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0: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教育經濟與管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長期以來,社會、家長、學校、教師的目光集中在了少數——在個別學校也可能是多數——“成功”學生的身上,而那些被遺忘的失敗者只有帶著沮喪的心情忐忑不安地走上社會,那不甘的“升學情結”便會變本加厲地追加在下一代的身上。教育對于受教育主體——學生的意義到底應在當下的教育過程中展開,還是應放在尚未觸及的未來實現?如果說那些“成功”的學生雖然失去了很多,但畢竟也算成功了,而那些處于我們視線之外的學生,他們得到了什么?
受應試困擾的基礎教育如此,那相對自由的高等教育如何呢?
在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的背景下,作為直接面對就業市場和生產并傳播知識的大學,浮躁之風日漸盛行。教師忙于科研疏于教育,學生也急于投入社會一顯身手,沒有硝煙的應試教育仍大行其道。專業化知識的加深,使人文知識相對貧乏,“快餐知識”卻炙手可熱。各種資格證書漫天飛舞,人格證書卻難覓蹤影。先天不良,后天欠補,難怪有人驚呼,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太貧乏了。不知是應試教育的慣性使然,還是為了使迷航的心靈得到慰籍,投身新一輪更加實際的功利性追求成了大學生消除迷茫的必然選擇。
我們不妨再換個角度來看一下今天的教育。
隨著人力資本理論和知識經濟概念的提出和實踐,教育活動本身已經逐漸成為知識要素和人力資本的生產性活動。特別是生產資料所有權與使用權在一定程度上的分離,使專業化知識更顯示出了其優越的經濟價值。由于知識本身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受到重視,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更加密切和直接。
于是乎,教育產業化、市場化的呼聲日漸其高。教育成了刺激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手段,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領導也抓住了挽救教育補給不足,促進教育規模發展的救命稻草。市場經濟的概念和運行方式沖進了校園,仿佛一夜之間,學校、教師、學生都裸地置身于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市場了。教育的經費來源、辦學模式、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招生分配、內外部管理體制等開始轉向了經濟的要求,學校創收、開發不得不列入學校的主要工作日程。盲目的擴招、合并、設立分校成了某些部門、某些人追求經濟利益的合理的運行方式。教育的這種功利性追求不但在形式上得到了體現,同時也更深入的影響著教育的其他方面。
由此,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在教育與社會諸關系中正超乎尋常地凸現出來,教育的功能被狹隘地以經濟上的功利主義所涵蓋。正在膨脹的功利性追求越來越模糊和遮障著人們審視教育價值取向的視線。僅在教育與經濟關系圈內爭論的,經濟決定教育還是教育與經濟相互作用,無異于置身廬山而欲辨其本來面目,其結果是進一步強化了教育對經濟的依附,使教育淪為經濟的附庸,從而使教育喪失了其在建構人的精神上的主體獨立性。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得不服從于經濟發展的要求,并受制于不健全的社會需求及評價,從而導致教育的裂變。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教育的舉辦和發展正在以片面地追求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為主要目標,經濟意識和經濟行為日益滲透到了學校教育活動中。在教育的諸功能中,過分強調教育的經濟功能,相對忽視教育的其他功能的經濟主義傾向已經出現。
隨著社會的發展,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不斷出現,學術發展的趨勢是文理接近或融合,文理互滲日漸明顯。這些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僅要有各門學科和多學科的綜合性知識結構,而且還要有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大學語文課程對于把大學生培養成為溝通文理兩科的“通才”,使學生求得關于自然、社會、人文的“通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語文課程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思想修養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已經成為有目共睹的事實。然而,由于受大學教育專業化的影響,在思想上對大學語文課程不夠重視等方面的原因,大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并不使人樂觀。正確地認清大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準大學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實現方式,對其加以理性的把握,對于更好地發揮大學語文的教育功能,有著不容忽視的意義。
1.大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職院校是培養和造就各類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搖籃,是知識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大學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人文基礎課,對于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并不使人樂觀,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教材內容缺乏創新,課程定位比較模糊
大學語文課程主要不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技術和辦事能力,而是培養學生做人的知識和能力,讓學生在掌握科技知識的同時發揚人文精神,重視人的自身價值與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塑造,讓學生學會做人,能擺正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人與他人的關系。大學語文不是文學課、語言課,而是人生教育課。因此,大學語文在教學內容上有其自身顯著的特點,它與中學語文不同,與其他的一些實用類課程也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縱觀現有的大學語文教材,雖然林林總總不下幾十種,編排立意也各有所重,各有千秋,但基本沒有跳出中學語文教材的模式范疇。總的看來形式比較單一,大多屬于名篇選讀名著節錄加文體寫作指導,定位上缺乏大學語文必要的個性特征和體系的開放意識,內容覆蓋面也有待開拓。這樣的語文教材只適合于語文基礎知識技能訓練的教育實際,卻不能適應大學教育的新的要求。
1.2教學模式陳舊,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體現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記,這種教學模式與名篇選讀類的教材比較合拍,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給予學生一種比較完整的解讀和提示。這種模式對于中學語文教學來說比較合適,因為它能適應高考指揮棒的驅使。但對于大學語文來說卻顯然已經不適合,一方面是大學生的自主意識比較強,思維比較活躍,要他們始終處于接受狀態并不現實;另一方面沒有了高考的壓力,沿襲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心有抵觸,他們更希望有新的模式接受新的內容。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體現,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夠。同時,由于忽視了學生個性程度的差異,課堂教學缺乏針對性,導致程度好的學生感覺上課沒有新意,而程度較差的學生又感覺跟不上的尷尬局面。另外,由于在課堂上現代化教學手段開發不足,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欠缺,直接影響了學生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開發。
1.3課程地位認識不夠,課時安排嚴重不足。
目前國內高職院校雖也普遍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但在課時安排中,一般都只有32~40學時,大學語文并沒有被視為與人文素質教育密切相關的課程而得到應有的重視,相當一些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對大學語文課程的認識存在著嚴重的局限性。它既不像英語,與中學自然接軌,并有種種量化的考級系統檢測手段與之配套;也不同于政治理論課,有教育部指定的必要的課時作為政策保障。因此大學語文的課程地位、教學目的、教學的檢測手段及其教學效果實際上是相當含混模棱的,它與前期的語文教學脫節,而向后延伸又缺乏繼續拓展的后勁和保障,實處于一種不尷不尬的境地。
2.面對問題,大學語文教學的應對策略
