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9:0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利率市場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利率與消費關系的研究
我們用2009年1月—2013年12月的月度數據來建模研究利率與消費之間的關系,設Δcons=βΔrt-i+λ1ar(8)+λ2ma(1),其中,Δrt-i為一階差分存款基準利率的I階滯后項,不同的i表示存款基準對消費存在一定的滯后影響,β為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的系數,Δcons為消費的一階差分,之所以對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和消費進行一階差分是為了消除方程的自相關,λ1、λ2分別表示ar(8)和ma(1)的系數,其中ar(8)和ma(1)分別表示方程存在8階自回歸和1階移動平均現象,我們一共滯后了2期的利率,進行了3次回歸,回歸后的結果見表2所示。由表2我們可以看出,利率與消費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滯后期大約為2個月,從可決系數上看,方程擬合程度均比較好,滯后1期和滯后2期的t值也說明擬合方程的系數比較顯著,β值為正,說明利率的提高對未來消費有促進作用,這符合跨時期消費模型中,利率對未來消費影響的情況,即若假設利率提高產生的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則隨著利率的提高,未來消費是增加的,我們回歸分析的結果符合經濟學意義。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出當利率滯后2期時對未來消費產生的影響最大,為2.208,而當期利率提高對消費產生的影響最小為0.309。
3結論
經過實證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研究結論:首先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與云南地區CPI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但沒有證據表明存款基準利率的變動能夠抑制CPI的變動,也沒有證據能說明利率的變動對CPI的變動具有前瞻性;第二,存款基準利率的變動對CPI的影響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且該滯后期比較長;第三,存款基準利率的變動對固定資產投資具有反向作用,而且與工業增加值相比,存款基準利率的變動更能引起固定資產投資的大幅度變動;第四,存款基準利率變動與未來消費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而且利率變動對消費的影響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滯后期大約為2個月。
1.利率市場化對銀行凈息差的影響。凈息差指的是銀行凈利息與生息資產的比值。存貸利差、資產負債結構產生變化等的共同影響,使得銀行的凈息差也受到影響。如果利率的限制被取消,那么銀行之間很可能會通過調整利息的方法進行競爭,提高存款的利息,降低貸款的利息,這就使得銀行之間的競爭加劇,銀行之間的競爭同時也會對利率市場化產生影響,使得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受到阻礙,然而這只是理論上的說法,根據當前的全球局勢來看,結果并不一定如此。以美國為例,美國的利率市場化使得存貸款之間的利息差額減小,然而當利率市場化完成之后,存貸款之間的利息差額出現了微小的浮動,而凈息差得到了提高。如圖1,從1979年開始凈息差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而后,在1976年開始有了微小的上升,到美國利率市場化結束時,凈息差出現了明顯的升高。從上述討論可以看出,盡管利率市場化會影響存貸款的利息差額,在利率市場化的進程當中也會對凈息差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但是,當利率市場化完成以后,存貸款的比值上升,凈息差也出現了明顯的提高。同時,在利率市場化完成之后,利率市場的資金來源穩定,銀行的資金配置能力得到提升,利率市場化的負面影響也最終能夠得到緩解。
2.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影響。在負債方面,利率市場化提高了存款利息,銀行能夠吸引到更多的存款,然而也會使得銀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升高。美國制定了Q條例對其國家的存款利息進行限制,使得美國存款的數量減少。在利率市場化剛開始的階段,銀行存款付息成本大大增加。然而當利率市場化完成之后,這一情況基本得到解決。利率市場化使得銀行之間通過提高存款利率的方式進行競爭,將存款的利息調高,貸款的利息降低,而這樣一來,銀行的成本也增高了。同時,在當今市場環境下,原來在銀行體系融資的大企業集團更青睞于在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迫使銀行尋求新的貸款客戶,比如房地產和中小企業貸款,提升了銀行資產配置風險偏好。
3.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業務轉型的影響圖2顯示了美國非金融公司向銀行進行借貸的份額變化。圖中表明,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銀行逐漸開始拓寬業務的種類及范圍,而從長期的角度來看,貸款占到所有業務的比例卻是逐漸減小的。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絕大部分來自于表外業務,因此從非利息收入的增長可以看出在這接近20年的時間當中,美國銀行表外業務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然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表外業務特指銀行業務中除去資產負債表的所有業務的總和。在美國利率仍舊受到管制的階段,非利息收入占比長期低于20%,但是在利率市場化的進程當中,金融創新得到不斷的提升,銀行的表外業務也得到了深遠的發展,非利息收入占到的比重不斷升高,1979年時該比率為18.25%,而到了2000年就上升到43.11%,然而,凈利息收入占到的比例卻呈現下降的趨勢。從結構上看,美國銀行表外業務收入可以分為四個部分:與存款相關的服務收入、來自信托活動的收入、各種衍生交易收入和其他收入。利率市場化對銀行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方面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不能一概認為利率市場化只會對銀行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深入,使得銀行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大,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資金,銀行紛紛提高存款的利率,以此來吸引融資者,同時,還要適當降低貸款的利息,順利放出融入的資金,因此,就會出現存貸款利息差額逐漸擴大的局面。與此同時,金融創新在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得到重視,出現了更多進行融資的方式,降低了貸款利率的提升空間,這就加劇了存貸款的利息差額。利率市場化的整個進程當中,銀行受到的利息的限制逐漸減小,存貸款之間的利息差額減小,使得銀行不得不進行轉型,加大對表外業務的投入,通過這種方式獲取更多的利益。
二、銀行發展中間業務進行金融創新
