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8: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技能培養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表演藝術是以演員自身來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是人演人的創作活動,不要以為演員具有人類的一切情感內容,就能表現出“人物”的情感活動,而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能訓練與文化藝術修養。
1專業技能訓練
1.1形體訓練
對于演員來說,形體是最基本的創作材料。形體訓練,即對演員進行科學、規范的形體基本功訓練,對演員原有的未經訓練的自然形態進行改變,使其端正、舒展、靈活自如、得心應手,具有演員所需要的可塑性。扎扎實實地打好身體的基本功,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說的:“把粗糙的身體變得細膩些。”戲曲演員要完成基本功訓練。主要是訓練腰功、腿功、身段、臺步、軟硬毯子功、跳轉等。戲曲演員必須經過長期嚴格的基本功和技術訓練,積累大量的程式手段,具備扎實的“功底”才能勝任本職工作。因為戲曲表演特征對演員來說,①有嚴格的行當區分(例如:生、旦、凈、末、丑)和程式化,一般不跨行當表演;②戲曲表演給予觀眾的視覺感受是通過演員在舞臺上的“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來完成的,它比現實生活的自然形態和影視、話劇等藝術形式更夸張,具有很強的象征寫意性;③戲曲表演受外部音響伴奏的節拍與弦律的約束,具有一定的規定性。演員是在規定情境中,運用自己形體的多種變化去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
1.2程式技巧訓練
程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最基本的表現手法;程式是生活的模仿,又是生活的概括、夸張、裝飾甚至變形;程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程式化表演是中國戲曲的主要特征之一,如表現人物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活動,有水袖、甩發、翎子、帽翅、髯口、指法等程式技巧,表現一定規定情境的有:“趟馬”、“走邊”等;表示兩軍交鋒的有:“小快槍”、“三十二刀”、“打群檔”等。演員只有經過長期的形體程式技巧訓練,形體動作才能完全適應戲曲舞臺的需要。才能使體驗得到準確、生動、鮮明的體現。試想一個演員上了臺一沒腰功,二沒腿功,臺步走不了,靴子不聽使喚,甩發纏在一起,還怎么演戲,滿肚子的理論和角色體驗也將化為烏有。
過去一些著名戲曲演員,雖然他們沒有高深的理論,但是他們通過長期技術訓練和舞臺經驗,掌握了舞臺表演程式技術的規律,加上自己對生活的觀察、理解、感悟,因而他們在臺上的一舉一動、一顧一盼,總是那么協調,達到了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的境地,他們在戲曲舞臺上創造的任務格外豐滿,光彩奪目。
1.3戲曲音樂、唱腔、念白的訓練
演員對戲曲音樂(文武場)、唱腔板式及轉換、道白等都必須認真去學習掌握,音樂、唱腔、念白在戲曲表演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戲曲一般講是離不開鑼鼓、離不開音樂的。鑼鼓和音樂是每出戲都不可缺少的。音樂包括打擊樂在戲曲中的作用有4個方面,即:①表達人物的思想情感;②介紹時間;③介紹地點;④烘托氣氛。總起來說,就是介紹規定情境和幫助刻畫人物,傳達人物內在情感的外部節奏。所以學習研究音樂、鑼鼓、唱段極式等是演員的必修課。一出戲的氣氛節奏是跟人物的情感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演員只有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內在節奏,全劇外部節奏才能找準。音樂是整個精神活動的一部分,是隨著內心節奏和外部節奏而進行的。演員把人物的內部節奏、內心情感找準了,音樂才能找準確,以人物的情感、節奏來決定音樂,并運用音樂使人物的情感節奏更鮮明、更生動。演員掌握了鑼鼓音樂知識,對所扮角色的情感、情境找準了,才能懂得該打什么鑼鼓點,用什么唱腔,安什么過門,用什么手勢、姿態、身段、舞蹈。才能準確地把握表演的節奏、速度、力度等,知道怎么適應鑼鼓、怎么適應音樂、怎么適應舞臺條件、怎么調度更能表達人物的情感等,使所扮演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唱腔、念白是戲曲演員的必修課,唱念是戲曲表演中極其重要的手段,在戲曲中唱念深刻體現著人物及故事情節的變化,演唱要將情、腔、字密切結合起來,以聲傳情、以情動人,感染觀眾。演員就必須學習咬字吐字、氣息控制、行腔韻味、念白等,必須在技術技巧上刻苦學習,才能完成對所扮演人物完善、真是、深刻的體現,使觀眾聽其聲知其意,達到真正的藝術表演效果。
2文化藝術修養
2.1文化修養
新課程標準強調語言的運用能力,英語書面表達能力的高低也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實踐課,通過書面寫作訓練,能促進學生更準確地掌握語音、詞匯、語法等知識,并培養豐富的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從近幾年的高考情況來看,書面表達以成為考查學生寫作能力的固定題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必須重視寫作訓練,為學生今后進一步深造或進入社會用英語進行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
1.注重抓好學生的語言基礎
加強詞匯和基本句型訓練。單詞和句子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沒有豐富的詞匯和組詞造句能力,寫作就成了一句空話。高考英語書面表達評分標準第五檔(很好)的要求是:覆蓋所有主要內容;應用了較多的語法結構和詞匯;語法結構或詞匯方面有些許錯誤,但為盡力使用較復雜結構或較高級詞匯所致;應用簡單的語句間的連接成分,使全文結構緊湊;達到了預期的寫作目的。可見,高考英語書面表達評分標準在語言的運用上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說,高考英語書面表達在考查考生語言準確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用詞的得體性、表達方式的多樣性。如果考生僅運用基礎的詞匯和基本的句型,寫出的文章不能體現出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即使要點齊全,表達沒有語法錯誤,也是難得到較高的分數。因此,考生應該對所寫文字進行加工潤色,不僅要考慮使用一些表連貫的連詞或副詞以增強文章的連貫性,流暢性和可讀性,而且還要有意識地將一些“低級詞匯”換成“高級詞匯”,將一些“簡單結構”換成“高級結構”(如倒裝句、強調句、省略句、主從復合句、對比句、分詞短語、介詞短語等),以凸顯文章亮點,增加得高分的機會。
加強學生的語法基礎訓練。所謂語法大錯是指句子結構、時態、語態、從句、非謂語結構、主謂一致等方面的錯誤;所謂語法小錯是指名詞單復數、單詞拼寫、介詞、代詞等方面的錯誤。盡管目前書面表達給分原則重內容要點,語法要求相對寬松,然而大的語法錯誤會影響文章內容的正確表達。此外,小的語法錯誤如果出現多了,也會令評卷老師覺得覺得考生的英語基礎不扎實。如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常被考生忽略,許多考生習慣隨手點個逗號,殊不知這會在書面表達中造成嚴重的錯誤。如IamLiHua.Ilikepandasverymuch.這是兩個句子,但很多考生會寫成IamLiHua,Ilikepandasverymuch.標點看擬小事,但對書面表達來說卻不可小視。
加強朗讀和背誦。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英語作文也是如此。平時多讀多背好文章、好句子,寫作時就會有話可說。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堅持讓學生多背課文,從而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我國英語界老前輩葛傳規教授在其專著《英語寫作》(TheWritingEnglish)中談到解決中國學生用英語寫作的困難時說:“Yououghttoreadverycarefully.Notonlyverycarefully,butalsoaloud,andthatagainandagaintillyouknowthepassagebyheartandwriteitasitwereyourown.”這清楚地說明了熟讀成誦對寫作是多么重要。英語教師平時要鼓勵和指導學生多讀多背,堅持不懈,以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
2.教授學生一定的寫作技巧
寫作就像蓋房子一樣,有了材料,還要把這些材料以一定的形式堆放在一起才能建成房屋。如何把句子組合到一起,就成了寫作成敗的關鍵所在。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如要注意各種文章文體的不同、時態的前后照應、合理使用連接詞等。尤其讓學生注意一下幾點:
2.1認真審題,理順要點。
審題,即考生動筆前通過仔細閱讀試題,明確題目要求,明確文章體裁,確定人稱和時態、語態,這樣才能避免問不對題,保證表達準確。
理順要點是保證寫作內容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辦法。考試中,有的書面表達的題目要點并非按事件發生的順序出現,這就要求考生要通過嚴密的構想對題目要點加以條理化,最好在動筆之前將試題中的要點用筆標出,然后按事件先后順序或各要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各要點排列好。如果是看圖作文,則要依次觀察每幅圖,將其所要表達的的意思加以連貫,構思出文章的整體框架。因此,理順要點既可保證不遺漏所要表達的信息,又可使表達的內容條理清楚。
2.2明確內容,把握要點。
從書面表達的評分標準我們可以看出,寫全文章所需的內容要點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考生在審題后要將內容要點用提綱的形式逐條羅列出來。提綱包括標題式提綱和句式提綱。標題式提綱就是用短語和詞組列出文章的層次和段落以及各層次、各段落的順序。這種提綱的特點是簡潔、清楚。句式提綱是用完整的句子列出的提綱,這種提綱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輪廓。有了提綱,寫出的文章才會要點齊全,層次分明。
2.3學會變通,變難為易。
書面表達不同于漢譯英,較為漢譯英有較大的靈活性,學生做題時一定不要拘泥于對原材料進行硬譯,可以靈活一點,拐彎抹角地表達出來。一句話正說不行,反過來說;如果還不行,再換一種方式表達。如果記不住failintheexam,可以換成notpasstheexam或notdowellintheexam。總之要用自己最熟悉的句式來表達,而不要用沒有見過的句型,并盡量用簡單句寫。
2.4注意英漢差異,運用地道英語。