大學語文一方面有專家學者的呼吁和強調,它的重要性得到了肯定,但另一方面卻又是日益遭到了邊緣化[1],面對這種現狀,在日益呼喚人文精神關懷的今天,作為肩負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課程大學語文,有必要以積極主動的姿態首先進行自我調適,對課程的教學做出全方位的變革。
2.1調整教學內容,變名篇賞析為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授與熏陶
在以往的大學語文教學中,通常是以文學史為線索,以名篇佳作的賞析為重點來安排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內容不僅與中學語文教學內容有所重復,不能體現大學語文的課程特點,而且對于學生來說,即使全部掌握了教學內容也只是學習了一些文字知識,欣賞了字詞句篇,特別是對于理工科專業的學生來說,似乎收獲不大。針對這一現狀,筆者認為在教學內容上應以傳統的思想文化為中心,以思想學說對文化形成的影響為重點,梳理思想學說的傳承與發展的脈絡,認識傳統思想文化的現實意義。再結合經典篇目,在學習、繼承優秀的中華文化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心。
一個民族的傳統思想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的生命線,如果一個民族漠視并喪失了自己優良的傳統,結果必將是這個民族的逐漸衰落,直至消亡。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璀璨奪目,每一種思想學說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都對文化產生極其重大的影響,都能反映出各個歷史時期的時代風貌,思想文化的傳承都有其特定的意義,這種傳統文化在現代仍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大學語文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審視作品,因此,它既是對中學語文的超越,又是對中學語文涉及的文化知識的重新組合。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改革,讓學生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些知識對完善精神人格、拓展思維視野、加深文化修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更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主體,培養思維能力
“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這是搞好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2]在高職院校中,大學語文始終存在著課時少而任務重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幾十個課時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最少的時間獲取最大的效率,全面實施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提高廣大學生的語文水平與人文素質,已越來越成為大學語文課程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2.2.1變傳授知識為培養能力
據專家研究,當代大學生的最佳智能結構應具備六種能力,即自學能力、思維能力、研究能力、創造能力、表達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這幾種能力的培養,以往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方法是不能勝任的。學生不具備開拓性和創造性,知識傳授得再多也有用完的時候,況且在大學學習期間,獲得今后夠用的知識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轉變觀念,要變傳授知識為培養能力。在大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啟發、引導、點撥,為學生服務,教師在上課時,不要言無不盡,要把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考,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還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比如,在講述《詩經》時,可以讓學生去思考《國風》中的愛情詩反映出了當時怎樣的一種愛情婚姻狀況,與人們頭腦中固有的古代的愛情婚姻狀況有何不同?詩經時代的愛情觀與現代人的愛情觀有何異同?再如魯迅為什么稱曹操為“改造文章的祖師”?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對曹操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等等。
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今天,中西思想激蕩,傳統與現代并存。作為人文社科主干課之一的大學語文的教學,不能再是單純地傳授語言文學知識,簡單、孤立地講幾十篇文章,而是讓學生通過傳統思想文化和經典著作的系統學習,了解思想文化產生、發展和不斷改革創新的過程與經驗教訓,了解人類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創見、進步與成果,不但要“擇取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而且要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社會、改造社會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2.2.2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
傳統的封閉式教學以傳授知識為能事,以填鴨式的文章分析為方法,既限制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又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社會形勢的發展,呼喚著開放式教學方法的實行。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培養他們良好的讀書習慣,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打破單一的課堂教學環境,必須將課堂教學輻射到課外,把教學內容和空間從課堂延伸到圖書館、互聯網和社會之中,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啟發他們積極思索、尋求智慧、關懷人生。比如,對于社會熱點話題,引導學生去網上收集各家觀點,形成自己的看法,到課堂上討論,這樣不僅能活躍學生的思維,使教學主體性得到充分的體現,而且還能讓他們進一步去關注社會,了解現實。
2.3配置課外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為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完善的知識結構、造就具有創新潛能的復合型人才,大學語文作為文化素質教育的基礎課程和組成部分,理應受到重視”[3],但是,由于對大學語文課程地位的認識不夠,課時安排嚴重不足卻是不爭的事實。作為一門語文課,我們除了對學生進行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授與熏陶之外,還要注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審美能力和思考、分析、表達等能力,使每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創造性得到最充分的開發,以實現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因此,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要結合專業應用開設一系列的中文選修課,如寫作理論與實踐、實用文體寫作、演講與口才、唐宋詩詞鑒賞、詩歌鑒賞與朗誦技巧、小說鑒賞等等。這一系列選修課的開設,一方面可以提高那些在中學階段偏科學生的語文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在系列選修課程開設之外,還要配置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如在課外時間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開設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課外專題講座,建設一些作家或思潮興趣小組,針對當下一些文學現象和社會現象幫助學生搞不同形式的辯論賽,舉辦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組織實踐活動等,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又能夠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培養他們健康的心智和高尚的人格,以人文修養來拓展自己的專業領域,為將來走上社會、成為一名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大學語文教學與改革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工程,它決不是一個相對狹小的封閉空間,它需要許多主客觀條件和因素的配合,可謂任重而道遠。但我們相信,只要我們認準方向,不懈努力,就一定能使這門人文素質課程結出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邢宇皓:遭遇尷尬的大學語文[M],光明日報,2004.2.13(A3)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物流管理是一項操作性強的管理活動,其運作過程中,不僅需要堅固的理論知識與方法,還需要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經驗,確保有一定的能力解決實際工作問題。因此,物流管理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故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物流管理的實訓力度,提高學生對相關物流管理基礎理念與基本要求的掌握,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術,為今后學生可以較好地適應企業采購、倉儲、運輸組織、配送、理貨及信息處理等環節工作當中。
