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1: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心理研究生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326份有效量表中,任一因子分≥2.5即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共計48人(14.7%)。碩士研究生根據該量表測查出的心理問題多表現在強迫癥狀和人際關系敏感兩方面。經Z檢驗(見表1),將本次測試所得因子分和總分與全國常模分數進行比較,我校2013級及2014級涉農專業研究生除總分和總均分外,各因子分都與常模分數存在著顯著的差異(P≥0.01)。其中強迫癥狀、焦慮、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得分高于全國常模;而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和敵對等因子得分低于全國常模。這說明我校2013級及2014級涉農專業研究生在強迫癥狀、焦慮、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這幾個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狀況差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和敵對這幾個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相對較好。
2.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16PF)
從表2可以看出,我校2013級與2014級涉農研究生在16種人格因素測試中反映出來的人格特征。
3.大學生人格問卷(UPI)
在心研究生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凡是符合第一類標準的學生,一般要求約請面談。從圖2可以看出,在2013級與2014級涉農研究生中符合第一類篩選標準的人數共57人,占所有施測人數的百分比為17.5%。因為這部分學生或在測試問卷試題中對“想輕生”一項做了肯定選擇,或是表現出最近一段時間對任何事情無興趣、經常失眠,又或者是表達了想要尋求心理輔導的意愿。
4.家庭環境量表(FES)
我校2013級與2014級涉農研究生大多家庭成長環境優良,其中在家庭環境量表中各因子分除“親密度”這一因子分大多集中于高分段外,其余各因子分都處于中等分數段,這說明學生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承諾、幫助和支持的程度較高;但同時“控制性”這一因子分則大多集中在低分段,這也說明大多數學生的家庭不會使用固定家規和程序來安排家庭生活。
作者簡介:高永毅(1958-),男,湖北武漢人,湖南科技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教授;唐果(1957-),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學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副教授。(湖南 湘潭 411201)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改重點課題(項目編號:JG2011A019)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8-0008-03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離開創新人才的支撐,發展將失去動力。[1]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已集中到人才的競爭,尤其是集中到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的競爭上。[2,3]因此,研究生教育中的創新能力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已成為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
但是當前我國學者在進行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的研究中,使用的是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是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培養的各個環節的對策建議、個人的觀點和經驗等方面進行的。因此對當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的研究多為表層分析,深度不夠,其結論缺乏實證基礎和深刻的理論分析,[4]這嚴重影響了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深入研究,阻礙了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提升。為此,有必要根據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規律和實際過程,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的研究方法進行分析,以得出切實可行的,符合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實際的,能真正有效地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進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由于研究生培養過程是各個培養環節、外部環境和培養條件相互影響的綜合的復雜過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可能是那個環節獨立或幾個環節配合就能完成的,它是一個大的綜合系統內各個子系統相互協同作用的結果,其關鍵在于在研究生培養的整個過程中各要素、外部環境和培養條件的競爭與協同合作,只有其協同合作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最佳的方向步調一致、協同發展,才能使研究生培養真正是創新能力培養。為此,本文將依據系統學、協同學、管理學、教育學、統計學等理論,從整體、系統、綜合和協同視角重新審視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問題,對該問題研究的研究方法進行探討,為該問題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
一、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現狀
為了了解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現狀,參照參考文獻[3]的方法,在論文方面,利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對1981年至2011年間標題中有“研究生創新”的文獻進行檢索,共查詢相關文獻1554篇。在學位論文方面,以中國博士和優秀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檢索源,對1999年至2012年間標題中有“研究生創新”的文獻進行檢索,結果顯示,以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作為選題的博士學位論文有3篇,碩士學位論文有65篇。
通過上述檢索可知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研究在時間上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1998年(含1998年)以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尚未引起學者的關注,該時期為忽視期。二是在1999~2005年這7年間有關的文章為兩位數,表明這段時期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已開始引起學者的關注,該時期為關注期。三是在2006~2012年這7年間有關的文章為三位數,表明這段時期研究生創新教育問題已成為學者關注的焦點問題,該時期為研究熱潮期。
通過對這1554篇論文和3篇博士學位論文,65篇碩士學位論文認真梳理并研讀發現,這些論文中大部分論文是分別從研究生培養的機制[5]、研究生管理[6]、培養模式和體系[7]、培養方案[8]、課程體系和設置[9]、論文寫作[10]、團隊構建[11]、學科建設[12]、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13]、科學研究[14]、創新基地建設[15]、教育環境[16]、導師結構或建設[17]、招生制度[18]、隱形知識[19]等因素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進行研究的;有的論文對比美、英等國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對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進行了研究;[20]有些論文對創新能力如何進行評價的問題進行了研究;[21]有些論文對阻礙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針對原因分別研究了對策。[22]但使用的研究方法普遍是定性分析方法,側重于表層分析,深度不夠,結論缺乏實證基礎和深刻的理論分析,且實證分析和統計調查的研究還很少。[3]為什么現階段研究成果較多,但研究效果卻不盡人意?這主要是因為其研究沒有根據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規律和實際過程提出切實可行的,符合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實際的,能真正有效地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進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由于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過程是各個培養環節、外部環境和培養條件相互競爭與協同合作的綜合復雜過程,只有根據系統學、協同學、管理學、教育學、統計學等理論,從整體、系統、綜合和協同視角提出一種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研究的研究方法,才有可能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探究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方法
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綜合協同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因素眾多,本文根據系統學、協同學、管理學、教育學、統計學等理論,從整體、系統、綜合和協同視角審視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出了如下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步,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視為復雜的綜合協同的系統,建立該系統的子系統。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視為復雜的綜合協同系統,分析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以及所需要的外部環境和培養條件,將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培養理念、文化氛圍、管理機制、制度保障、組織支撐、條件平臺、政策制定者、行政管理人員、招生、研究生、導師、培養模式和方案、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科學研究、學位論文、激勵機制等諸要素劃分為不同的子系統,科學建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這個復雜綜合協同系統的子系統。
第二步,建立協同研究數學模型。建立該復雜的綜合協同系統(開放與非平衡態系統),在外參量(外界條件)的驅動下和在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競爭與協同)下,以自組織的方式在宏觀尺度上形成空間、時間或功能有序結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最佳系統)的條件、特點及其演化規律的協同研究數學模型。
第三步,通過確定控制該系統的演化和反映新結構的有序程度的序參量,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因素進行研究。由于子系統在整個系統中的互相協同、互相競爭產生了序參量,而序參量反過來又支配著子系統,序參量在系統內部與大量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伺服過程,在后一個階段,子系統是伺服于序參量的。[4]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著慢變量支配快變量的情況,所以序參量理所當然的成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心”。因此,在對系統的諸多細節不甚清楚的情況下,以序參量來說明系統狀態發展演化的趨勢更具有優越性,故確定系統的序參量是研究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動力系統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通過序參量研究獲得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以及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因素。
