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7: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氣象科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首先要準備一些干冰和熱水以及一個扎實的手套。我們實驗的第一步是:在手套里放入事先準備的干冰,分量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干冰如果太多或太少會影響實驗的效果。放入干冰后,在手套里,倒入熱水。然后,立即把手套捆緊。
此時,我們會發現,手套開始慢慢的膨脹,越長越大。我們再把手套慢慢地搖動,我們會看見,手套脹得像一個充滿的氣球,慢慢地,手套爆炸了!為什么在手套里放入干冰后再倒入干冰然后封閉手套,手套會慢慢膨脹最后爆炸呢?讓我們再做一個實驗吧!
我們參加婚慶典禮上是,會在里面有干冰的蛋糕上倒入熱水(酒),此時,蛋糕會冒出濃濃的煙霧,這又是為什么呢?
企業財務報告是企業財務會計的“最終產品”,是企業與其利益關系人的鏈接點,它能夠全面、系統、綜合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并成為廣大用戶了解企業運營情況的重要信息資料。財務報告目標作為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系統期望達到的目的或標準,是在不確定會計環境下提出的一種主觀愿望,按照辯證唯物主義客觀決定主觀、存在決定意識的基本原理,不同客觀環境決定了不同主觀目標的形成,會計目標的提出不能脫離它所依存的客觀環境,否則就不現實。財務報告目標是連接內部會計系統和外部會計環境的橋梁,它的定位不僅受會計本質所決定,更受會計環境的直接影響,并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不管財務報告目標如何定位,財務報告目標至少要反映三方面內容,即三W標準:(1)財務報告的信息使用者是誰(who);(2)財務報告應當提供哪些會計信息(which);(3)財務報告信息對使用者有什么用途(what)。當前會計界關于財務報告目標定位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受托責任觀,二是決策有用觀,二者都是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下提出來的,財務報告只強調經濟信息的披露。然而,在科學發展觀下將財務報告目標定位在“受托責任觀”或“決策有用觀”難免有些力不從心。
一、科學發展觀對社會目標、企業經營目標和企業財務報告目標的影響
科學發展觀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來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它的全部內容。“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人人平等,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全面、協調”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等建設,協調好各方面的社會關系,以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可持續發展”是以生態和諧、代際公平為主要特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發展要處理好兩方面關系,一是要處理好經濟與環境的關系,當代人發展經濟要以不破壞環境為限度,做到人與自然和諧,保持生態平衡:二是要處理好當代與后代的關系,資源在兩代人之間如何分配,環境在兩代人之間如何共享。
科學發展觀對社會目標、企業經營目標產生重大影響,進而也影響企業財務報告目標。從科學發展觀看社會目標,就是要處理好人與自我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從科學發展觀看企業經營目標,就是要實現以經濟利益為基礎、以社會公平為目的,以生態和諧為限度的可持續發展。從科學發展觀看企業財務報告目標,財務報告應當反映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會計信息,這是財務報告應當反映的全部內容,即“三w”標準中的“which”。按照科學發展觀,并借助于“三w”標準來看“三w”中的“who”,財務報告的信息使用者應當是對企業產生影響的或受到企業影響的需要協調的社會各方關系人,即利益相關者;“三w”中的“what”,信息使用者獲取財務報告信息的價值取向以及與企業保持什么樣的關系,按照科學發展觀,與企業有業務往來且利益相互影響的信息使用者(如投資者、債權人、客戶、供應商等),要加強自有資金管理并對企業實施有效監督,避免資金低效周轉或無效運營;與企業無業務往來但其權利受到影響的信息使用者(如企業員工、社區居民、稅務機關、競爭對手等),要加強對企業廣泛監督,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二、科學發展觀下“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目標定位存在的缺陷
科學發展觀是在當前經濟增長迅速、安全隱患嚴重、財富分配不公、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背景下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不僅影響社會目標、企業經營目標,還影響企業財務報告目標,并對現有的“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目標定位產生沖擊。
1.科學發展觀下“受托責任觀”財務報告目標定位存在的缺陷。“受托責任觀”(account-ability)產生及存在背景是資財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公司制企業,財務報告目標是向資財所有者如實反映受托人對資財使用狀況和經營業績的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財務信息。從科學發展觀看“受托責任觀”目標定位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一是信息使用者的局限性。受托責任存在的前提基礎是兩權分離,產生比較明確的資財委托——關系,所有者和經營者能夠直接地溝通和交流,信息使用者只是建立在資財委托和受托關系上的利益關系人,主要包括現有的投資者、債權人和管理層,不涉及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利益關系人。二是財務報告反映內容的局限性。“受托責任觀”下的財務報告只是反映保證對委托人所托付資財安全完整的財務狀況信息以及保證對委托人所托付資財運營增值的經營業績信息,即只是反映委托人資財保值、增值的財務信息,而不注重現金流量、社會責任、環保收益等信息。三是財務報告編報的出發點違背市場理論。按照市場供求原理,信息的需求決定信息的供給,在“受托責任觀”下,編制財務報告目的主要是從受托人的角度出發,即從信息供給方考慮,企業管理層為了解除自己的受托責任才向資財委托人主動解釋、說明其業務活動和經營業績,而委托人使用財務報告則是一種被動需求。四是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反映不夠全面。在受托責任的指導下,財務報告主要反映過去的交易或事項而形成的歷史的、客觀的信息,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強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而忽視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2.科學發展觀下“決策有用觀”財務報告目標定位存在的缺陷。“決策有用觀”(decision-usefulness)產生和存在背景是存在比較發達的資本市場,財務報告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企業管理當局等)提供有關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決策有用的經濟信息。從科學發展觀看“決策有用觀”目標定位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一是財務報告反映內容的局限性。“決策有用觀”下的財務報告只是反映企業有關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以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而忽視社會責任和環保收益等非財務信息。二是決策概念外延過窄。決策僅僅是管理過程的一個環節,管理具體包括預測、決策、計劃、控制、檢查、考核和分析等程序。一些外部信息使用者并沒有履行決策職能,僅僅履行監督管理職能,如政府部門利用會計信息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
社區居民、新聞媒體等利用會計信息對企業違法、違規活動進行舉報監督;注冊會計師利用會計信息進行審計簽證或管理咨詢;投資人利用會計信息加強自有資金管理,規避風險以獲得安全、較好的報酬,等等。一些內部信息使用者也沒有完全履行決策職能,也是履行監督管理職能,如管理層利用會計信息進行下年度預算以及對經營過程實行控制和檢查;董事會利用企業經營業績評價、考核管理層,等等。三是信息使用者的局限性。在“決策有用觀”下,盡管編制財務報告目的是從信息使用者角度出發,但其前提必須存在一個較為發達的資本市場,通過市場中介將信息使用者尤其是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與公司聯系起來,以便出資人利用會計信息做出是否投資、信貸以及類似的決策。決策有用的前提過于嚴格,資本市場以外的利益相關者難免被忽視,如政府機關、社區居民等。四是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反映不全面。在“決策有用觀”下,財務報告主要反映企業現時的、未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的經濟信息,注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有用性而忽視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一般多是采用傳統的講授法。這種教學方式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這樣的教學結果是課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少了思考,也沒有興趣思考,更別說創造性思維的激發了。而啟發式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凸顯學生在教學中的作用,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有利于增強課程的說服力。該課程在大學生素質培養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斷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自己、社會,才能最終達到教育目標。