(二)專業性強,涉及范圍廣
物流管理專業涉及到的學科較多,如社會學、計算機學科、經濟學、機械學、管理學等,同時也涉及到各行各業,如倉儲業、工商、金融業、海關、零售業、稅務、海陸空交通運輸業、通訊業等,因而物流管理專業包含的理論知識與技能較為復雜,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涉及到各個學科專業術語,在實踐過程中涉及到各種物流設備、技術,由此可見,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具有十分強的專業性,并且涉及到各方各面。
(三)物流管理專業理論知識過于抽象
在物流管理課程中,由于涉及到很多學科及各行各業的知識,因此,存在部分理論知識過于抽象,增加學生對其的理解難度,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吃力,并且有些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因而,很多學生對其學習的態度并不積極,而對于很多數學基礎較弱的學生而言,當物流管理課程中出現微積分學、運籌學等理論知識時往往遇到頸瓶。
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在物流教學的現實重要意義
(一)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物流管理知識的興趣
總所周知,興趣是學習一切知識的動力源泉,只有對某種事物產生一定的興趣,才會主動、積極地探究其本質。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到物流管理課程教學當中,可以通過圖文并茂、角色扮演等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活躍學生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神經的興奮性,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信息傳遞多樣化。
(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參與意識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主體地位,教師負責講,學生負責聽,這種灌溉式教育不僅無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嚴重限制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中的網絡資源,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技術查詢相關物流方面的資料,提高學生對物流管理專業的認識與理解。網絡技術的應用提高了學習的開放性,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及師生與網絡媒體技術之間的交流。通過網絡技術學生可以進行相關物流管理知識制作,如PPT制作,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充分體驗物流管理學習的樂趣,還可以促使學生養成積極參與的意識,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性與互動性。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創設情境教學
由于物流管理專業涉及到的范圍過廣,故其相關專業概念與專業術語較多并且較為抽象,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無法使學生很好地理解盤點、分揀、出入庫、配送、流通加工及裝卸搬運等作業流程,而通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建設一個物流管理實訓基地,在這個實訓基地中可以讓學生操作相關系統軟硬件設備,如電子標簽揀貨、第三方物流軟件等,使學生身臨其境,真真正正得到相關物流管理技能鍛煉。
(四)有效地解決物流管理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提高物流管理教學質量,可以地解決相關實踐教學問題,讓學生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實踐,發現問題,并利用教育技術解決問題,在總結教訓的同時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通過這樣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缺陷。
三、現代教育技術在物流管理教學中的應用對策
(一)健全完善現代教育技術硬件設備建設
現代教育技術可以順利應用的前提與基礎是擁有較為完善的現代教育技術硬件設施建設,因此,應健全完善物流管理課程中的現代教育技術硬件設備建設,主要有實訓基地建設與教學資源庫建設兩大方面內容。加強對物流管理實訓教學基地的建設,可以確保學生積極參與到物流管理實踐活動當中,進而加強學生的理論知識的應用與動手能力。另一方面,應做好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工作,建立規模齊全的資源庫,以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同時還應鼓勵物流管理專業教師多利用資源庫進行課件制作,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二)提高物流管理教師綜合業務素質
為了提高物流管理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與教學水平,應加強對其業務及技能的培訓,提高其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效性。物流管理專業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根據現代物流發展狀況、學生學習情況及教學大綱要求,制定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案,培養物流管理型人才。此外,物流管理專業教師應不斷學習相關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多關注市場動態,做好相關物流行業的探究與分析工作,確保掌握最新物流行業動態,使學生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的技術。
(三)采用積極有效的教學模式
物流管理專業教師應將傳統的教學模式摒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導,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與主動性,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物流管理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到物流管理模式探究活動當中,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造能力。例如,物流管理專業教師可以采用項目式教學模式,以項目的形式進行教學,明確每個項目目標及相關任務,按照相關步驟開展(目標—計劃—實施—評估),讓學生一一進行探究與解決,進而提高學生對物流管理的有效性掌握。如開展“物料采購計劃與組織”項目式教學模式教學時,物流管理專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輔助作用,正確引導學生緊繞項目任務制定相關項目計劃并予以實施,明確物料管理與采購管理目標,構建有效的物料管理與采購組織結構,制定合理的物料采購計劃,做好相物料與采購成本分析,完善相關細節工作內容,通過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對相關問題的探究與解決,進而牢固并掌握好“物料計劃與采購管理”相關內容。
(四)采用適當的實踐教學模式