第四步,協同機理和協同機制的研究。由于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諸要素根據其功能劃分出來的子系統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聯關系,任何一方的演化都會受到另一方的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過程的非連續性,決定了其子系統之間的平衡是短暫和間斷的,而遠離平衡并不斷演化才是永久的,因此非連續性特性的存在將使得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子系統之間走向協同演化,所以可以利用建立的協同研究模型研究其協同機理。依據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協同機理,構建包括形成、實現和約束機制在內的協同機制。
第五步,協同創新系統分析模型和整體改革方案的研究。利用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協同機制,建立了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協同創新系統分析模型。通過對現行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以及外部環境和培養條件的分析,針對現行研究生培養中出現的問題,利用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協同創新系統分析模型,提出了有利于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整體改革方案和對策及建議。
第六步,實證研究方案設計研究。對實證研究方案設計進行研究,包括實證研究的基本假設和方法、問卷設計、數據收集程序、數據整理與樣本描述、主要分析方法與程序、各子系統的創新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績效之間的相關關系等內容。
2.具體研究方法
(1)子系統確定方法。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和外部環境以及培養條件進行分析,將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存在著影響作用的所有要素篩選出來,作為創新指標,再根據其在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功能進行歸類,建立相應的子系統。
(2)建立協同研究數學模型的方法。同時處于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系統中的子系統,通過一系列過程進行著動態的協同演化,彼此影響,相互促進。根據協同學的伺服原理,結合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際情況,建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協同研究數學模型,該模型描述系統的協同演化過程;或借助生物領域的演化思想,利用廣義朗之萬方程,建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協同研究模型,該模型描述系統的協同演化運動形式。再利用協同學理論與非線性隨機動力學理論研究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協同演化趨勢。
(3)通過序參量確定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因素的研究方法。利用協同學理論和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協同研究數學模型在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系統的眾多參數中應用絕熱消去法得出其序參量,根據序參量對應的子系統中的因素確定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因素。
(4)協同機理和協同機制的研究方法。利用協同學理論和第2步建立的協同研究數學模型,研究其協同演化規律及機理。應用協同學理論和系統學原理,研究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合理制約機制和使系統良性循環,健康發展的動力、規則、程序,即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協同機制。
(5)協同創新系統分析模型研究方法。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在由學科專業、學術資源(軟、硬件條件)、導師學術梯隊、研究基地與平臺、學術水平、制度和學風等要素所構成的系統中進行的。這些要素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系的,需要協同合作。基于上述認識,可以利用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協同機制,根據協同學原理建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協同分析模型,該模型考慮到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有自身的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協同趨勢和成長軌跡,具有自組織的某些特征。
(6)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改革方案的研究方法。通過對當前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外部環境和培養條件的現狀進行分析,利用協同創新系統分析模型,從理論上研究得出現行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外部環境和培養條件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依據以上協同演化理論提出研究生培養的改革方案和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對策和建議。并將研究生培養的改革方案在一個年級中進行對比實踐,即:選擇一個班級利用改革方案進行培養,其他的班級利用現行培養方式進行培養,最后進行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績效的對比分析,確定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整體改革方案。
(7)實證研究方案設計方法。由于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通過戰略、文化、制度、管理、組織和平臺等要素相互協同影響所有成員的創新行為,是不同主體層次的個人、團隊與全員協同創新來獲取的結果。基于此,在進行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實證研究時,必須提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系統中各子系統創新與創新能力培養績效之間協同關系的研究假設。再圍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的各部分的目的和內容,根據楊國樞等人提出的問卷內容設計的一般原則設計可靠的調查問卷,要求問卷內容能為各部分研究內容提供所需的有效數據。隨機選擇多所典型和一般高校發放調查問卷,以期得到有關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第一手數據;使用SPSS和AMOS統計軟件,通過統計學的方法對問卷數據進行處理,并對相關假設進行檢驗,最后對多所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案例進行分析,驗證所構建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協同研究數學模型和協同創新系統分析模型。
三、結論
上述提出的探究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方法,由現在的單一或少數幾個視角研究轉變為從整體、系統、綜合和協同視角進行研究;從整體、系統、綜合和協同論出發對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各種因素進行了全方位思考。該方法利用了系統學、協同學、管理學、教育學、統計學等理論,具有動態性、系統性、綜合性的特點。利用該方法進行研究有助于把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規律,深化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認識,進而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該研究方法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利用該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運用到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的實踐中,并可以作為高校管理者和決策者在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進行決策時的有效依據。
筆者正在利用該方法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進行研究,后續將對有關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協同研究數學模型的建立、序參量確定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因素、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協同機理和協同機制、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協同創新系統分析模型的建立和研究生培養改革方案以及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實證研究方案等問題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1]楊瑛,鄭文軒,周嶺.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23(4):64-65.
[2]王小力,許曉雯.創新能力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64-66.
[3]徐亞清,王怡然.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述評[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4(2):98-101.
[4]哈肯.高等協同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
[5]于書潔,史長麗,于嘉林,等.基于學科組織創新的博士生培養機制改革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3):70-73.
[6]邵凱雋.對醫學研究生教育與管理工作及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9,(26):40-41.
[7]印桂生,董宇欣.高校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27(S1):253-255.
[8]楊再明.創新教育模式下研究生培養方案重構實踐與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4):70-73.
[9]章英才,王俊,梁文裕.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與創新人才培養[J].高教論壇,2011,(12):87-90.
[10]張建宇,鄒云.論創新意識創新力的概念表現與培養——從研究生科技論文寫作的現狀與問題談起[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6,(6):47-51.
[11]肖春,毛詩焙.高校科研團隊與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6):69-71.
[12]季光,楊永清,劉平.重點學科建設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J].中醫教育,2010,29(2):51-53.
[13]李云鋼.談培養工學研究生科研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幾點體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6,29(4):53-55.
[14]劉堯.構建以研究與創新為主線的研究生培養方式[J].江蘇高教,2010,(2):42-44.
[15]李培.研究生科研創新基地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世紀橋,
2012,(9):96-97.
[16]史文霞,張建軍.優化教育環境與實施研究生創新教育芻議——對當前研究生創新教育不足的原因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5):11-16.
[17]曾凱芳,李洪軍.論導師素質與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5(2):264-268.
[18]孫卉.試論研究生招生與創新人才培養的相關性[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12):87-88.
[19]段成芳.隱性知識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芻議[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9,32(3):82-84.
隨著企業營銷實踐的發展,營銷理論也經歷近百年的發展和演變,特別是!"世紀#"年代營銷從經濟學分離以后,營銷理論沿著管理實踐繼續向前發展。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企業間競爭更加激烈,為了獲得競爭優勢需要新的營銷理論指導企業的營銷實踐,這樣在!"世紀$"年代關系營銷理論應運而生,對傳統營銷理論產生了革命性變革。
1.傳統營銷理論的發展
1.1傳統營銷理論的產生
