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8: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自營經濟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應急物資的儲備是供給的基礎,在考慮應急物資的儲備時,往往需要從儲備品種和儲備量兩個因素去考慮。如果是分支機構較多的企業,還需從儲備地點的選址及儲備系統的建設兩個方面去考慮。
1.2管理
只有儲備充分且管理得當,才能在關鍵時候供給出數量充足、質量可靠的應急物資。企業對應急物資的管理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從管理制度、管理人員、管理方式方面予以考慮。
1.3物流
物流是應急物資供應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企業除了依托社會現有物流網絡外,還可以建設自身的應急物流系統,在非緊急狀態下處于未激活狀態,而在應急事件發生后,可以迅速激活,并且發揮作用。該應急物流系統的管理可以和應急物資的管理一并納入企業的應急管理系統中。
2醫療器械經營企業的應急物資管理措施
2.1加強應急制度建設
制度乃管理之本,任何管理的實踐都要從制度的建設開始。建設良好的應急管理制度同時,也是提高企業及其員工應急意識的必備途徑之一。醫療器械經營企業在制定應急管理制度時,可以我國的《突發事件應對法》為參照,以當地的社會應急管理系統為依托,結合自身實踐,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管理制度。制度制定完成后,再加以培訓等手段,保證員工對制度熟諳于心,且在自己的崗位中嚴格執行制度的規定。
2.2簽訂物資購銷合同
由于企業的逐利性,其儲備的應急物資往往只有少量,只靠企業自身的應急物資儲備難以供應救援地區的需求。因此,在一些政府部門和醫療衛生機構的主導下,上述機構可以同醫療器械經營企業簽訂應急物資的購銷合同,以便在考慮到企業經營效益的前提下進行應急物資的儲備。合同中可以將應急物資的種類、數量、價格、供貨時間等進行明文規定。該方式應該作為醫療器械經營企業應急物資儲備及管理的主要方式。
2.3加強應急物資管理
醫療類應急物資由于其需求的不確定性及周轉的慢速性,往往要求經營企業進行特殊管理。為了保證醫療應急物質的有效性,企業需對物資的效期、批號等登記在冊,并且按照既定計劃進行周轉,以保證在急需之時能夠供給質量合格的產品。建議企業設專職或兼職人員專崗管理應急物資。張楊提出在應急物資的管理中,可以借鑒現代商業物流發展的先進成果,通過加強倉儲設備現代化建設等手段實施科學管理。應急物資的管理要注意動態性。由于區域應急狀態是一個連續的動態變化過程。特別是在突發事件發生后,對應急物資的階段性需求導致了庫存應急物資的種類和數量必須隨之變化,而不能一成不變。這就要求相關管理人員隨時關注事件動態,并且建立有效的應急物資調整機制。
2.4建立應急物流系統
物流是應急物資管理的重中之重。企業在進行應急物資的物流時,一方面,可借助政府部門的應急物流平臺,社會的現有物流網絡;另一面,可以自建應急物流系統。該系統可建立在企業物流平臺之內,非緊急狀態可以出于非激活狀態。在應急事件發生后,可以激活該系統并在最短時間內將所需物資送達救援區域。在這一環節中,企業也可以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改進自己的物理系統及供給成效。
0引言
四周神經系統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但是,無論怎樣精確的神經修復,其功能都很難再恢復到損傷前的水平[1].通過提高外科手術技術、電或磁的刺激[2]、組織的摘除以及雪旺氏細胞的巧妙處理等方法來促進四周神經損傷后的修復工作已做了很多.最近,對神經營養因子的分子通路以及生理功能的理解有了重大的進展.這些因子包括神經生長因子、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神經營養因子3,4,5,6以及膠質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等等,它們影響著不同的神經細胞亞群,在中樞和四周神經系統中均有著復雜的營養功能.許多探究表明,骨骼肌組織中也存在著對神經元有營養功能的物質.Oppenheim等將從大鼠的這種物質中分離出的Mr為10000~30000組份蛋白命名為“肌源神經營養因子”(muscl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MDNF),它能促進胚胎脊髓運動神經元生長,并對其損傷具有保護功能[3].我們通過辣根過氧化物酶示蹤法、尼氏染色法、非凡三色染色法觀察MDNF對坐骨神經損傷后修復的影響.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Wistar大鼠(軍事醫學科學院動物中心提供);Tyrode溶液,低溫高速離心機(上海華亭TGL16G);中空纖維超濾器(UltrafiltrationwiththePorousFibertubers,北京宣武超濾設備廠);電腦自動記錄儀記錄(上海滬西儀器廠);電泳儀(北京六一電泳儀器廠);HRP(中山公司).
1.2方法
1.2.1成鼠MDNF的制備用80只成年Wistar大鼠,切取四肢,在手術顯微鏡下剝離骨骼肌組織塊.骨骼肌組織用Tyrode溶液浸泡(1∶5)后,再經超聲粉碎、低溫高速離心30min得上清液.經中空纖維超濾器截取Mr為10000~50000的蛋白液,然后在層析柜內過交聯葡聚糖(Sephadex)G75(Pharmacia產品)層析柱,柱長1m,用PBS平衡液洗脫,流速為0.3mL/min,自動收集器收集,紫外檢測,波長280nm,電腦自動記錄儀記錄.層析預截取的Mr10000~30000洗脫液經冷凍干燥后,進行十二烷基硫酸鈉(SDS)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膠,中范圍分子質量標準蛋白做對照(Pharmacia).電壓150V,0.5~1h,硝酸銀染色.
1.2.2動物分組及手術方法雄性健康Wister大鼠18只,體質量250g左右,隨機分成實驗組、實驗對照組和正常對照組,每組6只.用異戊巴比妥鈉麻醉劑腹腔注射麻醉(2.5mL/kg),于大鼠右側股后部正中切口,在手術顯微鏡下解剖坐骨神經,自梨狀肌下緣夾傷坐骨神經30s,直至夾傷段僅有透明的神經外膜.實驗組用100mg/L的MDNF10μL注入夾傷處,實驗對照組注射生理鹽水10μL.正常對照組未經任何注射,術后各組大鼠按常規飼養20d.
1.2.3檢測方法①HRP示蹤試驗摘要:各組隨機抽取大鼠2只,于夾傷處遠端4mm處的坐骨神經干注入150g/L的HRP溶液10μL,縫合好傷口,繼續飼養72h,多聚甲醛灌注后取腰段脊髓固定,振動切片,進行四甲基聯苯胺法染色,觀察各組HRP標記的情況.②Nissl染色摘要:各組大鼠剩余的4只用多聚甲醛灌注,取脊髓腰段,石蠟包埋,切片,展片后進行尼氏染色,觀察神經元胞體數.③非凡三色染色摘要:各組大鼠剩余的4只用多聚甲醛灌注后,取坐骨神經夾傷段、坐骨神經夾傷遠端、近端,石蠟包埋連續切片,夾傷段縱切,遠、近端既縱切,又橫切,觀察神經再生、髓鞘形成情況,計量學分析遠、近端的軸索數,遠端的軸索直徑和髓鞘厚度.
2結果
2.1HRP示蹤試驗MDNF組HRP標記神經元數和其余二組均有顯著性差異(P%26lt;0.01,表1).
2.2Nissl染色Nissl染色后,實驗組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數和實驗對照組有差異(P%26lt;0.05),兩組和正常對照組均有顯著性差異(P%26lt;0.01,表1).表1HRP標記和Nissl染色脊髓運動神經元數據(略)
2.3非凡三色染色實驗組和實驗對照組坐骨神經夾傷20d時,兩組坐骨神經夾傷段的遠端、近端都不同程度地發生了Waller變性.實驗組(圖1,2)和實驗對照組(圖3)近端的神經纖維損傷分別比遠端輕.在近端橫切面中還能看到大量的正常的有髓神經纖維,軸索被染為綠色點狀,軸索四面的髓鞘被染成紅色(圖1);縱切面中能見到大量的正常有髓神經纖維,染成紅色的為髓鞘,在紅色髓鞘的中間有一條綠色的細線為軸索,縱切面中也能見到正在變性和已變性的沒被染成紅色的神經纖維(圖2,3).在變性的神經纖維神經膜管的內面還能見到少量的Schwann細胞(圖2).實驗組(圖1)、正常對照組(圖4)、實驗對照組近端軸索數沒有差異(表2).表2有髓神經纖維組織形態學分析結果(略)
實驗組(圖5,6)和實驗對照組(圖7,8)遠端的神經纖維損傷很重.在實驗對照組橫切面上(圖7)能見到大量的變性神經纖維,綠色點狀軸索和紅色髓鞘少見;在實驗組(圖5)也能見到變性神經纖維,但綠色軸索和紅色髓鞘較多.在縱切面上,實驗組(圖6)神經纖維因損傷髓鞘腔崩解,髓鞘斷裂成為分節狀結構,在神經膜區域內仍可見大量塊狀髓鞘碎片,神經膜管有的萎縮、變窄,大量的Schwann細胞在神經膜管的內面形成Büngner帶;實驗對照組(圖8)神經纖維髓鞘碎片已不成塊狀,呈松馳狀,大部分都已消失,神經膜管都已萎縮、變窄,大量的Schwann細胞在神經膜管的內面形成Büngner帶.實驗組和實驗對照組遠端軸索數、軸索直徑和髓鞘厚度有差異(P%26lt;0.05),兩組均和正常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26lt;0.01).實驗組損傷段(圖9,10)縱切面上能見到許多髓鞘腔和Schwann細胞,一些髓鞘腔內有少量的紅色的髓鞘(圖10);對照實驗組損傷段(圖11,12)縱切面上幾乎見不到髓鞘腔和髓鞘,大多是疤痕、結締組織和變性的神經纖維.
