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0: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醫學本科專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9-0230-02
畢業論文是對學生在校期間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及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檢驗,也是本科畢業生申請學士學位的必需環節,同時也是衡量教學水平、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的重要依據[1,2]。就此筆者對青海某高校預防醫學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進行了回顧性研究,對影響論文質量的相關因素開展了問卷調查和關鍵人物訪談,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資料來源。本次調查的資料來源于某高校2003-2014屆預防醫學及其相關專業方向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對連續12屆的789份本科畢業生的論文逐一進行了評價。
2.研究方法。對789份本科畢業生的論文逐一進行了評價,評價體系涵蓋論文研究類型、資料來源、撰寫格式(題目凝練、中英文摘要、正文、參考文獻)、統計方法使用、內容以及研究意義。對即將90名畢業的預防醫學專業學生進行了論文質量影響因素的問卷調查。
3.統計分析。使用EpiData2.1軟件建庫錄入調查數據,應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
1.一般情況。789篇論文資料中,預防專業372人,占47.1%;地方病防治方向272人,占34.5%;衛生管理方向67人,占8.5%;婦幼保健方向78人,占9.9%。論文研究類型中描述性研究623篇,占79.0%;實驗性研究76篇,占9.6%;分析性研究70篇,占8.9%;Meta分析16篇,占2.0%;其他類型4篇,占0.5%。其中來源于指導老師的課題(為校級或院級)20篇,占2.4%;指導老師協助下設計并完成的760篇,占97.6%;無省級及以上課題。總體來看,每年畢業論文以描述性研究居多,近年Meta分析逐漸增多。
2.寫作中常見的錯誤類型。常見錯誤和不規范情況中,參考文獻格式不規范情況最多,476篇,占60.33%。其次是正文格式有誤的359篇,占45.50%,第三位的是統計圖表的使用有誤的127篇,占16.1%。論文整體質量呈現逐年提高的趨勢。2003年論文無誤率僅為50.7%(36/71),2014年論文無誤率達85%。
3.論文質量的影響因素。通過對90名應屆畢業生的調查發現,學生態度是論文質量的決定性因素。畢業論文撰寫的重要性調查顯示,68%的學生認為重要,22.70%認為不是非常重要,7.60%認為不重要。對畢業論文認識的調查顯示,65.10%認為是重要的實踐,63.40%認為是對專業知識的總結,50%認為是鍛煉自己的機會。畢業論文撰寫對科研素養的培養和提高作用的人數調查顯示,68.60%的學生認為可提高科研的能力,61%認為可以增加對科研的興趣,70.30%認為是對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檢驗,36.60%認為和學位證掛鉤,涉及畢業成績,不寫論文就不能畢業,存在應付。此外,調查顯示67.50%的學生認為經費不足,73.60%認為資料來源匱乏,61.90%的學生認為缺少老師指導,58.80%認為缺少設備條件,46.50%認為缺少院系支持,44.10%認為缺少政策激勵。指導教師對論文質量影響的調查結果顯示,46.20%的學生認為是指導老師的責任意識,38.30%認為是指導老師的科研水平。
1.畢業論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1緊張的畢業實習、沉重的就業壓力和各種各樣的考試等沖擊,造成學生對畢業論文的投入明顯不足。畢業論文是本科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但就業對國家和個人也同樣重要,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后,其就業壓力不斷增大,而畢業論文怡好安排在用人單位招聘高峰期。對于醫學生而言,一方面,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實習任務較重,時間緊;另一方面,大部分學生都認同找到好工作比寫好論文更為重要,因此,在為了能及時完成臨床工作和謀求一份好工作的前提之下,畢業生不得不拖延和怠慢畢業論文。原因之二,目前用人單位在聘用醫學檢驗專業的畢業生時,多注重臨床實驗室操作技能,一些英語、計算機的等級證書以及學生個體的綜合社交素質等諸方面,而對于畢業論文的狀況和質量一般都無人問津,這就促使在校大學生花費較多的精力在追求各種單位所要求的技能資格上。同時,考研、考公務員等各類考試也將分散學生的大量精力。
1.2學生畢業論文的基本技能訓練不到位
醫學院盡管開設了文獻檢索、文獻綜述、醫學統計學等畢業論文的相關課程,制訂了畢業論文的撰寫要求和撰寫格式,但由于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及相關配套的訓練,在正式做畢業論文時仍然有不少學生不會文獻檢索、數據的統計處理、制作圖表等基本技能,不知畢業論文的框架結構和如何構思畢業論文,語言表達不夠專業化和學術化,邏輯性不強,文字不通順,所提供的論據不能證明論點,甚至前后矛盾,書寫格式不規范,對文獻的引用、標點符號的使用、圖表繪制的說明等都不符合醫學科研論文的要求。有些學生英文摘要不是通過逐字逐句翻譯,而是通過計算機軟件翻譯。
1.3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主觀上不少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畢業論文的目的、意義和要求認識不清,對畢業論文的寫作存在極大的盲目性。一部分學生認為畢業論文對畢業以及工作無明顯影響,用處不大,因此,對畢業論文的撰寫應付了事。
教師資質的好壞直接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由于指導教師專業水平、科研能力及論文指導經驗參差不齊,導致畢業論文質量也參差不齊,部分教師由于有其他教學、科研任務,精力的有限性自然導致教師指導畢業論文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教師對畢業論文缺乏指導經驗,影響了整體的指導水平。
1.5畢業論文經費投入不足經費問題是目前困擾醫學檢驗
專業畢業論文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一定的經費才能保證實驗順利進行,才能完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畢業論文。由于目前醫學院投入的畢業論文經費有限,學生完成畢業論文所需的試劑費用基本上只能由實習基地承擔,而實習基地的許多帶教教師沒有科研經費,試劑費用最終只有實習科室承擔,這樣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畢業論文的進度和質量。
2.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與措施
2.1健全完善畢業論文管理的規章制度根據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實踐過程,對指導教師、學生的職責以及畢業論文撰寫要求包括文獻資料查閱、選題、論文格式、收集、數據處理、成績評定等作出具體規定,對畢業論文的選題審批、開題、中期檢查、評閱和答辯等環節的管理和監控提出具體和明確的要求,并行之成文,使畢業論文的管理有章可循。通過畢業論文的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的制訂、完善和執行,為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整體質量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2.2強化醫學科研論文基本技能訓練在實習前加強醫學科研論文基本技能訓練,將知識傳授與科研探索結合起來,以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根據檢驗專業特點,開設更多與科研相關的課程,其中包括教授學生文獻檢索的技巧及對數據處理的方法(如醫學統計學的基礎知識和一些很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統計軟件的使用)等,培養學生英文文獻檢索、翻譯和計算機應用能力。開設畢業論文寫作講座,主要內容包括:論文開展的基本步驟和內容、論文選題和開題報告、論文的撰寫格式和要求等,為做好畢業課題、文獻查詢、撰寫綜述及畢業論文打下良好基礎。
2.3加強畢業論文重要性教育加強畢業論文重要性教育,端正學生學習態度,使學生明確完成畢業論文的目的、意義和作用,理解撰寫畢業論文不僅有利于良好臨床技能和臨床思維模式的建立,而且可以提高科研素質,為今后的臨床和科研之路打下堅實基礎,只有遵循嚴謹、求實的作風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學人才。
2.4重視畢業論文指導教師隊伍建設畢業論文質量的好壞與指導教師有重要關系,因此,指導教師要求為中級以上專業職稱,由有較強科研能力、較高學術水平、具有嚴謹、科學的學術態度和高度責任意識的教師承擔。同時加強指導教師梯隊建設,大力引進優秀人才,補充師資的不足,注重對現有師資進行培訓,讓更多的年輕教師參與論文指導。對于首次指導、缺乏帶教經驗的青年教師可以采用聯合指導的模式,即由中級以上職稱的資深帶教教師與青年教師聯合指導實習生完成畢業論文,這樣可以更好地發揮“傳、幫、帶”的作用。通過聯合帶教本科畢業論文使青年教師提高了文獻檢索、科研論文撰寫和科研思維能力。
2.5處理好就業與撰寫畢業論文的關系,合理安排畢業論文撰寫時間
2.5.1由于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生實習計劃中沒有專門安排畢業論文設計、撰寫時間,畢業論文都是在實習過程中完成。經過多年的帶教實踐,本科室在畢業實習計劃中安排了4?6周為畢業論文設計、撰寫時間。雖然時間不長,但有利于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也為畢業論文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2.5.2進一步提高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認識,使大家充分認識到畢業論文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是其他教學環節所不能取代的。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認真處理好畢業論文與就業、考研等的關系,合理安排各項工作,適當延長科研周期和撰寫時間,做到主次分明,統籌安排。