1923年美國人A·C·尼爾遜為了了解市場信息創辦了市場調查公司,對市場信息進行收集與分析,開始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運用分析的結果指導企業的營銷活動。在20世紀30年代,另外兩位學者弗瑞德·E·克拉克和C·E·克拉克把“市場信息的收集與闡釋”納入營銷概念,市場研究活動開始出現。
1.2營銷理論的第一次變革
20世紀50年代,霍華德在其著作《營銷管理:分析與決策》中,從管理視角重點研究了市場營銷學,他說:“營銷管理是公司管理的一個部分,它涉及的是比銷售更廣的領域”。其著作標志著營銷從經濟學中分離和營銷管理時代的開始,這也是對傳統營銷的第一次變革。
營銷走向管理導向是一個歷史飛躍,傳統上營銷屬于經濟學的研究范疇,而經濟學往往側重于效用、分配、生產等研究,其核心是稀缺,因此在經濟學中對營銷的研究是片面的、不完全的。營銷作為企業管理的一個方面,其主體應是企業,其核心應是交換而不是稀缺,營銷理論應是圍繞如何達成交易而進行的理論探索。20世紀50年代麥卡錫(JeromeMcCarthy)提出了4Ps(product,promotion,price,place)營銷策略,對市場營銷理論和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傳統營銷的代名詞,4Ps也成了企業進行市場營銷的理論指南。
2.營銷理論的第二次變革——關系營銷理論的產生
2.1關系營銷理論的產生背景
關系營銷的產生具有較為深刻的時代背景,是后工業社會市場經濟和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客觀要求。
(1)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物質產品日益豐富,市場形態已經明顯轉向買方市場,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競爭手段也就更加多樣化。同時,先進技術使產品之間的差異減小,企業很難通過產品、渠道、促銷等傳統營銷手段取得競爭優勢。而且企業之間營銷活動的效果相互抵消,使傳統營銷活動的效果越來越不明顯,促使企業與顧客保持良好的關系,以形成穩定市場,同時企業之間的交流也因為競爭的加劇而顯得更加迫切。
(2)消費者的變化由于人們的消費觀念向外在化、個性化、自然化方向發展,精神消費和心理消費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迫切需要企業與顧客之間通過更多的交流來實現各自的需要與利益,這就促使了營銷方式的變革。
(3)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相對縮短,企業之間、企業與顧客之間的依賴性、相關性也越來越強,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協作更加便利。
2.2關系營銷理論的實質和實現手段
本文認為關系營銷是為了滿足顧客需要,獲得顧客的忠誠,企業與各個相關利益者,通過一系列的合作或配合創造各方親密的相互依賴關系,
同時實現各方目標的過程。
(1)關系營銷的實質和核心關系營銷的實質是在買賣關系的基礎上建立非交易關系,以保證交易關系能夠持續不斷地確立和發生。科特勒認為:企業營銷應成為買賣雙方之間創造更親密工作關系和相互依賴關系的藝術。
關系營銷的核心是建立和發展同利益相關者兼顧雙方利益的長期關系。企業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從事活動#不僅要關注顧客,還應注意大環境的各種關系:企業與客戶的關系、與上游企業的關系、企業內部關系以及與競爭者、社會組織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其中與顧客的關系是關系營銷的核心和歸宿。
(2)關系營銷的實現手段顧客關系是企業至關重要的外部關系,是企業的生命線。關系營銷非常重視顧客關系的管理,強調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為顧客服務,努力留住老顧客。因此,顧客服務是關系營銷的基本手段。
要想與顧客建立和維持長期密切的關系,必須注意:首先,企業必須從顧客的需求和利益出發,不以銷售本公司產品為目的,而以解決顧客的問題為目標;其次,為顧客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務。產品本身包含3個層次:核心產品、擴大產品、外延產品,消費者需要的不僅僅是核心產品,更要求良好的外延產品;第三,不斷的創造新需求。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的變化日新月異,消費者很難意識到新技術的發展方向,需要企業進行引導。如:為了滿足消費者對計算機速度的要求,英特爾公司連續推出了賽楊系列、奔騰系列,這些產品如果等到消費者意識到再去研究,將會大大損害消費者利益。
2.3關系營銷理論的發展
關系營銷理論產生以來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展,對這種新的理論不同學者又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有:
(1)英、澳學派的六市場模型[1]
該理論把對企業營銷有影響的因素劃分為六個市場,即顧客市場(已有的和潛在的顧客)、供應商市場(要成為供貨商的伙伴而不是對手)、分銷商市場(協助企業銷售其產品或勞務)、競爭者市場(尋求資源共享或優勢互補)、影響者市場(財務分析人員、記者、政府)、內部市場(組織及其員工)。
(2)投入——信任理論[2]
美國學者摩根和亨特將影響企業營銷成功的關系分為四組共10種合伙關系[2],即供貨商合伙關系(產品供貨商、服務供貨商)、隱性合伙關系(競爭者、非盈利組織、政府)、購買者合伙關系(最終顧客、直接顧客)、內部合伙關系(職能部門、員工、業務單位)。關系營銷是直接指向建立、發展和維持成功交換關系的所有營銷活動。
(3)古姆松(Gummession)的30R理論[3]
1997年瑞典學者古姆松提出關系營銷就是從關系、網絡和交互的角度看營銷。他把企業面臨的關系分為市場關系和非市場關系兩大類共30種關系,前者主要包括顧客與供貨商關系、分銷渠道關系、顧客與服務提供者等17種關系,后者主要包括人際和社會網絡關系、大眾媒體關系、內部顧客關系、所有者關系等13種關系,其中顧客關系是核心。
(4)格恩魯斯(Gronross)的價值、交互和對話
過程理論芬蘭學者格恩魯斯把關系營銷看成是包含了價值、交互和對話的過程,即為顧客創造價值是關系營銷的目的,交互過程是關系營銷的表現形式,對話過程則是關系營銷的溝通層面。他認為關系營銷就是指為了滿足企業和相關利益者的目標而進行的識別、建立、維持、促進并在必要時終止關系的過程。
3.關系營銷對傳統營銷理論的變革
3.1經營哲學的變革
傳統營銷學的經營哲學經歷了長時間的實踐檢驗,共產生5種經營哲學:生產導向、產品導向、推銷導向、營銷導向和社會營銷導向,5種經營哲學都是從企業的立場出發,實現單個企業的經營目標,其核心是達成交易,只是到了社會營銷導向時才對原有的經營思想有了一點突破,達成交易的同時兼顧社會利益。而關系營銷完全突破了傳統的經營哲學,其核心是與相關利益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所以關系營銷思想是企業經營管理新的指導思想,也是一種新的經營哲學。
3.2對營銷實質的變革
傳統的營銷實際上是以生產者為導向,企業進行營銷的目的是達成交易,提高企業銷售額,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營銷活動本身并不創造價值,且消費者在營銷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采用關系營銷策略使營銷目標從達成交易轉化到與顧客建立良好關系,在營銷過程中始終以消費者為中心。通過營銷為企業贏得了寶貴的資產——穩定的顧客群,與相關利益者建立穩定關系,大大擴大了企業的可支配資源,增強了企業對市場的反應能力,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資產。如美國的DELL公司通過與供應商、合作伙伴建立良好關系,使其能夠在接到訂單時,迅速的組織產品生產,并快速的送達世界各地。通過滿足這種個性化需求,贏得了企業的競爭優勢。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合作伙伴的密切配合,DELL不可能單獨完成從產品生產到運送的全過程。
3.3組織結構的變革
以傳統營銷理論為導向的企業,大都設立營銷部門,明確規定其職責,關系營銷的出現使傳統營銷部門的職責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營銷部門的職責就是完成企業的營銷任務,其他的部門各司其職,很少直接參與企業營銷活動。現在奉行關系營銷思想的企業,其營銷任務不僅僅只有營銷部門完成,許多部門都積極參與,參與和各方建立良好的關系,營銷部門成了各個部門的協調中心[4]。
3.4市場范圍的變革
傳統的營銷把其視野局限在目標市場上,也就是通過市場細分所確定的顧客群,而關系營銷的市場范圍比傳統的市場擴展了很多,它不僅包括顧客市場,還包括供貨商市場、中間商市場、勞動力市場、影響者市場和內部市場。
顧客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建立和維持與顧客的良好關系是企業營銷成功的保證。因此,關系營銷仍然把顧客關系作為關注的焦點,并把它放在建立各種關系的首要位置。但同時也非常重視與擴大市場的良好關系,企業與供貨商市場、人力資源市場、金融市場、內部市場都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3.5營銷組合的變革
對營銷組合的變革也是關系營銷對傳統營銷理論的又一突破。傳統營銷理論認為,企業營銷的實質是利用內部因素(產品、價格、渠道、促銷等),對外部市場產生作用,使外部市場做出積極的動態反應,實現銷售目標的過程。這樣的營銷思想充分發揮了資本和物資等生產要素的作用,但卻忽視了人的作用,而關系營銷思想認為要提高營銷組合的應用價值和效率必須增加人力資源的作用,所以擴大了營銷組合的概念,又增加3個要素:顧客服務、人員、管理進程。
4.關系營銷——中國企業拓展市場的新方法
與傳統的交易營銷相比,關系營銷有助于企業提高競爭力,穩定已取得的市場。目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競爭手段單一、信用基礎較差,企業經營風險較大,為了減小風險、穩定的市場,關系營銷將成為中國企業的必由之路,主要原因有:
4.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要求
中國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致力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它要求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而我國企業的經營理念仍處于傳統的交易營銷階段,它更多的是強調一次易,不重視與顧客和合作伙伴之間建立良好關系,產生大量的投機行為,嚴重損壞市場的信用基礎,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三角債”關系。同時,由于一些關系的錯位,更反映了整個社會信用基礎的衰落。在利益的驅動下許多人不擇手段,社會上假冒偽劣產品泛濫,商業欺詐行為到處可見,為了企業經營的穩定,回避不良風險,更要運用關系營銷理論與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關系,通過良好的關系一方面彌補信用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應對顧客需求的快速變化,從而更好的滿足消費者需求,獲得忠誠顧客的同時也規避了信用風險。
4.2企業生存的要求
我國已經擺脫了供給不足的束縛,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化,盡管我國市場上產品的過剩不是絕對過剩,但由于經濟結構的原因,大部分產品的供給遠遠大于需求,造成激烈的競爭,從彩電、空調、微波爐的價格戰到現在的汽車價格戰,沒有一家能取得完全勝利,可以看出競爭的激烈。加上我國企業規模較小,可利用資源相對較少,必須利用外部資源才能更好的抵御市場風險。
我國已成為WTO的正式成員,面對跨國公司等大型企業的進入,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企業將要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在我國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的情況下,通過實施關系營銷可以與各關聯方建立穩定的關系,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對市場信號做出快速反應,更好的滿足顧客日益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獲得顧客忠誠,獲得穩定的市場,從而有效地降低市場風險。
4.3實現利潤最大化經營目標的要求
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經營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企業的所有營銷活動都必須圍繞這個目標來進行。根據對市場的調查顯示’爭取一位新顧客所花的成本是保證一位老顧客所花費用的5倍。營銷學中有一條著名的“20/80”規律’即80%的銷售業績來自20%經常惠顧企業的顧客’也就是說20%的客戶是企業營銷人員必須與之保持長期合作關系的穩定客源。因此,作為一個“經濟人”,實施關系營銷,保持與老顧客長期合作關系是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經營目標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阿德里安·佩恩.關系營銷的新發展[M].倫敦:恪根佩奇出版公司,1995
Abstract:Universitystudentsassumehighexpectationsofthesocietyandtheirparentsandtheythemselvesareeagertobesuccessfulaswell.Meanwhile,thesocietyproposesstrictrequirementsforthem.Allthesefactorsmakeuniversitystudentsconfrontedwithmuchpsychologicalpressure,andasaresultharbormuchpsychologicalconfusion.Thispaper,afteranalyzingthepsychologicalproblemsofuniversitystudentsinemployment,putsforwardapproachestoadjustingthepsychologicalobstaclesinemployment,whichisofgreatsignificanceintheoveralldevelopmentofthepersonalitiesofuniversitystudentsandtheiremployment.