在英語寫作時,許多學生經常先在腦海你用漢語構思,然后將腦海思好的漢語譯成英語,讀起來很拗口,句子生硬,令人費解。其原因就在于學生不明白英漢兩種語言表達上的差異。例如“紅茶”被寫成“redtea”,英語應為“blacktea”。這種差異只有在平時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斷累積,才能在實際中應用的恰到好處,英語寫作才能更規范、更符合英美人的表達習慣。
2.5仔細檢查,認真修改。
考生寫完初稿后,切不可匆忙撰寫,而要從頭至尾檢查一遍所寫文章,特別要注意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檢查所寫文章上下文是否連貫、句子銜接是否自然流暢、所用的連詞是否合適;主謂是否一致;動詞的時態、語態、語氣的使用是否正確;詞組的搭配是否合乎習慣,是否有大小寫、拼寫、標點錯誤等。卷面不整會直接影響閱卷老師的閱卷情緒。因此,考生書寫一定要工整、規范,卷面一定要整潔,從而給閱卷老師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一、堅持教育目標,改進思想政治課教育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為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改變目前思想政治課薄弱、籠統、抽象、被動、以灌輸為主的狀況。
1.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系統教育和形式教育。思想教育可以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系統教育和時事形勢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從動態上吸收改革開放的新鮮空氣,了解社會主義進程,明確新形勢下的人才標準,增強成才的目標意識和緊迫感。
2.加強低年級學生的信念教育。高叫氏年級學生多在十八、九歲,對其生理、心理研究表明,這個階段是人生觀、世界又卿衫成的關鍵時期,對青年成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社會主義信念的理勝教育,使每個學生掌握必備的社會主義理性知識,了解翻門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國情,清醒地認識我們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激發學生成才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3.加強高年級學生的職前教育。以就業為背景開展以職業理想為核心的職業道德、職業紀律和職業習慣教育,使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理想,并在此推動下形成自覺成才的動力機制。職前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在具體實施上采取理論研究工作和教育工作相結合,思想教育工作與業務相結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業務規范與思想教育相結合的方式。
4.德育課幫助認清自我。把制定成才計劃作為開發習澹力因素的主要內容,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指導學生。通過教育指導學生確定立才目標,并根據自身隋況揚長避短,制定具有成才具體措施的成洲核J。學生工作也要從‘‘包”到“放”,從“管”到“導”,指導每個學生制定和落實學習寶俄d,使學生會學習、會自我管理、自我引導。在改善和加強思想教育的同時,我們必須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把思想教育同基礎教育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具體思路是:①以開發非智力因素為重點,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質的培養;②以拓寬知識面為基本點,更新知識結構,贏得競爭優勢;③以方法論為主線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轉變思維方式,提高思維質量。
二、進行全面素質教育,拓寬知識面,嚴格考核要求
1、文化基拙課系列為確保學生的文化素質,對文化基礎課應當嚴格要求,嚴格考核標準,強調基礎素質的培養。以加強四“基”(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基本知識和基本素質)為主導,從人文、社會、體育、外語、藝術、技術、自然科學等各方面打下堅實的、全面發展的基礎。
2、專業課系列專業課教育是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開發專業技能確定一批專門課程,一般應包括:政治經濟、基礎會計、財務會計、高級會計、審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等。對這些課程力求概念準確、條理清晰,符合大綱要求,加強實踐環節,理論聯系實際,內容豐富且應反映學科新成果。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從知識的深度把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力吩專業教育,拓寬例衛知識面,培養復合型人才專業教育階段的任務提歲寸學生進行以就業為背景的職業素質的培養和訓練,塑造專業精神,增強專業成就感。
l、專業知識面。拓寬專業面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現布勺科學發展不斷向宏觀和微觀延伸,學科之間不斷分化和綜合,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我們的專業概念要有動態感、交叉感,要點面結合、遠近結合。其二要以未來人才市場需求預測為依據,以耳七生為基礎才刀波行業、部門限制,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專業課可以按必修課、限制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三個模塊來設置。專業必修課設置原則是應反映本學科專業領域內最基礎、最重要、最現代的內容和方法,在設置上形成系列。同時,開設多層次必修課,并相應開設選修課程,供學生拓展知識面,適應某些專業特殊需要,幫助學生牢固掌握課內知識。限制選修課的設置主要用于專業定向和非規模人才的培養。限制性選修課按專業方向或培養規格組成一個模塊,使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知識面。任意性選修課主要用于培養符復合型才。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或需要任意選擇。學生可以從全院公共選修課模塊中選修,優秀學生可以選讀第二專業或輔修專業。么扎實掌握專業技能在專業課的設置中,應選擇一定數量的本專業最基礎、最重要的課程進行強化訓練,促使學生扎實掌握專業技能。強化劃練的指導原則是理論聯系實際,主要內容有會計實務應用訓練,操作訓練,思維勺1!練。
3、塑造專業彩粉申專業精神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物,是高職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在經濟管理工作中的具體表現。其核心內容是:崇尚公平競爭和艱苦奮斗;崇尚開拓與創業;鼓勵對事業的追求;強調生活的富有來自勤奮的工作;強調個人的能力、毅力、智慧和決心;注重理性分析,講求實效和辦事效率。具備這種精神,才能使畢業生在澎烈的市場競爭中表現非凡。
4、增強專業成就感專業精神的塑造離不開專業成就的有利支持。月袱胃專業成就是指本專業已獲得的成果和本專業值得驕傲、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偉大人物的有機統一。當學生進人本專業學習時,本專業的成就激起他們開創新刀也的沖動和幻想。當這種沖動和幻想與他們已掌握的高深知識和技育崖潔合起來時,就會轉變為一種現實的創新意識,從而推動似門從事現實的創造活動。在影響人的未來成就方面,專業方面給人以‘能”、另一方面是激發人以“動”、使“能”與“動”結合起來,推動人們進人現實的創造狀態,追求專業上的理想。超級秘書網
5、實現多種證書制度,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我國正在腳找U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傳統時代向信息化時代過渡,因此,職業的選擇,職業的演變,要求把專業人才培養成復合型,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競爭能力的人才,為了適應這種趨勢,會計教育要鼓勵學生朝復合型方向發展,可以實行畢業證書+多種證書制度。如會計上崗證、劊十師證、注冊會計師證、計算機等級證書、珠算等級證、英語等級證書、自學考試證等,學有余力者可持有第二專業畢業證書。超級秘書網
三、強化學生實踐教學強化會計學科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重要環節。課堂上學習只能獲得別人解決復雜實際問題的間接經驗,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獲得直接經驗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利于形成、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是學生畢業后走向社會、站不割御跟,顯示才能不可缺少的一種素質,且有助于學生的個勝發展。實踐教學的形式很多,并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豐富。
目前主要有:
(l)學年實習。學生從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對本專業所涉及的主要業務環節有大體把握和了解。
(2)假期社會實踐,學生通過廣泛接觸社會,調查研究,對社會生活,社會環境,社會經濟生產活動有了直觀的認識和了解,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相聯系,進行分析,思考和探索一些問題。
(3)模擬教學實驗。對于一些實踐操作性較強的課,如會計電算化、會計實務等,可通過實踐培養學生分析、應用、動手能力。
(4)畢業實習。這是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可以通過所給會計資料,設置專業劊十問題,使學生掌握解決會計問題的方法和技巧,以便讓學生對本專業領域所涉及的深層次問題具有較強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并通過畢業論文的撰寫,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技能人才;培養選拔;措施
目前,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選拔的措施主要有:技能培養、考核評價、競賽選拔、表彰激勵、財政投入等幾種方式。盡管這些政策措施具有可操作性,但因其只是行政激勵手段,缺乏法律法規必要的剛性約束力,所以,許多地方在執行這些政策規定的過程中隨意性較大。
