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1:5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美術教育專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培養目標模糊高師美教院校發展長期受到美術院校的影響,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高師美教走上了全面開課的軌道,但課程設置幾乎套用美術院校的課程模式,所開設的美術專業課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美術教育類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量較少,不能突現出高師美教的師范性特點,這也導致了高師美教培養目標的不明確,以至于出現有些教師是以培養藝術家而不是培養藝術教育家為主要培養目標的偏差。
2.美術專業課程內容與學校美術教育改革發展需要
缺少對接現在高師美教課程設置普遍由美術教育類課程和美術專業類課程兩大模塊組成,其中的美術專業類課程內容基本套用美術院校的模式,與當前我國學校美術教育改革發展缺少應有的對接,加上執教美術專業類課程的教師大都是由美院畢業的,他們對中小學美術教育改革了解不多,這使得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形成將美術專業教學與中小學美術教學需要聯系起來的學術自覺,這帶來了師范生在大學所學的某些美術專業知識在基層學校美術教學中難以施展的困境。
3.最終評價課程缺失了高師美術教育應有的綜合評價
機制“畢業創作”“畢業論文”課程是高師學生在大學四年所學知識的最終總結與呈現,因此,我們可以稱這些課程為最終評價課程。長期以來,高師的“畢業創作”都是以美術創作作品展覽的形式進行,完全照搬美術院校“畢業創作”的做法,這導致高師學生很自然地將自己的畢業創作與美術院校學生的畢業創作相比拼,教師和學生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畢業創作中,多少影響了高師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的精力投入和對美術教育理論及實踐的總結與反思,此外,“畢業創作”與“畢業論文”各自側重在美術專業和美術教育兩大塊,缺失了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高師美術教育將二者綜合評價的機制。
二、高師美術課程設置策略
1.增設美術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
突出美術教育專業特點眾所周知,一名中小學美術教師的基礎知識結構應包涵美術教育和美術學科兩大體系。美術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是高校美術教育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學院依據國家教育部的發展要求,在原有基礎上增設了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各類美術課教學方法研究、微格教學、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與制作、教育見習、第一次美術教育實習、第二次美術教育實習等課程,使美術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占有相當比重,突顯出美術教育專業的特點。這些課程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美術教育專業的認識及其教學技能,尤其是學院將美術教育實習由原來實習一次調整為實習兩次,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第一次教育實習時間安排在大三上學期,實習時間為三周,均有帶隊指導教師帶領,這樣能隨時給予學生指導。第二次教育實習安排在大四上學期,實習時間為四周,可讓學生自由選擇聯系實習學校或組成一到二個實習小組,選派實習指導教師帶領。前后兩次教育實習給學生教學反思和回爐的過程,第一次教育實習返校后,教師針對學生們實習中遇到的問題給予深入的分析指導,幫助學生進行教學反思,從實踐中認識教育理論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從教學理論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理論認識,以便指導其第二次的教學實踐;有了第一次教育實習的基礎,學生在第二次教育實習中更顯從容和自信,教學更規范化,并在教學中有目標性地觀察分析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兩次實習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學實踐中提高了他們的教學技能和專業認同感。合理安排每個學期的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課程,一方面確保學生每一學期至少有一門以上的美術教育理論或教學實踐課程的學習,另一方面又將各課程相互串聯,形成體系,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比如美術教學論、美術課程標準解讀等核心課程被有意識地安排在教育實踐課程之前,旨在引導學生掌握美術教育理論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教學理念,以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微格教學、教育實習等實踐性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教學技能;各類美術課教學方法研究等課程旨在指導學生在一定教學實踐基礎上尋找課堂教學的理論依據,形成研究教學的思考。同時還可結合舉辦師范生教學技能比賽、說課比賽等活動促進學生的教學評價與反思,使教學更有成效。
2.科學整合美術專業課程內容
彰顯美術教育專業特色學院在對中小學一線教學調研中發現,因教學條件、學生興趣等原因,那些偏難和較復雜的美術學科內容在學校難以展開,如油畫人體、石版畫等,因此,結合基礎學校實際需要,科學整合美術學科課程顯得尤為重要。以“雙基+創造力培養”來整合美術學科課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學“雙基”教學的特點提出的,即在大學低年級階段著重于美術學科基礎理論與基礎技能的學習,在大學高年級階段著重于美術表現及創作學習,并采用選修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美術學科發展方向,在側重研究某門美術學科的同時,又在相互交流中觸類旁通地了解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形成“一專多能”的美術能力。此外,在原本單純的美術專業課程中整合美術教育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將美術學科與教育專業學習相結合,更能明確美術教育專業的本質,如《藝術考察》通常是帶學生們深入鄉村寫生及收集美術創作素材的課程。經過整合,可將這門課程改革為《藝術考察與中小學教學調研》,教師帶學生下鄉寫生、收集素材等活動之余,帶領他們深入到鄉村學校進行教學考察,了解地方辦學條件和狀況,并讓學生提交中小學教學調研報告,思考開發利用地方美術教學資源等課題,這種一舉兩得的教學活動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引導學生在美術學習的同時,思考美術與美術教學的關系,另一方面,創造了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參觀基層鄉村學校,增進其對美術教育的責任感。再如,《民族民間美術》課程旨在引導學生了解民族民間文化的同時,讓學生形成開發利用民族民間美術資源于學校美術教學的思考,如將該課程改革為《民族民間美術與校本課程開發》會更能明確其課程本質。
3.調整最終評價課程結構
明確美術教育專業本質目前,美術教育專業中有許多重要課程與美術專業課程極為相似,特別是“畢業創作”課程多以學生美術作品展示為主,不能全面體現出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大學四年所學。只有合理調整最終評價課程的組織結構,才能進一步明確這類課程的實質。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學院的美術教育專業“畢業創作”課程改革為“畢業綜合展示”。“畢業綜合展示”主要側重于美術教育教學展示和美術學科技能展示兩個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學生的綜合能力。在美術教育教學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學活動展板、教學實物和多媒體教學實錄等形式。教學活動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現學生的教學實踐成果,整個設計制作過程也是學生對教學實踐進行整理、反思和總結的過程,指導教師組織學生整理充實教育實習中的教案、教學示范圖、學生作品、教學錄像、教學現場照片等資料,并有序地將教案、教學示范圖、學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這也是對學生設計能力的考驗。教學實物展示包括學生教育實習的教案、示范圖等,還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的執教錄像、教學課件等內容。人們在參觀學生的美術教育教學展示內容時,都投以極大興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學生們扎實的教學能力。在美術學科技能展示方面,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在大學四年學習的美術技術門類較多,學生們的興趣也十分廣泛,這就需要給予學生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可選擇進行新作品創作,可選擇整理完善自己認為平時畫得較好的作品進行再創作,還可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某類美術內容進行表現;多元選擇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創作面貌,有油畫、國畫、版畫、水彩、素描外,還有手工、剪紙、攝影、電腦繪畫、設計等內容,這些作品都真實地記錄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其創作能力,切實展現了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每次的“畢業綜合展示”都收到極好的效果,有觀眾戲稱:看美術專業“畢業創作”就像逛“藝術精品店”,看美術教育專業“畢業綜合展示”就像逛“藝術精品超市”。“畢業論文”也是美術教育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過去,教師們在指導“畢業論文”時發現許多學生寫的畢業論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對美術教育的真情實感,而他們對親身經歷的教育實習卻有著許多體會和想法。學院將“畢業論文”改革為“畢業實習綜述”,讓學生從深有感觸的教學實踐中進行理論性梳理和分析,從中感悟實踐上升到理論、理論指導實踐的研究性方法。同時,我們還將原來在教室進行論文答辯的場所改在“畢業綜合展示”展廳進行,將“畢業實習綜述”答辯與“畢業綜合展示”密切聯系,學生們在相對開放的環境中由感而發,教師們也能從學生的答辯及其美術教學展示、美術創作中對學生形成全面綜合的認識。
