取材,來表達作者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在許多文學作品當中,作者借鑒了《圣經》中的情節,再加上自己的構思,使作品在語言上較為豐富,結構清晰,提高讀者的審美興趣。在應用《圣經》的同時展現了古老文化的美,更有利于實現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展現經久不衰的文化之美。英籍詩人彌爾頓以及浪漫詩人拜倫在他們優秀的作品中都引用了《圣經》中的內容,彌爾頓的作品《失樂園》、拜倫的作品《該隱》都取自《圣經》中《創世紀》。《圣經》中的猶大之吻、撒旦、所羅門等在英語中廣泛使用,如果沒有一定的了解是很難把握這些具有宗教色彩的詞語的。所以《圣經》對西方文化有重要的影響,在英美文學作品中應用廣泛,翻譯者應對其有一定的了解,確保能夠翻譯出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
3中西文化差異下的英美文學作品翻譯
作為世界語言,英語在語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英美文學也隨之成為世界文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英美文學的作品具有個性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是西方文化領域的代表。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翻譯,實質上是表現出一種文化的傳遞,對文學作品翻譯的重要目的是反映出作品中要表達的內涵,使讀者可以理解到作者想要傳達出來的意境,使讀者產生置身其中的感覺。在翻譯英美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由于許多因素的影響,翻譯人員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內在含義不能充分的理解,對西方文化的特點沒有重視,造成翻譯時不能選擇合適的語言來表現出文學的內在含義。大部分翻譯人員只是對單個字或詞語進行簡單翻譯,沒有對詞語進行詳細的意境描述,使讀者不能體會到作者寫作時的意境,導致文章沒有生氣,文字枯燥,沒有將文章中帶有的感彩表現出來,從而使翻譯的質量大幅下降,使文章缺失了文學氣息,嚴重影響了作品的文學價值,也使讀者降低了對文章的認識。英美文學作品主要包括異化和歸化兩種翻譯方式。分別代表了翻譯中的意譯和直譯,它們之間具有一定的關系,在一定條件下共同發展和進步。隨著中西文化的融合程度越來越高,意譯和直譯之間的聯系也愈加緊密,翻譯人員應該充分了解中西文化之間的異同,合理運用意譯和直譯的方式,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翻譯水平,力求將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內在含義真實地呈現出來,使讀者可以通過譯文了解到文學作品本身的意境,將文學作品中的西方文化真切地展現出來,從而提高作品的文學價值。因此,只有深刻地了解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才能翻譯出高質量的英美文學作品,避免作品在經過翻譯后降低其本身的價值和意義。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5-0007-04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越軌行為與小學生品德生長’研究”(課題編號:QJE11509)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01-14
作者簡介:王河濱,瓊臺師專幼兒師范學院(海南海口,571100)講師,研究方向為學校德育。
21世紀的今天,在迎來了全球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社會文化也呈現出精彩紛呈、百花齊放的局面,多元文化時代已然到來。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意味著自我封閉的徹底瓦解,加之大眾傳播媒介的發達,信息交流迅速,跨文化交流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文化的多元必然導致價值的多元,“多元價值是社會由封閉半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由同質單一性向異質多樣性轉變的必然結果,……相對于此前封閉、單一性的社會,多元社會的開放和價值的異質、多樣性,使價值標準由一元轉向多元”[1]。多元價值社會的最大特點,是充分照顧到了每個人的利益,每個人都持有同樣的話語權利,更容易發揮個人的主體性。然而,在這樣一個多元的時代,價值由一元變為多元,就意味著價值由此前的確定性變為不確定性,價值標準變得模糊不清,多元價值也使得道德標準不再明確,學生從而產生了道德選擇的困惑和迷茫。因此,當前社會我們如何進行道德教育,較好地促進學生的品德生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巨大課題。
一、多元文化及特點
“多元文化”概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20年代。1909年,美國作家伊斯雷爾?贊格威爾提出著名的“熔爐論”,將美國喻為能使“所有的歐洲民族……融化和再生的熔爐”。而針對伊斯雷爾?贊格威爾的觀點,美國猶太籍哲學教授霍勒斯?卡倫卻提出了猛烈的批判,卡倫認為“人們可以選擇和改變自己的服飾、政治信仰、伴侶、宗教和哲學等,但無法選擇和改變自己的祖父母(即自己出生的文化背景),強制一個猶太人放棄猶太文化,等于要求他停止生存,……真正的美國精神應該是‘所有民族間的民主’,而不是某一民族對其他民族的絕對統治”。[2]1924年,卡倫隨后在他發表的文集中,首次提到“多元文化主義”一詞。西方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社會問題的爆發,如人權運動、民族問題、種族歧視等,則成為“多元文化主義”理論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土壤,使之隨后逐步演變成為一種文化思潮。