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9: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神經內科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人類進入21世紀,為了適應醫學模式的轉化,在護理實踐中越來越注重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觀念,以滿足患者身心健康需要,已成為臨床護理工作的方向。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是科學加藝術層面上的藝術靈性[1],這種靈性是一種護理的文化一種充滿人性關愛和藝術特質的護理人員思想和理念。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患者多為腦卒中、帕金森病,是發病率、復發率、致殘率、病死率都很高的老年病。對這些患者實施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顯得更為重要,在實踐過程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建立新型的護患關系
1.1護患關系形式的轉變醫學模式的轉化使護患關系的形式從被動―主動、指導―合作型發展到如今共同參與型,從短暫到長遠,從院內到院外,從簡單的執行醫囑發藥打針到指導并鼓勵患者共同參與護理措施的決策,以增進其自我價值和控制能力,并進一步改善了護患關系。
1.2護士從單一角色的轉換成為多功能角色護士從傳統的治療者轉變成為治療者、教育者、管理者于一身的新型角色,患者出院并不意味著護患關系的結束,而是進一步的延伸;護士往往與患者建立病情聯系卡,用回訪電信等方式為患者提供進一步服務,如飲食指導、康復指導、心理咨詢等。這些是我們長期關注的重點,這就意味著拓寬了護理的服務領域,成為新的護患關系的特征。
2改進服務流程,改善就診環境,營造人文氛圍(1)
為患者提供清潔、舒適、溫馨的就診環境,制訂一系列便民措施,如備有針線、電話、輪椅、微波爐等。根據病情的需要提供私密性的診療環境。(2)隨著人民生活質量普遍提高,人們一旦患病,除希望獲得最好的醫療服務,更希望安全舒適優雅的環境,所以可提供多元化的病房供患者選擇。如有雙人房的小間配有電視機,有四人房的大間等。(3)在病房和走廊內懸掛利于疾病康復的名人字畫,并配以宜人的鮮花和盆景,中午休息時還播放輕松的背景音樂,以愉悅精神。(4)為避免與治療檢查相沖突,改變以往固定不變的功能鍛煉時間,現根據患者個體化的需求全天候開放并由專人指導。(5)完善患者投訴處理制度,定期收集患者對醫院服務中意見和建議并及時反饋、改進。
3制定具有中西醫特色的健康教育(1)
以整體觀和辨證施護為指導。因人因時、因病而宜,采取有計劃性、階段性、針對性、連續的康復教育計劃。把健康教育與專科教育相結合,將健康教育納入護理常規,對專科健康因素不斷地修改和完善,提高健康教育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2)根據中醫在防重于治、注重養生的思想,建立一套基本的康復治療方法,如練功十八法、針灸、推拿、熏洗等。如根據疾病的性質和患者的體質及食物的性味功效配置相應膳食,以配合治療。促進了中醫護理的可持續發展。這也順應了現代“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3)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文化背景、經濟條件的不同,其健康需求的不同教育方式也不同,制定了一系列不同風格的宣傳品,如專科疾病宣傳教育手冊、宣傳單、疾病健康教育折頁、健康教育處方引種等,避免了宣教方式的單一化。4強化社會家庭支持
神經科患者多伴有不同的功能障礙,不但影響患者自身工作和生活能力,降低了生存質量,并且給家庭社會帶來了生理、心理、經濟等一系列的影響。當一個人患病時,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家庭成員及其他人在精神上、物質上的幫助與支持稱為社會支持。社會支持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之間呈正相關[2]。社會支持是個體維持希望的一個重要因素,其有利于維持個體良好的情緒體驗而有益健康[3]。(1)家庭是社會支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良好的家庭環境是提高生活質量的前提和基礎,所以家庭擔負著促進和保護患者健康的重要角色,故家屬的知識、情緒、行為對患者的預后有直接的影響[4]。(2)家屬除了需要理解同情之外,更需要專業人士為他們提供專業疾病知識,告知治療與護理的方法、病情的變化和預后。改變了家屬以往的一些錯誤觀念如發病早期應臥床休息功能鍛煉是以后的事,發病應立即補充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等。在醫院護理的范疇外對處于壓力中的家庭給予專業上的心理和社會支持,緩解家庭面臨疾病所導致的社會、經濟、醫療等壓力,并關注和滿足了家屬對信息的需求。并通過家務管理、提供醫療費用,接送患者就診等支持方法,在患者和家屬之間建立一種利于康復的心理環境,來改善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質量。護理人員在護理中也提高了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提高了判斷性的思維能力。(3)在護理實踐中致力于尋找社會的呼吁以引起社會對這一弱勢群體的關注,提高社會支持力度。
5小結
在護理實踐中實施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后,改變了過去單一單向層面的模式,而向多層次雙向全方位的立體結合模式發展,我科患者滿意率一直保持在99.2%以上,健康教育覆蓋率100%,無一例護理投訴。患者的滿意度是衡量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我們進一步明確了護理的方向護理的要求,確立了護理服務模式的服務范疇。更好的適應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了護理質量和專業技術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提供更多樣的服務,進一步細化,如何進一步地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養,是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以真正地實現保證和促進人類健康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趙可性.從人性護理理論看當代臨床護理.護理學雜志,1994,41(1):21-23.