3討論
神經系統的發展和維持依靠著神經營養因子.最初,人們只注重神經營養因子對神經細胞損傷后的修復功能,而很少留意它們對四周神經再生的影響.圖1實驗組近端坐骨神經(綠色點狀為軸索
近10余年來,出現了一大批有關MDNF的探究證實MDNF對神經元具有促進生長、減少死亡等功能.現已證實,大鼠MDNF對神經細胞凋亡有很好的抑制功能,它不但能夠拯救胎齡6~9d凋亡期的1/4運動神經元不死亡,而且幾乎可使新生鼠切斷后的運動神經元全部存活.大鼠MDNF是否也象其他神經營養因子一樣對四周神經損傷后的修復有促進功能呢?本實驗探究發現,坐骨神經損傷后,經MDNF孵育的實驗組遠端在軸索數、軸索直徑和髓鞘厚度均高于實驗對照組.在四周神經中,髓鞘厚度、軸索直徑、軸索數被用來評價神經再生[4].結果說明,MDNF對四周神經損傷后的再生有促進功能.探究還發現,實驗組HRP標記的神經元數以及Nissl染色的神經元數均比實驗對照組高;非凡三色染色中,實驗組坐骨神經損傷段遠端縱切面上仍有大量的塊狀髓鞘碎片,而實驗對照組中髓鞘碎片大部分消失,且實驗組坐骨神經損傷段有新生的髓鞘生成.結果說明,MDNF對四周神經損傷的修復有促進功能.但另一方面,實驗組的髓鞘厚度、軸索直徑、軸索數、HRP標記的神經元數、Nissl染色的神經元數均低于正常對照組,MDNF對四周神經損傷的修復也是不完全的.肌源神經營養因子對四周神經再生有促進功能,至于MDNF是如何促進四周神經再生以及其促進再生的發生率均有待于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YinQ,KempGJ,YuLG,etal.Neurotrophin4deliveredbyfibringluepromotesperipheralnerveregeneration[J].MuscleNerve,2001,24(3)摘要:345-351.
國際分工是產生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因,國際貿易又進一步加深國際分工,解釋貿易的理論都是以闡釋分工為基礎的,貿易理論的發展主要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比較利益理論。李嘉圖認為,各國應致力于生產其相對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的產品,并以之出口換取其相對具有較低勞動生產率的產品;赫克歇爾—俄林模型則表明,商品價格差異是貿易的基礎,要素價格差異是產品價格差異的根源,各國應出口密集地使用本國豐富的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商品,并以之出口換取密集地使用本國所稀缺的生產要素所生產的產品。二是新貿易理論。以克魯格曼、赫爾普曼等人為代表的國際經濟學家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動因之一,但該理論僅解釋了要素稟賦具有差異國家之間的產業間貿易,而現實中有相當一部分貿易是發生在經濟特征相似國家之間的貿易,新貿易理論從兩個方面分析了其產生的原因,其一是著眼于規模經濟與產品差異化,以邊際成本遞減作為生產分工與集中的理由,其二是用不完全競爭及其市場細分策略來解釋這類貿易與國際分工,說明規模收益只要超過運輸成本,生產應有集中化的趨勢,并且市場規模越大、“學習曲線”效應越明顯的行業,成本就會越低,以此為基礎的生產分工與選址,不再決定于比較優勢與要素稟賦,而是歷史因素與政府政策等因素作用的結果。
從以上理論出發,分析經濟一體化在貿易流向與產業組織結構兩方面對分工的影響,可以發現具有以下幾方面明顯的效應:第一,市場規模效應。一體化以后,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壁壘降低,因而無論從市場范圍還是消費者效應來說,都有效地擴大了市場的規模,相似要素可以更密集地使用,按照一國都趨向于出口在本國市場上占有較大份額產品的原理(克魯格曼、赫爾普曼,1985),一體化區域將具有增加對區外出口的傾向。第二,市場競爭效應。貿易壁壘降低將導致區內市場競爭激化,減少寡頭壟斷,降低區內市場細分的程度,可以強制地帶來經濟效率的調整。第三,規模經濟與專業化分工的效應。市場規模擴大以后,企業可以通過做大規模降低成本,一些廠商能夠從事更多的工廠專業化分工,減少每個工廠生產的產品種類,降低服務成本,增強出口與區域內進口替代的能力。以上三方面都將增加一體化區域的區位優勢,增加一體化區域內部分國家的競爭優勢,引起區內投資格局的調整與區外對區內投資的增加。
從貿易對分工的影響來看,傳統貿易理論與新貿易理論的分析有三個共同點:一是產品都是由一國國內的企業生產的;二是貿易保護的對象都是一國的產業、產品及其生產的企業;三是要素在地區間不流動。但如果以跨國公司的跨國一體化經營為分析背景,以上三點結論就需要重新推敲,國內有學者將跨國公司內中間產品的貿易、對外直接投資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貿易與投資的融合概括為貿易投資一體化現象(張二震、馬野青,2002),得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我們認為,分析貿易投資一體化對國際分工的影響,可以以要素的跨國流動與各國同類要素的異質性為基礎,當跨國公司實行跨國一體化經營時,跨國公司的管理、技術以及品牌都可以成為投入的要素,地區經濟一體化降低了貿易壁壘,有利于要素與中間產品的國際流動,從而推動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依據各國的要素差異進行不同的價值增值環節的選點布局,一國科技型、管理型以及高素質勞動力較多,將有利于價值增值環節大的生產投資與研發機構的建立,低素質低技術的勞動力較多,將有利于一般加工型生產環節的建立。貿易投資一體化使產品乃至產業失去了國家的界限,在中國生產的產品不能再說是由中國制造的,但國際分工仍存在,不過分工不以產品、產業為標志,而以國家之間的要素差異為標志,以要素創造的價值增幅為標志。以這種分工為基礎的貿易,結果不是要素價格的均等化,而是其差距的擴大,如跨國公司專門將技術研究與開發中心、價值增幅大的生產環節放在本國,而把生產的組裝等勞動密集型工序放在中國,或僅建立適應中國市場的技術應用中心,中國將專門成為成熟技術的生產加工基地,長期下去中國的知識型管理型人才收入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越來越大,造成人才培養的困難與人才的流失,進而掉入要素低水平成長的貿易陷阱。
對一體化國家而言,區域經濟一體化擴大了區域內的市場,降低了區域內同類生產要素流動的障礙,增加了同類生產要素尤其是知識型管理型人才的聚集,這都將增加區內的區位優勢,提高以貿易投資一體化為基礎的國際分工層次。但對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而言,跨國公司的生產選址將非常重要,使價值增值幅度大的生產環節落址于本國,通過對知識型人才的需求來實現本國有競爭力要素的持續增長,將成為各國貿易保護的新目的。吸引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不僅要有量,而且還要有質。
研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投資效應,國際經濟學界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前,分析總是以一體化對新貿易格局的影響作為基礎,20世紀80年代中葉以后,隨著新貿易理論的創立,市場結構、產業組織的理論被植入國際貿易的分析,因而投資效應的分析就以產業組織的行為分析作為基礎,貿易投資一體化基礎上的貿易與投資行為主要還是以寡占反映戰略為主,在方法上仍屬產業組織的行為分析,下面我們以這兩個階段為界分而述之。
二、從國際貿易的角度進行的分析
區域經濟一體化帶來的跨地區跨集團的直接投資以及跨國公司的戰略聯盟策略,從根本上來說將成為打破地區封鎖抑制排他性的重要力量,特別是當國際直接投資的動機從以降低成本為目標的要素尋找型向市場開拓型轉變后,國際貿易的作用將是長期的基礎性的。從貿易的角度分析一體化對投資的影響,出發點是一體化對資源配置的經濟效率與福利的影響,理論基礎基于比較利益之上的專業分工,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部門間或產業間的區域內部貿易的增長,市場規模以及規模經濟都成為一體化收益的主要來源,經濟特征相似的國家都可以在專業化分工中收益,從與一體化之外的國家貿易條件的改變中獲益。分析一體化對貿易的影響,主要采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考慮關稅、配額和其他貿易障礙降低后對相對價格的影響以及價格對貿易商行為的影響。由于影響相對價格的行為因素很多,如政策、收入等,因而不聯系具體產業與產品是很難下具體結論的,但總體的分析可以提供基本的分析方法與思路。
美國經濟學家J·瓦伊納于1950年提出了“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這兩個基本概念,用以反映貿易對一體化的反應,金德爾伯格(Kindleberger,1966)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投資轉移”與“投資創造”,用以反映外部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對區域一體化貿易流向的反應,由此奠定了這一領域的基本分析框架。
金德爾伯格認為,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經營戰略表明,一體化組織的貿易流向對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向和流量產生影響,形成投資創造效應與投資轉移效應。投資創造是由貿易轉移引起的,一般而言,關稅水平越高的國家,一體化后貿易轉移效應越大,該國將從成員國進口成本更高的產品,消費者獲得價格相對較低的產品,但國家失去部分甚至全部關稅收入。如中日組成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中國可能以從日本進口汽車來代替從世界其他地區的進口,但別國廠商自不會坐以待斃,中國廠商也不能面對新格局而束手無策,由此形成的區外非成員國對一體化區域內的直接投資和區域內成員國之間的直接投資的增加即為投資創造,區外的跨國公司在一體化內部建立“避稅工廠”(Tariff-exemptfactory),并向一體化市場供貨,以維護其原來以出口方式占領的市場份額,同時,由于區域內貿易自由化使市場擴大與需求增加,為廠商帶來了新的市場機會,一體化內外的跨國公司互相競爭以追求潛在的規模經濟效益,也會增加在區域內的直接投資。
