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8: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社會工作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族群社會工作:新概念的提出與探析
二、研究緣起與研究目的
2011年9月,在經歷一番機緣曲折之后,終于筆者背上行囊踏上了南下云南民族大學繼續學習社會工作的列車。云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而云南民族大學是中國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重鎮。學術研究,特別是社會工作研究,是面向人群的,是在地化(localization)的。如何發揮這一區位及院校資源優勢,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學術能力,豐富和拓展社會工作研究,成為筆者思考的重要議題。
由于民族院校的緣故,從學校氛圍,到師資結構,以及主要研究方向均與民族議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筆者開始系統地學習民族學、人類學的相關知識。在這個學習過程中,筆者系統地了解到中國的民族發展史,民族建制史,開始深入了解和理解中國各民族的特色、特點與差異。這樣的學習,讓筆者對社會工作中所講的“個別化”原則的深意和重要性的理解更加深刻。特別是在完成課業之余,有幸參與了一項關于佤族的專項課題研究,從而使筆者從個案的角度對“民族”概念的理解更進一步。正是在這一課題的研究過程中,筆者開始以社會工作的視角思考,社會工作從業者①以現有的“民族”知識體系是否能夠順利地進入案主的生活世界;面對不同民族的案主,社會工作從業者應當如何提供專業的服務;面對同一民族不同分支的案主,社會工作從業者應當如何提供專業的服務。
帶著上述問題,筆者開始了對民族社會工作相關研究成果的研讀和學習。對于中國學術界而言,社會工作本身是一個新的知識領域,而對于社會工作界而言,民族議題更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所以,筆者能夠查閱到的相關研究成果十分有限,在基礎概念體系和理論架構等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目前尚未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面對這樣的研究現實,筆者萌生了一種系統梳理和研究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形成系統的民族社會工作知識體系的盲目的初生牛犢不怕虎般的學術“野心”和天真的學術使命感和責任感。
筆者的不自量力很快得到了“懲罰”。從研讀和學習中國的相關文獻開始,筆者就注意到學者們在民族社會工作的基礎概念使用上各有千秋。如何梳理,如何取舍?筆者陷入了困境社會工作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社會工作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于是,又回過頭來仔細研讀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工作的基礎理論著作,面對著汗牛充棟般的理論著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知識體系,反觀自己的初衷,筆者開始萌生一種老虎吃天一般的憂傷。
于是,筆者思考和研究的目的變得更加務實而具體——到底怎樣的命名才是符合社會工作專業特點的,到底怎么樣的基礎定位才是切合社會工作實務開展的?于是,在綜合分析了眾多相關概念以后,“民族”和“族群”這對冤家很自然的成為了筆者的困擾。在看完“民族”與“族群”的“恩怨史”之后,筆者依然是一頭霧水,兩者之間如何選擇,依然沒有眉目。無奈之中,筆者又開始反觀社會工作的基本價值定位。社會工作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一門科學和藝術,它關照的是社會情境中,生活世界中的非結構性的具體的人。這是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的基本出發點。在此基礎上,檢視和梳理外在建制化與人之間的各種互動形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對人的各種影響,再以專業的方式方法消解人與建制化之間的矛盾,從而達成人“詩意的棲息”。那么,如何理解人呢?馬克思講,“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顯然,民族性是人的“一切社會關系”的一種,是人的基本屬性之一。從1950年開始,中央和地方民族事務機關組織專門工作隊伍,對全國各地提出的400多個族群名稱進行識別,到1983年共確認了56個民族,構成了中國現行的民族體系。
這也成為中國開展民族工作、民族研究的一個重要的不可討論的前提社會工作。然而,對于專業社會工作服務來講,視角定位越靠近案主的社會情境和生活世界就越容易達成對案主的理解,也只有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上才能真正開展有助于案主的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從這個角度來講,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56個民族體系略顯籠統,并不能直接抵達案主所處的社會情境、生活世界。另外,荀子說,“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每一人都處在大大小小不同的“群”之中,人在這些“群”中獲得必要的社會化,從而形成人對“群”自我認同與社會定義。大體來看,56個民族的族稱體系,更多只是基于各種需要的權宜之舉。在民族識別前每一個民族都有著多種自稱或他稱,每一種稱謂都有著一定的社會淵源,它可能是一段歷史,可能是一種關系,可能是一種崇拜,總是每一個稱謂都深深地嵌入在相關人的生命之中,影響著他/她們的社會化與自我認同。一定程度上說,每一種稱謂背后都是一個“群”,不同的稱謂意味著不同的“群”,雖然民族識別基于科學和理論對他/她們進行了合并,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她們之間基于歷史、文化和習俗等方面的差異不存在。
三、論文結構安排
本文在行文上主要按照引言——概念提出背景——相關概念辨析——民族社會工作的局限——族群社會工作提出的理論依據——族群社會工作概念的提出與闡釋——結論的邏輯展開論述,共分為六個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的思路歷程和主要內容,對國內外相關概念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綜述,闡述了文章主要結構與研究方法,并對研究的難點和創新點進行了說明。
第一章主要從中國族群發展現狀和趨勢的角度闡述了專業社會工作介入族群議題的必然,并從社會工作專業化,服務領域細分和民族工作機制創新兩個方面詮釋了專業社會工作介入族群議題理論研究與實務實踐興起的原因。
第二章主要對專業社會工作介入族群議題相關的核心概念“族群”、“民族”和“社會工作”進行界定和分析,并對國內外相關概念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辨析。
第三章主要對民族社會工作的提出和應用情況進行概述和分析,并從未能把握和體現民族議題發展的趨勢和主要矛盾等四方面闡述民族社會工作概念的局限性。
第四章主要概述族群社會工作概念提出的理論依據,包括族群理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多元文化理論;生活世界與公民社會理論;社會工作建制化與二律悖反命題;社會工作個別化原則。
第五章提出族群社會工作概念,從體現和把握了民族議題發展的趨勢和主要矛盾等四個方面論證了族群社會概念的正當性,界定族群社會工作的概念,并從服務對象、關注的議題、主要分類和基本原則幾個方面對族群社會工作進行了闡釋。
結論與討論部分對本文的主要結論進行了梳理,并對本文存在的缺陷和繼續研究的空間進行討論。
四、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古訓充分揭示了方法的重要性。從一定程度上說,方法決定了結果的可靠性。所以,如何選擇研究方法則是研究的關鍵社會工作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論文。
選擇什么樣的研究方法,首先要看選題的本體的性質和特點,其次則受研究者的學術背景影響明顯。
五、研究難點與創新點
