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1: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生建筑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建筑類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工作時,往往會更加傾向于建筑業比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很多畢業生都愿意到一線城市。但是從實際的情況來看,在上述地區,建筑行業人才基本上不存在短缺的情況,而中西部地區,在建筑行業,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由于中西部地區,建筑行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薪資待遇水平也不是很高,在加上比較艱苦的生活條件,使得很多畢業生不愿意到中西部去,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就業地點分布的集中,從整體上看不夠均勻。
1.2就業面較窄,需求量較小
建筑類專業的學生,其專業知識較深,專業性也比綜合類專業強。因此,在就業過程中,主要是比較對口的單位,例如,建筑工程設計單位、建設行政管理單位和科研教育單位。重點本科院校或者碩士研究生,一般能夠進入設計院等較好的單位工作,但是地方性的建筑大學,學生的專業基礎和綜合知識,相較于重點大學,要差一些,在就業過程中,主要是一些建筑施工單位。但是很多學生不愿意到一線的施工現場,因此,雖然施工單位需要的人才較多,但是經常出現招不夠人的情況。而畢業生希望就業的單位,如一些設計局、園林規劃局等單位,其人才缺口非常小,并且由于是國家事業單位,建筑類專業畢業生,想要進入上述單位工作,還需要參加公務員考試。總體上來看,地方性建筑大學的畢業生,就業面比較窄,需求量也不是很大。
1.3對就業期望值高
建筑類專業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高受以前學長們的影響,認為建筑類仍然是熱門專業,抱著“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這種思想,再加上一些學校和成功校友的渲染,導致建筑類很多專業畢業生對自身期望值偏高。同時動手能力較弱,缺少老建筑人的艱苦奮斗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1.4對就業單位挑剔
參加本次問卷調查畢業生中,希望到黨政機關就業的有4人,希望到國有企業就業的有70人,希望到外資企業工作的有10人,希望到民營企業工作的有15人。畢業生在求職時存在的問題,在所調查的畢業生中,有近百分之七十的人希望可以進入到國有企業任職,百分之十的畢業生希望可以到外資企業任職,而只有百分之15畢業生希望到民營企業就職。與民營企業相比,國有企業工作比較穩定,福利待遇優厚。這也是畢業生絕大多數選擇國有企業的原因,但正是因為畢業生盲目追求國有企業,而忽略一些條件較好的民營企業,是造成依然沒有簽訂工作的原因之一。
1.5建筑類畢業生中女生就業壓力突出由于建筑行業的工作性質和特點較為特殊,決定了建筑類畢業生中女生在就業時受到招聘單位的挑剔。在當前中國就業環境下,女生就業存在眾多困難。
2地方建筑類大學就業對策建議
2.1大學生加強自生素質的修養
扎實專業素質。打鐵還需自身硬。建筑類專業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的專業,大學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成功,實現自我價值,在學校時就得打下堅固的基礎,要博采眾家之長。同時,建筑類專業更加強調專業實踐能力,通過在學校老師領導的實踐,汲取書本以外的營養,學會活學活用,在大學期間就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實的素質。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增強創業能力。大學生在畢業時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要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由于從事建筑類工作的人員具有高流動性,對于建筑類畢業生而言,如果就業形勢不樂觀,可以先就業,再擇業。也可以選擇自主創業。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一定要未雨綢繆,做好充分的準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大學生要提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者通過對大學生自身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幫助大學生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并在此基礎上明確其實現目標的思路、途徑,使大學生在成長成才的道路上盡可能地少走彎路。在校期間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在選擇就業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畢業生才能選擇合適自己的職務,而不要亂投一通,以致浪費人才資源。
2.2增強教育機構的創新能力
深化教學改革,高校應在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大對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同時深化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以市場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拓寬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知識面,使高校培養的學生具備各種綜合技能,并能夠適應社會對高等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大學生有能力進行自主創業,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現,給自己創造就業機會。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高校要不斷加強和改進就業指導工作,提高就業指導工作水平。從學生入學時起,高校就應在不同階段對學生進行相應職業課程的指導,逐步進行職業規劃,并在大三、大四加大指導力度。
2.3加強國家對大學生就業的扶持力度
制定積極的就業政策,政府要加大對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扶持政策。在高校密集的地區,對已經成立的高校創新產業園區,政府要加強監管,規范相關的創新機制,引導大學生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鼓勵民營公司聘用畢業生。到私營企業就業的畢業生,公安機關積極放寬建立集體戶口的審批條件。對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工商和稅務部門要精簡審批手續,予以積極支持。同時鼓勵畢業生到民營單位、基層單位及廣大農村就業。拓寬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渠道。鼓勵畢業生大基層,到中小公司,到艱苦的地方去工作。改善就業環境,切實保護大學生就業時的切身利益。政府出臺措施平衡中小城市與北上廣等大城市的人才競爭環境。為鼓勵畢業生到農村等基層單位工作而創造有利條件,要切實關心這些高校畢業生的切身利益,對到基層單位工作的高校畢業生提供一些優惠政策,使他們到基層單位工作,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在廣闊的天地大有作為。切實維護女畢業生的合法權利,由于建筑類專業的工作特點,很多單位招聘員工時明確表示不招女生。這導致女生的就業難問題。政府部門應該通過立法制止這種違法行為,保證廣大女性同胞的合法權益。同時,政府應該借助行政執法,遏制這種行為的蔓延。
建筑類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工作時,往往會更加傾向于建筑業比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很多畢業生都愿意到一線城市。但是從實際的情況來看,在上述地區,建筑行業人才基本上不存在短缺的情況,而中西部地區,在建筑行業,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由于中西部地區,建筑行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薪資待遇水平也不是很高,在加上比較艱苦的生活條件,使得很多畢業生不愿意到中西部去,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就業地點分布的集中,從整體上看不夠均勻。
1.2就業面較窄,需求量較小
建筑類專業的學生,其專業知識較深,專業性也比綜合類專業強。因此,在就業過程中,主要是比較對口的單位,例如,建筑工程設計單位、建設行政管理單位和科研教育單位。重點本科院校或者碩士研究生,一般能夠進入設計院等較好的單位工作,但是地方性的建筑大學,學生的專業基礎和綜合知識,相較于重點大學,要差一些,在就業過程中,主要是一些建筑施工單位。但是很多學生不愿意到一線的施工現場,因此,雖然施工單位需要的人才較多,但是經常出現招不夠人的情況。而畢業生希望就業的單位,如一些設計局、園林規劃局等單位,其人才缺口非常小,并且由于是國家事業單位,建筑類專業畢業生,想要進入上述單位工作,還需要參加公務員考試。總體上來看,地方性建筑大學的畢業生,就業面比較窄,需求量也不是很大。
1.3對就業期望值高
建筑類專業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高受以前學長們的影響,認為建筑類仍然是熱門專業,抱著“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這種思想,再加上一些學校和成功校友的渲染,導致建筑類很多專業畢業生對自身期望值偏高。同時動手能力較弱,缺少老建筑人的艱苦奮斗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1.4對就業單位挑剔
參加本次問卷調查畢業生中,希望到黨政機關就業的有4人,希望到國有企業就業的有70人,希望到外資企業工作的有10人,希望到民營企業工作的有15人,在所調查的畢業生中,有近百分之七十的人希望可以進入到國有企業任職,百分之十的畢業生希望可以到外資企業任職,而只有百分之15畢業生希望到民營企業就職。與民營企業相比,國有企業工作比較穩定,福利待遇優厚。這也是畢業生絕大多數選擇國有企業的原因,但正是因為畢業生盲目追求國有企業,而忽略一些條件較好的民營企業,是造成依然沒有簽訂工作的原因之一。
1.5建筑類畢業生中女生就業壓力突出
由于建筑行業的工作性質和特點較為特殊,決定了建筑類畢業生中女生在就業時受到招聘單位的挑剔。在當前中國就業環境下,女生就業存在眾多困難。
2地方建筑類大學就業對策建議
2.1大學生加強自生素質的修養