(1)美術教育專業的教育類課程內容相對陳舊
如心理學、教育學等課程都是由公共課教師任教,他們比較注重知識講授,缺少聯系實際,致使學生在日后接觸到教學中出現的實際情況,無法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決。尹少淳教授在他的《美術及其教育》一書中指出:美術教師教育應準確把握中小學普通美術教育的角色定位,以美術學科知識帶動以教育為取向的美術教育。
(2)由于美術教育專業的學生
在校期間主要學習的專業課程主要是素描、油畫、國畫等,而對于如電腦美術、影像藝術、版畫、民間美術等課程了解甚少,所以在實習過程中很難適應中小學美術課程對素質教育及廣度的要求。
2.高師美術專業實習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1)有些實習生對于教育實習認識不明確
很多實習生對于育實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能認識到育實習是對自己一次難得的閱歷,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教育實習這門課程對自己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反而是把它當成一門普通性的課程,甚至是一種負擔來對待。因此他們對待教育實習課程將就應付,自律性不強,能否有收獲也就無所謂了。
(2)有些實習生的教學技能有所欠缺
美術教師對于基本功的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毛筆字、粉筆字、鋼筆字、普通話,部分實習生做得既不標準也不規范,盡管現在很多中小學配備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施,但是這些教學基本功對于一名合格教師而言依然必備的,必須掌握的,教師對于學生的示范性及導向性是不會因技術的進步而衰退的。
二、改革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教育實習策略的措施
1.構建高師美術教育專業特色的教學體系
(1)更新教學理念
強化培養目標高校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水平和素質將直接影響到中小學美術教師的水平和素質。能否建設高素質的中小學美術教師隊伍,關鍵在于是否能辦好高校美術教育專業,因此高校美術教育專業就要結合中小學美術教育的需求及自身的專業特色與培養目標進行改革,強化培養目標、更新教學理念、調整教學計劃與培養方案。美術教育專業畢業生的素養與能力除了具備“三基”能力(美術教育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外,還得具備美術教研能力與美術教學管理能力等,并且要加強管理強化這些培養目標。
(2)構建具有職業特色的現代化教學模式
隨著教師職業發展專門化與學科發展的綜合化的趨勢,高校美術教育專業的課程教學要注意吸收其他學科教學的精華進行學習外,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現代課程觀和教師觀,同時還要鼓勵教師開發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課程、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與基礎美術課程標準來構建現代化教學模式。
2.加強微格教學的效用和教師職業技能訓練
(1)微格教學可以使每個學生不斷地轉換角色
從學習者到執教者,再轉為評議者,反復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訓練的效率。美術教育專業如何加強微格教學的效用,筆者認為,首先,是深入研究現代教育技術和美術教育理論;其次,為實習學生提供學習參照,掌握美術課堂教學的技能,對教學進行設計;最后,完善教學評價、鼓勵風格教學。在美術教學過程中使用微格教學,能使美術教育的專業性更強,高校除了安排實習學生在教育實習前可以使用微格教室外,應該經常地向學生開放,使學生平時也能得到練習,使微格教室發揮應有的教學效用。
(2)教師職業技能是教師的基本能力
作為美術教師,具有寫作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和良好的思維邏輯是非常重要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產生知識的溪流”.充分體現出教師基本能力的培養的重要性。當今社會已經是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現代技術在教學領域也被廣泛運用,如從電子課件取代傳統黑板,再到以三維動畫為主體的課件的開發,也將成為高素質美術教師教學必備能力之一。
3.調整教育實習時間加強師德教育
(1)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條件
更改教學計劃,使教育實習課程安排更人性化,不至于讓實習生疲于應付,也可以加大教育實習力度,使師范專業學生得到更好的鍛煉。高校、實習單位、實習生,三方都應樹立正確的教育實習理念,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祖國未來的師資儲備,共同努力把教育實習課程認真完成。
(2)加強師德教育
認真學習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可以讓師范專業學生樹立堅定的職業信念,樹立職業理想,這也是對師范專業學生提出的更高層次的師德要求,要鼓勵師范專業學生樹立成為優秀美術教師、美術教育家的理想,努力研究美術教學規律及創新教學精神等,也可以很好地幫助師范專業學生確立正確的教育實習價值觀。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移動通訊技術迅速發展,以互聯網、手機、數字電視為代表的新媒體越來越深入地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尤其在當代大學生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藝術類學生在大學生群體中是極具鮮明個性的一個部分,對于他們的教育管理一直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難點問題。如何在新媒體背景下分析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特點和成長規律,探索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規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藝術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為具有藝術類專業的高校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藝術類學生的特點
藝術類學生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體,他們具有其他專業學生的共性的同時,還具有鮮明個性特征。這些特點如同“雙刃劍”,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影響。
(一)思想活躍,但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藝術類學生普遍存在著不關心政治甚至厭煩政治的心理。他們雖然思想活躍,但缺乏深度;熱愛專業,但很少關心時事;重視專業技能訓練,但輕視文化理論特別是“兩課”理論學習。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易偏離正確軌道。
(二)個體競爭觀念突出,集體觀念弱化。藝術專業的教學方式及教師的思維方式往往是以個體為本體的,一切以個人的感悟、喜好為出發點,以自我為中心,集體觀念淡薄等弱點。
(三)情感豐富,但組織紀律性不強。紀律性較差具體表現為:隨意遲到、早退、曠課;不顧公共衛生,寢室衛生臟、亂、差;夜不歸宿,上課時間外出兼職打工等等。由于這些現象的長期存在,藝術類學生的學風、班風都相對較差,其整體形象的塑造也較難。
(四)文化基礎薄弱。由于藝術類專業學生一般從很小的時候起就開始專業學習,他們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專業學習上,相對輕視文化課程的學習。這勢必導致藝術類學生文化修養不夠,知識面狹窄,缺乏人文精神。藝術類學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都集中在文化課上。
二、新媒體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
(一)思想信仰多元化
新媒體介入后,校園信息化在某種程度上處于一種“時間、空間、資訊無屏障”狀態,信息的和使用比以往更加自由,具有不確定性和難以控制性,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違公德的信息,甚至資產階級消極思想趁機進行大肆傳播和滲透。大學生尚未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念,缺乏理性的判斷能力,很容易被動地接受外界信息,影響個人思想觀念和道德認知,導致理想信念迷失、價值觀混亂等問題。
(二)生活空間虛擬化
新媒體超越了時空的界限,形成了一個虛擬的空間。手機短信、博客、網絡論壇、社區等都具有明顯的虛擬性,大多數學生在新媒體空間里都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進行交流。言行得不到規范,真實性難以保證,部分學生整天沉溺于虛擬空間,容易造成緊張孤僻、厭倦生活、逃避現實、喪失自我等問題,甚至會出現信任危機和人格障礙。
(三)精英意識模糊化
新媒體的內容多來自于大眾,幾乎任何思想觀點都能得到表達,人人都可以有博客可以是記者是編輯,個人言論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現了草根大眾操縱的“自媒體”和個人控制的“獨立媒體”。由于新媒體的這種自由性和開放性,傳統的紙張閱讀和筆墨書寫逐漸淡出視野,快餐文化應運而生。
