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2:2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和諧社區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現在有很多的小區還是延用早期的超大規模、封閉式的大盤,這是不適宜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當前我國的住宅開發建設模式。往往開發商拿到一塊地,圍合起來加以精心打造、包裝,來以使其成為獨一無二的“產品”推向市場,這成了開發者的最高追求,也就成為住區被從城市中劃出并加以封閉的最大動因。其二則來自轉型期所出現的社會現象。從人們的居住心理來分析,人們買房不單買的是住所,還希冀由此買到一個身份,要尊貴、要獨特,當然就要與他人保持距離;此外,轉型期社會的動蕩、貧富差距所造成的不安定感,也促成了住區都加以封閉,而且是用物化了的高科技手段實實在在地加以封閉,以此使居住其中的人感到安全。
達到和諧社區,就需要社區形成大開放小封閉的規劃模式,即整體是開放的,小范圍是封閉的。原來部分純屬內部小區的道路,職能提升變成賦予城市功能,增強了街道活力。要達到這一目的,建筑設計保證街道網格的密度,一定的人車混行,此外,增加開放性的公共綠地分布和數量,而不盲目追求集中綠地的規模和氣勢。
具體可以分兩步走,首先保證街區化的規劃形態、通過物業管理手段,實行街區開放、組團封閉的管理方式,盡量縮小封閉范圍。第二步就是到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民眾心理成熟和對安全的固有思維定勢改變以后,實行徹底的開放。這也就意味著小區的消失,社區直接由建筑群組成,成為庭院空間直接與城市公共空間相聯系的結構體系。
二、建筑類型、功能、風格的融合
在社區內部,應該實現不同建筑類型與建筑功能的配合,實現更多不同檔次的建筑產品和諧共處,設計理念上從一種片面強調階層分化的思維模式,轉化為一種不同階層和諧共處的模式,這樣對社會的穩定有益。在歐洲的發達國家,強調“特定階層”的社區狀態已經改變,倒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強調居住人群的細分,這是一種落后的觀念。社區建設應該追求多樣性,實現不同建筑風格、不同建筑類型、不同建筑功能的有機融合,如果一個一百萬平米的大社區采用同一種風格,那樣多少會顯得單調。
三、不同社區之間的融合
改變社區在城市中各自為政的孤立的狀態。舊有的小區建設思想是以自我為中心,一切從小區自身出發,但從城市的角度講,一旦小區建成后,屬于整個社會。小區與小區缺乏系統的聯系,一方面,不同的住宅區不能交流;另一方面,不同小區的體育、娛樂設施不能共享,造成資源浪費。因此在總體規劃與建筑設計的時候,針對各小區個性化設計的同時,保證不同小區之間在空間上、功能上的更多聯系。四、地域特征在社區中的重要性
地域特征塑造對于建設人文社區是最有效的,不同地方的文化、歷史都不一樣,小區文化應以本土文化為立足點。依托地域文化產生的社區最有凝聚力和認同感,是有根文化。一些小區作為舶來品,原版照搬,不考慮本地自身情況,也能形成一定的社區文化,但是這種社區文化不植根于本土,也不能取代地域文化,如果任由這種模式無限漫延,甚至會造成地域文化的喪失。
成功地體現地域特征的社區范例,國內著名的有福州的“三坊七巷”,北京的“菊兒胡同”,天津的“意大利城區”,上海的“新天地”等。這些案例從不同的社區類型(商業的、城市的、住宅的)和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從出發,營造自身獨特社區人文氣質的范例。如福州“三坊七巷”是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筑,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筑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亦是福州作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
五、文化設施社區化
在社區開發設計中,住宅固然是主體,但文化設施在新型社區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文化設施的社區化,改變文化設施完全由國家統建統管的模式,讓老百姓日常經常接觸,為文化設施增添了活力,同時也提高了使用率。如前些年的“體育設施社區化”一樣。自“奧園”項目興起體育主題以后,全國很多小區都以體育為小區的主題,甚至在很多普通小區引入“全民健身器材”,這些做法都可以借鑒。如成都“上河村”,就在社區建設了上河村美術館,引入了文化設施,在規劃、建筑上統一考慮執行了這一理念。
六、社區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正如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如果要可持續發展必須保證生態物種的多樣性一樣,對于社區來講,居住人口、年齡結構的多樣性是社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原因是什么?現在有的小區定位于年輕時尚一族,定位白領一族,定位老年社區,從現實來說,有獨特定位小區的存在是必然的,但這種小區從全社會來看,肯定不能占主流。從全社會的主體來講,更多的社區應該是混和型,以滿足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的需求,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例如,一個定位于年輕一族的小區,在演變中,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居住人口整體老齡化,社區內涵變化,原來的定位致使居民之間產生了越來越大的鴻溝,建筑設施無法滿足變化中的居住人口使用要求。
一、社區群眾文化的現狀
(一)社區文化生活較單一,缺乏新意
現如今的社區建設,除了對房屋各方面建設的提高,也更加注重對社區環境及文化娛樂設施的建設。盡管政府對社區群眾文化的發展表現出來了極大的重視,但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普遍現象。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僅僅表現在擁有一個共同的娛樂的地方,而這些簡易的娛樂設施在各小區中普遍的存在,所以使得大多受居民提不起興趣,再加之現代人工作繁重,壓力大,也無心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去鍛煉身體,這就導致了許多小區中的娛樂設施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居民不愿參與社區文化生活,文化設施的建議,種類少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二)物業對社區群眾文化的不重視
社區群眾與小區之間的關系也就是一個買賣,或租賃的關系。小區建設好了,有人進去居住了,他們也就沒什么事了。除非是建筑方面存在著問題,小區居民也就和物業之間沒什么必要的聯系了。相對而言,高檔小區更加注重社區的外部環境及文化生活。他們的小區里的花園也是精心打造的,不像一般小區,僅給你種幾多花就完成了。他們有規律有設計的在小區里種上合適的樹,而不是像普通小區,在寬敞的地方栽上那么幾棵就算完事了。他們會留出一大片空地建設一個大的運動場地,包括羽毛球場,乒乓球場,籃球場等簡單方便的多人運動,還會建設一個游泳池,讓小區中的居民能夠在炎熱的夏天享受到一絲的清涼。而普通的社區中只會有一些簡單的運動器材,與之相比,也就顯得簡易多了。
(三)社區居民對群眾文化的不認識
說實話,很多居民對社區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刻,甚至在一些普通社區中,居民根本就不知道所謂的群眾文化。大多數的人們把目光都放在了工作上,從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而他們忽略了社區文化的建設也是提高生活質量的一部分。還有一些居民吧小區中的文化設施僅當做活動四肢的工具,更甚者覺得文化這個詞顯得很高,那是有錢人家才會享受的,從而忽略了社區發展文化建設的本質。這也不能怪群眾,畢竟打大多數人的生活都處在一般水平上,大家都在為了生活而努力認真工作,這是無可厚非的,所以外界對社區群眾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
(四)社區居民主動參與程度低
在小區居民眼中,大多數會覺得社區舉辦的類似文化活動顯得無聊幼稚,并不具有任何實質的意義。所以他們并不愿意去參與,更多的人愿意呆在家里看看電視,上上網,他們覺得這樣的休閑娛樂方式才是舒適的。而小區中的文化設施也顯得低級缺乏趣味,居民也不愿騰出額外的時間去使用小區中的文化設施,這也使得小區中的這些文化設施顯得形同虛設。
二、社區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社區文化設施的建設失衡
在一些高檔富裕的社區中,他們的文化設施相對比較豐富完善,文化活動的開展得更加順利豐富,居民活動質量相對比較高,這些設施的配套性高,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作用。而一些老的,貧困的社區,要么缺少文化設施,要設施簡單粗陋,使居民的文化生活根本得不到發展,而社區文化生活也難以開展。這種兩極分化的對比,更加的使得普通社區的居民不滿,他們更加不愿意參與到社區文化活動中來,他們覺得,反正自己居住的社區條件差,開展這些有的沒的的活動都毫無意義,他們更加愿意把多余的時間精力投放在工作上。
(二)經費不足
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想象,社區沒有錢,它又有什么能力來發展,完善社區文化的建設,到頭來,不過是空口說白話罷了。缺少錢,就算街道有這樣那樣有利于社區發展的好計劃,也無非是紙上談兵罷了。政府應該加大對社區資金的供給,以實際行動來支持社區文化的建設,使得社區更好地發展,從而提高城市的綜合實力。
(三)社區文化設施缺乏吸引力
先如今,人們已經不滿足于一些簡單的健身器材了,比如大多數小區中都有的那些建議娛樂設施,它們除了能供一些老年人活動一下四肢,打發一下無聊的閑暇時間之外,可以說是完全毫無用處,最主要的是它們基本是一個人的活動,這對社區文化的建設一點幫助也沒有。當下,更別說年輕人,大多數寧可在家上網玩游戲,或約上三五個好友出去逛逛街,也不愿使用小區中的文化娛樂設施。很多人上晚班之后就相當疲憊,而社區文化設施也不能帶給他們舒適和放松。這些現象基本源于社區文化設施種類的缺少,新意的缺乏。
(四)年輕人對社區文化活動的不感冒
現在,基本上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群眾普遍是老人,退休人員,而他們也只是秉承著鍛煉身體的目的,對社區文化活動的認識不足。而大部分的年輕居民根本就不知道社區中開展得文化活動,當然,我相信,他們其中的大多數也是不愿意參與社區文化的。他們甚至會覺得這些活動就是為那些老年人舉辦的,只要他們才會如此無聊,參與這些幼稚的活動。這些年輕人他們對于上網逛街會更加的有興趣。