(二)有利于發揮大學生的能動作用,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曾指出,培養創造性思維,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個人的潛力,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寓意深刻的話:“理想的教育其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于教學生學。”啟發式教學的特點是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啟發式教學始終把學生作為教育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教師適時地采用多種引導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展開教育,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同時學生通過思考、反省、評價掌握了知識,并提高學習能力和認識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及發展。可以說啟發式教學強調師生的互動與雙向交流,既強調教師的“啟發”、“點撥”、“誘導”,又注重學生的“憤悱”理性自覺,“反求諸己”“內省”“反思”。
(三)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推動教學相長
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學過程的雙向性,即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互動性。在啟發式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管理者,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變成了合作關系,和學生一起思考、分析、討論問題,在相互配合中進行良性互動。同時,啟發式教學還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的思考,推動了雙方的學術研究。德國教育學家洪堡也曾說過:“大學教授的責任并不是‘教’,學生的職責也不是‘學’,而是從事研究,教師應誘導學生研究的興趣,進一步指導學生研究。”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向學生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帶動學生進行學術探究,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很活躍的,一旦被激發出來,結果是難以預料的。當學生不斷的提出一些新問題后,可以促進師生一起去研究,也可以帶動教師做更廣、更深的研究,從而形成教學與科研、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
二、啟發式教學在思想政治課與法律基礎教學中的運用
高校實施啟發式教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并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還需要一定的實施條件。啟發式教學不是說幾個案例就可以了,啟發式的形式應該是靈活多樣的,需要教師不斷總結探索。這里,介紹幾種啟發式教學的基本形式,供大家相互學習。
(一)設疑啟發
向學生提問,然后引發他們思考,是很多教師慣用的啟發方式。教師適時地向學生提出一些難度適中、新穎有趣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進行思考,最終找到問題的結果。但是目前很多教師提問沒有精心準備,隨意性很大,深淺過渡,不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運用此方法前,一定要認真準備,給學生一些富有挑戰性的能激發他們思考的問題,才能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講大學生誠信的問題時,筆者問了這么幾個問題,考試作弊是不誠信的表現嗎?有多少人從來沒有作弊過的?除了考試作弊,大學生在校園中還有哪些不誠信的行為表現?善意的謊言你能接受嗎?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對大學生誠信問題做進一步的思考,同時引出大學生誠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話題。
(二)討論啟發
討論是高校思想政治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它的特點是答案的不唯一性。在進行討論前,教師要精心制定討論的話題,題目給大家后,教師要適時地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以免學生的思路偏離了軌道。例如,筆者在講大學生就業擇業的問題時,并沒有直接照搬書上的內容,而是讓學生討論這么幾個話題:你認為咱們醫學生的就業情況如何?影響醫學生就業的因素有哪些?醫學生要想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必須具備哪些條件?醫學生創業,有哪些方向可以選擇?學生在進行小組討論后,充分認識到當前大學生就業的現狀,了解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所在,并明確了自己的生涯規劃。在比如講授公民道德時,組織學生討論大學校園里不文明現象及如何提升大學生道德素質進行討論,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及怎樣完善自己。
(三)案例啟發
高校思想政治與法律基礎課理論性比較強,為了讓學生更輕松的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可以通過案例進行啟發。案例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向學生呈現精選的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導學生對這些案例進行研究,從而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同時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理想信念的作用時,筆者引用了以下案例,讓學生自己分析討論案例,效果較好:清華大學高材生考過600分也不易,可一個每天三頓為清華學子切菜賣飯的農民工,頭回上場就爆出冷門———北京日報報道,清華園里人才濟濟,但學生食堂的師傅張立勇,也為許多人知道,就不能不說是件新鮮事了。他的艱辛,他的刻苦,他的頑強,讓清華學子動容。水木清華BBS上,頭一回為一個農民工的堅韌好學掀起波瀾。張立勇,做農民工10年,如今即將拿到北大國際貿易專業大本文。在案例看完后,我給學生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1)張立勇為什么高中讀完后不直接考大學?(2)他為何選擇去清華打工?(3)食堂工作很幸苦,他為什么還要繼續學習,并且挑戰國內知名高校?學生對這樣的事跡顯得很有興趣,他們都踴躍參與討論,積極闡述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還講到聽過他的演講,被他的追求理想的精神所打動。
(四)比較啟發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有些知識學生難以區分,或者有些問題學生已經有一些思考了,但其思考的方向有問題,怎樣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難點,怎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觀點,就需要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了。例如理想和信念是兩個概念,學生從直觀上看感覺是一個意思,這時候可以給學生講一些名人的事跡,讓他們比較分析名人各自的理想是什么,他們怎么實現自己的理想的,最后總結理想的實現靠信念,這樣就能分清異同了。在比如,在講愛國主義這章時,很多學生都沒興趣,認為理論知識曾經學過,有的學生表示發達國家都不上這樣的課,我們上沒必要,思想方面首先就有問題。我們可以搜集一些發達國家愛國主義教育的資料、發達國家公民愛國的一些事件,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從比較中進行判斷,進而激發他們思考如今我們大學生應該怎樣理國。
首先要準備一些干冰和熱水以及一個扎實的手套。我們實驗的第一步是:在手套里放入事先準備的干冰,分量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干冰如果太多或太少會影響實驗的效果。放入干冰后,在手套里,倒入熱水。然后,立即把手套捆緊。
此時,我們會發現,手套開始慢慢的膨脹,越長越大。我們再把手套慢慢地搖動,我們會看見,手套脹得像一個充滿的氣球,慢慢地,手套爆炸了!為什么在手套里放入干冰后再倒入干冰然后封閉手套,手套會慢慢膨脹最后爆炸呢?讓我們再做一個實驗吧!
