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7: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社區體育文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對于體育文化的概念,理論界既有共識,也有分歧。馬岳良(2004年)認為體育文化是以身體為媒介,把滿足人類需求的身體活動進行加工、組織和秩序化,形成獲得社會承認且具有獨立意義和價值的文化,是滲透到人所創造出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的一種特殊的人體活動文化,具體包括體育認識、體育情感、體育價值、體育思想、體育道德、體育制度、體育市場開發、體育運行規律、體育物質條件等。王振濤、單清華、周毅(2007年)結合物質層、意識形態層和哲學思想層的三層次文化構成理論,認為完整的體育文化也應包含這三個層面內容,具體為:第一層(物質層),為各種體育活動場地等硬件設施;第二層是體育的科學原理、鍛煉知識、組織形式、制度等;第三層次則是哲學思想層次,諸如生命觀、健康觀、壽命觀、健美觀、倫理觀等。孫娟、付常兵(2009年)認為體育文化是廣義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切體育實踐中展現出來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是人們為謀求身心健康發展,通過競技性、娛樂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體形態變化和動作技能所表現出來的具有運動屬性的文化,包括體育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等。結合相關學者對體育文化的定義,不難發現理論界對體育文化雖然在內涵表述上存在一定差異,但基本上存在一個共識,即認為體育文化是體育物質文化、體育精神文化和體育制度文化的綜合體,這三者均是體育文化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筆者對此表示認同,因為文化不是孤立的要素組成,需要物質基礎支撐、精神內核彰顯以及來自制度的規范約束,體育文化同樣也不例外。
1.2體育文化的功能
筆者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歸納,認為體育文化的功能主要聚焦于兩個方面:一是體育文化有助于提升國民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而且參與體育文化逐漸成為國民提高個人生活質量的一種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娛樂享受功能,這一點幾乎是目前理論界的共識,可以說是體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二是體育文化具有感召功能,有助于凝聚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的人心,能夠推動形成共識從而提升國家和民族的團結力。有學者認為,體育文化還具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塑造公眾形象、推動社會進步等功能,其實,筆者認為這些功能依舊是體育文化基本功能和感召功能的延伸。事實上,體育文化還具有強大的社會管理功能,即政府及社會可以借助體育文化來協調社會人際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化解社會矛盾,引導健康、友愛、積極向上的社會道德風尚,從而促進社會關系的和諧,而體育文化的社會管理功能迄今沒有得到高度重視并被充分運用,也未被理論界進行系統性的抽象總結,需要對此予以挖掘并深入研究,進一步豐富體育文化的功能內涵。
2.1社區管理中的文化缺位分析
社區是指固定的地理區域范圍內社會成員以居住環境為主體,行使社會功能、創造社會規范的行政區域,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社區是城鎮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可以說,社區是城鎮構成的最小組成單元。而社區管理通常是指一定的社區內部各種機構、團體或組織,為了維持社區的正常秩序,促進社區的發展繁榮,滿足社區居民物質和文化活動等特定需要而進行的一系列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動。結合我國現行法律以及理論界對社區和社區管理內涵的定位,不難發現社區在管理上具有自治性,但是,筆者認為社區也是政府的行政區域,不能脫離政府的行政領導,否則僅依靠社區的自我管理會出現管理“失靈”。事實上,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法律定位,導致我國在對社區管理上出現管理責任不清晰、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大、社會參與動力不足等問題。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在不斷加快,據統計,2013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3.73%,城鎮社區的數量也隨之不斷增多。一方面從社區群眾對其生活環境訴求來看,滿足社區群眾基本生活需要的硬件設施條件一般都會逐步得到政府的重視而被解決,但受社區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法律定位,社區群眾的文化訴求卻未能得到較好的滿足,即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相對不足。另一方面,從政府相關部門對其行政權力職責履行來看,會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社區居民進行嚴格管理,如國家計劃生育等政策在社區的執行,可依然受社區自我服務的法律定位,政府對社區管理的行政指導相對不足,尤其是在借助非剛性行政指令的政策制定及指導上較為欠缺,導致對社區管理效果并不理想,社區文化嚴重缺位就是體現,社區居民之間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加上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關系不夠融洽;社區居委會社區管理職能的履行缺乏居民的積極支持,使得一些政策難以推行實施;甚至由于缺乏正確的社區文化引導,“黃、賭、毒”等不良社會風氣在一些社區滋生蔓延,給社會和諧帶來了諸多隱患。
2.2體育文化功能與社區管理的契合分析
以文化為載體,加大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力度既是滿足城鎮社區居民對文化生活訴求的需要,也是社區管理方式的創新。而體育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體系構成的一部分,相比較其他文化,在社區管理中具有較多的功能優勢,可以與社區管理形成有效的契合。首先,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講。馬斯洛認為人有五個層次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隨著社區居民物質生活的日益滿足,一方面他們逐漸有著強烈的文化生活需要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而體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娛樂享受和自我發展功能,可以較好地滿足社區居民較之物質生活更高層次需求;另一方面,社區居民還存在社交需要以獲得社會尊重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而社交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這就涉及到不同文化程度或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融合問題,在融合過程中,體育文化具有較強的優勢,可以迅速架起溝通的橋梁,教育背景、能力稟賦、地域差異等內外部因素均不會成為體育文化在社區居民間的溝通障礙,因此,體育文化交流既是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又是促進社區居民溝通的有效途徑。其次,從社區居民對不同文化參與的主動性和被動性程度來比較。不可否認,政府越來越重視在社區管理中充分依托文化載體來實現有效管理的目的,為此加大了對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硬件設施的建設力度,并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文化進社區活動,但是,面對以政府為主導,通過行政指令性條款推行的模式,或者商業機構以營利為目的,功利性明顯的商業化推廣方式,其效果并不理想,不僅社區居民的主動參與程度不高,甚至還會引起社區居民的強烈反感進而產生抵觸心理。而體育文化具有不可比擬的吸引優勢,社區居民基于提升自身身心健康素質等因素的考慮,會積極參與其中,政府如果加大社區體育文化建設力度,通過體育文化來輔助社區管理,可以為社區居民的主動參與提供平臺,提高社區管理的效率。再次,從體育文化社會管理功能的作用形式來考量。體育文化相比較政府行政指令、剛性的政策規制等社會管理形式,可通過柔性影響來達到社會管理的效果,這與我國社區管理工作的特點也有著較強的契合性。如前所述,按照我國現行相關法律規定,社區是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基層自治組織,如果社區管理部門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在社區定期規范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符合社區居民文化訴求的文體活動,并輔之以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等精神文化主題教育,以此來宣傳黨的政策方針,社區居民更容易接受和貫徹執行。通過參與社區體育文化,社區居民之間的一些利益問題也可以得到更好的解決。
3對體育文化在社區管理中功能發揮的政策建議
結合前文對體育文化的概念界定和體育文化功能內涵的闡述以及體育文化與社區管理的契合分析,筆者認為要充分發揮體育文化在社區管理中的社會管理功能,必須重視社區體育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的建設力度,要形成“三位一體”的強化機制,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3.1加大社區體育文化的物質資源供給
