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9:0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自主德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乙方:既然都是生命,也都平等的生活在世界上,為什么你們肆無忌憚的揮霍,為什么要讓我來為你們服務呢?難道是故意安排的?
甲方:我們作為地球上的首領,是因為我們有頭腦,有能力。忙了一天也該論到你們為我們服務了。
乙方:你們只不過是忙,而你們所謂的“讓我們服務”不正是獻出我們自己的生命嗎?你們有沒有想過,在你們忙得時候,我們正在趕路,而你們在休息的時候,我們已經被殺了!
甲方:人各有責,我們有我們的職責,你們還有你們的義務。
乙方:是的,人各有責,而我們的出生難道就是更好的迎接死亡嗎?人可以奮斗,難道豬就要永遠服侍人類嗎?
新聞評論也和新聞報道一樣,選題尤為重要。選取什么樣的題目,針對哪些問題與受眾是決定新聞評論能否發揮其作用的關鍵。所以,新聞評論的選題要多針對受眾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種種矛盾、困惑和問題,抓住他們應知、欲知的各種問題進行評論。
1.選題廣泛:實現社會公器功能
《南方都市報》評論集兩版的版面優勢,決定了其評論范圍的廣泛性。其評論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法制、社會生活、福利保障、城鄉差距等與當前社會形勢密切相關的問題。同時,時評版的“規模效應”,又擴大了該報輿論監督的聲勢,提高了該報的影響力,為該報更好地實現社會公器功能開辟了有效的途徑。以《南方都市報》的社評版為例。《南方都市報》作為都市報,本來并沒有社論,2002年3月4日,《南方都市報》在全國都市報中率先開辦時評版。綜觀筆者隨意抽取的2008年4月份《南方都市報》24篇社論,其內容分別涉及股市監管、食品安全、城市規劃、工會維權、企業改革、高校評估、政府職能完善、北京奧運、臺海關系、社會道德、法律建設等多個方面,其中絕大部分是依托當前社會改革、針對當前社會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而展開的分析討論。評論報道涉及面廣,上至國家政府職能完善、宏觀調控,如《基層自治缺的不是熱情而是權利》、《以匯率手段抑制通脹是矯枉之舉》、《政府改善決策,歷史才有生路》,下至群眾日常生存疑難,如《公交線網優化,政策合理延續?》,同時也不缺乏充滿溫情與緬懷的頌揚,如《為城市獻出生命,讓城市銘記名字》等。
2.選題貼近:凸顯人文關懷
在新聞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的報業環境中,凸顯人文關懷的精神,既是都市報目前的一個競爭策略,又是將來的一大比拼點。以《南方都市報》的街談為例。從內容上考察,《南方都市報》街談主要評論的是日常狀態下與百姓衣食住行等密切相關的話題。評論作者所想、所感的東西以貼近百姓為宗旨。在考慮新聞性的同時,更注重讀者的關注度與實在性。從表達上看,《南方都市報》街談的基調和具體的表現手法與西方新聞界的“軟評論”類似,多采用一些符合普通百姓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的“軟性”表達,特點是淺顯易懂,平易近人。從宗旨和終極目標上看,《南方都市報》街談是以關切的目光注視民生疾苦,硬新聞軟處理,同時賦予軟新聞以硬道理,在進行輿論監督的同時立足于分析問題,促進問題的解決。如2008年1月22日的街談《少喝一瓶茅臺酒,創衛更有希望》中就寫道:
“現在,8小時的勞動時間是有保障了,但是工資也緊跟著縮減了一半,由1500元減到750元,新增的環衛工人還要大幅度裁員。果真如此,我倒有些‘不要臉面’的想法:城市,臟就臟點吧,慢慢來,讓人過得下去日子,千萬不要傷人的心……前幾天,省監察廳廳長在兩會參加分組審議時,痛斥公款吃喝、公車濫用、公費出國的不良風氣,表示要積極推行公務消費改革,降低行政成本……作為一個普通的納稅人,兄弟我心里癡想:你們少喝一瓶茅臺,就差不多多個環衛工人在掃街,城市變干凈的希望或許就大一點。”
評論風格的變化體現民主立場
1.評論語言的平民化
《南方都市報》街談的評論一改以往新聞評論長、空、呆的寫作套路,不論大事小事都采用了家常語氣。在論述方式和語言表達上,采用一種平民能夠理解的通俗形式,站在平民的立場“代民者言”。在文風上,注意貼近群眾的口味,評論篇幅大多以短小、通俗、生動見長,以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如《越改越涼,越調越亂?》的開篇就寫到:
“裕泰茶館的伙計李三有句名言:改良!改良!越改越涼,冰涼!老舍先生設計這句臺詞,原本是為了說明改良不能救中國,不料放到今天的語境中,竟讓人們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這且按下不表,單說廣州近期的公交線路大調整,初衷據說是為了解決廣州公交的五大問題,但經此一調,不少市民的肝火反倒上來了,紛紛抱怨越調越不方便,越調越不省錢。”
2.評論思想的個性化
在《南方都市報》的評論中,精悍、樸實、輕靈的新聞評論如雨后春筍般活躍于版面,此中,涌現出不少品位較高、不同流俗的言論。《南方都市報》時評小組曾經的6位成員,“在到南方都市報之前,束學山、孟波、楊耕身已經是頗有名氣的雜文作家和時評人,于平的‘業余’身份是網絡”。在評論語言的運用上,他們或風趣幽默、清新明快;或樸實平易、娓娓動人;或尖銳潑辣、文采斐然,極富思辨性。如徐友漁專欄中的文章《權力說冒犯就冒犯了?》說法治:
“真正的法治,真正的依法行事絕不能是這樣,如果執法機關的審查根據不能明白公示于人,那么它就可以以法律的名義做任何事情,用隨意性代替法律。”
評論主體的開放性體現民主話語權
報道的力量在于擺出事實,而評論的力量在于擺出觀點、講道理。新聞評論的深度與廣度源于新聞評論主體思想的深度與廣度。
《南方都市報》的評論主體不僅包括記者、編輯等專職評論員和社會各界專家、學者、政府官員等兼職評論員,更包括廣大社會普通民眾等非專業、非定向評論員。
《南方都市報》2003年4月2日專辟來論版,時評版由每天一個版增加到每天兩個版:社評版和來論版。社評版的欄目包括:本報社評和觀察家。署名的評論員文章,也有署名的特約評論員文章;來論版的欄目包括:馬上評論、視點、觀點交鋒、南方論譚、第三只眼、議論風生、眾說紛紜和時事漫畫。該版所有言論皆為公眾評論。這種評論主體的開放性體現出的是一種比較民主的話語權。
1.營造積極、開放的言論氛圍
《南方都市報》是全國首家用兩個版面做時評的報紙,而且該版所有欄目“全部開放”,來稿的“文章但求言之有理,不求面面俱到”。這是媒體對民眾民主意識和受眾接近權(或表達權)的尊重,是報紙對人(讀者)的真正影響。如《南方都市報》的讀者來信版,它既不同于社論那樣反映編輯部觀點,也不同于署名評論員文章和專欄作家那樣有系統性,它零散而不瑣碎,不拘一格,與報刊的言論版構成一種微妙的輿論平衡,它可以更加自由地反映讀者看法,體現平等的交流,是報刊與讀者最直接的溝通。另外,重視來論,為群眾提供話語(監督)平臺,為廣大群眾直接在報紙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對自己關心的事件提出意見提供了平臺。
2.評論觀點的開放性維護了評論話語的豐富性
