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2:3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學科建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⒈論文收錄數。
論文收錄數指10年來被累積收錄在ESI數據庫的論文總量,它反映了該研究機構對全球學科交流的貢獻度。由于收錄論文來自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且經過同行評議,ESI收錄論文數成為評價研究機構科研績效,考量學科水平的重要指標。
⒉論文被引量。
論文被引量指10年來累積收錄在ESI數據庫的論文被引用的總量,根據論文被引量可以排出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領域。論文被引量體現了全球學術同行的關注度,被引量越高,說明該學科受到的關注度就越高。論文被引量是評價學術表現、鎖定全球位置的關鍵性指標。
⒊篇均被引頻次。
論文被引量除以論文收錄數即為篇均被引頻次。篇均被引頻次是學科論文在一定時間內的質量體現,也是該學科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標志。
⒋高被引論文和熱門論文。
高被引論文指10年來被引頻次進入全球排名前1%的論文。高被引論文反映了學科是否存在真正優秀的帶頭人狀況,往往大師和人才新秀方可產生高被引論文,這對于一個學校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熱門論文指近2年內各研究領域中被引頻次在最近2個月內排名位于全球前0.1%的論文。熱門論文的產生說明該論文適應學科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具有很強的創新性。高被引論文和熱門論文凸顯了高校的科研創新性,引導著科研發展的熱點和前沿,是衡量科研生產力的重要指標。
(二)ESI全球學科排名在學科評估中的作用
作為一項國際性評估指標,ESI全球學科排名在我國科研績效和學科評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是數據權威。SCI和SSCI期刊論文質量高,ESI數據的權威性和客觀性不容置疑。二是針對性強。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反映了學科水平在全球同類學科領域中的位置,相對主要針對學校綜合實力排名的大學排行,它具有更強的針對性。三是領域齊全。ESI推出的排名涉及22個學科領域。四是國際性。國際上公認進入ESI前1%的學科屬于國際領先學科,ESI全球學科排名為衡量各高校學科在全球學科領域的位置提供了重要參考。
(三)ESI全球學科排名受到關注
作為衡量學科影響力的評價工具,近年來ESI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ESI排名成為評價科研績效和高校學科發展的重要指標。《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把“國際論文被引量進入世界前5位”作為五個重要硬指標之一。教育部、財政部印發的《關于開展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將“牽頭高校以及主要參與高校,依托的主體學科原則上應進入ESI學科排名的前1%”作為申報“面向科學前沿的協同創新中心”的評審要求。江蘇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印發創新型省份建設推進計劃(2013—2015年)的通知》提出,“至2015年,高校院所ESI論文篇數超過7萬篇”。2014年1月,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管理協調小組辦公室印發了《關于開展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一期項目考核驗收的通知》,“對本校某學科領域進入ESI最新排名全球前1%作出最主要貢獻”成為重要成果驗收標準之一,體現了ESI排名在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中的導向作用。各高校也將ESI全球學科排名作為衡量學科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
二、ESI視角下的江蘇高校學科建設與發展
(一)江蘇強勢推進學科建設
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工作。《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實施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加強能力建設、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在我省高校建設一批高水平優勢學科,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和核心競爭力。2010年江蘇省政府啟動實施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在全省31所高校立項建設優勢學科122個,省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項目建設。2014年初,江蘇省管理協調小組對一期項目進行考核驗收,100個立項學科考核驗收結果為A等,優秀率達82%。在一期項目考核驗收基礎上,江蘇省政府及時啟動了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二期項目,經專家評審,全省30所高校的137個學科正式立項。除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外,江蘇省省級重點學科繼續得以重點發展。截至2014年5年共有省級重點學科204個,其中省重點序列學科28個,一級學科省重點學科88個,一級學科省重點(培育)學科40個,一級學科省重點建設學科48個,省政府每年投入2億元用于省級重點學科建設。江蘇已經形成了省優勢學科、省重點學科、學校重點學科協同發展的格局。
(二)江蘇ESI全球學科排名日有所進
1.進入ESI前1%的學科數大幅增加。
據統計,2011年4月全省有13所高校的40個學科進入,2012年8月有16所高校的52個學科進入,2013年8月有17所高校的60個學科進入。截至2014年3月,江蘇高校共有63個學科進入,占中國大陸高校進入ESI全球前1%學科總數的11.71%,排名全國第三。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17所高校均為江蘇省優勢學科建設項目責任高校,63個ESI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中,超過3/4的學科為省優勢學科立項學科。
2.論文被引量逐步增加。
截至2013年8月,江蘇17所高校近10年來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論文被引用量達686760篇,較2012年8月的513237篇增加了173523篇,增幅達33.81%。南京大學的論文被引量在全省位列第一,在全球5349個進入ESI學科排名前1%的機構中位列第255位,全球位置為0.05%。其中化學學科論文被引量在全球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的1111個研究機構中,排名第32位,全球位置為0.03%,南京大學的化學學科正向世界頂尖水平靠近。
3.論文篇均被引頻次和高被引論文、熱門論文數有所增加。
江蘇17所高校的論文篇均被引頻次平均值為5.65,其中南京大學的篇均被引頻次達8.83,生物化學的論文篇均被引頻次高達14.78,遠高出全省平均值。截至2013年8月,江蘇高校在ESI數據庫中被認定為高被引論文和熱門論文達936篇,較2012年8月底的684篇增加了262篇,增幅達38.87%,增長明顯。
三、ESI全球學科排名的缺陷及其使用中的矯正
(一)ESI全球學科排名缺陷
1.覆蓋面不廣。
ESI學科領域主要偏重于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ESI并不收錄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數據,藝術和人文學科在ESI中得不到體現。
2.對應度不夠。
ESI 22個學科領域中除了數學、化學、物理、計算機科學等外,其余學科領域無法與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頒布的110個一級學科直接對應。通常是ESI的一個學科領域對應我國多個一級學科。這樣就給考核驗收中的成果歸屬帶來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具體哪個學科為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作出最主要貢獻難以斷定。
3.代表性不足。
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包括優質資源建設、創新團隊建設、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等諸多方面,ESI收錄數據僅反映了學科建設中的科研創新成果,對于科研成果評價的確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不能全面反映學科建設的實力和水平。特別是在社會服務方面,省屬院校的特色學科,更多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學科所取得的成果無法在ESI中得以體現。
