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1:4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現代生活與化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進行這個探究活動時,常有師生認為教材圖1-19所示用哈氣的方法來驗證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水蒸氣有科學性問題。有的來信認為“哈氣后玻璃片上有小水珠,更大程度上只因為溫差大,而不是呼出的氣體中含水多”,“從嘴里出來的氣體由于溫度比外界高,所以遇到較冷的玻璃后水蒸氣發生液化,產生水霧,而空氣與玻璃溫度相同,其中的水蒸氣不會液化,因此沒有水霧”,等等。對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該現象可以用“露點”,即“飽和溫度”的概念進行解釋。在恒壓下多組分氣體混合物冷卻到開始冷凝時,出現第一個微小液滴時的溫度,稱為該氣體混合物在該壓力下的露點,即飽和溫度。[2]由于空氣中水的飽和蒸氣壓隨溫度升高而增加,因此對于空氣,在氣壓一定時,露點溫度的高低只與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有關,水蒸氣含量越多,露點越高。[3]反之亦然,因此可以用冷卻具有明亮拋光表面的容器,并測量此拋光表面因凝結水蒸氣而呈霧狀時的溫度(即露點)來測定空氣的濕度。[4]教材圖1-19中的學生對著干燥的玻璃片哈氣,玻璃片上出現水霧,表明人呼出氣體的露點高于室溫,而另一片放置在空氣中的玻璃片上未出現水霧,表明空氣的露點低于室溫,更低于人呼出的氣體的露點。因此人呼出的氣體中水的含量高于人吸入的空氣中水的含量。上述解釋涉及了過多的概念,初中學生顯然難以理解。而以上來信中的一些觀點可歸結為“人呼出的氣體溫度比體外空氣的高,所以即使二者的水蒸氣含量相同,人呼出的氣體遇冷也更容易產生冷凝水”。對此我們可以設計以下過程來說明問題:將一定量的常溫氣體加熱至人體體溫,這個過程沒有水的參與,則氣體中水的含量不會發生改變;再將該氣體冷卻至室溫,這是上述加熱過程的逆過程,顯然也不會有冷凝水產生。因此,如果氣體在冷卻后產生了冷凝水,那么該高溫氣體中水的含量,一定要大于常溫時相同質量的氣體中水的含量。
二、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
實驗2-1“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是仿照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實驗的原理進行的一個半定量原理性實驗。圖2-3展示了該實驗所使用的儀器裝置。由于實際操作中可能難以得到進入瓶中水的體積占總體積1/5的精確結果,因此在一些課堂上常會看到圍繞這個1/5展開的誤差分析。例如,水的體積小于1/5,可能是:(1)紅磷的量不足或沒有充分燃燒;(2)沒有冷卻到室溫就打開止水夾;(3)裝置氣密性不好。大于1/5,則可能是:(1)止水夾沒有夾緊或者沒有用夾子;(2)塞瓶塞的動作過慢。這些分析具有相當的思維深度,對于競賽備考也許是適用的。但在新課的教學中,學生初學化學,知識儲備有限,類似的誤差分析容易沖淡教學主題,影響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致。因此除非學生接受程度合適,否則初次講授時建議不涉及誤差分析,可留待復結時適當提高。同時,目前對該實驗的很多改進,主要著眼于提高測量精度,保證進入瓶內水的體積是1/5。作為初中階段的演示實驗,應在明確教學目的的基礎上突出原理,淡化細節,最好使用標準化通用儀器,使裝置簡單明了,避免儀器過于復雜,分散學生注意力,偏離教學主題。
三、硫在氧氣中的燃燒
教材中的圖2-11顯示了硫在氧氣中燃燒使用的儀器和部分實驗現象。一些實驗改進為消除產物SO2的污染,將裝置設計得較為復雜。我們在操作中,在集氣瓶中預先盛入少量氫氧化鈉溶液,適當減少硫粉用量,并及時熄滅火焰,就能夠避免產生明顯的空氣污染。過于復雜的裝置改進違背了演示實驗的簡明性原則,會增加學生的理解負擔,影響教學效率。同時,強調實驗安全和環保也不應絕對化,宜轉變思路,通過多種方式靈活進行。[5]例如,結合教師的上述操作設計簡單習題,讓學生討論這樣做的目的,既拓展了化學知識,又向其滲透了綠色化學思想;同時,讓學生通過該實驗聞到極少量SO2的味道,對健康并不會產生影響,反而有利于提高其環保和自我保護意識。
四、原子結構模型與核外電子運動狀態
有讀者來信反映,圖3-9“原子的體積很小”中地球、乒乓球和原子的大小比例嚴重失真,需要按比例畫準確,否則會給學生甚至教師帶來誤導。地球直徑約為1.3×107m,乒乓球直徑為4.0×10-2m,原子直徑在10-10m數量級,故地球直徑約為乒乓球直徑的108倍,乒乓球直徑也約為原子直徑的108倍。這便是教材中“如果將一個原子跟一個乒乓球相比,就相當于將一個乒乓球跟地球相比”這個說法的由來。圖3-9考慮到印刷上清晰度的要求,其中的地球、乒乓球和原子都是卡通圖片,僅起示意作用,顯然沒有嚴格按照實際的尺寸比例繪制。新課標在“微粒構成物質”的情景素材中,將實驗版課標“原子結構的發現”改為“原子結構模型”,降低了課標要求。因為原子結構的發現過程涉及原子的湯姆生模型、盧瑟福模型、玻爾模型等內容。要理解α粒子散射實驗,涉及動量守恒定律、庫侖定律等內容,對學生的物理基礎要求甚高。初中學生在剛接觸原子、電子、原子核等概念時很難理解這些內容。向初中學生描述原子結構模型和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對教師和教材都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原實驗教科書中的描述是“核外電子的運動有自己的特點,它不像行星繞太陽旋轉有固定的軌道,但卻有經常出現的區域”,相對比較準確,接近量子力學對核外電子運動狀態的描述,然而學生根據常識很難去想象。為了描述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揭示其與元素性質的關系,教材引入離核遠近、能量高低來說明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教材圖3-10的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示意圖,相當于給出了一個并不十分精確、但比較形象化、直觀的原子結構模型,便于學生理解。在本課題的“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標題下,教材不可能繼續深入,更不是要與高中內容接
軌,教學中只要求能夠讓學生初步了解電子分層排布的原因,并認識到最外層電子的數目與金屬、非金屬和稀有氣體元素化學性質之間的大致關系。原實驗教科書僅給出6種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不易說明規律,新教材在圖3-12給出了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有利于學生自行尋找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引導其分析和認識典型元素核外電子(最外層電子數目)的變化特點。并配合教材的相關敘述,理解最外層電子的數目與元素化學性質之間的關系。這樣能使學生意識到認識原子的結構是認識物質性質、結構和變化規律的基礎,從而體會到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思想。 五、電解水實驗
教材圖4-25的“電解水實驗”使用了霍夫曼水電解器。在教材培訓工作中,有學校反映使用電解器進行實驗時效果不很理想:電解過程中溶液會顯淡黃色,得到的氧氣量相對較少。原因可能在于目前的一些水電解器為降低成本,沒有使用Pt電極,而采用不銹鋼或錳鋼等代替。由于電極中存在Fe、Cr、Mn等活潑元素,電解時易被氧化,導致溶液變色。同時也消耗了電量和新生成的部分氧氣,使收集到的氧氣量減少,致使實驗結果很難達到氫氣和氧氣2:1的體積比。
六、質量守恒定律的驗證實驗
圖5-2顯示的“紅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在原實驗教科書中使用白磷,實驗效果明顯。但白磷作為危險品,受公安部門嚴格管控,目前很多學校難以獲得。同時也出于安全和環保方面考慮,新教材改用了紅磷。有教師反映實驗時紅磷難以引燃。由于紅熱的玻璃管的溫度遠高于紅磷的著火點200℃,不能引發燃燒的主要原因是所用紅磷不夠干燥。實驗室久置的紅磷試劑瓶中,常有一層“水”在紅磷固體上方。這實際是紅磷在存放時產生的氧化物吸水后形成的磷酸、亞磷酸等的混合溶液。濕潤的紅磷在使用前應先用水洗凈,然后過濾或抽濾,經干燥后才能使用。圖5-3“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將實驗容器由燒杯改為帶橡膠塞的錐形瓶,主要是出于操作嚴謹性而進行的改進。這樣也將該探究活動中的兩個實驗裝置都設計成封閉體系,構建出典型、簡化的模型,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擾。而接下來圖5-5、圖5-6顯示的鹽酸與碳酸鈉反應及鎂條燃燒兩個實驗,都是在開放體系中進行的化學反應,也是非典型、非模型化的體系,更接近實際情況下發生的大多數化學反應。第一個由于氣體逸出造成體系的質量減小,第二個則可能由于鎂條氧化而增重或產物在空氣中飛散而減重,稱量結果并不確定。因此教材在這里新增了兩個“想一想”欄目,引導學生在實驗前預先思考,帶著問題來觀察實驗,最后再結合“討論”欄目對實驗結果做出解釋。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深化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認識。