投資轉移是由貿易創造引起的擴大了的外國直接投資,貿易創造的產生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成員國的數量,數量越大,表明市場越大;平均關稅水平的降低程度,平均關稅水平越是降低,同盟越可能趨向貿易創造;成員國經濟的競爭程度,受保護的同類企業的單位生產成本差異越大,貿易創造效應越大。貿易創造的產生來源于規模經濟與專業分工,為從一體化經濟中獲取規模經濟和專業分工的收益,需要進行生產的重組,由此引起區域內直接投資布局的調整與資源的重新配置以及區外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產生投資轉移。
投資創造與投資轉移根源于一體化的規模效應與市場統一效應,相對于區外國家而言,一體化內部的總收益無疑是提高的,尤其是考慮到發展中國家對發展工業的偏好,其收益更具有長期意義,但對一體化內不同的國家而言,其收益是不對等的,模型分析表明(PeterRobson,1998),一體化區域內產業在國與國之間轉移是必然的,甚至存在產業全部向一國偏轉的可能,因而認真研究一體化成員國之間的相互優勢及產業分工趨向,制定適當的補償機制就成為一體化的重要制度內容。
三、從產業組織的角度進行的分析
由于生產全球化的發展以及跨國公司為適應區域經濟一體化而進行的跨國投資戰略調整,建立在地理意義上的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概念的界限已變得模糊起來,因而以地理概念為基礎的金德爾伯格的二分法就難以反映外國直接投資之間的全部復雜問題,隨著新貿易理論的興起,以產業組織理論為基礎,以占領市場為導向的寡占反映戰略就成為解釋直接投資的重要原因。
這種方法著眼于一體化從哪些方面影響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決策,其分析一般以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為依據,該理論認為,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取決于以下三個要素的組合:第一,所有權優勢。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應具有某種壟斷優勢,以抵消在陌生環境中經營所需增加的額外成本,一般業主的無形資產與規模經濟都可能體現特定的所有權優勢,其內容主要包括研究與開發能力、管理能力、獲取信息能力、營銷技巧、特殊的組織結構以及進入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市場的便利條件等。第二,內部化優勢。制度學派認為企業作為一種科層組織,與外部市場相比具有減少交易成本的優越性,根據鄧寧的分析,國際市場的失效主要有兩類,一是結構性失效,如貿易壁壘的存在與無形資產的溢出效應影響外部市場的形成和發育;二是交易性失效,如交易渠道不暢及國際市場經營風險過高都將提高交易的機會成本,交易成本提高促使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將外部市場內部化。第三,區位優勢。區位優勢來自東道國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如自然資源的稟賦、社會文化、法律、政治和制度環境,以及政府通過立法或行政政策所提供的優越條件等,這些因素不是跨國公司特有的,但跨國公司可以不斷適應它,利用它。
將以上三個方面結合起來可以合理清楚地解釋國際生產的組織形式,所有權優勢決定了“誰”來生產,內部化優勢決定了“怎樣”生產,區位優勢決定了“在哪里”生產。而一體化從規模性、結構性與交易性三個方面增強了區域內國家在以上三個方面的優勢。貿易壁壘的降低尤其是專用性資產、中間產品及要素流動壁壘的降低,提高了跨國公司內部化的能力,一體化后的區域市場是一個多民族、多國家的市場,具有文化、政策等多方面的差異性與復雜性,為區域內的跨國公司提供了國際經營的學習機會與條件,使一部分區位優勢轉化為所有權優勢(MiraWilkins,1991),一體化最為突出的還在于它凸顯了區域市場的區位優勢,拓寬了市場的范圍,加大了經濟的總體規模,提高了經濟的抗震性,能使經濟周期的波幅減少,周期拉長,降低了國際貿易中的許多不確定性,對于一體化的小國來說,生產的種類可以減少,規模可以加大,生產的某種地理分工變得更自然,一體化產生的規模經濟尤其有利于那些在大工廠中應用的重要生產要素,如某些類型的技術和管理人員,這也成為跨國公司對區內投資的重要原因。
將直接投資的增長與企業的戰略對策結合的分析認為主要有四種形式的戰略投資對策(Yannoponlos,1990):(1)防御性進口替資,也叫“橋頭堡投資”或“跳越關稅”的投資,是外部企業對一體化貿易轉移效應的一種對策,反映了一個企業為維持在一體化經濟中的市場份額從以貿易為基礎的戰略向以投資為基礎的戰略的轉變;(2)進攻性進口替資,亦稱出口導向投資,它以一體化對競爭效率、收入水平、增長和創新的影響為依據,投資的動機在于利用地區一體化所造成的市場擴大和需求增大的勢頭,是企業搶占市場進一步擴大在該地區的市場份額的一種戰略投資;(3)重組投資,又叫合理化投資,即生產經營的布局按一體化后更自然的區位優勢重新組織所進行的投資,因為貿易壁壘消除以后,各成員國的比較優勢成為資源重新配置的主要依據,生產活動將向成本較低的地區集中;(4)寡占反映投資,指當地企業面對外部跨國公司直接投資進入該地區,為保持自身的競爭力和市場份額,也必須通過做大規模進行回應,從而刺激其通過直接投資來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
從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一體化對直接投資的效應,最主要在于強調它對工業效率的影響,這可能是比資源配置效應更為重要的一種收益來源,因為從貿易的角度所作的分析是在完全競爭的框架內展開的,而從產業組織的角度所作的分析強調的是以不完全競爭為框架,分析一體化對廠商競爭行為的影響。鑒于一體化后兼并與收購將成為主要的投資方式,因而如何規范本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的競爭與壟斷行為,就成為新的更重要的課題。
四、啟示與結論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參與經濟一體化必將有得有失,但一般總是得大于失,這是雙贏、多贏的博弈,而非零和博弈,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向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一體化分工的格局趨向,也是利益分配的重要導向,一國要從一體化中獲得有益的分工,就要從比較優勢、競爭優勢以及競爭性要素的持續增長等幾個方面來引導國際直接投資的方向,從以上貿易與產業組織兩方面對國際直接投資的影響分析來看,我們認為中國參與經濟一體化主要應處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關系:
1.處理好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依照傳統貿易理論,中國是簡單勞動力要素的供給極其豐富的國家,幾乎可以說具有無限供給彈性,因而一體化后,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將有向中國集中的趨向,依照新貿易理論,生產也有向平均成本低的國家集中的趨向。但中國是一個大國,中國向別國開放市場也具有誘人的利益,當中國與東盟擬建立自由貿易區時,日本不無妒忌地宣稱,為了享受中國對東盟出口的零關稅,日本企業可能進一步向中國投資,為了同樣的理由,日本可能將已或擬向東盟的投資轉向中國(馮昭奎,2002),其實,中國與東盟都大可不必為此而擔心,制造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是存在的,但制造業的產品豐富多彩,千差萬別,只要一體化內的商品比要素多,要素價格就有均等化的趨向(赫爾普曼、克魯格曼,1985),如果其生產全向一國集中,則比較優勢的天平將向另一面傾倒,況且生產同樣的商品對要素的組合方式仍有差異,可以起到平衡各國生產要素供給的作用,東盟即使生產的種類減少了,但貿易壁壘的降低使中國遼闊無邊的市場向他們優惠開放,從美加墨自由貿易區的運轉來看,自由貿易的協定尤其有利于小國,因為他們的增長與繁榮有了更多的空間(ShyamalenduSarkar,2001)。對東盟而言,中國是競爭者,也是有利的合作伙伴,其合作的空間將主要在制造業、電子、通訊等產業內部的分工與貿易,由于這些產業的發展取決于最初的生產與更大的市場份額,因此實證分析這些產業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的分工布局將對資源的配置起導向作用。
2.處理好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外國跨國公司的關系。以產業組織理論為基礎的分析表明,一體化后的市場將成為有實力的跨國公司角逐的場所,其第一階段的投資將是對資源重新配置、生產合理化布局的反映,第二階段的投資則是實現企業的快速增長和加強對市場的控制,而兼并和收購當地企業便成為其迅速占領市場的最有效的手段。面臨外國跨國公司的競爭,我們在不同的產業市場結構中應有不同的應對之策,具體而言,在規模經濟較顯著的行業,如汽車、化工、金融、民用飛機等部門,在收入需求彈性較大的部門,如電子通訊、計算機、藥品等部門,其產品的技術含量較高,企業兼并的國際化傾向也明顯,因而應鼓勵國內企業實現并購,形成產業組織的集中化,以大企業與跨國公司合作,而在規模經濟不明顯、生產處于成熟階段、生產技術已標準化、需求收入彈性較小的部門,如紡織、服裝等,應以鼓勵競爭為主,制定較嚴格的反壟斷管制,這種按產業結構的差異制定壟斷管制的雙重標準是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歐盟都采用的方法。
3.處理好具有核心競爭力要素的培養與跨國公司一體化經營的關系。在跨國公司全球一體化經營的戰略下,中國既要發揮簡單勞動力豐富低廉的比較優勢與跨國公司的優勢資源相結合,也要發揮中國優秀人才的競爭優勢與跨國公司的優勢資源相結合,既要有生產加工中心,也要有技術中心。在貿易投資一體化的背景下,要保護本國有競爭力的要素在本國有就業機會,有獲取高工資的機會,要力爭讓跨國公司的價值增值幅度大的生產環節,具有核心創造力的研發活動在中國展開,如法國在藥品生產行業就規定在當地建立研究與開發機構是外國投資進入法國市場的先決條件。無論是國內企業還是國外跨國公司,只要能對中國關鍵的核心生產要素付高額報酬,都應受到鼓勵,這是從根本上獲取關鍵產業的自我發展能力,關鍵要素與技術的持續供給能力,這樣,中國經濟才能具有“獨立于一體化經濟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赫爾普曼,克魯格曼.市場結構與對外貿易.上海三聯書店,1985.