難點:從全球社會工作發展的角度來看,社會工作正處在一個尷尬的時期,一面是蔓延至今的疑問——“社會工作是不是一個專業,一面是“社會工作的終結的聳人命題。中國社會工作的重建正是在這個時候。這致使我們在重建過程中,沒有成熟理論體系可以學習和借鑒,只能長時間的處于迷茫與彷徨之中,摸著石頭過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本土化。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大家知道,任何國家為了維護其政權,都必須建立相應的地方國家政權體系,而國家政權體系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行政區劃結構。一個國家行政區劃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國家政權的鞏固,關系到中央能否有效地統率、指導地方和地方政權能否有效地在本行政區域內行使職權,關系到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穩定,關系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鑒于行政區劃在政權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各國對行政區域的劃分都十分重視。我國歷史上各封建王朝的行政區劃都由中央最高決策層負責,并以皇帝詔書的形式頒布實施,重大的行政區劃調整一般由皇帝直接審定。每當一個王朝推翻另一個王朝,都會對行政區劃進行較大的調整,以便建立相應的政權,鞏固其統治。以后,中央對行政區劃工作十分重視,針對各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同需要,及時進行調整。
二、論文的具體要求:
根據社會工作的培養目標我們對06級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的論文提出如下要求
1、論文內容必須與專業發展方向密切相關,論文不能偏離專業方向
2、論文必須要反映學生自己的專業水平,以調查研究報告為主要形式
3、以來理論分析為重要內容的文章,必須體現撰寫者的實際理論水平,堅決杜絕網上拼湊與抄襲他人的文章
4、論文字數要求在8000字以上,以10000左右字為宜;
5、一些題目的范圍較大,撰寫文章和與指導教師溝通的過程中,盡量把題目具體化。避免過分空洞與小馬拉大車的現象的出現。
1. 個案管理在社區矯正中的運用
2. 社會工作在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
3. 校園學生文化現狀調查與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
4. 大學學校社會工作需求的實證研究
5. 大學教育本質研究:社會工作學的視角
6. 網絡技術在社會工作中的運用:方法革新的
7. 社會工作在學生社區管理與服務工作中的價值與應用
8. 司法工作者與社會工作者在社區矯正中的職責與分工
9. 二本院校社會工作教育模式之思考:學生視角
10. 上海地區學校社會工作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11. 上海農民工子弟學校社會工作現狀調查
12. 社會工作課程對學生自我成長的價值與影響:一種質性研究
13. 大學生就業困惑與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
14. 上海地區社會工作者生存現狀調查
15. 藝術教育在社會工作中的價值與應用
16. 上海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現狀及其問題研究
17. 上海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運行現狀及其問題研究
18. 上海市外來人員綜合保險制度運行現狀及其問題研究
19. 農民工養老保險研究
20. 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研究
21. 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問題研究
22. 生育保險問題研究
23. 工傷保險問題研究
24. 社區教育與新市民轉換研究
25. 社區教育與提升市民生活質量的研究
26. 社區教育與外來人口生活適應性研究
27. 社區教育與外來人口生活融入研究
28. 80后婚戀觀調查
29. 社會工作在家庭問題中的介入
30. 社會變遷與家庭生活-----以本人家庭為例
31. 老年婚姻問題調查與研究
32. 老齡化與養老問題研究
33. 空巢家庭狀況與研究
34. 老年社會工作案例研究
35. 養老機構狀況調查 36. 社會工作價值觀、沖突與對策研究
37. 社會工作方法在社區矯正中的運用
38. 社會工作價值觀在戒毒工作中的經驗與分析
39. 醫療社會工作的個案研究
40. 我國醫療社會工作的發展、問題與對策
41. 中外醫療社會工作比較研究
42. 城市老年人社區福利服務調查與路徑研究
43. 勞動爭議的問題與社會工作介入
44. 社會工作行政方法與企業管理影響機制研究
45. 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基本要素與困境分析研究
46. 社區資源對城市養老方式的影響
47. 職業化背景下的社會工作教育的回應
48. 上海社區建設研究
49. 上海社區服務發展研究
50. 上海外來流動人口基本養老保險模式研究
51. 上海外來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
52. 上海征地農民保障問題研究
53. 上海養老機構發展研究
54. 上海養老設施發展研究
55. 上海城市低保家庭生活狀況調查
56. 外來民工子弟享受上海義務教育情況調查
57. 在校大學生專業意識與轉換專業的困境調查
58. 上海外來移民史個案調查
59. 我國高校貧困大學生的資助體系建設及其存在的問題
60. 改革以來城市鄰里關系的變化
61. 城市家庭代際之間的沖突與一致
62. 城市市民社會發展公平感調查
63. 上海城市青年世博會參與研究
64. 上海市民世博會態度研究
65. 上海市民對外來農民工態度認知研究
66. 上海市民對釣魚事件的認知研究
67. 市民對子女教育的認知研究
68. 上海市民養老方式的選擇
69. 上海市民對房價認知研究
70. 上海市民與社區關系研究
71. 社會(群眾)組織研究——以**組織為案例
72. 房產改革對上海市民生活影響調查
73. 社區鄰里關系調查
74. 互聯網與社區生活
75. 社區建設與市民生活(社區建設對上海市民生活影響調查)
76. 居民委員會與市民生活
77. 居民委員會選舉調查
78. 業主委員會與市民生活
79. 業主委員會選舉調查
80. 市民維權行動調查
81. 世博會對上海市城市文化資本的影響
82. “月光族”的住房消費模式研究
83. “啃老族”的住房消費模式研究
84. 90后大學生的就業觀研究
85. 90后大學生的消費觀研究
86. ? 上海市80后大學生移民的城市融入研究
87. 上海市80后大學生移民的城市認同研究
3、個案工作的含義:是一門專業工作方法;是一連串的工作過程;工作目標是增進個人與社會環境的適應;對人的尊重是個案工作的基本價值觀
4、尊重和肯定人的價值是社會工作的基本價值觀,也是個案工作幫助服務對象的基本原則。
個案工作的本質:協調服務對象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適應狀況,恢復和增強個人或家庭的社會功能
2.培養學生運用雙語進行社會工作操作的能力
3.了解和熟悉國際社會工作的發展與動態,分享國外社會工作的經驗
二.開設社會工作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開展雙語教學已不是新鮮事情,自2001年起,國家教育部高教司就建議過有條件的高校專業課可以進行雙語教學。所謂雙語教學就是用除母語之外的第二語言進行教育。就目前中國高校外語教育普遍使用的是英語,所以社會工作教育的雙語教學除母語漢語之外的第二語言即為英語。社會工作教育為什么要用雙語教學呢?首先,這是由社會工作這門專業在中國的歷史發展所決定的。社會工作的發源起于英美,其發展與完善直至形成一門專業也是在英美等英語國家完成。中國的社會工作與社會工作教育始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也是向西方國家學習來的。經過多年戰亂與社會動蕩,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教育一度在中國停頓下來。直到上世紀80年代,社會工作教育才恢復起來。也可以說我國的社會工作教育基本上是重新從零開始。在這樣的歷史發展條件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開展的最便捷的途徑就是向港臺學習。教材的編寫也是多借港臺的幫助。但是,港臺社會工作教育畢竟還是為本地區服務,它們深深打上了其各自地區的特性,很多方面與我們本土社會工作教育有較大差異,而且港臺的教育也基本上是借鑒歐美教材和教育經驗,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的東西可以說是二手東西,并不能讓我們準確而全面地把握社工教育的脈絡。同時,目前中國本土雖然編有相關社會工作的教材,但由于時間倉促和經費的原因,這些教材均存在簡單粗糙之瑕疵,我們對源于西方的社會工作的精髓與本質就未免有囫圇吞棗之嫌。因此要真正了解和進行社會工作教育,我們必須要直接向西方學習,而學習的便捷途徑一方面要大量使用西方各大社會工作專家的經典原著,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更多的直接到這些國家學習。然而,目前條件所限,使用社會工作專家的原著是目前我們可以方便地了解和掌握社會工作的一個必由之路,故目前中國社工教育進行雙語教學是順應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實際。
