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2: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民俗旅游文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劉暉在《旅游民族學》中以案例的形式展現了甘肅夏河拉卜楞寺社會環境的世俗化現象,更為值得注意的是例如拉卜楞寺曬佛節等傳統宗教節日的娛樂性、程序性增強而宗教性與神秘性減弱。徐贛麗在《《民俗旅游與民族文化變遷》一書中描寫了龍脊地區壯瑤民族文化在旅游經濟開發中的經濟化與商品化現狀,壯瑤族好客敬酒的傳統異化為一種掙取小費的方式、農家樂為主要模式的農家旅館對經濟利益的計算使得傳統壯瑤房屋家庭的內部結構失去祖先崇拜的神圣性。
兩者的矛盾不能僅僅從商品市場中法律法規缺失等制度層面著手而須深入到現代性的內部方能得到合理的解釋。在帕森斯看來現代社會(帕氏以美國社會為現代社會的典型)是宗教、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相互分化的社會。相應的,在現代性的世界圖景中,彼此分化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系統以各自的價值世界明證自身行動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哈貝馬斯敏銳地指出,分化出來的各個領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價值判斷的標準,用他的話來說即是有不同的“有效性宣稱”。具體而言,經濟行動以工具理性為行動準則并以經濟目的作為行動依歸,社會領域則以整合作為價值選擇而文化則更強調藝術的美學與情感價值。這些具有各自有效性宣稱的價值序列正如所韋伯指出的處在無可消解的沖突之中,“不同的神祠在相互爭斗,毫無疑問地永遠在爭斗”[2]。具體到民俗旅游經濟開發與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命題中,少數民族民俗旅游開發是以民族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作為市場交換的對象,形成集群化的旅游產業鏈來發展當地經濟,提高貧困人口的經濟收入從而擺脫貧困狀態。經濟行為本質上說必須以市場為載體,服從商品經濟的發展規律,最終以經濟效益為行動依歸。然而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則是少數民族與族群、生態自然環境以及宇宙世界的長期相互關聯與思考建構的產物,具有物質載體與精神內涵的雙重架構,而尤以文化所體現的精神價值觀最為關鍵,象征了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統,同時也是維持本民族族群認同的標志。從社會、經濟與文化領域觀之,少數民族文化本質上是一整套文化與社會的實踐體系與象征系統。另一方面,現代性又表現為經濟中心主義的一元論價值主張。韋伯認為現代(西方)社會因形式理性的法學思想、市民城市的興起以及新教倫理特殊的宗教救贖觀等原因造就了一個“除魅”的理性化世界,新教的救贖“預選”說斷絕了天主教教會作為救贖確證的可能性,主張將個人世俗社會的經濟成就作為救贖的確證,確立起了經濟成就在社會生活中的中心地位。新教倫理一方面促成了資本主義理性的經濟行動的中心地位,同時也使得韋伯的經濟行動被宗教倫理所限制避免了經濟行動純粹低級化為經濟的營利欲。但是正如貝爾所指出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逐漸擺脫了宗教禁欲對世俗經濟行動的倫理監控,“經濟沖動力”不斷沖擊“宗教沖動力”并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經濟的霸權,取得了相應于社會與文化系統的獨占地位,從而將文化與社會作為觀照和開發的對象。而在中國的經濟建設開發視野下則表現為將文化作為開發營利的對象。改革開放以來踐行的單純“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邏輯在頂層設計上確立了經濟開發與經濟效益的“霸權”地位,合法化了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經濟開發行為。這也直接導致將少數民族的儀式節日、民族服裝等文化因子作為具有經濟價值的資源加以開發甚至在少數民族經濟發展中出現所謂的“經濟搭臺,文化唱戲”逆轉為“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怪相。這種開發模式似乎類似于莫斯式的“總體性社會事實”體系。其實不然,兩者之間具有本質的區別,因為莫斯的“總體性社會”背后是一個未分化的整體性的意義世界,而當前的經濟實踐強調的是經濟世界的主導,將文化社會系統納入到經濟發展話語當中。
現代性的多元主義與經濟中心主義兩個面向彼此沖突,相互矛盾:一方面,現代性展現為價值多元主義,經濟、社會與文化各領域之間的彼此分化、相互分野并各有相應的價值判斷標準與有效性宣稱;另一方面,現代性的經濟中心主義則又強調經濟價值的主導作用,并以經濟觀照社會與文化領域,不斷削弱社會與文化系統價值宣稱的合法性。實踐中,現代性兩個面向之間的矛盾甚至是沖突直接表現在民族地區的民俗旅游經濟開發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之中:一方面,因為文化系統自身的價值判斷與有效性宣稱要求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重點是如何維護文化系統的本真意義,而另一方面旅游開發項目作為一種經濟行為本質上說必須以市場為載體,服從商品經濟的發展規律,最終以經濟效益為行動依歸,所以必然將導致文化世界精神內涵的逐漸喪失與文化的世俗化、經濟利益化。本文所論及的少數民族地區民俗旅游經濟開發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也就只是現代性內部矛盾的外在表現。
作者:劉濤單位: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
一、相關概念的闡述
(一)情感理論的概念
“情感旅游”是一個新穎的概念,李金早局長在論述旅游業“新六要素”時指出,“情感旅游”包括婚慶、婚戀、紀念日旅游、宗教朝覲、民俗文化等各類精神和情感的旅游新業態、新要素。根據這一表述,“情感旅游”既指旅游活動的構成要素,也指以情感消費為主要標志的旅游業態,還可以指情感含量高的專項旅游產品(如蜜月旅游、民俗風情游、孝親敬老游、緬懷游)。其中的“情感”既涉及人的愛情、親情、友情等世俗情感,又包括以崇高、神圣為根本特征的精神信仰。
(二)民俗文化概念
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由歷史沿襲而來,又在現實生活中生生不息,體現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風俗、習慣、心態和制度等。
二、渝東南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發展現狀分析
情感旅游是旅游者的主觀態度,是游客在整個旅游過程中通過所看、所聽、所聞、所嘗、所觸獲得的旅游心理體驗。情感旅游一方面帶有明顯的個人情感因素,另一方面又與旅游目的地呈現的旅游資源息息相關。渝東南地區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全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少數民族生活在這里,既有原生態的民族風情,又有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既有遠古巴渝文化的歷史印記,又有近代紅色革命的遺跡遺址…秀山花燈、酉陽民歌、石柱土家兒調、黔江南溪號子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被列為國家、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呈“點”狀分布
渝東南六區縣同屬于武陵山區,都在強調把旅游業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武隆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優勢和成熟的旅游商業推廣走在前列,彭水依托阿依河發展境內旅游產業鏈,石柱注重打造黃水森林公園,黔江重推古鎮建設和鄉村旅游,酉陽打造世界桃源,秀山圍繞“武陵之心,邊城示范”的目標發展建設。
(二)存在原真性衰退并進一步加速跡象
渝東南作為少數民族的聚集地,受國外文化、漢族文化的沖擊,原有的特色文化逐漸被替代和流失。在民族服飾方面體現的最為明顯,另有像節慶、游藝、民族戲曲、雕刻、建筑等部分已經被破壞和流失。流失的不僅是這些顯性文化,更多的是“隱性文化”如各民俗文化中的審美觀念、倫理觀念、價值觀念、等。
(三)民俗文化深度開發和整合開發亟需加強
目前,渝東南地區民俗文化旅游產品整合化程度低。作為重慶東南民俗旅游帶,各區縣都在爭先推出各自的精品,卻沒有一條主線將六區縣的旅游發展串聯起來形成有機整體,沒有形成渝東南一條明晰的旅游形象,進而導致區域競爭優勢不明顯,如區域內協作體系不完善,沒有建立共同打造同一個旅游市場的利益補償機制;旅游景點宣傳各自為戰,沒有形成渝東南地區民俗生態旅游資源的聯合、統一營銷推介方式等。六區縣的旅游業大多都是依靠天生的自然優勢在發展,像武隆的天生三橋、彭水的阿依河、黔江的小南海、酉陽的桃花源等都是自然的結果,真正打造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景點卻比較少。
三、基于情感理論開發渝東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基本思路
根據《重慶市渝東南地區旅游發展規劃(2008―2020)》和渝東南區域功能定位,渝東南地區以“地文景觀”為主的自然資源、以“建筑與設施”為主的人文資源構成了以生態山水峽谷為基調、民族民俗風情為內涵、巖溶地質奇觀為亮點的旅游資源基礎。要將渝東南“整體打造成國內重要的民俗生態旅游目的地,加快推進國家旅游度假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三區’建設”。
(一)堅持政府主導、多方聯動,加快構建區域大旅游格局
政府支持,塑造民俗文化品牌意識,形成成熟的旅游產業鏈規模運作,具體如下:
1、點――面――鏈的發展模式,統合黔江、彭水、秀山、酉陽、石柱、武隆六地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選取有代表性的自然稟賦較好、基礎設施相對完善、交通比較發達的景區景點優先打造、包裝、宣傳,進而帶動動其他景區開發。優化整體布局,由一個點到周邊面的旅游發展,最后形成民俗文化旅游鏈的發展,形成渝東南黃金旅游線路來帶動旅游的發展。像是可以把桃花源、烏江畫廊等地進行旅游資源的整合。
2、以游客需求為主導,開發體驗創新的旅游市場。通過市場調研,對每一個景點、景區進行可行性分析,找準游客的需求和定位,整合民俗文化旅游市場,并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二)科學設計旅游主體(旅游產品)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區域差異性是民俗文化的顯著特征。當前,社會化進程和現代文明正在逐步消減各地區的文化差異,傳統民俗文化在急需保護的同時,也蘊藏著巨大的旅游開發價值。實現傳統民俗文化資源的合理開發、有效保護,首先需要科學設計旅游產品和商業經營模式。
渝東南民俗文化具有集中、豐富、相對保存完好的特點。根據民俗旅游產品通常所劃分的三大類:物質民俗旅游資源、精神民俗旅游資源和社會民俗旅游資源,設計渝東南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需要綜合考量旅游者的民俗文化旅游動機,情感旅游中的直接動機源于人們對于另一文化的體驗向往,因此開發出體驗型、娛樂型、度假型或觀光型等多種功能有機組合的區域民俗旅游產品。比如立足民族性和地區性,可以開發土家族的白虎、巴蛇等圖騰文化,焚山神、五谷神等宗教神靈文化,苗族的禮俗歌文化等;立足參與性和體驗性,可以開發土家族、苗族的民俗生活如土家織錦的制作、苗族酒歌等;立足觀賞性,可以重點打造土家苗族的歌舞詩、后河古戲等。同時,渝東南民俗旅游產品開發必須要堅持其文化內涵。特色是呈現給游客的旅游體驗,文化特征則是保持長久生命力的命脈和根基。渝東南民俗文化的靜態元素如建筑特色、民族服飾、民間工藝品等需要保留推廣;動態元素如民族歌舞、民族禮俗需要提煉傳承;具有民族特色和鄉土氣息的民俗商品需要開發宣傳。利用和挖掘有價值的特色文化符號,營造濃郁的民族民俗文化內涵,加之得天獨厚的良好生態環境,科學設計渝東南民族地區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產品是必要之舉。
