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1: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教師心理健康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教師不健康的心態可能直接導致學生心理障礙
教師不健康的心態,尤其是喜怒無常的情緒狀態常常會成為學生心理障礙的直接原因。從心理健康的角度講,一個人如果有了心理疾病,除了傷害自己外,還可能危及他人和社會。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角色接觸的廣泛性和長遠性的影響。如果教師存在心理疾病,將給所教的學生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性和示范性對學生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從這一點講,教師的心理不健康又將直接導致學生的心理不健康。如果教師時常帶著情緒工作,把來自家庭、社會、同事、領導的不滿轉嫁到學生身上,使學生蒙受不白之冤;或在與學生交往中表現出過于情緒化,對學生的批評教育摻雜個人的喜好,對學生進行諷刺、人格侮辱、習慣性謾罵,等等,都會對學生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直接導致學生產生心理障礙。
2.教師的不健康心態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
“怎么搞的,又有許多學生沒寫完家庭作業”。面對眼前的學生,我的憤怒,我的質問已無濟于事,只有冷靜思考該如何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里。所謂“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都是深刻而長久的,心理不健康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不良影響,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前任班主任的不當教育,致使我班部分孩子撒謊、弄虛作假、拉幫結派……我深深地知道,如果單純地抱怨、懲罰學生,學生的學習效率肯定不會有所提高,效果也不佳,學生依舊會我行我素,把教師的話當耳邊風,師生對立,從而使教學“杯水車薪”。另外,教師的人格形象是學生做人的榜樣,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決定了學生無法獨立地辨別是非,只會直觀地模仿,簡單地看待問題。教師對待工作、對待學生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學生對整個社會的看法。
3.教師不健康的心態會直接影響師生關系
如果留心關注教師的閑聊,就會經常聽到有老師以使學生害怕為榮,以把學生管理得服服帖帖為能。為達到這一目的,有些老師甚至不擇手段,諷刺、挖苦、罰站、打罵、體罰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無意中看到一個老師拿著板凳腿在猛打一個孩子,我問:“怎么了?”老師氣憤地說:“不寫作業,家長也不管。”我拿過那孩子的作業一看,是呀,一學期快結束了,作業卻做了不到三分之一。我問:“早干嗎呢?”老師說:“我天天要,她不做,我有什么辦法。”我說:“算了,已經這樣了,何苦呢?”“考試不及格,影響總成績怎么辦?”說著又朝孩子打了幾下。此類老師的心理是健康的表現嗎?在教師的這種心態下,很多學生形象地把師生關系比作貓與老鼠、警察與小偷、老虎和兔子、留作業的工具和做作業的機器,等等。這足以證明師生關系存在著問題。有一個說明連帶責任的典故:“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教師主觀上不想毀了孩子,所以千萬不能讓孩子客觀上因我們而毀。
心理學研究證明:教師的性格特點對學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慈祥的教師懂得關懷學生,使學生在心理上有一種安全感,形成活潑、向上、合作、寬容的良好個性;冷漠的教師由于缺乏對學生的理解關愛,學生與教師之間形同陌路,常常會我行我素,自私淡漠,缺乏熱情;暴躁的教師缺乏對學生的耐心,常常會使學生的自尊受到嚴重傷害,使學生經常處于戒備狀態,有時會因為一點小事就擔驚受怕,產生抵觸情緒。一天我因學生作業問題很生氣,隨口叫學生馬某上講臺,本意是給他當面講講,誰知他看我起身連忙抱頭,不僅他如此,學生任某也這樣。我問:“你們干嗎?”其他學生則大聲說怕老師打,聽后我無言了。怕老師打,可見老師不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造成的傷害有多深;學生或者察言觀色,以至于形成口是心非、玩世不恭的不良個性;而自卑,缺乏自信心等不良情緒同樣也是暴躁型教師教育管理不當的產物;教師的偏愛往往會使部分學生產生嫉恨……因此,教師要自覺
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二、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培養心理健康人才
學校是培養學生的主陣地,教師是學生健康教育除家長之外最直接、最主要的醫生。提高自身素養,積極開展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為目的的健康教育,培養心理健康人才,是廣大教師的責任。
1.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要積極開展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每位教師都應樹立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增強對學生心理狀態的了解,提高解決學生問題的策略水平,并注意維護自身的心理和行為健康,減少日常教學行為的傷害,杜絕心靈施暴并有意識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要像關心學生的學習、關心學生的身體一樣關心學生的心理,而且把這種“關心”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的始終。教師要完成這一任務,適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就必須具備較強的心育能力。心育能力包括許多內容。比如:全面了解和深入理解學生的能力,與學生充分溝通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諧師生關系的能力;對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初步鑒別的能力,確定心育目標并設計、實施心理訓練活動的能力;開展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的能力等。要具備這種能力,教師的心理首先要健康,用健康的心理準確地為學生把脈診治,正確區分正常與異常,并對癥下藥,正確引導,及時讓學生的心理獲得健康,全面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2.教師是學生的直接心理醫生
當今教育的發展決定教師不僅僅是文化的傳遞者,還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更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心理保健工作,也許不是教師的主要任務,但教師絕對是學生直接的心理醫生之一。如果教師忽視了學生心理的輔導和咨詢工作,就收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而且會向社會輸送有心理障礙的人才,馬加爵就是典型的例子。每當聽到這類觸目驚心的消息時,人們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疑問:我們的學生有如此脆弱的人格,如何肩負起21世紀振興中華的大任呢?所以,教師要明晰自己肩上的重擔和使命,努力提高自己,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地為社會培養健全的公民。
總之,一個不注重健康教育的學校是對社會、對家庭、對學生不負責的學校,一個不懂得健康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沒有競爭力的民族,只有重視學生健全而健康的心理教育,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鄭紅.維護教師心理健康的策略.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1.