自主學習教學法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以教師指導為輔的教學方法。因此,將自主學習教學法引入高中語文的教學實踐中,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自主學習教學法通過定期組織語文知識競賽等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熱情和動力,而且提高了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參與度,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將自主學習教學法引入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在自主學習教學法的具體運用中,通過采用語文學習小組等方式學習高中語文,有利于學生間對相關問題的討論和交流,發揮團隊精神的重要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有利于學生對問題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探索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學習魯迅的《狂人日記》時,通過小組學習方式的自主學習教學法,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對作者的基本概況、寫作背景、文章特點和其他著作等進行全面、認真、細致地了解和探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局限于教師課堂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育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講授更多的知識,但是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和學習熱情的激發,對學生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十分不利。因此,學校有必要將自主學習教學法引入高中語文的教學活動,以豐富高中教學方式方法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時,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根據教學提綱要求,按部就班地要求學生分析和學習這一文章。而是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就文章的寫作特點和語言特色等方面自有表達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和思考文章的內涵和特點。一方面,將自主學習教學法引入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又被動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變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知識,改變了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的教學方式。另一方面,自主學習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知識經濟的發展要求,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自主學習教學法的具體運用
(一)實行語文學習小組模式
所謂學習小組模式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對基本學習內容和特定課題進行自由討論和交流,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和學習模式。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良好互動生是實現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小組學習不僅是課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而且豐富了傳統的被動課堂教學模式。實行語文學習小組模式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和熱情,而且有利于形成輕松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對學生對語文知識積極主動思考和探索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為充分發揮自主學習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教師有必要實行語文學習小組模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還必須為要保證學習小組積極、有序、高效地運行。因此,教師必須采用隨機或其他合理方法做好學習小組的分組,由學生推選負責人的小組組長,引導學生運用討論和交流等科學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習小組的學習效率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賞析李清照的《醉花陰》這首詞時,讓學生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自由討論和交流關于這首詞的語言韻律、寫作背景和所表達的思想內涵,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思維。
(二)定期組織語文知識競賽
語文知識競賽是將語文基本知識和常識性內容組織知識競答的比賽,是自主學習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運用。通過定期組織語文知識競賽的方式,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積極性,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為學生學習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分組模式將語文知識競賽引入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可以同時加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效果的評價檢測。因此,應將定期組織知識競賽的方式引入高中語文自主學習教學法的實踐活動中去。例如,教師可以將“窮兵黷武”“買櫝還珠”“為虎作倀”“羽扇綸巾”等易讀錯或寫錯的字詞整理出題,以個人參賽方式進行高中語文基本知識競賽,以提高學生的基本語言知識水平;教師也可以將“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什么”“唐宋家都指誰”“《史記》是第一部什么類型的史書”“四書指什么”等常識性知識整理歸納,組織高中語文常識知識競賽。