2臨床指導注意形式和內容
規范化培訓以培養臨床能力為主。規培醫師按輪轉計劃在各科室開展臨床工作。對于神經內科的規培醫師來說,應達到高年資住院醫師和低年資主治醫師的要求。要求掌握本學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獨立搶救急危重癥,能解決部分疑難病例,并對實習生或進修生進行指導。帶教時不僅要理論結合實踐,更要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關注本學科熱點前沿問題。在臨床工作中鼓勵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指導其解決問題。臨床帶教形式可以多樣化,提高規培醫師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如讓規培醫師就某個熱點專題進行小講課;對某個疑難病例進行獨立分析和講解;帶教教師跟隨其醫療查房,之后指出其不足;鼓勵他們和研究生、進修生開展學術辯論等。對在本學科輪轉的其他專業的規培醫師,除加強學習神經內科常見病的識別和診治外,更重要的是注意各學科間聯系。譬如一個在本科輪轉的心內科規培醫師,講授如何及時準確識別伴有房顫、風濕性心臟病等疾病的患者是否并發腦栓塞,心梗支架術后并發腦梗的治療要點等。對于內分泌科的規培醫師,則注重糖尿病和腦血管病、周圍神經病的關聯,這是規培醫師以后的專科執業生涯中更為實用和需要掌握的重要內容。
2013年1到2014年5月之間在我院神經內科見習的82名學生,其中男生32位,女生50位,學生年齡分布在20歲到24歲之間,平均年齡(22.24±1.3)歲,所有學生見習前平均成績在60-100分之間,平均分(81.24±8.3)。將兩組見習學生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見習前成績狀況等資料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
2.方法
對照組41位實習生實施傳統一般帶教方法,實驗組具體方法為由帶教老師講解關于神經內科的書本知識,并在課上傳授臨床經驗以及臨床示教操作為主。對照組41位實習生實施循證護理帶教,實驗組教學過程具體過程如下:
(1)成立循證指導小組,由經驗豐富或者經過培訓的護士長或者責任護師組成。首先,對41位實驗組學生進行神內科常見疾病的課程指導教育,對神內科流行病理論知識指導,為學生耐心講解常用的臨床知識。讓學生對神經患者的病史、臨床特征、檢查結果進行仔細分析,指出患者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靠的解決方案。
(2)指導學生循證醫學的基本知識,對循證醫學資源數據庫進行介紹、學習文獻的評價方法以及指導學生分析循證醫學的結論等。包括EBM研究效果如何,對患者的影響,結果正確與否,力求為EBM問題的提出提供科學依據,力求為每個患者的治療方案進行及時必要的改革。(3)針對患者情況結合臨床知識對患者的治療方案進行最終決策。并且在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指導學生加強與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溝通,對患者出現的情形進行全面分析,鍛煉學生分析患者主要問題和次要問題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的能力。全面培養見習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實驗產生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在檢驗水準α=0.05的情況下分析兩種帶教方式下兩組學生的成績,如果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兩種帶教方案差異顯著。
4.指標
對兩組學生的理論知識成績、臨床疾病診斷能力進行評定。理論成績采用筆試方式,滿分為100分,臨床疾病診斷能力的評分由循證指導小組進行,滿分為100分。
二、結果
對兩組學生的成績進行統計分析,發現采用EBM帶教的實驗組41位見習生,理論知識平均成績為(95.42±8.14),相比之下,采用傳統帶教的對照組僅為(84.78±10.47);臨床疾病診斷考核中,實驗組的平均成績為(94.48±7.97),對照組僅為(78.45±11.54)。不難發現,實驗組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在理論知識和臨床疾病診斷考核中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選取兩組患者的年齡均在60歲以下并且沒有其它病癥及合并癥,本組患者的病程在1~10年之間,平均病程(7.7±1.3)年。在78例腦卒中患者里,其中腦梗死41例,腦出血37例,隨機法分成對照組39例和康復護理組39例。
1.2療效標準判定
根據衛生部病科質量控制標準分為:1)顯效的標準是: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100%,病殘程度為0度;2)有效的標準是: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7%~91%,病殘1~3度;3)無效的標準是: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
1.3方法
給予對照組39例患者常規護理方法,針對患者出現的病癥問題采用相對應的病癥處理方法,以保證和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的穩定性。給予觀察組39例患者康復護理方法,具體方法如下。
1.3.1心理康復護理
腦卒中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神經功能缺損,例如偏癱和失語等現象,這些神經功能的缺損引起的病癥對患者與人們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進行正常的健康起居帶來了不便。因此,作為護理人員要主動和患者交談,用引導式的方式進行心理交談,及時了解患者內心的想法和感受,針對患者的心理反饋進行合理的護理方式,幫助患者樹立信心,轉移其焦慮情緒,保證以良好的心態和狀態進行病癥治療和護理
1.3.2并發癥護理
腦卒中是一種產生并發癥的疾病,如口腔疾病、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處理不當會加重患者病情。因此,作為醫護人員要加強地對患者的護理檢查,不僅要加強對患者進行定期的口腔護理和清潔,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對患者糞便的觀察也要加入護理日程,以免患者出現應激性潰瘍現象。