其次,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與世界的互動越來越多,越來越深。作為服務于人的工作——社會工作與國際接軌也是勢在必然,一個只會一門語言的社會工作者在面對多元化發展的社會和多文化人群的交流中必然會力不從心,甚至會適得其反(CharlesZastrow,1995)。社會工作者一專多能甚至全能是社會工作專業的要求,語言能力當然是必備素質之一。所以,會雙語甚至多語言不僅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本專業的要求。所以社會工作教育也應該進行雙語教學為塑造這種素質提供了一個機會的舞臺。
三.開設社會工作雙語教學的可行性
在社會工作專業開設雙語教學是可行的。首先,從學生英語水平來分析,學生進入大學后,英語是學生必修課之一。基本上各高校要求學生必須過大學英語四級水平考試,有的高校還要求學生過六級考試。國家教育部要求,大學生經過四年的學習,應具備一定的由于聽說讀寫能力。在這種教育政策和課程設置的培養下,大學生已具備了相當的英語水平。所以用英語進行社會工作雙語教學,從學生的水平出發是可行的。
其次,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的學習,通過國語教材的學習已掌握了社會工作專業的基礎知識,如社會工作的理性與原理以及一些基本的實務。這種對社會工作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也讓學生在進行雙語教學時不會感到十分吃力。母語教授的社會工作基礎知識與實務可以說是他們進行雙語教學的基墊,雙語教學從而更為可行。
四.具體操作
按照教學目的,我們對社會工作雙語教學進行了以下操作。
1.課程設置與安排。根據學生學習進展,從大學二年級下半年開始安排雙語教學。這是因為一方面學生在大一起開始涉及社會工作基礎理論課,對社會工作有一定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的英語水平經過三個學期的學習也有了一定的水平,我們要求學生在這一年半的學習中要進行英語四級水平考試,至少要學完《大學英語》第三、第四冊。所以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專業基礎都能使學生準備好進行雙語教學。。
2.教學對象:社會工作1999年級,兩個班,共99人。
3.課時。每周六個課時,全學期共120個課時,使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都有充分的時間。
4.教材選擇。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需要。我們首先選擇了介紹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知識的專著開始,如,由MeredithPublishingCompany于1964年出版的,由RexA、Skidmore主編的《IntroductiontoSocialWork》,再在此基礎上在三年級開始難度較高、理論性和實務性更強的著作作為教材。如,Brooks/ColePublishingCompany出版由JoséB.Ashford編寫的《HumanBehaviourintheSocialEnvironment》。課程的安排和教材的選擇由淺入深,學生也容易掌握。
5.對老師的要求。從事雙語教學的老師,首先應該是用母語進行過兩三年社會工作教學的、對社會工作基礎理論有較深掌握的老師。其次,應該是有相當高英語水平的老師,老師本身能自如地進行英語的閱讀和講解。所以我們選擇的老師還應該是碩士學歷,有講師的職稱。再其次,老師要有十分熟練的教學方法和教訓經驗,所以我們選擇至少有兩三年專業教學經驗的老師。
6.教學過程。
首先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對教材的知識點如概念、方法和原理有個預先了解。同時要把預習時遇到的難點逐一記下來。這樣學生在上課時就有目的,效果會更好。教師也要認真備課,把教材中的知識點和重點理出來。
其次上課時,老師的作用就是列出并分析和講解知識點。雙語教學盡量用英語,同時切忌對英語逐字翻譯,課堂教學盡量注意互動式教學,即發動學生的參與。因為,社會工作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這樣做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要點和重點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過互動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加強了學生對社會工作方法與技能的掌握,說到底就是給學生提供了實踐鍛煉的機會。
再次,要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課后要給學生提供實務的機會。老師利用自身社會資源的優勢,組織和安排學生進行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要提醒學生在使用某種原理和方法之時,要有意識地回憶英語是如何表達。
再其次,要充分利用現代社會信息資源,如網絡資源,叫學生多瀏覽相關社會工作網站,了解國際社會工作的動態與發展。一方面加強和鞏固已學的知識,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和對時局的把握能力。
五.教學結果
本專業雙語教學共對社會工作專業兩個年級三個班開展,教學結果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學生的接受度。對兩個年級三個班共一百六十多位學生的抽樣口頭問答中,對開設雙語教學的接受度為90%。
(二)考試檢驗教學成果。學期末對雙語課程進行考試,學生的考試成績還是滿意的。以本院1999級兩個社會工作本科班的《IntroductiontoSocialWork》為例,及格率為100%,平均分在75分,最高能拿到92分。
(三)學生雙語教學的收獲。大部分學生認為,通過雙語教學,一方面,復習、鞏固了已學知識,另一方面加深了對專業知識理論與方法的更深更準的理解和掌握;最重要的是,通過雙語教學,學生的視野得以開拓;最后,學生還認為雙語教學提高了自己的英語水平,增加了自己的素質。
雙語教學的影響是立竿見影的,本院社會工作1999級兩個班共99名學生,在2003年畢業時,共有四名學生分別考上了北大、人大和復旦大學的研究生,其就業競爭力也有相對提高,在本院就業的統計中,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就業率是最高的,達到了47%()。
六.結論
社會工作雙語教學是時代和社會工作專業本身特點要求的使然,本院社會工作雙語教學的嘗試證明它是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摘要]:中國社會工作教育是一個新興的專業,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現狀和社會工作本身的特點為社會工作雙語教育提供了舞臺。本文就社會工作雙語教學的目的、必要性和具體操作進行了嚴密的論述,認為社會工作雙語教學是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關鍵詞]:社會工作雙語教學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效果
參考書目:
2.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的領域
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領域,是在考慮社會工作內容基礎上,依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內容,探尋社會工作和人力資源管理的交叉領域,具體應用如下:第一,合理設計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合理的人力資源結構系統是有效分析職務工作的基礎條件,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前提;第二,科學規劃人力資源,社會工作介入企業想要獲得發展,需要科學合理的財務規劃和人力資源規劃平臺提供支持;第三,完善的人力資源招聘和培訓機制,在合理的社會工作系統下,堅持“三公”原則(公平、公開、公正),以完善的人力資源招聘機制,為企業招聘正確的人才;結合企業人力實踐,完善人力資源培訓機制,構建實踐性高的培訓體系;第四,制定人力資源職業生涯規劃,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和社會工作者深度溝通,基于企業員工工作現狀和職業發展前景,共同制定人力資源職業生涯規劃,將企業員工真正融入企業,增強員工的企業責任感,激發員工對企業的奉獻精神;第五,人力資源績效考核,企業對員工進行績效考核時,依據工作說明書,結合績效考核標準,以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最終得出績效考核結論;第六,人力資源薪酬激勵,為更好地實現社會工作項目,實現企業戰略目標,就需要結合人力資源不同特征,實行差異化的人力資源薪酬激勵,在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制定不同的薪酬激勵制度,動態激勵員工,最大化激發人力資源創新性;第七,企業員工職業安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踐要求制定相關職業安全的法律法規,確保企業員工工作環境安全健康,做好企業員工勞動保護工作,保護企業員工合法權益。