三、新媒體環境下加強高校藝術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一)正確認識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和規律,正確把握新媒體背景下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
在新媒體技術背景下,大學生實現了信息選擇與利用的自由化和自主化。但藝術類學生本身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強,而辨別是非的能力卻較弱,容易受人誤導,面對藝術類學生錯誤的或不成熟的思想觀點時,如果不尊重或不能準確把握新媒體技術的傳播規律,不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矛盾會激化。因此,在新的環境中開展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認識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和規律,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的教育模式,實現教育角色的轉換,幫助藝術類學生學會認識和分析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積極鑒別紛繁復雜的信息,引導他們積極自主參與整個教育過程,以平等的方式豐富教育形式。
(二)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教育功能,努力營造文明有序的新媒體校園文化氛圍
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教育功能,全面加強校園網建設。通過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藝術類大學生樹立自律意識和正確的新媒體觀念,培養和提高他們對有害信息自覺抵制的意識和能力,自覺遵守媒體規范與道德,合理使用新媒體資源,努力營造文明有序的新媒體校園文化氛圍。
(三)大力加強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
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對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一支既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又能較好地掌握新技術、熟悉網絡文化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對當代高校藝術類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幫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要首先意識到新媒體技術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便捷和困難。只有這樣才能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掌握主動性,體現教育的針對性,切實加強和改進新媒體背景下的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建立健全大學校園新媒體信息的監督機制,并且做好輿情引導工作
運用技術手段在校園內、外部網的界面上構筑信息關卡,通過建設網絡虛擬組織、設立網絡管理員等方式使所有內外連接都要接受檢查過濾,從而屏蔽危害大學生心理、思想等信息的傳入,對新媒體信息實施有效的監控和合理的引導,在校園形成健康的新媒體教育環境,加強信息傳播監管力度。同時國家必須進一步完善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制度法規,完善新媒體信息的監控機制。
參考文獻
二、美術高考制度與美術高考的關系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謝建華在《美術高考制度的現狀分析與對策》通過分析認為目前美術高考制度存在幾個方面弊端:①對文化理論課程的輕視;②考試內容的固化和單一導致對中國傳統藝術及世界藝術多元化的漠視;③對創造能力的湮沒;④美術高考內容與學生所報專業的錯位。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上述問題:①錄取時,文化與專業要并重;②美術高考中,對中國傳統及民間藝術的側重;③考題應根據不同專業有不同變化,加大對藝術綜合能力的考核;④對考題的審美標準應多元化,強調藝術創造力;⑤在閱卷中,實行初審、復審、終審三步驟,評審老師年齡老、中、青搭配;⑥美術人才的民間選拔與高考選拔相結合。河南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的李勃和吳杰的《對美術高考改革之路的建議》跟上文大同小異,都強調了文化和專業并重、傳統與民間藝術的側重、藝術綜合能力考核等等。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光的碩士論文《美術考前班現象研究》從高校擴招、社會和需求壓力、高校變革等方面闡述了美術高考制度是導致美術“高考熱”的根源。
三、美術高考的利弊分析
湖北大學藝術學院的楊帆在《試析美術高考培訓產業對大學生就業的積極作用》中對美術高考培訓產業的發展現狀、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嚴峻的就業形勢進行分析,從美術培訓產業對美術類大學生就業具有積極作用。浙江工業大學的王東在《高考美術“速成班”的利弊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校外美術教育“火爆”的原因、高考美術“速成班”的利弊分析和如何避開其中弊端的解決方案。
四、美術高考相關的教學方法論的闡述和新解
近年來,高師美術教育在“藝考熱”、擴招熱及火爆的藝術品市場推動下,其辦學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多數高師院校打破了單一培養教師的傳統,面向市場設置應用型藝術設計專業,形成一種辦學模式多元化的強勁態勢。同時,在基礎教育新課改和以數字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推動下,教師教育專業化、教學過程數字化兩種趨勢也十分明顯給高師美術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培養目標趨于多元化
(一)設計藝術成為高師美術教育新的生長點
傳統上,我國美術教育大體延續著美術學院工藝美院和高師美術教育三大類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術學院設置國、油、版、雕、史論等傳統專業,培養專業美術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工藝美院以實用設計門類劃分專業,培養應用型專業設計人才;高師美術教育大體沿襲了美術學院的專業設置,以培養各級各類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為專業培養目標。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這種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社會對純藝術類人才需求量不斷縮小,中小學美術教師在大中城市也漸趨飽和,而設計類實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遞增。至90年代,設計類專業成了中國美術教育的熱點。全國各大美術院校都爭相開辦設計類專業,而高師美術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繼增設了“平面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以教育部屬六所師范大學為例,華東師范大學設有綜合繪畫、美術教育和環境藝術設計三大學科,并按“綜合繪畫和美術教育”、“環境藝術設計”兩個方向招生;東北師范大學設有美術教育、油畫、水彩畫、中國畫、雕塑、環境藝術與服裝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與電腦美術設計等7個系,其中只有美術教育系為師范類專業;陜西師范大學設油畫、國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四個系,并按照美術教育、繪畫、裝潢設計三個專業培養人才;北京師范大學下設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專業,專門培養從事美術、書法、藝術設計教學、創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級人才;西南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繪畫及雕塑四個本科專業,只有美術學為師范類專業;華中師范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本科專業,其中藝術設計為非師范類專業;華南師范大學現有美術學、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三個本科專業,設有美術教育、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新媒體藝術等系,多數為近年來新興的非師范類應用型專業。