時至今日,人們對于“多元文化”的內涵仍然爭論不休,但對其核心的思想已有一定程度的認同。英國學者C.W.沃特森(Conrad William Watson)給出最簡單的回答,他認為多元文化“意指一個社會里存在多種文化”[3]。而美國多元文化教育家詹姆斯?A.班克斯(James A. Banks)則認為:“多元文化是指一個國家由不同信念、行為、膚色、語言的多樣文化所組成,其彼此關系是相互支持,且均等存在”[4]。我國也有學者對此概念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如有學者認為多元文化是指“蘊含了一定道德觀念、情感風格、傳統習俗、精神追求的人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總和”[5]。綜合以上觀點,筆者認為,要深入把握多元文化的真正內涵,需把握以下幾點。
1.在文化樣態上,注重存異的同時不應忽視求同
必須承認,我們的世界是由不同文化樣態構建而成的。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通過其獨特的生產和生活過程而逐漸確立起自己的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表現出多元發展的特性。即使是在群體、集團性質同一的社會內,由于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社會各階層在讓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文化的自我更新、創造、變革的內在機制不同,同一性質的文化在同一社會的不同區域、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歷史時期,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從而形成了文化的多樣性。在多元文化的視域中,允許不同文化發出自己的聲音,體現文化的主體性,這是多元文化的基本樣態。然而,古往今來的社會文化發展告訴我們,“求同”與“存異”是其基本的發展規律,兩者不可偏廢。“‘存異’展現的是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求同’所反映的則是相互增強了解、促進融合的進程;‘存異’不可能只是‘井水不犯河水’似的共處,‘求同’也不一定就是對弱勢族群文化的完全同化。”[6]其實,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一個不同文化交織、滲透和融合的歷史。多元文化注重“存異”的同時,忽視了“求同”的重要性,必然有悖于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
2.在文化交流上,注重平等的同時不應忽視甄別
“平等”,應該是多元文化主義者談論最多的一個詞,也被視為是多元文化的核心要義。他們普遍認為,世界上不存在一種單一的價值和原則,任何一種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價值基礎和存在的合理性,文化相互間是平等的、獨立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多元文化主義者那里文化本身并沒有尊卑之分、優劣之別。然而,文化確實存有精華與糟粕之分,例如,我國封建社會時期針對女性的“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等道德規范,就是文化的糟粕。堅持文化的平等,確實需要以一種博大的胸懷來看待文化的百家爭鳴,然而要堅守住文化選擇的底線: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3.在文化傳承上,注重傳統的同時不應忽視創生
在多元文化主義者看來,各民族保持住自己的傳統文化也是歷史的進步。認為每一種傳統文化都有其安身立命之所,也理應始終保持其原貌。然而,傳統并非一成不變,其實,“文化是生生不息的綿延過程,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吐故納新,并與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滲透”[7]。因此,良好社會秩序的構建更需要多元文化的有機統一。“一個時代的文化建設必須站在的立場上,立足于最廣大民眾的共同生活和整體利益,既要承認文化的多元與差異,又要擴大價值共識,在不同文化中尋找交匯點,以構建民眾共同接受與追求的主導價值觀。”[8]因此,在精彩紛呈的多元文化圖景中,實現文化間的融通、創生,應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發展的基本趨勢。
二、多元文化對學生品德發展的影響
道德與文化息息相關,文化背后的價值觀更是道德發展的基礎。道德作為一種社會規范,是個體品德的外部表現,個體品德也正是依賴社會道德規范、價值觀的不斷內化而得到發展。因此,社會文化與價值觀和學生個體的品德發展有直接的關系。當前,我國社會文化逐漸呈現多元趨勢,各種價值觀、生活方式或并行不悖或相互沖突。這樣的文化局面,勢必會給學生品德發展帶來沖擊和影響。
1.道德認知變得模糊
簡而言之,道德認知是個人對道德理論、原則和規范的掌握,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觀念和判斷能力。表現為對行為的是非、善惡、美丑的認識和判斷。在多元文化時代,各種文化與價值觀或并行不悖或相互沖突已是一個不爭的文化事實。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主文化與亞文化、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等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絢爛無比的文化圖景。文化的多樣性帶來價值的多元,面對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不斷沖擊,學生在應對中既有發現的欣喜,當然也出現了迷茫的焦灼。在一元時代構建起來的核心文化與價值觀,此時已經消解,甚至教師道德權威也逐步被虛化。什么樣的文化與價值觀才值得頂禮膜拜?誰也說不清楚。此時,學生的道德認知變得模糊,道德判斷能力在弱化。