3.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困境的應對方法
3.1提升企業人力專業素養
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需要專業的人力資源素質,針對現有企業人力資源狀況,筆者主要從完善企業人力資源知識結構和加強踐行企業人力資源變通能力兩視角分析企業人力專業素養。第一,完善企業人力資源知識結構。在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工作中,往往受企業人力資源素質不足影響介入契合度。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需要面對不同部門、環節的員工對象,還需要滿足不同員工、家庭的訴求。因此,企業人力資源工作者需要兼具專業的人力資源知識和專業社會工作知識,提高人力資源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引入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這就需要強勁的人力資源作為工作的支撐,從教育源頭做好對人力資源專業素養的知識輸出,高校教育整合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和社會工作專業課程,完善員工知識儲備;同時企業可開展針對現有人力資源員工的社會工作技能培訓工作,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注入社會工作新的活力,做好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第二,加強踐行企業人力資源變通能力。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是兩大應用學科在企業實踐中的整合,因此要注重對企業人力資源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工作中,企業人力資源工作主要存在缺乏經驗的問題。因此,企業應正確認清社會工作和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重要性,創造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機會,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應用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探索社會工作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契合之路,提升企業人力資源解決問題的應變、變通能力,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融合社會工作方法提供空間。
3.2選擇合理的介入方式
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需要構建完善 的介入模式,選擇合理的介入方式,筆者主要從服務嵌入的方式和專業崗位嵌入的方式兩視角分析社會工作介入模式。第一,服務嵌入的方式。服務嵌入的方式是指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引入社會工作服務。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可以考慮實際需求的差異,在引入社會工作方法時,盡可能將其引入領域具體細化,如企業人力資源培訓、人力資源人際關系、人力資源福利待遇等領域,或者直接將企業這些領域的需求以外包形式發包給社會工作機構,不斷完善企業人性化管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服務嵌入的方式需要社會工作機構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戰略合作,在雙方合作交流的信任基礎上,實現社會工作更好地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滿足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需求和目標。第二,專業崗位嵌入的方式。專業崗位嵌入的方式是指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設置社會工作崗位,便于提供便捷社會工作服務。基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戰略,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各模塊中設置社會工作崗位,為人力資源各業務提供服務支持。專業崗位嵌入的方式下,社會工作者以崗位工作形式常駐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其優勢就是充分了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戰略,了解掌握企業人力資源結構具體情況。但需要注意的是,專業崗位嵌入的方式需要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正確認識社會工作介入的優勢,愿意承擔社會工作方法引入的成本(人力成本、組織成本和物質成本),將社會工作方法應用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
二、學校接受社會工作行政教育的人懂得更多的人際交往的技巧
只是可能缺乏管理學的知識和社會工作的理念。所以,如果專業的社會工作行政人員如果多一些實踐經驗,基層社區管理人員多一些專業知識,則相得益彰。而且,我國更需要專業的社會工作行政者,這也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和管理體制所決定的。傳統上,我國社區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政府對社區有自上而下的監控能力,雖然198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了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但居委會的自治性一直沒能得到落實。目前,居委會實際上仍然是街道辦事處的一個執行機構。從居民看來,他們缺乏民主意識,很少積極主動參與到社區管理和建設中來。儒家文化圈內的新加坡和日本的社區管理都具有類似的特征。所以說,我們現在迫切的任務是需要有更多的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一方面,我國很多的大中專院校(有近兩百所)開設了(尤其是近幾年)社會工作專業,其中都會有社會工作行政課程。另一方面,我們很多城市社區的管理人員接受了長短期社工培訓。
三、存在的一個問題是
很多大中專院校畢業的社會工作的學生不愿意去社區工作,在我國,這種工作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還不夠理想。再者,根據筆者帶學生去社區實習的經驗,學生并不認為社區的很多工作是“值得”他們做的。學生在社區的工作大多是瑣碎的雜活,比如錄入、整理資料、寫黑板報,甚至是打掃衛生。所以,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有可能的話,提高社區中高層管理人員的薪金水平;其次,鼓勵學生從基層干起;第三,讓學生盡快地上手其本職工作。從國外經驗來看,很多學校的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看好,薪酬較高。密歇根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在1968-1972年進行了一次跟蹤調查,專攻社會行政領域的畢業生未就業率低于3.3%,薪水較高,40%以上的人每年的工資超過14000美元。全美社會工作協會的調查表明,全職的社會工作行政者的年薪超過其他種類的社會工作者,1958年,超過50%的社會工作碩士已經或要申請社會工作行政管理的職位。問題是,社工行政專業教育這種培養目標是長期的,不能在短期內解決我國目前社區管理專業人才短缺的局面。所以,現在最有效的辦法是:一是對現在的社區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位于北京大學的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在培訓社區管理的干部上面做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經驗。這些社區管理者有了理論并進行反思之后,可以成為非常有能力的人。二是推廣社會工作職業認證資格考試,使之發動和吸引社會的智力資源。
