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1: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教學論文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聯理論”是西方近年來影響巨大的認知語用學理論,但它的影響卻遠遠超出了語用學領域。關聯理論認為,要正確理解自然語言就要通過語境來尋找關聯,要靠推理。因為自然語言中的每一個話語都可以有多種理解,所以,正確理解自然語言,就必須通過語境來尋找信息的關聯,然后再根據話語和語境的關聯進行推理。人與人之間之所以能夠進行交際、溝通思想,是因為人們能夠根據對方的行為或話語進行各種推理。這一理論對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極具啟發意義。
《林黛玉進賈府》中六次寫到哭,幾乎出場的主要人物都哭了。第一次是黛玉拜見賈母。賈母“一把摟入懷中,心肝兒肉叫著大哭起來”;接著“地下侍立三人,無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個不住”,再后來說到傷心處,賈母“摟了黛玉在懷,又嗚咽起來,”一次會面,四次提到哭。王熙鳳見了黛玉,先“陪笑見禮”,但也沒忘了“用帕拭淚”——哭了一回。最后一次是寶玉因黛玉無玉而狠命摔玉,且生氣哭成“滿面淚痕”——課文一共六次寫到哭。
黛玉會見賈母這個場面中的四次“哭”,來自三種人物,表現了不同性格。賈母“大哭”,是表現外祖母對外孫女的疼愛和憐惜;賈母“嗚咽”,是說到女兒“先舍我而去,連面也不能一見”時而傷心,表現母親對女兒的親情與懷念,屬于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傷感。“黛玉也哭個不住”,是她見到外祖母,想到自己幼年喪母,孤苦伶仃,寄人籬下的悲苦身世而哭,表現她的多愁善感。“地下侍立之人無不掩而涕泣”,是她們受到感染而哭。王熙鳳的“哭”是假惺惺的,像在演戲。她先“笑”著稱贊黛玉標致,其實是奉承賈母,接著又可憐妹妹命苦,說著“用帕拭淚”裝腔作勢,當賈母說不要再提前話時,她又“忙轉悲為喜”,連責自己“該打”。可見王熙鳳表情的急劇變化,完全是以賈母的情緒為轉移,是“哭”給賈母看的,表現了她善于逢迎討好,隨機應變的性格。寶黛初會,一見傾心,然而賈寶玉也“哭”了一回,是因為那塊“通靈寶玉”,他摔玉,罵玉,表現了他向往平等和要與封建束縛決裂的反抗行為。
為什么同一句話(行為)竟會傳達出截然不同的意義呢?很顯然,這是因為句子的意義不僅要依賴它的語義內容,而且還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理解該話語的語境信息。交際能否順利進行,主要看聽話人能否使用正確的語境,即說話人意欲表達的語境。假如聽話人使用了錯誤的語境信息,交際就無法進行下去。既然利用正確的語境如此重要,那么,要怎樣才能獲得呢?
語境就是“理解某個話語所使用的各個前提的集合。”“這種意義上的語境并不局限于交際雙方直接的外部環境、前面緊鄰的語段,還包括對未來的期待,科學假說,,對趣聞逸事的記憶,對文化的各種假定,對說話人思維狀態的種種信念。所有這些在話語理解過程中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語境還有一個重要特征,即認為語境是有條不紊的。正是這種有條理的特性,影響著某一特定場合下特定語境信息的可獲得性。比方說,你和一位朋友剛談到孩提時候的一些往事,此時,與你曾經擺弄過的一些玩具相關的信息可能比較容易提取。而在其他一些場合,你恐怕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回憶起你的第一輛玩具汽車的顏色。可見,我們大腦里信息的可獲得性與提取這一信息所需付出的努力確實存在一種相關關系。
在弄清了語境這一問題之后,我們現在來回答上面提到過的這個問題:聽話人到底如何才能獲取說話人意欲讓對方加以利用的語境信息?
成功交際的關鍵在于說話人和聽話人能否找到最佳關聯。而一個話語要建立起最佳關聯,必須具備如下兩個條件:
1)該話語足以使聽話人能夠找到說話人想要表達的意思。
2)說話人想要表達的意思值得聽話人去付出處理努力,也就是說要給聽話人提供足夠的‘益處’。這些所謂的‘益處’用專門術語來說就是‘積極的語境效果’。
事實上,交際過程中最佳關聯的作用體現在關聯原則之中,而關聯原則被普遍認為是我們人類心理結構中的一個內在的制約因素。根據這一原則,人們無論何時想要溝通某種思想,總會想當然地以為他們想要表達的意思和聽話人具有最佳關聯。事實上,尋找最佳關聯就是引導聽話人不僅要注意說話人意欲表達的語境,而且還要尋找說話人希望對方所做的那種理解。
欄目設置:
語文論壇、教學隨筆、教材教法、課改研究、教案選粹、閱讀與作文、命題與解題、漢語研究、文藝評論、德育與黨建、治校方略、素質教育、名校巡禮、語林學人
來稿要求:
1.為尊重作品版權、維護本刊權威性及作品質量,作者保證論文無抄襲、不涉及保密、署名排序等爭議,請勿一稿多投,來稿文責自負。凡向本刊所投稿件,本刊即認定作者將該文的復制權、發行權、信息化網絡傳播權、翻譯權、匯編權等權力在全世界范圍內轉讓給本刊。如作者有異議,請在投稿時聲明。
2.歡迎廣大教師和教育研究工作者投稿。論文應論點明確,材料翔實,行文流暢,文字簡練。篇幅一般在2100-7000字符數為宜。
3.本刊實行無紙化辦公,來稿WORD文檔投稿。凡給本刊來稿者,必須符合以下規范:文題一般不超過18個漢字,必要時可以加副標題;標題下注有作者姓名及單位全稱;正文前放置摘要和關鍵詞;文尾注明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別、工作單位、職稱、研究方向)、通訊(單位全稱、省市名、郵編)。來稿如果是基金項目,請注明項目名稱、來源和批準文號。
1. 知識目標:幫助學生了解“探究性學習”的概念、目的、意義,以及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標:通過示范性指導,學生初步掌握在互聯網環境下進行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
3. 情感目標: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質疑,學會探究。
【教學重點與難點】
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學會搜索,學會探究,學會甄別在不同觀點、思想。
【教學流程設計】
一、探究性學習示例(本課重點)
1、問題的提出
《小石潭記》是初中語文教材的經典篇目,目前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語文版教材均選編入八年級上冊教材,冀教版放在了八下。正因為此,與該課文相關的講解、練習等教輔材料眾多。一日新授時,有學生拿著一本資料向我質疑:課本(蘇教版)中“水尤清洌”是否應該改為“水尤清冽”?事實上我們手邊資料有的寫為“清冽”也有的是“清洌”。到底是兩點水的“冽”還是三點水的“洌”呢?