2.道德情感趨于干涸
道德情感是一個人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產生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對大多數人而言,通過學習了解孔繁森、焦裕祿等事跡,會對其產生喜愛、敬慕之情;而對小偷小摸、殺人搶劫的人,則會產生憎惡、嫌棄之感。這就是道德情感的真實的、正常的體現。而在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狂轟濫炸之下,對于學生而言,由于心理發育成熟程度還沒有那么高,道德判斷力還比較弱,他們面對此狀況多少會產生一種無所適從、無所歸依的迷茫感。在家長和教師有效指導缺失的情況下,部分學生甚至產生焦慮、驚恐不安、冷漠等情感態度。久而久之,就養成一種“事不關己”的心態,道德情感逐漸變得干涸。而缺乏相應的道德情感體驗,就很難催生出社會所期望的道德行為。
3.道德評價陷入相對主義
簡而言之,這里的道德評價是指利用已有的道德知識對相關道德行為進行評判、分析的行為。道德評價也是個體道德發展的一個內在評價指標。眾所周知,道德不同于法律,法律具有獨立執行其意志的權力機構,而道德則沒有類似的權力機構,社會道德的正常運轉,依靠社會中千千萬萬人的自覺――自覺律己與主動律他。不管是律己還是律他,其內在力量就是道德評價。道德評價還可以促進個體將外在的倫理要求內化為個人的道德信念。而“在個人的道德發展中,道德信念確立以后,道德評價并沒有就此退隱,實際上,它是伴隨終生的道德活動:個人通過自我的道德評價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接近自己所設立的道德理想,并從中獲得道德上的滿足”[9]。這也成為人們幸福感的來源之一。然而,當前由于受到文化多元化與價值標準多樣化的影響,學生的道德評價有深陷于相對主義的危險。因為“在多元倫理的社會,這樣的情況并不罕見:為某一倫理標準推崇備至的行為在另一種倫理標準看來卻毫無價值甚至具有負面價值”[10]。孰對孰錯已難以分清,最后道德評價標準有可能會倒退為“自我中心”,即以“我”的利益為根本標準。如此,道德評價便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
三、多元文化視域中學生品德發展的新思路
我們已經走進了多元文化時代。面對多元文化的兇猛來襲,我們不能任由其發展,也不能完全打倒它,重回一元文化時代。我們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遭受多元文化的沖擊與影響已是無可避免的事實,當務之急是如何在此背景下,探尋有效的道德教育新途徑,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品德發展。
1.德育內容凸顯主流價值觀
多元文化時代里,文化的多元與價值的多樣性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在多元文化與價值的海洋中,形形的文化與價值共同存在著,我們尊重其存在合理性的同時,還要注意遴選符合社會發展與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主流文化與價值觀作為我們的主要德育內容。因為“一個社會的主流文化積淀著民族獨有的情感、精神面貌、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是一個民族的生存之本和發展之魂”[11]。主流價值的選擇,并不是重回價值一元時代,否認多元文化。其實,任何文化都存在一個內在特性,即融通性,也就是說,多元文化之間并不是格格不入的,文化內部存在一個向心力,在相互間交流、滲透的過程中,最終能夠實現融通。這正如戚萬學教授所說的,現代文化具有共享性品質。因此,主流文化與價值的確立,其實也是一個在不斷吸收多元文化豐富養分的基礎上逐漸生成的過程。
在道德教育中,體現主流文化與價值觀的德育內容的選擇,需要教師持有一種批判性思維。教師在引導學生樹立多元文化相互尊重的意識與觀念的同時,還應通過課堂教學、校外活動、生活實踐與社會交往等途徑,幫助學生形成當前我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對于學生來說,核心價值觀的確立,能夠“克服學生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思想焦慮、惶恐不安、無所適從、價值迷惘、道德失范、精神焦慮的狀態,重建一種基于共同信念基礎上的道德觀、價值觀”[12]。
2.德育過程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一元文化與價值觀的消解,對于德育過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前,由于一元價值觀的存在,價值標準與道德觀念是確定的,在德育過程中,更多的是教師講授、學生接受即可,很多時候道德教育過程也就是知識授受過程。而如今,面對多義、且又彼此沖突的多元文化與價值,哪一種文化最好?哪一種價值觀才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基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則要基于學生自己的認識與判斷。因此,在德育過程中,我們迫切需要突出學生的道德主體地位,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多元社會不至于迷失自我。學生的道德主體地位的突出,需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與道德自主性。
雖然多元文化給人們帶來了價值多元化、道德相對化等困境,但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卻是不變的。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就是對美丑、善惡、雅俗等作出自己的判斷與選擇。形成道德判斷力后,他們就會在身體力行中不斷修正自己道德行為,向自己所設定的道德理想進發。在這修正與建構的過程中,道德自主性形成了,這是學生道德成熟的一個標志――他們不再盲目跟風,也不會被動遵從,更多的是以一種包容的胸懷去看待文化的多樣性,尊重與理解多元價值觀的差別。