七、C60、碳納米管和單層石墨片(石墨烯)的結構
圖6-4、圖6-5和圖6-6分別顯示了C60、碳納米管和單層石墨片(石墨烯)的結構。教材中的文字和插圖有可能讓學生誤認為三者的實際外觀就呈足球狀、管狀和片狀。在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區分物質的宏觀聚集狀態與微觀結構之間的區別,指出足球狀、管狀和片狀只是物質分子的微觀結構,用肉眼無法直接觀察到。并可結合圖片或實物展示,讓學生了解到這3種物質在宏觀上都是黑色粉末狀的固體。
八、酸與金屬氧化物反應
新教材下冊的探究活動“酸的化學性質”在進行酸與金屬氧化物的反應時,使用了生銹的鐵釘。取材于身邊的常見物質,能夠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同時也是為了保證有較好的實驗效果。因為普通試劑Fe2O3實際上不易溶于冷的稀鹽酸,與濃鹽酸加熱較長時間才有明顯反應。而鐵銹是含Fe2O3的復雜混合物,質地疏松,較易與稀酸反應。[6]類似的情況還有Al2O3,自然界中的剛玉為α-Al2O3,不溶于酸或堿,而Al(OH)3脫水得到的γ-Al2O3能溶于酸和堿,是典型的兩性氧化物。該探究活動除了用生銹的鐵釘外,也可使用氧化銅,它較易與稀鹽酸反應,實驗效果比較明顯。但要注意氧化銅的用量要少,而且鹽酸要稀一些,否則得到的溶液呈綠色,對初中學生而言不易從形成混合物的角度來進行解釋。
九、粗鹽中的難溶性雜質的去除
通過緊密結合教材基礎知識或重點知識的應用性知識的補充、討論與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逐步認識自然與環境的關系,分析有關的社會現象,培養學生聯系生活、社會中的化學問題的意識,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給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二、進行熱點滲透教學
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各種情景素材如化學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動的自然現象和化學事實等,能夠強化學生對化學與生活有關、對生活有用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現行高中化學教材中“人類保護臭氧層的行動”,這既是一個自然科學問題,也是一個“人文意識”問題,圍繞“從電冰箱的普及與換代到臭氧層”開展探究,指導學生查閱文獻,訪問網站,獲得知識。在講授重金屬汞的性質時,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討論其危害,講述汞蒸汽對人體的危害可以使學生們認識到用行動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樣清理破碎的水銀溫度計、如何處理含汞的廢舊電池、廢日光燈管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使化學教學更貼近于社會實踐,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會覺得所學知識富有時代感,具有實用價值,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未來的人文關懷,將自然科學融入整個人類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進行生活與化學關系專題教學
高中化學專題教學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具體教學形式可以將生活中的化學與書本中的化學的聯系以專題講座的形式介紹給學生,介紹化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介紹世界高新技術發展的動態與趨勢,介紹化學在高新科技領域中的作用,介紹化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介紹化學與社會的關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資源、環境等社會問題。例如可以向學生講解當前化學合成材料的發展概況,人類已經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體多個部位的化學材料。
四、與生活中化學知識相關的實驗探究教學
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化學實驗的基礎上,學生從具體的形象思維轉入抽象的邏輯思維,從而提高理性認識。化學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謹慎的科學態度,以貼近生活和發生在身邊的化學現象為素材,組織探究實驗活動,既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又使學生感受到化學在國民經濟及生活中的實際運用。例如選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進行“鮮果中維生素C的還原性”、“自制肥皂與肥皂的洗滌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電池”、“溫度對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效果的影響”等實驗。選取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為實驗內容可進行“用氧化還原滴定法或電化學分析法測定污水中的化學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進行模擬保水試驗”等實驗。通過化學實驗來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和社會實際問題,對于拓展化學實驗的功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五、進行與生活有關的論文寫作教學
布置學生撰寫小論文或課題報告,探討實驗中的問題或寫出自己的體會。教師向學生介紹撰寫小論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從學生實際出發,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論據能說明論題,條理清楚,說得明白就達到了要求。例如,將“糖類”設計成主題為“糖類與生活”的拓展課,課前充分發動學生積極參與,提出他們感興趣的課題,引導他們提煉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與糖尿病”、“糖與減肥”、“糖與健康”等小課題。然后把全班學生組合成幾個組進行專題研究,同學們查找資料、走訪調查、統計數據、進行實驗,在組內充分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形成課題報告。
此外,遵循自愿的原則,鼓勵學生將課外新聞記者材料用自己的語言加以組織,寫出科技小論文。在將閱讀材料整理成文章,并發表自己的見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研究問題的學風,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提高自學能力的組織語言的能力。
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直接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對應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化學教學內容可分為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化學計算以及化學實驗等,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具有不同的特點。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或者說都能很好地聯系社會和生活實際。本文就當前化學教學與學生生活不能緊密聯系的現狀提出將生活中的化學滲透在化學教學中的相關教學方法,將所學知識運用在社會生活中,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樣的教學方式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要接受這樣一種適應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并愿意在教學中付諸實現,同時還要加強自身的專業化學習,注意搜集各種新知識,注重引導學生認識各科知識的普遍聯系,只有這樣才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真正的進入化學學科的殿堂。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化學與生活[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2,(11):58-59.