(三)合理開感旅游線路
1、情感漫旅游線路
羅爾夫?詹森(Jensen)提出“情感漫步”的名詞,指人們“不必太當真地展示情感”。它允許人們無拘無束地表達熱情或失望;事件過后,人們又恢復到正常狀態。他指出,人們想鍛煉情感生活,就像鍛煉身體和頭腦一樣。像是一些感情的宣泄就是情感漫步的體現。在內涵和表現形式上,情感漫步與情感宣泄、情感教育和戴恩提出的“情感梳理”有密切關聯。渝東南的彭水,三山相擁,二水環繞,歷史悠久,文化多彩,孕育了這里大美的山、湛藍的水、深邃的史、濃郁的情,被人稱為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塊圣潔的愛情治愈圣地,旅游線路開發可以開展情感旅游系列活動,打造重慶彭水愛情圣地體驗系列主題旅游線路――圍繞摩圍山“ 吶喊谷”、鞍子“ 愛情磐石”、保家“ 桃花山”,千古情歌絕唱《嬌阿依》等開展…… 讓游客走進彭水,總能在自然山水、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中,讓疲憊的心靈獲得凈化,讓倦意的情感得到升華。
2、親子游旅游線路
武隆是個特別受大片、電視、電影青睞的地方。不僅《滿城盡帶黃金甲》將武隆作為主要取景地,還有《變形金剛4》、《爸爸去哪兒》等多部經典之作在武隆取景。在這里,山、水、瀑、峽、橋構成一幅完美的山水畫卷。情感旅游中的親子游,是以家長為決策者、出資者和監護人,以兒童為主角,以親子互動、寓教于樂、體驗式教育為重要形式,以增強情感關系、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提升能力為目標的旅游活動類型。武隆可以開發“爸爸去武隆”的親子游旅游產品,讓日常忙碌的父母與孩子有親密互動的溝通時間和機會,增進彼此間的感情,通過三至五天的行程安排,打造親子互動游戲等,讓小家庭體驗城市生活中所體會不到的別樣生活。
少數民族婚俗是地區壟斷性的旅游資源,可以開發成為體現民族文化內涵內涵及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可以以少數民族婚俗這根紅線將地區內的資源穿連組合在一起,成為該地區旅游的“點睛”之筆,提高旅游文化親和力的同時,豐富本地區文化旅游產品,提升其文化品位。
一、少數民族傳統婚俗的內涵及功能
少數民族婚姻習俗不僅僅是一種傳統習俗,更是民族及地區特有的文化現象,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少數民族婚姻習俗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不僅可以發掘出該民族文化根源,還可以梳理出它歷史文化的發展進程。在科爾沁草原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科爾沁婚禮過程中,不僅可以看到草原上戰爭的印記,還處處留有草原漫長的游牧歷史。婚禮中使用的馬、蒙古包、勒勒車、服飾、奶食品和肉食品以及婚禮上吟誦的祝贊詞和演唱的敘事民歌,無不表現出了科爾沁草原獨特游牧文化。在進行婚姻儀式的過程中,祭天、拜火等特殊的方式,直接借鑒于科爾沁草原及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婚姻使這些行為附上了神圣二字,從而產生了更深刻的文化內涵。
少數民族婚姻習俗作為民族文化重要的內容,是在地區民俗旅游開發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在旅游利用開發中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兩點:
一是經濟功能。少數民族婚戀習俗因它的不可復制性,是民俗旅游開發特色和重點項目。很多旅游者到一個民族地區,有的專門是為觀看該民族婚俗表演的,而有的更是為了親身體驗。游客的到來,給當地居民帶來經濟收入的同時,也提高當地財政收入。
二是繼承和發揚功能。少數民族婚俗體現著少數民族人民傳統的生活,但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正逐漸被取代、消失。本地居民通過旅游開發中的參與,使傳統文化得到繼承。游客通過婚俗表演及直接的參與,能更深入地了解該民族的文化精髓,使其得到更大傳播和發揚。
二、少數民族婚俗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舞臺化傾向嚴重
婚俗文化旅游開發晚,又在明顯的利益驅使下,多數回報甚少,甚至影響了地區文化的旅游形象。如在西南彝族區,模擬“搶婚”遺俗的儀式,搬上舞臺,編排了舞蹈《搶新娘》,在登上舞臺初期曾有過很好的經濟效益。但舞臺化的婚俗表演節目畢竟同現實民俗之間的距離太大。而且,這種表演一日數場,日復一日,沒有固定的演員,很多不是本地少數民族,他們只為報酬而敷衍了事,臺下的旅游者對演員毫無感染力的表演,產生“審美厭倦”,更談不上滿足游客求異、求知的欲望。
(二)游客參與性比較差
一般來說,對婚俗旅游的開發利用中,有兩種普遍的形式:一種是博物館,以圖片及文字為主,通過講解讓游客了解,沒有參與性可言;另一種是婚俗表演,這是最普遍也較為泛濫的利用模式。這類模式開發中,有的地區也融入了游客參與的環節,但僅僅是邀請少數游客上臺扮演新郎或者新娘,大部分游客還是作為觀眾來欣賞演出,無其他的參與內容。在旅游區編排的婚俗表演中,一般新娘由當地居民擔任,邀請旅游者扮演新郎來參與表演。還有一種較為完整的婚俗表演,也會邀請一名男性旅游者扮演新郎。這類表演中,除了少數男性旅游者可以直接參與婚俗體驗外,其他游客尤其女性旅游者只能作為旁觀者或者觀賞者,根本沒有參與的機會。
(三)商業氣息濃厚
婚禮作為人重要的人生禮儀,不僅有嚴格的程序,而且有其自身的嚴肅性。過程中還有很多要注意的細節,從保持其原生性及保護民族文化的角度來看,婚禮中很多程序和禮節是不能隨意更改的。但婚俗的旅游開發利用中,景區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設計旅游項目,有的甚至胡亂編造,任意杜撰一些婚俗內容。不分場合與內容,片面投游客所好,只選擇婚禮中表演性以及娛樂性強的部分展示給游客。只為利益,使得婚俗表演及其他衍生產品中,滲透著濃重的商業氣息,導致婚俗文化向表演化、低俗化方向發展。此類表演可能只滿足了游客一時的新鮮感,但對于這種沒有內涵、沒有真實情感的表演難以產生興趣,形成不了長期的旅游吸引力。
三、少數民族傳統婚俗旅游產品的系統開發策略
(一)婚俗文化的靜態開發
旅游必須通過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載體,或實景,或物品、或建筑等來展示,給游客具體的感受。通過建立民族婚俗博物館和婚俗文化展覽館等形式“原貌復現”婚俗文化旅游產品,展示其發展歷程,開發一個民族婚俗歷史尋訪游,提供高水準的導游服務、專家講解和紀念品。科爾沁婚俗旅游開發中,應建立科爾沁婚俗博物館,完整的講述科爾沁婚俗形成發展歷程,充實孝莊產業園的內容,可開發滿蒙聯姻尋跡游等旅游產品,舉辦各類婚俗節慶活動。利用現代旅游會展這一平臺,展示科爾沁婚俗嫁妝、首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提高科爾沁物質型旅游產品附加值。
(二)婚俗文化遺產動態開發
民俗旅游資源與其它文化旅游資源相比,其最大優勢在它能使旅游者參與到其中,給游客不一樣的文化體驗。這不僅能開拓游客的視野,也會更加深刻的理解生活的價值。因此,在婚俗旅游資源的開發中,應更加深入挖掘婚俗歷史文化內涵,為旅游者制造廣泛參與婚禮過程的機會,讓旅客親身參與到婚禮的過程。科爾沁婚禮中提高游客的參與性,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是組織游客參與真正的科爾沁傳統婚禮,就是邀請游客主動深入草原牧民家里,以賓客的身份參加婚禮,不改變婚禮原有的形式和過程,自然而然地融入迎親、喝喜酒、拜火、唱歌跳舞等活動中。對游客來講,這將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使他們身臨其境,從游客變成“親友”,融入到真實的草原婚俗氛圍中,體驗做一回“科爾沁蒙古族”的感覺。
二是吸引年輕人到科爾沁相識、相愛,舉辦獨特的婚禮。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講,愛情是一種美好的情感,希望有一生難忘的相遇。針對年輕人這樣的心理,可以以“敖包相會”為主題,舉辦大型相親會;針對廣闊的婚禮市場,可以嘗試將霍林郭勒市“草原婚禮節”中注入更多的科爾沁地域特色,轉變為獨具特色的真正的“科爾沁婚禮”,吸引年輕人來科爾沁舉辦特色婚禮或者度蜜月。
(三)婚俗文化的衍生商品開發
旅游紀念品開發是傳統旅游產業衍生的一種開發模式。各式各樣的婚俗商品,具有很強的地方性、傳統性、觀賞性以及很高的紀念價值。少數民族婚俗內容豐富,涵蓋了本民族居住、服飾、飲食、宗教、歌舞、禮儀等方面,這也是對游客的吸引力所在。如科爾沁婚俗中使用的很多實物可以開發成為旅游紀念品,新娘縫制的煙袋、新娘佩戴的頭飾、新郎穿的長筒靴、佩戴的弓箭等,都蘊涵著豐富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內涵,具備紀念意義的同時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必將受到游客的歡迎。目前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紀念品市場上品種單一、沒有特色、品位不高。針對這種情況,當地政府或者企業可以依托本地區或本民族婚俗文化特色,挖掘其內涵,設計、制作高端旅游紀念品來提升旅游紀念品的品位。
(四)婚俗文化資源的酒樓開發
旅游業中,餐飲業是重要的開發內容,突顯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才會為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婚俗旅游開發中,可通過設立以婚俗文化為主題的酒樓,將民族文化概念進行全新的策劃和創新。婚俗文化型酒樓的設計上,科爾沁婚俗酒店可以建成蒙古包式,把婚俗文化滲透到整體裝飾、局部布景、器物點綴、服務、甚至名字雅號,達到“博物館和酒樓一體化”。游客得到婚禮上游客的禮節,“情”、“景”的穿插,讓游客體會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在休閑的過程中享受消費的愉快。例如可以設立一個以詮釋滿蒙聯姻作為主線的酒樓,在設置上復原清初科爾沁草原片斷和婚嫁盛況的博物館,用草原生活具代表性的多個場景講述孝莊及其嫁到清朝皇宮的科爾沁女子的故事,再現歷史上科爾沁草原的生活方式,將人們帶進自然、帶進歷史、帶進傳統。
四、少數民族婚俗在旅游開發中的合理開發建議
發展民族地區旅游業時, 要注重抓好旅游文化的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強調與其他旅游資源的整合。各種旅游資源之間是相互依托和共生的,婚俗旅游也是一個開放的概念,純粹的“婚俗旅游”應該是不存在的。在開發婚俗旅游過程中,應將婚俗文化融合到本地區自然資源和其他文化資源,進行綜合開發,豐富資源文化內涵,提高旅游吸引力,發揮地區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整體綜合效應。
二要體現文化的時代內涵,重視文化的市場形式。通過婚禮過程和細節來體現其文化性。
三要反對淺層利用和開發。婚俗文化的創新和開發必須以科學的研究為基礎,尊重文化的原生性。
四要注重文化的整體重塑。少數民族傳統婚俗有其優秀的內容,,也有糟粕之處, 開發時要客觀再現, 保持文化的整體性, 但同時要進行現代詮釋和整體塑造,既注重原生態, 又易于被現代人所接受。
五要吸納當地少數民族居民參與, 保證文化的持續性。就地吸收和培養部分本土人員參與婚俗表演,,創造出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圍, 不僅展現本民族婚俗文化的深刻內涵和鮮活的形象, 從而保持其文化持久的生命力,實現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額爾德木圖 孟和. 科爾沁文化史[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2]魏小安.中國旅游業發展目標與知識化競爭[ J].社會科學家,2000( 1) .