利率市場化使得銀行的利息限制被打破,存貸款方面的業務數量逐漸減少,使得銀行必須謀求其他業務彌補存貸款方面的缺陷,同時,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貨幣市場的利率以及存貸款方面的利率得到聯合,使銀行通過衍生品交易轉移利率風險成為可能,同時也提高了貸款定價的準確性,刺激了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開展。因此,利率市場化促進了銀行中間業務的產生和發展,使得其相應業務的收入份額得到提升,以此來彌補存貸款造成的利潤差額。然而,從對美國的利率市場化研究的結果可以發現,盡管美國的銀行中間產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卻并不是每一個銀行都享受到了同等的待遇,只有少數極具競爭力的銀行能夠獲益。建設銀行作為我國的五大國有銀行之一,具有足夠強的競爭力,然而,如果建設銀行沒有及時抓住機遇,也是沒有辦法在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獲益的,怎樣乘著利率市場化的春風進行建設銀行的發展呢?這是本次課題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
1.有效地克服了隱性存款保險的弊端。在隱性存款保險制度下,大銀行以國家信用為擔保,具有背景優勢,公眾會更加青睞大銀行,無形中加劇了不公平競爭,不利于中小銀行發展;存款保險制度則有效地提升了中小銀行的競爭力,弱化了大銀行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促進了公平競爭,有利于銀行業健康發展。
2.有效地解決了利率市場化所帶來的銀行的利率風險,經營風險,信用風險。利率市場化之后,利率波動風險加劇,銀行資產定價和負債定價將難以同步,會產生基差風險;另外,惡性競爭,也會使得銀行存貸利差減小,利潤急劇壓縮,次級借款者將“趁虛而入”,從而產生經營風險和信用風險,存款保險制度則將這些風險進行了“兜底”,防止金融風險蔓延,穩定金融環境,充分保護了中小儲戶的利益。
3.存款保險制度穩定了經濟、金融環境,保證了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增強了世界公眾對人民幣的信心,助推了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從而影響國際間的資本流動,間接推動了利率市場化進程。
二、談談自己對未來徹底實現利率市場化的問題分析及相關對策
目前,市場利率化不完全最主要的兩個方面就是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管制和存款利率管制。存款保險制度已經為取消存款利率管制,充實了基礎;而取消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管制,有諸多問題亟需解決。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住房的剛性需求堅挺,賣地為主的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結構,經濟發展處于庫茨涅茲倒U型曲線的上升階段,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的現狀,使得用貸款買房成為潮流,資金需求極具旺盛;一旦取消利率管制,整體貸款利率必將走高,中小企業將難以融資,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調結構,轉增長,便無從談起。房地產經濟在我國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徹底實現利率市場化,護航房價“軟著陸”很有必要。護航房價“軟著陸”,可從以下三點入手:
1.地方政府要調整財政收入結構,國家要實行土地制度再改革。地方政府應減少賣地收入在財政收入中的比例,降低房地產商的拿地成本,從而降低房價,穩定貸款利率;國家要實行土地制度再改革,建立起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交易制度,彌補城鎮建設用地稀缺化,進一步降低拿地成本,降低房價,穩定貸款利率。
2.進一步實行收入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縮小貧富差距,減少貸款買房的資金需求,從而穩定貸款利率。
3.適當增加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供應量。房價由供求關系決定,增加供給,房價下降,貸款資金需求量減少,進而達到利率穩定的效果。
(一)家庭行為假定市場上存在大量無差異家庭,家庭需要消費、貨幣、休閑來滿足其需求。參考Ireland(2003),代表性家庭的效用函數為MIU形式,預期效用貼現如式(1)所示。方程(2)為家庭部門居民預算約束條件,方程(3)為資本轉移方程。其中,式(4)表示勞動供給式,該式表明,當期消費受實際工資的影響,提高實際工資可以增加當期消費。式(5)為家庭問題的跨期一階條件,它反映了家庭在當前消費和未來消費之間的選擇,表明在通脹穩定的情況下,期末名義存款利率上升會抑制當期消費,增加未來消費。由此可以認為,現階段中國居民消費比例相對較低而投資比例相對過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較低的期末名義存款利率抑制居民的當期消費,較高的資本回報率抑制當期居民消費、提高居民投資水平。對式(6)可以做類似理解。式(7)為居民的貨幣需求方程,表明在利率不變的情況下,若要增加消費,則需要增加貨幣需求量。
(二)企業部門最優行為這里引入一個在中間產品領域存在壟斷競爭的基本模型。Blanchard和Kiyotak(i1987)、Ball和Rome(r1991)、Ireland(2003)也曾運用這種模型。(2)中間產品企業行為。假定中間投入產品的生產是壟斷競爭的,壟斷競爭的中間投入品生產企業生產有差別的中間投入品,它們有同樣的生產技術。以上兩個方程表示中間品企業需要的資本和勞動力。由于中間產品生產是壟斷競爭的,壟斷競爭的企業有一定的產品定價能力,這樣就可能產生價格粘性。引入新凱恩斯主義的名義價格粘性,假定中間產品企業定價方式為Calvo(1983)的交錯定價形式,在每一期,只有1-ρ比例的企業可以最優化價格。
(三)政府和中央銀行行為1.數量型工具。參考金中夏等(2013),中央銀行利用名義貨幣增速作為貨幣政策執行工具,方程(18)和(19)表示了貨幣政策的執行過程。方程(18)表示期末名義貨幣余額、期初名義貨幣余額和名義貨幣增量之間的關系,方程(19)是央行名義貨幣增量決定方程,由方程(19)可知,中央銀行名義貨幣增量取決于穩態貨幣增長速度、貨幣增速偏差eut和期初名義貨幣余額Mt-1。貨幣增速偏差服從一階向量自回歸AR(1)過程。2.價格型工具。目前中國的利率體系既包括管制利率(如存貸款利率),也包括市場化利率(如銀行間同業拆借和回購利率)。相比而言,管制利率對實體經濟活動和金融資產的影響較大一些(張屹山、張代強,2007),而中央銀行的利率調整是以一年期存款利率為基礎,因此選用一年期存款利率代表價格型工具,這與理論模型也保持了一致。
二、參數的估計與檢驗
本文模型中的參數分為兩類:一類為反映模型穩態特性的參數,另一類為刻畫模型動態特征的參數。前者主要采取校準的方法來估計,后者主要采取貝葉斯估計。