扎實專業素質。打鐵還需自身硬。建筑類專業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的專業,大學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成功,實現自我價值,在學校時就得打下堅固的基礎,要博采眾家之長。同時,建筑類專業更加強調專業實踐能力,通過在學校老師領導的實踐,汲取書本以外的營養,學會活學活用,在大學期間就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實的素質。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增強創業能力。大學生在畢業時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要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由于從事建筑類工作的人員具有高流動性,對于建筑類畢業生而言,如果就業形勢不樂觀,可以先就業,再擇業。也可以選擇自主創業。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一定要未雨綢繆,做好充分的準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大學生要提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者通過對大學生自身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幫助大學生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并在此基礎上明確其實現目標的思路、途徑,使大學生在成長成才的道路上盡可能地少走彎路。在校期間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在選擇就業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畢業生才能選擇合適自己的職務,而不要亂投一通,以致浪費人才資源。
2.2增強教育機構的創新能力
深化教學改革,高校應在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大對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同時深化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以市場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拓寬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知識面,使高校培養的學生具備各種綜合技能,并能夠適應社會對高等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大學生有能力進行自主創業,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現,給自己創造就業機會。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高校要不斷加強和改進就業指導工作,提高就業指導工作水平。從學生入學時起,高校就應在不同階段對學生進行相應職業課程的指導,逐步進行職業規劃,并在大三、大四加大指導力度。
2.3加強國家對大學生就業的扶持力度
制定積極的就業政策,政府要加大對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扶持政策。在高校密集的地區,對已經成立的高校創新產業園區,政府要加強監管,規范相關的創新機制,引導大學生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鼓勵民營公司聘用畢業生。到私營企業就業的畢業生,公安機關積極放寬建立集體戶口的審批條件。對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工商和稅務部門要精簡審批手續,予以積極支持。同時鼓勵畢業生到民營單位、基層單位及廣大農村就業。拓寬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渠道。鼓勵畢業生大基層,到中小公司,到艱苦的地方去工作。改善就業環境,切實保護大學生就業時的切身利益。政府出臺措施平衡中小城市與北上廣等大城市的人才競爭環境。為鼓勵畢業生到農村等基層單位工作而創造有利條件,要切實關心這些高校畢業生的切身利益,對到基層單位工作的高校畢業生提供一些優惠政策,使他們到基層單位工作,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在廣闊的天地大有作為。切實維護女畢業生的合法權利,由于建筑類專業的工作特點,很多單位招聘員工時明確表示不招女生。這導致女生的就業難問題。政府部門應該通過立法制止這種違法行為,保證廣大女性同胞的合法權益。同時,政府應該借助行政執法,遏制這種行為的蔓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要始終貫穿于大學生日常教育實踐教學環節,把握時代特征,把握大學生的特點,用大學生最喜歡的交流方式和方法,引領青年、組織青年和服務青年。當前,大學生具有個性張揚、好勝心強、自尊心強、渴望表現、希望認可、抗壓力弱等特點,這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審時度勢,從單一教育方式轉變為互動教育方式,從生搬硬套的理論教育轉變為網絡新媒體互動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從視角導向轉變為與時代相結合的教育方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當中。
2.引領途徑的變化。
伴隨著網絡新媒體的應用與微博、微信時代的到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領的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提高和拓展工作能力和視野,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運用新媒體網絡的傳播力量,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途徑,促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教育內容“進網絡、進課堂、進社區、進頭腦”,使大學生更容易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并將其寄予自身的成長、成才過程當中。
3.引領內容的拓展。
當前,隨著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多變性的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思潮也發生了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據社會主義思潮發展變化的規律,按照社會主義思潮發展的要求,本著“立德樹人”的理念和學生發展的需要,通過創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內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拓展延伸到大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應用于日常實踐教學環節之中,使大學生豐富自身的知識理論素養,做堅定社會主義發展的踐行者和促進者。
4.引領內涵的深化。
要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實效性以及針對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緊密聯系社會現實,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校園文化、教育教學、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內涵建設,不斷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與理解,不斷拓展其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幫助大學生提升思想素質和綜合素養,使大學生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育人目標的功能
1.自我教育功能。
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要緊緊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工作理念,在尊重大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主動培養大學生的認知行為,引導大學生提高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大學生道德判研水平的發展,切實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針對性,使其永葆生機與活力。
2.自我管理功能。
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內容要“貼近生活、貼近實踐、貼近師生”的原則,要強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實踐環節,使之內化為大學生日常的行為習慣,不斷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正確的思想與情感,提高在參與實踐活動過程當中正確的行為導向,促進大學生自我認知的合理行為。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大學生時代的特性,根據不同的對象、年級,分層次進行教育和引導,確定不同的教育目標和內容,講究教育的層次性、漸進性,啟發大學生在實踐過程當中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在實踐過程當中的認知水平。
3.自我服務功能。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功能在于通過對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人生觀、世界觀,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大學生在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同時,能夠得到更好的認知與鍛煉,而大學生只有在日常的學習當中,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才能不斷地提高理論素養,自覺的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過程當中;才能不斷適應新的形勢變化,使自身的自主意識、自我意識增強,進而提升自我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方法,不斷提高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在實踐過程當中達到自我服務的目的。4.自我表現功能。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要充分把握和挖掘大學生的性格與特點,從尊重個性發展和育人的角度出發,加強大學生自我認知的培養與發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真正能讓大學生愿意接受、主動接受。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實踐過程當中,有針對性、時效性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關鍵,要分析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方法,來滿足大學生個性發展,在彰顯他們個性發展和滿足他們個人需求的同時,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思想和行動。