3.德育方法注重實踐體驗
道德教育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道德教育不同于智育,智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知識,而道德教育則不僅局限于此,培養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才是道德教育的最終旨歸,也是評價道德教育成效的基本標準――我們判斷一個學生是否具有“德性”,不是看他說了什么,而是關注他做了什么。因此,實踐體驗是道德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離開了實踐體驗,道德教育就成了紙上談兵,學生的品德發展也就成為一句空話。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面對多元文化與價值的相互交織、滲透,甚至是沖突,學生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來應對由此帶來的道德困惑?唯一的途徑就是道德實踐體驗。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只有加強道德實踐體驗,學生才能進一步深化對主流文化與價值觀的理解與把握,才能形成最能符合廣大人民群眾核心利益的價值觀,以指導自己今后的道德行為。從學生品德發展的內在規律來看,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不僅可以彰顯學生的道德主體地位,還可以讓學生的品德內部結構進入良性循環狀態,強化了道德認知,豐富了道德情感,磨煉了道德意志。反過來,所有這些又都成為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力。
參考文獻:
[1]馮建軍,提秀雷.多元價值時代,需要怎樣的道德教育[J].人民教育,2009(11).
[2]王希.多元文化主義的起源、實踐與局限性[J].美國研究,2000(2).
[3][英]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義[M].葉興藝,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33.
[4]王薇.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國德育課程改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5.
[5][11]馮永剛.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困境與應答[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
[6][7]李明歡.多元文化論爭世紀回眸[J].社會學研究,2001(3).
[8][12]戚萬學.多元文化背景中道德教育的文化自覺[J].人民教育,2011(22).
[9][10]劉時工.論道德評價[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culturalism
WANG He-bin
1.1有機物對食品的污染
食品的化學污染有可能成為21世紀最嚴重的食品污染問題,如農藥、添加劑、包裝材料等都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隱患.教學過程可以根據相關內容,有針對性地滲透有機物對食品造成的污染,并告訴學生化學污染對食品安全的危害.比如,在講烯烴的化學性質———聚合反應時,可以插入包裝材料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內容及其對食品安全的影響.作為包裝材料,聚乙烯、聚丙烯比較安全,而聚氯乙烯單體———氯乙烯不僅具有麻醉作用,還具有致癌、致畸作用,以此說明如果食品包裝材料選用不當,會造成食品污染,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再比如,有些不法商人為了提高食品的色澤,吸引消費者,在食品中添加蘇丹紅.可以此例引出偶氮化合物的學習,并介紹一些天然食用色素如辣椒紅素等.在有機化學中,類似的例子很多,通過這些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明白有機化學與食品安全息息相關,起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生食品安全意識的效果
.1.2食品污染的危害性
食品安全事件每天都在發生,它所形成的困惑已經將人類包圍.然而,人們卻忽視它的存在,并且將這種威脅置之度外,這與人們的錯誤觀念和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以及對食品污染危害的認識有關.因此,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食品污染對人類造成的危害,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對食品安全的防范,從而增加他們的憂患意識,消除食品污染帶來的隱患.曾經震驚世界的日本公害事件“水俁病”,原因就是汞在水體中通過食物鏈逐漸富集,最后危及到人們的健康.把這個事件與乙炔水合反應結合起來,一方面加深學生對乙炔水合反應的學習,另一方面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食品污染對人類造成的嚴重危害.例如,2006年9月,上海300多人因食用豬肉、豬內臟,出現肌肉震顫、頭暈、嘔吐、心悸等中毒癥狀,后被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確認為瘦肉精中毒.如果在胺類化合物的學習中插入瘦肉精事件這一生活實例,講述食品污染給人類生存帶來的危害,更容易增強學生的食品憂患意識和食品安全防范意識.