(二)ESI全球學科排名缺陷的矯正策略
1.細分監測數據。
針對ESI排名缺陷,我們可采取定量分析方法,進一步細分監測數據,提高ESI在學科評估中的科學性。一個可行的辦法是通過分析ESI前1%學科的論文被引量,測算各個一級學科在ESI學科領域中的貢獻度,精確計算所占百分比,占比最高的學科即為ESI前1%中最主要貢獻學科。目前江蘇已有機構對高校ESI全球前1%學科進行動態監測,定期動態監測報告,有些高校已著手ESI前1%學科領域的數據細分工作,這對于更好地運用ESI排名促進學科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2.完善評價方法。
在ESI22個學科分類基礎上,參照InCites分析數據庫中其他分類方法,對各學科作出較為全面的評價。由于InCites數據來自于SCI、SSCI和A&HCI,除ESI22個學科分類外,另有Web Of Science中250+學科分類等多種分類標準,學校通過定制數據、預置數據等功能,對多個指標對比分析,確定各學科在全球的學術表現和定位,明確學科發展重點。
2技術預測與學科建設
2.1學科建設
學科建設是提高學校辦學水平的基礎,學科建設水平決定著高校的辦學水平,決定著高校知識創新能力、科學研究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高校在學科建設過程中,學科重點研究領域或研究方向的選擇及建設、學科人才隊伍建設、科研項目的申請及完成等是學科建設的基本內容,也是最重要的內容。作為學科人才的科研工作者在開展科研工作時,申請科研項目是科研的基礎,科技創新是科研的關鍵。目前,高校在進行學科重點研究領域或研究方向的選擇時,一般是采用召集學科專家進行討論的方法,也即德爾菲法。科研工作者在進行科研項目申報和科技創新時,往往是通過個人的學術知識理解和運用及專業思考來開展的。顯然,這些進行研究方向選擇、項目申報、科技創新等所采用的方法帶有較大的主觀性,缺乏對當前研究現狀的全面了解,也比較缺乏判斷和決策的客觀性,同時也存在著重分析輕預測的缺陷。工程類學科知識直接涉及相關的工程技術,因此工程類學科的建設更加需要緊密結合當下的最新工程技術現狀,緊跟本學科工程技術的發展趨勢來協調推進學科的發展。因此,高校或科研工作者在開展學科(重點)研究方向選擇、科研項目申報、科技創新等工程類學科建設工作時,很有必要通過分析與預測本學科領域的技術來全面、客觀了解某一個學科領域內的科技現狀及未來的技術發展趨勢,以此增加進行學科(重點)研究方向選擇時判斷和決策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提高項目申報和科研創新的針對性和成功率。而這些工作的開展都將大大地促進學科的快速發展,有效地提高學科建設水平。
2.2技術預測應用于學科建設的現狀
有關將技術預測直接應用于學科建設的研究,目前國內外尚少見。但在學科建設過程中,間接采用技術預測方法及成果的案例卻不少,這主要體現在世界各國各級政府部門所制定的科技發展規劃上。如前所述,世界各國都在積極開展技術預測和關鍵技術選擇等前瞻性研究,而其研究成果主要就是用于幫助政府部門制定科技發展規劃或指引科研導向的指導性綱領;同時,高校的學科建設往往是緊密結合政府部門的這些規劃或指導性文件來進行的。因此,高校在學科建設過程中是間接采用技術預測方法及成果。但必須注意的是,政府部門所開展的技術預測活動往往是比較宏觀的,也即技術預見;而具體到高校學科建設的層面,相對而言是比較具體的,再到科研工作者個人的層面,就更加具體和細化。因此,即便有了政府部門的指導性文件,高校在進行學科建設時也很有必要開展更為具體的技術預測,以協助和指導學科的發展。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試圖采用一些客觀分析或預測的方法來協助學科建設。如趙坤等提出通過科學預測國內外科技發展趨勢來進一步加強學科建設,但并未見有具體的應用;張婷對科學傳播領域的研究前沿進行了可視化的梳理和描述,試圖演示科學傳播領域研究前沿的動態變化過程與發展趨勢,為技術預測和學科發展提供借鑒;侯劍華對中國工商管理學科的文獻數據進行了可視化圖譜分析,梳理出中國工商管理學科的7個研究熱點和15個具體的前沿研究方向,構建了中國工商管理學科體系,并將工商管理學科的研究熱點和前沿進行國內外比較,預測出中國工商管理學科的發展趨勢;黃曉穎和張文超以高校學科建設為背景,先后提出了基于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的決策支持系統解決方案,研究與實現了基于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的高校學科建設決策支持系統;于江運用信息可視化技術對我國基礎學科領域發展狀況作了分析,揭示學科發展狀態、識別研究熱點、發現學科交叉,為學科發展趨勢的預測提供參考,從而指導科研人員選題,幫助有關部門制定學科發展規劃;尹仁芳采用文獻研究法、文獻計量學、SWOT分析法及專家訪談法,明確中醫藥信息學學科發展思路、發展目標、未來重點研究領域、主要任務、具體保障措施及實施計劃。
3技術預測應用于工程類學科建設的構思
通過以上對于技術預測及其在學科建設中的有關應用現狀的介紹和分析,可見將技術預測應用于高校工程類學科建設中具有可操作性,是切實可行的。圍繞學科建設的幾個主要方面,利用技術預測的方法和結果,用于學科發展和建設決策的基本思路和途徑。具體而言,可從學科信息分析、學科技術預測、學科建設決策3個方面遞進進行。
3.1學科信息分析
對于高校工程類學科而言,其學科信息主要與本學科所涉及的科學與技術領域知識有關,科學知識主要記載在科技圖書和論文中,技術知識主要記載在專利文獻中。學科的建設需要緊跟實際,而圖書記載的往往是比較成熟的知識體系,無法反映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因此,在學科信息的選擇上,往往選擇能夠比較快地披露最新科技信息的論文和專利作為信息源。進行學科信息分析,主要就是結合分析本科學領域的科技論文和專利文獻。在分析的方法上,可采用目前比較先進的信息可視化方法,運用知識圖譜方法對科技論文信息進行分析和可視化展示,運用專利地圖方法對專利信息進行分析和可視化展示;最后將兩種分析結果進行對比和歸并,形成最終的學科領域科技分析結果。
3.2學科技術預測
在對學科信息進行深入分析后,便可在其基礎上進行學科技術預測。預測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學科信息分析的結果,通過知識圖譜和專利地圖,掌握學科領域的技術現狀,進而預測技術發展趨勢。具體而言,學科技術預測可從3個方面進行:一是通過分析學科領域的科技總體和區域發展狀況、主要科研機構和人員研發動向等,預測學科領域的技術活躍程度;二是通過分析學科領域的研發周期和技術生命周期等,預測學科領域的技術將進入哪一個具體的生命周期階段;三是通過分析學科領域的科技研究重點、核心、熱點、前沿、空白區域等,預測學科領域的技術發展重心、演化趨勢、潛在機會等。
3.3學科建設決策
在進行客觀的學科技術預測后,便可利用有關技術預測結果進行學科發展和建設決策。圍繞學科建設的幾個主要方面,利用學科技術預測的相關結果,分別有針對性地協助進行科學、客觀的決策。具體而言,在學科(重點)研究方向的選擇上,可借鑒學科領域技術活躍程度和技術生命周期的預測,初步確定學科領域比較有發展前景的若干研究方向;再結合學科領域技術發展重心(研究重點、核心)和演化趨勢的預測(研究熱點、前沿),進一步確定學科今后的(重點)研究方向。在學科研究項目的申報和科技創新上,同樣可以借鑒學科領域技術演化趨勢(研究熱點、前沿)和潛在機會(技術空白區域)的預測,申報關于學科領域熱點和前沿問題的研究項目,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完成有關科研項目,提升學科水平。
我院于2009年開始與江蘇建康職業學院按照“雙向選擇”的原則,學生自愿報名,醫院面試選拔,組建駐點教學班。從學院的2007-2012級高護專業學生中,每年組建一個駐點教學班,每班學生24-31人,年齡18-22歲。醫院具備承擔臨床護理教學能力,開放床位1020張,有內、外、婦、兒等30多個業務科室,具備學生臨床見習和實習條件。
2.方法
(1)通過雙向選擇,組建駐點教學班:學院在高職護理專業第一學年第二學期的學生中進行宣傳發動,醫院再到學院向學生作醫院情況介紹,學生與醫院進行雙向選擇,組建醫院駐點教學班。
(2)選拔授課老師,組建教學班子:醫院理論教學老師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熱心教學工作,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臨床經驗;護理老師具備大專以上學歷或主管護師及以上職稱,醫療老師具備本科以上學歷或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臨床護理帶教老師熱愛帶教工作,工作責任心強,大專學歷且工作5年以上的護師或以上職稱,為臨床護理骨干,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每個科室選拔2-4人,負責學生在第二學年理論期間本科室的臨床見習和第三學年的臨床護理實習帶教。
(3)教學方法:第一學年,學生在學院完成公共課程(政治理論、英語、計算機等)、醫學基礎課程(人體解剖、生理、生物化學、藥理、病理、病原生物及免疫、健康評估等)學習。第二學年,醫院根據學院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醫院完成護理學臨床專業課程的教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危重癥護理學、傳染病護理學、護理管理學、臨床營養、護患溝通、護理倫理等的學習。授課老師將理論教學與臨床見習緊密聯系,內、外、婦、兒科護理學一個系統的理論課授完,由授課老師選擇典型病例進行床邊教學。同時授課老師將該病例作為科內護理人員個案護理查房的病例準備,再組織學生和科內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生理、病理、臨床表現、護理診斷、護理措施等方面進行分析討論,學生通過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再到臨床患者的觀察,理論聯系實際,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制訂基礎護理操作臨床見習計劃表,將常用的基礎護理操作、專科護理操作根據各專科特點分解到各科室進行臨床見習帶教。第三學年,學生進入臨床實習。根據學院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實習計劃、實綱的要求,在醫院各科室進行輪轉實習;學生在各科室實習期間由具備帶教資格的老師進行帶教。帶教老師與實習學生每日進行問答互動,出科時進行雙向評價。同時,在整個實習輪轉期間醫院安排帶教老師一對一全程跟蹤帶教,關心指導學生在各科室的實習情況。