技能培養成為各地選拔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全國各地通過政府投入引導、企業和職工共同負擔的籌資方式,采取校企結合、理論與實訓相結合的辦法,培養了一批思想道德好的高技能人才。僅以威海市為例,該市從2005年政府就組織實施了“金藍領”培訓工程,主要由符合相關條件的職高、技工院校進行培訓。參加培訓的學員一般為生產一線的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取得相關職業技師職業資格證書1年以上或連續從事本職業10年以上、已經取得中級職業資格證書的技術工人,或在市級二類以上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前5名的在崗青年技術工人等。培訓基地在工余時間以集中組織理論學習、模擬操作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按要求完成培訓課時后,由省級統一組織技能鑒定,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兩項成績合格者,頒發“省金藍領培訓項目培訓合格證”,并核發高級技師、技師職業資格證書,核發國家職業資格三級職業資格證書;培訓費用由政府、企業和個人三者共同承擔。4年來,該市通過這種方式已培養了1706人,造就了一批一線高技能人才。
技能鑒定成為各地考試測評選拔高技能人才的普遍方式。這種方式偏重于理論素質,其多以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的應屆學生為主。2008年威海市通過職業技能鑒定總人數為16858人,其中考取3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的共有1517人,而參加鑒定合格的各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的應屆畢業生就達1163人,占參加3級以上職業技能鑒定總人數比例的76.7%。這是應屆學生獲取高級工資格的唯一途徑。盡管數量不小,但在社會上,尤其是企業當中的認知度卻很小。
技術競賽成為各地選拔高技能人才的補充手段之。原勞動保障部2000年規定,通過技術競賽也可獲得高級工或以上的技術資格。盡管這種形式使許多動手能力強的實訓技術人員脫穎而出,并且參與競爭者多為企業在崗職工,同時也可獲得權威部門的認可,但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社會分工的細化,各城市權威部門組織的技能競賽種類、次數都很有限,因此,這種方式產生的技能人才數量相對較少。以威海為例,2008年該市共舉辦市級以上的各類職業競賽7次,總參賽1萬多人次,但通過技能競賽選拔而產生的3級以上高級職業技術工人僅有147人,僅占全年技能鑒定合格人數的10.1%。
激勵機制成為近年來各地選拔高技能人才的新形方式。通過考核考察選拔的方式推舉首席技師,作為各地生產一線的拔尖人才。以山海市為例,該市從2005年起開始實施首席技師制,全市每年通過層層選拔選出15人左右,管理期限一般為3年。在第一個管理期內每人每月發給市政府津貼500元,連續第二、三次選拔為市首席技師的,每月市政府津貼分別為700、1000元。這種方法,促進一批具有絕招絕技,創造出在同行業中公認的先進操作技能人才涌現,他們是在技術上有重大發明創造或重大技術革新,并取得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對提升產品質量有突出貢獻的人。
應該說,上述幾種措施的廣泛應用對加快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優化高技能人才的成長和調動廣大技能勞動者的積極性都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但僅依靠這些措施要完成從“制造大國”向“強國”角色轉換和邁進,遠培養不出社會所需的大批高技能人才。因此,必須強化相應的措施。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體系。高技能人才培養是一個較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但由于部門條塊分割造成的政出多門,以致于“以企業行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培養體系在各地運中存在互相扯皮和掣肘現象。2008年,國家人力資源和社保障部出臺了“關于印發《推進企業技能人才評價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確定了企業技能人才評價的工作原則和評價范圍以及對象。規定企業技能人才評價包括技師、高級技師考評和初級、中級、高級技能鑒定,重點是高級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職業范圍主要是企業生產一線的主體技術性的職業。目前,此項工作還在試點階段,能否得到廣泛推行還有待實踐的進一步證明。
口腔修復和正畸模塊包括印模及模型的制取(、手法的正確和規范、印模和模型變形的控制),鑄造金屬全冠、烤瓷熔附金屬全冠和全瓷冠的牙體制備(牙體預備的手法正確,預備順序和預備量的合理和準確),樁核冠的根管預備,牙列缺損的修復設計,常見錯HE畸形的診斷及設計等。在技能培訓過程中,引入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培訓模式,請有經驗的臨床帶教醫師設計臨床常見病例和問題,通過學生之間相互問診和檢查,完成病史采集和病歷書寫。醫師注意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復習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提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臨床病例,強化學生人文關懷精神的培養、醫患溝通技巧的掌握及臨床思維能力的訓練。標準化病人的應用有助于充分模擬和再現臨床實際接診情況,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實習結束后對所有學生進行實踐技能操作考核,采用多站式考核方法,要求學生通過病史采集與病例分析、體格檢查、基本技能操作、治療設計等四個考站的測試,成績以百分制記,并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考核結束后,實驗組學生填寫調查反饋意見表,對專項技能培訓的必要性、實用性、滿意度、對臨床實際操作有無幫助、能否熟練操作以及考核方式的合理性等進行評價。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兩組學生在實習結束后的考核成績。可以看出兩組學生的考核成績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0.001),接受專項技能培訓的學生成績明顯高于未接受培訓的學生。,因考核內容均為要求學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操作,所以考核合格分數線定為75分。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合格人數的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0.001),通過臨床技能培訓,實驗組的合格人數明顯高于對照組。
通過調查反饋,共收回實驗組學生調查反饋意見表34份,回收率100%。結果顯示:32人(94.1%)認為實習前專項技能培訓有必要開展,29人(85.3%)認為該技能培訓在實用性方面效果明顯,31人(91.2%)認為該專項技能培訓與前期實驗課的操作有明顯不同,28人(82.4%)認為該培訓與臨床實際情況十分相似,25人(73.5%)對技能培訓很滿意,28人(82.4%)通過培訓有很大收獲,26人(76.5%)認為該培訓對臨床實習有很大幫助,23人(67.6%)認為經過培訓,在臨床實習中短期內既能熟練操作,21人(61.8%)認為經過培訓,在臨床實習中能夠很快獨立接診,31人(91.2%)認為專項技能培訓在醫學生培養中有很大的應用價值。個別學生認為開設專項技能培訓實用性不大,對培訓不滿意,可能是因為培訓中帶教醫師對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關注不夠,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較低。
2.課程的教學目標一般定位于對軟件的理論學習和基本應用上,缺少與社會實踐的緊密聯系,不利于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3.教學內容上多根據學時分配側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理論課堂上大多也是講解理論知識,介紹軟件的具體應用,缺少對綜合案例的介紹,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4.教學方法上多采用課堂講授法、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法、項目導向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中,教師是主導性地位,學生屬于從屬地位,這不利于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課程教學改革具體措施
對平面設計類課程進行全方面的教學改革,既是課程建設本身的需要,也是我院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該類課程的教學改革。
(一)樹立正確的課程教學觀念
平面設計類課程是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學習該課程主要是為了培養實踐能力強的技能人才,所以在講授該課程之前,任課教師要有明確的教學觀念:必須要讓學生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來,熟悉軟件的運用,進行創新型操作,而不是驗證型操作。課堂上的驗證型實驗只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學生不能僅限于此而要有所突破。只有教師的教學觀念明確了,才會對學生提出相應的學習要求,學生才能做到超越書本,自主創新。
(二)確立科學的課程教學目標
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學習一門課程的指導性綱領,教學目標中會明確提出該課程的學習目標是什么,教學任務是什么,通過學習本門課程,學生要達到一個怎樣的理論水平和應用水平。平面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就在于培養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機平面設計的理論和專業技能,具備較強的平面圖像設計和實踐能力,有較強的創新技能,有能力在各種平面設計單位從事平面圖像設計和圖像處理的工作。因此,計算機平面設計教學,必須從平面設計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各種改革,注重實踐,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另外,以培養設計、操作能力為目標,采用“學—用”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構建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比如,邢臺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開設的《平面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就定位于“本課程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強調實踐操作性,通過學習,可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設計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和專業技能、就業創業技能,增強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在這個教學目標中,既指出了該課程的理論教學任務,又明確提出了實踐教學要求,符合我院轉型期“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