健全的體育文化物質資源包括體育場所硬件設施、體育硬件配套環境、體育活動用品等,這些是體育文化在社區管理中社會管理功能得以發揮的前提,而當前政府對社區的體育文化物質資源投入缺乏足夠的認識,導致政策支持缺位、財政資金投入不足,即使投入了一定的資金也沒有建立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使得體育文化缺乏必要的物質條件支撐,從而嚴重制約了體育文化社會管理功能的實效。同時,社區體育文化基礎設施等物質資源呈現典型的公共品特性,具有明顯的非排他性、非競爭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等特點,使得私人市場由于無法解決“搭便車”問題缺乏供給的動力,因此,政府要承擔起社區體育文化物質資源供給的主要責任。在《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加強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把社區文化中心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和設計,拓展投資渠道”,這就要求政府要站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高度,重視社區體育文化的物質資源投入,并建立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確保體育文化物質資源能夠長期有效運轉。此外,基于政府財力的限制,也應積極吸引個人、企業和社會的主動捐贈,為社區體育文化物質資源建設開辟多元化的投資渠道。
3.2加強社區體育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設
在社區體育文化物質資源建立健全后,需要以此為載體開展豐富的體育文化活動,發揮出體育文化提高社區居民身心素質、娛樂享受等基本功能,同時,要依托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向社區居民傳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以契合政府的社會管理,引導社區居民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觀念、心理傾向和價值取向,發揮出其社會管理功能。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要妥善處理好體育文化的基本功能和社會管理功能的關系,基本功能是社會管理功能的前提,忽視體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一味追求其社會管理功能只會事與愿違,因為基本功能是社會管理功能得以實現的媒介,因此,社區管理部門要以“為居民服務,為社區服務”為宗旨,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社區群眾喜聞樂見,有益于提高居民身心素質的文體活動。在文體活動開展過程中,積極運用各種有效形式和方法,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黨的基本路線、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法制等教育活動,實現體育文化社會管理功能發揮的目的。
3.3科學設計社區體育文化的管理制度
具備了一定的體育文化物質資源基礎,并以此為載體開展了傳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社區體育文化活動,有助于體育文化社會管理功能的發揮,但是,社區管理既是一項系統性的管理工程,也是政府及社區自身所面臨的日常性管理工作,要使體育文化社會管理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還需要加強社區體育制度文化的建設力度,通過健全、科學、長效的管理制度,規范社區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事實上,當前我國社區體育制度文化建設嚴重滯后,使得社區體育文化雜亂無章,不僅未能較好地保證體育文化基本功能的發揮,甚至對社區規范管理、社會和諧起到了負面效應,因此,相關管理部門要盡快出臺規范社區體育文化活動開展的各種法律和規章制度。一方面要規范社區體育文化活動開展的場所、時間、內容、形式,避免體育文化的無序開展影響社區居民的正常休息生活;另一方面,要通過規章制度確保社區體育文化活動能夠有效開展、長效開展,為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文化提供可持續的制度保障。只有健全、科學、規范有序的體育制度文化作為保障,體育文化強大的社會管理功能才會得以體現,缺乏制度保障的體育文化也只能削弱理論界以及社會對體育文化社會管理功能的認識和重視。
前言
體育文化是中小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貫徹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完成學校體育任務的重要途徑。[1]珠三角地區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市區、惠東縣、博羅縣、肇慶市區、高要市、四會市,總人口4230萬,土地總面積41698平方公里。該地區是當前我國最重要、最具發展活力、最有發展潛質的經濟區之一,是亞太乃至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發育最成熟的城鎮群之一。[2]近些年,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優于文化發展,中小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相對滯后,為了使中小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體育能力和體育素養的培養跟上快速發展的經濟的步伐,本文擬就對該地區中小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意義、優勢和途徑進行分析和歸納,為廣大該地區中小學體育工作者提供參考,使該地區中小學體育文化的傳播過程更加實用和完善。
1 校園體育文化的內涵
校園體育文化是指在學校這一特定的范圍里,人們在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體育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它是現代教育與現代體育這兩大文化體系相融合而產生的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校園體育文化指學生在體育教學、健身運動、運動競賽、體育設施建設等活動中形成和擁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狹義的校園體育文化指學生的體育觀念和體育意識。[3]
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內所呈現的一種特定的體育文化氛圍,它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體育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這種特定的文化氛圍是和學校的培養目標、校風校紀、生活方式等內容相聯系的。[4]校園體育文化是有深刻內涵和豐富處延的獨特文化現象,它與校園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構成了校園文化群。同時,它又與競技運動文化、群眾體育文化一起組成了廣義的體育文化群。
2珠三角地區中小學體育文化建設的意義
2.1 對素質教育的促進作用
2.1.1 規范行為,樹立理想
中小學學生的認知還不成熟,學校大型的運動會或體育節等以其隆重莊嚴的儀式能將學生團結在一起,通過運動項目的規則、競爭,使他們懂得行為規范不僅是學校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受經濟迅速發展的影響,珠三角地區的思想、意識、文化也受到不同的沖擊。學生通過參與運動競賽,團結協作,勇敢拼搏而獲得成功的喜悅,或是失敗的酸痛,能使他們從小就體驗人生創業、成功、失敗及榮譽的艱辛,[5]在他們人生道路的初始階段就促使他們端正人生的態度,樹立起崇高的理想。
2.1.2 發展個性,展示自我
中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時候,為他們創造條件發展個性、展示自我是有必要的。校園體育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每個參與其中的中小學生都可以在運動中發展自己的個性。不同的運動項目中,由于內容和方式的差別,使個體的角色扮演呈現多元化的特征,有的需要勇猛果斷,有的需要穩重鎮定,有的展示柔美和諧,有的凸顯陽剛頑強,豐富的項目為中小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營養。
2.1.3 正確引導,適時教育
珠三角地區中小學的硬件設施是一個有利條件,師生的信息都很靈通,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有優勢。但是,面對網絡、雜志、電視等媒體帶來的新興時尚的體育項目、咨詢、信息,選擇合適的途徑、健康的項目、文明的方式參與其中,學校體育工作者應該對學生進行正確、有益地引導和適時地教育。
2.2 對社會文化的貢獻
中小學校通過體育文化的建設和傳播,為學生營造一種濃厚而健康的體育文化氛圍,對學生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使學生從小就將體育的概念突破出鍛煉身體的范圍,走向文化的領域。校園體育文化的內容、方式以及校園體育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環境,對學生有著直接或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公平競爭意識,激發民族自豪感。[6]珠三角地區人口文化素質的全面提高是整個國家的一個窗口,體育文化對于學生將來走入社會,為社會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將起到關鍵作用。
2.3 對全民健身的基礎作用
