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8: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心理調控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心理在聲樂學習中的重要性
聲樂是一門綜合藝術,同時也是一門綜合的科學,它涉及到生理學、心理學、音響學等多門學科。聲樂藝術通過人的聲音以及表演等來表現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內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狀態必然成為其聲音狀態的重要內在基礎。在整個歌唱藝術活動過程中,心理活動都始終貫穿其中,并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馬臘費奧迪曾說:“心理學是聲樂藝術的真正靈魂。”可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聲樂學習,能為聲樂學習的實踐提供新的理論參考,使聲樂理論更加完善,更加科學,因而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聲樂學習的重點在于逐步調整、協調人體各發聲器官,使發聲技能和習慣趨于科學和合理,進而提高人聲的藝術表現力。然而,聲樂學習并不只是單純的聲樂技巧的學習,同時也是學習者心理活動調控過程的訓練。不管是聲樂作品的思想內容還是演唱形式,都必須通過演唱者的思想感情來表達。如果沒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緒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難以發揮。所以,歌唱的學習不能僅僅重視練習人體發聲器官的機理作用,還必須重視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視心理調控能力的訓練。
二、聲樂初學中常見的心理問題
聲樂是一門感覺的藝術。從心理學上講,感覺是指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人腦中產生對這些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在聲樂學習中,尤其是聲樂初學者常常有這樣的現象:本來先天條件不錯、歌唱技巧也還可以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正規化訓練之后,不僅聲樂技巧上進步不大,反而丟失了本來的聲音特點,變得好像不會唱歌了。其實這是因為聲樂學習中需要“感覺”的方面沒把握好,比如:氣息、腔體打開、聲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學習者好像抓住了這樣就丟了那樣,面對老師的指導、提示也無所適從。從心理方面來分析,聲樂學生一般會有認識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學習興趣不濃、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強等幾個問題。
1、對聲樂認識不清楚
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是學習和研究這個事物的先決條件,學習聲樂也是這樣。許多學生對聲樂的認識有這樣的誤區,比如:聲樂就是簡單的唱唱歌、就是唱幾個高音、就是把聲音唱大、顫音就是顫抖的聲音等。這樣一些對學習聲樂不夠重視或者存在嚴重誤區的認識會對聲樂的學習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有的聲樂初學者喜歡唱高音,只要練聲就盡量往高里拔,以犧牲嗓子的代價換來幾個沒有質量的高音還以為自己在進步。在沒有良好氣息基礎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險的,輕則導致聲帶充血、水腫,重則造成小結、息肉甚至喪失唱歌的能力。有的聲樂初學者喜歡模仿一些歌唱家的聲音,以為聲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顧自己的嗓音條件壓著喉頭把聲音撐得很大,結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難。
2、自信心不足
建立聲樂學習的自信心,是聲樂學習邁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對聲樂學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說來,人的嗓音都比較正常,特別差的只是極個別。在正式學習聲樂之前,一般人都不會感到發聲的困難,而一旦開始接受正規的歌唱發聲訓練,就有了聲樂老師的種種發聲規范,于是許多學生感到無所適從,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現在唱不上去了,從而喪失了學習聲樂的信心。
3、學習興趣不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聲樂的人應該說或多或少地對聲樂有些興趣。但是聲樂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效果也時有反復,本來上一次已經掌握的東西下一次卻怎么也找不回感覺是常有的事。有的學生一遇到學習困難或者在找不到“感覺”的時候就覺得學起來沒什么意思,沒有了學習的興趣。還有一些學生學習目的和方向不明確,片面追求發聲技巧,學了幾年還是沒有在歌唱修養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學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終于漸漸失去了興趣。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聲樂學習過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聲樂學生往往急于求成,一開始學習就想注意到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氣息又要注意聲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開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結果卻事與愿違,一點都沒有注意到,一個方面都沒有做好。從生理學的角度講,聲樂學習是一個生理機能不斷訓練和強化的過程。如果沒有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將注意集中在某一個生理部位去訓練,生理機能的增強就得不到鞏固,即是聲樂學習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意志力不強
意志就是人們為達到一定目的而自覺行動、克服困難的心理過程。歌唱學習過程的意志則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克服歌唱困難,力爭取得較好聲樂學習效果的心理過程。聲樂學生難免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比如:高音總是唱不上去,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進步甚至感覺到退步,或者聲樂老師提出的要求總是體會不到或者做不到等等。倘若沒有較好的意志力,聲樂學習極有可能半道而終。
三、聲樂學習中心理問題的調控方法
1、加強對聲樂學習理論的認識
聲樂是通過人的聲音來表達情感的藝術。歌唱的最終目的決不是對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過一定的歌唱技巧來表現音樂的內涵。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歌唱是情感的產物,而藝術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對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簡單的,本質上像是對話,它是實際生活的產物。”所以說學習歌唱應該注意感情的表達和技巧的學習并重,但最重要的是還是表達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養。誠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為感情的表達帶來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遠不要成為一個只懂得一點歌唱技巧的“歌匠”。
2、因人而異,培養興趣,建立自信心
雖然大部分人都有較好的歌唱條件,但并不是說每個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樣,相反有很大的差別。從生理上講,每個人的聲帶長短、厚薄存在較大的差異,對聲音的聽覺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時,盡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嬰兒都會大聲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的差別,在后天的發育過程中逐漸養成了各自不同的發聲習慣,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聲音特點。比如:生長在大山的人習慣了大自然的廣闊無垠、無拘無束,通常都有著高亢明亮的自然音色;相反地,在城市長大的人往往具有纖細、柔和的特點。所以學習聲樂一定要因人而異,不能盲目跟著別人學習,別人唱什么自己就要唱什么,在選擇練聲曲和歌唱曲要根據自己的聲音特點和喜好,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急于求成。
聲樂學習者要充分相信和開發自己的嗓音潛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嗓音特點的歌曲進行練唱,即使是我們所說的“小歌”(技巧難度較小的歌曲)也要一絲不茍地唱好,不斷培養自己的興趣。要充分認識自己在發聲習慣上的優點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發不好的發聲習慣,不斷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給別人聽,多上正式舞臺演唱,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3、集中學習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選擇性的特點。在同一時間內心理活動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數對象,這些少數對象就能夠被清楚地意識到,而其它同時作用的事物,則沒有意識到或意識得比較模糊。因此,聲樂學生不必也不能把聲樂學習所要求的各個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時間內加強對某一方面能力的訓練并加以鞏固。比如氣息訓練,初學時就要訓練較長一段時間,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結果事倍功半。
學習聲樂中的注意也要保持一個合適的度。教學實踐中發現,當老師提出學生的某個發聲器官不正確時,一些聲樂學習者過分地注意這一器官,反而使用該器官因緊張而不能正常工作,影響歌唱的發聲。
4、堅定信念,增強意志力
歌唱是肌肉、意志、生理與心理的協調運動,人的意志正是使口、唇、舌、齒、咽、腭、肺以及全身各個部位協調運動,于是產生美妙的聲音。歌唱意志行動自始自終表現在歌唱與發聲的全過程,只要有歌唱或發聲,就會有意志伴隨。意志是聲樂學習者的心理動力,即是意識的能動性、積極性的表現。人的意志力是他不同于其它人的個性特征。