通過采用適當的實踐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而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提高了也反作用于理論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鞏固理論知識。例如,可以采用“分散式與集中式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是指每門專業課的課內實踐與學期集中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如物流實驗中心軟件實訓、單元實訓、典型物流企業參觀實習、綜合實訓等。)進行教學,該模式主要突出整個業務流程的綜合實訓目的,基于工作過程和以真實工作任務為根據的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實現重組、整合、程序化。分散式實踐教學是使學生認知與行動、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分散式實踐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流的興趣,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可以有效地帶動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及解決問題。讓學生邊學邊做,邊做邊學,將學習與實踐有機結合。而集中式實踐教學是由學校統一安排學生到相關企業進行實習的一種模式,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當中,積累一定的經驗,為今后就業打下扎實基礎。
經濟管理類專業要培養新時期所需要的“寬知識、厚基礎、應用型與創新性”人才,必須在開展理論教學的同時,注重實踐與實驗環節,使實驗教學成為人才培養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認識上的偏差,我院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驗室建設長期處于滯后的狀態,難以適應不斷提高的人才培養的要求,成為制約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瓶頸”。因此,如何加強實驗室建設,發揮實驗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已經成為當前教學改革中急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建設的必要性
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規劃與建設必須堅持“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設計思想,站在一定戰略高度來考慮問題。20世紀90年代末期,軍事經濟學院經濟管理專業開始進行計算房的建設,這就是經濟管理實驗室的雛型,經歷1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它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建設經濟管理類實驗室是培養復合型經濟管理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
面向21世紀的經濟管理人才,必須是適應信息化和國際化的要求、理論與實務并重、具有全局觀念和創新精神的復合型經濟管理人才。這就對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提出了挑戰。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很難使學生將所學過的專業知識與相關知識融會貫通起來,而難以培養出復合型經濟管理創新人才。計算機模擬技術方式被應用于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領域則解決了這一難題。學生通過參加計算機模擬實踐教學,可以把同一課程中的不同知識點、同一專業不同課程的知識點貫穿起來,把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知識點貫穿、綜合起來,教師通過案例教學、企業模擬實戰等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從而真正獲得知識,也使學生分析問題、自我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從而使學生在受到良好的專業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獲得對經濟管理類的專業知識、專業活動的系統理解與認知,在現代教育技術基礎上真正搭建起一個培養復合型經濟管理人才的平臺。
在培養經濟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的實踐活動中可以發現,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突出存在三大問題。第一,片面強調知識的傳授,忽視知識的整合與知識意義的建構;第二,片面強調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與理論的應用。第三,注重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忽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與創造性的發揮。長期以來,為解決上述問題,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教學改革只局限于將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等。然而,案例教學大多蛻變為課堂講授中的實證舉例,這些“打補丁”式的改革并未獲得理想的效果。
2、建設經濟管理類實驗室是經濟管理專業學科發展的必然結果
隨著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滲透,經濟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斷地發展,經濟管理學科系統自然地融入了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思維,因此經濟管理實驗室的建設正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科發展的結果,是經濟管理學科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現存在的問題
1、對實驗室的作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長期以來,對于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教學方式有一個普遍的看法,認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屬于軟科學,只需要一支筆、一本教材和一本講義就可以完成人才培養計劃。而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室較之于理工科實驗室而言,完全是“只投人、不產出”的實驗室。因此,不少高等院校更愿意將資金投向于能夠帶來明顯經濟效益的理工科實驗室,而不愿意將資金投向于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驗室的建設。在人員配備上,也不愿意合理增加編制。由于對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作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導致實驗室的建設長期滯后于人才培養的需求,難以發揮其在人才培養中的必要作用。
2、低水平重復建設,實驗室利用率較低
一方面是實驗室建設的資金不足,另一方面,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又面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局面。院內實驗室普遍是按照專業來設置實驗室,一般分屬不同的系,有的甚至掛靠在教研室,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室也不例外。由于實驗室之間一般情況下不允許跨系使用,因此不少實驗室不得不重復設立一些設施與項目。“小而全”的重復建設,不但浪費了實驗室資源,降低了實驗室的使用率,而且難以使實驗室發揮規模效益。
3、缺乏行之有效的實驗教學大綱與實驗教材
傳統教學認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驗大多以驗證課程理論為主,因而把實驗教學作為對理論知識的鞏固與加深,實驗課內容只是重復理論教學內容的簡單、孤立的實驗項目。基于這些觀念的影響,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驗教學難以像理工科實驗教學那樣,事先編寫行之有效的實驗教學大綱以及與專業教學內容相配套的實驗教材,往往使實驗教學與人才培養計劃相脫節,實驗環節流于形式。學生普遍反映實驗環節收獲不大,也沒有興趣,因而實驗課程成為學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課程。
4、實驗室教師隊伍建設長期滯后
由于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方法的滯后性,使實驗教學在教學上長期處于從屬地位,實驗室教師與專職教師相比薪酬較低,職稱晉升也相對較難。因此,實驗室隊伍處于“專業人員少、學歷低、知識結構單一、接受培訓機會少、工作熱情低”的狀態,實驗室人才隊伍長期滯后。有的實驗人員實質上只是實驗室的設備管理人員,缺乏經濟管理專業理論知識,對實驗教學的開展也缺乏全面認識,既不利于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三、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建設思路
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必須以實驗教學與課程體系改革為先導,建立獨立的實驗課程體系,實驗室改革才有內涵與支撐。
1、改革實驗課程教學體系