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路徑的建構
1.創新教育體制機制,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
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以一定的社會共識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導地位的確立和鞏固過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體制機制的重要環節。一方面,通過科學合理的分工,確保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體制機制創新,逐步形成“責任明確、協調配合、運轉高效、上下聯動”的教育合力機制。另一方面,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立體網絡,高校要齊心協力與各二級學院和教學單位建立起聯動機制,努力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師生共同參與”的格局,努力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體系。
2.創新教育實踐理念,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理念。
要重點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教育的思想引領,在教育實踐環節充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細化到工作的各階段,把握大學生成長發展的規律,為每個大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以大學生主體需求和身心健康成長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將“我們想怎么做”變成“學生需要我們怎么做”。要在做好大學生實踐教育工作的同時,結合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做好服務工作。同時,要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學校和自身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持把大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檢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得失的試金石。
3.創新教育實踐內容,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樣化。
創新教育實踐內容是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展的需要,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獨特的辦學理念和辦學風格。堅持將創新實踐內容“主干”教育和實踐“支干”教育相結合,在實踐階段不斷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體系的認同。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改革教學方式、手段、方法,如運用討論法、問答法、辯論法、咨詢法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頭腦。同時,加強實踐環節,如組織新生軍訓、社會調查、參觀考察、勤工儉學、社區服務和公益活動、生產勞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紅色之旅等,讓大學生了解社會實情、增長見識,在實踐中學習和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多樣化的發展。
4.創新教育實踐載體,發揮網絡正確輿論導向的引領作用。
充分發揮網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認真研究校園的互聯網建設,在借鑒新技術網絡新媒體上下功夫。在創新教學實踐載體上,要充分把握在大學生當中流行的微博、微信、騰訊QQ、人人網、飛信等新型媒介網絡平臺,以生動事實為依據,結合生動形象的案例,做好虛擬網絡和現實教育的相結合教育實踐平臺,充分發揮網路新媒體的作用,主動搶抓占領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的路徑,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熏陶上有新的突破,為校園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5.創新教育實踐壞境,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主渠道功能,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中心任務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普及和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在以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貫穿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有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教育成果,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學實踐環節,分步驟、分階段,逐項推進與落實。同時,要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廣泛開展文體娛樂、學術科技、報告講座等活動,使教育載體多元化和價值觀念直觀化,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有效解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價值導向問題。
宿舍文化作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高校校園環境中,把學生作為主體,把宿舍及其周邊場所作為主要活動區域,把積極向上、健康的課外活動作為主要活動內容,把校園精神作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學生共同創造和享受各種文化形態的群體文化。良好的宿舍文化對優良學風的養成起著積極地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和教育也在宿舍文化的構建和完善中不斷地得以促進和發展。特別是在當前高校后勤社會化工作的逐漸深入,學生公寓制與社會化管理模式已經開始施行,學生宿舍越來越成為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高校大學生管理和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勢必要向學生宿舍轉移。
二、新時期加強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一)幫助大學生正確處理好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
集體主義本身是對社會主義社會集體和個人之間關系的倫理關系、經濟關系的概括,反映了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本質,它不但是社會主義勞動者個體行為的道德價值導向,同時也是社會主義集體行為的道德價值導向。在大學生群體中,每個個體來自不同的地域,受到過不同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因此,每個人在處理與他人、集體、社會的關系時,就會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特別是在當前多元價值觀開放的年代,大學生對個人、集體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處理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認識和表達方式。大部分的思想認識和表達方式都是符合社會主義社會性質和發展方向的,但任然有少部分大學生對待集體和社會的態度已經超出了社會主義價值觀所倡導的范圍,甚至已經滑向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深淵。這就要求高校應該及時地對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做好積極的引導,教會他們如何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堅決杜絕學生個人利益至上的不良習氣,想方設法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在實際生活中養成集體主義至上的觀念。
(二)幫助大學生提高現實交際能力的需要
新一代大學生普遍是獨生子女,從小幾乎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的,較為習慣“唯一”的生活狀態。進入大學之后,臥室由在家時的一人間變為了四人間或六人間,以前的屬于自己的私人區域變為四個人或六個人的私人區域。環境的突然改變沒有立即帶來大學生心理上的變化,當代獨身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溝通障礙和個人主義思想在大學宿舍里面有所蔓延。其中,缺乏有效溝通更是成為了阻礙宿舍里、室友間深厚友誼養成和寢室良好學風形成最主要的因素。特別是當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善于運用網絡獲取信息和知識,通過網絡來學習和生活。同時,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們寧可選擇不相信寢室的室友,反而將這種情感的宣泄和釋放通過網絡來實現,從而使得本來應該屬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成了人與機器的交往,嚴重淡化了學生的現實感,忽略了構建現實良好人際關系的生存守則,導致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缺乏現實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和最基本的自我表達能力,進而導致不少大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后,長時間適應不了現實社會生活,存在嚴重的溝通障礙和社會融合力。對大學生進行集體主義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群居生活,幫助大學生在集體中重新定位自己、發現自己的個人價值、集體價值和社會價值。