(一)數據的選取和初步處理由于本文包含消費者沖擊、貨幣偏好沖擊、技術沖擊和貨幣政策沖擊,為了避免估計過程中的“奇異性”問題,并考慮數據的可得性,本部分選取國內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貨幣供應量M2、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分別作為模型中產出、消費、貨幣需求和利率的替代變量,通貨膨脹是以環比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作為價格的替代變量計算得到。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才開始在國務院領導下執行獨立的貨幣政策,因此,數據分析區間是1996年第1季度到2014年第3季度。選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表征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國家統計局于2001年開始公布月度CPI環比,結合月度CPI同比,計算得到1995~2000年的月度CPI環比,在此基礎上將同一季度內三個月的CPI環比值連乘求得季度環比序列和以1995年第1季度為基期的CPI定基比序列。用該定基比序列表征季度GDP平減指數,實際產出為GDP的季度名義值除以上述CPI定基比序列。宏觀經濟變量的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和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數據處理過程:首先利用定基比通貨膨脹率序列計算得到實際的產出;然后對各時間序列進行季節性調整和HP濾波處理,從而得到各宏觀經濟變量波動部分的時間序列。
(二)參數校準穩態通脹和名義利率為樣本期內的平均值。綜合已有學者的研究成果,雖然對彈性系數的估計結果各不相同,但是其估計出的資本產出彈性一般都在0.5~0.8之間,而多數估計是在0.6~0.7之間,本文取0.6。物質資本折舊率的年度值大多設定為10%,對應的季度值為2.5%。大多數國內外文獻將mc取值為0.91,國內學者基本做此設定,如劉斌(2008)、王彬(2010)等。φ為閑暇與消費的替代系數,設定為1,價格前向性概率ζ為0.25,樣本數據中除去實際GDP增長率的M0增長率平均值為2.5%,因此設定為0.025(見表1)。
(三)貨幣政策規則參數的估計1.數量型貨幣政策規則參數的估計。采用貝葉斯方法估計上述線性DSGE模型的參數,該方法提供了觀測數據的全部信息,結合似然函數和模型參數的先驗分布形成后驗分布密度函數,采用蒙特卡洛馬爾科夫鏈(MCMC)抽樣方法加以最優化。利用貝葉斯法估計時,考慮到分布的一般性和參數的經濟含義,對位于(0,1)的參數設定為Beta分布,對位于(0,∞)的參數設定為Gamma分布。同現有文獻一樣,將外生沖擊標準差的先驗分布定為逆伽瑪分布(inv-Gamma),通過不斷估計嘗試獲取先驗均值與標準差,確保參數在統計上的顯著性,根據其他作者的相關研究取先驗均值與標準差。采用貝葉斯方法估計數量型貨幣政策規則的有關參數時,考慮到模型存在技術沖擊和貨幣供給沖擊,選用對應的數據產出和實際貨幣余額進行估計。估計結果如表2,對估計結果的檢驗見圖1。多變量診斷統計量主要包括各估計變量對應的一階矩、二階矩和三階矩。從圖1看,隨著模擬次數的增加,圖上兩條線重合,表明估計的結果是穩健的,因為隨著模擬次數的增加,度量指標相對穩定。2.價格型貨幣政策的參數估計。采用貝葉斯方法估計價格型貨幣政策規則的有關參數時,考慮到模型存在技術沖擊和利率沖擊,選用對應的數據產出和存款利率進行估計,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估計結果表明,通脹率對利率的調整系數小于1,這是一種不穩定的貨幣政策規則。同理也可以對以上估計結果進行收斂性檢驗,檢驗結果見圖2,表明估計結果具有穩健性。
三、利率市場化對兩種貨幣政策的影響
通貨膨脹與產出是中央銀行進行貨幣政策調控的最終目標。從脈沖響應以及居民福利損失分析利率市場化對數量型和價格型貨幣政策調控影響。
(一)貨幣政策脈沖響應分析貨幣政策調整的沖擊效應包括影響程度和作用時間兩個部分。政策的影響程度方面,需要回答的是在哪種貨幣政策工具調控下貨幣政策調整能對產出和通脹波動產生最大的影響。在經濟的起伏波動中,一種合意的貨幣政策工具往往能通過自身的松緊變換最大程度地燙平波動。對于貨幣政策的作用時間而言,自然是越短越好。因此,從貨幣政策調整的沖擊效應看,合意的貨幣政策工具往往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發揮最大的政策效應。圖3為當長期穩態利率為1.035、1.07和1.105時,兩種貨幣政策規則下產出和通脹對一個百分點貨幣政策沖擊的脈沖響應。由圖3可以看出,隨著均衡利率的上升,數量型和價格型政策調控產出的初始效應都在減小,利率市場化減弱了貨幣政策調控產出的能力。從縱軸數值比較可看出,各種均衡利率下使用數量型貨幣政策能夠更有效地調控產出波動。圖4表明,隨著均衡利率的上升,數量型政策對通脹的調控初始效應逐漸減小,而價格型政策對通脹的調控效應增大。說明利率市場化減弱了數量型調控通脹的能力,但增強了價格型貨幣政策調控通脹的能力。通過以上脈沖分析可以總結得出: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均衡利率上升減弱了貨幣政策調控產出的能力,減弱了數量型調控通脹的能力,但增強了價格型貨幣政策調控通脹的能力。縱軸比較還發現,當前利率下,數量型調控效果仍優于價格型。
(二)社會福利損失分析Woodford(2003)證明了中央銀行損失函數的多期表達式與社會福利目標函數的一致性,即在二階近似的范圍內損失函數最小化也是社會福利目標函數最大化。貨幣當局制定貨幣政策時必須具有前瞻性,考慮當期貨幣政策對目標變量未來的影響。通常政策目標用預期的跨時損失函數表示,因此福利標準是基于下面的跨時損失函數。其中,諄為折現因子,λ>0刻畫了中央銀行對產出的相對關注程度,n為時間范圍,多數情況下取∞,本文設定其最大值為40,即銀行最多考慮10年內的政策效應。與前面脈沖響應圖的時間范圍一致,假定中央銀行與家庭有相同的時間偏好,即諄=β=π/R,λ分為(0,1),1,(1,∞)等三個區間,分別取值為λ=0.5,λ=1,λ=2進行分析。本文中非貨幣政策沖擊為技術沖擊,分析技術沖擊引起的社會福利損失。表4顯示,隨著穩態利率的上升,無論是數量型還是價格型貨幣政策,技術沖擊造成的社會福利損失影響較小。相對于數量型貨幣政策,使用價格型的貨幣政策調控經濟時社會福利損失較小。
(三)參數的敏感性測試初始校準值中π,R軍,,β=π/R軍均是基于樣本期內的平均數計算得到,無須進行敏感性測試。其他參數均借鑒李浩等(2007)進行參數敏感性測試,假定上述參數在本文校準值的(-5%,5%)區間內變化,分析這種變動對模型模擬的產出和通脹標準差的影響(見表5)。表5中,數量型和價格型對保持價格粘性的參數ρ較敏感,對其余參數不敏感。數量型下當ρ由0.8075增大到0.8925,產出標準差由0.0643增大到0.1058,通脹標準差由0.0117減小到0.0080;價格型下當ρ由0.8075增大到0.8925,產出標準差由0.0223減小到0.0212,通脹標準差由0.0121減小到0.0047,說明當價格的黏性提高時,通脹的波動減小。上述分析顯示,數量型工具調控下產出和通脹的標準差對參數變動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敏感度,且產出和通脹標準差對不同參數的敏感度有顯著差異,說明價格型調控受經濟結構性參數的影響較小,較為穩定性。數量型工具的調控易受經濟結構參數變動的干擾,其調控效率降低。因此,從參數敏感性角度看,中央銀行采用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也優于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其他均衡利率下進行敏感性分析仍然得到相似的結論。
一、我國推行利率市場化的意義