1.3.3康復訓練護理
腦卒中患者容易出現偏癱、失語等臨床癥狀,進行運動訓練護理對于腦卒中患者病癥的恢復是一項重要的措施。機體運動時可以幫助患者喚醒運動感覺,對恢復機能感覺有重要意義,醫護人員要指導患者抬高下肢,加強患肢的被動性活動次數,這樣的方式可以預防患者出現下肢深部血栓現象。在指導訓練的過程中配合其它理療方法進行肢體的按摩,對患側進行按摩以加快病情緩解,醫護人員要積極幫助患者進行肢體運動,并循序漸進增加活動量,在運動過程中要保障合理的運動時間和強度,保證患者個人在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下進行運動。
1.4統計學分析
對于本文所有數據均采用S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這兩組數據是經過統計學處理之后且無顯著性差異(P>0.05),是具有可比性的數據。
2結果
經過3個月的臨床護理觀察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87.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66.6%),觀察組的顯效例數是23例,有效例數為11例,無效例數為5例,總有效率為87.1%;對照組顯效例數為17例,有效例數為9例,無效例數為13例,總有效率為66.6%。
選取本院神經內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所收治的140例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72例)和對照組(68例)。觀察組中男42例,女30例,年齡52~77歲,平均年齡(65.5±5.5)歲;其中36例為腦梗死,19例為腦出血,15例為癲癇,2例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對照組中男41例,女27例,年齡54~75歲,平均年齡(65.7±5.3)歲。其中33例為腦梗死,17例為腦出血,13例為癲癇,4例為帕金森癥,1例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針對患者情況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應用護理風險管理:①護理人員管理:神經內科患者多為重癥,病情波動大,在護理過程需對護理人員強調潛在危險因素的準確分析與識別,進而有針對性的對患者進行防護。另外讓護理人員認識到工作態度與狀態的重要性,高效處理日常護理工作。②患者風險管理:a.生活護理:集中放置易碎易燃物品并貼上警示標簽,病床旁設立安全護欄,每天定時檢查病房及走廊地面濕度與清潔度,避免出現跌倒問題。b.用藥護理:由專人看護藥物,患者輸液時密切留意,防止出現外滲意外。升壓藥物的使用需觀察不良反應,以免引發意外事故,使用藥物前反復確認名稱及有效日期。c.疾病護理:密切留意患者呼吸情況及神色變化并予以記錄,根據患者病情預備吸痰器及呼吸機等物品,預防并發癥的出現。定期檢修醫療設備,確保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減少醫療糾紛。記錄兩組護理期間風險事件發生率,包括給藥事故、摔傷、財務遺失、意外刺傷、輸液反應等。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護理期間風險事件發生率為4.2%(3/72),顯著低于對照組26.5%(18/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護理風險指護理過程患者受到直接或間接危險因素影響而受到傷害或死亡的可能性。近年來,隨著社會法制的不斷健全及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醫院護理風險所引發的醫療糾紛率正在不斷升高。神經內科具有高齡、病情危、急、重且變化快等特點,因此存在風險更多,護理風險可能發生在護理操作、搶救、配合各環節中,稍有不慎便會引發嚴重后果。本次研究觀察組將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神經內科患者護理工作中,結果顯示,患者給藥事故、財務遺失等風險事件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均降低,提示護理風險管理的應用對于減少醫療糾紛具有積極意義。原因在于風險管理為預測性護理模式,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識別、評估醫療風險通過護理措施予以預防,針對性與預防性較高,可有效消除護理工作中存在風險因素,降低醫療風險。也有類似臨床研究證實,壓瘡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重癥患者中的應用可顯著降低壓瘡發生率,效果滿意,與本次研究所的結論基本一致。
選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間,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患者共88例,隨機將其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4例。對照組患者男22例,女22例,年齡18~46歲,平均年齡(36.3±3.1)歲,包括8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9例腦梗死、11例腦出血、9例急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神經病、7例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觀察組患者男25例,女19例,年齡20~48歲,平均年齡(38.3±2.3)歲,包括10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9例腦梗死、8例腦出血、8例急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神經病、9例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排除標準:過敏體質患者、哺乳期婦女或孕婦、心肺功能嚴重不全患者、腫瘤患者以及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兩組患者無論是年齡、性別以及既往病史或一般資料均無顯著差異(P>0.05)不具備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加強細節管理措施,其方法如下:
1.2.1提升護理人員的自身修養:
神經內科中的所有護理人員都在平時加強自身修養,對自身的知識體系進行強化,尤其是加強對患者護理過程中的安全管理。因此,應當在院內定期開展各種針對護理人員的相關神經內科護理培訓,讓所有護士都有憂患意識,對于可能出現差錯的地方進行重點培訓和防范,確保每一位神經內科護士在工作的過程中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最大限度保證患者的護理安全和護理質量。
1.2.2做好神經內科患者的心理護理:
自入院起就應當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讓每一位患者對疾病都能有一個充分認識,同時還應當對患者家屬進行相關知識培訓或教育,使其了解神經疾病可能發生的其他并發癥,如精神障礙、意識障礙以及運動障礙等,避免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出現不必要的自我傷害以及墜床等情況出現,最大限度提升患者在住院期間的舒適度以及滿意度。
1.2.3防止其他并發癥:
對于神經內科的住院患者而言,最為常見的一類并發癥則是行動不便而出現的壓瘡發生,所以,護理人員應當及時和患者家屬進行必要的溝通,對此類情況及時做出預防。
1.3觀察指標:
患者出院前,對兩組患者的健康宣教、護理服務態度以及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以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以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經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加入細節管理后,無論是健康宣教、護理服務態度,還是護理滿意度,觀察組患者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顯著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現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醫學護理模式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絕大多數醫院也越來越關注細節管理,現代護理學也已經將細節管理納入護理工作的重點工作之一。身為一名護理人員,應當從自身開始強化細節管理理念,要有任何風險都來自于細節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日常工作中找出可能出現差錯的地方,降低風險發生率。在神經內科的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當充分認識到細節管理的重要性,同時加以關注和重視,掌握好各項細節工作,將細節工作看成是直接關系到患者切身利益和醫院發展的重要核心內容。除此之外,醫院還可制定出相關流程,規范細節管理的工作內容,使每一位護士在工作中嚴格按照細節管理要求和制度執行,規范操作流程,對工作中發現的不足和缺陷進行及時完善,對患者家屬進行宣教活動,使患者能夠了解自身病情,對可能出現的危險進行防范。只有這樣做才能夠從根本上強化院內的細節管理,從而確保患者在治療期間能夠得到舒適、優質的護理。現如今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以及進步,現代護理學強調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需要加強對細節管理的重視,其內容主要包括:細節化的操作、細節化的護理以及重視護理措施質量控制,為患者提供一個高水準、高舒適的護理環境。細節管理要求護理過程中做到精益求精,將護理工作做到極致;同時還需要具備準確的決策和信息,細化操作流程、管理流程和執行流程。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將細節管理充分應用于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從而提升護理質量。
1.2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護理,即康復科護理人員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向患者介紹與疾病相關的知識,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在護理的過程中注意保持病房的整潔。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康復護理:①開展心理康復護理。腦卒中患者臨床表現為失語或者偏癱等,由于發病突然,患者很容易產生焦慮以及恐懼的心理,因此康復科護理人員應當積極的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及時溝通,消除患者的疑慮。②并發癥的護理。對患者的口腔進行護理,保證呼吸道通暢,且需觀察導尿管是否通暢以及尿液的顏色等。還可幫助患者抬高下肢,按照患者的具體情況加強肢體運動,以免形成深部血栓。③肢體運動的康復護理。減少腦卒中患者致殘率的主要因素就是進行康復訓練,在配合藥物以及針灸等方法,治療效果會更加顯著。此外,肢體鍛煉也相當重要,康復科護理人員可幫助患者保持肢體功能位置以及被動,按照各個關節活動的范圍等進行活動。此外,還可幫助患者按摩患側的肢體,積極的協助患者實施康復訓練,一般在發病四天后即可開始實施訓練。有高血壓或者腦出血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應當叮囑患者使用低鹽低脂的食物,定期測血壓,堅持長期服用降壓的藥物,并保持愉悅的心情,以此穩定病情。