3.統計學處理采用
SPSS16.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我院36位老師參與教學自我評價,在院校合作辦學與護理學科建設結合后,教學老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責任意識、溝通交流能力、為人師表意識、課件制作能力、理論知識水平、教學重點的把握、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操作示范能力、教學活動能力、授課互動能力均明顯提高。實施駐點辦班后,護理人員考試合格率及護理質量提高,與駐點辦班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1.參與教學后老師的自我評價較高
教師在理論授課前須進行備課、制作課件,備課階段需要全面掌握教學大綱的設置,熟知教材內容及相關知識體系;還須掌握最新的護理理念和專業知識,才有能力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和嫻熟的技能,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教學水平。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開展一些活動,如教學評比活動,邀請學院的專職教授參與現場點評,學院老師來院上公開課,使老師們的授課技巧也得到了提高。通過辦班,培養了一批護理骨干,使她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論知識水平等得到了提高。在醫院每年新招護理人員進臨床后必須納入規范化培訓,駐點班老師是護士規范化培訓各階段中進行理論教學與操作培訓的骨干成員,他們的授課技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為醫院培養護理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理論范式的補充
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選擇文化人類學彌補自己方法論上的不足,不是一時興起之作,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必然。記得北京舞蹈學院對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有著突出貢獻的許淑媖教授,生前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要想解決自身的學術問題,必須要借鑒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這是她游學世界后一個最為深刻的體會,據說她生前在香港還做了一臺人類學意義上的舞蹈專場晚會。當然有著類似認識的不僅就她一人,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等諸多研究中國民族舞蹈的老師,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做研究。“人類學是研究人性(普同性)和文化(多樣性)的一門學科。與其他社會學科強調自我(theself)的研究不同的是,人類學注重對他者的系統研究(theStudyofOtherMan),并相信通過研究他者能夠比僅僅研究自己能更深刻地認識自己。即通過研究時空和結構中的異文化來理解人類共性(humancommonality)、自性(self-identity)和他性(other-ness,orother'sidentity)。‘他者’(other)在人類學的理解中,不僅僅是指與自己不同的人群,更多是指與自己不同的文化(Culturalotherness),而是文化意義上的他者性。”如果將這個概念加以引申,發現中國民族民間舞也是一門研究人性(普同性)和文化(多樣性)的學科,每一位中國民族民間舞人不約而同地也都是一位他者文化的傳承者與研究者。諸如現今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中的藏族、蒙古族、朝鮮族、傣族、維吾爾族等民族舞蹈教材,每一個對于學習這些舞蹈的漢族師生來說都是他者。即便是漢族舞蹈教材,諸如山東秧歌(膠州秧歌、鼓子秧歌、海陽秧歌)、安徽花鼓燈、贛南采茶、云南花燈、陜北秧歌等這些在田間巷頭、桑間濮上傳承的民間舞蹈形式,對于來自不同省份在都市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師生來說也都是他者。所以,用文化人類學的理論研究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情。“理論(theory)是通過對已知事實的推理得出用于解釋某事的一整套觀點。理論的主要價值在于促進新的理解。理論體現的模式、聯系和關系可能為新的研究所證實。”理論作為包含了一系列命題的解釋框架,最有價值的是能為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提供一個框架,讓研究產生預盼性以及能夠多視角地深入展開。對此,理論的積累與深入的研討是各個學科建設的重中之重。舞蹈界相對于其它學科,運動的人體(舞蹈動作語匯)是其本體,舞蹈表演是其中心(舞蹈只有跳出來才能呈現),所以“實踐永遠走在理論的前面”是一個被業界默認的“共識”,“重實踐輕理論”也是一個大家都明白也都看到的問題。當技術和學術之間的不平衡達到一個臨界點時,即舞蹈的學理建設沒有跟上舞蹈實踐發展的需要時,舞蹈實踐會陷入原地打轉、止步不前的怪圈,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理論指導實踐,科研促進教學,思想引領創作”的作用,缺少了學理支撐的實踐是不可持續的。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理論建設也是如此,盡管一些專家、學者花費畢生精力從事相關的研究,也提出“中國民族民間舞的五大文化類型劃分法、語言劃分法、地理劃分法”、“兩類三層說”、“中國民族民間舞原始舞蹈遺存”等一些精辟的理論,也有過《中國民族民間舞的集成》、《中國民間舞蹈文化》、《中國原生態舞蹈文化》等相關優質的著作,但這些相比文化人類學在他者文化、世界民族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無論在理論深度、廣度、厚度以及理論著作的數量上都是不能成正比的。諸如在理論范式上,文化人類學對他者文化研究積淀的理論就有古典進化論學派、傳播論學派、法國社會年鑒學派、歷史特殊論學派、英國功能主義學派、文化與人格學派、新進化論學派、結構主義人類學、象征人類學、解釋人類學、后現代人類學等諸多學派。關于理論闡述的經典名著也是碩果累累,甚至每年都會有不同新的論著產生,借用這些理論范式與研究成果研究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問題,無論從哪個方面說都是必要和必須的。
因為,在當下中國民族民間舞有許多理論問題尚待研討,例如我們今天所說的民族是國族(na-tion)的概念,還是族群(ethnic)或人群(people)的概念?民間和民俗的關系是什么?民族民間這個合成詞前者與后者之間的關系是并列?是從屬?還是偏正?職業化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傳統指的是什么?是世代傳承下來具有同一性的東西?還是當代人發明的新傳統?在職業化的過程中如何堅守民族民間舞蹈原有的神圣感、儀式性與多樣化?中國當今的56個民族的“民族識別”是怎么一回事?如何看待已被劃分好的民族下面的不同支系的族群舞蹈?民族民間舞蹈與社會,民族民間舞蹈與宗教,民族民間舞蹈與政治,民族民間舞蹈與生態,民族民間舞蹈與文化變遷等等,相關的問題都需要深入研究,也都需要一一解答。這其中,很多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研究中,還沒有涉及或者鉆研不深的問題,在文化人類學中大多已經有了很深入的研討,將這些研究成果加以借用和積極轉化,能使我們的研究少走彎路事半功倍。人們常說:“名不正言不順,理不直氣不壯”。許多學科的發展問題不能名正言順的回答,甚至連自圓其說都不能滿足時,自然就會遭到多方質疑以及各種責難。我們不能永遠用“你不懂舞蹈這句話”加以搪塞,是將我們的所思所想加以表述的時候了,“思維決定行為,想不清楚也就做不明白”,這是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當我們在某些方面力所不及時,借“它山之石,用以攻玉”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當然會出現文化人類學個別理論因過于高深而無法應用的情況。但類似《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中國民族志》這樣的民族問題研究叢書,以及《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涼山彝家》、《湘西苗族考察報告》、《云南民族調查報告》、《臺灣畬族之原始文化》、《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鼓藏節:苗族祭祖大典》、《克木人:中國西南邊疆一個跨境族群》、《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民族志》、《從闡釋到建構:納西族傳統文化轉型的民族志研究》、《圣歌里的芭蕉箐:富民縣東村鄉芭蕉箐苗族村民日記》等類似的民族志作品,能給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研究提供很多翔實的資料,以及理論范式應用上的思考。