(三)構建合理的課程教學內容
合理的教學內容是體現一門課程教學效果優劣的一個重要參考標準,教師在課程設置、學時分配、實習實訓等內容上,應結合專業發展方向及培養目標,把學生培養成具備一定創新意識的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根據市場需要和我院轉型期的教育要求,整合課程,改革創新教學大綱。雖然在邢臺學院2008版、2013版人才培養方案中已對各門課進行了課程設置和學時分配,并就主要的基礎課程做出了課程教學大綱,但針對某些課程應用性的課程性質,仍需對其課程的教學內容做出側重教學。比如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開設的《平面圖像處理技術》這門課,課程總學時為48學時,其中理論講授學時為32,上機操作為16學時。理論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分章節對Photoshop軟件的具體應用進行詳細介紹,上機操作主要是對課堂講授的內容進行驗證型操作。雖說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對理論知識和對上機的學習都體現了“應用型”的學科屬性,但距我院轉型期“技術技能型的人才培養目標”仍有一定差距。為了適應轉型期的課程教學的需要,在該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應對原版的教學大綱進行適當修訂,比如在理論課講授過程中,應適當減少對某些不常見工具的介紹,增加綜合案例的講解,讓學生在學習了各個工具后能有一個對工具的綜合的運用過程,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形成一個全局概念,從而提高其創新技能和綜合分析能力。另外,在上機操作環節,應減少驗證型實驗的數目,增加綜合型和創新型實驗,鼓勵學生在學會軟件基礎操作的同時,再進行自主創新操作。只有脫離并超越教材的實驗操作項目,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軟件應用能力,也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四)運用多元化的課程教學方法
在選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之后,教師應該考慮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來使教學的效果最為有效。只有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才會最大程度地發揮課堂內容,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講授法、小組討論法、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法、項目導向法等,都主要是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正確的示范和傳授,而計算機平面設計類課程屬于應用性比較強的學科,所以從教學方法上,除了傳統的理論課使用的教學方法外,為了適應“技術技能型的人才培養模式”,還應該使用適合實踐類課程講授的方法。
1.關聯性教學法
關聯教學就是強調各科目之間的關聯性。每個課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跟其他相關課程有關聯,各課程之間可以通過一定的紐帶聯系在一起。計算機平面設計的各種課程之間,也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比如計算機網頁設計課程,就需要把平面設計、動畫制作、視頻處理、網頁設計等知識都融合在一起。每個環節設計都要滿足網頁的整體要求。所以在課程教學內容上,應當對授課內容作出合理的調整,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一方面,可以保留原來教學安排中基本平面創作訓練的科學合理部分,注重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傳統的平面設計的知識,學會利用色彩的構成、圖形結構的基本規律,提高基本的創作技能。另一方面,應加大平面設計創意的比重,開啟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學會以獨特的創新理念、新奇的表現形式,拓展圖形表現的空間,讓圖形制作更有創意,更符合實踐需要。
2.課題研究教學法
課題研究是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徑,它不是從外部給學生灌輸更多的知識技能,而是指導學生圍繞課題,把所學知識技能綜合、融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課題研究的內容應結合學生自己的學習情況,對某一環節進行調查、研究、實驗,應用所學知識、實踐技能、構思制作出“作品”,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這種教學方法也是符合我院“產學研一體”的教學制度的,把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結合在一起,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為某公司做一套完整的是CIS企業形象設計,教師可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情況,讓學生結成課題小組,通過進行市場調查、研究,設計制作一套比較新穎的CIS企業形象作品,然后小組之間進行展示、評比等。通過參加這樣的課題實踐,一方面學生可以鞏固課堂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提前參與到社會項目制作中來,為以后的工作就業打下基礎。
3.身份置換教學法
身份置換就是將學生身份置換成日后他們可能從事的平面設計類工作人員,比如廣告公司的平面設計師、企業的平面設計人員、婚紗影樓的照片處理人員、網站設計者等等,把他們當做職業人來傳授講解實際操作知識,傳授實際操作經驗。這種教學方法就突破了傳統的書本知識的局限,把社會搬到了課堂上,讓學生提前融入社會,進行真材實料的實踐操作,當然操作內容也不再是教材上的案例,而是實實在在的企業工作。比如教師要求學生在實驗課上制作一則“平面公益廣告”,這就要求學生把自己置換成廣告公司的平面設計人員,教師在講解了制作的核心要求后,學生就應該從社會公益的大局出發,運用相關的平面制作類工具,進行公益廣告的構思和創作。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更好的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對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創作能力和就業能力。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課程結構進行了重大的調整,在保留了傳統學科課程的同時,加強了旨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實用技能方面的課程,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小學課程設置以綜合課程為主,教學內容呈綜合化的趨勢,而目前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仍然是以學科課程為主,綜合課程、實踐課程明顯不足。由于課程結構單一,尤其是實踐性課程不足,教學實習時間短,導致師范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欠缺,難以勝任小學教學工作;學科教學內容陳舊,脫離小學實際,尤其是教育理論的有關課程在如何指導學生開展多樣化學習方面的建構亟待完善。
2.教學技能培養觀念落后,形式封閉
目前的教學技能培養觀念落后,強制性的要求(有的學校明確規定,不達標則不發畢業證等)、一刀切、整齊劃一的做法,與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及個性化的培養要求相沖突,難以真正調動師范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技能培養難以收到實際的效果。教學技能培養以課堂教學、單一技能培養為主,情景性、實踐性、綜合性不足,是導致師范生教學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3.教學技能培養目標及內容定位低,體系不完善
目前國家對本科水平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教學技能培養目標及相應的培養內容沒有一個基本設定。我國職前本科教師教育教學技能培養應達到怎樣的專業水準,在實施中缺少可依據的文本參照。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目前的教學技能目標的不足也日漸顯露出來。培養目標定位水準偏低(目前的教學技能訓練仍然以教學基本功為主),教學技能培養內容單一,專業教學技能訓練不足,這些已明顯不適應學生及小學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學有效的培養目標是目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4.學生素質不高,學習動力不足
目前小學教育專業的生源基本上是由各中學學習成績居于中等的高中生構成,而且進入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有些對專業選擇并不是發自內心,而是出于無奈。近十幾年來,隨著社會發展,教師的社會地位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教師的實際收入還是較低,尤其是小學教師的工作繁重而又復雜,教師的付出和他們的實際待遇很不相稱。筆者近幾年對小學教育專業學生作了未來職業選擇調查,結果發現,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真正愿做小學教師。因此,大部分學生進人大學后,學習動力不足,對專業技能培養不感興趣;雖然是高中畢業生源,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文化素質及能力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由于受就業選擇市場化、選擇多元化等(一些學生有考研打算或考公務員等其他想法)的影響,學生一入學,就為就業做準備,忙于各種過級考試,對教學技能訓練熱情不高,對教學技能訓練時間投入不足,這些不利因素對學生教學技能的培養帶來一定的困難。