一個聲樂學習者即使有多么好的聲音條件,也會在成長的過程遇到很多的問題和困難。如果沒有較強的意志力,那么一定會在學習聲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所以,聲樂學習者必須要堅定信念,克服學習過程的種種困難,才能用自己的聲音表達情感,感動聽眾,成為一名優秀的歌唱人才。
參考文獻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3][美]JohnBohn.認知心理學[M].黃希庭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一、初次登臺的聲樂歌者的心理問題
初次登臺的聲樂歌者,出現心跳加速、手腳緊張等問題,是由于過于緊張而引起的生理現象,有過歌唱表演經歷的人都知道,很少人能夠做到心情平靜信心十足地登上舞臺。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障礙,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必須克服困難。然而困難的出現和克服,往往會引起人們內心的不安和緊張,嚴重時就會給人帶來恐懼,形成焦慮。
人們的一切行為不論正確與否,都是在自身心理活動的支配下進行的,任何心理活動都有發生、發展和完成的過程。歌唱者的“怯場”現象在發生階段表現為:候場前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發展階段表現為:歌唱時手腳發抖、全身冷汗、忘詞跑調、高音唱破等;完成階段表現為:唱完后大腦空白、失去信心、形成恐懼等。這種心理活動,一旦變成心理障礙,就會使歌唱者對自己失去信心,失去歌唱欲望和表演熱情。
二、對聲樂表演技能的理解與調控
聲樂作為一門表演藝術,是演唱者內心的情感、認識和需求,用歌曲為載體的一種表達、抒解和信息的輸出。通過表達、抒解和信息的輸出,使歌唱者取得一定程度的精神滿足,心理壓力得以緩解,心理平衡得以恢復。要想使演唱過程都能達到歌唱者的預期效果,除了生理因素的制約之外,心理調控對歌唱者的演唱狀態同樣起著關鍵性作用。歌唱技巧的掌握,依賴于歌唱者通過感覺和抽象的理解去控制發聲機能。因為在聲樂學習中,人們無法利用視覺器官的功能,只能憑借直感(悟性)調節自身有關機能的活動。
培養“調控”心理應該多加強舞臺的實踐活動,多上臺多表演多實踐,盡可能體會舞臺感覺和駕馭自己的能力。歌唱者通常在上臺前,需穩定自己的心情,要體會自己在練聲、練唱時的感覺,并在心里默唱一下將要演唱的歌曲,這樣的松弛不僅有利于表演,更有利于發音器官和生理機能的協調,也能避免因心理緊張、僵化、呆滯而造成破壞聲音自然流暢的現象。歌唱者在舞臺上演唱時,要把注意力和興趣投放到表演的過程中去,不要把聽眾當成前來挑毛病的檢查者,否則只會增加自己的心理負擔;歌唱時應該把聽眾當成朋友,用歌聲向他們真心傾訴情感、傳達藝術,這樣的心情就會放松,演唱就能處于可控狀態;歌唱者在舞臺上還要有落落大方的臺風,上下臺的步態以及演唱中遇較長的過門間隙時,表情感覺都能與樂曲內容吻合……。
初次登臺的聲樂歌者,在舞臺上注重心理調控,不僅能淋漓盡致地發揮自身的演唱技能,更能輕松自如地表達歌曲的情感,取得預期的演唱效果。
歌唱藝術通常分為兩個創作過程,詞曲創作是歌唱作品的第一創作過程,演唱者對作品的藝術表演是歌唱藝術的“二度創作”過程。演唱者通過對作品意境的深刻體會,對作品含意的深入挖掘,全面掌握歌曲的風格、準確把握情感的基調后進行二度創作,這樣的歌唱能生動地表達聲樂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使聲樂作品的魅力得以充分的展現,是“有靈魂”、“有血肉”,能“號召人”、“感化人”、“打動人”的歌唱。
歌唱藝術的二度創作過程,也是歌唱者情感的投入過程。歌唱者情感投入地進行歌唱,就能讓歌唱者“身臨其境、聲情并茂、以情帶聲”,也能使聲樂作品產生“人物感”。人物是組成藝術形象的主體核心,敘事性文藝作品,大多是通過對人物和人物的活動及其相互關系的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生活意義、展現人生理想的。人們常說:“演員應當演什么象什么,應該惟妙惟肖地刻畫人物”。我國杰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在半個多世紀的舞臺實踐中,繼承傳統、勇于創新、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將我國戲曲藝術的精華集于一身,創作了眾多優美而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
在聲樂作品表演藝術中,很多著名演唱家,運用自身的音色、音質、樂感等特點,深刻體會聲樂作品的意境、認真塑造作品人物的形象,進行二度創作后登臺演出,最終成就偉大歌唱家的先例甚多。西班牙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以演唱《茶花女》中的阿爾弗萊德角色跨入世界著名男高音的行列,從而鑄就了他輝煌的一生;我國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在2001年出演了由多明戈指揮華盛頓歌劇院演出的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中盧納伯爵這個角色,獲得了相當輝煌的成功,就是相當挑剔的《華盛頓郵報》也撰文稱贊:“在這個世界杰出歌唱家躋身的地方,最耀眼的明星是來自中國的廖昌永。他對威爾第歌劇準確的把握,使他猶如一位天生的威爾第歌劇的歌唱家,全身都散發著威爾第的氣息;他堅實、優美、濃郁、醇厚的音色和音質以及流暢的氣息和無與倫比的藝術感染力,使得肯尼迪中心又一次為之瘋狂。我們堅信這位天才的藝術家將成為世界歌壇的一個瑰寶。”
健美操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一門熱門課程,深受廣大學生喜愛,它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強烈的節奏感、高度的藝術性等特點,對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它與其他體育運動項目相比,具有更為突出的鍛煉價值,深受廣大青年學生的歡迎和喜歡。然而,在健美操教學過程中,常常發現有不少大學生表現出膽怯、壓抑等心理問題,影響了動作的發揮及美感,也很難突出健美操的運動特點,因此有必要對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進行分析,結合自身教學感知,探索心理調控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健美操的興趣和熱情,促使她們積極主動去鍛煉。
1健美操教學中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障礙成因是復雜的,但大多數是因為運動技術或學習成績長期落后,成績差的客觀現實得不到改善而造成心理創傷所致。具體從學生、教師兩方面進行分析。
1.1學生方面
1.1.1健美操學習動機不明確,情緒不穩定
由于有的大學生以前從未接觸此項運動或對此項運動了解甚少,沒有健美操運動基礎二,她們又因教師、考試等因素或盲目的跟隨班上其他同學,選擇了健美操這個項目。這類學生在學習中表現為忽冷忽熱,情緒不穩定,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一旦練習的難度大了些,一時跟不上,練習中出現困難,就容易導致學習積極性下降,甚至喪失學習興趣。
1.1.2身體素質欠佳,導致不良情緒
健美操作為一項體育運動項目,體現了人體在力量、柔韌、協調、節奏感、審美及表現力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健美操動作變化快、節奏感強,對練習者的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一些學生由于身體素質較差,運動能力較弱,導致他們對健美操學習缺乏信心,產生種種不良情緒,造成心理障礙。特別是部分協調性差的學生,練習時更是力不從心,以至于學生把學習動作快慢、考試成績好壞等歸因于自己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等內在因素,她們認為自己永遠都不行,因而產生一種自卑情緒,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1.1.3形體條件差,產生自卑情緒
健壯型的體格是健美操運動的生理基礎,因而有些偏胖、偏瘦、身材矮小者一般都不愿多練習,惟恐自身不良身體形態造成別人的消極評價,常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難以體會到健美操活動里的偷悅感和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的成功感,必然會導致逐漸升級的心理不適。
1.1.4樂感差,畏難心理嚴重
健美操動作具有強烈的節奏性,是通過音樂充分地表現出來,因此音樂是健美操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音樂的領悟能力,節奏感的把握,都是保證健美操運動技能提高的必要素質。在教學中常發現,一些樂感差的學生,由于對音樂的節奏、旋律不理解、不掌握,導致音樂和動作相脫節,毫無旋律與力度的體現,因此影響學習動作的連貫性,由此對健美操的學習產生消極心理,進而影響學習效果。
1.1.5性格內向,缺乏自信
健美操運動所要求的力度感強,節奏明快,活潑、情緒熱烈,充滿激情的運動特色,與外向型的特質相吻合,另外,王冬生對普通高校體育差生采用卡氏16PF進行個性心理特征的研究發現,體育差生大多性格內向,較為好強,適應性較差等,而這些個性心理特征也就成為他們提高運動能力的一大障礙。在健美操的教學活動中性格內向的學生往往不能充分表現自己的能力,因為害怕練習中的失敗,而回避技不如人的健美操項目,以此來保護自尊心不受到傷害,進而影響健美操的正常學習效果。
1.2在教師方面
1.2.1教師的業務水平不高,教學方法和手段比較單一、陳舊,很難調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1.2.2教師要求的單一模式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根據學生的身體狀況和運動水平,一律高標準、嚴要求,使一部分運動能力差的學生長期遭受失敗的困擾而滋生自卑心理01.2.3教師處理問題不公正,不能一視同仁,對成績優異者喜歡多看、多輔導,對差生冷落、歧視,讓他們當反面教材,做錯誤動作示范,得不到教師的表揚和鼓勵,挫傷了大學生的自尊心,使她們在心理上對教師產生對立情緒,表現出極大的反感,產生逆反心理。
2健美操教學中大學生的心理調控
在健美操教學中,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活動規律,激發學生意志、動機、興趣來增加練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同時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手段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使之適應完成各種練習的需要。
2.1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在的動力,是社會和教育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這種動機對學生自覺學習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所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克服不利因素的干擾,考慮到學生參加健美操鍛煉可能帶有各種想法,首先讓學生認識到健美操鍛煉對身體健康和塑造優美體形大有益處。可對學生定期進行身體素質和形態測定(身高、體重、三圍等)及鍛煉后的自我感覺調查,并對所得數據進行必要的分析、對比,用活生生的事實促使她們了解鍛煉的實際意義,教育她們改變“要我鍛煉”的思想。同時,加強健美操理論方面的學習,告訴學生規范的動作技術的做法和作用,以及這個動作長期堅持練習將帶來的效果,讓學生覺得所學的知識和技術對自己有實際用處。