三、研究方法的完善
文化人類學作為研究人類社會與文化,即描述、分析、闡釋和說明社會和文化異同的分支學科。“為了研究和闡釋文化多樣性,文化人類學家從事兩類活動:民族志(ethnography)(基于田野工作)和民族學(基于跨文化比較)。民族志提供對特定社區、社會或者文化的描述。在民族志田野工作中,民族志收集他或她組織、描述、分析和闡釋的數據,并以專著、文章或者電影的形式來建立和展示描述。傳統上,民族志者曾居住在小型社區中,并研究當地的行為、信仰、風俗、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政治和宗教、藝術。……民族學(ethnology)考察、闡釋、分析和比較民族志結果———從不同社會中搜集到的資料。它運用這些材料對社會和文化進行比較、對比和歸納。發現特殊之后更普遍的東西,民族學家試圖辨認和解釋文化異同,檢驗假設并建立理論以提升我們對于社會和文化體系是如何運作這一問題的理解。”從引文中可以看出,田野工作和比較研究是文化人類學最為核心的研究方法,甚至被學者們認定為“看家的本領”。
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來說這兩種方法也是貫穿始終。先說比較研究,學習和研究其他民族地域的舞蹈,一進入就開始了比較研究,無論你承不承認,對于你熟悉的本民族或本地區舞蹈文化解釋體系而言,其他民族地域的舞蹈永遠是不折不扣的他者,在學習和研究中不比較都不行,因為它總會與你熟悉擅長的舞蹈類型有區別,整個過程會在不適應———適應,不理解———理解中完成。文化人類學出于學科范式假設的需要,會致力于欣賞和理解“差異”(difference),中國民族民間舞就舞蹈學習研究的深入,也會以他者舞蹈的風格、特色、不同來反觀自己熟悉的舞蹈類型,從而進行更好地自我發現,如同照鏡子一樣,成為他者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自己。田野工作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而言,是學科發展的基點,這是每一位中國民族民間舞人都能達成的“共識”,過去只不過叫“民間采風”而已,這與學科發展初期奠定的基礎息息相關。如果說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后引發的“新秧歌運動”,以及1946年由戴愛蓮為首組織編創的“邊疆音樂舞蹈大會”可以被認定為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發展起點的話。那么當時的做法,即文藝工作者積極深入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學習人民,理解人民,向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學習,視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為文藝創作的源泉這一觀念不僅深入人心,更成為學科后期發展建設的方向標,以及學科教材建設、作品創作、學術研究的壓艙石。在當時,將對社會生活的體驗,對民間藝術的學習,規定為有出息文學藝術家進行創作的先決條件。在今天,“投入生活的激流,吸取民間的養料”,依舊是每一位中國民族民間舞人能出色地“表”、“教”、“編”、“研”的前提,并成為一種“傳統”被歷代中國民族民間舞人所遵循。上山下鄉、走村串寨地“訪舞”、“學舞”、“研舞”,每一位中國民族民間舞人都能說出與自己相關的一兩個故事,歷屆學科帶頭人也都是親歷親為,大江南北也都留有他們的足跡,部分田野經歷或多或少也有所記載。如北京舞蹈學校民間舞第一人教研組組長盛婕老師(1954.9-1954.12),寫過《安徽的花鼓燈》、《江西省“儺舞“調查介紹》這樣的文章;第二任教研組組長彭松老師(1954.12-1956.2)發表過《采舞記———憶1945年川康之行》、《談民間舞蹈的發掘和整理》、《燈舞》、《花鼓燈之歌》這樣的文作;第三任教研組組長羅雄巖老師(1954.12-1958.4)寫過《塔吉克族舞蹈的藝術特色》、《九曲黃河燈初探———燈陣的古文化遺存》等相關的論文;第四任教研組組長許淑媖老師(1958.4-1961)也留有《南北尋舞有感》、《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采集點滴》、《再談深入學習傳統,奮力發展創新》等相關的著述,與他們同時代的老師就更不用提了,不僅以身示范親歷民間,對自己的所感、所思、所見也多有筆墨。1987年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間舞系作為一個單獨的學科成立,去民間做調研,整理教材、創作作品、學術研究更是成為每一位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的必修課,在全國各地很多重大節日以及相關的儀式慶典中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認識如此深入,所作也如此精彩,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沒有一本關于如何進行田野工作的教材或著作,前輩教師做田野的經驗和心得更多停留在資深教師的口述記憶中,他們的精彩故事以及學舞傳奇也沒有人有興趣著書立說,田野工作的經驗和方法,少有歸納,更談不上系統的總結了。
反觀文化人類學,只要敲擊田野工作就會出來《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民族學理論與方法》、《文化人類學調查――正確認識社會的方法》、《田野民俗志》、《定性研究:經驗資料收集與分析方法》、《定性研究:解釋、評估與描述的藝術及定性研究的未來》、《如何做質性研究》、《質性研究中的訪談: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者指南》、《參與觀察法》等諸多的學術論著,更不用提各種《人類學通論》或《民族學概論》中有關田野工作章節的介紹,以及專門撰寫的有關田野工作的民族志以及相關的研究文章了。對此,學習和借鑒文化人類學的理論研究方法,完善和補充中國民族民間舞在研究方法上面的不足和缺失,是件勢在必行的工作與任務。當然學會別人的目的在于找到自己。學習和借鑒過程中,不能完全依照文化人類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舞蹈,“首先需要認識舞蹈這種人體文化和藝術所具有的那種高度的敏感性和特殊性,還需要認識到,舞者先天的生理結構、心理素質、運動力學、美學理想等差異,一旦將它從此地文化移植到彼地文化的土壤中去,它便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現象,甚至會出現‘樹挪死’的可能,由此造成原有的文化意義不復存在,甚至遭到嚴重扭曲和誤讀的命運。”就這個問題一些人類學家也談道:“人類學學科立場的藝術研究往往本著人類學學科的立場,從‘藝術的社會性’著手,要求藝術人類學去研究各種藝術形式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和塑造社會的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的,探討在藝術形式背后蘊含著什么樣的文化邏輯和理念,以及文化邏輯在場景中得以表征或者轉化于實踐之中的過程。以此來著手進行他們自己的藝術人類學研究,在研究中也可以使其研究更具有人類學學科的規范性。這種努力固然擴大了藝術的范疇,甚至可能使傳統研究有眼界大開的感覺。但是,也或多或少讓藝術研究圈內的學者和更廣大的閱讀者感到困惑:藝術本身的位置何在,人類學的藝術人類學研究是否靠‘藝術’的譜。當著意發現文化價值、社會集體表象之類的東西時,對藝術影像性或聽覺感受存在本身卻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討論,總給人隔靴搔癢之感。”對此,對于文化人類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借鑒與學習,學什么,怎么學是一個必須要深思熟慮的話題。
2正視目前中國小兒婦科學的現況
據古書記載,中國小兒婦科學早在公元700年至13~17世紀的“醫心方”、“衛生易簡方”、“普濟方”和“女科經綸”等均有女童、少女外陰炎癥,月經異常,發育異常等診療總結。但此后在臨床,流行病學調研、教學、科研和培訓等方面發展仍較為緩慢。國外早在1939年,匈牙利Dobszay首先從事女性兒童生殖器官生理和病理學研究;同年在布達佩斯建立小兒婦科學;1942年美國Schaufflor專門研究兒童期婦科疾病,出版了第一本“小兒婦科學”;同期捷克Peter在布拉格設立兒童婦科專科;1978年德國慕尼黑建立小兒婦科學,成為世界上小兒婦科研究和治療中心。然而中國至今能堅持開設小兒婦科的醫療單位為數甚少,更無專科病房診治小兒婦科疾病;小兒婦科相關檢查的必要設備和器械短缺或沒有;小兒婦科的專著僅見寥寥5冊(1985年蔡桂茹教援主編《實用兒童與青年婦科學》,2003年和2008年楊冬梓、石一復教授主編第一版和第二版《小兒與青春期婦科學》,2006年郎景和、向陽教授主譯《兒童青少年婦科學》,2011年郎景和教授主編《青少年婦科學》);中國現行教材中無小兒婦科檢查的敘述和介紹,相關小兒疾病幾無提及,護理學中無小兒婦科的護理內容;小兒婦科專業人員甚少;更無小兒婦科專業雜志出版,也無雜志專題增刊,僅有的雜志有關小兒婦科專題討論雖見有幾次,但闡述范圍及內容尚不深透,未能滿足臨床需求;全國婦產科學術會議尚無完全有小兒婦科的專門會議;小兒婦科在醫院的歸屬不清,應屬婦科、兒科還是婦幼保健院;臨床診治也出現推諉現象;小兒和青少年婦科年齡段劃分未臻統一;凡此種種與我們人口大國,女性兒童所占比例甚高的實際需求差距甚大,應加快改變現狀的步伐。