我們參加婚慶典禮上是,會在里面有干冰的蛋糕上倒入熱水(酒),此時,蛋糕會冒出濃濃的煙霧,這又是為什么呢?
一
什么是傳統美德?今天我們應當繼承哪些美德?這是我們在討論此問題時首先應當明確的。中國幾千年的 道德文化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東西,就道德內容講,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善為本的人倫思想。與人為善是傳統道德中很重要的內容,至今仍被人們奉為做人之本。其中強 調,在與人交往時要溫和、友愛、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在外要“愛人”,如孔子提出 “仁者愛人”,墨子提出“兼相愛”,要“愛人猶己”,都強調了要善待他人,對人有仁愛之心。另外,在處 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上,強調要講謙讓,替他人著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就是教人們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不要只顧自己、不想他人。在這種道德倫理思想支配下,形成 了我們中華民族良好的社會風尚,如尊老愛幼、助人為樂、講謙讓、懂禮貌等等。這種謙和、善良的人倫思想 ,正是我們今天待人處世、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應提倡的。
第二,自謙自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為人之道。對己嚴、對人寬一直作為傳統美德流傳至今,它強調 做人要謙虛、謹慎,不能驕傲自滿。事情沒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諸己”,從自己這里找原因。所謂“躬自厚 而薄責于人”、“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強調了在為人處世上要嚴于解剖自己,對待他人要寬 容,不苛求于人。傳統道德觀還強調,當自己強于人時要“毋以己長而形人之短”,當自己不如人時,不要嫉 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這些都是很好的品質。今天,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我們提倡要敢于表現自 己參與競爭,這種自謙自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思想還需要不需要呢?我認為,不但需要,而且還有它特 殊的意義。我們講競爭不是資本主義的相互傾軋,在競爭中更需要學會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寬闊,能與 人合作。
第三,自尊自愛,講情操、重氣節的人格品質。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多少仁人智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 作為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強調為人要正直,面對邪惡要剛直不阿,敢于主持正義,寧愿直死,不可曲 生。做人要有骨氣,“在上不驕、在下不諂”、要潔身自好,“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另外強調做人要知榮辱,懂得自尊自愛“痛莫大于不聞過,辱莫大于不知恥 ”、“人必其自愛也,然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諸”。這種自尊自愛、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質 ,千百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在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加強對學生進行高尚道德情 操的教育,從小培養他們懂得自尊自愛是很重要的。
第四,以公為先的人生價值觀。與西方人本主義道德觀相比,中國傳統道德觀更注重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個人與國家利益的關系上,強調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要以“為國為民獻身為榮”,在 生死觀上強調要能做到“舍生取義”生要生得正大、死要死得壯烈。“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人生自 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都表達了以公為先的人生價值觀。特別是在祖國危難關頭,民族英雄們所 表現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國家之務為己任”的民族責任感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熱 愛祖國、忠于祖國之情。盡管在封建社會中,這種以公為先的思想通常與忠君相聯系,帶有封建主義的色彩, 與我們今天提倡的先公后私、大公無私的道德境界不能相提并論,但其中的忘我精神、犧牲精神、高度的民族 責任感,還是我們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應該發揚光大。
此外,在傳統道德中,還有一些。如:教人們要珍惜時間,勤奮好學,自強自勉,以及勞動人民在長期艱 苦的生活和勞動環境中形成的吃苦耐勞、克勤克儉,艱苦奮斗的精神和豁達樂觀的性格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 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二
如何將這些傳統美德吸收到思想品德課中,使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放異彩?我認為首先要處理好繼承傳 統美德與體現時代精神的關系。
我們經常強調在思想品德課中要繼承傳統美德,也要體現時代精神。這二者之間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 著辯證統一的關系。談繼承,應立足于當今時代,從當今時代的要求出發對傳統道德進行篩選、創新、改造, 使之成為新時代道德文明的一部分;談到時代精神也離不開對傳統道德的繼承,因為任何一種新的道德觀都不 是憑空產生的,它不僅依賴于當前的社會經濟基礎,也是對原有道德的揚棄,新的道德觀念是在對舊道德的更 新改造的基礎上確立起來的。因此,小學思想品德課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著重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從時代進步的角度對傳統美德的再認識。
道德是一定時代的產物,每一道德觀都以一定時代為基礎,即使是帶有人類道德共性的傳統美德,人們對 它的認識層次也因時代的不同存在差異。
如,艱苦樸素、艱苦奮斗,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艱苦生活和勞動中形成的美德。這些美德在任何時代都 是應當提倡的,但今天講與過去講,哪怕是20年前都是不一樣的。過去講艱苦樸素、艱苦奮斗更注重于物質上 的節約,生活上的儉樸和在貧困艱苦條件下的吃苦耐勞精神。這是勞動人民對勞動成果和艱苦的勞動環境所持 的一種樸素的情感和態度。今天,生活條件改善了,特別是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人們已經開始向小康水平邁 進,我們還抱著原來的觀點教育學生顯然不行,那么,我們還要不要講艱苦樸素、艱苦奮斗呢?當然要。艱苦 樸素、艱苦奮斗不僅是人對勞動成果、物質條件的態度,同時也是人的一種生活態度、生活追求,在物質生活 逐漸豐富的今天,是以奢侈、浪費,以能吃能花為美,還是以節儉為榮;是貪圖安逸、追求享受,還是艱苦奮 斗,反映出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今天,我們進行艱苦樸素、艱苦奮斗的教育,應從現實社會出發, 著眼于培養學生以簡樸為榮,肯于吃苦,勇于奮斗的良好品質和道德風貌,而不能停留在“新三年、舊三年、 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認識水平上。