[3]云南省委宣傳部課題組.等閑識得春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J].求是,2002(1).
[4]烏恩.地域文化與旅游規劃[J].人文地理,2001.(2)
[5]科爾沁博物館.科爾沁文化志[M].2008
[6]斯琴塔娜.原文化讓科爾沁旅游魅力四射[N],新華網.2010.
[7]于光遠.旅游與文化[J]. 望,1986(14).
[8]王麗梅.西安市人文旅游資源開發探析[Z]新西部(下半月)2007(8).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旅游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已是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特別是民族地區旅游業已成為其經濟支柱產業和扶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導游是旅游業發展中最活躍最關鍵的要素,也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而日益壯大。旅游業需要導游,正如旅游學專家王連義教授所說:“沒有導游的旅游是沒有靈魂的旅游”。國際上亦普遍認為“導游是旅游業的靈魂、旅行社的支柱、參觀游覽活動的導演”。
優秀的導游人員本身就是一種的動態的旅游資源,導游在整個旅游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通過旅游活動的實踐,人們已經明白:在旅游業中任何現代化的手段都無法代替導游的作用,不可能僅憑互聯網和電腦等走遍天下,因為互聯網以及電腦都缺少情景交融,缺少聲情并茂的講解,缺少導游人格魅力的吸引。而出色的導游可以使景區自然風景和民族文化更好的融合,提升景區景點的品位又可以感動客人,并且使游客成為對當地最有影響力的宣傳者,由此可見導游在旅游產業中的重要性。
是在民族地區,導游的民族文化素養在旅游業的發展中對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展示和傳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導游人員文化素質特別是民族文化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游客對目的地民族文化的感知和欣賞,導游精彩、生動而有依據的導游詞更能讓游客在欣賞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中享受“異域”文化的魅力,從而加深對旅游地民族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感知,更加尊重當地民族文化,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從而獲得更加滿足的旅游體驗。鑒于此,筆者以旅游人類學的視角,從導游的民族文化素養入手,對貴州省的民族文化特色景區景點導游群體展開調查,并引發一些思考,以期對民族地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民族地區導游的民族文化素養培養有所啟迪。
二、貴州省導游群體素質的現狀分析
截至2011年11月25日,貴州省擁有導游資格證并持Ic卡(即上崗資格證)的導游總數為8739人。其中,大中專及以下學歷者占80%,初級導游占97%,導游隊伍呈現出低學歷、低等級的狀況。另外據貴州省旅游局《2013年上半年旅游投訴情況通報》指出,2013年上半年旅游投訴比2012年同期增長了6.67%,其中導游投訴占到總投訴的46.67%。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職業道德欠缺,服務意識淡薄。“眾多導游工作起來無精打采、壓迫游客購物卻精神抖擻;解說旅游地文化時敷衍了事、講起索要小費的理由時卻眉飛色舞”,這是很多游客對導游群體素質現狀的描述。說明我們的導游職業道德欠缺、職業責任感缺失、缺乏服務意識、缺少愛崗敬業的精神。
(二)基本功不扎實,民族文化素養缺失。導游是針對景觀客體為游客提供文化服務的職業。導游的文化傳播功能在旅游業發展之初就得到了無庸置疑的認同。旅游業發展初期,導游作為“民間形象大使”受人景仰,俗話說:“祖國山河美不美,全靠導游一張嘴”。然而通過調查,筆者發現目前導游隊伍存在明顯的知識結構不完善的特征。他們大都只能一般性勝任旅游目的地的講解,而難以勝任旅游環境或旅途景觀的導游講解。
在導游講解過程中,許多導游缺乏相關專業知識,主要表現在:導游講解太少或根本不講的啞巴導游;導游對景點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學術價值缺乏了解,講解時信口開河;導游講解時很呆板解感覺是在背誦導游詞。如西江千戶苗寨的導游隊伍就可以分成帶路型、背誦型、解釋型3類,他們存在主要的問題是杜撰史實、張冠李戴,講解水平不高,在為游客講說當地的民風民俗與地方性知識中存在偏離及其過度詮釋現象。
(三)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缺乏學習毅力。人們常說導游是“雜家”在旅游工作中涉及的知識面廣,要求導游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就需要導游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而大部分導游則表現出不愿主動學習,積極性不足,對自我的提升更是缺乏計劃性,大多數導游都是按照現有的導游詞來講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而復始,沒有新鮮的內容。
(四)導游民族文化知識習得渠道較少。作為導游,必須具備系統的知識結構。一個好的導游必須具有旅游知識、生活常識、語言技巧知識、心理學、美學和歷史地理等文化知識。在民族地區,導游還應該具備本地區的民族文化知識。民族文化知識包括的范圍及其廣泛,其中涉及到民族歷史,如民族的族源、民族的發展及變遷等;民族藝術,如民族的音樂舞蹈等;民族經濟,如生計方式等;民族精神,如神話傳說、思維方式等。
在民族地區導游群體的民族文化知識主要來源于當地旅游局編寫的相關資料和一些旅游知識培訓以及導游在實踐中自己的親身感受。但是,旅游政府部門編寫的相關資料大多都是總結性的,針對性較弱;而且旅游知識培訓的頻率很低,在我省專業的旅游知識培訓只有在每年導游資格證年審的時候才集中培訓三天,而旅行社對導游的知識培訓基本沒有;導游的自身實踐習得的知識更多的都是表面的,對本地區民族文化內涵的理解還很欠缺。
三、導游的素質差異對民族文化傳播的影響
導游被業界人士譽為“旅游業的靈魂”,在以“文化體驗”為主的休閑經濟時代,導游服務在旅游接待服務中發揮著核心與紐帶作用,其服務質量水平已成為現代旅游者旅游滿意度高低的標志,特別是民族地區導游對民族文化內涵的解讀和傳播對游客更好的欣賞和體驗當地民族文化特色有著關鍵性作用。
導游服務的文化傳播是游客對異域文化知識和文化品味追求的過程。在導游服務過程中,無論是導游的講解,還是導游與游客的日常交談以及其儀容儀表、行為舉止,無不直接或間接的表達、滲透著旅游目的地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導游人員為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游客提供服務,通過引導和生動、精彩的講解使游客獲得知識、樂趣和美的享受,有意無意中展示和傳播著當地的文化。因此導游自身文化素質的高低對當地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傳播有著不同的影響。
導游的文化素養與審美情趣,決定了其能否更好的展示和傳播當地的民族文化內涵,這對于吸引旅游者開拓旅游市場,,促進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交流,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任何形態的文化,其主體都是人,旅游文化的主體就是旅游者。旅游者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他們的旅游不僅只是追求身心的放松和愉悅,更是為了拓展自己的人生閱歷,開闊自己的眼界,增加自己的人生體驗,對他們而言,特別是對以“文化體驗”的旅游者而言,一個具有知識魅力的導游,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導師。
四、培養導游民族文化素養的建議
(一)加強培訓力度,細化培訓內容。我省導游群體的平均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大都沒有廣博的知識積累,雖然都經過培訓,但是培訓的時間不長且頻率很低,培訓專業化程度不高,培訓的內容也比較混亂,沒有具體要求,培訓課程內容也沒有固定安排隨意性比較大,往往是有什么老師就上什么課,且培訓方式主要以授課為主比較落后。同時,來源于旅游局編寫的風土人情、地方性知識和一些導游詞,一是依據不足,二是不完整,因此她們沒有形成系統的知識鏈。提升導游群體民族文化素養必須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聘請在研究部門從事民族研究的專家來擔任教學工作,借鑒民族文化研究的成果,編定比較系統的培訓內容,從淺至深、由表及里。
(二)建立鼓勵機制,激發導游內在學習動力。目前,我國導游的生存環境很艱難,被戲稱為“三無人員”。一是專職導游,一般只有很低的基本工資,絕大多數兼職導游連底薪都沒有,有的地方導游還要向旅行社交“人頭費”。不合理的薪金制度不能全面評價導游的工作量和工作質量也不能保證導游勞動價值的補償,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可能安心工作和學習。二是大部分導游表現出的不愿學習,懶于學習,缺乏主動性的另一個原因是導游等級晉級制度沒有起到激勵作用。根據調查,旅行社對導游的等級并不十分看重,只要能接團就可以,對不同等級的導游沒有明顯的待遇差別。所以大多數初級導游都沒有繼續晉級的動力,也就不會繼續學習。所以必須改革導游的薪金制度,建立健全導游證等級晉升的激勵機制,使導游的素質與其收入掛鉤,才能真正的激發導游內在學習動力,主動積極的加強民族文化的學習。
民風民俗旅游資源作為人文旅游資源中的重要內容,其旅游吸引功能廣泛而顯著,其魅力是眾多旅游者所神往的。因此很多地區都把開發民族旅游作為重點,尤其是西部地區,有著我國眾多民族,各族皆有絢爛風情,在這里,民風民俗旅游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西部民族旅游資源開發的好壞,直接決定著該地區旅游業發展的成敗。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現階段很多地方在民風民俗旅游開發上還存在不少的問題,致使許多資源還未被開發出來,而開發出的資源,又還不是很完善。究其原因,除了開發條件的限制外,還在于民風民俗旅游資源有著與其他旅游資源不同的內容和特點。
一.民風民俗旅游資源主要內容
民風民俗資源是在特定地理條件下,特殊人群長期特定生活中形成的,因其與其他人群的不同,故在滿足人們基本旅游需求——好奇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重要旅游資源。就其內容而言,大致分為以下幾類:傳統節日、禮俗、文學藝術、宗教、民族服飾、風味飲食、民居、風物特產。這其中節日、禮俗、文藝、宗教屬于非物質性范疇,而服飾、飲食、民居、特產則屬于物質層面的內容。
二.民風民俗旅游資源特點
(一)廣泛性。雖然民風民俗旅游資源大致可分為以上幾類,但也只是窺豹一斑而已。因為世界民族眾多,民風民俗又涉及各族各個方面,甚至同一民族因地域及歷史原因在民俗表現上亦或有所不同,并且對旅游者來說,凡能對其形成旅游吸引的事物均可視為旅游資源,所以民風民俗旅游資源的存在是非常廣泛的.