3重視小兒婦科的特殊性及涉及面
小兒婦科涉及女胎在母體子宮中的生長發育,也有關于女性從幼年到青年、成年、老年一生的問題。人類的半數為婦女,而婦女中約四分之一以上處于小兒期和青春期。小兒和青春期女孩從出生至發育成熟的這個階段是女性機體生長發育,特別是女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發育、心理發育、性心理發育的過程。遺傳、環境、藥物等多種因素影響這一時期的發育。此期發生的婦科疾病不僅發病時給患兒和家屬帶來病痛和后續損害,有的甚至會有終生的影響和后患。小兒婦科問題有其特殊性,與成年婦科問題也有連續性,但絕不是成年婦科的縮微。小兒婦科的特殊問題主要包括:生殖器官發育缺陷和畸形、有或無激素功能的良性和惡性腫瘤、發育成熟障礙及內分泌功能、炎癥、生殖健康問題、損傷。小兒婦科問題也與社會,宗教等問題有關,如性、性傳播疾病、少女妊娠、避孕、計劃生育、性暴力、犯、割禮、法律保護、人文、文明等聯系在一起。無論在小兒婦科的診治理念、具體治療、藥物使用、手術操作、保護女童及青少年女性的卵巢內分泌功能、生育功能等均應全面思考和個體化、人性化處理,切莫“一刀了之”,除近期效果外,更要注意遠期效果、生活質量和生殖健康。在開展小兒婦科學科建設中也要重視中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女童的各種正常數據,包括生長發育、第二性征、不同階段女童、女青年各生殖器大小、內分泌測定值、影像學數據和正常值,不要總是借鑒國外兒童和青少年女性的數據,應結合國情掌握中國自己的數據,更有益于對中國小兒婦科疾病的保健和防治。
二、行業導向下的工業設計專業教育
在國家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不少高校定位“應用技術大學”的辦學目標下,任何“專業”都被要求貼近某一個行業開辦。如果工業設計專業教育面對某個行業的話,那在一定程度上必定會束縛工業設計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從而限定了工業設計畢業生只能選擇某個行業或就近行業的工作;否則就是“轉行”,就被認為是專業教育的失敗,這種觀念是有偏頗的。再者,以區域行業(產業)為基點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一百多年前德國包豪斯時期的教育觀念,如今產業轉型加快,傳統工業經濟走向衰退,任何地區很難保證區域周邊的產業幾十年不變。縱使周邊的產業蓬勃發展,可每個學生的興趣不是僵固的,未必會選擇區域周邊的產業工作。如此培養學生的風險很大,顯得急功近利。在當下辦學實踐中,工業設計專業教育往往被導向為面向某個行業,這樣才能被認可。又由于專業教育依賴學科知識的構建與傳播,因而教師也只能圍繞某個行業來進行學術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更科學、更豐富地將某行業的學科知識傳授給學生,這就削弱了工業設計方法論的學科本質。從工業設計學科規律來看,面向某個行業背景的學科研究是不自由的,面向某個行業背景的專業教育是局限的,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工業設計學科專業建設的現狀。
三、能力導向下的工業設計學科專業建設思路
首先,學科研究要圍繞人才培養來進行,工業設計人才的培養目標應該是使學生具有創作性的操作體驗,能通過對人文、社會與科技工程等相關知識的理解、領會工業設計的多層次內涵與多面向的價值訴求,從而發展其具有獨特性的創作理念、方法與能力,養成朝向專業學習、國際視野、實務導向三大目標努力。在工業設計學科團隊中,由于教師的學科背景各有不同,對工業設計的理解也各有側重,所具有的教學科研經歷、經驗也各有長處,學術興趣是多樣的,不應該被限制在某個行業背景來開展個人的學術研究,而是以形成學生上述能力的知識系統來開展學科研究,如設計文化、設計方法、設計工程、設計表現等。其次,專業教育應淡化行業界限,強調交互融合的大設計理念,確立以能力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觀。可從三個能力方向引導學生自主發展:一是工業產品設計能力:以機械、電子、自動化技術為支撐,具有系統解決工業產品的結構、機構、尺度、造型、材料工藝、界面操作、快速原型、產品試驗與評測等方面的能力;二是數字互動設計能力:基于大數據時代創意產業發展的智能化服務理念,以網絡互聯、數據處理、云端計算等數字信息技術為支撐,具有用戶體驗、認知行為、界面交互、智慧空間等產品及非物質化的生活服務設計能力;三是文化創意設計能力:基于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發展戰略及當代美學經濟思潮下的文化生態環境,以傳統文化、在地文化資源為核心,著力于田野調查、文化元素提取、傳統工藝文化繼承、設計文化意涵生成等方面的物質與非物質整合設計能力。
二、特色學科建設的存在問題
近幾年來,學校加大了對該學科建設的資源投入力度,使該學科的隊伍建設不斷加強,管理結構得到合理調整,學科發展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是,與國際上知名大學相比,其學科建設還存在較多問題。
(一)目標定位模糊
對學科進行科學、準確的定位是特色學科建設的關鍵問題之一。然而,學科定位不當是目前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最突出的表現是重點發展的學科不突出,特色不明顯。該學科的表現為兩種傾向:一是急功近利。如學科建設在服務社會中充當“消防員”的角色,被動適應市場,不能體現學科建設引導和前瞻性作用;熱衷建設應用學科,忽視新興學科、基礎學科,導致學科發展缺乏活力。二是盲目發展。如“喊口號”,學校定位欠準確,發展戰略規劃和學科建設規劃偏離實際,聲稱在幾年內建成國內外知名大學,建一批世界領先水平的學科;不安于現狀,爭當“大而全”的綜合性或研究型大學等等。
(二)研究隊伍薄弱
學科建設的關鍵和核心是隊伍的建設。如今,該學科團隊也出現了“青黃不接”局面,主要表現在:學科梯隊結構不合理,亟待解決;學科帶頭人研究水平還不夠高,較難擔此重任;學科帶頭人年齡老化,后繼無人等等。另外,學校雖然開始重視學術梯隊建設,但由于措施不力、不當,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重引進、輕培養”。我校也如此,不惜花重金引進高學歷、高職稱的科研人員,而對校內的人才培養則不夠重視。這種做法,不僅導致學科內許多在職教師,尤其是中青年骨干因其強烈的成功需求難以滿足而流失,而且也使得被引進的優秀學術帶頭人因缺乏相應的團隊支持,其潛能遠不能挖掘出來。
(三)管理體制僵化
與其他高校一樣,學科體制也實行項目管理,即學術帶頭人領導學術團隊,統一負責該學科的規劃、建設和實施。由于其管理方式并不一定能與學校管理體制自然耦合,特別是學校組織結構的科層化、官僚化,使現有學科管理機構龐大而僵化,因此造成了如今學科團隊面對變化缺乏應變、適應和創新等能力。同時,有效的學科績效管理體系尚未真正建立,導致工作量多的人在考評中反而落后的現象,由此大大挫傷了教職工的積極性[3]。因此,在這種體制下,學科負責人其工作權限虛化,責、權、利無法協調統一,積極性勢必受到更多地壓抑,對于跨學科、跨門類的綜合課題研究來講更是難以適應。
(四)學科結構單一
近年來,由于一部分比較重要的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始終沒有得到重視和培育,因此造成該學科結構單一,布局欠合理,學科面也過窄。據了解,高水平的重點學科數量在我校并不多,各學科間基本上處于“單兵作戰”的狀態,特別是缺少學科間的合作與交流,學科的群體優勢因此得不到發揮。我校盡管對該學科布局進行了優化和調整,但新設學科很難在短期內形成優勢、提升水平,學科間交叉融合不夠、特色學科缺少相鄰學科支撐、基礎學科仍然薄弱等問題,依然是我們學校的一大困境。同時,由于較窄的學科面,導致了科研原創性明顯不足,很難適應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
(五)發展能力下降
高校的學科建設,主要以經濟建設和社會整體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必須全面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但請注意的是,滿足社會需求并不等于要急功近利。記得十多年前,我們學科建設的重點瞄向人才市場急需的領域,由于不顧自身的條件和實力,紛紛開設會計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熱門學科專業,以期通過培養出國家所急需的經濟人才。但事與愿違,由于當時缺乏建設條件,導致我們人才培養質量明顯降低,有較大部分畢業生無法就業。另外,由于我校不顧條件爭辦某些學科,結果嚴重地分散了學科人財物資源,致使其原有的特色、優勢學科遭受到沖擊,影響了他們在行業乃至全社會的地位。
三、推進特色學科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
如何抓住今后的發展機遇期,不斷提升我校的學科水平,進而向高水平的大學前行,這對我校來講是一項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本人由此在借鑒本學科發展的基礎上,著重對我校的學科建設問題提出自己的一點思考。
(一)準確把握學科定位
高校的辦學特色,除了要有獨特的辦學思想外,還必須選擇正確而科學的學科發展定位。例如:首先,應該要了解某學科領域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和趨勢,實事求是地評價該學科的學術地位與學術水平,找出與國內外高校先進水平的差距。其次,要分析自身的特色、優勢及發展潛力,從“人無我有,人弱我強”學科建設思路中尋找突破口。第三,研究方向的數量必須適度。因為過多則力量分散,很難提高水平;過少,則研究口徑受限,其發展潛力明顯不足。學校領導必須充分認識學科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只要選擇正確,下定決心一抓到底,若干年后必然會有所建樹。