三、新時期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淡薄
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給人們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在逐漸淡化著人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大學生自我意識、成長意識不斷增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青年價值觀的形成有積極的作用,但是正是由于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從而導致了利己主義、拜金主義。部分大學生過度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而忽視了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實現,在很多大學中都存在著大學生為得獎學金、評先進資格、入黨資格等進行明爭暗斗、撕破臉皮的現象,對學校的校風、學風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這值得引起社會和學校的廣泛重視。
(二)理論與現實的脫節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普遍認為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非常困難。其原因就在于書本上的內容和現實的發展有時并不能做到完全同步,只要在現實生活中,同學們發現書本上闡釋的內容和實際生活是脫節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的所有努力都會白費。同時,任課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機會往往僅限于課堂,走出課堂后,很少有時間和機會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在這種情況下,輔導員成了鞏固課堂教育成果最主要的人員。但是,一個輔導員往往要帶幾百個學生,不可能對每位學生的思想狀況都掌握得滴水不漏,而且現實狀況是大部分的輔導員常常忙于日常的工作瑣事,往往忽視掉對學生至關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也僅體現在每年定期舉行的各種大型活動中,并沒有將這項工作細化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造成學生在形成集體主義意識的過程中,很容易就中途淡化、甚至完全喪失了這種思想認識。
四、宿舍文化建設對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強寢室文化建設是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有效途徑
一般來說,大學里的各個學院(系)相對比較獨立,學生群體主要有學生宿舍、班級、年級、學院(系)等四種群體組織。其中,宿舍是大學生四年中呆的時間最多的場所和活動區域,生活里的瑣事閑聊、學習中的奮進拼搏、情感中的歡樂悲傷,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同寢室的人。因此,加強寢室文化建設就成為了當前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最為有效的途徑。充分利用寢室文化的構建,引導和教育大學生樹立集體主義的意識,努力增強他們的凝聚力。例如,舉辦寢室美化大賽、寢室才藝大比拼等活動,充分釋放和挖掘同學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在打造完美寢室的過程中,認識到集體的力量、感悟到集體的溫暖,讓大學生明白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辯證關系。只有這樣寓教育于活動中,把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與自身的實踐統一起來,才能使集體主義教育更加形象化、具體化,才能更好地弘揚集體主義精神。
(二)加強寢室文化建設是檢驗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試金石
當前,各高校對于集體主義精神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課堂上,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和引導促進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但是,對于如何檢驗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情況,還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渠道來得出結果。目前,正值后勤改革的發展階段,探索寢室文化建設如何促進學風建設的方向正好賦予了寢室文化建設檢驗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培育情況的這一重要使命。寢室文化建設的優劣直接反映著這一寢室凝聚力的高低,體現著寢室個體最基本的集體主義意識和集體榮辱觀。一個寢室的文化氛圍營造的特別好的話,相對來說,該寢室在寢室之間的感召力、寢室成員之間的友愛度、成員個體內心的集體主義意識就要強得多;相反,該寢室各種反映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各項指標都是呈負增長的趨勢。同樣的,如果一個寢室成員之間的友愛度、成員個體內心的集體主義意識強的話,也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寢室文化的構建。
五、宿舍文化建設對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作用發揮
(一)構建良好的宿舍環境
良好的宿舍環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熏陶人的心靈。構建良好的宿舍環境既要靠宿管工作人員打造好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同時還需要大學生與宿管人員一起維護,將基本的物質環境盡量最優化,使得宿舍環境為學校的校風建設、學風建設提供最佳的教育環境。真正讓學生自己感受到在宿舍里邊住得舒心、住得放心、住得安心。這就要求,宿管人員要在衛生干凈整潔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宿舍布局,將不同學院和專業劃定在不同的區域,這樣便于開展個性化宿舍建設評比活動;同時,根據以學院和專業為單位的寢室劃分,不同專業的同學根據他們的專業特色,從整體色調、墻貼內容、物品擺放、綠化美化等方面進行寢室風格的設計,力爭打造專業特色鮮明、格調品味高雅的宿舍文化,形成積極向上的文明風氣,弘揚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二)強化科學的宿舍管理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中國建筑及其相關產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高速公路和鐵路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蓬勃興起,城鎮化的速度不斷加速,民營建筑企業及其相關產業迅速崛起,人們對生活和居住環境的要求不斷提升,這一切都對建筑類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起點的歷史時刻,針對國情中國選擇了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模式,中國正面臨著經濟增長方式從生產要素趨動型向自主創新驅動型的根本轉變。創新型國家與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高素質的建筑人才、高水平原創性的科技成果和高質量的社會服務。這一切都需要中國建筑類工程教育在向先進國家學習的同時,結合國內經濟發展的實際,加速提升和改造。
一、樹立人文素質教育與工程教育并重的育人理念
作為一所以土木建筑及其相關學科為特色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我們強調工程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并重,不斷加強了本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并啟動了學校“文化建設工程”,具體做法是:
(1)在學校內增設人文類、藝術類、法學類、理學類專業和系科,將學校由原來以工科為主的大學改造成為了以工程學科為主體,兼有文、理、藝、法、經等學科的多科性大學。強調理科對工科的支撐,突出文、理、工、管、藝等學科的有機融合。
(2)每年舉辦200多場由文化名人、社會名流和知名企業家主講的人文講座,聘請大批知名作家和評論家到校任教,提高教師的文化層次和素養,強化人文素質教育。
(3)在學校創辦“校史館”、“賈平凹文學藝術館”、“建筑館”、“自然科學展示館”、“材料與礦物標本陳列館”,舉辦各種文化藝術展覽和多種文學刊物,營造濃郁的人文氛圍,使大學生們“不養而成”。
(4)以大學生為主體,開展豐富的文化藝術活動。創建了大學生文學社、讀書會、大成講壇、國旗隊、管弦樂團、合唱團、舞蹈團、社會實踐小分隊等群眾性社團,使工科大學生在各種文化藝術活動中,增強大學生們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養成。
幾年的文化素質教育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大學生的誠信程度不斷提高,出現了一批無人監考班集體。學生們的社會責任心大大提高,“愛心家教”組織受到國家的表彰、“大學生支農團”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活動中被國家樹立為學習的榜樣。
二、制定厚基礎、寬口徑的專業培養體系
在高度計劃經濟年代里,中國的工程教育主要由各工業部委舉辦。各工業部委主要基于對物的制造來培養人,工程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不是以人為本,而是以物的品種和制造工序為本。于是工業部委越化越小,工程教育的專業劃分越來越細,專業數目越來越多。學習蘇聯前的1952年,我國高等學校的專業數為215個,其中工程學科的專業數為15個。學習蘇聯后的1963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專業設置數為510個,其中工科類專業劇增到164個。1982年,我國的本科專業增加到1443個,增加后的工科專業達到255個。工科類專業經歷了由學科設置專業到行業設置專業到由產品(或工序)設置專業的巨大變化。
以我國“土木工程”專業為例,1952年前僅此一個專業。1953年后開始設有“工業和民用建筑”專業和“結構工程”專業,到20世紀80年代就增加到建筑工程、地下建筑、道路工程、礦井建設、橋梁工程、鐵道工程、水利工程等近10個專業。再如建筑材料類專業,1956年僅設有“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專業”,到1982年就演變為水泥、混凝土、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磚瓦、非金屬礦產等8個專業。