(二)自在性。民風民俗是民眾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標志。因此即使沒有任何外在目的(包括用于旅游)也會照常進行,故有其自在性.
(三)體驗性。當民風民俗作為旅游資源時,審美者往往需要充分地參與其中才能體驗其魅力,尤其是對于精神層面的內容更是如此。
三. 開發難點
由于民風民俗旅游資源有上述特點,旅游者對民風民俗資源進行審美活動時,與對其他旅游資源審美的特征有明顯不同,這就使得民風民俗旅游資源在開發上形成難點.
(一)旅游者有限滯留與民俗旅游資源廣泛存在之間的矛盾.
旅游者在一地旅游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尤其是一般觀光旅游,大多是走馬觀花地對旅游資源進行審美.而民族風情旅游資源美的外在表現是較少的,物化的層面往往不足以體現一個民族的旅游資源的全部內容.當然,可視性的物化層面也有其特定美.比如服飾,建筑,風味飲食,特產,甚至特殊民族的特定生活環境等.但有些更加獨特的民俗文化內容,特別是精神層面的內容則顯得內斂而不容易通過走馬觀花的方式體驗到其美感。因此旅游者想要以較短的時間通過觀光的方式對內容豐富的民風民俗旅游資源進行徹底的審美是不可能的。如瀘沽湖母系社會文化,其吸引力的最核心內容是母系家庭結構及走婚文化,但是,旅游者進入該地區旅游,往往只能看看他們的生活環境,走訪一下摩梭家庭,嘗嘗當地的風味食品,聽聽導游或摩梭人敘述的民俗,而真正的摩梭生活卻無法感受到,尤其是其男女的“走婚”更是一般旅游者無法“欣賞”的,就不用說去體驗了。
(二)旅游者對民俗自然性要求與旅游開發規模化、商品化的矛盾
旅游者所要求體驗的民俗旅游資源美感是它的自然之美。然而,其自然表現又不適合規模化地開發旅游。因為一方面大多數獨特的民族旅游資源都處在一些特殊的地域,旅游條件有限,為了大規模接待來訪者,則必須在接待條件上有所改變。而這些改變不可避免的影響到其自然狀態,包括民俗存在所依托的自然環境和民俗本身表現的自然狀態。民俗旅游資源的與眾不同往往是因為它處在比較偏遠的地方,受外界影響較小才得以保持下來。而開發的第一要務是增強旅游地的可進入性,這使得旅游地居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大增,強勢文化必然迫使當地居民審視甚至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民俗的保持將會變得非常困難;同時,由于開發施工以及旅游者的大量涌入,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很大的影響,從而影響到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另外,有很多民俗現象都是即時性的,比如節日慶典,婚喪禮儀,宗教祭祀等。這些民俗現象的非經常性表現與旅游者的經常性旅游要求之間的矛盾顯得很突出。于是為了滿足旅游者的要求,開發者往往把這些活動搞成經常性的商業表演,但是很難讓旅游者滿意。
(三) 旅游者的體驗要求與民俗禁忌的矛盾
旅游者對民俗旅游資源的鑒賞與對其他旅游資源的鑒賞有很大不同。盡管不同民俗的存在大多與其所處的環境有密切關系,并且這樣的環境常常有很強的獨特性和美感,本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為審美的對象,但民俗資源美的核心在其精神層面的內容,而這也是旅游者更看重的。免費論文參考網。而精神層面的內容在旅游者來說又是不可能僅憑觀光的方式就能獲得足夠美感享受的。旅游者必須要親身參與其中,去體驗,去品味。但是文化的差異性又使得很多民族都有自己民俗的排他性,隱秘性。因此常常有很多民俗內容是不會輕易展示在外來旅游者面前的。如瀘沽湖摩梭人的走婚,一般旅游者既無法看到,更無法參與體驗,只能是憑導游的口頭敘述,或向當地人打聽而已。又如彝族人的祭祀儀式,真正的祭祀是禁止外人觀看的。現在的畢摩,蘇尼等的表演,已經失去了真正的民俗意味了。
四.民俗旅游開發的解決思路
民風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之所以有這么多的困難,實際上既有其自身特點的原因,也有原有開發思路的原因。特點我們沒法改變,但思路可以調整。原來的思路往往只注重開發而輕保護,或是完全把兩者對立起來。事實上通過客觀的分析民俗資源,因地制宜,是可以找到比較好的解決辦法的。免費論文參考網。比如可以根據不同的區域特點和市場結構,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旅游開發。
(一) 典型民族村寨
這是在某些原有的典型民族聚落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旅游開發,增加旅游接待能力,主要以自然展示來讓旅游者體驗民風民俗的旅游開發方式。這種方式照顧到了民風民俗旅游資源的自然性,能讓旅游者體驗到更真實的資源美感,但其弱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在這樣的地方開發旅游,最大的問題就是開發和保護的矛盾。如果不進行較大力度的開發,則很難滿足旅游者在生活方便上的要求,而一旦進行開發,又勢必對資源的自然狀態造成影響。所以在開發的時候難度較大,處理得不好甚至可能對資源造成破壞,必須要有非常審慎的態度和全局觀念。在規劃時充分體現以保護促開發的理念,引入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的方法,嚴格進行功能分區,把旅游接待區和民俗展示區分開,同時激勵居民積極參與旅游事業,并從中獲得實際的利益,使其認識到民俗的價值,自覺地保持和展示民俗文化。
(二) 民族風情園
這是將民風民俗移植在距離旅游市場較近或是可進入性較強的地方以現代化手段仿造的人工建設方式。這種方式改變了旅游資源的不可移動性,把資源人為的移動到了旅游者身邊,極大的方便了旅游觀賞,同時也降低了開發建設的難度,并且不會涉及保護的問題。免費論文參考網。但這由于是仿制,雖然形式逼真,卻是形似而神非,是完全商品化的體現,不能很好的滿足旅游者的審美需要,旅游市場效果難以保證,只能是不得已的選擇。
(三)民族文化演藝團體
組建專業的演藝團體,利用專門的演藝場所,以文藝演出的方式集中展示民風民俗內容的方式。這種方式靈活性強,內容可以根據市場需要進行變化,而且專業水平高,美感效果好。但是市場面不夠廣泛,有銷售難度。在非旅游熱點地區不宜開展。
參考文獻:
〔1〕華國梁.中國旅游文化.中國商業出版社(北京).2003.8
隨著中國的旅游業的迅速發展,但我國旅游產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隨著觀光型旅游產品的不斷老化,同質化旅游已成為制約旅游業發展的瓶頸。廣大旅游愛好者越來越青睞于更具個性、更有特色的旅游項目,于是文化旅游悄然興起,成為旅游產業的新寵。
山東省具有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可行性,而深度開發文化旅游資源、走文化旅游的道路也是山東旅游產業科學、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首先,文化旅游是國內外旅游產業發展的總趨勢。國外的旅游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其地位也在實際的應用中不斷提高。如英國利用電影《哈利?波特》的熱播,積極展開了對哈利?波特拍攝地旅游,向世界展示了獨特的古堡文化。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應用則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區域歷史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各地區域文化才逐漸得到重視。80年代后期,我國大量的市場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來華旅游的外國人大多是出于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人民生活方式、習俗的動機。
其次,世界旅游組織專家徐通過“從旅游看文化”和“從文化看旅游”兩個相對角度的審視,認為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也是相互作用和影響的。文化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山東旅游產業的吸引力,旅游產業的發展也能促進山東文化資源的宣傳與影響。
文化是旅游產業的靈魂,實現文化與旅游的結合,深化文化元素在旅游產業開發中的應用,是提高山東省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的關鍵問題。因此,對于山東省旅游產業進行文化的深度開發,進行文化旅游建設是順勢應勢的舉措,也是山東旅游產業發展的新出路和發展方向。本文從分析了山東旅游產業目前面臨的問題,并從文化資源開發方面提出可行性意見。
1.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資源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世界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和經營范圍的不斷拓大,文化旅游作為專業名詞出現。但對于文化旅游概念的界定至今未形成定論。國際古遺址理事會美國分會(USICOMOS)認為,文化旅游是由多種產品、多種體驗構成的,它對于不同的人意味著不同的東西,因而其多樣性也是必然的。
本文則傾向于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為旅游對象的一種特殊旅游形式。旅游者通過各自的審美觀和親身體驗,得到一種文化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悅。
對于文化旅游資源的定義和內涵的研究國內外很早就開始了,但都未達成一致的看法。本文認為凡能使旅游者生成旅游動力的,能夠為旅游業所開發利用的,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可以使其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物質,都可稱為旅游資源。
“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側重點和研究重點不同,旅游文化側重點在“文化”,廣義上是關注旅游活動的基礎理論,狹義層面上是關注旅游業和旅游活動中的文化;而文化旅游卻正好相反,側重點在于“旅游”,是旅游產品的開發和經營管理問題,以及文化旅游活動的特點、管理體制、文化旅游市場的需求問題等。但二者也有其內在聯系,都是對旅游和文化的結合點的研究,旅游文化的研究對文化旅游的實踐活動和理論研究能起到指導和借鑒作用,而文化旅游的現實發展和理論研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旅游文化的內涵。
2.山東省文化旅游產業的現狀和問題研究
2.1 山東文化旅游資源的主要類型
根據我們前文對文化旅游資源的定義,以文化資源在旅游開發中可利用程度的廣泛性、必須性、可行性和可利用的程度不同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我們可以將山東省文化旅游資源分為以下三大類。
(1)古代建筑文化資源。山東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民俗獨特,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古代建筑文化。這些古建筑之中包含著許多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精品。例如,濟南長清孝堂山石祠、孔林、田齊王陵、曲阜的孔府、棲霞市的牟氏莊園等。山東處于中國北方和南方不同建筑風格的交匯處,因而在園林建筑上也體現了南北兼有的渾厚雄壯、精巧玲瓏的齊魯藝術風格。
(2)中外交匯的宗教文化資源。山東省的宗教文化資源極為豐富,中國四大宗教的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山東省都有其文化載體分布,而且根據各種宗教文化興建了各種特色的建筑和形成的各種文化遺址。如泰山經石峪、歷城柳埠千佛崖造像、嶗山、沂山、五峰山、昆崳山、嶧山、濟南清真南大寺、青島市區的基督教會等。