在珠三角地區中小學,通過以體育教學和運動會為主要內容的體育文化建設,有意識地開展一些健康的體育活動,可以使學生認識到體育的價值,體驗到運動的樂趣,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掌握終身體育的技能,了解和認識全民健身對人、社會的積極作用和貢獻。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意識和價值觀念,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對國家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將起到基礎性的作用。
3 農村中小學體育文化建設的途徑分析
3.1 抓好常規的體育活動
體育課、兩操和課外活動是中小學常規的體育活動,抓好這三項內容是中小學體育文化建設的基礎。體育課要以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養成鍛煉習慣、提高鍛煉能力為核心目的,在內容安排上要注意教材的整體性、時代性和趣味性;兩操是中小學生參加鍛煉的最基本的內容,但它有一定的強制性,在實施的時候要注意變換方式,爭取變被動為主動;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靈活,較能吸引更多的學生主動加入,但要注意利用時間和場地器材充裕的條件和學生的積極性。
公園的規劃中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服務大眾為宗旨,力爭打造成一個通俗化、適應大眾、能解除人們生活壓力、展示社區形象的場所。公園更多的傾向于“動”,傾向于“娛樂性”。公園中設置很多開敞的大空間,人們在公園中的活動范圍相對較大,行動的目的性增強,滿足居民娛樂、享受、休憩的要求,使得他們有家可居,有園可游。為了使市民在園內觀賞植物的同時增加一些樹木知識,公園中各種喬木、灌木的枝條上綁有標簽,上面注明該種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所屬科類及其主要習性[1],增加了市民的園林樹木、花卉知識。
功能分區及分析:
(一)功能分區
公園的建設滿足了社區公園的服務半徑,不僅起到文化繼承的作用,還提高公園的內涵與品位,樹立社區形象與特色,為周圍居民展開戶外活動提供了一個公共的大舞臺。公園規劃設計以方便周邊居民休閑、健身、娛樂、教育為主導,將公園劃分為休閑、觀賞、活動三個功能區。北區在設計上以體現晉商文化為主題形成休閑區;中區結合亭、臺、廊、橋等園林小品構建成公園的主要觀賞區;南區設計則體現資源共享特色,社會與學校共享的體育場所構成了活動區。
1.休閑區
休閑區則是公園北區,以幽雅自然為設計理念。休閑區的入口為次入口,因此入口處不需要宏大的氣勢。此處以不銹鋼火柴雕塑為中心(如圖1),輔以觀光廣場、環形花壇的布置、太陽能“科普畫廊”及其他園林小品作為序幕。廣場周圍分別設置花卉帶、景墻、玉蘭園、泡桐園等景點,簡潔明快的步行道穿流于疏林草地之中,或坐、或行、或觀棋、或讀書,怡然自得,幽雅、平和。其中種植泡桐、玉蘭觀賞林,配以灌木、草坪及長椅,創造出安靜幽雅的空間。在這個圓形的平臺上,附近居民早上在這里跳廣場舞、打太極,下午在這里跳交誼舞、戲曲演唱、踢毽子等,形成了獨特的社區文化,同時也陶冶了人們的情操。
2.觀賞區
觀賞區為公園主景區,主出入口設置在千峰北路處,位于公園南北距離的中段。入口南側設置一處小型停車場,方便遠處的市民駕車來游玩。規則式布局、敞開式入口,配以小型假山、景亭點綴,創造出大氣而不失華麗的廣場(如圖2、3)。區域北側結合地形落差設置一座高4m的山丘地形,山丘按摩步道貫穿南北。山丘后面則是望景高層小區,以草坪、圍欄分割,并與小區內的綠地建筑相結合,整體形成高低錯落有致、住宅與園景相融合的景色。山丘以植物造景為主,結合喬灌草花相結合的形式配置,園林小徑蜿蜒在草坪綠地之中,配以木椅、徐繼畬的雕塑和紀念亭(如圖4),形成自然、安靜又有內涵的氛圍。山下設計水面及小棧道、木廊橋(如圖5),以小段木橋將水面分隔為北靜水和南部動感假山水景相結合。北側水面用卵石灘形成自然的駁岸形式(如圖6),水面上架起木廊橋、水上棧橋形成一系列的親水空間;南側水面則設置噴泉,自由式不規則疊石的池岸方式(如圖7)設計得很自然,岸邊的石頭可以供人們乘坐,人和水完全融合在一起;小型動感瀑布主要是利用山丘地形高差和砌石形成的,潺潺流水及水簾后若隱若現的景觀吸引許多游人駐足觀賞。有了水這一生命的母體,有利于公園及其附近城市區域生態微氣候的形成。
3.活動區
活動區入口處以小型雕塑遮擋視線,繞過雕塑,則豁然開朗,占地7630m2的運動場盡現眼前。該運動場實屬太原市外國語學校的運動場,其鋪設400米標準塑膠跑道,6對標準籃球架及其場地。運動場不僅為市民提供了健身運動的場所,也解決了太原市外國語學校運動場的難題,實現了社會與學校資源共享的目標。運動場的北出口處,是供游人休息活動的運動器材區,各種不同的運動器材可謂老少皆宜,方便了附近居民來此健身,充分體現了社區公園的功能。
(二)設計分析
1.地形設計
公園設計對地形進行了合理有效的利用。公園西側靠近城市干道,設計師采用大片綠地與松柏林及高大喬木的種植,巧妙地將道路的喧囂與公園的靜謐隔離,從園外望園內也起到隱約可見、誘人入園的效果。公園東側與高層住宅建筑緊鄰,設計師進行了適當的土方調整,填土成丘,并設計下沉草坪與住宅區連接,形成高低起伏變化的地形,配合植物群落的強化作用,將住宅與園景貼切地融合在一起,豐富了公園的立面景觀效果和空間層次。
2.園路及空間設計
公園中優美的園路曲線,形式多樣的路面鋪裝,與地形、水體、建筑、植物、石景等景物緊密結合,形成一幅完整的風景圖,給人一種不是“因景設路”,而是“因路得景”的感覺。園路的設計主次分明,主干道將各個景區融洽地貫穿起來,既保證了高峰期人群流動的通暢,又增添了公園空間變化的趣味性。次干道及散步道均鋪有鵝卵石,起到按摩健身的作用,同時根據地形的起伏,構造出不同坡度、彎曲度的園路,給那些喜歡晨練、通過散步來進行鍛煉的人以多種選擇。公園中的步道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在路邊擺設供人們休憩的坐凳或辟出一塊舒適、和諧的活動場地,周圍適當配以小灌木、草坪和觀賞樹木,尺度宜人,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公園園路設計時,注重兩側空間的變化,園林空間的組織與園路的布局融洽地結合,疏密相間,留有透視線,并有適當緩沖草地,以開闊視野,起到了兼顧游園路線和展示園景兩方面的功能。
3.綠化
公園十分強調綠色景觀的打造,將大面積綠地展示給居民,植被覆蓋率達80%,并通過密林、草地等多種表現形式來體現這種自然式園林的手法,從密林小徑到林中空地,疏林草地再到緩坡草坪,形成疏密、明暗、動靜對比。同時通過樹陣、幾何形園路、規則草坪來分割、展現高低層次不同的綠色景觀,兩種綠色景觀相輔相成,形成對比的同時,也給游人豐富變化的視覺感覺;在引入綠色的同時,又體現著一種自然與規整的融合。公園內的植物景觀設計注入了“四季有景”的設計理念,按照上層喬木、中層喬灌木、下層耐陰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和綴花草地三層設計模擬自然的生態群落,以保證夏景的濃蔭與冬季有景可觀。公園綠化的后期養護與重建的管理工作相當及時、到位,養護人員會根據氣候的變化,及時管理公園中的植被,并重建或更換一些不適合的植物。
4.水體、小品及其他設計
水體是公園的靈魂,公園內水體設計由動態水體如噴泉、瀑布和靜態水體相結合,形成了動靜鮮明的對比,充實空間藝術氣氛,滿足了游人親水、近水的需求。景觀小品是獨立設置的,功能簡明、造型別致小巧,起到點綴裝飾、隔斷空間、美化強化景觀、休憩和觀賞的作用。公園內可見的景觀小品有亭、池、廊、橋、花壇、噴泉、瀑布以及各種建筑雕塑等。作為社區公園,還為居民提供休息娛樂的器材和公共活動的設施,不僅增添園趣,豐富景觀,又能給人一種親切宜人的感覺。
廣義社會現代化指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兩次轉變蟲然從現階段來看,我國很多發達地區已完成了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并正在經歷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和知識社會的轉變,但在內蒙古、西藏等大多數民族地區仍然處在第一次剎-會現代化階段,即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發展的階段所以,我們考察社會現代化的內容主要從第一次社會現代化著手,由于較多地區在完成工業化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如高能源消耗、環境污染、貧富兩極分化等問題,那么我們在研究社會現代化時又小得小吸取經驗教訓,走出 一條集合經濟、政治、文化和人協調發展的綜合、生態、民主、科學、自由全而發展的現代化的道路,為民族地區及其他發展一般性地區在現代化道路上指明力向,以便我們盡量縮小甚至是趕上發達地區發展的步伐
社會現代化全力位演變的過程的各個力而經濟現代化(工業化、市場化)、政治現代化(民主化)、文化現代化(科學化)、人的現代化等等是相互聯系制約著的其中,工業化無疑是經濟現代化以及整個社會現代化的根本環節,是全部過程賴以展開的根本動因工業化過程的展開必然要求市場化過程與之相伴,它以自身的客觀邏輯促使市場化過程的展開;而反過來,市場化過程的進展狀況,又作為直接必要條件制約著工業化的過程以工業化和市場化的統一為內容的經濟現代化呼喚著政治現代化和文化現代民主化和科學化,并為一者提供了技術基礎和條件;反過來,民主化和科學化又制約著工業化和市場化的進程.政治現代化和文化現代化是經濟現代化的重要保障而人的現代化則是社會現代化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社會現代化的最終要求和日的,所以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和文化現代化為人的現代化提供了好的條件,同時人的現代化又是促進前三者的發展總之,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之間是相互制約的,必須把它們協調起來,才能共同推進民族地區的社會現代化實現
2.民族現代化發展現狀
2.1民族地區的經濟現代化
談及民族地區現代化的根本是經濟的現代化了解民族地區的經濟現代化現狀要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層而去著手 民族地區生產力發展的工業化在民族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力式落后發展經濟多依靠傳統的手段對于新興的微電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工程等新技術帶來的有利時機因本身條件的}S}制也未能完全把握
生產關系市場化,即也就是企業而向市場,自主地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通過市場實現聯系市場化是我們選擇的正確道路,而信息化和網絡化又是我們市場化必須借助的平臺民族地區本身地域因素的影響,區域與區域之間多為無人區想要發展市場化有障礙
2.2民族地區的政治現代化
民族地區日前經濟文化較落后的狀況小能為其民主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物質條件和較理想的環境,造成了民族地區政治民主實施的困難在民族地區,剎一區組織建設薄弱,社會保障制度小健全,缺乏強有力的激勵機制和制度