[2]李琴.將社會生活中的裕學滲透在化學教學中[D].華中師范大學,2008:3-27.
[3]張俊英.現代生活中的化學[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
[4]劉長笑.生活中的化學問題與綠色化學[J].中國科技信息,2008.
通過緊密結合教材基礎知識或重點知識的應用性知識的補充、討論與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逐步認識自然與環境的關系,分析有關的社會現象,培養學生聯系生活、社會中的化學問題的意識,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給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二、進行熱點滲透教學
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各種情景素材如化學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動的自然現象和化學事實等,能夠強化學生對化學與生活有關、對生活有用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現行高中化學教材中“人類保護臭氧層的行動”,這既是一個自然科學問題,也是一個“人文意識”問題,圍繞“從電冰箱的普及與換代到臭氧層”開展探究,指導學生查閱文獻,訪問網站,獲得知識。在講授重金屬汞的性質時,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討論其危害,講述汞蒸汽對人體的危害可以使學生們認識到用行動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樣清理破碎的水銀溫度計、如何處理含汞的廢舊電池、廢日光燈管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使化學教學更貼近于社會實踐,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會覺得所學知識富有時代感,具有實用價值,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未來的人文關懷,將自然科學融入整個人類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進行生活與化學關系專題教學
高中化學專題教學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具體教學形式可以將生活中的化學與書本中的化學的聯系以專題講座的形式介紹給學生,介紹化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介紹世界高新技術發展的動態與趨勢,介紹化學在高新科技領域中的作用,介紹化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介紹化學與社會的關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資源、環境等社會問題。例如可以向學生講解當前化學合成材料的發展概況,人類已經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體多個部位的化學材料。四、與生活中化學知識相關的實驗探究教學
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化學實驗的基礎上,學生從具體的形象思維轉入抽象的邏輯思維,從而提高理性認識。化學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謹慎的科學態度,以貼近生活和發生在身邊的化學現象為素材,組織探究實驗活動,既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又使學生感受到化學在國民經濟及生活中的實際運用。例如選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進行“鮮果中維生素C的還原性”、“自制肥皂與肥皂的洗滌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電池”、“溫度對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效果的影響”等實驗。選取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為實驗內容可進行“用氧化還原滴定法或電化學分析法測定污水中的化學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進行模擬保水試驗”等實驗。通過化學實驗來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和社會實際問題,對于拓展化學實驗的功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五、進行與生活有關的論文寫作教學
布置學生撰寫小論文或課題報告,探討實驗中的問題或寫出自己的體會。教師向學生介紹撰寫小論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從學生實際出發,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論據能說明論題,條理清楚,說得明白就達到了要求。例如,將“糖類”設計成主題為“糖類與生活”的拓展課,課前充分發動學生積極參與,提出他們感興趣的課題,引導他們提煉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與糖尿病”、“糖與減肥”、“糖與健康”等小課題。然后把全班學生組合成幾個組進行專題研究,同學們查找資料、走訪調查、統計數據、進行實驗,在組內充分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形成課題報告。
此外,遵循自愿的原則,鼓勵學生將課外新聞記者材料用自己的語言加以組織,寫出科技小論文。在將閱讀材料整理成文章,并發表自己的見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研究問題的學風,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提高自學能力的組織語言的能力。
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直接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對應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化學教學內容可分為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化學計算以及化學實驗等,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具有不同的特點。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或者說都能很好地聯系社會和生活實際。本文就當前化學教學與學生生活不能緊密聯系的現狀提出將生活中的化學滲透在化學教學中的相關教學方法,將所學知識運用在社會生活中,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樣的教學方式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要接受這樣一種適應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并愿意在教學中付諸實現,同時還要加強自身的專業化學習,注意搜集各種新知識,注重引導學生認識各科知識的普遍聯系,只有這樣才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真正的進入化學學科的殿堂。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化學與生活[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2,(11):58-59.
[2]李琴.將社會生活中的裕學滲透在化學教學中[D].華中師范大學,2008:3-27.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4-0044-02
綠色化學,也被稱為環境友好化學,清潔化學或無污染化學,主要是指在化學品的設計、制造和使用過程中,利用一系列的原則來減少、甚至消除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或在過程中的生成的化學。綠色化學的核心是“原子經濟性”,基本原理是公認的十二原則。綠色化學是更高層次的環境友好化學,與環境保護不同,綠色化學不是被動地治理環境污染,而是主動地防止化學污染,是從物質產生的源頭控制廢物的產生,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所以綠色化學對環境保護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這與現代化工工業發展趨勢相吻合。
一、綠色化學課程教學的意義
大學生是我國科學技術未來的生力軍,在大學課程中開設綠色化學課程,通過相關的教學活動培養大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有利于從根本上防止污染,有利于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作為化學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綠色化學及相關知識引入高等教育知識體系中,并系統傳授給學生。
隨著對綠色化學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綠色化學的思想和觀念逐步為人們接受,并被引入高校教W活動中,很多高校都開設了綠色化學課程。綠色化學作為一門新的課程,具有涉及知識面廣、綜合性強的特點。與化學其他課程不同,綠色化學沒有完善的知識體系和教學大綱,因此如何結合時代特點和專業知識,為大學生講授綠色化學課程,是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作者從2009年開始在江蘇師范大學為環境工程專業學生講授綠色化學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二、綠色化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探索
針對綠色化學的課程特點,我們對其教學方法進行了以下探索。
(一)精選教學內容 啟發學生的興趣
綠色化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發展很快,但沒有較為成熟的教材,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取教學內容。這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空間,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學術思想、提供最新的學術動態。另一方面,綠色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有機化學聯系緊密,涉及很多有機合成反應的方法和條件,如果只進行抽象的講解,學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適時地結合實際生活,用生動的實例充實課堂教學,展現綠色化學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進而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例如,介紹“白色污染”及解決措施,這樣學生就會對綠色化學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也能夠加深學生對綠色化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和重要性的認識。
綠色化學是一門交叉學科,發展速度很快,而且涉及很多化學相關領域, 因此我們在滿足教學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并經常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將一些相關的具有應用價值的最新研究成果添加到教學內容中。另外,也可以利用學校的網絡數據庫資源來提供關于綠色化學的最新科研成果的鏈接,以便學生隨時閱覽、學習,讓學生了解綠色化學的研究動態及最新進展,提高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對新問題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
(二)多種教學方法結合使用,啟發學生思考