朱自清先生是我國“五四”以來最膾炙人口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不論記人、敘事、說理、抒情,都如實抒發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廣大讀者。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蘊美向來是文學創作的最高追求,這種內在美是通過怎樣的外在形式體現出來的呢?語言的運用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創作,我們不難發現,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突出表現在語言藝術的運用上。
一、精選口語入文,體現樸素美
關于散文的語言風格_朱自清強調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確提出要用“活的口語”寫文章。認為這樣的文章才能像“尋常談話一般,讀了親切有味。”
《春》里,他不說春天來臨,各種花競相開放,爭妍斗艷,而說“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花趕趟似的。”
《綠》里,不說梅雨潭的綠美麗純潔,令人心醉,而以與“綠”談心的方式說“我舍不得你_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摸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送你一個名字,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朱自清先生為使口語入文,把北京話作為挑選和提煉口語的標準。在他的散文創作過程中,始終恪守這個標準,因而他的散文語言與今天的普通話幾乎一樣,活躍在中國人的交際生活中。
(一)善于使用富有個性化的北京話口語
《春》里,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幾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草“偷偷地”“鉆出來”,寫出了小草在人們不在意的時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時從暗處鉆出來,充滿了孩童情趣。“坐著”、“躺著”、“打滾”、“踢球”、“賽跑”、“捉迷藏”,一連串動詞無不童趣盎然。“兩個”、“幾腳”、“幾趟”、“幾回”這些不定量的數量詞,表明孩子們在天然的運動場上隨意玩耍,直到盡情盡興為止。“輕悄悄”寫出了春草的柔和,“軟綿綿”寫出了春草的柔嫩孩子們在草地上玩耍的舒服勁兒表現出來。春天給孩子們帶來歡樂,孩子們為春光增添無限生趣,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樂融融的畫面躍然紙上。
(二)善于使用北京話獨具特色的簡短句式、反問句式
《松堂游記》里。“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擠著我我擠著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來上一棵,疏不是?誰愛看?這兒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面八方來得好。”
論《吃飯》里,“可是法律管不著他們嗎?官兒管不著他們嗎?干嗎要怕任呢?”、“誰怕誰?”,句式簡短,充滿感情,樸素自然。
風華從樸素中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話,平易自然,堪稱樸素美的典范。
二、巧用疊詞、雙聲疊韻詞語、兒化詞、整散句,構成音韻美
(一)疊字疊詞的巧妙運用,形成獨有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疊字疊詞,在我國古典詩詞歌賦中的運用十分廣泛,它造成一種走月流云的音韻美或反復回環的抒情氣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疊字疊詞隨處可見。
《威尼斯》里用了“微微”、“茫茫”、“走走”、“來來去去”、“老老實實”、“疏疏落落”等,使語言鏗鏘有力,朗朗上口。
《荷塘月色》里,一開頭就點明題意:“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日”原是時間名詞,這里是表示時間的量詞,重疊后有濃厚的形容詞意味,更顯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識的,襯托出“心里頗不寧靜”;“月亮漸漸地升高了”,“漸漸”,表明夜已深了,因為“心里頗不寧靜”,所以就愈感到時間過得慢:“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迷迷糊糊”寫作者的感受;“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帶上門出去。”“悄悄”表面上是修飾披大衫這個動作的,實際也是寫“我”當時的心境。“悄悄”不能只是寂靜無聲,而多少還帶有“憂心忡忡”那種思緒,語意雙關,意味深長。
《綠》里,“仿佛一只蒼蠅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等,句中“仿佛”是雙聲,“晶瑩”、“溫潤”是疊韻,這些詞的運用,也使作品構成一種音韻美。
(二)富于變化的長短句、整散句的交錯運用、較有規律的停頓、抑揚有致的句調、層次,使文章搖曳多姿,鮮活生動。
朱自清寫作散文,非常注意句式安排。‘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的安排最難。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個討厭的字,例如:‘樓上正中一間大會議廳’,‘樓上正中是——’,‘樓上有——’‘——在樓的正中’,但用第一句,盼望給讀者整個印象,或者說更具體的印象。再有,不從景物自身而從游人說,例如“天盡頭處偶爾看見一架半架風車”。正因朱自清如此精心安排句式,推敲文字,他的散文語言才呈現出一種“語言的音樂旋律”。《匆匆》里,“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吧:哪又是誰呢?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哪里呢?”這篇散文巾,大部分句子只五六個字,常常形成排比問而不答,飄忽即過。詞語的色調也極婉轉,輕盈的燕子,婀娜的楊柳,嬌艷的桃花。組成一幅多美的畫圖。“去——來”、“枯——青”、“謝——開”既有詞義上的對比,又有音韻平仄上的變化,再加上以“了”“呢”等的語氣詞綴在句尾,從語言的音樂性上,賦予他的藝術語言以“既能悅目,又可賞心,兼耳底,心底音樂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看花》里“有些愛花的人,大都只是將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擱在架上:架子橫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夠放下一個架子,架子上至多擱二十多盆花罷了。有時候院子里依墻筑起一座‘花臺’,臺上種一株開花的樹: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種的。”
作者圍繞“花盆——架子——架子——院子——花盆”的順序清楚地將一般家庭“愛花”的方式列舉出來,層次清楚。又使文章回還往復,音韻之美,自然天成,美不勝收。
三、運用繽紛修辭,鋪展裝飾美