缺乏人文教育的窄口徑專才教育,使得學生視野狹小、心理封閉,很難獲得奇想和創新的靈感,即使有一點思想的火花,也不會有實施的膽略和氣魄。所培養的學生匠氣十足,習慣于復制或重復性操作,不敢超越前人或越雷池半步,更有甚者性格怪僻,不能與人很好地協作共事。
而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科學和技術呈指數形式增長,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即使是一些傳統的產品或產業,其品種和工藝在高新技術的支撐下,也不斷經歷著革命性的變化。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企業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人們職業的變動性越來越大。因而窄口徑的工程教育與現代工業在高度分化基礎上的全面綜合化的大趨勢相違背,難以應對產品替代、企業破產等引起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工作性質的轉移,更滿足不了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
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對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加強學生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另一方面需要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這就需要我們工程教育在拓寬專業面的同時,加強基礎理論和基本素養的教育。
我國大學本科專業已經從1982年的1343個縮減到1997年的249個。我校的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拓展為土木工程專業后,涵蓋了原建筑工程、道橋工程和巖土工程。原水泥、耐火材料、混凝土等專業合并后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其專業面涵蓋原無機、金屬等類材料的十多個專業。
專業口徑的變化,自然引起了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巨大變革。構建適應科學技術和社會快速發展需要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就顯得十分迫切了。
三、構建“階段、平臺加模塊”的工程人才培養過程體系
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訓練是一個頗為復雜的循序漸進得系統工程。根據高素質、厚基礎、強能力的培養目標要求,科學合理地設計系統、不斷建設和完善系統、認真科學地實施該培養過程、適時檢測過程運行狀態并及時進行狀態參數的調整,同時及時地發現一些拔尖人才,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將構成工程人才培養的主線。這里面難點和重點是培養過程的設計、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建設。
我校的做法是將整個工程人才培養過程分解為三個階段、六個平臺和若干個模塊。三個階段為大學本科的“基礎教育階段”、“學科基礎教育階段”和“專業教育階段”。六個平臺指依知識傳授和工程人才培養的規律,按照“公共基礎教育平臺一專業啟蒙教育平臺一基礎理論平臺一技術基礎理論平臺一專業教育平臺一專業知識拓展平臺”一步步地推進。
大學生導師制起源于英國的牛津大學,由溫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創。導師制是指在師生雙向選擇的前提下,由專業水平高、德才兼備的老師擔任本科生的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品德、生活以及心理進行單個指導的一種教學制度。目前,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進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導師制:碩士生導師制、博士生導師制、班主任制、全員導師制、全程導師制、科研型導師制等。但在各種導師制下輔導員和專業教師的工作不清晰、分工不明,這樣對大學生的學業發展、科研興趣有直接影響。本文以山東建筑大學材料學院為例,探討雙導師制下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模式。
一、雙導師制的內涵及實施過程
筆者學院從2006年開始嘗試雙導師制,主要核心思想是大一、大二以思想政治導師――輔導員為主;大三、大四以專業導師――青年教師為主。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通過科研將輔導員的思想引導和專業教師的專業指導有機結合在一起,便于學生的日常管理和科研業務水平的提高。
大一、大二期間主要以輔導員為主,主要負責學生的生活、學習、勤工助學、黨建、校園文化等工作。大一期間根據學生對專業方向的興趣分成不同的科研興趣小組,依據科研興趣小組邀請專家教授講座;大二期間依據科研興趣小組開展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和學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活動,幫助學生確定科研興趣和自信心。
大三、大四期間主要以青年教師為主,主要負責學生的專業指導、專業興趣的培養、科研水平的提高等。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大賽、鑄造工藝設計大賽、混凝土設計大賽等各種全國競賽,激勵學生撰寫學術論文;暑假期間帶領學生參加“頂崗實習”暑期社會實踐和學院“開放性實驗”活動。
二、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機制
1.引導學生做好學業規劃
雙導師制下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提高,首先是做好學生的學業引導,做好學生的指路明燈。輔導員根據學生不同專業方向建立科研興趣小組,例如表面工程小組、鑄造小組、模具設計小組、焊接未來小組、金屬材料小組、綠色建筑小組、CAD設計小組等30個科研興趣小組,每組20個學生左右。然后根據科研興趣小組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做專業報告,每年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40余人,學生反響熱烈且參與度高。最后根據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表現建立學生專業綜合素質評價表,再組織開展各種比賽,為提高科研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2.鼓勵學生參與第二課堂
材料學院依托山東省鑄造協會、山東省表面工程協會、山東省機械工業協會、山東省科學院、山東開泰集團等20家企業建立了“科研、實踐、實習、教學、就業”為基地的第二課堂。以“頂崗實習”的形式,深入企業,了解企業需求;以“挑戰杯”大學生系列競賽等為龍頭,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提高科研能力;以“開放性試驗”為陣地,組織學生熟悉實驗過程、儀器操作。
三、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效果
1.就業能力明顯提高
雙導師制實施后學生就業能力明顯提高。近三年材料學院畢業生初次簽約率超過95%,總體簽約率達100%。就業單位主要有國家核電、中建集團、寶鋼集團、濟鋼、山東電力集團等大型企業,考研學校主要有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院、山東大學等知名院校。
2.科研成果斐然
雙導師制實施后學生在儀器操作、實驗設計、論文書寫等方面的能力有明顯提高。近三年學生在社會實踐、科技創新等活動中取得顯著成績,先后有山東省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稱號4人、山東建筑大學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稱號128人、“挑戰杯”等科技競賽國家級獎勵7項、省級獎勵38項、新型專利28項。
雙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是通過輔導員和青年教師的不同指導,從學生科研興趣小組、社會實踐、科技競賽、開放性試驗等方面探索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機制,建立完善的科研能力培養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
[1]鄭文強,丁倩.科研型導師制對本科生科研水平影響初探[N].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1(23).
關鍵詞:
土木工程材料;知識分層;教學設計;教學實踐;課程教學
知識是基礎,是載體;能力是知識的綜合體現;素質是知識與能力的升華。知識、能力、素質是進行創新的基礎,只有將三者的教育與培養結合在一起,并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才能培養出高水平的人才。高等教育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升華其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布盧姆認為,只要在提供恰當的材料和進行教學的同時,給每個學生以適當的幫助和充分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任務或達到規定的學習目標[1]。其實很多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學生智慧能力的欠缺并不是主導因素,未能提供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才是造成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最大原因。因此,筆者在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教學中采取知識分層的方法,將課程知識劃分為不同層次,預定目標,并采取針對性措施,幫助學員實現獲得“知識、能力、創新”不同層次知識的目的[2-4]。
一、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知識分層的教學設計
