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8:5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業設施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從當前情況來看,該地區的病蟲害情況非常嚴重,主要病蟲害有黃萎病、白粉病、灰霉病、葉霉病等,導致農作物發病的原因主要有蚜蟲、蜘蛛、斑潛蠅、白粉虱。該地區年平均降雨量遠遠低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農歷四月十五后,降雨量增多,大棚里的空氣濕度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因此出現大面積的農業病蟲害。
1.2預防措施
針對上述現象,當地相關部門制定關于設施農業病蟲害的防治政策,該項政策主要本著“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進行。具體方式有:物理、生物、化學等。在對農作物進行灑藥作業時,應用先進的煙霧機,并利用有效方式,降低大棚內溫度和濕度,為防治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1.2.1黃萎病的防治…播種前,先將種子浸泡在濃度為1∶150的福爾馬林溶液中,浸泡1…h后,再利用50%多菌靈500倍液浸泡1…h,然后才可以實施播種。在定植前,同樣利用50%多菌靈500倍液浸泡植物的根部,等農作物緩苗后,利用相同濃度的藥劑量對其進行灌根處理。每…9…d灌1次,視情況可以適當調節時間。除此之外,還可以用松脂酸銅進行防治。
1.2.2白粉病的防治…對于發生白粉病的農作物,利用2…000倍水配合濃度為2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進行噴霧。另外,也可使用敵力康2…700倍液進行噴灑防治。
1.2.3葉霉病與灰霉病的防治…在對農作物進行藥物噴灑之前,首先要利用對農作物傷害性小的殺菌劑進行預防,再對農作物噴灑治療性殺菌劑,如烯酰瑪琳等。3.2.4蚜蟲、斑潛蠅的防治…對于成蟲,主要采用黃板誘殺。做符合規格的黃色板,涂上黃油,掛在棚中。每…667…m2掛35塊板以上,每周涂抹1次黃油。如果使用藥物消滅蟲害,則要利用毒性相對較低的農藥,如艾美樂70%水分散粒劑等。
2強化設施農業病蟲害的培訓與學習工作
相關部門要為當地農民組織形式各樣的設施農業病蟲害防治培訓工作,將基層防治人員和農民對病蟲害防治的水平提升一個檔次。在組織培訓學習時,相關部門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例如報紙、網絡、廣播等。在進行培訓的同時,還要強化相關技術服務。在農業病蟲害高發期,相關部門要下派人員到基層去,將農業部最新推廣的病蟲害防治資料下發到農民手中。該項工作要認真貫徹執行,從根本上指導農民做好設施農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時,相關部門還要積極探索最新的病蟲害防治模式,以提高防治效果。
3切實做好農業安全用藥,實施綠色防治
當地部門在發展區域性特色農業的同時,還要在真正意義上將傳統農業轉化為現代生態農業,認真切實做好綠色食品的供應和加工工作。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與氣候特征,全面利用地理環境的優勢,從根本上擴充反季節蔬菜播種的規模,強化綠色蔬菜的生產工作。要想使上述工作得到有效開展,各地方農技部門要向農民推廣低毒高效的農藥,并介紹正確的使用方法,告知農民傳統農藥的危害,從根本上做到以人為本,提高當地農民的素質和修養,利用有效方式把農藥的殘留量降到最低。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還要在當地推廣綠色蔬菜監測點,保證蔬菜的安全性,對于設施農業病蟲害的監測與防治工作,當地農技部門應該加強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據相關文獻表明,利用綠色防控技術能夠將病蟲害的發生控制在理想范圍內。同時,利用該種方式還能夠為當地農民節約成本,從根本上改變農民朋友單純依賴農藥防治病蟲害的觀念。有關部門在對當地農民宣講上述優點之后,農民們可以自覺地利用該種方式及時對病蟲害進行防控。
2農業機械
在種植業、畜牧業和農產品、乳畜業初級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機械就是農業機械,也就是指用于農業、漁業、林業、畜牧業生產加工的所有機械都是農業機械。因此,農業機械包括動力機械、農田機械、種植機械、耕作土地機械、施肥機械、灌溉農田機械、農產品運輸機械等。農業上推廣使用農業機械能夠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作物產量,發展農業經濟。
3分析設施農業中農業機械化的應用
3.1大棚卷簾機
大棚卷簾機又稱卷簾機,是溫室大棚實現保溫作用的“保溫被”,實現大棚草簾自動卷放的機械設備。卷簾機根據動力來源分為電動卷簾機和手動卷簾機,根據安置大棚位置分為前式卷簾機和后式卷簾機。在設施農業中常用電動前(后)卷簾機,由于卷簾機選用五軸全鋼殼,提高了其抗磨性,延長了使用壽命。卷簾機應用于設施農業極大推動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同時,為設施農業提供全自動控制管理溫度的設備,為動植物提供最優環境。伴隨著大棚卷簾機的廣泛使用,也出現因操作卷簾機不當的意外事故,為此國家農機推廣中心推廣宣傳遙控式卷簾機,避免發生意外事故。
3.2溫控設備
動植物生產和生長階段需要適宜的溫度,設備農業中可以通過大棚卷簾機、開窗機械以及覆蓋層來控制溫度。但在冬季嚴寒夏季酷暑的北方地區,需要采用溫控設備協調其他設備控制大棚溫度。在實際農業生產中多采用提高溫度的設施,尤其是在北方,設施農業廣泛使用溫控設備,利用溫控技術,全自動調溫。
3.3大棚濕度控制器
溫濕度控制器可以檢測環境的濕度,調節環境濕度值。使用該系統用戶通過操作裝置,設置一定的濕度值,并在操作裝置上以數字的形式顯示測量的溫度值和設定的溫度值。當檢測到濕度值高于上限設定的濕度值,會自動開啟排風循環扇以此降低室內的濕度,使濕度恢復到設定的濕度值。如果濕度低于設定的濕度值系統將自動開啟濕機增加,以此溫室的濕度,直到室內濕度值達到設定的濕度值。
3.4農業運輸機械