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的多元化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席卷全國的大學綜合化總趨勢的一部分。從高師美術教育的角度看,這種綜合化趨勢是從兩個層面展開的:一是美術教育的綜合化。在以往,美術學專業有師范類與非師范類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中,“師范類”被“教師教育”所代替。這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而是為培養主體多元化開辟了道路。當前,不少藝術學院都開設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其在師資、科研、教學基礎等方面的優勢立刻顯現出來,并對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形成了強勁的挑戰。二是教師教育綜合化。近年來,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趨勢。1991年,在歐洲教師聯合會上,由歐共體12個成員國60位專家共同提出了“教師教育大學化”的口號,認為“大學應該在教師培養和培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國,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參與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工作,在有條件的綜合高等學校中試辦教育學院。2003年11月,全國一百多所非師范類院校召開會議,共同《非師范院校積極參與教師教育的行動宣言》,明確指出:“中國教師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從數量滿足向質量提高轉變的歷史新時期。實現這種轉變,鼓勵師范院校綜合化和綜合大學參與教師教育,是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實踐證明,綜合性大學辦教師教育,能夠充分發揮其辦學經費充足、硬件設施先進、學校認同感較好等優勢,他們的畢業生后勁足、適應性強,更加受到中小學校和同行的好評,這也成為高師院校實現培養目標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養目標多元化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專業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科專業的綜合化。但在現有的高師本科教學模式下,學科專業化和教師專業化二者間存在著不可協調的矛盾,因而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也是大勢所趨。主要途徑有:一是形成“大美術”的理念。今天,美術在人們的觀念中除了傳統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外,還有建筑設計、工業造型、服裝設計、家具設計、環境設計、廣告設計、染織設計、裝潢藝術、多媒體網頁設計等等,在這些專業中還可以分出多個分支,它們都是美術的范疇。二是實行按院招生制度。當前,多數高等師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實行按院招生制度。學生入學后不分專業,統一進行基礎教學,在充分了解各專業的具體情況及就業形勢之后,再由學生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三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不少高師院校,已經開始試行彈性學制和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學師資、“3+1”的中學師資培養模式。小學師資前兩年學習基礎公共課和主修專業,后兩年進行輔修專業和教育理論的學習與教學實踐;中學師資前三年進行基礎公共課、主修課程和綜合課程的學習,最后一年學習教育理論并進行教學實踐。(2)輔修及雙專業、雙學位模式。許多高校都允許學有余力、并對教師工作感興趣的學生選擇輔修教育類課程,修讀雙專業并獲得雙學位,為其以后取得教師資格證打基礎。(3)“4+X”的教師教育模式。其中,實行“4+0”模式者,學生畢業即就業;實行“4+2”模式者,學生本科畢業后再讀兩年碩士學位,培養目標是重點中學的骨干美術教師;實行“4+3”教師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碩連讀的辦法獲取碩士學位,學生畢業后可以到美術類高校擔任專業課教師。
二、教師教育趨于專業化
(一)“教師專業化”已經從理論走向現實
我國傳統的美術教育注重技能訓練,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其職業意識更傾向于是一個畫家而非美術教師。這種狀況隨著教師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隨著“教師專業化”理論的提出而有所改變。教師專業化理論最早是由社會學家卡爾·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來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組相繼發表的《國家為21世紀準備教師》兩份報告,指出公共教育質量只有當學校教育發展為一門成熟的“專業”時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國,1993年頒布的《教師法》明確提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2000年,《職業分類大典》也將教師歸人“專業技術人員”。從2001年4月1日起,國家首次全面開展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這些都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奠定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礎。教師專業化是針對其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性不突出,以至于產生較大的職業可替代性提出來的,意在提高教師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和專業地位。盡管與“畫家”的名頭相比,美術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仍比較低。但隨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術教育必將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職業而獲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進專業發展是高師美術教育的義務
在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本質上看仍屬于職業教育,其課體系基本上是參照美術學院繪畫專業設置的,教師專業化程度很低。為此,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三個層面來提高未來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一是加強專業課教學。教育部于2005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明確指出,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具備初步美術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根據這一目標,《課程方案》從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專業基礎、專業技能以及身心素質等方面提出了五條規格要求并從課程體系中辟出一個專門領域——“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其中“中小學美術教學論”與“美術教育實習”為必修課,“中國美術教育史”、“教學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外國美術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為選修課,其目的就在于體現課程的師范性。二是增強人文內涵。多年來,我國的高師美術專業一直以培養畫家、雕塑家和設計師為取向,注重專業技能課訓練,忽視美術史論課學習,這種知識結構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新頒布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也指出:“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征。”這在美術課程觀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在新課程方案中,美術欣賞課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僅需要教師對美術實踐有親身體會,更需要教師具備全面的文化素養,因而需要在美學、美術理論、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乃至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有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還應在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有一定的修養,成為一個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人。三是要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一般說來,教師的知識可分成兩類,即“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其中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在教師的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師美術《課程方案》中的實踐性課程達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會實踐(軍訓、社會調查、就業指導、勞動等)、畢業創作、畢業論文答辯、藝術實踐、藝術考察等,這些都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專業發展。
三、教學過程趨于數字化
(一)數字化改變了人們關于美術的感知方式
近年來,高師美術教育在“藝考熱”、擴招熱及火爆的藝術品市場推動下,其辦學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多數高師院校打破了單一培養教師的傳統,面向市場設置應用型藝術設計專業,形成一種辦學模式多元化的強勁態勢。同時,在基礎教育新課改和以數字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推動下,教師教育專業化、教學過程數字化兩種趨勢也十分明顯給高師美術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培養目標趨于多元化
(一)設計藝術成為高師美術教育新的生長點
