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7:0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地質專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幾點思考
1.回歸工科教育,加強地質基本功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地質類專業首先應回歸工科教育,即應該從學校、院系和教師多個層面認真思考地質類專業的定位、特色與學生就業出口等問題,是要消除“重理輕工”思維的影響,做到地質理工科均衡發展,而不是要否定地質基礎理論的重要作用;應該強化工程素養和工程訓練,加強學生地質基本功和實驗/實踐能力培養,增加綜合型和創新型實驗項目,建設高水平產學研基地和野外實習基地,重視相關國家標準、行業規范教育,實施地質工程或找礦勘查案例教學,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培養,逐年提高工科學生畢業設計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一些高校簡單地運用軟件,看似可以抑制學術抄襲現象,但實際上軟件并不能準確判斷不同的文字表達形式是否構成對別人學術觀點的抄襲。對于畢業設計而言,存在著更多的尷尬,所引用的規范和標準以及成熟技術無疑多為“重復”,而設計所得出關鍵成果(如公式、數據等)又不在范圍之列。
2.開展專業認證,推進國際化辦學進程2013年6月19日,在韓國首爾召開的國際工程聯盟大會上中國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成為其預備成員。《華盛頓協議》是工程教育本科學歷的國際互認協議,始于1989年,在國際上具有很大影響力,目前擁有美國、俄羅斯、日本、英國等15個正式成員和6個預備成員。2013年下半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作為地質類專業認證工作的試點,標志著我國地質工程教育在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和實現國際互認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2014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資源勘查專業、吉林大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和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工程專業又相繼進行了認證工作。2015年地質類專業認證將全面展開,屆時更多高校的地質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資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等專業將參加認證。推進地質教育的國際化進程、實行國際評價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一項好的做法是發起成立了“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其成員包括美國斯坦福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法國巴黎第六大學、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等10余所世界地學一流大學(學院),通過建立聯盟高校之間聯動協商機制,開展包括地球科學教育發展國際論壇、科技項目合作與共享、本科生交換培養、研究生聯合培養、教師和科研人員互派訪學交流等方面的深化合作,促進世界地球科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協同發展。目前,國家大力推進的“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OBOR)建設也為地質工科的國際化辦學帶來新的機遇。礦產資源和能源的開發利用、大型基建項目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對具有國際視野、能參與多元文化背景下合作與競爭的地質工科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3.保持學校和專業特色,培養創新型人才構建多元化教育模式、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應進一步調整高校治理結構,增強高校自主辦學權,堅持學校和專業特色及辦學多樣性原則。其次,應因材施教,建立分類培養機制,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拔尖生培養與普通生培養相互補充,多元化人才培養建議在《地質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也有明確體現。再者,應深化教學方法改革,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包括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相結合,提倡個性化培養與學生自主學習)、考試方式的多樣化(改變單一的結果考查,提倡過程考查、創新意識和能力考查)、野外實習基地和優質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網絡教學資源的共享與利用(含視頻公開課、MOOC、精品課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網站等)。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還應堅持“一制三化”(即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大力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鼓勵本科生在學好專業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盡早介入導師的科研項目,積極參與學術研討和交流。鄭州大學實行的創新學分值得推廣,即每位學生畢業時必須獲得4個創新學分,這些學分來源于參與科研立項、、申請專利、參加學科競賽、聽學術報告等,并通過一套計算規則折合為學分。
4.促進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構建社會評價體系建立地質卓越工程師培養聯盟、地質科教聯盟,做實產學研基地和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等,探索協同創新和育人機制,促進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工作。結合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落實、專業認證工作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要求,定期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和修訂,聘請行業企業專家擔任校外導師共同承擔本科生實踐教學和畢業設計(論文)指導任務,聯合用人單位業務主管和人力資源部門長期跟蹤調查人才需求情況和畢業生成長情況,并建立持續改進機制,不斷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吉林大學關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一條成功經驗就是將以往到企業去實習改為到企業去學習,即將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學習和綜合設計連同生產實習都放在企業或產學研基地中進行,這樣既滿足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要求,又保證了教學任務的高質量完成。中央提出的“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就是將教育質量的監測和評估權交給社會。隨著教育部轉化政府職能的工作推進,構建以行業企業為主體、多方參與的高校教育質量社會評價體系勢在必行。必須打破管理僵化、評價名目繁多及高校辦學自小和疲于應付的現狀,以中國地質學會組織的地質類專業認證為龍頭,取代原有的本科教學質量評估等活動。
所謂高職院校專業文化,是指高職院校中某一專業全體學生所共同擁有的價值觀念及其行為方式,對應于相應的職業生活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在該專業學生群體中形成一種與專業特點密切相關的、有別于其他專業的個性化氛圍。
1.2高職院校專業文化建設的特點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為企業所需要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具有明確的職業指向。與普通高校相比,高職院校的專業文化既要發揚本科院校的求是、科學、民主精神,更要盡可能突出“職”字特點,以就業為導向,融進了更多的職業特征、職業道德、職業技能等職業元素,具有很強的職業性,呈現出職業本位的特征。具體而言,高職院校的專業主要是按職業或職業崗位群對人才的要求設置的,職業是專業的基礎,但是職業只是社會對人們從事的工作的一種分類,高職院校不可能從事所謂的職業建設,因此專業建設就必然成為高職院校建設的重中之重,同樣,專業文化也就成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
2.高職院校房地產營銷專業的專業文化定位
通過深入企業調研,發現相對于技術認知程度與具體崗位操作熟練度,企業更注重學生的道德水平與職業素養。銷售不僅是個人行為,更是社會行為,銷售人員職業素質的提高,直接關系到銷售業績的增長,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因此,房地產營銷專業專業文化建設既是學校房地產營銷專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同時也是房地產租售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那么我們將根據房地產營銷專業自身特點,結合房地產租售企業的職業需求,確立職業本位的專業文化。專業理念是專業文化的核心,是專業全體成員信奉并為之努力的價值理念,建設專業文化首先需要確定專業理念,吸納職業崗位群對應的職業理念中最優秀的核心內容,進行提煉升華,將本專業的專業理念定位為“守誠信,重禮儀,會服務,精溝通”。以此理念為出發點,將誠信教育、服務禮儀、溝通技巧、職業規范融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專業文化建設、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2.1開展誠信教育,培養誠信品格