再如,熱愛祖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有著像 中華民族這樣濃厚 的愛國情感。然而,在自然經濟狀態下和長期封閉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愛國情感又具有狹隘性和封閉性,這在 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在認識祖國方面曾經表現出的夜郎自大的傾向,單純強調祖國 的繁榮富強,缺少憂患意識的培養;另外,過分強調愛國不離本土,簡單地把是否留在國內作為衡量愛國與否 的標準等等,從而造成教育上的片面性。今天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決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要在世界大背景 下讓學生認識祖國,既要看到祖國建設的興旺發達,又要看到與先進國家的差距,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 心、自豪感和為祖國做貢獻的責任感。
另外,如寬厚、謙讓、謙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封建社會里,又與忍讓、與世無爭、隨遇而安 、孤高自傲等消極的人生態度相聯系。
所以,在談到繼承傳統美德時,應從時代進步的角度,對傳統美德進行再認識,使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 更好地體現時代的要求,反映新時代的風貌。
(二)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道德文化遺產,從時代的要求出發,對道德文化遺產進行更新改造,為現實服務 。
傳統的道德文化遺產是古人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它們流傳千百年,至今仍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借鑒價 值。對這些傳統道德文化遺產,應本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原則,進行更新、改造,賦與新的生命力,在新 的歷史條件下加以合理的利用。
有些優秀的傳統篇,如優秀的傳統故事、格言警句,可以直接納入小學思想品德課教材。目前,我們教材 中已吸收了一些,如“狼來了”、“鑿壁借光”、“十八缸水”等故事,以及古代的格言、諺語,但隨意性較 大。我認為,對優秀的傳統篇應有一總體考慮,對其中代表中國道德的精華、具有流傳價值又符合小學生理解 能力的,應有意識、有重點地吸收到教材中,使這些傳世佳作一代一代傳下去,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品德 課教材風格。
有些傳統道德,如孝敬父母,在封建社會中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是封建家庭倫理觀的核心,體現著封建 的宗法依附關系。特別是“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游”之類的說教,是我們今天應屏棄的,但其中贍養父 母、尊敬父母等觀念還是要提倡的。對類似這樣的傳統道德,我們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照搬古人的說教, 而是在更新、改造的基礎上,賦予新的內涵,使其成為反映時代要求的新道德。
另外,古代蒙學中采用的一些方法,我們也可以考慮借鑒。如《增廣賢文》,將各時代和當時社會廣為流 傳的格言、諺語,用依韻歸類的方法編排成文,讀來瑯瑯上口,便于詠誦和記憶;再如《三字經》,將道德要 求和道德故事用三字排列方法,編成順口溜。學生在讀誦中記住了這些故事和要求,數年后,一想起“三字經 ”,就能回憶出故事的內容及所講的道理。兒童期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在這時給他們一些至理名言, 讓他們記憶、背誦,將會使他們終生受益。當然,我們不能照搬古時的方法,它們只是給我們提供一個思路, 我們還應根據當今時代的特點編出具有時代風格的新篇。
(三)在克服傳統道德觀中消極因素的基礎上,不斷確立反映時代精神的新道德,以新道德代替舊道德。
當我們談到繼承時,也應看到傳統道德中存在著的不可低估的消極因素。它不僅根深蒂固地積淀于人們的 思想意識中,而且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
校園流行文化是指高校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得到同輩群體認可的,包括行為模式、心理特征和生活形態等。主要包括流行產業、流行新品以及流行話語。它的特征主要有:
1.多元化。各種西方的思潮、話語、主義共同構成了多元的話語空間,使得校園流行文化多元化和多種標準,這容易造成大學生價值選擇的迷茫。
2.世俗化。在高校校園流行文化中更多的是其娛樂性和對現實社會的調侃,網絡運營商為了獲得高點擊率從而攝取商業利益,其傳播的所謂流行文化往往是以迎合大眾的感官愉悅程度為檢驗標準的,這樣勢必導致世俗、庸俗文化產品的產生與流行。
3.虛幻化。在目前快節奏、就業難、壓力大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往往會尋找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大學生一旦對某種流行文化產生興趣,常常會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并且極易產生浮躁的心態。對流行文化的過分沉溺,容易導致大學生逃避現實生活,去追求一種虛幻的、不切實際的精神需要。
4.娛樂化。流行文化的娛樂化特征極易受到大學生的青睞。對于一些非理性的文化現象,大學生不是用自己的理性去反思,而是當做一種娛樂和調侃來追捧。而這樣的非理性的文化現象對一些優良傳統也產生了嚴重的沖擊。
二、校園流行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積極影響
1.校園流行文化有利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可以將當前大學生比較關注的文化現象、社會事件等引入課堂、將部分優秀、先進的流行文化元素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這樣有利于拓展大學生的知識,開闊大學生的視野和思維,提高大學生的技能和技巧,密切大學生與社會現實之間的聯系。[2]
2.校園流行文化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
校園流行文化具有形式多樣化、內容生活化、交流娛樂化、平等互動化等特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可以借鑒校園流行文化的這些特點,利用網絡、短信等豐富課程教學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吸引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3.校園流行文化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諧教學氛圍的建立