一、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現狀
走進幼兒園,當你聽到孩子的歡聲笑語,看孩子們天真燦爛的笑臉時,自然會想到生活工作在其中的幼兒教師,也一定充滿了快樂與自豪。因為正是教師充滿愛心的看護和教育,才有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但是,當我們真正走進幼兒教師,走進她們的內心世界,才發現其實這是一個身心充滿疲憊的群體。幼兒園工作的復雜性、特殊性,要求教師必須全身心地付出,才能完成保教任務。尤其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及對幼兒教師的要求的提高,幼兒教師感到壓力越來越大。不知從何時起,我們時常聽到來自幼兒教師的抱怨聲:“工作真沒勁”、“這些孩子太調皮了”、“太吵了”、“家長素質太低”、“園長水平太差,無法調動我們的積極性”等等,“煩死了”“累死了”幾乎成了口頭語。據了解,這種現象在不同的幼兒園里,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這表明目前我國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學者對在職幼兒教師進行心理健康評定,發現有20.8%的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際交往和情緒狀況方面存在較多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自卑心態嚴重;嫉妒情緒突出;虛榮心理明顯;焦慮水平偏高;性格憂郁孤僻;逆反心理較強,人際交往障礙;心理壓力大等等。由此可見,要完成幼兒園的保教雙重任務,維護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提高她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已勢在必行。
二、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客觀因素
1、教師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首先是物質需要。教師的物質需要大致可分為生活物質需要和工作物質需要。前者如工資待遇、住房條件、飲食條件等,后者如教具、教材等。雖然不少教師受傳統文化崇尚節儉等觀念的影響,養成了艱苦樸素的生活及工作作風,習慣了默默耕耘,無私奉獻。但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其他社會成員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師的物質需要也在“水漲船高”,對于一些“高檔”生活用品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工作上的物質需要受到了比較大的刺激,要求改善教學條件,豐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需要日益強烈。事實上這些需要在很多幼兒園都得不到滿足,甚至還有部分幼兒教師低層次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滿足,特別是在一些欠發達的地區經常發生侵犯教師權益,拖欠教師工資等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難免在教師中產生腦體倒掛,酬不抵勞的不公感和社會地位的相對反差,導致了部分教師心理失衡,心態欠佳。其次是自尊需要,主要集中在社會對自己的業績、形象給予認可方面。相對于其他職業來說,幼兒教育這個職業要求教師具有強大的責任感,耐心和愛心,比別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與心血。但是社會上還有許多人對幼兒教師這個職業存有偏見,相當一部分人仍然把教師等同于保姆、服務者,這種不公正對待也使相當一部分幼兒教師產生了不平衡感和自卑感,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發展。第三是教師的成就需要。幼兒教育屬于啟蒙教育,教育成果不能用學業成績來體現,幼兒園管理者和家長對教師教育成果的評價有時有失公允,使教師的自我價值得不到體現,另外有的幼兒教師所擔負的工作同她的工作興趣愛好、能力等不適合,學非所用、專業不對口等,都會使幼兒教師的成功需要得不到滿足。使之產生挫折感和心理疾病。另外如果當成就需要強烈而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時,如,教師對自己的要求超出個人的能力或環境所允許的條件,或幼兒園對教師提出的要求過高造成過重壓力時,都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和失敗感。長期以來,教師一直被視為甘于奉獻的人,教師比一般人具有更強烈的自尊需要、榮譽需要和成就需要,只求能得到社會的關注與認可,“無求益之,唯忌損之”。而有這些需要的教師也正是那些具有強烈責任感和創造需要的教師,當他們的創造成就被忽視、否定、抹殺時,往往使心靈深處造成創傷,引起消極的后果。
2、人際關系復雜,導致人格障礙問題。幼兒教師的工作特點,決定著教師必須與幼兒,同事,幼兒園管理者及幼兒家長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師作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處理各種關系中可能遇到矛盾沖突,處理不好,因此產生激動,不安,煩惱和痛苦,不僅影響工作,而且有礙心理健康。在講求民主、開放的社會里,人際間必須互相尊重、平等、坦誠相待,而有些教師在與人相處時,卻缺乏良好的溝通方式與能力,無法適應環境變化的需求,因此產生身心失控的現象,導致人格異常。
3、教育內部的“大鍋飯”制度依然存在。“能者多勞而不多得,庸者少勞或不勞而均得”,這個滋生惰性的溫床使教育失去內部活力,使教師喪失了進取精神。
4、對教育改革的不適應。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發展,一些來自國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法不斷涌入,觀念的更新,課程的改變,大有讓人目不暇接之勢。目前保教第一線的幼兒教師多數畢業于幼兒師范學校和中等師范學校,她們在校學習期間依然沿用傳統的課程標準,重“三學六法”及“音、體、美”技能技巧訓練,能力結構遠遠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加上有些教師缺乏終身學習的觀念和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意識,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難以掌握,使幼兒教師深感原有的知識水平已經不能完全勝任教學工作,這種難當其任的感覺給部分幼兒教師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如再不更新知識,充實與提高自己就無法勝任教學崗位,因此,教師心理的焦點、困惑日漸增多。
5、家長的高期望給教師構成了一定的壓力。在我國,對孩子的教育一直被看作是重中之重,大多數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伴隨著家長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早期教育、早期智力開發等一些新觀念的影響,他們不再把幼兒園當作是臨時照顧孩子的地方,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從一入園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家長對幼兒園的社會聲譽、教學質量、教學環境都有較高的要求,相應對幼兒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教學方法、自身素質等也有了較高的期望,這種高期望在幼兒教師身上的投射就變成了一種較大的心理壓力。
(二)主觀因素。
1、自信度。部分教師對自我情感、意志和能力難以把握,低估自身價值,喪失自信心,缺乏參與競爭的意識,事事以失敗者的心理去接受市場的沖擊。在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下,教師在工作過程中就會有不思進取、消極怠工等被動的表現。
2、上進心。部分教師不安心教育,教育意識淡薄,再加上不準確的社會橫向攀比,個別人對幼兒教師職業存有的偏見,使得整日“孺子可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悲”、“夫子可憐”,自我心理與師生感情、敬業精神遠遠脫鉤,出現教育上的“燒不熟心理”。
3、抱負水平。常言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部分教師在生活中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社會能力和社會角色,事事好高騖遠,該屬于自己的或不該屬于自己的,能達到的或不能達到的一律兼收,以致碰得頭破血流。
4、耐挫折能力。社會上每個人都可能隨時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會產生挫折感,這是由于每個人對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緣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思想境界、知識經驗等因素的影響。一般說來,身體強壯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經歷坎坷、閱歷豐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同樣的情境,有的人可能認為是嚴重的挫折,而有的人則可能認為是無所謂的事情,這是由于價值觀不同的緣故。而幼兒教師的主要挫折,來自于教學工作的不順利,不同人對教育事業的態度和熱情不同,基本知識技能和能力不同使之感受也不同,這是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的。
5、心理素質。個體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保持健康的心理的一個基本前提,在心理素質中,人格威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人格威信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心理健康的水平。感情是制約教師威信高低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師和幼兒之間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感情聯系,彼此就能產生親切感、認同感、相互間的吸引力就比較大,幼兒就會把教師當成自己的父母一樣。實踐證明,良好的感情關系有利于促進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人格威信較低的幼兒教師,幼兒不愿親近,其他同事也不接納,更得不到幼兒家長的認同,以至于使教師本人因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無法維持師生間的情感聯系,最終可能導致心理障礙。
三、增進與維護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對策
無論是幼兒教師本人,還是幼兒園管理者,都應該充分了解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機制,有效地維護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總的來說,促進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社會各方面、各層次的全力關注和努力。