土木工程材料課程主要介紹各類建筑材料的成分、生產過程、技術性能、質量檢驗以及應用等基本知識。材料種類繁多,內容繁雜,各章自成體系,而且概念多、術語雜;經驗性的東西多,邏輯推理性內容少;文字敘述多,公式計算少。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對知識的理解并不難,難的是抓不住重點,感覺要記憶的東西太多,不能將繁雜的內容梳理出條理清晰的層次,以致學生感到學習難度較大,學習效率不高。 依據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知識來源及其特點,將該課程教學內容劃分為:教材知識、拓展知識、科學知識三個層次[5]。(1)教材知識:即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要求掌握的內容,包括水泥、混凝土、鋼材、防水等材料的化學成分、生產工藝、技術性能、質量檢驗以及材料的基本性能試驗等;(2)拓展知識:指教員對課本知識的分析和拓展,主要內容是教員在科研、工程等實踐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知識,以及課本以外的專業知識等[6];(3)科學知識:與土木工程有關聯的一切材料知識與實踐,重點介紹材料科學發展的最前沿知識,及其在防護工程中的應用,如泡沫鋁、納米二氧化鈦、石墨烯、相變材料、形狀記憶材料等新材料的功能開發和應用研究,主要作用是激發學員的創造力。針對不同層次的知識,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和不同類型的評價方法,實現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7]。通過任務—問題,引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實現學員獲得“知識、能力、創新”三位一體課程知識的目的,培養學員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知識分層的教學實踐
為了深入貫徹理工大學精英教育理念,充分發揮教員的主導作用,引導學員全面成長,更好地對學員因材施教,拓寬學員視野,培養學員的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從2009年開始,筆者嘗試在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教學過程中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實踐中將導師制與課堂教學內容形成良好的銜接、互補,并對課程的知識體系進行梳理,逐步形成了“知識分層”的教學思想,在探索實踐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課前預習以教材和學習指導書為載體,引導學員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前自學,時間以10分鐘至30分鐘為限。課前自學能使學員對概念性知識有初步認識,對不能理解的知識點或各類疑問帶到課堂上反饋給教員。本過程以讓學員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識為目標。
(二)課堂教學教員對學員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查,獲得學員不能理解的知識點或各類疑問,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講解必須掌握的重點、難點,確保學員能夠掌握人才培養方案要求掌握的知識。本過程以讓學員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識為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員對課本知識進行拓展,介紹真實的工程案例或事故,重點是軍事工程。本過程以讓學員了解和掌握拓展知識為目標。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內容:(1)大型工程涉及的材料:包括國內外各類典型工程及本地區的重點工程,如青藏鐵路、水立方、鳥巢、蘇通大橋、杭州灣大橋、永興島建設等工程中涉及的各類材料,體現理論知識與工程應用的緊密聯系。(2)工程事故:包括各類媒體介紹的工程事故及環境污染實例,如重慶彩虹橋垮塌事件、家庭裝修帶來的“裝修病”等,以此作為切入點介紹材料性能對工程結構質量和使用性能影響的重要性。(3)特種材料及技術:如“耐高溫—高寒混凝土”“耐海水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混凝土結構搶修加固材料”“再生混凝土”“材料無損檢測技術應用”等,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員針對工程實踐特點,根據基礎理論知識進行材料創新設計。
(三)實驗教學實驗教學作為大學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教學環節。相對于理論教學,實驗教學更具直觀性,更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8-9]。1.基本實驗按照《全國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育評估標準》對土木工程材料課程實驗教學的要求,完成六個驗證性實驗。本過程以讓學員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識為目標。2.自主實驗即開放式“三性”試驗,實行自主選題、自行設計、自主操作。采取“本科生導師制”[10],引導學生組成興趣小組或科研團隊自行選擇試驗內容,合理利用實驗室已有設備制定試驗方案,并得出實驗結論。遵循“引導—自學—輔導—實踐”四個環節,激發學生自主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熱情,把綜合理論知識和技術融入到研究過程中,培養學生合作研究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開發學生的潛力,為培養優秀學員創造條件。本過程以讓學員了解科學知識為目標。在自主實驗的基礎上,教員根據學員的選題提供研究思路,以國防工程新材料研制俱樂部為平臺,帶領學員進行各類實踐活動,如面向學生的科研立項、開展學科競賽、參與教員的科研項目等。主要成果形式可以分為三大類:論文類、發明類、競賽類。(1)論文類,包括科普類論文和學術類論文。從材料角度對大型工程進行材料設計,或從工程事故分析報告等角度撰寫論文,要求正式發表,包括會議論文。如論文《‘美國911事件’中鋼材對火災產生、蔓延的影響》《建筑環境污染事件中材料的決定因素》等;也可以根據國家戰略或國防戰略選題,如《設計南海、西南高寒地區所需要的特種建筑材料》等。(2)發明類:以土木工程建設、國防工程建設或軍事需求進行選題,包括材料發明、材料結構設計等,通過試驗進行發明創造,并申請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3)競賽類:以材料的創造發明或論文形式,參加校內外各類學科競賽。如每年一次的理工大學“卓越杯”科技創新大賽,每兩年舉辦一屆的“全國大學生混凝土設計比賽”“中國大學生新材料創新設計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甚至可以參加相關學科的競賽,如“全國大學生混凝土結構大賽”等。
(四)課程考核課程考核包括教學不同階段的全過程評價,既考核結果,也考核過程。一是考核學員對教材知識的掌握情況,占總成績的70%,具體包括預習單、作業本、實驗報告、考試成績等。二是考核學員對拓展知識的了解、掌握情況,占總成績的20%,主要包括課堂表現、創新選題等。三是考核學員對科學知識的了解、掌握情況,占總成績的10%,是課程成績評定為優的重要依據。主要以課外創新作品的呈現程度來進行評價,如撰寫論文5分,如果了(或有錄用通知)就10分;發明創造有作品的5分,申請了專利的10分;正式參加了比賽的5分,已經獲獎的10分。
三、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知識分層教學成效
在“土木工程材料知識分層”教學設計和實踐的過程中,先后獲得學院“建筑材料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本科精英教育的探索———課外實踐導師制”“基于建筑材料課程的學員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等教學科研項目的支持,獲得一些教學改革成果。在課程考核方面,近幾年學生通過率都達到100%。優秀率從5%左右提高到10%以上。在撰寫論文方面,學員團隊在教員的指導下撰寫了《泡沫鋁的特性及其在防護工程中的應用探討》《室內電磁輻射污染分析與評估》《基于金屬熱工藝“四火”原理實現鑄強兵之“劍”》等多篇學術論文。在創造發明方面,在教員的指導下,學員自主開展“寒區單兵多用途自熱包”“一種高強陶粒混凝土的研制”“K-15快速高強搶修加固材料”等材料研究,并申請了專利。在參加競賽方面,學員連續四年組隊參加理工大學“‘卓越杯’科技創新競賽”“第三屆全國大學生混凝土大賽”,多人次獲獎;參與“本科生導師制”課外創新學習的學員,有多名被保送或考取研究生。
四、結語
在理工大學實行“一導五法”教學改革的大環境下,教員和學員參與教學改革的熱情空前高漲,學員各類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得到了校院多級政策支持,“本科生導師制”也在各學院深入推進。今后應將全國或兄弟院校的更多有價值的學科競賽引入學校,并將參賽的組織模式固定下來。此外應進一步加大學員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成效與學分、評優、保研等評價體系的聯系,為學員的成長創造更加廣闊的平臺。
參考文獻:
[1]李玲,熊健杰,韓玉梅.西方教育目標分類學對構建我國教師素質標準的啟示[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7(6):65-69.
[2]王澤文,徐定華,樂勵華,劉唐偉.大學數學教學規范及其知識體系與課程的構建[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3):95-97.
[3]李愛平,郝英.論分層教學在計算機課中的應用[J].高教視窗,2009(3):183-184.
[4]方嵐.高等院校本科生綜合素養的培育途徑[J].當代經濟,2009(6):116-117.
[5]徐家良,陳曉峰.分類分層次的計算機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2,10(3):56-59.
[6]楊湘.應用處方式分層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成人教育,2010(10):89-90.
[7]吳紅耘.構建基礎教育課程目標體系的現代心理學基礎[J].教學與管理,2010(10):8-9.
[8]鄒斌.教師知識與教師專業化[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4-8.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18-0012-03
土木工程專業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畢業設計則是土木工程專業本科實踐教學的綜合,更體現了畢業生解決實際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隨著卓越工程師培養和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不斷提高,傳統的畢業設計指導模式已無法滿足畢業設計的質量要求[1-2]。同時,建筑行業也對土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當前,在提出建設應用技能型高校,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的背景下,本文面向建筑行業需要,探索與創新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指導模式,建立團隊指導、產學研聯合培養、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一體化、科研項目―創新實驗―畢業論文一體化等畢業設計指導模式,以期提高畢業設計質量,鍛煉學生運用綜合知識的能力,實現卓越工程師和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要求。