2.3民族地區的文化現代化
民族地區現階段都在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鼓勵和弘揚科學精神但是從總體上看,民族地區的科學文化水平的日前的發展還小平衡,至今還有小少地區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和半文盲的存在
2.4民族地區人的現代化
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歷程中最核心的日標,是社會現代化的出發點和最終日的民族地區要實現社會現代化,最終要取決于人的現代化提高民族地區民眾素質,實現民族地區人的現代化是民族地區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中之重民族地區人口眾多、但知識水平、素質較發達地區有差距民族地區的現代化突破口在于人的現代化,尤其是在于民族地區民眾的知識水平、價值觀念、思維力式和行為力式的現代化
3.民族地區社會現代化建設中目前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3.1落后的經濟發展力式與轉變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主要是依靠民族地區地廣物博,通過對資源大量的開采以及初級加工來實現經濟發展但由于民族地區自身原本的經濟發展水平低下隨著資源的消耗,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想要通過粗放的力式發展經濟變得越來越難如何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力式由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和資金密集型轉變,成為民族地區經濟現代化實現的關鍵
從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啦尹;首先,依靠科技進步來促進經濟發展力式的轉變,就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其次,依靠勞動力素質提高來促進經濟發展力式的轉變,就要民族地區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同時,企業也要創造條件,對勞動力進行在崗培訓,促進勞動力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能力的提高最后,依靠管理創新來促進經濟發展力式的轉變,就需要運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強化管理;同時,也要大力培養現代化的管理人才,促進管理結構的優化
3.2政治法治化的小完善與解決途徑
民族地區政治現代化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如何讓政治系統在陽光下運行,使民眾能成為監督腐敗滋生的主體那么落到實處,一力而是制定完善的法律體系,另一力而就是考慮要通過力式使政治法律、規范真正得到尊重和嚴格執行,因此力式力法的探索也成為民族地區政治現代化過程的一個重要的話題
現在我們社會正在倡導和逐步實施的政務公開,官員公布則產狀況,發揮大眾媒體的監督作用,網絡政治化等等途徑和力法都有利于政治現代化,有利于民主政體的發展民族地區在此大環境的影響下實現政治現代化也必然是指日可待的
3.3多元價值觀對核心價值體系的沖擊與協調辦法
民族地區的民眾較多都是有自身民族信仰的在信息化時代,多元價值觀充斥著民眾的大腦我們在倡導多元文化發展和尊重民族信仰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樹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黨的}-報告提出,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如何在民族地區的民眾意識中樹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使其成為主導價值觀,又能鼓勵多元價值文化的存在和尊重民族信仰,具體建議如下: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另一力而要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同時,民族地區的文化發展也必然需要了解民族地區的文化工作者發揮其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積極響應號召,發揮自我的能動性推動民族地區實現民族文化的興旺繁榮對于實現民族地區現代化是十分重要的環節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7)02-0095-02
遼寧“未富先老”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態勢日趨嚴重,養老壓力逐漸加大,且遼寧現存的養老模式中的“重物質供養,輕精神慰藉”缺陷也日益顯現出來。為了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數,解決老年人的心理孤寂和娛樂缺失問題,遼寧應從“體育文化養老”視角,積極尋求一種能夠促進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使之找到歸屬感和精神上的慰藉,實現老年人精神世界的“吐故納新”,同時實現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養老模式。城市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彌補了現階段養老模式上的輕精神慰藉問題。社區體育文化養使老年人在社區的“鄉里之情”和“守望相助”中,滿足其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同時,社區體育文化養老使社區體育文化養老與其他養老模式相融、相輔,滿足老年群體對精神文化需要。
一、遼寧養老模式及其評價
(一)養老模式現狀
一是家庭養老模式。雖然老年人的養老模式有托老所、老年公寓、養老院等形式的多種選擇,但大部分老年人還是難舍“故土”,因而家庭養老一直是老年人首選的養老模式。家庭養老在遼寧城市養老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城市老年人大多在經濟上相對獨立,對子女的依存度低,因而子女的經濟負擔不大,子女給予老年人的幫助更多體現在生活上。二是社區養老模式。“在以家庭為基礎和以社區為依托的前提下,用專業化的服務作為養老的主要服務形式,在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的同時,充分利用專業人士和社區有關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托老服務和上門服務,從而實現機構養老與居家養老相結合,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及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讓豐碩的社會發展成果可以惠及到更多的有需要的老年群體中去。”[1](P.16)截止至 2010 年底,遼寧建設完成城市社區日間照料站、托老所、老年活動室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 4 890 個。2011年底社區日間照料站有 5 190 個[2](P.36)。三是機構養老模式。機構養老是在政府的政策、法律規制下的社會養老機構,包括政府出資興辦的養老院、福利院、敬老院以及個人投資的養老機構。截至2011年末,遼寧共有公辦養老機構914 家,養老床位有 10 萬張,其中城市養老機構為 123 家,養老床位為2.7 萬張。[2](P.36)
(二)養老模式評價
一是三種養老模式利弊。就家庭養老模式而言,遼寧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主要是子女、親屬等,老年人通過居家養老享受親情帶來的愉悅。同時,由于老人與子女在生活方式、價值觀等方面的代際差異,會使二者在供養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溝通方式產生矛盾,影響老年人的情緒,特別子女工作忙,使之與老人溝通的時間不多,老年人會感到孤獨寂寞;就社區養老模式而言,它可以運用專業化的服務提供養老服務,且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的優勢,某種程度上滿足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但是遼寧城市社區大多未建立養老服務機構,即使設立社區養老機構,也大多只提供做飯、清洗之類服務,服務層次較低;就機構養老模式而言,機構養老是在政府統一管理下,由政府財政或社會出資建設的養老機構,但養老機構的服務價格相對較高,從一千多元到四五千元不等,一些老人的退休金不夠支付養老費用,還需要子女補貼,經濟壓力較大。
二是三種養老模式忽視精神贍養。目前,遼寧城市老年人大多都有一定的退休金,其基本物質生活需求能夠得到滿足,但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在三種養老模式中缺失。三種養老模式更多關注的是物質層面的照顧與滿足,而對老年人精神需求關心不夠,造成了老年人精神贍養的缺失,直接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從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層面實際需求出發,探索一種既能充分考慮養老模式的福利性,又能考慮社會養老照料的有償性的新型養老模式。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彌補了現階段養老模式上輕精神慰藉問題,因此,遼寧城市養老模式應是以社區為載體的“家庭養老+社區體育文化”相結合的城市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模式。
三、城市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模式優勢
(一)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模式的內涵及實質