1.3食品營養衛生知識
在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爆發,同國民對食品營養衛生知識的重視程度以及國家對國民的食品衛生教育程度不夠有很大關系.因此,在有機化學教學過程中,應結合相關內容對學生進行食品營養衛生知識的滲透.比如,苯并芘是一種由5個苯環構成的多環芳烴,是含碳染料及有機物熱解的產物,具有強致癌性,在燒烤、燻制食品如烤鴨烤羊肉串中含量較多.對于苯并芘的危害可結合芳香烴的學習,提醒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飲食衛生習慣,以減少致癌物對身體的侵害.在蛋白質一章的學習中,以阜陽空殼奶粉事件為例,讓學生明確認識到食品營養與食品安全密不可分,如果食品的營養成分被破壞或營養成分缺乏,即使不受到任何污染,它同樣會危及人們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通過這些知識的滲透,可以使學生杜絕陋習,改變不良的食用方式,建立合理的飲食結構,以防止學生在食用時或食用前的處理不當造成食品污染.
2進行專題知識講座
有機化學教學過程中滲透的食品安全知識,是有機化學與食品安全融合、對學生進行食品安全知識教育的有效途徑,但這只是一些零星的、分散的知識,學生對食品安全知識的認識缺乏一種整體感.為了使學生在學習有機化學的過程中對食品安全的認識由零星、分散走向整體、統一,在課程接近尾聲的時候,應對同類食品污染物進行歸納總結,以專題講座的方式和學生一起討論有機化學中的食品安全問題,使學生對該方面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以此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提升食品安全防范能力.
食品的有機污染物很多,通過調研我們得知,有毒重金屬是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對食品的污染日益嚴重.由于重金屬常以慢性中毒的隱蔽方式危害人類,因此常被消費者忽視.而在有機教學中,重金屬往往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有機反應中,為了引起學生對重金屬這一重要食品污染因子的重視,我們以曾昭瓊主編的《有機化學》為教材,將涉及到的有毒重金屬的有機反應進行總結.以此為平臺,對學生進行食品安全專題講座.相關講座的主要內容包括:重金屬汞的危害及相關有機反應;重金屬鉛的危害及相關有機反應;重金屬鎘的危害及相關有機反應;錳元素的危害及其相關有機反應;鉻元素的危害及其相關有機反應;砷元素的危害及其相關有機反應等.通過專題講座,學生關于重金屬對食品安全的危害有了一整體的認識.由于我們在講座中結合了大量的案例,學生反應強烈,在進行激烈討論時認為有機化學就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類造福的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活———如環境、食品安全等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作為化學專業的學生有責任、有義務發展綠色化學,消除有機反應中的有害因子,改善我們的環境以及食品安全現狀.
3課外討論及小論文撰寫
通過在有機化學教學中進行食品安全知識的滲透以及專題講座的途徑,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但由于教學內容和教學課時的限制,學生對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危害性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同時,學生在上述途徑中對食品安全知識的認知處于“被動”的地位,如何讓學生主動來認知食品安全知識,從更深層次認識到食品安全產生的危害性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們認為,課外討論及小論文撰寫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能夠彌補前兩種途徑的不足,有助于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教育與有機化學教學的融合.