(1)廣博性。進入大學后,大學生普遍覺得知識浩瀚如海,他們渴望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效的獲得各種知識和技能。(2)專精性。大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種以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特征的社會活動,圍繞著如何使大學生盡快成為高級專門人才而進行。(3)自主性。大學生的學習雖然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但是不像中學生那樣絕大部分時間是被動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是有相當大的自主性。大學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這就決定了大學生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計劃能力。(4)創新性。創新性是指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書本結論之外新觀點的尋求和鉆研。大學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要重視培養學生具備思考、探索問題的本領。 最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掌握國際貿易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較強的學習能力、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外貿業務能力與創新能力,畢業后能在外貿公司、跨國公司及各類企業的相關部門,從事進出口業務、外貿業務管理、市場推廣和營銷策劃等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學生今后的工作環境除了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與人溝通交往與合作的能力。
二、生本教育的方法 鑒于傳統教學方式存在弊端、大學生學習有其自身的特點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應具備較強的與人溝通交往與合作的能力,我們提出了生本教育觀。具體來說就是在課堂上運用各種方法,為學生自主學習而設計好具體環節,把教轉化為學,以學定教,最大化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一)先做后學,先學后教 此法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預學、嘗試練習等途徑,對研究對象的本質及內、外部聯系產生直覺地、感性地、綜合地認識或疑惑,在教師的啟發和幫助下,達到對知識感悟深刻、易于內化、增強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如“國際商務英語口語”課的教學,在課前先給學生設置一些商務情景,學生在課下準備。在課堂上采取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交流討論,通過學生講解、角色表演、作業互改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開口講英語,提高英語會話水平[ 1 ] 。
為了避免學生準備不充分、課堂氣氛不活躍,老師還可提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討論。例如,在《公司及產品介紹》一章中,教師先講授一些常用句型、接待禮儀等理論,然后,通過幻燈片給出一條英語新聞———2008年歐盟對中國貿易出口配額增加,并補充過去歐盟對中國貿易出口政策。學生通讀后,給出討論話題, Do the trade between EUand China’s Import & Export corporations have a p ros2perous future? (中國與歐盟外貿公司之間的貿易有好的前景嗎?) ,用20min時間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要求每個小組根據老師講授,結合課本內容,提出自己的觀點并給出至少一個理由。教師應積極參與到各組中進行引導及答疑。最后每組找1~2位同學將各組觀點陳述,教師對其發音、觀點等給予糾正和點評。如果時間允許,教師還可以陳述自己的觀點,給學生做出示范。這樣,在課堂上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多,學生是真正的學習的主人。其教學模式: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師生合作—引導學生小結。又如“外貿單證”課的教學,教師利用外貿單證系統,給學生在課堂上布置作業,讓學生把在課堂上學到的制作單證的理論知識在模擬機上檢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制作單據,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當場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真正掌握了外貿制單的技能,為成功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 。
教研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積極加強實踐性教學,比如:在教授“報關實務”、“國際貨運”課程時,授課教師與西安海關聯系,安排學生去西安海關觀摩,并邀請西安海關報關科科長就報關程序和海關法規等知識進行專題輔導。活動過后讓學生對此次活動進行小結,并就學生認為的實踐和理論脫節的部分進行討論,以增學生生的操作能力。
(二)創設自主學習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取小組討論、小組競賽等方式,各組之間互相提出問題,互相解決問題。學生個人能解決的問題個人解決;學生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學生合作解決;學生合作解決不了的問題,師生合作解決。教師起著啟發、引導、幫助的作用,學生自主、主動學習,思維互啟,創新靈感增強。
(三)加強學習方法指導 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而學生自學得到的知識是無限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我們要加強對學習方法的研究,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1)確定學習目標、科學安排時間。(2)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3)組織課外學生學習互助組, 如“一幫一”等。
三、結果分析 開展“生本教育下教學方式研究”1年余,體會如下:
(一)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實踐表明:實施生本教育下的學生普遍要求老師繼續舉行生本教學,要求教師多布置任務。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9(a)-0110-01
預防醫學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科學性、實踐性、群體性、綜合性和獨特性等特點。預防醫學專業培養的學生將面對社會,面對職業群體,搞好社區的醫療保健和衛生預防工作,確保人員的身心健康,任重道遠。因此,要求學生不僅具有牢固的專業知識,還必須具有無私奉獻、克服困難、團結協作精神,又有領導、組織和指揮的能力。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是預防醫學專業教學過程中重要的實踐環節,撰寫畢業論文是對學生綜合素質與科研能力的全面檢驗,其完成過程是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知識的過程。因此,努力搞好和提高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環節。預防醫學本科生經過四年多的基礎、臨床和專業課的系統學習,掌握了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但缺乏技能和獨立工作能力的鍛煉,為此,在畢業實習期間應著重抓好操作技能和組織才能的全面培養。我校自1976年開始培養預防醫學專門人才,是國內較早開設該專業的高校之一。我們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在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工作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加強畢業論文規范化、嚴格化管理
遵循教育規律,建立和完善畢業論文的規范化要求,加大管理力度是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基礎性工作和根本保證。為此,學校制定了有關條例,對畢業論文工作有明確的整體要求,有完整的工作規范和系統的管理制度,有切實可行的質量評價標準和監督機制。各院系根據學校的計劃要求,制定出符合本院系專業特點、切實可行的工作細則并實施全過程的管理。2007年,我校已制定《廣西醫科大學本科生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管理辦法》,對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的目的、指導教師的要求、開題、中期檢查、答辯、考核及成績評定等進行了細化要求。明確了教研室主任和指導教師的職責,并成立了本科生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
2 加強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提高畢業論文(畢業設計)質量
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工作的好壞和總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本科生培養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論文帶教,教師是關鍵。因此,對指導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工作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指導教師要有認真工作的態度、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密切關注學生畢業論文進程,定期進行檢查督促和方法指點,及時發現問題并敦促學生適時調整和修改,以確保論文高質量按時完成。其次,指導教師應注重自身能力和學術水平的提高。積極申報各類科研課題或參與其他教師的科研活動,廣泛閱讀相關的書籍和刊物,把握相關領域的學術動態,這樣在指導學生論文時才能給予有效地啟示和幫助。其三,加強師德教育和人格修養。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也是一項重要的育人工作,指導教師的品德、文化素質、人生觀和才學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力,在指導畢業環節工作中,指導教師的人格感染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特別注意加強指導教師的師德修養,提高文化素養和思想素質。