誠實守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無論從事何種職業,誠信都是一種基本的職業道德,因此高職院校應把誠實守信教育作為專業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更重要的是,因為房地產單價較高,對于任何一個家庭都是一個重要的投資,所以,房地產營銷首先要講誠信;另一方面,房地產行業一房一價的定價機制導致房地產銷售的監控很難,使誠信缺失帶來的危害得以擴大。因此誠信教育必須要作為房地產營銷專業學生首先要進行的,只有這么做,才能從根本上建立起從業人員的誠信意識,也是保證房地產銷售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所以在進行專業課程教學的同時必須要以誠信教育為基礎,讓誠信教育融入到學生專業學習的始終。
2.2進行禮儀培訓,樹立服務形象
銷售禮儀是工作人員在銷售活動中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準則。它是指導和協調我們在工作中處理客戶關系的言行舉止。銷售人員在企業的第一線,其形象好壞直接影響著企業的形象。專業的裝束要求銷售人員裝扮整潔,很難想象一個蓬頭垢面、衣冠不整的銷售員能夠贏得客戶的尊重。所以在房地產營銷專業課程中設置服務禮儀課程和相應的實訓,對房地產營銷專業學生進行禮儀和形象進行培訓。同時,應該將注重禮儀作為一項日常要求,從學生入學教育開始,融入到對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2.3學習溝通技巧,把握客戶心理
溝通是銷售員在與客戶談業務之中最基本,也是最為之重要的銷售技巧,好的溝通技巧往往是打開客戶心窗,讓他對你的產品感興趣的重要橋梁。溝通是勝任銷售工作的基本條件。只有在良好溝通的基礎上,才能順利實現銷售。要善于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建立網絡資源,這是一名銷售人員不可或缺的財富。
2.4培養服務意識,提供精準服務
當今社會,服務被廣泛應用于各個企業的營銷活動中。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收入的提高,消費者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產品,更需要的是這種產品帶來的特定或個性化的服務,從而有一種被尊重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所帶來的就是顧客的忠誠度。改善服務態度,提供滿意服務,并沒有增加多少成本,卻能提高客戶滿意度,贏得客戶的信任。作為以提供服務為主的房地產營銷行業,對于有較強的服務意識,能夠提供精準的優質服務的人才有著強烈的偏好,所以,我們把“會服務”作為我們房地產營銷專業文化的一部分,并以此為基礎,設置我們的專業課程。
3.依托房地產營銷專業文化定位,構建房地產營銷專業能力培養體系
3.1依托房地產營銷專業文化定位,構建房地產營銷課程教學體系
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滿足市場需求,結合房地產營銷專業特點,打破學科限制,按專業需求進行取舍,從知識、能力、素質等多方位入手,打破原有的學科課程體系,按職業崗位群重新設計課程結構,依托房地產營銷專業文化定位,構建房地產營銷專業能力培養體系。根據房地產營銷相關專業就業情況調查:高職高專房地產營銷專業就業以房地產銷售為主。本著培養人才向主要目標崗位側重的原則,房地產營銷專業人才培養不實行模塊平均化,而是以房地產營銷模塊為中心開展教學,加強學生培養的針對性。通過有側重的模塊化教學,在專業文化貫穿專業教育始終的基礎上,最終使房地產營銷專業學生在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較寬的適應能力的同時,零距離適應房地產銷售、招商、中介崗位,稍做培訓即可橫跨房地產策劃、房地產投資分析、房地產合同管理及售后管理等相近就業崗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財力有了顯著的增長,近地方政府已經成為目前經濟運行中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但是,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體制還在進一步改革的過程中,市場機制、競爭機制等還不健全,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經濟增長方式尚欠合理,這都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使地方政府成為各種利益關系沖突和矛盾的焦點。這就迫切要求地方政府加快實現職能的轉變。
一、地方政府職能轉變面臨的困境
(一)地方政府越位嚴重
現階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和部門利益的驅動,地方政府往往以“全能者”的身份出現在市場經濟中畢業論文題目,超越自身權限,涉足市場、企業和社會組織的自主權力范圍,管了許多不該管,而且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比如,在漸進的機構改革中,地方政府重點進行了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探索了企業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途徑,撤銷了一些專業經濟管理部門,增強了企業的活力與競爭力。但是,由于國有資產監管機制尚未完善,政府仍然承擔著國有資產管理者的重要角色,這就決定了政府對國有企業進行一定程度的直接控制,地方政府經濟調節這只“看得見的手”在取得一定效果以后,在某些地區、某些領域至今仍然伸得過長。表現在不該由政府管的事情政府插手,如地方政府和企業一起爭上市,爭競爭性投資項目,直接參與企業經營管理與人事管理。地方政府直接介入企業管理,與市場經濟所需要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主體資格要求相違背,直接損害了企業利益。
(二)市場監管職能實施不合理
地方政府的職能在于制定公平競爭的游戲規則,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從地方政府的市場監管職能分析,一些地方政府的市場監管職能還很弱。在地方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如何實現對本地區的市場經濟秩序的監督和管理,對壟斷行業如何限制,對市場環境如何構建,對產權如何界定和保護等等一系列問題都不是十分的明晰,因而常常造成地方政府市場監管職能實施不當。具體表現有:地方保護、政策歧視、監管不力、權力濫用等。這些都影響了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
(三)社會管理職能定位模糊
從地方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來分析,由于人們是在政治統治職能的層面上來展開對社會管理職能的認識的,因此常常將社會管理職能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職能混同起來畢業論文題目,忽略了社會管理中的公事事業管理這一重要內容論文范文。一些地方政府社會管理的方式還處于短期性、被動性的“拾遺補漏”階段。地方政府社會管理職能中的危機管理意識和能力都比較薄弱,許多地方政府還未建立起來以政府為主導的對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地方政府和社會對公共危機的控制能力還較低.例如政府職能界定不清,定位不準、社會管理組織不發達,體制不順、管理機制不暢,手段落后等。另外,生產、交通、衛生和食品等公共安全越來越成為廣大社會成員的基本公共需求,需要逐步建立健全管理機制。
(四)服務職能不強
從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來分析,一些地方政府對本地區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遠遠不能滿足公共需求。這一點在西部地區的地方政府和層級較低的地方政府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基層社會基礎薄弱,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長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村的文化教育、合作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長期以來得不到重視,影響了農村的發展。
二、經濟體制轉軌條件下我國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對策
(一)轉變地方政府執政觀念
轉變地方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必須首先轉變地方政府的執政理念。執政理念的轉變,能夠增強地方政府轉變職能的內在動力。在中國這樣有著集權政治、計劃經濟、一元文化等傳統文化思想深刻影響的國度,官本位、政府本位、權力本位的傳統管制型政府執政理念根深蒂固,而公民本位、社會本位、權利本位的服務型政府執政理念剛剛形成,明顯處于弱勢。所以轉變執政理念,成為轉變地方政府職能的首要問題。因此,地方政府必須樹立起以下五種執政理念:一是“以民為本”的服務理念。地方政府是為公民及其他社會主體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必須樹立“以民為本,顧客至上”的執政理念。二是有限行政理念。政府不是全能的,政府的能力、權力都是有限的,地方政府在管理中也會出現失靈現象。必須轉變政府神圣化、萬能化的觀念,改變事無巨細、政府統攬的局面,不做越位、越權的事情,政府不應管的事情要還權于民、還政于民。三是依法行政理念。依法行政是政府執政理念的核心畢業論文題目,是政府行政運作的一項基本原則。四是責任政府理念。要構造和完善包括政治責任、法律責任、公仆責任在內的行政責任制度,以確保各級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對百姓負責、對社會負責。五是誠信行政理念。一個高效、廉潔的政府是老百姓滿意的政府,是老百姓心目中形象極佳的政府。這就需要政府不斷強化行政道德以提升其公信力。
(二)重新構建政府與企業、市場及社會公眾的關系