三、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
(一)提高了社區群眾的凝聚力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開創民族文化創造力,使得社會文化生活更加的多姿多彩,也使得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一定的保障。文化是將一個民族有力團結在一起的的重要基石,它加強了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民族的創造力。文化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既滿足了民族的榮譽感,也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了和諧社會的發展。
(二)豐富了社區群眾的文化生活
現代大多數的人都在為了生活而拼命的工作,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從而忽略了文化生活。社區文化的建設,讓一些閑暇時間較多,沒有額外娛樂活動的居民有了一個好去處,也讓一些孤獨的老年人有了玩耍的伙伴。對于上班族來說,他們不用因為缺少業余時間而放棄參與文化生活,因為他們只用走出門,在小區中就能參與文化生活;他們不用因為糾結與自己改參與哪一項文化活動,因為小區中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一定會有他們的所愛;他們不用每天只能在家上上網,看看電視,因為社區中絢麗多彩的文化活動可以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三)加強城市競爭力
在如今的社會中,由于經濟的迅猛發展,各國,各城市之間的明爭暗斗也在進行著。由于社區文化建設活動的提高,也會使得社區居民對文化建設有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從而使得整個社區居民的文化素養得到改善。每一個社區的文化建設都和諧發展,那么他們所在的城市也會表現得更加完美,使其與其他城市縮小差距,從而加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每一個社區的發展,帶動了每一個城市的發展,而每一個城市的發展,也使得我們的國家更加和諧,更加強大。
四、增強社區群眾建設的建議
(一)創新文化設施的建設
既然我們想要社區文化建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提升,那么在文化設施的建設上不能在循規蹈矩,就是簡簡單單的幾個健身器材就將居民給打發了。這里的創新并不是要推出一些沒有見過的文化設施,而是要挺高居民的參與程度。在文化設施的建設方面,我們應該選擇適合多人參與的活動,比如說羽毛球,乒乓球,籃球等等多人運動,這樣既挺高了居民的參與度,也增進了社區居民之間的感情,提升了居民的身體素質,使得社區能夠和諧發展。等到過年過節的時候,在小區舉辦一個運動會,既鍛煉了居民的生活素質,拉近了社區居民之間的距離,也提高了社區的凝聚力,豐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二)完善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的管理體制
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一定的約束來改善自己的不足,讓自己做得更好,社區文化的建設也不例外,畢竟有太多的人并不理解所謂的社區文化,這時,就需要社區文化假設的相關體制來硬性管理了。政府應加強對社區文化建設的法律保障,讓社區居民可以盡情的參與到社區活動中。將法律與文化建設融合在一起,從而使得社區文化的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
(三)提高居民參與程度
不管什么事情,外界的影響始終是薄弱的,而社區文化的建設也是為了讓居民參與進來,所以我們應該提高居民的主觀意識,從而提高居民對社區文化生活的參與程度。社區應該舉辦一些有趣的比賽,將社區中的能者聚集在一起,互相比較,更重要的是互相學習,從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國家,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城市,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區,所謂建設社區文化,人人有責,我們都應積極參與到社區文化建設中去。我們要加強對社區文化的建設,這也會使得我們實現和諧社會的腳步更加進一步。雖然我們一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如果每一個人都參與到社區文化建設中,我相信我們的城市會更加的美好,而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愿望也會進一步得到實現。所謂滴水穿石,群眾的力量是強大的,只要我們團結一致,我們的國家會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 謝晶仁.社區文化建設若干問題的理性透析[J]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01).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2-0070-01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龐大而系統的工程,它包括了經濟與社會的和諧、政治與社會的和諧、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個人與社會的和諧。而社區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諧社區又是和諧社會的基礎,所以在和諧社區建設中和諧社區文化建設是核心所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發揮對和諧社區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而和諧社區文化建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充分發揮好兩者的關系,直接關系到和諧社會建設的最終成果。
一、和諧社區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離不開和諧社會的建設,建設和諧社區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而和諧社區建設中最重要的是和諧社區文化的建設。社會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最重要性質,所以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必須以社會為載體,充分發揮社區的作用。所以說和諧社區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相關聯性,這樣就充分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和諧社區文化建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兩者關系的和諧處理,對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以及國家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和諧社區文化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自發性、延續性、多元性和區域性是和諧社區文化建設所具有的性質。和諧社區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存在內在關聯,決定了在和諧社區文化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將發揮重要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導向、傳播和創造三個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導向作用在和諧社區文化建設中的發揮
和諧社區文化建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作用,這種導向作用主要表現在倡導主文化。而所謂的主文化,又可以叫做主流文化,這種文化是一個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文化。社會文化的性質和面貌是主文化的反映,社會成員的行為與社會文化的進程需要主文化的制約和決定。所以說社會的根本價值之所在是主文化,它使社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量。由于主文化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在和諧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把主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進發展的因素之一,并對和諧社區文化建設起到導向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傳播作用在和諧社區文化建設中的發揮
在和諧社區文化建設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傳播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里文化的傳播,是文化意義上的傳遞,是社會文化的積累沉淀,而不是簡單生物水平上的傳播,是對社會文化不斷變化和順應而引起的文化潛移。在根本上講,是社會或社會集團用一定的思想道德觀念對其成員施加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稱之為思想政治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對和諧社區文化建設的創造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區文化建設中,除了具有導向和傳播作用外,還需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作用。優秀民族的不斷進步和國家的興旺發達都需要創新。社區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任何教育一樣,簡單重復的都不是教育結果,而是根據新出現的問題通過實踐找到新的方法,進而完成文化創新所需要的過程。文化創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存在變異的表現,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變可以引起社會文化的改變,并且能促使其不斷進步和發展。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能為社會文化的發展培養大批有活力的人才。