1.3療效判定護理治療4個月以后按照上肢運動功能評測(Fugl-Meyer)對患者進行評價,滿分為66分,分數越高代表肢體功能恢復理想。日常生活評分采用Barthel指數進行評價:a基本痊愈的標準為: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了91%~100%,病殘程度為0級;b顯著進步的標準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了46%~90%,病殘程度為1~3級之間;c進步的標準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了18%~45%;d無效的標準為: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未超過18%;e惡化的標準為:患者的神經功能評分增加至18%以上。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包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數據均使用(x±s)的形式表示,對計量數據與計數數據分別使用x2和t檢驗,當兩組差異為P<0.05時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經過康復護理后,總有效率為94.5%,對照組經過常規護理后,總有效率為76.4%,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上肢運動功能評分存在一定的差異,兩組患者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明確規定,“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并指出語文課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但是在“新課標”下,在新教材使用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將語文工具化,用技術理性和標準來肢解文本之非審美現象又起沉渣。因此,語文學科的人文精神和審美功能被嚴重扼殺,文本所及之人文世界的審美功能乃至人的“生命世界”微妙、豐富和活力大打折扣。
基于傳統教學觀念與模式、教育方法的長期積淀、現行考試評價與導向機制的種種“泥淖”對語文學科審美功能的沖擊與扼殺;基于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培養“完人”,讓語文學科擔負起“成人”的教育目標,為語文學科 的“人文教化功能”正名已迫在眉睫。
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完人”。而語文學科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除了發揮工具作用外,更重要的還要擔負起“潤德”、“啟智”、“成人”、“教化”的審美功能。
具體言之,語文學科正是憑借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文本以其獨特的人文魅力和審美空間結構昭示著其審美特性,并實現著其人文價值。
一、語文學科的人文特性
1.真切的主體審美體驗性。語文學科是語言的藝術,同時也應該是抒情的藝術。《課標》和《大綱》對于語文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有明確規定,即“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并“與文本展開對話”。如此說來,語文學科的學習即與文本展開的對話仰仗于品味、感受語言,這就使得語文文本閱讀成為一種體驗式的閱讀,或者就是在語言品味基礎上主體心志的“入乎其內”。
文本是情感符號的結晶。從文本的創作來說,情感易使作者產生創作的沖動,是聯結藝術形象和主體情思的紅線。從文本的接受來說,只有以情動人,使閱讀主體產生情感的共鳴和心靈的震動,才能收到良好的審美體驗效應。例如,在詩歌文本閱讀中,我們應該懂得,詩人追求對應于時代詩情的主體建構,“我”既是時代的代言人又作為主體心態外投的獨特情感范型在文本中得到凸顯。這是一種以主體來洞察萬物和傳遞詩情的方式,主體精神在重建著世界秩序,“自我”的意志和力量浸染著物象,客體為主體所強烈地干預、征服和主宰。因此,郭沫若的《天狗》就是“自我”即主體的理想建構;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表現的內容就是在平靜祥和與祝福表言下主體的矛盾與分裂。
2.豐富的主體審美想象性。語文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有限的語言往往承載著無限的閱讀情思,這種審美情思對于文本而言,實際是一種閱讀空白,仰仗于主體審美想象的認同性或求異性參與與填補。在這個意義上,大膽豐富的審美想象就是繆斯展翅高飛的羽翼。主體心理場強烈充沛的情感體驗易于激發思想,引發想象的縱情馳騁;大膽豐富的想象,又有助于開啟情感的閘門,并使之得到形象貼切的表現。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情感體驗是觸發審美想象的原動力,審美想象則是情感體驗的強化劑。
優秀的文本都是真實獨特的審美情感與大膽豐富的審美想象的自然融合體。父親在爬過月臺為兒子買橘子的富有生活氣息的“背影”需要主體認同性的審美想象參與,并進行富于人本特性的空白填補,明確這就是愛子情深(朱自清《背影》);八九歲的小女孩在漆黑的夜晚挑著小桔燈在山路上伴“我”行走的情景,同樣需要主體的審美想象參與方可領悟出這是成人都難以做到的鎮定、勇敢和樂觀(冰心《小桔燈》)。
3.多采的人本性。文本的寫作與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捕捉、創造過程交織進行。在這個意義上,文本正是作者根據自己的審美理想、審美體驗創造出來的具有審美意味的存在,是作者理性與感性、情思與形象在瞬間猝然結合的產物。因此,文本的閱讀價值需要也只有主體的參與認知才能實現。所以,人本性是語文學科的特性之一。
二、語文學科人文精神內化的實施策略
方法取決于對象的本質規定性。語文學科真切的主體審美體驗性、豐富的主體審美想象性、多采的人本性等特性要求人文精神內化需做到以下幾點:
1.指導學生美讀,突出語文學科的主體審美體驗性。“美讀”是感知語文文本的主要方式,是獲得審美體驗的主要途徑。它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躍出紙面,形成學生的立體思維,多方面地感知教材,從而感受審美對象的美,進而獲得審美體驗。“美讀”,即有表情地朗讀、吟誦課文,讀者如文中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抑揚頓挫,吟詠誦讀,與作者心靈相通,隨著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理解隨之增進,也自然會領受文章的美感。就如要讀出李白“緣愁似個長”的滿頭愁、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滿江愁、李清照“載不動許多愁”的滿船愁一樣有意蘊、有味道,從而讓學生走進情感藝術的殿堂。