政府與企業、市場、社會的關系是地方政府職能中的核心問題,是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載體,所以必須重新確立好政府與這三者的關系,才能順利實現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而轉變地方政府職能,建立起為企業、市場和社會服務的新體制,是建立服務型政府的根本所在。地方政府必須實現由全能政府、萬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克服越位、糾正錯位、彌補缺位,把工作重點切實轉移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能上來,突出其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為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目標,必須妥善處理以下三個方面的關系:地方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方面,政府要把自主經營權利真正交給企業,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建立地方政府為企業服務的新體制;地方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建立面向市場、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一個完備的市場機制和一個有效的政府都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二者缺一不可;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方面,政府要注重社會潛能,充分發揮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把不該管、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轉交給各種社會中介組織,建立地方政府與社會共同治理的新模式。
(三)加快政治體制變革和創新
首先,要加快地方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科學界定行政審批范圍,減少審批項目,簡化審批手續,規范審批方式和程序,取消不合法律、法規要求的審批事項畢業論文題目,取消可由市場自行調節、社會自我管理的審批事項,取消部門自設的審批事項。著力在推進依法行政、清廉為政、民主施政、科學理政四個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使各級政府在繼續履行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更加注重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在加強和改革政府管理的同時更加注重建設服務型政府;其次,建立公共財政體制。要調整公共支出的范圍,提高公共服務支出的總量與比例。把生產投資型財政轉變為公共服務型財政,財政支出要以人為本,普遍提高全體人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社會保障水平,將財政支出的重點轉向公共教育、社會保障、公共衛生、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礎設施等方面;要制定公共服務的最低標準,保證低收入群體能夠獲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務論文范文。同時,要通過體制創新,提高政府對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對地方政府應當提供的“公共物品”包括公共安全、國民教育、社會救助、公益事業、環境保護、市政建設等的體制進行創新,逐步從由政府提供向鼓勵包括非政府組織在內的民間共同提供公共產品發展;再次,要完善地方政府績效評價和監督機制。必須盡快廢止以GDP 為取向的業績評價體系,糾正那種見物不見人的片面發展觀,整合現行考核辦法,建立社會性評價機制,確立多重社會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目標管理(MBO)、全面質量管理(TOM)等手段進行績效管理,吸納專家學者、社會公眾參與評議和考核,對地方政府業績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獎優罰劣,促進政府績效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充分調動公務員的積極性,促進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與此同時,要完善對地方政府行為的監督機制。
(四)加快行政法制建設
依法行政是推動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有力手段。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各項措施,需要運用法律手段加以保障;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成果畢業論文題目,則需要上升為法律才能得以確認和鞏固。因此,只有加強行政法治建設,堅持依法行政,轉變工作方式,轉變工作作風,才能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切實轉變地方政府的職能。主要應做幾方面的工作:一是牢固樹立行政法治意識。意識指導行動,行動受制于意識。沒有行政法治意識,就不可能依法行政;二是完善法律體系。實現依法治國,堅持依法行政,必須加快立法步伐,改變某些領域無法可依或有法難依的狀況。要對那些過時的、相互間存在相沖突、相抵觸的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和清理;三是理順現行行政執法體制。理順現行行政執法體制,按照條塊結合、適當分權、便于執法、講求實效的原則,走綜合執法之路;四是完善依法行政的監督機制。完善依法行政的法律監督機制,是實現依法行政的根本保障。
轉變地方政府職能是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是一個常新的研究課題。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模式將更加明確和具體,那就是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由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轉變、由權力政府向責任政府轉變、由封閉政府向透明政府轉變、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由低效政府向高效政府轉變、由失信政府向信用政府轉變、由傳統政府向電子政府轉變。實現以上這些轉變,需要長期艱苦的努力。
[參考文獻]
[1]于鑫,張子禮.論和諧社會視野下的政府職能轉變[J].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6,07.
[2]陶學榮,陶睿.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
[3]謝寶富.當代中國政府體制論略[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周平.當代中國地方政府[M].人民出版社,2007.
[5]王陽.轉型時期地方政府定位[M].人民出版社,2005.
[6]何強,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動力機制與路徑[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01.
[7]劉飛,王彥東.淺析地方政府職能轉變與區域協調發展[J].青年科學,2009,09.
一、本科畢業論文的界定
本科畢業論文是大學本科學生運用本科所學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對實際中的一兩個問題進行分析、解決的實踐鍛煉過程,也是學生對大學四年本科學習成果的一次綜合性總結,是高校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畢業論文不僅是高校教學中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對學生進行考核的一個重要方式,對培養學生素質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是學生在校學習成果的重要體現,也是學生進入社會從事專業工作之前的預演。198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2004年修訂,沿用至今)中,對于學士學位已明確了兩條考核標準:較好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2](P4)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旅游管理專業論文指導教師隊伍不斷擴大,素質不斷提高
以云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旅游系旅游管理專業為例,2001年指導本科畢業論文時,共有專業指導教師11人,指導教師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講師6人。而到2013年,共有專業指導教師14人,指導教師中教授有2人,副教授6人,講師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碩士研究生4人。此外,還從學院地理系、教師教育系等聘請相關教師參與畢業論文的指導。指導教師隊伍不斷擴大,職稱、學歷不斷提升。
(二)旅游管理專業論文選題逐漸向細致化、具體化轉變
由于旅游管理專業所涉及的學科范圍廣,理論知識基礎寬且實踐性強,所以,旅游管理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進行畢業論文選題時范圍相對較寬,增加了選題的難度,導致學生選題出現空泛的問題。如“我國旅行社人力資源的現狀與對策”、“中國旅游市場營銷策略研究”、“云南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研究”等。從2002年開始至今,從各屆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來看,已逐步向細致化、具體化轉變,多以中國、云南的某一縣市、某一區域的區域旅游開發、旅游產品開發,抑或某一酒店某一類型服務項目的開發,抑或某一旅行社產品營銷策略、人力資源現狀等進行探討研究。
(三)旅游管理專業論文指導工作已實現了從重結果向重過程的轉變