蘇軾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中詠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論是樸素美的“淡妝”,還是裝飾性的‘濃抹’,都使語言生動形象至極,尤其是繽紛的修辭,仿佛優美的旋律縈于耳際,久久繞梁。
(一)善于運用多種常見修辭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綜合運用比喻、擬人、反問、對比、夸張、排比和反復等修辭手段,把語言裝飾起來,以增強語言的魅力和藝術感染力,“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則寫出霧在深夜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搖曳之態。
《綠》里寫梅雨亭“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寫出亭子凌空欲飛的氣貫長虹之美感。
《匆匆》里“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太陽有“腳”,能“挪移”。這是擬人;“于是一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一組排比句,用具體的事件,細膩獨到的筆觸,形象地勾勒出時間的逃去如飛;這些修辭手段,營造出一種和諧的輕靈美。
(二)善于運用常人難以使用的修辭手段
通感常出現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聲描繪出“清香”飄渺,似有似無的荷之清香,動靜相宜,虛實相生。后一句則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與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進入詩境一般。
《綠》里,“這里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地皺纈著,像拖著的裙幅:她輕輕地擺弄著,像跳動著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冷人想著所曾觸到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綜合運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辭手段,多角度、多側面地從視覺、觸覺等方面形象地表現出梅雨潭水綠的波狀、情致、柔潤、清亮,令人嘆為觀止!
四、慧聚等閑言語,洋溢綺麗美
朱自清親情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真”,以感情表達的真摯動人取勝,他的每篇親情散文都是他表露自己感情的藝術品,也以真摯的感情寫自己“身邊瑣事”,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將抒情、敘事、描寫、議論熔于一爐,委婉纏綿,綺麗動人。
《背影》敘寫的是平常生活中一樁樁平凡無奇的事,但一旦將注入“真情”的一件件小事匯總起來,凝聚到“我”身心為之一震的年邁父親的“背影”上,那種子對父的一往深情便找到了“噴火口”,從而產生了催人淚下的藝術感染力。這種如話家常般的文字,讀起來清淡質樸,卻情真味濃,蘊藏著一段深厚的感念之情。作者面對的不是一場單純的父子別離,而是父與子,子與父的靈魂交流、人格碰撞、倫理順逆、代溝差異的重新審視與評估,多角度、多層面地洋溢出人性的綺麗光輝。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自主探究閱讀教學勢在必行。筆者根據自己在一線教學中數年的經驗和工作分析,總結出了一些關于自主探究閱讀教學的方式方法,本文將重點進行論述。
一、課內教材的自主探究教學引導
針對課內教材,教師首先要對課內的教材制定探究計劃進行規劃,從而有助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閱讀。這個步驟可以分為四點,筆者以課文《阿長和山海經》的教學實例進行論述。
1.通過教師要求學生預習新的課文,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進行課前自主探究,發現不懂的問題并通過尋找資料進行解決。如果依舊無法解決,就拿到課堂進行詢問。
2.教師在課堂布置閱讀任務,讓學生通過閱讀和思考的方式完成任務。針對上述課文,這個任務可以包括“魯迅為什么對阿長既喜愛又憎恨”“為什么一本制作粗糙的《山海經》會讓魯迅徹底轉變對阿長的態度”等。
3.在課堂上,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時進行互相交流和探討,從而共同解決問題。而對于確實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將進行集中解答。
4.對于在課堂上未能解決的問題和未能理解的內容,教師應當建議學生在課后鞏固,其中方法包括閱讀相關課外讀物,或者深入閱讀課文,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
二、課外作品的自主探究閱讀建議
初中階段的學生感情充沛、好奇心強,教師根據學生的這個特點對其進行閱讀引導并非難事。
唯一要注意的是,由于大部分初中生還擁有兒童階段自制力較差的缺點,閱讀文章或書籍的選擇完全按照興趣而定,倘若一味沉浸在武俠、言情、穿越類文學作品中,把課外閱讀當作消遣的方式并不利于提升學生的素養。加之很多教師和家長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觀念,對于學生閱讀課本之外的書籍就進行批評和指責,這樣不僅難以讓課外閱讀發揮其必要的作用,還會打擊學生閱讀的積極主動性。
因此,教師對于這種問題,一定要在保護和加強學生閱讀心理的基礎上,用科學、恰當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可以鼓勵學生閱讀一些優秀的文學書籍,為其營造自主、寬松的閱讀環境,這樣才能在不打擊學生閱讀積極性的基礎上培養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
三、為學生推薦優秀的文學作品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文字和價值取向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一些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如果能以課文的學習進度進行推薦,有時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舉例而言,筆者在教授《變色龍》課文之后,便向學生推薦《歐也妮葛朗臺》等諷刺小說;在《濟南的冬天》的教學之后,也可以將《駱駝祥子》等作品介紹給學生。
另外,筆者還將諸如《平凡的世界》《基督山伯爵》《白鹿原》這些優秀的作品以及《讀者》《青年文摘》等知名雜志推薦給學生,使其獲取更多的社科知識,提高閱讀能力。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果有著重要的作用。針對這個問題,筆者主要通過四種方式進行引導:
1.讓學生準備一個“摘抄本”,把閱讀中遇到的優美語句或對自己有益的話語及時進行記錄。長期堅持,不僅能夠為將來的寫作積累素材,對學生學會自主選取閱讀材料和作品也提供了條件。