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是“講解―接受型”教學模式,教師是教學信息的主動發出者,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教學中師生的互動交流少,教學氣氛沉悶,也阻礙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相比之下,研究性教學是深受廣大師生歡迎的教學方式,可以將課程的內容轉變成生活、生產或科學中的實際問題,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引導下按照科學研究的模式來分析、解決這些問題,最終達到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過程。
在研究性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指導者,在設定的問題情境中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 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在講授綠色溶劑技術這個章節時,我們讓學生在課前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了解有關的科學前沿內容。在該章節的課堂教學過程中, 可以將這節課的10~15 分鐘左右的時間留給學生介紹自己的學習體會,以及對綠色溶劑技術的理解,分組進行討論,以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強化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這種自主學習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同時也鍛煉了學生文獻查閱和使用網絡資源的能力。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機結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有利于培養創新性人才。
作為一門專業課,綠色化學每節課要傳遞的信息量非常大,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運用大大提高了綠色化學課程的學習效率。但是,多媒體教學的缺點是容易導致學生一直處于抄筆記的狀態,沒有時間去消化和思考教師講授內容,不能和教師互動,只能被動接受課堂內容。所以要改善教學效果,就應該結合本課程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注意不同教學手段間的配合使用。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綠色化學的主要場所,但豐富多彩和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是對課堂教學的良好補充,將二者有效結合起來,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綠色化學素質,我們一方面組織學生到學校的實習基地,有合作的化工廠或制藥公司參觀調查并進行交流。另一方面,通過課外實驗教學來配合課堂教學進行綠色化學教育,讓學生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進一步強化綠色化學觀念,如在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研究設計性實驗中分別采用有機溶劑和離子液體為反應介質合成一些有機化合物,讓學生對兩種合成方法進行比較。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能使他們用理論聯系實際,真正感受到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性,增加他們迫切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另外在畢業設計和課程設計中有意識按綠色化學要求進行,開展專題講座,環保展覽宣傳等,讓綠色化學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建立合理的考核機制,注意與學生的互動和反饋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學生上課聽講不認真,主動學習積極性低,部分學生為了獲得更高的平時成績,抄襲別人的作業。因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考核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綠色化學課程的最終成績包括課程論文成績和平時成績兩部分。在每學期的授課中,我們通常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前給出課程論文的具體要求,要求學生根據綠色化學課程的學習內容,結合課程論文的具體要求,查找和閱讀有關的文獻,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整理和撰寫課程論文。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這個環節通常也會給出一些相關指導,如每個數據庫的使用教程和視頻等,課程論文的完成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檢索文獻、閱讀文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綠色化學的平時成績一般由出勤率,作業和課堂表現構成。不同于其他化學類課程的考核方式,在綠色化學課程的考核中,我們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以及課后心得體會也計入平時成績。如在某些章節的課堂教學前,對學生進行分組,給每組學生布置一些題目,課堂教學中,每組可派出代表對相關問題給出解答,組與組之間可以互相提問。學生通過這個環節的學習可以更好地了解相關教學內容的背景知識,更深刻地掌握教學知識點。教師根據每組學生的表現進行打分,并將這部分成績計入平時成績中。課程結束后,每個參與的學生都要總結該課程的學習心得體會,對課程進行簡單的評價并給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這部分內容也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以上教學活動的開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學生給出的意見和建議可以督促任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在這門課程中,部分評價意見如下:1.綠色化學這門課跟我們的生活關系密切,感覺很有用;2.課堂上老師舉的例子很生動,學到了很多東西,擴展了知識面;3.通過準備課程論文,感覺自己查閱文獻的能力提高了;4.喜歡老師的講課,內容吸引人,但是有部分反應有機化學里沒學過,能否多講一些。
總的來看,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關注程度高,總體滿意程度也比較高。
三、結語
綠色化學是一門面向21 世o的高層次化學,它體現了化學、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聯系。在綠色化學教學中,教師采用研究性教學的方式,能幫助學生獲得相關的知識、技能和能力,有助于學生培養創造性思維,從而更好地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激發其社會責任感。
[ 參 考 文 獻 ]
[1] 胡常偉,李賢均.綠色化學原理和應用[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6.
[2] 張禮和.化學學科進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3] 沈玉龍,王克誠.國外大學的綠色化學教育[J].化學教育, 2006(10):63-64.
青少年時期,正是學生思想從認識走向形成的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確立的階段,引導學生感受、觀察、體驗面具臉譜文化,在案例背景指導下,通過理論指導、教學方式、面具文化,結合教材分析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學實踐達到自己預想的效果,通過專家的評課和自己的案例反思總結出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改正。
一、案例背景
在案例的背景下,《角色的游戲》這節課將改變傳統的技法學習,從理論指導到教學方式以及面具文化進行調整,讓學生感受、觀察、體驗面具臉譜文化。
理論指導:新的美術課程標準強調美術學習應當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學習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的層面。美術教學要創設一定的文化情景,增加文化含量,使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培養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文化涵養及人文精神。新的課程標準主要是要打破傳統的訓練,增加更多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文化內涵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課的設置,改變了以往課程中只側重于面具的制作技術,而忽視對美術文化的學習,引導學生關注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面具的由來、演變和不斷變化的過程,了解不同國家、地域、民族對面具的理解以及出于這種理解的不同的情感、態度和審美習慣。本課與中國傳統瑰寶臉譜緊密聯系起來。了解臉譜的造型特點、臉譜表現三國時人物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常用手法,通過體驗臉譜的色彩和造型,進一步認識、理解臉譜深刻的中國文化內涵。
《角色的游戲》一課,安排了面具的由來、發展、功能等內容,讓學生了解面具的文化、歷史,同時讓學生了解現代生活中面具的主要功能、面具的特點及面具的制作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現臉譜的功能以及臉譜給學生帶來的樂趣。
教學目標:
(1)通過對面具藝術的欣賞,培養學生豐富情感的表達方式和審美習慣,認識面具的演變、發展過程,了解面具與人類、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從文化、民族、宗教等多角度認識面具藝術,從而進一步了解面具的文化內涵。
(2)通過對京劇臉譜面具藝術的欣賞,分析臉譜面具的造型、色彩,了解面具的設計特點和造型方法,了解面具在表現人物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3)初步學會臉譜面具的設計與制作。選用恰當的材料,運用彩繪等技法,設計制作平面或立體的面具。在與同學合作完成作業中,鍛煉協作能力,培養互助精神。
(4)通過京劇自編自演面具表演活動,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使學生體驗臉譜面具帶給自己的樂趣,培養學生的豐富情感,感受臉譜面具獨特的藝術魅力。京劇臉譜作為一種中國獨有的藝術,已經成為世界的藝術瑰寶。
(5)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培養學生愛國思想、自我規劃、組織的能力。
三、教法分析
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部分:
1.感受做先導
2.觀察為鋪墊
3.了解面具
四、反思
這是一節教學展示課,通過認真的反思,發現了一些問題:首先京劇臉譜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和學生的表演切入點進行完美的對接是我苦思冥想的問題。在這個思考過程中,我和音樂老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溝通。我認真揣摩人物形象如何用肢體語言更加生動表現出來。其次,學生活動設計過程,也發現一旦想法變成現實時,一切應該想得更加細致,因為我們不知道會有什么情況發生。發生后如何更快、更好地解決,而不會影響我們的本意和想達到的目的。
通過各位專家老師對我的指導評價及自己對教學視頻的反思和對教學案例的研究,我覺得自己還有不少不足的地方。我會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多向各位老師、專家請教,多看一些教學上面的論文雜志等資料,大量拓展自己的知識,拓展自己的思維,多實踐、多總結,使自己得到更大的鍛煉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宋金華.面具的設計與制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2]何俊.中學美術體驗性教學的探究.福建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11.