總之,我們要在和諧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不斷改進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形式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和諧社區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良性的互動,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重要貢獻。
一、構建和諧社區的內涵
構建和諧社區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對和諧社區的真正內涵,目前尚無完整的定義,在和諧社會這一總體要求下,和諧社會的內涵至少包括四個表述: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基礎,發展社區物質文明、政治文明,促進各構成要素自身的發展及相互之間關系的和諧,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人的自我身心內外統一的社區。二是持以社區黨建為核心,以服務群眾為重點,以居民自治為方向,以文化活動為載體,以維護穩定為基礎”作為構建和諧社區的主要內容。三是以人為本,注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使全體社區成員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社區各要素健康發展、充滿活力而又穩定有序的社區。四是強化社區團結意識,強化法律意識,構建民主法治,充滿活力的社區文化,構建共同社會價值和共同的精神追求,凝聚社區成員意志匯成一股和諧的精神動力,實現社區和諧發展。
二、加快創建文明和諧社區重要的現實意義
建立和諧社會是歷代仁人志士追求的一種崇高社會理想。創建和諧社區更是加強城市管理、維護城市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社區穩定是整個城市穩定的基礎。目前,城市中的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社會弱勢群體的生活困難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城市外來人員管理問題等都比較突出。同時,由于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格局、就業方式的多樣化,使城市社區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這些都給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難和壓力,如果處理不好,解決不當,勢必增加城市的不穩定因素。而創建文明社區,就是要通過社區這一基礎平臺,關心和幫助困難群體,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維護社會治安,保持社會穩定。
社區是居住在同一區域,靠一定的規范約束,大家互相聯系,互相幫助的共同體,是黨的工作基礎和組織基礎社區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程度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社區建設的好壞不僅關系到政府的形象,還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諧社會的建設也是我國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無論是從構建和諧社會還是從城市化進程來說城市社區建設都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是事關全局又聯結城鄉的橋梁和紐帶。
三.構建改進和諧社區的對策
近年來,隨著社會各界對社區建設的重視,社區面貌發生了較大改變,社區居民的生活環境比以往也有了明顯改進。但我們不能否認,當前社區建設的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社區建設當中的偏頗造成了在社區建設中未能充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一些居民對社區工作人員產生懷疑感和不信任感,進而對本社區建設失去信心和熱情。有條件的居民采取搬家的方式達到改善生活環境的目的。社區建設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社區工作人員而非全體社區居民的事情。因此,筆者認為,為了重塑居民信心,調動全體居民的參與熱情,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抓陣地建設,大力完善社區基礎設施
堅持“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功能、統一標識”,大力改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社區辦公場地,老城區宜采取以購為主,修建為輔,建筑面積不低于250平方米;新城區全面實行新建,爭取不低于3畝的土地,建筑面積不低于300平方米,有條件的還可增設托老托幼等大型社區服務項目。辦公用房應設置為“六室、三站、二中心、一學校”,即社區辦公室、黨員活動室、文化活動室、社區警務室、科普圖書閱覽室;社區服務站、再就業服務站、醫療計生服務站;法律咨詢與援助中心、社區救助中心;市民學校。實現“管理有陣地、服務有載體、活動有依托、工作有平臺”的目標。
(二)抓社區服務,不斷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1)以“便民”為中心,完善服務網絡。
①建立社區服務體系。街道辦事處要因地制宜建立社區服務中心。每個社區居委會建立一個社區服務站,面積不少于50平方米,服務項目不少于10個。社區服務中心人員、經費、制度要落實,管理要規范。
②拓展社區服務領域。以社區居委會為單位,建立醫療、家政、副食、托老托幼、綠化保潔、中介咨詢、保安聯防等方面的社區服務項目10個以上。設立求助電話,及時為居民群眾排憂解難。
③多渠道發展社區服務。鼓勵社會力量、個人采取多種形式興辦以便民利民為主的、保本微利的社區服務項目。引導社區服務項目向社會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2)以“樂業”為重點,推動就業工作。建立健全社區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完善勞動供求信息網絡,街道建立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站,社區建立社區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點,使社區下崗、待業、失業人員都能得到職業培訓、指導、介紹等社會化服務,努力提高就業安置率。
(3)以健康教育為主線,發展社區醫療衛生。
完善社區醫療衛生網絡,建立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站,積極開展預防、醫療、康復、保健、健康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社區衛生服務,不斷改善社區居民的衛生條件。增強居民的環衛意識,開展健康教育,革除生活陋習,組織發動居民搞好樓院清潔衛生,治理和消除臟、亂、差。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減少新生兒死亡率和遺傳性疾病發病率。加強計劃生育咨詢和配套服務,嚴格控制計劃外生育。
(4)以精神文明為動力,繁榮社區文化。
以社區服務站為中心,設立文化活動室;以居民文化愛好者為中心,組成樓院、家庭文化活動小組;以區域內小場所為中心,建立娛樂休閑場地;以社區內單位為中心,興辦市民學校等;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和全民健身活動,提高社區居民的身體素質。發展社區教育,搞好社區科普宣傳,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家庭、鄰里等方面人際關系的和諧,形成平等互助、扶弱助殘、濟貧幫困、奉獻社會的良好風尚,不斷提高居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質和文明程度。增強社區的歸宿感、認同感、親情感,形成精神上的和諧。
(5)以“安民”為保障,維護社會治安。
調整民警責任區,建立社區警務室,社區單位和社區之間要建立綜合治理治安防控網絡,建立健全以派出所、綜治辦為主的,社區單位參與的治安聯防體系,加強治安預防措施,減少治安刑事案件的發生。重點搞好流動人口及其住所的管理,充分發揮自愿者協會的作用,搞好社區治安服務,利用社區資源開展經常性的法律宣傳、法制教育、法律咨詢和民事調解工作,管好轄區公共設施,提倡互助、互幫、互愛、鄰里和睦,教育群眾堅決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0.前言
今天,在社會建設中出現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矛盾,政治風險、經濟風險、社會風險日益增多,就業問題、腐敗問題、分配不公問題、社會治安問題,成為當前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有效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創新社會管理體制與機制,正確有效地解決社會矛盾沖突的唯一解決辦法就是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成了當務之急。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和諧發展始終是人類幾千年來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是,在城市中,城市社區作為城市社會的基層單位,承擔著城市社會建設的諸多功能。只有社區和諧了,社會才能和諧。對于如何建設和諧社區,逐步推進社區內人于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同時也發現了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特別是在和諧社區的建設和運行機制方面,仍存在著一些現實困境,如社區居民參與度不夠、社區管理體制不順、社區居民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從業人員專業化程度不高等一系列歷史和現實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和諧社區的構建和社區功能的發揮,