5.高師教學重學術、輕培養,教學質量受到影響
目前在高師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主要還是講授式。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缺少質疑、自主探究、合作與交流學習,不利于學生形成思維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由于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因此教師的教學一方面難以為師范生教學技能培養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對策。高校教師缺乏對基礎教育的感性認識及經歷,課堂教學脫離基礎教育實際,脫離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二、小學教育專業培養學生教學技能的建議
1.改革課程結構,加強教育實習
第一,建議進行課程調整,實施3+1模式。一年級,開設通識課程,在設置學科課程的基礎上設置和小學相對應的綜合課程,為師范生擁有廣博的而深厚的知識打下基礎。二年級開設教育理論基礎課程和教育類選修課程。具體做法是:在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需要,設置教育選修課程。例如設“小學各學科課程標準及教材研究”、“小學課程改革理論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校本課程研究”等。三年級,開設技能訓練類課程。例如設“小學基本教學技能訓練”、“課堂教學模擬訓練”等。四年級,進行一個學年的實習。實習期間同時完成畢業論文的工作。
第二,加強教育實習。新近的研究顯示:教師的專業化是憑借“實踐性知識”加以保障的,而教學實習是培養學生教學技能的關鍵要素。為解決實習時間短、實習效果差的問題,目前一些學校實習時間增加到16-18周,但時間的安排有所不同。有的采用分散見習(每學期一周的見習)和集中實習(八周的實習)相結合的模式;有的學校采用兩次實習,稱之為小實習(集中見習)和大實習(集中實習)相結合的模式等。見習是近年來小學教育專業比較重視的一個實踐環節,有逐漸增加見習時間的趨勢。但從目前實際效果來看,由于見習本身的特點及受其他因素影響,見習的收效不大。易導致走馬觀花;由于見習時間多,必然占用了有效的實習時間,而實習時間短,學生教學能力的提高必然受到影響。因此,建議取消見習,集中時間實習一個學年。為解決見習問題,建議實施“拜師制”,即有目的地選擇小學和小學指導教師,從學生一入學,即安排他們到小學和指導教師見面,確立“師徒關系”。師徒關系明確以后,學生要和指導教師保持一定的聯系,隨時可以在課余時間定期到小學觀摩、助教。
2.采取多元、開放的培養理念,優化培養途徑
第一,教學技能的形成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漸完善的發展過程。因此,教師教學技能的培養應該多元、開放。遵循的原則應是,統一要求和自主選擇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基本技能培養與專業方向技能培養相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自練相結合、單項技能訓練與綜合技能訓練相結合。應建立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技能主題活動相結合、校內訓練和校外實際教學相結合等多元的評價方式,將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將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結合起來。還應使實踐與反思相結合、訓練與環境陶冶相結合,通過多種方法與多條途徑,構建全方位、全員、全程的培養體系。
第二,制訂系統有效的教學技能培訓計劃,建立培訓組織機構。為保證培養計劃的順利實施,應制訂系統有效的培養計劃,并將其納入課程計劃中統一安排實施。在計劃中應規定培訓的時間、學時、培訓內容及達標要求,使教學技能培訓落到實處;應加強對教學技能培訓的領導和管理,成立由相關負責人、任課教師、學生參加的領導小組;應制訂《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技能培訓規程》,保證技能培訓工作有序地進行。
3.明確教學技能培養目標,完善教學技能培養內容
第一,應依據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師范生的發展需要及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采取長遠目標與具體目標協調統一的辦法確定培養目標。長遠目標是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具有一定教學能力的適應小學教學需要的合格小學教師。具體目標分三個層次:首先,培養學生具備作為現代人所必備的基本技能;其次,培養具有基本教學技能的小學教師;再次,培養具有綜合教學能力的小學教師。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證目標的落實,建議采用和教學目標相對應的“教學技能等級證書”制度。
第二,完善教學技能培養的內容體系。依據教學技能培養目標,按照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的發展順序構建教學技能內容體系。教學技能培養包括一般技能、教學專業技能、綜合教學技能三個層次。基本技能指一個人必備的基本生存技能,是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基本的素質要求。一般技能包括言語技能(包括口語表達、體語表達)、書寫技能、運算技能和藝體技能等;教學專業技能主要是指作為適應小學教學要求必備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學設計技能(掌握運用小學課程標準與教材的技能、了解學生的技能、編寫教案的技能、選擇課程資源的技能)、上課技能(導入技能、設計教學過程技能、選擇教學方法技能、板書設計技能、結課技能、多媒體使用技能、作業布置與批改技能、課外輔導技能、教學評價技能);綜合教學技能主要是指在學生掌握基本教學技能的基礎上形成的綜合實施教學活動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強調訓練的情景性和實踐性,具體包括說課技能、選擇運用教學模式技能、組織教學技能(溝通與交往技能、調控教學技能)、教學應變技能、教學反思技能、評課技能等。
4.創造有刺條件,提高師范生素質
第一,從根本上解決師范生的生源問題。“兩會”剛剛結束,免收“六所”部屬師范院校學生學費的提案令人振奮,這將是提高師范生生源素質和切實解決農村教育問題的有效措施。建議國家也能夠選擇一所市屬師范院校實施免費教育,尤其是對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實施免費,這將是提高基礎教育師資質量的根本保證。同時,還應該切實提高小學教師的經濟收入,提高小學教師的地位,從根本上解決小學教育的人才質量問題。
第二,制訂系統有效的教學技能培訓計劃,建立培訓組織機構。
第三,加強職業理想教育。具體措施是:(1)利用新生入學的最佳時機開展專業思想教育。通過請優秀小學教師講座、觀摩基本功表演、參觀展覽、畢業生匯報等形式對學生滲透專業理想教育,逐步明確教師的素質要求。(2)學習有關教學技能的文件,使學生明確各階段教學技能的培訓目標要求及措施,在知曉的前提下,導之以行。
1.1各學歷層次的專業起點差別不大
我國法學本科的招生主要針對廣大高中畢業生,也即,沒有任何法學專業基礎知識、只有通識基礎的考生。碩士層面的招生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法學碩士,一類是法律碩士,其中法律碩士面向非法學本科畢業生,即沒有法學專業基礎知識的考生。法學博士作為法學教育領域的最高學歷層次教育,并不只面向法學專業招生,沒有法學專業基礎知識同樣具備報考資格。這無疑可以大大提升法學人才的綜合素質,但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各學歷層次教育在定位上的模糊,尤其是法學本科與法律碩士兩種教育。
1.2各學歷層次的教學模式基本一致
目前,各高校法學院系針對法學本科生的教學基本上還是采取課堂講授為主的方式,即以教師單方講授、學生被動聽課為特征的模式,并且講授的內容主要包括法學理論的介紹與法律條文的闡釋。法律碩士也多采取這種教學模式。法學碩士、法學博士仍然采取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與法學本科、法律碩士所不同的是,法學碩士、法學博士由于招生人數相對較少,可能會采取小班教學,并且內容主要以法學理論的研討為主,但其中仍不乏對于法律條文的進一步闡釋。幾種不同學歷層次的教育所不同的可能是,法學本科教育、碩士教育在后期可能都會安排部分實習課程,以期通過這種實習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但由于這種實習往往安排在后期,學生由于面臨就業的壓力,往往將絕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求知應聘、公務員考試等方面,并沒有真正去實習,所以事實上這些實習課程并沒有真正得以落實,以至于幾種學歷層次的教育在教學模式方面存在事實上的趨同傾向。由此所產出的各類層次的法學畢業生的知識結構、職業能力也大致相當。而造成法學各層次教育界分不清晰的狀況有其客觀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各學歷層次的就業途徑與執業要求大致相當。目前,無論是法學本科生還是碩士生,其就業途徑無非是公、檢、法等國家機關,以及各企事業單位、律師事務所。這些用人單位在招考時并未根據學歷對考核標準進行區分。比如,公、檢、法均通過公務員考試進行招錄,無論是法學本科、碩士還是博士畢業生,均面對相同的試卷,采取同樣的考核標準。各企業,如銀行,也并不根據學歷層次進行考核標準的劃分。同時,這些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一般均要求求職者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獲得法律職業資格證書,并且在招考時均會對求職者進行法律知識的考察。可見,就業途徑與執業要求的一致性必然會導致法學本科生、碩士生乃至博士生在知識結構上的趨同性。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說,法學本科教育定位不清不僅是高校教育的問題,也是社會認知不清的問題。此外,各學歷層次的就業競爭壓力也大致相當。由于高校擴招,而法學專業又曾一度遭受熱捧,導致各層次的人才數量都較多。“碩士生(包括法律碩士)的數量已大大超過了本科生的數量”②,如此多的畢業生同臺競爭,招考單位的要求又一致,導致“法學碩士生已經基本不是為研究做準備了”③,而是要面向職業考試規劃自己的學業。