2.指給學生文本閱讀的門徑而不是“填鴨”,突出語文學科的審美想象性。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種賞心悅目的”。這種愉悅感 是一種自由的舒暢的感受或想象。唐代詩人杜牧《讀韓杜集》曾用詩句描述過這種體會:“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他愁苦煩悶之時,吟讀杜甫詩韓愈文,漸感舒暢愉悅,這種感受或想象如那美麗的女麻姑,用那柔嫩小手在癢處搔摸一樣。語文教學中,教師“指一點門徑”,“給一點暗示”,讓學生自力品文,馳騁想象,“自求得之”,“隨時發現一些晶瑩的寶石”,得到美的欣賞,充實自己的經驗,讓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發展。審美想象性是增加語文教學的吸引力的關鍵之一。
3.文本分析堅持人本理念,體現語文學科多采的人本性。首先,把作品中的人物當人看,而不是某個思想觀念的代碼。比如對《小橘燈》結尾“我們大家也都好了”中“好”的理解,學生將心比心,只能理解成小姑娘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要讓她預言革命勝利后的幸福生活,恐怕有點強人所難。其次,也要把欣賞作品的學生當常人看,而不是全知全能的圣人。我們不能要求學生完全投合作者的創作意圖,完全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而應盡量讓他們準確把握文本的思想內涵,獲得個性化的感受和體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影響了一個時代的人,我們很容易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熱血青年身上找到保爾的影子。新課程強調在平等、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讓學生自覺地受到優秀文學作品的感化和提升,決不是一廂情愿地把他人的觀點強加給學生,造成學生心理上的逆反和背叛,從而影響整個漢語在學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再次,要把文學作品當作滿含著人性的精神產品,而不是完全理性化的觀念體系。文學欣賞的著眼點應該是人之為人的本性,決不可引導學生用政治、歷史、哲學,甚至實用(比如完全從考試的需要出發,肢解作品)的態度來對待文學,動不動劃分人物的階級成分,界定事件的政治性質,在人物的慣常行為中“提煉”哲理,而應該多發掘作品中的鮮活的人性,用以感染學生,熏陶品格,豐滿人性,達到“立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2]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
[3]龍協濤.文學閱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45-48.
關鍵詞:人文精神 科學內涵 文化認知
Ketwords:humanism scientific meaning culture acknowledging
作者簡介:王四正(1980-),男,河南商丘人,商丘師范學院,助教,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及校黨委宣傳部工作。
當今的世界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浪潮不僅影響著整個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進程,而且還以一種更為全面,更為細致、微觀的方式影響著各個文化共同體對“人文精神”的理解。這左右著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如何正確理解與把握人文精神是在用文化認知去認識世界過程中的本質訴求。
一、人文精神的歷史演變過程
(一)人文精神起源于何時
“存在決定意識”,這是的基本原理之一。所以,有人類文明的地方,總會有人文精神或人文主義。人文精神或人文主義,原本是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這種思潮起源于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和思想態度。其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關心人。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關心人的生活,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
希臘古典時代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年代大體相當。在中國,孔子首創私學,打破“學在官府”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他主張“有教無類”,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權利。只要交“束”,即學費,就可以進入孔門學習。在希臘,普羅泰格拉是第一位教師。他在雅典創辦傳授“智慧之課”的學校,凡是愿意來學習的人,只要繳納一定學費,就可以入學聽課。普羅泰格拉與孔子的辦學思想和具體做法及其相似。
(二)人文精神的演變過程
大約兩千五百年前,普羅泰格拉喊出了一句影響西方至今的口號──“人是萬物的尺度。”他解釋說:一陣風吹來,對于感覺冷的人是冷的,對于感覺不冷的人是不冷的。這個哲學命題的意思是:個人的感覺是判斷一切事物的標準。在西方,普羅泰格拉是率先把人放在萬物中心位置的思想家。這一光輝思想增強了人對自身力量的信心,沖擊了萬物皆由神決定的傳統迷信思想。但是,它不講感覺來源于客觀事物,否認感覺的客觀標準,憑每個人的感覺作為判斷事物的標準,這是十足的主觀唯心的感覺主義真理觀。這種感覺主義真理觀,在中國戰國時期也有。《莊子?內篇?齊物論》上說:“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說:“如果依據個人的成見作為判斷事物的標準,那么誰沒有這個標準呢?又何必一定要懂得事物發展變化之理的智者才有呢?愚昧的人同樣有!”莊周的論述與普羅泰格拉的名言,精神相通,別無二致。