1.社區服務在和諧社區建設中的地位
1.1推進社區服務的總要求
1.1.1和諧社區要能夠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
社區要能夠提供公共服務,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社區公共利益為紐帶,以居民的參與為動力,以居民的滿意度為準則,構建起政府組織與社會組織及公民個體通體合作的社區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以促進政府、社區、居民、社會、企業、生態各方面關系的和諧,形成全體居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區.
社區要設立“一站式”服務,把國家關于就業、社會保障、救助、衛生和計劃生育、文化、教育、體育、流動人口服務、安全管理等政府公共服務落實到社區。
1.1.2和諧社區要為居民提供完備的咨詢和調解機構
要從全社會招聘社區工作者,要選拔政治素質好、群眾威信高、工作能力強、文化層次高、熱愛社區工作的優秀人才從事社區建設的領導工作。在加強“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也要加強“軟件”方面的建設,例如,開設心理咨詢,為社區居民提供心理衛生服務,幫助消除心理障礙,健全人格等。平時做到與鄰居友好相處,一家有事眾人幫。相鄰的居民偶爾產生一些摩擦,應保持冷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少生煩惱。引導居民從我做起,發揚助人為樂的社會美德,創造團結向上的氛圍,鄰里間互敬互讓,友好往來。從而幫助居民建設和諧的人際關系。
1.1.3和諧社區要能夠提供優質的便民服務
以人為本就要充分考慮社區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一個和諧的社區應該是生活便利的社區。在進行和諧社區建設過程中,要結合社區的人口和自然條件,合理設置以經營糧油、副食品、小百貨等生活日用品為主的綜合超市以及便利店、快餐店和綜合便民服務商業網點,要發展社區醫藥、保健、洗染、洗浴、美發、美容、攝影、維修、配鏡、服務等新興服務網點,積極推動連鎖經營。鼓勵有條件的商業企業在社區內設點開展送貨上門、送餐上門、修理上門、收購廢舊物品上門等服務,促進社區商業服務產業化。
1.2促進社區人與社會的和諧
繁榮社區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和諧社區建設的內在需要。
1.2.1要培育社區文化品牌。
根據社區自身特點,廣泛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科普知識、書畫攝影、棋藝門球競賽等文化活動,使居民享受現代文化生活,增強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培育和壯大社區文藝組織和文化指導員、文化輔導員隊伍,不斷推出社區居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使居民群眾享受社區大家庭的溫馨。加強對社區休閑廣場、演藝廳、棋苑、聊吧、網吧等文化資源的監督管理,倡導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把社區建設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陣地。
1.2.2是要不斷提高居民的道德素養。
積極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風尚。開展社區倫理教育,大力弘揚鄰里互助情、公婆體貼情、父母養育情、兄妹手足情、姑嫂姐妹情、婿媳敬老情、兒女孝順情、夫妻恩愛情等風尚。深化文明家庭、文明小區、文明單位、文明社區等群眾性創建活動。
1.2.3是要增強社區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性。。
加強對社區成員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根據下崗職工、流動人口和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特點,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積極研究并把握新形勢下社區群眾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學習掌握新方法,切實提高有效開展群眾工作的新本領。
1.2.4是要大力培育學習型組織。
開展創建學習型社區、學習型樓院、學習型家庭,積極爭做學習型居民活動,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激發社區新的發展動力,把社區建設成為居民終身學習、提高素質的課堂。
1.3發展社區其他公益事業
1.3.1社區要做好對老、殘、弱等社區居民的服務
社區要把對各類弱勢群體和優撫對象的社區福利和社會保障工作做到位,做好“三條保障線”的銜接工作,應保盡保,切實保障城市貧困戶的基本生活。進一步落實好黨和政府關于優撫對象撫恤標準的增長政策,確保優撫對象的權利。進一步發展殘疾人福利事業,為殘疾人創造無障礙的社區生活環境,為有條件的殘疾人提供康復、就業、婚姻等福利服務。針對老年人和其他弱勢群體的具體特點,開展豐富的各類文化活動,不斷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配置必要的專門健身設備和體育活動設施,積極開展各種適宜老年人、殘疾人的體育比賽和健康講座等活動。通過開展科學、文明、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促使他們保持愉悅的心情和健康的身體。
1.3.2社區要切實推進社區再就業服務
社區居委會聯系著社區群眾,要主動對社區內的人員結構和人員狀況進行摸底,對于失業、下崗群體進行登記,要把黨和政府關于失業、下崗人員的政策、特別是關于再就業優惠的諸如國家有關部門規定下崗職工從事社區居民服務項目在規定的年限內免征營業稅、個人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附加費和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費,對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和興辦社區服務企業提供一定額度的無息貸款及對40.50人員靈活就業給予補貼的有關政策宣傳到位,要讓下崗、失業社區居民感受到國家政策的溫暖。作好再就業咨詢和培訓。社區再就業服務中心應該積極采集社會和社區崗位需求信息,并及時將信息送到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面前。要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再就業培訓,幫助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切實轉變就業觀念,結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自身特點進行家政、保潔、看護等培訓。
1.2.3積極發展社區衛生事業
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建立健全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為主體的社區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網絡,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使社區居民的基本衛生服務得到保障,特別是將社區內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為重點,提供集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診療服務為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運行機制,發揮社區衛生服務的健康保障功能,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
2.結語
建設和諧社區,將是一個由低到高、逐步完善的過程,和諧是動態的、發展的,不是靜止的、一勞永逸的。隨著居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隨著居民群眾民主法治素質的不斷提高,隨著社會進步的不斷深化,社區和諧將不斷被賦予更新、更高、更多的內容,也不斷會涌現各種新問題、新矛盾需要解決。我們既不能在階段性成績面前沾沾自喜、裹足不前,也不能認為現在的工作方式、方法已經可以解決長期問題,而是應該始終圍繞和諧這個主題,圍繞促進社區居民的全面發展這個中心,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條件的發展不斷豐富和諧的內容,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逐步把我們和諧社區乃至和諧社會的建設工作不斷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唐忠新.邁向和諧社會的社區服務.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2]王先勝.城市社區服務綜論.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belonging community, 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urban community belonging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ts causes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enhance community belonging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y.