(3)絢麗多彩的民俗文化資源。民俗文化是被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齊魯文化源遠流長,至今世人還稱山東為“齊魯文化之邦”。山東某些地方的特產造就了地方特有的風俗和習慣,如煙臺的蘋果、萊陽梨、菏澤牡丹、濰坊風箏等,都在當地形成了與之有關的風俗習慣。另外,具有山東特色的戲曲曲藝文化,如山東快書、山東大鼓、呂劇等多達30多種。以上各種民俗文化在不同地域是相互交融的,這種交融促進了山東民俗文化的不斷發展,并加強了民俗旅游資源的可開發性。
2.2 山東省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
從改革開放到今天,山東省旅游產業走了一條不斷加快發展的道路,成為持續增長最快的產業,旅游收入已成為山東省省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通過下面表1、表2來分析。
從表1、表2中可以看出,山東旅游業與改革開放同步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績。旅游總收入、旅游人數以及旅游占GDP的比例都逐年增加,山東旅游業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隨著山東旅游產業的不斷提速,文化旅游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旅游產業中所占的比重也逐年增加。“十一五”是山東旅游業提速跨越的五年,不僅有了質的跨越,而且“好客山東”文化旅游品牌也是在這一時期形成,成為中國旅游業品牌打造的標桿范本。由此,山東的文化旅游產品日益豐富,體系逐漸成熟,基本形成了結構合理、要素健全、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旅游產業體系。
(資料來源:《2010年山東省統計年鑒》,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3 山東省文化旅游產業存在的問題
雖然山東旅游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根據對三大類旅游文化資源的分析,可以提煉出以下問題。
2.3.1 山東省古代建筑類文化資源存在的問題
山東省歷史建筑、古跡類旅游開發雖然相對成熟,但整體仍處于初級階段,尚未進入管理有序、內涵豐富和可持續開發的成熟階段,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開發中文化資源的挖掘深度不夠。雖然山東省歷史建筑、古跡類旅游資源的文化積淀深厚,然而在各地的開發建設中,對這種文化深積的挖掘不足造成了開發的深度不夠,有些旅游區資源僅僅依托資源本身有形的物質進行產品開發,而缺乏一些與之相聯系的文化包裝,缺乏精品意識,造成了一些傳統建筑、古跡類旅游產品呈現出老化現象。例如,曲阜的“六藝城”的開發,由于文化內涵的挖掘深度不夠,導致開發比較粗糙,只有冷冰冰的建筑,而沒有對“六藝”文化的深層挖掘,游人的可感受性與可參與性差,文化品味不足,這與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地位是很不符合的。
(2)開發中缺乏保護性措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處理不當。古建筑是一類比較特殊的文物,它的保護需要適時地對其進行修繕,但修繕工作中的粗制濫造,對古建筑的整體構造造成重大影響與破壞。比如,建于1964年的福州華林寺大殿中國南方最古老的木構建筑,有著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但在進行修繕工作時,無充分根據地“復原”其外觀,建筑內外的油飾掩蓋了原有古老的彩畫和歷時千年形成的木材表面的色澤質感,完全喪失了其“飽經滄桑”的歷史面貌,以致外國專家在參觀時都不相信它們是歷時千年以上的建筑物。
(3)山東省文物古跡的管理體制混亂。山東省大部分縣市的文物古跡管理往往分屬旅游、文物及建設部門,在管理過程中,存在職責不明、分工不清、管理混亂的情況。各地文物部門雖然是文物的直接管理部門,但它同時又受到地方政府的領導,而地方政府為了發展旅游、繁榮經濟,往往隨意變更文物的管理權,把文物交由旅游部門來管理,而旅游部門并不十分熟悉文物的保護工作,往往造成嚴重后果。例如,2000年發生的曲阜的“水洗孔廟”事件,便是這樣造成的。
2.3.2 山東省宗教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山東越來越重視宗教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本文主要概括了以下幾點:
(1)對宗教文化的挖掘程度低。宗教文化與旅游活動之間結合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內容單調膚淺,宗教中啟迪智慧、呼喚道德以及重塑人生價值等功能被挖掘的程度很低,沒有展示出其精神層次的價值。總體來看,山東省宗教旅游還處于較低的開發層次上,尚未進入深層、可持續開發的階段,很難令游客滿意。
(2)旅游的開發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正常的宗教活動。宗教活動場所往往選擇在安靜的深山老林,目的就是為了脫離世俗,避免外人的干涉。而旅游開發的目的正好與此相反,這樣,宗教與旅游就形成了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山東省內眾多的宗教活動場所,已經成為熱門的旅游景點,其接待人數不斷增加,而宗教場所寧靜的環境與純樸的風氣也慢慢消失。
(3)部分宗教場所存在過度商業化的現象。宗教信徒參與旅游經濟活動,雖能從經濟上改善信徒們的生活條件,但卻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宗教本身的純潔性。隨著各地宗教旅游的開發與興起,一些宗教景觀地開始從事高價賣香火、兜售紀念品,甚至從事“算命”等非法活動,有的地方還存在強拉或誘導游客花大錢燒高香現等象,擾亂了宗教旅游場所秩序,侵犯了消費者合法權益,也損害了宗教本身的莊嚴性、神圣性
(4)宗教旅游中的導游還需要進一步的培訓。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對其誤讀和歪曲,則會產生不小的負面影響。目前,山東省的宗教旅游之地,還不具備專業的導游隊伍。導游對宗教的哲學思想還缺乏足夠的了解,在講解過程中只能簡單地介紹各種建筑、文物、遺址的歷史傳說,而不能進一步闡述宗教的內涵,更加不能引導游客進行著理性思考,無法向游客傳播宗教博大精深的智慧。通過開展宗教專題旅游培訓,增強導游人員宗教文化知識,才能針對不同的客人采取正確的接待方案,這對樹立良好的宗教旅游觀念有重要意義,也才在最大程度地促進山東省宗教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3.3 山東民俗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山東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各種各樣的誤區與問題,妨礙了民俗旅游事業的健康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山東很多富有競爭力的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滯后,對外競爭力不強。例如,南方的蘇州、揚州等地,運河文化旅游開展得如火如荼,而山東的運河民俗旅游已經遠遠地落后于他們。水體污染、經費不足等眾多因素制約了運河民俗旅游的發展,也使相當數量的運河文化遺跡得不到有效保護。又如,山東省是水滸文化的源頭,但中央電視臺卻把《水滸傳》拍攝基地選在無錫,無錫的“水滸城”隨著電視劇的熱播而揚名,而且,在各種旅游產品推介會上,無錫都打出了以武大郎、潘金蓮等水滸人物為代表的水滸牌,源源不斷的客流隨之而來。而山東省卻沒有把握住機會,浪費了這一民俗旅游資源。
(2)民俗旅游節慶出現了“千人一面”的不良競爭現象。很多景點的廟會、燈會等的旅游活動大同小異,大多是一些類似的民間藝術、民間絕活、歌舞表演等,同質化的不良競爭導致了很多問題,甚至造成多敗俱傷。例如,濟南的春節民俗文化旅游廟會和趵突泉燈會,兩大旅游活動都大打民俗牌,展賣的傳統小吃、手工藝品以及民間藝術都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分流了不少游客,兩大名勝的同質化競爭導致兩者黃金周的收入都沒有大的作為。
(3)開發格調低俗,甚至把民俗“庸俗化”。在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中,有些旅游從業者不去盡力展現民俗的真、善、美,而是刻意追求原始、落后和愚昧,回避精華,偏愛糟粕,專門把一些已經被社會揚棄的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展示給旅游者。有些旅游從業者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打著一切為了旅游者的旗號,不擇手段地策劃與開發不健康的民俗旅游項目、旅游產品和旅游商品,刻意把質樸、高尚的民俗庸俗化,最終轉變成圈錢的工具。甚至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誤導旅游者。
3.山東文化旅游資源三大主要類型的深度開發對策
3.1 山東省古代建筑文化資源的開發的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本論文有針對性地提出以下開發策略。
(1)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提高古建和文物古跡的文化韻味。追求文化底蘊是當今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歷史建筑、古跡類旅游的開發必須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以提高其文化韻味。山東省古代建筑類旅游資源的靈魂所在就是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則是深入挖掘古建和文物古跡文化韻味的關鍵所在。與孔子有關的修學、養生、飲食、服飾及生活習俗等旅游項目都是應該重點推出的,而齊魯文化中的運河文化、齊文化等支脈,都應當根據它們的不同特點,依托它們所積淀的歷史建筑和文物古跡進行相關的深入挖掘,從而提升整個山東省古代建筑旅游產品的文化韻味。
(2)對古代建筑及文物古跡進行保護性修繕,處理好修繕與保護的關系。鑒于在修繕歷史建筑中出現的問題,梁思成教授在1964年曾撰文精辟地提出維修歷史建筑應以“整舊如舊”為原則。他認為要在最大限度地保存其歷史信息的前提下,盡量低調處理人為的干預。主張在建筑遺產面前,盡可能弱化在修繕時所不得不加上去的內容和修繕的痕跡,使之只起陪襯作用,以凸顯古建筑本身“飽經滄桑”的歷史風貌。而他主張的修繕古建筑應做到“有若無,實若虛,大智若愚”的規則,經過長期的實踐應當成為我們維修古建筑的共同準則。
(3)建立有序的、高效的旅游開發管理體制。在旅游行業管理中,要貫徹政企分開的原則,旅游行政部門應制訂和完善相關法律和法規,充分發揮監督職能,提高市場運作效率。將建筑、古跡類旅游資源的所有、管理權與開發經營權分離,行政管理機構要嚴格審批建筑、古跡類旅游開發項目,應保證任何開發項目都必須經過各級專家學者嚴格的科學論證和驗收,而旅游企業特別是一些傳統的帶有事業色彩的古跡旅游景點要迅速完成向現代旅游企業的過渡。簡言之,就是理順山東省的旅游開發管理體制,動員各部門的力量,綜合開發山東和建筑、古跡類旅游產品。
3.2 山東省宗教旅游開發對策
如何正確處理好宗教與旅游的關系,促進宗教與旅游的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這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需要旅游界、宗教界人士以及社會各方面的關心和大力支持。
(1)要大力弘揚有積極意義的傳統宗教文化。弘揚有積極意義的宗教傳統文化,是促進山東省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例如,佛教文化中宣揚“報佛祖恩、報國君恩、報師父恩、報雙親恩”的四報理論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對今天提倡傳統美德、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積極的意義。道教養生和健身的理念,對今天的人們也是一種需求。