今天我們就借助互聯網的百度搜索功能,首先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2、指導探究
提問: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該搜索哪些信息材料?
學生討論后語文教學論文語文教學論文,老師總結:一般的研究主要查找紙質媒體(這很重要),今天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途徑。打開百度搜索(baidu.com)我們可以搜索一下幾個問題:①哪些典籍用“清冽”哪些是“清洌”?可以搜索各種教材的電子版、掃描影音版該課文的收錄情況,百度百科以及可能收錄《小石潭記》的電子典籍。
②厘清“清冽”和“清洌”兩者有何差異?可以借助網絡字典詞典。
③進行網絡搜索,看看互聯網上有沒有類似的討論,了解他們的觀點,看能否采信。
④查找前人對此文的分析鑒賞,看對“清冽”還是“清洌”的問題能否自成一說。
3、學生嘗試搜索
學生可能找到的信息
摘要如下:(學生搜索時,老師行間指導)
①baike.baidu.com/view/47562.htm“百度百科”:水尤清冽(liè)。11.水尤清洌:潭水格外清涼,清澈。尤:格外。清洌 :清澈。洌:清涼。【注意:百度百科引文與注釋,“清冽”“清洌”混用】
②chinese001.com/czyw/rjkbb/8njxc/jxsc/k26-001.jsp人民教育出版社電子教材,用“清冽”,并注釋為“水格外清涼”。根據網絡,冀教版語文課本用“清冽”;語文版教材《小石潭記》一文中的“下見小潭,水尤清冽”一句中的“冽”字,正文與注釋中都是“冽”,但課后練習和與教材配套的《助學手冊》中的練習都是“洌”。
③zhidao.baidu.com/question/87878558.html“百度知道”中有“清冽”“清洌”的討論。一些大型語文論壇也有類似的討論,如bbs.ruiwen.com/thread-10459-1-1.html
④zhidao.baidu.com/question/59470154.html“清冽”“清洌”的區別。【注意:百度知道的答題人舉例正是《小石潭記》,并且說明為什么是三點水而不是兩點水】
4、探究分析
分組討論,甄別資料的信度(互聯網信息的去偽存真對青少年學生尤為重要),努力形成辯題或書面小論文論文范文論文格式范文。整合、分析、判斷的結果,大體可分為“清冽派”和“清洌派”。
“清冽派”認為,文言詞匯多為單音節,“清”和“洌”基本同義,“清冽”則含有清澈、寒冷的意思,更符合一般文言詞法。作者用“下見小潭,水尤清冽”一句總領小石潭的兩個特征,分別照應于下文所描繪的內容。“潭中魚可百許頭語文教學論文語文教學論文,皆若空游無所依”是視覺上的清澈,而“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為感覺上的寒冷。
“清洌派”認為,“下見小潭”“見”字訴諸于視覺,當用“清洌”,是“清澈”而非訴諸于觸覺的“寒冷”;緊接的“全石以為底”等句都是視覺描繪,從行文的連貫性上看,應為“清洌”。
5、教師小結。
應該說結論并無對錯之分,只求言之成理。自然引出“探究性學習”的概念。
【“兩派”的說法都能自圓其說,孰是孰非并不能輕下結論。而且讓老師當裁判并不符合探究的本意,也不符合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轉換的要求。更何況連教材編者、專家學者都各執一詞或莫衷一是的東西,我又如何一言九鼎?我只是建議他們從柳宗元的生平和寫作習慣等方面繼續研究。探究沒有結論,或許就是最好的結果。】
二、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概念(簡要涉及)
學生網絡搜索,baike.baidu.com/view/625209.htm,有詳盡解釋,網絡上類似信息極為豐富。
教師小結:語文探究性閱讀就是學生在語文學科領域和現實生活情境中,通過提出問題、調查研究、表達與交流等研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培養學習態度和研究意識的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
三、學生探究性學習嘗試
1、教師提出若干探究話題。(也可由學生提出,不過難度較大)舉例如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般認為“連三月”就是指戰爭接連打了三個月,但當學生舉證“三月”就是具體的時間(《春望》確實寫于三月份),就是表明春季語文教學論文語文教學論文,你又如何反駁?甚至有學生以為“春耕”時節“思鄉”“反戰”才更自然。至于“三月”是虛指,說明戰爭曠日持久,似乎也有道理。
《社戲》中讀過書的“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只知道哭鬧,解決問題的是農家子弟;讀過書的“我”在發現社戲的無聊時“努力的看著”,農家少年跳罵中顯得是那樣的率真。是什么使得書生“百無一用”?結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能否談談魯迅對教育的認識。
網絡熱詞“給力”“神馬都是浮云”應如何解釋?網絡詞匯流行想象應如何看待?
2、學生討論,如何借助互聯網進行資料搜集。
搜什么?怎樣搜?