首先要在宏觀的社會體制層面上對幼兒教師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政府部門要把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作為一件關系到素質教育的大事來抓,幼教師資培訓機構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國家要制定相應的法令,以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尤其要將“尊師重教”的意識落到實處,保證幼兒教師的合法權益,包括工資待遇、住房福利、在職進修、休假晉升等,使千千萬萬的幼兒教師能解除后顧之憂,安心幼教事業,而且不斷取得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機會,為培養人格健全發展的祖國接班人做出畢生貢獻。
一直以來,人們大多只關注教師的關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園丁”、“蠟燭”之類的美麗光環,很少有人注意到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據《教師之友》調查發現:近年來,有近30%的教師處于亞健康狀態,并且比例有逐年增大的趨勢,例如某校在職180名教職工中,有50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導致教師亞健康的主要原因不是身體健康問題,而是心理健康問題,教師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輕則影響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影響教師個人工作業績,重則影響一代人、甚至影響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可見,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已不容忽視。
一、教師心理亞健康產生的原因
1.工作壓力過大,使教師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據國外調查表明,教師的工作壓力大于其他行業,香港也將教師的工作壓力排在第二位,僅次于警察。中國大陸社會治安良好,有可能位居警察之上。教師的工作特點決定了教師的工作狀態不僅存在于上班的8小時,可能是9小時、10小時、11小時、12小時,甚至更長時間,處在強大的壓力之下,勢必導致人的心理憔悴,精神狀態不佳。久而久之會不同程度地患上心理疾病。心理學專家認為:適度的工作壓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虛和郁悶,令人振奮,給人奮發向上的動力,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相反,過度的工作壓力會給人帶來苦惱、煩悶,使人感到焦慮、心悸和沮喪,使人產生生理和心理的失調反應,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可見,教師過大的工作壓力是導致教師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師角色期望過多過高,使教師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教師的工作對象決定了教師的工作牽連著千家萬戶乃至整個社會,成千上萬雙眼睛都在盯著教師的一舉一動,作為教師,上對國家、社會、學校和所有學生的家庭負責,下對幾十名或百余名學生負責。總是要把各種不同的角色期望掛在心中。
不同的主體對教師的角色有不同的期望,對教師的工作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國家和社會期望教師充當知識和傳播者、集體的領導者、模范公民等角色;家長和學生期望教師是師德高尚、知識廣博、業務精優的學者型教授型人才;而學校總是期望教師是出色的紀律維護者、業績突出的教育者、遵紀守法、成果顯著的好員工。眾多的角色期望綜合在一起,無疑是要求教師是一個十全十美的理想超人。而教師畢竟是一個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現實中人,扮演的角色不可能同時達到眾多的期望值。稍有一些方面的角色扮演不如意就會換來眾多的批評、指責。如果教師的責任心過重,就會整日憂心忡忡,生怕某一方面的角色扮演失誤,換來責罵。過重的心理負擔會導致教師的心理失衡,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3.自我期望過于完美難以如愿,使教師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教師作為知識和道德的化身,常潛意識地把完美作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標。工作中,教師總是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做得盡善盡美,樣樣都不比別人差,并且渴望他人能看到自己的成績,肯定自己的成績,然而往往忽略了自身的第二件限制。現實中,個人的個性、能力、特長和機遇各不相同,而這些自身條件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工作成績。特別是教師職業,業績并不一定能從教師自身的學歷、能力和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反應映出來,而是從學生方面間接地反映,所以成績和付出的勞動并不總是成正比。這樣就會出現教師為了工作成績而加倍的努力工作,但是努力的結果不一定能達到自己預期的結果。所以,教師如果不能科學地分析失誤,而把原因都歸結到自己身上來,就會內疚、自責,甚至感到悲觀厭世。從而帶來心理上的不良反應,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4.教師評價體系不夠完善,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
目前,我國教師評價主要采用終結式的評價方式,主要以升學率高低評價教師的總體素質,并且把評價結果與獎懲相結合。即:不注重過程,而只看重最終結果。從而,只評價教師在學習成績方面所做的工作,忽略了教師在學生學習成績以外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這就使教師對評價方式的科學性產生懷疑。另一方面,這種評價方式的公平性也有待進一步改善。教師的業績只從學生的考試中反映出來,忽視了班級學生各方面的差異所導致的學習成績差異。即使是原來基礎相同的兩個學生,也會由于他們的遺傳因素、家庭環境以及家長的教育程度的不同,導致他們的成績出現較大差異。無視學生各方面的差異,而單獨把學生的一次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依據,顯然對教師是不公平的。所以,教師如不能接受這種評價方面,評價的結果就會對教師的心理產生很大影響。
5,教師的勞動報酬很難反映教師的勞動價值,使教師心理出現不平衡現象
以前教師出于自身的職業特點,對于金錢的問題都羞于啟齒,但現在市場經濟觀念已經深人人心,人們很注重追求自身的勞動所換來的經濟報酬,甚至斤斤計較,包括教師也不回避報酬問題。不可否認,近年來教師的待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教師的工作待遇,在不斷地提高教師的工資等等,這都極大地改善了教師的生活狀況,提高教師的工作熱情。但是,教師的工作待遇方面還是存在一定問題。一方面,當前教師的報酬水平還是難以反映教師的勞動價值。教師的勞動價值很難有一個明確的量化標準,無法計算出一個準確合理的數目來。一些地方雖然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把教師的工資待遇比照國家公務員,這個舉措很好,但實際操作時兩者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部分教師在心理上不平衡,認為自己的工作并不比公務員輕松,但工資待遇卻相差較大,更何況一些公務員在工資以外還有較多的灰色收入。所以,一些教師辭職下海或者轉崗到其他行業。另一方面,當前一些貧困地區由于地方財政不足,教師的工資仍難以準時足額到位。
這些因素都對教師工作心態的穩定,對教師的心理情緒影響很大,使教師出現一些抱怨情緒。
此外,教師自身的家庭因素,如家庭是否和睦、婚姻是否美滿;個別學生的過分不當行為;自己的升遷機會以及工作心態的穩定,對教師的心理健康都造成一定的影響。
二、解決教師心理亞健康的對策
1.從教師自己的角度,克服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
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首先影響的是教師自己的身心健康,直接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教師自己是直接的受害者,有必要想辦法避免出現心理健康疾病。調節治愈已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
(1)以平和樂觀的心態對待人和事,保持自身健康心態
良好的心態能使人心情愉悅,是出色完成工作,積極向上進取的關鍵。作為教師,首先是認識到任何人在為人處事、工作學習中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其次是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時,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先讓自己靜下心來好好想想,然后再做出合理的對策,盡量避免出現過激行為,以免造成不良影響。
(2)準確客觀的進行自我定位,保持自身的健康調節
心緒不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好高鶩遠,對自己的定位不夠合理引起的。對自己的定位越高,越難以實現,給自己帶來的失望也越大,從而導致心緒不佳。可見準確客觀的自我定位對人的心態是很重要的。要看到龐大的教師隊伍中,能成為優秀教師、名教師的畢竟是少數。絕人多數都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奉獻一生,直到退休也還是一名不為人知的普通教師。作為教師努力工作是應該的,有多大能力干多大的事,即使達不到自己的理想日標也屬正常。自己也是成千上萬名默默無聞的普通教師。
(3)工作之余多參加體育鍛煉,保持自身的健康體魄
體育鍛煉能使人忘卻煩惱,愉悅身心。教師的工作屬于強度較大的腦力勞動,長時間的工作使人身心疲憊,產生焦躁、煩悶的情緒。所以,教師必須勞逸結合,適量參加體育鍛煉以緩解工作的壓力,釋放工作中的不快心情。另外,參加體育鍛煉也能強身健體、保持充沛的精力,抵御身體上的疾病。
此外,與同事融洽相處、多參加社會交際活動以及把心中不快的事情多向朋友傾訴了也能緩解壓力,達到身心愉悅的效果。
2.從學校的角度,解決教師的心理問題
(1)學校要多關心體貼教師,讓教師感覺溫暖。
學校領導作為教師的直接領導者,要多關心下屬。充分地信任他們、理解他們、尊重他們,關心教師的疾苦。學校領導的理解與信任,很大程度上能讓教師感覺到溫暖和被重視,去除心中的種種苦悶,調節自己的心態,并發奮工作以報答領導的知遇之恩。合理地處理好學校和教師之間關系能克服教師出現心理疾病。
(2)健全教師考核制度,讓教師感覺公正
學校作為教師考核的直接操作者,有責任完善教師的考核制度。學校要研究制定既對教師沒有太大壓力,而又能達到準確考核教師的工作、激發教師工作熱情的教師考核制度。教師考核制度的優劣,不僅僅是看能不能區別教師的工作成績的好壞,還要看能不能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是不是有利于教師團體的團結和健康和諧,所以撰寫教師評價制度時,要充分考慮每一個教師的成績認定每一個教師在工作中所付出努力的認可,包括非學習方面的工作成績。制定考核制度的宗旨要定位為激勵+考核,即:既要能考查教師的工作成績,又要能為每一個教師加油鼓勵。