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運輸的工作量占總工作量較大比重,因此提高農業運輸工作效率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率。農業生產中需要運輸物料和成品,由于其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形狀不一,這就要求運輸機械有特殊的結構和功能。例如:農作物秸稈、動物飼料、地表草被等這些物體的共同特征是質量輕、體積大且形狀不一,該類物料可以采用小型運輸車,每噸載重量占用裝載溶積為4m3-6m3。相比該類物料,質量較重和體積較小的水泥、土料、化肥等選用每噸載重量占用裝載容積為0.5m3-0.8m3。在運輸中需要根據運輸物品特點決定運輸機械。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舟山市大棚仍以簡易大棚和鋼架大棚為主,這些大棚絕大多數只能起到一定的保溫作用,對光、溫、水、氣等的調控能力十分有限。同時在僅有的鋼架大棚中,單體大棚多,連棟大棚少;6m寬大棚多,8m寬體大棚少。由于單體6m大棚起架低、跨度小,采光和保溫性能都不太好,而且室內空氣濕度大,不利于病蟲害防治,也不利于在棚室內開展機械化作業。另外,全市設施農業配套設備的整體水平還比較低,雖然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各級農機部門引進和示范推廣了棚內耕作、電動卷簾、節水灌溉、增溫補光等機具設備,但還是不能完全滿足全市設施農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2.相匹配和適用機械少
總體來說,目前舟山市與設施生產條件要求相配套的適用機械還不多,已使用的機械一般存在外型尺寸及結構質量大,操作不靈便,生產效率低,可靠性、耐久性、適應性差,邊角地帶無法工作,漏耕嚴重等問題,很多環節還需人工處理,不能很好地發揮基礎設施的效能。另從下圖可以看出,目前全市設施農業配套農機具的層次低、性能單一,主要以基礎作業的田園管理機和植保機械為主,棚內環境調控設備、自動控制設備配套嚴重不足,機械化育苗、移栽、收獲和產后加工等機械設備幾乎是空白。
3.先進農藝技術應用不足
目前,全市設施大棚栽培種類過于單一,連作現象嚴重,導致棚內病菌大量繁殖。據農業部門反饋,全市設施大棚農業發病率比露天栽培高出20%以上,全市常年發生的設施病蟲害有90多種,造成嚴重危害的有30多種,許多病蟲害在藥劑選擇壓力下已產生了嚴重的抗藥性,加之無節制的使用農藥化肥,嚴重影響了設施農業的品質和效益。
4.政府投入不足,補貼力度不大
舟山市啟動“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建設以來,對設施大棚建設和配套設備購買都有一定額度的補貼。但是對于設施大棚這種一次性投入較大的行業,補貼力度還是不足。同時,與設施農業配套的設備進入補貼目錄的太少,即使在補貼目錄的,購買價格也較高,不少農業急需、農民急用的小型、適用、高效、環保的農機具,大多未列入政府補貼扶持范疇,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市設施農業的發展。
二、發展趨勢及展望
隨著舟山市產業結構調整和新區建設的深入,舟山市設施農業裝備的發展趨勢必將從對硬件設施的大量需求和建設轉向對信息技術、控制技術的迫切需求,生產經營也逐步向規范化、標準化、現代化、系統化方向發展。特別是對設施農業生產過程中環境條件的調控,必將成為今后設施農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主要表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設施大棚大型化。簡易大棚因成本小、投資少,今后一段時間內仍將存在,但擁有量會越來越少。單棟鋼架大棚因其安裝拆卸簡便,通風透光效果好,一次性投資相對較小,經濟效益較為可觀,在今后仍將占據主導地位。連棟大棚因其使用空間大、室內調控設備配置齊全越來越受重視,必將成為今后設施大棚的發展方向。二是大棚調控設備自動化。通過濕簾風機、外電動遮陽網、二氧化碳發生器、電除霧防病發生器等自動環境調控設備來調控棚內環境,可以極大地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可以預見自動化將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三是配套管理機械外觀小型化、功能多樣化設施農業生產過程中包括耕作、育苗、栽植、灌溉、植保、管理、采收、產后加工等眾多作業環節。同時,因為大棚內的操作空間有限,機械化操作就需要作業機型體積要小、性能要好。由此可見,研發推廣外觀小型化、功能多樣化的配套農業機械將成為今后發展的重點。
三、對策與建議
1.落實扶持政策,加大投資力度
在現有農業財政政策的基礎上,地方財政應加大配套補助,建立市級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現有設施大棚進行技術改造和設施配套的資助。同時各農機、農技部門應扶持一批規模大、檔次高、帶動能力強、增收效果好的設施農業項目,爭取更多的財政資金,多渠道增加投入。
2.抓好項目示范推廣
量身制定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促進項目,通過項目引導,達到設施農業設備更加系統化、規模化、智能化,來不斷拓展和深化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領域。同時也可以依托現有的“兩區”規劃和“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建設項目進行試驗、配套和示范,通過有效地組織好設施農業設備的選型、試驗、熟化技術體系,使其在先進設施、先進機具、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方面發揮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
1.1實踐教學認識問題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處于被動的狀態,沒有積極的參與到實踐過程中,也沒有充分意識到實踐教學的意義,仍停留在修滿學分敷衍的態度;另外,由于農業生產實習單位條件相對艱苦,大部分學生接觸實習時并沒有充分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適應過程較長,難以盡快融入實踐動手過程中。
1.2實踐單位對接問題
目前,在海南從事設施農業工程的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限于企業規模,同期能夠接納的實習生崗位少則1-2個,多則3-5個,由于實習學生人數較多,需要較多的企業同時來接收實習生,而島外的實習單位由于路途遙遠及實習安全等因素,大部分學生選擇在本島實習,因此,在操作上具有難度。而且短期的學生實習,會對企業的正常生產造成部分的影響,影響效益,這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是比較難以承擔的,因此,一般實習單位不太愿意接待學生進行生產實習;同時實踐教學的時間安排與生產企業的時間上也存在著需要協調的問題。
1.3實踐過程實施問題