2.教師可以向學生系統地介紹一些在文學或其他相關領域名人的讀書方法,并鼓勵學生結合自身情況,為自己量身打造出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3.培養學生寫讀后感的習慣,可以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掌握的方法、獲得的思想與聯想的思路變為具體的內容,為自己日后的積累和借鑒帶來很大的積極作用。不僅如此,讀后感還可以將零散的思想付諸紙上,既提高了自己的寫作表達能力,也把知識和思想更好地融匯成自己的內容,為提高自主探究閱讀帶來促進作用。
4.定期開展交流活動,讓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針對閱讀的方式和方法交流、進行優秀文學作品的互相推薦。這不僅可以拓展學生思路,對于延伸思想深度和廣度,營造濃郁的閱讀環境也有很大的幫助。筆者還發現,這種交流活動對于激發不愛閱讀的學生在閱讀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有著明顯的作用。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的自主探究閱讀教學工作方式方法很多,但是對于廣大的教師和學生而言依舊任重道遠。這不僅需要師生之間的共同努力,對于教師加強實踐和探索的能力也有著更高的要求。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自主探究閱讀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只要教師付出努力,不斷總結,提高相關教學質量和水平,就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閱讀素質。
語文在小學階段占有著重要的地位,語文的學習甚至對學生未來的個人發展和素質提高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影響。在這個彰顯個性、要求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時代,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科學合理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其獲得語文知識學習、自主學習水平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一、營造氛圍,創造學生自主學習環境
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教師在課堂中營造出充分民主、平等、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能夠有效讓學生在潛意識中消除對教師的畏懼心理和對學習的恐懼心理,從而推動小學生自主學習有效進行。
所以,在進行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拋棄自己的“權威”,實現師生間平等對話,讓學生可以隨時向教師進行提問。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水平較低,需要教師進行不同層次和方面的指導與問題解決。這要求教師必須耐心、一視同仁地針對每個學生的問題進行解決,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力
1.問題引導,創設情境
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強、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性格特征,所以教師可以提出充分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夠讓他們通過問題的解決進行語文的自主探究和學習。比如,在教學二年級課文《四個太陽》之前,教師就可以通過“我們知道天上只有一個太陽,為什么這里要寫四個太陽?”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課文的好奇心和熱情,使其在欲望和熱情的帶領下產生解決問題的需求。因此,教師結合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引導,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深入的自主學習。
2.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
如今,多媒體依托計算機強大的信息呈現技術,可以通過視頻、音頻和圖片創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擁有自主學習的動力。例如,在學習《望廬山瀑布》之前,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廬山瀑布的視頻,讓學生領略廬山瀑布的奇偉和雄壯,之后引導學生分析古代人會怎樣用古詩來描繪這個壯觀景象,從而讓學生在多媒體所創設的情境中擁有學習的欲望,進而實現古詩的自主學習。
三、結合生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事實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教師的教學只是起到輔助作用,更多的還要通過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實踐中獲得。由于小學生的經驗和閱歷有限,因此語文教師應當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培養并引導他們進行自主的學習、觀察、實踐、練習和討論,同時利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進行語文的探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教學的主導作用,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獲得提高。
舉例而言,教師在講解《火車的故事》時,可以讓學生討論和交流對火車的認識、自己坐火車的經歷,并通過選派代表的方式講出自己知道的關于火車的知識。之后,教師結合課文引導學生進行課文的閱讀和探究,使其感受到知識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課外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熱情
在小學階段,哪怕語文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再豐富詳
實,教師也不能忽視讓學生在課外時間進行更加廣泛的語文知識積累和鞏固。這絕非單純地通過家庭作業或課后練習實現,而應當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充分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并使其在興趣的引領下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學習,進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和效率。