3、學生分組合作,搜索、整合、辨析,爭取形成書面研究成果。
作者介紹:
科學地使用“表揚”以盡快激勵學生進入某種層次的寫作狀態,并不難。介紹兩種,與同仁探討。
一曰:找花夸。先打著燈籠找,然后贊其一點不及其余。也就是把“挑刺”變成“插花”。教語文幾十年我一向不贊成作文“全批全改”,尤其對初學寫作和對作文一時還找不到“北”的學生,更是特別不宜。全篇見紅。“鮮血淋漓”,慘不忍睹,學生既不領情,更不買賬。為什么?把勁兒用反了。如果換一種思路,就會別開洞天。你想,再差的作文,也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吧。某句話寫得順暢,總會有吧,那就是“花”,把它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捧出來,表揚,夸!帶著一種愛、尊與驚喜,一股勁地去夸,夸……就這樣由此一點,擴而大之,擴而大之……你所用心捧出的這朵小花,就十有八九會成為一朵大花,真花。這種效應,是神奇的。不信,盡可一試。
二曰:打時差。表揚要抓住機遇,否則就收不到理想效果。我是相信每個人都有寫作才華的(除去傻子)。但,又深深明了,有的來得早,有的來得晚;有的以這樣的形式顯露,有的又以那樣的形式顯露,個體與個體千差萬別,這都極為正常。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你得及時去發現,會打時間差。學生寫作才華大大小小五顏六色地顯露,就像黑夜里的流星,一閃即逝。作為教師,就必須及時地去發現它,抓住它,然后再及時地去夸去贊,等待神奇效果的到來。
當然表揚要遠離無聊與油滑,要把握分寸,要講究藝術,這里自不待說。那就請相信表揚絕不僅僅是一種策略吧,實踐會讓你越來越感到它有著太陽般的光芒。
成就論——
大家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對于作文教學,我們更應該相信“成功更是成功他娘”。成就,是每個人的終生追求。有了成就,無論其大小,就等于有了人生的輝煌。因此,成就愈大,奮斗愈甚,而奮斗愈甚,成就也就愈大。這是中小學作文教學的一條基本法則,然而,它卻在現實中被到處彌漫著的浮躁與急功近利掩埋著,很少有人去研究,去運用。作文教學長期陷入自戕與沉寂,也就理所當然了。
創造一切機會,讓學生去充分展示自己的寫作才華,從而不斷使其以小成就來成就大成就,這就是所謂寫作教學“成就論”。
問題的關鍵是怎樣為學生“創造”展示寫作才華的“機會”。是每周法定的兩節作文課嗎?不是!是教師指導下,卓有成效地在班內開展的那些活動嗎?也不是!我們所說的“創造”機會,包含這樣三種要素:一是社會性;二是競爭性;三是自主性。三者缺一不可!這里的“社會”,是指教學班以外的“社會”,如年級間、學校間、縣內外、市內外、省內外、國內外、時代內外,范圍愈擴大,社會性愈強,展示才華的機會便愈難得,因而也就愈金貴。“競爭”是機會含義的核心,因為學生寫作才華的顯露,歸根結底是因為他的作品有了某種或某個層面的競爭力。我們說他的作品有了多大的競爭力,就等于他贏得了多大展示才華的機會。在所有展示寫作才華的機會中,學生的“自主”,又是一種永遠不可撼動的“人本”基素。因為教師永遠只是導演,舞臺上沒他的份,所以教師給學生的“自主”權以及學生自覺運用“自”的能力愈大,“機會”也就愈可觀,學生寫作才華的最大展示也就愈具可能性。從近幾年中小學作文教學第一線傳來的信息看,不少開拓者,總在這樣為自己的弟子們創造著展示寫作才華的機會——
他們在不懈地幫助學生創建各種類型的“文學社”。有組織,有綱領,有計劃,有方向,有活動,有任務,有要求……這些校園中的文學社就像春天盛開在原野上的小花,有聲有色,方興未艾。
他們在不斷地指導學生創辦各種“寫作報刊”。手抄的,油印的,一期期,一年年,無須書刊號,只圖油墨香,那種執著,那種虔誠,那種狂熱,可以讓許多國家級文學編輯大師自嘆弗如。
他們在與弟子們一起舉辦著各種規格各種形式的創作活動:叫不上名字的“文學沙龍”;沒有級別的“詩歌朗誦會”;連一分稿酬都撈不到卻仍然辦得熱火朝天的各種“作文大賽”……
這就夠了。
二、畢業論文的指導
確定“題目—畢業生—指導教師”后,立即通知相關教師和畢業生。規定指導教師必須在第七學期末放假前與學生首次見面。師生面談之后,可以對畢業論文題目做出適當調整。尤其是指導教師可以對論文的開展思路進行介紹,給學生提供相關書籍及參考資料,以便學生可以盡快入門。第八學期開學后正式開始畢業論文的寫作。為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管理,突出教師的指導作用,我們制定了一些具體措施:
(一)平時的過程監督。
要求每個學生每月至少提交兩份活動記錄,反映其在畢業論文寫作過程的不同階段遇到的問題和進展;同時,要求每位指導教師每月對每個學生至少提交一份指導記錄,用以記錄學生的學習研究狀況。
(二)在期中教學檢查時重點抽查。
在期中教學檢查階段,指導小組對畢業論文的進展情況進行詳細的抽查,主要措施有:1.檢查學生的活動記錄和指導教師記錄;2.組織學生座談會,了解學生的寫作進展狀況;3.舉行中期論文進展匯報,要求學生將前期的工作以及后續打算制成PPT,向指導小組答辯,指導小組和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情況提出進一步的指導意見。
三、畢業論文的答辯
(一)規范論文終稿的格式。
學校出臺“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格式規范”文件,對畢業論文的格式做出統一要求。
(二)設置教師互評小組。
畢業論文的終稿提交前,指導小組原則上讓研究方向接近的教師相互評閱畢業論文,建立若干個兩人或三人的互評小組,撰寫指導教師評閱書和評閱教師評閱書。
(三)畢業論文的答辯分組。
1.答辯小組的學生成員:
為了便于選拔優秀的畢業論文,事先通知打算申報優秀畢業論文的學生提出申請,在得到指導教師同意后將其確定為有效候選者。根據多年的經驗,為了更好地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將申報優秀的學生放在一個答辯小組,便于比較。然后,根據當年的畢業生人數,將剩下的學生根據人數平均分成若干小組,同時,兼顧指導教師的專業以及所帶的學生人數,便于各小組有差不多人數的指導教師,并對學生畢業論文的內容有所了解。
2.答辯小組的教師成員:
原則上所有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教師都是答辯小組成員。每小組配小組長一名,答辯秘書一名。分配原則是盡量讓指導教師在自己所指導學生的答辯小組,同時,兼顧每個答辯小組中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教師的數量。
(四)答辯工作。
1.準備工作。
學生在提交終稿后,要制作答辯的PPT。此外,還要確定各答辯小組的答辯秘書,通常是在征詢相關教師意見的基礎上優先考慮新進的年輕教師,同時,明確答辯秘書和答辯小組長的職責和具體工作。在學校文件的基礎上,細化具體的畢業論文綜合成績的評價方式,即“指導教師評閱成績”“評閱教師評閱成績”以及“現場答辯成績”的各自權重。
2.答辯工作。
(1)現場答辯:各答辯小組組長主持答辯工作,學生根據答辯秘書排好的答辯次序,依次進行答辯。學生報告六分鐘,回答問題四分鐘。教師就學生論文的創新點、收獲、困難等技術問題進行提問,同時,檢查學生的論文格式是否規范,并提出建議。答辯秘書記錄答辯過程中的問題,小組的教師成員現場打分。
(2)成績評定:
學生答辯結束后,答辯秘書計算各位教師給學生打分的平均分作為該生的答辯成績,然后根據權重算出學生的綜合成績,小組教師成員召開評議會,進而確定學生畢業論文的等級———優、良、中、及格、不及格。
3.后期工作。
(1)學生方面:
學生根據答辯時教師提出的建議修改論文,在規定時間內經指導教師審核后上交。
(2)教師方面:
指導教師在審核通過的學生畢業論文上簽字,并將材料交給答辯秘書。答辯秘書負責整理答辯記錄、答辯評語,填寫答辯成績,經答辯小組長簽字后,按期提交院辦。