[3]焦艷.京劇進課堂的實踐與體會[J].青海教育,2011(2).
一、什么是現代陶藝
現代陶藝的起源:中國當代陶藝按資料記載起源應為20世紀七十年代末,當時中央工藝美院、景德鎮陶瓷學院以及廣東地區陶瓷產區等各院校,是當代陶藝的最早推動者和實踐者。隨后又有湖北美院、浙江美院、景德鎮瓷區、宜興瓷區等也相繼參與其中。在這幾十年的歷程中,前期發展是非常緩慢且艱難的,且僅僅是在一些間隙性的活動和展覽中偶爾引起人們的關注。時隔多年以后尤其是近幾年中國現代、當代陶藝才得到了真正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影響。
現代生活陶藝的特征:中國現代生活陶藝設計的出現無疑是世界陶瓷史上的一次重要進步,自現代、當代生活陶藝出現以來,在對歷史繼承和觀念創新的基礎上不多實踐創新已經發展成為獨特的陶瓷藝術門類。現代生活陶藝是一種滿足人們物質生活與精神需求的手工制品,因此它的造型就一定是審美和功能的結合,藝術形式和科學技術的統一。
二、現代生活陶藝的消費需求層次分析
在人類需求的研究中,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發現——與人類的欲望和奮斗有關的幾項基本需求,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認為他發現的這些需求是所有人群的共同需求,這些需求適用于所有的人群。在馬斯洛的理論中,人的需求是逐級上升的,人類先滿足最低需求,當滿足最低需求后人類就會想滿足上一級需求,當滿足上一級需求后,人類就會想滿足更上一級需求,這就是人類需求的遞增,圖一。現代生活陶藝設計中針對不同消費人群時也存在這種需求關系,體現在現代陶藝設計制作中就是消費人群對陶藝品的安全性需求、功能性需求、審美性需求、身份等外在需求、人性情感需求等,如圖二。
在這些需求中安全性需求是第一級需求,所以設計的陶藝首先應該滿足安全性。其次功能性需求,一件設計品功能性永遠是第一位的。陶藝品的三級需求就是審美性的需求,當人們滿足了安全性、功能性需求后就遞增到審美需求中來,人們開始尋找陶藝品對人精神審美的一種需求,會開始將注意力從它有多好用,開始轉移到它有多好用而且它又有多好看。這就是很好理解的需求遞增了。依次遞增還會再有對身份等外在象征的需求,就像封建時期中國皇族用的鼎一樣,已經超越了它很安全、它很好用也超越了它多么美成為皇族王權的身份象征。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用的物品不僅是物品的體現從中能夠折射出使用者的背景、身份、審美等,既“折射設計”的理論中心。等到這些需求都逐一滿足后,人們就剩下對物品單純的喜愛和單純的精神追求了,這就是人們對陶藝品的人性情感需求。
三、消費者的消費觀對現代陶藝的影響
(一)面對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現代陶藝設計
面對不同的人群,會產生不同的消費觀,消費者的信仰、性別、年齡、生活環境、行為習慣、健康情況、情感缺失情況、審美價值觀等一系列的因素都會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觀。所以我們再做現代陶藝創作的時候就要充分考慮以上這些因素,以此推測針對人群的消費觀。做到我們的設計在他們的需求內。
在陶藝繁榮的中國封建時期,皇權王室在使用的器皿上都更加重視器皿的精致奢華,圖三。這一類人在消費觀上已經到達對陶藝需求的身份象征性的需求了。為他們打造的陶藝品都應體現出他們的尊貴和至高無上的權力與地位。同一時期的普通百姓他們對陶藝品的消費需求大多數還停留在功能性需求和審美性需求上,更多的偏重功能性需求。
這些陶藝的區別可以在鼎這個經典器皿中分析的出來。鼎在出現之初就是古代用來烹飪的器皿,白話一點就是鍋。鼎最初就是黏土燒制的陶器,人們也都是用套圖來燒制陶鼎,直到后來青銅業發達才出現了銅鼎,但是銅鼎就不是尋常人家用的器物了,銅鼎盛行的時候,陶鼎依然存在社會中下層的百姓人家中。不同鼎如圖四、五、六:
將這些理論運用到現代人中,運用到現代陶藝中,我們也是一樣要根據不同消費人群的不同消費觀來創作不同的陶藝品。所以現代陶藝中有功能性陶藝:馬桶、洗手盆等等;擺設用的陶藝藝術品,在我們學生中尤其明顯,是我們的精神表達,針對的是對陶藝品有著審美性需要、身份象征性需要、人性情感需要等有這些消費觀的消費者。
(二)以人為本的原則下我們要充分考慮不同消費觀人群代表的經濟消費實力。
不同的經濟基礎,能夠對人的審美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對購買力的影響。所以我們在進行陶藝創作的時候要充分分析了解所針對人群的經濟實力。德國的杜拉維特品牌,是一個專注于做衛浴產品的經典品牌。戴杜拉維特專注“高尚衛浴享受”的理念,但是他們的產品也分低端、中端、高端、珍藏定制等系列,如圖七、圖八、圖九。他們這樣的系列劃分也是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不同的經濟實力而設計的。這樣可以更利于產品的推廣和強大,可以擴大自己品牌的消費人群。
所以根據不同的消費人群中所帶來的消費觀的差異,進行陶藝創作的時候要充分考慮所針對的不同人群的經濟承受能力,因為經濟承受能力決定了他們的購買力,一定程度上也就決定了他們的審美價值觀,進而決定了他們的消費觀。
(三)陶藝創作對消費觀的反作用力
我們陶藝設計者在陶藝創作中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消費者的消費觀來進行陶藝創作。
現代設計中提倡的采用綠色可持續的材料來創作循環可持續的設計,達到環境的循環可持續的發展,這也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只有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了,地球的生態系統能夠進行良性的循環,生態環境健康,人類才能夠更加長遠更加健康的發展下去。健康綠色設計,循環可持續設計是以人更好更長久更健康的發展為目的的行為,所以這些設計還是以人為本。陶藝在綠色設計、循環可持續設計中有著絕對優勢,取材天然無污染、材料循環可持續、可實現零污染百分百降解,這些都是化學材料無法比擬的優勢。所以要發揚陶藝的綠色、循環可持續的優勢,讓陶藝取之大地,歸之大地。讓這些思想通過設計作品傳達給消費者、并且引導消費者進行這些綠色消費。我們更要尋求新的陶土來代替日益減少的稀有陶土,保持住我們陶藝天然無污染、循環可持續發展、實現零污染百分百可降解的優點。
所以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思潮在現今國內外各個領域備受關注,當代生活陶藝設計的初衷和目的也是為了滿足以人為本這一目的,人成為了的各種設計中最主要的關鍵因素,現代消費者對待消費品不僅是功能上的需求,更多的是滿足消費者的心理方面的需求。要滿足消費的多重心理需求,設計者們就要把用戶置于首位,把更多的人性化設計融入到陶藝創作中,同時還要了解消費心理學,在產品中融入人們容易接受的表現語言和手法,采用人們普遍接受并喜愛的表達方式,這樣才能與消費者有效合理的溝通,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即具有人性化又富有新意的現代生活陶藝作品。
參考文獻:
當今社會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職業教育是培養掌握應用技能的“知識勞動者”的主要渠道。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主要體現在培養目標與培養模式上,職教培養的人才活躍在企業生產的第一線,應該具有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高等職業教育的鮮明特點就在于培養的人才是屬于職業型、崗位型而非科學型,是技能型而非理論型,是應用型而非學術型。職業教育是一種以各產業生產技術為主的教育,因而職業技能的獲得,成為其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熟練的操作技能或現場。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是職業教育的重心所在。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具體體現在,培養目標突出“應用性”、“技能性”,教學過程突出“實踐性”。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培養技能方法,對于基礎學科的化學教學,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從以下幾方面談談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一、培養觀察能力,發展思維能力
觀察能力是人類智力的窗口,是人們順利掌握知識和完成某種活動的基本能力。對于以實驗為基礎的化學課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化學中的觀察屬于科學觀察,它主要是指化學實驗,其次是標本、模型和圖表,可供觀察的內容非常廣泛,如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等物理性質,化學變化中物質的顏色改變、沉淀的生成、氣體的產生等等。還有教學中使用的投影、錄像和多媒體教學軟件的內容,也可以成為觀察的對象。