舉例而言,表演課本劇是一個能夠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外活動。教師可以針對《從現在開始》《晏子使楚》《金色的魚鉤》等表演性較強的課文布置課本劇表演任務,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劇本改編,并且可以在不改變文章核心思想和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增刪和更改。教師還可以和學生共同商議、一起排練和表演。之后在課堂上進行分組表演,并評選出表演最佳、最具創新、最接近原文的小組。這樣不僅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對課文和語文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學習,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創新精神、思維發散能力和集體榮譽感,使語文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總之,利用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讓學生在獲取知識,提高創造力的同時,提升自身素質。另外,教師應當注意的是,自主學習不等于自學,因此教師必須充分做好教學的引導和方法的傳授,讓學生擁有探究和創新精神,實現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二,教學要改變教學方法方式,教會學生自主學習
初中語文自主性教學的方法主要是依據初中生語文學習能力及其特點編制的,其對社會環境等因素等進行充分考慮,并在此基礎上所制定的一種有利于學習的手段,不僅能讓學生在學習時同步實現讀寫聽說的進步,還能使身心發展的更加協調。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不能按部就班的制定教學策略,實施教學策略時也不能守舊,需要具有較強的彈性,同時,也需要給予充足的空間,以便于教師充分發揮其教學水平。
一、如何實現課堂合作從而達到自主性教學的效果
1.1利用“生活”,豐富我們的教學資源
把教師的思想束縛在課本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賢書”失去生活這個“源頭活水”,教師便會“江郎才盡”,語文也就越教越死。教師只有深入生活,開拓視野,才能在學習指導中內引外聯,揮灑自如。正是從“生活”這個基點出發,語文自主性學習倡導教師“下水”,獨立選擇、承擔自己的學習課題,全過程地向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平等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并接受他們的評價。這樣,在學生眼中,教師就不再是一個學習的“局外人”。這是教師的“學習者”角色獲得認同的基本前提。作為教師,也在切身的學習中加深了對自主性學習的理解,從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1.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2.1“洗腦式”激趣法
這里的洗腦并不是要強制學生接受一種觀點,而是要告訴學生學習語文課的重要性,也就是強調學習語文的目的是什么。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老師一定要反復強調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特別強調知識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識確是學生將來從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學生現在和將來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啟發學生懂得:人只有掌握了豐富的知識,我們的精神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否則將會空虛和枯燥無味!學生明確了學習目的,就能主動、自覺地學習。
1.2.2舉例激趣法
一味的強調學習語文的重要性,還不足以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實踐證明,通過現實中的例子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具有明顯的效果,比如在教學工作中,老師可以舉一些學習成功的例子,比如在作文課的學習中,可以拿一些優秀學生的作文來進行展示,通過當場閱讀展示的形式激發其他學生向這些優秀學生看齊的念頭,從而做到主動學習。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有人認為寫作沒有前途,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可以舉一些成功作家的案例,比如一些暢銷書作家。告訴他們如果想成為一名成功的有前途的作家,學好初中語文是關鍵的一步。
1.2.3競爭激趣法
所謂競爭激趣法,指的是在平時的學習中引入競爭的方法,以此來激發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比如上面提到的閱讀優秀作文的方法就是一種競爭的形式,通過這種形式的獎勵,使學生們感受到被當做范文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從而激發他們的競爭意識,并努力學習,爭取下一次自己的文章也被當做范文閱讀。還可以組成學習的興趣小組,每個小組之間可以展開競爭,比如有些課文是需要學生們背誦的,那么這些小組成員就要一起努力學習,而對于一些字詞等知識的學習也可以在這個集體中完成。最后小組之間要進行一次學習成果的比賽,通過這種競爭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1.3指導學生掌握主動學會的方法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由此可見,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教師要善于“授之以漁”,引導學生學會“織網”、“捕魚”的方法,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獲取無窮無盡的“魚”。
1.3.1規劃法
讓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時間進行短期規劃,使其知道在一定的時間段里做什么、怎樣做,如何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然后逐一去實現。
1.3.2質疑法
鼓勵學生從無字句處讀書,從課題、重點詞句、課文的矛盾處、語言表達、布局謀篇、中心思想、標點符號等處質疑,教師帶著疑問走向學生,學生帶著疑問走進課堂。
1.3.3查閱法
就是教給學生在發現疑問后,能根據工具書、資料、文獻、網絡等提供的信息解決疑難的方法。
1.3.4探究法