[2]克魯格曼.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3]張二震,馬野青.貿易投資一體化與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創新.福建論壇,2002,(3).
[4]高樂詠.一體化進程中的政府與企業.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
[5]馮昭奎.10+3:東亞自由貿易區之路.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3).
[6]Kindleberger.c.p.EuropeanIntegrationAndTheInternationalCorporation.
ColumbiaJouralOfWorldBusiness,Vol.1.1996.
[7]PeterRobson.TheEconomicsOfInternationalIntegration.Routledge,1998.
[8]MiraWilkins.TheGrowthOfMultinationals.EdwardElgarPublishingCompany.
1991.
[9]Yannopoulos.G."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EuropeanIntegration".Jounal
OfCommonMarketStudies,Vol.28.1990.
從盲目的物資采購供應到規范的“以用定采”、“以供定額”的管理統一模式,以事前科學的消耗計劃制定到消耗定額供應,都大大降低了物資采購供應的成本。
(二)提升了物資管理的效率
實行物資統一管理體系后,根據計算機等輔助手段,能夠隨時了解物資采購及庫存管理情況,既保障了臨床一線的使用,又能夠提升采購物資的循環使用周期。同時,實行醫院各科室成本核算管理后,不僅能夠核算各科室的使用成本,還能夠強化全體人員的節約意識。
二、醫院后勤物資供應服務經濟管理的方法
(一)物資定額消耗經濟管理方法
制定醫院后勤物資消耗的方法有多種:第一是技術性運算方法,是根據工作任務的需求進行技術運算的方法;第二是統計學方法,是依據準確的歷史數據進行測定分析的方法;第三是估算方法,是通過以往的經驗進行估計分析的方法;第四是收入配比分析法,主要是根據醫院實際的收入水平來測定消耗額度標準的方法。上述的制定方法應根據實際任務的需求進行科學、靈活的運用。
(二)物資儲備經濟管理方法
醫院后勤物資儲備的方法通常采用ABC分類庫存管理的方法,是指運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對不同種類的物資根據實際使用量及資金占用量進行分類管理的方法。對于資金占用量大但品類少的A類物資,應進行整合管理并加強檢查的頻率,按照經濟儲備量的原則進行庫存儲備;對于次重要的B品類物質,可以采取分散及整合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方法,控制好庫存量,做好定期檢查;對于品類多且資金量占用較小的C類物質,可以根據需求情況進行批量采購儲備、靈活性管理,重點應對AB兩類物質儲備進行科學管理。
(三)節約經濟管理方法
通常醫院后勤物資供應的節約方法有多種:第一是強化醫院后勤物資供應消耗定額,根據醫院后勤物資供應消耗定額指標進行實際落實執行及效果考核,增強物質節約的標準和意識;第二是建立部門供應使用責任制度,增加醫院各組織部門、科室的物質供應的直接管理責任人,以督促其使用節約意識;第三是應建立系統化的采購計劃及物資資源的整合管理工作,按照最優化的物資管理標準,應根據醫院醫療、組織及科研等相關業務需求定期集中性采購、保管,提高物資的流轉、倉儲使用的能力。
三、醫院后勤物資供應服務經濟管理的新思路
(一)抓住醫院后勤物質經濟管理的重點
作為醫院后勤物資供應的管理部門,應首先清晰醫院系統的整體管理模式。后勤物資供應的經濟管理應該在物質項目的重新定位及規劃上做出相應的調整,突出新醫療項目的物質采購計劃的定額標準、采購種類的鑒別及存儲保障特點等相關管理內容。
(二)現代化管理手段與人力管理手段相結合
如今醫療領域高效運轉的醫療設備在不斷地推新出陳,一些醫療設備本身也兼具一定的管理模式,后勤物資供應管理部門應該充分了解該種設備使用頻率及物耗特點,通過網絡互聯及監控等形式。同時,結合相關管理人員的統計修改,最終明確其物料的定額采購量及單位消耗額,以實現管理的有效目的。
(三)監督與管理相互轉換、相互制約
醫院后勤物資供應服務管理應從過去單獨的管理部門去監管,到醫院各個科室作為一個小的管理部門行使監管權力,甚至每名醫護人員即是被管理者也是參與的管理者。在管理上應與每名醫護人員的政績考核相掛鉤,從過去的被動管理到主動管理、從過去的無使用意識到節約意識,形成行而有之的高效管理模式,群策群力將醫院后勤物質供應管理推向新的發展高度。
1.2電子商務的特點電子商務是一類嶄新的商業體系,它的特征比較突出:運用互聯網網絡的通信技能,其對象是商業項目,使各類數據能夠被度量、操作、整合、傳播,在全世界區域內展開商業項目,使每個步驟高效整合變成一個總體,便捷迅速,安全保障,節省開支。
2電子商務在經濟貿易中的影響
2.1有利于外貿的良性發展電子商務對我國外貿有著關鍵作用。電子商務為交易兩方供應了方便快捷的交流途徑,削減了制造方與購買方間的距離,使當下的市場效益數據能夠被度量、操作、整合,削弱了對實體的要求,節省了買賣雙方的各個能源的開支。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變得頻繁起來,多國之間的商業項目也逐漸增多,多國之間的貿易項目也得到了催化。同時電子商務有利于外貿數據交流準時高效,能夠徹底合理地對比各個國家企業的強項,在世界市場效益中搜尋最適合的商品,加入各國的任務分配之中,使任務分配的效率逐漸提升。在此基礎上,有利于企業不停整改深化,在提升制造效率的同時減少不必要的成本,強化自身能力水平,推進各個國家貿易的開展進程。
2.2促進經濟貿易的結構調整在當下的市場效益中,人們越來越欣賞每個產品的特色,特別是電子商務為人們供應了實現各種要求的途徑,商品的特色催化了諸多嶄新商業,這類嶄新的商業也加入到聯盟分配任務之中,不停競爭,推進社會的物競天擇,完善了市場效益體系。與此同時,也強化了能源利用效能、制造效能,削減了開支,完善了各種能源的分配。在效益體系整改的進程中,大規模的公司可以借助電子商務來分析社會的特色強項,不停地強化技能,增添工作室,提升工作水平,進而獲得更多的利益;雖然電子商務可以讓各類企業實現網絡銷售,但是中小型公司只能依照經濟趨勢,靈活地開展制造,將重點放置于社會對于商品特色的要求上,及時高效地實現社會愿望。大規模地公司和中小規模的公司都運用了電子商務,都是為了在社會中開展競爭,但是營銷策劃卻大相徑庭,這為當下市場效益的體系整改提供了關鍵的借鑒作用。
2.3擴展人民消費方式通過分析雅虎2012年的年度報表,可以發現阿里巴巴2012年總銷量達到了一萬億元。眾人皆知,阿里巴巴網絡交易都是用以實現人民的生活需求,通過分析消費總額可以看出當前外貿交易途徑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從以往依靠于實際商品和店鋪的購買途徑,轉變為當下依靠互聯網進行交易的途徑,并且電子商務擴大了人們對于商品的選擇范圍,科學地運用互聯網能源對商品的價位和效率展開比較,削減了購買方與供應方的間隔,科學地運用了供應方的各種信息。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運用電子商務購買自己所需或者心儀的商品,通過簡易的步驟,就能夠瀏覽諸多產品,商品的各個屬性(比如外形、材質、功能等)顯而易見,并且不停完善的售后服務保證了人們消費的權益,因此電子商務不只提供了全新的交易手段,同時提升了人們的生活標準。人們交易手段的變革、生活標準的提升都標志著市場經濟發生了重大變革,也牽動了中國構建小康時代的進程。
3在經濟貿易中發展電子商務的策略探索
3.1建立、完善電子商務法律和制度美國、歐盟等電子商務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都非常重視電子商務法律、法規的建設,我國也不例外。雖然中國已經相繼了《計算機信息管理辦法》《、電子簽名法》等法律規范,但仍然不能滿足我國外貿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需要,我國應該盡快推出操作性強的電子商務稅收等法律和相關市場規范,對不適合電子商務發展的法律、法規要盡快進行修改,為推動電子商務活動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與指導。
3.2提高貿易的信息化水平公司的數字化能力要求公司不停優化電子商務的認知,培養更多的電子商務有關的技術人員并且加大有關技術的應用,保障與全國電子商務之間的交流,加強公司數字化的變革。市場效益中體系的科學配置通常會使效益總體獲得巨大利潤,完善市場效益體系,各國依照能力和范圍來分配任務,整改效益實體中電子商務和實際商務的比重,推進市場效益體系的完善深化。
3.3完善貿易信用體系的建設誠信模式的構建與銷售方、供應方的效益緊密相關,不斷深化誠信模式可以為銷售方、供應方構建和諧、公正的貿易環境。所以,在貿易進程中,銷售方、供應方都必須重視自身信用,依法辦事;有關機構和部門必須重視領導誠信模式的構建,并開展統計配置;與貿易相關的其他方必須先評估銷售方、供應方的誠信。
3.4完善電子商務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完善、和諧的法律氛圍可以保障電子商務的安全,此方式不僅為銷售方、供應方提供了安全保障,還使銷售方、供應方可以遵照法律辦事。營造一個優良的法律氛圍,要求有關部門不停地觀測、分析社會趨勢,構建有關的法律制度,保障銷售方、供應方的權益;在市場效益中的每一方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使得電子商務的法律制度越來越健全。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的商務模式和商務理念,不僅改變了企業本身的生產、經營與管理,而且給傳統國際貿易帶來了重大影響。電子商務促進了貿易效率的提高,降低了貿易成本,簡化了交易過程,但與此同時,電子商務也對國際貿易提出了新的挑戰。
1對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沖擊。
1.1對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沖擊。