實踐的目的在于鍛煉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實際上往往只有重復的動手操作,沒有充分結合知識進行轉化,甚至一些實習單位往往只安排學生進行如搬運、整地或看守等簡單重復的生產勞動。而有的實習單位出于技術保密或知識產權的考慮,只能讓學生進行參觀式的接觸或介紹,學生沒有得到動手鍛煉的機會。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工科方面的課程實踐對象往往是一個“已完成、較大”的對象,學生由于學時的安排不能完整地參加整個過程,往往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或一部分步驟,再者由于工程建設中,很多內容屬于隱蔽工程,學生在參觀實習中往往無法看到,使得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無從談起,不太符合專業的教學目標以及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2.“設施專業”工科課程綜合實踐平臺建設的意義
目前,開設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高校都非常重視學生在工程學科方面實踐能力的培養。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探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實施分模塊培養、提高教師工程素質、將工程類課程體系化、引導學生參與科研和工程項目、長期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等。紅河學院建議在生產實習上調整實習季節,延長實習時間,做到生產實習分階段分地域進行。云南農業大學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實驗教學,除依托已建成的“云南農業大學農科專業基礎實驗教學中心”和“云南農業大學工科專業基礎實驗教學中心”外,還根據新專業教學的需要,進行了實驗室建設。但普遍存在工科課程薄弱問題,直接影響實踐教學效果。針對上述問題,以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為基礎,在海南大學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由原來的農學學士學位改為工學學士學位的背景條件下,結合專業課程設置,探索適合在校內用于教學的工科課程綜合實踐平臺建設對專業實踐課程具有重要意義。綜合實踐平臺以工科實踐課程為依托,以鍛煉學生不同的實踐能力來劃分平臺建設內容,總體思路為以模型為載體,反應工科課程的主要理論知識和設計方法,模型按照實際內容等比例縮小,學生能夠從總體上學習和感受相關知識,同時模型也可實現反復裝配,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也對理論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具有較好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3.“設施專業”工科課程綜合實踐平臺建設方案
目前,海南大學設施專業的實踐教學設置在社會實踐和畢業實習基礎上,結合各門專業課程,增補了設施作物栽培學總論課程實習、設施作物育種學課程實習、無土栽培實習、設施農業環境調控綜合實習、設施農業綜合實習(環島)、溫室建筑與結構設計課程實習、設施蔬菜栽培綜合實習、設施作物病蟲害防治課程實習、科技創新實踐、溫室工程施工與維護綜合實習等相關實踐內容。其中,根據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系主要工科課程的實踐要求,綜合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可從5個方面來考慮。
3.1溫室建造全過程實習平臺
主要針對實踐教學環節的《溫室設計與建造實習》課程。按照實踐課程的要求,設計1種實踐教學平臺,能夠讓學生在校內完成溫室建造實習的各環節內容,包括基礎放線、基礎開挖、預埋件定位、鋼結構的安裝等。所有環節根據教學的特點,能夠反復利用,重復教學。學生通過平臺的實習,能夠掌握溫室建造的一般流程和主要技術難點,可以避免學生到工地實習時間不宜協調,時間過長,不能完全掌握整個流程的弊端。
3.2溫室灌溉模型實習平臺
主要針對《設施農業節水灌溉》的實驗課,將不同灌溉首部、灌溉形式的模型集中展示,能夠讓學生動手設計、安裝、觀察實際使用效果、熟悉每部分構件的作用和安裝使用方法。
3.3溫室設備、機構實習平臺
主要針對《溫室設計與建造》、《農業設施學》的實驗課,將主要常見的溫室類型形成模塊化,如圓拱薄膜溫室、鋸齒薄膜溫室、Venlo型溫室等。模型以各種機構的使用為主要實踐內容,通過對這些機構的設計、安裝,達到對溫室常用機構的深刻理解和熟練掌握。
3.4無土栽培裝置實習平臺
主要針對《無土栽培實習》課程,通過設計的模型讓學生動手安裝并演示主要無土栽培方式的主要設計原理。3.5CAD制圖技能競賽平臺主要針對《工程制圖》的實踐課程,同時也是對學生制圖工具學習和掌握形成良好的促進作用。按照本專業的課程特點,設計出適合本專業的競賽章程、競賽方式和題庫。以上5個方面平臺共同組成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工科課程的綜合實踐教學平臺。
二、物聯網技術在設施農業中的應用
當前,在種植、養殖、農資、農產品加工、農業信息化推送、農業智能化管理等方面,設施物聯網技術都取得了一定的應用與發展。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可以讓植物生長環境更好,可以全面感知家禽牲畜的生長狀態,減少弊病。下面就對其應用具體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一、物聯網技術可以對農業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在整個物聯網技術的研究工作中,其終端技術的應用及研究是工作的重點之一。簡單地說,物聯網終端與各式各樣的作用不同的傳感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傳感器的幫助之下,可以全方位的對農作物實時進行監控,依據監控所得數據進一步采取措施,使農作物在合適的環境下生長。其中傳感器的種類大致有溫度、光、濕度、pH值、二氧化碳、生物等傳感器。使用這一終端對在農業生產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合理適度的調整控制,同時還節約了各類資源,如水與人力等。二、對農作物的病蟲害具有防治作用。判定農作物是否發生災害的關鍵數據是閾值,當閾值到達一定的界限之后,農作物災害便隨之而來。在以往的種植過程中,人們常常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金錢、精力去應對農作物災害發生,但是往往得到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同時大量時間、金錢付諸東流。在設施農業中應用物聯網技術,可以借助無線傳感器對農田進行大規模的同步監測,同時針對觀察情況,科學及時地對發現的情況處理,對農作物的災害防御有很好的作用。在準確判斷災害情況、范圍、程度的同時,還可以面對問題給出最合理的方案。根據情況的不同,在整個過程中還可能會用到GPS定位、GIS等先進技術。