(3)學校要為教師的健康加大投人,讓教師感覺輕松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可以設置教師健身房;開辦心理健康咨詢所,聘請專家對教師進行心理咨詢;舉辦教師聯誼活動等,豐富教師的業余生活。以緩解教師的工作壓力,減少或杜絕教師心理健康疾病的產生。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相信學校花在教師身上的投人,會換來加倍的回報效果。
2.生活的壓力。收入問題是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她們在平凡的崗位上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但收入與其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的強度并不成正比。在我國,學前教育不在義務教育的范圍之內,很多幼兒園也是私立性質,國家對幼兒教師的工資待遇沒有太多強制性的規范和財政保障,她們的收入明顯低于其他行業,工資很難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下,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是必然的。
3.家長的高期望。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日趨重視。家長普遍認識到幼兒時期對孩子終生發展的重要性,他們不再把幼兒園僅僅當作一個照看孩子的地方,而是更希望在幼兒園中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家長對幼兒園的教育質量特別看重,相應地對幼兒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高期望無形當中增加了教師的心理壓力。
4.人際關系的困擾。人際困擾是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幼兒教師絕大多數是女性,她們有著共同的心理弱點,比如:情緒容易波動,情感比較敏感脆弱,從眾心理比較強,過于注重別人的評價,過于計較一些意義不大的小事等。因此,女性教師之間的關系往往相對復雜,關系也較難相處,這也增加了她們的煩惱。5.心理維護知識的匱乏。幼兒教師在自身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接受了過多的音樂、舞蹈、美術等方面的技能訓練,或者過多的理論教育,而受到的心理教育嚴重不足,這致使她們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在面對諸多現實壓力和困擾時,缺乏有效的心理調適手段,不能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維護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對策
1.營造良好的環境,重視心理教育。良好的環境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因此,要維護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幼兒園首先要營造寬松和諧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她們可以始終保持積極、輕松的心境投入工作。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教師們的進取心才有可能被激發,她們才會通過努力工作去贏得認可和尊重,并實現自身價值。和諧民主的氛圍也能滿足她們的歸屬需要,她們會更加熱愛自己的單位,更樂于從事自己的工作,并能從中獲得快樂和滿足。幼兒園也應主動關心教師的生活,要盡最大努力提高教師的待遇,努力幫她們改善生活條件,解除她們生活的后顧之憂。另外,幼兒園應積極開展心理教育活動。要經常借助報刊、專題講座或座談等形式宣傳心理健康知識,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也要為教師建立心理檔案,重視通過心理測試等途徑準確了解她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應該培養專職的教育人員,注重開展日常性的心理教育活動;還可以聯系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或邀請心理方面的專家,有針對性地矯正教師們存在的問題。
2.幼兒教師要熱愛幼教事業。很多幼兒教師僅僅將幼教工作當做一份可以賴以謀生的職業,對工作的期待也僅僅停留在待遇、工資和良好的工作條件等方面,一旦自己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對工作的厭倦心理。熱愛教育事業,是教師最起碼的職業道德準則。幼兒教師應該把幼教工作作為終身追求的事業,并且真正熱愛這項事業,只有這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享受工作的樂趣,體驗教育者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新疆8所高校的480名教師進行了調查。包括漢族、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三個民族,分為3個年齡段:22-35歲為低年齡段,36-44歲為中年齡段,45-60歲為高年齡段。每個年齡段調查160人,其中漢族男、女教師和民族男、女教師四類人群各40人(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教師統稱為民族教師,其中94%為維吾爾族,6%為哈薩克族)。
1.2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參閱國際通用心理測評量表,結合高校教師實際情況,編寫調查問卷。問卷的信度與效度都達到了可接受的水平。調查內容涉及軀體及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力等方面。每項細則都定有三級選項,每級選項按程度以1分、3分、5分標定,得分越高顯示心理健康狀況越好。
(2)數理統計法:調查數據采用Excel軟件進行分析。對不同性別、年齡、民族的教師的選項評分。
2結果與分析
2.1心理健康狀態調查
(1)情緒調控能力:漢族男、女教師隨年齡增長情緒調控能力增強。民族教師情緒調控能力以高年齡段者最強,而中年齡段者較差。漢族男教師情緒調控能力強于女教師,民族教師則相反(表1,2)。
(2)抑郁傾向:漢族教師年齡越小出現抑郁癥狀的現象越嚴重。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剛進入社會存在多重角色適應危機,使其心理負荷過重而產生抑郁。民族教師中以中年齡段者抑郁癥狀最嚴重。部分中年民族教師因為家庭中子女多、負擔重而工作中又身兼數職,壓力過大引發抑郁。調查中,女教師抑郁現象明顯較男教師普遍(表1,2)。
(3)煩躁癥狀:隨年齡增長,漢族教師和民族男教師煩躁癥狀減輕,民族女教師加劇。女教師煩躁癥狀較男教師嚴重。35歲以上民族女教師比漢族女教師更多出現煩躁癥狀。可能是由于中年民族女教師家中子女較多,婚后工作和家務負擔相對較重而導致的(表1,2)。
(4)抗挫折干擾能力:漢族教師隨年齡增長,女性抗挫折干擾的能力不斷增強,而男性受到挫折干擾的現象卻增加。民族教師隨年齡增長受挫折干擾的現象有所增加。漢族教師受挫折影響的現象較民族教師嚴重,民族教師比漢族教師樂觀,心態更積極(表1,2)。
(5)焦慮癥癥狀:漢族教師隨年齡增長焦慮癥狀減輕。提示現階段青年教師生存和發展的壓力較大。45歲以下漢族女教師焦慮癥狀比男教師嚴重,而45歲以后情況相反。中年民族教師工作、生活壓力相對較大,經常出現焦慮癥狀的比例最高。民族教師焦慮癥狀較漢族教師嚴重(表1,2)。
(6)應變能力:高年齡段教師處事應變能力最強。漢族女教師隨年齡增長此能力提高最明顯。漢族教師應變能力強于民族教師(表1,2)。
2.2生活技能調查
教師隨年齡增長生活壓力減小。女教師生活壓力大于男教師,民族教師大于漢族教師。青年時漢族女教師生活適應力不及男教師以后逐漸強于男性(表3)。民族女教師的生活適應能力強于男教師,高年齡組生活適應能力較差(表4)。
青年教師面臨成家、立業,經濟壓力大,生活相對波動而造成生活壓力過大,已是不爭的事實。女教師在生活中擔當賢妻、良母、女兒、兒媳等多重社會角色,又經歷生育等一系列的生理應激,導致生活壓力較男教師偏大。而民族教師由于家庭子女眾多、親友應酬來往頻繁等原因也使其生活壓力大于漢族教師。
2.3工作壓力及狀態調查
新疆高校中、青教師工作壓力較大;民族教師工作壓力較漢族教師大;漢族女教師工作壓力比男教師大;36歲以下民族女教師工作壓力明顯較男教師大,而隨年齡增長男性壓力逐漸大于女性(表5、6)。此現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青年教師由于教學科研和深造壓力大使其工作壓力不低;中年教師是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同樣承受著不小的壓力。當前高校體制改革對民族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部分曾安于現狀的民族教師深感形勢緊迫,工作壓力增大。女教師不僅承擔著大量家務勞動,還要面對激烈的職業競爭,需要多學習多出成果,晉升職稱,因此女教師更容易出現工作和家庭之間矛盾的現象。由于風俗等原因婚后民族男教師在家庭中的一家之長的角色被強化,使其承擔更多的責任,導致工作壓力較高。
3結論
隨年齡增長,漢族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而民族教師心理健康呈現“V”型趨勢,中年齡段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年齡段者。漢族男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好于女教師。民族女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好于男教師。36歲以下民、漢高校教師生活壓力大;女教師生活壓力大于男教師;民族教師生活壓力大于漢族教師。36歲以下教師工作壓力大,而中年齡段者不僅工作壓力較大,且工作緊張程度最高。民族教師工作壓力比漢族教師大。女教師工作自信度不及男教師。且漢族男教師自信度最高。
參考文獻:
[1]劉艷.大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5,(2):99-101.
[2]李剛,劉志成.高校教師心理狀況的分析及其對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1):76-77.
[3]柳友榮.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高校教育研究,1998,4:84-86.
[4]邱蓮.大學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J].四川精神衛生,2003,16(3):146-148.
2.研究對象。為調查方便,我們以陜西省銅川市9所中小學的專任教師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58份,其中有效問卷320份.在320份有效問卷中,男教師116人,女教師204人;中學技師222人,小學教師98人;班主任147人,非班主任173人;大學學歷50人,大專學歷153人,中師學歷117人;25歲以下45人,26-35歲134人,36--45歲95人,46歲以上46人。
問卷回收后在微機上進行統計處理。
結果
1.32o名中小學教師SCL-90各因子得分與全因常模之比較與全國常模相比,本研究的32o名中小學教師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比全國常模低,差異很見著(P<0.05,p<0.01),說明本研究的320名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全國普通人群好。