把校園流行文化引入政治理論課課堂,能夠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與校園流行文化相結合也能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增強,把校園流行文化作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活躍和豐富教學氛圍的重要手段,對于優化校園環境,促進校園文明建設,形成和諧教學氛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校園流行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消極影響
1.校園流行文化使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地位受到挑戰
校園流行文化雖然豐富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但是他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產生了很大影響。網絡的興起促進了校園流行文化更加多元化的發展, 網絡游戲、青春偶像劇、網絡影視、流行音樂、偶像崇拜等受到大學生們的青睞,而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的普及率和關注度卻不是很高,校園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搶占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從而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3]
2.校園流行文化影響了正常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秩序
目前,大學生逃課現象嚴重,特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他們逃課的原因有些同學是因為熱衷于網上聊天或網絡游戲等,手機文化、網絡文化等校園流行文化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正常秩序。
3.校園流行文化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大學生基本的理論素養,運用理論武裝他們,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法制觀、道德觀。目前,校園中流行的考證熱文化,熱衷于計算機、英語這些實用性課程的學習,導致某些大學生產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加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沒有什么功利性,很多學生認為學與不學這門課程都沒有關系,這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四、校園流行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啟示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結合校園流行文化的特征及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影響,特別是積極影響,進一步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借助校園流行文化中的先進元素,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教學內容的現實性和生活化、豐富教學手段與方法、增強互動性,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流行文化,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增強教學內容的社會現實性和生活化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其教學內容長期與社會現實生活脫節,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從而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影響力、感染力和實效性。而校園流行文化貼近生活,關注社會熱點難點,滿足了大學生對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借鑒流行文化的這一特征,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關注學生現實生活,把學生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公平正義問題等社會熱點引入課堂,增強教學內容的社會現實性和生活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2.注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手段與方法的多樣性和互動化
要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充分利用大眾傳媒提高教學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可以借助網絡、短信豐富教學手段,可以通過網上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為教育素材,如將反映強烈的社會事件引入課堂,還可以通過校園網絡文化、短信文化來實現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聯系與溝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通過手機短信、QQ、微博、微信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從而能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還要發揮大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充分尊重大學生的發言權和選擇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才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對話、交流、討論式等互動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成為學習的主體,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對各種信息進行甄別、篩選、揚棄與吸收,樹立正確價值取向,使其自身文化素質和發展過程成為一個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自動化過程。[4]
3.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課程教學和校園流行文化