19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尼采說:“現代人迷失了方向。”這句話在當時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進入20世紀,西方人突然感受到這個語言分量的沉重。生活在高度文明社會的西方人越來越擔心,科技的發展,一方面扼殺人性,就像電影《摩登時代》所揭示的那樣,把人變成機械,帶入冷漠、陌生、無情的世界;另一方面破壞家園,致使生態失衡、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物種滅絕,人類生存的空間日益萎縮。而現代人面臨的危機,正是人們長期信奉“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口號的消極后果。其實質是西方理性文明發展到頂峰后的跌落,以及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價值體系和精神家園的坍塌。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轉向
既然人類迷失了方向,就不得不停下來反思。在西方反思潮流中,從湯因比到安樂哲都不約而同地對中國傳統文化寄予厚望。
英國的湯因比是20世紀享譽世界的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他說:“根據我的預測,到整個人類形成單一社會的時候,世界就能實現統一。在已經進入原子時代的今天,這種統一恐怕不能通過軍事征服――曾經用來統一地球大部分地區的傳統方法――來實現了。我所預想的這種和平統一,將是以特定的地理,文化基軸為中心形成的結晶。我預感到這個基軸不在美國、歐洲或者蘇聯,而是在東亞。
數千年來,中國人在政治文化方面,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更加一貫地團結了數億人民。他們顯示了這種政治上、文化上統一的技術,取得了在這方面鮮為稀有的成功經驗,這種經驗正是當今世界所絕對需要的。因此,中國人如同東亞各民族攜起手來,就將在這種不可缺少而又不可避免的人類統一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在現存的各民族中,最具備這種條件的有著二千余年歷史,形成獨特思想方法的中華民族。
二、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應怎樣正確理解人文精神
(一)古代中西人文精神比較
1.人文精神起源比較
古希臘人文主義之父是荷馬。西方文明史是從《荷馬史詩》開始的。《荷馬史詩》反映的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希臘社會的狀況。荷馬創作史詩大約在公元前9世紀。在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用腓尼基人的字母,創造出自己的文字。
中國文明史的開篇是大禹治水。它反映的是公元前21世紀中國社會的狀況。大禹治水的史實,記錄在西周青銅器遂公的長篇銘文中。大禹治水,拯救生靈,劃定九州,為政以德。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體現。
2.人文精神起點比較
人道主義與神道主義理應是對立的。但古希臘的人文主義者,除普羅泰格拉以外,都信神敬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是希臘古典時期享有盛名的人文主義三賢,但是他們信神敬神。不僅他們,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彼多拉克、但丁、瓦拉、薄伽丘、米蘭多拉、達?芬奇,這些人文主義名家都不是無神論者。我們往往贊揚他們以恢復人的尊嚴、謳歌人的理想、崇尚人的自然美為己任,卻忽視了他們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人們常說,文藝復興是一場發現人,追求人性解放的運動,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留下的文學藝術名作大多是表現宗教題材的。敬神鬼,是文藝復興運動中人文主義者追求是一個主題。
在古代希臘,人文主義者敬神鬼,乍看上去,這似乎是一個矛盾,但細分析,這并不矛盾。因為古希臘的人文主義精神就產生于對神的信仰與虔誠,沒有對神的信仰與虔誠,教化就失去了依據和標準。正是因為希臘文化的前提是神話和宗教,這就從起點上限制了古希臘的人文精神。
在古代中國,儒學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儒學的創始人孔子把人看得重于神鬼,把俗事看得重于神事,把現實世界看得重于虛擬天國。《論語?先進》記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述而》上講:“子不語,魔、力、亂。”實際上孔子不信神。戰國時期儒學的代表人物荀況繼承發揚了孔子不信神的優良傳統。古代中國的人文精神受宗教神學限制不大,因此,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文精神比希臘古典時期的人文精神起點高。
3.“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比較
古代希臘的人文精神是不惠及奴隸和婦女的。因為在古希臘公民眼里,奴隸只是會說話的工具,不把奴隸當成人。至于婦女是不享受公民權利的。中國商周時期,貴族也不把奴隸當人。奴隸悲慘的命運是為貴族陪葬當“人殉”。到春秋時期,用奴隸陪葬之風漸弱,出現陪葬用俑的現象。俑,就是用木質或陶制的人。孔子不僅反對以奴隸作“人殉”,而且反對用俑陪葬。《禮記?檀弓》記載:“孔子謂為俑者不仁。”《孟子?梁惠王》記載:“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二)中國人對的人文精神理解
《周易 賁卦》中指出:“觀乎天文,以查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隱喻“精神文明”;《老子》(第四十五章)說:“以身對身,以家觀家,以邦養邦,以天下觀天下”,隱喻“人自己認識自己”。現代人對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季羨林認為中國優秀的人文精神季中有兩點:一是愛國主義,二是有骨氣。
(三)西方對人文精神的看法
人文主義是在批判基督教信仰過程中形成的,其肯定的是現實人生的意義,弘揚健康人性,反對神性對人性的壓抑,強調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對自然界的優越性態度.