(二)高度重視隊伍建設
隊伍建設是特色學科建設的基礎和關鍵。學校該如何解決好這些問題,一要注重育才。要立足現有師資,有計劃、有重點、合理地安排青年教師的進修提高,正確處理年輕學術帶頭人有計劃、有目的的培養與自然成長關系,保證學科建設人才輩出,形成穩定的學科梯隊。二是注重聚才。可通過實施“引進高層次人才項目”、“創新團隊培養建設項目”、“優秀人才遴選與獎勵項目”等,以項目帶動建設,促進人才引進。三是注重用才。建立公開、平等、擇優的用人機制,對于獲獎者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不斷完善學科人才成長激勵和約束機制,著力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外部環境條件。
(三)積極推進科學管理
特色學科的建設離不開一套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高校應獨立設置學科建設管理機構,專門負責制訂學校學科建設發展政策、規劃和措施,統一協調解決與學科建設有關的問題。同時,在創新管理方面,學校要從追求局部短期利益向全面長期發展轉變;從項目管理向系統管理轉變,包括頂層設計、項目申報以及成果轉讓等,從注重教學科研兩個部門向注重調動全校教職員工積極性轉變。另外,學校還應鼓勵教學骨干積極參與科學研究,同時鼓勵科研骨干參與教學任務,努力探索建立教學科研及管理等不同的考核評價體系,充分調動全體教師的創造性、積極性。
(四)盡快優化學科布局
高校學科的發展有其相對獨立的一面,但又不是完全孤立的。因此,學科建設必須順應潮流,進一步完善構建大學科體系。高校首先集中力量,傾斜支持一般學科向重點學科發展,特別是提高優勢學科的水平和層次。其次,既要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又要加強應用學科建設;既要注重單一學科建設,又要注重交叉學科建設,不斷完善學科建設體系建設。第三,推進“扶強助弱”做法,即重點發展優勢學科,又積極發展薄弱學科,進一步促進強勢學科和弱勢學科之間均衡發展。“學科結構是高校學科布局戰略的結果,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科布局戰略對于建立良性、互動、均衡的學科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參與辦學的新格局。”這一思路在一定意義上要求改變中央業務部門的辦學體制。政府采取了共建、調整(劃轉、轉制、下放)、合作、合并等形式進行改革。1990年的統計表明,在全國1075所普通高校中,國家教委直屬36所,中央業務部門主管316所,其余為地方管理。1998年、1999年這一改革達到,1992年至1998年劃轉高校226所。截止2005年5月24日,全國普通高校共1794所,除教育部直屬73所外,其它部委中的外交部1所、國家民委6所、司法部1所、衛生部1所、國防科工委7所、公安部4所(其中專科2所)、交通部1所,共21所;18個國務院直屬機構中的海關總署等機構所屬7所,其中專科1所;14個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中的中科院等機構所屬2所,其中專科1所;6個國務院辦事機構中的國務院僑辦所屬2所;另外中華全國總工會等機構所屬8所。除教育部外,隸屬其它部委及機構的高校共剩下40所,由此可見,部委所屬的大部分高校已劃歸地方管理。
由于這些高校歷史上歸中央業務部門主管,其培養的人才主要為這些部委服務,有明顯的行業屬性,在改為歸省(自治區、直轄市)管以后,就不能回避地方發展的需要,因此,人才培養的規格就要處理好行業屬性與地方發展需要的關系。改變隸屬關系的這些高校如何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進而保證這些高校的健康發展,做好學科建設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基礎。
一、什么是學科建設
雖然學者們對學科的論述有所不同,但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教學的科目”、“學問的分支”、“學界或學術的組織”是學科的三個基本內涵。只是在不同的場合和時間體現不同的內涵而已。目前國家對學科的劃分,一般是指建立在以二級學科為基礎、向一級學科范圍延伸的學科。1997年6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設有12個學科門類、88個一級學科,382種二級學科,這也是我國現行的博士、碩士學位點設置的依據。1998年7月,教育部針對本科專業的設置,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該目錄設置11個學科門類(不包括軍事學),71個一級學科,249種二級學科(專業)。一般所討論的學科劃分,均以這兩個文件為依據。學科建設是圍繞學科方向、學科隊伍和學科基地,通過硬件的投入和軟件的積累,提高學科水平,增強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綜合實力的一項系統工程建設的過程。具體來說,學科建設包括學科方向建設、學科梯隊建設、基本條件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幾個方面的內容。高等學校的學科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校培養人才的專業、層次、質量,科學研究的方向和成果。因此,學科建設對任何高校都是必須的,只是不同類型的高校在側重點上應有所不同、發展程度上具有差異而已。學科建設并不僅僅是重點大學、研究型大學的事情,也并不僅僅是重點學科的事情;學科建設也并不局限于學位點建設、學科帶頭人建設、純學術研究(或基礎研究);學科建設是每個高校的系統工程,也是全局性的基礎工程。這些改變隸屬關系的高校也不例外,并且因其需要轉型使這一問題更為復雜、重要。
二、學科建設主要著力于建設什么
學科建設從宏觀層面應當抓好以下兩點:一是學校調整學科布局結構;二是集中力量建設若干優勢學科,即重點建設學科。學科布局結構優化是學校學科建設的基礎,重點建設學科是學校的優勢和特色。對于這類高校而言,個別專業仍可面向全國,保持學校已經形成的學科特色,與此同時,根據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調整原有的學科和專業結構,在主要為地方服務的同時,仍應滿足部門、行業對部分人才的需求。既然屬于地方高校,就要承擔為區域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培養人才與貢獻智力成果的重任。類型上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層次上根據學校的實力結合社會發展需要定位在以本科為主,適當發展應用性的研究生教育或高職教育。因此,在學科布局上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結構的現狀與發展定位,構建符合區域發展需要的綜合性學科結構布局,同時保持面向行業需要的不可替代的學科優勢。重點建設的學科應著重考慮三個領域:一是適應本地區發展需要的獨特性學科;--是原有的優勢或特色學科;三是滿足行業需要的不可替代學科。
在微觀層面上,學科建設應確定適合學校發展的學科建設方向與目標、組建實用的學術梯隊、協調進行軟硬件的積累。學科建設方向與目標應以有利于轉化為培養實用型人才的課程、能夠產出快速適切地方與行業發展需要的技術成果為基本標準。學術梯隊建設,應在注重培養原有人才的同時加大引進新畢業的碩士、博士力度與吸收用人單位的相應人才參與學校的學科建設,構成實用的學術梯隊,不必一切唯院士、博導、教授馬首是瞻。在我國高等教育普遍缺少資金的大環境下,這類調整隸屬關系的高校的經濟資源也十分匱乏。這些高校除了要廣開財源,更重要的是要協調投資軟件與硬件的關系,圍繞學校的學科建設目標,做到人與物的匹配,不同類型人才的匹配。不能為了宣傳或應付評估,購置大量無人能駕馭應用的設備造成設備閑置;不能為引進一個不符合學校發展、學科建設實際需要的博導、而置幾個甚至十幾個符合學科建設實際需要的副教授甚至講師培養于不顧。在進行必要的硬件建設的同時,加強有利于學科發展的軟件建設。
三、如何認識與對待科學研究
沒有科學研究,就談不上學科建設。但是,科學研究有基礎研究、開發研究、應用研究,不同類型高校的研究類型可能而且有必要有所區別。學術成果促進學科的發展是高校學科建設的重要目標,但也決不是唯一目標。一般來說,由于學科研究層次水平的差異,我們不得不承認教學研究型高校與教學型高校的學科建設對推動學科發展上的貢獻要小于研究型大學,但它們開展學科建設的重要意義在于可利用學科發展培養人才和研究、解決社會現實問題。作為高校,其首要任務是培養人才,這類調整隸屬關系的高校幾乎沒有研究型大學,以教學研究型高校和教學型高校為主,其人才培養的地位更為重要。如何培養人才本身也是一門科學,也需要進行研究,進行教育教學研究對于大多數高校與院系(相對于師范院校、院系而言)屬應用研究,即以教學、教法研究為主,兼顧把研究成果和本學科知識進行選擇組織的課程研究。學科建設要落腳在人才培養上,這是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的根本不同之處。人才培養的質量如何,必然要落實到課程建設上來。鑒于此類高校的大部分學科建設目標不是(最起碼主要不是)學科自身的繁榮,而是通過學科建設提高本校的學科水平,達到提升學校整體實力的目的。其科學研究除了在類型上以應用研究和課程研究、教學教法研究為主外,在隊伍上也不應把研究與教學隊伍對立起來。大部分的科學研究主要是為教學服務,師資隊伍與科研隊伍需要相當程度的重合;少部分隊伍可針對有特色、有優勢的學科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學研究上,在科研方面辦出亮點。這是因為優秀師資本身就很少,少數能做科研的人員往往也是優秀教師的主體,不能因科研妨礙教學,否則,得不償失。