傳統上,我國美術教育大體延續著美術學院工藝美院和高師美術教育三大類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術學院設置國、油、版、雕、史論等傳統專業,培養專業美術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工藝美院以實用設計門類劃分專業,培養應用型專業設計人才;高師美術教育大體沿襲了美術學院的專業設置,以培養各級各類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為專業培養目標。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這種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社會對純藝術類人才需求量不斷縮小,中小學美術教師在大中城市也漸趨飽和,而設計類實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遞增。至90年代,設計類專業成了中國美術教育的熱點。全國各大美術院校都爭相開辦設計類專業,而高師美術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繼增設了“平面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以教育部屬六所師范大學為例,華東師范大學設有綜合繪畫、美術教育和環境藝術設計三大學科,并按“綜合繪畫和美術教育”、“環境藝術設計”兩個方向招生;東北師范大學設有美術教育、油畫、水彩畫、中國畫、雕塑、環境藝術與服裝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與電腦美術設計等7個系,其中只有美術教育系為師范類專業;陜西師范大學設油畫、國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四個系,并按照美術教育、繪畫、裝潢設計三個專業培養人才;北京師范大學下設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專業,專門培養從事美術、書法、藝術設計教學、創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級人才;西南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繪畫及雕塑四個本科專業,只有美術學為師范類專業;華中師范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本科專業,其中藝術設計為非師范類專業;華南師范大學現有美術學、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三個本科專業,設有美術教育、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新媒體藝術等系,多數為近年來新興的非師范類應用型專業。
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的多元化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席卷全國的大學綜合化總趨勢的一部分。從高師美術教育的角度看,這種綜合化趨勢是從兩個層面展開的:一是美術教育的綜合化。在以往,美術學專業有師范類與非師范類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中,“師范類”被“教師教育”所代替。這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而是為培養主體多元化開辟了道路。當前,不少藝術學院都開設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其在師資、科研、教學基礎等方面的優勢立刻顯現出來,并對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形成了強勁的挑戰。二是教師教育綜合化。近年來,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趨勢。1991年,在歐洲教師聯合會上,由歐共體12個成員國60位專家共同提出了“教師教育大學化”的口號,認為“大學應該在教師培養和培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國,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參與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工作,在有條件的綜合高等學校中試辦教育學院。
2003年11月,全國一百多所非師范類院校召開會議,共同《非師范院校積極參與教師教育的行動宣言》,明確指出:“中國教師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從數量滿足向質量提高轉變的歷史新時期。實現這種轉變,鼓勵師范院校綜合化和綜合大學參與教師教育,是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實踐證明,綜合性大學辦教師教育,能夠充分發揮其辦學經費充足、硬件設施先進、學校認同感較好等優勢,他們的畢業生后勁足、適應性強,更加受到中小學校和同行的好評,這也成為高師院校實現培養目標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養目標多元化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專業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科專業的綜合化。但在現有的高師本科教學模式下,學科專業化和教師專業化二者間存在著不可協調的矛盾,因而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也是大勢所趨。主要途徑有:一是形成“大美術”的理念。今天,美術在人們的觀念中除了傳統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外,還有建筑設計、工業造型、服裝設計、家具設計、環境設計、廣告設計、染織設計、裝潢藝術、多媒體網頁設計等等,在這些專業中還可以分出多個分支,它們都是美術的范疇。二是實行按院招生制度。當前,多數高等師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實行按院招生制度。學生入學后不分專業,統一進行基礎教學,在充分了解各專業的具體情況及就業形勢之后,再由學生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三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不少高師院校,已經開始試行彈性學制和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學師資、“3+1”的中學師資培養模式。小學師資前兩年學習基礎公共課和主修專業,后兩年進行輔修專業和教育理論的學習與教學實踐;中學師資前三年進行基礎公共課、主修課程和綜合課程的學習,最后一年學習教育理論并進行教學實踐。(2)輔修及雙專業、雙學位模式。許多高校都允許學有余力、并對教師工作感興趣的學生選擇輔修教育類課程,修讀雙專業并獲得雙學位,為其以后取得教師資格證打基礎。(3)“4+X”的教師教育模式。其中,實行“4+0”模式者,學生畢業即就業;實行“4+2”模式者,學生本科畢業后再讀兩年碩士學位,培養目標是重點中學的骨干美術教師;實行“4+3”教師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碩連讀的辦法獲取碩士學位,學生畢業后可以到美術類高校擔任專業課教師。
二、教師教育趨于專業化
(一)“教師專業化”已經從理論走向現實
我國傳統的美術教育注重技能訓練,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其職業意識更傾向于是一個畫家而非美術教師。這種狀況隨著教師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隨著“教師專業化”理論的提出而有所改變。教師專業化理論最早是由社會學家卡爾·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來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組相繼發表的《國家為21世紀準備教師》兩份報告,指出公共教育質量只有當學校教育發展為一門成熟的“專業”時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國,1993年頒布的《教師法》明確提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2000年,《職業分類大典》也將教師歸人“專業技術人員”。
從2001年4月1日起,國家首次全面開展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這些都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奠定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礎。教師專業化是針對其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性不突出,以至于產生較大的職業可替代性提出來的,意在提高教師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和專業地位。盡管與“畫家”的名頭相比,美術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仍比較低。但隨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術教育必將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職業而獲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進專業發展是高師美術教育的義務