課外討論和小論文的具體實施過程是: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教師有選擇地布置課外討論作業,可以是具體的題目,也可以是一個范圍,讓學生根據相關的內容進行課外討論或撰寫小論文.如2011年臺灣版的三聚氰胺事件———塑化劑風波,我們將其融入酯類化合物的學習過程,因為塑化劑的化學本質是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其中最常用的是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為了使學生對塑化劑用途、危害有更多了解,我們讓學生撰寫與塑化劑相關內容的小論文,學生完成得很好.他們不僅通過文獻資料對塑化劑的化學本質、種類、在工業上的用途、被用作起云劑的原因、對人類的潛在危害等相關內容進行了詳細的總結,而且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問題.有的學生在論文中提出:既然塑化劑是鄰苯二甲酸酯,那我們在實驗課上所制備的鄰苯二甲酸二丁酯是不是也有起云劑的效果?鄰苯二甲酸二甲酯是否也可以?有的學生還設計出相關實驗來揭秘商家加入塑化劑的目的.更有的學生從塑化劑偶然被發現,感覺到化學專業的學生擔負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因為有機化學中涉及的波譜分析是現在質檢中最常用的方法.在學習鹵代烴融合塑料的相關內容時,要求學生收集資料,討論塑料對食品安全影響.結果,同學們制作了精美的多媒體課件,進行了非常激烈的討論,認為塑料對食品安全造成嚴重危害的原因之一在于塑料對環境的污染.在焚燒塑料時,易產生世紀之毒“二惡英”,只要吸入一點點,就可以造成各式各樣的文明病,如心臟病、糖尿病、過敏、不孕、癌癥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塑料在800℃高溫情況下銷毀不會產生二惡英,提出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學生通過課外討論和小論文撰寫,對食品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激起了學生將來從事食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的熱情.因此,通過課題討論,也間接培養了“專業的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類似小論文撰寫和課外討論的內容還有蘇丹紅、三聚氰胺等對食品安全的影響和危害,都達到了滿意的效果.
4開展食品安全知識宣傳
眾所周知,我國食品安全狀況非常嚴峻.嚴峻的食品安全狀況和國民對食品安全知識的認知水平低下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改善目前的食品安全狀況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提高公眾對食品安全的認知水平.但是,在我國由于長期缺失食品安全知識的教育與普及,造成了國民對食品安全知識的認知缺乏,食品安全意識比較薄弱,從而導致了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現狀.提高民眾對食品安全知識的認知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對民眾宣教食品安全知識.該課題實施的最終目的,是在有機化學教學中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滲透食品安全知識,提高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一定的平臺,將了解和掌握的食品安全知識進行宣傳,讓更多的民眾來關注食品安全,從而改善我國的食品安全狀況.基于此,我們組織學生在節假日開展了食品安全知識宣講社會實踐活動,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成效.活動的開展,一方面使同學們積極將課堂上了解到的以及自己通過文獻資料收集而來的食品安全知識進行整理總結,在宣講過程中實現學以致用,使有機化學教學與食品安全知識有機融合;另一方面,使更多的民眾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了民眾對食品安全知識的認知水平,為改善我國的食品安全狀況做出貢獻.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5-0213-02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主要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各種食品加工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加工工藝,培養學生動手和從事科研的工作能力,強化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綜合設計及創新等方面的能力[1]。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論文一般是通過實驗獲得實驗數據、完成數據分析、撰寫論文和最終通過論文答辯[1]。通過畢業論文的完成,使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為其順利進入社會奠定基礎。目前由于大學嚴重擴招和就業形勢嚴峻,本科畢業論文整體水平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2]。因此,提高本科畢業論文水平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上海理工大學在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學過程中,以“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為載體,對畢業論文指導工作進行探索和實踐。本文以指導上海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論文工作為例,現將有關的指導經驗與體會進行介紹,以期為本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論文選題