鼓勵學生勇敢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新的思維、新的表達,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其具體做法有:下放爭論焦點,提供探究機會;自主篩選目標,營造探究氛圍;關注生活現象,拓展探究渠道等。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2.1重視課堂學習效率
課堂是學習的最佳時間,短短的四十分鐘,如果學生不重視聽課效率,并不能學到什么東西。因此在課堂上一定要講究合理的聽課方法。其中的一點就是要做好課前預習工作,預習是提高聽課效率的最直接的辦法,對第二天要講授的知識提前進行梳理,對于一些不明白的地方用筆勾畫出來,等到課堂上重點聽講。課堂上要記好筆記,以待課下進行復習。作為老師也要重視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老師要做好備課工作,以最清晰的脈絡將知識傳遞給學生。有些老師沒有備課的習慣,或者備課不充分,這樣到了課堂上,難免會造成講課思路不清晰,缺乏邏輯性和連貫性,教學效率肯定不高。
2.2重視課堂的互動性
比如學習朱自清的《背影》,一般的形象描寫都會選擇面部表情,通過表情的變化來反映主人公的內心,但是為什么朱自清非要選擇父親的背影來進行描述呢?老師在提出這個問題以后,可以請同學們回答,也可以是自由的發言,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看法。答案可以是多樣的,最后老師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解:父親的背影承載了太多的苦難和辛酸。通過描寫父親頹唐的背影,使作者聯想到父親操勞的一生,父親的背影正是他人生的寫照。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父親的背影,比如翻過月臺去買橘子時候的背影,臨走時的背影等等,這些都是打動讀者的地方。
三、總結
語文的學習遵循科學的規律,相信在興趣的引導下,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和學習習慣,一定可以學好初中語文。
參考文獻:
年限比較長的建筑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其可以反映出當地的歷史文化,還可以體現出當地的風土民情。建筑有時像一面鏡子,去可以反射出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在我國一些古建筑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這些建筑的結構與外形可以看出設計師獨具匠心的設計理念。建筑是地域文明的象征,隨著現代城市發展速度的加快,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遭到了拆除,其被一些風格雷同的現代建筑所取代,這對傳承當地的歷史文化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不同地區的建筑應該具有當地的特色,這樣也可以增加辨識度,否則會引起人們的審美疲勞。
1 建筑設計中地域文化因子的概念
建筑在人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也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建筑設計具有多樣性與豐富性,其可以體現當地的風土文化,也可以體現出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當地的地理環境與水文環境,還要結合當地的、生活方式以及社會行為,優秀的建筑設計方案,體現了設計師的聰明才干,其具有創新的意識,這樣才能避免出現設計雷同的現象。將地域文化因子引入到建筑設計中,可以體現出建筑的地域特色,也可以充分的展示出設計師才能,建筑是人類腦力與體力結合的成果,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建筑的地域特色,使其更具辨識度,而且外形特異的建筑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成為當地的一大特色景觀。
建筑還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受到當地居民思想、心理、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建筑可以體現出更多的地域文化因子,設計師根據人們的需求可以設計出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從而滿足人們對其特殊的要求。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其的推動建筑不斷發展與演進的動力。建筑內涵在各自的領域中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殊性,這些特征是動態的、是發展的,用建筑的方式來展現地域文化的風采,這不僅對建筑,也是對地域文化的一次生動而又形象的完美詮釋。
2 建筑設計中增加地域文化因子的作用
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建筑的結構與類型越來越多,施工難度也越來越大,隨著人們審美的提高,建筑設計的類型也越來越偏重于現代化的風格。在有的地區,由于經濟比較落后,在城市發展規劃的過程中,一味的模仿發達城市的規劃方案,忽視了自身地域的特色,使得我國建筑趨同現象較為嚴重。建筑與當地的歷史文化有一定關系,在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創新的理念,引進先進的設計技術,還要多引入當地的地域文化因子,設計出具有特色的建筑方案。改革開發以來,我國建筑風格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引用了大量國外的文化與建筑風格,雖然城市的形象得到了提升,出現了煥然一新的面貌,但是卻缺少了我國民族的特色,當地的地域文化受到了壓制,建筑雷同的現象非常嚴重。
在建筑設計中加入地域文化因素,可以更好的發揚與傳承當地的歷史文化,還可以增加建筑的特色與個性,使外地游客更了解當地的地理信息與歷史進程。地域文化是建筑設計的精髓與靈魂,具有特色的建筑也是當地文化的標志,可以成為一大旅游景點,有的年限比較長的古老建筑已經標記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是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大國,56個民族里個個都擁有著自己獨特、深厚的文化,將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設計當中,就是一個完美的舉措,優秀的建筑可以代表一個地域的精神面貌、文化內涵,將不同的地域風格,不同的歷史傳統,不同的民族背景用建筑設計者的大畫筆可以體現的淋漓盡致。建筑設計師要保護各地方的文化遺產,設計要彰顯個性,突出特點,讓寶貴的地域文化依附建筑世代傳承。
3 地域文化因子在建筑設計中的表達措施
3.1 找準切入點