Keywords:universitystudent;employment;psychologicalobstacle;psychologicaladjustment;personality
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化教育”,大學畢業生數量成倍增長。200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只有145萬,而2008年實際需要就業的大學生已達600多萬。這些數字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也使在校大學生產生了巨大的思想壓力,大學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出現了許多阻礙畢業生順利就業的心理問題。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如何引導大學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擾,促進大學生充分就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及表現
目前,我國畢業生就業已由計劃經濟時代的“統包統配”和“包當干部”,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少數畢業生由國家安排就業,多數畢業生“自主擇業”。實踐證明,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場對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拓寬了職業選擇面,使大學生求職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然而,計劃經濟時代“統包統配”的陰影和“投資教育”這一新型家庭教育觀,深刻地影響著當今畢業生的就業心態和擇業取向,很多畢業生在傳統擇業觀和現代就業形勢面前無所適從,呈現出各種心理表現,產生了許多就業心理問題。
(一)影響大學生擇業的主要心理表現
1.功利心理
擇業功利心理,是指從擇業的趨利避害出發,片面擴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對就業環境的客觀評價。2007年,學校部、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聯合對全國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學本科畢業生進行了“200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77.3%的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和要求專業對口等個人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業地區的選擇方面,大學生“重東部,輕西部”、“重大城市,輕中小城市和農村”的想法仍沒有得到明顯改觀,從調查答案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學生們求職擇業時的功利心理。
2.求“穩”心理
擇業求“穩”心理,是指從職業的穩定性出發,追求工作職位的安穩、清閑、福利待遇好等等,不愿意選擇有風險、有挑戰性的職業,更不敢去自己創業。因而,畢業生對全額財政保障的事業單位趨之若鶩,公務員考試熱度始終不減,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愈演愈烈,即使選擇企業也首先以企業的歸屬和大小而論,似乎不太在意對企業的發展前景的分析,甚至全然不顧“人職匹配”的客觀合理性。求“穩”心理主要由于求職一次到位的傳統觀念造成的,受家庭傳統文化影響,干部、知識分子家庭尤甚。
3.從眾心理
擇業從眾心理,是指在求職擇業時因為“跟著感覺走”而盲目從眾。形成擇業“從眾”心理現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擇業主動性,缺乏對現實就業市場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對就業信息的主動收集與分析判斷,對自己的職業目標、需要、價值觀以及自身特點等沒有明確認識,在就業時不能正視自己的能力、素質和擇業的客觀環境,隨大流而造成的。
4.依賴心理
擇業依賴心理,是指在擇業中缺乏獨立意識和自主承擔責任的意識。形成擇業依賴心理現象主要是由于個人獨立決策能力不強,缺乏進取精神而造成的。往往表現為不主動出擊,消極逃避就業市場,抱著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依賴家人通融社會關系,試圖通過關系就業;依賴老師、學校送工作上門,總念著“車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會掉餡餅,試圖坐等就業;即便有就業崗位選擇的機會,也要向千里之外的家長尋求決策幫助、對職業左顧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貽誤擇業時機。
(二)大學生常見的擇業心理障礙
1.焦慮與恐懼心理
焦慮是由心理沖突或個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產生的一種緊張、恐懼的情緒狀態。分析焦慮心理產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乏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社會的理性認識,產生了步入社會前的心理恐懼;第二,缺乏充分的就業準備,對就業、考研、考公務員的選擇把持不定,產生顧此失彼的彷徨心理;第三,缺失擇業方向和擇業方法,始終不能順利就業,因擇業挫折產生就業恐慌;第四,戀愛分合,職業取舍,由于“魚和熊掌”不能兼得而產生離別傷感,進而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恐懼。過度的焦慮會對大學生擇業就業會產生消極影響,它不僅會抑制大學生的正常思維,而且使大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明顯減退,從而影響大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2.挫折與失敗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遇到障礙時,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反應。當一個人產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悶、失望悔恨憤怒等多種復雜的情緒體驗之中。[1]大學生往往都有“十年寒窗苦,一舉成名時”的自我滿足心理,因此擇業的期望值也相當高。在就業地域的趨向,就業單位的選擇和就業崗位的意向等方面有許多不切實際的自我設計。而這些就業目標的選擇,往往都是出于功利心理、求“穩”心理和從眾心理等需要,并沒有充分考慮自身條件與社會的實際需求,違背了職業生涯規劃中關于“人職匹配”的理論基礎,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現象,并產生偏執、幻想、自卑、虛偽等心理問題,必然是事與愿違,最終不能順利就業。現代大學畢業生多囿于校園,生活經歷較簡單,未曾經歷過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差,情緒波動性大,情感較為脆弱,缺乏應對挫折的心理準備。[2]一次次就業失敗的心理暗示必然會導致就業挫折心理的產生,進而使大學生擇業行為發生偏差。
3.自卑與自大心理
自卑與自大是大學生較為常見的人格缺陷,也是一種心理障礙。在就業中的表現是對自己缺乏客觀的評價,同時對職業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在就業中自卑與自大常存在相互交織的現象,兩者有時會相互轉化。自卑的大學生不敢正視現實,對自己的長處估計不夠,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發現適合自己的職業崗位,在對自己的抱怨、貶低中失去了求職的勇氣,喪失就業機會。一些大學生在求職比較順利時則容易自大,認為自己已經滿腹經綸,“學富五車”,任何工作都會得心應手,在求職中自覺高人一等、自命不凡,一旦出現求職失敗則容易陷入自卑、自責、一蹶不振。也有的大學生自認為自己是名牌大學學生,或者所學的是緊俏專業,“皇帝女兒不愁嫁”,自己理所當然地應該能夠得到一個理想的職業,給自己設定了過高的就業期望值,結果同樣是不能順利就業,陷入自卑的泥淖。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自我調適
(一)客觀認識自己
大學生是一個承載社會、家長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體,自我定位比較高,成才期望強,社會對其要求也很高,這使大學生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隨著年級的增高而日益顯現,如果處理不當,就會使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無所適從。孫子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不僅僅是古代的戰術,更是現代大學生求職擇業之道。第一,面對擇業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畢業生首先要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明確自己今后的職業發展方向,從職業發展的角度分析最適合自己的崗位特征和地域范圍。第二,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學校和家庭教育。長期以來,我國的應試教育使得基礎教育的目標往往鎖定在升學率。為了高升學率,一些學校甚至削弱關系學生身心健康的素質拓展課程,普遍忽視學生意志品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高等學校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對畢業生求職能力的培養,就業心理的輔導還不能滿足現實需要。我國家庭不當教育是引發大學生擇業心理障礙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普遍的獨生子女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也是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基本對象,然而,我國家庭傳統教育思想是對孩子統包統管、封閉保護,寵愛有加,對困難、挫折教育引導不夠。使很多大學生從小嬌生慣養,養成依賴感,失去獨立性。擇業時往往依賴于學校和家庭,著眼于輕松高薪的工作環境和虛榮心的滿足,一旦不能如愿便怨天尤人,畏懼不前。因此,客觀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是進行就業心理自我調適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主動適應社會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學生就業的內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學生的就業呈現出主體性、社會化等特征。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也日益顯現,一方面是用人單位招人難,另一方面是畢業生有業不就,這種結構性矛盾的產生,源于畢業生的主體選擇與社會實際需求之間的沖突。由此可見,畢業生就業過程就是畢業生處理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社會化過程,是邁向社會的第一步。觀念就是就業力,態度決定結果,性格決定命運。因此,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取決于畢業生的就業觀念能否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主動作出適應性調整。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須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應自覺遵循服從社會需要的原則。首先要明確現實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義;其次在選擇職業崗位時要把個人的興趣、愛好、專長與社會實際需要有機統一起來,努力尋求到社會需要與個人追求的交匯點。[3]以自己所長擇社會所需,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發展之間的關系,在正確的擇業觀指導下實現職業理想。
(三)增強就業能力
1.增強就業心理能力
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業的基礎和保障,在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教育中尤其應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養:樂觀自信、積極進取、善于合作、勇于創新、意志堅強、謙虛禮貌、自立自強、耐挫性高、自控力強、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等。[4]
大學生作為各種就業壓力的實際承受者,誰也無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敗,但是能夠選擇對待就業失敗的態度。就業成功是蘊藏于每一位畢業生心底的一份強烈渴望,然而,家境的貧寒、教育的缺失、時運的不濟等往往會使他們置身于失敗的困境。但是,在現實世界里心灰意冷,舉步維艱時,卻常常忘了還有另一條可經由“想象”而抵達的成功之路。當一個人一無所有卻膽敢“想象成功”時,他就擁有了一份嚴謹而理性的思維方式和樂觀自信的心理狀態;這種理性的思維方式能使心智不斷提高,而積極的心理狀態,更能給人生帶來快樂的心理體驗,并不斷催人奮進,這就是自信給人帶來的力量。由此可見,樂觀自信是促使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心理動力之一。其次,要培養良好的意志和堅強的性格。意志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條件,大學生要培養自己堅強的意志和決策的果斷性,避免在關鍵時優柔寡斷、喪失良機。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到良好的性格對于正確思維、理性處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學生要善于聽取意見,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在實踐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狹隘、憂郁、狂躁等心理。
2.科學規劃職業生涯
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發展觀念可以幫助大學生確定自己的人生軌跡。職業生涯是指個體職業發展的歷程,一般是指終生經歷的所有職業發展的歷程。科學地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明確每個階段的特征和任務,做好規劃,對更好地從事自己的職業,實現人生目標,非常重要。由此可見,大學生要樹立終生擇業的觀點,切不可為了求得職業的穩定而放棄就業的機會。當獲得一個理想職業的時機還不成熟時,應采取“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辦法,把就業過程當成取得個人職業生涯經驗的重要經歷,通過就業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生存能力、實際工作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憑借自己的努力,通過合理的職業流動,逐步實現自我價值,取得事業的成功。
3.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
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就是根據職業和社會發展的具體要求,將已有知識科學地重組,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知識的整體效能。合理的知識結構是滿足現代社會職業崗位的必要條件,是人才成長的基礎,也是求職擇業的基本保證。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要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同時還應該掌握用于創造更多、更新知識的本領,掌握學習專業知識與提高技能有機結合的方法,根據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塑造自己,發展自己,不斷適應現代社會就業的要求,使自己能夠順應科學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擇業的需要,努力提高就業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高素質人力資源的需求必將呈現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雖然短期內無法根本消除,但必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高校科學而富有成效的就業教育,而逐步得到改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心態和就業心理困惑,也將隨著日益市場化的就業方式和就業觀念的轉變,而得到根本改變。因此,只要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好環境,有正確的就業觀念和心態,具備適應社會需要的就業本領,大學生就業就不再困難。
參考文獻:
[1]方成智.大學生就業的心理障礙及調適[J].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
1、何謂信息工程項目、管理、能力和建設?