1、有利于形成比較規范的金融市場環境。我國金融市場尚處于發育和形成之中,全國統一的金融市場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總體規模不大,市場主體單一,融資工具少,市場機制不健全,運轉效率低下,造成金融市場的壟斷和分割,資金不能在地區之間、行業之間、銀行之間以及各金融子市場之間有效進出和自由流動。特別是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分割與脫節,打斷了資金在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的有效循環,造成金融資源的剛性配置、結構性失衡和尋租行為。在加快我國金融統一市場建設,促進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協調發展中,利率的市場化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2、有利于促進國有銀行經營機制的根本性轉變。我國資金流通和運作的中心是銀行,銀行改革的成功與否對整個金融改革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我國銀行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商業化經營和企業化管理,這就要求在銀行體制改革方面合理界定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職能,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構建相應的產權制度和治理結構,使商業銀行成為真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在銀行經營機制轉換方面強化中央銀行對金融業的宏觀調控,實現由行政管理向市場導向管理的轉變,推動銀行經營理念、經營目標、經營行為、經營方式創新,以效率最大化為目標,以市場化發展為導向。在這種情況下,利率對銀行的特殊重要性更加明顯。
3、有利于完善貨幣政策的微觀傳導機制。金融機構參照中央銀行基準利率掌握一定的存款利率浮動權是貨幣政策順暢傳導的條件之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是以經濟手段為主的間接調控,其中又主要依靠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作來實現的。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和經濟杠桿,對國家有效行使宏觀調控職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沒有利率市場化,就不可能真正形成連接個人、企業、銀行、財政等金融市場主體的有效途徑,也不可能產生利率的形成機制、傳導機制和反饋機制,利率的杠桿作用就會完全失效,政府很難獲得真正的市場價格信號,任何間接的宏觀調控政策都可能遭受失敗。4、利率市場化改革是加入WTO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要求。根據WTO金融服務協議的要求,WTO各成員方都要按照市場準入、非歧視性、公平競爭和擴大透明度的原則開放金融服務市場,實行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我國對加入WTO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做出了具體承諾和開放時間表,“入世”后兩年我國將對外資銀行放開所有人民幣公司業務、五年后放開所有人民幣零售業務。隨著國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和外資銀行的大舉進入,國外銀行的現代管理水平和資金技術實力必然會給我國銀行業帶來巨大的沖擊。為了盡快實現國內金融業的轉軌,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有效對接,客觀上要求我們積極主動地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
二、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存在的問題
1、目前的利率調控體系過渡性特征明顯。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還沒有完全由市場決定,城鄉信用社貸款利率仍有上限管制,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雖有較大定價自,但貸款利率仍有下限規定,存款利率不允許上浮。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影響主要通過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的直接調控方式進行,致使央行利率變動對銀行存款利率影響較小。
2、銀行存款利率調整的有效性不強。利率調控體系不完善,就難以正確確定利率的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更難以體現市場對價格走勢的預期,再加之利率調整的決策過程較長、利率決定方式多樣,所以,銀行利率調整對投資,消費的影響不明顯,由于利率與居民儲蓄,消費之間的關聯性微弱,影響了利率調整的效果。
3、銀行間市場利率變動難以反映貨幣政策操作意圖。我國貨幣政策操作以數量調控為主,即央行通過調節基礎貨幣來調節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商業銀行則通過調整超額準備率來應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調整,這種數量調整不一定是對資金供求價格的反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抵消貨幣政策操作的作用,使貨幣政策操作的靈敏度降低。
三、我國推進利率市場化的對策
1、理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完善央行利率調控體系。利率是貨幣政策的重要傳導渠道,應強化中央銀行利率引導市場利率的作用,而且要通過貨幣政策工具間接影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改變直接調整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調控方式。
二、市場勢力與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測度
1.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江蘇省作為我國最早開始農村金融改革的試點地區之一,各項改革措施和成效均在此得到較全面的反映。截至2013年末,江蘇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85604.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4%;貸款余額61836.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6%。此外,江蘇省內縣域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呈現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地不同的農村經濟發展格局,對于我國東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區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能夠反映出不同金融市場結構下利率市場化對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影響的內在差異。本文以江蘇省33個縣域農村金融市場以及縣域內33家農村信用社為樣本,其中,蘇南12家,蘇中9家,蘇北12家。研究數據來源于2000—2011年《江蘇省統計年鑒》和相關年度的各家農村信用社財務報表。
2.江蘇省農村金融市場競爭程度和農村信用社市場勢力(1)縣域金融機構數縣域金融機構數是指縣域金融市場上銀行類金融機構的家數,該指標反映了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程度。2000—2011年江蘇省縣域金融機構數變化趨勢考察期內,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地區縣域金融機構數平均依次為9家、8家和7家。2000—2007年,三地區縣域金融機構數增長緩慢;2007—2011年,數量激增。其中,蘇南縣域金融機構數增幅最大,為66.7%;蘇中次之,為57.1%,蘇北最小,為50.0%。(2)農村信用社市場份額本文以農村信用社市場份額(MS)來衡量其市場勢力,計算公式為MS=Nit/Xit,其中Nit表示第i家農村信用社t時期的存、貸款規模,Xit表示第i個縣域t時期的農村金融市場存、貸款總規模。2000—2011年江蘇省農村信用社市場份額變化趨勢。蘇北地區農信社市場份額顯著大于蘇南和蘇中地區,三地區農村信用社市場份額均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2000—2008年,蘇北地區農村信用社市場份額升幅最大,蘇中和蘇南較為平緩;2008年以后,三地區農村信用社市場份額均顯著下降,其中蘇北降幅最大。