3 抓好畢業設計選題和立題工作
這是搞好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工作的關鍵。因此,我們要求指導教師根據各人承擔的在研課題、橫向科技開發項目以及預防醫學工作實踐中存在的技術問題等要求上報課題,經教研室集中評議,并報畢業論文(畢業設計)領導小組綜合評定后公布,由學生填報選題志愿表,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確定學生的畢業論文(畢業設計)題目,學生一人一題。
4 全方位培養
目前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死記硬背,思維僵化,束縛了學生能動性的發揮,因此在畢業實習階段注意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積極討論,勇于探索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著重全面系統地培養畢業生的科研能力和組織能力,使學生踏上工作崗位就能盡快勝任本職工作。具體的做法是對每位畢業生嚴格進行包括課題選擇、文獻檢索、資料收集、文獻綜述、課題設計、專題報告、實驗室工作和現場調查、資料分析統計、撰寫論文及論文答辯等全過程的培養,使學生初步掌握了科學研究的能力。通過實驗室工作和現場社會調查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組織能力。在資料統計分析和撰寫論文過程中,學生熟悉微機操作和統計軟件的使用,提高了科研綜合分析能力。經過全面系統的培養鍛煉使學生參加工作后能較快適應社會的需求。
5 加強過程檢查,保證進度質量
組織畢業設計初期和中期檢查,對任務書填寫、畢業設計進度、外文翻譯、學生及教師到位情況等方面進行檢查,并有詳細記錄。各個畢業設計指導教師也都提供了詳細的畢業設計進度計劃,100%的學生有畢業設計進度計劃,以便督促檢查學生的工作進度。召開學生座談會,了解學生對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及時改進。
通過多年工作實踐,我們認識到做好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工作,關鍵在教師。選定具有高度責任感和思想道德品質好、精通業務的教師作為指導教師是搞好畢業設計工作的關鍵,認真做好教學管理工作是該項工作的保證,消除學生畢業前的各種干擾,專心做好畢業設計,是本階段學生思想工作的重點。
要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與鍛煉,要使廣大教師真正認識到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不僅僅是一個實踐教學環節,更重要的是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培養階段,是學習升華的重要過程,是學生綜合素質與培養效果的全面檢驗。因此,如何提高畢業論文(畢業設計)質量,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只有使教師認識到位,才能樹立責任感、使命感,以更加嚴肅認真的態度去完成這項工作。充分發揮老教師的經驗和敬業精神對青年教師進行傳幫帶,加強青年教師的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要他們充分認識到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的重要性,使他們盡快成長起來。要對教師中出現的某些問題,如指導教師精力投入不足、責任心不強等,僅靠規章制度的約束是遠遠不夠的,應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把對指導教師的工作考核與其切身利益掛鉤如提職、升級、評優、獎勵等,這樣才能引起教師對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工作的足夠重視。
參考文獻
1.現狀分析
我國高等醫學院校于20世紀80年代相繼開設醫學檢驗5年制本科專業。隨著形勢的發展,國家教育部醫學檢驗專業(101001)納入新成立的一級學科醫學技術類(1010)之下,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學制也改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醫學檢驗本科均調整為四年制[1]。因此,對于原來以培養五年制醫學檢驗本科的院校來說,鑒于部分較早設立四年制醫學檢驗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畢業論文設計;如何使醫學檢驗專業教學適應新形勢,培養高素質醫學檢驗應用型人才,對于原來培養五年制醫學檢驗專業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畢業論文要求,是需要探討的重要問題。
畢業論文是本院醫學檢驗專業本科教學培養方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2,3],其目的是通過畢業論文這一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決學科內某一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綜合訓練。同時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樹立嚴謹的治學態度,為畢業后獨立進行科學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我校自2002年開辦五年制醫學檢驗本科以來,一直嚴格要求學生在實習階段由實習單位高年資帶教老師結合檢驗工作實際,進行畢業研究論文設計、實驗工作、分析匯總、撰寫畢業論文、返校論文答辯等環節。使學生從實際工作出發,培養實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養方案中明確維持畢業論文要求。現我結合我校以往培養過程,分析探討醫學檢驗本科生畢業論文要求對培養醫學檢驗應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畢業論文各環節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分析
2.1實習基地的選擇
醫學檢驗本科生畢業論文工作的開展是在各實習基地進行的。因此,實習基地的選擇不僅要充分考慮到實習醫院的臨床規模,更要求實習醫院有帶教實力的充足的、高素質的論文指導教師。我校在開始實習之處,經過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蘇開辟了多家知名大學的附屬醫院作為實習基地。對于指導教師的選擇,與實習單位積極溝通,實習醫院檢驗科均安排責任心強、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驗豐富、有各級科研課題并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論文導師,且實行導師一對一的指導方式,為保證論文質量奠定了基礎。
2.2論文選題
選題是進行論初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選題得當決定了論文研究的意義和創新性。選題鼓勵學生結合導師現有的科研課題,在對本專業的現狀進行調研,提出課題的初步方向或題目,由導師分析結合學科發展方向后確定。有條件的實習醫院在選題時應盡量結合一些前沿技術,如最近質譜技術在微生物鑒定中的應用。這樣,從選題開始就使得論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論文開題
選題完成后,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閱讀相關文獻,對所選擇的研究課題進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課題設計的目標、內容、試驗方案及預期結果,形成開題報告。該階段鍛煉學生查閱、理解、消化和提煉文獻的能力,好的開題報告應在總結文獻的基礎上,提出具有創新性的實驗或設計方案,是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每個實習點均有多名實習同學,相應有多名帶教老師,帶教老師組成指導組,學生圍繞課題設計進行PPT演講。導師組對課題立項、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問題,為課題的順利進行提供依據,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2.4課題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是學生真正進入課題中的階段,該階段是畢業論文的核心。在實驗研究開始,指導教師應嚴格要求,并在實施過程中,逐步讓學生獨立實施,并做好詳細的實驗記錄,導師定期與學生溝通,對研究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及時給予指導,關注實驗進度,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該階段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可以同學間先討論分析問題,網上查找資源,嘗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掌握的知識對實驗內容和結果進行及時分析處理,對實驗方案進行可能的修正,學會對結果進行分布總結。該階段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2.5論文撰寫
我校畢業論文大綱要求由綜述及科研論文組成,綜述要求學生圍繞科研論文,查閱大量文獻,總結出課題目前的現狀及發展方向。科研論文由標題、摘要、正文、參考文獻等四個方面內容構成。要求學生參考相應格式文獻,立論正確,依據充分,數據資料準確,正確認真嚴密結合自己的實驗結果,利用圖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論證推理嚴密,統計推導。指導教師認真評閱、仔細修改,督促學生保質保量完成論文寫作。該過程能夠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及綜合分析能力。
2.6論文答辯
論文答辯是訓練學生進行科研匯報的良好途徑。論文按臨檢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檢驗等專業分組。答辯評委會由本校附屬醫院醫學檢驗專家及資深任課老師組成,根據分組情況,論文先由相應專業組專家函審,初審合格同意答辯,如問題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見,修改后參加答辯。答辯過程包括學生陳述、評委提問、學生回答、評委打分等環節,該過程充分鍛煉學生歸納總結、口頭表達及臨場發揮的能力。
3.結語