論文指導工作從第七學期學生教育實習回來后的11月初開始直至第八學期的5月中下旬,歷時6個月的時間中,對學生畢業論文召開專門的動員大會,交代畢業論文撰寫工作中的整個流程、具體要求、注意事項并分旅行社管理、區域規劃與開發、酒店管理三個方向要求學生報名,按照學生報名情況進行分組并安排指導教師,各指導教師按計劃進行各組開題,要求學生提交開題報告、論文研究綜述,之后再進行論文撰寫及一、二、三稿的修改工作,同時學生還要對指導教師論文每一稿的修改意見進行整理記錄,提交論文指導記錄表。論文指導的每一個環節都是按程序環環相扣,如果哪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后面的工作將無法順利進行,這種論文指導工作重心的轉變,也說明了論文指導工作正逐步邁向規范化。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工作中面臨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與就業、考研、出國的沖突
統計數據表明,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在逐年增加,2006~2009 年,高校畢業生分別為413 萬人、495 萬人、559 萬人、611 萬人,而就業率分別為77%、70%、68%、68%;2010年高校畢業生增至630萬人。擴招與就業的雙重壓力使大部分學生奔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務員、出國等,無法專心致志地完成或更好地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
(二)旅游管理專業畢業論文完成時間倉促
畢業論文的撰寫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學期,從學生參加各種專業實習、教育實習(師范類學生)等返校后僅6個月或8個月時間,在僅有的這幾個月時間里,學生既要確定選題又要參與一系列的實證調研、收集文獻、撰寫等工作,時間非常緊迫,加之找工作、考研等,論文質量往往不盡人意。有的學生為節省時間,干脆省略了實地調研的環節,使論文空泛、缺乏論證數據。有的學生甚至從網絡或其他途徑大篇幅抄襲他人論文,學校對此雖三令五申并采取將學生畢業論文上網、學術不端檢測等手段,但抄襲現象仍屢禁不止。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畢業論文指導資金不足
資金不足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畢業論文指導中遇到的最大難題。畢業論文的指導無形中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但教師除了論文指導費用外,沒有其他經費的支持。學生為撰寫論文的實地調研、實習等經費也十分有限。[3](P17)
(四)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水平層次參差不齊
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入學門檻的降低,大學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截至2009年底,我國高校在校生為2900 余萬人,居世界第一。[4](P23)旅游管理專業由于是面向全國招生,招收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學生間本身在學習水平方面就存在較大的差異,加之學習態度和對自身要求的不同,使得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對專業基礎知識的把握也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有的學生一、二稿就可通過,有的卻需要五、六稿甚至更多。此外,學生對畢業論文的認識也存在一定偏差,排除時間的倉促外,有的學生雖已找到了工作,但考慮到畢業論文并未對今后的工作產生直接影響,依然不會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完成論文撰寫。[4]
(五)部分教師缺乏責任心
在高校論文指導教師學歷、職稱不斷提升,綜合素質增強的同時,仍有部分教師由于主客觀原因不能高度重視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工作,出現學生找不到教師或教師不能及時修改學生提交的論文;論文選題不符合專業培養目標、論文缺乏新意、條理不清、論證不充分等論文質量問題。
(六)缺乏完善的監督機制和獎懲機制
在整個畢業論文指導過程中,學校雖讓指導教師通過網絡完成論文選題、開題、答辯等的審核工作,但這些做法流于形式,除了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外并未產生真正監督的作用。另外,在獎懲機制方面,除對為數較少的優秀論文進行獎勵外,對出現質量問題的論文卻沒有明確的懲罰措施。這在某種意義上也嚴重挫傷了那些責任心強,認真指導論文教師的積極性。
四、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 調整畢業論文工作時間
將畢業論文撰寫時間調整至大四上學期,在大三時就確定論文研究方向,明確指導教師,布置科研任務、閱讀材料,大四下學期學生便可專心進行實證調研、收集資料數據,有充足的時間準備論文的撰寫,也能與指導教師進行充分溝通、交流,有利于提高畢業論文質量。同時也能減少大四下學期中論文撰寫與就業、考研的沖突。
(二) 設置“本科畢業論文專項基金”
隨著高校的擴招,學生人數的增加,教師指導論文的學生人數也有增無減,一個教師指導8~10個學生已是家常便飯。通過學校和學院共同承擔的方式,可設置一個“本科畢業論文專項基金”,根據教師指導工作量給予相應的報酬。同時也可增加學生論文調研、實習中的經費。
(三) 加強學生監管、提高學生專業素質
旅游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質量提高的關鍵在于從思想上提高學生對畢業論文的認識,除畢業論文動員大會教育學生重視畢業論文、了解畢業論文外,還應對課程設置進行改革,增加“論文指導”之類的課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論文寫作的能力。與此同時,指導教師也可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讓所指導的學生參與到自己的科研項目中,為學生提供科研訓練的機會。
(四) 加強對指導教師的監督檢查
學校以及學院各主管部門應加強對教師的職業道德、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方面的教育,為教師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水平提供條件。對論文指導工作的監督必須實現具體化、量化管理,如修改次數、與學生見面次數等都必須有具體的標準和要求。
(五) 進一步完善監督機制和獎懲機制
1.招生領域不斷增加,招生人數大幅增長,年齡結構趨于年輕化工程碩士教育自開辦以來,招生領域及人數的不斷增長,導致出現一定的師資不足現象。隨著近年來地質“行業熱”及高校擴招,地勘行業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為例,近兩年工程碩士招生人數增長了20%,合作單位也增加了50%。學員年齡結構較以往更加年輕化。如某單位工程碩士班,2004級平均年齡40歲左右,2008級平均34歲。年輕學員多實踐經驗不夠豐富,突出了增強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2.學員基礎參差不齊,專業過于細化工程碩士學員生源不一,基礎參差不齊。有些是參加工作剛滿3年的畢業生,具備較好的理論知識,但工作時間不長,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有些是單位的骨干,甚至是主管領導,有著較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可能理論知識比較生疏,因工作需要加入工程碩士行列。隨著中國本科教育的專業細化,細分出許多不同的專業方向,學生基礎專業知識面可能不夠寬泛,教學課程內容的設計上很難統一。以內蒙工程碩士班為例,2008~2010年我院共招收學員50余名,其本科專業包括地質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水文地質、環境工程和巖土工程等近10個專業,如何使每位工程碩士學員在專業水平上都能得到提高,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難題。
3.學習時間難以保障,學員按期完成論文比例下降工程碩士培養多采取學員生源地統一時間集中授課的方式。由于學員多為生產科研單位在職人員,受工作性質等的影響,上課出勤率不理想,影響了課程教學計劃,教學質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工程碩士的學制為3~5年,按期完成論文的學生比例有所下降,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監管工作的不足。
4.專業課教學缺乏針對性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在教學理念上應始終堅持、重視地質基礎知識的傳授及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目前對工程碩士進行培養有時所聘請的教師為其他學位碩士教師,盡管學員受到豐富的理論知識培養,但是缺乏實踐環節的鍛煉。
二、提高地質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建議和措施
工程碩士培養的一個重要初衷,就是對在職工作人員進校不離崗的情況下進行知識的更新和提升。但是,隨著工程碩士教育的發展和認知度的不斷擴大,許多社會人員把其當做快速拿到碩士學位證書的一個捷徑。這就要求我們在擇優錄取的時候,不能僅看考試成績,更要考察其專業背景,嚴把錄取關,做到擇優、擇需錄取。工程碩士具有其自身的特點,一般都有3~5年的工作經驗,如何在短時間內提高效率、抓住重點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要求我們只有具備特色的培養模式才能提高工程碩士培養的質量,從而吸引廣大學員。