四、畢業論文工作的思考
(一)組織工作。
指導小組成立后,應定期開展交流活動,制定各種實施細則。比如,起草《本科生畢業答辯秘書工作細則》,明確答辯秘書的具體工作。
(二)鼓勵論文題目來源于科研項目和實踐教學項目。
對畢業論文來源于教師科研項目的學生,給予經濟上的獎勵。
隨著教師專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教師倫理狀況日益受到各方關注。倫理本義是指人與人相處的各種道德準則,教師倫理則是在學校教育職業活動中,教師調節與他人和社會集體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教師倫理主要體現在師生關系中,反映了教育教學利益關系,是教師能夠承擔社會職責完成職業使命的依據和保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師專”)的主要任務是為義務教育學校培養師資,教師倫理水平直接影響其從教后的觀念和行為以及道德品質,直接影響著基礎教育事業發展水平。
一、存在的問題
(一)愛崗敬業意識淡薄,注重個人功利
愛崗敬業是教師倫理的基本要求。教師只有立志獻身教育事業,甘做人才成長階梯,才能滿腔熱情地投入到繁雜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對教育事業充滿高度的責任感,完成“百年樹人”的重任。筆者調查發現,部分師專教師愛崗敬業意識淡薄。同時,一些教師功利觀念過強,過分看重能給自己帶來名利的行為,而對需要奉獻的日常工作則不以為然,社會責任感降低。部分師專學生反映“老師上完課就走,不愿意在教室停留”“老師不太愛管事,對一些學生的違紀行為裝作看不見”“學生評價老師如果得分比較低,老師就生氣”。由此可見,一些教師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不負責任。
(二)關愛學生力度不夠,師生關系疏遠
關愛學生是教師倫理的核心內容,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情感基礎,也是獲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本前提。關愛學生能夠密切師生關系,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形成融洽和諧的教育氣氛,甚至還可以彌補教師自身才能的一些不足。筆者調查發現,當前師專教師倫理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缺失,師生關系比較疏遠。學生普遍反映,多數教師對學生缺乏真誠的關心和幫助,學生缺少與老師溝通的機會。一些學生指出教師存在“記不住學生的名字,上課提問喊學號”“冷漠,躲著學生,不愿意和學生做朋友”等不良表現。一些學生形容自己對老師是“單相思”。部分教師對學生漠不關心,沒有給學生積極的引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學生對老師比較生疏,與老師的情感關系和心理距離較遠,對教師的要求和行為必然缺乏認同和接納。
(三)嚴謹治學精神欠缺,忽視課堂教學
嚴謹治學是教師倫理的根本要素,是指教師研究學問應保持嚴肅謹慎和求真務實的態度。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尊重科學、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而部分師專教師滿足現狀,認為自身的業務水平和知識結構完全能夠勝任工作,因而不注重充實和更新知識結構以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缺乏積極進取和潛心鉆研的精神。還有一些教師沒有把教學作為中心工作,課堂知識講授缺乏獨立見解,照本宣科,機械重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再加上對學生的學業要求不嚴,學生逃課及上課睡覺現象常有發生。
(四)為人師表作用不明顯,自律意識亟待提高
為人師表是教師倫理區別于其他職業倫理的重要標志,是指教師的品德和人格應對學生起到榜樣示范作用。教師是最直接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學生活生生的榜樣。師專教師是“師表之師表”,因而對其品行的要求更高。部分教師不能嚴格要求自己,違反職業紀律:有的上課接打手機,隨意中斷課堂教學;有的打亂課程計劃安排,隨意調課;有的因為其他事務誤課,隨意縮短教學時間;有的對學生態度強硬,高高在上。這些行為降低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削弱了教師為人師表的示范作用。
二、問題的歸因
(一)職業信念不堅定,成就需要缺乏,教師快樂體驗不足
愛崗敬業是對教師工作態度的要求。師專一些教師工作態度不端正,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一方面社會環境是制約教師倫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部分師專教師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滋生和蔓延,忽視社會利益和集體利益。另一方面師專不注重對教師進行專業思想教育,也不能充分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主觀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教師缺乏職業理想和信念。其次是教師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情感得到滿足而獲得快樂體驗是教師努力工作的不竭動力。同其他高校相比,師專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學術水平較低,成就感和自尊感較為缺乏,這使得一些教師僅僅把教育工作當作謀生的手段,而不是作為事業執著追求。(二)不了解學生心理需求,師愛意識偏差,教師情感投入不到位
教師倫理重點體現在師生關系中,強調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在師專中,一些教師對學生冷漠,尤其對學生缺乏了解,同其自身對師愛認識不足密切相關。一方面,師專學生對教師的情感需求強烈而且容易滿足。由于大部分學生住校獨立生活缺乏親人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非常渴望教師代替父母的角色,成為自己學習和生活中最親近的成年人。學生“愿意和老師在一起聊天說話”,但又不敢主動接近老師,老師的一個微笑、一個關注的眼神都能使他們獲得不同層次的快樂和滿足。部分教師不了解學生的特殊心理需求,沒有給學生必要的關心和愛護,致使學生情感缺失得不到彌補,對老師產生畏懼甚至不滿心理。另一方面,一些老師對師愛的認識不到位。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發自內心的無私的愛。教師對待學生應以心換心、以愛生愛、以情移情,不能只注重教師的權力和威嚴。用嚴格要求代替關心愛護,用師道尊嚴強制遵守服從,其結果必然導致師生關系緊張。
(三)教學模式單一,發展目標不明確,教師忽視專業素養的提升