2.小學教師與中學教師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比較與中學教師相比,在SCL-90各因子的得分上,小學教師均比中學教師低.盡管差異不顯著.但也說明,相對于中學教師,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好,
3.中小學男女教師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之比較在男女教師SCL-90各因子得分的比較中,除在人際敏感、偏執、精神病性三個因子上女教師得分比男教師低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女教師均比男教師高.盡管差異不顯著.但從相對意義上也說明女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在整體上不如男教師好。
4.中小學不同學歷的教師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之比較不同學歷的教師SCL-90各因子的得分不同。其中,中師學歷的教師各因子的得分均比大學、大專學歷的教師低,差異很顯著;大專學歷的教師除了在敵意、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這四個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大學學歷的教師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都比大學學歷的教師高。而且就不同學歷的教師SCL一90各因于得分的整體比較而言,在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偏執以及精神病性等因子方面均有顯著差異。P<0.05,P<0,01。
5.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與從未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SCL--90各因子得分之比較擔任過班主任與未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在SCL-90各因子分的比較中,除了在恐怖因子上兩者得分相同,無差異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班主任均比非班主任高,在抑郁因子上差異顯著P<0.05;其余各因子差異不明顯。相對來說,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其心理健康水平在整體上比沒有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差。
6.不同年齡的教師SCL一90各因子分的比較
除軀體化因子的得分隨年齡面增高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均有隨增齡而減低的趨勢。各因于分經過中間年齡組。到46歲以上年齡時又有相對增高的跡象。而且,就年齡差異的整體比較而有,在軀體化、人際敏感、偏執及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差異明顯P<0.05,P<0.01.
分析討論
1.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總體情況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國內普通人群高。這一結果了我們研究前的假設。在研究前,我們曾假設.我國中小學教師目前的社會、經濟地位相對較低,工作復雜、負擔重,其心理健康狀況可能比較差。但結果卻正相反。本研究的結果與Honochs等人1970年的大樣本研究結論一致,也與國內學者自在等的小樣本研究結論一致;但與王玲及高峰等的研究結論相反。之所以如此,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
首先,近幾年,特別是近兩年,國家在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以及提高教師的生活待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待遇則有較大的提高。特別是《教師法》的頒布,更使教師的一些權利得到法律的保護,使教師感到有法可依,獲得了心理上的安全感。
其次,可施與所選被試的地區不同有關。Horrochs等的大樣本研究所選被試的地區屬于何種類型,我們無法從其研究中得知,但自在等的研究所選的被試為江西、浙江等地的經濟不甚發達地區,這與我們所選的被試所在地區基本一致。陜西省屬全國經濟欠發達省份,盡管鋼川市經濟發展在陜西省屬中上水平,但就整體而言,它仍屬經濟欠發達地區。這類地區的教師的生活節奏、所面臨的競爭受該類地區整體生活節奏和競爭的制約,而且這類地區的教師所面臨的應激源相對較少,因此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王玲及高峰等的研究從反面支持了我們的觀點。
再次,可能與教師所從事的職業有關。盡管中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經濟待遇相對較低,物質生活狀況較差.但他們所從事的職業使其有可能獲用比其他職業更多的心理滿足。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教師可能會體驗到痛苦煩惱;但更多的是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從心理上產生滿足感和成就感。教師勞動是個體勞動與集體勞動相結合的過程,在勞動過程中教師個體具有相當強的獨立性,而很少受他人的影響,工作中的壓抑感也就較少。教師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師的職業生活應愉快、健康、樂觀.使教師不得不隨時調節自己,并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此外,從知識層次上講,教師是社會中知識層次較高的人,他們洞察個人和社會的能力較強,借得利用心理衛生知識去調節、調整自己的心態,因此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相對較好。
2.不同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
盡管從總體上來看,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好,但就教師內部而言,不同群體的教師心理健康有差異。
①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相對不如小學教師。這主要是由于中小學的任務及教育對象的特點不同造成的。例如小學生對老師言聽計從.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教師自尊的需要。中學教師面臨升學率壓力、中學生心理的閉鎖性增強及形成逆反心理等,這就在無形中難強了教師工作的難度,很多教師為此憂心仲忡,欲罷不能,欲干無招。
(2)女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比男教師差,這可能是傳統的文化意識影響的結果。“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文化背景,使女教師承受比比男教師更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負擔。她們既是學校中的主體力量,又是家庭中的主婦。工作、生活的雙重壓力使她們在心理上出現不良癥狀的機會較多,心理健康狀況也比男教師差。
③不同學歷的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差異顯著。我們的研究顯示出中師學歷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最好,這是因為,我們隨機抽取的幾所小學專任教師的學歷均為中師,教師之間不存在學歷上的比較和競爭,更不會因學歷層次不同而產生心理壓力。故而,我們在此僅就大專與大學兩個學歷層次加以分析和討論。在中學,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都有教師學歷不同的問題。而學校在具體分工時,往往讓學歷層次高的教師給重點班上課,而讓學歷層次低的教師給普通班上課(盡管國家一再強調不應分快、慢班,但各學校出實際上存在著這樣的班)。而且直接把升學率與獎金、福利掛鉤。這樣,即使學歷層次高的教師感到領導的信任和器重.又因升學的壓力、工作負擔太重而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同樣,學歷層次低的教師因為自己不能帶重點班、領導不信任而產生煩惱、壓抑.又在實際上減輕了自己的工作負擔和心理壓力,這也是為什么他們在某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而有些方面又較低的原因。從整體比較而言,大學學歷的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比大專學歷教師高的事實又說明.學歷層次的高低確實影響著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學歷反映了一個人的知識層次和能力的高低,知識層次越高的教師,越能站在較高的層次上去看待社會、洞察人生.對事物發展的規律把握的較準,不易產生心理障礙,而且,即使在心理狀態不佳時,他們也能相應地采取措施,自覺地加以調整。
④擔任過班主任與從未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不如沒有擔任過班主任的老師.但二者在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上并無顯著差異。
⑤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隨增齡而增高的趨勢。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增加,社會閱歷的擴大、個體在思想上、行動上逐漸接近社會的要求,對人生、社會、家庭以及社會上的其他問題都能產生比較正確的看法,看到社會的光明面多于黑暗面,并逐漸認同社會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隨著個體社會化進程的不斷完善,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個體就會產生相應的社會順從.自覺地按照行為規范與道德準則行動,感到心安理得,而不是壓抑。