(2)突出特色,深入挖掘宗教旅游的文化內涵。宗教旅游,不能單單理解為到宗教旅游地觀光這一表層的觀光性旅游,宗教旅游的魅力,不僅僅是宗教教義的哲理性、道德觀,還有宗教建筑文化,宗教音樂,儀式,宗教區民俗活動等多種來源。只有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內涵,充實宗教旅游內容,提高品位,重視軟項目的綜合化開發運作,采用“宗教搭臺、旅游唱戲”的綜合性活動才是發展宗教旅游之意,維護客源之本。
(3)把宗教文化旅游開發與其他旅游資源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宗教文化圣地山清水秀,自然生態環境優越,因此,在旅游開發中可將宗教文化與觀光旅游、生態旅游有機結合起來,將宗教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盡量與其他旅游資源開發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相輝映,相得益彰,增強組合性旅游的整體吸引力。例如,佛教與茶道的結合,道教與武術的結合,道教與氣功、養生的結合,佛教與書法、繪畫藝術的結合等形式,從而形成獨特的宗教文化旅游,進而提升宗教旅游文化的品位。
3.3 山東民俗旅游的開發對策
民俗旅游開發前景廣闊,因此,必須科學合理地開發山東省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在堅決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地利用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節,同時建立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規和管理機制,進一步擴大客源市場,使山東省民俗旅游健康、快速的得到發展。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區,有豐富的民俗旅游資源,民族服飾是民俗旅游資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新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具有很高的旅游價值。本文擬從民俗旅游的角度對新疆少數民族服飾的特點、旅游價值及其開發進行初步探討,以期讓新疆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服飾在民俗旅游中大放異彩。
1.新疆民族服飾旅游資源的特點及開發現狀
1.1新疆民族服飾旅游資源的特點
1.1.1豐富性和多樣性。在新疆共有46個少數民族,主要少數民族為12個。每個民族的傳統服飾在服型、色彩、圖案等方面有著獨特的民族特色,即使是同一民族,因生活環境、經濟條件等的不同,在服飾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上也存在差異。這些民族服飾共同構成了新疆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文化。
1.1.2文化內涵豐富。新疆民族服飾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其結構、色彩、圖案都可反映出該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經濟生活等方面的內容,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民族服飾中積淀的文化內涵表現在方方面面,像生活在天山以北的草原游牧文化類型的民族服飾以簡便、適宜騎馬馳騁為主要特色,生活在天山以南的綠洲文化類型的少數民族服飾則以舒適、色彩艷麗為主要特色。
1.1.3色彩繽紛、圖案豐富、工藝精湛。新疆民族服飾的色彩具有鮮艷、多彩、層次豐富的特點,體現了新疆少數民族服飾本身多樣化的藝術性、不同的色彩理念。如維吾爾族在服飾色彩的運用中, 喜歡用對比強烈、鮮明、多層次的顏色。除色彩絢麗之外,新疆民族服飾的圖案也很豐富,通常為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動物和花草是游牧民族服飾圖案的主要形象,綠洲民族則以各種花卉、枝、葉圖案等為紋樣。新疆傳統民族服飾的工藝不但種類多樣,其水平之高也令人贊嘆。如維吾爾族女性僅在繡制花帽時就有絲線平繡、十字花繡、鉤花刺繡、扎絨刺繡,以及刺、扎、串、盤綜合繡等多種方法。
1.2新疆民族服飾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近年來新疆的民族服飾旅游產品已以其獨立的資格和奇特的風采昂首進入旅游市場,但作為一種專項旅游產品還處于初級階段。大部分的民族服飾資源仍然處于閑置的狀態,民族服飾旅游產品還未實現多樣化。在已開發的民族服飾旅游產品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民族服飾旅游產品種類單一,檔次不高。如今在新疆的很多景區服飾旅游產品還僅限于租賃民族服飾和出售部分旅游紀念品。已開發的服飾旅游商品種類很少,且多包裝簡陋、做工粗糙,只能定位為中低檔產品;二是不能做到“情”“景”相融。嚴格來講,“少數民族區域景觀應是風景和風情有機交融的地域空間綜合體”[3], 但新疆許多民族區域景觀“情”“景”分離現象十分嚴重。游客雖然身處民族區域景觀之中,卻常常見到的是身著現代化服裝的少數民族同胞,無法感受到強烈的民族氛圍;三是對外宣傳力度不大,很多游客對新疆民族服飾的豐富文化內涵大多知之甚少。
2.新疆民族服飾的旅游價值
新疆民族服飾旅游產品之所以發展緩慢,主要原因之一是開發者和當地居民還沒有充分認識到民族服飾的旅游價值。以下就從實用、文化與經濟三個方面來闡述民族服飾的旅游價值:
2.1實用價值
服飾本身就具有遮身蔽體、防暑御寒、裝飾美化的基本功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用品。對于游客來說,雖然目前追求其紀念和文化意義在其購買動機中占據主要地位,但少數民族服飾鮮明的實用性也是吸引其購買民族服飾旅游商品的因素之一。
2.2文化價值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少數民族服飾有其特殊的文化價值。首先,就內容而言,新疆民族服飾幾乎反映了各民族在不同時代生活的各個領域的狀況,包括自然環境、等,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性。其次,許多文化現象可以欣賞但是不能夠直接參與、體驗。民族服飾則不然,它的絕大多數內容不僅可以觀賞,而且可以直接體驗,使人們對民族服飾文化理解更深。
2.3經濟價值
隨著文化旅游的日益興盛,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民俗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也越來越高,就新疆民族服飾而言,既可直接利用該資源產生經濟效益,也可與其他民俗旅游資源相結合成為旅游吸引物,吸引國內外游客前來旅游,刺激和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間接地實現其經濟價值。
3.開發新疆民族服飾旅游資源的對策
新疆民族服飾旅游資源具有獨特的旅游價值和很大的開發潛力, 市場前景廣闊。但目前對其開發尚處于初級階段,要做到使民族服飾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同時又實現經濟效益,就必須對新疆民族服飾資源進行全面和深度的開發。
3.1進一步挖掘新疆民族服飾的旅游文化內涵
新疆少數民族服飾中積淀著深厚的文化,但對于多數缺乏專業知識的游客來說,僅通過走馬觀花式地觀賞是無法領略到這些文化的。因此開發者應注意在不同的場景和情景中,采取適當的方式,適時向游客傳輸關于新疆少數民族服飾各方面的知識。向游客傳播民族服飾文化可以采取工作人員講解、文字說明、發行書籍、影視作品等多種方法。傳輸給游客的信息也應全面,不僅要包括服型、色彩、圖案、紋飾等觀賞性因素,還要包括民族歷史、地域、風俗、宗教等文化因素及其制作工藝、穿著技巧,使游客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新疆民族服飾。
3.2觀賞性與參與性并重
新疆民族服飾資源是在少數民族具體的生活中發展而來的,這就決定了民族服飾可以觀看、欣賞,但更需要參與、體驗,因為可供欣賞的民族服飾景觀往往只能給游客帶來表層的、淺顯的體驗,而需要參與的民族服飾旅游內容則會使游客產生內在的、深刻的旅游體驗。不同類型的游客對觀賞和參與的需求不同,因此,在開發新疆民族服飾資源時要采取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開發方式,做到觀賞性與參與性并重。如針對參觀觀賞型旅游者,可采取在景區建設民族服飾展覽館的方式,展示該地區的民族服飾及其制作工藝。此外還可采取民族服飾裝扮、開展民族服飾表演等以觀賞為主的開發方式;針對了解領略型和參與體驗型旅游者則應采取以參與為主的方式,如游客可以在服務人員的指導下親自參與民族服飾的制作,或身著民族服飾游覽景區、體驗少數民族生活等。
3.3開發商品型民族服飾旅游產品
新疆少數民族服飾極具紀念意義和藝術魅力,同時又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是游客旅游購物時的主要購物對象之一。當然并非所有的新疆民族服飾都適合開發為旅游商品,在開發時應選擇那些便于攜帶,民族韻味濃厚的少數民族服飾,如維吾爾族的艾德萊斯綢。目前,新疆少數民族服飾旅游商品在新疆旅游業中創收甚少,種類單一是一個原因,另一方面是因為現有的民族服飾旅游商品多數為粗制濫造之品,無法滿足游客需求。因此在開發民族服飾旅游商品時應注意提高其質量,要將工藝精美、質料上乘的高檔次產品投入到新疆旅游市場中。
3.4與其他旅游資源組合開發
雖然新疆民族服飾資源非常豐富,但畢竟只是新疆民俗旅游資源的一部分,不能單獨成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并且民族服飾如果離開特定的民族氛圍,其吸引力也會大打折扣。因此很多時候民族服飾需要與其他旅游資源相結合開發整體的民俗旅游產品,從而展現其文化和藝術魅力。
3.4.1與民族飲食資源相結合:在民族飯店中如服務人員穿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為客人提供服務,或伴有身著民族盛裝的演員表演的歌舞,能使游客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傳統民族文化。
3.4.2與節慶旅游資源相結合:
在新疆的眾多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盛大節日,如維吾爾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的古爾邦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等。在節日期間少數民族人民都會穿上傳統的節日盛裝,載歌載舞以示慶祝。因此,節慶活動也是向游客展示民族服飾的大好時機,游客還可以穿上民族服飾一起參與到節慶活動中去,這樣可以使游客獲得更加深刻和美好的旅游體驗。
除此之外,民族服飾還可以與交通、民居、禮儀等多種民俗旅游資源組合開發。
概而言之,新疆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民族性,是一項旅游價值極高的資源,但目前多數人尚未認識到其價值所在。如能對新疆少數民族服飾資源進行有組織的、系統的開發,引導各族人民充分利用本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勢必會對推動新疆民俗旅游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鄧永進.民俗風情旅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
[2]唐雪瓊.云南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資源的旅游價值及開發策略[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2;22(6):50-53.
[3]曲玉鏡.我國少數民族服飾資源的旅游價值及開發[J].民族藝術研究,2006:(3):51-55.
[4]王光新.論新疆少數民族傳統服裝服飾藝術[J].服飾,2005.147:46-47.