本科畢業論文學院安排在第八學期進行,但經常與學生就業、考研和公務員面試等相沖突[3],導致很多學生不能保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畢業論文,最終影響畢業論文質量,尤其是實驗性和探索性強的課題影響嚴重。為了避免影響學生就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指導教師會將畢業論文啟動工作提前至第六學期末,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來完成畢業論文工作。畢業論文質量好壞關鍵在選題[4],雖然許多學者提倡本科畢業論文選題要新穎和創新[5],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但筆者認為畢業論文選題應難度適宜,兼顧新穎創新即可。畢業論文主要是考察學生所具備的專業素質,所以畢業課題涉及的知識范圍和理論深度要符合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且能夠進一步深化學生所學的知識,使其能夠受到科研能力的基本訓練,通過努力最終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題研究[5]。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感興趣才能保證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消除學生心中“畢業論文隨便做做就能通過”的消極思想,確保畢業論文最終順利完成。因此,筆者根據學生的科研興趣和自身承擔的科研項目,結合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及實驗條件來確定論文題目。例如,干酪乳桿菌是一種具有調節人體腸道菌群、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體免疫力等多種益生功能的乳酸菌[6],廣泛應用在酸奶等食品生產中[7]。學生對干酪乳桿菌研究感興趣,通過對其基因組分析發現,基因組中并不存在膽鹽水解酶基因,造成其對膽鹽的耐受性不強。因此,學生和筆者討論后,選題確定為“在干酪乳桿菌中異源表達植物乳桿菌來源的膽鹽水解酶”,從而提高了干酪乳桿菌的膽鹽耐受性。
二、實驗研究
選題是畢業論文的基礎,實驗研究是畢業論文的核心[8,9]。利用實驗研究,要充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具備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認為,在實驗準備期,應對學生實驗操作和儀器使用進行系統培訓,使學生較為熟練地掌握論文所需的各項實驗和儀器操作技能,盡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實驗失敗和儀器損壞,以保證畢業論文順利完成[10]。例如,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在進行食品微生物相關課題研究前,都會安排學生進行微生物學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訓,包括培養基的制備和滅菌、微生物接種和培養,以及各種儀器,如搖床、培養箱、分光光度計和顯微鏡的使用等。此外,指導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課題文獻查閱,了解最新國內外研究進展,進行實驗方案設計,并與指導教師討論,最終確定實驗方案。在實驗實施過程中,指導教師對學生還要反復強調科研是探索性和創新性強的工作,要告誡學生不要怕實驗失敗,要允許實驗失敗,要在失敗中找原因,不斷改進實驗方法和提升自我實驗操作技能[10]。
三、論文撰寫
畢業論文撰寫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并得出結論的能力過程[5]。畢業論文是具有學術規范的科學性和總結性的學術論文,所以撰寫論文時既要嚴謹、通俗易懂又要具有專業性[5]。學生在全部實驗完成后,按照學院相關要求完成畢業論文初稿撰寫,并交由指導教師進行修改。筆者認為目前學生在撰寫畢業論文過程中,對學術性語言和邏輯條理性表述較差,論文口語化非常嚴重,有些段落上下文甚至毫無邏輯。因此,指導教師對論文語言、邏輯條理、數據分析、結果與討論等部分應做出重點修改和指導,并返回給學生繼續修改,反復多次后才能定稿。畢業論文修改過程是一個對整個驗結果提練和升華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對整個畢業論文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體會。
四、結論
畢業論文是大學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它是全面考核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4]。通過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進行畢業論文指導與訓練,使學生充分鍛煉了動手能力、科研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最終使學生科研能力等素質得到了顯著提升。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是高校教師一項重要的教學工作[5],希望本文的指導經驗與體會介紹,能為本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李玉邯,陳宇飛,楊柳,張一.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探討[J].食品安全導刊,2015,(30).
[2]吳仲,李小艷,徐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的探索[J].大學教育,2015,(4):74-75.
[3]游新勇,汪磊,王國澤,呂俊麗.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驗課程與畢業論文的改革與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1):134-135.
[4]修江帆,趙文靜,張春林,陳漢彬.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性實驗的初探――以環帶庫蚊ISSR-PCR反應體系建立及優化為例[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30(3):82-84.
[5]張立全.指導生物學科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實踐和體會[J].大學教育,2013,(20):28-29.
[6]Wang G,Yin S,An H,Chen S,Hao Y. Coexpression of bile salt hydrolase gene and catalase gene remarkably improves oxidative stress and bile salt resistance in Lactobacillus casei[J].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2011,38(8):985-990.
[7]Ai L,Guo Q,Ding H,Guo B,Chen W,Cui SW.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exopolysaccharides from Lactobacillus casei LC2W from skim milk[J]. Food Hydrocolloids,2016,(56):134-143.