Keywords: harmonious community belonging community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TU98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社區歸屬感的內涵
所謂社區歸屬感,就是社區成員對本地區有認同、喜愛和依戀的心理感覺。1955年,美國社會學家希萊里(G.A.Hillery)對以往的94個社區定義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各種定義中包含的唯一共同的因素是“人”,其中有69個定義認為社區還應當包括地域、社會交往、共同的紐帶這三個因素。喬納森(ChristienT.Jonassen)在《社區類型學》一文中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學者同意社區含有以下因素:(l)人口的集中;(2)地域;(3)勞動分工的互賴體系;(4)具有文化和社會活動的特質;(5)歸屬感;(6)自我維持與發展。” 這里我們要討論的社區屬于地域上的社區,并且是處于城市當中的社區。
城市社區是人類適應新的社會生活方式的一種居住形式,它是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人類文化創造和選擇的產物。城市社區是指在城市中具體的空間范圍內,由對該地區有一定認同感的居民及其生活環境所組成的區域。在我國一般可以將城市居住區和街道辦事處看作是城市地方社區。筆者認為社區歸屬感實際上就是對該社區的一種人性所需的家的歸屬感覺。只有對一個社區產生一種類似家的感覺,才是我們謂之的歸屬感。
二、我國城市社區歸屬感現狀及原因分析
以北京為例,數據、結論引用自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單菁菁所做的一份調查。
單博士根據卡薩達( Kasarda) 、賈諾威茨( Janowitz)和格爾森(Gerson)等人的研究,從以下幾方面對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入手:“居民是否感覺自己屬于這個社區”;“愿意長久居住并且認同自己是其社區的居民”;“居民是否對社區發生的事情感興趣,并認為這些事情同自己息息相關”;“當居民要遷出社區時,是否會對該社區感到留戀和依依不舍”;“居民是否愿意為社區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依據上述理論單博士設計了一組問卷,在北京市部分社區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樣本493份。
上述研究表明,在“單位制”日趨解體的今天,社區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基本組織形態已經被我國廣大市民所普遍接受。但是,我們看到,實際上在社區關心程度上及社區喜愛及地域意識上,肯定的比例并不算太高。對社區依戀的比例遲非肯定態度的有83.2%。
以武漢市為例,數據、結論引用自李洪濤的碩士論文所進行的調查。調查表如下:
實際上,單博士的調查是在北京部分老區,而且數據沒有列明是在哪幾個小區進行的,這份調查的普遍性不算太強。而李洪濤的數據比較能夠反映出中國城市的普遍狀況,由于我國城市絕大多數經過了新城再造過程,農村人口城市化過程中的城市遷居現象的高居不下,現我國城市的大多數社區都比較新,區齡不高,居民處于一個對本社區認可的階段中。結合兩位調查實踐,從理論出發,總結出社區歸屬感缺失的原因:
(一)單位制的解體造成從前有單位人本身歸屬感的下降
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城市居民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單位制,即借助于一系列的身份制度、戶籍制度、勞動人事制度等社會行政化手段從而使社會成員依附于單位、單位以縱向隸屬的方式逐漸依附并最終依附于國家的社會結構。這種小而全的社會,它對個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無所不包,它充當凝結社會成員的全部情感和心靈歸屬的載體。市場經濟的到來,單位制逐漸解體,所有的人一下子由“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和“社區人”。這使得處在轉型期的人們一時找不到心靈的歸屬,感到茫然所失。
(二)農村城市化及居民的大規模遷居
人口學把城市化定義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他們所說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或農業人口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中國的人口中大頭是農民,目前我國城鎮人口在36%左右,而這些人口轉移至城市,或者農村所在地升級為城市,都會帶給居民遷居重新組成新社區的結果,這些居民或遠離了原來的舊社區來到了新社區;或是駐守原來的社區,原社區經過更新,大量外來居民遷入,導致原社區的變質,社區居民需要再磨合。
(三)我國社區先天發育不足,后天又存在管理體制的缺陷
社區的概念和實踐均源于西方,實際上社區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由一個地域的居民所組成的一個共同體,它是一個自治組織,他們參與社區事物,對社區表現出強烈的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而我國的社區目前的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仍是自上而下傳統行政管理性質,街道、居委會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經常存在著追求政績,對上而不對下負責的現象,這種思維指導下的社區建設只能是單一靠政府或社區管理者們來實施的管理和提供的服務,社區居民對社區活動的參與,更多的是被動的。
(四)傳統血緣文化對建立社區歸屬感的牽制
社區歸屬感是社區居民對社區地域和社區人群的情感認同,這種情感認同必須建立在社區居民互相信任、互惠和相互間合作基礎上。而我國傳統以來,社會是一種“熟人社會”,鄉土文化中強調差序格局,即個體對他人的信任是依據是否與自己具有血緣、親緣為依據的。這種以血緣而建立起來的關系才是最密切的,而社區的地域很難提供一種比血緣更為牢固的基礎。因此在這種社區成員的鄰里關系,我們無法給予其信任,這種互動模式極大地不利于居民發展社區內幫助互動關系,因而就不利于一種共同的情感認同,不利于社區歸屬感的形成。
三、提升社區歸屬感的對策
(一)提倡居民參與社區事務、自我管理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人是政治的動物。”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管理能夠激發出居民對社區事務的關注度,從而積極的去關注自己社區的各項事務,并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影響社區事務的做出。這樣的結果就能夠使得居民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社區。對社區的自我管理實現了居民的民主情節,對于自己同意的社區事務,也使得居民能夠更容易接受社區事務處理的結果。
(二)構建城市社區文化
社區文化指在一定地域內的社會共同體所反映出來的有關人的行為傾向、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化品位、生存環境等文化現象的總和。它對人的精神狀態、歸屬感及社區的凝聚力起著重要的影響。社區文化的目的是以其活潑生動、具有吸引力和容易為人所接受的文化表現形式來滿足廣大社區群眾的精神需求。在現代社會,人們的工作、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工作緊張和精神壓力隨之加大,而社區文化恰恰滿足了人們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增強了個體與社會整體的融合性,不僅豐富了群眾的精神世界,更形成了良好的社區人文環境。
(三)完善和諧社區基層組織建設體系
隨著社區內各種新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的大量出現,隨著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和諧社區建設必然要求從封閉式的社區管理向以協調、指導、服務為主轉變。和諧社區建設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因此,要通過加強社區隊伍建設、整合社區資源,完善社區機制,充分挖掘社區內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共同為創建和諧社區服務。
參考文獻 :
關鍵詞 社區 精神文明建設 思考