一、我國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宏觀治理力度不夠
在治理上,缺乏統一的全國性的關于規范農業旅游治理方面的專門法規,缺乏對農業旅游主體的基本規范。沒有有效的調解和數量控制,出現了較為嚴峻的市場秩序混亂。由于缺乏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市場門檻低;缺乏統計和評估機制,使農業旅游產品的質量較差,服務不規范,游客的怨言很多。缺乏農業旅游發展目標和長遠發展規劃;行業治理和相關制度不健全,助長了農業旅游市場的無序;農村“一家一戶”的個體經營形式,松散的基層組織治理體制和薄弱的基礎條件,也使農戶無力組織大規模的宣傳促銷活動,從而制約了農業旅游的發展。以上各種阻礙因素要得到根除,僅靠市場、企業運作、農民的參與是不可能的,需要政府發揮作用,尤其是在政府主導發展旅游產業的大背景下,政府的積極作用對于推動農業旅游的發展也必不可少。即在農業旅游發展的現有階段,政府可以在創造一個優良的基礎設施環境、政策扶持、治理體制改革等各方面發揮作用,扮演好政府應有的角色。
2、無序盲目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加劇,本土文化遭到破壞
在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較早的地區,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完整、有效地保護好當地民俗旅游資源的重要性,認識到辨證地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是促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害。一些旅游從業人員甚至還形象地把發展民族地方經濟與保護民俗風情的關系比喻為沒有開發的保護是“等死”,沒有保護的開發是“找死”。同時,相關研究卻指出“我國民俗風情旅游資源面臨著消失和破壞的威脅,民俗文化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嚴峻滯后”,“對民俗旅游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作為文化傳統之一的民俗文化,至少是其中結構性較松散、穩定性較弱的那些部分,呈現出急速的變形或消亡之勢”。可見,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至少在現階段并非卓有成效。對此,旅游開發者和研究者提出了一些詳細的建議、對策和措施,如政府主導、法制規范、保存教導、物質激勵等,這些對策及措施在實踐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該研究缺乏對民俗旅游資源的進一步細分,對它的構成和來源認識不足,對造成資源被破壞的原因的復雜性分析不夠。因此,提出的建議不能涵蓋全部的資源范疇。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只有從民俗旅游資源的類型分析入手,在明確保護的內容、層次、重點等問題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保護的方式、方法問題。
3、基礎設施建造不完善
基礎設施問題也是鄉村旅游開發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目前我國旅游業基礎建造不完善突出表現在與鄉村旅游發展息息相關的交通、電力、通訊、醫療衛生等方面建造水平的落伍,由此導致許多問題的出現,如游客苦于交通上的不便放棄出游;清新奇麗的鄉野風光和惡劣的住宿條件帶給游客心理上的巨大反差:不衛生的飲食造成了疾病卻沒有配套的醫療救治……可見,一個鄉村社區本身的自然條件再優越、民俗文化再深邃,假如讓基礎設施建造拖了后腿,發展鄉村旅游也就變成了一句空話。
4、對鄉村旅游的認識有限,觀念落伍,服務水平低
在我國,鄉村中第三產業發展嚴峻滯后,主要表現在服務業不發達,服務人員總體素質較低。由于我國鄉村教導事業落伍,造成了鄉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及綜合素質不高,而鄉村旅游的服務主體是當地農民,農民對鄉村旅游的認識有限,觀念落伍很難高水平的投入到旅游服務工作中去,而旅游業是一個集合了購物、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對服務水平要求較高的行業,所以,如何在較短時間內提高鄉村旅游的服務水平實為一個棘手的問題。另外,在我國鄉村旅游的治理層中也普遍存在著治理者素質不高、經營治理的科學水平低、治理不夠規范、開發中缺乏保護意識、重設施建造輕服務環境營造等諸多問題有待我們積極的發現改善它。二、實現鄉村旅游和諧發展的措施
1、充分發揮政府對實現和諧旅游的支持和指導作用,實現政府主導、健全相應治理體制
實施規范化治理政府的作用應建立在積極審慎地把握當前農業旅游發展形勢的基礎之上,應當處理好“寬”與“嚴”的關系問題,即政府的作用應當有合理邊界,在農業旅游發展的不同階段,政府應當發揮不同的作用。在農業旅游發展的初期階段,政府政策的鼓勵和扶持是必要而有效的。由于目前看來,我國農業旅游的發展仍舊停留在初期萌芽階段,政府在農業旅游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主要應體現在觀念先導、宏觀指導、政策引導、完善和改革旅游治理體制、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的旅游發展環境等方面。
2、完善相關設施設備條件,實行規模化經營
政府應承擔牽頭開發農業旅游線路的職責,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建造投入,以消除農業旅游發展的最大障礙。要加快農業旅游基礎設施建造,需要政府解放思想、大膽開辟、優化投資環境、拓寬基礎設施的投資渠道,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進行:一是政府可以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造投入,在涉及農業旅游發展的公路、鐵路、民航等方面,通過加大投入或整體、局部使用權招標等方式,推進基礎設施的建造,改善農業旅游的硬件環境,提升景區景點的綜合服務功能,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二是在引資方式上力求多樣化,通過組織和參加投資會、洽談會、招商引資會,宣傳當地的農業旅游資源優勢,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多渠道吸引資金,加大對開發農業旅游的投入,形成全方位發展農業旅游業的新格局。
3、結合生態旅游,保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要綜合開發旅游功能,結合生態旅游,保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促進旅游業良性循環。發展旅游業的出發點,不僅是經濟的目標,而且應該充分地把旅游景區發展與社會、環境和文化發展結合起來,使旅游業適應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趨勢,加強旅游產品在市場上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這是旅游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內在要求,也符合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向。一是充實旅游產品的文化底蘊,適應旅游者不斷加強的文化需求。我們保持在經濟發展中兼顧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把教導人、熏陶人、開啟人的心智和開闊人的眼光作為開發、經營旅游景區和產品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讓文化通過旅游這個載體和媒介傳播并發揚光大,通過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有益于社會、服務于大眾的新的旅游文化。二是保持保護與開發并重,合理開發、優化利用旅游資源。旅游資源依存于生態環境之中,同時也是旅游業生存之本,非凡是以海濱旅游為主的旅游業,有賴于海水、沙灘、空氣等自然生態環境。而藍天、碧海、金沙灘又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旅游資源,一旦遭到破壞,損失將無法彌補。因此,我們把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作為促進旅游業持續發展的一個先決條件,保持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制定嚴格的防范、保護措施,嚴禁粗放式和掠奪性地開發、利用資源;限制污染項目、強化環境治理;立足以更經濟的方式開發旅游資源,千方百計地以更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更大的效益產出,切實做到發展旅游業為當代人謀利而不以吃子孫飯、斷子孫路為代價。資源和環境的保護為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礎,創造了條件。保護和利用,兩者兼顧,相互促進,形成了良性循環積極發展生態旅游,展示旅游與生態的和諧統一,只有這樣才能使鄉村旅游持續、健康、調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向前、曾鶯:綠色經濟——21世紀經濟發展新模式[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2]田至美:生態旅游發展持續性和利益化的實現途徑[J].旅游研究與實踐,2009(2).
[3]樓凌雁、李國振、胡巍: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J].旅游開發與市場,2009(2).
一、我國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宏觀管理力度不夠
在管理上,缺乏統一的全國性的關于規范 農業 旅游管理方面的專門法規,缺乏對農業旅游主體的基本規范。沒有有效的協調和數量控制,出現了較為嚴重的 市場 秩序混亂。由于缺乏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市場門檻低;缺乏 統計 和評估機制,使農業旅游產品的質量較差,服務不規范,游客的怨言很多。缺乏農業旅游發展目標和長遠發展規劃;行業管理和相關制度不健全,助長了農業旅游市場的無序; 農村 “一家一戶”的個體經營形式,松散的基層組織 管理體制 和薄弱的基礎條件,也使農戶無力組織大規模的宣傳促銷活動,從而制約了農業旅游的發展。以上各種阻礙因素要得到根除,僅靠市場、企業運作、農民的參與是不可能的,需要政府發揮作用,尤其是在政府主導發展旅游產業的大背景下,政府的積極作用對于推動農業旅游的發展也必不可少。即在農業旅游發展的現有階段,政府可以在創造一個優良的基礎設施 環境 、政策扶持、管理體制改革等各方面發揮作用,扮演好政府應有的角色。
2、無序盲目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加劇,本土 文化 遭到破壞
在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較早的地區,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完整、有效地保護好當地民俗旅游資源的重要性,認識到辨證地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是促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些旅游從業人員甚至還形象地把發展 民族 地方經濟與保護民俗風情的關系比喻為沒有開發的保護是“等死”,沒有保護的開發是“找死”。同時,相關研究卻指出“我國民俗風情旅游資源面臨著消失和破壞的威脅,民俗文化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嚴重滯后”,“對民俗旅游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作為文化傳統之一的民俗文化,至少是其中結構性較松散、穩定性較弱的那些部分,呈現出急速的變形或消亡之勢”。可見,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至少在現階段并非卓有成效。對此,旅游開發者和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對策和措施,如政府主導、法制規范、保存 教育 、物質激勵等,這些對策及措施在實踐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該研究缺乏對民俗旅游資源的進一步細分,對它的構成和來源認識不足,對造成資源被破壞的原因的復雜性分析不夠。因此,提出的建議不能涵蓋全部的資源范疇。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只有從民俗旅游資源的類型分析入手,在明確保護的內容、層次、重點等問題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保護的方式、方法問題。
3、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基礎設施問題也是鄉村旅游開發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目前我國旅游業基礎建設不完善突出表現在與鄉村旅游發展息息相關的 交通 、 電力 、通訊、醫療衛生等方面建設水平的落后,由此導致許多問題的出現,如游客苦于交通上的不便放棄出游;清新秀麗的鄉野風光和惡劣的住宿條件帶給游客 心理 上的巨大反差:不衛生的飲食造成了疾病卻沒有配套的醫療救治……可見,一個鄉村社區本身的自然條件再優越、民俗文化再深邃,如果讓基礎設施建設拖了后腿,發展鄉村旅游也就變成了一句空話。
4、對鄉村旅游的認識有限,觀念落后,服務水平低
在我國,鄉村中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主要表現在服務業不發達,服務人員總體素質較低。由于我國鄉村教育事業落后,造成了鄉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及綜合素質不高,而鄉村旅游的服務主體是當地農民,農民對鄉村旅游的認識有限,觀念落后很難高水平的投入到旅游服務工作中去,而旅游業是一個集合了購物、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對服務水平要求較高的行業,所以,如何在較短時間內提高鄉村旅游的服務水平實為一個棘手的問題。另外,在我國鄉村旅游的管理層中也普遍存在著管理者素質不高、經營管理的科學水平低、管理不夠規范、開發中缺乏保護意識、重設施建設輕服務環境營造等諸多問題有待我們積極的發現改善它。
二、實現鄉村 旅游 和諧發展的措施
1、充分發揮政府對實現和諧旅游的支持和 指導 作用,實現政府主導、健全相應 管理 體制
實施規范化管理政府的作用應建立在積極審慎地把握當前 農業 旅游發展形勢的基礎之上,應當處理好“寬”與“嚴”的關系問題,即政府的作用應當有合理邊界,在農業旅游發展的不同階段,政府應當發揮不同的作用。在農業旅游發展的初期階段,政府政策的鼓勵和扶持是必要而有效的。由于目前看來,我國農業旅游的發展仍然停留在初期萌芽階段,政府在農業旅游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主要應體現在觀念先導、宏觀指導、政策引導、完善和改革旅游管理體制、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的旅游發展 環境 等方面。
2、完善相關設施設備條件,實行規模化經營