在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本質上看仍屬于職業教育,其課體系基本上是參照美術學院繪畫專業設置的,教師專業化程度很低。為此,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三個層面來提高未來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一是加強專業課教學。教育部于2005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明確指出,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具備初步美術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根據這一目標,《課程方案》從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專業基礎、專業技能以及身心素質等方面提出了五條規格要求并從課程體系中辟出一個專門領域——“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其中“中小學美術教學論”與“美術教育實習”為必修課,“中國美術教育史”、“教學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外國美術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為選修課,其目的就在于體現課程的師范性。二是增強人文內涵。多年來,我國的高師美術專業一直以培養畫家、雕塑家和設計師為取向,注重專業技能課訓練,忽視美術史論課學習,這種知識結構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新頒布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也指出:“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征。”這在美術課程觀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在新課程方案中,美術欣賞課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僅需要教師對美術實踐有親身體會,更需要教師具備全面的文化素養,因而需要在美學、美術理論、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乃至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有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還應在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有一定的修養,成為一個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人。三是要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一般說來,教師的知識可分成兩類,即“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其中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在教師的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師美術《課程方案》中的實踐性課程達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會實踐(軍訓、社會調查、就業指導、勞動等)、畢業創作、畢業論文答辯、藝術實踐、藝術考察等,這些都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專業發展。
三、教學過程趨于數字化
(一)數字化改變了人們關于美術的感知方式
為了解我國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研究現狀,筆者對相關研究文獻作了較為系統的研讀分析。研讀資料主要來源是 1999 至 2009 年出版的藝術類書籍以及公開發表,被中國知網( CNKI)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的文獻。檢索方法為: 以“主題”為檢索項,以“高等師范美術教育”“高師美術教育”為檢索詞進行檢索,獲得 1999 至 2009 年相關的研究文獻105 篇,經審閱、篩選發現,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相關研究文章為 86 篇。本研究將之全部作為取樣對象,分析維度主要是研究者的研究視角。
二、文獻綜述
( 一) 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研究
趙詩鏡在《對高等師范美術專業的重新認識》一文中提出,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不是“赫赫有名”的美術家,也不是培養社會需要的一般的美術工作者,而是培養熱愛教育事業、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當教學能力的美術教師。[1]趙青在《對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的思考》中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進行了闡述,并給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2]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在于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的師資,更好地服務于基礎教育。這一點研究者存在共識,基本上沒有異議。
2005 年《中國美術教育》雜志刊登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對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這樣規定的: “高等師范院校美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學校美術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備初步美術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
不難發現,伴隨著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與變革以及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不斷提升。從過去美術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學校美術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備初步美術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 從適應基礎教育到了解基礎教育再到引領基礎教育,這是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質的飛躍。
( 二) 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課程結構研究
關于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課程設置是研究者討論最多的一個話題,梳理眾多文獻主要從以下層面展開論述。
1. 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課程設置
吳世寧在《試論高校美術教育專業中的師范性特點》中指出,多年來高等師范美術教育體制基本上沿用了專業美術院校的教學模式。無論在課程設置還是在教學方法上,都偏重于對專業知識的傳授,過多強調專業技能。著名藝術教育家郭聲健在《藝術教育論》中指出: “藝術師范教育中的藝術專業課程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即像專業藝術院校那樣,在內容上偏專、偏精、偏深,而中小學藝術教育所需的東西卻因其簡單、基礎淺而往往被忽視。結果,學生畢業上講臺,對中小學藝術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內容反而并不是感覺輕車熟路、游刃有余。”[3]邱長沛在《關于高師美術教育問題的思考》中強調,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應該貫徹一專多能的原則,一專多能是師范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作為中等學校美術教師的重要條件。并提出了專業設置的一些實質性的建議,如專業基礎課除素描、色彩外,應增設設計基礎,素描課除傳統素描外,應補充結構素描與意向素描,在工藝設計中開設電腦設計課等等。葛鴻志在文章《對當前師范美術教育的思考》中提出,在中外美術史和美術概論的基礎上,增加美術欣賞課的教學,重視對學生美術欣賞能力的教學。另外,還應開設美學、美術評論及與現代美術教流相適應的電腦美術和電腦設計,根據未來基礎教學的特點,可以開設一些手工與美術相結合的課目,如泥塑、陶藝、紙工、金屬竹木工藝等課。張秀麗在《簡論中國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中提到,在我國高師美術專業課程特別注重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在課程設計中約占總課程的 2/3,并以各種傳統寫實性的繪畫為主,而忽視陶藝,染織、民間手工藝,版畫、工藝制作、現代設計、電腦美術等內容,嚴重脫離基礎教育的發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級兩個學年的國畫、油畫等專業學習和畢業創作,成為最重要的學業評價標準,完全沿用了美術學院的課程模式而偏離了師范的辦學宗旨。[4]針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問題,研究者主要針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仍然沿用專業美術院校的教學模式的問題展開論述,提出了許多專業課程改革的建議和意見。
2. 課程結構中教育類科目所占比重
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教育類”課程的設置和所占整個課程的比例是廣大研究者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也是高師美術課程結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較多文獻提及了關于這方面的改革建議。還有專門討論在高師美術教育專業中如何富有成效地開設教育理論、教育實踐,培養學生實際教學能力的文獻。張秀麗在《簡論中國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中指出,我國高師美術教育中教育課程僅占總課時 7%左右,學生學習不到足夠的教學理論和方法,畢業以后很難當好教師。美國、日本的課程結構則大不相同,它包含了較大比例的教育理論課程和學科教學法課程,約占總課程的 2/5 左右。為此,在高師課程中必須增加教育類課程,在增加教育實習學時的同時,可將一次性的教育實習改為: “教育見習—了解教師”“教育實習—學做教師”“教育研習—做好教師”不同目標和內容的三個階段,以切實提高學生教學實踐能力。[4]
楊鈞同樣在《新課改環境下高師美術改革對策》中指出,高師美術課程設置重專業輕教育是目前高師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問題。并用數據說明課程結構中教育類課程所占比例過低。在教育類課程設置上,研究者主要圍繞完善教育類課程,增加在整個課程結構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師范”特色展開。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研究者很多都采用了中外比較研究的方法,學習國外的先進教學理念,提出了許多可行性的觀點。