一般情況下,學校黨委會以行政名義制定并出臺相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工作實施基本方案,為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工作奠定制度基礎。同時,要組建專門的心理健康工作管理委員會和專項任務領導小組,負責全面協調和監督檢查具體活動的落實情況。
1.2結構設置。
學校可根據具體需要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機構或者組織,主要將其掛靠在設有醫藥類、社會工作、教育學以及心理學的二級院系,或者直接掛靠于學生工作部。學校要嚴格執行三級心理健康工作網絡規劃,做到“校級設專門的教育咨詢中心,二級院校設心理輔導員、班級內部委任心理委員”。
1.3活動內容。
活動涵蓋面廣,涉及多種形式,主要包括:新生入學為其辦理心理健康檔案;定期開展問卷調查,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評;學校宣傳部、學工部、大學生團體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機構等不定期舉行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加大宣傳力度;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校內部網站為學生提供匿名咨詢服務,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心理咨詢人員在工作日輪流坐班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
2、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模式的實踐困境
2.1主動性較為缺乏。
專家指出,我國各高校在開展心理咨詢服務時往往處于被動地位,缺乏主動性,參與性不強。但是,就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而言,青年大學生普遍存在閉鎖性和獨立性等心理特征,他們深受閉鎖性心理的影響,且未正確認識心理咨詢工作,所以他們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煩惱或者困境,而有了心理困惑他們更愿意向朋友傾訴,而不是專門的心理咨詢人員。部分學生會為家庭矛盾、良性等較為私密的問題而困擾,但是他們很少向心理咨詢教育機構征求意見或者尋求幫助。部分高校為了盡可能保護學生隱私,鼓勵學生大膽咨詢,開辟了專門的網絡咨詢渠道,但是學生不愿意主動傾吐心聲,因此網絡咨詢也是收效甚微。假若心理教育咨詢模式發展為等待式,那么其應有的作用就難以發揮。
2.2重咨詢,輕介入。
各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工作時,主要以團體心理咨詢或者個體心理咨詢的方式為咨詢人員提供引導或者啟發,會從來訪者的具體情況入手,與其進行交流和溝通,幫助其克服或者擺脫焦慮情緒。對于一般情況而言,這為咨詢學生提供了必要的幫助,但是高校的輪流排班模式大大削減了工作效力。當天的咨詢教師只負責當天的工作,輕度心理不適的學生當即即可收到顯著效果,但對于嚴重心理不適的學生缺乏針對性,而且效果不明顯。
2.3尚未建立起信息溝通的統一平臺。
要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機制的正常運轉,對在校學生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指導和服務,就要構建起信息溝通的統一平臺。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由輔導員、班主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詢隊伍共同承擔,但是輔導員和班主任主要負責監控和觀察班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人員會運用自身所掌握的專業知識為尋求幫助的學生提供專業指導和服務,從而有效化解其心理危機。但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信息溝通的統一平臺,不能實現信息的實時共享,難以有效預測學生心理動向,因而不能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服務。
3、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咨詢與學校社會工作合力作用模式
要預測學校社會工作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發展前景時,要堅持實事求是,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社會工作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學科體系已初步建立起來,但社會影響力不大,決策者和學術界尚未普遍接納和認可學校社會工作的巨大價值。因此,部分學者大膽假設,提出可將學校社會工作模式穿大學生工作體系中,逐步提高學校的管理教育能力。筆者認為,要將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與學校社會工作進行有機融合,就應該在堅持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工作模式的基礎上,貫徹落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全組織結構,積極探索學校社會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詢結合的有效模式,推動學校各項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3.1初級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工作中逐步滲入學校社會工作。
首先,在制定和設計高校學生工作制度時,要積極引入社會工作理念,充分發揮社會工作的優勢和獨特理念原則,有效彌補傳統管理中的缺陷和不足。在開展學校社會工作時要堅持“人在環境”的理論基礎,在選擇學生心理問題的介入手段和分析問題根源時要以社會過程和社會結構為基本著眼點,有效彌補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和心理教育的缺陷,實現雙向協調發展。其次,要大力充實學校社會工作內容,加強對干部、班主任以及輔導員的培訓,建成一批高素質的輔導員隊伍,將學校社會工作滲透進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工作中,提高高校輔導員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建立并完善高校輔導員制度,切實提高輔導員素質和能力,幫助其構建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體系,熟練掌握學校社會工作的基本手段、理論和方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工作中有計劃、有步驟地滲透學校社會工作,不僅有利于完善學生工作模式,還能重塑學生工作者角色,實現學生工作功能的延伸,從而創建和諧校園,培養健全人才。
3.2融合模式———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工作和學校社會工作的交叉運行。
沈黎曾指出,當前的學生問題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學校現有的心理輔導體系不能完全適應發展需求,心理輔導老師要加強與學校社工的合作,建構起完善的社會工作制度,有效預防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要保證學校社會工作的順利開展,充分發揮其職能,就要從制度層面入手,在制定學校管理體系時明確規定社會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時,高校要理順心理咨詢機構、學生教育以及管理職能部門的具體工作職責以及相應的關系。倘若高校設有專門的社會工作專業,那么就應將其引入社會工作模塊中,組建專門針對學生的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促使學生和社會工作專業教師投身到社工服務中,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工作和學校社會工作的交叉協調運行。