在課程管理過程中,應該按大學科分類單獨設置實驗課,才能改變實驗課的從屬地位。今后,隨著專業的不斷拓寬在教學計劃中應按專業分類,設置相同的基礎課程,這在客觀上就為實驗課的單獨設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課程教學體系應符合相關學科群的發展,課程的設置、實驗項目的選擇及內容的覆蓋面都應符合這一要求。通過分析現有的管理類實驗課教學體系和實驗設置,對實驗項目、內容和深度,以及側重點加以區別,把實驗教學活動分為經濟類和管理類兩大類型。對于經濟類專業的實驗課程應整合設置為一門課程,以便相關理論驗證及相關原理演示的融會貫通,而對于管理類專業的實驗課程則分設會計實驗(手工和電算化)、審計實驗、統計實驗、財務實驗、經營實驗、商務實驗、證券實驗等,以便每個實驗課題具有相對獨立的實驗內容。同時,各個實驗課程都應有獨立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大綱,突出設計性及綜合性實驗的項目,通過仿真模擬和電子計算機技術實現綜合設計。
2、進行分層次的實驗教學
在原有教學形式上,實驗教學一般是驗證性實驗較多,而設計性實驗較少。實驗課按照大學科獨立設課后,整個實驗教學活動有利于進行分層次教學。第一層次,主要則是以演示驗證性、模擬操作性實驗為主。這一層次主要是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掌握實驗的基本技能。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基礎實驗的方法步驟,熟悉常規實驗設備的使用,在教師指導下較熟練地獨立完成各項實驗,并能掌握數據處理的方法,完成實驗報告。第二層次主要以設計性實驗為主。這一層次主要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設計能力的主要階段。實驗的方案、步驟和所需的儀器設備的選擇完全由學生自己完成,自己選擇調配實驗所需的儀器、軟件等。通過這樣的實驗教學,使學生在大學期間的綜合設計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養。第三層次,逐步開設綜合性選修實驗課。這一層次,要求學生設置一些難度較大或根據學生的愛好與特長自己設計開發的實驗項目,利用實驗室的實驗條件進行實驗。由于這類實驗一般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質,在實驗實施過程中,可以舉辦一些綜合設計性實驗競賽和等級考試,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第四層次,探索開放性實驗課程的設置。這一層次,則主要是為那些基礎較扎實、動手能力強、具有探索精神的學生提供廣闊的空間,并能夠輔助專業教師以完成其相應的科研課題。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是教學科研上水平的一個重要性標志。
3、實驗隊伍建設要改變傳統的用人觀念
實驗教師是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最活躍的因素,建設高水平的實驗室必須配置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根據新形勢的要求,從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專業結構、年齡結構等方面綜合考慮,力求建成一支技術精干、基礎扎實、素質過硬、樂于奉獻的實驗技術隊伍。
4、建立適應教學和科研發展需要的多種功能并存的實驗室體系
教學型和科研型的實驗特點及要求雖有相同的地方,但還是存在著差別,而且教學與科研自身對實驗的要求也有差別。因此,實驗室就要根據教學與科研的不同特點和要求而有不同的功能形式。所以,必須根據專業的需要,以大學科分類的實驗課程體系和實驗教學改革為龍頭,建立相應的大規模實驗中心或覆蓋面寬、綜合性強的多功能實驗室,確保實驗室建設與改革的持續發展。
四、結束語
隨著現代經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課堂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管理類人才的培養需要。經濟管理類教學和科研必須緊密結合實驗教學以成為廣大經濟管理類教師和研究者的共識。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室的建設從而也提高到一個十分迫切、重要的地位。在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建設過程中,必須深刻認識到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建設的必要性和對于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正確定位,重點從實驗室場地保證、計算機網絡等“硬”環境和應用軟件、實驗師資力量和實驗教材等“軟”環境兩個方面如手,最終實現有機結合,培養出合格的經濟管理類人才。
【參考文獻】
[1]尹恩山:經濟管理專業實驗室若干問題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3(5).
中圖分類號:H0文獻標識碼:A
1 關聯理論的提出
關聯理論是由斯珀伯和威爾遜提出的在西方近年來影響巨大的語用學理論。它是有關人類交際與話語理解的認知理論。雖然它屬于語用學理論,但它的影響卻遠遠超出了語用學領域。關聯理論既不是以規則為基礎,也不是以準則為標準,而是基于四個簡單假設,即每一個話語可能產生不同的理解,且與語言編碼所包含的信息一致;聽話人不可能同時理解話語所表達的全部意義,有的意義需要聽話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獲取;聽話人會用一種簡單的、普通的標準來評估自己的理解;這一標準足以幫助聽話人確定對該話語的唯一理解,排除其他解釋。它將語用學研究的重點從話語生成轉移到話語理解,并指出語言交際是一個人之推理的互明過程,話語理解就是一種認知活動。
關聯理論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從關聯理論的視角,我們可以對語態、時態、情態動詞、助動詞、小品詞、插入語等進行分析,同時還可以分析句子和語篇的某些文體特征。另外關聯理論對文學作品、廣告傳媒、翻譯等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交際都有較強的解釋力。那么在本文中,筆者從關聯理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即語境為出發點,著重研究了該方面對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應該如何正確把握語境,從而提升交際的時效性,擴大交際的受眾范圍。
2 關聯理論中的語境觀
關聯理論具有多元化的理論背景,比以往的語言交際理論獲得了更多的理論支撐,其解釋更具有說服力。此外,關聯理論的語境觀不同于人們對語境的傳統認識,語境被視為一個心理建構體,由一系列假設構成,話語理解時所進行的推理就是在語境假設與新信息之間進行的,語境假設的選擇、調整與證實受到關聯原則的支配。關聯理論中的語境與語用學中所提到的語境有著不同的理解。很多學者認為并堅持語境是已知或是給定的,也就是說語境是在交際行為發生之前就已經確定了的,但是關聯理論中的語境認為交際中的語境是認知語境假設,它是隨著交流的進行而不斷變化的。
關聯理論認為,語境就是“理解某個話語所使用的各個前提的集合。”(Sperber & Wilson, 1986)。根據這一定義,語境幾乎可以囊括人類思維所及的任何現象:“這種意義上的語境并不局限于交際雙方直接的外部環境、前面緊鄰的語段,還包括對未來的期待,科學假說,,對趣聞逸事的記憶,對文化的各種假定,對說話人思維狀態的種種信念。所有這些在話語理解過程中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Sperber & Wilson, 1986)關聯理論中的語境還有一個重要特征,即認為語境是有條不紊的。正是這種有條理的特性影響著某一特定場合下特定語境信息的可獲得性。比方說,你和一位朋友剛談到孩提時候的一些往事,此時,與你曾經擺弄過的一些玩具相關的信息可能比較容易提取。而在其他一些場合,你恐怕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回憶起你的第一輛玩具汽車的顏色。可見,我們大腦里信息的可獲得性與提取這一信息所需付出的努力確實存在一種相關關系。
同時在關聯理論中,語境是動態的,是將其視為一個在互動過程中為了正確理解話語而形成、發展的心理構建體。即存在于聽話者大腦中的一系列可顯映的事實或假設構成的集合。認知語境包含著各種信息,主要由三種信息組成:詞匯信息、百科信息和邏輯信息。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認知語境,人們主要依靠“相互顯映”和“互明”來達到相互交際、理解的目的。關聯理論的認知語境是一個動態語境,它把關聯看作是常項,把語境看作變項,認知語境是在話語的理解過程中不斷選擇的結果,是聽話人的一個重新構建的不斷循環的過程。
在處理命題內容時,聽話人會系統地從較小的可及性語境中去尋找語境含義,該語境包括各種新近被處理的命題內容。顯然,不是所有的語境含義都具有相同的可及性,即人們付出的努力程度是不同的。從較小的可及性語境中獲取語境含義,所需要的努力程度較低,反之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3 跨文化交際中語境分析的重要性
確定說話人希望傳遞的交際信息,就需要聽話人根據現有的語境進行推斷,才能達到預期的語境效果。而這種聯系就是關聯性。在英語交際中,為了吸引聽話人的注意力,說話人往往會暗示他,通過話語的表面意思,傳達具有足夠關聯性的信息,從而達到交際的和諧性。
語境的分析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交際的正確性。實現交際的條件就是雙方的“互知”。就交際而言,它是說話人和聽話人兩個認知主體之間的互動性活動。那么(下轉第99頁)(上接第94頁)只有達到互知,才能繼續兩者之間的交流,也就是說說話者必須通過聽話人語境的分析,理解了說話者的意圖,才能擴大這種互動性活動的進一步展開和擴大。例如:
A: Will you have a glass of brandy?