我國高等醫學院校于20世紀80年代相繼開設醫學檢驗5年制本科專業。隨著形勢的發展,國家教育部醫學檢驗專業(101001)納入新成立的一級學科醫學技術類(1010)之下,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學制也改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醫學檢驗本科均調整為四年制。因此,對于原來以培養五年制醫學檢驗本科的院校來說,鑒于部分較早設立四年制醫學檢驗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畢業論文設計;如何使醫學檢驗專業教學適應新形勢,培養高素質醫學檢驗應用型人才,對于原來培養五年制醫學檢驗專業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畢業論文要求,是需要探討的重要問題。
畢業論文是本院醫學檢驗專業本科教學培養方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目的是通過畢業論文這一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決學科內某一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綜合訓練。同時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樹立嚴謹的治學態度,為畢業后獨立進行科學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我校自2002年開辦五年制醫學檢驗本科以來,一直嚴格要求學生在實習階段由實習單位高年資帶教老師結合檢驗工作實際,進行畢業研究論文設計、實驗工作、分析匯總、撰寫畢業論文、返校論文答辯等環節。使學生從實際工作出發,培養實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養方案中明確維持畢業論文要求。現我結合我校以往培養過程,分析探討醫學檢驗本科生畢業論文要求對培養醫學檢驗應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畢業論文各環節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分析
2.1實習基地的選擇
醫學檢驗本科生畢業論文工作的開展是在各實習基地進行的。因此,實習基地的選擇不僅要充分考慮到實習醫院的臨床規模,更要求實習醫院有帶教實力的充足的、高素質的論文指導教師。我校在開始實習之處,經過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蘇開辟了多家知名大學的附屬醫院作為實習基地。對于指導教師的選擇,與實習單位積極溝通,實習醫院檢驗科均安排責任心強、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驗豐富、有各級科研課題并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論文導師,且實行導師一對一的指導方式,為保證論文質量奠定了基礎。
2.2論文選題
選題是進行論初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選題得當決定了論文研究的意義和創新性。選題鼓勵學生結合導師現有的科研課題,在對本專業的現狀進行調研,提出課題的初步方向或題目,由導師分析結合學科發展方向后確定。有條件的實習醫院在選題時應盡量結合一些前沿技術,如最近質譜技術在微生物鑒定中的應用。這樣,從選題開始就使得論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論文開題
選題完成后,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閱讀相關文獻,對所選擇的研究課題進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課題設計的目標、內容、試驗方案及預期結果,形成開題報告。該階段鍛煉學生查閱、理解、消化和提煉文獻的能力,好的開題報告應在總結文獻的基礎上,提出具有創新性的實驗或設計方案,是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每個實習點均有多名實習同學,相應有多名帶教老師,帶教老師組成指導組,學生圍繞課題設計進行PPT演講。導師組對課題立項、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問題,為課題的順利進行提供依據,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2.4課題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是學生真正進入課題中的階段,該階段是畢業論文的核心。在實驗研究開始,指導教師應嚴格要求,并在實施過程中,逐步讓學生獨立實施,并做好詳細的實驗記錄,導師定期與學生溝通,對研究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及時給予指導,關注實驗進度,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該階段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可以同學間先討論分析問題,網上查找資源,嘗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掌握的知識對實驗內容和結果進行及時分析處理,對實驗方案進行可能的修正,學會對結果進行分布總結。該階段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2.5論文撰寫
我校畢業論文大綱要求由綜述及科研論文組成,綜述要求學生圍繞科研論文,査閱大量文獻,總結出課題目前的現狀及發展方向。科研論文由標題、摘要、正文、參考文獻等四個方面內容構成。要求學生參考相應格式文獻,立論正確,依據充分,數據資料準確,正確認真嚴密結合自己的實驗結果,利用圖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論證推理嚴密,統計推導指導教師認真評閱、仔細修改,督促學生保質保量完成論文寫作。該過程能夠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及綜合分析能力。
2.6論文答辯
論文答辯是訓練學生進行科研匯報的良好途徑。論文按臨檢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檢驗等專業分組。答辯評委會由本校附屬醫院醫學檢驗專家及資深任課老師組成,根據分組情況,論文先由相應專業組專家函審,初審合格同意答辯,如問題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見,修改后參加答辯。答辯過程包括學生陳述、評委提問、學生回答、評委打分等環節,該過程充分鍛煉學生歸納總結、口頭表達及臨場發揮的能力。
高等中醫藥院校在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對于本科教學的課程設置改革,越來越多的意見認為:(L)本科教學的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體系過于龐雜,課程門數多,教學時數高,學生負擔過重;(2)基礎課學習不深人,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經典專著,如《黃帝內經》等的學習不重視;(3)專業過專,課程間彼此脫節又重復,與臨床實踐教學結合不密切,少有反映當代科技和醫學科學發展的內容;(4)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不足,學生知識面和視野不寬,缺乏人文關懷。
1對專業課程進行改革的必要性
在針對上述問題而進行的本科教學課程設置的改革中,對于專業課程的設置改革,筆者認為,縮減專業課程時間、調整專業課程內容和改進授課方式是必須的。縮減專業課程時間,才能騰出時間加強對中醫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打下扎實的基礎;才能使學生有空間加強對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拓寬視野,培養人文素養。而要實現縮減專業課程時間,不是單純地對課程進行壓縮,而是要調整專業課程的授課內容和改進授課方式,同時克服上面提到的“專業過專,課程間彼此脫節又重復,與臨床實踐教學結合不密切”等問題。
以廣州中醫藥大學的中醫本科專業的課程為例,共有必選的臨床專業課程6門,其中,《中醫內科學》144課時;《中醫外科學》81課時;《中醫婦科學》81課時;《中醫兒科學》54課時;《中醫傷科學》54課時;《針灸學》72課時。這些臨床專業課程的教材大致采取類似的結構體系:緒言一般講該學科的發展簡史,婦科、兒科還要講述女性和小兒的生理特點和診治概要。然后就是各論,各論一般以證或病為綱,首先對證或病進行概述,分析病因病理,再講診斷和辨證治療要點,然后根據證或者病的不同分型,逐一講述各個型的主要證候、證候分析、治療方法、方藥等,一個證大概需要2個課時。
一本臨床學科的教材出于對學科完整性的考慮,自然要面面俱到。但是,作為教師,應該有選擇的教。所有這些課程都是在學生學完《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課程后開設的,此時學生已經對中醫的各家學說、病因病機、四診、辨證分析、用藥組方等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對臨床專業課程中有關每個證的主要證候、證候分析、治療方法、方藥等方面都是可以輕松理解的。教師如果還是捧著教材照本宣科讀給學生聽,或者使用Powerpoint制作其實就是課程提綱的所謂多媒體教學,則會一方面使學生喪失興趣,另一方面學習效果不好又擠占了學生的學習時間。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學代表著21世紀自然科學的前沿,是孕育關鍵性突破的學科之一。生物科學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分類,遺傳,變異和進化的科學,它以培養基礎性,研究性人才為主。海南醫學院是一個地方性本科醫學院校,為了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和學校本身的發展,我校于2009年開設了生物科學專業,學制四年,同時,為了適應就業市場的需要,將生物科學專業設定為健康教育方向。
在專業開設之初,我們通過對一些院校的調研后發現,多數學校的生物科學專業普遍存在著沒有明確的學科定位,專業設置雷同,沒有具體的研究方向和針對性等現象。在教學過程中僅僅以理論課教學為主,缺少實驗教學和專業實踐。這種不顧自身特色和條件,追求時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義的辦學,既保證不了教學質量,擴大不了辦學規模,又不能辦出其自身特色,也極大的浪費了教育資源。
本文在總結以上專業建設方面遇到的問題和分析國內醫學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建設與就業市場趨勢的基礎上,闡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學專業建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以期為醫學類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建設提供發展思路。