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優化課程設置,開設特色專業課程高水平專業的師資隊伍是保障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充分考慮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教學經驗,尤其是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方面,聘請具有較強地質工程實踐能力和豐富教學經驗、能夠將所從事的科研項目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師,組建理論與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如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聘請的授課教師以高級職稱為主體,教授、副教授占85%以上,指導教師高級職稱達100%。建立激勵制度加強校、企業導師的配合,提高導師指導工程碩士的積極性[1]。主要的學位課都配備2名教師,授課期間,如果學生有意見或不滿意,可以及時調換。在對工程碩士的培養中,應注重鞏固基礎、拓寬知識、提高實際應用能力。針對學員特點優化教學課程,加強針對性、增強實踐性。課程安排之前,對學員的專業知識情況進行問卷摸底調查,如畢業時間、畢業院校及專業等。根據學員專業基礎的不同及生產單位的實際需求進行相應的課程設計,緊密結合學員工作實際需求,開設不同的課程,做到有的放矢,開設的課程要對實際生產和科研工作具有指導意義。課程內容上要突出學科知識的交叉與融合,突出專業課緊跟地質學科前沿,保持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和先進性[2]。根據近年專業細化的特點,增加選修課的比例,鼓勵學員選擇相近專業的課程,拓寬學員的知識面,力求培養復合型人才。工程碩士年齡結構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學員的實踐能力較以往有所下降,應加強實踐教學,推出一系列應用型強的實踐課程。如我校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針對地質工程碩士增開了應用構造地質學、應用地球物理、應用地球化學和綜合地層學等專業課程,收到良好的效果。
2.構建靈活的教學模式以往工程碩士授課主要采取寒暑假集中授課的方式。隨著學員人數的增加和合作單位的增多,集中授課方式已無法滿足工程碩士培養的需要,同時這種“填鴨式”的授課方式也存在很多弊端,應提倡互動式,鼓勵討論式、講座式的教學方式。根據工程碩士所在單位的具體情況,充分考慮學生“在校不離崗”的特點,采取校內和校外共同上課的教學模式。針對學員的時間情況進行授課安排,除寒暑期集中外,增設一定的周末班,分散授課。一方面可以解決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利于學生充分消化、吸收知識。目前,集中、分散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全部使用多媒體教學,增加教學內容的信息量,同時加強網絡多媒體教學,方便學員更好的學習。地質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有鮮明的行業特征,具有實踐性非常強的特點。工程碩士教學更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切實加強實踐環節,不僅開展校內實踐教學,針對專業特點組織野外地質實習,而且對學員進行實地的項目指導。通過增加實踐課程所占的比重,突出實踐教學。以實際項目進行教學與討論,教師將項目及最新科研成果作為實例講解,學員拿出單位的科研生產項目進行課堂討論。學員長期工作在一線,知識老化,對科學領域的宏觀認識和學科前沿的把握相對欠缺,應加強先進的理論、技術和方法的傳授。如聘請院士及企業的高水平專家,設置相關專題講座,開展專家系列講座,提高學員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性,專業性和前沿性的認識。如我校翟裕生院士曾為云南、內蒙古、遼寧等工程碩士班多次授課,受到當地廳、局領導及廣大工程碩士生的高度評價。采取多樣化考試方式,如閉卷考試、開卷考試、讀書報告、工程設計和科技論文等形式,把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與工程碩士自身特點緊密結合。
3.校企聯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保證學員出勤率是提高工程碩士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和關鍵。出勤率不高,除了影響自身的學習效果外,也會極大地影響其他同學和老師的熱情,嚴重破壞了教學質量。學員上課出勤率不高和論文答辯率下降是困擾工程碩士培養的2個核心問題。學員出勤率不高又是影響論文答辯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工程碩士出勤率是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首要重點解決的問題。造成出勤率不高的原因,一是單位未能給學員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這是客觀原因;另外就是學員本身不夠重視,沒有足夠的學習熱情,這是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可以通過學校與單位協商解決,主觀原因則需要校企聯合,加強教學監管。首先,在開學典禮的時候強調課堂紀律。其次,授課老師和單位管理人員嚴格執行考勤制度,對無故曠課和缺課達到一定比例的學員作出處罰。以陜西地礦局為例,每個座位貼有桌簽,所有學員按桌簽就座,每次授課前,局人事處領導都會親自前去點名。嚴格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該班所有學員都按期完成了規定課程的學習,按時完成論文答辯的學員比例也比其他工程碩士班高出很多。
1、地質礦產研究的主要內容及職業定位
1.1 地質礦產研究的主要內容
地質礦產研究專業(學科)以“成礦研究”為主要內容,主要研究礦床的地質特征、成因類型、成礦機制、成礦機理、形成機理、形成機制、成礦大地構造背景、成礦環境、成礦地質背景、成礦條件、成礦規律、控礦因素、成礦系列、成礦系統、成礦模式及成礦預測等問題。
地質礦產基礎研究的核心是礦床成因研究,主要研究礦床的地質特征、成因類型、成礦機制、成礦機理、形成機理、形成機制、成礦大地構造背景及成礦環境等問題。地質礦產應用研究的核心是成礦預測研究,主要研究礦床的地質特征、成礦地質背景、成礦條件、成礦規律、控礦因素、成礦系列、成礦系統及成礦模式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研究屬于應用基礎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找礦靶區、找礦方向、找礦前景及找礦遠景。
1.2 地質礦產研究的職業定位
地質礦產勘查(礦產地質勘查)過程中,通過地質勘查工程(槽探、井探、硐探、坑探、鉆探)的布置和實施來確定礦床的地質特征及礦產資源儲量;需要研究區域及礦區地層、構造、巖漿巖、變質巖、圍巖蝕變等,特別是要研究確定礦體的產狀、形態、規模、礦石特征及礦床成因類型等。
根據礦產地質勘查規范,勘查工作分為預查、普查、詳查、勘探四個階段。各階段任務如下:
(1)預查階段是通過對區內資料的綜合研究、類比及初步野外調查、極少量工程驗證提出可供普查的礦化潛力較大地區,有足夠依據時可估算預測的礦產資源量。
(2)普查階段是對礦化潛力較大地區進行一定數量的各項野外工作以及概略研究,確定是否有進一步詳查的價值,并圈出詳查區范圍,估算推斷的礦產資源量。
(3)詳查階段是進行系統的勘查工作,基本查明礦床地質特征以及控制或破壞礦體的因素,基本確定礦體的連續性,并通過預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業價值的評價,圈出勘探區范圍,估算控制的礦產資源/儲量。
(4)勘查階段是運行各項系統的加密工作,詳細查明礦床地質特征以及控制或破壞礦體的因素,確定礦體的連續性,估算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并通過預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為礦山建設投資和設計確定生產方案等提供必要的依據。
地質礦產勘查工作是地質礦產研究工作的基礎。地質礦產研究專業可與地質礦產勘查專業合起來統稱為“地質礦產勘查與研究”專業(職業)、“地質礦產勘查”專業(職業)或“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崗位(職業)。這樣有助于地質礦產勘查事業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對地質礦產研究事業也是有利的。
2、地質礦產研究專業技術管理
2.1 地質礦產研究事業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
經過刻苦鉆研,筆者建立了地質礦產研究專業(學科)及地質礦產研究事業基本管理制度。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2010年7月,筆者撰寫的論文《地質礦產研究事業管理制度探討》獲得第三屆中國管理科學大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2)筆者撰寫的三篇論文2011年發表于國家級科技類期刊。《地質礦產研究的主要內容及職業定位》發表于期刊《科技與生活》,《地質礦產研究專業(學科)的建立》發表于期刊《中國科技博覽》,《地質礦產調查評價主要內容探討》發表于期刊《科技與生活》。
(3)2012年元月,筆者撰寫的論文《地質礦產研究事業管理制度探討》發表于國家級期刊《中國城市經濟》。2012年5月,這篇論文獲得四川西部文獻編譯研究中心“科學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理論實踐成果”一等獎。
筆者對地質礦產研究專業(學科)主要內容及職業定位的論述,標志著地質礦產研究專業(學科)的建立,闡述了地質礦產研究事業基本管理制度。建立管理制度,通過制度進行管理,是重要的管理方式。
2.2 地質礦產研究專業技術管理
和行政管理、經濟管理、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一樣,專業技術管理也是一個管理門類。項目管理是包含行政管理、經濟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及專業技術管理的綜合性管理工作。地質礦產研究項目管理也是如此。
2008年元月,江西省物化探技術勘測院設立地質礦產研究領導小組,這是單位內設的專業技術管理機構,目的是為了建立地質礦產研究專業(學科),為了進行地質礦產研究專業技術管理。根據地質礦產研究專業(學科)特點,筆者認為地質礦產研究專業技術管理主要包括專業(學科)知識體系的構建、專業技術發展創新、專業技術推廣應用、專業技術保密等方面。這幾個方面的專業技術管理在筆者2011年、2012年發表的論文中都有體現。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DZ/T0201-2002,鎢、錫、汞、銻礦產地質勘查規范.北京:地質出版社,2003.