在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下,閱讀教學的重心只是圍繞考試大綱背記語法句式和各級單詞,閱讀課悄然演變成語法分析課或詞匯講解課,學生只扮演忠實的聽眾,并未真正參與到閱讀交流活動中。此外,為迎合大班教學的快速運轉,閱讀能力的評價與測試也多以選擇題為主(80%)。再者,長期以來,中學生英語閱讀素材過于陳舊,缺少時效性,可接受的信息十分匱乏。一些專家指出,這種被動的、理論脫離實際的閱讀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語篇分析能力的培養,不利于拓展學生的文化知識面,不利于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標明確要求在初高中階段實施一定量的課外累計閱讀(初中10萬~20萬字,高中20萬~36萬字),閱讀內容不應重復課本內容。這一新規不僅為英語閱讀教學提供了充分的閱讀空間,還使精泛結合,學以致用有可能成為現實,而且首次為廣大英語教師探索新的閱讀教學的途徑和模式提供了機遇與挑戰。
一、英文報刊閱讀
閱讀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和智力活動,是一種讀者在閱讀中通過直覺、聯想、想象、邏輯分析和綜合判斷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進入視覺的一連串文字信號轉換成概念和思想的認知過程。在閱讀過程中,理解是最主要的能力,它是對有效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是跨出句子平面,走向語篇的深層次理解(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以及評價性理解(讀者對作者所表達的內容的看法)。
英文報刊是日新月異的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乃至社會生活等各個觸角的最佳表現渠道,現代英語中新詞語的出現與這些領域里產生的新事物、新問題、新現象等無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英文報刊信息量大,是英語教科書遠遠無法比擬的。報刊內容豐富多彩,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貼近時代;報刊語言清新、簡練、妙趣橫生、淺顯易懂、純正地道、富有感染力。這些生動鮮活的閱讀素材能迅速豐富學生的詞匯量、閱讀量,使學生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能開闊視野,提高人文素養,培養跨東西方文化的意識,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具有強大閱讀能力的人。
二、分享式討論模式
拓展更多的閱讀途徑,加大語言輸入量,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逐步實現從題感向語感的過渡,最終實現語言輸出能力的快速提高是每位一線英語教師的首要目標。而分享式閱讀討論模式無疑是提高英語閱讀實效性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實際上,閱讀討論模式不是當代教育的創舉,在我國母語閱讀傳統中早就有以書會友的習俗,曾有“讀書亦無友,孤陋而寡聞”的說法,陶淵明在他的《移居》中也寫道:“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分享式閱讀討論由閱讀中小組成員創設問題或情境開始,引發學生討論經驗同新信息之間的矛盾沖突,激起質疑探究的興趣。通過討論中的傾聽、質疑、析疑、辨疑等活動途徑,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平等地參與閱讀,并在對閱讀素材的體驗中有充分發言和表現的機會。
三、分享式閱讀討論模式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1.閱讀討論小組的編組方式
分享小組成員的人數以5~6人為宜,座位方式可以是T字形、扇形、環形等。分享討論強調的是小組的集體行為,教師分組時應該考慮小組成員的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分組的科學性既可以保障小組合作成員的優勢互補,又有利于開展小組間各項比賽的公平性。
2.閱讀討論小組成員的角色分工
在完成閱讀任務的過程中,要明確分工,責任到人。每位成員必須有一個特定身份及明確的工作職責,確保人人都有任務可做,人人都有體驗的機會。在不同的活動中,還可以采取分工輪換制,讓學生有多重鍛煉。
(1)討論指導者(Discussion Director):負責根據報刊素材準備討論議題、討論形式,并且監控討論過程,引導討論的順利進行。
(2)文采摘錄者(Literary Luminary):負責從素材中摘取具有文學特色的片段或者美詞美句為組員大聲朗讀,引導組員共同賞析。
(3)連接者(Connector):負責把素材內容與外界相關事物鏈接起來,如:鏈接現實生活經驗,其他相關文本、作品等。
(4)詞匯擴展者(Vocabulary Enricher):負責從報刊素料中尋找重要的詞匯,幫助同組成員擴大詞匯量。
(5)藝術探險者(Artistic Adventurer):負責用其他藝術形式展示報刊素材主題,包括:視頻、音樂、圖片等。
(6)總結概括者(Summarizer):負責概括閱讀素材的主題以及討論后所得到的結果。
有關閱讀討論小組中的角色分配,國內也有學者王篤勤提到過,包括:組長,監控員,問題專家,代言人,激勵者和記時員,而角色設立的根本目的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和監測小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操控者,而是一位組織者、合作者、研究者、學習者及反思者。
例如:在一堂閱讀《21世紀學生英文報》高三第556期的Front page文章Ideal lovers on screen 中,小組的討論指導者提出問題:Why do so many people enjoy this story,especially the female fans?文采摘錄者在文章中選取了《何以笙簫默》的經典臺詞,讓組員翻譯并且誦讀賞析;藝術探險者用PPT展示了電影中的精彩橋段并配上主題曲。在這樣的分享討論中,師生間、生生間多維互動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時,分享討論迎合了學生的口味,關注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挖掘了學生的閱讀潛能。
3.閱讀討論方式
小組成員將課前分配好、填寫好的任務表帶到班級參加討論。分享組的組員輪流討論英文報刊素材中的相關問題,各抒己見,每人發言時間3~5分鐘。討論中,要求每個成員要認真聆聽,要互勉、互助,組員間要有足夠的交流和良好的溝通。
4.閱讀討論小組的評價
評價可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和交際能力。評價討論中的表現是課程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建立多樣性、多元化、多維度的評價體系,可以為個人自我評價、小組同伴互評、教師總評等。但是無論采取什么形式,都應該更多關注過程,而不是結果,特別要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表現進行評價,例如:是否勇于質疑,是否大膽發言,是否樂于參與等等。
現代教育強調學生的經歷、體驗、經驗,而分享式閱讀討論模式無疑是滿足這一要求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通過分享討論,在互動交流中,獲得足夠的思維啟迪而萌發求新、求異的動力,從而促成知識與能力,智慧與品質的同步協調發展。在教學實踐中,只要我們英語教師堅持不懈地在閱讀課堂上進行分享討論的優質組織,高效實施,將報刊閱讀討論模式落到實處,就能使閱讀課堂煥發生命活力,徹底“動”起來。