25歲以下年齡組的教師剛參加工作.對教師職業的認識模糊,心理上還未完全準備好.對教師角色的適應較差,又無教學經驗,心理上難免犯怵,焦慮、恐怖等消極體驗就應運而生;從社會化進程來看,此期正是個人解決婚姻問題的時期,戀愛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都有可能造成他們對人生、社會以及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消極看法。我們不能不承認,由于教師社會政治、經濟地位尚不夠高,加之許多教師在校偏僻的學校工作,雖然對配偶的文化、性情等要求較高,但往往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26-35歲年齡組的教師經過前一階段的短暫適應,對教師職業有了較正確的認識并從心理上產生認同教師職業的情感體驗,又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在學校中屬挑大梁的人物;從社會化進程來看,此期他們的社會角色較多,具有溫暖和睦的小家庭,生活比較穩定.孩子又小,不存在升學和就業的問題,這一階段的教師年富力強.志得其意;雖然學校對其委以重任,但他們感到的只是領導的器重和信任.而無工作的壓力感。因此,處在這個年齡階段的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最好;36一45歲年齡組的教師,雖然年富力強,但經過前一階段的磨練.在體力和精力上已不如前一年齡段的教師,由于教學經驗豐富,學校往往委任重任,使他門既感到領導的信任和器重,又感到體力精力不支,身心俱疲,從社會化進程看,這一階段的教師面臨的家庭問題較多.既要贍養老人,又擔心子女的升學和就業問題;既要完成沉重的工作任務,又要應付家庭中的瑣碎事務,心理壓力較大。因此他們的心理問題較上一階段的教師多,心理健康水平不如上一階段的教師;46歲以上年齡組的教師是學校中的老教師,經過前半生的努力,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但經過歲月的蹉跎,他們的健康狀況較差。他們處于既想承擔重任.又擔心身體不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矛盾心理中;從杜會化進程來看,這是個體社會化的較高級階段。同時人到黃昏.面臨著退休,家庭、子女等一系列問題都不斷地擾亂其平靜的心態,盡管他們此時人在工作崗位上,但焦慮、抑郁等情緒都早已萌生。此外,更年期就處于這一階段,更年期所發生的一系列生理變化;都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使他們郁悶、煩躁等。因此,這一階段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盡管比第一階段即青年組教師的心理健康程度高.但又次于中年階段的教師。
結論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教師的碩士論文心理健康問題卻被人們所忽視。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十分令人擔憂,至少50%以上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強迫癥、人際敏感、憂郁、焦慮、自卑等。盡管各地對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結果不盡相同,但均說明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形勢十分嚴峻,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許多事實表明,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對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應當給予高度重視。
一、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欠佳的主要原因
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就業競爭更趨激烈,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然會感受到巨大壓力的存在,并受其影響。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任務繁重。許多教師同時兼任幾個班的教學任務,甚至跨年級組,備幾套教案。他們除了白天緊張繁忙的工作以外,晚上還要加班加點備課、改作業、整理考試題,等等,都是滿負荷或超負荷工作;二是社會對教師高要求。我們一貫用“春蠶、蠟燭”“為人師表”等標準對教師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提出要求。因為是老師,所以要奉獻,要默守清貧,要高強度工作。現在總在為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而呼吁,可是在尊師重教的口號下,教師的社會地位卻不高。社會上對老師百般挑剔,老師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全社會的指責和批評。在各種媒體上,我們時常看到教師遭到毆打,自殺等觸目驚心的場面,試問教師的權利又有誰來維護。以上兩點是形成教師心理問題的社會應激源。
從教師自身而言,其心理問題的產生,有以下因素的影響:一是教師也有家庭,既要贍養老人,又擔心孩子的升學和就業問題;還要操心像柴米油鹽這樣的瑣碎家務,因此,他們也會感受到來自生活方面的壓力。二是教師自身身體狀況不佳,年復一年的單調枯燥的工作和生活,特殊的年齡階段等因素,也是造成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欠佳的重要原因。三是我國的中小學教師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常常把社會對自己的高期待自覺轉化為自己對自己的高標準要求。但是,教師的個體綜合素質有相當大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當教師認為有些事情是自己必須做到的,而在生活中卻發現自己不能做到或者根本不愿做的時候,這個矛盾就會很容易引發各種心理問題。
二、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
(一)營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切實減輕教師負擔。
首先,不按學生成績的優劣給教師排隊,評獎金;成績在教師的評職、評先工作中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不能只重結果,而忽略過程,畢竟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很多。只有從根本上改變教師負擔過重、壓力過大的局面,才能有效地減少或消除教師的心理問題。
其次,學校應制定相應措施,重視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效率,避免隨意延長教師工作時間,杜絕節假日加班加點補課、開會等。
再次,學校領導還應多關心教師,使他們時時體驗到被尊重、被關心,從而保持舒暢平和的心情,輕松愉快地投人工作。要讓他們有休閑的時間調節身心,消除疲勞。
(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社會對教師的高標準嚴要求,給予教師不小的壓力。其實,在學生的教育問題上,學生、家長、老師、學校、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教育的徹底失敗。如今,有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就不再問津,把教育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老師。一旦出現問題就對老師大加指責,社會輿論也紛紛攻擊。試問有何公允?教育的成功,不僅需要教師的悉心指導,還需要學生的努力、家長的合作、社會的支持。對老師多一分理解與支持,就是對他們最大的鼓舞與安慰。
(三)注重自我調節,積極面對。
教師心理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社會客觀條件的改善,但是教師自身積極的自我心理調適,對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只有擁有了正確的人生態度,才能有積極樂觀的情緒。當你把正確人生觀作為強有力的精神支柱時,你的情緒就會服從于事業,并且能在挫折面前不低頭,在困難面前不消極,真正做到“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2.努力工作,學會休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努力工作,做出成績,也有助于教師樹立自信心和增強成就感,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老師要學會勞逸結合,工作之余,合理安排業余時間,培養各種興趣,在參與追求中沖淡和忘卻心中的煩惱,從而感到生活的美好。還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是緊張生活中的調節劑。只有這樣,工作才會舒心。
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學校教育對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個學科的教學也都負有此項任務。這當中,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際性、人文性的特點,把它與人的生活經歷、內心體驗、個性情感等因素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從而決定了語文教學的藝術特征:隨機性、多樣性、豐富性。語文教學實際上就是師生間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維的相互碰撞、興趣的相互牽移、語言的相互啟迪,是師生共同開發和利用語文資源的過程,這一過程正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臺”。
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為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選好切入點,找準結合點,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機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在滲透式的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學生全面、主動、和諧、健康的發展。
1 挖掘教材中的積極因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小學語文教材涵蓋的內容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還包含著各種豐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容中的心理因素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體驗并內化自身品質。
1.1直接與文本對話,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較明顯,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從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教學《小馬過河》這篇課文,我讓學生先帶著問題去讀課文“小馬為什么第一次過不了河,第二次過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馬、老馬、老牛、小松鼠進行對話。通過反復朗讀小馬與老牛、松鼠、媽媽的對話,學生體會了小馬兩次過河時的不同心態,同時也感悟到面對困難要思考,勇于實踐,不能依賴別人。這樣,通過學生的自我感悟會促使他們自覺地樹立自立意識,有助于他們消除凡事都依賴父母、老師等人的心理。