所謂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就是指“在政府和社會機構的指導下,在社區范圍內以,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都能接受的文化體育活動為載體,以滿足社區老年人精神需求和身體健康為目的,使老年人在體育文化活動中思想得到交流、情感得到溝通,享受體育文化活動帶來的快樂為特征,讓體育文化活動貫穿在老年人的整個老年生活之中,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為”。[3](P.46-49)社^體育文化養老實質就是把體育文化與社區養老相融合特征的養老模式。
(二)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模式的作用
一是滿足老年人的精神追求。體育文化養老是建立在滿足老年人身體健康、精神愉悅基礎上的交流思想、情感溝通、張揚個性的養老方式,即“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所以,社區體育文化養老能夠推動和維持其參與社會生活的積極養老方式,使老年人在社區中找到歸屬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實現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吐故納新”, 保持積極的心態和活力。社區體育文化養老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階段養老方式中精神養老缺乏的問題。二是賦予老年人新的生命意義。老年人退休后,社會、家庭角色都發生了變化,往往會出生強烈的心里失落感,患上“離退休綜合征”,因而以新的角色和活動替代原有的角色就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社區可以將相同興趣愛好的老年人組織在一起,組織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活動,幫助老年人在競賽的過程中體驗“成就感”,使老人在社區體育文化養老的潛移默化中,依然能尋找到新的人生意義,收獲“最美夕陽紅”,享受晚年幸福生活。
四、構建城市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模式
(一)加大政府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服務供給
一是政府應從硬件設施和軟件投入上加大社區體育文化養老的財政支持,打造“銀色”的體育文化養老物質平臺和社會氛圍;二是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指引社區體育文化養老的發展方向,使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從政策、法律等方面都得到保障;三是政府應動員社會力量加大體育文化養老的投入,探索公建與民營、民辦與公助、政府支助與購買等多元化運行模式,健全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二)構建多層次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服務體系
一是設立老年人體育文化活動中心,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系列活動;二是創立社區老年舞蹈隊、社區太極拳協會等形式的社區老年人體育俱樂部或協會,幫助老年人尋找歸屬感;三是為社區老年居民提供體育運動指導、運動處方、體育娛樂等服務,讓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內容更符合老年群體的需要;四是社區應重視老年人的權益,積極向上級部門反映他們對社區體育文化養老的需求,并積極獻言獻策,構建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服務體系。
(三)推進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志愿者服務傳承
一是組織社會體育指導員立足社區,指導社區健身活動,向老年人傳授普及基礎健身知識,引導老年人文明健身、科學健身;二是組織各類體育協會骨干參加社區老年人健身志愿服務,傳播體育項目的基本技能,提高老年人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技能;三是組織大中專學校的體育教師和在校體育大學生,充分利用他們的體育運動技能優勢,開展體育技能傳授志愿服務。
結語:通過整合社會資源,構建一種以文化為持久動力,重視精神供養的老齡社會養老模式,保持老齡化社會的發展活力,實現遼寧乃至中國在未來老齡化增速的背景下,依然能保持經濟昌盛、政治文明、文化繁榮、社會進步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雯.我國城市社區養老資源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研究―以北京市為例[D].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4.
[2]薩麗娜.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遼寧省養老服務體系 研究[D].沈陽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14.
[3]黎文普,龔正偉.“文化養老”視域下社區體育文化 養老路徑探析[J].體育學刊,2014.
[4]楊文軒.體育文化在人的文化轉型中的作用[J].體育 文化導刊,2006,(6).
[5]蘇永剛.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和健康養老模式分析 [J].山東社會科學,2013,(4).
茶文化理論是我國生活藝術的一個重要的分支領域,是一種探尋文化結構的分析方法和技術,近年來,茶文化的研究越來越成為國內外社會學領域研究的熱點。社會關系是指個體或團體之間的關聯,是社會關系網絡、互惠性規范和由此產生的信任,是人們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給他們帶來的資源,大量研究表明精神文明越豐富、社會關系網越龐大,工作效率就能事半功倍。在這些之外正有一種既健康又能提高成功率的茶文化方式正在悄然興起,即體育參與。體育活動的參與既能使人獲得身體健康,又能使人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擴大人際交往圈,增加茶文化的理解。
1茶文化對體育教學的作用
茶文化觀念融入了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的謙讓、禮儀等一系列優秀品質。因此將其融入到體育教學中,將為豐富和提升體育教學效果發揮重要作用。隨著“健康第一”理念逐漸成熟,培養學生形成必要的體育修養,實施完善的體育教學方案,優化體育教學改革就更加迫切。所謂體育修養,實際上指的是通過自身努力和相應體育教學活動所形成的素質,其主要包括自身體質狀況、體育技能、體育品德和思維意識等非先天因素的綜合素質、修養。
1.1茶文化內涵
茶文化是人們長期飲茶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化,飲茶從一種習慣,逐漸融入各種文化,并深化發展成為中國傳統茶文化,而茶文化中有關道德、禮儀、規范的內容,就形成了茶文化觀念。飲茶過程中所伴隨的禮儀、規范也就形成了茶文化。而能夠與整個教育活動相結合的就是茶文化理念。實際上,茶文化觀念是整個茶文化體系中最突出、最有價值的內涵。
1.2茶文化對體育教學的作用
結合茶文化觀念的具體內涵,我們可以看到以茶文化觀念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整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禮儀規范,正是茶文化觀念中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和精髓,因此,其應用過程中將更具有影響力。通過有效融入茶文化觀念,能豐富學生認知,提升學生對茶文化觀念的理解和自身行為的規范。其次,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不同文明都形成了統一的茶文化觀念,無論其形式如何不同,茶文化中所包含的優良道德觀念,都能為學生成長樹立良好形象。通過將茶文化觀念有效融入體育教學活動中,能夠為學生學習體育提供有益借鑒。在幫助學生掌握優異價值觀的同時,傳承民族文化。最后,將茶文化觀念融入體育教學,能夠有效推動體育被傳承、發展。當前教育的最大功效就是不同文化能被繼承。因此在繼承過程中,需要融入當前時代特點和豐富元素,實現更大發展。
2茶文化在社會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茶文化作為社會學、經濟學及管理學的相關領域當中的研究重點也在社會的經濟活動當中演繹著重要的變量和角色。受社會學、經濟學及管理學各大相關領域關于茶文化理論研究的影響,在最近十幾年以來,體育活動及茶文化理論的研究也慢慢地被體育學研究界所廣泛聚焦。茶文化理論與社會體育教學直接相關的應用存在于五個領域:分別為體育相關企業領域、社區體育發展領域、健身參與領域、運動員成長領域和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領域。
2.1茶文化應用于體育企業領域
將茶文化相關理論成果當中的社會關系理論運用在體育企業研究領域是茶文化相關理論宏觀方面的一種研究方式,主要是采取了茶文化理論當中社會支持網絡和社會關系網絡的相關內容。北體大的著名學者易建東教授則是能夠比較早的把茶文化相關理論與體育相關領域相互結合并且進行深入調研的研究者,易建東教授在他的博士論文《茶文化與當代中國體育用品企業成長》中,完整而又系統地描述了茶文化理論對我國體育用品公司的廣泛影響。他認為我國的體育用品企業需要盡快建立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企業茶文化可分為三類:縱向依屬茶文化、橫向連帶茶文化、多向輻射茶文化,其中我們的多向輻射關系是中國體育用品企業所得到的茶文化最重要的途徑,其次便是我們的縱向依屬關系,最后便是我們的橫向連帶關系。劉河旺等研究學者們在他們的《基于企業茶文化的體育用品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文章當中,將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企業的茶文化與體育產業集群的內部聯系進行了深刻廣泛的調研,指出體育用品制造企業中的茶文化充分展現了體育用品產業集群的區位優勢和發展,與此同時體育用品的產業集群化又增加了體育用品企業之間的茶文化,并且能夠非常有效地優化了企業內部之間的茶文化組織結構,為體育商品化產業的進步提供了更加優勢的外部環境和機會。
2.2茶文化應用于社區體育發展領域