本科生的壓力更大,他們在專業知識儲備上顯然不及碩士生,卻要跟碩士生面臨相同的執業標準,這迫使本科生不得不加強理論學習,從而進一步迫使高校法學本科教育不得不花費絕大部分時間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如此一來,顯然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社會對法學各層次畢業生能力期待不清,導致高校對各層次教育界分不清,又進一步造成社會難以招募到合適的人才。消除這種局面的根本措施在于,社會各界包括法學教育界,必須對各層次法學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形成合理的定位。對此,我們不妨可以從德國、美國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的相關做法中獲得一些啟示。德國對法學專業的學習實行“寬進嚴出”的做法,學生進入法學專業并不需要進行任何考試,但想要學有所成,卻必須歷經長達七八年時間的學習,并參加兩次考試。基于德國的成文法特性,學生必須用四年左右的時間進行法學理論的學習和對龐大的法律體系的學習。然后用一年左右的時間準備國家考試。通過該考試后,還必須到法院、律師事務所等處進行為期兩年的專業實習。在這個階段,學生必須真正從具體案件的處理中領會法律的真諦。只有實習期滿合格,才有資格參加第二階段的考試,并且在這個階段考試的面試中,面試官往往是實踐經驗豐富的法官。第二階段考試合格后,這些學生才真正獲得了從事法律職業的資格③。可見,德國的法學教育理論與實踐并重,并且非常重視法律職業技能的培養。而美國的法學教育分為法律博士、法學碩士和法學博士三個層次。其中法律博士相當于我國的法學本科教育。雖然學生們也要修學分,也要學習各門法律課程,但無論是哪個層次的法學教育,都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案例教學法、法律診所等教學方法貫穿始終,而不是教師在課堂上采取“滿堂灌”的方式。就這一點而言,美國的法學教育更像是一種職業教育。或正因為此,美國才會出現較多杰出的法官,并且律師的社會地位亦較高。反觀我國,法學本科畢業生只要通過國家司法考試,便取得了職業資格。如果通過了國家公務員考試,還可以進入公、檢、法等國家機關從事法律職業。而此前他們僅僅短暫學習了四年,并且其中第一學期主要還不是學習法律,而是英語、數學、計算機等基礎性課程,第四年又基本上不安排課程,也即主要的法律學習時間僅有不到三年時間,法學理論與法律條文的學習自然是難以比及德國學生長達四年的學習,更為重要的是在法律實踐方面,中國的法學院較少真正安排專業實習,其實施效果可想而知。學生為了應付國家司法考試、公務員考試等各種考試,也并不重視職業技能的養成,由此導致真正到了工作崗位,法學本科畢業生難以下手的局面。因此,我們必須清晰認識到,法學本科生并非研究型人才,而是應用型人才,大學四年必須著重培養其職業技能,而非研究能力。當然,并非不需要學習法學理論,相反,正如德國所采行的做法,為了培養其職業技能,必須要有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來奠定基礎,但我們不能為了讓學生順利通過司法考試,而將本科教育異化成為應試教育。為此,我們必須在正確認識本科生所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和能力的基礎上,正確設計本科生的教學方案,以免在實踐中形成偏差。
2法學本科生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和能
力為了面向社會培養出合格的應用型法律人才,必須對法學本科生所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和能力有一個正確而清晰的認識。總結起來,這些素養和能力主要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2.1高度的法律倫理
“倫理是人類社會生活關系之規范、原理、規則的總稱,其基礎建立于各個人的良心、社會之輿論以及習慣”④。法律倫理則是基于法律的特性,法律職業人在從事法律職業的過程中所應確信和遵循的基本規則或原理。具體說來,法學本科生必須具有堅定的職業信仰和正確的職業倫理。首先,職業信仰要求法學本科生必須崇仰法律,對法律時刻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并堅定法治信念。只有這樣,才可能在我們所從事的職業中善于用法律的視角觀察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也只有這樣,才可能在我們實施法律的過程中始終致力于維護法律的權威,從而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始終銘記公平與正義的根本價值追求,將規則至上、權利本位、實體正義、程序正當等作為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共同精神信仰。其次,職業倫理要求法學本科生必須正視法律的個性,知道作為法律人的職業要求。比如,作為法官,應當有不訴不理、居中裁判的意識,而不能先入為主,對一方當事人有某種先驗性情感,尤其要注意不能受上級領導指示或社會輿論的影響,使裁判過程和結果只忠實于法律。律師作為委托人合法權益的保護者,要有為當事人保密、為當事人爭取合法權益的意識。即便是對犯罪嫌疑人,律師也要遵行法律職業倫理,為之進行基本權利的維護,而不能采取一般社會公眾的立場來對待犯罪嫌疑人,這是由法律的職業理性所決定的。只有具備了堅定的職業信仰與正確的職業倫理,法律職業人才能夠得以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律實施者和法律文明的傳播者。這也是法學本科生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職業素養。
2.2扎實的法律知識
僅有法律倫理尚不足以從事法律職業,還需要全面而扎實的法律知識。法律知識包括兩大類:基礎理論知識與法律條文知識。基礎理論知識主要為法的基本理論,如法的本質、淵源、效力、原則等。作為法律的運行主體之一,法律人首先必須知道法律是什么,法律表現為哪些形式,各種形式的法律文件之間的效力層次如何,否則根本無法去適用法律。同時,基于法的滯后性、模糊性和抽象性特征,還必須熟知各種法律原則,以這些原則來指引我們的法律實踐、彌補法律的闕如之處。包括基本的法律原則和具體的法律原則,前者如法治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后者則是各個部門法中的原則,比如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等。法律條文知識則是指目前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各個成文法律的規定。我國成文法的規定相當之多,法學本科生目前在大學階段主要的學習內容正是這些法律規定,司法考試的考察內容也著眼于此,這是以德國為代表的成文法國家法科教育中所不可避免的學習內容。在法律條文的學習中,要注意掌握其中的精髓,包括法律主體、法律關系和法律客體以及法律權利(力)和法律義務。
2.3精湛的法律技術
所謂法律技術,根據《牛津法律大辭典》的解釋,是法官和律師運用他們的知識去處理爭議或達到其他預期結果的手段⑤。也就是說,它是法律職業人在處理法律問題時的手段和方法。對于法律技術的具體外延,有學者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法律技術首先應包括三個大的方面:文本分析技術、事實發現技術和法律適用技術⑥。其中,前兩者分別著眼于法律條文本身的理解和法律事實的甄別,而法律適用技術則是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對于法律的適用方面的技巧。具體來說:第一,文本分析方面的技術,包括法律的解釋與漏洞填補技術、淵源的識別技術。這要求我們不僅能如前文所言知道法條所言為何物,還要能了解法條規定背后的理念,在此基礎上運用解釋工具如目的解釋、體系解釋等對法律規定進行解釋,在出現法律漏洞時,能夠通過類推、目的擴張或限縮等手段進行漏洞的填補,使蘊含于條文規定中的法律真正為我們所用,從而具有實施的活力。并且在遇到法律問題時能夠知道應當運用哪個法律、哪些法條來解決問題,當針對同一個問題存在多個不同法律時,能夠運用識別技術,比如“上位法優于下位法”的技術進行法律的選擇。第二,事實認定方面的技術。首先是事實的采證技術,即如何從大量的事實中提煉出法律事實,要求能夠甄別一般事實與法律事實,并能采用合法手段進行取證;其次是法律事實的判斷和解釋技術。并非所有的法律事實都正如法律規定一般簡單清晰,恰恰相反,事實往往撲朔迷離,需要法律人根據判斷和解釋技術進行判斷,必要時還需根據案情進行合理解釋和推理。第三,將法律文本適用于具體個案的技術。這個過程主要會運用到形式推理和辨證推理,而根據我國制定法的特色,運用形式推理中的演繹法技術的場合更多,也就是將一般性的法律規定運用于特殊的個案的推理技術。當然,在法無明文規定的情況下,其他推理技術也可能被運用,這就對法律人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上述三點既是一般法律人所應具備的職業素養與能力,也是法學本科生這一面向應用的群體所應具備的職業素養與能力。在現今的法學本科教育中,關注的焦點更多集中在第二點,即法律知識的傳授和學習上,而對于其他兩點,尤其是法律技術的訓練,長期以來一直處于被忽視狀態,以致法學本科生走上社會后根本不會運用所學法律知識解決法律問題。
3法學本科教育的改革路徑
如前所述,目前我國的法學本科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定位偏差,因此當前應著眼于在職業技能培養導向下對現行的教育模式進行改革。本文主要涉及微觀層面的變革,宏觀層面的改革由于牽涉教育體制的整體,難于施行,姑且避而不談。筆者認為,當前主要可以從如下幾個微觀層面來加強對于本科生的職業技能培養:
3.1教學內容
理論傳授與技能培養并重在當前的法學本科教學中,無疑法學理論的介紹與法律條文的闡釋是重中之重。但事實上,這僅僅只能培養學生所應具備的職業素養與技能中的一點,而其他兩點,尤其是法律技術卻是個空白。由于我國法學教育的學制較短,無法像德國那樣前期專門進行理論學習,后期再專門進行技能培養,故而只能采取美國式的教學方法,即將技能培養融入到理論的傳授中去,但基于我國龐大的制定法體系,全面采行美國式的案例教學法可能會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不利后果,故而不妨結合德國課堂與美國課堂的做法,在某一個單元知識的學習上,首先進行基礎知識的學習,再選出其中的重要知識點,進行典型案例的探討。在案例的探討過程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如何將所學到的法律知識運用到個案的分析和處理上來,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分析案情的能力和表達的能力,這都是學生未來走上工作崗位所必需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之外,還可以引入“情境教學法”,包括“診所式教學法”和“模擬法庭”⑦,這兩種法學教育模式的特點在于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或模擬的法律實踐中去,由學生對個案進行全程處理,由教師對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指點,以此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職業技能,使得學生在真正走上工作崗位后不至于對實踐問題一無所知、茫然無措。