參考文獻: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很多,例如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考試測評呆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與積極性難以調動。要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課在高職院校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必須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改革。
1.教學內容方面。現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老師教學大部分是從書本到書本,缺乏鮮活的實際案例,特別是嚴重脫離社會與學生實際,必須確立“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社會為目標,以能力本位為宗旨”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書本只能是老師教學的“綱與目”,實際教學中要緊扣學生職場就業要求、社會實際需要、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培養等來靈活安排。
2.教學方法方面。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長期采用的是“課堂講授法”,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座位上聽。一方面缺乏雙向溝通與交流,老師講什么學生就只能聽什么,學生喪失學習的主體性地位;另一方面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無法得到培養,學生幾乎沒有參與學習訓練的機會。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學生學習消極被動是不爭的事實。必須改變這種純粹的“講授教學法”,采取靈活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例如,雙向互動式教學法就是以教師傳授系統知識為中心向以啟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中心轉移,變被動為主動,變僵化的灌輸為靈活的對話式、啟發式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中,雖仍以理論講授為主,但卻配之以專題講座,學生討論、演講,師生辯論、評析等多種形式。教師在課堂上盡可能多提供學生鍛煉與展示自我的機會和平臺。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活動(項目)策劃和組織協調能力等,有利于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當然,在實際教學中,因地制宜地采取幻燈片、錄像片、網上教學、多媒體技術等先進的教學手段,以增強思想政治課的形象性、直觀性和感染性,提高教學效果的廣度和深度也是非常必要的。“粉筆+黑板+嘴巴”為主要教學手段已完全不適應“知識社會”與科技飛速發展的要求。
3.考試測評方面。思想政治課長期沿用的是教師出一張試卷讓學生考試,結合平時到堂上課的考勤情況給予學生一個分數。這種考試評定簡單方便,學生也容易過關。但毫無疑問,一方面沒有真正達到考試測評的目的。思想政治課關鍵是要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與法律教育,要通過教學全過程達到這個目的。學生一張試卷的分數,能真正反映與測定其思想道德與法律素養水平嗎?另一方面也沒有達到改善與促進教學的目標。測試考評環節是教學全過程的重要一環,不但要反映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要成為促進“老師教”與“學生學”的重要手段。教師出試卷學生作答,方便省事,但對教學不能起到多少促進作用。應該采取符合思想政治課學科特殊性與實現教學目的要求的“考試測評”方法。例如:學生參加志愿者行動的情況,學生組織參加學院(系)政治活動的表現,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調查)的情況,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情況等,都應納入思想政治課的學生“考評與測試體系”。當然,思想政治課學習情況可以采取結合“到堂學習考勤”情況,上課討論、演講與辯論情況,寫文章和完成作業(活動)情況等全面的學習過程記載進行考核。多樣化的“全過程綜合考評體系”是符合思想政治課教學目的要求的,也是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
二、思想政治課學科建設,是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重要條件
思想政治課是由一級學科中包含的幾門具體學科構成,與其他學科建設要求一樣,它包括了“學科保障、師資隊伍、學科研究”等學科建設方面。
“你買的明明是紅色的!”母子二人爭執起來。
小男孩去找哥哥做裁判,哥哥也說襪子是深藍色的。于是母親氣沖沖地去問鄰居,結果鄰居們異口同聲說襪子是紅色的。這件事引起了小男孩的深思,最后他得出結論:自己和哥哥的眼睛肯定有毛病――對顏色辨別不出。小男孩進一步想,還有沒有其他人的眼睛也有同樣的毛病呢?
男孩長大以后,經過調查和研究,寫出了《論色盲》的科學論文,根據視差原理,第一個提出了色盲問題。這個因眼疾而成名的人,就是對氣象、物理和化學三科都曾作出不少貢獻的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色盲癥為“道爾頓癥”。
道爾頓能將不幸變成幸運的最根本原因是,他雖然在生理上患了眼疾,但他卻為自己的心靈安裝了一雙慧眼。
類似的故事還有一個。在美國西北部蒙大拿州比魯特山的達比鎮,人們好多年都習慣于以司空見慣的眼神仰望那座晶山。晶山之所以獲得這個名稱,是因為山上一條狹窄的部分暴露出微微發光的晶體。它看上去有點像巖鹽,但又不是。多少年來,很少有人帶著好奇心彎下身子去撿一塊這種礦物質,認真地觀察一下。
10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癌癥的專門機構,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宣布,將室外空氣污染列為對人類致癌(一級),這是空氣污染首次被列入與吸煙、汽車尾氣、石棉同級別的一類致癌因素。同時,該報告還指出,空氣污染不僅會誘發肺癌,還會引發膀胱癌。
污染的大氣與煙草處同一致癌等級
這份報告是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在組織專家小組,綜合研究了國內外最新的1000余篇科學論文后,得出的結論,即認定在戶外呼吸臟空氣可誘發癌癥。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致癌評估報告被視作“致癌物百科全書”,是致癌性物質的權威科學參考資料。該機構對物質致癌性的評估分為4大類,由輕到重依次為第四類“不大可能對人類致癌”、第三類“無法界定是否對人類致癌”、第二類“可能或很可能對人類致癌”以及第一類的“對人類有明確致癌”。也就是說,大氣污染在致癌方面的危險程度已經與煙草、紫外線和石棉等已知致癌物處于同一等級。
該報告顯示,最近幾年,全球部分地區的空氣污染程度大幅增加,尤其是那些正在經歷快速工業化的人口大國,例如中國。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援引數據稱,在2010年,全球因空氣污染引發肺癌的死亡人數達到22.3萬。
報告明確指出,接觸顆粒物和大氣污染的程度越深,罹患肺癌的風險越大,還會增加呼吸系統和心臟病、膀胱癌等一系列疾病的風險。盡管大氣污染物成分以及人們與污染的接觸程度因地點不同而差異明顯,但這一結論仍適用于全球所有地區。
此前,該機構已經評估了許多存在于在室外大氣污染中的化學品和具體的混合物,包括柴油發動機的排氣、溶劑、金屬和粉塵等。但是,這是第一次專家們把室外大氣污染列為第一類致癌物。