油田社區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特別是在社區重組改革的新形勢下,如何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提高職工群眾的文明素質和社區的文明程度, 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服務周全、人際關系和諧的生活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結合社區實踐,對探索建立區域內精神文明共建共創新機制、進一步提高社區管理服務水平、共建和諧家園等問題,進行了深度思考,現提出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油田社區當前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分析
(一)綜合性
社區作為社會的縮影,它的工作特點之一就是具有明顯的綜合性。從內容上看,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有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兩大類。前者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民主等;后者包括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
(二)多樣性
社區文明涉及方方面面,既包括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小區、文明樓棟等,又包括居民共建、轄區共建等。這多種多樣的創建形式,為營造文明社區發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
(三)復雜性
社區居民成份復雜,我們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時,要有針對性地采取適合各種不同類型特點的形式和方法。
(四)群眾性
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需要本單位干部職工、轄區的居民群眾,還有轄區內各二級單位的干部、職工積極參加,只有依靠群眾的廣泛參與,精神文明建設才能有堅實的基礎。
二、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是完善社區管理與服務的需要
隨著油田體制改革的推進,居民對社區管理、居住環境、文化娛樂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層次、多樣化。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滿足職工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是維護和諧穩定的需要
社區是社情民意的交匯點,是社會矛盾的“聚集地”,也是維護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只有不斷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推行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匯聚正面能量,才能有效地化解社區內的各種矛盾,筑成維護社區穩定的堅固防線。
(三)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是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要求
只有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全面開展社區服務、社區治安、社區衛生和社區環境治理等工作,才能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方便群眾生活,使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切實的提高和改善。
三、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對策研究
(一)立足和諧,注重防范,打造平安家園
強化安全生產。開展“學手冊、抓規范、促創建”安全主題活動,創建基層生產作業現場示范點和安全文化建設示范點,確保了老區改造、日常生產等各方面生產經營正常運行,做到全年安全生產無事故。
維護大局穩定。樹立“大穩定”理念,建立完善轄區單位區域一體化穩控管理體系,加大從政策層面預防和化解突出問題的工作力度,深化無創建,努力建設更加平安穩定的“大后方”。
(二)創新服務,求實求優,打造親情家園
優化居住環境。以打造油田老舊小區改造標桿工程、樣板工程為目標,集中力量,優化方案,強化監督,高標準全面鋪開老舊小區綜合治理改造工作,切實建好民心工程。
增強服務功能。加強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發揮好“一門式”服務、“一卡制”繳費、“一號通”求助平臺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釋放共享共建效應。大力推進“員工健康快樂生活雙提升”建設,組織職工健康體檢,開展系列文體活動,做實“走基層、訪萬家”等各項慰問活動。
(三)優選載體,弘揚正氣,打造文明家園
深化文明創建。以油田創建第五屆全國文明單位為契機,深入實施“六大工程”,努力打造平安幸福、真情服務、環境優美、健康快樂、文明和諧的“五型社區”。深入開展“四創一爭”、“講文明、樹新風”、道德講堂、全員敬業行動、居民文明素質提升等活動,深化家風建設,建設文明和諧社區。
叫志愿服務品牌。充分發揮宋麗萍品牌示范帶動作用,強化志愿者隊伍建設,豐富志愿服務內容,志愿服務活動日趨規范化。深入開展“志愿者助殘”、“文化義演”、“鄰里守望”等活動,愛心服務蔚然成風。
四、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思考和設想
(一)進一步增強精神文明建設活力
深入研究新形勢下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廣泛開展座談討論、理論研討、論文等活動,不斷提高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認識,積極采納職工群眾提出的合理化建議,使創建活動與職工群眾靠得更近、貼得更緊。
(二)進一步拓展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領域
1.前言
“社區”是指一定數量居民組成的,具有內在互動關系和文化維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體。它包括人口、地域、各種設施、管理機構、文化現象和社區意識等要素,是一個地域性的生活共同體。城市社區是以非農產業或二三產業為基礎的,規模較大、結構較復雜的社區。社區體育主要指人們共同生活的一定區域內(相當于街道(鄉鎮)、居(村)委會轄區范圍),以轄區的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全體社區成員為主體,以滿足社區成員的體育需求、增進社區成員的身心健康、鞏固和發展社區情感為主要目的,就進就便開展的區域性群眾體育。而我國的社區體育首先以“區域性單位橫向體育聯合體――街道社區體協”的形式出現。
伴隨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綜合國力的增強,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強身健體的意識越來越主導著城市居民的思想觀。而城市社區體育以其獨特體育健身功能和區域性社區文化吸引著城市廣大市民的參與,其組織形式多樣,活動內容豐富多彩。作為社區體育健身項目之一的中華武術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根源和淵源的群眾根基,在社區體育健身項目中舉足輕重地位。怎樣使中華武術這一人們喜聞樂見的民族健身項目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發揮應有的功能,是一個值得社會廣泛重視和巫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研究本文對巢湖市城市居民參加武術健身活動現狀進行調查與研究,對弘揚武術精神、促進全民健身、建設社區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的指導意義。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界定為:巢湖市市區亞父街道辦事處、天河街道辦事處、鳳凰山街道辦事處、臥牛山街道辦事處所轄區范圍內社區居民開展武術健身活動。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本文通過對安徽省圖書館、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巢湖學院圖書館及網上數據資料庫等處進行搜集、鑒別,并整理了國內外有關社區體育、社會體育、社區武術方面的相關書籍和論文,以全面了解本領域的研究現狀,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礎。。
2.2.2問卷調查法
本次調查問卷的發放方法為個別發送法和當面訪問法 ,從2000年10月至12月實施 ,對抽樣體育活動點上參加健身的社區居民進行隨機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 600 份 ,回收 585 份 ,回收率為97.5% ,剔除10份無效問卷,有效問卷575份 ,有效率為97.5%。