2.2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意志是人們自覺調節行動去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活動的心理過程,它在心理認識轉化為心理行為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川。也就是說,無論從事什么活動,沒有良好的意志品質都是難以成功的。學生體育成績差,往往不是他們的智力差,而主要是缺乏戰勝困難的意志、學習的熱情和自信心,教師應幫助學生改變歸因傾向,把運動成績的落后歸于努力的程度低,而這些情況一旦改變,什么樣的困難都可以克服,并能鍥而不舍、頑強拼搏,形成良性循環,進而取得驚人的成績。在健美操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意志培養應采用不同的方法,對自信心不足,學習怕苦、怕累,意志薄弱者,盡可能多采用激勵督促的方法,對微不足道的進步也給予表揚,常用“好”,“很好”等字句,使之鼓起學習的信心;對自尊心較強,責任感較弱者,采用講道理的方式,首先不挫傷其自尊心,努力使自尊心成為積極向上學好健美操的動力,同時幫助他們意識到僅有自尊心沒有自覺的行動,沒有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毅力,學習是不能成功的道理。
2.3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就體育而言,是通過身體親身體驗,引導人們去探求知識、理解事物的一種力量,是一種積極的內驅力。健美操是學生極為感興趣的運動項目,所以學生在開始時的積極性和興趣很高,但隨教材難度的增大,要求的提高,有些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的興趣逐漸下降,學習的情緒出現了不穩定狀態。要使學生成為健美操教學中的“樂之者”,教師必須重視諸方面的工作。
2.3.1拓寬教學內容
在健美操教學中,應根據人體變化規律與特點、結合學生的年齡、興趣愛好和未來職業生活的需要,向健康、娛樂性方向發展。改變以往只重視純技術教學現象,選擇那些適應性廣、容易開展難度適中,而且能使學生終身受用,健身價值大,實用性強的動作、內容來充實教學,如結合目前學生對苗條形體的追求,可以把大眾健美操和形體減肥(健美手臂、腿部、腹部、燃燒脂肪的課程)組合起來進行練習,使學生感興趣,通過科學合理健美操內容的學習,掌握必要的健身方法,塑造美的形體,陶冶美的情操,激發出青春的活力。
2.3.2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多數的學生都有上進心,都想改變改變落后的局面,教師應不失時機給予正確的引導,強化學校各方面的正面影響,鼓勵學生樹立必勝的信心,僅可能地營造一個輕松偷快的教學氛圍,在集體中提倡相互關心,真誠鼓勵,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的良好風氣,對于身體素質差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循序漸進加以引導,動作由簡單到復雜,由單個動作到組合動作,原地動作到行進動作,并適當放寬或降低動作難度,讓學生不斷嘗試,增強自信心,然后逐步發展身體素質,以達到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對于樂感差的學生,應選擇合適的音樂并引導學生多聽音樂,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理解音樂的能力以及表達音樂情感的能力。教師首先要用口令與音樂同步進行,逐漸過渡到重點、難點,節與節、段與段銜接處的喊口令或打節奏,直到能獨立聽到音樂,久而久之,學生的動作與音樂的節奏就會協調一致,這樣,無形中提高了學生健美操的信心和興趣07,使這部分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在健美操學習過程中,時時感到同學的支持,教師的信任,教學活動的生動有趣,集體的溫暖滋潤心頭,從而增強他們戰勝挫折和克服困難的信心。
2.4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2.4.1語言暗示和形體語言的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語言暗示是對學生心理過程施加影響,當學生面臨完成動作信心不足時,教師為了鼓勵學生,常讓學生自我暗示并接受暗示,自己做的動作是最好的,使學生內心自我欣賞,起到調節情緒、鍛煉意志的作用。形體語言是用身體有關部分的動作表達有關信息的總和,包括面部語言、身體語言、肢體語言、空間距離語言等,在健美操的教學中,只有教師的肢體語言及表情與學生融合時,才能被學生所接納,并且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一個動作剛完成開始連接下一個動作時,容易產生停頓趕不上動作的節拍,會出現手忙腳亂的現象,在此時教師如果能給予巧妙、趣味肢體語言提示,用手比畫一下要連接動作或指明要做動作的方向、路線等,以啟發學生的感知認識,潛移默化地加深了學生對動作的連接熟練程度,有助于學生記憶動作的順序、動作的結構特征,從而使動作連接自然流暢。看來健美操教師在做任何技術動作、表情及語言指令中,都可能與學生的情緒體驗或態度密切相關。
2.4.2采用合作模式
在健美操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分組練習,5一7人為一小組,小組內部互相幫助,小組之間互相競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集體榮譽感,結合小組觀摩評比和期終小組創編競賽比試等形式,增加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在特殊的氛圍中承受一定的壓力,對動作比較好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提出改進意見;對內向且動作不好的學生,找出優點并及時當眾表揚,不足之處,個別交換意見,在課外時間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重視程度,增加了人人參加的意識,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心理上的困難和障礙。在每一個動作上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同時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悅。通過這樣的心理體驗,培養學生勇于戰勝困難的性格,有利于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為將來能夠更好適應各種環境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2.5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作為一名健美操教師,首先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不斷更新自身的意識和知識,讓學生的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向前列,同時,教學手段、方法要不斷創新,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從而獲得學生的敬佩和尊重。其次,在施教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情感的投人,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另外,教師的態下參與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現狀,對青少年學生通過有控制地參加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很少,如對中學生存在的一些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施加體育活動的影響來觀察他們心理上的變化程度的實驗研究很少,這是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得到糾正的,特別是新的《體育與健康》標準頒布與實施以來,體育活動到底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有多大的貢獻,還需要廣大的基層體育教師開展切實可行的實驗研究,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問卷調查上。
體操課不僅是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被作為一項全面發展學生身體素質而重點開設的運動項目。經常進行體操運動可以促進肌肉、骨骼、韌帶和內臟器官的發展,增強各器官功能,并全面發展身體素質,特別是力量、柔韌、靈敏等素質。然而,由于體操動作復雜多樣,難度較大,且有一定的危險性,加之場地設備的不完善,在訓練和教學過程中學生隨時都可能會產生各種運動心理障礙,尤其是在教學和訓練過程的初期,這種情況更為突出。如不及時幫助學生克服相應的心理障礙,則不僅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目的,甚至有可能導致嚴重的運動損傷事故。
一、心理障礙
通過調查發現,在體操教學中,造成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1)性格方面:①內向,不愛活動。②天生膽小,不敢做動作。
(2)情緒方面:②情緒低落。②情緒過于激動。
(3)教師方面:①教學方法不合理。②保護措施不當。
(4)場地器械不好,無保護措施。
二、害怕、恐懼心理的表現
1.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每個學生存在著興趣、愛好、身體素質的差異。但是具有恐懼心理的學生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即對自己的弱項缺乏熱情和興趣,一遇到練習此項目時,便尋找種種借口,予以逃避。
人的行為是心理反應的外在表現。對某種運動項目存在著畏懼心理的學生,則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在初學階段,練習時往往缺乏信心和勇氣,總是往后站,唯恐老師讓自己做動作。
2.對自己的行為能力缺乏信心。對完成規定的技術動作顧慮重重,對困難看得過多、過重、總擔心自己做不好,情緒低落,信心不足,害怕實踐。
3.完成規定動作多是在被逼迫的情況下進行的。有畏懼心理的學生,有時也能完成一些規定動作,但多是在老師或同學的逼迫下進行的,有的是為了完成學業,通過考試;有的是為了自尊,想在同學面前爭口氣;還有的是在老師的監督下,被動地完成練習。
4.生理和心理因素出現異常。在恐懼心理的作用下,學生會發生一系列動作、生理和心理的異常變化,如肌肉僵硬、動作不協調、用力不當、出現多余動作、心率加速、呼吸困難、思考能力降低、注意力分散、出虛汗、尿頻、血壓升高等。同時,在恐懼心理和緊張情緒的支配下還會引起其他各種心理因素的異常,如:思維能力降低、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注意力渙散等。
三、對恐懼心理產生的原因及外在表現的分析
練習者自身的主觀因素:
(1)性格方面:①不敢上高器械,不敢做旋轉、空翻之類的動作。②由于某一次練習過程中或在其他學習高難度動作時不小心失誤受傷或是由于看到其他同學練習的失誤,從而在心理上留下不良的影響而產生消極情緒。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情緒是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種狀態和過程,它是影響人類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師作為特定的職業群體,其職業的特點和要求決定了教師是一個高情緒化的職業。教師情緒智力存在于教師專業實踐的每一個角落,教師情緒智力的高低影響著教學的多個方面和環節。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綜合采用了文獻計量法和內容分析法,以國內正式公開發表的教師情緒及其智力領域研究成果中的期刊論文和碩博論文作為研究對象,以中國知網(CNKI)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檢索源,檢索年限不限。
本研究選擇了三個關鍵詞——“教師課堂情緒”,“教師情緒”和“教師情緒智力”分別在題名和關鍵詞中進行檢索。期刊檢索限制為普通期刊及以上期刊。所有檢索均為高級檢索。在實際的檢索過程中,按照先檢索題名,后檢索關鍵詞,先檢索“教師課堂情緒”,再檢索“教師情緒”,最后檢索“教師情緒智力”的順序依次檢索,題名檢索“教師課堂情緒”得到期刊18篇(其中碩博論文5篇、期刊13篇),題名檢索“教師情緒”得到期刊106篇(其中碩博論文13篇、期刊93篇),題名檢索“教師情緒智力”得到期刊12篇(其中碩博論文2篇、期刊10篇);關鍵詞檢索“教師課堂情緒”得到期刊0篇,關鍵詞檢索“教師情緒”得到期刊190篇(其中碩博論文40篇、期刊150篇),關鍵詞檢索“教師情緒智力”得到期刊0篇。在對所得結果進行查閱、分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量按照關鍵詞條件檢索出的文獻,其內容與“教師課堂情緒”和“教師情緒”的相關性也不夠緊密,按照“明確圍繞教師情緒及其智力展開具體論述的學術研究性文章” 為篩選標準,對檢索到的期刊文獻和碩博論文進行二次篩選,同時去除重復結果后,得到期刊258篇、碩博論文54篇。
2 情緒智力及教師情緒智力的相關研究概述
“情緒”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是人類社會交往中十分重要的交流內容與媒介之一,也是人類一切思維活動的載體,是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工具。隨著人們對情緒的重視和深入研究,學者們提出了“情緒智力”這一概念并受到了廣泛關注,國外對于情緒智力的研究起步較早,近些年來,我國學者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也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2.1 情緒智力的內涵
1920年,桑代克(Thorndike)提出了“社會智力”這一概念,其是“情緒智力”概念的雛形。梅耶(Mayer)和薩拉維(Salovey)是最早提出“情緒智力”這一概念并對其進行正式定義的學者。他們在1990年正式提出了“情緒智力”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是社會智力的子集,包括個體監控自己和他人情緒和情感,并識別、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思想和行為的能力。”①直到1995年,戈爾曼(Goleman)《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的出版,情緒智力受到了廣泛關注,情緒智力被定義為“控制情緒沖動、解讀他人情感和處理各種關系的能力,是一種中介能力,決定了我們怎樣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發揮我們所擁有的各種能力,包括我們的天賦智力。”②隨后Bar-on也對情緒智力進行了定義,但Bar-on的情緒智力理論沒有梅耶(Mayer)、薩拉維(Salovey)和戈爾曼(Goleman)理論的影響大,但它仍是目前國外情緒智力三大理論之一,Bar-on將其定義為“一系列影響個人成功應對環境需求和壓力的能力的非認知能力、勝任力和技能”,并且認為情緒智力是決定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人的整個心理健康。③我國學者許遠理(2004)把情緒智力定義為:“加工、處理情緒信息和解決情緒性問題的能力”。④
從上述所收集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多數學者都從能力學的觀點出發,把“情緒智力定義為……的能力”;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情緒智力與傳統智力和社會智力一樣,是由一組相關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構成,情緒的知覺、表達、評價、管理能力是情緒智力的主要組成成分。
2.2 教師情緒智力的相關研究概述
情緒是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種狀態和過程,教師作為社會成員中獨立存在的個體,有著自身的情緒體驗和情緒反應,其職業屬性及特點使得教師成為高情緒化的特殊群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情緒智力的高低影響著教學的多個方面和環節,不僅影響著教師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而且左右著學生和教師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通過對教師情緒智力研究的檢索發現,國內外對教師情緒智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是香港中文大學的Chan的研究。Chan(2002)認為,“香港教師逐漸接受了情緒智力的觀念,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使用情緒智力的現象也在增加。目前,教師要在課堂中面對具有各種能力但同時存在行為和情緒問題的學生,要培養學生的情緒智力來滿足他們的社會和情感需要,就要求教師情緒智力中的移情能力和社會人際能力較高”。⑤2006年,Chan以香港167名中學教師為被試,考察了情緒智力和職業倦怠的三個成分(情感耗竭、去個性化和個人低成就感)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情緒衰竭受情緒評價和積極管理情緒能力(情緒智力)的影響。同時他也指出“教師情緒智力的不同組成部分可以增強教師的自我效能感,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果。”⑥我國學者繆榕楠(1999)指出教師的情緒智力會影響到教師職業活動的5個層面:影響教師教育的輸出能力、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影響對學生的正確評價、影響師生的人際關系、影響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何安明也指出了教師情緒智力對于教師、學生和教學的重要性,認為“教師情緒智力是一種復雜的綜合心理能力,它既不簡單由教師的遺傳素質先天決定,也不僅僅在教師的社會活動過程中后天形成,而是在教師的自我意識、知識經驗、情緒情感、意志品質和個性特征的一定發展水平基礎上,在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有意識的自我教育和主動訓練形成和發展的”,⑦并提出了幾個教師情緒智力培養的策略,如:轉變教育的功利觀;注重情緒情感能力的自我提高(自我評價法、同感理解法、交流學習法);掌握與學生情感交流的技巧;改善師范教育課程。其中在師范院校和職前培訓中開設EQ課程,如開設“社會與情感課程”、“生命技能”、“社會發展”、“人生技能”、“情緒、情感的判斷與分析”等課程,對于解決我國教師情緒智力水平欠缺問題具有現實意義。
3 結論
通過對教師情緒智力研究文獻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學界對于有關教師情緒智力的研究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3.1 教師情緒智力研究的匱乏
在中國知網(CNKI)中,題名檢索“教師情緒智力”得到期刊12篇(其中碩博論文2篇、期刊10篇),關鍵詞檢索“教師情緒智力”得到期刊0篇,由此可見,我國學者對教師情緒智力的研究并不多。
3.2 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較少
研究方法是直接影響研究成果價值的重要因素。在教師情緒智力研究領域,我們發現,很多研究主要采取了思辨以及經驗總結的方式,通過大量的論述來說明教師情緒及其智力對教學活動、學生學習活動和學生課堂情緒的影響,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化的研究。這種現象,反映出教師情緒及其智力領域學術研究方法仍以定性與思辨為主,缺少定量與實證方面的研究成果,容易導致讀者對研究成果科學性的質疑。
3.3 教師情緒智力調控策略的單一
在教師情緒智力研究領域中,已有的研究大多數從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出發提出許多可行的調控措施和解決策略,如:制怒術、愉悅術、幽默術、宣泄術、代償移木術、升華術等等,而缺乏從多角度和多層面來探討和解決教師情緒智力及其調控策略,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大規模的課程改革背景之下,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育方法等的巨大變化,必然對教師情緒及其智力帶來多層面的影響,因此,需要采用多種學科的視角和多種研究方法,對我國教師情緒及其智力的實際狀態和復雜性給予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求提出切實有效的教師情緒智力調控策略。
注釋
① Salovey,P., Mayer, J.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J].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1990.9(3):185-211.
② Goleman,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耿文秀等,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15.
③④許遠理.情緒智力組合理論的建構及實證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40.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Translation
2. 畢業設計(論文)起止時間
2019年3月15日~2019年6月5日
3.畢業設計(論文)所需資料及原始數據(指導教師選定部分)
1)Boud, D. (ED.).Developing Students Autonomy in Learning [M]. London: Kogan.1988.
2)Candy.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M]. California: Jossey-Bass.1991.
3)Dickinson, L..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1981.
5)Little, D. learner Autonomy 1: 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M]. Dublin: Authentik.1991.