近年來,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增多,全球化使得資本、人力資源、管理、技術等要素的流動穿越了國界。這種多元的文化要素、信息資源、意識形態觀念等隨著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趨勢,注入到生活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們的思想和生活。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根據國家意識形態的需要開展工作,是以社會為本位的同化教育,往往片面重視灌輸和說教,沒有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也沒有尊重大學生的自主意識,對大學生高度關注和深感困惑的“熱點”“疑點”“難點”問題涉及甚少,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影響。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多為“85后”“90后”青少年,在他們身上體現著兩種非常鮮明的個性化群體特征:其一,強烈的自我意識、競爭意識、民主意識、求新意識;其二,一定程度的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和消極偏激。因此,原有的強調傳統、單一、剛性、權威理念和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已難以適應作為思維活躍、思想開放、好奇心強、追求多元價值的大學生群體的需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忽視青年學生的個體價值取向
市場經濟強調經濟理性、利益最大化、競爭等理念,區別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所具有的屬性。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進程給中國社會與經濟發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和水平。但是,與之相伴的是,原有的以單位制為核心的共同體生活結構逐漸解體,“國家—單位—個體”三位一體的結構變成“國家—個體”二元結構,中間力量或組織的缺位,導致中國社會的原子化傾向成為現實。同時,市場化導向的經濟發展格局,又催生出了明顯的個體化社會,即一方面鼓勵社會大眾創造盡可能多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又將市場的經濟理性、物化、功利主義等思想滲透到個體之中。原則上,這種個體化傾向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關注和重視青年大學生的個性發展。但是,現行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相對忽視青年學生的個體價值取向。因此,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現追求學生個性發展與受集體主義思維約制的矛盾,個體化、個性自由、主體性、自主性與集體主義原則未能得到整合與超越。
(三)消費社會帶來的生活方式變革和挑戰
國際上先發現代化國家和地區在上世紀已進入消費型社會狀態,體現了一種重要的社會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革。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日益受到這股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人們在一定程度上把獲取物質消費當作生活的目標,而這些物品的獲取未必是出于他們對生活的必需,而是為了獲取他們的某種身份認同。由于大學生群體正處于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形塑與生成的重要階段,他們對這種以消費為導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追求和模仿,極大地彰顯了其不同于其他群體的獨特特征。但是,現行的高校思政工作并沒有有效回應消費主義體現的對于通過消費所追求和獲取的身份認同、群體認同等。
二、優勢與因應: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重構
雖然社會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兩個不同的學科體系,且后者是傳統上占居主導地位的學生工作手段,但是已有很多學者基于理論分析和實踐基礎,初步論證社會工作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優越性和可行性。本文認為,社會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應后者在社會變遷和社會轉型背景下所遭遇的困境,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理念優勢。
(一)強調服務學生而非教育學生的工作理念
社會工作自誕生之日發展至今,逐漸從單一的慈善救濟功能發展成為現代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重要內容,成為現代社會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穩定的科學方法與社會制度。“服務為本”的工作理念是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踐核心。相較于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管理學生為核心的理念,高校社會工作以服務學生為邏輯起點,從而達到育人自育的境界。
(二)強調學生為本而非學校為本的工作重點
社會工作本質上是要重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促進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共生。在此過程中,社會工作扮演了重要的福利制度功能,以人為本的福利觀念成為社會工作實務的重要指南。社會工作在看待和介入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時,能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本來開展工作,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積極適應高校生活、學習、人際交往,以及未來的工作環境。
(三)強調增權賦能而非控制約束的工作導向
增權理論是社會工作學科發展的重要理論成果,其核心在于:挖掘個體自身內在潛力和資源,實現個體權力的本來面目,改善個體在社會關系中的權力狀態,促進宏觀上的人際和諧和社會公正,最終達致社會的平等、和諧狀態。因此,在開展學生工作中,社會工作注重整合學生自身及周遭存在的有利資源,從個體、群體、組織層面,協助學生達至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狀態。
(四)強調學生參與而非消極被動的互動機制
社會工作被視為一項福利性行動,這種行動需要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共同成為行動主體、平等參與、協力探尋和應對服務對象所遇問題。因此,“與服務對象一起”成為社會工作的重要實踐機制。社會工作在看待學生所遇困境和需求時,強調學生自身的主體性和自主性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需求評量、問題界定、方案設計、服務開展與評估等全過程。
(五)強調全面發展而非片面僵化的教育目標
社會工作的目標在于幫助有需要的個體、團體、家庭和社區,并進一步整合相關資源,促進各主體的發展,發揮其發展。同時,通過創造有利的環境和條件,維護社會秩序,發揮預防。高校大學生整體上處于身心發展和價值觀形塑的重要階段,發展性任務是大學階段的核心要旨。因而,社會工作在介入學生工作時,通過積極整合有利資源、促進學生發展,強調學生的個性化全面發展。
三、互構與共生:社會工作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邏輯
當前,盡管不少學者呼吁將社會工作理念與方法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以發揮社會工作對高校思政工作的補足功能。但是,他們在強調社會工作向高校原有學生工作體制進行嵌入時,更多地強調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強調社會工作向高校學生工作體制的強勢嵌入,體現了一種專業霸權主義的傾向;二是強調社會工作的單向嵌入,忽視了高校學生工作體制的接納、主動導入;三是強調社會工作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二元分離。本文認為,社會工作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實上可以存在融合互構的關系。在學校場域推動思政工作與社會工作理念、方法之間的相互體驗與功能互構,將為大學生提供有別于傳統的教育內容和服務體驗,有效彌補傳統思政模式的不足,回應學生需要,協調和學生個性發展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一)理念互構