信息工程項目:就是以先進、成熟的信息技術為依托,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促進管理工作、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的提高。信息工程項目一般可分為信息系統集成項目和應用軟件開發項目。
信息工程項目管理:就是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在對項目所選擇的信息技術進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確定項目建設的合理時間與經費預算,實現信息技術、人員與業務需求的有效結合,達到項目建設的質量要求和目標。
信息工程項目管理能力:是對信息工程項目進行科學、合理、規范、有效的管理,以確保信息技術在實際工作中發揮良好應用效果的能力。
信息工程項目管理能力建設:就是為增強信息工程項目管理能力所作的各項投入和開展的相關工作。包括學法用法、技術研究、項目監管、項目評價、政府采購與財務管理等方面內容。
2、信息工程項目管理與傳統工程項目管理的不同
傳統的工程項目是以資源,特別是有形資源,如人力、機械工時、材料的消耗為主要生產形態,項目成果最終通過這些資源的消耗與形態的轉化來逐步實現,以有形的建造物為項目目標,其實質是“資源消耗”。傳統工程項目的物質資源約束是項目的決定因素,管理核心是資源配置、工程計劃、工程組織與協調、成本控制與質量管理等問題。項目的建設目標相對是一個比較明確的問題。項目建設的工期一般是剛性的。質量是可見的(即便隱蔽工程也具有可見的屬性)、可檢驗的、可度量的。項目的建造質量可以與項目運營相對剝離來衡量。
信息工程項目的核心是信息技術,更偏重于知識的運用,項目成果要通過信息技術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效果來體現,以無形的智力產品為項目目標,其實質是實現“知識轉移”。信息工程項目的信息技術知識約束是項目的決定因素,管理核心是在傳統工程項目管理的基礎上更著重于信息技術的選擇與應用。項目的建設目標是有形資產與無形知識的結合體,項目質量受技術選擇與實際應用效果的影響很大,只有將項目建設與運營結合起來,才能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當然,并非說信息工程項目中不存在“資源消耗”,也不是說傳統工程項目中沒有“知識轉移”,這一點應該得到辨證的理解。
目前,從社會整體上看,信息作為工程列入國家投資項目的時間還不長,對于信息工程項目的管理還處于起步階段,諸如立項、評估、定額、監理、效益評價等問題也是近一兩年才開始探討和研究。所以信息工程的管理能力的提高還是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需要努力研究的課題。
二、信息工程項目管理能力建設的內容
通過工作實踐的摸索和總結,我們認為加強信息工程項目管理能力建設,主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依法對信息工程項目進行管理
項目實施依法管理、發揮國家投資效益已經成為項目管理工作中的頭等大事,提高項目管理能力,就是要認真學習和領會項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并在實際工作中嚴格遵照執行,依法管理項目,實現項目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和制度化,最大限度地發揮國家投資效益和作用。
2、高度重視信息工程項目前期工作
項目前期工作是實施好項目的基礎。只有把前期工作做扎實,才能保證項目的切實可行,才能贏得投資源頭部門的信任和支持,才有可能爭取投入。將項目前期工作做穩、做扎實,把好項目遴選關,確保項目的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論證。
3、加強信息工程項目實施過程管理
加強項目實施過程管理,建立監督制約機制是確保項目依法管理和投資收益的關鍵。信息工程項目實施過程政策性強、技術性強,只有做到信息技術、項目實施人員、項目管理人員與業務工作的有效結合,互相配合、協同工作,依法監督與管理,才能確保項目建設的進度要求、質量要求和建設目標的實現。
4、做好信息工程項目后評價工作
信息工程項目是要做到信息技術的無形知識與計算機、網絡等硬件設備的科學、合理、有效結合,才能發揮項目的實際建設效果,真正實現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因此對信息工程項目建設效果的評價要與項目建成后的運營結合起來,也就是說,要做好項目建成后投入運行的技術應用效果、運行管理成本等的綜合評價工作,才能得出信息工程項目真正客觀、合理、有價值的結論。
三、農業部信息中心信息工程項目管理能力狀況
農業部信息中心作為農業部的數據中心、網絡中心、通訊中心和信息交換中心,為農業部機關和直屬單位辦公提供通訊、網絡技術支持和服務,承擔著農業部政務內網、政務專網、政務外網、農業部指揮調度衛星通信系統等的建設、運行、管理和維護工作。為更好地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進一步做好項目建設管理工作,農業部信息中心高度重視信息工程項目實施管理,嚴格進行信息工程項目的遴選、評估和申報,切實管好用好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和農業財政專項資金,加強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管理和監督,力爭最大限度地發揮基建投資和專項資金的作用和效益。
1、學法用法,項目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農業部信息中心高度重視項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工作。為適應國家投資體制改革的變化和要求,實現項目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提高項目管理人員素質和項目管理水平,農業部信息中心對信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管理嚴格按照農業部制訂的《農業建設項目管理辦法》(農業部令第39號)和四個配套管理規定的要求,對項目申報、招標投標、竣工驗收、財務管理、監督檢查等關鍵環節,明確職責、重點管理,提高了項目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對重大信息工程項目,為確保招標投標活動的公開、公平、公正,促進廉政建設,按照《農業重大招標投標項目廉政監督規定(試行)》,向派駐農業部的紀檢監察機構進行項目備案和報告。對財政專項項目的申報、可行性研究和經費預算等工作遵照《中央本級項目支出預算管理辦法》(試行)進行。
為配合國家財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農業部信息中心在項目實施中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和農辦財[2005]39號《關于做好我部2005年政府集中采購工作的通知》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文件精神,做好信息工程項目的政府采購工作。
2004年底國務院頒布了《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今年2月1日正式實施。該《條例》對財政資金運行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可能發生的違法行為都規定了明確、具體的法律責任,尤其是強化了對責任人的懲處。財政、審計、監察等部門進一步加大了對財政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力度,這對加強信息工程項目資金的安全規范運行,充分發揮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2、嚴格篩選,做好項目前期準備和申報工作
近兩年農業部信息中心針對本部門發展計劃工作的不同內容分別成立了項目前期工作小組,進行項目需求的深入調研、分析,針對有關技術問題深入討論、研究,形成基本建設項目草案。項目草案由各自工作小組在中心范圍內進行匯報、討論,并邀請有關方面的專家進行咨詢指導。在充分研究討論的基礎上,由中心主任辦公會議根據工作的輕重緩急,事業發展的緊迫程度確定本年度基本建設申報項目。對擬申報項目,由中心領導、專業技術人員、項目管理人員、預算編制人員等組成項目建議書或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寫小組,完成項目相關報告的編寫工作。對于重點基本建設項目,中心聘請有專業資質的咨詢、設計單位,一同完成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或項目初步設計方案的編寫工作。
近兩年農業部信息中心完成了《農業部指揮調度衛星通訊系統同城聯網工程初步設計方案》、《農業部通訊網絡系統安全保障設備采購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農業部衛星多媒體傳播系統(DVB)主站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農業部行政審批綜合辦公信息系統建設二期項目建議書》、《中國農業信息網網站群數據存儲系統可行性研究報告》、《農業部辦公系統升級改造建設項目》等項目申請報告的編報工作,經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審核批復,已經落實了部分項目投資資金。
3、嚴慎細實,做好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管理工作
農業部信息中心高度重視項目實施的全過程監督和管理工作,成立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分別負責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領導決策和項目具體執行工作,同時要求計劃財務部門做好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財務監督管理、政府采購管理、合同管理和初步驗收監督等方面的工作,形成項目實施各部門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和監督的項目管理流程和制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重點信息工程項目引入信息工程監理制度,重大招標投標項目執行向紀檢監察機構備案、報告制度。對規定限額以上的投資項目,按照有關規定做好項目的竣工審計、竣工驗收、固定資產移交等工作,確保項目實施工作更加合法有序地進行,以便獲得國家投資的最大收益。
對于2004年9月1日正式實施的農業部第39號令《農業基本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和四個配套規定,信息中心非常重視這一個辦法和四個規定的學習落實工作,組織相關人員學習領會基本建設項目管理的新規定、新要求,對照此前的項目管理工作,找差距、找問題,及時加以改進和完善。對農辦財[2005]39號文件《關于做好我部2005年政府集中采購工作的通知》,《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和農業建設項目資金管理的各項規定,中心主要領導和計劃財務部門認真參加培訓學習,提高政府采購工作的管理能力,增強合理、合法、規范使用財政資金的責任意識,確保今后的項目管理工作嚴格按照國家和農業部的有關法律法規和管理規定進行。
總結