3. 課程與課程的交叉與融合
強調課程內容的綜合是世界課程改革帶有普遍性的趨勢,藝術領域的改革也積極關注和反映了這一趨勢。美術新課程改革反對科目本位主義,關注各課程知識的互相融合和滲透。徐建融在《美術教育展望》一書中指出: “不同學科間的交叉和融合是21 世紀教育、科學發展的主要趨勢,為了與之相適應,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也成為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世界藝術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5]張志強在《新課改背景下高師美術教學中存在問題與發展策略探析》一文中指出,高師院校美術教育專業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注重學科之間的融合和交叉,將美術素養和人文素養并重,增加人文課程在總課程中的比重,增設如宗教與藝術、文化人類學、文學、歷史、音樂、建筑、戲劇等選修課程。[6]
楊鈞《新課改環境下高師美術改革對策》、劉劍麗《論高師美術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與發展要求》等都在這方面給予關注。關于強調課程建設綜合性,提倡學科綜合類的文章出現較少,提倡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課程之間融合與滲透將成為研究者新的關注點。
( 三) 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與基礎教育銜接研究
岳嶸琪、田衛戈在《建立適應新課程標準的高師美術教學體系》中指出,為適應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高師美術教育應大力進行改革,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從課程教學、課程設置、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革。[7]趙勝利在《關于新課程背景下高師美術教育的思考》中指出,以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為根本任務的高師美術教育,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挑戰,應該從教育觀念、教育教學方法以及招生體制等方面進行反思,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其辦學模式,從而能夠和美術基礎教育相適應。[8]眾多文獻在此方面給予了一定關注,并提出了改進建議。縱觀高等師范美術教學實踐,對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不甚關注,教育教學中很少涉及美術新課改方面的內容,這就直接造成許多“未來的教師”不了解新課改的背景、性質、價值和目標,無法在理念、知識和能力上為將來實施新課程做好充分準備,造成培養的美育人才與基礎課程改革對新型師資的需求之間出現不和諧因素。
三、文獻研究分析
( 一) 研究成果重復現象嚴重,缺乏創新性和新穎性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更多的研究者認識到師資成為制約課程改革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因此開始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給予更多關注。筆者將近十年的有關文獻進行搜集發現,論文數目成直線上升趨勢,文獻數目急劇膨脹,時至今天仍是一個熱點話題。綜觀文獻,整體上都能看到高師美術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進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上,缺乏將某一具體問題作為研究的焦點,進行層層深入的分析、論證。有些研究內容與已發表的文章內容重復,創新性和新穎性嚴重不足。
( 二) 研究多為定性研究,尚缺乏實證性的研究與分析
作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面對的是人生觀、世界觀已經基本形成的青少年群體,那么我們教師只有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才能更好地教育在當今這樣一個社會成長起來的孩子們。美術教學工作,要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只有先充實自己,才有資格教學生,在充實自己的過程中,自己的能力越強,自信心也就越強,學生才更敬仰你,尊重你,反之,則懷疑你的能力。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但我認為,只有嚴格還是不夠的,作為高中美術教師,還要具備相當高的藝術造詣、藝術功底以及集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多種綜合能力,正可謂:樹人先樹己,若具體而言,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深入學習能力
作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他的工作連接著美術教育和美術課題研究這兩個版塊。這是兩個不可分割的范疇。高中美術教師的工作思維如果單純局限在教學,那新意義上的美術教學就缺少相應的廣度和深度,因此,在新意義上的教學活動中,美術教師的工作范疇主要有繪畫藝術、論文撰寫和美術教育等領域。
1.繪畫藝術
繪畫作品的創作過程是作者的一種活躍的、豐富的、深刻的內心活動,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情緒,是作者對于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而最后產生的繪畫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運用藝術技巧和藝術手法,將自己的藝術構思物態化。美術教師經常進行這樣的藝術活動,這樣可以真正體現他的專業水平,而我們應提倡美術教師結合自己的藝術實踐進行科研。將自己對藝術創作,或藝術實踐中的感性體驗和藝術創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層面上進行思考,從而挖掘出有藝術價值的新論點、新課題。構建起從感性體驗到理性分析,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完整思維運轉網絡。
2.撰寫美術研究論文
當今社會對美術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術教學一樣,科研也是教師個人的主體行為。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創見,論文是一種主要表達方式,所以美術教師應倡導提高論文撰寫水平,運用論文這種理論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討某一美術創作或美術教育方面的新問題。
3.涉獵廣博的知識
美術研究論文,離不開繼承和創新,因此,在撰寫論文時,需要懂得欣賞經典美術作品,吸取文化教育的多方信息,善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成就自己獨到的藝術見解,善于吸收他人思想當中有價值的藝術觀點。一代繪畫奇才達芬奇就是這樣一個涉獵廣博、獨立創新的大畫家。他的畫作之所以美得無與倫比,是由于他具有廣博的知識去充實自己,繪畫便是這種綜合的研究能力的展現。除了是畫家,他還是雕刻家、建筑師、音樂家、數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解剖學家、地質學家、制圖師,植物學家和作家。這些廣播的知識,無不豐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4.掌握多媒體技術
時代在發展,我們傳統美術教學模式中知識的傳授主要是以教師講解,學生練習、鞏固為主。理性知識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發揮學生認識的主體性。運用現代媒體教學,可以達到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多媒體教學不失為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使美術課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
二、完善科學的教學思想
高中美術教師必須具備科學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只有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教學思想體系,才能不被迅速發展的教學形勢所淘汰。首先,教師要有宏觀的藝術鑒賞理念,具備較高的繪畫能力,熟練掌握正確的繪畫技法,有較新的藝術觀念,熟悉經典的繪畫風格。其次,要有敏銳地藝術感受力,能對學生的作品迅速做出準確的專業評價和指導。再次,訓練方法科學合理,對學生的構思構圖、色感色調、表達方式、材料表現及技能技巧等,及時對學生的作品創作作出調整指導,解決學生在創作過程遇到的難題,并使之有所提高。
三、 教師生動、形象、精煉、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也是進行美育的必要要求
高等師范類美術教育專業在我國的規模和數量都相當龐大,作為中小學美術教師的主要培養基地,高師美術教育專業的質量將直接影響中小學美術師資的水平,而中小學美術教師則擔負著培養全民族的審美藝術和審美情操的重任。隨著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重點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加強高師類美術教育專業的現代轉型正體現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重要特點。