將茶文化理論與社區體育的發展領域研究和茶文化理論中觀層次的研究相結合,絕大部分是采用了茶文化理論中社會關系網絡、社會支持、社會參與和社會信任的內容。劉艷麗、苗大培在《茶文化與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文章中從多角度描述了茶文化理論與社區公共服務體育的關系,表示在中國這樣一個現有的文化背景、制度環境下,在建立社區體育及建立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制度、體育公共服務組織等相關方面需要進一步使用茶文化理論。武建文研究員在他的文章《論茶文化在我國社區體育發展中的作用》當中指出,茶文化應當充分結合物質和人力資源,茶文化理論視域下的社會關系支持網絡促進著社區體育機構的生存和發展。茶文化通過明確與社區體育機構這個共同體的認同感,幫助加快我國社區體育機構的成長。在武建文研究之后劉紅存也發表了觀點類似的文章,表示茶文化理論各維度中的社會信任和社會支持網絡都可以加快社區體育進步和發展。張憲麗研究員在他的《社區體育對茶文化的構造》文章中表示過,社區體育發展不但可以滿足社區成員間的基本體育需求,而且促使社區體育群體之間的茶文化的增加。社區體育發展對社區成員之間茶文化的組成和構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建立人格性網絡、削弱人們集體行動困難、發揮茶文化資源配置屬性和形成社區互惠規范。
2.3茶文化應用于健身參與領域
將茶文化理論應用于健身參與領域結合茶文化微、中觀層次的研究,大部分采用了茶文化理論中社會支持、社會關系網絡、社會參與和社會規范的相關研究成果。李洪君在他的《從茶文化的視角看村莊生活中的休閑體育》文章中研究指出在中國農村群眾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的同時,農村居民們也逐漸參與各種休閑體育活動,這也是村民們的一種茶文化形式,促進其向上層社會流動是非常有利于的。趙栩博和張洪順在他們的《從茶文化視野審視學校體育場地開放》文章中指出,不同的學校要解放思想認識到開放學校體育場地是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利用學校的場地可以更加方便的為在校學生和周邊社區居民提供體育服務場所,與此同時學校也需要積極增加自身的茶文化,尋找自身茶文化當中的社會支持,建立健全信任合作機制,進一步解決學校在體育場所開放利用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2.4茶文化應用于運動員成長領域
將茶文化理論應用于與職業運動員成長領域中的研究和茶文化微觀層次的研究相結合,研究則采用了茶文化理論中個人自身社會關系網絡的獲取和社會支持的相關內容。廈門大學的徐延輝教授在她的《運動員職業聲望的社會學分析》的文章中,進一步分析了職業運動員的成功與否與其職業聲望和茶文化當中的聯系,她表示人力、茶文化互為先決條件,是職業運動員們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這個研究發現對其他相關聯職業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此外他還在《茶文化在遼寧省運動員成長過程中的作用研究》的文章中,明確表示出了茶文化理論的有效利用對運動員的長遠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運動員們擁有良好的自身社會關系網絡幫助其有效利用社會關系中的力量促進運動員們個人事業的發展和自身的成長。
2.5茶文化應用于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領域
將茶文化理論結合體育專業大學生們的就業研究是茶文化理論在其微觀層面的研究,研究中采用了茶文化理論中社會支持、社會信任和社會關系網絡的相關內容。河南大學盧曙光在他的碩士畢業論文《茶文化與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的關系及對策研究》中對235名體育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們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后指出,茶文化的有效利用對體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的就業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茶文化的有效利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著學生就業機會、信息的獲取,盡管普通畢業學生的社會關系十分薄弱可是體育專業的畢業學生相比較而言社會交往能力較強技巧較好,能夠充分構建自身社會關系網絡且發揮好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3結語
當前,針對茶文化在社會體育教學應用的研究成果很少,即使寥寥無幾的幾篇研究文獻,中心也主要集中在對社會人亞健康問題的關注及社會體育生活方式的發展趨勢等方面,而體育活動與績效相關聯的文獻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課題致力于從茶文化的視角去分析社會人的體育參與行為,于理論界來說不僅是一個新興課題,也是茶文化理論與體育相結合的更深入探索。于現實考慮,從體育參與的入手去探討社會人增加茶文化的方式也是為制定員工健身社會支持服務體系提供依據和參考。
作者:王懷華 廖文豪 單位:成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黃迎春.實施健美操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思考[J].渤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5(3):282-284
1.前言
“社區”是指一定數量居民組成的,具有內在互動關系和文化維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體。它包括人口、地域、各種設施、管理機構、文化現象和社區意識等要素,是一個地域性的生活共同體。城市社區是以非農產業或二三產業為基礎的,規模較大、結構較復雜的社區。社區體育主要指人們共同生活的一定區域內(相當于街道(鄉鎮)、居(村)委會轄區范圍),以轄區的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全體社區成員為主體,以滿足社區成員的體育需求、增進社區成員的身心健康、鞏固和發展社區情感為主要目的,就進就便開展的區域性群眾體育。而我國的社區體育首先以“區域性單位橫向體育聯合體――街道社區體協”的形式出現。
伴隨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綜合國力的增強,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強身健體的意識越來越主導著城市居民的思想觀。而城市社區體育以其獨特體育健身功能和區域性社區文化吸引著城市廣大市民的參與,其組織形式多樣,活動內容豐富多彩。作為社區體育健身項目之一的中華武術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根源和淵源的群眾根基,在社區體育健身項目中舉足輕重地位。怎樣使中華武術這一人們喜聞樂見的民族健身項目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發揮應有的功能,是一個值得社會廣泛重視和巫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研究本文對巢湖市城市居民參加武術健身活動現狀進行調查與研究,對弘揚武術精神、促進全民健身、建設社區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的指導意義。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界定為:巢湖市市區亞父街道辦事處、天河街道辦事處、鳳凰山街道辦事處、臥牛山街道辦事處所轄區范圍內社區居民開展武術健身活動。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本文通過對安徽省圖書館、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巢湖學院圖書館及網上數據資料庫等處進行搜集、鑒別,并整理了國內外有關社區體育、社會體育、社區武術方面的相關書籍和論文,以全面了解本領域的研究現狀,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礎。。
2.2.2問卷調查法
本次調查問卷的發放方法為個別發送法和當面訪問法 ,從2000年10月至12月實施 ,對抽樣體育活動點上參加健身的社區居民進行隨機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 600 份 ,回收 585 份 ,回收率為97.5% ,剔除10份無效問卷,有效問卷575份 ,有效率為97.5%。
2.2.3 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13.0和EXCEL等應用軟件對調查問卷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
2.2.4 邏輯推理法
在研究過程中 ,采用類比、 歸納、 演繹、 綜合分析法 ,對所有收集資料進行邏輯分析。
3.巢湖市城市社區武術健身活動開展現狀分析
3 .1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活動的動機
調查顯示:參加過武術健身活動的有 216 人 ,占總人數的36 %;沒有參加過的有 384人 ,占總人數的64 %。巢湖市社區居民沒有參加過武術健身的人明顯多于參加過武術健身的人 ,這說明巢湖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的總體情況不容樂觀。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的動機中,強身健體是絕大多數武術健身者的首要動機,占參加武術健身人數的86.3%;防身自衛占78.7,學習武術技術的占 67.7%;興趣愛好的占58.8%;為了增加社會交往而參加武術健身的占28.6%。