四、如何處理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關系
高校進行學科建設,必須搞清楚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關系。原因之一是歷來非研究型大學不重視學科建設,或對學科建設認識不清;原因之二是這些院校大部分學科的科學研究基礎非常薄弱;原因之三是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關系問題在實踐中凸顯出來的時間不長。學科的劃分遵循知識體系自身的邏輯,學科是相對穩定的知識體系。專業是按照社會對不同領域和崗位的專門人才的需要來設置。學科知識是構成專業的原料,不同領域的專門人才需要什么樣的知識結構,專業就通過對相關的學科知識進行切塊、組織來形成課程以及一定的課程組合的方式來滿足。所以,專業以學科為依托,有時某個專業需要若干個學科支撐,有時某個學科又下設若干個專業。一個專業是由適用于其需要的若干學科中的部分內容構成,而不是由若干學科中的所有內容構成。從這個角度看,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密不可分,學科建設是基礎,專業建設是成果,中間通過課程這一橋梁來連接。市場對人才規格的要求的變化引起專業的調整,也是促進學科建設的動力之一。
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也有很大的區別。第一,學科建設的構成要素主要有學科帶頭人、學科梯隊、科研課題、研究儀器設備、學科建設管理人員等;而專業建設的構成要素主要有教師、課程、教材、實驗與教學管理人員等。當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涉及到具體的人或物有時會重合,但其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第二,學科建設主要是學術梯隊建設、研究設施建設、確定研究方向以產出研究成果;而專業建設主要是專業人才目標制定、課程開發、教材建設、實驗室與實習基地建設等。學科建設的成果可以作為專業建設的原料,但也可以有非專業建設的用途,例如可以作為直接為當地生產建設所用。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學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滿足于專業建設以完成人才培養。總之,如果學科建設不以專業建設為鵠的,這類高校的學科建設將成為空中樓閣;反之如果專業建設不以學科建設為基礎,則其專業建設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五、案例研究
南京審計學院前身是南京財貿學院,由省市雙重領導、以市為主。因為資金限制,為了學院發展只有走聯合辦學之路,自1987年開始,辦學經費由審計署負責,歸審計署管理,根據協議財貿學院更名為審計學院,當年暑期面向全國招生,但每年招收新生江蘇省、南京市占有一定比例。
1999年12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高等學校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規定,國家部委不再管理高校,交由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統一管理。2000年2月將南京審計學院和南京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的主管部門分別由國家審計署、中國人民銀行劃轉到江蘇省人民政府管理,合并為新的南京審計學院。學校實行江蘇省人民政府、國家審計署和中國人民銀行合作共建,以江蘇省為主的管理體制。
學校過去由部委負責,主要為部委各相關部門服務,面向全國,劃轉以后,實行江蘇省政府與國家審計署和中國人民銀行共建,服務重點發生了一些變化,這直接影響到學校職能的具體發揮。學校能否迅速協調矛盾、順利定位、很好發揮作用,其最基本的一項工作就是學科建設。
南京審計學院目前是一所以經濟學、管理學為主,兼有法學、文學、理學、工學等共7個學科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學校共有本科專業20個,其中經濟學(5個)管理學(10個)專業占專業總數的75%,學科專業設置重點非常突出,其中審計學、會計學、金融學三個專業被列為國家審計署和江蘇省重點建設專業,審計學專業被列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建設點。經濟學專業涵蓋了所有經濟類目錄內專業;管理學科的專業涉及5個大類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工商管理類、公共事業管理類、農業經濟管理類、圖書館檔案類的前3個大類,工商管理管理類專業占絕大多數為7個,審計學為目錄外專業,目錄內專業僅舍棄了與學校整體發展關系不大的旅游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程管理、行政管理學這三個管理類專業是審計學的重要工具學科或應用學科,經濟學、管理學專業的設置形成集團優勢,與學校發展目標密切相關的專業一個都不能少,與發展目標偏離的專業堅決舍棄。
審計學雖然是一個目錄外專業,但在我們國家它是一個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的專業,作為國家審計署與江蘇省的重點建設專業,要辦出特色、也要辦出水平。它積極探索“本科學歷教育+國際執業資格培訓”的人才培養新模式,與英國注冊會計師特許公會(ACCA)合作,開展國際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培訓。獨立設置國際審計學院,與會計學院、金融學院、商學院、信息科學學院、法政學院、應用數學系合作,實現學科融合,辦出政府審計、內部審計(含CIA)、社會中介審計、IT審計、建設項目審計、綜合審計6個方向,把審計這一目錄外專業辦成一個大審計學科專業群。
學校高度重視科研工作,設有江蘇省審計信息工程重點建設實驗室、公共管理和績效評估研究院、內部控制設計研究院、審計研究所等進行審計方面的科學研究,為審計學科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直接參與了國家審計法規、政策的起草工作,參與審計署組織的審計工作,不斷從實踐中汲取能量,使審計人才的培養能夠更好地符合社會需要。
二、提高商務英語教師能力的建議
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具備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創造能力,具備相應的教學專業知識、技能和相應的價值觀,熟悉市場環境中商務英語的需求和應用,積極參與商務社會活動,具備市場運籌能力和商務領導能力。通過加強教師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師能力構成要素和教學效果和質量有著直接的聯系.為此,研究商務英語教師能力要素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的培養有賴于先進的教育理念和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應該打造一支具有知識背景的復合型教師團隊,鼓勵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做到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激發學習者的興趣,提高教師的商務實踐能力,從而適應我國商務英語教學體制的改革,提升商務英語教學的能力,制定專業的標準,做出整體的規劃,從而為商務英語人才的培養創造條件。高職院校英語教師職業結構的變化,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產業調整背景下的必然產物。對于商務英語學科的建設應該進行教材編寫、加強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制定符合現有國情的ESP教學大綱,對課程的內容和知識結構進行調整,提出明確的指導政策,積極地推進商務英語在我國教學中的實踐和研究。此外,專業標準的制定也是至關重要的,這樣有利于商務英語教師專業化進程的發展。專業標準要涵蓋語言能力、商務專業知識和教學基礎理論。在制定專業標準時,應充分考慮教師能力的設定。通過商務英語教師專業標準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專業地位。商務英語教師也應該擁有自己的職業規劃,結合自己的學習愛好,選擇合適的專業特長,通過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技能培訓,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鍛煉出能用英語講授商務專業課的教師,為更好的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幫助。相關的院校應該為商務英語師資培訓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逐步把教師送到國內或國外大學進修一門專業,建設一支專業知識過硬、英語水平高和能用英語授課的專業師資隊伍,加快教師的知識更新,這樣有利于加大復合型人才培養。
二、對我國音樂學科專業發展的思考
(一)音樂學科專業發展現狀