三、物聯網在設施農業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家對物聯網發展事業的重視,物聯網產業持續升溫,很多與設施農業相關的設備工廠開始在設施農業物聯網方面大展拳腳,使得產品種類多種多樣。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公司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一、產品功能單調、沒有特色。再次開發前景受限、價格過高等。這些工廠研發制造水平旗鼓相當,在激烈競爭的同時并沒有出現領頭羊式的企業。再者由于該技術比較新穎,沒有一套公認的、合理的、權威的評價標準。面對這一困境,需要國家進行適度干預,從全局上對該產業進行規劃、同時明確發展的方向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一些計劃。要在新產品的研發與新技術上加倍努力,根據不同的地區情況、人員素質情況研發技術,因地制宜。在發展的同時還出現了技術不協調的問題。二、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信息化還沒有普及,所以物聯網中很多的高新技術并不是完全適用于我國當前的市場,這就導致我國的物聯網技術在一些關鍵的技術上一直停滯不前。但是伴隨著傳感器在各個不同類型農業的發展,其價格也逐漸走低,該技術取得了一定進步。綜合上述兩種現象,產生了在一個大的技術系統中各類技術發展不均衡。設施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物聯網技術的支持,雖然目前物聯網技術取得一定發展,但是總體上水平較低。要是這個問題走出泥潭,首先是對關鍵技術(無線傳輸等)進行攻關,取得突破,再是對已經取得的技術成果(傳感器等)進一步鞏固完善。三、當前,我國農業物聯網產業分布分散,沒有統一的組織,沒有明確的分工,這使得行業內交流較少。出現了對同一技術重復開發,造成資源大量浪費。這需要各個企業共同努力建設一個權威技術平臺,圍繞該平臺,進行交流探討,避免一些重復開發、資源浪費問題再次發生。
四、就物聯網在設施農業發展中的設想
要想使設施農業實現投資少,環保節約的目的就要大力發展精確農業,這種農業類型以效益作為目標,是一種超前性的農業新技術。這種技術把信息智能化與機電一體化結合起來,并取得一定的應用。精確農業憑借其減少不必要投資,同時加強農業管理水平,既保證能源消耗少,又可以使環境影響小等優勢值得被引入我國設施農業。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食品安全的問題逐漸凸顯。要想使食品安全有保證,農產品的生產、傳輸、出售等各環節必須嚴格把關,用傳統的方式往往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設施農業的引入可以緩解這個問題。比如通過物聯網技術監控動植物生長,監測動植物生長環境的各個指標,真正保證食品安全,實現綠色無公害。當前,傳感器應用和比較廣泛,但是隨著發展很多農戶存在完全自動化管理的要求。這對整個設施農業的發展可以起到很好的領導作用。同時要建設一批專業的技術隊伍和技術品臺,使企業之間、用戶之間、企業用戶間有一個良性溝通。
1、概述
我國自1979年至1994年先后從荷蘭、日本、美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引進大型連棟溫室21.2hm2,但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能耗過大,運行費用高,管理不善,僅個別勉強維持生產,絕大部分不得不宣告失敗。90年代中,由于我國經濟形勢進一步好轉,設施農業的發展又掀起了新的熱潮,以北京中以農場引進以色列大型塑料溫室為標志,又開始了新一輪較大規模地引進國外先進的大型連棟溫室,與以前不同的是這一次引進的不僅是溫室的主體骨架,同時引進了成套設備和栽培技術。據有關資料,1995年至1997年已簽訂引進合同達80hm2,價值3億元,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如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突出地反應了國內對先進的設施栽培成套設備和技術的迫切需要。與此同時,國外溫室廠家亦蜂涌而來,他們采取壓低主體結構價格,提高內部設施價格的措施,試圖占領市場。
總之,當前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已面臨新的形勢,在設施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設施規格也在相應提高;在大力發展日光溫室生產的同時,也在較大規模地引進國外成套設施與栽培技術;設施園藝生產多樣化,不僅生產蔬菜,包括大宗菜和特菜,也生產花卉水果,但也暴露出在宏觀管理上無序狀態的問題。各地在紛紛上馬,紛紛引進的同時,也不乏盲目性,缺乏總體規劃、規范化和標準化。因此有必要在深入調查研究我國設施農業現狀、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加強管理的意見和措施,以便為主管部門制訂規范化的管理辦法和宏觀管理的政策性文件提供依據,從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宏觀決策,疏通信息渠道,規范管理職能,提高企業素質實行名牌戰略,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設施農業創造條件。
我國溫室中95%以上為日光溫室,普通加溫溫室和大型現代化溫室,因能源問題,運行效果不經濟而難以大面積發展。全自控現代化溫室自改革開放的80年代初,開始逐步引進至今。估計將近100hm2。日光溫室中約有60%為高效節能型日光溫室。塑料大棚中90%為簡易的竹木結構塑料大棚,只有在大城市郊區發展裝配式鍍鋅鋼管大棚,目前隨著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有些地區,特別是南方一些地區,原有單棟大棚也向連棟大棚發展。據全國農技推廣總站1996年底統計資料,我國設施栽培面積最大的省份是:山東、河北、河南、遼寧、江蘇和新疆。而高效節能日光溫室面積最大的省份為:河北、山東、遼寧等省。