6)Littlewood, W. Autonomy: ‘an autonomy and a framework’ System [M].1996.
7)Nunan, D. ‘Designing and adapting materials to encourage learner autonomy’. In P.Benson&P.Voller (Eds)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1997.
8)O’Malley, J.M.and Chamot, A.V.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London: Macmillan.1990.
9)Vygotsky, L.S. Mind and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es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0)Wenden, A. 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 [J]. Great Britain: Prentice Hall.1998.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12)葉軍.如何發揮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題作用. 中學外語教與學[J].2019.
13)谷莉.新課標引導下的一堂英語課. 中學外語教與學[J].2019
14) 何琳. 在新課標的體驗下培養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M].
15)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16)武和平.元認知及其與外語學習的關系[J].國外外語教學第二期.2019.
17)王立非.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問題與對策[J].外語教學第四期.2019.
18)英語課程標準研制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19.
19)劉潤清.胡壯麟.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畢業設計(論文)應完成的主要內容
培養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從自主學習的定義,理論基礎以及學習策略的概念及其種類來判定我國中學階段自主學習能力的缺乏,進而提出如何培養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
1)自主學習的定義: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自由地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并通過自我調控的學習活動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
2)自主學習的理論基礎:以構建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和社會互動理論為指導。
3)學習策略的定義:是指在學習情境中,學習者對學習任務的認識,對學習方法的調用和對學習過程的調控。對學習者來講,學習策略是學習執行的監控系統。
4)學習策略的類別: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等。
5)培養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從學生和老師兩方面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
5.畢業設計(論文)的目標及具體要求
1)通過查閱與本課題有關的文獻資料,撰寫文獻綜述,從而對本課題的當前研究情況有較為深入的了解,為論文的撰寫做好準備;
2)擬訂粗線條的論文大綱,指導教師認可后撰寫詳細的論文大綱;
3)文獻綜述和論文大綱獲得指導教師的認可后,開始準備開題報告;
4)按外國語學院統一安排的時間,參加開題報告答辯;
5)開題報告獲得通過后,進入論文的寫作階段。在論文的寫作階段要保持與指導教師的經常性聯系,并且定期向指導教師匯報論文的寫作情況及進展;
6)按時提交論文的初稿和修改稿,并做好論文答辯的準備;
7)通過完成上述各項任務,對學術論文的寫作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
6.完成畢業設計(論文)所需的條件及上機時數要求
1).利用一定數量的與本論文有關的中英文資料
2).在校內圖書館,校外圖書館查閱大量相關的資料
3).至少200小時的上機時間
學院(系) 外國語學院 專業 英語 班級 英語本科
學生姓名 XXXX 指導教師/職稱
任務書批準日期 年 月 日 教研室(系)主任(簽字)
任務書下達日期 年 月 日 指導教師(簽字)
完成任務日期 年 月 日 學生(簽名)
英語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題 目 名 稱: 語境對翻譯的作用
題 目 類 別: 畢業論文
學 院(系): 外國語學院
專 業 班 級:
學 生 姓 名:
指 導 教 師:
評 閱 教 師:
開題報告日期:
畢業設計(論文)開題報告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Translation
語境對翻譯的作用
一、題目來源
其他,專題研究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隨著我國的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始終是一個熱門話題。《基礎教育階段新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在實際的中學英語教學中,大多數同學缺乏自主學習能力,沒有有效的自主學習策略,本文通過對自主學習的研究,提出一些有效的英語自主學習的策略,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知識轉為主動去學習知識,從而做到真正的會自主學習。
三、閱讀的主要參考文獻及資料名稱
[1] Benson, P. and Voller, P.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London: Longman.1997,
[2] Breen, M.P .and Mann, S. Shooting arrows at the sun: perspectives on pedagogy for autonomy. In P.Benson and P.Voller (Eds)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1997.
[3] Boud, D. (ED.).Developing Students Autonomy in Learning [M]. London: Kogan.1988.
[4] Candy.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M]. California: Jossey-Bass.1981.
[5] Dickinson, L. 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6] Gardner and Miller. (Eds.).Tasks for Independent Language Learning [M].
Alexandria. 1996.
[7] 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1981.
[8] Jones.Strateg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gnitive instruction in the content areas [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of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87.
[9] Nunan, D. ‘Designing and adapting materials to encourage learner autonomy’. In P.Benson&P.Voller (eds)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1997.
[10] O’Malley, J.M.and Chamot, A.V.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London: Macmillan.1990.
[11] Sinclair, B. “Learner autonomy: the next phase” In Sinclair, B.et al. (eds).Learner Autonomy, teacher Autonomy: Future Directions [M]. London: Longman.2019.
[12] Voller, P. Does the teacher has a role in autonomous learning? In P.Benson and P.Voler (eds)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J].1997.London: Longman, 98-113.
[13] Vygotsky, L.S.Mind and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es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4] Wenden, A. 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Learner Training for Language Learners [M], Hertfordshire, UK:
Pre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91.
[15] Wenden, A. Learner Strategies for Autonomous Learning [J]. 1998.Great Britain:
Prentice Hall.xi:347
[16] Wenden.A.In cooperating learner training in the classroom. In A.Wenden
and J.rubin (Eds.)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J],159-68.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87.
[17] 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18] 武和平.元認知及其與外語學習的關系[J].國外外語教學[J]第二期.2019.
[19] 王立非.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問題與對策[J].國外外語教學第四期.2019.
[20] 英語課程標準研制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19.
[21] 劉潤清,胡壯麟.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四、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與研究的主攻方向
1.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
自主學習,又稱自我調節的學習,一般是指學習者自覺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自主學習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維果斯基學派、操作主義、現象學派、社會認知學派、意志理論、信息加工心理學等都從不同角度對自主學習作過一些探討。對此,20世紀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學習和學習成績:理論、研究和實踐》一書已作過系統總結。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外對自主學習問題的研究更加廣泛、深入,尤其在自主學習的實質、機制、自主學習與學習成績的關系、自主學習能力的獲得等基本問題上都取得了重大進展。隨著我過的教育改革,素質教育是一個熱門話題。《基礎教育階段新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研究的主攻方向
自主學習理論是在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以及認知語言學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發現的、合作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造能力,是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但是,在我國現階段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大多數老師和同學都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沒有有效的自主學習策略,本文旨在提出一些有效的培養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自主學習策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主要研究內容、需重點研究的關鍵問題及解決思路
1.主要研究內容
1)自主學習的定義及理論基礎;
2)學習策略的概念及其類別;
3)通過對我國中學階段自主學習能力的分析,提出一些有效的英語自主學習的策略。
2.重點研究的關鍵問題和解決思路
我國在新課程改革以來,大力提倡學生從被動、依賴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本論文旨在通過對自主學習的定義及其理論基礎進行說明,針對當前我國中學階段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有效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策略。
六、完成畢業論文所必須具備的工作條件及解決的辦法
1.所需工作條件:
1)搜集大量相關的中英文資料,尋找類似課題的論文作為樣本借鑒;
2)利用網絡查詢課題研究的國內外信息,了解課題的研究成果及發展趨勢;
3)要求有先進的文件檢索系統及完備的計算機打印設備。
2.解決辦法:
1)充分利用校內外圖書館、資料室查找所需資料;
2)利用中國期刊網,下載CAJview5.5瀏覽器查找相關論文;
3)運用Microsoft Word 撰寫、編輯、排版論文;
4)通過學校機房及打印室完成論文的打印和裝訂。
七、工作的主要階段、進度與時間安排
1. 2019年12月20日確定論文題目.
2. 2019年12月20-31日前查找資料,閱讀文獻,翻譯文獻資料,撰寫文獻綜述,擬定寫作大綱。
3. 2019年1月5-10日開題報告,做好開題準備。
4. 2019年4月1日前完成初稿,并讓指導老師提出指導意見.
5. 2019年5月20日前結合指導老師意見認真修改論文.