傳統的比較優勢包括自然資源、資本、勞動力和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差異。而在電子商務時代,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流貫穿于電子商務活動的始終,信息是電子商務重要構成要素,信息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和資源,信息比較優勢正逐漸成為國際貿易的決定因素之一。信息比較優勢是指國與國之間對信息的生產、傳播、反饋與使用能力上的差異,信息技術因素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和一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構成要素,國家或企業的信息處理效率成為其參與國際競爭的基礎和條件,信息基礎設施的發達程度和信息產業的規模比重都極大地影響了一國在國際貿易甚至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實力和競爭地位。這種情況也使發展中國家原來具有的自然資源及廉價勞力的比較優勢和重要性降低,在信息流動的自由貿易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少好處的同時,機遇與挑戰并存。
1.2對赫———俄新古典理論的沖擊。
赫———俄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前提是各國的要素豐裕程度不同,從而產生要素價格的差異,結論是一國利用相對較低價格的要素生產產品并進行國際貿易就可以獲得比較利益。該理論主要側重從供給方面分析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和流向,忽略了分析需求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電子商務的交易迅捷性和網絡互動性使需求成為一種主動創造性的行為,電子商務更加強調企業對客戶需求的滿足,企業的生產成為按需生產,定制生產,即可以根據網絡匯總的需求和市場信息的變化來迅速調整全球范圍內的生產,需求對國際貿易生產和流向起著越來越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為修正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在此方面的不足,以需求出發來分析國際貿易的產生和流向應當是現代國際貿易理論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的需要。
2數字鴻溝可能加劇國際貿易中的“馬太效應”。
隨著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日益廣泛,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日益顯現出來,即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斷加深的“數字鴻溝”。根據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的文件,“數字鴻溝”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術在全球的發展和應用,造成或拉大國與國之間以及國家內部群體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尤其表現在掌握、應用信息技術(特別是數字技術)以及發展信息產業方面的差距。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收入最高的1/5的發達國家人口擁有全球GDP的86%和因特網用戶的93%,而收入最低的1/5的發展中國家人口擁有全球GDP的1%和因特網用戶的0.2%。從中我們很容易看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信息化領域的差距遠遠大于目前南北經濟總量的差距。
發達國家經濟實力強大,技術發達,電腦普及率高,企業人員素質高,而且信息化程度高,因此發達國家在電子商務方面具有先入為主的優勢,牢牢占據了信息革命和電子商務的制高點,也必將在國際貿易利益分配中占據有利的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目前大多尚處于工業化階段,部分國家處于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時期,而在新一輪的電子商務競爭中,信息、人才、技術等成為生產函數中極為重要的內生變量,這客觀上弱化了發展中國家原有的普通勞動力、土地和資源優勢,降低了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使得發展中國家在新的國際分工中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
不僅如此,發展中國家要發展電子商務,在前期需要對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高投入,背負重債和財政困難的發展中國家無力承擔大規模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因此,發展中國家在與信息秩序和電子商務相關的規則制定中幾乎無發言權和影響力,在發達國家制定的電子商務和國際貿易的“游戲規則”中,發展國家容易被邊緣化,客觀上提高了他們參與國際貿易的門檻。
這對原本處于劣勢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很可能導致在新一輪的貿易利益分配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差距的拉大,加劇國際貿易中的“馬太效應”,擴大“南北差距”。
3對有關法律法規的影響。
當前的有關國際貿易法律、法規大多是在傳統的國際貿易的基礎上制定的,而電子商務大多應用信息技術,以計算機網絡作為交易媒介,突破了傳統的有紙貿易,因此原有的法律法規很多已經與這種貿易方式不合拍,這必然對原有的法律、法規、國際慣例形成挑戰。
3.1電子合同的法律規范問題。
電子商務應用于國際貿易后,貿易合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一是訂立合同的雙方或多方是不見面的;二是表示合同生效的傳統簽字蓋章被數字簽名所代替;三是采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的合同,收件人的主營業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沒有主營業地的,其經常居住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合同形式的變化,給電子合同成立的時間和地點的確定都出了一個難題,而且容易被改變和偽造。不僅如此,除了修改并完善現有合同法,適應新的國際貿易形式外,世界各國還面臨著制定電子合同法,對電子合同的要約與承諾、電子合同成立的時間與地點、電子合同履行的方式與地點、電子合同履行中的驗收、網上格式合同的法律規范等作出規定。
3.2電子商務中的管轄權問題。
管轄權是國家通過立法、司法和行政手段對特定的人、物、事進行管理和處置的權利。在電子商務參與國際貿易后,由于其具有跨地區、跨國界的特性,管轄權的沖突會更加普遍,如果管轄權得不到解決,會極大的影響訴訟效率。
3.3知識產權問題。
1994年GATT/WTO簽訂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對與電子商務有關的知識產權問題有所涉及,但不十分完善。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很多新問題隨之出現。(1)版權問題。如何解決網上版權保護問題已經引起WTO的注意。(2)域名和商標的關系問題。(3)出版問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電子商務領域保護知識產權問題上作了不少努力。今后,WTO面臨的政策挑戰主要有:如何修訂TRIPS協議,使之能夠全面陳述電子商務所涉及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如何和WIPO合作,對電子商務所引起的新概念(如域名)、新問題進行統一的界定,并采取一致的、國際通行的準則來保護知識產權。
3.4其他問題。
電子貨幣與網上支付的法律問題、電子商務市場的法律規范問題、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等等都是電子商務應用于國際貿易后不容回避的問題,世界各國必須在這些方面加強立法,才能保證國際貿易的順利開展。
4電子商務的興起對傳統稅收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戰。
電子商務的興起對傳統稅收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戰,現行的稅收在很多方面都無法適應于這種新型的商務模式,尤其是電子商務應用到國際貿易領域之后,使得原本復雜的問題更加煩瑣,引發了現行稅收制度的一系列矛盾。
4.1稅收管轄權的沖突加劇。
國家稅收管轄權的問題是國際稅收的核心問題之一,目前世界各國實行的稅收管轄權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大體有按照稅收控制要素即住所、機構、收入來源實行三種或兩種管轄權的,也有實行一種的。但不管實行怎樣的管轄權,大多堅持收入來源地管轄權優先的原則。但電子商務打破了傳統地域的界限,商業交易已經不存在地理界限,即使有也很難確定,大大加劇了跨國家、跨地區交易的發生。但是稅收還是必須由特定的國家主體來征收,而由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實行收入來源地和住所來源稅收,因此會引發一些沖突,例如重復征稅的問題。假設一個中國公民在美國的電子商務網站上訂購貨物,而且要求將貨物發往法國,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是,該公民將同時得到三個國家的稅單。首先,按照住所稅收管轄權,中國政府將有權向該公民征收所得稅;按照收入來源地管轄權的話,法國政府也有權向其征收流轉稅;而美國政府有可能以交易發生地為依據,也可根據來源地,有權向其征稅。在傳統貿易中,可通過雙邊稅收協定來解決,而在電子商務中,由于來源地及交易者身份都難以判定,從而增加了解決國與國稅收沖突的難度。
4.2傳統貿易與網上貿易賦稅不公。
首先,電子商務是虛擬的網絡交易,網絡貿易與服務經營往往比較隱蔽,一般稅務機關很難得到交易信息,因此難以對網上交易進行稽查,導致以有形交易為基礎的現行稅制難以對網上交易征稅,使得從事網絡交易的企業可以輕易避稅。其次,有些國家比如美國等國家為了鼓勵電子商務的發展,對在線交易免稅或者實行較低的稅率。上述情形導致即使相同性質的交易,由于采用不同的交易方式,最后承擔了輕重不同的賦稅,有悖稅收中性和平等原則。
4.3電子商務帶來的稅收轉移問題。
電子商務從根本上改變了企業進行商務活動的方式,原來由人進行的商業活動更多依賴于軟件、計算機和通信網絡來進行,這樣必然增強了商業的流動性,公司可以利用在免稅國或低稅國的站點輕易避稅,從而大大降低企業稅收負擔。對高稅率的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而言,會促使他們通過互聯網,從低稅率的國家和地區購買商品,此外電子商務加速了跨國公司的一體化,鼠標一點即可將其在高稅收國家和地區的利潤轉到低稅區。綜上,電子商務對不少國家的稅收收入產生了影響,使得不少國家國際貿易稅款流失,電子商務導致的國際貿易中的稅收轉移問題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4.4國家之間尤其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稅收征免方面存在分歧。