關于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點,顧名思義,就是要注重地域與文化。中國的文化歷史源遠而流長,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造就不同的建筑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美的概念要求越來越高,處于全球一體化經濟的今天,國外現代建筑的各種理論思潮、流派如洪水般的涌入,建筑設計主題也是空前的活躍。那么,如何找準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點,如何繼承并且汲取先進建筑文化的精華而又不失對原有文化的保留,這是每一個建筑設計師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3.2 突出重點、表達準確
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的表達,不是對軀殼的塑造,而是注重感情的抒發。建筑設計者在對地域文化建筑的創作過程中,要將人們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風俗、心理需求、思維模式等因子融入到建筑構造中去,同時,對地理環境、民族風情、經濟基礎等方面也要進行綜合、全面的分析,注意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從根本上、深層次找到建筑靈感,從而創建新的思路。地域文化建筑的特點就是民族、民間特色性,過于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建筑內涵和地域文化的設計是沒有生命力的,也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建筑設計師不能隨波逐流,不要只會復制和粘貼,民間文化是一切藝術之根本,每個地區和每個民族都要形象化、現實化的表現建筑藝術,創造出與地域文化相結合,反映地域特色的建筑。
3.3 總結經驗,選學得當
建筑設計者就像一位優秀的裁縫和藝術家,可以將人們所想、所看、所表達的用形狀建筑體現出來。所以,每一件有關地域文化的建筑作品都要細細斟酌、盡善盡美,要充分考慮與環境的相融合,尊重當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態環境,靈活地運用當地的地方性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適應當地的文化特征,總結以往建筑經驗,搜集民間特色信息,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得以充分釋放與發揚。
結束語
在建筑設計中加入地域文化因子,可以起到傳承與發揚當地文化的作用。建筑設計的質量與設計師的素質與水平有很大關系,建筑的構思來源于生活,設計師需要結合當地的地理信息、氣候條件以及當地居民的需求進行綜合設計,地域文化是建筑設計的核心與基礎,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建筑單位引進了大量外國先進的理念,在應用的過程中,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還要注意弘揚我國的歷史文化,使建筑體現出地域特色,這樣才能真正提升我國建筑設計的質量。
參考文獻
新課標的改革和深化,要求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新舊知識結合起來,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地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讓學生對語文課堂產生樂趣,以此來激發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熱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充分地了解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材施教選取學生最喜愛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大膽質疑,能夠自覺主動地與其他同學開展討論,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才能夠提高,學生才能夠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從而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當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則是學生的引路人,語文活動的開展是師生共同完成的,良好的師生關系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的培養尤為重要,它是學生以后步入社會必須要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提升學生當下綜合素質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多與教師和同學溝通,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養成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的意識,能夠在課堂中積極主動地與他人開展自主討論,從而培養學生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營造課堂環境,為學生提供討論平臺
課堂是語文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載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地發揮好課堂這一重要載體的作用。語文課堂的自主討打破了傳統課堂的禁錮,教師不再將知識生硬地傳輸給學生,而更加注重語文課堂的環境和學生的感受,這是語文教育改革的進步,也符合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自主討論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將語文課堂交還給學生,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以此來提高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自主討論、獨立思考的過程中不斷取得進步。例如:在講解《學會查“無字詞典”》這節課時,教師可以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開展學習,教師不規定小組成員,不規定討論內容,不設置討論問題,將課堂完全的交還給學生。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不僅在學習中感受到了自由,還能夠在不受任何外界的拘束下,盡情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對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非常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