觀察是人們感官在大腦的指揮下進行的認識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必須引導他們把觀察和積極思維結合起來。事實證明,邊觀察邊思考,邊思考邊觀察,可以加深對事物的理解。觀察的越深入,思考的越深刻,越有利于發現物質變化的規律性。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和思考。例如,驗證KMnO。在不同介質中的氧化能力,提示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從產物的顏色、狀態,分析可能生成的產物是什么,帶著問題,學生認真、仔細地觀察試管內物質的變化,積極思考,用所學知識,做出科學、準確、規范的記錄。最后得出KMnO。在不同的介質中氧化能力是酸性介質中最強、強堿性介質中最弱,他們會帶著成功的喜悅獲取所學的知識。
二、培養獨立工作能力,學會相互合作
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必須是高素質,能夠獨立完成崗位要求的技術熟練工,對一些特殊崗位,要求員工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化學教學中化學實驗能力屬于化學學科的特殊能力,包括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解決實驗問題、記錄實驗結果、完成實驗報告等,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在實驗教學中,首先應注重對學生基本操作的訓練,讓學生能夠規范、嫻熟地進行化學實驗操作。在此基礎上,設計安排一些合作性的實驗,如化學反應速率常的測定、熔點的測定等實驗,讓生充分體會到某些工作的完成,必須通過共同努、相互配合才能取很成功。經過這樣逐步的訓練,學生潛意識里形成了獨立工作的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為他們進入崗位、順利完成各種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培養環保意識,注重人文教育
在現代生活中,化學是人人都無法回避、無法離開的。化學科學的研究成果和化學知識的應用,創造了無數的新產品并進入每一個普通家庭的生活,使我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受益匪淺,更不用說化學藥物對人們防病治病、高質量地享受生活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隨著化學品的大量生產和廣泛應用,給人類原本和諧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各種污染。積極倡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提倡文明適度的生產、消費和生活方式,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
綠色化學的理念貫穿到整個化學教學中是高職教育面臨的新課題。教師無論在理論教學,還是進行實驗操作,都應讓學生了解綠色化學,樹立起綠色環保意識。例如,在討論元素與化合物的內容時,涉及到一些有毒氣體Cl。、SO。、H。S、N02等,特別強調它們逸失在大氣中會造成空氣的污染,危害環境。因此,在講解制備反應及檢驗物質的性質時,必須讓學生設計如何吸收多余氣體,而對于一些含毒物質砷、鎘、汞等廢水,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進行回收,實驗結束后按要求進行一定的處理。由此,學生在大腦中逐步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使得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能以人為本,為企業的“三廢”處理獻計獻策,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四、培養自學能力,適應社會發展
一、課堂教學是強化科技意識教育的重要途徑
1.結合教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和科學價值觀,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形成良好的科學道德。例如,在學習合成氨工業時,除了向學生介紹工業上合成氨的原理、設備和工業流程外,還可以向學生介紹化肥對于現代農業的影響,引導學生認識到合成氨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到現代生活與化學之間的密切聯系。再比如:在學習氯氣的性質與制備后,我們可以向學生介紹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氯氣剛發現不久就被用于制備化學武器,嚴重地危害了人類的健康和安全,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僅僅是一種工具,一種改造世界的手段,它既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危及人類,具有雙重性。在學生的心靈上留下烙印,科學必須為正義的事業服務,必須同邪惡、同封建迷信作徹底的斗爭,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道德。
2.結合教學中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教育和科學態度的培養。教師要把科學方法教育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例如,講氧氣時可以介紹燃素學說是怎樣提出的,這個錯誤的理論為什么當時能得到許多科學家的承認?普利斯特里發現氧氣時應當燃素學說,為什么真理就在面前而普利斯特里卻沒有發現真理?而拉瓦錫是怎樣利用氧氣的發現了燃素說,提出了燃燒的氧化學說?這一曲折過程包含著深刻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使學生從前人的失敗中得到教訓,從勝利中得到啟發,這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很有啟迪作用。
此外,教師還應結合教材,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選取必要的化學史實等,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增進學生對科技重要性的認識。例如,可以介紹居里夫婦歷經45個月的艱辛,終于從數噸瀝青鈾礦渣中成功地提煉出0.1克氯化鐳的光輝業績,以及介紹我國不少科學家具有創新精神和不怕困難挫折的精神,為改變祖國的科技落后作出努力,為世界化學發展所作出的貢獻。這些,無疑會使學生受到尊重事實、獨立思考、一絲不茍、百折不撓、大膽創新等科學態度的熏陶和教育,激勵學生熱愛祖國和獻身事業,樹立為國爭光的遠大理想。
3.加強實驗教育,提高實驗素養,增強動手能力,訓練和培養科學方法。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科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有利于進行科學方法和科學技能的訓練。利用實驗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可以增加實驗內容,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大力改進實驗,鼓勵學生自制實驗裝置及用具等,從而增加學生的訓練機會和效果,縮短理論和實際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要通過實驗,切實培養學生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和不畏艱難的科學精神,理論指導實踐的科學方法以及分析、綜合、概括、推理的思維能力。
二、社會實踐活動是強化科技意識教育的廣闊天地
1.組織科普講座。法拉第就是從聽戴維講科普課而進入科學殿堂的。可以請專家教授介紹化學知識,介紹科學家生平事跡,介紹我國或世界新科技成就及動向,介紹環境污染狀況及防災減災知識,從而深化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認識,進一步激發科學興趣。
2.組織參觀和調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參觀科技成果展覽、污水處理系統、環境監測站、重大事故現場、現代實驗室等,了解化學知識和科學技術在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中的應用情況,還可以讓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如本地區水源污染狀況調查等,加強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三者之間聯系的認識。