由于電子商務能降低貿易成本,提高效率,電子商務代表著未來國際貿易的發展方向。而且美國等發達國家在信息技術、信息產業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已經在未來的電子商務領域占據了比較有利的位置。超級秘書網
為了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一直堅決主張電子商務免稅。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免稅區存有戒心,因為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意味著稅基的大幅縮小,稅收流失增加,財政實力大為削弱,從而南北經濟實力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5電子商務的安全性問題是國際貿易必須面對的新問題。
隨著Internet的快速發展和普及,它所面臨的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尤其是近年來,在國際國內有關非法侵入計算機網絡的事件層出不窮,給各國的經濟造成了重大損失。在Internet上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一個首要問題就是要解決商務活動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任何電子商務系統必須在安全策略的指導下建立一個完整的綜合保障體系,來規避信息傳輸風險、信用風險、管理風險和法律風險,滿足開展電子商務所需的機密性、認證性、完整性、可訪問性、防御性、不可否認性和合法性等安全性要求。
只要能滿足這些條件,電子商務活動才能順利開展,與此相關的貿易活動才得以順利展開,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周升起等著:《國際電子商務》[M].中國對外貿易出版社2002年版。
[2]婁策群,王偉軍著:《電子商務政策法規導論》[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劉剛著:《網上支付與電子銀行》[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齊玲:《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及國際貿易立法的影響》[J].《江漢論壇》2000年第12期。
一、實例及引出的新問題
已提完折舊尚未報廢(還可使用)的固定資產遭受意外損害(比如火災、水災、地震等),從會計角度看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對盈利不會產生影響;但從其他有關方面的角度看則是完全不同的。其中會計人員認為:既然該項資產已提完折舊,該項資產的資本性支出已攤入有關成本費用,賬面凈值僅是殘值,對當期和以后各期盈利沒有影響,因此基本上是沒有損失的。其他有關方面則認為摘要:可以為企業創造財富的資產卻遭到了意外損害,喪失了資產的可變現價值和在未來創造的經濟利益,因此是有損失的。這種情況尤其是在固定資產的經濟壽命和自然壽命相差較大時更為明顯。上述新問題雖不完全是個會計新問題,但和會計關系十分密切,如何能夠從會計理論上對此做出合理解釋,或是對會計理論有何影響?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索的新問題。
二、損失的涵義
上述新問題首先涉及到的是對損失的理解新問題。對損失的不同理解因而也就產生了不同的觀點。損失在《會計理論》(湯云為、錢逢勝著)中定義為摘要:“損失是某一個體除出于費用或派給業主款以外出于邊緣或偶發易以及出于一切其它交易和其它事項和情況的權益(凈資產)之減少。”上述定義也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對損失的定義。而在《立信英漢財會大詞典》(陳今池編)中則定義為摘要:“損失是指一項支出的發生或資產的耗用,并未提供相應的營業收入;或指企業在一定時期的營業費用超過營業收入;或指一項資產遭受未能預料的損壞或盜竊。”
兩定義雖然表述不同,其含義大致是相同的,二者均指出了損失的本質──由喪失的無利益獲得的資源而導致的權益(凈資產)之減少。但它們主要的區別在于摘要:FASB的定義包含的范圍較廣。第二個定義并不包含上述負債由于利率(匯率)變動而帶來利益喪失的第二方面,這是二者的主要區別。這種由于利率的降低導致的按現值計價的負債價值增加,會使得權益(凈資產)減少,但在現在和未來并不會導致資源的流出,是否將其列為損失值得思索。我們認為應將其作為損失,其原因在于企業理財的目標是企業財富的最大化,也就是股東權益最大化,而上述情況減少了企業凈資產,影響了理財目標的實現,因此對企業構成一項損失。從上述可知摘要:FASB對損失的定義強調的是凈資產的減少,但并不強調必須有資源的流出;第二個損失定義強調的是由確定的資源流出(費用除外)帶來的損失。因此FASB對損失定義的范圍較廣。
在我國的會計準則中,由于沒有單獨地將損失列為會計要素(一般將其歸為費用中),因此對損失并沒有給出明確定義。實質上損失是由外部和偶發性的事項所引起的,這些事項不經常發生,也不能預期在企業經營過程中一定會發生。這些交易、事項和情況絕大部分來源于個別個體及其管理方面無力控制的外界因素。假如它們是收入獲得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項目,則它們就應包括于費用當中。但損失往往并非“不可缺少”而是“毫不情愿”,因此并不能歸入費用中。
盡管損失和費用同樣均會減少凈資產,但兩者是有區別的。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其第六號概念公告中將費用定義為摘要:“費用是某一個體在其持續的主要或核心業務中,因交付或生產了貨品,提供了勞務,或進行了其他活動,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資產,或因而承擔的負債(或兩者兼而有之)。”費用的本質在于以獲得更大利益為目的的資源喪失。從上述定義中可以看出,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的費用定義是個狹義概念。因企業不斷進行的主要經營活動所發生的耗費構成費用,而非主要經營活動的耗費或資源的流出則不構成費用。在美國財務會計概念結構中這種非主要經營活動的耗費被稱之為損失(LOSSES)。
三、損失的分類及確認
損失的分類標準并不是唯一的,本文所采用的標準是按損失和事件的關系來分類,將其分為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是指由事件直接導致的凈資產的減少;間接損失指的是由事件帶來的、不易被立即察覺到的或在將來引起的凈資產的減少。
確認損失的標準和確認期間費用的標準相似。它通常在某一資產能提供給企業的可能得益小于所記錄的賬面價值時予以確認。假如是非正常交易的資產出售以及因自然災難所導致的損失,則在何時記錄此類事項就是相當確定的。但假如價值的下降是在若干期間內逐漸發生的,那么就很難確定這項損失究竟是何時發生的,即很難確定應在何時記錄損失。該項資產最終可能被出售或廢棄。但假如該項資產的用處已喪失殆盡,那么將損失的確認推遲至資產廢棄時顯得很不合理,那么該項資產已失去了預期的價值且這種價值上的損失在未來也不可能恢復時,那么就應將其列作為損失。
從上面的敘述可知,目前會計上確認的損失為直接損失,對于間接損失是不予確認的。這也是理論上對前述新問題不做損失處理的根據,但這種解釋是從會計角度而言。從經濟學角度看,毀損的可使用固定資產是有損失的,因其在毀損前符合資產的定義,是一種經濟資源,它的毀損理應為一種損失,筆者認為對其應加以確認。在目前的會計實務中,直接損失也并不是全部確認的。比如股票投資由于市價下跌而產生的損失;債券由于利率下降而帶來的損失等在會計上并不做損失反映。
四、損失的計量新問題
具體來說,損失的計量應分成兩種情況,對于直接損失應該說是輕易的,這在會計實務中有明確的做法;但對于間接損失的計量則相當困難。筆者認為間接損失應包括兩部分摘要:一是損失前資產可變現價值和賬面凈值差額;二是在將來預期的盈利。假如范圍再擴大一點,應包括對整個社會造成的不利影響。本文所討論的是前兩部分。目前的處理和本文觀點主要區別在于間接損失新問題。但間接損失的計量有一定的難度,主要表現在:
(一)資產可變現價值和賬面凈值的差異
一、經濟資本管理體系及其在我國商業銀行的應用
經濟資本管理基于資本的兩個特征而建立:資本是稀缺的,因此必須將有限的資本有效地配置到最能增加銀行價值的環節;資本是有成本的,因此必須強調對資本的回報,也即對股東實現價值創造,并充分考慮資本所承擔的風險,實現收益與風險和成本的統一。經濟資本管理體系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一是經濟資本的計量,二是經濟資本的預算分配制度,三是以經濟增加值(EVA)和經風險因素調整的經濟資本回報率(RAROC)為核心的績效考核制度。
1.經濟資本的計量
從計量經濟學的角度衡量,非預期損失是指銀行實際損失超過平均損失以上的損失,是對預期損失的偏離-標準偏離。經濟資本從數量上等同于非預期損失,應覆蓋商業銀行的全部風險。
普華永道對全球銀行業的調查表明,信用風險占到商業銀行風險總量的65%,除此之外,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也是商業銀行面臨和關注的主要風險,《新資本協議》關于銀行資本必須覆蓋上述三類風險的規定即印證了這一觀點,因此,雖然經濟資本應覆蓋商業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但在實踐中主要是對此三類風險的計量。
(1)信用風險的計量。計量信用風險時,主要考慮違約概率(PD)、違約損失率(LGD)、風險敞口(EAD)和期限(M)等風險因子。此外,還應考慮信用資產的相關性以及風險集中度。目前流行的信用風險計量模型主要有CreditMetrics信貸組合模型、穆迪KMVEDFs信貸組合模型、CSFPCreditRisk+模型、麥肯錫CPV信貸組合模型,以及《新資本協議》規定的IRB(內部評級法)模型等。
信用風險經濟資本=EAD×√PD×σ2LGD+LGD2×σ2PD
其中,σ2LGD為LGD的方差,σ2PD為PD的方差
銀監會對國有商業銀行經濟資本體系建設情況的調查表明,我國商業銀行大多是在參照《辦法》規定的基礎上,以資本充足率8%為基準,根據各類業務的歷史風險狀況和本行的經營發展戰略,采取內部系數法計量信用風險。比如,《辦法》規定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風險權重是50%,有的行對此類貸款的經濟資本系數則設定為4%(即為資本充足率8%的50%,等同于50%的風險權重);對某些屬于鼓勵發展類業務,商業銀行則設定較低的經濟資本系數,使之相對應的風險權重低于《辦法》規定的風險權重,比如《辦法》規定銀行承兌匯票的風險權重為100%,而有的行對銀行承兌匯票的經濟資本系數為3%,相當于風險權重為37.5%,充分地體現出了商業銀行對此類業務的鼓勵導向。