[2] 游小毛.地質礦產研究的主要內容及職業定位[J].科技與生活,2011(2).
[3] 游小毛.地質礦產研究專業(學科)的建立[J].中國科技博覽,2011(16).
[4] 游小毛.地質礦產調查評價主要內容探討[J].科技與生活,2011(15).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5-0220-03
一、引言
科技英語(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EST)是科技翻譯的重要組成部分,廣義上指一切論及或談及科學和技術的書面語或口語[1]。隨著近年來中國科技的迅猛發展和對外交流的不斷增加,對于科技翻譯要求也越來越高。英語專業的翻譯人員雖具有扎實的英語翻譯功底,但往往缺少對專業背景知識的了解,專門的科技研究人員又很少對英語寫作和翻譯進行過系統的學習,因而對漢英兩種語言結構的判別認識不足,缺乏語篇意識,所以“相當多的中國科研人員研究出了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欲在國際知名科技期刊或文摘上發表他們的科技論文,但往往由于‘poor translation’被退稿”[2]。雖然前人也有對地學科技論文翻譯的研究,如地學科技論文文題與摘要的英文翻譯討論[3]、地學專業文獻的英漢翻譯[4],但缺少從漢譯英角度對水文地質專業漢英翻譯原則和方法的總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討水文地質專業科技文體的特點,結合典型漢英翻譯實例,對水文地質專業科技論文的漢英翻譯提供指導,豐富科技論文翻譯研究內容。
二、水文地質學專業文獻的文體特征和英譯方法
水文地質學專業文獻具有科技文獻的一般特點:無人稱、語氣正式、陳述客觀準確、語言規范、文體質樸、邏輯性強、專業術語性強[5]。因此,對于傳遞科技信息的專業文獻,譯者在翻譯時要遵循忠實原文的原則,忠實傳遞原文的信息和文體風格,注重原文的客觀性、信息的準確性、邏輯上的連貫性和表達上的規范性,同時又要符合譯語的表達習慣,確保譯文簡潔、易懂。簡言之,就是翻譯時應遵循“準確、清晰、簡潔、規范”的原則:準確是指翻譯時確保所傳達的科技信息、專業術語的準確性;清晰即譯文應表達清晰、行文通順、完整正確傳遞原文的信息,避免行文晦澀;簡潔指在準確、清晰的基礎上使譯文變得簡潔,不累贅,無冗余;規范即對文中所出現的術語、縮略詞、符號、公式等都要統一規范,符合國際標準。此外,譯者應避免流露個人感情和各種修辭手段,客觀描述原文所傳遞的科技信息。以下就從詞匯和語法兩個方面探討水文地質學專業文獻的特點和翻譯方法。
(一)詞匯
專業文獻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大量地使用專業詞匯和半專業詞匯,這也是翻譯時的難點之一。專業詞匯是指僅用于某一學科或專業的詞匯或術語,在某一學科具有固定的含義。按構詞方式來分,專業詞匯可分為兩類:一是某種專業特有的詞匯,如aquifer(含水層)、hydrolysis(水解);二是取自英語中的常用詞,在水文地質專業中成為專業術語,如horizon在英語中一般作“地平線、眼界”的意思,在水文地質專業中卻具有“層”的意思,如impervious horizon(不透水層)、illuvial horizon(沉積層),再如fault(缺點)和fold(折疊)在水文地質學里分別譯為“斷層”和“褶皺”。
半專業詞匯一般不專屬于某一學科,在不同學科表達不同的意思,如depression,日常英語中作“憂傷、沮喪”的意思,在氣象學里指“低氣壓”,醫學上指“抑郁癥”,經濟學中指“經濟蕭條”,水文地質學中是“凹陷”的意思,如continental slope depression(陸坡區凹陷)、groundwater depression cone(地下水降落漏斗);channel物理學上指電路,水力學中指“河道、河床”,如channel slope(河道比降);vegetation在醫學上指“增殖體”,但在生態學和水文地質學里指“植被”,如herbaceous vegetation(草本植被)。因此,譯者必須在熟知這些專業詞匯的基礎上準確快速地應用于專業文獻的翻譯。
此外,出于簡略和方便的需要,縮略語也廣泛使用于水文地質專業中的專業詞匯里,一般是由某一詞語組合中主要詞的大寫首字母組成,如GW是groundwater地下水的縮寫,PRB指permeable reaction barrier(滲透反應墻),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人工神經網絡),GA―Genetic Algorithms(遺傳算法)。對于縮略詞的翻譯,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縮略詞不能直接用于文章標題,應給出全稱。(2)縮略詞在文中第一次出現時應給出全稱。(3)同一縮略詞在不同行業中所表達的含義不一樣。因此在翻譯過程別需要注意縮略詞的使用,避免造成誤解。
(二)語法
水文地質專業文獻漢英翻譯的語法特點主要表現在時態、語態、名詞化傾向、非限定性動詞和長句的頻繁使用。
1.理論教學階段
針對不同類型的研究生,我們在制訂培養方案時,就注重細節,突出培養重點。如學術型研究生,考慮到其培養目標是以理論知識為基礎的研究型人才,在基本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引導學生了解地球化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這一類學生,讓他們在一年級下學期就逐漸開始參與重大的基礎研究課題。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中以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質和應用水平的提高為核心,教學內容強調理論性與實踐性課程的有機結合,突出案例研究和實踐研究;教學過程中重視運用小組學習、案例研究、模擬訓練等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比如,我們在“環境地球化學”這門專業課程的講授中,除了介紹基本理論,更多的是講授全國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評價的方法技術、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方法與技術等環境地球化學的實際應用案例,同時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研究興趣和方向,上臺做一次學術講演。這種理論教學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讓學生在專業和專門技術上受到正規的、高水平訓練。
2.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是學生能力與素質培養的重要環節,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合作和創新精神。實踐教學在鞏固理論教學的成果、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學環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近年來,我國各高校由于專業調整和擴大招生,造成教學資源緊張,特別是實習實踐課程更受到環境資源的限制。必須要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把實踐教學作為理論與實際、知識與能力的融合點。
地球化學專業一直都非常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本科階段參加秦皇島北戴河基地地質認知實踐和北京周口店基地地質實習,研究生階段則主要為參與導師研究項目或在產學研基地實習。兩種不同類型的研究生,實踐環節各有側重。專業型研究生更多地作為項目科研骨干,參與到導師科研項目中。我們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他們熟悉項目論證、設計書編寫、野外樣品采集、室內數據分析、成果報告編寫等環節。對于專業型的研究生,我們給他們足夠的空間來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譬如讓他們組織野外工作,參與成果報告的編寫。同時注重吸納和使用社會資源,合作建立聯合培養基地,緊密聯系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良性互動機制。學術型研究生較多地從事基礎性理論研究項目,除了熟悉項目運行機制外,重點是要把握研究領域的創新。我們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積極鼓勵他們參加各類國內外的重要學術會議,積極指導他們撰寫高水平的學術論文。
這對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盡快提高專業素質等都大有裨益。同時使學生們通過參加項目的攻關,學到了創造性思維的方法,提高學生實際科研工作的能力。
3.論文設計環節
論文環節是學生培養的重要一環,也是對整個培養過程的一次系統總結。我們在向學生提供畢業設計(論文)選題參考的同時,必須聯系實際、結合科研課題和學生個性特點進行,提供多種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方案供學生選擇。同時建立嚴格的畢業設計程序和規章制度,教師要認真管理,能使學生學到必要的從事科研工作的方法。
如前所述,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存在差異,如專業型研究生主要面向應用領域,其學位論文選題主要來源于國家社會經濟現實需求的應用課題,具有明確的應用價值,體現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方法、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論文不是紙上談兵,我們很早就開始注重對學生論文應用性的指導。2009屆有一名碩士研究生簽約某省地質調查院,導師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及時調整了其論文計劃,指導撰寫與該省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項目相關的畢業論文,該生到用人單位后很快適應并勝任了工作,獲得了用人單位的好評。
我們在論文答辯中,除了邀請高水平研究機構的專家參加,也注意吸收相關行業實踐領域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參加,形成應用與學術領域的良好互動。不僅成功應對了當前就業難題,提高了人才培養水平,還提高了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4.創新精神的培養