三、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影響因素實證及結果分析
1.模型設定與變量選擇為進一步驗證前文提出的假說,本文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Two-wayFixedEffectsModel)對利率市場化進程中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勢力與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該模型可以有效消除普通模型存在的自相關問題,有效控制那些不隨時間或不隨截面變動的因素,在變量選擇方面,本文選用縣域金融機構數和農村信用社市場份額作為市場結構變量,分別衡量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程度和農村信用社的市場勢力。根據本文假說,農村金融市場機構數對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具有負向影響,農村信用社市場份額對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具有正向影響。利率政策變量用政策允許的利率浮動上限來表示,利率浮動上限提高會提升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價格,擴大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利率政策變量預期與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正相關。本文的風險變量主要指信用風險,以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率衡量,由于不良貸款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存在滯后性,因此對不良貸款率取滯后項,預期與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正相關。農村信用社的營運能力變量則通過權益比、存貸比、收入結構以及平均營業成本率表示。其中,權益比表示農村金融機構的資本化水平,預期與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負相關;存貸比表示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運用能力,該比率越高說明其資金配置能力越強,預期與農村金融市場效率負相關;收入結構衡量農村金融機構的收入結構和產品創新能力,該比值越高表示收入來源越單一,創新能力不足,其與金融市場效率損失正相關;平均營業成本率衡量農村金融機構的管理水平,該值越大說明金融機構的邊際成本越大,但也會帶來金融機構貸款價格的提高,因此與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的關系不確定。本文選用縣域人均GDP和第一產業占比這兩個指標作為宏觀經濟環境變量,其對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的影響有待進一步檢驗。
2.回歸結果分析與討論利用Stata12.0軟件,對上述雙向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結論:第一,利率市場化會提高農村金融市場的貸款價格。根據實證結果可知,三地區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上限均與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顯著正相關,即實行利率市場化會提高農村金融市場的貸款價格、擴大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據此,假說一成立。第二,利率市場化對不同市場結構下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的影響存在差異。蘇南樣本中,縣域金融機構數與農村信用社市場份額兩個變量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在競爭性較強的農村金融市場上,農村信用社市場勢力對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無顯著影響;蘇中樣本中,縣域金融機構數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農村信用社市場份額在5%顯著性水平上與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正相關,表明在競爭性稍弱的農村金融市場上,農村信用社市場勢力會增加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蘇北樣本中,縣域金融機構數在5%顯著性水平上與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負相關,農村信用社市場份額在10%顯著性水平上與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正相關,表明在壟斷程度較高的農村金融市場上,農村信用社市場勢力會顯著增大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據此,假說二成立。第三,風險變量與營運能力變量對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的影響基本符合預期。蘇南和蘇中地區的不良貸款率與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顯著正相關,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越多,風險溢價越高,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越大。蘇北地區農村信用社權益比與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顯著負相關,說明農村信用社資本化水平越低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越大。三地區存貸比與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不相關;農村信用社收入結構與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顯著正相關,表明農村信用社業務形式越單一、利息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越大,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越大。蘇北與蘇南地區平均營業成本率與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顯著負相關,其原因在于營業成本增加引起貸款價格上升,但是貸款價格上升幅度小于營業成本上升幅度,由此造成貸款價格與邊際成本的偏離程度減小,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減少。第四,衡量農村地區宏觀經濟環境的變量中,蘇南地區的人均GDP與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正相關,表明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農村信用社邊際成本降幅越大,但由于農村信用社貸款價格的降幅小于邊際成本降低的幅度,造成兩者的偏離水平增加,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增大。此外,蘇南和蘇中地區的第一產業占比與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負相關,說明農業占比提高會降低農村信用社貸款價格,從而減少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損失,這主要與我國對農業信貸的利率優惠政策相關。