政府應承擔牽頭開發農業旅游線路的職責,加大 農村 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建設投入,以消除農業旅游發展的最大障礙。要加快農業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政府解放思想、大膽開拓、優化 投資 環境、拓寬基礎設施的投資渠道,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進行:一是政府可以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在涉及農業旅游發展的公路、鐵路、民航等方面,通過加大投入或整體、局部使用權招標等方式,推進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農業旅游的硬件環境,提升景區景點的綜合服務功能,促進農村 經濟 的發展。二是在引資方式上力求多樣化,通過組織和參加投資會、洽談會、招商引資會,宣傳當地的農業旅游資源優勢,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多渠道吸引資金,加大對開發農業旅游的投入,形成全方位發展農業旅游業的新格局。
3、結合生態旅游,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 社會 、 文化 、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要綜合開發旅游功能,結合生態旅游,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促進旅游業良性循環。發展旅游業的出發點,不僅是經濟的目標,而且應該充分地把旅游景區發展與社會、環境和文化發展結合起來,使旅游業適應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趨勢,增強旅游產品在 市場 上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這是旅游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內在要求,也符合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向。一是充實旅游產品的文化底蘊,適應旅游者不斷增強的文化需求。我們堅持在經濟發展中兼顧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把 教育 人、熏陶人、開啟人的心智和開闊人的眼光作為開發、經營旅游景區和產品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讓文化通過旅游這個載體和媒介 傳播 并發揚光大,通過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有益于社會、服務于大眾的新的旅游文化。二是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合理開發、優化利用旅游資源。旅游資源依存于生態環境之中,同時也是旅游業生存之本,特別是以海濱旅游為主的旅游業,有賴于海水、沙灘、空氣等自然生態環境。而藍天、碧海、金沙灘又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旅游資源,一旦遭到破壞,損失將無法彌補。因此,我們把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作為促進旅游業持續發展的一個先決條件,堅持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制定嚴格的防范、保護措施,嚴禁粗放式和掠奪性地開發、利用資源;限制污染項目、強化環境治理;立足以更經濟的方式開發旅游資源,千方百計地以更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更大的效益產出,切實做到發展旅游業為當代人謀利而不以吃子孫飯、斷子孫路為代價。資源和環境的保護為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礎,創造了條件。保護和利用,兩者兼顧,相互促進,形成了良性循環積極發展生態旅游,展示旅游與生態的和諧統一,只有這樣才能使鄉村旅游持續、健康、協調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向前、曾鶯:綠色經濟——21世紀經濟發展新模式[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一、盤縣發展旅游業的優勢
(一)氣候條件優越,宜居宜游。區境屬亞熱帶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為13.5C°,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1.2C°,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1.2C°。最熱月7月均溫為20.2C°,最冷月1月均溫為5.1C°,最熱月與最冷月溫差15C°,年均無霜期271天,日照時數1593小時;年均降水量1390毫米,雨熱基本同季。5―10月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8%,適宜于動植物的繁衍生長。
(二)具有獨特豐富的旅游資源。已查明可開發的旅游資源共有52項。盤縣自然景觀和名勝古跡盤縣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有彝族火把節、回族古爾邦節、布依族查白歌節等民族節日,吸引著八方游客。比較突出的旅游資源和景點有:十里大洞(盤縣大洞景區)、百里杜鵑(大山及火鋪杜鵑林景區)、千株銀杏(石橋妥樂古銀杏景點)、萬畝竹海(老廠竹海景區);有佛教勝境丹霞山、旅游福地碧云洞、佛光映照的烏蒙山坡上大草原;有深山峽谷格所河、陸家寨田園風光、陸家寨古榕樹、保基楓葉林、世界垂直最深的天然豎洞―白雨洞(洞深424m);有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舊石器時代遺址――盤縣大洞;有列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中國工農二、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有滇黔古驛道。縣城南郊的碧云洞。自明代以來為文人青睞,留下許多詩文摩刻,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在游記中詳加描述。
(三)交通便利,區位優勢突出。境內320國道、滬昆高速公路和長沙至昆明的快速鐵路(在建)橫貫東西。212省道縱貫南北,畢水興高速公路水城至盤縣段已通車。貴昆鐵路盤西支線、南昆鐵路、水柏鐵路在紅果交匯,是貴州西部乃至西南地區的重要陸路交通樞紐。縣內通鄉(鎮)油路和通村公路路網已建成。形成了縱橫交錯的重要陸路交通網絡,“100分鐘縣域經濟圈”已初步形成,區位優勢更加凸顯,是貴州省旅游開發較成熟的西線旅游區,盤縣三個省級風景區的開發建設將接通云南東線和貴州西線風景旅游干線,彌補了幾大景區中間的空白。
(四)具有強大后發優勢。盤縣旅游業的發展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無重復建設,可建設有規劃、高標準、有市場競爭的旅游產品。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盤縣旅游業發展的意見》、《盤縣風景名勝區內項目特許經營管理暫行辦法》,各級政府民間累計投入資金4.23億元,完成了《盤縣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盤縣大洞遺址保護展示設施建設項目》等14個規劃;盤縣新民魚龍化石、大洞古人類遺址等20多個景點被列入六盤水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范圍;盤縣會議會址、新民溫泉、妥樂古銀杏村、保基陸家寨等列入了全省旅游發展規劃。
(五)旅游資源地理位置優勢明顯。盤縣與云南接壤,云南旅游業已開發到盤縣家門口――滇黔的勝境關,云南旅游業已形成規模化,產業化,而盤縣仍原始開發階段,要搭上云南旅游的便車趁勢發展。云南和貴州是國家打造的一條世界級精品旅游線,而盤縣就處在這條線的交通要道上,我們有很好的區位優。
二、盤縣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難級問題
借貴州旅發大會在六盤水召開之機,旅游路線交通建設得到很大改善,部分景區景點基礎設施有了較大的投入,為盤縣的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要使盤縣旅游形成產業,產生經濟效益,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旅游基礎設施及其配套服務有待完善。旅游交通網雖已基本形成,除坡上草原、石橋妥樂古銀杏、城關鎮各景點交通條件較好外,其他旅游景區的公路等級低、路況差,且路牌標識系統不健全;旅游接待服務設施落后,現有賓館、旅社容量有限(主要在紅果城區),且服務質量較低,住宿價格較云南不具有競爭優勢,相應的旅游配套服務設施落后。三個風景區基礎設施、服務設施還不完善,除碧云洞、九間樓、文廟、北門城樓、張道藩故居、丹霞山有一定的服務設施外,其余景點、景觀尚未開發。
(二)旅游產品質量不高,未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目前盤縣旅游“吃、住、行、購、娛”五要素須加大投入和開發,務必使游客吃得開心、住得安心、出行放心、購物滿心、玩得爽心。除觀光游、文化古跡游外,民族風情體驗、鄉村旅游、農家樂、休閑度假、水上游樂(許家屯水庫、松官水庫、木龍水庫)等項目有待進一步開發。盤縣旅游未能充分開發巨大的客源市場,除盤縣本地有100多萬的游客市場外,周邊諸如普安、晴隆、興義、曲靖等也有巨大的潛在游客。豐富的旅游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優勢及經濟優勢。
(三)旅游產品研發及市場促銷不足。旅游產品的研發未深入(例如:銀杏的果實、葉子、及木材沒有深加工),文化底蘊挖掘不夠,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銜接不到位,宣傳手段單一,宣傳經費投入較少。全縣飯店賓館、農家樂等接待設施檔次不高,特色不突出,服務業從業人員文化層次較低,從管理人員到一線人員服務意識差,培訓、接待、服務和軟環境建設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四)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制約了我縣旅游業的發展。除坡上草原、石橋妥樂古銀杏、丹霞山及滑石噠啦仙谷農業觀光園外,其他諸如深山峽谷格所河、陸家寨田園風光、陸家寨古榕樹、保基楓葉林、世界垂直最深的天然豎洞―白雨洞景點建設資金投入較少。旅游產品處于初級開發現狀。目前,我縣旅游景點初步開發,游覽項目多而無精品線路規劃,“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尚未健全。
(五)民俗旅游文化內涵須深入挖掘。盤縣淤泥、雞場坪羊場、普古等鄉鎮民俗旅游文化比較豐富,重點民族村寨民族風情特色及內涵豐富的民族文化沒有充分被挖掘出來,沒有突出民族風格、民族文化特色,人文景觀、彝族布依族歷史、風俗有機結合不夠。民俗旅游缺乏配套設施,旅游商品、娛樂、觀光、休閑度假、原生態鄉村旅游開發不夠。旅游購物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產品初級,品味不高,很難與旅游者融為一體,缺乏生命力和競爭力。
三、加快盤縣旅游業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旅游基礎及其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圍繞已有基本路網,進一步加強通向各景點的路網建設,提高公路等級、加強路面維護,健全路牌標識系統。根據各景區的特點,建設各具特色吃、住、娛等配套服務設施(如:坡上草原可建蒙古包、賽馬場、草原特色燒烤,妥樂可建攝影休閑設施,白雨洞(洞深424m)可圍繞洞穴探險建設探險服務項目等)。加強紅果中心城區的酒店及商場的建設和管理,并在以上場所設立特色旅游商品(盤縣火腿、油辣椒、彝族布依族服飾等)專賣柜臺。
(二)提高旅游服務質量,規范行業管理。繼續開展旅游服務質量提升活動,營造依法行政、誠實守信的旅游業發展環境。繼續抓好國家和省級旅游管理、服務標準的實施和建設,通過實施標準化建設進一步規范和整頓旅游市場秩序,完善旅游景區、旅行社、旅游飯店、旅游客運等旅游企業的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體制機制,推動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預警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
(三)完善旅游市場運作機制,拓展旅游融資渠道。地方政府應建立良好的旅游市場的運作機制,進一步改善旅游投資環境,建立協調對外、運轉高效的工作協調機制,規范旅游招商引資激勵機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搭臺、以企業為主體的旅游招商引資機制,建立滾動的、分層次、分行業的旅游招商引資項目庫,大力推行定點定向招商、招商等方式,提高旅游招商引資的服務質量和實效。爭取金融機構對我縣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投入和延長貸款期限。選擇條件成熟的部分旅游區,采取經營權轉讓、特許經營、合資合作、租賃等方式,進行直接融資。吸引省外資金參與我縣旅游資源開發、旅游環境綜合治理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四)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拓展市場體系。以“坡上草原、石橋妥樂古銀杏、白雨洞”等特有自然景觀為切入口,著力打造草原風情體驗、攝影休閑、喀斯特洞穴探險等一批特色自然景觀旅游品牌,重點發展民族風情游、溫泉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充分利用我縣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精心策劃盤縣旅游宣傳促銷方案,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開展旅游宣傳促銷,通過辦節活動和電視、網站、報刊、雜志、電臺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推介,不斷提升我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策劃組織省內外重點客源市場的宣傳促銷活動,組團參加省州旅游部門組織的國內外旅交會、重大促銷活動及交易會。
(五)增加財政資金在旅游業的投入比例。縣政府應根據財政收入增長情況和旅游發展需要逐步增加年度財政預算中安排的旅游發展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旅游規劃、可研編制、宣傳促銷和貸款貼息及補助。交通、生態、水利、小城鎮建設、環境保護、扶貧開發等方面的資金和項目,要適當向重點旅游景區(點)傾斜。
(六)加快提高旅游隊伍素質。一是要切實加強管理者隊伍建設。組織有關人員走出去向外地學習取經,吸引外地優秀人才,引進先進管理經驗,舉辦各類培訓班,培訓各類旅游管理人才;二是切實加強旅游從業人員隊伍建設。積極開展對旅游從業人員的各種教育培訓,強化激勵機制,抓好景區景點講解員、星級賓館酒店、旅游定點單位等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著力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
(七)加強區域旅游合作。加強與周邊鄰縣的合作,整合資源,統一策劃、聯合促銷,消除區域之間壁壘,共同結成旅游線路聯盟和旅行社聯盟,推進區域旅游合作,營造優勢互補、景區互動和雙方共贏的發展格局。采取市場行為和行政促動雙管齊下的辦法,以水城、興義、安順、曲靖為主要客源市場,努力開拓重慶、成都、兩廣以及港、澳、臺等地的客源市場,積極爭取東南亞市場。
參考文獻:
[1]劉小敏.現代營銷新手段――網絡營銷[J].知識經濟,2011。
[2]楊龍,殷紅梅.貴州生態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利用建議[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