現代化大型溫室,主要是引進溫室,從1985年至今,我國大約引進了近100hm2。主要分布在經濟發達的東部、東南沿海省份的大城市郊區。在1979~1994年期間,引進了21.2hm2,分布在北京、上海、哈爾濱、大慶、廣州、深圳、烏魯木齊等地,由于能源消耗大,管理不善,入不敷出,最終不能維持,有的被拆除,有的另作它用,基本上是失敗了。如1979年北京的四季青園藝場最早從日本引進的3hm2現代化大型溫室,現已改作貿易市場。1995年北京中以農場率先引進以色列溫室1.2hm2,開始了新的引進。1996年引進面積最大的為上海,達l5hm2,分別從荷蘭、以色列引進,分5處進行試驗,取得了一些重要經驗;深圳市1997年從法國引進6hm2薄膜溫室,現已投入使用。還有很多省城如廣州、石家莊、鄭州、濟南、南京、北京、重慶和銀川等都有新引進溫室,或正在洽談引進事宜。這次引進的特點是:引進成套技術設備,除主體骨架外,包括環境調控設備、灌溉設備、全套栽培技術措施(從種子到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甚至授粉技術等),并有引進國派駐專家指導,即不單純引進硬件,也引進軟件。但大多是政府行為,也有部分是企業行為。
2、面臨的形勢和問題及應采取的對策
2.1設施農業發展的數量和質量
目前設施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是數量增長很快而質量水平較低。以設施栽培86萬hm2計,城鄉人均占有面積已達7.l7m2,比80年代中期增長了19倍,所以發展方向應由擴大規模轉向提高質量。同時產業結構要轉型,單一生產蔬菜轉變成以生產蔬菜為主,輔以生產花卉、瓜和果。從單一生產大宗菜,轉變成生產大宗菜為主,輔以生產經濟效益高的特菜,有條件的地區應積極發展名、特、優、新、稀產品,出口創匯。其次是提高現有設施水平。現在設施質量普遍較低,日光溫室中絕大多數為80年代中期形成的普通類型,結構較簡單,以竹木、水泥桿為骨架,厚厚的土坯墻體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積僅40%~50%;作業空間小,不便于機械操作,只能靠手工作業;保溫、采光性能差,每年雨季過后,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維修結構;抗災能力差,易被大雪壓塌、大雨沖垮,如1997年12月一場大雪,江蘇、山東不少普通型日光溫室因承受不住雪壓而倒塌;灌溉技術,仍以大水漫灌,有些地方每667m2日光溫室灌水量達500m3/年。并且在多年使用后溫室內病蟲害嚴重而不得不依靠經常性打藥來維持生產,這與發展綠色農業的趨勢很不協調。所以山東省率先提出了設施農業的二次創業,不僅要選育優良品種,而且要改進設施結構及栽培管理技術,在提高產品品質上下功夫。
對于塑料大棚的發展,同樣存在結構和栽培技術兩方面有待提高的問題。
所有新建的設施,應該具備更高的質量水平,不應再停留在較原始的水平上,應能夠生產高品質產品,借鑒引進溫室的一些經驗,逐步向現代化、自動化方向發展。
2.2能源清費和氣候資源的合理利用
我國是一個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冬春季節在蒙古高壓的控制和影響之下,我國的三北地區、青藏高原、云南高原晴天多,日照百分率超過50%,光照充足,是發展設施園藝生產的有利條件。但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部,季風發達,大陸性強,氣溫的年變化很大,冬季嚴寒,夏季酷熱,冬季氣溫比同緯度其它國家要低,而且愈向北方,偏低愈甚。例如1月份,東北地區比同緯度其它國家氣溫偏低14~18℃,黃淮流域偏低10~14℃,長江以南地區偏低8℃,華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除沙漠地區以外,我國又是同緯度地區最熱的國家7月份平均氣溫東北和內蒙北部比同緯度平均偏高4℃,華北平原偏高2.5℃,長江中下游偏高1.5~2.0℃。根據計算我國北方各地冬季日平均氣溫≤5℃負積溫要比世界同緯度地區高出1~4倍。這就意味著我國發展設施生產冬季加熱所需能耗比歐洲國家要高得多。夏季比同緯度其它國家炎熱,必然增加降溫所需的能耗,而且夏季又是雨季,空氣相對濕度大,濕熱同季使藉助于蒸發降溫機理的降溫效率下降,在封閉條件下進行濕簾降溫、噴霧降溫,其降溫效果必然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根據我國各地氣候特點,發展設施生產必須要進行深入研究,不能照搬國外的經驗,節能是中國設施園藝生產的重要課題。
2.3引進和國產化
1979~1994年引進的20hm2大型現代化溫室,由于高能耗和經營管理跟不上,高投入、低產出,至今幾乎全部停止運營。1995年以后又開始了第二次引進大型現代化溫室的熱潮,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996年上海從荷蘭、以色列引進了15hm2微機全控制加溫溫室,進行蔬菜、花卉栽培。經過一年的運行,有盈利的也有虧損的,但為高能耗、高投入、高產出的現代高科技設施園藝經營提供了經驗。
目前現代化溫室的引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投資大。以上海1996年引進的15hm2溫室來看,引進費用加配套設施設備費用,平均500~900元/m2,投資太大,每年的折舊費、維修費太高,在短期內難以收回投資,這是影響溫室引進的一大因素。
2)運行成本高。從上海5個基地在1996~1997年度運行成本看,平均每1/15hm2(畝)為3.48萬元,其中30%~40%是燃料成本。從上海各引進溫室使用效果來看,冬季加溫使用燃煤最經濟,比用電或燃油熱風的效果好、成本低。即使燃煤,在上海的荷蘭溫室中要保證果菜的生長溫度,每天每公頃,仍需燃煤3t(每畝0.2t)。在濟南,每1/15hm2(畝)每天需燃煤0.4t。在北京,則為每天每1/15hm2(畝)0.8t。有些引進溫室(也包括部分國內設計的溫室)的通風設計沒有針對當地的氣候條件,在高溫高濕同季的情況下,降溫依靠濕簾風機系統,不但降溫效果差,能源消耗也相當可觀,甚至不比冬季加熱能耗費用少。能源消耗費用太高,使投入使用后的經營成本持續偏高,最終可能變成虧本經營,成為溫室引進的又一大障礙。
3)功能定位存在一定問題。既然是引進的現代化大型溫室,是資金技術密集型企業,其產品定位必須有高起點。高投入,必須有高產出,才能充分顯示現代化、資金技術密集的優勢,達到高效集約栽培目的。上海的東海荷蘭溫室,種植的彩色甜椒,市場定位于大賓館和大飯店,價格可達24元/kg,其他產品市場定位也大都在賓館飯店或超市,因其能保證優良的品質和周年供應,價格優勢明顯,所以其經營效果,已經突破了以前引進溫室不計折舊,勉強保本的經營狀況,在合理扣除折舊和經營成本后,仍略有盈余,并且會越來越好。南京市蔬菜所,80年代中期,引進一棟荷蘭溫室,一直種植番茄等大宗菜,年年收入不抵運行費用,從1995年開始,改成一半種菜,一半種花,當年收入與運行費持平,1996年1/4菜(番茄和櫻桃番茄),3/4為切花和盆花,當年收入高于運行費用。所以功能定位不準確是許多引進溫室經營不善的一大原因。結合旅游觀光,生產優質花卉、蔬菜、瓜果和種苗,如上海的東海農場,江蘇鎮江21世紀樂園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4)規模小經營單一。目前各引進單位引進的溫室面積一般為1~3hm2,絕大多數為1~2hm2,規模都不大,并且往往還種植多種作物,因此無論從面積還是從作物種類都形不成規模,這與國外的情況有很大差別。如荷蘭,一個農戶就有二、三公頃以上的溫室,只種植一種作物,專業化程度很高,不僅有利于種植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保證履行市場合同,它的規模效益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體現。我們目前的引進方式不能形成規模效益,這就增加了操作上的難度,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一種技術人才資源的浪費,3hm2種植三種作物所需的技術指導同樣能指導15hm2種植同種作物的生產。