1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畢業設計選題單一,與實際工程脫節 從畢業設計題目看,大多數畢業設計選題以工程設計為主,單一且陳舊,脫離實際,不能體現本學科最前沿的知識。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主要是多層民用建筑,雖可涉及辦公樓、教學樓、商場、住宅等,但基本均為框架結構,較少涉及鋼結構、工業廠房、高層建筑等。對技能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來說,只有少數學生可以進入設計單位,絕大部分畢業生從事施工、監理、造價、檢測等工作[3],但畢業設計很少涉及,與實際工程需要脫節。
普遍存在前松后緊現象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時間一般為14~16周。實踐表明,在畢業設計開始時,部分學生無從下手,部分學生尚未進入狀態,不急于開始畢業設計工作;另外,就業、考研成績剛剛公布等因素,使得畢業設計的前期時間被大量占用,影響了畢業設計的質量和進度。隨著畢業設計工作的開展,特別是到5月份,學生才意識到時間緊迫,于是開始加緊時間,加快速度,也使得畢業設計質量不高。總之,這種前松后緊的現象使得計算書和圖紙錯誤較多,導致畢業設計質量下降。
照抄照搬現象亦較普遍 目前,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基本采用電腦繪圖并完成計算書,鍛煉了學生軟件應用能力,但這也為學生照抄照搬別人的畢業設計成果提供了條件[4]。在畢業設計期間,不少學生能找到往屆畢業生的畢業設計成果。很多學生由于前期進度較慢,后期直接將別人的畢業設計計算書和圖紙稍加修改,從而短時間內完成畢業設計。這樣完成的畢業設計往往錯誤百出,極易出現計算書前后矛盾、計算書與圖紙自相矛盾等情況,失去畢業設計的目的。
指導教師水平有待提高 應用技能型高校,絕大部分本科辦學時間不長,近年來引進教師較多,他們基本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對理論課程比較熟悉,但對實踐教學內容明顯不熟,工程實踐訓練更加缺乏,對規范條文也不夠清楚,不能很好地指導畢業設計。同時,高校歷來重視教師的學歷層次、科研項目、論文、經費到賬等,對教師的工程實踐不夠重視,導致部分高學歷教師在指導畢業設計時,僅能解決畢業設計中的小問題,影響了畢業設計質量,與應用技能型高校的辦學思想也不符。
2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指導模式的創新途徑
在應用技能型高校辦學背景下,面向建筑行業需要,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指導模式亟需改革和創新。基于此,提出幾種畢業設計指導模式。
團隊指導畢業設計 土木工程專業涉及面廣,其內容無法在畢業設計中全面體現。組建團隊指導畢業設計,從科研、工程實際出發,由多名教師合作組建指導教師團隊,指導多名學生完成較大的畢業設計課題[5]。例如,以某公路設計為團隊畢業設計題目,學生團隊可分別完成線形設計、路基路面設計、橋涵設計、概預算與施工組織設計、附屬設施設計。另外,還可安排建筑工程方向學生完成加油站的結構設計。在這一過程中,團隊成員之間相互交流、協調,最終完成一條公路的設計工作,每個學生都加強了對公路設計的全面認識,形成了比較完善合理的知識結構,加強了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這不僅符合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要求,也是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思路。
產學研結合畢業設計模式 應用技能型高校應加強與企業單位的聯系與合作,這對創新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指導模式具有指導作用。很多高校指導教師選題缺乏工程實際背景,歷年畢業設計土木具有相似性,造成學生對畢業設計缺乏新鮮感和產生脫離實際感,對畢業設計興趣不高[6]。通過產學研結合,聘請校外企業導師單獨聯合校內導師指導畢業設計,可以豐富畢業設計內容,緊跟工程實際,也可直接參與工程單位項目,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畢業設計質量;同時,學生也可以在企業導師的幫助下迅速適應工作環境,對就業大有益處。
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一體化 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學中,畢業設計的內容基本是幾門主干專業課程課程設計的綜合。因此,可以利用某一完整的已完工的實際工程資料,根據課程需要,分解成各課程設計的原始參考資料,這樣每個學生的課程設計內容整合后就是一個完整的工程項目設計。畢業設計時,只要將完成的課程設計有機組合成一個完整的設計文件即可。
以城市地下工程方向為例,該專業方向的課程設計除鋼筋混凝土結構和基礎工程課程設計外,一般還包括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與設計、地下建筑結構、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等課程設計[7]。從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上講,這些課程之間存在緊密的依存、制約關系,如圖1所示。根據地下工程的實際情況,可將設計內容分為四大塊:規劃設計、隧道設計、地下結構設計及施工組織。畢業設計時只要整合好這四大塊內容,即將課程設計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并優化之,便可得到與實際工程基本一致的設計方案,甚至更優的設計方案[8]。
畢業論文與教師科研項目、學生創新項目一體化 為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教育部、教育廳、高校設立了各級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學生通過主持或參與這些創新項目,培養了創新意識、合作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對于這些學生,允許他們以創新項目內容為基礎申請做畢業論文,這樣創新項目和畢業論文互為補充,實為一體。同樣,指導教師也可以將自己的科研項目與畢業論文相結合,具體做法是將科研項目內容進行分解,以適合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要求,做到教學與科研相統一。在具體確定畢業論文課題時,應基于學生現有理論和專業知識,選擇以鍛煉動手能力和學習科研方法為出發點的課題。
3 幾點建議
鼓勵年輕教師走出去,增強工程實踐能力 充分調動年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鼓勵年輕教師加強與工程單位的交流與聯系,積極參與具體工程,包括設計、施工、監理等不同工作性質,全方面提高自身的工程實踐經驗,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鼓勵年輕教師參加注冊工程師考試,熟悉工程規范條文,提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取得注冊師證書后還可更好地服務于工程單位。
加強畢業設計管理工作,實施全過程監控 學院要對畢業設計選題、教師指導時間、學生設計時間及畢業設計檢查要求等方面做出詳細規定,安排固定教室進行畢業設計,堅持畢業設計前期、中期、后期檢查,并進行中期答辯,對中期答辯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紅牌、黃牌、口頭警告,做到全過程監控學生的畢業設計進度和質量。
保障畢業設計經費,調動指導教師和學生積極性 在教學經費比較緊張的情況下,務必要確保畢業設計經費,解決畢業設計過程中的經費問題,如畢業設計檢查時相關資料的打印、復印等費用;對指導畢業論文的教師及學生可以解決一些試驗材料、測試儀器等費用,充分調動指導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另外,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增加教師指導畢業設計的教學工作量。
嚴把畢業設計答辯關,大力提倡公開答辯 畢業答辯環節十分重要,它是學生畢業設計成果的綜合體現,嚴禁走過場。同時,大力提倡公開答辯。其中,對于優秀畢業設計必須參加公開答辯,并允許低年級學生旁聽,讓低年級學生對畢業設計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掌握一些問題的處理方法,為以后自己做好畢業設計打下基礎,還能夠促進優良學風的建立。
4 結語
建設應用技能型高校勢在必行。畢業設計是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路的一個集中體現,是培養卓越工程師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建筑行業對應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本文以辦好應用技能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為目標,總結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改革并創新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指導模式,并提出幾點建議,希望對提高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全面素質,對應用技能型高校如何辦好土木工程專業具有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錚,王海瑩,孫俊.寬口徑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1):100-102.
[2]李方慧,趙永江,孟凡.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的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40-42.
[3]張亦靜,何杰,肖芳林.基于團隊協作的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模式探討[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08,22(3):
107-109.
[4]高笑娟,李躍輝.土木工程畢業設計質量的全過程控制方法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27-130.
[5]李富榮,荀勇,王照宇.土建類專業畢業設計團隊指導模式的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11):140-141.
[6]姜旺恒,錢國平.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教學的題目多樣化改進對策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3(22):184-186.