6. 2019年6月7日前定稿,打印上交,準備論文答辯。
八、指導教師審查意見
同意開題。
農學類本科畢業實習是建立在農學理論基礎上,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近年來,高等學校本科畢業實習質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學校擴招導致的人均占用教育資源減少,“三農”問題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對農學類本科畢業實習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農學類本科畢業實習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是新形勢下高等學校亟待解決的課題。目前在農業類本科院校,畢業實習環節存在如下問題:(1)通過對往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畢業實習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對自己幫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對待實習主動意識淡薄,對導師依賴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務員、找工作等方面,導致從思想上不重視畢業實習。(2)生產實習環節缺乏有效的監控,導致有些同學在此環節有應付現象。其中,考研學生和工作的學生目標不同,對實習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統一安排收效較差。(3)在論文答辯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試驗做的還不錯,但是論文寫作水平較差,主要是由于部分學生平時很少瀏覽專業期刊,知識面狹窄、求知欲不足,對行業缺乏基本的了解,難以應付論文設計及撰寫等綜合性的工作。這導致學生很難在畢業論文中寫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國本科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出現師生比例不足、教師指導學生過多、畢業實習上經費較少、研究命題缺乏創新性等現象,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為了提升農學類本科畢業實習質量,作者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如下對策。
1 建立科學的選題機制,提高論文質量
科學的論文選題機制是形成高質量論文的基礎。農學類畢業論文選題類型及導師的研究方向應在學生選題前公布,讓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來選題。比如考研學生采取偏向于學術研究和技術創新方面的實習,就業學生應偏向于應用實踐方面的實習,這類崗位就需要扎實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但無論選什么題,都應重視其在技術方法和農業應用方面的開拓和創新,杜絕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復別人做過的工作。另外,論文選題難易程度要適中,選題時間考慮到小麥、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長發育周期。
2 擴充條件保障措施,增強生產、科研與教學的聯系
多方位吸納實習資金來源,為學生優質畢業設計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改革試點項目、國家級、校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等,實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聯合培養本科生的平臺,支持一部分學生到企業去完成畢業實習,實行聯合培養制度。從而增加畢業生到基層鍛煉的機會,學習當季農作物整個生育期各方面的農業知識,了解當地農作物的發生發展規律、生產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況,促進生產、科研與教學的聯系。讓學生在實踐中將理論融匯貫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畢業論文,也讓學生獲得了一定基層實踐經驗,對今后工作的開展十分有益。
3 加強科技寫作訓練,提高科技寫作水平
在實習開始前,增加農學類專業學生的科技論文寫作課程,培養學生科技論文檢索、閱讀、寫作的能力,讓其結合自己課題查閱資料、寫開題報告。通過科技論文的寫作訓練,提高了同學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同學們的畢業論文寫作水平。另外,鼓勵本科畢業生發表科技論文,并獎勵一定的稿費,激勵學生寫科技論文的積極性。
4 加強院系的宏觀調控,合理安排畢業實習
院系應加強畢業實習工作的宏觀調控。負責學生工作輔導員、班主任應該密切配合,經常舉辦特定專題的學習交流報告會。同時,農學類本科生增加《農學類專業導論》,主要由系主任及相關領域的教授講課,邀請農業領域的杰出校友來做專題報告,提高學生投身農業科研的興趣。在生產實習環節采用不同階段抽查的方式與實習單位聯系,關注整個實習動態。在畢業實習階段,學生和指導教師進行雙向選擇的同時,進行合理宏觀調控,根據導師的經費數額、職稱等方面的條件限制選報名額,達到最優的培養質量。
為解決農學類畢業生試驗的季節性問題,采取畢業實習提前開始的辦法,從大三下學期開始讓學生提前選導師,實行導師負責制,提前進入實習狀態。如棉花類、水稻類以及相應栽培實驗可以在第六學期計劃安排;小麥類宜在第七學期安排。這樣靈活安排可以使學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實際情況,為論文數據分析奠定堅實理論基礎。
5 探索學生參與評價畢業設計的新模式
現在各個院校基本上都有畢業論文的監控與評價體系,但這些評價方法主要是對畢業論文格式、各種材料是否齊全等形式的評價,這樣的評價不利于進一步提高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質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學生評價為主的體系,通過學生對整個實習過程的效果、畢業論文的發表情況與應用情況、畢業后所學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情況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突出實習內容的應用性和學生主體地位,對持續提高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質量起到好的效果。
總之,目前我國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提出一系列科學有效、可操作性強的論文評價指標體系對其質量進行監控已是刻不容緩。我們只有從源頭解決問題,才能使農學類專業本科教育中本科畢業論文這一重要環節走出困境。
【參考文獻】
[1]魏俊嶺,郜紅建,張自立.提高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主要途徑[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4):470-473.
[2]P維言.新形勢下農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問題與對策[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S1):177-178.
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掘潛能,提高心理素質。促成良好、向上的個性心理品質,培養學習能力、工作能力、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創造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人格的健全發展。
1-6年級:提高學生對校園生活的適應力;提高學習興趣、動機和自覺性;逐步提高分析、思維的能力:培養良好的集體觀念、良好的人際意識和行為習慣;培養開朗、合群、樂學、自立的人格個性;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塑造樂觀、向上、自信、誠實的心理品質。
7-9年級: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青春期,順利地度過青春期:開展青春期性教育,青春期心理衛生教育;幫助學生提高情感自我調節能力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意識,逐步提高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自尊、自重、自愛、自信的獨立人格以及對自我、對外界的評價能力,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生活壓,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現的變化。
(二)內容結構
“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在全套書1~9冊中是按照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安排到各年級,呈螺旋遞進式分布的,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容: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適應能力。幫助學生了解自我,養成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促進人格的健全發展。主題和內容要點具體見表1。
(三)編寫特點
1 遵循心理特點,突出層次性。本模塊依據學生心理健康的客觀規律,充分體現不同年齡和不同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要。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注重了循序漸進的原則,按照學生在不同時期容易面臨的典型問題來編排,以貼近學生心理發展和實際經驗的主題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教學內容相互支持、相互滲透、螺旋上升、由淺入深。
2 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小是治療和矯正,而是預防和發展。因此,內容面向全體正常學生,而不是對個別學生的咨詢和治療。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本模塊內容和活動形式從有利于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的目標出發,通過學習和活動獲得增進自我認識和獲得自我調適的能力,
3 教學目標具體,凸顯體驗性。本模塊在編寫上體現了教學內容、要求具體化的特點,注意從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切入,引領學生從不同的學習視角和問題視角出發,采用活動、體驗、探討、分享等多種方式學習,促進情感、態度、能力、價值觀在相互聯系中得到和諧發展。
4 內容趣味可讀,體現反思性。本模塊的每一個課題均以有啟發性的事例或故事引入,選擇具有時代氣息的、學生感興趣的題材供學生討論、選擇、思考,提出理由,形成結論,再以正確的觀點來分析自己和周圍的事物,激發參與的興趣和熱情,從而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激勵,提高自我調控能力。
5 課程資源豐富,強調拓展性。本模塊在編寫上合理利用了音像、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豐富的信息。給學生提供貼近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發展水平、貼近時代的豐富課程資源。為了在教學過程中便于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在設計上盡可能地將活動延伸,鼓勵將體驗和心理調適技能應用于實際生活。
教學建議
1 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和手段,幫助學生增進積極的自我認識,獲得十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從而整體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
2 豐富學生生活經驗。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行為習慣、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獲得感悟和提高。
3 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本模塊提倡活動型教學模式,教師可根據具體的目標、內容、條件、資源,結合教學實際,選用并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通過自主學習、問題探究、合作互助、參與感知、體驗分享等方式,以及班集體的團體動力作用,調動學生相互的分享和反饋,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比照心理、思考問題、矯正行為。
4 努力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可以根據本地區實際,靈活選用和改編教材,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要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種課程資源,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理解和感悟中獲得經驗。
5 關注學生過程評價。在教學中,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形成性評價,注重培養和激發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注重其自我認識、自我調適等能力的發展,從而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
6 引導學生自助助人。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和生活,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在活動中探究,在分享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引導學生學會對自己負責,及時鼓勵相互間的支持和互助行為。
《控制壞脾氣》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五年級第1課。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課題
1 看課件,聽故事。(投影1)水池里,住著一只壞脾氣的烏龜。天旱了,池水干涸,烏龜要搬家,兩只雁兒拿來一根樹枝,叫烏龜咬著中間,倆雁兒各執一端,吩咐烏龜不要說話,就動身高飛。孩子們看見,覺得很有趣,拍手笑起來。烏龜大怒,開口責罵。口一張開,烏龜摔下來,碰著石頭死去了……
2 讓學生就故事內容說說自己的看法。
3 故事結尾,(投影2)雁兒嘆氣說:“壞脾氣多么不好呵!”
4 教師小結:壞脾氣就是一種不良的情緒,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控制壞脾氣》。
5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合作交流,掌握知識
1 了解情緒。
(1)了解情緒的類型。心理學家把情緒劃分為四個基本類型――喜、怒、哀、懼。(投影3)
(2)知識拓展。在我國,與情緒有關的詞匯有近千個。你能說出哪些來呢?