近年來農業部信息中心在信息工程項目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理清思路、創新思維、依法管理、注重實效,確保了信息中心事業發展的需要。但也要看到項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對事關項目管理工作的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學習缺乏系統性、領會不夠透徹、貫徹執行力度尚需加強;
(2)項目申報前期工作重視程度還不夠,對項目技術可行性研究還不夠系統、深入、全面,可行性研究報告基礎材料準備不夠充分,前期工作質量有待加強和提高;
(3)項目實施中對政府采購的有關規定還需認真理解、掌握,財政項目實施管理工作有待進一步完善;
(4)項目財務管理、竣工驗收、竣工決算和固定資產移交和項目后評價工作,以及加強固定資產管理等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四、加強信息工程項目實施管理能力建設的幾點建議
為進一步推進信息工程項目實施管理能力建設,建議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有關項目管理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學習和領會
依法進行項目管理,不僅僅關系到單位主要領導責任、計劃管理和財務管理工作,更關系到分管領導、承擔項目工作的業務部門和業務人員的工作責任,因此加強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學習和領會,在工作中自覺遵守并貫徹執行絕不是空話,學習也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表面上,而是要真正做到認真學、仔細學、學以致用,才能為推進信息工程項目實施管理能力的提高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對項目管理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學習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如集中學習和討論,組織專題報告和講座等,切實提高依法進行項目管理的能力。
2、進一步做好項目規劃、技術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
項目前期工作是確保項目質量的重要環節,按照國家投資體制改革的精神和有關規定,項目批準立項、批復初步設計和投資概算后,項目實施中必須嚴格按照批復文件執行,嚴禁調整項目建設內容、建設地點、建設標準和建設規模等,如確需進行調整,必須報原批準部門審批。實際項目執行中的調整往往是項目前期工作準備不充分造成的,因此項目前期工作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整個項目能否順利實施,并對爭取更多的國家投資產生直接影響。加強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對項目的技術可行性進行充分研究和論證,并進行項目內部評審,確保申報項目的科學性、合理性。根據事業發展需要,做好項目規劃和項目儲備工作,充分進行需求調查研究和技術論證工作,以便能夠及時有效地進行項目的篩選申報工作。建議成立單位內部技術管理委員會和外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對擬申報的項目進行內部評審、專家論證,嚴把申報項目關,確保申報項目的質量。
3、進一步做好項目實施管理工作
從以上的情況來看,造成小J性格和學業問題的主要原因在家庭。父母離異,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創傷。家庭生活不穩定,學業上無人督促幫助,造成學業方面的問題成堆,學習成績差,以至經常遭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奚落,導致小J不敢與同學交往,變得更加自卑,更加孤僻膽小。生活使她過早地嘗到了艱辛,在生活中,她無意中已經形成了一種自我無能的信念。
了解了小J的情況以后,我深深地震動了。難以想象,一個失去家庭,沒有母親關愛的女孩會怎樣成長,更讓人擔心的是一個失去自信的孩子將怎樣面對她今后的人生。我對自己說,我一定得幫助她。我初步制定了輔導的方案:幫助小J建立自信,培養她自強自立的能力,教她適應自己生存環境的方法,學著逐步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享受生活的權利和樂趣。
讓小J建立自信,是輔導的第一步。但是,自卑使小J對我存有戒心,每一次我們的談話她都顯得非常緊張。看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我改變了自己習慣的工作方法,當著同學的面不去批評她,利用一切機會跟她接近,談話時改變自己比較習慣的嚴肅表情,談話的內容不涉及學習,還有意識地引導她和同學一起玩耍。一段時間以后,小J在我面前不再顯得那么緊張,開始跟我講述家里的一些事情,講述自己失去家庭以后的苦惱。我趁機開導她,教她體諒媽媽的艱苦,并教她一些生活的技巧,學著自己照顧自己。
為了幫助她建立自信,我有意識地給她創造了一些鍛煉能力,培養她自信的機會。我讓她做小衛生員,負責檢查班級同學的個人衛生,有時讓她幫著收發本子等。在這樣的工作中,給她創造了展示自己,跟同學交往的機會。小J在這些工作中逐步變得開朗起來,臉上開始有了笑容。
在班級里建立“班干部輪換制”,給好多同學提供了展示自己潛能的機會,但是居然有好多學生不敢自薦。在自薦人數不足的情況下,我在班級里做了工作,意想不到的是小J居然也鼓起勇氣,參與了自薦,她自薦擔任小隊長。面對她的自薦,我非常猶豫。我知道,寫自薦對小J來說,意味著什么,但是,真的讓她擔任隊干部,我自己會面對很多壓力,她能不能開展工作?隊員能否配合她進行工作?如果她的工作失敗,有可能就意味著我以前的努力都白費,小J很可能比以前更加自卑。但是,如果不給她這個機會,對她同樣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我真的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思考再三,我還是決定給她這個機會。我覺得,無論對她還是對我,或許都是一個重大的契機。這件事做好了,她會找到自信,那么,或許可以影響她的人生態度,對她以后的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讓她擔任小隊長之前,我跟她進行了一次談話,肯定了她自薦行為的勇敢,向她表示祝賀,相信她能夠做好小隊長工作,告訴她無論在工作中碰到什么困難,老師始終是她堅強的后盾,一定會全力支持幫助她。同時還讓她領悟到,做隊干部在各方面都要以身作則,特別是在學習方面,要努力趕上,自己要主動向老師同學請教,老師也一定會幫助她。
在她擔任小隊長的過程中,我經常密切注視她的工作,適時地給她以一些指導。指導她如何做好常規的小隊工作,如衛生值日工作,隊員個人衛生,備忘錄的檢查,并指導她怎樣開展一些小隊活動。在她的工作做得比較好的時候,及時地給予表揚鼓勵,增強她的自信。在她初步嘗到成功的喜悅的同時,我引導她在學習上多下工夫。
就業難已成為眾所周知的社會普遍問題,大學生從"安逸"的大學校園,走向極具競爭力的社會,工作的壓力、環境不適應壓力、焦慮、恐慌、寢食不安、無所適從。心理焦慮是指由心理沖突或個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產生的一種緊張、恐懼的情緒狀態。過度的焦慮會對大學生畢業產生消極影響,它不僅會抑制大學生的正常思維,而且使大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明顯減退,從而影響大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大學畢業生面臨嚴峻的畢業形勢產生焦慮心理在所難免,但要實現順利畢業,就必須認清畢業形勢,正視畢業現狀,轉變畢業觀念,調適畢業心態,把握畢業機會。
大學生要認清畢業形勢,正視畢業現狀。近幾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增長了四倍多,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大學生的畢業形勢會相當嚴峻。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大學生只有認清畢業形勢,正視畢業現狀,方能做到心中有數、處變不驚。
缺少社會經驗的大學生,對選擇職業這一人生大課題產生焦慮屬于正常現象。在現實社會中,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固然重要,但他們的個人形象、氣質、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更加受到招聘單位的關注。而考研、突發事件、經濟拮據等不愉快的經歷,都會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焦慮。事實上,部分大學生也存在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相對滯后的問題,有的學生不能正視畢業形勢,產生了素質恐慌,加上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擾,直接影響了大學生順利畢業。
只有正視畢業壓力,大學生才會迫使自己積極行動起來,適度的心理焦慮能夠使大學生產生壓力,這種壓力可以變成動力,它可增強大學生的進取心。但是,如果心理過度焦躁、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時間內調整這些情緒,這些情緒就會成為心理障礙或者心理疾病,會嚴重影響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甚至會埋沒大學生的潛能,給畢業帶來額外的困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焦慮心理的評估可以是客觀的,也可以是主觀的。面臨畢業,自己正處于嚴峻的形勢之中,這時的焦慮心理是一種正常反應,我們可以提醒自己正視畢業;如果我們對畢業形勢做出不切實際的評估,即不能正視畢業形勢,則產生的焦慮心理就不是一種適應性的反應,就會使我們自己感到異常緊張,嚴重時會導致焦慮障礙。
1.大學生要轉變畢業觀念,調適畢業心態
大學生群體是個體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長過程中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集多種特殊性于一身,存在著多重價值觀、人格的再構成等心理內在原因,同時存在著環境中誘發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其他群體要低,一般的觀點認為大學生畢業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挫折心理、從眾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賴心理等。特別是挫折心理,對大學生畢業影響最大。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大學生要改變錯誤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加強自我理解與分析的能力培養,以平常心面對畢業形勢,冷靜地做出選擇;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保持良好心境;要排除諸如不滿、嫉妒、焦慮、恐懼等負性情感對正常思維、決策的干擾;要打破傳統意義上的畢業"一錘定終生"的陳舊畢業觀念,建立新型的畢業觀,強化擇業的自主意識,樹立正確的畢業觀。