•全國64所“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單位”
•國務院授予 “全國就業先進工作單位”及首批全國50所“畢業生就業經驗典型高校”
一、學校概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辦學歷史悠久,并校于 1956年,是全國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及原冶金工業部重點大學,也是國務院首批批準具有博士、碩士和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學校現有雁塔、草堂、幸福三個校區,占地面積4300畝,建筑面積近100萬平方米,本科生按“書院—學院(學科)制”人才模式培養。現有15個院(系),63個本科專業,面向全國第一批次招生。學校設立有研究生院,擁有重點學科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7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1個、博士后流動站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95個。近年來,學校堅持“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開放辦學”的辦學理念,積極探索內涵式發展的科學路徑,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教學質量持續提高,整體辦學實力顯著增強,學校社會認可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擁有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工業設計、藝術與科技、雕塑、攝影、廣播電視編導、繪畫9個本科專業,其色專業1個,陜西省“專業”1個。同時擁有設計藝術學、美術學、戲劇與影視學、風景園林、藝術設計、工業設計工程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59人,其中專職教師13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7人,博士、碩士生導師49人,講師61人,并有兼職教授、副教授24人。近年來,學院學生在國際IFLA大學生設計競賽、UIA國際大學生建筑設計大賽、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大學生設計競賽等一批國際國內重大設計競賽中獲得重要獎項,完成了一批科研項目,學院先后承擔和完成了多項政府、企業重點工程項目,出版、發表了一批高質量的學術著作與論文,在多個領域得到了同行與社會的好評,也為國家各大設計院、研究院、大專院校、大型企業及其它領域輸送了大批高素質的畢業生,已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培養高級藝術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
二、學生獲獎
序號
獎 項
作品名稱
1
第51屆國際IFLA大學生設計競賽第1名;第46、47、50、51屆國際IFLA大學生設計競賽獲六項評委會獎
《祁•跡- - -玉華煤礦生態景觀修復策略》第1名
《能源型城市的生態變革》
《種植未來城市-整合•鑲嵌•疊加》
2
第24屆UIA國際大學生建筑設計大賽優秀獎
《一個立方體成就一個生態城市》
3
第一、三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攝影組DV作品一等獎兩項;雕塑作品一等獎一項
《頭朝下》、《抉擇》、《西部風》
4
2014“園冶杯”風景園林國際競賽一等獎一項,單項獎三項
《prospect of rebirth》《破壘·校園-對中國大學校園規劃策略的探索》
5
第二屆全國雕塑畢業生作品展銀獎
《被束縛的人》
6
2012第八屆全國高校景觀畢業設計作品展獲場地理解與方案獎、人類關懷獎等多項
《守望者之家(The Watcher's House)》等
7
2013年中國環境設計學年獎金獎
《華夏百家苑景觀規劃設計》
8
IDEA-KING艾景杯第二、三屆國際景觀規劃設計競賽金、銀獎
《城市濕地綜合化設計》金獎
《余震重的避難所》金獎
9
第五、六屆國際大學生雪雕大賽三等獎兩項
《秦韻》 《那時》
10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03-0146-02
智能建筑于上世紀90年代在我國興起,被稱為發展極快的新興產業,智能建筑發展速度之快導致高質量專業技術人才的匱乏,教育部于2005年批準設立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隨著行業發展的迅猛,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發展也很快,但由于專業創辦歷史不長,有此專業的高校也不是很多,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還需要深入探索[1]。
1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特點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是在智能建筑快速發展與社會需求急速上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專業以土木建筑為背景,以建筑物為載體,研究建筑物內電能的傳輸、分配、轉換、控制、利用,以及建筑物內信息的接收、傳輸、處理、利用,是涉及多個學科的專業。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涉及的專業知識較多。本專業使智能化融入到建筑當中,使節能融入到建筑環境當中,既涉及強電又涉及弱電,既涉及軟件又涉及硬件。因此,涉及專業知識既包括建筑領域的建筑、結構、水、暖、電、管理等,也包括信息控制領域。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畢業的學生從事建筑電氣及其智能化相關領域的工程設計、安裝施工、運行管理、產品開發、調試等,應具備較強的工程實踐應用能力。因此,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教師應具有較廣泛的知識體系和與時俱進的工程實踐經歷。
2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教師現狀
2.1對口專業教師來源少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是年輕的專業,沒有本專業的碩士博士畢業生,高校引入教師的一項強制要求便是碩士以上學歷,所以引入青年教師大多學習的是控制專業或者電氣工程等相關的專業,沒有土木建筑專業背景,新進教師需要較大力度熟悉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但大多數博士碩士引進之后,抱著原有專業不放,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的建設當中,造成教師專業偏離現象。
2.2為評職將方向無關聯的教學科研一起抓,精力有限,不利于教學進步
目前大多數院校評職考核標準都是科研量化,教研量化,主要看的數量和質量,參加項目的難度級別等,大多數教師對建筑電氣智能化這個專業處于熟悉階段,所以很難在此專業發表出有見地的高水平論文,但評職心切,急于求成,往往還是在熟識的研究領域發論文,搞科研。以追求快速的論文、項目產出率,很難靜下心來專注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不利于專業的發展,使院校的專業發展速度滯后于社會專業的發展速度,
2.3實踐能力不強
當前,大多數高校建筑電氣與智能化的專業教師都是從各高校畢業后直接進入學校承擔教學任務,毫無工程實踐經驗。近些年高校專業教師的引進首要看重的是學歷學位,若是本科生、研究生畢業參加工作,剛開始的幾年,也是了解專業最具激情的幾年,除了滿足教學工作量,最重要的任務便是繼續深造,取得更高的學歷學位,而且繼續深造的專業一定不是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往往都是相關專業,一邊教學一邊學習,專業教師根本無暇顧及實踐環節。即使博士生引進,也是直接進入教學,沒有本專業的實踐經驗。而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本身就是應用型的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實踐環節極為重要。
3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措施
3.1從量化考核方面作出調整,加強教師專業意識
在職稱評聘上應根據教師從事專業的特點進行考核,不應該一概而論。從事像建筑電氣與智能化這樣的應用型專業的教師,在考核時,可略放低科研門檻標準,提高教學能力,實踐能力的考核,把教學工作量,教學效果,實踐經驗轉化為科研工作量,這樣專業教師更加注重專業知識的積累和實踐能力的鍛煉,促進教學,促進專業發展。使專業教師踏踏實實、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的建設上來。
3.2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應用型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尤為重要,可派專業教師到施工單位、設計單位掛職鍛煉。學校應積極提供便利條件,如企業掛職期間無需完成教學工作量,期間從事的工作可折合成相應的教學工作量,確保教師完成教學工作指標,踏踏實實從事實踐工作,了解最新行業發展現狀,確保所授知識的實時性和實效性。
3.3從設計院、施工單位引入具有工程實踐背景的專兼職教師,帶動學校教師發展
在人才引進方面,對于建筑電氣與智能化這樣的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業,不必過多強調學歷學位,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企業人員即使學歷偏低也可優先引入,可主要考察他們在實踐中的工程業績,考察他們的工程技術職稱。引入的工程技術人員沒有教學經驗,所以應該先對他們進行教師培訓,使其具備教師的素質,即可承擔實踐教學,也可承擔理論教學。
3.4增強校企合作
增強校企合作,既可在企業建立實踐教學基地,有可請企業資深技術專家到高校講座。建筑電氣與智能化發展迅猛,請具有豐富經驗的企業人員到院校講座,可使教師和學生了解行業現狀,了解行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使教學和科研具有實效性。在企業建立實踐教學基地是促進實踐教學的最有效辦法,也是高校實現產學研相結合的有效途徑,但是大多數企業單位不愿接收大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大學生沒有實踐經驗,進入企業首要培訓,投入很多資金和精力后學生可以獨立工作了,但是基本也就返校了,并不能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利益,所以大多企業是不愿意接收學生實習的。這就需要學校方面進行溝通,也需要政府針對學生到企業實習,給予企業響應的獎勵優惠政策,以促進校企合作,推動產學研結合的順利展開。
4結論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作為一個應用型的發展極快的專業,需要專業教師既具有豐富的理論教學經驗,也應具有與時俱進的實踐教學經驗。教師的發展應提高自我發展意識,既應考慮理論知識的積累,又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