(2)市場風險的計量。VAR(風險價值)是計量市場風險最常用的技術,它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給定的置信水平下,因利率、匯率等市場要素發生變化而可能對某項資金頭寸、資產組合或機構造成的潛在最大損失。目前常用的VAR模型技術主要有方差—協方差法、歷史模擬法和蒙特卡羅法。
市場風險經濟資本=VAR*乘數因子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計量市場風險的常用技術有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匯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等,少數商業銀行(如建行)運用VAR計量市場風險。
(3)操作風險的計量。相對于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的量化更為困難,這是因為一是現有的數據不足,二是模型構造存在技術困難,三是在計量操作風險時極易因難以與其他風險區分而重復計算。目前,對操作風險一般采取簡單的系數法,即根據歷史年度發生的損失數據,將商業銀行的業務按照操作風險的程度分配不同的風險權重,乘以該類業務的余額。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計量操作風險的常用模式是:
操作風險經濟資本=前三年度主營業務收入的平均值*設定系數
2.經濟資本的預算分配
經濟資本的配置區分為對存量風險資產的經濟資本配置和對增量風險資產的經濟資本配置,前者考慮的是對資產組合所面臨的未預期風險的抵御,后者則是通過對不同的產品、部門和區域設定不同的經濟資本系數來傳導總行的經營發展戰略。商業銀行在制定經濟資本預算計劃時,重點是對增量經濟資本的配置。
從我國目前實施經濟資本管理的經驗看,商業銀行對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經濟資本,年初根據資金交易風險控制計劃和財務收支計劃計算并分配。對信用風險的經濟資本,建行采用增量配置法,通過三個環節完成:首先,由總行年初根據全行發展規劃和資本補充計劃,明確資本充足率目標,提出全行的經濟資本總量和增量控制目標,對分行進行初次分配;其次,總行根據各分行反饋的情況,在總行各業務部門之間進行協調平衡分配;最后,總行根據戰略性經營目標,對信用風險經濟資本增量的一定百分比進行戰略性分配。
3.以EVA和RAROC為核心的績效考核
以EVA和RAROC為核心的績效考核引入了資本的成本概念,更真實地反映了商業銀行的利潤,克服了商業銀行傳統的績效考核以利潤的絕對額為指標的缺陷,有利于商業銀行的經營者更清醒地權衡經營風險及其回報,從而做出更符合商業銀行實際利益的決策。
絕對量指標:
EVA=經風險調整后稅后凈利潤-經濟資本*資本期望回報率
=(經濟資本回報率-資本期望回報率)*經濟資本
相對比率指標:
RAROC=經風險調整后稅后凈利潤/經濟資本
=(凈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投資收益-運營成本-預期損失準備支出-稅項)
經濟資本
我國實施經濟資本管理的商業銀行對分支機構的績效考核已逐步采用EVA和RAROC概念,只是對具體參數的設置(比如對經濟資本的期望回報率)各行略有不同。建行等在經濟資本管理實施方面走得更快的商業銀行,已嘗試將RAROC技術應用到具體產品的定價決策。隨著我國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能力的提升,經濟資本管理將在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活動中發揮更大作用。
二、實施經濟資本管理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
1.強化資本約束意識
經濟資本管理強調了資本的有限性和高成本性,隨著外部監管部門資本充足率監管力度的加強和股東對資本回報要求的提高,商業銀行在經營決策時,不僅要考慮到資產擴張的速度、業務發展的規模以及所帶來的收益,還要充分考慮到由此而帶來的風險及其資本占用,將收益與風險和成本相統一。資本約束意識的增強將有力地扭轉我國商業銀行傳統的重規模輕管理的經營思想,促使商業銀行將經營管理的重心放在轉變經營管理方式,優化資產結構和業務結構,提高經營效益之上。如下圖所示,在國家加強宏觀調控的2004年,實施經濟資本管理的某銀行貸款增幅保持在一個穩定的區間,避免了出現貸款增量的大幅波動,充分體現了經濟資本管理在資產增長中的制約作用。
2.培養全面風險管理意識,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作為經營風險的企業,商業銀行需要對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等進行合理的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經濟資本強調的是對銀行所承擔的所有風險(而不僅僅是商業銀行面臨的最大風險—信用風險)所可能帶來的非預期損失的抵御和彌補,實施經濟資本管理可以強化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意識。同時,經濟資本管理要求對各類風險進行精確的計量,并鼓勵商業銀行開發適合自己的風險計量技術和模型,將促進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
3.準確計量各項業務的成本,完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存在突出的制度性缺陷:一是以利潤、資產規模的絕對量考核為主,忽視資本占用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片面追求賬面利潤和資產規模而漠視潛在風險的短期行為;二是現行的績效考核評級體系未充分考慮到風險因素,經營收益未經風險調整;三是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以橫向為主,無法具體量化具體產品和業務條線的經營績效,難以為經營決策提供支持。經濟資本管理克服了上述缺陷:EVA強調了資本占用的成本,有助于商業銀行尤其是其分支機構樹立成本意識;RAROC強調的是經過風險調整后的資本回報,并扣除了為預期風險所計提的專項準備金,更真實地反映了利潤和資本回報率;同時,RAROC技術還可以衡量具體的交易和賬戶,有助于真實反映各項業務給銀行所創造的價值。
4.提高商業銀行科學決策和產品定價能力
RAROC技術通過對具體產品、業務和區域的經濟資本回報率的量化,為商業銀行在制定經營發展戰略時提供支持。比如,根據歷史數據判斷某項業務的經濟資本回報率較高,商業銀行在編制經營計劃和經濟資本預算時,可以通過資源配置、系數設定等方式,向全行傳達總行對于此類業務的傾斜支持導向。同時,RAROC技術強調了風險因素,商業銀行在為產品定價時,可以通過RAROC技術推算出該項產品在什么價格水平才能達到預期的回報率,從而促進商業銀行自主風險定價水平的提升。
5.推進金融改革深入開展,進一步推動國有商業銀行增強獨立的市場主體意識
經濟資本管理強化了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約束意識和成本意識,使過去因具有國家信用而忽視資本充足的國有商業銀行深刻地認識到,資本是稀缺的和有成本的。隨著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國有商業銀行將面臨著監管當局越來越嚴格的資本約束和市場越來越高的資本回報要求,這將督促國有商業銀行切實轉變經營理念,增強獨立市場主體意識,推動股份制改革深入開展,真正將國有商業銀行建設成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的現代金融企業。
6.經濟資本具有風險約束和效益約束的雙效應,有助于激勵商業銀行改進經營管理
經濟資本不僅要抵御非預期損失,而且還在經營管理和資源配置中居于核心地位:不僅可以衡量一家銀行的整體抗風險能力,而且還可以成為評價商業銀行分支機構或業務條線經營績效的標尺;將收益與風險、成本結合起來,有助于商業銀行根據實際承擔的風險為產品合理定價;支持和鼓勵商業銀行改進風險管理技術,積極開發內部計量模型,完善資本管理,從而更科學地保持合適的資本持有量,激勵商業銀行改進資本管理。
三、實施經濟資本管理對我國銀行監管當局的影響
1.促進監管當局對經濟資本與監管資本區別的認識
在實施經濟資本管理的過程中,銀行監管當局有必要,并且會逐步認識到監管資本和經濟資本之間的不同:
(1)經濟資本是商業銀行根據自身承擔的實際風險計算出來的資本,是一種應有“虛擬資本”,在數量上等于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非預期損失額;監管資本是監管當局要求商業銀行持有的最低資本,屬于“法定資本”,是一種實有的資本。從風險的角度說,經濟資本代表的是風險,越小越好;監管資本則是抵御風險的屏障,越多越好。經濟資本是從商業銀行的視角看資本,而監管資本則是從監管當局的視角看資本。
(2)經濟資本具有更好的風險敏感性。監管資本是監管當局基于整個銀行業的風險狀況而劃定的粗線條的最低資本充足要求,在統一的資本充足要求下,既可能出現資本充足率達到法定要求而仍不足以覆蓋風險的情況,也可能出現對資產狀況良好的銀行的過高的資本充足約束。與監管資本相比較,經濟資本更好地反映了特定商業銀行的實際風險狀況及資本真實需求,因而對商業銀行的風險具有更好的敏感性。
(一)新世紀下企業所面臨的挑戰
1、國際環境隨著中國加入WTO,也帶動民營企業與國際接軌。面對世界性的產業結構的調整,企業需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否則難以與國外資金雄厚、管理先進、人才輩出、技術先進的大企業相抗衡。然而我國多中小型民營企業,自身存在著規模小、技術水平低、傳統家族式管理并且工作人員素質低缺乏素質人才等問題,因此企業改革刻不容緩。
2、國內為了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求企業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為了做到綠色GDP這就要企業增加生產成本來降低污染。在國際國內的新形勢下民營企業必須加快改革的步伐,提高科技水平和經營管理的內涵式、集約式,從而來改變原有的技術低、員工素質低、管理模式傳統落后等劣勢。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要素。
(二)企業融資難原因
1、直接融資