5)引進不配套。只引進溫室設備而不引進內部管理機制,難以實現真正的現代化設施生產。現代化的設備加上現代化的觀念及管理方式,才能保證高產出、高效益,達到引進溫室的示范目的。
隨著引進溫室的不斷增加,國產化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現代化大型溫室的骨架和覆蓋材料國產化,已經基本不成問題,但其內部的配套設施、計算機管理系統等現代化的管理方式和觀念,仍需認真學習。對于國產化,業內人士也有兩種看法,一種要求加速國產化進程,人家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另一種態度則認為,先當學生,虛心學習,先吃透外來的東西,逐步縮小國產與引進之間的差距,不可操之過急。我們認為有關國產化的問題,硬件在短期內容易實現,軟件特別是微機管理、生物技術(品種、授粉技術、定量化肥水管理等),我國與先進國家差距較大,是今后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我們在主體結構的國產化過程中已經做了不少簡化改進設計,即使如此,也因難以形成規模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而往往高于外商報價;沒有溫室專用的材料,或者有而精度不夠,不能滿足設施建設的要求,影響設施生產的效果;內部配套設備的國產化還有一定問題,產品不齊全,不配套,性能達不到要求,有的配套設施根本沒有,不能滿足現代化管理的需要。所以必須先搞清楚引進溫室的質量、性能和種植要求,再加以改進,逐步實現國產化。
2.4建廠生產問題
以上海、江蘇為例,僅上海周圍,經營溫室骨架約有5~6個廠家,有些地方還在盲目建廠,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因此必須要建立質量檢測和評估體系,實行名牌戰略,有序建設,有序競爭。
2.5關于大型現代化溫室的發展問題
近年來,出現發展大型溫室的熱潮,首先是因為資金有了一些積累,包括一些大企業也投資設施農業將其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原有的設施技術不配套,土地利用率低,環境調節能力有限,而北京中以示范農場引進全套設備技術后,感到有了新的希望,各地政府部門、大企業于是將視點轉向設施生產。我們認為具備下列四個條件的,可以適度發展:(1)資金實力允許(當地政府有補貼,或有企業參與。);(2)有良好的市場,包括消費者觀念,優質、優價;(3)有雄厚的科技實力,包括經營管理技術、生產技術和勞動者素質;(4)形成規模,不搞分散建設,尤其是政府投資的項目更應如此。
3、國家管理部門在宏觀管理上應采取的方針和管理原則
3.1管理的定位
國家管理部門的管理定位,首先應是宏觀管理,起指導作用。要實現宏觀管理,必須了解設施農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應對全國的設施農業根據氣候條件進行合理的規劃;建立各級工作機構,明確專人管理;及時收集和市場信息,指導農民及時調整種植計劃,減少盲目性,以穩定農民的收入;制定適合各地區不同氣候條件的不同檔次的各種設施規格及技術參數,同時規范各生產廠家的生產行為,減少無序競爭所帶來的損失,改變現有生產廠家各自制定規格,無統一標準的混亂局面;建立固定的監督檢測機構,加強檢測,以保護農民的利益;各級管理機構應同時承擔技術咨詢的任務;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包括生產資料市場、產品市場、產品采后處理(加工、分級、包裝)、運銷等。
3.2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合理規劃設施布局
我國是一個氣候類型多樣的國家,各地氣候對設施生產的利弊各異,應以多樣化的設施生產模式,適應各地的氣候特點。我們建議按大區劃分,根據氣候條件,做好各種設施的區劃工作,充分利用當地的氣候資源,經濟合理地提高設施栽培水平。關于設施栽培的區劃問題,80年代中期,曾進行過不少探討,近年來各省市也認識到,充分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對布局設施栽培、設計種植制度(品種、茬口等)和制定管理規范的重要性,并進行了一些嘗試。但比較分散,并基于經驗,缺乏全國性統一的區劃指標體系和區劃體系。有些地方因設施栽培比較效益高,盲目上馬,結果因氣候條件不適宜而導致失敗。規范各區設施類型及其規格、參數,使各種設施合理分布,種植制度和管理規范化,改善以前的盲目性和過于分散狀況。
3.3設施標準的制定
各地區應有適用于不同檔次的設施類型及標準參數,對農民自制設施提出指導建議,規范農民的自發行為,使建成的設施經濟適用。
"六五"、"七五"、"八五"期間,我國在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的結構優化方面都做了不少研究工作,而且取得了許多成果,但目前只有鋼管裝配式塑料大棚有國家標準。玻璃溫室的結構標準尚未批準公布。至于日光溫室標準,溫室配套設備的標準至今仍是空白。所以在設施、設備標準化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對設施的生產廠家不僅要制訂一系列質量標準,還必須成立專門質量監督和檢測機構,經過檢測,方能進入市場,為此也需要制定檢測規范,包括使用儀器、測試標準和方法等,以保護農民的利益,不受劣質產品的侵害。
3.4建立信息管理和技術咨詢網絡
農民進行設施生產,相對投入較高,農民是自發生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較大的市場風險,所以應建立信息管理機構,及時向農民提供較準確的各種產品供求信息,并做一些科學的預測,指導農民及時調整種植計劃,以獲取較多的收益。農業部的有關職能部門應予以重視。
技術咨詢具有同樣重要性,技術的提高是設施農業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先進的技術必須由農民掌握后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建議建立技術咨詢機構,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可作指導和監督。