食品添加劑是食品生產中最活躍、最具創造力的因素,是食品工業的靈魂。食品添加劑課程立足于應用,讓學生掌握各類添加劑的性質及使用策略畢業論文,適當引入食品添加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教學體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食品科學技術和食品工業的飛速發展,許多新思維、新工藝、新技術、新手段不斷出現,人們對食品的安全、營養、功能更加關注,這些都對食品添加劑的發展,以及食品專業學生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我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三個方面對食品添加劑的課程教學做了研究與探索,提出了相關革新倡議。
1.教學內容的革新
隨著高新技術在食品生產上的應用,食品添加劑的種類和用量在不斷更新和增加。理論教學內容應有一定的穩定性,但 論文格式范文一成不變的,應隨時代的變化做出相應調整,在此基礎上對食品添加劑課程的理論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環節進行革新。
理論教學上,為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不斷增加和完善理論教學內容。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已經引起了廣大消費者的關注,由于多起濫用、超范圍、超劑量使用添加劑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有些人談"添"色變,對食品添加劑沒有正確的認識。我在食品添加劑概述中增加了有關食品添加劑安全性方面的內容,補充了有關食品添加劑利弊的權衡不足,讓學生對添加劑的安全性有上一個正確認識;并及時補充和更新食品添加劑的有關新標準,使學生強化法制觀念,強化對標準的認識,強化職業道德,為日后從事食品行業打好基礎。
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我結合食品加工工藝對各種食品添加劑介紹,如果凍加工過程中增稠劑和香精香料的使用,火腿腸加工過程中亞硝酸鹽的使用,冰淇淋生產過程中增稠劑、乳化劑等的使用,等等,使枯燥的添加劑特性和作用的介紹形象起來,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添加劑的作用原理和正確的使用策略畢業論文。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開展對食品企業、食品市場進行調查研究。利用到食品企業實習的機會,向技術人員了解產品生產的工藝流程和技術要點,了解生產過程中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情況,主要包括使用食品添加劑的種類、使用量、適用范圍等。并針對調研結果組織討論,討論該添加劑的使用是否符合國家標準,作用是什么,為什么選擇該種食品添加劑,使學生能將理論與實際有機聯系起來。組織學生到當地的食品市場進行調查,通過查看標簽,了解食品添加劑在眾多食品中的應用,對添加劑的適用范圍和使用量有具體的了解。通過企業調查和市場調查,學生走出課堂,接觸到了實際,不僅增加了對本門課的感性認識及興趣,而且提高了淺析碩士論文不足分能力,提高了綜合素質。
2.教學策略畢業論文的革新
在食品添加劑課程內容不斷調整的同時,相應的教學策略畢業論文和手段也要不斷改善,這樣才能滿足新世紀對高素質食品專業人才的需要,才能推動論文范文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在教學革新過程中,我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索。
首先,充分利用現代化的電化教學手段。使用多媒體教學方式,講授內容豐富,形式形象生動、直觀易懂,對增強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教學中過程中播放電視、影像資料的短片,如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每周質量報告》,綜合頻道的《焦點訪談》等欄目中有眾多的與食品添加劑有關的精彩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食品添加劑的理解。加大對網絡資源的使用,要求學生對影視資料中提到的熱點不足進行網絡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加深對熱點不足的了解,進行課堂討論,學生學習熱情高,教學效果很好。上網查資料不僅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而且是學生培養綜合能力的一種手段。其次,由于食品添加劑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每一個內容都與應用息息相關。因此,采用案例教學可以強化基本知識的教學效果,也是推進學以致用、增進對食品添加劑直觀印象的一種手段,還可以提高食品安全意識。案例教學法是以真實案例為引導的教學策略畢業論文,其核心是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即通過具體案例淺析碩士論文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與運用,豐富課堂內涵,激發教、學雙方的活力和效率。
3.考查形式的革新
成績考查是教學過程的 重要環節,運用得好,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學習效果,達到教學要求。優化考核內容比例可加強對學生能力的考查。考查內容包括平時成績、食品調查、課程論文、期終考試等。
結合考勤和課堂表現考查平時成績。通過課堂提問、課堂討論和課后作業等考查學生的平時表現,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20%。
組織學生進行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使用的市場調查,并完成市場調查報告,增強學生對食品添加劑的認識,并鍛煉學生發現不足和解決不足的能力,為撰寫課程論準備,食品調查報告占總成績的10%。
在講授完食品添加劑理論后,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撰寫課程綜述文章。通過撰寫論文,學生不僅更加主動深入地學習和掌握了食品添加劑知識,還鍛煉了查閱、閱讀文獻和寫作的能力。課程論文的成績占總成績的30%。
本門課程在內容全部講完之后進行期終考試,考試不是論文格式范文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可以促使學生全面系統地進行復習,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通過考試教師可以知道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借以改善教學策略畢業論文。期終考試的成績占總成績的40%。
總之,食品添加劑課程的教學革新與實踐,大幅度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提高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胡國華.食品添加劑應用基礎[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 郝利平,夏延斌.食品添加劑[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