1.2尋找結合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顯,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與“彼之間的結合點,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學時,我采用中央電視臺人生AB劇欄目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組和蘋果組,并進行討論和爭辯:在當今社會,你愿意當蘋果那樣的人,還是愿做花生那樣的人呢?學生在辯論中各抒己見,通過爭辯使學生領悟到:像蘋果那樣的人和像花生那樣的人兩種人各有自己的優點,也各有自己的缺點:像蘋果那樣的人美麗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顯得浮華,而花生樸實無華、品質可貴,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現自我的勇氣。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蘋果這兩類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樣去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特長。通過教師巧妙的設計和引導,以教材為載體,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客觀全面地去評價別人,領悟到做一個新世紀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內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當地表現自我。
2 捕捉課堂中的教育契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課堂教學占據的時間最長。那怎樣充分利用這個黃金時間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來說,教材出現心理健康滲透因素的時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機,但有時候又不能割裂課堂教學的整體,把語文課上成健康教育課,這就要求教師善于捕捉恰當的教學契機。課堂上的教育契機,往往出現在四種時候:其一是興趣激發的時候。有了興趣,才會使思考更主動,產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發的時候。當情感處于飽滿狀態的時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學生去選擇鍵康有益的心理品質。其三是在思維萌發的時候。其四是學習的主動性產生的時候。總之,教學中的契機的出現有時是偶然的,隨機的,這就要教師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3 開展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 問題的提出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在一系列教學和管理制度改革面前,普遍承受著相當程度的工作和精神壓力。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關注教育發展,關注學生心理健康,首先必須關注教師心理健康,教師的心理狀況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現在:1)教師的心理狀況會影響自己的行為,又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和行為;2)會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和評價;3)會影響學生的性格和世界觀的形成。因此,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開展心理衛生與保健工作,對于提高教師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有很有必要的。
2 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意蘊
2.1 心理健康定義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將“心理健康”解釋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范圍內所能得到的最佳功能狀態,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狀態”。我國學者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夠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及他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能夠很好地適應環境,能夠妥善地處理各種人際關系。
總之,心理健康既是指心理健康狀態,也是指維持心理健康、預防心理障礙或行為問題,進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質的過程。
2.2 教師心理健康的界定及評價標準
教師的心理素質是指教師對職業的認同感和自覺實踐中形成的心理品質。浙江教育學院的駱伯巍認為,心理健康的教師必須具備五條標準:1)廣泛的興趣;2)融洽的人際關系;3)健康的情緒體驗;4)積極的進取精神;5)穩定的工作熱情。
每一個教師都應該是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所以,對教師的心理健康的要求除了應該與其他人群遵循同一個心理健康的個體標準外,應適當考慮教師職業的特殊性。筆者認為,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應該具備以下的標準:1)熱愛教育事業,關心學生,勝任教學工作;2)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3)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個性特點;4)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活動能力;5)和諧的人際關系。
3 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及其產生的原因
3.1 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
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大致表現為以下幾種:l)亞健康問題突出。因于生活節奏加快、社會變革激烈的時代,有許多教師長期處于抑郁、焦慮、沮喪、淡漠、敵對等不良情緒狀態中。2)人際關系問題。因教師工作的性質,教師必須與學生、同事、學校領導、學生家長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然而教師角色的多重性使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心理調節。3)職業行為問題。教師的不健康心理在職業活動中的表現主要有:對學生失去愛心和耐心;教學活動失去創造性,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置之不理;不尊重學生人格,傷害學生自尊;對教師職業失去熱情,甚至開始厭惡教育工作,出現職業倦怠等。
3.2 影響教師心理的主要原因
教師心理健康是由多個維度、多個層次構成的復雜的系統,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總的來說,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社會文化和家庭期望的壓力。作為“人民教師”,他們所擁有的榮譽大多來源于善良、值得相任、學識淵博、勤奮、為人師表以及社會前進的知識動力等等,從收入和薪資報酬上看,教師是內部貧富差距較大的階層,收人拉開了檔次,都會帶來自我價值感的混亂及巨大的心理壓力。2)工作繁重負荷大。從職業因素來看,教師教書育人,責任重大,既承受著外在期望的壓力,又面對內在的角色沖突,加上期望與現實的差距,使教師極易產生一些心理壓力。3)教師個體因素。教師的心理健康也受其自身因素影響,每個個體都有其獨特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其心理健康狀況在一定意義是由自己的身心因素決定。4)學校行政管理過于專制性,教育評價機制不科學。
4 解決和防范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路徑
為解決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本文依據產生心理健康的原因,針對如何防范和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一些解決策略。
4.1 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對教師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通過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以及心理素質技能培訓,在教師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既為日后的心理干預和輔導打下基礎,這一學習過程本身就能夠使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較大的提高。
4.2 建立“以人為本”的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
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有利于教師積極評價自身的教學水平,能有效緩解教師面臨的職業壓力,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
4.3 培養興趣愛好,形成壓力免疫
教師擁有良好的興趣愛好,不僅可以在教學中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還能使教師獲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同時,它還可以減少消極情緒的產生,有利于良好情緒的保持和培養,對教師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4.4 教師自身形成積極的自我能力評價,充分挖掘自身的積極品質
對于教師自身來說,既要客觀、正確地評估自己的教學水平,也要對自己當前教學能力的不足予以適當的包容,并對自己日后的發展和完善充滿自信,從而形成對自我教學能力的積極認知,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4.5 社會關注,建設社會支持系統
社會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教師的緊張、焦慮心理。教育行政部門和管理機構是教師強有力的幫助者和支持者,為教師提供適當的物質幫助和情感支持,改善教學條件,創建良好的教師工作環境,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
5 結語
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促進學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給出了一些預防及維護心理健康的對策。因此,不論社會還是學校都要從以人為本及尊重教師自身發展的角度予以關心,既要重視教師的教學水平、科研能力,也要重視他們的心理素質建設,讓所有的教師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實現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重慶大學心理咨詢中心.高職院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2.