在傳統學生工作領域,常堅持管理型、約束型的工作理念,如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等方面的評價更多強調學生對于意識形態的順從、規則的接納和秩序的遵守。事實上,培養各種規訓和服從秩序的順從者,并不是我們所期望的教育效果。社會工作堅持尊重與平等、助人自助、服務至上,以及個性化等理念,這些理念本質上堅持“以人為本”,強調參與平等,鼓勵服務對象自覺基礎上的自主發展;強調服務,尊重個體差異基礎上培養社會主義公民。一些研究也表明,堅持學生為本、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激發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服務意識和能力,有助于形成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伙伴關系,為進一步培養現代化公民奠定基礎。
(二)功能互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功能在于通過對大學生進行一系列教育活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繼而指導他們的行動和行為習慣,以成為教育者所期望的群體。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對學生進行政治、道德和思想教化。但是,其在實踐過程中常忽視大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聯結機制,忽視調動與大學生個體有關的其他系統和資源來協力助推學生發展。社會工作的工作邏輯在于通過對服務對象處境、問題和需求進行科學、客觀、系統的評估,與服務對象一起尋找問題解決之道,幫助他們成功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困境和挑戰,并積極適應社會環境,即實現人與社會的良性互動。社會工作介入高校學生工作之中,注重從學生及其周遭環境來看待學生所遇困境和需求,通過整合學生個人、學校、家庭、社區、社會等多元系統環境的互動,共同協助學生成長與發展。
(三)內容互構
事實上,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小學時代就已開始,一直貫穿至大學階段。學習周期過長,學習內容重復,且與實際生活脫節情況嚴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突破傳統框架,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內容體系和多元育人形式。相比而言,社會工作沒有一成不變的服務內容,從微觀層面講,它借助個案、小組、社區工作為有需要的個體、團體和社區提供專業;從中觀和宏觀層面講,社會工作發揮著評估社區需求、整合社區資源、進行政策倡導等功能。社會工作在實踐中堅持證據為本原則,通過科學、客觀的評估方法,以學生需求為前提,借助生態系統理論、優勢視角、增權理論、抗逆力理論等理論和方法體系,為大學生個體、群體,乃至校園提供內容多樣、形式多元的專業服務,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四)機制互構
現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多個主體幾乎同時開展工作,包括“兩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學校心理咨詢教師等。實施者存在多元且分化的情況,雖然分工明確,但基本上沒有形成有效協作的實踐機制。現代社會工作注重對多元主體關系的整合,強調多主體之間的合作與良性互動。社會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可以有效發揮其整合多元主體優勢,調動多元主體積極互動與合作。
四、重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土化創新路徑
如前所述,盡管在主體、理念、功能、內容和機制等維度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社會工作的介入并不否定其作用與優勢,而是尊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在屬性和本質特征,調動思政工作相關主體的資源互動與積極合作,以形成社會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的互構格局,共同服務于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
(一)探索和建立主客體之間的平等地位和伙伴關系
在社會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堅持主體互構,意指強調主客體之間的相互形塑、互相作用以及角色互換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效回應當前挑戰并進行創新,需要改變傳統上堅守的主客體對立局面,借助社會工作的主客體之間平等關系理念,搭建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平臺,形成師生之間的和諧伙伴關系。只有堅持平等參與和互動,才有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效能。
(二)堅持和施行以學生為本的公民教育實踐
強調理念互構,意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借鑒社會工作的相關理念,逐漸改變原有的管理導向型工作理念,形成服務導向型的工作理念;逐漸改變消極的教育方式,探尋積極的公民教育方式;逐漸改變將學生視為被動的個體,而將之視為積極主動的個體。唯有如此,才是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標的內在前提。
(三)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及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在實踐中強調功能互構,意指在未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借助社會工作具有的支持、服務與發展等功能定位,強調對學生的無條件接納與支持,強調對學生的服務供給而非灌輸說教,強調對學生的發展性關懷而非病理性治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效服務于現代高等教育目標,就必須從自身功能定位上進行創新和變革。
(四)構建符合學生實際需求與多元整合的教育內容
強調內容互構,意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應該對目前的教育內容和方式進行反思和總結,提煉出有效的教育模式和實踐經驗;同時,應該借助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和內容體系,對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進行梳理、擴展和整合,加強對學生的社會實踐與社會責任教育、社會職業與生涯發展教育、多元文化體系和價值觀教育。新的歷史時期,需要對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進行全方位的重構與創新,以符合時展所需。
(五)建立多主體之間的協作治理與良性互動機制
強調機制互構,意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要搭建多元主體之間的互動和合作網絡,包括學校層面、“兩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咨詢教師、專業課教師、學生干部、大學生等,對于目前多元主體之間分離的關系格局,有必要汲取社會工作在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方面的原則和優勢,形成學校多元主體之間的協作治理機制,共同服務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以提升高校培養人才、輸送人才的根本目標。
一、前言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越來越激烈,工會在企業的發展中至關重要。雖然一些企業在管理制度上有所完善,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需要改進,在經濟突飛猛進的新時期,企業必須加強工會的管理制度,發揮其最大的作用,獲取良好的經濟效益。
二、企業工會的特點