B: You know I am a good man.
以上是一個簡單的對話,B認為A能夠推導出如下的語境假設和涵義。即The man do not drink alcohol. OR The man will not drink the offered brandy.
正確地分析了說話者的意圖,聽話者才能延續與其的對話。例如:
B: OK, let’s drink a cup of tea.
通過對說話者的語境假設分析,聽話者改變了說話的內容,從而和說話者繼續更深入的交流。由此可見,正確的分析在交際過程中語境的重要性。
同時,語境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了認知中的各種信息。它具有動態的特征,也就是說它不是聽話者在話語理解之前預先確定的,而是在話語理解過程中不斷選擇的結果。從本質而言,話語理解涉及聽話者對語境假設的不斷選擇、調整與順應。例如:
A: Why did you finish class so early today?
B: I’m free today.
A: Why are you free?
從第一個說話者來說,他在說話前,已經對聽者有了語境假設,即他應該今天上學。但是通過聽者的回答他得出的結論,自己先前的語境假設是錯誤的。雖然他沒有得到所期待的回答來證實自己的語境假設,但是這并沒有影響交際的繼續進行,因為在交際中,第一個說話者得到了新的信息,即今天他休息,但是為了解決對第一個假設的疑問,第一個說話者又有了新的問題,即為什么不上學呢?因而延續了他們之間的對話,構建了一個新的交際語境。這樣以此類推,他們會在不斷地建立語境假設、解決語境假設,順應語境變化的發展過程中,深入他們之間的對話,達到提高交流時效性的目的。以上的實例也能充分說明,在交際過程中認知語境信息是不斷變化的。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過程中,對方都在試圖改變雙方的認知,因此每次的問題提出都是假設的重新設立,更重要的是在改變聽話者的語境假設同時,也產生了新的語境效果,那么話語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關聯性。語境效果是新信息與舊信息、新假設與原有假設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個過程也被稱為“語境化”。通過不斷地更新信息,舊語境假設也在不斷修正、補充與優化。
4 把握動態語境,增強交際的時效性
在交際過程中,語境信息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是在話語理解過程中不斷選擇的結果,也是聽話人的一個重新構建,而不是在理解過程之前就事先確定好的。在語境假設的重新構建中,聽話人利用百科知識、邏輯知識以及語言知識等相關知識信息幫助生成與當前話語提供的信息相關的語境信息。根據關聯理論,話語理解變成為了正確交流和溝通的橋梁。它是根據說話者所提供的信息或假設去尋找話語的最佳關聯性的一個推理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果能夠正確地把握關聯理論中的語境分析,即可正確地理解說話者的意圖,達到預期的語境效果,達到語言的交際意圖。
在交際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因此把握動態語境就更為重要。隨著語境不斷地變化和更新,交流者也要不斷地尋找新的知識來分析和推導,讓語境這個變量變成相對的定量,這樣才能把握住交際中的脈絡,不斷推進交流的層次,達到交際的時效性。那么在雙方的交際中,這個過程又被認為是語境假設的參與過程,其中涉及了語境假設的選擇、延伸、調整與順應,因而交際中的雙方如果在語境上的認知越是相近,那么交際就越容易成功。因此了解雙方的認知程度,逐漸順應對方的語境假設趨向,就能順利地完成交際。
參考文獻
[1]Stephen C. Levinson.“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對于遠程開放教育經濟管理專業而言,畢業論文是其畢業前的必需環節,同時也是對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和設計進行綜合考核的一項活動,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學生自身專業素養。慶元程開放教育經濟管理專業而言,培養人才的目的就是能夠將所學應用于實際工作,以此推動本行業、領域以及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從某種意義來講,畢業論文是遠程開放教育中的重要環節。
一、對學生方面畢業論文質量保證機制的要求
(一)明確畢業論文寫作觀念
對畢業生進行論文寫作這一階段而言,明確畢業論文寫作觀念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要特別注意的是本次畢業論文是開展遠程教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僅僅是對學生學業水平以及研究方面的能力進行一次綜合性的檢驗,還是對學生對所學知識以及技能的培養,且有利于提升學生對問題的分析以及解決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訓練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兩者相結合,能夠將所學應用于實際中去。與此同時這部分內容還需要專業教師在其中起到指導性的作用,所以學生若能夠認真聽取指導教師對自身畢業論文寫作提出的意見,在加上學生自身的努力,進行畢業論文寫作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專業思維,同時對提升學生專業素養方面也有積極性教育意義。
(二)認真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
本文所講的文獻資料,具體指的是與遠程開放教育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在進行畢業論文寫作時,與其所選擇的題目相關聯的專業書籍以及學術論文等,對于學生而言,在進行實際論文寫作時,重點就在于全首位了解和掌握與選題相關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做到融會貫通。而對于這些理論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檢驗,則需要學生做到的是多多關注近年來與本次選題相關的一些學術論文。通常來講,若刊載學術論文期刊級別越高的情況下,則說明該論文期刊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以及權威性,通過這種類型的論文期刊,特別是對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而言,其中的統計年鑒、調查報告等方面的內容對學生之后的問題分析方面以及畢業論文撰寫方面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基于以上,學生應該通過教師在其中的指導,在有限時間對文獻資料進行針對性查閱。