3.5抓好科學研究和培訓
知識經濟時代,要求不斷地創新。從而要求加強本學科領域的科研和培訓工作,不僅要提高管理者的水平,也要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要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設施生產行之有效的途徑,當前主要研究內容應包括:
1)面向21世紀中國設施生產可持續發展戰略;
2)低成本、低能耗的設施設備成套技術體系;
1.1傳感器種類繁多,功能相近,將向細化
其發功能的方向發展目前,應用的傳感器產品都能夠達到對環境監測的目的,并能夠形成簡單的系統,但是功能不完整,擴展性和升級能力相對較差,性價比不高,沒有取得較好的推廣效果。無線傳感器技術的發展使農業傳感器將朝著微型化、低功耗、高可靠性的方向發展,能否降低構建傳感器網絡的成本,降低傳感器的功耗,延長傳感器網絡的生命周期是傳感器網絡能否在農業中得到廣泛應用的關鍵。同時,發展可靠性高的更為先進的身份識別技術以及設施與機械化技術的功能定位,引進精準農業技術、智能化技術、物聯網技術等高新技術,提高設施農業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水平。
1.2網絡傳輸管理系統建設滯后,無線通信
技術將獲廣泛應用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需要一個穩定性、經濟性和通用性上均衡發展的管理系統或管理平臺,設施農業綜合管理系統大多還處于試驗研究階段,價格昂貴,真正能夠大面積推廣的產品還很少。此外,如何提高傳感器網絡的可靠性也將是研究的重心。現有無線傳感器網絡空間范圍查詢處理算法能量消耗較大,且當節點失效時查詢處理過程易被中斷,無法返回查詢結果。wifi技術因其組網靈活、易維護、易拓展和豐富的配套設備等優勢將在設施農業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同時,通過對農作物溫室內的溫度、濕度信號以及光照、土壤溫度、土壤含水量、二氧化碳濃度、葉面濕度、露點溫度等環境參數進行實時采集,自動控制指定設備。同時在設施現場布置攝像頭等監控設備,用戶通過電腦或G4手機實時采集視頻信號,收集設施內生長環境數據進行分析,從而達到遠程控制智能調節指定設備,為作物生長信息實現自動監測、自動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1.3人才匱乏,技術不完善,應用推廣范圍較小
農業物聯網的建設需要國家鼓勵和加大對物聯網的物資投資和人才投資,給予資金技術支持;需要國家加強農業物聯網專門人才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以及應用能力;需要專業的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服務。各物聯網設備開發企業,圍繞這個平臺和標準,開發相應的配套產品設備,不再投入大量精力開發基礎的軟硬件,可以節省人力、物力,增加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的產品種類,加快設施農業物聯網綜合技術的推廣應用。
2赤峰市松山區設施農業發展存在的不足
赤峰市松山區設施農業雖然經歷了較長時間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傳統農區范圍廣大,設施農業發展的比例仍顯太小.全區耕地面積194萬畝,到2012年底,松山區設施農業發展到23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1.86%.同時,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設施農業的發展仍存在一些不足.
2.1資金仍顯短缺,貸款難度較大,各級財政扶持資金規模較小
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農民收入低,自籌能力差,用于棚室建設的自有資金非常有限,加之財政補助資金較少,申請貸款難度大、利息高,仍然制約設施農業的發展.
2.2技術力量薄弱,科技投入不足,服務不到位
發展設施農業,科技是強有力的支撐.設施農業每年都有一定增加,而技術指導的人員不足,雖然一些地區聘請了農民技術員,但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很多地區農民還不能有效掌握養殖和種植技術,仍以傳統人工勞作為主,效率低,收入微薄,致富進程緩慢.
2.3設施規模小,水平低
設施農業發展缺乏整體規劃,沒有形成一定規模.有些地區溫室結構簡易,土地利用率低,保溫、采光效果不好.溫室大棚不通電、不通水、道路不暢等問題依然存在,使設施農業產品不能及時向外輸送,影響了設施農業持久穩定發展.
2.4市場建設滯后,流通不暢,專業合作社發展滯后
政府雖然扶持建設了一些產地批發市場,但與設施農業發展的需要還有很大的差距.專業合作組織不規范,農民經紀人缺乏有效地組織管理.另外,現有設施農業產品單調,貯藏、保鮮、深加工等環節薄弱,缺乏知名品牌,市場競爭能力不強,對設施農業的縱深發展缺乏足夠認識,地區間發展不平衡.
3赤峰市松山區進一步發展設施農業的主要對策
針對赤峰市松山區設施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應進一步開拓思路,集思廣益,因地制宜,借鑒先進發達地區經驗,使設施農業持續、健康地發展.
3.1進一步加大對發展設施農業的支持力度
設施農業要得到持續、健康和規模發展,就要進一步加大各級政府對發展設施農業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制定優惠政策,扶持設施農業項目,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實行專款專用.充分利用各地綜合自然條件,設計切實可行的設施農業發展目標,最大程度地使設施農業規模化發展,整體提高農牧民增產增收水平.
3.2增加科技投入力度
用戰略發展的眼光,依靠科學技術來支撐設施農業的長期穩定發展,研究新技術,新材料,提高科技種植技術水平.通過聘請和培訓更新專業技術人員的知識,提高服務技能,創新服務手段,各級農業部門和科技人員及時解決農民在建設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3.3支持市場建設和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
加強市場建設和產品銷售方面的建設,新建、擴建和改造產地批發市場.在銷售網絡建設上,建設赤峰市松山區周邊市場及國內市場.加強信息收集,拓寬流通領域.建立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和檢測點,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實行綠色通道制度,使設施農業產品流通順暢.