1 明確學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與生命科學有關的專業主要有三個: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許多學校都設置有其中的二個或者二個以上的該類專業。因此,人才培養方案中應使這三類專業有所區別。生物科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分類,遺傳,變異和進化的科學,它以培養基礎性,研究性人才為主;生物技術是應用自然科學及工程學原理,依靠生物作為反應器,將物料進行加工,以提品為社會服務的技術,它是側重理科,理工管結合的復合型專業,以培養應用性人才為主;而生物工程則是生物技術研究中側重于后期產品處理的部分,是側重工科,理工管結合的復合型專業,仍以培養應用性復合型人才為主。這一分類特點決定了生物科學是基礎性學科,其他兩門應用性學科是在其基礎上,結合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發展出來的。
生物科學包括了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免疫學,育種技術等幾乎所有與生命科學有關的學科,同時又與化學,化學工程學,數學,微電子技術,計算機科學等生物學領域之外的尖端基礎學科相結合,從而形成一門多科學互相滲透的綜合性學科。因而作為生物科學專業的本科生經常面臨哪些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應該優先掌握的困惑;而作為教師也經常需要考慮哪些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應該優先重點向學生講授,如何培養出適應時展,緊隨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在一般綜合性大學中,這個專業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養模式進行培養的,在一般本科醫學院校生物科學專業辦學總體思路是:“夯實基礎,拓寬知識面,立足于現代生物科學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因地制宜,辦出特色,面向現代生物技術產業主戰場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生物科學人才”。
海南醫學院是地方性醫學院校,其辦學宗旨是為地方培養實用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學專業建設不能像綜合性大學一樣,而應該從生物科學基礎理論入手,在專業方向上選擇由生物科學衍生的相關實用技術性方向,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市場需求技術型人才。從應用的角度來認識,生物科學是人類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改造并為人類提供服務的一門學科。在此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建立科學可行的教育體系,科研體系和管理體系。目前這三個體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有如下幾個方面:(1)生物化工與材料;(2)環境與環境生態;(3)農業生物技術;(4)生物醫學醫藥工程;(5)食品生物技術;(6)能源生物技術;(7)生物制藥;(8)基礎生物技術;(9)生物工程技術仿生;(10)生物戰劑及其防御;(11)生物檢測檢驗技術。從以上專業方向發展分析,適合醫學院校生物科學應用技術型的專業方向有生物醫學醫藥工程、生物制藥和生物檢測檢驗技術。其中適合我校生物科學發展方向的是生物檢驗檢測。
綜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科定位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專業,是理工管結合,以理為主的新興復合型專業。通過培養使學生具有扎實的生物科學理論知識,掌握生物技術基本實驗技能,了解學科發展前沿,能在工業,醫藥,食品,環保等行業的企業,事業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與生物檢驗檢測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2 完善課程體系設計
2.1 擴大基礎課教學,增加選修課比例,優化課程體系結構
調整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優化的前提。基礎課程一般都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較寬的適應性,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智能,增強畢業后發展潛力的重要基礎。為此要特別注意加強公共基礎,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同時根據生物科學畢業生去向和我校的學分管理制度,我們在構建生物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大量增設選修課,主要涉及人體解剖生理學,藥理學,細胞生物學,藥物化學,生物技術制藥,微生物檢驗等。通過增設選修課,可以增加專業基礎知識,加強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拓寬專業口徑,使學生更能適應市場需求。
2.2 重視教學內容的改革
在改革課程結構的同時,重視課程內容的調整。教學大綱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編好教學大綱是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對規范課程教學和保證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課程內容的改革要從教學大綱著手,通過調查,研究和討論,對每門課編制出切實可行的教學大綱,大綱強調突出重點,難點,加強了實踐環節,強調實驗,實習基本技能的掌握。細化各章內容,明確課程交叉內容所屬,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課程已講授,后面應用的課程時就不再細講,確保課程內容不重復,實驗內容不雷同。
2.3 增強師資隊伍建設
根據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的教學需要培養和引進理工結合的高層次人才。在學科建設經費和學院的支持下,加強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老師在教學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對年輕教師特別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師進行了全方位的培養。建議全體在崗教師加速知識結構調整和知識更新。高素質師資隊伍的建設,有利于推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為該學科專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4 加強實習及畢業環節教學體系的建設
進行素質教育是時代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實踐環節在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觀念,提高學生的素質,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開發學生創新潛能,鍛煉學生創新能力,鞏固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與獨立工作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學環節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實習及畢業教學環節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產實習的動態監控措施及成績評定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是搞好評價工作的基礎,它不僅是對生產實習進行評價的依據,而且會對實習教學環節中的各項工作起到引導和推動作用。因此,一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僅應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實習教學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還應遵循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根據上述原則,我們設計了生產實習評價指標體系。修改,制訂了詳細而具體的生產實綱。摒棄了傳統的提綱式指導大綱,改為具體的以車間或工段為單位的實習要求內容和指導,讓學生充分明確實習的內容和要求,同時,可起到督促實習指導教師的作用。
(2)規范畢業設計(論文)開題報告,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畢業論文之前,充分明確該課題的背景、意義、主要研究內容方法、技術路線、工作進度和技術指標等內容,并在全院范圍內進行公開的,正規的開題報告,給該專業的師生提供了一次較好的學術交流機會,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活躍學術氣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學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與此同時,我們還制定了畢業設計(論文)批改方案,以規范畢業設計(論文)的撰寫,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
參考文獻
[1] 高等教育司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蘭,陳宏文.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教改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劉斌,吳茜茜,吳克,等.開放實驗室培養生物工程學生能力[J].合肥聯合大學學報,2000(4):12-13.
[4] 吳克,蔡敬民,張潔,等.生物工程學科發展中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生物學雜志,1999,16(5):35-36.
[5] 趙晴.加強課程建設切實提高教學質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滿生.當前國際教育改革的若干動向和趨勢[J].比較教育,1999(6):17-21.