(三)積極聽取教師對論文提出的意見
畢業生在進行畢業論文選題以及論文寫作時,若沒有指導教師在其中的指導,光靠學生自己是很難完成的,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論文選題開始主動與指導教師就本次畢業論文寫作進行溝通,通過溝通征求教師對自身進行論文寫作的意見,學生聽從教師提出的意見并改進。就整個論文寫作階段而言,學生遇到的寫作困難以及問題都要積極與指導教師聯系,通過教師指導來完成并解決問題,若出現因學生自身原因導致困難或問題沒有辦法妥善解決的情況下,也應盡最大可能將困難與問題對畢業論文造成的不利影響降至最小。
二、對教師方面畢業論文質量保證機制的要求
(一)認真履行作為教師應做的工作職責
對于畢業生畢業論文指導教師而言,其最重要的就在于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合理行使自身作為指導教師的權利。(熟體而言,指導教師的主要職責就在于對畢業生寫作全過程的指導,對畢業生所寫的畢業論文選題方向、論文結構、文字質量等多方面起到指導性的作用,同時還要對學生論文定稿的指定位置簽署自身對該論文的評審建議內容。從整體上來講,指導教師對學生畢業論文指導全過程中,主要從論文選題、論文初稿、論文終稿以及論文答辯四個方面進行相應的指導,確保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指導,符合畢業論文寫作的相關要求,幫助學生順利畢業。
(二)指導學生對本次論文寫作的合理選題
所謂選題,就是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對本次論文寫作的選擇以及需要進行研究的學術問題提供幫助,也可以選擇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需要進行解決的問題或矛盾等。基于以上,這就需要教師指引學生在進行論文選題時盡可能貼近當下實際生活中或工作中的熱點、難點等方面的問題。就經濟管理類專業而言,例如題目《淺析企業領導如何在管理中實現有效授權》在寫作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再如題目《當前中小企業如何在發展中留住人才》的寫作范圍比較廣。對于以上幾種論文選題,指導教師應結合當前實際對學生論文選題進行一定的制止和糾正。例如題目《A市XX企業對員工績效考核的分析與改進策略》這樣的論文題目比較清晰,將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兩者進行有效結合的選題。
(三)定期進行經濟管理專業的論文指導
對于遠程開放教育的論文指導教師而言,需要明確當前院校對學生畢業論文提出的基本要求,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求其根據自身研究方向,進一步補充與專業有關的理論與實踐方面知識;即使非本人研究的領域專業知識,也應做到基本的掌握和了解,只要這樣,才能在之后學生畢業論文上提供比較全面的、深入的指導。基于以上,這就要求論文指導教師對本專業具有權威性的核心期刊給予高度關注和重視,對于經濟管理專業而言,主要有《經濟學動態》《管理世界》等期刊,同時還要對當前各大行業、政府機構等的最新經濟動態以及數據有基本的了解,以此為學生畢業論文寫作起到指導作用。
三、對教學組織者方面畢業論文質量保證機制的要求
(一)對學生進行培訓
對于畢業論文寫作期間需要的資料收集方法,應培養學生積極運用當前信息化手段,對于遠程開放教育學生而言,因其在圖書館進行文獻資料查閱的時間比較少,這時候可引導學生通過中國知網等學術論文數據庫對相關資料進行查閱和下載,以便于學生在之后論文寫作中借鑒使用,作為班主任、管理機構等教學組織者,應積極培養學生對電子資料的下載和使用能力,引導其訪問各大高校、省級等電子圖書館,以此來將遠程開放教育的特征展示出來;除上述網絡收集文獻資料,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的方式,針對學生自身論文寫作中的問題,例如寫作提綱,寫作觀點提出等方面內容開展調查。
(二)對指導全過程的監控
就遠程開放教育本身的教育特征而言,指導教師與學生之間處于空間分離狀態,學生很容易因論文寫作期間某個困難點而放棄寫作,教師因此放棄指導,而這也就從側面對遠程教育組織者提出了挑戰難題。基于以上,為有效保證指導教師和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期間克服困難,完成畢業論文寫作,這就需要對其進行指導全過程的監控,通過監控的方式來幫助指導教師與學生解決其在論文寫作期間遇到的問題,同時還要定期與指導教師、學生進行聯系,明確畢業論文寫作情況,對此遠程開放教育機構應對畢業論文寫作建立全過程的長效監控機制,并將其提升至對遠程開放教育教育質量以及社會聲譽方面的影響中,以此來不斷完善畢業論文質量保證機制。
1.國內外關于課堂管理問題的研究。
國外對課堂管理的系統研究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迄今為止已經有50年的研究歷史。課堂管理主要是以哲學、教學論、教育社會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當時大家關注的焦點是課堂秩序和紀律以及學生問題行為,但是,人們對待課堂紀律和問題行為的方式發生了轉變,從借助教師的權威與控制轉而采取了咨詢的方法和手段。其中絕大部分的方法及模式都表現出了對學生行為問題的尊重和理解,重點在于幫助學生更好的去了解其行為的利弊,鼓勵他們與教師合作,形成良好的行為。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行為主義教育理論的發展及其在教育實踐中的運用使得課堂管理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一方法主要強調的是教師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要有果斷的堅持,明確果斷的提出對學生行為的期望以及要求,并且確切的告知學生什么行為是可以接受的而哪些行為是不能被接受的,通過群體強化提供一套規劃完整的步驟,進而實現對問題行為的控制。20世紀80年代以后,一些具有嶄新理念的課堂管理模式和方法開始運用,學術界把它們統稱為教師有效法。這些方法主要強調教師如何預防及化解學生的問題行為,以預防為主而不失時機地控制和處理。
在我國,課堂管理研究才剛剛起步。在過去的教學論著作中很少涉及到課堂管理的內容,最近幾年在一些教學論著作中逐漸開始關注課堂管理,如田慧生等著的《教學論》、傅道春的《教師技術行為》等著作中均有專門的章節論及課堂管理。教育心理學等學科領域對課堂管理也給予了關注,如陳琦等著的《當代教育心理學》、皮連生主編的《學與教的心理學》等著作中也都從不同的角度論及課堂管理。這一時期的研究一方面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國教育理論體系,多學科多角度的分析課堂管理的策略。另一方面也存在不足之處,首先,這些研究尚未對課堂管理進行系統全面的理論研究與提升,大部分是從某一個側面或者層次入手,其中的很多課堂管理的相關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次,在當前的各類教師培訓中相關的課堂管理課程少之又少;再次,我國關于課堂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借鑒國外的課堂管理的模式和方法,缺乏符合本國教育實際情況的課堂管理模式和手段。近些年來,以西南大學為代表,在課堂管理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關于師生沖突的研究。