2.2.3 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13.0和EXCEL等應用軟件對調查問卷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
2.2.4 邏輯推理法
在研究過程中 ,采用類比、 歸納、 演繹、 綜合分析法 ,對所有收集資料進行邏輯分析。
3.巢湖市城市社區武術健身活動開展現狀分析
3 .1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活動的動機
調查顯示:參加過武術健身活動的有 216 人 ,占總人數的36 %;沒有參加過的有 384人 ,占總人數的64 %。巢湖市社區居民沒有參加過武術健身的人明顯多于參加過武術健身的人 ,這說明巢湖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的總體情況不容樂觀。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的動機中,強身健體是絕大多數武術健身者的首要動機,占參加武術健身人數的86.3%;防身自衛占78.7,學習武術技術的占 67.7%;興趣愛好的占58.8%;為了增加社會交往而參加武術健身的占28.6%。
從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的動機來看:人們參加武術健身的動機呈多樣性,在這次調查中,為了強身健體而參加武術健身的居民占調查人數的86.3%,說明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已經認識到武術本身所具有的多樣性功能價值,看到了武術在健身強身、 治療疾病方面的獨特作用,尤其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對健康身體的追求,使得武術的健身特點有了更大更多的發揮空間。而為了防身自衛和學習技術分別占78.7%和67.6%,位居調查人數第二、第三,這正也迎合了現代社會部分特性的需求,現代社會還未達到正真的完善,社會還很復雜,因此,尋找一種自我防身的有效手段已成為不少人的愿望,而武術的技擊術恰恰能滿足這部分人群的需求,這也促進了武術防身自衛功能的強化,成為人類或個體服務于某種特殊使命的重要手段。出于興趣愛好而參加武術健身的占參加武術健身人數的 58.8%,這部分居民可以說是武術愛好者,是參加武術健身相對穩定的群體,對武術的發展和在社會中的傳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為了增加社會交往而參加武術健身的占28.6%,這部分居民對構建和諧社區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應。
3 .2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活動項目
本次調查巢湖市城市居民參加武術健身項目內容:太極拳(械)、木蘭拳(扇)、
傳統套路項目、現代競技套路項目和搏斗項目。從調查結果來看,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鍛煉項目與居民的參與程度依次為:太極拳(械),占 86.4 %;木蘭拳(扇) ,占66.1 %;傳統套路武術項目 ,占 20.9 %;搏斗項目 ,占17.1 %;現代競技套路項目 ,占6.4%。社區居民參加武術鍛煉的最為主要內容是太極拳類 ,絕大部分參加武術健身者都參加了太極拳練習。。無論是在性別上還是在各個年齡階段上 ,太極拳的練習者都是最多的 ,且遠多于其他選項。太極拳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廣大群眾參與到武術健身中來 ,對武術的傳播和推廣功不可沒。
3 .3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活動場所
通過調查結果顯示,巢湖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活動首選場所主要是以范圍廣、 容納人數多的地方為主 ;如公園和廣場兩個地方進行鍛煉分別占94.8%和86.7% ,這與公園的獨特鍛煉環境有關。但巢湖市的公園和廣場數量有限 ,,因此,絕大多數健身者通常采用就近原則來選擇健身地點,利用單位場地、共體住宅小區、 自家庭院進行鍛煉。在這樣的環境里參加武術鍛煉,由于場地的簡陋和人數上的不足 ,導致缺乏一個良好武術健身氛圍 ,對居民們參加武術健身的熱情和意愿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4 結論
4.1調查顯示,不到半數的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喜歡武術,這表明武術在巢湖市城市社區要想較為廣泛開展,需加大宣傳力度。
4.2.人們參與武術健身的最直接的動機是:強身健體、增進健康。另外,學習技術、興趣愛好、增進交往等也是他們武術健身直接或間接動機。
4.3.武術健身項目不再停留在簡單的套路技術上,而是向更復雜、更高級的技術發展,健身內容多元化。
4.4政府加強對巢湖市市區公園、廣場及公共體育場所的建設,為居民健身提供良好的場所。
參考文獻:
【1】李瑞年.試論全民健身〔J〕.體育科學,1995,15(5):23。
【2】周沛.社區社會工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中圖分類號:G619.29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和諧家庭”的構建屬于社會范疇,構建和諧家庭要將家庭成員的全面發展放到首要位置,以民主協商的氛圍為構建方式,建設和諧、文明的社會主義家庭新模式。由于和諧家庭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我國各個地區都已經開始和諧家庭、和諧社區、和諧單位的構建,其中,和諧家庭是基礎。
1 和諧家庭的構建對子女的影響
1.1 和諧家庭是子女成長的重要基礎
孩子能否健康快樂地成長,與家庭環境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孩子們在步入大學之前,除去學校的學習時間,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家庭中,在父母的身邊度過,家庭作為孩子們生活的主要場所,家庭的語言環境、人際交往環境、心理環境、文化環境、社會環境,家庭成員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處世方式對子女都有著決定性影響。因此,就有了“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的說法,家庭作為孩子們成長的基礎,環境的和諧與否決定著孩子心理素質的養成和處世方式的變化,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長期處在矛盾家庭中的孩子的行為與長期處于和諧家庭孩子的行為有著截然不同的差別,因此,從這一層面上來講,建立良好的家庭分為,制造和諧快樂的家庭環境對于孩子為人處世、非智力因素的提成都有著顯著的作用。在和諧快樂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合作能力、自控能力、適應能力都較強,性格明顯開朗,外向,且生活的獨立性、學習和工作的積極性也較高,社會責任意識也更強。
1.2 和諧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情感保障
和諧的家庭氛圍可以幫助孩子們養成開朗、正直、熱情、進取的優良品質,此外,和諧家庭的溝通氛圍較好,父母也較為開明,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各種煩惱時,都可以自由地與父母傾訴,父母就可以給孩子心理上的慰藉和煩惱化解方法的指導,因此,和諧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情感保障,而在矛盾和沖突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當遇到煩惱時無法向父母傾訴,只能自己尋求解決方式,這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2 和諧家庭的構建方式
2.1 重視溝通
重視溝通是和諧家庭構建的首要原則,在家庭中,父母的溝通不僅可以加強家庭成員的感情,也是合作教育孩子的基礎,因此,一定要重視起溝通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溝通不僅要注意分擔對方的負擔,也要懂得分享內心的感情和感受,相敬如賓,重視禮數,尊重對方內心深處的信仰,建立好共同的人身觀、價值觀,在家庭成員之間培養共同的愛好和興趣,為和諧家庭的構建創造良好的基礎,讓孩子可以在有序的秩序下快樂地生活。除了父母之間的溝通外,構建和諧家庭更為重要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這也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為此,父母在子女年齡較小的時候需要堅持帶孩子散步、做游戲,參加一些親子活動,熱情地解答孩子的問題,尊重孩子的個人想法,與孩子站在同等的角度處理和思考問題,給孩子適度的空間,在工作之余要抽出適當的時間與孩子參加共同活動,培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共同愛好,增加與孩子之間的情感。