[7] 林連兵,陳朝銀,余旭亞,等.把課程教育融于網絡教學之中[C]//發展與探索.2001云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優秀論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0-0173-03
隨著21世紀醫學模式的轉變和醫療衛生的迅速發展,老齡化社會對護理的剛性需求,人們對護理品質的期望,社會急需高品德、高智能水平、創新精神強的應用型護理本科人才,而這些正是精英化人才的重要特征。中國本科護理教育自1983年得到恢復,至今已有30年,護理本科畢業生數量已得到了大量補充,而護理研究生數量有限,他們大多成為護理教學的師資,因此在護理實踐中缺乏精英化應用型人才,可見當下在第一批護理本科院校中開展精英化教育的探索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我們面臨的重要挑戰。
一、護理本科畢業生中缺乏精英化應用型人才原因分析
當前,護理本科生中缺乏精英化應用型人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目前護理本科教育的培養體系陳舊僵化:我國招收第一批本科護理專業的學校大多擁有國內一流的臨床醫學專業,并且臨床醫學專業和護理本科專業的基礎醫學教育在師資和教學模式上幾乎是完全重疊的,這種在臨床醫學框架下開展的護理本科專業培養模式,尤其是早期沒有體現護理特色的基礎醫學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作為一級學科的護理學學科發展,培養體系落伍于“全人護理”的現代護理理念,因而導致了護理本科畢業生知識能力優勢不顯著,達不到精英化人才的要求。第二,護理畢業生大量流失:高考后進入第一批本科院校的護理生大多為專業調劑生,因此專業思想極度不穩定,加之社會對護理專業的偏見[1],家人對專業的認識不足等等,使得她們的專業認同度低,因此畢業后很多學生通過報考其他專業的研究生或者通過在其他行業就業等方式,達到改變未來職業門類的目的,最終導致了護理畢業生的大量流失。因此,如何通過教育改革將這些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培養成優秀的護理專業人才,在工作中發揮其領軍性人才的作用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
二、“以人為本”設定人才培養目標
發達國家自20世紀80年代,即以“以人文本”為靈魂開展教育改革[2]。“以人為本”必先尊重學生的選擇和個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認同學生對未來職業發展的高要求,即以學生的素質、需求為基礎,針對市場中精英化應用型人才匱乏的現象,結合學校教學資源設定培養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提升他們對未來職業價值的認可,使他們未來能在各級醫療衛生機構中成為護理骨干。
三、以有用教育和專業情意培養結合的教育理念,構建“精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所謂的有用教育就是不僅教授學生現在有用的知識和技能,而且傳授學生未來可能有用的知識和技能,也是精英化人才培養的有效措施之一。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育健全的人格。正如愛因斯坦指出的:“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在教育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給予他們人性的關愛,關注護生的身心發展,認識護理職業價值,感悟“恪盡職守、關愛、奉獻”――護理專業情意。構建以有用教育和專業情意培養融合的“精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見圖1):體現護理教育整體觀的課程體系,社會活動和課堂教育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形成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融知識、能力、情意于一體的精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平臺建設,師資的一體化建設。
(一)體現護理教育整體觀的課程體系,加大教學改革幅度
打破傳統的基礎-專業-實習“三段式”教學模式,通過課程知識整合,教學方法改革,加強醫學基礎課、專業基礎課、護理專業課及實踐環節的聯系。早期教育注重促進學生專業主體意識的萌動和主體能力的發展,后期教育注重促進學生的專業主體意識的強化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在專業知識能力循序發展中,同時經歷專業認知、專業認同、熱愛專業的思想歷程。
1.優化整合基礎醫學課程知識,凸顯護理特色。通過基礎醫學和相關護理專業課程的整合,增強基礎知識的有用性[3]。將解剖學和護理學基礎進行部分整合,開設護理應用解剖學;在生理學教學中融入護理理論,將生理活動與整體護理概念相結合,并和護理學基礎、健康教育部分課程內容整合,增加與護理工作密切相關的公共衛生知識、康復指導、保健等活動與內容[4]。通過開展主題活動,在提高知識技能的同時,提高專業認知、對職業價值的認可。
2.建立綜合實驗實踐課程群,培養專業實踐能力和專業情意。從1―4年中,在每門課程開設的綜合實驗或綜合實踐課基礎上,開設高度綜合的形態學和機能學實驗[5],以及臨床護理綜合技能訓練、專業創新思維訓練、護理人文社會素養等綜合實踐課程。機能學實驗緊緊圍繞護理專業能力與專業情意教育特點設計實驗,形成生命體征的評估與生命活動、肝、腎損傷及治療、急救與護理等專題。綜合實踐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項目為依托,在學校、醫院、社區中開展社會服務、護理實踐、護理研究。提高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的能力,而且最大程度激發了學習、研究、創造、主動實踐的潛能,同時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從知識、能力、情意全方位對學生進行一體化的精英化培養。
3.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改革教學方法及評價方法。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為目標,以激發學生主體積極性為手段,課程中運用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PBL學習、合作學習、小組討論、項目學習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構建系統傳授與探索研究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社會活動與課堂教育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體系,使學生充分利用各種積極因素,優化學習過程[6],促使學生內在知識的建構,以成就感促進專業認同感及專業熱愛的培養。另外,通過節點教育和課堂人文環境的塑造,切身感受人性的關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專業價值和態度。科學地評價教育結果,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肯定并鼓勵他們的付出與學習結果,采用多形式的考核方式:科普小論文、知識競賽、學生講課等。在學年綜合測評分中充分體現學生課外的學習成果,如、專利申請、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等,形成結果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有機結合的評價體系。
(二)融知識、能力、情意于一體的精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保障平臺建設(見圖2)。
1.課外個性化培養平臺。學生根據自身的設計,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的特色方向。通過開設國際護理的全英文課程,邀請美國注冊護士授課,為有志于國際護理的學生提供發展平臺;開展職業道德、前沿護理理論和技術、老年護理、長期照護、麻醉護理等專科護理課程的系列講座;通過國際交流項目,為學生提供海外學習的機會,鼓勵學生參加港澳臺校際間活動,上述措施為學生成為精英化應用型人才提供了培養平臺,并且拓展了學生對護理的認識,提升了專業認同感,更對未來職業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2.健康校園活動和校內開放實驗室制度。針對群體人口健康,倡導健康促進校園,開展校園的健康教育活動;以項目為載體參加市級各項與健康有關的公益活動;利用所學知識理論,借助教學標本,通過每年“5.12”國際護士節進行健康宣教、優生優育宣傳活動。課余開放實驗室,提供學生實踐創新的場所。學以致用,學生在實踐中不僅培養了知識應用能力和專業情意,而且專業價值得以體現,提升了護生的成就感。
3.搭建學生實踐、科技創新的平臺。服務社會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與周邊社區合作,搭建以老年護理、社區護理、慢性病護理為特色的社區服務、社區實踐平臺;借助教學、實習醫院的病源、病種資源,搭建臨床護理實踐、研究的平臺。以課程的課外訓練任務、畢業論文為導向,鼓勵學生在社會服務、社會實踐、專業實踐中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并在臨床實踐的教學管理中,采用實踐任務管理模式,課間見習和集中見習相互補充的實施策略,給學生提供自由發展、創新的空間和時間,提高精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效果。
(三)一體化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是培養人才的保障,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直接影響了人才培養的結果,只有在基礎醫學師資和護理專業師資在護理教育整體觀、教育理念上達成共識,樹立精英化應用型護理本科人才的培養理念,并將該理念融入整個教學活動中,才能使精英化應用型培養體系實現預設的培養目標。
1.師資隊伍的融合。打破基礎醫學教師和護理專業教師間的學科界限,同進共退,組建相互滲透的教學團隊,護理專業教師早期就參與如生理學等課程的教學活動,基礎醫學教師在后期也參與實踐課程、畢業論文等教學活動。這種共同參與基礎醫學課程、專業課程的教學活動,使教師間取長補短,得到了共同提高,極大地促進了教學工作的相互銜接、延續性及課程整合。
2.科技創新導師制、畢業論文導師制、課程課外訓練導師制。①畢業論文導師制:國內大部分護理專業沒有畢業論文的要求,10年前我們將護理專業畢業論文納入了教學計劃,學生在第四年進入臨床實習時就配備論文指導老師,實習中期確立論文內容,實習結束后進行論文交流和評比,優秀論文推薦發表。②課外課程訓練導師制:學生通過自由組合,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課程的課外訓練任務配備專門的輔導教師。③科技創新導師制:根據1~4年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設計了不同級別的創新活動(見圖2),而且創新活動的難度呈階梯式提高,創新活動的原則是提升專業主體意識和綜合能力,形成了學生間的循環接力運行流程: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專業實踐中形成自主科研項目。在教師指導下,以具有護理特色的項目為載體,組建以高年級為主的大學生創新團隊,開展創新活動。創新團隊成員帶領低年級的學生開展與項目相關的活動,引導低年級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設計和興趣。周而復始。
四、結語
高質量人才培養應符合三個基本要求:即符合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科技文化對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才自身發展的基本要求。教育者構建的培養體系最終是為學生服務的,只有獲得了社會、學生共同認可的培養體系才有存在的價值,只要讓護生在我們構建的體系中享受學習、享受實踐、享受創造的感覺,讓社會得到真正需要的護理“人”,才能實現高等護理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玉梅.護理人才流失的分析與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07,(08).