同志曾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我們的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除了教學手段的創新外,我們還格外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美國、英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地學教育課程體系主要包括三類課程: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綜合研究性課程。國內的高校現在也基本遵循這樣的課程體系。
我們重視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學轉化,特別注重提升團隊教師的科研能力,間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鼓勵教師把科研成果引進課堂,引進教學實踐的全過程,教學與科研并舉,形成既出成果和效益,又培養人才的良性循環局面。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8)12-0110-02
一、引言
地質學是與物理、數學、生物和化學并列的自然科學五大基礎學科之一,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源泉。但是地質學作為一門學科,成熟和發展的時間卻比較晚。中國現代地質學的發展若從國外地質學者在中國國內考察(1863年)算起,發展至今,也僅僅只有150余年的歷史。近幾年隨著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實施,國內地質學科的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于是地質學學科專業設置也發生了一些改變,本文就將以合肥工業大學地質學學科專業設置為例,分別從地質學學科特點、發展前景與社會需求、人才培養目標以及課程體系建設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二、地質學學科特點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的固體硬殼——地殼或巖石圈,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征、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地質學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所以,地質學學科需要極為豐富的創造性思維和極強的實踐能力。地質學探究地球時,用封閉論的觀點,把地球作為一個個體而不受其他天體的影響,這是需要有探索精神的,需要豐富的創造性思維。我們的地球形成于距今45億年前,而我們想要探究一個45億年前就形成了并且之后經過了多種復雜的演化和發展的未解之謎是需要何等的創造性思維。我們看到的一個簡單的露頭,可能隱藏著重大的地質意義等著我們去探究,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地質學學科不僅僅需要各種地球化學數據或者顯微鏡下的微觀鑒別,更需要大量的野外工作,對野外的構造現象、接觸關系、巖石組合類型和特征等進行實地的勘查,發現地質問題。因此,我們不僅應該在課堂上教授學生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更應該帶學生到野外去實踐,了解各種地質現象,學會辨識巖石類型,而不應該僅僅用一張張幻燈片進行教學。這就需要培養學生具有極強的實踐能力,不僅僅是自己動手去處理各種實驗數據,更應該鼓勵學生深入野外,多看、多敲、多思考。
三、發展前景與社會需求
地質學歷史悠久,作為一門傳統科學,其研究主題和理念歷經演變,已形成了龐大的科學體系,因其在礦產資源和化石能源勘探等方面對社會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而被社會廣泛了解[1]。我國在地質學研究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國地質構造復雜并且演化歷史悠久,具有豐富和完整的地質記錄。并且我國地處環太平洋、特提斯和古亞洲洋這三大構造帶的交界處,為我國的大陸動力學研究提供了極佳的例子。隨著萬眾創新時代的到來,我國地質行業也迎來了新的一次發展機遇,需要大量創新型地質人才為傳統地質行業注入新的活力。2016年全國就業形勢比較復雜、非常艱巨,高校畢業生765萬人,比2015年增加16萬人。根據合肥工業大學對于本校學生就業率的統計,地質學專業的學生就業率在2016年為96%,這充分說明了我校地質學學科專業發展形勢良好,且畢業生深受就業單位的歡迎。
四、人才培養目標
近些年來,國際地質科學發展迅速,不僅與生命和環境科學緊密結合,而且還與人文社科學科進行交叉、融合。我國地質科學雖然有所發展,但仍與國外地質學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當今的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對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多層次性
我們不僅僅需要具有創新意識的地質學學科帶頭人,同時我們也需要基礎知識扎實并且掌握先進科學技術、有實干精神的技術工作人員。
(二)多類型性
現代社會對于地質人才的需求大概可以分為:基礎研究型、應用型以及工程技術型人才這三種。其中前兩類是我們理學地質學科的主要培養對象,而第三種也是我們應該去探索和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向。
(三)創新性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也逐漸從創新大國向創新強國發展,因此在協同創新發展的大背景下,地質人才的培養更應該注重對創新能力的挖掘和栽培。所培養出的地質人才應該不僅僅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更具有放眼未來的創新發展能力。
合肥工業大學針對目前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地質學學科人才培養目標也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進和更新。我校地質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為:本專業學生具有堅實的地球科學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獲得科學研究初步訓練,接受地質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踐訓練,掌握地質調查、科學研究、資源開發和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在地球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等領域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教學、科研及工程型人才。注重培養科學研究能力和發展潛力。而對于我校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學生的培養目標為:適應國家經濟發展需要,培養具備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地質調查與勘探的室內、外工作方法,能夠運用現代地質理論和先進科技手段從事固體、液體、氣體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和管理,并獲得工程基本訓練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并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工程技術及其他專門人才。
五、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體系的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關鍵,這也是合肥工業大學地質學學科創新型人才培養改革的一個重點。在新的本科生培養方案(2015版)強調本科教育的基礎性,核心是強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的培養。該方案具有以下的特點。
(一)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
具體包括增加課間實習的次數、加強野外實習基地的建設,以及加強室內實驗室的建設等。我校地質學學科專業的學生不僅在低年級有認知實習、巢湖地質實習等,針對我校地質學學科在成礦流體系統與成巖成礦作用、斷裂構造與大陸動力學、造山過程與造山帶動力學、沉積學與盆地分析、成巖成礦地球化學、資源探測與信息、納米礦物學與礦物材料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我校建設了銅陵礦集區礦床學實習基地。在銅陵礦集區進行的高年級本科生以礦床學為中心,涵蓋巖石學、地層學、礦物學、礦相學、地球化學、資源勘查技術、采選冶技術、資源經濟學、礦山環境評價等的礦產資源實踐教學。合肥工業大學為目前為數不多具有礦床學實習基地的學校,為學生的未來就業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增加素質教育課程,提高專業選修課比例
注重培養學生全方位發展的能力,要求學生選修兩門或者更多的非地學類的課程。提倡學生自主選課,選修自己興趣愛好和未來發展方向的課程,培養寬口徑地質人才。學生不僅僅局限于選修傳統地質課程,更可以選修資源規劃與管理、環境地質學、全球氣候變化等新興發展方向。
(三)開創“英才計劃”本碩連讀創新實驗班,實行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1-0121-03
一、引言
為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實際需求,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下發《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研[2009]1號)文件,決定從2009年起擴大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招生范圍,我國在所有碩士專業(軍事碩士除外)中,開展了全日制專業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研究生教育,實行全國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吉林大學地質工程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也是從2009年正式開始招生。