從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的動機來看:人們參加武術健身的動機呈多樣性,在這次調查中,為了強身健體而參加武術健身的居民占調查人數的86.3%,說明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已經認識到武術本身所具有的多樣性功能價值,看到了武術在健身強身、 治療疾病方面的獨特作用,尤其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對健康身體的追求,使得武術的健身特點有了更大更多的發揮空間。而為了防身自衛和學習技術分別占78.7%和67.6%,位居調查人數第二、第三,這正也迎合了現代社會部分特性的需求,現代社會還未達到正真的完善,社會還很復雜,因此,尋找一種自我防身的有效手段已成為不少人的愿望,而武術的技擊術恰恰能滿足這部分人群的需求,這也促進了武術防身自衛功能的強化,成為人類或個體服務于某種特殊使命的重要手段。出于興趣愛好而參加武術健身的占參加武術健身人數的 58.8%,這部分居民可以說是武術愛好者,是參加武術健身相對穩定的群體,對武術的發展和在社會中的傳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為了增加社會交往而參加武術健身的占28.6%,這部分居民對構建和諧社區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應。
3 .2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活動項目
本次調查巢湖市城市居民參加武術健身項目內容:太極拳(械)、木蘭拳(扇)、
傳統套路項目、現代競技套路項目和搏斗項目。從調查結果來看,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鍛煉項目與居民的參與程度依次為:太極拳(械),占 86.4 %;木蘭拳(扇) ,占66.1 %;傳統套路武術項目 ,占 20.9 %;搏斗項目 ,占17.1 %;現代競技套路項目 ,占6.4%。社區居民參加武術鍛煉的最為主要內容是太極拳類 ,絕大部分參加武術健身者都參加了太極拳練習。。無論是在性別上還是在各個年齡階段上 ,太極拳的練習者都是最多的 ,且遠多于其他選項。太極拳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廣大群眾參與到武術健身中來 ,對武術的傳播和推廣功不可沒。
3 .3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活動場所
通過調查結果顯示,巢湖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活動首選場所主要是以范圍廣、 容納人數多的地方為主 ;如公園和廣場兩個地方進行鍛煉分別占94.8%和86.7% ,這與公園的獨特鍛煉環境有關。但巢湖市的公園和廣場數量有限 ,,因此,絕大多數健身者通常采用就近原則來選擇健身地點,利用單位場地、共體住宅小區、 自家庭院進行鍛煉。在這樣的環境里參加武術鍛煉,由于場地的簡陋和人數上的不足 ,導致缺乏一個良好武術健身氛圍 ,對居民們參加武術健身的熱情和意愿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4 結論
4.1調查顯示,不到半數的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喜歡武術,這表明武術在巢湖市城市社區要想較為廣泛開展,需加大宣傳力度。
4.2.人們參與武術健身的最直接的動機是:強身健體、增進健康。另外,學習技術、興趣愛好、增進交往等也是他們武術健身直接或間接動機。
4.3.武術健身項目不再停留在簡單的套路技術上,而是向更復雜、更高級的技術發展,健身內容多元化。
4.4政府加強對巢湖市市區公園、廣場及公共體育場所的建設,為居民健身提供良好的場所。
參考文獻:
【1】李瑞年.試論全民健身〔J〕.體育科學,1995,15(5):23。
【2】周沛.社區社會工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關鍵詞 新疆東疆 少數民族地區 社區體育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新疆屬于多民族聚居地區,具有復雜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隨著國家加大對新疆地區的投資和扶持,新疆各地區的經濟、旅游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快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其健康意識也得到增強,從而社區體育文化得到快速的發展。本論文從不同角度對新疆東疆多民族地區社區體育文化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各地區多民族區域的特色體育文化資源,綜合分析其發展現狀,剖析出現階段各地區社區體育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針對影響其發展的各種因素提出有具體的可行性建議和意見,供有關部門和個人進行參考,以促進東疆乃至全疆多民族地區社區體育文化的快速發展,提高人們的健康狀況和生活水平。
根據研究的需要,對哈密、吐魯番、昌吉、烏魯木齊、石河子等5個不同地區分別從社區居民采取抽樣調查的方法,抽取500名社區居民。據研究內容制定了調查問卷《新疆東疆少數民族地區社區體育文化發展研究的調查問卷》,并對新疆東疆少數民族地區社區居民進行隨機問卷調查,共發放500份調查問卷,回收496份,問卷回收率98.7%,有效問卷490份,有效回收率97.3%;針對社區工作人員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95份,回收率95%,有效問卷90份,有效回收率90%。通過和新疆東疆少數民族地區社區居民進行訪談,從而了解新疆東疆少數民族地區社區居民參加社區體育的基本情況,獲得真實寶貴的資料。
二、結果與分析
在調查參加體育鍛煉人群的性別中看出:男性鍛煉者在鍛煉人群中占51%;女性鍛煉者占49%,由此可以看出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人群更加愿意主動參加體育鍛煉。從年齡分布上看成駝峰型,即兩頭低,中間高,31-50歲的鍛煉人群占總人數的43%;51歲以上的鍛煉人群占總人數的17%;由此可以看出中青年人群更加注重體育鍛煉,老年人由于身體各方面原因不能堅持參加體育鍛煉。從文化水平分布情況看:大學本科學歷占35%,研究生以上學歷占18%,由此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本科學歷的人群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最多,生活節奏相對平穩,體育鍛煉意識更加明確,而研究生以上學歷的人群,由于工作壓力相對較大,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反而較少。
通過調查,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是為有益身心健康的人數占19%,目的是參加體育比賽的人數占4%。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們認識到身體健康越來越重要,并且享受體育鍛煉帶來的身心愉悅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行體育鍛煉活動。
通過調查,被調查的社區居民進行體育鍛煉持續時間在30分鐘以內的占25%;120分鐘以上的人數占9%,被調查的社區居民能堅持較長體育鍛煉時間的人數所占比例較低。因為平時上班比較忙,盡量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緩解自身的精神壓力。
為了解影響社區體育發展的因素,根據整個調查過程發現在影響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諸多原因中,位居前三位的是:缺乏經費、缺乏場地設施、缺乏專職指導人員。居民的需求決定他們的選擇,社區領導支持不夠,缺乏器材設備,社區體育組織不健全,居民積極性不高,通過以上眾多因素具體還可以細分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現代化與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內在張力使得新疆多民族不同的體育文化的轉型與社區文化認同問題日益凸顯。同時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確立,人類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同。最大限度的發揮和利用新疆多民族地區現有的社區體育文化資源和區域的地理環境和不同民族文化以及人力資源優勢,和諧構建共駐社區、共建社區、共創社區體育文化的良好氛圍。
社區居民在主觀上對體育鍛煉的意識不夠,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是老年人,其次是青少年,中青年參加者最少。是因為老年人的空暇時間比較多,身體健康問題比較突出,例如拳操式的社區體育活動,很少能引起少年兒童的興趣,并且現在少年兒童的學習任務比較重,中年人一般都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本身工作、學習等任務比較繁重,再加上生活壓力,參加鍛煉的時間受到局限,也只是偶爾參與社區體育鍛煉。并且對體育鍛煉意識不夠,認為沒有必要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體育鍛煉方面,甚至經常參加社區體育鍛煉的居民中,他們的動機也有可能是被動性的。
三、結論與建議
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逐步提高,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和休閑娛等方面的鍛煉,從而忽視體育文化及體育技術技能的學習,居民參加鍛煉的運動負荷相對較小,不能體現強身健體的作用,阻礙社區體育文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我國加入WTO之后,我國學界和業界都開始了對“學校教育”的研究。但是國內對于學校創辦理念的研究大多是對從創辦理念對于學校的作用入手,較多的是進行經驗性的論述和總結,卻忽視了作為學校發展內在要求的學校創辦理念在學理上的研究。本文即是探析學校教育與學校創辦理念的內在聯系,著重論述學校教育是學校創辦理念的重要支撐。
1.“學校教育”概念內涵和外延
真正開啟了對于學校教育的現代辯論的則是被稱為“學校教育之父”的美國學者伯文。其最早討論了學校教育問題,他認為:學校教育的概念,即“學校按照我們社會的目標和價值觀的要求,向有關政府靠攏,作出相應的決策,采取具體行動的義務” 。
在1975年出版的《學校與社會:環境與責任》一書中,戴維布魯斯特姆給體育教育下了一個更為明確的定義,即:“學校教育是指學校決策者有責任采取行動保護和促進社會的福利” 。
國內對于“學校教育”的研究則是在借鑒了國外有關“學校教育”的相關研究,在其概念的內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時經過實證研究對學校教育進行了一些研究,考察學校承擔體育教育的情況并總結出學校承擔體育教育的幾種模式。目前關于學校教育的主流看法己經達成共識,即學校履行體育教育是應該并必須的,其內涵在于關注學校的公益性、道德性、倫理性。