[2]席成孝.從發達國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看我國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安康學院學報,2013,(01).
[3]楊艷艷,楊桂染,閆瑞霞,趙文濤.PBL教學法在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中的運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11).
[4]邱麗穎.通過解釋生命現象,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J].江南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
[5]李英.開發醫學綜合實驗對護理本科生專業素質的培養[J].江南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1-0182-03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公共領域問題越來越復雜,公共管理涉及面越來越廣。環境污染與環境安全、藥品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國土開發與安全、網絡信息安全、城市公共交通等公共問題日益凸現,公共管理領域亟須既懂技術,又懂公共管理的高級專業管理人才。而我國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重“理論”輕“實踐”,重“管理”輕“技術”的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變。構建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跨學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建設亟須解決的重大難題。
國外對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跨學科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相關問題的研究相對比較成熟。美國的許多大學十多年前已先后在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中,開設了醫療健康衛生、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國土開發與安全、食品安全、城市交通、網絡信息技術等領域工科課程群,制定了比較完整的培養體系,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美國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跨學科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掀起了全球公共管理類本科教育從重“理論”輕“實踐”轉向“管理”+“技術”并重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改革浪潮。
從已檢索到的文獻看,國內一些高校已經展開了試點,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國學者盧曉東、宋鑫(2002年)等人以北京大學管、工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為例,李雪強(2010年)等人以南昌航空大學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現“管”“ 工”學科交叉、聯合培養為例,秦建成(2013年)以重慶理工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為例,對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跨學科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展開了初步探討。公管類與工科類兩大學科之間跨度較大,依托這些成熟的傳統學科群,實現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跨學科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諸多理論與實踐問題,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還需進一步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展開深入、系統探究。
一、公共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困境
1.人才培養偏離社會需求
公共管理專業本身一直強調復合型人才培養,其覆蓋了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與法學等廣泛的學科知識,但往往給人留下“大雜燴” “廣而不精”的印象,甚至被稱為“萬金油”專業。隨著公共領域日趨復雜,過分偏重人文社科專業知識而輕“技術”的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難以滿足社會的需要。目前我國各類公共部門每年對管理類人員的需求,并不僅限于公共管理類專業,工科與文科其他專業對公共管理專業有較強的替代性,這加劇了工科、文科其他專業與公共管理專業的競爭。隨著公共管理問題越來越復雜,公共部門對專業人才需求也呈現多樣化的特征。因此,公共部門并非只有公共管理專業才能進入,非公共管理專業特別是技術性強的專業,在公共部門招聘中占有較高的比例。以湖北省為例,從最近幾年湖北省各級公共部門招聘專業來看,公共部門對“技術”+“管理”型人才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趨勢。據公開信息來看,湖北省內高校已開設的公共管理類專業,除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與個別院校的城市管理專業外,絕大多數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設置還是單純強調以“管理”為導向。通過走訪、調查武漢市一些用人單位,發現對外公開招聘的很多工作崗位都帶有較強的技術性。對于單純的只需具備公共管理專業知識的崗位而言,由于 “進入壁壘”比較低,用人單位內部即可以解決,不需要對外公開招聘。可以看出,我國現有的公共管理學科的單純只重“管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社會對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這是造成近年來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因此,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跨學科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已經成為公共管理專業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2.專業定位模糊、特色不明顯
公共部門涉及領域比較廣,這就要求在“通才”的基礎上培養“專才”。事實上,很多高校公共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往往是全而不專,專業定位模糊、特色不明顯,過分強調 “通才”,而忽略了“通才”基礎上技術型“專才”的培養。公共管理下設的二級學科專業除了勞動與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外,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三個專業一直被認為專業定位不準,專業沒有特色。因就業率不高,在很多地區甚至被警示為限招的“黃牌”專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專業定位模糊,特色不明顯。通過對比發現,絕大多數院校行政管理與公共事業管理兩專業在課程設置、專業特色、師資結構等方面幾乎沒有明顯的區別,專業界線模糊,也沒有明確專業方向與自己的專業特色,甚至有的學校將“公務員”作為這兩個專業的專業方向。學校自身的學科平臺、學科優勢與師資結構決定了一個專業的特色。從成本角度看,公共管理類專業辦學成本明顯低于理工、醫學類專業辦學成本,加上教師的專業進入門檻低,20世紀末我國大批綜合性大學、理工院校與農、林、醫、師范等專業院校都紛紛開設了公共管理類專業。很多院校一直享受著招生政策的“福利”,并沒有下大力氣結合學校的優勢加大投入、狠抓專業建設,導致公共管理類專業特色不明顯,專業定位比較模糊。具體表現在公共管理專業過分注重專業理論知識,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學科知識模塊較齊全,但整個專業既沒有明確的專業方向,也沒有特色:學生什么都學,實際上什么都不會。即使有些學校確立了專業方向,但專業方向很少結合社會需求的變化而動態調整。很多高校公共管理專業的師資結構多年沒有變化,十幾年來還是那些專業教師。從專業結構看,很多學校公共管理專業的師資隊伍多數以公共管理專業、政治學專業、社會學專業為主。這種過于偏文科且長期固化的專業師資結構,既加劇了公共管理專業缺少特色、專業方向不明確的慣性,又導致了公共管理專業長期以來重“理論”輕“技術”的局面。因此,構建符合社會需要的既“懂管理”又“懂技術”的高級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創建方向明確、特色鮮明的公共管理品牌專業,需要結合學校自身的優勢學科、整合校內資源,調整公共管理專業的師資結構。
3.重理論、輕實踐