(3)體驗活動。(投影4、5、6,涵蓋學習、生活、社會、時事等方面的內容)
①參加英語聽力競賽獲得一等獎。你會――
②學習成績明顯下降時。你會感到――
③親愛的奶奶生病了,你會感到――
④自己被別人欺騙了――
⑤當我們看到“神舟七號”的航天員順利地完成了太空行走時,會――
(4)教師小結:從剛才的活動中,我們看出面對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情緒體驗。情緒產生于人的內心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投影7)
(5)故事回顧。我們再來看“壞脾氣的烏龜”的故事,如果它是“好脾氣的烏
龜”,它會摔死嗎?(投影8)
(6)生活舉例。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像烏龜這樣的事例,因為脾氣不好給自己帶來了麻煩或危害?
2 調控情緒。
(1)問一問。如何來調控自己的不良情緒呢?
(2)說一說。舉出你在學習和生活中調控自己的情緒的例子。(注意引導正反兩面的例子:積極的情緒,讓人身心愉快;消極的情緒,容易引發事端)
(3)學一學。每四人為一小組,討論學習課本上介紹的四種常用的調控情緒的方法。
(4)談一談。平時你喜歡用哪些方法來調控自己的情緒?在調控情緒的方法中。哪些比較適合我們小學生?
(三)活動延伸,體驗拓展
1 議議想想:(投影13出示課本的活動場主題圖)你還知道哪些調控情緒的好方法?(開闊心胸、阿Q精神、壓力化動力……)
2 讀讀演演:請學生生動地進行表演,體會人物的情緒。
故事一 一次,富蘭克林家中被盜,朋友寫信安慰他,他回答說:“謝謝你的安慰,我現在并不悲傷,因為一是賊偷走的是我的東西而不是我,二是賊偷的是我的部分財產而不是我的全部,三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投影14)
故事二有一天。由于牙病,德國著名的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疼痛難忍,情緒很壞。他拿起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來的稿件粗粗看了一下,覺得滿紙都是奇談怪論,順手就把這篇論文丟進了紙簍。幾天以后,他的牙痛好了,情緒也好多了,那篇論文中的一些奇談怪論又在他的腦海中閃現。于是。他急忙從紙簍里把它撿出來重讀一遍,結果發現這篇論文很有科學價值。他馬上寫信給一家科學雜志,加以推薦。這篇后轟動了學術界,該論文的作者后來獲得了諾貝爾獎。奧斯特瓦爾德說:“幸虧我及時地糾正了自己的錯誤!”(投影15)
(四)思維沖浪,享受快樂
1 小小設計師。要求學生為自己設計一個“心靈小使者”。師:小使者非常善解人意,它能傾聽我們的訴說,理解我們的快樂和煩惱。把你每一件快樂和煩惱的事記在小紙條上悄悄交給它。
2 小小閱讀王。請同學們閱讀“望塔”部分的《釘釘子的故事》,再說說還有哪些類似的故事可以向大家推薦。
(五)課堂總結,精彩奉送
1 教師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什么體會?
2 奉送警句:(投影16)
一、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主要內容
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是政治經濟學經典巨著《資本論》的核心理論之一,這一理論深入地闡釋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社會總資本是單個資本的總和。“各個單個資本的循環是互相交錯的,是互為前提、互為條件的,而且正是在這種交錯中形成社會總資本的運動。”社會總資本的運動不僅包含著保障生產消費的資本的流通,還包含著保障個人消費的一般商品流通。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以考察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為核心,即如何實現價值補償(社會總產品的價值由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和實物補償(社會總產品的價值由貨幣形式轉化為物質產品和服務)的問題。
社會總資本在一定時期內執行的結果即為社會總產品。馬克思將社會總產品按用途分為生產資料部類Ⅰ和生活資料部類Ⅱ兩大部類,按價值構成分為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剩余價值m三大部分。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要想實現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就要保證全社會生產的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均衡發展,可用公式表述為:
I(c+v+m)=Ic+IIc
II(c+v+m)=I(v+m)+II(v+m)
實現條件I(v+m)=IIc
簡單再生產是積累的一個現實因素,是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擴大再生產的巨大潛力。通過上述公式可以顯而易見的推導出I(c+v+m)+II(c+v+m)=Ic+IIc+I(v+m)+II(v+m),由此可見,全社會生產的生產資料、消費資料之間的總供給、總需求只有保持數值和比例上的平衡,社會再生產才能順利開展。
馬克思認為,同樣的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要想實現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就要保證全社會生產的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均衡發展,可用公式表述為:
I(c+v+m)=Ic+I(Δc)+IIc+II(Δc)
II(c+v+m)=I(v+Δv+m/x)+II(v+Δv+m/x)
實現條件I(v+m)>IIc
擴大再生產是對簡單再生產的發展與擴充,I(v+m)>IIc表明不能完全實現對生產資料部類和生活資料部類的等價交換,即擴大再生產過程中要存在多余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通過上述公式可以顯而易見的推導出I(v+Δv+m/x)=II(c+Δc),由此可見,全社會生產的生產資料、消費資料之間的總供給、總需求只有保持數值和比例上的平衡,社會再生產才能順利開展。
二、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是宏觀調控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的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說明總需求與總供給平衡是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條件。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所揭示的客觀經濟規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同樣適用,通過對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研究不難發現國家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手段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由于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和盲目性,難以保障社會總資本再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需要國家進行干預和調控。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也存在著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從而確保以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為基礎的宏觀經濟正常運行的問題。面對我國當前產能過剩、經濟結構不合理、區域發展不協調以及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的經濟問題。為保障總供給和總需求二者之間的平衡,國家進行了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但需求管理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難以解決長期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缺乏強制性難以產生有力的調控效果;錯誤地認為市場機制可以自動解決資源配置的問題。故而要正確地處理好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從我國當下的經濟實際來看,從供給端發力迫在眉睫。
以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為基礎來分析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狀況,相應地,宏觀調控方式的選擇也要依據馬克思的相關經濟理論和所處的經濟大背景以及實際進行。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就需要把計劃和市場結合起來,在尊重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發揮好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實施宏觀調控要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厘清市場和政府之間的關系;政府應該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基點,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并且宏觀調控手段實現的全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不僅僅是指價值量上的機械相等,而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一種集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國際收支平衡為一體的整體平衡,才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最終實現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以及國際收支平衡的宏觀調控目標。
三、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指導宏觀調控的現實意義
(一)強化了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科學價值
依據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所指出的要想使社會生產順利進行,就必須保證全社會的總供給和總需求實現動態平衡。參照這一政治經濟學原理,有助于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實現資源合理配置,進一步提高生產資料的有效供給,便于實現社會生產的協調發展。社會宏觀經濟的合理運行,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這一原理蘊含著豐富的理性邏輯演繹體系。通過這一系列的邏輯演繹體系得出要以“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共同協調社會經濟運行狀況,這種理性邏輯演繹體系有助于把復雜多變的社會經濟現象簡化為易于分析推理的公式,這對于我國宏觀調控的安排與布局都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為我國的宏觀調控提供了方法論層面的指導。形成了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智慧的社會主義宏觀調控體制,強化了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科學價值。