應屆畢業生面對畢業形勢,回避的應對方式雖然可以緩和焦慮程度,但作為一種消極的方式因為沒有真正解決畢業問題,長此以往是要付出較大代價的,焦慮源并不會因此自動消失,反而會對本人糾纏不休,不定期還會出現,所以必須隨時戒備。如果我們一味地自怨自悔,只能繼續滋生失望的心理,戕殺自信心;如果我們反復玩味挫折,咀嚼挫折帶來的痛苦,只能使自己更加心灰意冷,舉步不前。面對全新的社會環境和嚴峻的畢業形勢,心理挫折不可避免,但因噎廢食,給自己貼上失敗的標簽,徘徊在失敗的陰影中的做法不可取。大學生要進行心理調適,克服焦慮心理,關鍵是要轉變畢業的思想觀念。應屆畢業生要打破傳統的事事求穩、事事求順的思想,樹立市場競爭的觀念。我們生活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競爭就要伴隨自己一生。應屆畢業生求職過程就是競爭過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較理想的職業,如果缺乏競爭意識,不再繼續努力,也會失去這個工作。有競爭就會有風險,確立競爭意識,不怕風險和挫折,焦慮心理就會得到緩解。面對畢業焦慮,進行理性思考是基礎,根據情況的變化更新自己的思想觀念是關鍵。
2.大學生要把握畢業機會,順利實現畢業
畢業是大學生人生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點,是大學生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重要階段。大學畢業生擇業認知心理是指他們在擇業過程中對自己、對職業及其周圍社會環境等的認識、了解和擇業中對事物的推理與判斷。在許多的情況下,當良好的畢業機會到來的時候,大學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機會,導致畢業機會喪失。一方面,許多學生自我認知不準確,有的產生自負心理,主要表現為擇業期望值很高,不愿承擔艱苦的工作,不愿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學校去工作,往往會給用人單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虛夸"的不良印象;有的產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現為對自身的素質和畢業競爭能力評價過低,不敢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不敢主動參與畢業競爭,陷入不戰自敗的困境之中。另一方面,對環境認知不確切,對環境估計不足會出現坐等心理,坐等就容易失去機會,如果學生思想不切實際,只注重經濟意識和區域觀念,講究金錢第一、環境條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條件差的地方,就會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具有理想化趨向的大學生在畢業過程中便會出現決策猶豫心理,從而錯過一些良好的畢業機會。
所謂“問題生”是指那些在學習、思想或行為方面存在偏差的學生,在學校他們一般表現為學習差、紀律差,嚴重的更表現為品質差。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關心和重視問題學生的轉化工作,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問題學生的成功轉化會極大程度地提高整個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風氣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新時代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轉變問題生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一、尊重他們的自尊心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從某種程度上講問題學生的自尊心還強些,因為他們存在自卑心理,以為自己成績不好,老師不喜歡他們。有的老師甚至往往過多注意到他們的缺點、短處,而不注意肯定其長處和優點,經常在辦公室、教室或公眾場所批評、貶低、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學生常受到批評就會對老師產生反感和逆反情緒,長此以往,學生的自尊會受到極大的傷害。教育工作者對問題生不良行為的矯治,重要的是改變教育方式,如果經常惡語相加,會導致他們更加灰心、失望,教師要換個方式對待問題生,尊重他們的自尊心。
二、重視問題生的家訪工作
教育工作者要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應經常家訪,特別對問題生,應經常與家長取得聯系,隨時了解他們的情況,才有利于對他們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有位問題生,過去不遵守紀律,經常違章違紀、打人罵人、不積極參加勞動、學習沒興趣。后來我接手,了解掌握他的情況后,三年來除在校對他進行教育外,每學期至少要去家訪五次,與家長取得聯系,采用學習上不厭惡、態度上不粗暴等方式對他進行教育,現在該生各方面都有好轉。總之,在對問題生的教育轉化工作中,教師必須有愛心,有耐心,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鼓勵他們積極向上,努力學習,把他們轉化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三、樹立問題生也能成才的觀念
1.轉變,教育,觀念,用辯證的觀點對待問題生。首先,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在向前發展,同樣,人類也在向前發展,問題學生也是如此,因此我們決不能用“今不如昔”“很難教育的一代”等,諸如此類的話來諷刺問題生;其次,要堅持全面的觀點。用一分為二的辯證法來分析問題生,相信問題學生有壞的一面,同樣也有好的一面,比如說,問題學生在思想上也有進取精神,在學習上也有渴望新知識的意念等;最后,還應堅持發展的觀點。問題生并非永遠是問題學生,他們也有可塑性,也有成才的可能,教師應挖掘問題生的潛力,使他們也能抬起頭來走路。
很多人都認為大學校園是一個世外桃源、天外凈土,然而就在這一方圣土之內卻隱藏著諸多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就是目前困擾著大學生的首要問題之一。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8~25歲之間,從心理學觀點來看,他們屬于青年中期,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許多特點,如辯證思維的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完善、同樣群體的形成、價值體系的穩定等等,但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心理也有自己的一些獨特性:1、大學生的智力發展通常比較好,基本介于中上智力和高智力水平之間;2、考試焦慮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普遍性問題;3、大學生的自我評價存在光環效應,他們與同齡人相比,往往有更多的成功經歷,也被寄托了更多的希望,因此自我評價會有偏高的可能;4、大學生的價值準則傾向于理想化,具有明顯的離散特征,當他們被個體調用來進行社會行為判斷時,當事者便會表現出明顯的苛求現象或理想化傾向。
正是由于高校學生處于一個特殊的年齡段,且此年齡段是其心理發展處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階段,即處在心理斷乳期,因此他們在這一時期內最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和困惑:
1、理想與現實方面。大學生對未來有自己的設想,且一般理想比較高,希望將來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成為社會有用之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難以找到實現理想的途徑,有時面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沒有克服的信心和方法;有的學生眼高手低,不喜歡“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只想做大事而一鳴驚人,這就必然產生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2、自尊與自卑方面。大學生是經過激烈的競爭才進入大學校園的,他們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因此容易產生優越感和自豪感,然而,大學里人才濟濟,許多高中時期的尖子優勢不再明顯,他們失去了往日的榮耀,易產生心理失衡。有的同學因此就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產生了自卑感、挫折感和焦慮感。
3、動力心理方面。一些大學新生常常在考大學的目標已達到后,很快便失去初進大學的新鮮感,豐富多彩的
大學生活在他們的眼里卻黯淡無光,他們對學習來不了興趣,對活動提不起精神,一些大學生自我意識缺乏穩定性,容易受外界因素左右,不能全面認識和正確評價自己,難以建立自信心,從而缺乏心理發展的動力。
4、學習和創造心理方面。目前大學生反映最大的問題是考試焦慮。他們學習目的不明確、動機功利化,學習動力不足,相當多同學是為了應付不得不參加的考試而學習,面對市場人才競爭的壓力,他們內心都有危機感,但真正學起來仍然沒勁。加上大學寬松的學習環境,不少同學個人約束力差,自制力弱,學習成績自然也差了。成績差反過來又影響了學習心理的健康發展,更談不上創造心理的發展了。
5、人際關系心理方面。大學時代是一個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獨的時代,大學生們既希望有一方完全屬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又害怕孤獨,他們常常處在個體心理閉鎖又渴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心理沖突中,不少同學將人際關系不適列為僅次于考試焦慮的影響心理健康的問題。少數同學甚至產生社交恐懼,部分同學則因與其他同學發生爭吵或矛盾,不會處理而十分苦惱。
6、性心理和戀愛心理方面。大學生已進入性生理成熟和趨向成熟的階段,而他們從校門到校門的學習生活經歷導致了他們社會化過程的后延,致使他們的性心理的成熟落后于性生理的成熟,加上性知識的匱乏,他們常常在正常的性幻想、性夢、性沖動后產生罪錯感,少數同學甚至因此而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大學生不能正確處理愛情中的情感糾葛,或失戀后承受不了壓力而輕生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7、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問題。高校貧困生作為學生中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特定的成長環境以及特殊的成長經歷所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和心理素質的缺陷,給他們自身的健康成長和成才帶來了負面影響。貧困生的主要心理問題表現在:(1)、自卑與自尊交織;(2)、焦慮與抑郁并存;(3)、敏感與孤僻共生;(4)、無奈與愧疚交錯;(5)、嫉妒與怨恨相伴;(6)、虛榮與依賴互融。