二、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創新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影響
(一)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田水利建設的意愿與能力提高
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本質上是發展適度規模的農業生產,它是通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將細碎的土地耕作模式轉變為具有適度規模的生產模式,形成農業生產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經營組織。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的創新可以形成農業生產的規模效應,從而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農田水利設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資源,為確保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生產經營主體參與農田水利建設的意愿就會加強。此外,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創新能夠促進農業產業的強大,使經營者積累更多的資本;組織的創新還可以將社會資本引入農業生產,與分散經營的家庭承包責任制相比,經營主體擁有更多的資金保障和人力支持,可以建立與農田水利的戰略合作關系,衍生出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單位與產業,增強其建設農田水利設施的能力。
(二)減少了農業經營者與水利單位的交易費用
以農業生產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為代表的生產經營主體成立以后,可以實現土地的規模經營,將細碎的土地整合起來,通過組織的擴張,借助于組織對市場的替代,變市場交易為組織內的交易,減少了交易費用,避免了農田灌溉利益的糾紛。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的創新還能夠培育一批具有市場運作能力的經營者,在農田灌溉中,經營者可以利用規模效應,建立與供水單位的直接交易渠道,減少政府和其他中介組織的參與,實現交易成本的下降。
(三)降低了農田灌溉成本
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形成土地的適度集中。規模化的農業生產經營可以實現與農田水利灌溉的對接,有利于選擇適合自然特點和農業種植的農田灌溉方式。農業生產經營者如果自建農田水利設施,如建設水井、池塘,則可以通過集中灌溉,提高水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單位灌溉成本;如果選擇使用社會供水系統,如向水庫等供水單位購買水,由于土地的適度集中,經營者為了節約用水,會修建和維護灌溉系統的終端溝渠,可以避免水資源的流失,而且減少了灌溉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農田灌溉的經濟外部性,這些都將降低農田灌溉成本。
三、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機制的創新
(一)加快農田水利交易的市場化改造
伴隨著市場機制下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的創新,傳統的政府主導下農田水利建設模式也必將發生轉變,取而代之的將是建立在市場機制下的農田水利建設模式。在該模式下,需要培育具有市場經營能力的農田水利設施供給主體和需求主體,形成合理的市場定價機制,建立有效的監管制度。為此,需要將一些具有商業價值的水庫、塘堰和湖泊等設施通過經營改制,利用承包等經營方式,將其培育成為農田水利市場供給方,組建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田灌溉公司,開發適合農田灌溉的交易渠道和平臺,并引導農業生產經營者通過市場交易方式進行農田灌溉。鑒于農田水利設施具有形成壟斷的條件,而且因為自然環境、農業種植因素,其價格機制極為脆弱,為確保農業生產,需要建立確保糧食安全和體現水資源價值的政府主導型定價機制。而作為水利主管部門,不再從事具體的水利設施建設和管理責任,只須負責大型水利設施、水網、渠道等設施的建設管理,而且在相對農田灌溉中還可以發揮市場監管作用,制訂農田灌溉指導價格,維護市場公平交易。
(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田水利設施建設
在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下,以農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為代表的經營者通過土地的適度集中,利用土地、人力和機械等資源的規模利用優勢,可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率,由于經營者參與農田水利設施的能力增強,也有意愿參與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為確保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還需要引導社會資源參與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以彌補政府投資的不足和效率的低下。針對農業生產和自然環境特點,對于水庫和大中型湖、塘、堰等設施,可以吸引具有建設能力和經營能力的單位參與承包建設;對于水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可以建立專業的打井引水公司、農田灌溉公司等,為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農田灌溉服務;為形成有效的農田水利市場,還可以組建專業的農田灌溉中介組織,建立供水單位與農業生產經營者的聯系,活躍農田灌溉市場,提高灌溉效率。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制約著農業經濟增長
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這種問題如若不引起注意,則將會在發展之中進一步的制約著農業經濟增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制約著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礎設施建設無法達到合理化,有其在整體布局上,致使基礎設施建設的計劃難以與當地實際發展性相符合。例如河南省欒川縣的“面子工程”,從此事件背后反映出的社會現實,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但尚未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任何促進作用,還鋪浪費,花費了眾多建設資金,這種資金的浪費,將會影響其他建設的發展,進而對農業經濟起著制約作用。
(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效率低,影響農業經濟增長
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開展進程中,出現眾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效率低下的問題,就目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而言,其建設的特殊性導致了其在運營過程中的效率普遍不高。尤其體現在貧困地區,受到建設規劃,以及農村當地發展的制約,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難上加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要做好先進科技與技術的引用,另外一方面還要做好相關的監督工作。在國家投資建設中,出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效率低下,從而導致農業招商引資的困難,使得農村第三產業發展不順,影響農業發展整體形象,既浪費了國家經濟資源,也影響了農業經濟的有效增長。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夠,阻礙著農業經濟增長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難以脫離政府扶持而獨立進行,但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部分地區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的問題,政府扶持力度不夠將直接影響政策的實施,導致政策落實不到位,政策落實不到位將導致農村建設無法進行拓展,管理方法不到位,致使豆腐渣工程”屢見不鮮,從而影響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造成農村基礎建設無法發揮其原本功能,并桎梏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與增長。
(四)機械化難以普及,基礎設施建設破壞耕地
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由于各地區農村實際情況不同,因此其規劃也存在較大的區別,在整體計劃之中,可以看出國家大力發展機械化,以其為減輕農民負擔,造福農民,但這種計劃并沒有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進行開展。有些山區地區農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進行機械化建設,當地政府投入眾多,但這些機械化建設,在實際難以運行,至此造成經濟運行缺失,基礎設施資源浪費的現象。有些地區甚至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之中,大力開墾農地,致使周邊地區耕地遭到嚴重的破壞,農村耕地遭到破壞直接影響農業收入,因此這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中的不足體現,制約的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阻礙當地農業經濟增長。
二、優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經濟增長
(一)加強技術引導,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效率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性將會直接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需統籌全局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行規劃,加強技術引導,大力扶持新型科技,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積極進行技術革新,合理應用網絡化建設,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為技術革新創作更多的溝通機遇與條件,不斷的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水平,從而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效率。
(二)合理配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工作
隨著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的展開,各地區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各地區積極開展建設中,既要考慮基礎設施建設效率,還要做好其后期的管理工作,在農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中,本文認為,首先要保障按照指導原則規范管理工作,因地制宜的采取管理工作。其次,在管理中,可以按照當地的農業發展情況進行分類式合理規劃,合理安排建設人員數量,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到每個政府人員身上,明確規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內容,并按照責任制度進行管理,一旦存在某一環節管理缺陷,可對管理人員進行查找,對管理人員作出處罰或嚴懲。最后堅持政府的引導,堅持保護農村環境原則,保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正常開展,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之中,防止對耕地以及當地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為緩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問題,而匯集多方位建設力量,共同保障農村建設的有效性。
(三)因地制宜,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于農業經濟增長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結合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不足,應切實結合當地發展情況,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從而使其可以推動我國農村建設的經濟結構整體轉型,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穩步前進。此外應重視非建設工程基礎設施對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力與生命力,并根據當地發展狀況著重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方向,如道貧困地區的路建設工程,飲水工程等,著重把握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通過政府的積極引導,最終達到其與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共同促進的作用,保證當地農業各項活動穩定開展,從而調整其農業經濟結構,通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來進一步增加農業經濟發展。
(四)加強質量監管,充分發揮政府職能
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質量監管工作至關重要,其要做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各環節的掌控,可利用電子計算機,定時進行監控與管理。此外這種質量監督不僅僅來自于建設工程的相關管理人員,也是農村廣大人民群眾的責任,基礎設施建設的安全,廣大人民群眾最具發表權益。因此,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選址、動工、建設等各項目,要集合廣大農村群眾的力量,集思廣益傾聽群眾意見,在政府干預下,大力扶助農村建設,并通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開展,打破傳統農村發展局限性,以其不斷的提升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與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