嚴謹治學是倫理規范對教師業務素質的要求。部分師專教師治學態度欠佳,一是由于社會上急功近利的不良風氣的消極影響;二是學校評價機制在操作過程中存在問題。師專對教師的評價涉及思想態度、教學水平、科研成果和工作成績等諸多方面,由于教師學識水平和治學態度不易進行量性分析。評價過程中難度較大,因而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主要體現在學歷、資歷、科研成果等容易量化的指標上,導致很多教師在工作中只追求顯效性的成績,忽視教學質量和知識積累等內在素質的提高;三是固定化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產生思維定勢。突破原有教學模式的束縛比較困難,教師創新精神和鉆研能力越來越弱,教學在低水平徘徊。另外,由于師專沒有升學任務,學校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的監控力度不強,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識水平沒有較高的要求,導致教師對自身的專業素養的提升缺乏長遠打算,沒有明確的計劃和目標,發展動力不足,鉆研精神欠缺。
(四)品格修養欠缺,學生消極厭學,教師產生職業倦怠
師表意識是教師倫理的基本特征。部分師專教師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自律意識較差主要歸因于:一是個人修養存在問題,如傲慢、勢利、自以為是等,嚴重影響教師形象;二是長期T作消耗與學生厭學情緒的影響。師專由于在社會影響力、專業、學歷、就業等方面處于劣勢,招收的學生整體素質較低。反映在學習方面,大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缺乏學習熱情、學習興趣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面對學生的消極態度和厭學情緒,加上不善于自我調節,逐漸產生了職業倦怠,表現為:對工作缺乏熱情,教學態度懶散,降低對自身的要求,自我約束意識減弱等。
三、解決的策略
(一)突出師范特色的專業信念教育與管理,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
師專對教師進行專業倫理教育可以采用“回爐式教育”與“跟進式教育”的方式。“回爐式教育”主要指師專教師工作一段時間后,與學生一道重溫職業規范,接受職業理想信念再教育。“回爐式教育”是終身教育思想在教師倫理方面的充分體現,有利于教師倫理持續保持較高的水平。“跟進式教育”主要指教師應跟上學生的教育專業實踐活動,分期分批參與到中小學教育觀摩和教育見習等活動中。“跟進式教育”也是一種體驗教育,有利于激發教師工作積極性,促使其感受和思考現實中的各種教育問題,形成教師職業良心。上述兩種教育方式中,教師既是教育主體,也是教育客體,在主客體轉換過程中教師倫理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學校應注重實施情感管理,體現人文關懷,如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增強教師對工作的滿意度;為教師提供參與學校決策的機會,提高教師的責任感;為教師提供獲得成功的機會,滿足教師的成就感。這些情感的滿足能夠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從而激發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和崗位。
(二)搭建師生互動平臺,增強“師愛”意識,密切師生情感關系
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和情感可以說是教師倫理水平高低的直接體現。這既取決于師生雙方交往的頻率和深度,也取決于教師的師愛意識。師專應積極為師生交往搭建平臺,如組建學科興趣小組和學生社團組織、組織教師對學生進行各項教學基本技能訓練、舉辦各種讀書學習及娛樂活動等,拓寬師生交往渠道,加深師生交流,密切師生情感關系。教師是塑造人和培養人的工作,沒有深厚情感做基礎的教育很難取得良好效果。教師應用愛和感情對待學生,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教師對學生應多從生活上關懷和體貼,拉近和學生的心理距離,給學生足夠的信任與尊重,尊重學生內心真實的體驗和情感以及由此而做出的行為選擇,努力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同時,教師對學生的進步和成長充滿期待,充分發揮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效應。
(三)樹立課程改革意識,合理規劃發展階段,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倫理強調教師研究學問應持嚴肅謹慎、求真務實的態度。師專對教師鉆研精神的培養必須緊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步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中小學教師帶來的一場新的革命,中小學教師在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實現了全方位變革。師專作為中小學教師的培養機構,仍然沿襲多年以來固有的教育理念、教材內容和教學模式,嚴重滯后于中小學課程改革現實,不可能培養和造就新形勢下具有時代精神的教師。因此,師專應開展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配套的課程改革,動員全體教師積極鉆研基礎教育課改理論,重新整合課程資源,編寫教材和講義,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師專課程改革有利于推動教師思考和研究問題,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關注課堂教學效果,重視提升自身專業素養。
與此同時,師專教師應對自身發展進行合理規劃,包括對自己合理定位,確定發展方向;了解學校,明確發展空間和資源條件;確定發展目標,充分發揮長遠目標和具體目標的引領和激勵作用;積極采取行動,實現自身的專業成長。
(四)強化“兩代師表”意識,不斷尋求工作興奮點,克服教師職業倦怠
2打牢教學基本功是提高教學能力的關鍵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素質的重要體現,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基本條件,是教學能力提高的關鍵.教研室要給新教師創造條件,使其打牢教學基本功.一是以老帶新.為了使新教師能夠盡快掌握教學基本功,可安排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與新教師結對子,對新教師進行傳幫帶.老教師從內容的安排、課件的制作到教案的編寫,從教姿、教態到板書的書寫等細節對新教師進行指導,使新教師少走彎路,并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提高教學基本功.二是新教師要勤學苦練.新教師要給自己提出要求,制定標準,自我加壓,勤學苦練,打牢教學基本功.首先,教姿、教態要規范.新教師要加強教姿、教態的訓練與養成,講課時要大方得體、姿態規范,形成良好的課堂講授習慣.其次,語言要簡練、準確、生動.“簡練”要求教師上課用詞恰如其分,不要模棱兩可和啰嗦;“準確”要求教師認真備課,弄清所要講授內容的來龍去脈,弄清每個概念、定理、定律、原則、原理的確切含義,真正領會其內容,做到語言表達準確;“生動”要求教師語言表達具有感染力,善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次,提高課堂調控能力.新教師課前要認真備課,做好教學和心理準備;上課時要充滿信心,從容應對,不要縮手縮腳;課中要注意學生的反饋信息,注意觀察學生表情和神態的變化,適時調整講授進度和教學方法.