從直接融資來看,民營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基本上是閉塞的,相對于間接融資,民營企業在資本市場上進行直接融資更加困難。股權融資對于民營企業特別是對于民營高科技企業最重要的融資形式。但目前的證券市場主要是國有企業的天下,民營企業想進入十分困難;而能通過企業股份制改革上市的企業又是鳳毛麟角。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只能通過民間集資的方式進行集資,但這種方式存在許多風險,會引發一些社會問題,政府對此也嚴格控制。在刑法中就列了“非法集資罪”這就是民間直接融資的渠道受到政治阻礙。雖然政府已允許一些民營企業通過創業板進行集資,但那是以新技術為前提,只占有小份額不可能成為主要融資渠道。
2、間接融資
(1)國有金融機構對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的歧視性待遇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傳統影響,國有資源往往更偏向于國有企業。而私營企業存在著貸款額小、時間短、風險大等特點使得同樣對待國有和私營的貸款工作人員承擔的風險責任不同。一些地方的案例表明:對待同樣數額的不良貸款,貸款對象如果是國有企業,銀行工作人員可以不承擔責任,但如果是私營企業有可能要被司法機關追究責任。因而很難得到正規金融機構的支持。
(2)銀行普遍對大企業爭貸,對小企業惜貸盡管中央銀行的信貸政策是支持商業銀行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但與大企業相比支持力度還差很多。很多商業銀行出于對資金的安全性、效益性、流動性的考慮往往將貸款投放給大企業。除此之外,在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評估、信貸管理、信貸業務操作上出現“一刀切”現象。由此出現對大企業貸款過剩,小企業不足的現狀。從而使整個民營經濟發展十分不平衡。
(3)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不健全我國中小金融機構是隨著經濟發展應運而生的,主要是為中小型民營企業提供資金貸款服務的。而我國金融體系主要有四大商業銀行所壟斷,他們幾乎占有70%的市場份額,但中小型金融機構發展不健全,市場僅占有30%左右的份額。由此可見國有銀行和新興股份制銀行信貸配給傾向仍較顯著,具體表現為不斷向大型企業、熱門行業和重點地區集中信貸資金。定位于服務中小民營企業的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熱衷于參與追求“黃金客戶”的市場競爭,未能將對中小民營企業的服務落實到實處。
(4)社會服務體系不完善,制約了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條件的創造和發展目前中小民營企業的社會服務體系不完善,沒有形成一個中小民營企業的信息搜尋體系,使得無法為銀行和風險投資企業提供中小民營企業的經營情況。另外任何一個申請貸款的企業對自己的經營狀況和風險都有一定的了解,但這個信息無法通過一個權威的機構傳遞給銀行和風險投資機構。
3、企業自身不足
(1)產權不明晰有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長期掛靠在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名下或事業單位,因此產權不明晰;另外由于家族式經營使得家族成員對企業擁有的產權不明晰,這也就阻礙企業向銀行貸款。
(2)民營企業整體素質不高首先是大多數企業存在著發展規模小、技術力量弱,缺乏專門的科技研發部門,因此在競爭中缺乏核心競爭力;其次由于民營企業在創業之初大多是通過自籌資金的方式進行創立企業、經營企業因此在機器設備上必然落后、生產效率低下、企業效益有限;最后是經營管理水平落后,例如在我國典型的蘇南、溫州模式。
(3)財務管理不規范降低了自身的資信度民營企業在用人上往往是“任人唯親”原則,企業中的許多財務制度往往是指對職工,對企業老板等高層缺乏約束力。此外,企業為了減少所納稅,往往采取作假賬。對銀行而言無法掌握真實的企業財務狀況,為規避風險不得不對民營企業的申請貸款要求謹慎再謹慎。
二、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解決措施
(一)建立一個多層次、多渠道的資本市場
1、建立一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立一個分層次的中小資本市場體系包括:區域性小額資本市場、二板市場、風險資本市場。二板市場主要解決企業在創業中后期的融資問題,區域性小額資本市場主要是針對達不到二板市場要求的企業在資金上的需求,風險資本市場主要是為企業提供在初期經營的私人權益性資本
2、積極發展企業債券市場和長期票據市場為了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應理順債券發行審核體系,逐漸放松規模限制,擴大發行額度,完善證券擔保的信用評價制度,支持經營效益好,償還能力強的中小型民營企業通過發行債券進行融資
(二)創新國有銀行金融服務機構
1、銀行應該深入研究民營企業的發展特色,建立一攬子鼓勵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金融服務,針對不同發展層次的企業進行差別化信貸措施。防止在對待不同層次的企業貸款“一刀切”,對發展效益好,信譽好的企業簡化貸款程序加快效率。
2、探索建立信貸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在強化責任約束的同時,建立良好有效的業績考評辦法,建立責權利相統一,糾正現在對待重罰輕賞,只罰不賞的現狀。并且銀行工作人員在辦理對民營企業的貸款業務時承擔的責任不應與對國有銀行的責任懸殊過大。
(三)政府要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經濟效應分析國內外相關文獻綜述
1.國外文獻綜述
從西方經濟學史上看,最早提出重視經濟因素中的教育、知識等因素作用的學者是英國的亞當·斯密,他認為勞動技巧和其熟練程度是導致資本生產效率提高的重要環節,而這必須通過時間和經費投入才能造就;1803年,法國經濟學家薩伊也提出過類似的觀點;1960年,美國經濟學者舒爾茨曾詳細探討了在1927-1953這些年間美國的人力資本(包括知識、技術、人才和教育經費等)對美國經濟的貢獻度,得出的數字大約為33%,這是對傳統的資本同質效應理論的有力突破;此后,阿羅提出“干中學”理論,將人獲取知識的途徑作為經濟增長模型的內生變量;另一位美國學者加里·貝克爾提出人力資本收益規律,豐富了這一理論的構架。
2.國內文獻綜述
張軍對中國省際人力資本積累路徑進行了估算,得出人力資本存量序列值;于桂蘭、袁寧提出學習能力的提高使得勞動者可以相對平時以較快的速度吸收新的工藝和操作方式,從而提高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出勤率;王金營提出人力資本存量的積累依靠一代代人的努力,其中人是人力資本的載體,人力資本持續發展帶來技術創新和擴散,這使得科技水平持續提高等。
三、湖北省荊州市人力資本積累的現狀調查和問題
1.荊州市人力資本存量的形成機制和路徑調查
從傳統的人力資本積累推動因素來看,湖北省荊州市目前仍以公共財政支出當中的教育資金和為改善醫療衛生條件的投入經費為主。本文在兩大人力資本積累成因板塊,選取了2006-2013年這8年間的關鍵性數據分別的形成機制進行說明。通過對荊州市的財政經費當中教育所占比例的分析,說明該市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同時為了簡便,將衛生與健康專項經費投入繪在一張圖中。
2.人力資本積累中存在的問題
在調查中,除發現荊州市教育經費投入有著明顯與財政總支出費用不相稱的缺陷外,還存在人力資本積累相關的機制問題:一是相關教育部門偏重教學但比較嚴重地忽略了教學質量和育人效率;二是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申請基本教育經費困難,這類院校且普遍缺乏基本教學和科研思路;三是教育資金使用效率低下,這主要反映在資金的重復利用、教育資源的浪費和網絡教學等新型模式的推廣步伐較為遲滯等方面;四是為知識型人才所配備的醫療和衛生設備遠不能滿足這類人群的現實需求,導致科研效率低下和普遍身體素質不強;五是人力資本積累當中存在踩腳效應比較嚴重,企業單位的科研部門和大專院校等高技術人才集中的區域內普遍缺乏知識技術的交流和共享,使得同一種技術被反復創造,對各行業的總體運作效率帶來了負面影響,不利于宏觀層面經濟增長和產業轉型。
四、對荊州市人力資本積累方式的實證分析
1.模型的建立建立模型的主要理論基礎為美國經濟學家戴維·羅默提出的新經濟理論,這一理論又習慣上被稱為內生增長理論,在阿吉翁的《內生增長理論》中和內羅畢的《長期政策分析和長期增長》中都有對其詳細的論證。根據該理論,人力資本存量的形成除了取決于教育經費的投入,還取決于資金的利用率和知識外溢的程度。
2.湖北省荊州市人力資本積累形成要素貢獻率計量分析
另外通過人力資本存量求出各年份的流量具體數據之后,結合上表中的其他各數據分別求自然對數,并且根據,兩邊取對數可得:其中,H(L)為人力資本流量,A(t)為技術因素,E為教育資金投入,S為醫療和衛生健康經費投入,而為隨機干擾項。分別代入求了對數之后的數據,代入Eviews5.0計量分析軟件,按照菜單指示,設置方程樣,年份選取2006-2013年,這樣經過計算可以得出教育資金和醫療衛生健康經費投入在人力資本存量中所占份額分別為26.47%與35.10%。根據Eviews5.0軟件中得出的結論,不拒絕零假設的概率為0.23,所以拒絕零假設。另外,杜賓檢驗和可決系數都正常。本文還針對參數的準確性進行了置信區間計算和平穩度檢驗,證明了上述測算結果跟實際是基本相符的。
五、有關荊州市人力資本積累效應的主要政策建議
1.繼續加大教育經費投入,積極尋找擴大資金來源的方式
拓寬教育資金的來源渠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一是積極尋找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二是通過彩票、社會教育基金等形式擴大社會資金來源渠道;三是征收為興辦教育和擴建教育設施為主要目的的教育稅,并及時向社會公布資金利用狀況等多元化的資金來源。
2.營造較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注重人力資本積累的質量
教育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為主要參考指標。在教學期間或者指導科研活動期間,教師可以施行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以促進學生情感交流、提高學生協作效率。
3.教育公平公正,醫療衛生要消除歧視
教育公平公正,可以使得每個學生和科研人員平等接受教育,共享人力資本積累的環境,從而避免人才流失導致的生產要素損失。相關部門應該對在科研和創新領域有著較突出能力和已經做出一定貢獻的人才給予特殊的醫療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