3.開展小發明活動。生活之中處處有化學,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書本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自己設計、自找材料、自己動手進行小發明活動,如利用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自制旅行冰袋等,通過這些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利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增進學習興趣和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4.組織學生參加學科競賽。通過競賽,增加學生的科技競爭意識,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還可以組織學生寫小論文,總結知識,訓練他們的科學表達能力等。
三、教師是強化科技意識教育的關鍵
1.精心設計,悉心指導。教師應該挖掘隱含分散在教材中的科技意識教育內容,去整理提煉,從而成為訓練科技意識的好題材。在搞小發明、小制作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制訂實驗計劃,有時還需限制藥品用量等,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還要引導學生自己分析、總結,找出失敗的原因,反復試驗,直到成功為止,從而培養學生優良的品質。
2.努力創造條件。教師和學校應積極做到開放實驗室、圖書館等,為科技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利的條件,讓更多的學生得到訓練。
3.改革考核制度。教師在學期年度考核時,應適當考慮參加科技活動的情況以及取得的成績,使學生有成就感和保障感。
總之,現代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發展,世界上科技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教育的競爭。因此,對學生進行科技意識教育,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學科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職責,也是社會和國家的需要。
2.結合教學中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教育和科學態度的培養。教師要把科學方法教育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例如,講氧氣時可以介紹燃素學說是怎樣提出的,這個錯誤的理論為什么當時能得到許多科學家的承認?普利斯特里發現氧氣時應當推翻燃素學說,為什么真理就在面前而普利斯特里卻沒有發現真理?而拉瓦錫是怎樣利用氧氣的發現推翻了燃素說,提出了燃燒的氧化學說?這一曲折過程包含著深刻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使學生從前人的失敗中得到教訓,從勝利中得到啟發,這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很有啟迪作用。
此外,教師還應結合教材,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選取必要的化學史實等,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增進學生對科技重要性的認識。例如,可以介紹居里夫婦歷經45個月的艱辛,終于從數噸瀝青鈾礦渣中成功地提煉出0.1克氯化鐳的光輝業績,以及介紹我國不少科學家具有創新精神和不怕困難挫折的精神,為改變祖國的科技落后作出努力,為世界化學發展所作出的貢獻。這些,無疑會使學生受到尊重事實、獨立思考、一絲不茍、百折不撓、大膽創新等科學態度的熏陶和教育,激勵學生熱愛祖國和獻身事業,樹立為國爭光的遠大理想。
3.加強實驗教育,提高實驗素養,增強動手能力,訓練和培養科學方法。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科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有利于進行科學方法和科學技能的訓練。利用實驗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可以增加實驗內容,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大力改進實驗,鼓勵學生自制實驗裝置及用具等,從而增加學生的訓練機會和效果,縮短理論和實際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要通過實驗,切實培養學生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和不畏艱難的科學精神,理論指導實踐的科學方法以及分析、綜合、概括、推理的思維能力。
二、社會實踐活動是強化科技意識教育的廣闊天地
1.組織科普講座。法拉第就是從聽戴維講科普課而進入科學殿堂的。可以請專家教授介紹化學知識,介紹科學家生平事跡,介紹我國或世界新科技成就及動向,介紹環境污染狀況及防災減災知識,從而深化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認識,進一步激發科學興趣。
2.組織參觀和調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參觀科技成果展覽、污水處理系統、環境監測站、重大事故現場、現代實驗室等,了解化學知識和科學技術在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中的應用情況,還可以讓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如本地區水源污染狀況調查等,加強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三者之間聯系的認識。
3.開展小發明活動。生活之中處處有化學,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書本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自己設計、自找材料、自己動手進行小發明活動,如利用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自制旅行冰袋等,通過這些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利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增進學習興趣和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4.組織學生參加學科競賽。通過競賽,增加學生的科技競爭意識,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還可以組織學生寫小論文,總結知識,訓練他們的科學表達能力等。
三、教師是強化科技意識教育的關鍵
1.精心設計,悉心指導。教師應該挖掘隱含分散在教材中的科技意識教育內容,去整理提煉,從而成為訓練科技意識的好題材。在搞小發明、小制作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制訂實驗計劃,有時還需限制藥品用量等,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還要引導學生自己分析、總結,找出失敗的原因,反復試驗,直到成功為止,從而培養學生優良的品質。
中國現當代文學知識課程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從文學歷史理論知識、文學理解分析以及實踐感知三個層面進行授課,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的固態性與動態性結合的特點。基于此背景,教師在圍繞當代文學課講述時,可以借助師生互動的方式來實現對學生興趣和培養目標結合點的有效挖掘,之后可以按照隨機原則布置相關小題目,讓學生參與到積極發言過程中,提高其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程度,一改以往一言堂的傳統模式。同時,除了需要注重課上學習外,學生課后的自學活動也需要給予重視。第一,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注意記筆記,從而在豐富的積累中帶動自身鑒賞能力的提升。第二,對于半期考核論文要嚴格、認真對待,從而使學生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自身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能得到同步提升。課程教學開展的本質目的就是要圍繞學生這一主體來持續提升其技能水平,而學生對文學的熱愛則是其步入技能培養的牢固基礎。