1.增加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由于我國商業銀行長期將存貸款利差作為其最主要的盈利方式,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業務以及投資業務的數量和質量都非常有限,這使得我國的商業銀行的競爭力飽受詬病,但是通過利率市場化改革,我國的商業銀行在一定程度上將會擁有一定的自主定價權,也就是說我國的商業銀行擁有了利率定價權,這會使得商業銀行可以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有效的引導銀行資本動向,對市場的敏感性也進一步增加,并且通過市場的供求關系,將會淘汰一些競爭能力較弱的商業銀行,幫助那些競爭能力較強的商業銀行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和空間,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整體競爭力,這對于完善我國金融市場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創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在利率管制時期我國的主要將存貸利差作為銀行的主要的盈利業務,由于該業務的盈利能力極強,使我國地方性商業銀行對于其他的金融服務業務的開展以及創新缺乏動力,而將銀行的主要資源應用于銀行的吸存業務,這使得吸存業務的競爭逐漸白熱化,商業銀行不斷推出各種吸存手段,市場競爭的不正當性逐漸顯現,這也體現了我國商業銀行的一種極為病態的心理。但是在利率市場化之后,隨著存款利率的提高,存貸利率的縮小,使得商業銀行將會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以及銀行的綜合能力來決定吸存利率,從而使市場的存款利率公開化,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環境更加公平。
(二)利率市場化對商業的挑戰
1.直接減少我國商業銀行利潤我國的商業銀行與國外運作相對成熟的商業銀行相比長期依賴存貸款利率盈利,造成了我國商業銀行過于依賴存貸款的利差,從而嚴重影響了我國商業銀行的其他金融業務的開展,以及對金融業務進行創新的動力。我國的利率市場化將會直接導致我國的存款利率迅速上升,尤其是活期存款利率的上升,根據央行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活期存款總規模在2013年超過了16萬億元,而我國的活期利率僅有0.35%,我國的商業銀行僅通過活期存款賺取的利差每年就高達上千億,而在同期我國商業銀行的總利潤規模總量也就8000億人民左右,由此可見市場利率化對于商業銀行利潤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甚至有相當一部分的金融學者估計存款利率市場化將會是我國很多的金融機構破產,甚至我國的四大商業銀行將會結束高利潤的時代,甚至在四大商業銀行中會有銀行出現虧損。利潤規模的降低僅僅是我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困境之一,另一個困境就是存款的外流,近一段時間我們就可以發現由于余額寶等貨幣基金的出現,使得活期存款從商業銀行大量流出,據央行統計,現階段已經有超過5000億的活期存款從我國的商業銀行流出,由此可見利潤的降低以及存款的減少,將會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沖擊。
2.利率風險增加由于存款利率的市場化將會徹底改變我國的金融市場的格局,將存款利率的變動交由市場自行決定,也就是說存款利率將會受到供求關系的直接影響,這就直接增加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市場利率的多變性以及不確定性將會使我國的商業銀行直接暴露在利率風險之下,尤其是我國商業銀行長期執行的是央行規定的存款利率,對于市場風險的評估能力差,這就增加了我國商業銀行在面對利率市場化的風險,對于利率缺少有效的評估機制將會導致我國的商業銀行衍生更多的金融風險,其中比較主要的風險有定價風險、收益曲線風險、基準風險以及期權性風險等,我國商業銀行應對這些風險的能力至今尚不確定,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自身已有的風險評估機制進行風險的規避,但是我國很多地方性商業銀行將會直接面對這些風險,在利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其發展前途堪憂。由于我國商業銀行主要利潤來源是存貸款利差,利率的市場化造成存款和貸款利率之間的差值進一步減小,同時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增加,使得貸款資金的和金融投資的風險進一步增加,以我國的工商銀行為例,其主要贏利點就來自原于存貸款利差,其中間業務以及金融服務業務在工商銀行的總利潤中僅占不到30%,這種盈利結構的缺陷,進一步加劇了工商銀行所面對的風險。
3.商業銀行潛在信用風險增加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意識明顯不足,尤其是在利率市場化之后,存款利率的上升對于商業銀行盈利的壓力進一步增加,商業銀行會將現有資金的投資結構進行調整,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中,但是這些項目一旦出現大規模債務違約將會直接降低我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將會使我國的商業銀行爆發信用危機,由此可見潛在信用風險的增加,將會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的巨大威脅。
4.商業銀行競爭壓力加劇在利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地方性商業銀行依靠利差的生存模式會被終結,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美國利率市場化之前,美國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業務占到銀行總業務量的80%以上,但是在經歷過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后,美國商業銀行的存貸款的業務量已經不足50%,商業銀行的核心業務也發生了改變。美國商業銀行的轉型過程也必然是我國商業銀行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商業銀行將會面臨金融產品創新以及金融服務創新等眾多創新過程,這將會使得商業銀行為爭奪客戶所發生的直接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商業銀行也面對銀行和客戶之間的競爭加劇。市場競爭的加劇將會給我國商業銀行面臨更大的盈利壓力,極大的增加了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同時我國政府開放了商業銀行牌照的發放,據最新的數據顯示我國最新發放的銀行牌照共67塊之多,這使得商業銀行在面對資金壓力的同時又加上了更加殘酷的同業競爭,這使得我國商業銀行在面臨利率市場化時將面臨更大的金融風險。