(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政治經濟學和當代中國經濟實際相結合的成果,同時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需要對我國宏觀調控的理論體系進行研究。通過對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研究,結合中國特色宏觀調控的實踐經驗,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理論體系。與西方國家的宏觀調控相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觀調控機制能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而西方卻以私有制為基礎,尋求資產階級利益的最大化,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長。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理論作為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延伸和發展,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是無源之水,只有把馬克思的經典經濟理論貫徹落實到我國的經濟社會實踐中來,才能實現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創新性發展,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三)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增長
新常態下,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逐步轉為中高速;經濟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型逐步轉為質量高效型;經濟發展動力由依靠資源、勞動力逐步轉為創新驅動。必須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概念是對宏觀經濟政策思路的全新認知,也進一步指明了今后宏觀經濟政策的著力點以及落腳點。供給側改革盡管意味著宏觀著力點發生調整,但并不代表全盤顛覆所有經濟改革的舉措,而是一系列改革舉措更明晰、更具體的表達方式,從而有助于帶動改革紅利更快釋放出來。這些舉措既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普遍原則,同時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使得市場經濟的長處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都得到了充分發揮。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了我國的國民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消除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結合的障礙,形成了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的良性循環。
政治經濟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治經濟學探究論文
摘要:本文從供給側改革和供給學派的理論差異入手,從社會商品部類的平衡角度和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的角度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探究,從而得到了立足于實際,發展中高端生產力、提振科技創新的結論。以期能夠由遠及近的保證我國市場能夠繁榮穩定。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治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3-0-0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依舊放在解放發展社會生產力方面,深化改革以推進結構調整與產業轉型,減少低端生產或無效供給,發展振興有效的中高端產業供給能力,在維持供給結構的穩定性和靈活性的前提下,盡全力提高商品的生產能力。經由政策手段、科技創新、實業經濟等措施,以解決我國供給側現存問題。
一、供給側改革與西方供給學派的不同
1.西方供給學派的現有觀點
西方供給學派片面性的強調供給可以創造需求,意圖從單純的供給方面推動經濟政治的發展[1]。增加供給和生產動力,最終使用的手段就是減稅政策,通過振興人民儲蓄理財的積極性。西方供給學派的思路不能說完全錯誤,但是過分突出稅率在經濟中的錯誤,特別是注重供給側而對需求側市場的忽視,只能說是一種完全放任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例如在今天如果生產大量的機械打字機,是很少有收藏家和獵奇者之外的市場存在的[2]。
2.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現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立足于政府干預的基礎上,在考量社會需求的前提下,保證供給方面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完整性,從而發揮政府經濟部門在市場調控和生產資料配置上的領導作用,從而以其在周期性微調的情況下發揮長效的經濟振興作用。
二、社會總商品部類平衡角度的改革研究
社會總產品能夠分為兩類:其一為能夠進入或必須進入生產消費之中的生產資料商品,其二為進入個人消費領域的生活資料商品[3]。在商品部類的平衡性上,生產資料商品需要向生活自理商品提供生產資料,生活商品則必須向生產商品提供消費資料,其中的平衡關系是社會生產消費的基礎。舉例來說,工人需要買菜做飯來維持工作,生產出的商品換得工資來進行買菜做飯。這之間的比例是維持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生產率不變的前提下,擴大生產需要雇傭更多的工人,從而使得工廠能夠消化更多的生產資料;但是更多的工人需要企業維持更高的人力成本,讓工人能夠消費更多的消費商品。如果生產緊縮,或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率大幅度躍進,就會出現供給擁塞的情況,這時的工廠倘若進行人力優化,工人失業或薪水降低,同樣也會降低消費商品的需求,造成更大規模的供給擁塞現象。為了避免這種鏈式經濟反應,需要保持平衡穩定的供給側和市場需求之間的比例關系。馬克思在社會總商品再生產理論的宗旨思想就是部類比例平衡。為了維持市場處于出清狀態,控制再生產和部類商品之間的交換關系,才能夠使經濟進入穩定發展階段[4]。
大的消費生產部類進入平衡階段,也就意味著各個細分部類也進入了合理的平衡比例,保證在各個小類之中的生產和需求達到了平衡,這樣才能夠維持整個社會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之間的正常運轉。如果某些小類出現了產品過剩,另一些小類出現了產品不足的現象,對整個社會都是一種嚴重的生產資料浪費,甚至會影響經濟的平穩運轉。
部類供需不平衡是我國當前經濟所面臨的問題,產能失衡是過去經濟飛速發展所遺留下來的合理問題。但是如鋼鐵、煤炭、石化方面產能嚴重擁塞,重工業領域產能過剩非常嚴重,因為技術問題,生產效率也較為低下。但是一些輕工業、新興產業的產能仍然不足,民生經濟無法得到足夠的生產資料,發展部分受限。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前蘇聯就面臨著國防與民生經濟的嚴重失衡,并且最終導致了社會的巨大混亂。這種最深層次的產品部類供需失衡,仍然需要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大化的警惕。
三、社會主義經濟本質角度的改革
社會主義經濟是存在計劃特征的市場經濟,是在政府部分干預下的自主經濟。當前世界,除朝鮮、香港與美國外,全部國家或地區都使用帶有政府管控調節的市場經濟進行發展。從社會主義的本質出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和調整,以最大限度的解放生產力為目標,提高生產資料的配置效率和產出結構,提升全要素的生產率,適應當前社會不斷發展的人民需求和國家福利。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一、引 言
研究網絡學習行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從理論角度講,研究網絡學習行為的發生、發展規律以及制約因素,建構網絡學習行為的認知向度和分析模型,能夠深化對網絡學習行為的認識,提升網絡教育質量。在實踐層面,有關網絡學習行為的研究成果不但對網絡學習資源開發、課程教學平臺建設以及網絡教學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有利于給教師提供動態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途徑和手段,從而便于有效地組織學習活動、實施教學調控和進行工作反思。為此,本研究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有關網絡學習行為研究的文獻為基礎,對網絡學習行為的研究向度進行梳理,希望能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或參考。
二、文獻概況
目前,國內對網絡學習行為的分析主要以問卷調查為主,利用書面調查或網上調查等方式獲取行為信息,然后利用相關的統計分析軟件(如Excel、Spss、Amos、Lisrel等)對所獲信息進行分析,進而研究網絡學習者的行為特征與影響因素。由于學習者的個性因素、學習風格、學習動機等對網絡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行為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互動有著顯著影響,相當一部分研究對網絡學習者的內在特征給予了關注。如陳麗(2005)等人以經典的學習風格理論及相關測量量表為基礎,構建了適合本土學習者特征的網絡學習風格三維模型;[1]彭文輝(2006)等人以行為科學和活動理論為依據,在深入分析網絡學習行為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一個多維度和多層次的網絡學習行為模型,以表達網絡學習行為在類型上的多樣性和級別上的層次性。[2]還有一些研究認為,缺乏對學習者網絡學習行為的有效監控是造成當前網絡學習質量較低的重要原因,利用技術手段建立監控反饋系統,能有效地提高網絡學習質量。
在中國知網(CNKI)期刊全文數據庫和優秀碩士論文數據庫中,以“網絡+學習行為”為關鍵詞進行精確檢索,搜索到相關研究論文93篇。其中,研究生學位論文29篇,期刊論文64篇。綜合分析這些文獻能夠看出,國內目前關于網絡學習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網絡學習行為的本質與特征的研究,研究者試圖回答網絡學習行為是什么的問題,以及網絡學習行為具有哪些本質性特征;二是研究網絡學習行為的影響因素,這類研究多是以網絡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為基礎,探討影響網絡學習行為的主要因素,并針對這些問題和原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三是網絡學習行為的調控機制研究,研究者試圖通過一定技術手段和學習處理技術,評估學習者的學習狀態、發展程度以及學習策略等,以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進而提供學習反饋和指導,建立網絡學習行為監控的策略和工具。在數量比例上,研究網絡學習行為調控的論文較多,有39篇(約占42%),專門針對網絡學習行為本質與特征的研究不多,所占比例不到20%,其余主要是關于網絡學習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從發表的時間來看,大部分文獻集中于2008年到2011年間,說明網絡學習行為研究在最近幾年呈加速發展趨勢。
三、網絡學習行為本質與特征的研究
界定概念便意味著采取某種特定的研究取向和特定的行為理念。關于“網絡學習行為”的嚴格界定和合理運用,目前雖已引起人們的重視,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能夠得到普遍認同的定義。這不僅是因為行為本身的模糊性、不精確性以及不確定性令人難以把握,也存在人們對網絡學習概念的理解不同的因素。因此,界定網絡學習行為較為棘手。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國內研究者對網絡學習行為的解釋大體可以歸納為三種取向:
(一)遠程自主向度
與傳統的學習行為相比,網絡學習的學習環境、學習者心理和行為都發生了變化,導致網絡學習行為表現出許多新特性,如“行為環境的虛擬化與開放性、行為控制的個性化與自主性、行為技能的科技性、專門化等”。[3]這些特性要求學習者需要具有自覺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和評價學習結果的能力。因此,網絡學習行為是指“學習者在由現代信息技術所創設的、具有全新溝通機制與豐富資源的學習環境中,開展的遠程自主學習行為”。[4]
(二)學習活動向度
現代教學設計理論研究者認為,教學設計的本質是對學習者學習行為的設計、教師教學行為設計和學習環境的設計。而學習行為則是指學習者在某種動機引導下為實現特定學習目標而進行的活動總和。基于這樣的認識,有的研究從行為的實踐過程屬性和網絡學習特征分析入手,將網絡學習行為定位在活動層面。例如,余倩(2007)在基于校園網絡環境的自主學習的群體性學習行為特征分析的研究中,將網絡學習行為界定為“學習者利用計算機網絡媒體主動地運用和調控自己的認知、動機和行為進行網絡課程學習的活動”。[5]
(三)交互作用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