3.2教學模式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目前我國的法學教學當中,都采取教師課堂講授法,由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聽”。最終的結果是,教師為了授課花費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備課,在課堂上聲嘶力竭地對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學生課前卻非常輕松,只需要被動地等待教師講課即可,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生只需要像錄音機一樣及時記下教師所講內容即可,根本不需要動腦。因此,一堂課下來,往往是教師累得筋疲力盡,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與教學初衷背道而馳。近年來,美國首創的“翻轉課堂”值得我們借鑒。所謂“翻轉課堂”,是由學生先行在課下通過網絡教學視頻等途徑進行課程學習,在課堂上則由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惑進行解答,或者學生相互之間、師生之間就課程內容進行探討,或者由學生通過做作業等方式對所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研究。總的來講,這種課堂模式改變了學生與教師的角色,將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指導者,將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將課堂由傳統的知識講授場所變成了知識的研討場所,恰與法學本科生的職業技能培養目標相契合。對于知識點的學習,完全可以由學生在課前自行學習,課堂上則安排答疑解惑環節和案例研討環節。如此一來,教師“一言堂”的現象得以消除,學生由于要參與案例的研討,必須在課前進行學習,因此其學習也由被動變為主動,最關鍵的是其自學能力和法律職業能力得到了較大程度的鍛煉,沉悶乏味的課堂也將充滿生機與活力。
3.3考核內容
側重于職業技能考察目前我國法學教育在對學生進行考核時,多采取單一的紙質試卷的考察方法,并且往往是期末考試“一錘定音”,考試內容多以理論知識的考察為主,題型主要為選擇題、判斷題、名詞解釋、簡答,體現對實踐技能考察的案例分析題所占比重不大。這就導致法學本科生往往在平時的學習中不太用功,期末考試前臨時抱佛腳,強化記憶,考完試又完全忘掉的普遍現象,不利于其職業技能的培養。對此,有必要將考察方式作多元化變革。首先,要強化平時成績的比重,平時成績的構成中應包括課堂上案例研討、課下的模擬法庭中學生的表現;其次,期末考試也可以采取書面形式以外的其他形式,比如口試的方式,這種方式要求考前將考試大綱發給學生,考試時將題目制作成若干題卡,由學生現場隨機抽取,學生在考試中需回答一至兩道簡答題和一道案例分析題。這不僅可以考查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掌握情況,還可以考察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案例的能力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⑧,對于促進學生的職業技能無疑是大有裨益的。對于那些特別重要而必須采取書面閉卷考試的課程,比如憲法、民法、刑法等,也應當在題型比重上略作調整,增加案例分析題的比重,降低對識記性的基礎理論知識的考察比重。
一、引言
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通過外語獲取、交流信息的能力。根據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語言的習得主要是通過獲得大量的可理解輸入來實現的。而聽是獲得可理解語言輸入的最重要的渠道。因而,聽力作為一種輸入型技能在學生的語言習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英語教學的改革以及各種英語能力考試的改革,使聽力教學得以推廣和普及。英語教學中對聽力的要求日益強化。如何有針對性、有實效地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或者聽能,便成了英語教學中師生共同關心的問題。作為一名英語專業聽力課教師,筆者通過學習相關理論以及總結教學實踐經驗,發現“講單詞—放錄音—對答案”的訓練方式很難真正提高缺乏語言環境的中國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然而要知道如何更有效地組織聽力課堂教學,首先必須明確聽力教學的基本任務。
二、聽力教學的任務
聽力理解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根據解碼理論,聽力理解的過程是聽者對說者所傳來的編碼訊息進行解碼的過程——接受、理解聲音信息的過程。它涉及語言、認知、文化、社會知識等各種因素,還對聽者的聽能有所要求。
提高學生的聽能即是英語聽力教學的目的。聽能即聽力技能。概括地講,聽力技能是一個綜合技能,包括對單詞、句子、語篇等各方面的理解能力、判斷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說聽力課的實質是一門技能課。而具體地說,在聽力教學過程當中,應著重訓練培養學生的以下三種技能:有選擇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預測和推理能力及筆記能力。
1.有選擇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據調查,學生在聽音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是:力求聽出每個詞、每句話;對話語的每個詞賦予同等注意力,惟恐漏掉一點兒信息。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辦不到,也是不必要的。
英語聽力訓練其實是以記憶,確切地說是短時記憶為基礎的。但是人類的短時記憶容量有限。心理學家認為,一般來說,一個人一次只能記8個不相關的數字,或7個不相關的字母,或6個不相關的單詞,留存信息的時間也短,僅有10秒。因此聽音時聽者必須有所選擇,即將注意力重點集中在主要內容、主題思想及關乎上下文內容的關鍵詞上。
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聽力訓練之前,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從認識上擺脫“不漏掉任何信息”的想法。幫助學生辨別重要內容與次要內容、主題思想與支撐材料;指導他們篩選關鍵詞的技巧;提醒他們重點留意含有when,where,why,who,how等的句子,它們往往載有重要的信息;至于遇到個別聽不懂的詞或句子,可暫且放過,堅持聽完全文。另外,鼓勵學生不必因為遺忘某些內容而有負疚或沮喪心理,以免影響聽時情緒從而降低之后對語音的感知、辨別、分析推理能力。
在課堂上,教師應適當地將精聽和泛聽結合起來,并各有側重。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聽大意,并要求學生用三言兩語概括總結要點或主要信息,然后再讓學生精聽,以便了解有關細節。聽力練習可采取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方式進行。在練習中,學生必須從錄音中篩選必要信息去解決某個難題或完成某項任務。
2.預測和推理能力
預測推理能力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聽力技能。在日常交際中,人們往往可以通過語境對說話者將說出的話及其含義作出預測或推理。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Barlett在《記憶》(Remembering)中提出了圖式理論。Barlett將圖式定義為讀者頭腦中的知識儲存。語言圖式指聽者所掌握的語音、詞匯與語法等基本知識。內容圖式是指聽者對世界的認知,是與聽力材料話題相關的背景知識和文化知識。形式圖式則指涉及不同題材與不同主題等語篇結構方面的知識。
預測過程實際上是聽者激活頭腦中與聽力材料內容相關的各種圖式并據此對即將聽到的材料作初步猜測的過程。
有了預測這一步驟,聽者能更快地把感知到的聲音符號與已有的語音、詞匯與語法等知識相結合,從而更迅速地反應出聲音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不僅如此,由于人所表達的思想都有一定的邏輯關系,聽者還可運用自己的大腦中的圖式,以及從前文中得到的信息,對下文進行預測;同樣從下文獲取的信息又可用來糾正、補充前面獲取的不準確或不全面的信息。
除此之外,聽者亦可基于腦中已有圖示,根據上下文關系、用語含義及語調等的變化,對某些沒聽懂的信息進行合乎情理地推理。也可以根據文中已知信息對某些未知因素進行推理判斷。預測和推理應始于聽力開始之前,并貫穿于聽音全過程之中。
筆者曾在課堂上做過一項實驗:準備題型題量相同、難度相當的兩套題,分兩次(時間相隔一周)測試同一個班學生的聽力水平。第一次不給學生任何準備時間,發卷后立即放音;第二次要求學生拿到試卷后先根據問題和選項預測推理,作出答案,然后放音。結果顯示,全班28人,除1人外,其余27人第二次測試的正確率均高過第一次。排除偶然因素,實驗結果說明,在聽音過程中預測和推理能提高解碼的準確姓,對促進學生聽力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預測能力的培養包括多個方面。既包括擴大學生語言與非語言的知識面,刺激他們將所聽材料與已有知識相聯系的敏感性,還包括訓練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
具體到聽力課堂中,教師應為學生設計相應的聽前準備活動。例如,學生聽音前,教師可首先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繼而展示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圖片或數據,從而激活學生頭腦中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圖式,并讓學生對即將聽到的內容作初步猜測。學生聽音時,教師應鼓勵其積極利用高層次的圖式,通過文章題目、問題來把握文章的語篇結構,建立或激活相關的形式圖式,進行自上而下的預測。聽音結束后教師應及時采取措施幫助學生鞏固圖式,例如要求學生回答多項選擇題、進行概括推理、復述提綱或尋找某一特定信息,等等。另外學生亦能通過這些任務回顧思維過程、總結思考方法。這一過程能幫助學生將剛聽過的信息轉化為背景知識,在大腦中建立更多新的圖式,從而能在以后的聽力中更有效地預測,形成良性循環,真正提高聽力水平。
3.筆記能力
前文提過,英語聽力訓練以短時記憶為基礎。而人類的短時記憶容量有限。要在聽音結束后單憑回憶完全再現已聽內容,即便只是要點或關鍵詞,幾乎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做筆記是聽力訓練中的一項重要環節
。教師應訓練學生養成邊聽邊記的習慣。適時適量地做筆記不僅可以避免在聽完后答題時顧此失彼的情況,還能在聽音結束后對所接收的信息進行分析和歸納,以幫助經短暫記憶處理的信息轉化為長期記憶儲存,成為學生知識系統的一個部分。
好的筆記最突出的特點是簡潔、明白、實用。在聽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及時記錄與問題相關的細節,特別是回答when,where,why,who,how等的關鍵詞的習慣,更應訓練學生在作筆記時分清主次信息,使記錄的內容邏輯條理清楚,層次分明,主題明確。另外,還應指導學生依照個人的書寫、記憶、思考習慣擬定一些速記符號,歸納一些常用重點單詞詞組的縮寫形式,以幫助記憶與回想。