3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學能力的保證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達到教學目的、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教學方法和手段運用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也直接影響知識的傳授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新教師要加強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提高教學效果.一是教學方法創新.新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大膽創新,大力開展啟發式、學導式、案例式、討論式、互動式等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能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并配合使用.如,對理論性強、不易理解的內容可以采取啟發式教學;對理論性不強、淺顯易懂的內容可以采取研討式教學;對操縱性強、需要實習的內容可以采取實踐式教學;對技能性強、需要動手動腦的內容可以采取互動式教學.新教師在教學方法的創新上要多向老教師請教,多聽課,勤思考,促進自身教學能力的提高.二是教學手段的創新.教學手段是實現教學方法的重要保證,是傳授知識的根本途徑.因此,新教師要加強教學手段的學習和掌握,廣泛開展多媒體教學,注重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的結合,提高教學能力,保證教學質量.
二、“生活世界”之于國學教育的作用
哈貝馬斯強調了“生活世界”在理論和實踐中的重要意義:第一,它是“商談倫理學”的前提與主線;第二,它為一個理論提供了脈絡走向。“文化上的釋古與創新,都與當時的社會組織結構相關聯,……換言之,文化思考是與社會結構連貫在一起的,非抽象地、概念地談道德與價值。”[5]所以說,文化要傳承就需要進行合理教育,而“生活世界”對于我國國學教育的作用正是圍繞這兩方面展開的。首先,國學的發展本身就需要承接地氣,這個地氣就是國學的“生活世界”;其次,我國國學教育的走向要以滿足“生活世界”中的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需求為目標。在討論“生活世界”之于國學以及國學教育意義之前,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國學的“生活世界”究竟指的是什么。在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中,人類及其相互關系只能在其中得以完成,它其實就是人與人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一個網絡,只是這個網絡涵蓋了社會的各個層面。那么國學教育存續的生活世界又是什么呢?國學教育究其根本,是一個社會性問題,是以人為核心建立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心靈和諧關系的網絡。這個網絡就是生活世界,只有在這個生活世界中,我國傳統文化才能得以延續和發展。圍繞這一思路,我們會發現,“生活世界”之于國學以及國學教育的作用主要是為了表現兩個特性:一是需要“國學”尤其是國學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即“強實踐性”;二是需要“國學”及國學教育涵蓋范圍廣,國學要滿足存續于“生活世界”中各類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需求,這是一種“廣對象性”特征。
(一)“強實踐性”是國學以及國學教育發展的最終歸宿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一個理論若要發展就必須從實際出發,不具現實可操作性的理論通常很少能夠對政治決策產生作用。比如,墨家的“兼愛”理念想法很好,它為全社會成員謀福利,但是這種無差別的“兼愛”卻不符合當時封建社會現實情況,所以并不為統治者接受,最終早早沒落。而我國國學要想得到發展、要想重新獲得社會成員的認可,就必須以實踐為前提,看看國學在我國當今的市場在哪里、具體應用模式是什么。就我國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國學或者國學教育的實踐和市場應當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國學的市場是要平衡我國市場經濟下的“重利”思想。這是因為,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重利”成為一些人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想法,隨之而來產生了許多問題,比如商人唯利是圖、公務員以權謀利等,“毒饅頭”“地溝油”“假酒”等案件也層出不窮。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淡泊名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思想就會對這些不好的思想起到抑制和引導作用。第二,國學教育的市場是沿襲著國學的市場而來的,只有加大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才能夠使得這些優秀思想得到更多地認可和普及;而且國學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十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才能夠完善和發展。這與我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思想相吻合,只不過應當稱為“百年樹思想”。
(二)“廣對象性”是國學以及國學教育推進的根本依據
“廣對象性”指的是價值理論所對應的受眾群體需廣,它包括兩個含義:其一,這個價值理論需要涵蓋當前情形下的大多數民眾;其二,這個價值理論所涵蓋的民眾范圍愈廣則其存在時間愈長[6]。舉例而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便只符合廣對象性的第一個特征卻不符合其第二個特征。它之所以被奉為封建時期的圭臬,一個重要原由在于它宣揚讀書人、士的重要性,這種理念不僅符合當時統治階級的利益,還為一些貧窮的有識之士提供了向上的門路,故此其受眾群體頗為廣泛,成為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價值觀念;但由于它只宣揚士而輕視其他階級,所以其對象覆蓋范圍是有限的,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局限性會愈加明顯,便不能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價值觀念了。這種只強調一些人利益的觀念并不能代表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故此只能存在于特殊的社會歷史之中了。國學及與之相應的教育也應當以符合這兩個含義為目標來設定具體措施:首先,它的服務對象一定要廣,不僅包括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還要使絕大多數人認同并遵循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一種價值觀的傳承與發揚。其次,要達到這個目的,國學教育就不能僅僅局限在高校教育或者課堂教育上了,而應當采用多種教育形式,比如廣告、影視等,還可以在各個單位開展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競賽活動等方式來進行。據上可知,從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中可以挖掘出“強實踐性”和“廣對象性”這兩個重要特征,它們對國學教育的啟示性意義在于強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引導性作用。也就是說,國學以及國學教育的受眾群體同樣應當是社會全體成員,而非僅僅是高級知識分子或無產階級;而且這一價值理念不能僅停留在口號上,更要融入社會實踐之中,將傳統優秀理念貫穿至社會的每個領域。
三、國學教育中的三種語言路徑
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為社會交往提供的手段是言語交往,并為其設定了一套具體施行措施“語言有效性要求”:正確性、真實性和真誠性。這一理念在國學教育中同樣適用,傳統文化作為人類歷史活動的積淀,是任何一個社會都不能完全破除的[7],如何傳承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了。教育是社會交往的一種,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語言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國學教育中遵循“語言有效性要求”,則有利于國學更好地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弘揚。
(一)正確性是國學教育表述的基礎要求