2.2 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父母的各項行為對孩子行為和心理的養成有著重要的指導,孩子年齡較小,父母是其第一模仿對象,因此,在和諧家庭的構建中,父母一定要起到“模范”作用。據調查表明,愛好學習的父母其子女一般學習興趣也較強,因此,為了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父母必須以身作則,與孩子一起學習,幫助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當然,父母的以身作則不僅體現在行為的表現上,也體現在精神領域的影響上,有些父母可能文化程度較低,但是具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毅力,這種精神就會對他們的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孩子們可以從父母身上繼承這種優良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3 尊重老人
家庭是社會的一份子,有相應的權利,也要承擔相應的義務,在家庭義務的承擔中,最為基本的義務就是“尊老愛幼”,其中,又以尊重老人為主,尊重老人不僅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法則和道德準則之一。據有關數據調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對老人不尊重,那么在子女長大之后大多也缺乏尊重老人的意識,這就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因此,尊重老人在構建和諧家庭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尊重老人可以讓家庭成員充分的意識到自己的義務,不僅改變了老年人的弱勢地位,對子女也有著極強的感化作用,一個和諧家庭的標準之一就是父慈子孝,因此,“尊重老人”是構建和諧家庭的必然要求。
2.4 重視教育
在和諧家庭的構建中,父母要充分的認識到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對孩子的教育不僅是家庭中的核心,也是提高孩子心理素質的關鍵因此。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父母不僅要鼓勵孩子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也要培養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在與孩子出現意見上的分歧后,要注意溝通方式,平心靜氣地解決問題,教育孩子尊重長輩,關心父母,切忌在孩子面前爭吵、指責,為孩子營造健康的教育氛圍。此外,家庭的教育是一門藝術,涉及面較廣,父母必須建立系統的教育制度,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使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地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
3 結語
家庭是孩子價值觀念和道德素養養成的主要場所,和諧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巨大,對孩子心理素質、性格以及行為習慣的養成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和諧家庭也是和諧社會的組成單位,只有千千萬萬的和諧家庭才能夠到和諧穩定的社會。在和諧家庭的構建中,父母是最為關鍵的因素,也是最值得孩子尊重和信賴的依靠,因此,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尊重老人,懂得溝通,為孩子構建一個團結和睦、尊老愛幼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深刻地體驗到家庭生活中的愛心和親情,懂得生命的真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堅忍不拔的心理素質,為社會的發展和建設做出有益貢獻。
參考文獻
[1] 姚海濤.論和諧家庭的內涵及其構建[期刊論文].學術論壇,2010(8).
[2] 楊雄,劉程.當前和諧家庭建設若干理論與實現路徑[期刊論文].南京社會科學,2008(9).
一、指導思想
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精神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創建文明行業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過研討會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取百家之長,調動民政系統干部職工參與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提升*市民政系統創建文明行業的質量,為爭取實現民政系統文明行業“兩連冠”而打下基礎。
二、研討課題
根據創建文明行業工作的標準和要求,結合民政行業的特點,經初步討論和廣泛征詢社會各方意見后,擬訂的主要課題如下:
1、論創建民政文明行業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辯證關系
2、論創建民政文明行業在新形勢下推進民政事業發展的地位和作用
3、論創建民政文明行業的宗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
4、如何通過創建民政文明行業推進民政三個文明建設同步發展
5、民政系統各級領導班子如何牢固樹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意識,把創建文明行業擺上位置,納入民政工作總體規劃、部署
6、如何建立創建工作規章制度,保持創建工作長效管理機制
7、針對民政系統點多面廣特點,如何加強創建文明行業的組織領導
8、如何把創建民政文明行業同發展民政工作業務有機結合,共同發展
9、如何整合社會資源,建立條塊結合,互為依托的聯動機制
10、創建民政文明行業在構建和諧社區中的地位和作用、辦法
11、如何打造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民政服務品牌
12、如何在民政系統培育一批具有社會影響的先進群體、先進人物
13、如何在民政系統深入開展創建“文明機關”活動
14、如何在民政系統深入開展創建“文明單位”活動
15、如何針對民政特點開展“建文明班組、創文明崗位、做文明職工”活動
16、如何有效提高民政隊伍整體素質
17、如何針對民政特點創建學習型組織
18、如何持久深入抓好民政職工“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紀律、職業技能”的教育培訓
19、論新形勢下加強民政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內涵、途徑
20、論*民政“孺子牛”精神的弘揚和深化
21、探討民政文化建設與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緊密結合,開拓創新
22、如何在民政系統深入開展“三德”教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引導民政職工在社會是文明市民,在單位是文明職工,在家庭是文明成員
23、如何適應政府職能轉變,寓管理于服務之中
24、服務態度與服務效率
25、文明行業與文明單位
26、大行業與“小窗口”
27、創建與創新
28、如何加強民政誠信建設,建立民政誠信服務體系
29、如何根據社會和市民群眾需要,不斷推出便民服務新舉措
30、如何以人民群眾滿意為標準,不斷提高民政服務質量
31、論行業協會在創建民政文明行業中的地位和作用、途徑
32、如何針對民政特點組織開展志愿者活動,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33、如何建立健全創建民政文明行業的社會監督體系
34、對創建民政文明行業、文明單位考評標準和測評方法的思考。
35、自選題(各單位、個人可以圍繞創建文明行業的主題,自選研討題目)。
三、參加對象與時間安排
本次研討會以本系統各級干部職工為主體,吸收街鎮領導及有關行業部門的領導參加,并邀請民政部、*市有關專家、學者和部分省市民政部門的同行參加研討。
*年11月下發《*市民政局關于征集創建文明行業理論研討會論文的通知》,*年12月底各單位上報論文選題,2006年7月底之前上交論文,8月底評審結束。評出一等獎3名、二等獎6名、三等獎9名,另設入圍獎和參與獎若干,分別給予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根據論文準備情況,擬在2006年第四季度召開研討會。上報論文一般在4000字左右,論文要抓住重點、圍繞中心、主題突出、內容真實。對于一些有質量的論文將匯編成冊。
四、成立領導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