地質工程是研究人類的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以便認識評價、改造和保護地質環境。對于專業學位來說,地質工程專業的研究領域相當于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的研究領域,它是以數理化和地球科學為理論基礎,以地質調查、礦產資源的普查與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質結構與地質背景涉及的工程問題為主要對象,以地球物理技術、地球化學技術、鉆探技術、數學地質方法、遙感技術、測試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為手段,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先導性工程領域。由于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招生時間不長,其課程體系還不成熟,課程內容還不全面,許多學校還是沿用學術型碩士或工程碩士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地質工程專業也不例外。為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課程體系建設是首當其沖需要完善和健全的內容。
二、課程體系建設理念
(一)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為應用型人才培養而制定,要求畢業生“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完全不同于學術型碩士的培養目標,一是人才類型定位,由“研究型”調整為“應用型”;二是在能力培養方面,將“從事科學研究”調整為“解決實際問題”;三是增加了素養要求,即“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故其課程體系建設應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
(二)以目標引領理論學習,夯實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還要求畢業生“掌握某一專業(或職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寬廣的專業知識”,與學術型碩士的區別:一是由“學科”變為“專業(或職業)”;二是專業知識由“系統的”調整為“寬廣的”。故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和課程設置中,要始終突出目標引領,在夯實基礎理論的同時,還需拓寬專業知識;要以解決工程實踐中的問題為主要教學方向,合理設置相關的基礎理論課程和專業課程。
(三)以理論支撐實踐,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專業學位研究生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要緊密銜接,理論教學主要在校內完成,實習和實踐教學可以在指導教師所研究的科研項目野外現場或實習單位完成。在課程設置和教學要求中,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以理論支撐野外實踐和實際工作,提高理論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指導作用。
三、課程體系建設的內涵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的內涵,與學術型研究生和本科生課程體系內涵相似,主要包括課程內容的改革、課程模塊的優化和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課程內容的改革:要強調基本概念、基礎理論、應用原理、實驗驗證的有機結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內容。課程內容改革的首要任務是處理好目標、內容、組織、評價四大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工程目標為導向、以內容為載體、以組織為紐帶、以評價貫穿全過程,使得課程建設真正落到實處,觸及本質。改革的關鍵在于充分發揮目標的核心指導作用,目標一經決定,內容的選擇和活動的組織都要以達成所定目標為取向。改革要在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指導下,加強課程教學目標、內容、組織、評價之間的融合與完善,通過目標性和過程性評價進一步加強四者的聯系。
(二)課程模塊的優化:模塊化課程體系的建設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一般都包括公共課模塊、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課模塊和選修課模塊等四大模塊。前三大模塊的課程都為學位課,也是必修課,選修課模塊可由各研究方向根據需要設置。課程模塊的優化是在總學分一定的前提下,對其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以及選修課等課程的學分比例是合理和最優的。課程模塊的優化,還要重視同一模塊內和不同模塊間課程的整合與優化。在滿足基礎知識和拓展專業知識的同時,又能讓研究生有較大的自主選修權,這樣才更有助于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生教育目標。
(三)課程體系的構建: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構建還應有利于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把研究生課程內容和野外實踐相結合在整個培養模式中,要加強課程教學與實踐訓練間的聯系。要把課程體系的構建放眼于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更大的環境中進行全面考慮,即從課程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和工程生產等培養環節,全面進行課程體系的設置與改革,才能真正發揮課程教學在整個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
四、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
吉林大學地球信息探測技術學院地質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面向基礎地質調查與地質資源探查與開發領域的需求,培養以應用型為主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員和工程管理人才,分為應用地球物理、應用地球化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和地球物理探測儀器等四個研究方向。
(一)四模塊式課程設置:課程學習階段采用了學分制結構體系,每個研究方向在總課程學分不低于32學分的前提下,將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模塊、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課模塊和實踐教學模塊”等四大模塊(如圖1),公共基礎課模塊為全校所有研究必選課,主要為了培養學生的外Z能力和政治修養能力,4門課可獲得分;專業基礎課模塊為夯實學生的基礎理論而設置,按不同的研究生方向設置課程10門課,共22學分,而每個研究方向只需選擇5門課,可獲得12學分;專業課模塊為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四個方向共設置了13門課,共26學分,每個研究生可按研究方向和個人愛好選擇4門課,可獲得8學分;實踐教學課模塊為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而設置,不同的專業方向其教學課程內容也不同,每個方向不低于6學分。
(二)三段式培養模式: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年限一般為3學年,將其分為“課程學習+生產實踐十畢業論文”三個培養階段,各1學年。不同于學術型研究生兩段式的培養模式,即“課程學習”為1.5學年,“科學研究+畢業論文”為1.5學年。減少了理論學習時間,增加了生產實踐的時間,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雙導師制指導論文:建立健全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的“校內導師+企業導師”雙導師制,校內導師為第一導師,由學院本專業碩士生導師擔任,以校內導師為主,負責學生培養計劃的制定,學位論文指導等;企業導師為第二導師,選聘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作為第二導師,共同承擔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參與研究生實踐過程、項目研究、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
(四)一體化教學基地建設:課堂學習和生產實踐離不開教學基地建設,我們構建了“四個基地交互融合延伸”一體化的應用型人才教學基地,校內教室和實驗室為第一教學基地,“校內導師的科研實驗室”為第二教學基地,校內“國家一省一校級”重點實驗室為第三教學基地;“校外的產學研平臺”為第四教學基地。校內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包括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兩個方面,硬件建設是指建設研究生公共實驗室,軟件建設是指依托基地提供的各種研究生創新課題及各類研究生科技創新活動。在加強校內教學基地建設的同時,我們還廣泛利用校外教學資源,與校外近十多家單位建立了產學研的合作關系,一方面為各單位培訓人才,另一方面,為地質工程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實習和實訓平臺。
五、實踐效果與思考
通過七年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我院已有四屆全日制專業學位畢業研究生,除一部分學生繼續攻讀博士外,大部分畢業生就業于國土資源、石油化工、工礦企業、工程設計院、資源勘查與評價,工程測量與測繪等單位,從事設計、施工、生產管理等方面工作,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