重理論、輕實踐,一直是公共管理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弊端,多年來難以改變。因為公共管理活動復雜、涉及領域較廣,帶有較強的政治性與政策性,并且很多時候涉及敏感的事項,導致公共管理專業學生缺乏足夠的公共管理實踐,這無疑影響到公共管理專業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長期以來,公共管理部門對人才的需求與高校對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兩者之間一直是相互脫節的。作為公共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機構,高校并不清楚公共部門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專業管理人才,需要具備哪些專業技能。通過走訪調查武漢市開設公共管理專業的部分院校,發現很多公共管理專業并沒有與本專業相一致的實踐、實訓基地。很多公共部門依靠財政撥款或行政壟斷,都有充足的經費來源,并且福利待遇好,即使是暫時缺人,都是通過內部消化,不愿意接收公共專業學生實習、實訓。因沒有充足的專業實習基地,很多學校在公共管理專業建設實踐中,過分注重專業理論的課堂教學,而忽視了專業實踐。公共管理專業實訓基地的缺乏和實踐教學環節的不足,導致了公共管理專業學生并不能接受比較系統的公共管理專業技能煉,專業技能難以提高,專業分析能力與動手能力明顯較弱。
4.學科發展被邊緣化
現在很多高校都是根據不同專業的報考率與就業率來分配各類教學資源。最近幾年公共部門改革,人員招聘實行“凡進必考”, 這些因素導致了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三個專業畢業生進入公共部門就業的難度越來越大,除了少數考研與自主創業外,大量公共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后,并未能進入公共部門就業,無疑影響了公共管理專業的報考率。即使部分學生進入企業就業,相比其他專業而言,報酬并不算高。而公管專業畢業生大學四年所學的專業知識在企業很難發揮用武之地,而對于工作過程中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又知之甚少,對工商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還得從頭學習。這種情形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政府與高校而言,都是浪費資源。公共管理專業就業難,加劇了招生難,這兩者又促使公共管理專業在師資配置與教學經費分配等方面得不到應有的支持,這又限制了公共管理專業的進一步發展。結合對武漢地區高校公共管理專業的調查,公共管理專業普遍存在招生難、就業難的現象。在很多院校,公共管理專業幾乎成了弱勢專業。
二、需求導向的公共管理類專業跨學科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培養需求導向的公共管理專業跨學科應用型人才,需要教育主管部門、高校及用人單位三方協同配合。作為人才培養、輸出的高校,應發揮主導作用。對教育主管部門而言,應實行嚴格的專業準入制度。制訂并細化專業評估指標,根據專業特色、社會聲譽、師資力量與專業結構、學生的就業率等因素,組織第三方專業的教育評估機構對現有已開辦的公共管理專業進行嚴格專業評估,不達標的實行停招,淘汰沒有專業特色、就業率低的公共管理專業,動態調整公共管理專業的錄取比例,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限制增設公共管理專業。對用人單位而言,應全面公布對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素質、技能要求,高校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實行“訂單式”培養。對于培養單位而言,應從突出專業特色、課程體系的重構、實踐教學環節的整合、師資專業結構優化和經費保障等方面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級公共管理專業人才。以武漢工程大學為例,構建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跨學科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對策有以下幾點。
1.結合學校優勢,突出專業特色,明確專業方向
武漢工程大學以工科見長,其中環境工程、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等專業是學校優勢學科,在國內地方高校中有較高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創辦于2002年,專業方向先后經歷了幾次大的調整,但就業率與報考率并不理想。在結合本校的學科優勢,經過對湖北省各層級環保、水資源管理部門人才需求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并借鑒國內公共管理專業社會聲譽度好、就業率較高院校的經驗,2014年5月對本專業的專業方向、課程設置與師資結構等方面進行了優化,將專業方向調整為生態環境保護與水資源管理。調整后的專業建設主要是依托本校工科背景、化工行業特色優勢及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基地――“企業與環境協調發展研究中心”作為學科平臺,與省、市、鄉鎮資源、環境管理部門合作,主要為環境保護與水資源管理部門培養高級管理人才。經過調整,實現文理交叉,“管” “工”結合,培養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專業方向與課程模塊重新調整后,經過廣泛的宣傳,本專業的報考率連續兩年在全校各專業中居于前列,還有一部分其他專業的新生進校后,申請要求調劑到該專業。
2.跨學科課程體系重構
專業特色與專業方向要求有課程體系支撐。構建公共管理本科專業跨學科課程體系,實現“管”“工”無縫對接,“文”“ 理”交融,需要重組課程模塊,優化培養方案。因此,在專業培養方案設計上,設計了兩個高度相關的專業方向,供學生進入大二下學期后,根據自己的專業背景與興趣進行選擇,并按照專業方向的選擇情況,進行小班教學。在課程優化方面,圍繞“管理”+“技術”相融合,精簡、壓縮公共管理類重復性課程。例如,將原培養計劃中的管理學原理、公共管理學、行政管理學、公共事業管理等課程,精簡為只開設管理學原理、公共管理學;將公共財政學、公共經濟學兩門重復性的課程,調整為只開一門;將組織行為學、管理心理學兩門重復性的課程,調整為只開一門;將管理定量分析、統計學、計量經濟學,調整為只開設統計學與計量經濟學;將社會保障學改為社會保險與精算;將課程設置偏向于公共部門實際應用,如將原來的人力資源管理改為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刪除“專業進入門檻低”且過于宏觀的課程如社會學、政治學、行政學等,將這些課程列為學生課后自學課程。在課程優化方面,專業基礎課中增開環境經濟學、水資源經濟學、生態學、環境檢測、環境化學、物理化學等課程。在專業方向課設置上,開設環境保護與水資源管理相關的課程。總的課程體系如下:公共管理類通識課程+1/2公共管理類專業基礎課+1/2環境工程類的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所有的課程都安排在第1-6學期。其中,第1-3學期安排通識課程教學,第4-6學期安排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第7-8學期為實踐教學環節。另外,為保障后期教學的順利開展,招生時該專業全部招收理科學生,并適當降低錄取分數線。
3.整合實踐教學環節
構建“管”“工”結合的跨學科課程體系,培養公共管理本科跨學科復合應用型人才,需要整合實踐教學環節,推動專業建設改革創新,并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應用能力,才能更好適應經濟全球化、適應社會對高級管理人才的需要。所以,突出辦學特色、優化培養方案還需要整合實踐教學環節。在武漢工程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方案的調整過程中,在重構、優化課程體系模塊的同時,還整合并實施了多元化的實踐教學環節。整個第7學期不再開設專業課,全部安排專業踐教學環節,如社會調查(2周)、學年論文(3周)、專業技能實訓上機模擬(3周)、專業實習(8周)與認知實習(1周),整個第8學期是畢業生的畢業設計環節。第7學期的社會調查、學年論文與第8學期的畢業論文,三者構建有機聯系的整體。社會調查主要是圍繞資源與環境保護,通過實地調查,獲取相關數據資料撰寫研究報告,為畢業論文的研究提供實證支持。學年論文的任務主要是查找以資源與環境保護為主題的相關文獻,撰寫文獻綜述與小論文,為畢業論文的開題與撰寫做準備。
為保障實習生有專業對口的實習單位進行專業實習,學校實現了“校府”合作,與省、地、市縣等環保部門及水資源管理部門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建了一系列的專業實習基地。學校也增加投入先后采購了一批教學軟件,興建了公共管理專業電子政務實驗室、公共管理專業技能模擬實驗室、環境管理與資源保護模擬實驗室,并同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共同組建了化學實驗室。為了改變過去“重理論”“ 輕實踐”的弊端,新的培養方案中,除了整合原有的實踐教學環節外,還增設了與課堂教學內容相一致的實驗課程,如社會保險管理模擬、公共經濟管理模擬、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模擬、計量經濟學EVIEWS軟件應用等上機操作的實訓內容。
4.構建新的評價體系
應構建注重過程評價和多元化評價的指標體系,充分重視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的評價體系,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個性發展的評價,改變過去只注重結果評價和單一評價標準的傳統做法。新的評價體系需要結合公共管理本科專業跨學科應用人才模式的調整與優化,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王歡芳,徐金燕.破解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業困境――高校、政府、社會三維視角分析[J].未來與發展,2011(5).
[2]郭紅玲.中外公共管理教育比較分析[J].公共管理評論,2012(2).
[3]龔會蓮.中美公共管理類本科課程設置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西北人文科學評論,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