語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口頭語言、情緒語言,也可以是體態語言、書面語言。而“正確性”要求更多指的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它要求語言文法的恰當與用語的準確。國學教育中的“正確性”要求,也更多集中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個方面。在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與發展時,首先需要保證的是所宣傳思想的正確性,包括思想形態要緊跟黨的領導、要與基本國情相一致,即這種思想是積極向上的。其次,在進行具體的宣傳教育時,用語也需準確。比如要對《詩經》進行講解與分析時,就需了解它是自西漢后才被稱為《詩經》的,先秦時還被稱為《詩》或《詩三百》,如果說錯了就會鬧笑話,更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二)真實性是國學教育表達的客觀條件
“真實性”原則也更多集中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個方面。在國學教育中,“真實性”指的是教育者應當具備客觀描述一個國學或傳統知識的能力。比如,正確描述“孝”的含義,在一些封建衛道士眼中的“孝”是“順”,無論父母的決定是否正確都一概聽之、任之;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一貫“聽媽媽的話”并不是真正的“孝”,只有從實際出發,真正地為父母考慮才是“孝”。而國學教育者在進行國學教育時也需要具有這樣的辨析能力,剔除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取其精華。
1.1在培養模式上,重視整齊劃一,輕視個性發展武警部隊訓練醫學教學體制化的統一要求太多,如教學大綱、課程安排、教材、教學方法、教育測量與評價模式等。這使學員在教學中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對如何在戰場或訓練中應用軍事訓練醫學理論缺乏興趣,對現實中可能出現的突況既乏于應對也無心理會,只關注如何以更高的分數通過考試,這勢必造成人才輸出規格單一化、結構簡單化。
1.2在素質培養上,重視學科素質,輕視人文素質人文素質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生命意義的關心、維護和追求。對于戰地軍事傷病員來說,不僅需要傷病治療,更渴望得到身邊戰友或醫生的真正關心。這對武警部隊訓練醫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學不能單單局限于學科知識的掌握,同時也要提升人文素質。一個專業素質全面卻對別人的生命或健康漠不關心的人不是我們所需要的。
1.3在教學設計上,重視主觀臆斷,輕視客觀實際目前部隊在教學設計上,仍較多地從主觀角度考慮學生需要什么,部隊需要什么以及我們能做什么,真正認認真真地深入部隊、組織畢業生座談、歸納教學知識與實際需要中存在問題,或者與其他院校探討教學經驗及教學內容可以改革的地方,這些工作做得仍很少。部分教師仍把灌輸式作為主流的教學方法,以自己的主觀臆斷進行教學設計。
1.4在測評結果上,重視考卷成績,輕視應用能力目前還沒有能夠完全取代考試的測評手段,但是,也應該摒棄單純以考試成績來評定學員能力的模式。按照系統論的觀點,考試的重要意義之一在于更充分地發揮其反饋功能,既有學生對教師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反饋,也有教師及時發現問題、重點教授和解惑的回應。現行的考試雖然也要求教師進行考試情況分析,但只是流于形式,對學生答題中反映出來的教學效果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分析缺乏重視,不利于針對學生特點“因材施教”。
2以系統論為指導提高教學質量的建議
系統論的任務不僅要認識系統的特點和規律,更重要的是利用這些特點和規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創造系統,使它的存在與發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為此,針對武警部隊訓練醫學教學中與系統論不相符合的地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2.1培養目標要兼顧學員現在與將來工作發展的需要武警訓練醫學從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2個方面來確立其培養目標,實現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的辯證統一。社會本位表現為教育要滿足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滿足部隊建設需要;個人本位表現為教育要滿足學員個人身心發展的需要,既要考慮在軍隊服役期間的發展需要,也要考慮終身發展需要。在設計培養具體目標時應依據學員來自的工作機構層次,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具體方向、側重點和課程體系等,應根據其所屬部隊對人才的需求變化適時、適當地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2.2課程內容要更加注重提高學員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系統論強調系統與其子系統之間,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和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不僅要考慮教學內容內在的邏輯關系,還要考慮教學內容與部隊、學校和社會等大環境之間的關系。立足武警部隊遂行多樣化訓練執勤任務的特點,突出武警特色,第一理順課程的內在邏輯關系,從訓練生理生化特點-體能訓練實時監控-科學體能訓練方案的制定-訓練傷病的防治,形成從機制到應用,從基礎到臨床的科學合理的內容體系;第二理論教學緊密聯系實踐教學,實施“組合式教學”,通過大量的實踐課程來提高學員的動手能力、專業技能、戰術素養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1993年聯合國在我國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會議認為:世界第一位的挑戰不是新技術革命,而是道德問題。專家們一致認為,如果將來科學技術更進一步發達了,而領導權又掌握在沒有道德的人手里,那就是人類的災難了,因為他手中已經不是一把槍,而是原子彈。因此,當代世界各國都把國民德育作為一項緊迫的任務,并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德育模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努力探討學科德育的特點、規律,充分發揮其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數學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它獨特的風格,承擔著德育的任務。首先,數學是客觀物質世界的數量關系及空間形式的客觀規律的反應。其次,數學本身具有結論確定的特點,數學教學可以說是培養學生理性的教學。第三,數學教學在培養學生繼承基礎知識的同時,無形中培養了他們的進取心和創新精神。第四,數學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課之一,數學教育是一種文化基礎教育。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數學教學中德育的特點
1.隱蔽性數學教學中的德育并不是讓教師在數學課堂上進一種說教,而是寓德育于數學教學之中,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機結合。
2.深刻性數學教學中的德育反映出一種遲效性,它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功效,而需要利用數學的特點,長期熏陶方能見效。但這種德育的功效一旦獲得,將不易被改變,終身受益無窮。因此,它又顯現出長效性、深刻性。
3.整體性數學之德育,是對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既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理性精神,又可以培養意志與毅力,提高抗挫能力,因而能夠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4.層次性德育內容本身是個層次的結構系統,一方面,教材的知識帥淺入深的,以教材為載體的數學德育,也是同步由淺入深地構成德育系列;另一方面,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也要求德育要有層次性。
5.制約性數學教學中的德育內容受教學內容的制約,途徑和方法受教學過程的制約。教材是課堂德育的當然載體,依據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課堂教學的前提。脫離教學內容,德育和智育就成了兩張皮,油水兩分離;找到了切入點,智育和德育就可以水融,雙管齊下。
二、數學教學的德育功能