二、我國地方性商業銀行防范利率風險的策略與措施
(一)對地方商業銀行結構重整從顧客角度出發,在理論管制階段,顧客把資金放到不同銀行中,不過利率在實現市場化后,會把這些資金都匯集到一家銀行里,產生大量的存款從而得到高利潤。這個時候,國有商業銀行會控制所有優良的大顧客和項目,地方商業銀行得到的市場份額很少,擔任的角色都很小。另外,不同銀行競爭的核心就是中高端私人顧客以及中小型企業。
(二)改變觀念,立足市場針對利率市場化將徹底改變過去單純依靠存貸利差和存貸規模擴張來獲取利潤的客觀現實,我國地方商業銀行應從根本上確立以效益為中心的集約化經營戰略。首先,實行扁平化管理。把顧客經濟制度為憑借整改業務流程,組織一個顧客小組或經理為顧客制立一系列處理方案,從而有效實行各種業務。
1.重新定價風險又稱期限錯配風險,代表未來利率變動的情況下,因銀行資產與負債期限不匹配,從而使資產與負債重新定價不同步,導致資產相應的利息收入變動與負債相應的利息支出變動不對稱,進而影響到銀行利潤和經濟價值。當前我國銀行業普遍存在短存長貸的期限錯配現象,即運用短期存款發放中長期貸款,當利率上升時,中長期貸款收益依然保持原有的固定利率水平,短期存款成本卻需要隨著利率上升而增加,銀行利潤和經濟價值將因此而降低。
2.基準利率風險是指在資產負債期限結構一致的情況下,如資產利息收入和負債利息支出所依據的基準利率未同步變動,導致銀行利差較前期發生變動而形成的風險。在我國利率未完全放開的背景下,商業銀行面臨的基準利率風險主要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對存貸款基準利率的非對稱性調整。自1991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一年期基準利率共計進行了18次非對稱性調整,在此期間,一年期存貸款最大基準利差達到3.6%,最小利差為0,基準利率風險對銀行利潤與經濟價值的影響不容忽視。
3.收益率曲線風險又稱期限結構風險,收益率曲線是表示金融工具期限與收益率關系的圖譜,當長短期利率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時,收益率曲線將出現非平行移動,這一期限利差的變動也會使得商業銀行持有的金融工具的收益和經濟價值受到影響。如圖2所示,近年來銀行間市場國債收益率曲線呈現平坦化的趨勢,長短期國債收益率差異收窄,銀行持有債券資產的收益和價值面臨的收益率曲線風險不斷加大。
4.期權風險是指商業銀行業務中內置有選擇權條款,業務存續期間參與人可根據利率變動方向作出改變其原有安排的決策,以達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卻會對銀行的財務狀況帶來負面影響。如預期利率降低時,貸款人可能會選擇提前還款并重新續貸,以降低其融資成本;預期利率上升時,存款人可能會提前支取并續存,以增加其利息收益。隨著銀行業務品種的多樣化、客戶行為的理性化,此類期權性風險對于銀行利潤與經濟價值的影響將日益突出。
二、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敏感性缺口分析
在商業銀行內部,運用模擬高級計量方法分析利率變動對經濟價值的影響更能滿足實際風險管理的需要。但此類方法對數據的精確性、完整性要求極高,公開渠道無法取得。因此,本文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兼顧重新定價風險、基準風險和收益率曲線風險,對利率變動對商業銀行凈利息收入的影響進行評估,期權風險暫不納入本文分析范疇。
1.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RSG)是指一段時期內商業銀行利率敏感性資產(RSA)與利率敏感性負債(RSL)之間的差額,即RSG=RSA-RSL。利率敏感性資產與利率敏感性負債分別代表一段時期內需按照市場利率重新定價的資產與負債。當RSA>RSL,代表存在正缺口,屬于資產敏感型,當市場利率上升時,銀行凈利息收入會隨之增加。當RSA<RSL,代表存在負缺口,屬于負債敏感型,當市場利率上升時,銀行凈利息收入將有所減少。可見,商業銀行需根據市場預期靈活管理其資產負債頭寸與期限結構,以應對利率波動風險。
2.上市銀行利率敏感性缺口本文選取我國15家上市銀行為樣本,對各家銀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進行比較分析,數據來源于各家銀行2014年半年報。數據顯示,15家銀行各期限累計利率敏感性缺口均為正值,其中10家銀行1年以內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為負,代表2/3的銀行均為短期負債敏感型,短期內面臨利率上升、凈利息收入下降的風險,1/3的銀行為短期資產敏感型,短期內面臨利率下降的風險;13家銀行1年以上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均為正值,代表大部分銀行均為中長期資產敏感型,中長期面臨利率下降的風險,其余2家銀行為中長期負債敏感型,中長期面臨利率上升的風險。
3.利率變動對上市銀行凈利息收入的影響2014年11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意外下調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同時為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從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至1.2倍。上述政策后,各家銀行貸款利率基本按照下調后的標準執行,存款利率則因各家銀行競爭力的不同而出現差異化。以央行此次調息為背景,本文假定各家銀行維持2014年6月30日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不變,各時間段內的資產負債在該時間段的中點重新定價,據此分析上述利率變動對銀行1年內凈利息收入的影響。其中,以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作為利率敏感性資產利率變動的模擬情景,而利率敏感性負債利率變動則假定降息前均為基準利率,降息后存在三種情況:一是按照下調0.25個百分點后的存款基準利率執行;二是較下調后的基準利率上浮10%;三是較下調后的基準利率上浮20%。對于1年以內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上市銀行半年報中僅劃分了3個月以內、3個月至1年兩個時間段,未細分出3個月至6個月這一時間段,因此對3個月至1年這一時間段內的利率變動采用6個月利率和1年期利率變動幅度的簡單加權平均數。可見,本文的分析可將重新定價風險、基差風險和收益率曲線風險均涵蓋在內。數據顯示,當存貸款利率均按降息后的基準利率執行時,利率敏感性資產形成的利息收入與利率敏感性負債形成的利息支出均成下降趨勢,但由于貸款基準利率下調幅度大于存款基準利率,導致所有上市銀行的凈利息收入有所下滑。當貸款利率按降息后的基準利率執行,存款利率較降息后的基準利率上浮10%的情況下,3個月內的存款利率實際比之前的基準利率僅降低0.015個百分點,簡單加權平均后3個月至1年的存款利率反而上升了0.015個百分點,此情景下,上市銀行凈利息收入降幅進一步擴大,所有銀行均超出了其2013年凈利潤的15%。當貸款利率按降息后的基準利率執行,存款利率較降息后的基準利率上浮20%的情況下,3個月內的存款利率實際比之前的基準利率上升了0.22個百分點,簡單加權平均后3個月至1年的存款利率上升了0.28個百分點,因此各家銀行凈利息收入受到利息收入減少和利息支出增加的雙重侵蝕,下降幅度均達到2013年凈利潤的25%以上。
二、均值分析