2.學校教育是學校創辦理念的支撐
從實踐和經驗層面來看,學校的創辦理念在宣傳學校豐碩成果、典型經驗和先進人物,推動學校的改革,提高員工隊伍素質,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深究其背后的根源則是與“學校教育”密不可分。
2.1學校創辦理念之于“學校對學校員工的責任”
員工是學校內部最為重要的勞動者之一,學校的發展與員工的努力程度密切相關,員工的利益和命運也與學校的運營休憩相關。因此員工是學校的一種重要的利益相關者。為此把學校對員工的責任列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理所當然的。創辦理念對于“學校教育”的外延之一“學校對學校員工”主要是從以下角度得以實現:
① 學校要確保必需的資金投入,切實采取必要的安全和勞動保護措施,加強職工的上崗培訓,為員工提供良好的教育衛生條件。同時,教育的先進崗位或者個人或者團體應當加以宣傳報道,樹立榜樣,以激發員工的教育和勞動保護意識。而在上崗培訓階段,創辦理念發揮的作用則更為明顯。
②學校除了嚴格遵守勞動法等法律法規外,還應充分尊重學校員工的自和人格尊嚴,應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學校事務的民主管理,建立合理的內部管理制度,尊重員工人格尊嚴。而在學校的民主管理方面,學校則有責任以創辦理念的方式告知其員工與其利益相關的學校的管理狀況,推進學校民主化管理。
③學校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學校員工的辛勤勞動,因此學校應該努力為員工創造條件改善員工集體福利,提高員工的福利待遇。學校的創辦理念應當突出的顯示出學校與員工福禍相依的聯系,并注重告知員工學校為員工所做之努力,這樣即可以表明學校之立場,又可以提高學校員工對本學校之信賴。
2.2學校創辦理念之于“學校對社區的責任”
學校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更是所在社區的組成部分,與所在社區建立和諧融洽的相互關系是學校的一項重要體育教育。因此,學校有責任與社區居民、政府、公共團體等方面建立良好的關系,共同維護良好的社區環境;
①學校有責任積極關心和支持社區的文化、福利事業,關心和主動贊助社區的慈善事業,關心和參與社區公益活動等;創辦理念的最重要得目的是改善學校形象,通過學校的創辦理念對內可以促進員工對于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增強其對學校的信心,塑造良好的學校文化。對外則可以營造良好的學校形象,改善學校與社區的關系。
② 學校有責任通過建設優秀的學校文化帶動社區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應強調的是,學校有責任保護社區的生態環境,使學校職工和社區居民均能在正常的生態環境中工作、生活和學習。對于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學校的創辦理念可以以之為素材,促進學校和社區的積極互動,同時先進的學校文化可以通過學校的創辦理念傳遞給社區,促進共同的文明。
3.結語
通過上述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學校的創辦理念與學校教育密不可分。而筆者認為,學校教育給學校的創辦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賦予了學校的創辦理念與以往不同的涵義。
參考文獻:
①段玉明:學校教育的倫理維度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②金丹:和諧社會背景下我國學校教育展望, 四川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③殷愛輝:學校教育及其推進措施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全民健身計劃的逐步實行,人們的健康意識日益增強,在余暇時間的分配上更多地傾向于體育健身活動。作為社區居民選擇科學、健康、積極向上、愉悅身心、減緩壓力的休閑娛樂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進一步促進社區體育的發長和實現體育系統“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這就要求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本促進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全面發展的理念,使我國朝著強國夢的目標不斷邁進。
一、研究目的
社會的進步不僅帶動了社區體育事業的發展,而且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現如今,社區作為全民健身的首要場所正在逐步壯大。本次調查為了進一步解決社區場地設施數量不足和高校體育資源閑置等問題,通過開發與設計調查工具,評述服務現狀,界定具體研究問題,提出相應對策,為學校與社區體育的發展夯實基礎。
二、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是山西省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參與社區體育服務的近況。在山西省內選取4個地級市(大同市、太原市、晉中市、臨汾市)和5所高校(大同大學、山西大學、山西財經大學、晉中學院、山西師范大學)對其進行調查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通過學校圖書館、中國知網等查閱相關文獻,閱讀相關論文若干并進行收集整理,為本論文的撰寫提供顯示參考和理論依據。
(二)調查法
對山西省內4個地級市社區居民與5所高校的體育專業學生服務社區體育現狀進行實地調研。
(三)訪談法
對社區領導、居民代表和高校專家分別進行訪談。
四、研究結果
(一)高校體育專業學生服務社區現狀
作為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平時訓練學習任務繁重,在校期間多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實踐活動大多安排在周末自發組織進行且學生介入體育活動的種類受個人愛好、本身技能、場館設施和周邊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當前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為社區體育提供服務缺口較大,服務經歷少、內容單一且時間短。但就服務社區態度來看,社區體育基礎良好,學生積極性較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外不斷提高學生專業素質,通過高校組織學生的參與可對社區體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實施社區與高校體育專業學生有機結合
高校與社區共同組織文化活動多選用一些群眾參與度高,消費低、場地設施運用較少的項目,比如長跑比賽、集體表演等。選用活動地點上多以社區公共場所為主,不但可以滿足居民離家近的需求,且為高校更好地宣傳學校體育工作提供幫助。但在調查中發現,一方面各高校組織活動使學生提高身體素質、體育文化素質、發展溝通交流能力,另一方面也存在許多問題,如高校體育場館設施開放不夠、體育專業學生積極性和專業素質不高等,這就要求各高校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還應與社區體育建立密切聯系,為順應轉變實時做出調整。
(三)影響高校學生服務社區體育的因素
高校專業設置、學生的培訓、管理模式和與社區的聯系情況是影響服務的主要因素。在調查過程中,一部分學生認為學校不重視社區體育服務,課程安排緊張,空閑時間零散導致參與社區體育服務較少,還有學生認為自身經驗欠缺,專業素質與能力較低,未接受過專業培訓,難以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以上這些因素在服務社區體育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這就要求各高校應及時建立健全社區服務體制,制定合理的經營方式,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五、結論與對策
(一)結論
1.高校學生服務近況
高校體育各專業學生人數多且較為均衡;在服務社區前都進行過專業培訓,絕大多數都扮演著培訓者的角色;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多愿意選擇在學校體育館或者居住的小區內進行,參與服務范圍受到限制。
2.山西省社區體育近況
場地設施不足、活動內容單一、指導員數量少等因素都存在于體育發展過程中,居民渴望通過專業指導進行科學鍛煉,不再單純的局限于簡單的走、跑、球類項目等,通過開展多樣的活動來增強體質。
3.高校體育專業學生服務社區體育近況
高校擁有豐富的場地、人才、信息等體育資源優勢,但高校學生學業緊張、空閑時間零散,為社區提供服務經歷少且時間短,在參與社區體育服務過程中受專業限制較大,高校應與社區體育建立密切聯系,為實現自身價值做出適當調整。
(二)對策
1.加強隊伍建設
高校應不斷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制度,鼓勵更多學生加入到指導的隊伍中來,尤其在學校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增加相應課程,讓更多的學生了解社區體育,以便更好的發揮高校人才優勢。
2.豐富社區活動內容
高校體育專業學生應增強意識,提高服務水平,不僅僅局限于簡單易行,普遍度高的體育項目,還可以對于一些居民喜愛程度高的項目進行拓展。為社區居民進行多方面指導。
3.加大合理資源開放力度
體育資源的欠缺影響其發展。而高校具有獨一無二的場地設施資源,應及時建立一系列場地設施開放的規章制度,提高場地利用率,避免資源浪費。
4.對學生及時進行培訓與管理
學生經驗欠缺,專業素質不高,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效結合,在組織進行服務前應對培訓者有針對性進行崗前技能培訓,以期達到實時監測。
5.加強社區體育服務的宣傳
高校學生在服務過程中仍出現許多問題,有關部門應給予高度重視。各高校應加大宣揚力度,務必讓參與者都領會社區體育服務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思想上正視,行動上共同,并對在服務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個人或集體進行表彰和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