1.培養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數學本身充滿著唯物辯證法。在數學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概念的形成與演變,重要思想方法的確立與發展,重大理論的創立與沿革等,無不體現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思想——發展、運動與變化。數學對象源于現實世界,說明了認識論的唯物論,體現存在決定意識的觀點。通過數學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創新意識,認識數學的價值,認識科學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而人生有限,必須善待人生,充分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培養理性精神
誠實、求是,是數學理性精神的本質特征。數學語言的精確性使得數學中的結論不會模棱兩可,數學中不存在偽科學,不允許有任何弄虛作假的行為存在。數學讓人不迷信權威,不屈服于權貴;數學讓人堅持原則,忠于真理。因此,數學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尊、自信、自愛,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
理智、自律,是科學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數學能夠去其浮躁,凈化人的靈魂。數學的思維方式,教育人們理智地思考問題,三思而后行。數學的公理化方法、結構方法、數學模型方法、拓廣方法等,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整體性、創造性、深刻性,久而久之,養成從全局出發,抓住事物的本質,自覺按客觀規律辦事的習慣。
3.培養高尚情操,提高思想修養
數學是一門既美又真的科學,不但擁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包括數學發現中的美學感悟,數學命題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充滿了發現科學真理的愉悅和歡樂。對科學問題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決之后的歡樂。對科學問題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決之后的歡樂,是人生秘不可少的體驗。還包括數學表示中的美學修養,如數學概念的簡單性、統一性,結構系統的協調性、對稱性,數學命題與數學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數學中的奇異性等。在數學教學中,學生獲得數學的審美能力,既有利于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也有助于提高創造能力,數學美是激發求知欲、形成內驅力的源泉。
4.培養意志與毅力,提高抗挫能力
數學史是數學家的奮斗拼搏史,展示著數學家為真理而獻身的偉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數學每前進一步,都充滿艱難險陰,需要數學家們的膽識、勇氣和毅力,甚至甘冒生命的代價而百折不回。希帕薩斯因發現無理數而葬身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數學而被亂兵所殺。在數學教學中,把定理、公式與數學家逸事聯系起來介紹給學生,有僅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與毅力。學生聽了數學家的事跡,必然會心潮澎湃,備受鼓舞,將百折不撓的磨煉,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認識到只有經過自己奮斗才能取得激勵人和鼓舞人的成就。
5.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科技修養
由于在教學中,經常討論最大值、最小值和最佳解題對策等問題,因此,數學教學可以使學生從事物發展的眾多可能性中尋找最佳途徑,培養優化意識。
在學生將來的生活和學習中,能被直接應用的現成數學理論知識很少,真正起作用的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培養出來的數學意識,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師要結合適當的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讓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桃子”。同時,讓學生從了解數學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和里程碑事件中,如三次數學危機,幾何作圖三大問題,五次方程不可解與群論,集合論與數學基礎,“李約瑟難題”和“陳省身猜想”等等,懂得數學落后即科技落后,就會挨打,就會喪權辱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增強責任感,培養學生熱愛數學和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質。
三、數學教學的德育原則
1.科學性原則數學教學為形成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學習數學需要正確的動機和科學的思維方法,遵循認識論的規律。因此,德育滲透要符合的科學性原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注意數學課的本質特征,把握德育滲透的適度、力度、結合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滲透性原則教學中要將智育和德育融為一體,防止牽強附會,貼政治標簽。要找好德育的切入點,抓住道德的基本點,由此深入、輻射,才能收效。要根據數學教學的特點將德育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相互滲透,達到課堂教學融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的最高境界。
3.系統性原則科學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要經歷一個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漸變過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要根據每學期的教學內容和德育目標制定德育計劃,長期地熏陶、滲透,才能水到渠成,見到功效。
4.量力性原則數學教學中的德育,必須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認知基礎和思維發展水平,確定符合學生實際的目標,有目的、有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總是因人而異,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證共同施教達到統一要求的前提下,還要照顧不同學生的層次特點,注意個別教育與共同教育相結合。
5.情感性原則數學教學中德育要講究藝術性,充分發揮情感效應。在師生交往中,建立一種平等、民主、新切、和諧的師生關系。如果教師在課內外均以教育者自居,表情嚴肅,態度嚴厲,學生就會產生壓抑感和約束感,甚至會造成心理障礙,日積月累就會對教師敬而遠之,這時的教育自然是低效甚至無效。反之,尊重學生,真誠地關心和理解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而心幫助,一視同仁,就會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知識,領悟道理,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獲得啟迪,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實施中應重視的兩個問題
1.寓德育于數學教學中的關鍵是教師教師應面向新世紀,充分認識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深遠意義,轉變思想,更新觀念,真正將每節課的德育目標落到實處,明確自己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舉止言行,學生都在細心觀察,甚至效仿。教師通過講授的科學性、思想性,嚴謹的治學態度,負責始終的教風,詼諧幽默的語言感染著學生,激勵他們以堅忍不拔的頑強精神,向理想目標進取。因此,數學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除了精通自己所教的知識,還要有一定的數學史知識和數學思想方的知識,能把握中學數學教學的脈絡,理出思想教育的層次,探索一些具體的德育方法。這就要求教師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新一代為已任,樹立新的教學觀、學生觀、質量觀,準確把握學生所思、所求、所感、所愛,有的效矢地教育,才能收到實交效。
2.著眼課內,放眼課外學生個體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實踐性活動是實現這種相互作用的具體過程。教學中要著眼課內,放眼課外,課內長期滲透,課外集中拓寬,才能促進學生把數學學習與崇高的理想結合起來,使學生興趣化為更大的求知內驅力,進而深化德育效果。豐富多彩的課外數學活動,是課內教學的延伸,又是德育的生動的大課堂。如組織數學美育討論,組織數學興趣小組,開展數學競賽,收集數學在社會經濟動中的應用實例等,以此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數學素養,促進學生個性自由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