8、情緒心理和挫折心理方面。大學生的社會情感豐富而強烈,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與內隱性,他們容易受外界和暫時因素的影響,情緒反應很容易被激發且難于控制,因此他們對因考試失敗、交友受挫、失戀、擇業失敗而引起的挫折情緒體驗表現出承受力低的傾向。
9、擇業心理方面。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十分突出,面對市場經濟的挑戰,他們出現了種種不正常的擇業心態。諸如:擇業恐懼心態,表現在不了解就業政策和社會需求,面對“自主擇業”不知所措、甚至恐懼;盲目攀比心態,表現在擇業期望值過高;急功近利心態,表現在對職業和單位的選擇上過分功利化和經濟化;擇業過程中的心態失衡,如擇業中的自卑、嫉妒、焦慮等。
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亞健康狀態是普遍現象,據調查,在校大學生中出現心理障礙傾向的約占20%~30%,有較嚴重的心理障礙者約占10%,有嚴重的心理異常者約占1%,且該比例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因此幫他們解決心理問題勢在必行。
首先應該要從學生自身出發:
1、坦然面對
出現了心理問題不必如臨大敵疑神疑鬼,有些人在情緒上出現一些困擾,或者在身體上出現某些不適就如“驚弓之鳥”,擔心焦慮造成“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其實心理健康也和身體健康一樣,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應該要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坦然面對。
2、別急于“自我診斷”,也別諱疾忌醫。
心理健康本身多種多樣,成因往往復雜,切勿盲目的從一些書籍上斷章取義,而急于對號入座。弄清問題雖然是必要的,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很多都是“成長中的困擾或矛盾”,不必杞人憂天,而應該認真審視自己并與同學、朋友、老師或者家長溝通。
3、轉移注意力,調整生活規律。
心理問題往往是越關注便越覺嚴重,所以不要老盯著自己的問題不放,而應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生活中,調整生活規律,多參與校園文化活動,讓自己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其次,高校在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
1、要建立一種“生理-心理-倫理”三理結合的,以教育發展型為主、醫學型為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們要重視心理教育方法與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有機結合,要引導學生建立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觀念。此外,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一種面向全體大學生,旨在提高全體同學綜合素質的模式,在各大學深入開展的時候,要通過提高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2、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針對當代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惑和問題,我們認為應在全體大學生中開展以下12個專題的心理健康教育:1、樹立人生的航標-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2、建立真實的自信-自我意識與心理健康。3、塑造健康的人格-個性與心理健康。4、由“學會知識”到“學會學習”-學習與心理健康。5、開拓潛在的創造能力-創造與心理健康。6、學會與他人相處-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7、審視象牙塔里的“閃電”-戀愛及性心理與心理健康。8、為心靈創造一片明朗的天空-情緒與心理健康。9、錘煉不折的脊梁-挫折與心理健康。10、成功地走向社會-擇業求職與心理健康。11、了解你自己-心理測驗與心理保健。12、學會求助與互助-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
3、要建立全方位、多類型的心理教育和服務機構,并組建一支多元化、高素質的心理教育與服務隊伍。各高校至少應有三種類型的機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學校各院系或各年級的心理輔導小組、學校醫院或與附近醫院聯系建立的學生心理門診。同時我們還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心理教育與服務隊伍。要建立一支由教育專家、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病專家及學校醫務工作者、心理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學生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相結合的多元化的以兼職為主的心理教育與服務隊伍,采取在職培訓的方式,逐步提高這支隊伍的整體素質,并通過試行資格認定制度,規范上崗管理,使這支隊伍從兼職為主轉變為專職為主、專兼結合,以保證高校的心理素質教育與服務更加有效地開展。
4、心理教育與學生學習、生活和活動要有機結合。我們應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大學生學習、生活和活動的方方面面。在整個大學階段和大學校園內外要營造一個有利于大學生心理素質健康發展的環境和氛圍,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等新技術也在大學生心理教育中被廣泛采用。這對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不斷提高,以適應走向社會的激烈拼搏和競爭是很有益處的。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迫在眉睫,我們只有動員廣大社會的力量才能讓大學生在健康的心態下學習和生活,讓他們畢業以后能夠馬上適應社會需求,為社會作貢獻。
參考文獻:
學生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性越來越引起教育者的重視,而作為一名醫學生,其心理健康的問題將直接影響到他們對醫學專業的學習態度,乃至影響到將來對待工作的態度。現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要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就必須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塑造和教育,心理健康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1]。本校為了幫助在校學生健康成長,也為更好了解新生的狀況,從學習和生活上幫助學生,因此為每個班配備了班主任,并由班主任對本校新入學的2003級學生進行心理問卷調查。
1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查的方法,抽取本校2003級臨床本科在校學生共126名,其中女生46名,男生80名。
1.2研究方法
采用心理衛生自評量表(SCL-90)以問答的形式要求被測學生在記分卷上按照要求記分。該量表包含90個項目,涵蓋9個癥狀因子(F1~F9)和一個附加因子F10(其中F1為軀體化、F2為強迫、F3為人際敏感、F4為抑郁、F5為焦慮、F6為攻擊性、F7為恐怖、F8為偏執、F9為精神病性,F10主要反映飲食和睡眠),每個項目按1~5級評分,超過3分,表明該因子的癥狀達中等以上嚴重程度。然后將結果使用SPSS11.0軟件對問卷進行了數據統分析,并將各項與國內正常成人的因子分比較。
2結果
2.12003級臨床本科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本校2003級臨床醫學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國內普通成人SL-90的因子分布比較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該年級學生在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等因子上與普通成人的差異有顯著性。其他因子與普通成人的差異不具有顯著性。
表12003級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普通成人的比較(略)注:*P<0.05,**P<0.01。表22003級男女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略)注:*P<0.05。
2.22003級臨床本科男女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在本校男女醫學生中,其心理健康存在性別差異,尤其是在軀體化、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攻擊性和恐怖等因子上的差異具有顯著性。男生在人際敏感、攻擊性上的問題較女生嚴重,而女生在軀體化、抑郁、焦慮、和恐怖上的問題較男生突出。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情況比較見表2。
3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了本校臨床醫學生SCL-90各因子均分及陽性項目多項高于國內普通成人組。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高速階段,同時我國現在已加入了世貿組織,給現代大學生既帶來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大學生一方面要適應大學的工作、學習、生活壓力,另一方面又要面對社會上的各種多變的思潮和價值觀念。而作為一名醫學生,所承受的學習壓力和將來工作的壓力以及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所造成的心理負擔也勢必比一般大學生要大,隨著國家對醫學生的培養越來越多,醫學生將來要面臨的就業問題也越來越嚴峻,社會競爭也更為激烈,人際關系日益復雜,這對于一個還沒有完成成熟、適應社會生活的大學生來說是個很大的心理挑戰,這樣使他們容易導致強迫、抑郁、焦慮與敵對的現象。另一方面,在這批學生中,有80%以上的是獨生子女,他們一般在家里處于中心地位,在家的嬌生慣養,和父母的過分溺愛,更容易降低他們適應各種社會生活的能力,也缺乏處理學習和生活中的突發事件,從而導致其心理問題。
研究結果同時顯示了本校2003級醫學生中女生在軀體化、抑郁、恐怖、焦慮等方面較男生嚴重,而男生在人際敏感和攻擊性等方面較女生嚴重,可能是由男、女生的個性特征差異、家庭教養方式和社會風氣不同所致。在中國,現代社會對男、女孩子的個性培養與教養方式還存在無形的差異,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認為女孩子應該乖巧,而男孩則應該勇敢、堅強,這種根深蒂固的風氣自然就形成了男女生之間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