為了對23個影響因素的重要性進行評價,首先使用SPSS軟件計算各個指標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并根據均值的大小進行排序,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影響長春地區一般客戶銀行選擇行為的首要五個因素分別是:服務質量、服務效率、服務費用低、銀行職工待人禮貌和自助銀行地理位置便利。而最不重要的五個影響因素分別是:在我周圍流行、被家庭使用多年、銀行的網上營銷活動、創新產品和銀行的廣告。可見,個人客戶選擇銀行時更關心的因素主要與顧客服務、服務費用低以及自助銀行的地理位置便利性相關,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服務質量”(均值=4.57)。而第三方的影響、創新的銀行產品以及銀行的宣傳對消費者的影響較小。如果考慮到被試者的性別差異,對男女客戶分別進行分析,最終得到了相類似的結果。如表3所示,無論男女,首要的五個因素依然主要與顧客服務、服務費用低以及自助銀行的地理位置便利性相關,而最不重要的五個因素也與之前分析相同,分別是關于第三方的影響、創新的銀行產品和銀行宣傳。對性別進行的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進一步驗證了上述結論,如表3所示,除了“服務效率”和“存款利率高”之外,其余影響因素在性別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在顯著性水平為0.05的前提下,P>0.05)。可見在性別差異方面,分析結果與上述不區分性別的均值分析一致,即性別差異對個人客戶銀行選擇影響不大。
三、因子分析
為了提高實證研究的質量,本文還采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因子分析是用來定義一般客戶銀行選擇標準的一種方法,有利于進一步探索影響客戶銀行選擇的潛在因子,從而以更加全面的視角看待銀行選擇行為的決定因素。本文先使用軟件分析提取23個影響因素的公共因子,公共因子提取之后再檢驗各個因子的內部一致性,刪除信度較低的因子,從而獲得可靠性更高的個人客戶銀行選擇行為的影響因素模型。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時,樣本的KMO值為0.739大于0.5,且Bartlett'sTest的相伴概率值為0,表明適合做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提取出六個公共因子,具體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六個公共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了66.751%,表明六個公共因子提取了21①個原始指標大部分的信息。為了得到經濟含義更清晰的因子,用最大方差法進行因子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陣,具體結果見表5。分析結果顯示:(1)表5中第一個因子F包含支行地理位置便利、自助銀行數量多、支行數量多和自助銀行地理位置便利這四個因素,共同反映了銀行網點對客戶的便利程度,因此命名為網點便利性。(2)第二個因子F2主要包含存款利率高、貸款利率低、信用卡沒有年費、服務費用低和向銀行申請貸款容易這五個價格影響因素,命名為服務價格。(3)第三個因子F3包含的五個項目分別為服務質量、服務效率、銀行重視顧客關系、營業時間的長短、周末和法定節假日營業。因子F3在服務質量、服務效率、銀行重視顧客關系三個因素上的載荷較多,在營業時間的長短和周末及法定節假日營業上的載荷相對較少。營業時間的長短和周末及法定節假日營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反映銀行的顧客服務狀況,因此可以把第三個因子命名為顧客服務。(4)第四個因子F4包括創新產品、銀行的廣告、銀行的網上營銷活動三個指標,這三個指標描述的是銀行對客戶的宣傳活動,因此將第四個因子命名為銀行宣傳。(5)第五個因子F5包含銀行職工待人禮貌和銀行的公共關系活動兩個影響因素,反映了銀行自身的形象塑造行為,因此將該因子命名為形象塑造。(6)第六個因子F6由被家庭使用多年和家人、朋友或親戚的建議兩個指標構成,描述的是第三方對個人客戶銀行選擇行為的影響,因此將其命名為他人建議。因子分析過程中計算得出的因子方差貢獻率反映的是各個因子的相對重要性,表6顯示了各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由表6可知,六個因子中最重要的三個因子(方差貢獻率由大到小)分別為因子F1、因子F2和因子F3。因子F1的方差貢獻率為26.166%,說明了網點便利性是影響個人客戶銀行選擇的最重要因子。因子F2的方差貢獻率為13.014%,表明服務價格是影響個人客戶銀行選擇的次要因子。因子F3的方差貢獻率為8.375%,是影響個人客戶銀行選擇的第三重要因子。通過對各因子重要程度的評價可知,個人客戶在選擇銀行的時候,十分重視銀行的網點便利性、服務價格以及顧客服務,該結果與上述均值分析的結果基本一致。在因子分析之后,為了進一步了解上述影響因素及提取的各個因子在評價客戶銀行選擇行為的可靠性,本文使用克朗巴哈(Cronbach)內部一致性系數(α系數)對數據進行了可靠性檢驗。分析顯示,該指標體系總體的α系數為0.826,六個因子的α系數如表6所示。檢驗結果表明,因子F5的α系數較低,因此將該因子從模型中刪除,其余的因子都通過了檢驗,α系數都大于0.5,表明該評價模型具有較高的信度。最后,從因子的整體結構可以發現,提取出來的公因子與理論預測比較一致。表7為因子分析結果與理論預測相對比的模型,由表7可知模型擬合結果比較一致。
二、相關的風險管理措施和應對策略
1.加快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中小銀行倒閉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那么為了保障存款人資產的安全性,存款保險制度應運而生,根據最新國務院允許銀行破產倒閉這種觀念的產生,加快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也就順理成章。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對于城市商業銀行而言是弊大于利的。傳統意義上城市商業銀行憑借自身與當地政府這種不謀而合的默契,往往會產生一定的低效率,因為作為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種自然壟斷的獨特優越性,一旦出現問題,比如齊魯銀行事件,必不會出現破產倒閉的現象,最多只會在聲譽上造成一定的影響。存款保險制度一旦推出之后,政府或者地方財政部門會完全放開手腳,城市商業銀行也就失去這道天然的保護屏障,這對于城市商業銀行來說是一種正面的激勵作用,會促進城市商業銀行加強風險管理,提高運營效率,增強市場攻擊力。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對于廣大的城市商業銀行而言,是利好的消息,從長遠來看,對整個實體經濟的運行環境和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固也起到保障作用。我國隨著利率市場進程的加快,銀行的利差呈現縮小的趨勢,這必將導致一批經營不善的銀行面臨破產清算的風險,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在這樣的情況下更顯的尤為緊迫。銀行保險制度的建立為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的推進保駕護航。從長期來看,金融體系需要建立一個銀行退出機制,這也就需要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同時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加大了商業銀行的運營成本,利潤減少,這必將給銀行的經營帶來一定的問題。綜上所述,推出存款保險制度的舉措勢在必行,但要使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真正能夠有利于金融業的發展,為利率市場化的推行保駕護航,就必須充分考慮到存款保險制度的利弊,建立合理有效的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