[2]張佩云.試論教師的心理健康[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2(05).
[3]王艷.談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J].山東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02).
[4]徐學俊,魏禮飛.論教師心理健康及其促進[J].基礎教育研究,2001(01).
1.有利于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高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不僅包括身體、智力和能力的健康發展,還包括心理的健康發展。在高校全面、經常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過靈活多變的教育形式讓大學生切實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從而消除應試教育體制下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麻木思想和忽視心理,有力地引導大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其中,及時剖析心理,及時糾正、解決問題,提升自身心理素質,促進自身全面發展。
2.有利于開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務是開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這個任務的基礎保障。要抓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開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助力,引導教育大學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及時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全面掌握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明確自我發展方向,堅定所追求的奮斗目標,構建健康和諧的人際交往圈,促進思想政治覺悟的不斷提升,將知識轉化為綜合素質。
3.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獨立生存能力中學時代的應試教育,實行的是填鴨式灌輸,追求的是數字化的升學率;傳統家庭的“溫室教育”,實行的是溺愛式圈養,追求的是最大化的大包大攬,完全忽視了學生的獨立自主空間,忽略了學生的獨立生存能力,習慣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學生們一旦走入大學校園,面對需要獨自思考和生存的新環境時,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不適應。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為了解決應試教育和“溫室教育”所帶來的弊端,通過心理教育方法,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素質,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增強他們獨立生存的能力。
二、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對策
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應及時匯總分析常見的心理問題類型,充分把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適當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疏導,引導他們走出心理陰影,擺脫心理困擾,不斷提高自身心理素質,促進他們全面健康地發展。
1.注重入學教育,促進大學生的角色轉變新生入學初期,大學生處于人生轉折的路口,各種思想沖擊和心理變化隨之而來,把握不好,很容易出現各種不適應的心理問題。因此,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該注意把握新生入學這個重要的時期,通過正反面教育、參觀學習、生活實踐、人際交流等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強化一對一的心理交流和輔導,傳授他們心理調適方法,引導他們正確面對未來將面臨的挑戰,正確看待自己在適應轉型期可能會出現的心理變化,充分地做好準備,有效地調適心理,及時地規范行為,不斷提高自身的調節適應能力。具體而言,正確發揮高校輔導員的職能作用,充分利用網絡媒體、通信設備、教學設施等科技手段,放下身段走入大學生中間開展多樣性的心理輔導教育,拉近師生關系,增強他們的存在感和歸屬感。同時要善于發揮學生之間的相互協助作用,培養兩名班級心理委員(男、女各一人),讓他們學習心理健康理論知識,開展集體拓展活動,增強學生之間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2.注重心理調查,掌握大學生的適應情況心理調查能夠及時直接地掌握大學生的適應情況和心理健康情況,它是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條件。在校園里面,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咨詢、問卷調查、模擬測試等方式,深入大學生開展廣泛的心理調查活動,把握普遍性問題和特殊性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疏導教育。對于嚴重適應不良、家庭貧困、心理健康有問題、學業困難、身體殘疾或有特殊疾病的特殊學生群體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建立相關學生的特殊檔案信息,從物質、精神、心理多渠道、全方位地加以關心。高校輔導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團結學生合力做好思想引導、精神鼓勵和心理疏導工作,最大限度地給予特殊學生群體合理的資助。
3.注重課堂教育,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第一,強化品格素質教育,增強大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品格素質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大學生的德行修養水平為目的,不斷增強大學生意志力、耐挫力、自控力、責任感、榮譽感的教育。高校應該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教育、集中學習和自我學習等不同的教學形式,積極廣泛地開展大學生的品格素質教育,促使大學生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培養其果斷、堅毅、自信的意志品質,促使大學生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培養其冷靜、客觀、全面的思維素質,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全面地認識自我和現實。第二,強化情緒管理教育,增強大學生調節控制的能力。情緒管理教育包括情緒控制、情緒調節和行為控制三個方面。大學生處于心理素質發展階段,由于缺乏社會實踐的鍛煉,情緒易敏感、情感易偏執、行為易沖動。因此,在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把情緒管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通過多樣化的教育實踐,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情緒自控能力,正確認識自身的情緒及情感波動,充分利用積極的情緒狀態,克制消除負面的情緒狀態,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第三,強化心理動力教育,增強大學生求知拼搏的能力。心理動力素質教育包括理想抱負、成就動機、求知欲、進取心和榮譽感。很多學生在努力奮斗成功步入大學校園后,階段性成功的自我滿足與陌生環境的自我茫然相沖突,反而產生困惑,不知道想要做什么、應該做什么、怎樣去做,內心缺乏前行的動力。針對這種現實情況,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要特別注重發揮心理動力教育的作用,引導大學生堅定確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奮斗的人生動機,養成強烈的榮譽感與抱負心,不斷求知、不斷進取,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水平。
三、關注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實施者,與專業理論教師不同,輔導員在學習生活中與學生相處的機會多、時間長,師生之間的感情深厚,容易贏得學生的理解和信任,在學生的自我認識、品格養成、情緒調整、人際管理等方面有重要的影響力。因此,高校輔導員面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態度、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得當與否都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強化理論知識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人才培養。因此,高校輔導員必須充分認識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銘記自身的使命和職責,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深入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全面掌握工作的發展規律及變化特點,不斷積累科學的教育實踐經驗和方法,不斷提升工作的專業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