三、構建文化認識論過程中需把握人文精神的本質
(一)人文精神是對文化歷史的深刻反思與總結和升華,為文化創新提供了認識基礎
人文精神就是在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文化歷史及其文化現象和文化成果進行考察和分析,總結其經驗,評估其價值,把握其趨勢,從而達到認知上的清醒和自覺。縱觀古今中外文化史,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即一切優秀文化都是通過在繼承中發展、在積累中創新而實現的,離開創新就談不上發展,缺乏創新就不會有蓬勃的生命力。
(二)人文精神是對文化品質的不懈追求的結果,為文化創新提供了實踐途徑
人文精神,就是在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原則,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為文化生產的價值觀念,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比較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從而實現體制機制上的創新以及內容、形式和手段上的創新,這是當前我國文化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
(三)人文精神對文化圖強的指導作用,為文化創新提供了寬廣視野
人文精神,就是在文化建設上樹立世界眼光,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相互融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勢下,需要從國際的廣度和戰略的高度去思考和謀劃,這是對文化創新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
文化認識論是對認識進行文化學反思的科學,它從文化學的特定視角研究認識問題,把人的認識當作文化現象來研究。所以人文精神不會是絕對的,它應該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在各種不同的時空條件下,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內涵。人文精神作為人類的一種文化,它應該是有繼承性的,準確的說,是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任何否定這種繼承關系的思想就是割裂一種歷史聯系,用這種思想去指導實踐必然會走入形而上學的死胡同。若用以教育或者就去搞一個“人文立校”的實踐,也必然是空談。當然,人文精神也會吸收時代的養料而不斷的加以發展,這個過程也就是一個“揚棄”的過程。一個時代就有一個時代的人文內涵。!
參考文獻:
2學生方面
2.1提高學習熱情護生來到醫院實習,很多都是獨生子,性格比較自我,缺乏對工作熱情和主動性,缺乏吃苦及奉獻精神。很多學生重操作,輕視生活護理,神經內科的基礎護理較多,護生只愿意操練打針、輸液等技術操作,不愿意操練翻身、扣背等生活護理。所以帶教老師要提高護生的學習熱情,讓護生知曉神經內科基礎及專科護理的意義及護士職責和責任,認識到護理在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使護生擁有南丁格爾的遠大目光和高尚情操,積極投身于護理事業。
2.2提高綜合技能俗話說的好,技多不壓身,隨著臨床護理的發展,護理越來越需要復合型人才,嫻熟的護理技能,高尚的道德情操,超強的醫患溝通能力以及護理學術科研及論文的撰寫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護生需要掌握技能和知識。所以神經內科帶教老師不但傳授的護理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傳授醫患溝通的能力以及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培養護生使其擁有一種健康體魄,使護生具有頑強、勇敢、堅韌不拔、仔細果斷、遇難而上、臨危不懼的優良品質。
2.3增強法律意識護生剛進入神經內科行臨床護理實習,但不明確醫院規章制度,法律意識淡薄,尚未意識到護理職業實屬高風險職業。帶教老師帶教中應加大護生法律法規的學習,使其明確患者安全為重,應發現并解決問題,同時護生還要樹立自我保護意識,用法律的觀念嚴于律己,減少護理的失誤和缺陷的發生,所以帶教中貫穿法律知識的講解,培養護生依法護理的思維方式及行為習慣,進而減少或避免護理糾紛,提高護理質量,提高神經內科患者的治療效果。
3師生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