當代文學在實踐教學中必須要注重對學生現代文化生活的關注,包括學生在生活中參與的語文活動、語文實踐聯系等;要使學生能將所學的現當代文學成果融會到實踐生活中去,實現當代文學服務現代生活的最終目標;要深入挖掘當代文學的起源、發展以及現狀等,并從中不斷探尋學科發展的不足與缺陷;全面研究語文生活的各種要素,實現對各種要素內部與外部情況的有效掌控,包括現行制度、歷史形成等;隨時關注先進技術、理念等的發展,并將這些理論與工具等運用到語文生活中,滿足人們對語文生活的現展需求[1]。
二、多層次教學法的本質
多層次教學法的本質是豐富的,當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緊密相關時,教師便可以利用生活資源豐富的優勢,使課堂上多層次活動開展得更加生動、有效。生活化教學可使學生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實現對智能的全面提升,從根本上實現學生綜合素質與專業技能的高效發展。多方面多層次的智能得到更好的培養,能在真正意義上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多層次教學法的課堂活動設計多是依據不同層次需要而形成的。一個話題一經展開,每個學生便會根據自身的能力水平尋找適合自己的角色去完成自己特定的任務。這種生活化教學的課堂不僅使各層次學生知識能力的應用更趨綜合化,更使他們潛在的不同智能得以充分發展,進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培養與提高。
因此,利用多層次教學以閱讀促教學,是提升學生技能水平的一種有效措施。教師可以將師生閱讀活動的開展作為主要側重點和立足點,以培養學生的思維為導向和主要目標,以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升為根本目的,以師生學習過程積累的文學歷史知識為載體實現對當代文學多樣化的文學現象予以清晰的認知。脫離閱讀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將自身置身于文學文本和教材當中,進而達到提升其審美感悟能力的最終目的。
三、多層次教學法在現當代文學課堂中的運用
(一)提倡多層次教學設計實現課堂教學水平的有效提升
在現代化教學理念下,強化學校綜合教學規劃,實現教學質量的高效率提升,做好課程前期準備工作,是確保課堂教學順利開展、全面提升課堂實踐性與有效性的關鍵。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緊抓課程基本技能訓練,不斷提高教學綜合基本能力,是語文教師的核心立足點,尤其是現當代文學課程本就是一項考驗教師基本功的課程,包括對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實踐教學手段應用能力等,所以教師要在實踐教學中不斷豐富自身的教學經驗與基本功,樹立正確的現代文學教育理念。同時,學校要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教師培訓活動,如普通話培訓活動、課程軟件制作講座等,使教師的基本功得到進一步提升,學校在教學中要針對性地提出基本功培訓要求與標準,對教師定期進行督促與管理,施行分層次、分項目訓練,確保教師能在實踐中貫徹執行多層次教學設計理念,不斷提高自身基本功與綜合教學能力。
(二)利用多層次教學法在課堂進行分析和訓練
分析和訓練是教學的支撐,能確保學校綜合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但當前在實踐教學中通常是每節課都進行新文章的講解,這與鞏固基礎的初衷有些矛盾。當前我國現當代文學主要包含語言學層面、文學層面以及課程交流等層面,在實踐教學中首先要確保教學的靈活性,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課程實際情況與學生的接受能力,將課程規劃設計成階段講或章節講。如果按照傳統的課程標準劃分成十六個或二十個對應課時進行授課,那么就很難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用說讓學生充分掌握課程內容。因此,在現代社會發展理念下,教師要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實現對授課內容的重點信息標注,實現重點突出、非重點輔教學,尤其是針對現代文學教學的重點即文言文教學,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避免學生為取得高分而疲于應付,無法進行有效的歸納整理。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文言文教學內容,引入典故、音頻等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給予學生一定的復習規整時間,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效,但在教學中教師也要注重各項優化措施的可行性,確保各項優化措施立足于實際,實現學生的良性發展。
(三)加快“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的轉型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幾千年來亙古不變,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用的這種定位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教學的本質,卻忽視了學生個體作為人的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意志、習慣、愛好,也有各種各樣的能力或認知或身心方面的差異。很顯然過去那種“以教師的教來規定學生的學”的做法嚴重制約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能力的培養。多層次教學法嘗試了對這種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革命,它變重教師、重教學、重知識點訓練為重學生、重學法、重能力的發展。
以《現代文學》這門課為例,從師生兩個角度來講都較為困難,脫離了教師的教學和引導,沒有以學生需求為立足等都不能使教學活動收獲良好的效果,所以要將學生需求和教師教學充分融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穿插一些網絡較為熱門的話題、現代文學語本體研究現狀等來開展教學活動。又如在學習《詩經》《離騷》等的過程中,可以從其中體會出文章時代背景下的興衰以及個人悲歡等多種情感;在閱讀《赤壁賦》和《荊軻刺秦王》時,可以從中體會到人物鮮明的性格以及人生軌跡;《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和《飛向太空的旅程》等文章,可以直接反映出人類對科學真理的不斷追求;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還可以汲取先人優秀的智慧,從而為我們人生道路指明前進的方向。在每次教學活動開展前,筆者都會向學生講述有關預言家的故事,在講課的時候也會有意識地給學生做語言間的對比。每節課都依據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情感、需求、心理來確定活動設計和課堂管理的。
從教師層面分析,學生學習成績便是學校行政對其評定的砝碼。從學生層面分析,應試教育的最終成績是衡量一個學生是否能順利完成學業的唯一基準,而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已經完全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嚴重制約了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與學生創新素養的培養。而多層次教學法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運用不同評價模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層次進行針對性的檢測,從根本上確保教師對學生學習成績、生活狀況以及心理狀態等的全面把控,提高了教師通過一次測評就能較為準確地把握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學習成效的概率,也為教師利用這些檢測結果來進行自我教學方式、內容等的優化調整提供了支持[2]。針對不同層次學生所制定的教學評價標準是有差異的。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評價手段、教學方法也是多樣化的,在實踐教學改革優化中要始終遵循必要的原則:只要學生本層次內學有所進,我們對他的評定便是積極的、鼓勵性的;只要學生的學習能力能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發展,我們對他的評價便是動態的、發展的,從根本上實現了學生綜合能力素養的有效提升。
[文學博士論文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