在科技水平的法發展下,音樂學科與人之間的聯系變得越來越緊密,也實現了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與教會,開始滲透到了研究、生活、工作、藝術、生產等領域之中,綜合各方的思想,音樂學科在我國有著如下幾個方面的需求: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各個發達國家的音樂學科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音樂已經不是單純的文化藝術作品了,開始具有理工科性質。在新社會下,各類新設備與新技術的應用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改變看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工作方式,在這一環境下,音樂學科開始與科技得到了結合,音樂創作、音樂制作、音樂表演與音樂傳播得到了極大的轉變。在科技水平發展的社會環境下,多學科交叉發展已經成為了一個發展趨勢,在科技水平的發展之下,應用科技成果來促進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傳播、音樂教育、音樂研究領域的發展已經成為必然需求,在學科交叉發展的趨勢下,不僅有效深化了音樂學科的內涵,也為音樂學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縱觀我國音樂學科的發展,雖然引進了大量的先進設備與儀器,但是這些高科技設備多來自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科技水平之所以更加先進,其根本原因就是有龐大的研發人才與專業的研發隊伍,在音樂學科的發展之下,我國已經成為音樂科技產品需求大國,在這一背景下,我國相關的生產企業數量也越來越多。此外,社會需求對于音樂學科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但是,從我國音樂學科專業人才的規模與培養模式來看,人才的數量與素質是很難滿足國內音樂學科發展需求的,因此,發展音樂學科不僅是培養綜合性人才的客觀需求,也是促進我國音樂學科的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音樂學科專業發展基礎
近些年來,我院國內音樂學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對音樂學科研究的個人與單位數量很多,取得了豐富的成果,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廣泛的學科基礎。我國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從上世紀80年代音樂學科建立伊始,各個高等院校、師范院校的音樂學科就開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雖然我國音樂學科的發展與歐美等發達國家還存在一些差距,但是依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就現階段來看,以中央音樂學院等為代表的音樂學科專業發展思路已經形成,也出現了電子音樂、音樂科技以及錄音藝術等音樂科技專業,這些專業的發展為音樂學科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有效促進了音樂學科的發展。第二,人才與技術潛力。音樂學科是一門交叉性的綜合學科,其發展需要有一定的人才技術與技術基礎,在信息工程、計算機、電子工程等學科的發展下,人才與技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積累,在國家的支持下,大量的人才開始投入到音樂學科領域之中,這就為音樂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三,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在改革開放的深入下,我國經濟環境與社會環境得到了有效的發展,這就為音樂學科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一定的社會保障。
三、21世紀我國音樂學科發展的思路
21世紀,我國經濟與社會水平的發展為音樂學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為了實現音樂學科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積極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充分發揮出我國音樂學科的優勢,克服人才方面存在的不足,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加強國內外的交流與協作
發達國家政治水平、經濟水平、社會水平的發展為其音樂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經歷了長期發展階段之后,這些國家音樂學科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就。要想促進我國音樂學科的發展,國內專家必須要深刻的認識國外音樂學科的發展實質,把我好國外音樂學科的內涵,將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與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機結合,加國內外交流和協作,擴大合作的廣度與深度。這需要注意到幾個問題:
1.注重音樂學科史的研究國外音樂學科在長時間的發展之下,已經開始與其他的學科得到了有效的結合,從這一層面而言,全面把握好國外音樂學科的發展歷史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把握好音樂學科的發展歷史,還能夠從中得到啟示,促進我國音樂學科的發展。分析國外音樂史的發展歷史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到國際音樂的發展動向,要對音樂學科又系統全面的把握,就需要深入的去分析、去觀察,獲取到最真實的資料,這也是發展我國音樂學科的必由道路。在把握好國外音樂史的發展動向后,再與我國音樂學科的實際情況相機和才能夠真正促進音樂學科的發展。
2.注重音樂人才的交流和引進在進行對外交流與協作時,還必須要注重音樂人才的交流與引進,這也是我國音樂學科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途徑,這對于促進我國音樂學科的發展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加強對內交流與協作
在未來階段下,需要加強各個音樂學科發展單位的交流與協作,國外音樂學科的發展經驗電視,跨學科協作是音樂學科發展的重要渠道,電子科學、計算機科學、聲學的發展的合作有效促進了音樂學科的發展,而我國音樂學科內部溝通不足是影響其發展的重點因素。此外,音樂學科發展單位與研究單位需要加強協作,為新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必備的支持,這也是促進我國音樂學科發展的有效保障。
(三)形成特色音樂學科
從現階段我國音樂學科的研究領域來看,具體的內容包括理論研究、音樂創作、項目試驗、技術推廣、成果產業化,這些具體的領域在長期發展階段之中表現出不同的發展方向,繼而構成了完整的音樂體系。國外音樂學科的發展經驗顯示,如果失去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音樂學科的發展是無法走遠的,在下一階段下,需要夯實音樂發展技術,成立專業的研究中心與實驗室,促進科技創新。在研究音樂史,這些研究中心與實驗室還應該與國外大學的研究中心建立其協作關系,努力豐富自身的研究成果,加強高端科技人才的培養。此外,政府還要加強對這些研究中心與實驗室的扶持力度,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些研究中心與實驗室屬于國內音樂學科發展的風向標,只有有著風向標,國內的專家學者才能夠更好的把握住國外音樂學科的發展動態,及時來調整我國音樂學科的發展方向,這樣才能夠有效促進我國音樂學科的良性發展。綜上所述,從以上幾個方面出發,能夠讓音樂學科形成一個發展有序、層次分明、體系完整的新型綜合性學科,該種模式是值得進行廣泛的推廣與使用的。
(四)做好學術隊伍建設工作
建立起優秀學術隊伍,發揮出學科帶頭人的作用對于促進音樂學科的發展十分有益,學科帶頭人既可以在學術上帶頭,也有著良好的協調能力與組織能力。因此,做好音樂學科學術隊伍與學科帶頭人建設工作是促進音樂學科發展的關鍵性因素,這不僅需要選擇好帶頭人,還需要選擇出學術骨干,形成一種年齡、職稱、學歷科學合理的學術隊伍,這種帶頭人需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第一,創新性。學科帶頭人是音樂學科的代表,能夠在實踐與探索的過程中把握音樂學科的前言理論知識,創造佳績,為音樂學科的發展奠定基礎。第二,領先性。學科帶頭人無論是在教育觀念、理論知識還是思想形式上,都必須具有領先性,充分發揮出對音樂學科的領導作用。第三,標志性。學科帶頭人需要有開拓的眼界,成為國際上與國內的音樂學科先鋒,作為音樂學界的學術權威。
(五)明確教學計劃,合理安排教學
結合教育部門的教育方針,我國音樂學科專業的育人目標是輸送專業的音樂人才,根據該種教學目標,學校方面必須要合理的安排教學,積極的借鑒其他學校的先進教學經驗,并根據本校音樂專業的實際特征,制定出適宜本校音樂專業的教學計劃,合理的安排課程改革,進一步的改革教學內容,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此外,在教材的選擇方面,應該充分的尊重學生的個體化原則,在現有教材基礎上不斷的篩選,以便能夠重組出一套適宜本校音樂專業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