2.1師生沖突的研究角度不同。
國內學者們有從社會學的角度開展研究的,如白明亮的《批評與反思:師生沖突的社會學分析》、陳振中的《重新審視師生沖突―一種社會學分析》、朱桂琴的《社會學視野中的師生沖突》;有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的,如房風榮的《正確處理師生沖突―兼論教師的心理素質》、邢金萍的《論師生沖突及解決思路》、王群、呂富彪的《師生沖突問題分析及其對策》;有從教育學的角度分析的,如時盛榮、楊和平的《論課堂師生沖突的成因及對策》、丁進英的《教師的自控能力是避免課堂內師生沖突的關鍵》;有從文化學角度分析的,如丁敏的《師生沖突的文化因素探析》、葉為和韋耀陽的《重新審視師生沖突―一種文化學分析》等。
2.2師生沖突的研究內容豐富。
2.21關于師生沖突類型的研究。
按師生沖突的表現形式,王群、呂富彪將其分為三種,即語言沖突、行為沖突和心理沖突;王萍和吳洪富則按照師生之間行為的對立或對抗程度,將其分為兩類,即一般沖突和對抗沖突;田國秀將師生沖突根據沖突行為目的指向的不同分為手段性師生沖突與目的性師生沖突、根據沖突的性質分為良性師生沖突與惡性師生沖突、按照沖突對組織的影響分為建設性師生沖突與破壞性師生沖突;姜歇將師生沖突分為隱性的沖突和顯性的沖突;陳祥春則將師生沖突分為師生關系的傳統型與現代型的沖突、學生內心的需要與現實的沖突、角色的真實與虛假的沖突。
2.22關于師生沖突的功能認識。
(l)對師生沖突負向功能的認識。
合作教育學派的學者們對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師生沖突持否定態度,認為師生沖突是影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破壞性因素。在我國,教育界特別是教育實踐界對師生沖突有一種“懼怕”和“排斥”心理。周興國等學者認為師生間的對抗性沖突有四大危害: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可能會造成教師自己終身的遺憾;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法律問題和社會問題。其他學者也分別從師生沖突對教師職業怠倦、學生身心受損以及社會問題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師生沖突的消極影響。
(2)對師生沖突正向功能的認識。
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沖突理論不像功能主義那樣強調和諧,它認為在社會生活變化過程中,每時每刻都會出現分歧和沖突,社會沖突時普遍存在的,是社會生活中一種自然不可避免的現象。同時,沖突和統一都是正常的形式,是互動形式的不同方面。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劉易斯科塞認為決定沖突是功能的還是反功能的,最重要的是作為沖突對象的“問題”類型。如果沖突并不涉及他們關系的基礎,沖突就有積極功能,如果沖突沖擊到核心價值,那么這種沖突就會有消極功能。對于師生沖突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利于解放師生內心的壓力和不滿,維持師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有利于增強課堂內聚力;有利于建立合理有效的學校規章制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
2.23關于師生沖突原因的研究。
有的學者從社會學角度出發,認為師生沖突是由于師生雙方所處的社會地位、擁有的資源、持有的社會評價標準和價值觀念以及所追求的目標間的差異性所導致的;鐘志農、時盛榮則認為師生沖突是教師教育失策,學生發展的差異性與整體教育的沖突等原因所導致的;刑金萍、王群等人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師生沖突是由于師生間缺乏溝通,學生錯誤的觀念與行為導致學生心理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丁敏則從文化學的角度,提出師生沖突從根本上講是一種代際沖突,它來源于兩種不同質的文化的沖突,即教師所代表的化和以學生為主體的亞文化之間的沖突。
2.24關于師生沖突的策略研究。
研究者們對師生沖突的化解策略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教師在處理師生沖突時應該做到合作――,雙贏育人;妥協――互相讓步,中和育人;規避――避開鋒芒,距離育人;競爭――果斷抉擇,威望育人。在對師生沖突的管理策略上研究者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有不足,大部分研究者關注的師生沖突發生后如何處理化解沖突,很少有研究者關注師生沖突特別是破壞性師生沖突的預防策略。最有效的管理是采取先入為主,預防在先,以防止許多不必要的問題行為,或使得破壞性的行為沒有產生的機會和條件,并且在處理完師生沖突之后更重要的是對破壞性沖突的矯正。
參考文獻:
[1]陳時見.課堂管理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郭雪梅.《師生文化沖突視角下的課堂管理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3]丁靜.關于師生沖突中教師行為的案例研究[J].教育研究,2004(5).
[4]陳振中.重新審視師生沖突――一種社會學分析[J].教育評論,2000(2).
[5]課堂教學中的師生沖突[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6]田國秀.接納沖突:當代教師面對師生沖突[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2).
[7]田國秀.師生沖突:基于福柯的微觀權力視角的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7(8).
[8]田國秀.師生沖突的含義、類型及特征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04(7).
[9]王群,呂富彪.師生沖突問題分析及其對策[J].理論界,2005(11).
[10]刑金萍.論師生沖突及解決思路[J].教學與管理,2005(11).
[11]白明亮.批評與反思:師生沖突的社會學分析[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
[12]朱桂琴.社會學視野中的師生沖突[J].教育與職業,2003(11).
[13]李瑩.課堂上的師生沖突當議[J].教學與管理,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