企業工會在東西方企業中的特點和作用是不同的,西方國家企業工會管理的特點及作用:在西方國家,勞動者是完全處于勞動力市場中的,勞動者隨時都在尋求著工作與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經濟增長越快越有利于勞動力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企業工會的作用主要是代表了勞動者的利益。我國企業工會管理的特點及作用:我國企業工會的作用由我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它與西方國家企業工會的不同。我國工會法中明確規定:工會是職工資源結合的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發揮著國家主人翁的作用,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與形式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等。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企業工會為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其職能已經發生了轉變。工會作為職工利益代表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加強、工會在企業與職工之間的調節作用更加明顯、工會將維護職工的經濟利益與政治權益并重、將更多地依靠法律而不是行政的力量來開展企業工會工作
三、工會的基本職責
1、工會組織應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充分發揮廣泛聯系職工群眾的優勢,融入職工群眾之中,了解職工的所思所慮,關心職工的喜怒哀樂,設身處地為職工著想,努力為職工說話辦事。關心職工的工作生活,是黨對工會工作的一貫要求,是企業發展對工會的客觀要求,更是職工群眾對工會的迫切要求。
2、工會的職能與職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工會要更好地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就必須加強工會干部隊伍建設,加強工會組織建設。工會干部只有加強學習,依法維護職工利益,才能把工會真正辦成“職工之家”,使職工真心實意地為企業服務。
四、當前我國企業工會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1、企業勞動關系協調難度加大
我國企業機構在近年來的改革逐漸深化,大部分企業的人事制度和勞動分配制度都有了較大的變化,這些改革和變化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企業內部員工勞動關系的復雜化。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近幾年出現的企業勞動糾紛和爭議急劇增加,其勞資關系也逐漸的呈現出由個人勞動糾紛向集體勞動糾紛方向轉變的特征。這主要是因為我國企業為了自身發展在改制的過程當中,沒有協調好各方面利益而導致的勞務糾紛,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些糾紛爭議事件也呈逐漸增加的態勢。而且我國當前很多企業經常由于買斷工齡、解除勞務合同、裁員等措施導致了很多勞資糾紛事件,而企業工會在作為重要的協調部門由于這種復雜的勞動關系無法開展具體的協調工作。
2、收入分配不均,維權難度加大
自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以來,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同時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當前我國很多企業為了提高自身實力和競爭力,不斷加大對科技人才的和高級管理人員的吸收入培養,在企業內部的收入分配上也過多的向高級管理人員和科技人才傾斜,但是企業中大部分的一、二線員工仍然處于較低的收入水平,企業內工資分配兩級分化程度不斷加深。由于企業內部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很多企業員工產生不滿情緒,進而逐漸加大了分配收入差距過大等引發的一系列矛盾。但是工會作為協調部門并沒能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協調溝通上,尤其是隨著協調難度的不斷增加,無法切實保障企業員工利益,甚至只能做到這一問題的了解和參與層面上,無法開展具體的協調管理工作。
3、新形勢下傳統管理方式不適應企業發展
我國企業改革繼續深化和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今天,高速的經濟發展和激烈的市場競爭給企業工會的管理工作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同時也為其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工作要求。因為我國當前企業工會的管理水平和理論比較落后,需要進行大量的優化創新才能適應時展。其次,工會的管理方式已經無法同當前企業的發展情況相適應,無法貼近企業和員工的實際需求,在工作中甚至一度處于被動的狀態。另外,工會在具體的管理工作當中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廣闊,但是往往浮于形式,無法取得良好的成效,甚至為企業增添負擔。
五、工會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不能單靠理論上的說教,應該通過靈活多樣、群眾樂于接受的形式,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工會作為群眾組織來發動、組織廣大職工參與企業文化建設,不僅能發揮黨委或行政領導難以置換的效能,而且工會開展的工作或活動,其本身就能夠有力推動優秀而又強勁的企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1、工會具有健全的組織體系。
從企業、部門直到班組,按照法律規定都建立有工會組織,并且根據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隨時調整工會組織,各級工會組織都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和活動制度,經常組織職工開展各種活動,與職工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有利于動員和組織職工投入到企業文化建設中去。
2、工會擁有眾多的活動陣地。
企業文化建設不是空洞的口號,需要扎扎實實的工作,看得見摸得著的活動,無論是宣傳發動、教育引導,還是活動熏陶,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場所和必要的設施,工會則擁有各種完善的文體活動設施。工會的這些設施,為動員引導職工投入企業文化建設,為職工開展健康有益的活動,為塑造健康文明"時代感強的企業文化氛圍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3、工會擁有多種活動載體。
建設企業文化需要各種載體,工會可以發動職工參加各種協會和興趣小組,如讀書小組、主題演講比賽、文藝會演、各種演唱會、體育運動會、攝影、書法展覽、知識競賽、崗位練功、業務技能比賽等職工喜聞樂見的載體,充分運用好這些載體,開展符合企業實際,貼近職工的寓教于樂的活動,對弘揚正氣,培育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職工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風尚,不斷提高職工的思想道德和業務技術水平、科學文化素質,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職工隊伍具有重要作用。
總之,企業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將有其新的內涵,需要去發展,去充實。它不是永恒不變的,它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將隨社會的環境的變化賦予新的使命,需要長遠的計劃來實施,這就要求工會工作者要站在企業發展的最前沿,緊跟時代的步伐,充分認識到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工作的充當的主要地位,努力以科學規范的管理,建設健康向上的企業文化,使我們的企業在全球經濟化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企業的效益最大化。
結束語:通過對工會工作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分析,進一步明確了工會在企業發展應用中的方向。因此,在企業的后續發展中,要不斷提高工會工作管理方面的進一步發展,加強完善工會制度在企業發展中的應用,確保企業的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魏蘭英,孫景山 工會在構建和諧企業中的作用 中國工運 2006年
[2]許峰 工會如何在企業文化中發揮作用 成功教育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