“我們呼吸的空氣已經被一些致癌物質所污染。”這一報告的專題部門負責人克里斯托弗·懷爾德博士表示,此次將空氣污染歸為人類致癌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這份報告向全世界發出了強烈的信號,由于空氣污染影響范圍甚廣,采取行動降低空氣污染刻不容緩。
癌癥并非單一因素造成
其實,在此之前,空氣污染已被證實會導致多種健康問題,但正式公布其會導致癌癥尚屬首次。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就曾在本刊參與主辦的“科學傳播沙龍——空氣和健康”主題活動中明確表示,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非常嚴重。
“空氣污染的加重增加了心肺疾病患病率及發病率,污染程度與肺癌發生率密切相關。”在談到PM2.5對人體的危害時,鐘南山更是強調其對神經系統、泌尿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等方面的影響非常嚴重。
“PM值在5以上的話,就可以到達氣管、支氣管,到1-3微米時,就會進入肺泡,被巨噬細胞吞噬,就永遠停留在肺泡里,對心血管、對神經系統、對其他都會有影響。不單純是對呼吸系統。”
此次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可以說驗證了鐘院士的觀點。但是,需要明確的是,癌癥的發病原理是十分復雜的,并非某單一因素導致。
總體來說,癌癥主要是外因(環境)與內因(遺傳基因)作用形成的。根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流行病學研究室主任喬友林等人在國際學術期刊《腫瘤學年鑒》上發表的論文指出,中國居民的總體癌癥死亡中,57.4%可
避免。也就是說,相當一部分的癌癥是由于后天的環境原因所致,但這個“環境”是十分復雜的。
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北京宣武醫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告訴記者,比如肺癌就是一種“氣”出來的病,不僅包括大氣,還包括煙草煙霧、由于房屋裝修或裝修材料導致的室內空氣污染、廚房油煙等,還有就是癌癥性格生“悶氣”。
支修益認為,世衛組織將大氣污染列入一類致癌物,有著深刻的警示意義,對于政府、醫療研究機構、臨床從業人員以及民眾都能帶來觸動。但我們也應當科學看待這一結論,報告中所說的致癌原因并不是絕對地說某一種因素一定能夠致癌,而只是一種間接的誘發因素。“比如,PM2.5的顆粒非常小,當它搭載著含有致癌化學成分的附著物進入人體,沉積在肺部的深處,或者隨血液等在其他器官上產生影響,再綜合其他因素,就可能引發這些器官發生癌變。”
大氣污染致癌也要“量化分級”
在提到某一疾病時,我們往往會說某一類人是患這一疾病的高危人群,但其實高危人群這個概念并不可怕,因為它并不意味著絕對化,但這一概念的提出對我們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比如我們現在有一個‘吸煙指數’,如果每天吸煙20支超過20年,患肺癌指數達到400,即每天吸煙的支數20乘以吸煙年限20的所得數,我們就定義這些人是肺癌的高危人群。最終是否會患癌,還跟遺傳、基因等其他因素有關,但這一可量化指數的提出,會讓一些抽煙的人意識到這種危害程度。”
支修益認為,同樣,對于大氣污染的危害,我們可能也需要這樣一個分級量化的指數,去界定這個高危人群,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一個是PM2.5的濃度或者說是空氣質量指數,也就是污染的程度。第二就是人接觸這種空氣污染的時間有多長,比如在北京,每年在中重度污染,也就是PM2.5大于100的環境下待多少天。第三是大氣污染的地區,“顆粒物能否致癌與顆粒物上搭載的附著物有關。如果是工地揚塵污染,這個顆粒一般是PM10,這里面一般不會有致癌物質,而是一些不干凈的顆粒物吸到肺里。但如果在汽車尾氣、工業廢氣集中,或者石化、石油、煤礦等地區,本身顆粒物上就有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和致癌物質,吸到肺內,進入身體,患病的幾率就要高一些。”支修益說。
也許由于大氣污染成分的復雜性,世衛組織的報告中并沒有界定這一點。事實上,目前我國也還沒有開展相關空氣污染與癌癥關聯性的研究。主要原因就是沒有一個確定的評估指標,此外,還缺乏對固定觀察人員的跟蹤監測,甚至對其進行醫學機理研究,以確定大氣污染與癌癥的關聯程度。
在北京地區,也沒有大規模空氣污染致癌方面的研究,只是做過霧霾天氣對于呼吸道疾病產生的影響的統計。但由于近年來污染變得嚴重了,包括醫學界在內的各界對于這種致癌因素的關注度也就提高了。而對于北京這種大城市,這種環境因素對于癌癥的發生有著更多的影響。
健康是治污的最大動力
在報告時,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研究院達納·盧米斯博士通過媒體向大眾呼吁:“空氣污染是真正具有典型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空氣屬于每一個人,沒有任何一個人擁有私人空氣,我們共同為它負責。因此,采取集體公共衛生行動來解決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約2萬多次,吸入空氣達15~20立方米,相比其他污染和致癌因素,空氣污染顯得更具有不可回避性。“你可以不抽煙,不吃受污染食物,不喝被污染的水,但是卻無法不吸被污染的空氣。無論是相關機構還是個人,世衛組織的這份報告給每一個人都敲響了警鐘,我們應該感覺到壓力。”支修益說。而在國外,比如霧都倫敦的空氣治理,其成功的最大動力,也在于全民性的健康需要。
盡管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負責致癌評估工作的負責人強調,就個人而言,大氣污染構成的致癌風險較“低”。但每個人都生活在這樣的大氣中,生命健康面臨的危險系數就會在無形中增加。
9月,國務院正式公布了被認為是史上最嚴格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計劃要求2017年全國PM10濃度普降10%,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的PM2.5濃度分別下降25%、20%和15%左右,要求經過五年努力,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
北京市委常委會本月16日也討論通過了《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預案規定根據空氣質量預報結果對應的預警級別,北京市將分級采取健康防護、建議性污染減排和強制性污染減排等相應的重污染應急措施。當啟動預警一級時,將實施“停產、停工、停放、停燒、停車、停課和沖洗道路”等“六停一沖”措施。
除了相關機構在空氣治理議題中加碼,對于每個人來說,生活方式的轉變也有更多的空間。少開一天車,多采用綠色方式出行;少燃放煙花爆竹,做到垃圾分類;少開空調,養成節約節能的習慣。同呼吸,共責任,治理污染,還我們所在的城市一片潔凈的藍天,在于每個人的配合,在于每個人的點滴行動。
如何在重污染天氣保護自己?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醒廣大公眾,在霧霾嚴重的極端天氣里,要注意以下幾點:
1.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均衡飲食、飲食要清淡、多喝水,注意增減衣物、適量運動、充足休息,避免過度疲勞。
2.減少外出,縮短室外活動時間,年老體弱者和孩子、特別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居民更應注意保護自己,外出時注意增減衣物,注意保暖、要盡量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