傳統高師類美術教育專業中的培養模式和課程弊端,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高師美術教育專業的相對滯后。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的國家教委制訂了中學美術新的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美術是基礎文化課,是美育的主要途徑,改變以技能教學為主線的中學美術教學模式,并提出以科學美術學為基礎的,立足于素質教育,強調以藝術觀和修養教育為中心通貫整個教材的指導思想,以審美教育為重點的課程體系。這給美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師美術教育還很難和中學美術教學的實際相結合,中學美術課還只是教畫畫,老師的精力集中在考前班的輔導上,有些美術教師的綜合素質不高,還難以勝任美育教學的實際需要。因此,對當前高師美術教育專業進行剖析,進行教育方向的現代轉型刻不容緩。
一、“師范性”與“美術性”認識的混同與現代轉型的軌道
高師美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中等學校美術教師,屬于專業美術教育,即美術取向的美術教育。長期以來,高師美術教育基本按照美術學院的模式教學,對自身培養目標不夠明確。教學以培養繪畫技能為主,專業課的針對性過于集中,以培養美術專家的方法培養美術教師,偏離了辦學方向。由于突出了繪畫功能而忽視教育功能,教學的過程只停留在技法知識系統的總結上,缺乏對整個美術教育理論體系的研究和探討,學科理論的完整性和嚴密性不足。而事實上,因為教學重心集中在繪畫上,學生專業水平(包括創作)的高低,成為學生成績乃至教學水平的體現,學生大都把精力放在所感興趣的課程上,一進校就考慮以后選修課,造成偏科嚴重,實際上等于接受了純藝術教育,而無心于今后的美術教學。結果是學生的專業技能不全面、不扎實,其根源正是對“美術性”“師范性”認識的模糊。
高師美術教育和專業美院的定位,從理論上講是完全不同的,高師培養美術教育人才,美院則培養美術創作、美術研究的專業人才。高等師范教育的目的是為基礎教育培養師資,然而,一些高師美術教育的目的卻模糊不清,究其原因,是對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中學美術教師的職業特征模糊不清。結果導致在實際的教學中忽略了這一定位,造成一些誤區。首先是課程結構失衡,不合理,繪畫課過于膨脹,美術理論課、藝術鑒賞、教學理論等課程的比重偏少,學生對文化基礎課不夠重視。而且有些高師美術教育專業尚未開設美學、手工課,加上教學的重點在繪畫上,技能訓練只注重表現,輕視分析,對于各課程的美術原理、美學特征、藝術特色等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探討。學科之間沒有互通,理論上處于隔閡狀態,美術的概念和范疇變得狹小。重“技”輕“道”,使學生只會筆頭的功夫,而自身的藝術修養,欣賞能力不高,綜合素質比較差,很難適應中學美術教學工作的實際和需要。
因此,高師美術教育專業的現代轉型當務之急應在課程設置上轉軌。首先是把“專業型”的培養改變為“復合型”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教學能力;從課程設置的內容上由單一性趨向多元性,在教學中針對基本事實,突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應用,以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對某些專業課程作適當壓縮,增設選修課程,選修課安排在一年級至四年級,分限定性選修課和任意性選修課兩種。限定性選修課的課時相對較多,為多能一專的“專”服務,如油畫、中國畫等。任意性選修課程內容比較豐富,如版畫、雕塑、電腦美術、手工設計與制作、美術鑒賞與評論、卡通與插圖、攝影、陶藝、廣告設計、服裝設計、環藝設計等,任意選修課由學生自己選擇完成規定學分,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選修課對培養中學美術師資很有用處:每門任意選修課的課時安排并不多,但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畫路,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對推進某一專業的深度或廣度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時在任意選修課中加強學生繪畫的創作輔導,以培養學生的個性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適應中學美術教學任務。
二、高師美術教學模式的缺陷與現代轉型的方向
美術教育體系不夠完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和單一。國家教育部尚未出臺高師美術教學大綱,無法從宏觀上理順、規范教學的重點和內容,筆者認為總體上還處在迷惘和困惑狀態。另外,對高師美術教育的出路和發展相對缺乏理論研究、探討。各省市之間、校際乃至與國外的交流較少,信息相對封閉,加上學科協作尚未完全建立,又沒有統一的教材,各校之間教學就存在很大差異,從而影響了美術教育體系的發展和完善。更主要的原因是美術教育理論薄弱,對美術教育的作用構成和美術教學體系的教學構造缺乏規劃和建構。實際教學中還存在相當的功利思想,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只是單方面傳授自身實踐的經驗、方法,缺乏整個文化教育關系上的觀照和融合。
由于對高師美術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造成培養人才上出現誤區,即將專業教學誤認為僅僅是技能,強調技能方面的精確性和熟練性。培養的目標,主要讓學生掌握某一畫種后,再兼顧其他技能知識的學習,要么是面面俱到地培養“萬金油”式的人才。從現在中學美術教育的途徑看,無論哪種培養方式都是不完備的。中學美術課實質是傳授審美文化的基礎課,從這個意義上說,關鍵還在于提高中學生的文化素養、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具體說,就是要求學生對審美文化領域范圍內的各專業都要了解一點,能看、能評。如果我們只強調某一繪畫技法,或是什么都接觸而缺乏主線,這樣就違背了師范美術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探索學分制的模式,將開設的專業課、專業基礎課、美術理論課確定成相應的學分數,在完成了所規定的學分后,才能讓學生按需選修,這樣就能使學生平衡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專多能”。
作為高師美術教育體系的探索,就要擺正技能和美術綜合知識的關系。美術技能訓練只是對美術基礎的了解和掌握,在注重基礎訓練的同時,要增加精神文化素質方面的教育,特別是要積極引導學生對中學美術教學體系的研究和探討。教學工作要圍繞著“美術教育”的大方向,使學生能夠把所掌握的美術技能、知識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正確地發揮和運用。所以,在專業教學過程中要把“技”“藝”“道”貫穿和結合起來。“技”是“藝”的基礎,沒有“技”無以談“藝”,“技”為“藝”而存在;對“藝”的追求,有賴于“技”,又激發“技”的提高,最終升華到“道”的范疇。通過技能造型的學習訓練,遞進到對藝術原理的思維和理解,然后懂得如何把所學的知識自如地運用于教學之中。簡言之,就是專業教學不光要傳“技”“藝”,更要注重傳“道”,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了解課程的重點、要點,乃至基本的教學方法和步驟,讓學生能畫、會教。
另外,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中小學美術教育“美術設計”的觀念和練習的比重將越來越大。高師美術教育就應跟上時代的發展,教學內容不能局限于繪畫的門類。一些實用設計課如電腦藝術、環境藝術要盡快進入課堂。同時要推廣多媒體教學,進一步充實完善藝術資料(圖片、音像),教學活動不能只依靠課堂(畫室),對于一些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如服裝、攝影、手工制作等可以通過講座、觀摩等第二課堂活動的形式豐富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開闊了眼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藝術修養。
三、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水平測評體系的缺失與現代轉型的建立
不同專業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知識結構、不同的測評標準。理工科重實驗,成果為論文;文科的科研以論文、論著衡量水平;體育成績采用比賽形式;音樂成績評定則多傾向于匯演形式。
美術及美術教育也應有各自的水平測評體系。不同的美術形式有不同的特點,純藝術的適合展覽形式,設計藝術采用設計大賽,服裝設計用模特展示,大量的民間美術、民間工藝也應采取相應的形式。西方現代藝術有的只注重過程,不要結果,行為結束后,作品用照片的形式保留。全國美展不應只局限在國、油、版、雕上,可分為純藝術與非純藝術兩大板塊分別進行。當今美術的內涵應當拓寬,評估形式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建立各自的評估體系。美術教育的水平以對美術教育的思路、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教學手段的研究成果為主,建立全國性與地區性的測評體系與權威機構。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美術教師,才能培養出高水平的美術教育家,才能使高師美術教育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才能在未來美術教育中緊跟社會,與時代同步。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的教育正在向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方向進行改革,加強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而藝術教育又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合格的中小學美術教育人才已成迫切要求。因此,對高等師范類美術教育專業現代轉型的探討,其意義是廣泛的、長期的,是實現“多能一專”復合型高師美術教育事業的有力保證,和建設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高師美術教育事業的基本途徑。
參考文獻:
[1]李勇.美術教育學[C].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8.
[2]王偉.當代美國藝術教育研究[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4.
[3]錢初熹.美術教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二“視覺時代”的來臨已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