教師可以用中等長度的較口語化的片段,訓練學生區分主次觀點的能力以及記錄典型細節和例證的速度;可以通過新聞體文章或短文,訓練學生抓關鍵詞的關鍵內容;可以通過長篇演講、專題報告,訓練學生分清主次信息。除此之外,還可以訓練學生針對不同文體和內容的材料采用不同的形式或格式記錄信息。如對話可分別記錄不同說話人所說的要點;采訪應將問題與答案一一對應;實驗或調查報告則可通過聽前預測設計表格,預設表頭,聽到相關信息及時填空;對于長篇演講、專題報告等,可列出樹形提綱,分行書寫要點,并以不同的項目符號區分不同的層次;有時甚至可以使用線條、方框、箭頭等繪制簡單的圖表等。
三、結語
英語聽力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制約和影響聽力教學質量的因素是多樣的。只有明確了聽力教學的基本任務,教師才能減少在課程設計上的盲目性,有效地組織聽力課堂教學,達到聽力教學的目的。要全面提高聽力水平,就不能把每周兩學時的寶貴時間用于“講單詞—放錄音—對答案”的簡單機械操練。聽力教學課堂并不是一個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科學理論和方法的指導并以例示范,培養學生聽力技能的過程。因此,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運用課堂所學的理論和方法不斷實踐,總結規律,逐步提高聽力技能。
參考文獻:
一、堅持教育目標,改進思想政治課教育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為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改變目前思想政治課薄弱、籠統、抽象、被動、以灌輸為主的狀況。
1.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系統教育和形式教育。思想教育可以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系統教育和時事形勢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從動態上吸收改革開放的新鮮空氣,了解社會主義進程,明確新形勢下的人才標準,增強成才的目標意識和緊迫感。
2.加強低年級學生的信念教育。高叫氏年級學生多在十八、九歲,對其生理、心理研究表明,這個階段是人生觀、世界又卿衫成的關鍵時期,對青年成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社會主義信念的理勝教育,使每個學生掌握必備的社會主義理性知識,了解翻門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國情,清醒地認識我們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激發學生成才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3.加強高年級學生的職前教育。以就業為背景開展以職業理想為核心的職業道德、職業紀律和職業習慣教育,使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理想,并在此推動下形成自覺成才的動力機制。職前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在具體實施上采取理論研究工作和教育工作相結合,思想教育工作與業務相結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業務規范與思想教育相結合的方式。
4.德育課幫助認清自我。把制定成才計劃作為開發習澹力因素的主要內容,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指導學生。通過教育指導學生確定立才目標,并根據自身隋況揚長避短,制定具有成才具體措施的成洲核J。學生工作也要從‘‘包”到“放”,從“管”到“導”,指導每個學生制定和落實學習寶俄d,使學生會學習、會自我管理、自我引導。在改善和加強思想教育的同時,我們必須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把思想教育同基礎教育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具體思路是:①以開發非智力因素為重點,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質的培養;②以拓寬知識面為基本點,更新知識結構,贏得競爭優勢;③以方法論為主線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轉變思維方式,提高思維質量。
二、進行全面素質教育,拓寬知識面,嚴格考核要求
1、文化基拙課系列為確保學生的文化素質,對文化基礎課應當嚴格要求,嚴格考核標準,強調基礎素質的培養。以加強四“基”(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基本知識和基本素質)為主導,從人文、社會、體育、外語、藝術、技術、自然科學等各方面打下堅實的、全面發展的基礎。
2、專業課系列專業課教育是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開發專業技能確定一批專門課程,一般應包括:政治經濟、基礎會計、財務會計、高級會計、審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等。對這些課程力求概念準確、條理清晰,符合大綱要求,加強實踐環節,理論聯系實際,內容豐富且應反映學科新成果。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從知識的深度把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力吩專業教育,拓寬例衛知識面,培養復合型人才專業教育階段的任務提歲寸學生進行以就業為背景的職業素質的培養和訓練,塑造專業精神,增強專業成就感。l、專業知識面。拓寬專業面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現布勺科學發展不斷向宏觀和微觀延伸,學科之間不斷分化和綜合,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我們的專業概念要有動態感、交叉感,要點面結合、遠近結合。其二要以未來人才市場需求預測為依據,以耳七生為基礎才刀波行業、部門限制,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專業課可以按必修課、限制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三個模塊來設置。專業必修課設置原則是應反映本學科專業領域內最基礎、最重要、最現代的內容和方法,在設置上形成系列。同時,開設多層次必修課,并相應開設選修課程,供學生拓展知識面,適應某些專業特殊需要,幫助學生牢固掌握課內知識。限制選修課的設置主要用于專業定向和非規模人才的培養。限制性選修課按專業方向或培養規格組成一個模塊,使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知識面。任意性選修課主要用于培養符復合型才。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或需要任意選擇。學生可以從全院公共選修課模塊中選修,優秀學生可以選讀第二專業或輔修專業。么扎實掌握專業技能在專業課的設置中,應選擇一定數量的本專業最基礎、最重要的課程進行強化訓練,促使學生扎實掌握專業技能。強化劃1}練的指導原則是理論聯系實際,主要內容有會計實務應用訓練,操作訓練,思維勺1!練。
3、塑造專業彩粉申專業精神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物,是高職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在經濟管理工作中的具體表現。其核心內容是:崇尚公平競爭和艱苦奮斗;崇尚開拓與創業;鼓勵對事業的追求;強調生活的富有來自勤奮的工作;強調個人的能力、毅力、智慧和決心;注重理性分析,講求實效和辦事效率。具備這種精神,才能使畢業生在澎烈的市場競爭中表現非凡。
4、增強專業成就感專業精神的塑造離不開專業成就的有利支持。月袱胃專業成就是指本專業已獲得的成果和本專業值得驕傲、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偉大人物的有機統一。當學生進人本專業學習時,本專業的成就激起他們開創新刀也的沖動和幻想。當這種沖動和幻想與他們已掌握的高深知識和技育崖潔合起來時,就會轉變為一種現實的創新意識,從而推動似門從事現實的創造活動。在影響人的未來成就方面,專業方面給人以‘能”、另一方面是激發人以“動”、使“能”與“動”結合起來,推動人們進人現實的創造狀態,追求專業上的理想。超級秘書網
5、實現多種證書制度,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我國正在腳找U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傳統時代向信息化時代過渡,因此,職業的選擇,職業的演變,要求把專業人才培養成復合型,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競爭能力的人才,為了適應這種趨勢,會計教育要鼓勵學生朝復合型方向發展,可以實行畢業證書+多種證書制度。如會計上崗證、劊十師證、注冊會計師證、計算機等級證書、珠算等級證、英語等級證書、自學考試證等,學有余力者可持有第二專業畢業證書。
三、強化學生實踐教學強化會計學科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重要環節
課堂上學習只能獲得別人解決復雜實際問題的間接經驗,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獲得直接經驗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利于形成、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是學生畢業后走向社會、站不割御跟,顯示才能不可缺少的一種素質,且有助于學生的個勝發展。實踐教學的形式很多,并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豐富。
目前主要有:(l)學年實習。學生從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對本專業所涉及的主要業務環節有大體把握和了解。(2)假期社會實踐,學生通過廣泛接觸社會,調查研究,對社會生活,社會環境,社會經濟生產活動有了直觀的認識和了解,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相聯系,進行分析,思考和探索一些問題。(3)模擬教學實驗。對于一些實踐操作性較強的課,如會計電算化、會計實務等,可通過實踐培養學生分析、應用、動手能力。(4)畢業實習。這是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可以通過所給會計資料,設置專業劊十問題,使學生掌握解決會計問題的方法和技巧,以便讓學生對本專業領域所涉及的深層次問題具有較強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并通過畢業論文的撰寫,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